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加强土地管理,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重要意义
加强土地管理,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保障发展用地需求的根本途径,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是严格土地管理的重要环节,是缓解我国土地供需矛盾的必然选择,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结果。
1.1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有利于保护耕地
耕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证,保护耕地对于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1.2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有利于节省投资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可以减少土地投入,提高用地布局和人口分布集聚程度。城镇建设应尽量集中布局,集约利用土地,以减少道路、管线等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行费用,为城镇居民提供更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提高城镇建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3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有利于加强土地管理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有助于土地管理部门充分了解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不同功能区土地利用布局和利用强度,了解某一具体地块开发利用潜力,从而科学地制定土地利用指导方针和对策,合理布局用地,制定最佳开发方案,发挥土地利用最大效益。
1.4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有利于土地市场发展
随着经济建设发展,人们对土地利用要求也越来越高。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使资源共享、功能互补。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土地优化配置原则,能有效抑制因盲目性、随意性而造成行为失当,促进土地市场健康发展。
2.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地大物博,但人均耕地只有1.39亩,仅为世界人均耕地的1/3。我国虽然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但建设占用耕地现象时有发生,耕地总量在逐渐减少,用地形势不容乐观。主要问题如下:
1)土地利用十分粗放,节约集约利用率低,长期以来的粗放用地,各地均存在滥占滥用土地现象,没有充分、合理、有效利用土地资源;
2)用地结构不合理滥用土地现象严重随着经济的发展,用地规模逐渐扩大,有些地区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公路、广场、绿化用地、空闲村、空心村、闲置住宅、闲散地块大量存在;
3)违法违规现象大量存在破坏耕地、圈占集体土地炒预期、非法出租、转让土地等违法违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地方盲目招商引资,为了使项目尽快“落地”,采取“以租代征”、超占面积、未批先建、未批先用等违法手段。这些行为严重影响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4)监管机制不健全,执法监察不到位有些地方节约集约用地责任意识淡薄,没有建立监管机制、动态巡查机制,建设用地批前、批中、批后动态巡查不及时,对各种违法违规用地执法监察不到位,影响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实际效果;
5)后备资源、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空间不足由于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一些耕地、林地、草地、山地等资源均被利用,后备资源潜力明显不足,有些土地开发复垦整理无法实现。
3.我国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措施
1)科学规划用地,从源头严格把关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严格确定耕地保有量控制指标,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大力提倡节约集约用地水平。不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家产业政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建设用地和土地利用的实际状况的用地项目一律不批,从源头制止浪费土地现象;
2)要充分利用闲置土地,积极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要定期开展存量建设用地资源普查,制定鼓励盘活存量土地的政策措施。改造中、低产田,整治闲散地和废弃地,提高土地利用强度、投资强度、土地容积率,努力提高建设用地利用率;
3)要完善土地收购储备制度,规范土地市场运行通过土地收购储备,使政府能够实现调控土地市场、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目标,依法取得土地,进行前期开发、储备以备供应土地,真正实现土地招牌挂出让;
4)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坚持节约挖潜并重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占用耕地,要“占多少,垦多少”,占补平衡。通过大力实施土地开发、整理和复垦、盘活存量土地来增加土地,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来增加土地的产出效益,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坚持节约挖潜并重;
5)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意识,建立促进集约节约用地激励约束机制。政府部门可以运用价格机制调控土地,通过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等各种税收,增强土地集约利用的动力。抑制机关企事业单位、个人占用土地行为,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这间接要求用地者增加投资强度、提高建筑容积率、加大对地下空间和建筑立体空间开发,高效利用土地。牢固树立节约集约用地和严格保护耕地的意识;
6)加强监督检查,动态巡查,建立节约集约用地责任。机制执法监察工作要遵循“预防为主,事前防范与事后查处相结合”的方针,加强日常动态巡查,建立节约集约用地责任机制,批前、批中、批后要全面跟踪监督检查,实施全程监管,杜绝少批多占、未批先建、滥占滥用土地现象的发生,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使新开工项目基本不再出现闲置现象。
我们要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宣传,切实保护耕地,加强土地管理,大力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利用新途径,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4.结束语
关键词:节约用地 集约用地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a)-0238-02
“耕地减少、投资房地产、拆迁”这些词汇在当代中国成了热词,种种词汇都指向“土地”。从中可以看出,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在逐渐的减少,如何保障我国的土地资源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得到优化利用,成了当今社会讨论的重点。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带动市场经济的发展下,节约集约用地随之兴起,是当代中国进行的一个重要成果,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有着重要关联。因此,要把优化土地资源与高度的经济化结合起来,充分的利用现有的土地来促进经济的高速发展,莫让土地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2012年6月25日是第22个全国土地日,其宣传主题是“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其中的口号“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落实节约优先战略,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我们可以看出集约节约土地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
1 节约集约用地的基本内容
1.1 节约集约用地的概念
其含义指的就是采取措施更充分有效的使用土地,用最小的土地成本,实现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多方面的需要。
1.2 节约集约用地的内涵
1.2.1 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因
第一,节约集约用地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它能帮助建立节约型的社会,能够运用最小的土地资源,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而且能够促进环境保护,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第二,我国的国情决定了要节约集约用地,因为土地供求矛盾剧烈:土地资源逐渐减少但是需求却日益增长。第三,我国存在粗放型的土地利用模式,浪费现象严重危害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2.2 节约集约用地的方式
第一,遵守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第二,国家要严格用土审批制度,对土地的总量进行宏观控制,引导地方节约用地,由传统的粗放型用地转化为节约用地模式。第三,对各项建设用地实行严格控制制度,保护耕地不能减少,防止土地大面积消耗。第四,提升人民对节约集约用地的意识,尤其是土地有关部门要做好决策部署工作,认识到土地节约集约的重要性,从实际行动中落实各项节约集约措施。
1.2.3 节约集约用地的具体内容
文章所称节约集约用地,是两方面的结合,即节约用地和集约用地。两者方式是有些差别的,节约注重用地结果,集约注重用地的方式。
土地节约的主要手段既然是土地集约,那么集约方式就得引起足够重视。土地集约可以分为资金集约型、劳动集约型和技术集约型。土地集约方式并不是在各个地方统一适用的,因此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寻找最佳的集约方式,使得当地的土地资源与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共同提升。现在我国社会面临着城镇化的发展,城镇化的住宅、工业和其他基础设施的建设都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普遍出现的现象是占用大量耕地,导致耕地迅速减少。不光是耕地需要集约,我国的森林、草地、河流等用地也是需要规划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集约用地的全面贯彻。而且还要注意,土地集约利用不是一个静止的过程,它会随着不同的地理环境而有不同的要求,也会根据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而采取不同的方式,比如现在农村出现“有房子但不居住”的状况,就导致了对土地资源的浪费。因此,必须根据不同地区的土地实况,来采取不同的节约集约方式,使得每种方式都能最大程度的发挥节约集约作用。
2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我国经济正逐步从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向发展,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必能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质是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它依赖生产要素的质量和效率以及他们之间的优化重新组合,来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设备原材料的投入产出量,以此来实现经济增长。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靠扩张生产要素,增加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生产的效率和效益,不仅能够降低投入还能增加产出。相比如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增加新项目和扩大经营规模,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大多采用保持原有基础,不是增加新的,而是充分利用旧的,运用创新等方式,对旧的进行改造和发展。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表现为经济的整体持续、快速、健康、有效、有序地发展,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适应和谐社会的构建内容。但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只是一种波动性增长,没有什么实质内容。为了更好的推动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要更加关注资源能源的节约以及合理使用,应用新技术来推动节能资源的使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全社会倡导节约能源资源的意识,形成节约能源资源的生活态度,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3 节约集约用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资源是有一定关系的,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资源就会相应的减少,这样也会倒逼经济发展方式由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向集约型增长模式转变,促使资源配置更加的合理、公平。只有推动节约集约用地,才能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国正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也处于转型的关键期。随着目前建设用地的不断增长占据越来越多的土地,我们必须采取措施来节约土地资源。对于城市来说,应该合理布局房屋建设与工业等的用地,对人口密集度进行重新的设置,以便节约用地。要明白土地节约集约有利于减少城市建设的土地投入,降低成本,因此能够在投资一定的前提下更多的将资金投入到城市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上,保障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提高幸福感。
由此可以看出,节约集约用地能够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向集约方向发展,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进一步促进节约集约用地,保证经济赖以发展的土地资源能够持续存在。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前提条件的,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也不能单独强调某一方面。
4 强化节约集约用地措施,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4.1 对节约集约用地进行宏观指导,提升集约型经济增长幅度
土地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能够推动土地资源重新有效的分配,实现土地的更高价值。要充分利用市场的价格机制来刺激土地市场建设的健康发展。在土地开发的整个程序当中中,要做到“四个严”,即严格设计规划、严格项目落实、严格土地审批、严格规划实施,改变对土地利用的粗放形式,利用高科技手段等提高土地节约集约水平。具体操作步骤就是:通过严格的土地设计规划,能够形成一个对节约集约用地的宏观指导体系,能够明晰各地区的总体土地规划,防止一些任意滥用土地的现象发生;在申请土地建设时,要严格审核,看申请是否在地区总体规划的范围之内,一旦不符合总体规划,坚决不能依靠其他方式给予审核通过。有了土地利用的宏观指导体系,能够完善土地利用的结构,使得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能够形成合理的布局,对整个地区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4.2 严格管理节约集约用地,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保驾护航
也就是防止、制止对土地资源的浪费。为了防止浪费严重,应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重视土地开发利用规划,要根据具体项目的实际土地需求,来进行规划,做到投入既有产出,能够合理充分的应用地区的每块土地,提高土地质量,防止出现空心建筑。第二,对土地使用设置一定的标准,而对一些小的、污染环境、经济效益低的项目则要适时的限制用地。第三,项目用地标准要与其产出相对应,提前做好项目的预测,防止一些“豆腐渣”工程出现,不仅造成经济效益的降低,还会浪费土地的充分利用率,破坏环境。第四,对于一些工程项目,一旦审批了土地利用,就要监督其开工、实施过程,防止出现“占地荒废”现象的出现。第五,根据市场对土地利用的观察,逐步加大对土地市场利用率高的投入,撤销一些占地面积大但效益差的项目,推动土地调整与整个集约型经济增长相适应,充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实现经济的最大化收益。
4.3 创新现有土地利用手段,深度挖掘土地潜力
要促进经济的集约型发展,就土地而言,就要努力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水平,保证每一寸土地都能发挥功能,获得相应的经济社会效益。因此,不光要利用产出效益好的耕地资源,也要对产出比较差的土地(如戈壁、沙漠、荒地)进行开发使用,能利用这些土地的就尽量不要占用耕地;要对农村地区的空心房进行开发利用,防止闲置的房屋阻碍土地资源的再次开发升值,因为随着市场竞争不断向更激烈的方向发展,一些收益不好的企业可能就会被淘汰,如果其他企业接受不及时的话就会形成一大批荒废的厂房,占用的土地就会被荒废,对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形成阻碍。所以,要对这些闲置土地进行重新开放利用,整治成耕地或者其他高效益的项目用地。再次,要保护现有的土地资源,就要针对水土流失、耕地沙漠化现象进行调整与控制,可以采取种植树木来组织水土流失,改造山区,利用地形展开特色“护土工程”,突破当地经济发展的瓶颈,保证农业用地的可持续发展。针对一些地区建立的功能区,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地形、地貌优势,将工业区与住宅区分开,充分利用水流资源来建设依山傍水的功能区,使得工业发展能够顺势而成,也使得居民能够生活在美丽、幸福的社区。
5 结论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且在自然资源中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一旦消耗殆尽将不会再生,它是我们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须的资料。不过,现在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土地供应不足的问题,面临这种人地关系冲突,为了保证经济的发展,必须要采取积极措施,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认真研究经济发展与节约集约用地之间的关系,通过节约集约用地来促进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转变。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土地节约集约;熵理论及耗散模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行政效益
中图分类号 F30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5)12-0129-09
大力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由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也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建设新型城镇化、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从20世纪90年代提出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这一思想以来,到2008年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才有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尤其是进入2014年以来,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相关政策密集出台,国土资源部首先在5月份颁布实施《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9月份又出台了《关于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指导意见》,这充分表明了政府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高度重视以及推行此政策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目前国内关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其现状评价和潜力分析以及影响因素上。赵小凤等[1]认为土地集约利用区域空间差异的分析有助于挖掘造成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差异的影响因素和驱动力,从而制定差异化的对策;吴郁玲[2]认为市场化水平是影响我国土地利用节约集约程度的关键性和根本性原因;张合林等[3]认为土地利用强度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土地市场发育程度等是影响土地集约利用的重要因素;王家庭等[4]人的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区域性差异较为显著,城市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地均投资强度、GDP 建设用地增长弹性以及地均科研投入、环境因素等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影响最为重要,且效果较为显著;马贤磊等[5]人的研究认为在新型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应结合不同地区功能定位实施土地可持续集约利用动态监测,以此为依据在主体功能区落实差别化的土地管理政策。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可以发现,大家普遍都认为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和经济发展程度及区域差异有关,但是对于不同区域间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的有效性研究较少,因此,如何全面、客观地考察和评价不同区域间该政策实施的有效性情况,进而分析差异化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从而为政府制定更具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政策提供依据。
1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指标的建立和选取1.1 研究方法
本文在综合分析各类政策评价方法的基础上,考虑到正常的目标和数据的可采集性,采用了熵理论及耗散结构模型对我国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的有效性进行比较研究。熵理论及耗散模型是德国科学家克劳修斯(Clausius)于1865年提出的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熵(Entropy)思想以及比利时布鲁塞尔学派统计物理学家普利高津(I. Prigogine)于1969年提出的耗散结构理论(dissipative structure)的结合,作为研究复杂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是研究系统怎样从混乱无序的初始状态向稳定有序进行演化的过程和规律以及非平衡系统内影响系统可能变化和可能演化方向的因素和条件[6]。国内外已有很多学者运用该理论进行了相关领域的研究,Jenner[7]运用混乱信息理论和耗散结构模型分析了技术的发展以及创新对小型企业的影响;Chiles等[8]运用耗散结构理论和复杂性理论来解释集体这种组织的演变过程;Li等[9]运用耗散结构理论、资源熵和利益相关者理论, 从资源熵的角度分析了企业复杂性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模型。任佩瑜教授[10]提出了基于管理熵的企业评价理论和体系,提出了一个全新的企业评价方法。徐明等[11]从熵理论和耗散结构理论的角度对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进行了考察和研究, 为人力资源管理熵的改进探寻方法和途径,从而正确指导人力资源管理的决策和行为。郭伟刚[12]将管理熵和管理耗散结构理论用于企业激励机制的研究, 以强化管理耗散结构的形成条件, 使激励能够有效发挥作用。
当我们运用熵理论及耗散结构模型对政策进行评价分析的时候,我们称之为政策熵和政策耗散,在二者作用下,复杂系统的各类指标将会产生一定的政策正熵值或政策负熵值,使系统的总熵值发生变化。政策熵流值是指一个非线形的复杂系统,在一定的时期内,由于其政策熵的作用所产生的正熵值,以及由于政策耗散作用所产生的负熵值,使得系统政策熵的总值发生变化,即政策耗散模型中指标体系的熵流值是体系内各种指标熵流值的加权平均。熵值为正,意味着政策实施的效果不好或者无效的标志;熵值为负,意味着政策实施效果较好或者有效的标志,因此该理论能够客观、全面、动态地实现对土地节约集约政策实施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政策耗散模型中某类子指标体系的政策熵流值的计量公式为:
式中:D为目标体系所产生的熵值,i为该目标体系中影响熵值的各种指标,ki为特定阶段时,评价对象各种指标的权重,政策熵理论中,各指标的权重由其政策效用在指标体系中的贡献率为依据,通过熵值法取得。具体公式如下:
式中:Xi为每个影响政策熵值子指标系统中所包含的各项指标值与取定标准值的比值。KB是政策熵系数,具体的计算公式KB=1lnN,N为指标体系内指标(三级指标)个数。政策耗散结构模型通过这一系数表达了这样的观点:一个复杂系统,每增加一个评价指标,其实现综合绩效熵流值D的单位增加,所要追加的边际成本也会相应增加。系统越复杂,系统内某项指标熵值的变化对于系统整体熵值的影响也就越小。这一系数的使用具有相对性,在将指标体系作为系统分析时,需要考虑每个体系内部综合发展的边际成本有所不同,但在将指标体系置于土地节约集约政策整体考察时,各个体系又相对成为了简单的要素,这时边际成本的不同要予以剔除。
1.2 数据来源及说明
本文数据取自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在全国105个城市地价监测点开展的“全国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政策效益评价”的调查问卷。问卷遵循科学性、系统性、独立性、可比性等原则,综合考虑到可能影响土地节约集约政策实施效果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因素,从政策实施后取得的行政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个角度进行调查,其中行政效益包含政策实施的必要性等六个问题,经济效益包含政策对地方土地市场价格的影响等四个问题,社会效益包含政策实施的公众满意度等八个问题。调查样本来自除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随机抽样得出的共105个市级单位的地价监测点,调研对象为地价监测点具有一定资历的相关工作人员,这些工作人员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的实施情况和实施效果有着最为直接和深刻的了解,因而他们的评价也更具客观性和说服力。主要调研形式为结构化问卷调查,辅以专家访谈、文献查阅等,共发放问卷450份,剔除信息不完整和无效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407份,有效问卷比例90.1%。其中,企业监测点341份,占总样本的83.7%;事业单位监测点59份,占总样本的14.5%;政府监测点7份,占总样本的1.8%,问卷总体Cronbach 的α系数为0.926,且各因子得分均高于0.9,显示问卷调查的信度良好。
1.3 指标的建立和选取
政策的有效性是指该政策主体的主观愿望与该政策对象的客观行为的一致性。如果二者是一致的, 则可以说该政策是有效的, 反之则是不完全有效甚至是无效的。[13]政策的有效性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也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土地节约集约政策有效性评价的实质就是一种价值判断,即根据一定标准判断节约集约政策本身是否具有价值,以及如何分配价值和创造价值,是一个寻求、论证、确定和优化政策价值的过程。[14]其中决定评价结果的最关键因素是评价的标准,它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与否直接决定了政策评价的方向和结果是否客观、准确、有效。
本文的评价标准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遵循客观性、动态性、系统性、可比性等原则,根据熵模型构建出政策总效益一级指标体系,行政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二级指标体系以及具体三级指标体系,其中三级指标体系即问卷中各小题。通过调研获取三级指标的得分,利用熵流值公式计算出三级指标熵值,进而通过指标体系矩阵等公式推出二级、一级指标的熵值,最终通过比较熵值的大小、正负来分析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的总体效能。熵值为正,表明政策有效性较差,且数值越大,有效性越差;熵值为负,表明政策有效性较好,且数值越小,有效性越好。
从本次调研回收的407份有效问卷的基础上,按照利克特量表(Likert scale)的赋值方法,即由一组陈述组成,每一陈述有“非常满意”、“满意”、“不一定”、“不满意”、“非常不满意”(根据语境“满意”可由“同意、赞成”等词语代替)五种回答,分别记为5,4,3,2,1,这种方法的优点就在于由之前的顺序数据转化为了可运算的数值数据,从而为接下来的分析和研究打好基础。
2 我国东中西部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熵值的计算与评价 问卷调查的这105个城市都是各个省级行政区的省会城市和中心城市,具有典型的代表性。本调查旨在针对一系列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实施后的行政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考察,以分析该类政策在变迁过程中的实际运行情况。考虑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政策受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为此将这105个城市根据所属省份分别划归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的划分标准,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1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个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市、自治区)。
本文在对调研获得的一手数据进行描述统计的基础上,根据耗散模型的设置,设Di为地价监测员对代表各指标的问题评分的中值,设为D*各指标的标准值,代表受访者对该指标作出了中性评价。在不影响量化分析的前提下,从问卷的设置出发简化数据处理,以3为标准值。上文(3)式中的Xi,即每个影响地价政策各项指标评分中值与取定标准值的比值。
2.1 行政效益子系统熵值的计算与评价
在对全国东、中、西部31个省级行政单位(港、澳、台除外)共105个城市地价监测点的问卷调查中,主要从政策本身情况、政策实施过程情况、政策所获支持等六个方面的指标来考量和分析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的行政效益实施效果,各指标得分情况如表1所示。
由公式(1)(2)(3),得出行政效益子系统下各指标的熵流值和熵流值的权重,并在此基础上得出行政效益子系统的政策熵值,结果见表2。
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在二级指标中,全国的行政效益子系统政策熵值为-0.164,其中,西部的行政效益子系统政策熵值(-0.192),明显低于中部(-0.144)和东部(-0.173)。由于熵值越小,有效性越好,表明土地节约集约政策在西部地区的整体行政效益较强,其次为东部,最后为中部。
三级指标中,全国层面上指标1(政策必要性)熵值为-0.049,明显低于其余5个指标,反映出的这个指标性质较好,表明实施土地节约集约政策的必要性较强,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指标2(政策实施的现实基础)、3(预定目标实现程度)、4(政策执行的连续性)、5(相关配套政策的完善程度)熵值相差不大,且数值较大,反映出其性质相对较差;其中指标3和指标6(政府内部监督机制完善性)同为-0.021,指标5为-0.022,表明土地节约集约政策在这3个指标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指标2和指标4分别为-0.026,-0.025,表明政策效果在这2个指标方面相对较高,但也并非让人满意。同时,在地区层面上,西部地区的指标3、指标4明显低于中东部,表明土地节约集约政策在这2个指标方面西部贯彻得更好;中部地区的指标5、指标6明显高于东西部地区,表明中部地区在这2个指标方面较差,与东部和西部地区差距明显。
2.2 社会效益子系统熵值的计算与评价
社会效益子系统下主要通过对政策的公众满意度、社会整体效果、对环境及城市规划带来的影响等八个方面的指标来考量和分析政策实施效果,各指标得分情况如表3所示。
由公式(1)(2)(3),得出社会效益子系统下各指标的熵流值和其熵流值权重,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社会效益子系统的政策熵值,结果见表4。
从表3和表4可以看出,在二级指标中,社会效益子系统的政策熵值为-0.073,高于行政效益子系统的数值(-0.164),表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的社会效益不如行政效益。其中,西部地区的政策熵值(-0.091)较大,低于东部的(-0.074)和中部的(-0.07),表现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在我国西部的整体社会效益优于中部和东部。
三级指标中,全国层面上指标7(政策的公众满意度)、8(政策带来的社会整体效果)、10(政策对闲置和低效利用的国有土地面积的影响)、13(政策对绿化覆盖率的影响)、14(政策对城市规划的影响)熵值均低于-0.01,低于其余三个指标,反映出这5个指标性质相对较好,表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在这5个指标方面效果较好,但指标数值不高,说明仍然需要对政策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指标9(社会外部监督机制完善性)、11(政策对新建住房的人均居住面积的影响)、12(政策对征地面积的影响)熵值分别为-0.009,-0.002,-0.000,反映出其性质相对较差,表明政策在这3个指标方面效果较差甚至没有效果;同时,在地区层面上,西部地区的指标8,9,10,13,14熵值要略低于中部和东部,指标7,11,12熵值和中东部地区相差不大,表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的社会效益在西部实现得更好;中部地区的指标7、指标9熵值明显高于东西部地区,说明中部地区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的公众满意度和社会外部监督机制完善性较差,与东部和西部地区差距明显;东部地区的指标11、12熵值较大,表明在东部地区政策对新建住房的人均居住面积的影响效果较差,甚至政策对征地面积的影响直接没有效果。
2.3 经济效益子系统熵值的计算与评价
经济效益子系统下,选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对土地的市场价格、财政收入、单位土地面积的固定资产投入等四个方面的指标进行分析和评价。这里需要对指标说明的是,地方规划容积率越高,代表地价政策实施效果越强;土地税额则体现出政府从单位和个人的土地使用过程中获取的土地使用税收益,税额(非税率)越高,代表土地越能得到充分使用,各指标得分情况如表5所示。
由公式(1)(2)(3),得出经济效益子系统下各指标的熵流值和熵流值权重,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经济效益子系统的政策熵值,结果见表6。
从表5和表6可以看出,在二级指标中,经济效益子系统的政策熵值为-0.168,明显低于社会效益子系统熵值(-0.073),和行政效益子系统熵值相差不大(-0.164),表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的经济效益和行政效益强于社会效益。其中,东、中、西部地区经济效益系统的政策熵熵值差距很小,西部略低,说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在东、中、西部的整体经济效益均较强,西部略高。
三级指标中,全国层面上指标15(政策对地方土地市场价格的影响)、17(地方规划容积率增减情况)、18(单位土地面积的固定资产投入增减情况)熵值相差不大,明显低于指标16(政策对地方土地财政收入的影响),反映出这3个指标性质相对较好,表明土地节约集约政策在这三个指标方面效果较好;指标16熵值相对较差,土地节约集约政策对地方土地财政收入的影响效果较差。同时,在地区层面上,西部地区的指标15,16,18熵值要略低于中东部,指标17熵值略高于中东部地区,表明土地节约集约政策的经济效益在西部实现得更好;中部地区的指标16熵值高于东西部地区,表明中部地区的土地节约集约政策对地方土地财政收入的影响效果较差;东部地区的指标15、18熵值最大,表明在东部地区土地节约集约政策在这两个指标方面效果较差。
2.4 我国东中西部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熵值计算
首先,构造指标水平矩阵A。在计算出行政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熵流值的基础上,进一步构造政策总系统熵值的指标水平矩阵A,如下:
即将三个子系统分别视为三个整体,得出各自政策总效益(即∑3i=1(1+dsi))在消去各自体系的政策熵系数KBi的非线性作用后得出的标准化政策效用,其在相对政策总效益的份额。根据公式(4),得出权重矩阵C具体数值如下:
最后,构造行政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相互关系矩阵B。政策耗散模型的关系矩阵B和权重矩阵C都是用以解释三大指标体系的分熵流值对系统总熵值的影响,也就是各子系统的目标实现对于政策总效益、综合目标的实现施加影响作用的能力。在用熵值法确定权重矩阵C的情况下,关系矩阵B可以通过权重矩阵C用如下的关系确定:
如此确定的关系矩阵B,可以满足每个子系统ai对自身的影响相关性为1,同时同ai对于另外两个子系统的影响之和在乘以权数Ci后都为1,这样处理可以保证系统的熵值作为一个整体被认识。
在带入权重矩阵C的具体数值后,得出关系矩阵B取值如下:
根据政策熵模型的设定,综合以上分析结果,计算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系统的熵值为:
本文中全国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的熵值为S= -0.397,表明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政策在全国产生了较好的效益,而西部地区熵值的绝对值(-0.455)最大,显示该政策在西部产生的效益最好,其次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效益最差(见表7)。
综上可以看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在全国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0.397),尤其是在西部地区(-0.455),综合效益优于中部(-0.378)和东部地区(-0.409);同时发现,就全国层面看,节约集约政策的经济效益(-0.168)和行政效益(-0.164)显著优于社会效益(-0.073);分地区来看,西部地区的经济效益(-0.18)、社会效益(-0.091)、行政效益(-0.192)均为最佳,显示政策在西部地区实施效果最好;其次为东部地区,其行政效益(-0.173)和社会效益(-0.074)仅次于西部地区;而中部地区的社会效益(-0.07)和行政效益(-0.144)均为最差,经济效益(-0.17)略高于东部(-0.169),表现不如东部和西部,表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在中部地区效益最差。
3 结论和建议3.1 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针对105个地价监测点城市开展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的调查问卷,结合熵理论与耗散模型,分别计算出全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政策总效益以及各二级指标行政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熵值,从计算结果的分析来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我国城市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无论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还是行政效益,均取得了一定成效,土地利用效率得到了提高。这充分说明了政府大力推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政策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得到了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对于合理利用土地、保护耕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2)西部地区政策的总效益高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表明该政策实施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还要综合考虑不同地区的政治、资源禀赋、社会、环境等其他因素的影响。西部地区虽然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但凭借在资源禀赋、人口密度以及生态环境、政策执行力度等方面的优势使得其政策总效益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东部地区虽然经济发展水平高,但由于在资源禀赋、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劣势使得其政策的总效益低于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如东部,但在人口密度、生态环境等方面不如西部地区,导致其政策总效益最差。所以应当根据不同地区及城市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综合考虑政治、社会、生态、资源禀赋等因素,制定和落实差别化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
(3)政策的社会效益要显著低于经济效益和行政效益,表明该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并没有达到社会公众的预期,在各个指标上均与公众的期望有一定距离,需要根据不同地区进一步制定并细化相关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这也是下一步制定政策时需要关注和考虑的重点。
3.2 建议
虽然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的实施取得了重要成效,但其科学性、合理性、动态适应性等尚有待进一步的加强和完善,根据本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结果及被调研人员在开放题目中的反馈意见和建议,为了更好地发挥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的作用,提出以下政策优化建议:
(1)加大并细化相关政策执行力度,出台具体考核办法,实现对闲置土地的盘活利用。从调查问卷结果来看,指标3(预定目标实现程度)、7(政策的公众满意度)熵值分别为-0.021,-0.011,在各自二级指标系统中得分较低,表明虽然实施了土地节约集约的政策,但无论是预定目标的实现程度还是政策的公众满意度都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首先,在制定政策的时候要因地制宜,结合各地区的资源禀赋条件落实差别化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加强土地节约集约执行力度的政策制定。这些政策包括:鼓励提高单位面积投入额度/产出效益方面,特别是鼓励现有低效用地改造或在优质企业兼并重组低效企业方面制定更加有力的政策;重视对现有建设用地的挖潜,降低对新增建设用地的需求;加强城市规划的调控作用,适当控制土地的供应量;落实和加快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完善城区划拨转出让手续的相关制度,调整规划容积率等。
其次,各地方政府应出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考核办法,加强责任追究。落实奖惩办法,合理分配土地资源,大幅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标准,如投资强度、产出强度、地均纳税额等指标,积极鼓励企业提高单位面积投入额度/产出效益,有效降低对新增建设用地的需求,允许工矿用地分割转让,提高现有工矿仓储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最后,如何实现闲置土地的盘活利用将对土地集约节约的实现效果产生重大意义,因此政府应继续完善闲置土地的利用制度,细化城市土地利用功能区规划,并定期开展闲置地清查工作,严厉打击囤地行为。
(2)建立健全土地集约节约监管机制,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从调查结果来看,指标6(政府内部监督机制完善性)、9(社会外部监督机制完善性)熵值分别为-0.021,-0.009,在各自二级指标系统中得分较高,效果较差,表明实施土地节约集约的政策,无论是政府内部监督机制还是社会外部监督机制都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指标5(相关配套政策的完善程度) 熵值为-0.022,在行政子目标系统中得分较低,表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相关配套政策的完善程度需要进一步提高。
首先,政府应重视并加大对土地集约节约的监督管理与执行力度,从严处罚未按土地节约集约相关政策标准执行的有关企业,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动态监管系统,实现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动态监管。监管过程大体包括以下几点:首先,供地前加大对用地单位、进驻项目的审查,加强对入驻建设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监督、管理;其次,建设过程中重视对闲置土地的清查,对未按相关政策标准执行的企业严格处罚;最后,建设项目完成后,对单位面积固定资产投入及其他用地条件未按供地前约定完成的用地单位进行经济处罚或其他形式的整改等。
其次,应不断完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配套政策,目前相关的法规和制度缺乏整体考虑,国土资源、城乡规划、环境保护等部门的政策规定配套性不强,导致在实践中执行力差、可操作性不强,从而也导致了节约集约政策的效果没有达到预期。
(3)加快土地集约节约利用过程中实施与评价工作的落实开展,提高工作成果质量与工作效率。首先,明确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工作由有评估资质的机构来完成,提高成果质量,并提高这些评估机构的工作成果质量及工作效率。其次,在针对于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实施过程中,应考虑城市环境、承载能力等多方面要素,明确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政策的适用条件,防止打着集约节约利用名号,实际是照顾开发者利益。第三,应重视评价成果的应用,对机构工作成果进行及时总结及反馈,确保下一步工作的顺利展开。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赵小凤,黄贤金,陈逸,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进展[J].自然资源学报,2010,25(11):1979-1996.[Zhao Xiaofeng, Huang Xianjin, Chen Yi, et al. Research Progress in Urban Land Intensive Use[J].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0,25(11):1979-1996.]
[2]吴郁玲,曲福田.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机理:理论与实证研究[J].资源科学,2007,29(6):106-113.[Wu Yuling, Qu Futian. Mechanism of Intensive Urban Land Use in China: Theorectical and Practical Study[J]. Resources Science, 2007,29(6):106-113.]
[3]张合林,郝寿义.城乡统一土地市场制度创新及政策建议[J].中国软科学,2007,(2):28-40.[Zhang Helin,Hao Shouyi. Innovation of Unified Urban and Rural Land Market System and Policy Suggestions[J].China Soft Science Magazine, 2007,(2):28-40.]
[4]王家庭,季凯文.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地理,2009,29(7):1172-1176.[Wang Jiating, Ji Kaiwen.An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Urban Land Intensive Use:Based on the Data of 34 Sample Cities in China [J]. Economic Geography, 2009,29(7):1172-1176.]
[5]马贤磊,周琳,赵爱栋.城市土地可持续集约利用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4,28(12):32-38.[Ma Xianlei, Zhou Lin, Zhao Aidong. Sustainable Urban Land Intensive Use Evaluation and Its Impacting Factors: A Modification of Traditional Land Intensive Use [J]. China Land Sciences, 2014,28(12):32-38.]
[6]朱厚强,鲁莎莎,张政久.基于管理熵视角的信托企业HRM效能实证研究[J].企业经济,2014,(7):76-79.[Zhu Houqiang, Lu Shasha, Zhang Zhengjiu. An Empirical Study on HRM Efficiency in Trust Enterprises Based on the Management Entropy[J].Enterprise Economy, 2014,(7):76-79.]
[7]Jenner R A. Technological Paradigms, Innovative Behavior and the Formation of Dissipative Enterprises [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1991,3(4):297-305.
[8]Chiles T H, Meyer A D, Hench T anizational Emergence: The Origin and Transformation of Branson,Missouri’s Musical Theaters[J].Organization Science , 2004 ,15(5):499-519.
[9]Li Jinbing, Han Yuqi, Feng Zengtian. Research on Model of Harmon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etween ECS and SRS:From Perspective of Resource Entropy[J]. Canadian Social Science,2009,5(4):104-112.
[10]任佩瑜, 张莉, .基于复杂性科学的管理熵、管理耗散结构理论及其在企业组织与决策中的作用[J].管理世界, 2001,(6):142-147.[Ren Peiyu, Zhang Li, Song Yong. Management Entropy and Dissipative Structure Theory Based on Complexity Science and Its Role in Enterprise Organization and Decision Making[J].Management World,2001,17(6):142-147.]
[11]徐明, 杨河清.人力资源管理的熵改进[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7,9(2):86-90.[Xu Ming,Yang Heqing.The Entropy Improve o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From Entropy Theory and Dissipative Structure Theory[J].Journal of 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2007,9(2):86-90.]
[12]郭伟刚.基于管理熵、管理耗散结构理论的企业激励机制研究[J].企业经济,2009,(2):62-65.[Guo Weigang. Research on Enterprise Incentive Mechanism Based on Management Entropy and Dissipative Structure Theory[J]. Enterprise Economy, 2009,(2):62-65.]
[13]彭国富,张玲芝.再就业税收政策有效性评价理论研究[J].统计研究,2007,24(4):58-62.[Peng Guofu, Zhang Lingzhi.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Efficacy Evaluation of Reemployment Tax Policy[J].Statistical Research, 2007,24(4):58-62.]
[14]段小华,曹效业.政府科技投入支持新兴产业的有效性评价方法[J].科学学研究,2010,28(11):1673-1676.[Duan Xiaohua,Cao Xiaoye.The Method and Application on the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on the Government S&T Input to Foster Emerging Industries[J].Studies in Science of Science, 2010,28(11):1673-1676.]
“节约集约用地,不仅关系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关系国家长远利益和民族生存根基。”“一定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这是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精辟、坚定阐述。也因此,今年全国“土地日”的宣传主题确定为“节约集约用地,坚守耕地红线”。何为节约集约用地?怎样节约集约用地才能守住耕地红线?制定政策者与执行政策者、专家学者与开发商、离退休老领导与现任官员相关人等,因为承担的社会角色不同,理解不一定一致,但对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热情肯定是一致的。这些人究竟怎么看节约集约用地,为节约集约用地支了什么高招?看了本期深度阅读的人物专访版块,您心中自然有数。
中国土地学会理事长邹玉川认为,节约集约是―
“土地日”来临之际,“老土地”邹玉川有何感言?记者采访邹玉川时,恰逢他正在准备一份材料。7月4日,全国政协常委会将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问题。“我作为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责无旁贷。环境友好与资源节约这两个题目分不开,资源节约了,循环利用了,环境自然就好了。”邹玉川说。
对于一些人担心18亿亩耕地能不能保住,怎样做到既保护耕地,又保障经济发展,邹玉川追溯我国地政历程,自信地亮出答案:“关键在于我们坚守一条永恒的主线―节约集约用地。”
18亿亩是必须长期坚持的约束性指标,无论对于满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需求,还是遏制盲目建设、粗放增长,都是必不可少的保证
记者:18亿亩已确定为我国耕地保有量的底线,但现实中仍有人抱有怀疑态度,甚至认为可以依靠国际市场进口粮食,您对此如何看待?
邹玉川:大家都知道,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把18亿亩确定为我国耕地保有量的底线,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我理解,这条红线,不仅到2010年不能突破,到2020年也不能突破,是一个必须长期坚持的约束性指标。我认为,这无论对于满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需求,还是遏制盲目建设、粗放增长,都是必不可少的保证。有人认为,要建设要发展,就要占耕地,18亿亩耕地底线是守不住的;也有人认为,耕地少了,粮食不够了,可以到国际市场去买。这都是错误的、不负责的说法。
其实,我国城乡人均建设用地量已超过了国家标准,也大大高于先进国家用地的标准。也就是说,我们已经使用了过多的建设用地,将来的发展必须主要依靠存量用地的再利用,不能再把占减耕地同经济发展划等号。我们决不能忽视十几亿人的问题,更不能把一个大国的粮食安全寄托在别国的耕地上,依赖进口粮食吃饭的想法是靠不住的、危险的,而满足中国“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要求,只能靠我们自己的耕地,只能靠节约集约用地,只能靠科学的发展观和用地观。
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是中国新型地政建设与变革中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是一大基本国策
记者:纵观20多年中国地政建设与变革, 节约集约用地处于怎样的位置? 我国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如何?
邹玉川: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实际上是近20多年中国地政建设与变革中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是一大基本国策。中央1997年的11号文件就提出,中国必须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继而对《土地管理法》进行了全面修订,形成了严格土地管理的法律框架。新世纪以来,2003年全国展开了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活动,2004年国务院出台了《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即28号文件,2006年又出台了《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即31号文件,这一系列的文件一脉相承,都是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来促进耕地保护和集约用地,保证土地利用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应当看到,我国新型土地管理事业经历20年的改革与创新,刚刚完成了新一轮的大突破。2006年,我国地政实现了三大突破,一是土地出让金收入实现彻底的“收支两条线”,结束了地方政府“第二财政”的历史;二是工业用地出让实行招拍挂,而且确定了最低标准价,结束了工业用地低价出让、过度扩张的历史;三是建立了国家土地督察制度,组建了9个分驻各地的土地督察局。当然,2006年的地革,还应包括土地税费的提升和建设用地审批方式的调整。这一系列的改革突破,其实是一个宗旨,就是保护耕地,保护土地资源,促使土地的合理利用、节约利用和集约利用。
还应当看到,从2004年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起,我们对土地管理的功能和方式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这几年土地参与宏观调控已经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一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一定的遏制;二是在经济稳定快速增长的同时,土地供应量有所减少。2004年和2003年相比,土地供应量减少了23%,2005年和2004年相比,土地供应量减少了17.9%。2004年,全国平均每公顷土地产生的GDP大约是7000多万元人民币,2005年每公顷将近是1个亿的产值,这表明,我国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提高了。
我国土地利用总体上比较粗放,浪费现象还比较严重,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还有很大的潜力
记者:着眼集约化目标,目前我国的土地利用现实状况还有哪些不尽如意的问题,或者说,集约用地的潜力究竟有多少呢?
邹玉川:目前,从总体上来看,土地利用比较粗放,浪费现象还比较严重。这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
我记得在2004年无锡会议上,公布的数字是全国闲置土地和批而未用的土地大约为395万亩。现在已经形成的建设用地,不论是工业园区内还是工业园区外,就多数情况来说,利用率还是很低的,据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提供的数字,特别是像西北某省一些城市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土地利用率还不到15%。2004年底,全国对各类开发区压缩规划面积,压缩了几百万公顷,这说明原来规划太大,到处铺摊子,所以才有可能压缩。
现在一些地方特别是东部,闲置土地情况还是比较严重的,低效利用比较明显。全国低效利用土地将近6000万亩,占到建设用地总面积的12.3%。这么大面积的低效利用土地,还是有可能再提高的。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做过一些调查表明,包括上海这样土地利用比较好的地方,无论是工业园区内外的土地,经过土地整理以后,还有相当数量的土地可以重新利用、提高使用效率。工业区以外的土地,上海房地局同有关部门在2005年对70个企业进行调查,发现其中的22个企业土地利用粗放,提高使用效率以后,可以节约1000亩土地。2006年他们又评估了1000家企业,发现可以节约1.5万~2万亩土地。如果今后逐步推进集约使用,预计到2010年,工业区外的零星工业用地可以节约出50平方公里。《中国国土资源报》2005年刊登过江桥的经验,江桥那么一个4.5平方公里的地方,按照现在的规划高效利用以后,土地利用率可以提高60倍。上海应该说是土地利用比较好的地方,还有这么大的潜力,何况别的地方呢?
还有一块就是农村。农村用地现在还是比较粗放的,特别是有些地方农村村落比较散乱,有些地区农村宅基地户均大约一亩以上。有个地方一共150万户人家,却有180万亩宅基地,像这些经过调整重新利用,那是相当可观的。
这几个方面情况都能说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还有很大的潜力,保住18亿亩耕地不是无根无据,而是完全能够做到的。发展经济可以不占或少占耕地,效益不会受到影响,还能够进一步提高。全国上下都在刚才讲的这三个方面做文章,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记者:土地粗放利用为何仍在延续,探寻其中深层的原因,主要在哪方面?
邹玉川:之所以造成土地闲置、低效利用问题的原因,根据大家的分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从整体上来看,现在很多人特别是有些地方政府过分重视增量用地,忽视了存量建设用地的整理挖潜;二是市场机制基本没有触及到现有的建设用地,要真正有效“调”出建设用地来,应当更多采取市场机制;三是现行的税费制度不利于现有建设用地的流转。将来在这方面也要进行调整,使之有利于流转。
把观念彻底转变到节约集约用地上来, 是保住18亿亩耕地的战略要求,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记者:针对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和深层原因,今后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您认为应当主要解决哪些问题?有什么好的建议?
邹玉川:下一步怎么办?我认为关键是首先要彻底转变观念,真正做到节约集约用地。刚才我讲到问题的根源就是人们的思想还没有完全转到存量建设用地上来,还在盯着耕地资源。这固然有客观原因,利用存量建设用地成本要大,占用耕地成本较小。但是,从保住18亿亩耕地的战略意义来看,无论如何也要把观念转变到节约集约用地上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必由之路。
从具体方面来说,要科学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加强规划实施与管理。以规划的法律约束力,促使节约集约用地。
现在各个城市对地下空间的规划几乎没有做。我去德国访问时,德国有地下空间局,专门负责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以增加空间效益。加拿大多伦多整个地下与地上街道铺面是一样的,等于增加了一个到两个街道铺面。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做法,把地下空间科学地进行规划,利用产业政策和其他相关政策,引导其发展。
在城市规划方面,应该像天津市那样,圈定边界,防止随意对外扩张。现在城市规划膨胀,占用的大部分又是好地,这种情况一定要扭转。
【关键词】土地资源;集约;有效节约利用
工业革命之前,人们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局限于种植业、养殖业以及供居住的房屋。工业革命期间及之后,生产力得到飞速发展,土地资源受到重视,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之上获得更大的产出成为一种广泛的追求。最初,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既定面积的土地上,集中投人大量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并通过使用先进的技术、管理方法,从而获取高额收人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其本质是通过增加投入,获得土地最高报酬。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土地集约利用的范畴也延伸至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及配套的政策法规之中。i当前,世界各国更加重视土地资源的利用。就我国而言,如何利用好现有的土地资源,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上升时期,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之下,城镇化不断推进,耕地不断减少,同时,现有耕地也存在粗放经营、产出率低的问题。所有这些都已经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的科学、平稳发展,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也迫在眉睫。集约和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无疑已经成为当下的必然选择。就当前形势而言,集约和节约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加强对产业结构同土地利用规划的结合
土地利用规划实质是各种产业要素配置的空间表现,产业的空间结构表现为土地利用的类型,因此,根据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理论,制定同产业结构相适应的土地利用规划将有效地节约利用土地并获得更大的产出。因此,在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时,应当在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全面、系统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地区产业结构和发展前景,通过系统分析,制定科学的土地政策。
同时,应当制定多层次的土地利用规划。具体来讲,应当对土地资源分层、分区域研究,对大城市、小城镇、农业土地制定不同的利用规划,特别是发展迅速的小城镇的土地利用规划。我国工业化进程已经发展到中期阶段,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工业发展迅速,用地面积不断扩大。小城镇土地资源利用应当克服分散布点的现象,以缓解发展、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ii分散布局是我国小城镇建设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不仅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更加容易造成基础设施、厂房建设等资源的浪费。因此,对小城镇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进行统筹规划,实现小城镇相对集中发展,对小城镇土地资源的集约和有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2.加强土地资源的环境保护
随着经济发展、工业企业不断增加,大量工业污染物、生活垃圾等给土地资源带来严重威胁,严重影响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人们的健康。因此,应当加强对污染源的控制和管理,制定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对已经建设的污染项目,要严格控制其规模的发展和扩大,并严令加强排污设施的建设和管理,确保污染物处理符合相应的标准。应当加强对工业企业的环境监管,特别是一些规模小、技术设施简陋以及生产危险化工原料的乡镇企业的监管,要求建设相应的污染处理设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同时,应当严格新建工业开发区审批工作,防止出现反复建设、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问题出现,从而优化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的集中处理、减少对土地资源的环境污染。
3.制定符合本地区实际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
为严格贯彻土地资源利用的政策和规范,应制定相应的土地利用评级体系,将政府、企业、个人等主体的活动纳入体系之中,通过量化土地资源利用,更好地规范资源利用活动。评价体系应当明确区域现有的土地资源类型、数量,并提出明确的工作任务和目标。就主体内容而言,土地资源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应当涵盖各类建设用地定额指标各类建设用地指标(例如,工业用地、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城镇安置用地、宅基地等)、政府土地集约节约利用评价体系(着重针对政府在开发区建设、其他建设用地节约方面的行为评价)、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奖惩机制(例如,土地集约利用与用地指标安排相挂钩、考核结果作为政绩考核的依据、给予政策上的优惠等激励措施),只有通过有规划、有章程的保护措施,才能推动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工作的开展。
4. 让节约集约土地理念深入民心
土地资源短缺无疑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土地资源的警钟的撞击无时无刻不是在提醒我们——过度消耗、低效利用资源的粗放增长方式以及依赖大规模开发后备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难以为继。除了政府层面的法律、政策之外,大众的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意识更应当提高。鉴于此,应当加强对民众的宣传和教育,重点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开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理论研究;开展相应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研究;对各级地方政府开展“创建活动”的相关人员进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培训;委托部分知名院校进行“创建活动”信息系统开发;开展面向一般公众的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宣传教育。只要我们每个人都积极行动起来,为节约集约土地做宣传、造声势,节约集约土地的理念必将播种在每个中国人的心间。
总之,土地资源集约和有效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的有力推动以及各类单位和个人的合力推动,只有通过科学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加强土地资源环境保护、构建合理的土地利用评价体系、动员全民参与,才能实现我们的目标,我国土地资源利用才能做到科学、合理,土地资源才能得到保护和有效利用。
参考文献:
[1]邵晓梅,刘庆,张衍毓: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进展及展望,《地理科学进展》,2006年3月刊第25卷第2期,第83页。
一、全市节约集约用地工作的简要回顾
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近年来,我市十分重视节约集约用地,在农村宅基地整治、集约利用工业土地等方面进行了积极努力,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积极拓展农村利用土地空间,农村宅基地整治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农村宅基地整治是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一个重要内容。自*年以来,我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积极开展农村宅基地整治,促进了节约集约用地。到去年底,全市已有*个村(撤并前的村数)开展了宅基地整治工作,共拆除旧房*多户,占地面积*万平方米,*村庄面积*万亩,其中退宅还耕新增耕地*亩。通过农村宅基地整治,农村居民点用地人均减少了*平方米。我市农村宅基地整治工作多次在全国、全省有关会议上作了介绍,并被编入《全国节约集约用地100例》。
(二)多措并举抓落实,经济社会发展用地得到有效保障
近年来,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依法依规、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积极探索和实践“待置换用地”、土地整理折抵指标和建设用地复垦周转指标等政策措施,开展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全面推进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强化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有效地保障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合理用地需求。2001-去年,我市通过土地整理获取土地折抵指标3.65万亩,通过退宅还耕获取建设用地复垦指标*亩,获得省政府农转用批准面积4.33万亩。去年底,全市有规划指标农用地*万亩,其中耕地*万亩。全市相对集中可利用的待置换用地总量尚有*万亩,其中市区成片待置换区有1.5万亩左右(其中耕地为1.2万亩),五大集镇成片待置换区有*亩左右(其中耕地为*亩)。去年,经省政府批准的低丘缓坡规划局部修改的项目达*余亩,为我市发挥土地空间优势打下了基础。
(三)千方百计挖掘土地利用潜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取得明显成效
我市人多地少的现实,决定了土地供需矛盾将长期存在。尤其是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人地矛盾更加突出。去年,利用开展百日攻坚活动的契机,按照“向存量土地要空间、向集约高效要空间”的思路,积极挖掘土地潜力,*存量土地,全年共*存量土地3792.79亩,其中工业用地2673.32亩,较好地解决了开发区和工业功能区土地闲置问题,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在加大挖潜的基础上,先后出台了《关于建立土地集体会审制度的意见》、《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办法》、《关于加强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意见,切实加强了土地管理,大力推进了节约集约用地。据初步调查统计,经济开发区和各工业功能区平均投资强度达到了每亩113万元,亩均产值为*万元,亩均税收为4.18万元,其中领带园区分别达到*万元、*万元和*万元。
(四)强化耕地保护责任,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
为切实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市政府于*年初出台了《*市乡镇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建立了耕地保护责任制。截至去年底,全市实有耕地面积*万亩,比上年净增*亩,基本农田面积达*万亩,超出*市政府下达任务1814.81亩。全市共建成标准农田32.97万亩,新增耕地5.38万亩,为我市粮食安全打下了坚实基础。
此外,市国土局还围绕市政府全年商业用地出让计划,积极引进了*中大、中国轻纺城等公司参与我市城市建设,全年完成土地出让金8.47亿元,同时,催缴历年土地出让金1.33亿元,极大弥补了我市财政和城市建设资金的不足。
应该说,这些年土地管理工作为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人多地少、经济社会较快发展、土地调控力度加大的情况下,土地管理工作能够取得上述成绩,这确实是很不容易的,应当充分肯定。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
一是土地已转未供情况依然突出。
二是土地粗放利用、闲置现象依然存在。从整体分析,经济开发区和各工业功能区亩均投资强度、亩均产值、亩均税收虽然有了新提高,但还有几个工业功能区,亩均投资强度和亩均产值都在100万元以下,有的工业功能区亩均产值仅为60多万元。另外,到去年底,已供地而未利用的闲置土地面积尚有*亩左右。
三是土地违法违章和涉土举高不下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好转。去年国土部门立案查处国土资源违法案件*件,较上年的*件增长*%。国土部门接待的涉土达453件,较上年的372件增长21.8%。
总之,我们要全面正确地看待国土资源形势,既要看到土地管理工作取得的成绩,更要充分认识到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有为地做好土地管理工作。
二、认清形势,明确节约集约用地的主要任务
当前,土地管理工作面临着一系列新的形势,概括起来是五个“越来越”: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做好土地管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家运用土地闸门加强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越来越明显,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法律责任越来越严格,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土地供求矛盾越来越突出,人民群众保护土地资源、维护土地权利的意识越来越强烈。
我市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稀缺,当前又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将越来越突出。根据目前形势和我市实际,去年我市节约集约用地的主要目标任务是:
一是*闲置土地1000亩左右,切实提高土地利用质量;
二是加快速供地速度,全面完成*年前已农转用土地的供地任务;去年已农转用的建设用地供地率达到*%以上;*年新增建设用地供地率达到*%以上;
三是新增建设用地当年投资强度比上年增长20%以上;经济开发区、工业功能区单位面积GDP、税利比上年增长20%以上。
三、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我市节约集约用地质量
当前,我市土地管理要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营造氛围
一方面加强对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节约集约用地政策的宣传,提高土地使用者节地、惜地意识;另一方面在新闻媒体上每月公布企业“亩均投入、亩均产出”前十名和后十名,年底再表彰通报,牢固树立以“亩产论英雄”意识。通过正反典型宣传,形成节约集约用地为荣、闲置浪费土地为耻的氛围,以舆论推进节约集约用地。
(二)加强规划管理,充分发挥用地规划的调控作用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土地管理工作的龙头,是促进科学发展、优化空间布局的重要途径。为此,一是要抓住在我省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试点的契机,积极争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局部修改,努力向上争取用地指标,确保发展空间需求。二是各类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所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三是年度用地安排必须控制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之内。去年计划通过农转用新增建设用地2000亩,计划供应各类具体项目用地4900多亩,其中经营性用地1600多亩,工业用地3000多亩。
(三)切实推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工作,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即将出台的《关于切实推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若干意见》,从长远和全局的战略高度,切实采取措施,强化激励、约束和考核机制,切实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一是要加强建设项目用地指标控制。对投资强度、容积率、绿地率等不符合省级指标要求的项目,要严格核减用地面积。工业项目的建筑密度原则上应控制在40%以上,绿地率原则上应控制在20%以内。二是要加快具体项目的供地速度。2006年以前已农转用未办理具体项目供地的新增建设用地,必须在3月20日前政策处理到位,到年底供地率必须达到90%以上;去年度已农转用未办理具体项目的新增建设用地,必须在6月底前政策处理到位,到年底供地率必须达到80%以上;去年新增的建设用地,政策处理必须及时到位,年底供地率要达到50%以上。对供地速度要列入经济开发区和乡镇(街道)年度工作考核,按时完成供地任务的给予奖励。三是鼓励建设多层标准厂房。引导和鼓励工业企业向工业区集聚,单个企业投资规模在经济开发区和城市规划区内小于2500万元,工业功能区内小于1000万元的项目,原则上不单独供地;对新建工业项目,一般应建造3层以上多层厂房,不得建造单层厂房;市政府对新建标准厂房2000平方米以上的经济开发区和乡镇(街道)给予一定的奖励。四是鼓励企业大力开展挖潜节地活动。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集镇和村庄规划的前提下,鼓励工业企业通过厂房加层、老厂改造、内部整理等途径提高土地利用率。对不改变土地用途,在企业原有建设用地上加层改造、提高建筑容积率的,不再增收或调整土地价款,并减免城市建设配套费;对新增工业用地,厂房建筑面积高于容积率控制指标部分,不再增收土地价款。五是加大闲置土地*力度。对去年底前已缴清全部地价款且已依法办理供地手续的企业,主动退让用地面积在5亩以上的,退地部分的已缴土地款予以全额退还,并对退还土地款给予贴息补偿,在此基础上再给予3万元/亩的奖励;对已用土地未达到批准总用地面积的三分之一或投资规模不足总投资25%,且在规定时间内未按要求退出存量土地的企业用地,按照闲置土地处置。满一年未动工开发的,按出让或划拨地价款的20%征收土地闲置费,满2年未动工开发建设、依法应当无偿收回的,坚决无偿收回,重新安排使用。不符合法定收回条件的,也应采取改变用途、等价置换、安排临时使用、纳入政府储备等途径及时处置、充分利用。为激励经济开发区和乡镇(街道)收回闲置土地的积极性,按收回闲置土地、处置企业自退用地和收取土地闲置费的面积给予奖励。
(四)强化农村土地管理,推进集体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一是高度重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规划管理。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指导、督促编制好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乡镇、村庄规划,划定村镇发展和撤并复垦范围。严格禁止擅自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严格禁止“以租代征”将农用地转为非农业用地。二是鼓励提高农村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严格执行农村一户一宅政策和户均住宅面积相关标准,控制农民超用地标准建房,逐步清理历史遗留的一户多宅问题,坚决防止产生超面积占用宅基地和新的一户多宅现象。三是积极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加大村庄整治扶持力度,继续鼓励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空闲地和废弃工矿用地复垦整理。每年复垦任务列入经济开发区和乡镇(街道)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去年计划复垦1000亩。市政府从土地出让金中切出一定资金对建设用地复垦项目实施补助和奖励。同时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开展平原地区农居点向低丘缓坡迁移的试点,将平原地区农居点的宅基地复垦为耕地,并鼓励建造公寓式住宅。
(五)合理开发利用低丘缓坡资源,拓展空间确保耕地占补平衡
合理开发利用低丘缓坡资源,拓展发展空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是我市今后土地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从我市实际看,解决发展用地需求,今后主要的来源在于低丘缓坡。因此,要着眼于拓展发展空间,开发利用好低丘缓坡。一是规划拓展好低丘缓坡利用空间。按照“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建则建、宜居则居”的原则,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积极鼓励和引导科学开发、合理利用低丘缓坡资源,构筑新的发展平台。对经济开发区或乡镇(街道),按当年批准使用规划修改后的新增建设用地奖励3000元/亩。二是积极开展低丘缓坡垦造耕地。垦造耕地计划分年度列入经济开发区、乡镇(街道)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去年计划垦造耕地2000亩。政府对耕地垦造项目进行补助。
(六)严格依法管理土地,全面落实节约集约用地责任
[关键词]油田占地,集约利用,土地管理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9-0229-01
引言:我国经济大部分体系为重工业,主要依靠我国丰富的矿产资源,虽然矿产带动了周边及国家的经济,但是资源的开采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并且每年以惊人的增长之势取代耕地、山林。据权威调查显示,我国工矿石油等企业占地面积大于400万hm2,相比居民住宅用地只少了一点点,占我国所有用地的12%左右。石油开采、工矿用地在以后的很长时间是很难恢复甚至是无法恢复的。由此可见,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对我国的环境保护、国土资源建设利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也是我们应该认真对待的问题,及时的控制和治理[1]。
一 最近至少十年内,中国的经济主要依靠重工业,其中的煤炭、钢铁、石油天然气占据了中国经济建设的大部分江山。当前,工业园区建设项目作为很多个地方政府拉动经济增长、实现国民产业结构调整和招商引资的重要方针政策。然而调查显示,我国黑龙江、辽宁、新疆、内蒙古等多地的工矿园区和建设用地扩张严重,土地浪费日益增加,多地存在圈地不建设、圈地少建设、建设后不使用等状况,其利用土地粗放、效用低下的问题严重突出,浪费现象令人堪忧,国家和地方对石油等企业的土地投放没有一个合理科学的管理指导,监察利用存在严重问题[2]。
1. 电影《私人订制》的结尾,我们看到草原出现许多大坑,严重荒漠化;河流污染严重,这都是煤和石油的过度开采造成的。另外,煤炭和石油的开采对土地环境产生了恶劣的影响,其中,采煤采油占用大量的土地。首先开采前要圈地建设庞大开采园区,后期开采中产生的废水、废料又要集中排放,处理好的话就要更多的土地,处理不好又会严重的污染更多的土地及水资源。这样一来,开采一所煤炭和石油所需的土地是设备的几十倍。开采完的土地下面是空的,后期得不到科学的处理,造成严重的地表塌陷,这都是不可再利用的,而每年我国这样的土地浪费逐步增加。
2. 计划经济体制观念严重影响石油企业的土地管理,这样就导致油企用地的土地产权、产籍管理都没有被重视,管理粗放不科学。油田用地的需求量是慢慢地发展变化的,其中要经历勘探初期到成熟阶段。当开采一部分到枯竭后,开采过程中建设的井站和各种生活配套设施都会被停用一年甚至几十年,这期间的所有土地都会被闲置,因为后期还会重新利用,所以这些土地不能被退耕或者难以退耕,造成土地的大量浪费。
3. 土地的总体管理规划属于国家和政府调控,但是像油企等大型国企用地后,政府并没有真正干预规划土地使用,而企业自身认识不到,导致矿区整体建设并没有合理的占用土地。缺少政府的约束,企业就会越来越多的无理占用土地,是土地占用不合理,土地浪费恶性循环。这一切与国家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环境保护、资源持续发展严重相悖。
二 矿产和石油企业的土地利用必须及时的得到整改,其中,石油企业和地方政府关系的纽带是国土资源管理。随着汽车等消耗油气的机器日益增多,人类对油气等能源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一方面在国家的控制下对资源合理的开发利用;另一方面,油气等矿产开发占用大量的土地,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而地方政府又想提高当地经济,所以怎样实现经济增长和土地资源合理使用成为关键的问题[3]。
1. 油气企业所划拨的土地在开采过程集约利用,在开采结束后或改变所属土地的用途时仍然面临土地的有偿使用与否的问题。这种导致土地浪费的情况必须及时改进,如果该土地长期处于游离状态,相信对企业和政府都是巨大的浪费。因此,政府应该提出合理的土地使用规范政策,逐步调整用地关系,节约土地的划分和供应范围,逐渐引入市场调控机制,以土地有偿使用代替原有的油气企业自己划地管理的封闭状态,最终使油田企业和地方政府经济达到共赢的目的。
2. 油气生产过程产生大量污染物,对于环境是极大的威胁,很容易造成环境和土地污染恶化,对油田所在周边的居民生活生产都带来严重的威胁,挑战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方针政策。在我国很多地区,油田企业逐步建立详细的一体化环境保护责任制,建立科学安全的环境管理体制,从勘探到钻井再到生产排污过程都进行严格的环境监制措施,达到划地、利用、防治一体化。地方政府应积极引导油气企业,为土地的使用和环境的治理提供足够的政策保障。
3. 我们人口众多,可利用土地的占有率很低,所以在总体规划时,必须严格控制企业用地。油田企业用地长期且庞大,但是整个过程的利用率并不是很高。所以油气开采开发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严格的土地管理和使用制度,节约集约用地,科学布局油田布局,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用地范围,提高土地利用率。大力提倡土地科学利用、综合利用。
三 结论
经过本文可知,我国虽然国土面积巨大,但是可利用土地并不乐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必须得到重视。石油天然气等矿产是国家经济不可或缺的部分,和土地一样都是自然的产物,但同时都不能再生。石油等企业用地一直不规范是当今状况,为了后代子孙,为了可持续发展道路,我们必须坚定贯彻合理的土地使用政策,规范企业土地管理,监管土地环境,大胆实践土地集约措施,从政府到企业,从上到下形成系统化的科学的土地使用政策。
参考文献
[1] 王鑫. 新形势下石油企业节约用地探讨[J].?国土资源. 2011,24(05):224-227.
关键词:集约用地; 政策调控; 节约意识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contradiction of the land, and puts forward four Suggestions to realize intensive land utilization, improve the land use efficiency and relieve land difficul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ontradictions, and promoting economic and social harmony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Keywords:intensive land use; Policy control; Saving consciousness
中图分类号:F30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乡建设、基础设施、工业园区等建设对增量建设用地的需求日趋旺盛,但土地可供应量受到可利用土地资源的制约以及国家“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的宏观调控。土地供需矛盾突出,如何合理配置有限的土地资源,加强土地集约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积极应对经济发展对建设用地的需求,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严峻课题。招远市立足本市实际,妥善处理保护与发展、当前与长远的关系,采取一系列措施,积极推动土地集约利用。
一、提高认识,增强集约用地的危机感和紧迫感
城市发展需要占用土地,粮食生产安全需要耕地保障,而土地供给有限。围绕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解决好当前土地供求的尖锐矛盾,市委、市政府进行深入调研,形成统一认识,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必须注重不断地提高城市土地的使用效率,在土地资源紧缺的条件下,只有走集约利用的道路,把一块地当两块用,才能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土地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的预期目标。市委、市政府出台一系列刚性政策和规定,要求全市上下,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切实从我市严峻的土地实情出发,从保护耕地和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集约利用土地的重要性,把保障供地与集约用地有机统一起来,切实在内涵挖潜、集约利用上下工夫。充分挖掘盘活存量建设用地,能利用非耕地的,尽量用非耕地;能用劣地的,尽量用劣地;能搞多层厂房的,尽量搞多层厂房;尽量发展高层建筑和高层住宅。
二、加强法规政策宣传,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意识。
(一)加强国土资源政策宣传。制定国土资源政策法规宣传计划,结合6.25土地日专题宣传、开展节约集约用地现场观摩等活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举办延伸至县(区)、乡(镇)的国土资源知识培训讲座,广泛散发国土资源知识“口袋书”等形式,深入宣传节约集约用地和合法合规的重大意义,尽量使更多的人知道土地不能“敞开用、随便要”的意识。
进行有的放矢的宣传,逐步扭转当前普遍存在的一些错误观念,诸如 “保护耕地就会影响发展”、“国土部门只是手续部门”、“土地工作是国土部门一家之事”等,努力提升全社会节约集约用地和合法合规用地的意识。通过宣传,引导各部门,基层政府,认真研究如何顺应“村村点火、乡乡冒烟”的实际,综合城乡统筹,让各乡镇能够用土地整治政策做到土地指标“自产自用”。整治土地,可以实现“农业升级、农民增收、保障用地”,真正是“国家提倡、政府补助、一举多得”的好政策。利用好国家的各项好政策,千方百计地敞开“前门”;要做到教育、警示、巡查、查处及时,严严实实地堵住“后门”。
(二)公开透明国土资源政策。利用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加快推进“一张图”工程,广泛公开国土资源工作程序和方法,公开土地利用规划图,做到国土的资源部门土地利用家底清、违法用地反映及时,全民全社会知道“什么地能用、地怎么用、手续怎么办”。改变各级领导“凭概念、凭感觉”用地的传统做法,做到用地“重空间、重实据”。
三、积极寻求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对策,将集约用地工作落到实处
(一)强化规划计划管理,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从强化规划计划管理、制定土地投资强度标准、完善地价管理、依法处置闲置土地、严格执行征地补偿标准和各类产业、工程项目建设用地定额指标等方面入手,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的规模,推动土地集约利用工作的开展。
1、强化规划计划管理,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正确处理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重要依据。必须建立合理用地集约用地的引导机制,采用国土规划、城市规划、空间单元设计多层次规划相结合的方式,从空间容量和结构优化两方面,全面构建未来区域发展的基本框架,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强化土地利用的规划依据,使其实现对各项建设的有效控制和引导。同时,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认真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坚持做到不符合规划的用地不批,不符合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用地不批,扎紧口子,严格把关,强化规划计划对建设用地的管理,促进土地的集约利用。
2、提高土地投资强度,严格把好土地供应关。为促进集约用地工作的开展,市政府明确规定,建设项目供地必经根据单位面积的投资额来确定,进入开发区的项目投资额每亩不得低于200万元。辽宁盼盼防盗门集团在项目洽谈时,提出投资1000万、占地50亩到我市投资建分厂,因投资强度不够,谢绝该项目进区。开发区自成立以来,先后有10多个项目因投资额过低,被终止土地供应。同时,强调对一些分期实施的大型项目可预留规划用地,根据其实际到帐资金和生产、建设进度,实行分期供地,坚决杜绝假借项目进行圈地。认真执行各类产业、工程项目建设用地定额指标。在项目征地时,根据项目所属产业确定出其最多用地面积,改变以前申请多少批多少的情况,到目前为止根据工程项目建设用地定额指标核定项目用地节约用地1000多亩,从而最大程度减少土地浪费,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一、土地管理文化体系的构建
以“土地法学”课程为例,不应从纯法理学的角度来组织教学,而应该以土地管理的具体工作为导向,分析每项法律、制度、政策产生的背景、实施状况,要让学生明白在“土地法学”这门课中,包含了土地管理的文化,如土地产权保护文化、耕地保护文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文化、科学合理规划文化、可持续利用文化。
(一)土地产权保护文化
土地产权管理是土地管理工作的核心。在现实工作中,由于权属主体不清,权责不明导致的矛盾与纠纷层出不穷,可见土地产权保护非常重要,尤其是农民的土地权益保护。在“土地法学”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物权法》的出台进一步强化了土地产权的保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到土地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对切实维护群众土地合法权益的认同感,使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碰到与土地产权相关的问题时,切实保护产权人的利益。同时也要让学生加强产权保护政策的学习和研究,进一步推进土地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耕地保护文化
耕地保护意义重大,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耕地保护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耕地数量保护;二是耕地质量保护;三是耕地生态环境保护。三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我国划定的18亿亩耕地红线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耕地的数量,还要保证这18亿亩耕地的质量及生态环境。数量保护是基础,质量保护是关键,生态环境保护是升华。如何加强耕地保护是值得我们思考的,目前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并且把耕地保护纳入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中,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耕地保护工作的开展。但这些基本上都是通过行政的手段来推动的,耕地保护观念尚未真正深入人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始终强调土地管理工作中耕地保护的重要性,让学生清楚了解保护耕地不仅是耕地数量的保护,更重要的是耕地质量的保护及耕地生态环境建设。
(三)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文化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当今土地管理工作的主题,并且已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上升到了优先战略的高度。土地作为一种资源,面临着禀赋的差异和供给的瓶颈,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剧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失控,大量的优质耕地被城市建设所占用,城市建设用地呈现高度粗放趋势。在农村,耕地粗放利用、撂荒及非农建设现象也层出不穷。粗放利用的背后是制度的缺失,归根到底,是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文化的缺失。因此,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文化的理解与认同非常重要,这是推动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保证。要真正实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就应切实执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减少经济增长对土地资源的过度消耗。
(四)科学规划文化
目前,新一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已接近尾声,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坚持了土地管理的基本国策,严格遵循了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及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坚持“双保”方针,体现了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思想的科学性与前瞻性。但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多种矛盾与冲突,尤其是在县(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往往受到各方面的干预,使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科学性受到质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原则是不可动摇的,但在修编过程中,对规划目标的平衡也是科学性的体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应体现科学性,但是其执行必须是严肃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土地管理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的权威性。因此,科学合理地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严肃认真地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就是一种文化,需要继承与发扬,才能确保土地管理工作的可持续性。
(五)可持续利用文化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土地利用管理的最高目标。要做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必须做好前述四方面的工作,即要加强土地产权保护,增强耕地保护意识,坚持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严格执行土地利用科学规划。具体来看,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包括经济效益可持续、社会效益可持续及生态效益可持续。这三种效益同时贯穿于土地产权保护、耕地保护、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及土地利用科学规划之中。因此,土地可持续利用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它相对比较宏观,统领土地管理的各项文化,是属于更高层次的文化。
二、土地管理文化传播的途径
土地管理文化的传播可以贯穿整个专业课教育的始终,除了通过教师向学生传播外,还可以由有学生向学生传播、由学生向外界传播。土地管理文化传播的途径是多样的,包括了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社会实践及校园文化活动,从土地管理文化传播的效果来看,这四个途径是逐渐递进的。
(一)案例教学
教师在“土地法学”的课堂上向学生传播土地管理文化,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采用案例教学。采用案例教学,方便教师对其中蕴含的知识点进行提炼,同时也便于教师对土地管理文化的总结。另外,采用案例教学,其教学的过程相对比较生动,学生很快就能接受。教师结合案例进行讲解,将其中蕴含的土地管理文化传授给学生,可以将土地管理文化更加具象化,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还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土地管理文化的认识与理解。这些案例可以是文字性的,也可以是视频、音频类的。
(二)情景模拟
课堂的案例教学是土地管理文化传播的基础阶段,是对具体土地管理文化的认知层面,而课堂情景模拟则是土地管理文化传播的理解层面。学生通过自编自演情景剧,加深对土地管理文化的认知,逐渐上升到理解层面,同时也是土地管理文化开始向外传播的阶段,主要是在同专业学生之间的传播。在这个阶段,还需要教师的继续指导与点评,及时纠正在情景模拟过程中出现的认知与理解偏差,进一步加深对土地管理文化的理解。学生自编自演的情景剧主题多与土地征收、农村土地流转、耕地保护及土地违法调处相关。
(三)校园文化推动
土地管理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能够很好地推动其传播。例如,在中国地质大学,地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主体,土地文化及土地管理文化成为了地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地学文化传播的平台来推动土地管理文化的传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使土地管理文化在校园内进行传播,这是土地管理文化向外传播的阶段,同时也是逐步认可相关土地管理文化的阶段。“土地日”宣传活动成为了“土地法学”课程宣传土地管理文化重要的阵地。结合每年“土地日”的主题,通过举办学术报告会、张贴宣传海报、条幅签名、咨询解答等方式来宣传“土地日”的主题,将国家土地管理的方针政策融入到宣传活动中,培养学生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的意识,增强学生对《土地管理法》的了解。这个过程就是土地管理文化传播的过程,对于参与活动的学生而言,也是土地管理文化认同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