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孩子逆反心理范文

孩子逆反心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孩子逆反心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孩子逆反心理

第1篇:孩子逆反心理范文

孩子对长辈的教育产生的抵触心态,就是心理学上说的“逆反心理”。它的主要特征是:孩子对教育者有明显的“反控制”和“硬对抗”心理,即你要我这样,我偏要那样。使家长的心血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那么,如何防止和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呢?笔者归纳为“四宜四不宜”。这就是:

一、宜“疏”不宜“堵”。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采取疏导的方法,其效果往往比简单地堵截、禁止要好得多。有些事情仅按自己的意愿,靠简单地禁止或快速的灌输是收不到好效果的,结果反而会禁而不止,欲速而不达。必须靠积极疏导、因势利导,方能奏效。一位心理学家说过:“如果一位成年人对孩子母亲的态度表示异议,除了可能使母亲对孩子施行粗暴态度的行为有所收敛外,至少孩子会因此明白,并非所有的大人都跟母亲持同一态度。这一点很重要。如果孩子能从其他人――老师、叔叔、姑妈、姨妈那儿感觉到自己并非像父母所说的那么窝囊,而是具有许多宝贵品质时,那他就可以安全度过情感受到虐待的痛楚期。”吴女士的儿子自从他爸爸一改母亲的教育方法后,逐渐向好的方面转变,恐怕就是这个道理。

二、宜“褒”不宜“贬”。孩子在完成一件事情或一项作业时,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这时家长绝对不能说“我就知道你不行”。这样会损伤孩子的信心,容易让孩子在今后一遇到困难时就打退堂鼓。当孩子在完成任务中有了点滴进步时,家长要抓住时机恰当地、适度地给予肯定、鼓励和赞许。须知,孩子在享受“成功的快乐”时,他的信心最足、心情最好、状态最佳,最乐于接受家长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从而能有效地克服困难,发挥潜力和主观能动性,理想地完成学业,从而能不断取得新的进步。

第2篇:孩子逆反心理范文

关键词:中学生逆反心理心理疏导

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青春期的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是一个普遍现象,这种现象对中学生自身、对家庭、对社会都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社会各界应及时地、正确地识别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从而采取有效地疏导策略,帮助中学生顺利度过“疾风骤雨”时期,从而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l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

1.1超限逆反心理

超限逆反心理是指客观要求超出了主体的承受能力或认知水平,从而产生的逆反心理。一般认为,机械地无时间间隔的反复容易导致逆反现象;同样的刺激物在强度过大,时间过长时容易引起逆反现象。如家长总是反复唠叨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指责孩子各种不良习惯,从而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学习成绩日益下降,不良习惯越来越多;老师没有弄清楚问题的性质和缘由。就主观臆断、严厉地批评学生,给学生“贴标签”。小题大傲,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故意违反课堂纪律和校纪校规。以上现象都是中学生故意表现出与施教者要求相反的言行举止。

1.2自主逆反心理

自主逆反心理是指主体地位、尊严受到威胁时。为了维护自尊心所产生的逆反心理。当外界的压力使中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时,他们就会反其道而行之。因而,我们可以把这种放弃对于荣誉的争取行为和其背后的心理动机看作为是一种“自主逆反”现象。如中学生在课堂表现和参与集体活动上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自暴自弃,不屑一顾,这些都是自主逆反心理的表现,究其原因是他们不敢面对现实和挑战,逃避责任,避免失败和挫折,从而维护自己的自尊心。

1.3情境逆反心理

情境逆反心理是指客观环境要求与主体需要不符合时,所产生逆反心理。即使是对于应该接受的引导信息,但是由于引导时机和场合的不适宜,对象也会予以抵制。如有些老师占用中学生的休息时间和自习时间,给他们辅导功课,有些老师经常延迟下课时间,在这些情况下,中学生就容易出现逆反心理,如故意不听讲,交头接耳,心不在焉,左顾右盼,摆弄拈包等以示不满。

1.4信度逆反心理

信度逆反心理是指主体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产生的对信息源信度的怀疑、否定的一种逆反心理。如教师和家长为了鼓励巾学生好好学习,经常答应给予各种奖励,但是最终常常没有兑现,此后中学生就会出现逆反心理,对于教师和家长的各种言行表示怀疑和否认,嗤之以鼻,甚至故意作对。

1.5禁止逆反心理

禁止逆反心理是指由于这种禁止不仅引起人的注意,而且诱致人的注意力集中到“禁止”上。简单而未说明充足理由的禁止可能诱发禁止逆反。中学生由于不想信种种禁止有充分理由,便会对它的正确性发生怀疑,从而产生犯禁的意向。如父母和老师强烈禁止中学生谈恋爱,而禁止理由不充分,反而使中学生早恋现象增多;学校禁止中学生装异服,但是没有充分的理由,学生反而变本加厉地“武装”自己,明目张胆与校规作对。

1.6平衡逆反心理

平衡逆反心理是指初中生的态度与认知失衡而造成逆反的一种心理。当教师与学生之间情绪比较xlf立时,即使教师所持的立场、观点与中学生一致,但他们却故意表现出相反的态度,以显示自己与教师并不一致,从而维护心理平衡,就是由平衡心理造成的逆反。例如,老师在选班级干部时,原来大多数学生也认为这些人是最合适的人选,但由于师生情绪较对立,他们就会持相反态度,以抵制教师,教师所引导的人选成为逆反心理的牺牲品。

1.7评定逆反心理

评定逆反心理是指教师或家长列学生不恰当的评价而引起的逆反心理。过分地表扬会使学生认为言过其实,别有用心;过分地批评会使学生认为吹毛求疵、故意刁难。有许多老师总是过分表扬中意的学生,这样会使其他同学产生逆反心理;同时过分批评那些不中意的学生,这样不仅被批评者不服气,而且班内的其他同学会打抱不平,产生逆反心理。

2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策略

2.1家庭教育

2.1.I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每个家长都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重视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应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更不能用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标准,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要合理;家长的教育态度和教育内容要致,以身作则,起到榜样作用;避免用暴力等严厉措施惩罚孩子,避免过度地溺爱和保护孩子,而要用适度的爱和宽容融化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2.1.2采取民主的教养方式

家长要采用民主型教养方式,给予孩子自由的发展空间,经常和孩子沟通交流,对孩子所取得的成功绐予及时的鼓励;当家长与孩子在出现分歧的u1j蜈,应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和想法,给孩子表达内心的机会,用和平、民主、引导、平等的方式解决矛屑冲突;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不十涉孩子的人际交往,用理解和沟通疏导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2.1.3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和谐美满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每个家庭都应努力创造这样的家庭氛围,尊重孩子的思想观念,真诚地与他们沟通。避免反复机械地批评职责孩子,沟通越直接越好;夫妻之间,各家庭成员之问要互相关心爱护,家庭分工明确,给予孩子合理的经济支持和营养搭配;家庭功能越完善,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就越弱。

2.2学校教育

2.2.1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学校要重视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学校的教学条件。要增加对图书馆、体育馆、多媒体设备的资金投入,给中学生提供良好学习环境;要重视文体活动的开展,调动中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缓解他们的学习压力,陶冶他们的情操,潜移默化地规范他们的行为,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这种健康、和谐、乐观、向上的校园文化可以减少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出现。

2.2.2开展青春期教育

青春期是每个人身心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生理发展的成熟和心理发展的相对不成熟使中学生的逆反电不断增多。学校该开展青春期教育,如情感教育、人格训练、法制教育、性教育等,有效地预防和疏导中学的逆反心理。

2.2.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应开没心理健康课程,使学生了解心理学和心理卫生知识;通过心理讲座等活动使中学生掌握一些调节情绪、宣泄苦恼、发泄愤怒、克服自卑、学会交往、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促进其人格和心理的健全发展。

2.2.4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中学教师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了解现代的主流文化和时尚潮流,真正地接纳中学生的思想观念,用关爱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理解、信任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同时还应具备定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善于与中学生沟通,真诚地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和学习上的各种问题和烦恼,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用实际行动去融化他们的逆夏心理。

2.3社会教育

礼会环境无时不刻地影响着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可以减少青少年的逆反心理。社会各组织团体以及个人应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政府机关单位应大力兴建各种文化设施,如体育馆、文化宫、青年寓、科技馆、书馆等;新闻媒体应努力宣传健康向上的文化和思想,如播放爱国主义、尊老爱幼、艰苦奋斗、诚信互助题材的电视和电影等;报道各种感人励志事迹,启发中学生思考,引起他们的共鸣;各种娱乐场所应禁止中学生进入,为中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提供良好的环境。

第3篇:孩子逆反心理范文

(一)生理因素

一是思维凸现批判性。大学生处于青春期,思维的批判性较以前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智力活动中分析和批判的程度得到提高。二是自我意识增强。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中的自我独立、自我评价、自我设计等是导致大学生逆反心理的重要诱因。三是情感情绪的不稳定。大学生在这一时期呈现出易动感情,情绪强烈的心里特征,其情绪的两极性表现得强烈。当他们受到外在客观条件的刺激,场境的感染、他人或群体的暗示时,就很容易转变对事物原有的看法,从一个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

(二)家庭因素

一是现在的大学生大都生活在独生子女家庭,孩子自然就成了这个家庭中的核心成员,在家庭中受到过分的关心、爱护。学生不同程度存在以自我为中心、个性放纵、缺乏艰苦创业精神、心理脆弱等弱点。二是离异家庭的孩子,由于父母长期对孩子关心过少,使孩子得不到应有的关爱和照顾,当他们看见别的同学能得到父母的爱时,会使他们的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与矛盾。从而导致性格孤僻、内心封闭,最终产生自卑逆反心理。三是某些家长由于自身文化水平较低,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不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总以自己的想法要求孩子,强迫孩子读不喜欢的大学或是专业,致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和仇恨的逆反心理。四是在竞争压力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不少家长承受着来自工作岗位上的各种压力,为了不让孩子再承受这一压力,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也日渐增高,导致孩子心理负荷增加,以致产生烦躁、自私甚至厌世的逆反心理。

(三)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也是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不可忽略的一个方面。现代社会日新月异向前发展,大众媒体在满足人们对多样化的文化追求、满足人们娱乐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通过舆论的持久作用,使人向物的世界沉沦,大众传媒商业化和世俗化,使得各种传媒都不同程度地表现生活上的物欲横流、金钱膜拜,生活中的玩世不恭、躲避崇高,道德上的良心遮蔽,媒体上充斥着封建社会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暴力凶杀、虚伪欺骗,叛逆性人格受到推崇,教育者受到了丑化。由于大学生辨别能力不强,大众媒体中的错误导向导致了学生的思想混乱,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舆论的支持。

(四)学校教育因素

首先,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观念也是导致大学生出现逆反心理的原因之一。其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大学生对新鲜事物比较好奇,也比较容易被他们所接受,而教师思想显得相对比较保守,观念比较陈旧,从而出现师生在面对同一问题和现象时产生分歧,甚至引发师生之间的冲突、矛盾。此外,教师言行不一,做事不果断,对待学生不能一视同仁,工作能力低等一系列问题也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不信任感,甚至反感,从而引起逆反心理的产生。

二、怎样消除大学生逆反心理的应对策略

(一)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

首先,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多层次、多渠道地弘扬主旋律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的政治意识与现实社会发展相协调,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信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次,要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及时为他们排解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同时,大学生需要向教育者寻求帮助,多与教育者沟通交流,尽快纠正错误,最大程度上减少损失和危害。

(二)改变不良家庭教养方式

大学生对独立性的要求很强烈,这是他们走向成熟的表现之一,家长应充分尊重他们的独立性,引导他们建立起正确的是非标准和价值评价体系,帮助他们早日完成社会化,成长为一名真正独立的社会成员。这样,不仅消除了他们原本因为对独立性的追求而带来的逆反心理!而且通过对他们独立性的尊重和满足达到了同样的教育目的,从而更好地帮助他们早日走向成熟。

(三)优化不良社会环境

第一,加强宣传工作,在全社会树立尊师重教的风气,引导全社会关心青少年的成长,自觉地为优化社会环境做出积极努力。第二,协调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关系,使三方面的教育目标一致,教育行为一致,从而形成合力,提高教育实效。第三,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健全文化市场法规,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和整顿,严厉取缔和控制不利于大学生成长的书刊、音像和文化经营形式。

(四)提高教育者的素质

作为大学生最直接的管理者与引导者,教育者本身就是一个形象化、人格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因此,我们必须要提高业务理论和职业道德修养。第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和渊博的学识;第二,要学习掌握心理学知识,不断提高心理分析能力;第三,还要讲究语言艺术,提高启发诱导能力。此外,要善于总结、勤于交流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积累经验,掌握足够技巧,以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质量。

总之,只要教育者能准确地抓住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心理变化发展的规律,不断提高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就能预防和消除大学生的逆反心理,使之健康成长,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徐义武.成人大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院学报,2006,(03).

[2]罗永忠.如何正确看待大学生的逆反心理[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3,(04).

[3]刘松.成人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原因及应对[J].中国成人教育,2002,(04).

[4]苏佳斌,董治宇,陈高文,宋杨.逆反心理现象与对策[J].2001,(04).

[5]谭志茂.试析当代大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J].咸宁师专学报,2000,(05).

[6]曹维荃.试论成人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教学对策[J].职大学报,1997,(03).

[7]方丽英.大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07).

[8]田丰.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与对策[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0,(06).

[9]王昊大学生逆反心理分析与防治[J].鹭江职业大学学报,2004,(04).

[10]张燕.青少年逆反心理及其疏导[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4).

[11]潘成蓉,王艳.大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其解决对策[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社会科学版).

[12]朱宏.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及对策[J].心理学探新,1991,(01).

[13]张潭.大学生逆反心理现象分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4).

[14]LauraAbrams,JillianFlood,LeAdellePhelpsPsychopharmacologyintheschools,UniersityatBuffalo,USA,2006,493-501.

第4篇:孩子逆反心理范文

关键词:逆反心理;客观因素;对策

逆反心理就是指个体在接受外来的教育、规范、制约等刺激影响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与大多数人对立、与常理相悖的心理状态或情绪反应。对待他们的逆反心理的消极方面,关键是要树立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地强化他们的是非意识与鉴别能力,引导他们的心理误区。这样就可能最大限度地避免逆反心理负效应的产生。在教学或家教活动中对学生的逆反心理加以正确引导,使其变成催人上进的动力。但逆反心理作为一种反常心理,虽然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已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其后果是严重的,它会导致青少年出现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的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蘼等。逆反心理的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或病态心理转化,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克服和防止其发生。本文就城区初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展开研究和讨论,探索和寻找原因,探究解决的方法,以便更有效地克服和防止城区学生逆反心理负面影响,更加有利于农村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城区学生逆反心理出现的原因

1.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是产生逆反心理的主观原因

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成为他们重要的心理倾向。希望能摆脱成人的监护和束缚;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作小孩,要求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情倾向于批判态度。特别是思维方式、思维视角已越出童年期简单和单一化的正向思维,向着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等方面发展。当自我表现欲望受到妨碍时,就有可能产生逆反心理并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确立自我与外界对立的情感。

2.学校不良教育的影响,是产生逆反心理的客观因素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的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中不按照中学生的心理变化的特点进行管理,而是采用简单、粗暴、强制性的压服或惩罚的方法,过分控制学生的行为使其感到压抑,使得学生把老师的合理要求、正面教育视为专门针对他们的“管”“卡”“压”。造成其认识的不坚定性和易动摇性;他们的思维虽然具有独立性、批判性,但他们认知事物和看问题时的偏差太大,从而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由于阅历和经验的不足,对老师的正常教育往往从对立面去思考,把老师的劝说、要求、批评,把家长的指点、提醒、督促等看成是和自己过不去,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进而把自己放在父母和老师的对立面上。

3.家庭教育的影响也是造成逆反心理的客观因素

城区家庭教育观念上家长存在误区,只重视智力的培养,没有好好把握教育规律,不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往往给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甚至失去信心,反其道而行之,产生逆反心理和行为。同时在一些家庭中教育要求不统一,家长的溺爱,放任,或者专制,或采用打骂等不正确的教育方法,面对家长的指教,孩子有意无意地回避,甚至背离。父母和孩子在认识和观念上存在时代的落差,中学生在接受新事物的意识与能力方面往往比父母强。年青人接受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快,且能即学即用,少有顾虑;而父母们不仅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有些已落后于社会的发展,而且他们在接受新思想、新观念上也往往比青少年慢半拍。这种认识的落差也就不可避免地使我们与父母容易产生矛盾。同时,父母教育子女的方式又往往是专制与粗暴的,远远超出了孩子所能承受与容忍的程度,从而对孩子产生了巨大的压力,使得他们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4.同龄群体不良因素的影响

在众多同辈群体中,青少年受同辈群体的影响对同辈群体的依赖、最突出、最明显。这是因为在青少年同辈中,青少年不仅有共同的心理感受和需求,而且都有相近的爱好、兴趣和共同的行为倾向,它们之间相互容易认同,最能达到或造成相互转化与感染。比如在青少年学生中存在的不良英雄观、出风头、唱反调就使一些本来正常的青少年心理上被潜移默化了,再加上青少年自身心理的不稳定和模仿性,容易使其逆反心理形成。为此,在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中同辈群体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二、对待城区学生逆反心理的对策

1.学校方面

(1)教师要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教育观念

素质教育要求尊重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学生能力,要形成“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理念。学生在进行德育渗透时,纠正他们的病态心理,端正他们的人格是长期而艰巨的德育工程,抓住他们的每一点小进步、每一粒闪光点加以激励,可以让他们在肯定中循序渐进地进步。

(2)教师教育方法要妥当

据有关专家分析指出,容易造成学生逆反心理的教师,工作方法大多较简单粗暴,往往是三下五除二或是三板斧。这样简单粗暴的工作方法学生是难以接受的,继而形成逆反心理。对于有些道理教师要反复讲,经常讲,讲明白,讲透彻,循序渐进,以理服人。只要教师态度诚恳,指导思想对头,学生还是能够理解和谅解教师的,这样学生的逆反心理就会消除。遇到问题时,冷静地分析,换位思考,想他们之所想,找出问题的结,根除病源。多些镇静,少些脾气,严肃而不失尊重,批评而不失风度。总之,学生的逆反心理,并非是不可解的疑难问题,我想只要我们本着一颗真诚的爱心去感化他们,用恰当的方法去教育他们,学生的逆反心理一定会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转化。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加强,避免师生冲突。因此,老师要注意遵循教育规律,研究学生接受心理树立正确科学的教育理念,采用民主的工作方法,把平时工作做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理解、尊重学生,要注意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要体谅和宽容学生。聆听他们的心声,关心他们的生活,用心去感动他们。因此,教师要多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他们是会理解教师的,是会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的。

(4)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为人师表,做学生的楷模和表率。因此,教师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有许多行为规范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就必须自己先做到,正人先正己。诸如要求学生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教师上课就不能迟到、早退或拖堂;要求学生不打架、不骂人,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就必须举止文雅,以理相待。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有这样,教师的要求学生才会渐渐地接受,学生的逆反心理才会渐渐地消失。

2.家庭方面

(1)家长首先必须以身作则

有些家长对孩子要求很严,但自身却很放任。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认为当父母的都没有做到,凭什么总是要求自己去做?因此不服管教。所以,做父母的应以身作则――“身教胜于言传”在家长和孩子中间架起信任的桥梁。孩子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父母影响,自然而然地接受父母的意见。

(2)理解孩子

家长要看到孩子的成长,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与他们建立一种亲密平等的朋友关系,并允许孩子也能参与家庭的管理。相信孩子有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尽可能支持他们,在其遇到困难、失败时,应鼓励安慰,成功了要立即表扬。了解、尊重与平等相待孩子。宽容地对待他们的某些极端的做法,平心静气地与之进行交流,把他们当作自己的朋友来看待。

(3)必要的沟通

沟通,是我们了解孩子的重要途径,也只有沟通,才能让我们了解我们的孩子到底在想些什么,也让我们的孩子知道我们对某些问题又是怎样看的。而当彼此都能够了解对方的想法之后,也才有可能相互理解与通融。很具体地说出不满意孩子的某种行为,也应说出自己不满意的心情,要用提醒的语气带出,孩子才能感受到父母的出发点是关心自己。启发孩子思考,是引导而非教导。因此家长的教育方法要讲求艺术性。

(4)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要适中

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水平也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然而现实生活中,在相当一部分的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他们往往想把自己失去的东西在子女身上得到补偿。这样脱离子女实际、超越了子女水平的家长期望,因为超出了孩子承受能力,所以,会使孩子丧失信心,甚至出现厌烦情绪,产生逆反心理。因此,作为家长应该面对现实,理性地调整自己对子女的期望水平。

逆反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心理现象,中学生逆反心理是无法被斩草除根的,只有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才能有效抑制学生消极逆反心理和化解致逆因素,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田建国.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中国教育报,2005,3,25.

[2]魏龙渝.教育科学研究概论.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

[3]舒达,蒋长好.素质教育全书.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

第5篇:孩子逆反心理范文

在心理学中,逆反心理指的是一种比校稳定的,对客观事物表现与一般人对立或相反的情绪体验或行为倾向。逆反心理过重,又不善于处理和自我调节,就会带来心理压力,引起心理障碍。学生逆反心理还容易造成感情失控,与家长、教师感情疏远,关系僵化,甚至对立。

初二是初中生非常重要的心理变化阶段。初一刚进校,学生还带有小学生的痕迹,稚气未脱,面对突然增大的课业压力,手忙脚乱;初二处于中学阶段的承上启下阶段,学生的是非观刚建立,生理发育正处于青春期,最直接的心理行为问题全体现在他们所特有的青春期逆反心理中,情绪起伏躁动,不仅直接影响学习,而且强烈的逆反心理对其正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具有很强的危害性。如果不及时给予帮助和安抚,将会极大地困扰学生,耽误学习时间,影响学习成绩。因此,班主任如能重视初二阶段的学生青春期心理,引导学生在产生逆反心理时,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将精力转移到学习上,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不只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还可以塑造健全的人格。

要想帮助初二学生处理好青春期逆反心理,首先要清楚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一是受青春期心理特点的影响。进入青春期以后,由于活动领域的逐渐扩大和交际圈的不断拓宽,孩子更愿意跟朋友在一起。他们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他们往往嫌父母和老师管得太严、太罗嗦,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二是受家庭的因素的影响。如果父母对孩子给予的心理和物质的照顾过多,尤其是对孩子教育上的要求过多,超过了孩子所能耐受相容忍的程度,易于产生逆反心理。而且家长提出要求的方式也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父母不和也会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三是受学校教育的影响。如果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不公正的处理,也会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另外,学生在班集体中的位置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理。有的学生因为各种原因,他们在班级中没有知心朋友,他们中不少人也向往集体生活,想与同龄人交往,希望在班级里取得一定的地位,试图用各种手段吸引同学们的注意,甚至不惜用与常态相反的行为来引起大家的注意。

作为教师,我们对初二学生的青春期逆反心理有着很清醒的认识,可是学生和家长对逆反心理却不一定能科学认识对待。所以要想帮助初二学生处理好青春期逆反心理的第二步就是未雨绸缪,宣传到位。即提前对家长学生进行沟通宣传,早作准备,正确看待青春期逆反心理。

在初二开始的班会上,我会和学生坐在一起探讨青春期逆反心理的话题。现在的城市学生信息获取的渠道很广泛,可以由他们自己去查找有关青春期逆反心理的资料。学生很快从资料以及自身的行为表现中,感受到自己的生理变化带来的行为心理变化,意识到如果任逆反心理发展,只是不分是非、不分善恶,一味地排斥、一味地反对,实际上是头脑简单、幼稚、不够成熟的表现。与家长和教师产生矛盾时,应该正确对待家长和教师的教育,分清是非,有选择地接受或者排斥。首先要明确他们是长辈,学识和经验比较丰富,而且教育青少年都是从良好的愿望出发,目的是教育、关心和帮助青少年,而不会是故意找茬。也许长辈的态度不太友好,方式方法简单粗暴,但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再次我作为班主任,教育教学中努力做到尊重学生,尽力调整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班主任工作中,我很少用严厉而单一的批评式的语态,尽量对学生和蔼可亲、态度诚恳、多与学生交流、谈心聊天。这样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就会觉得老师是真心实意地对他友好,他们的敌意和戒备心就消除了。我还和任课老师协调,适当降低对逆反心理严重的学生的要求,尽可能多地鼓励、表扬而尽可能少地批评、指责,应对他们进行细致的观察、善于发现这些孩子身上的优点,并寻找时机让他发现自己的长处,表现自己,改变他在老师和同学中的形象。

另外用排座位、轮换活动负责人,为学生日益扩展交往范围、建立多样的生活联系、形成丰富的责任依从关系提供充分的条件,从而使他们逐步深入到人际关系的各个方面去,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变得更为充实和美好。针对存在逆反心理的学生的特点,我组织了帮教小组,给他们在学习上、生活上、行为习惯等方面予以特别的关心和帮助,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学的善意,他们会逐渐消除对立情绪,乐于接受大家,乐于参加集体活动并从中得到教益。

第6篇:孩子逆反心理范文

作者单位:广东省江门培英高级中学

现如今,父母和教师们普遍感觉到,孩子进入中学阶段以后变得越来越不听话,总喜欢和成人对着干。确实,处于“心理断乳期”的中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最近深圳市笋岗中学关于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一项调查表明,有35.8%的受调查者有着较为突出的逆反心理,所谓逆反心理(psychologicalinversion),是指“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

笔者认为,中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家长和教师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中学生的逆反心理,轻则可能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重则可能会让他们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研究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寻找积极的疏导方法,对学校有效开展教育,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分析

1.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超前和父

母与教师教育方法滞后产生矛盾中学生正处在生理迅速发育的青春期。身体外形的迅速变化、身体机能和性机能的不断成熟,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从心理发展的角度看,随着知识的增长,他们的思维表现出更多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总之,身心的发展使得他们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羁绊,希望得到成人的尊重和理解,给他们独立自主的决定权。

但是大多数父母和教师的教育方法却明显滞后。一些父母仍然延用着原有的教养方法,事无巨细地关注孩子的一切,不相信孩子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全盘包办而不是协助孩子一起成长。一些教师在学生面前仍然以权威的形象出现,不允许学生有丝毫不同意见,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父母和教师这些不当的教育方法,很容易引发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三个阶段,此时他们更关注的是心理需求的满足,诸如尊重、理解等。但是,一些父母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求,以为只要满足孩子物质层面的需求,给他们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吃最好的食物,穿最好的衣服,上最好的学校,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爱的方式。很多时候结果却是:父母不断抱怨孩子不听话,而孩子则埋怨父母不理解自己。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将学生按照成绩高低分类,忽视了那些学习成绩不突出学生的心理需要。于是有些学生就通过逆反的方式,“报复”教师对他们的忽视,以期引起教师的关注。

2.父母和教师控制的减弱和朋辈影响的增强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人际关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具体表现在父母和教师影响减弱而朋辈的影响增强。一方面,父母和教师的形象在他们心目中不再那么高大,他们不再像幼儿和儿童时期那样崇拜父母和教师,对他们言听计从,而是开始逐渐摆脱父母和教师评价的影响。另一方面,他们开始重视同辈群体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发展自己的独立性。以中学生的不良行为为例,不少中学生抽烟喝酒,穿奇装异服,并没有特别的原因,只是希望在同伴团体中立足,因此盲目从众。

二、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对策思考

1.要正确认识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有积极与消极之分。逆反心理是人脑对一部分客观事物的正常反映,任何一个正常的社会成员都可能产生。家长和教师首先需要转变认识,要认识到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并不是什么洪水猛兽,而是他们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相反,如果中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对家长和教师百依百顺,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反倒有问题。因此,家长和教师要认识到中学生逆反心理有其积极意义。

2.要认真倾听中学生的心理需求

家长和教师由于角色使然,总喜欢表现出一种绝对的权威,高高在上,对中学生进行空洞说教,对他们的行为作各种价值判断,干扰、转移他们的话题,没有耐心倾听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就急于下结论,长此以往,家长和教师与中学生之间的沟通会出现障碍。因此,家长和教师需要放下自己权威的形象,平等地与中学生沟通,认真倾听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

倾听中学生的心理需求,不仅要用耳朵,更要用心。具体说来,就是不但要听懂孩子通过言语、表情、动作所表达出来的东西,同时还要听出他们在交谈中所省略的和没有表达出来的内容。

第7篇:孩子逆反心理范文

【关键词】“双语”幼师学生逆反心理调适

【中图分类号】G6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180-01

在校“双语”幼师生在年龄与中学生、广大青少年一样大多都处于16-20岁(青春期),逆反心理是这个年龄阶段孩子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双语”幼师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未来的教师,如果其逆反心理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不仅会影响学生自身的发展,也必将影响其未来的工作对象。因此,学校教书育人工作中必须把“双语”幼师学生逆反心理作为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逆反心理及其表现

“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即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也就是说,逆反心理是指客体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具有强烈抵触情绪的社会态度。“双语”幼师学生逆反心理是指在接受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内在的反向力量,这种反向力量使他们不接受教育或“反教育”。“双语”幼师学生逆反心理表现在:

认知上:处于青春期的“双语”幼师学生,认知不断发展和完善,接受新事物能力强,有强烈追求新知的欲望,却往往容易陷入一味追求新知而不能对新事物的是非曲直进行全面认知和准确判断,怀疑和否定既成事实,对其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面思考,以社会上某些个别的事实来以偏概全地全盘否定,对成人的建议和劝诫置若罔闻。

情感上:“双语”幼师学生在情感发展方面表现出强烈的两极性和矛盾性,情绪忽高忽低,忽冷忽热,容易走极端,对现实中的一些事情十分冷漠,对成人的要求漠不关心,对自身感兴趣的却过度热情,对于不符合自己价值要求的东西往往容易产生敌对态度。

行为上:“双语”幼师学生逆反心理在行为上表现为:要么对社会的规定和成人的要求表现出强烈反向行为,不听话,爱对着干,你要我这样,我偏要那样,你让我往东,我偏要向西;要么对社会的规定和成人的要求表现为沉默不语,内心抵触,俨然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或者虽口头应承,却没有任何行为反应。

二、“双语”幼师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

(一)学生自身因素

处于青春期的“双语”幼师生,自我意识逐渐形成,出现了“成人感”和社会独立性,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自己能够管理自己,自己的事情应由自己决定。但他们认知发展不够成熟,阅历和经验不足,造成其认知的偏差较大,认识上容易产生片面性,看问题易偏激,固执己见,走向极端,对家长和教师的要求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双语”幼师学生绝大多数是学习上的失败者,被老师和同学看不起,在班集体和家庭中常常被歧视而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因而他们对同学和老师存有戒心,更不愿意与成绩好的同学交往,慢慢地形成自卑心理,出于维护自尊的心理需求,容易引起逆反心理。

在校“双语”幼师学生中,相当一部分不是自愿而是被家长逼迫进入到“双语”幼师学校学习的,虽然国家对“双语”幼师学校有很多支持,但社会对“双语”幼师教育的看法不尽人意,以及“双语”幼师学生就业也存在一定问题,这也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二)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对一个人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学校注重学习成绩,使得部分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的机会,这使得学生对学校产生不满,并表现出对学校的反抗。

学校教育中不良教育行为方式:如教师对学生不公正的评价和对待;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偏爱成绩好的学生,歧视成绩差的学生;对问题学生不关心、不尊重、不了解,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动辄就训斥,这些都可能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

班集体是学生在学校生存的小社会,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在班集体中拥有一定的地位和承担一定的角色。如果学生的这种欲望经常得不到满足,那么就会试图用各种手段吸引同学们的注意,甚至不惜用反常的行为来引起大家的注意。

(三)家庭因素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家长是孩子的第一教师。家庭条件差、家庭不和谐、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当,则造成自卑心理、孩子个性的缺陷、不良的态度等问题,容易造成孩子逆反心理。

(四)社会因素

社会的一些不良因素对学生的思想认识造成危害,腐蚀他们的心灵,诱发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社会对现代年轻人缺乏认同,也容易引起“双语”幼师学生的逆反心理。现代社会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的多元化,往往引起不够成熟、缺乏判断能力的年轻人盲目追逐,与传统的老师、家长的思想产生冲突,这势必遭到老师和家长的阻拦,就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向对抗心理。

三、“双语”幼师学生逆反心理的调适

(一)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通过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帮助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形成对现实社会各种事物的正确认识和看法,形成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和评价,悦纳自我、悦纳他人、悦纳社会。

(二)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

在和谐的校园文化中,教师对每个学生所持的态度、所做的评价和所采取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是合适的和适当的,这直接影响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和认识,形成正确自我认识;和谐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学生在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和谐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学生形成满意、愉快、乐观、开朗的良好情绪状态。

(三)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教育模式

现代教育观不仅是学校教育,也包括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对学生进行教育,要充分发挥三者在教育中的作用,三者加强联系、协同一致,给学生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学习环境,尽量消除不良因素对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

第8篇:孩子逆反心理范文

关键词:家长教养方式 青春期逆反

一、问题提出

青春期逆反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比较普遍的现象,这一现象受到家长及学校的重视,很多研究对青春期逆反产生的原因,逆反的影响因素,逆反的应对等进行探索。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青春期是人们心理成熟的关键期,青少年在这个时期主要任务是建立自我统一性1。此时,他们会遇到各种成长的心理困惑,表现出各种防御行为,逆反心理就是其中一种2。

现代教育报(2016年3月30日)指出,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基础,家庭教育影响着学生自我发展的方方面面,从生活习惯到思维方式等等,现代教育报(2016年9月12日)讲到温暖的家庭正能量对孩子形成积极的人格有重要的作用,其中周国平讲到家庭环境对孩子有着巨大的影响,一在给孩子打生命的底色,二在让孩子健康成长。

叶一舵 白丽英(2002)亲子关系直接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并将影响他们以后形成的各层次的人际关系。李宏亮(2010)研究表明,家长的教养态度对少年儿童的个性发展具有直接作用和重要影响。少儿的个性是依靠后天的教育与和谐的环境形成的,我们不能忽略了家长对少儿个性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是儿童对立违抗障碍最主要的预测因素,青少年在家庭中的自主程度越低,其逆反心理就越强烈。那么,家长的教养方式对孩子青春期逆反是否有影响?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青春期逆反界定

丁淑婧等3从我国青少年逆反心理表现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已有逆反心理的理论及其研究,通过对中学生的访谈,结合文献对逆反心理种类和表现的介绍,将青春期逆反心理定义为: 青春期的学生感知到他们的自受到他人限制时,所表现出来的不认同、敌对情绪和反抗的行为倾向。从此定义中可以看出,青春期逆反心理的表现,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

本研究中采用丁淑婧等将对青春期逆反心理的定义: 青春期的学生感知到他们的自受到他人限制时,所表现出来的不认同、敌对情绪和反抗的行为倾向。青春期逆反心理的表现,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本研究从认知逆反、情绪逆反和行为逆反三个维度测量。

(二)家长教养方式界定

关于父母教养方式,不同的研究者往往有不同的理解。Frances(2003)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指一种与教养有关的稳定态度和信念的综合体。川沙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景的变化的改变而变化,它反映亲子交往的实质。曾琦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在教育、抚养子女日常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形象,是其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综合体现。陈陈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的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王志梅(2003)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倾向。王数青(2006)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教养态度、观念和行为以及非言语表达的综合,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候东辉(2008)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传达给青少年的态度以及父母的行为所表达出的情感气氛的集合体。

研究者对父母的教养方式划分为也有很多维度,比如情感温暖一敌意和依恋一干涉两个维度;爱一敌意和自主一控制两个维度。

本研究把父母教养方式界定为在父母教育、抚养子女过程中,一种相对稳定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以及对子女情感表现的组合方式。取黄希庭研究中理解交流和控制干涉两个维度来了解学生父母的教养方式,理解交流是作为初中生亲子关系的第一要素,而青春逆反的孩子身心发展不平衡,自我意识强烈,对控制干涉有强烈的感知。

三、研究方法:文献法、问卷调查法。

四、研究对象:北京市一所重点中学初二年级全体学生及其家长。

五、研究过程

(一)被试

采取整年级取样法,选取北京市一所重点中学初二年级全体学生及其家长为被试,最后获得有效统计样本159名。

(二)工具

1、青春期逆反心理问卷

本量表该得到 Donnell 等关于逆反心理产生模型的支持。采用里克特 5点积分的形式,完全符合到完全不符合,依次记 1-5 分,本量表共20个条目,其中:认知逆反7个条目、情绪逆反8个条目、行为逆反5个条目。

2、初中生亲子关系特性量表

借鉴西南大学黄希庭教授的《初中生亲子关系特性量表》,问卷题目从“完全符合”到“完全不符合”的五点记分法进行评定。问卷中的初中生亲子关系主要由理解交流、控制干涉、尊重喜爱、耐心宽容四个因子构成。该问卷关注于亲子关系质量,可检测初中生亲子关系,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本研究选取理解交流、控制干涉两个因子,理解交流是作为初中生亲子关系的第一要素,而青春逆反的孩子身心发展不平衡,自我意识强烈,对控制干涉有强烈的感知。

3、数据处理

问卷回收后采用Excell进行数据的录入,SPSS19.0进行管理和分析。

六、研究结果

为了考察家长教养方式的不同因子对逆反各维度及逆反总体的影响,采用相关的统计方法,结果见表一。

(一)理解交流与逆反各维度

1、 理解交流与认知逆反呈0.05水平显著负相关;

2、 理解交流与情绪逆反呈0.05水平显著负相关;

3、 理解交流与行为逆反呈0.05水平显著负相关;

4、 理解交流与逆反总体呈0.01水平显著负相关;

(二)控制干涉与逆反各维度

控制干涉与逆反各维度及逆反总体无显著相关。

七、研究讨论

(一)理解交流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表明家长的教养方式对学生青春期学生逆反有重要影响,家长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越能理解交流孩子越不易逆反,家长的理解交流可以降低孩子各个维度的逆反:认知逆反、情绪逆反和行为逆反。

家庭教育理论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个体成长、社会化的主要场所。中学生从一个基本依靠本能生活的婴儿发展成一个合乎社会角色要求的、被社会环境认可和接纳的社会人,家庭教育起了重要的塑造和影响作用。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子女的榜样,中学生从出生就开始接受家庭教育。在家庭中,中学生学会了社会规范,完成自身的社会化过程。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揭示,青少年的个性形成并非由父母某个行为决定的,而要受到父母整个行为模式的影响。

以往研究中,父母教养方式在青少年人格的形成、发展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情感理解的教养方式对七个人格维度有积极的影响作用,父母惩罚、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对某些人格维度有负性的影响作用。王中会研究显示,父母的情感温暖和理解对青少年的外倾性、宜人性、责任心有积极作用,父亲的惩罚和母亲的拒绝否认对青少年的宜人性、人际关系有消极作用。父母采取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则不仅直接降低中学生的社会责任心水平,而且也会对内、外倾、责任和独立等人格特征产生不利的影响,进而降低中学生的社会责任心水平。

那么,家长理解交流的教养方式是通过什么机制影响到学生青春期逆反,是否通过了学生人格的中介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控制干涉的作用

在本研究的结果中,家长教养方式中的控制干涉因子对学生青春期逆反并未呈F显著相关。值得探讨,在已有研究中,在中国的文化里,子女对父母的严格会解读为关心,相对于忽视,严格更有利于孩子的发展。因此,在中国的文化里孩子对家长的控制干涉有着怎样的感知和解读也是需要进一步探知的。

八、研究结论

家长的教养方式中理解交流因子和孩子青春期逆反呈现显著负相关,因此,家长对孩子的理解交流将有助于降低孩子青春期的逆反。

参考文献:

[1]李荐中.初中生青春期逆反心理发生率与健康关系[J]中国全科医学,2006,1

[2]肖姝琦. 初二年级学生自主性两方面对逆反心理影响的实验研究.2014.6:10-12

[3]刘野.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及疏导.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

[4]李重阳.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及其应对策略.怀化学院学报,2006

[5]王维勋.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特征.中国临床康复,2005

[6]赵正铭.论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问题教育的对策.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

第9篇:孩子逆反心理范文

一、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

1.自身因素

逆反心理的形成是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必然结果。进入中学时期,中学生自我意识有了新的飞跃,自认为有能力解决所有事情, 他们很容易把教师的劝说、告诫看成是对自身的限制与伤害,不愿意再听教师和家长的“唠叨”。但是,不少成年人一味要求他们必须听话和服从。这一矛盾对立时,教师认为学生不听话,而学生认为教师不尊重自己。

2.家庭因素

首先,家庭的破裂或缺陷,使孩子认为自己在同学面前很没面子,继而发展为看不起父母或仇视父母,形成对父母的叛逆。其次,部分家长的过分溺爱或放纵,养成了孩子任性、依赖的性格,一旦在家中的需要长期无法得到满足,便会耍脾气,久而久之,形成对人对事的逆反心理。再次,部分家长对子女的管教过于严厉,使子女长期生活在恐惧的阴影当中,一旦他们的心理再也无法承受时,所有积怨都会由恐惧演变成为逆反,轻者不听父母的话,对着干;严重时出走、轻生,从而走向另一个极端。

3.学校因素

教育不当是形成学生逆反心理的重要诱因。应试教育下过分追求学生成绩,使教师的关注重点放在优秀生身上,而容易忽视后进生,导致这部分学生的心理不平衡,易发生违纪违规问题;而一旦出现不良思想和行为问题,又采取强制方式要求学生服从,其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

4.社会因素

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介给青少年学习和求知提供了方便,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暴力、恐怖等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的行为取向。

二、解决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对策

1.以正确的思想认识逆反心理现象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班级中当一些具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出现“顶撞教师”和“不听话”的现象后,教师不要“龙颜大怒”, 给这些学生贴上“刺儿头”的标签。相反应认识到:逆反心理的出现既是学生心理发展不成熟的表现,又是学生身心发展走向成熟的表现;它虽具有负面效应,但又是可以逆转的。

2.以公正的态度对待出现逆反心理的学生

教师要少一些分数至上的教育功利主义,多一些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教师的心中除了学生的分数还应该关注学生个人的成长。不论哪一个学生,教师都要因他们优点的存在而喜欢,也要因他们缺点的改正而欣慰。

3.以科学的方法教育出现逆反心理的学生

首先,教师必须严于律己,努力提高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教师待人处事要一身正气、不偏向某些学生,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赖感,这样就会消除逆反心理产生的温床。

其次,教师不要把自己当作权威而颐指气使地对待学生。在班级管理和决策上时时把学生当朋友,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与建议,公平合理地处理班内的各种问题。

再次,教师要热情地关怀、体贴学生,对存在逆反心心理的学生不要讽刺挖苦甚至粗暴对待,而要用火热的心去亲近和温暖他们,打开他们情感的闸门。唯有学生与教师的感情变得融洽了,学生才愿意把自己的想法与教师沟通,教师的教育才会起到应有的作用,才会从根本上消除学生的抵触和逆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