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呼吸疾病研究范文

呼吸疾病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呼吸疾病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呼吸疾病研究

第1篇:呼吸疾病研究范文

[中图分类号] R97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2(a)-021-02

乌梅丸出自张仲景《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由乌梅、细辛、干姜、人参、当归、附子、蜀椒、桂枝、黄连、黄柏10味药物组成,具有清热祛寒、益气补血、安蛔止痛之功。主治蛔厥,兼治久利,后世奉为治蛔之祖方。清・柯韵伯提出乌梅丸可用于寒热错杂病证,从而拓宽了此方的应用思路。蔡文就[1]在谈到柯韵伯著的《伤寒来苏集》时说:“乌梅丸是厥阴病主方,主治肝风内动,寒热错杂之本证。乌梅丸一方,集酸苦辛甘、大寒大热之药,以杂治杂,……”近年来,诸多临床医师在此基础上谨守病机、辨证施治、随证化裁,使乌梅丸广泛应用于其他疾病。现将近年来乌梅丸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综述如下:

1 现代药理研究

方中乌梅、人参具有抗过敏作用,能降低气道高反应性。桂枝、细辛有松弛气道平滑肌,缓解支气管痉挛的作用。蜀椒有麻醉作用,能缓解支气管痉挛,又能降低气道高反应性。附子、人参、干姜具有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作用,可对抗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造成的副作用,从而利于激素的撤减。当归[2]、人参[3]可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当归具有松弛支气管平滑肌作用[4],并能对抗组胺、乙酰胆碱引起的支气管哮喘,还可降低急性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对继发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肺动脉高压也有一定的降低作用。另外,当归对动物模型的肺间质纤维化有明显减轻作用[5]。黄连[6]、黄柏可对抗多种细菌病毒,减少渗出,使气道保持畅通。匡铁吉等[7]研究表明,不同浓度的黄连素对结核分枝杆菌分别具有灭杀、抑制的作用。

2 传统医学与现论

何丰华等[8,9]认为,激素依赖型哮喘总的病机特点为虚实夹杂、寒热兼见、阴阳俱损、气血同病。虚以气虚、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俱虚为多见,实则以络瘀、痰阻、风伏、气滞为关键。在激素撤减过程中,存在着撤前以阴虚火旺证候为主,撤中以阴阳两虚证候为主,撤后以肾阳亏虚证候为主的病机演变规律,而痰瘀互阻则贯穿整个激素撤减过程的始终。因此,对于本病的治疗应以补虚为主,兼以祛邪。而乌梅丸寒热并用、阴阳双调、清补兼顾、散收结合的特点与SDA病机特点甚相吻合。根据各期病机特点,制订激素撤减前滋阴降火、清热化痰,激素撤减中寒热同调、阴阳双补,激素撤减后温肾助阳、降逆平喘的基本治疗原则,以加减乌梅丸治之。杨硕等[10]报道乌梅丸治疗哮喘具有明确的客观依据。

何丰华等[11]认为乌梅丸可使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重获稳态,而激素亦得以撤除,哮喘得以控制。

刘英锋[12]在对乌梅丸的专题研究中发现,以此厥阴主方治疗肝风犯肺之证,具有灵活变通之妙。本方重在用酸以敛肝熄风,佐苦辛甘而温清兼补,正可变通治疗肝风犯肺而寒热虚实错杂之证。无论咳嗽、哮喘、胸痹等病,若以肝肺同病而内有风象,疑寒疑热、似虚似实为基本特征者,以此方化裁试治,或可取得出奇制胜之效。

3 临床应用

3.1 支气管哮喘

武维屏[13]以激素配合乌梅丸加减(乌梅15 g、当归10 g、赤白芍10 g、太子参15 g、细辛3 g、桂枝6 g、椒目10 g、炙麻黄6 g、制附片6 g、黄芩10 g、黄柏6 g、枳实10 g)治疗支气管哮喘,患者症状减轻,3个月后撤掉激素,病情稳定,随访半年,未再复发。

3.1.1 激素依赖型哮喘(SDA)季凤刚等[14]亦报道以本方改汤剂治疗SDA,激素撤减成功率较高。并指出因本方改丸为汤,细辛可加大应用剂量以发挥其缓解支气管痉挛的作用。

崔红生等[15]根据SDA在撤减激素过程中的病机特点,运用乌梅丸加减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治疗分组,对照组:普米克都保,每次400 μg,每日2次吸入。治疗组:普米克都保,每次200 μg,每日2次吸入;加乌梅丸煎剂,每次100 ml,每日2次口服。临证加减。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80%。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崔红生等[16]临床运用乌梅丸,如本虚以肝肾阴虚甚者,重用乌梅,酌加白芍;以肾阳虚为主者,重用附子、干姜、细辛,同时以肉桂代桂枝以气血虚为主者,重用人参(常以党参或太子参代)、当归;肺热为主者,以椒目代蜀椒,酌加黄芩;阴虚火旺明显者,重用黄柏,酌加知母;痰湿重者,重用干姜、蜀椒、桂枝等;风甚,重用乌梅;阴虚风动为主者,酌加五味子;肝阳化风者,酌加钩藤;外感风邪诱发哮喘加重者,重用细辛,酌加防风;因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而诱发哮喘加剧者,酌加柴胡、白芍。

3.1.2 变应性哮喘于月书[17]运用乌梅丸、河车大造丸,佐以小剂量的氨茶碱,H受体阻滞剂酮替芬治疗变应性哮喘61例,疗程3个月,服药1个疗程后,临床治愈29例,好转28例,未愈4例。

3.2 慢性支气管炎

赵富生[18]以乌梅丸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乌梅、党参、当归各12 g,细辛、桂枝、干姜、黄连、黄柏、地龙、苏子各10 g,附片、花椒各9 g,炙甘草6 g。3剂后痉咳止,再予原方3剂,无气喘气短之症,随访3个月无复发。

3.3 慢性呼吸衰竭并肺部念珠菌感染

雷玉慧等[19]在治疗慢性呼吸衰竭并肺部念珠菌感染的同时,治疗组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16例,同时服用乌梅汤加减,药用:乌梅30 g,细辛3 g,干姜9 g,黄连10 g,当归12 g,附子3 g,蜀椒、桂枝各10 g,人参20 g,麦冬、五味子各15 g,黄柏、苦楝皮各10 g,金银花20 g,连翘15 g,1剂/d,煎至200 ml,两次分服。对照组:大扶康或两性霉素B口服,同时应用抗生素治疗。结果:治疗组在混合使用抗生素同时服用中药乌梅汤加减,总有效率70.16%,无效5.19%,死亡率23.15%;对照组口服大扶康及抗生素联用,总有效率28.17%,无效30.18%,死亡率40.15%。

3.4 肺结核发热

黄云春[20]以乌梅丸加减治疗肺结核持续发热,患者2个月前因发热,经X线摄胸片诊断肺结核,以先锋霉素、异烟肼、利福平等药治疗,发热不退。午后上升至39℃以上,清晨则减至38℃左右。处方:乌梅10 g,黄连、党参各9 g,附子、桂枝、当归、甘草各6 g,细辛3 g,酒炒鲜马兰、青蒿、板蓝根各15 g,水煎服,每天1剂。服药第2天午后体温降至38℃,且未再升。效不更方,以此方治疗1周,体温恢复正常。随访1年无复发。

[参考文献]

[1]蔡文就.浅谈柯韵伯对乌梅丸的发挥及临床应用[J].新中医,2004,36(3):68.

[2]郭建巍,吕同德,张银霞,等.当归多糖对免疫细胞增殖作用的实验研究[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03,31(4):37-40.

[3]蒋景华.人参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7):956-957.

[4]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中草药现代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6.26-45.

[5]章辰芳,孔繁智.当归对呼吸系统研究概况[J].中草药,1999,3(4):311-313.

[6]李巧如,任健康,刘宗智,等.18种中草药抗菌作用的筛选[J].陕西中医, 2002,23(6):555-556.

[7]匡铁吉,董梅,宋萍,等.黄连素对结核分枝杆菌的体外抑菌作用[J].中国中药杂志,2001,26(12):867-868.

[8]何丰华,武维屏.激素依赖型哮喘因理证治[J].中国民间疗法,2006,14(2):44-45.

[9]何丰华,武维屏.乌梅丸临床应用概况[J].中国医药学报,2004,19(12):748-750.

[10]杨硕,武维屏.乌梅丸治疗激素依赖型哮喘探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 20(8):486-487.

[11]何丰华,武维屏,李维娜.乌梅丸证治发挥[J].中国中医急症,2004,13(11):751-752.

[12]刘英锋.乌梅丸治疗肝风犯肺证的临床运用[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1995,7(4):1.

[13]崔红生,牛常霞.武维屏辨治支气管哮喘经验举隅[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4(6):66.

[14]季凤刚,王立华,刘长远.乌梅丸汤剂治疗激素依赖型哮喘26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1,15(1):11.

[15]崔红生,武维屏,任传云,等.加减乌梅丸治疗激素依赖型哮喘20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10(8):609-610.

[16]崔红生,范红玲,武维屏.乌梅丸治疗激素依赖型哮喘的疗效机理及临床运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3(5):62-63.

[17]于月书.中西药合用防治变应性哮喘61例[J].黑龙江中医药,2004,6:17-18.

[18]赵富生.经方治验2则[J].甘肃中医,1995,8(2):22.

[19]雷玉慧,崔忠志,原质,等.乌梅汤加减治疗慢性呼衰并肺部念珠菌感染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4,31(7):586.

第2篇:呼吸疾病研究范文

【关键词】咽喉炎;支气管哮喘;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吸入性肺炎;胃食管反流病

目的:观察探讨常见呼吸道疾病与消化道反流病之间的成因及诊疗相关性。方法:32例患者均同时出现呼吸系统症状-胃食管内外症状等,经电子胃镜及X线等检查,确定诊断。给予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两方面治疗,观察疗效及内镜、X线变化。结果:联合治疗疗程缩短,起效迅速,复发率降低。结论:常见呼吸系统疾病部分与胃食管等消化道疾病症状相连,病因相关,存在互为影响性,联合用药治疗方法合理,并效果显著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32例患者均出现长期出现烧心症状,反复出现喘息发作,呛咳,咽部异物感等症状,部分病例合并呼吸暂停、打鼾、夜间憋醒等特点。此32例患者均来自门诊及住院病人,全部经胃镜证实为反流性食管炎等消化道疾病,其中Ⅰ级16例、Ⅱ级11例、Ⅲ级5例。临床症状结合X线、多导睡眠图、喉镜等辅助检查确诊支气管哮喘8例,肺炎10例,呼吸暂停综合征4例,咽喉炎10例。其中男20 例,女12例,平均年龄(44±16)岁。

1.2治疗方法:具体采用奥美拉唑20 mg,2次/d,西沙必利5~15 mg,3~4次/d等药物治疗。针对不同呼吸系统症状,分别给予平喘、抗炎等对症治疗。对于阻塞性呼吸暂停综合征病例,除要求睡眠改变及戒除烟酒外,控制体重,试用乙酰唑胺、普罗替林等药物并加用抗反流治疗。药物治疗尽量避免降低食管下括约肌(LES)压力及引起胃排空延迟的药物,如钙拮抗剂、茶碱及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等[1]。基础治疗均要求全部病例改变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

1.3疗效判定:依据胃镜检查结果(1994年洛杉矶会议分类)及X线、喉镜检查结果并根据全部病例烧心、哮喘、咳嗽、咽部不适及呼吸暂停症状是否得到改善,作为判定指标[2]。

2结果

经过4~5周联合治疗,32例患者夜间呼吸暂停症状减轻并且喘息、咳嗽、烧心及咽部不适症状消失,联合用药起效迅速,疗效确切,疗程缩短。胃镜检查发现黏膜破损由大变小,直至修复,跟踪随访4~7个月,所有病例均无复发或者加重。

3讨论

消化道反流病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一般是由食管抗反流防御机制减弱和反流物对食管黏膜攻击作用的结果。典型的烧心等症状不难诊断并干预,食管外症状更应该得到重视。有文献表明,上气道阻塞可诱发和加重食管反流(GER)[3],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其有关。可有呛咳、哮喘样发作、吸入性肺炎等,均系反流物吸入气道,刺激支气管黏膜引起炎性反应和痉挛所致。反流物刺激可引起咽喉部症状,而GERD患者出现肺部表现者高达40%~60%[4]。反流引起的哮喘无季节性,常有阵发性、夜间咳喘的特点。综上所述,消化道反流病与部分呼吸系统疾病密切相关,互为因果,诊断时不可孤立分析。单纯治疗呼吸系统或消化系统的治疗效果不好,且易复发,治疗时应采用联合方案,共同治疗,能达到快速起效,短期治愈,避免或减少复发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 许国铭.胃食管反流病.见许国铭,李兆申.上消化道内镜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35-237.

[2] 陈卓 陈艳黄丹石《1147例消化性溃疡胃镜检查结果分析》《福建医药杂志》1994年05期

第3篇:呼吸疾病研究范文

【关键词】 氧化驱动雾化吸入 小儿呼吸系统疾病 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 R72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074-01

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种类庞杂,临床最为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有:毛细支气管炎、肺部感染、肺结核、小儿哮喘以及小儿支气管肺炎等,而患儿的主要临床特征是反复喘息、呼吸困难、体温升高以及慢性咳嗽等。以往对小儿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治疗方法主要是超声驱动雾化治疗,但是其临床应用效果却不如人意。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还有对小儿呼吸系统疾病深入了解,氧化驱动雾化吸入在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方面应用逐渐广泛,该治疗方法有着治疗周期短以及临床效果突出等优点。本院自2010年始对呼吸系统疾病患儿应用氧气驱动雾化吸入进行治疗,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本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小儿呼吸系统疾病共100例。患儿疾病具体如下:小儿哮喘患者32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30例,支气管肺炎患儿19例,急性喉炎患儿11例,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患儿8例。男性患儿56例,女性患儿44例;年龄最大的为7岁,最小的为70天,其平均年龄为(4.7±0.3)岁。以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各有患儿50例。2组患儿的性别、年龄以及疾病种类等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的患儿采用常规的治疗方式以及对症支持治疗,也就是平喘、抗感染、镇静和氧疗等治疗方法,还有常规的护理方法。

1.2.1 实验组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同时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方式。给患儿使用的医疗器械是北京吉纳高新医疗奇效有限公司生产,QW15型气化雾化吸入器。患儿通过面罩来吸入药物特布他林雾化液,每次吸入2.5mg的剂量;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针对不同年龄的患儿剂量也有所不同,小于1岁的婴幼儿,每次0.5mg,大于1岁的婴幼儿每次1.0mg;氨溴索注射液每次7.5mg。氧流量是每分钟6L,治疗时间一般是20分钟左右,等到吸入剂的雾气完全消失为止,1天两次,如果症状严重的患儿可以适当的增加次数,但是最多不能超过4次。

1.2.2 对照组

对照组患儿雾化液配置与实验组患儿相同,使用仪器为WH-968超声雾化器,患儿与喷嘴连接。根据患儿病情,一般情况下超声雾化治疗的时间为20分钟,每天治疗3次。在雾化之后将雾化器关闭,并指导患儿进行漱口还有排痰等步骤。

1.3 疗效判定标准

本次研究对患者的疗效标准判定,分别以显著、有效以及无效来作为标准。患儿在3天之内明显出现症状缓解,呼吸困难和缺氧的情况有所改善,哮鸣音减少甚至消失,判定为显著。患儿用药4-5天之后症状有所缓解,呼吸困难和缺氧的情况有所改善,肺部罗音和哮鸣音减少甚至消失,判定为有效。患儿在用药5天之后症状仍然没有得到改善甚至是加重的为无效[1]。疗效的有效率=疗效显著+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所有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x±s),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优于对照组患儿;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

实验组患儿在雾化吸入后心率与SpO2改善相对于对照组患儿要具有显著优越性(P

3 讨论

在儿科临床上,小儿呼吸系统疾病是一种常见的高发病,对小儿本身身体健康有严重的负面影响,小儿呼吸系统疾病本身具有发病率高,病情发展迅猛以及危害性大等特点,在临床上引起了高度的重视。在对患儿进行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的时候需要对患儿情况密切观察,对于雾化吸入的干预有面罩吸入法和口含嘴吸入法这两种。在口含嘴吸入法临床的实践当中,因为婴儿在吸入的时候会有哭闹挣扎的表现,喷嘴在口中来回的进行移动会很容易让婴幼儿的口腔黏膜和牙龈出血,而且婴幼儿在哭闹的时候会大量的分泌腺体,通常会在喷嘴的表面形成一层薄膜,这层膜会让喷嘴产生堵塞对治疗效果有所影响。面罩因为质地比较柔软不会对患儿的面部产生太大的压迫感,我们可以将口罩放在患儿的口鼻之上,不但吸入的效果良好而且对患儿也不会产生损伤[2]。

在本次研究中,接受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的患儿,相对于接受超声雾化吸入法治疗的对照组患儿,其临床治疗效果更具有优越性。结果提示对呼吸系统疾病患儿应用氧化驱动雾化吸入方法进行治疗,能够有效缓解患儿的临床症状,治疗周期不长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具有安全高效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第4篇:呼吸疾病研究范文

【关键词】 无创呼吸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 Ⅱ型呼吸衰竭

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是一种可以预防和可以治疗的常见疾病,其特征是持续存在的气流受限。气流受限呈进行性发展,伴有气道和肺对有害颗粒或气体所致慢性炎症反应的增加。此病患病人数多,死亡率高,社会经济负担重,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COPD目前居全球死亡原因的第4位。我国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40岁以上人群COPD患病率为8.2%,患病率之高十分惊人[1]。COPD常在感染等诱因下急性加重,近年来主张在COPD急性期(AECOPD)对合并Ⅱ型呼吸衰竭尽早应用无创呼吸机。本院近4年来对AECOPD治疗观察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COPD患者62例,均为本院呼吸科2008年9月-2012年9月住院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AECOPD诊断标准[2],并符合PaCO2>50 mm Hg,PaO2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抗感染、解痉平喘、化痰、鼻导管吸氧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这两组患者治疗后,一旦出现症状加重,达到COPD加重期应用有创机械通气的指征时[2],给予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无创呼吸机采用S/T模式(自主控制呼吸模式)。吸气压(IPAP)从6~8 cm H2O逐渐增加到10~20 cm H2O;呼气压(EPAP)设定为4~8 cm H2O,通气时间每次3小时,每日至少3次。

1.3 观察指标 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6、9、12、15、18、21、24小时记录两组患者的下述指标:(1)心率、呼吸频率;(2)血气分析(pH、PaO2、PaCO2、SaO2);(3)转归(死亡、好转)及是否气管插管进行有创呼吸机辅助呼吸。比较两组气管插管率及死亡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有效率比较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2.1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心率、呼吸频率、血气分析(pH、PaO2、PaCO2、Sa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心率、呼吸频率、血气分析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且治疗组比对照组改善显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转归 治疗组12例病情加重,无创呼吸机治疗效果不佳,改为气管插管、有创呼吸机辅助呼吸,气管插管率38.7%;死亡4例,死亡率12.9%。对照组22例基础治疗效果不佳,予气管插管、有创呼吸机辅助呼吸,气管插管率71%;死亡7例,死亡率22.5%。两组气管插管率和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COPD是一种常见病,多因感染等因素致急性加重合并Ⅱ型呼吸衰竭,其主要生理改变为气道阻力增高,呼吸中枢驱动增强,肺动态过度充气和形成内源性PEEP(呼气末正压),使呼吸功耗增加,产生呼吸肌疲劳[3]。以往常规治疗给予抗感染、解除支气管痉挛、化痰等,治疗效果常不满意。呼吸衰竭严重时给予气管插管、有创呼吸机辅助呼吸,效果肯定,但气管插管较痛苦,且常合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气压伤等并发症。

目前,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早期患者,能够有效控制病情进一步发展,明显减少有创呼吸机的应用,减少患者死亡率。无创正压通气有正压通气和呼气末正压通气功能,可以改善通气,对抗内源性PEEP,减少呼吸肌作功,减轻呼吸肌疲劳,利于排出CO2,纠正呼吸衰竭[4]。同时无创通气可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前后负荷,改善氧合,从而使心功能改善,心率下降[5]。根据本院呼吸科的临床观察,证实了上述观点。

综上所述,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应首选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机治疗,其对改善呼吸功能,纠正低氧血症及CO2潴留作用明显,可使部分患者免于气管插管,使用方便,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白晶.从社会医学角度解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J].医学与社会,2010,23(7):30-32.

[2]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疗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6-17.

[3] 鲁芬,杨炯.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82例临床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0,31(21):3405-3406.

[4] 朱蕾.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J].中华医学杂志,2004,84(5):435.

第5篇:呼吸疾病研究范文

【关键词】 氨茶碱;呼吸功能训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疗效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发病率很高的呼吸系统疾病,一般来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主要是由于一些常见的呼吸道疾病所引起【1】,例如:慢性肺炎,慢性支气管炎。发病进程比较缓慢,并且对于患者的工作生活具有很大的影响。严重可以引起呼吸衰竭而导致死亡。具有很大的危害性。

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临床治疗,目前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常见有祛痰药以及一些舒张支气管的药物。其中以茶碱类支气管舒张药为主。患者通过服用氨茶碱,改善支气管的舒张功能,从而保证正常的呼吸功能。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将讨论氨茶碱联合呼吸功能训练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现报道如下:

・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5月至2012年4月我院呼吸科收治的5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2 例,女18 例;年龄52-74 岁,平均年龄(63.24±5.62)岁,病程3-15年,平均病程(8.43±2.13)年,采用计算机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所有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其中实验组25例,其中男12例,女14例;对照组25例,其中男20例,女5例。在本次研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临床诊治标准

本次研究中所有入选病例均应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中的临床诊断标准【2】,在本次研究中,若患者患有其他心血管疾病,哮喘疾病,则应当排除在本次研究之外,另外给予其相应的临床治疗。

1.3治疗方法

对于两组患者均给予氨茶碱(北京中新制药厂生产)进行药物治疗,一次三次,一次两片(0.1g/片)。对于实验组患者,在氨茶碱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一定的呼吸功能训练辅助治疗。训练方法如下:

采用嘴唇呼吸以及腹式呼吸联合呼吸方法进行训练【3】。其中腹式呼吸时,指导患者在呼吸时分别将左右手放置于胸部和腹部,例如:患者左手放置于胸部,右手放置于腹部,当患者吸气时,右手感觉到腹部的隆起同时也慢慢抬起,当患者呼气时,保持左手处于不动的状态,使得胸廓部分保持不动的状态右手跟随呼吸的节奏而运动,根据此节奏进行训练,注意呼气时应当尽可能缓慢。

嘴唇呼吸训练方法如下:采用Gosselink方法,患者呼吸时,采用鼻腔吸气,当呼气时,气体从嘴部出去。呼气以及吸气时间保持相同。以此进行训练。

注意呼吸训练时医护人员应当尽可能在旁,提醒患者注意呼吸节奏,并且放松身体的其他部位,每日呼吸训练约为15分钟。30d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1.4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进行30d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日常生活能力(ADL)进行测评。其中对于患者临床疗效的判定应当包括显效,有效,无效三个评判等级。显效:患者呼吸障碍症状显著减轻或者消失,肺部进行听诊杂音显著减少或者消失;有效:患者呼吸障碍症状减轻,肺部进行听诊杂音减少;无效:患者呼吸障碍症状并未减轻,甚至加重,肺部进行听诊杂音居多。

1.5统计学处理

在本次研究中,研究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并保证实验结果真确有效,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方式进行表示(x±s),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2检验,当P

・ 研究结果

2.1患者临床疗效观察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发现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2.1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4.28%,两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观察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有效率

对照组 25 10 6 9 64.28%

实验组 25 15 8 2 92.12%

2.2两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能力观察(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DL对比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 25 3.72±0.34 5.12±0.56

实验组 25 3.75±0.65 5.64±0.73

备注: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结果差异具有显著性(P

・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在临床上常见的对于呼吸系统产生破坏作用的疾病。对于病人来说会带来很大的生理以及心理创伤,传统的治疗中,采用氨茶碱进行药物治疗,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然而药物治疗只能起到舒张患者支气管的功能,仅仅具有治标的作用。

在本次研究中,我们采用氨茶碱联合呼吸功能训练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进行治疗,发现治疗后临床疗效提高,并且能够显著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呼吸训练法在治疗过程中,主要为进行呼吸肌的锻炼【4】,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是一种良好的辅助治疗手段。

综上所述,采用氨茶碱联合呼吸功能训练对于COPD进行治疗,对于患者肺部功能有很好地改善,并且能够很好的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今后的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郭光云,张立波,陈功等;氨茶碱联合呼吸功能训练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疗效观察[J];中化吴丽医学与康复杂志;2010;32(6);462-463

[2]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组;慢性阻塞行肺疾病诊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2;25(8);453

第6篇:呼吸疾病研究范文

[关键词] 早期肠内营养;老年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院内感染

[中图分类号] R5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33-0036-03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在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老年患者随着年龄上升,其身体机能等也出现一定的退化,加上老年患者本身的基础疾病,需要长期的服药治疗,疾病恢复速度慢等因素,导致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受到严重的影响[1]。特别是老年COPD患者,其疾病的特点主要是出现慢性反复咳嗽或者咳痰,出现不同程度的进行性呼吸困难,容易并发肺心病、呼吸衰竭、喘息、肺性脑病,以及出现有自发性气胸,患者常常会由于病程长、病情反复等出现各种情绪低落或者烦躁等的情绪。老年COPD患者的肺活量会出现显著下降,而残气量增加,加上免疫力降低等,容易并发其他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老年生活质量水平[2]。患者在治疗期间的营养量摄取是保证患者在治疗期间的抵抗力高低的重要因素。长期住院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容易因为其免疫力降低而并发出现医院感染[3]。本文主要是探讨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价值,以及对老年COPD感染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从2011年4 月~2012年4月收治的COPD患者91例。年龄65~78岁 其中,男50例,女41例。入选患者均接受X射线胸片检查以及肺功能检查确诊为慢性呼吸道疾病。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治疗护理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治疗,给予完全静脉营养支持,两组患者在病症类型,患者年龄以及性别等一般资料上没有统计数据的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根据其病情需要采取常规的治疗,如抗感染、解痉、纠正患者的水电平衡以及酸碱平衡等。其中对照组则采用静脉营养支持。观察组则采用肠内营养,用Harris-Benedict公式对患者每天需要的能量进行推算,计算出患者每天的营养需要量(BEE)[4]。计算公式根据性别不同分为,男性是BEE=13.75×体重+5.0×身高(cm)+66.47-6.76×年龄:女性是BEE=9.6×体重(kg)+1.7×身高(cm)+65.5-4.7×年龄。为患者提供的营养供给物中还需要计算患者每天摄取的氮源,热量等。采用胃管内泵入的方式进行营养输入,进行肠内营养供给的第1 d,提供患者所需营养的40%左右;以后每隔1 d增加30%直到达到患者的全量为止。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其营养指标,其中包括有血清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全血血红蛋白(Hb),和前白蛋白(Pa)等指标,同时观察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TC)以及患者肌肉情况,包括测量患者的上臂围(MAC),三头肌皮褶厚度(TSF)以及根据上述两个数据计算额上臂肌围(MAMC)。MAMC=MAC-3.14×TSF(cm)评价患者营养支持的效果[5]。另外还需要监测患者的治疗前后的免疫力变化,监测患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和IgM。同时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发生感染类别及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临床数据均采用SPSS16.0的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处理,其中计量数据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数据则采用卡方检验。P

2 结果

2.1 营养补给情况

两组患者营养支持治疗前后的营养状况对比如表1所示。根据表1的结果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在接受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后其各项营养指标均得到显著的改善,如TP,ALB,Hb和Pa等指标均显著上升(P

2.2 血清免疫球蛋白对比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期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具体数据如表2。观察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其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均出现明显上升(P

2.3 感染类并发症

两组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发生医院感染以及感染部位的对比分析如表3。

3 讨论

老年COPD患者由于其肺通气以及换气功能均会出现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因此患者常常会不自觉形成一种不良的呼吸方式,代偿性补充机体的换气和呼气需要[6]。常常会由于细菌感染,分泌物不及时排除等原因造成患者肺部功能损伤以及各种并发症。由于老年患者的恢复较慢,治疗的周期会相对较长,而医院集中有多种病人,患者接触到病原性细菌的几率大大增加,因此老年患者容易并发有医院感染。多项研究表明,对住院患者采用肠内营养,除了能够以简单的方法提供足够的能量。保证患者在治疗期间有足够的能量支持患者恢复和治疗,肠内营养还有其他优势[7],其中包括营养物质能够直接进入肝脏,起效相比静脉营养支持要直接,速度要快,有利于患者肝脏蛋白质的合成以及各种代谢。肠内营养支持对于患者的心功能影响相对较少,具有重要的保护心脏的作用,;肠内营养支持还能够起到保护患者肠道黏膜的作用[8-10],早期肠内营养对比肠外营养支持其更加符合患者生理条件,同时肠内营养支持还能提高患者的肠功能,维持患者的免疫活性,防止肠粘膜出现萎缩[11],保持肠道的正常菌群数量。特别是对于长期卧床治疗的老年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更加具有意义[12]。

结果可以看出,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患者各项的营养指标较对照组患者有着显著的差异,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的营养状况得到明显改善。而患者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的含量也出现上升情况,说明早期肠内营养能够提高患者机体的免疫力,有利于患者疾病的预后和康复。另外,患者上臂的臂围增大,说明早期肠内营养对于患者的作用较为明显。而对照组患者的上臂围则有下降的趋势,说明观察组患者的营养支持效果明显。另外通过临床实际数据也说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且患者用的抗生素时间也比对照组患者少,说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够降低老年COPD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免疫能力,提高患者的营养吸收,有利于疾病的预后。由于采用抗生素的时间较少,能够有效减少患者对于抗生素的耐药性,有利于患者的身体健康以及疾病的预后恢复。

[参考文献]

[1] 张黔,卫波,余猛进. COPD患者机械通气早期肠内营养时血浆胃动素、二胺氧化酶浓度变化及其意义[J]. 医学临床研究,2011,28(2):254-256.

[2] 王建忠. 早期肠内营养联合益生菌对呼吸科危重症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J]. 临床肺科杂志,2012,17(8):1366-1367.

[3] 张慧,胡建,徐静华,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机械通气病人早期肠内营养的循证护理[J]. 肠外与肠内营养,2011,18(2):121-122,124.

[4] 郭俊玲,全金梅. 危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 医药前沿,2012,2(19):85-86.

[5] 殷书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研究[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5(2):281-282.

[6] 韦天红,龙庭香.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肠内营养及护理[J]. 医药前沿,2012,(28):251-252.

[7] 彭岩,胡松,方孝思等. 机械通气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应用研究[J].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2,18(4):216-217.

[8] 李洁,李瑛,黄艳君,等. 机械通气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留置鼻胃肠管不同长度的临床应用[J].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6):361.

[9] 陈兰平,邓义军. 早期肠内营养对机械通气老年患者的临床作用[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20):2754-2756.

[10] 张静,张国良,王殿华等. 肠内营养对重症COPD患者疗效和心功能的影响[J].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3(2):99-103.

[11] 曹淑梅,唐艳娟,于红玲,等. 早期肠内营养及护理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医院感染的影响[J]. 中外健康文摘,2010,7(13):236-237.

第7篇:呼吸疾病研究范文

[关键词] 重组人干扰素α-1b;雾化治疗;呼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

[中图分类号] R72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2(b)-0066-02

干扰素可通过多种途径发挥抗病毒及免疫调节作用,而且其在儿童呼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的疗效也得到认可[1-3]。干扰素常规给药途径为肌内注射,研究表明肌内注射干扰素对儿童呼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安全有效[4],但雾化吸入治疗的安全性尚缺乏大样本的研究资料,为此本研究观察干扰素雾化吸入治疗儿童呼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的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7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儿科临床确诊的呼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患儿240例,其中,男138例,女102例,平均月龄(22.18±7.23)个月。在患儿家属知情同意下,采用开放设计,疗前、疗后对照研究的方法。

1.2 病例选择

1.2.1 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为发热或无发热,或咽干、咽痛,或咳嗽、喘憋,或呼吸困难;查体可见咽部充血,或肺部听诊可闻及啰音;血常规白细胞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病毒检测阳性。

1.2.2 入选标准 年龄6个月~5岁;急性发病,病程≤4 d;临床诊断为呼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红细胞、血小板、尿粪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谱正常。

1.2.3 排除标准 ①已知对干扰素过敏者;②过敏体质,特别是对抗生素过敏者;③病情危重需入住ICU者;④入组前两周接受或需接受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者;⑤其他严重疾病,如重度营养不良,患有心、肝、肾、神经系统、造血系统疾病者;⑥入组前两周内接受干扰素治疗者;⑦正在参加另项临床试验者。

1.2.4 退出标准 病情加重,如出现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

1.3 治疗方案

除进行常规对症治疗外,加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赛诺金,深圳科兴生物工程有限公司)2 μg/(kg·次),加入生理盐水4 ml,氧气驱动或空气驱动雾化吸入,2次/d,疗程为7 d。

1.4 观察指标

所有患儿均于治疗前后查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谱检查,观察有无恶心、呕吐、腹泻、皮疹等不良反应,记录治疗期间临床和实验室检查发现的不良事件。

2 结果

2.1 实验室指标

有7例病毒性肺炎患儿治疗后心肌酶谱略升高,其中肌酸激酶同工酶最低28 U/L,最高52 U/L,经营养心肌治疗后心肌酶谱恢复正常,其余患儿治疗前后红细胞、血小板、肝肾功能、心肌酶谱均未发生异常改变(因均在正常范围内,故未进行统计学分析)。

2.2 不良发应

用药过程中及治疗后均未发现恶心、呕吐、腹泻、皮疹等不良反应。

3 讨论

干扰素为光谱抗DNA和RNA病毒药物[5]。干扰素α主要由白细胞、成纤维细胞和病毒感染的组织细胞产生,是机体天然免疫系统中重要的抗病毒成分。目前干扰素主要可分为α-1b、α-2a、α-2b三大类 ,α-1b、α-2a、α-2b三种亚型干扰素的克隆来源不同,α-1b干扰素来源于健康中国人白细胞,α-2a干扰素来源于西方人骨髓瘤细胞,α-2b干扰素来源于西方人白细胞,三种亚型干扰素的氨基酸序列不同,α-1b干扰素具有增加单核细胞MHCⅡ表达的功能,而α-2a、α-2b干扰素无此功能,α-1b干扰素体外抗病毒活性明显高于α-2a、α-2b干扰素。干扰素的主要不良反应是发热、骨髓抑制及注射部位疼痛等,干扰素常规给药途径为肌内注射。对于儿童来说,注射部位疼痛及其恐惧心理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近年来有研究显示雾化吸入干扰素治疗儿童呼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安全有效[6-8],并且,雾化吸入治疗具有诸多优点:①雾化吸入疗法作用直接迅速,干扰素可直接到达患病部位与病变组织直接接触,接触面积大,直接作用于呼吸道上皮细胞,在局部发挥强大的治疗作用,减少了注射途径需经血液循环到达气道的时间,因而起效快;②药物剂量小,不但减轻了机体代谢的负担,同时减少全身用药,减少了药物的毒副作用;③雾化吸入疗法应用方便,无痛苦。

本研究显示,有7例患儿治疗后心肌酶谱略升高,考虑心肌酶谱升高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而与重组人干扰素α-1b无关。其余患儿治疗前后红细胞、血小板、肝肾功能、心肌酶谱均未发生异常改变,且用药过程中及治疗后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提示该药比较安全。但是,药物的某些小概率不良反应需要在上市后大量临床应用中才能发现或证实,有些严重不良反应甚至需要经过百万例以上的临床应用才能证实[6-9]。由于病例数尚少,用药时间不够长,重组人干扰素α-1b雾化治疗的安全性尚需大量的临床应用才能进一步证实。

[参考文献]

[1] 马新.干扰素雾化治疱疹性口炎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5(5):183.

[2] 雷其其,季纯珍,姚劲,等.γ-干扰素雾化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诱发儿童哮喘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0,15(8):478-480.

[3] 廖玲.干扰素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48例[J].中国药业,2009,18(17):61.

[4] 陈培丽,张延熹,胡英慧,等.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多中心临床随机对照研究[J].临床儿科杂志,2005,23(4):244-245.

[5] 杨世杰.药理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452.

[6] 徐小红,阮骆阳,谭梦婷.雾化吸入重组人干扰素α-2b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疗效观察[J].海南医药,2009,20(7):12-14.

[7] 孙薇,杨林,贾艳艳,等.病毒性肺炎患儿雾化吸入重组人干扰素α-1b的耐受性及安全性研究[J].中国药房,2011, 22(14):1277-l279.

[8] 李雅慧,张国成,许东亮.雾化吸入干扰素α-1b对呼吸道合胞病毒治疗的实验研究[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0, 31(3):203-205.

第8篇:呼吸疾病研究范文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引起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之一,尤其在2~6个月婴儿RSV感染后可引发严重的肺炎和毛细支气管炎,且RSV感染后人体所获得的免疫力不持久,故RSV易重复感染,是造成婴幼儿住院的主要原因之一。大量研究报道病毒感染容易诱发或加重儿童喘息性疾病,而RSV是首要因素。现将RSV感染后引发喘息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予以综述。

1RSV结构

RSV隶属副粘病毒科肺炎病毒属,为非节段性单股负链RNA病毒,有1个血清型,分A、B两亚型,每亚型又细分为不同的亚系。RSV病毒表面由3个跨膜蛋白组成:F蛋白、G蛋白和SH蛋白。G蛋白主要介导病毒黏附于宿主细胞表面,其不同亚型之间抗原结构变异较大。F蛋白主要起融合细胞及形成合胞体作用,其不同亚型之间具有较高的抗原同源性。但有研究表明F蛋白的遗传变异性与G蛋白有关联。F和G蛋白都可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性抗体,F蛋白所诱导的抗体可同时抑制RSVA、B两个亚型的感染,而G蛋白所诱导的抗体则只针对不同亚型RSV的感染。Perez等研究认为SH蛋白可以形成离子通道,也有研究说明SH蛋白可能参与编码RSV毒力因子。

2RSV的流行病学特点

RSV的流行具有明显的气候、季节分布特征,晚秋和冬春季是温带及大部分亚热带地区RSV流行季节,在中国大部分地区,RSV主要集中在1、2月流行。2009年至2012年,钟慧玲等对广州地区3943份鼻咽拭子标本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发现该地区RSV的流行高峰在1月至4月。关于RSV分子流行病学方面的研究报道,同一年中RSV的流行以其中某一亚系为主,不同年份RSV流行的亚系不同,同一时间下不同地区RSVA、B亚型的流行可存在差异性,即使在同一地区,流行的RSVA、B亚型可互相变迁。但有研究表明,在多数情况下,RSVA亚型是流行的优势群。

3RSV感染致病机制

3.1RSV感染直接导致气道黏膜损伤

RSV感染后直接侵袭气道上皮细胞,使其坏死脱落在气道管腔内,并伴随着气道黏膜充血水肿及黏液分泌增加等改变,造成气道阻塞。另外气道上皮细胞被破坏后,其防御能力降低,致使变应原更加容易侵入气道,间接促进了气道炎症的发生。

3.2RSV感染的免疫学机制

3.2.1固有免疫

RSV感染后机体的固有免疫应答被激活。其中,Toll样受体(TLRs)识别RSV并启动固有免疫应答。感染RSV后气道上皮细胞可释放大量趋化因子,进而募集多种免疫细胞。此时单核细胞发挥其抗原递呈作用、释放大量与固有免疫有关的细胞因子。对趋化因子和细胞因子做出免疫应答的免疫细胞包括巨噬细胞、自然杀伤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当免疫调节失调时,可加剧炎症反应导致疾病的发生。比如嗜酸性粒细胞释放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导致白三烯表达增加,引发气道高反应性,致使RSV相关的喘息性疾病的发生。

3.2.2适应性免疫

适应性免疫由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和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组成。B细胞通过产生IgM、IgG、sIgA等抗体参与抗RSV感染免疫应答,另外,由母体所获得的抗体及被动获得的RSV免疫球蛋白等在抗RSV感染中也起到作用。T淋巴细胞按细胞表面抗原分为CD4+T细胞和CD8+T细胞等,CD4+T细胞可促进体液和细胞免疫,而CD8+T细胞则具有细胞毒作用及免疫抑制作用。大量研究显示,RSV感染可诱导CD4+T细胞表达增加,CD8+T细胞等则功能存在不足或数量表达减少,且CD4+/CD8+比值增大。根据产生的细胞因子不同,CD4+T细胞分为Th1、Th2、Th17和Treg等细胞亚群。Th1主要分泌IL-2、IFN-γ等细胞因子,IFN-γ发挥的免疫效应主要为抗病毒作用;Th2主要分泌IL-4、IL-5等细胞因子,其主要是增强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大量针对RSV感染所致的喘息性疾病的研究表明,Th2类细胞因子分泌增多,Th1/Th2免疫调节失衡,从而促进炎症反应。Th17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主要是IL-17,其发挥的免疫效应主要是促炎作用,而Treg则可抑制炎症反应。大量针对RSV感染所致的喘息性疾病的研究显示Th17分化亢进,Treg分化减弱,Th17/Treg存在调节紊乱。

3.2.3相关信号通路

RSV感染后引发的气道炎症中趋化因子和细胞因子的分泌受细胞内外多种信号分子的调控,目前研究中最多的是JAK/STAT信号通路和TLR4/NF-κB信号通路。JAK是酪氨酸蛋白激酶,STAT为一种跨膜蛋白,已发现STAT家族成员有7个,其中STAT1、STAT2与JAK结合后发生磷酸化,进一步刺激Ⅰ型干扰素的表达从而发挥抗病毒作用。TLRs为Toll样受体,可识别和启动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通过激活下游通路分泌趋化因子与细胞因子导致一系列免疫反应的发生。已发现TLRs家族成员有11个,其中TLR4在RSV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TLR4信号通路下游的信号蛋白为NF-κB。研究表明感染RSV小鼠肺组织中STAT1和STAT2表达减少或其磷酸化被抑制,JAK/STAT信号通路的活化受限制,从而降低宿主的抗病毒作用;而TLR4和NF-κB蛋白表达显著增加,TLR4/NF-κB信号通路被活化从而加剧炎症反应。

3.2.4免疫逃逸

RSV可逃避机体已存在的免疫监视不仅是RSV感染后致使免疫系统调节紊乱所致,也与病毒本身存在变异有关。如相关研究报道RSV膜表面蛋白的改变,如G蛋白的抗原变异、F蛋白基因变异参与RSV的免疫逃逸。RSV逃避机体的免疫监为RSV的复制、传播创造条件,使RSV得以反复感染。

3.3RSV感染的神经免疫机制

气道的神经支配通路包括肾上腺能神经通路、胆碱能神经通路及非肾上能非胆碱能神经通路,后者可分为抑制性神经(NANCi)和兴奋性神经(NANCe)。其中胆碱能神经及NANCe参与气道收缩的调节,而NANCi调节气道舒张。NANCi的效应因子主要为一氧化氮和血管活性肠肽,NANCe的效应因子主要为P物质、神经激肽。以往针对RSV相关喘息性疾病的研究表明RSV感染后可引发β-肾上腺素能神经受体功能降低、M胆碱能神经受体数量及功能提高而导致气道高反应;RSV感染后NANCi神经功能抑制,NANCe功能亢进,也是引起气道高反应性及气道炎症的重要因素。近年来,神经营养因子NCF成为研究热点,相关研究报道RSV感染后促使NGF释放,NCF进一步刺激P物质及其受体释放引发神经源性炎症。

综上,RSV感染后引发喘息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与诸多因素有关。除RSV直接导致气道黏膜损伤外,还进一步诱导机体产生应答,一方面通过发挥免疫逃逸的作用为RSV复制、传播创造条件,一方面致使机体免疫调节及神经系统调节异常,引发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从而导致喘息性疾病的发生。婴幼儿罹患RSV相关喘息性疾病十分常见,严重者可导致死亡,但目前尚未有理想的RSV疫苗或抗病毒药物,深入研究RSV相关喘息性疾病发病机制有助于新的预防或治疗RSV药物的研究及开发。如可进一步深入研究RSV免疫反应的上游信号通路、RSV感染后的免疫逃逸等,抑或在有效阻断RSV基因的复制与转录方面有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3]张晓波.呼吸道合胞病毒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3,28(22):1743-1746.

[4]钟慧玲,徐霖,张素粉,等.2012-2013年广州地区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流行特征分析[J].热带医学杂志,2015,15(3):292-295.

[6]林立,李昌崇.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发病机制[J].中华儿科杂志,2006,44(9):673-675.

[7]刘晓红.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发病机制和药物治疗进展[J].中国临床医生,2011,39(3):8-12.

[8]黄莉,季伟,周卫芳,朱灿红.呼吸道合胞病毒毛细支气管炎患儿T细胞亚群和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24(1):85-86.

[10]姚圣连,徐美玉,钱金强,等.辅T细胞17及白介素-17在呼吸道合胞病毒毛细支气管炎的表达及作用[J].临床儿科杂志,2013,31(9):850-853.

[11]钱烘云,李琳,李朝晖,等.呼吸道合胞病毒性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外周血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检测及价值探讨[J].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2013,6(1):17-20.

[12]QinL,HuCP,FengJT,etal.ActivationoflymphocytesinducedbybronchialepithelialcellswithprolongedRSVinfection[J].PLoSOne,2011,6(12):e27113.

[13]李宾,吴福玲,冯学斌,等.呼吸道合胞病毒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与Th17细胞功能变化及意义[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2,28(4):426-428.

[14]许丽琴,刘京涛,彭丹,等.呼吸道合胞病毒抑制JAK/STAT信号通路减少干扰素-β的表达[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30(4):467-469.

[16]王雪峰,王思源,岳志军,等.3种治法对RSV诱导的肺炎小鼠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及TLR-4/NF-кB信号通路调控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4,41(3):385-387.

[17]阳隽,黄海鹭,徐军,等.广州地区呼吸道合胞病毒分离株G蛋白基因序列分析[J].广东医学,2003,24(6):580-582.

[18]翟松会,王峥.呼吸道合胞病毒蛋白变异与免疫逃逸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0,25(12):961-963.

[19]田曼,赵德育,葛传生,等.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对豚鼠肺组织β、Μ受体的影响[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06,20(4):367-369.

[21]王爱平,李秋根,汪俊,等.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相关性哮喘的发病机制初探[J].重庆医学,2013,42(32):3852-3855.

[22]顾晓霞,温翠玲,刘建华,等.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相关性哮喘的发病机制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9):1940-1942.

第9篇:呼吸疾病研究范文

【关键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联合治疗;护理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一种较为严重的临床疾病,是在骨髓中,早期和原始的幼稚血细胞发生急剧增生所造成的,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都有着较大的威胁[1-3]。在临床治疗当中,应当对白血病细胞进行杀灭,对细胞浸润造成的症状进行消除,从而使患者病情得到缓解。在临床上,主要采用化疗的方法进行治疗,但在治疗期间,对于患者会产生一定的毒副作用,引发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影响患者的康复及预后[4]。因此,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当中,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护理,从而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取得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7月~2016年7月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收治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78例,其中男49例,女29例,年龄25~62岁,平均年龄(40.9±7.4)岁。纳入标准:所有患者经检查,均符合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所选患者中不包括合并其他严重疾病的患者,不包括患有精神疾病或认知障碍的患者,不包括患有联合治疗禁忌症的患者。1.2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强的松、吡柔比星、长春新碱三药联合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强的松用药量40mg/d,连续使用4周;吡柔比星用药量60mg/d,采取静脉推注的方式给药,在治疗第1~3天连续使用;长春新碱用药量1.5mg/d,采取静脉滴注的方式给药,在治疗第1天、第8天、第15天、第22天使用[1]。1.3护理方法在治疗过程中,采用相应的护理方法对患者进行护理,包括药物护理、出血护理、感染护理、毒副作用护理、心理护理,内容如下。1.3.1药物护理联合治疗期间,使用的药物能够对白血病细胞死亡产生促进作用,同时会产生促凝物质,容易引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症状,进而造成患者治疗失败,甚至死亡。因此,在联合治疗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当对患者情况变化进行严密观察,对药物药理作用及给药方式进行正确把握。在用药当中,要严格按照医嘱进行,确保良好的临床效果[4]。在注射治疗的过程中,要尽量选择肢体远端,并且不要在统一部位进行反复穿刺。在注射前后,护理人员要注意对患者穿刺局部皮肤的清洁。如果在治疗中发生静脉炎等症状,应立即进行局部热敷,并将患者患肢抬高,防止药物发生外渗。1.3.2出血护理出血是联合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当中一种较为严重的并发症,有较大几率造成患者死亡。对此,在护理当中,护理人员应当嘱咐患者穿着柔软、宽松的衣物,不能穿着紧身衣裤,以免造成紫癜。同时,对于患者不正确的生活方式应进行纠正,提醒患者避免食用刺激性、坚硬的食物。在护理中,应嘱咐患者注意对口腔黏膜的保护,避免不当操作损伤口腔黏膜而引发出血。如果患者治疗期间发生鼻腔出血,应使用凡士林纱布进行填塞[5]。如果患者发生胃肠道出血,应当进行禁食,并进行胃肠道外营养补给,同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治疗。如果患者发生颅内出血,应使用冰袋冷敷,促进凝血。如果患者发生躁动的情况,可视情况使用镇静剂。1.3.3感染护理在联合治疗期间,患者的抵抗力将会大幅降低,这是由于药物在对白血病细胞进行杀灭的同时,还会对人体正常细胞产生抑制、杀伤的效果,因此血液当中白细胞数量、质量等均会发生降低,使患者有更高的几率发生感染。其中,肛周、口腔、泌尿道、呼吸道等,都是比较容易发生感染的位置,因此在临床护理中,应当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感染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6]。此外,护理人员应当注重对病房的日常消毒和通风,定期使用紫外线进行杀菌,并对探视人员数量进行控制,以降低患者发生感染的几率。1.3.4毒副作用护理在联合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过程中,使用的药物可能会造成患者胃肠道、骨髓、肝肾等功能障碍的症状。因此,在护理当中,为了降低对患者的毒副作用,应当对患者的临床体征及表现进行严密观察,并做好相应的护理工作。根据患者的饮食偏好,对日常饮食进行适当调节,采用少食多餐的方法,饮食偏向清淡易消化。在治疗期间,如果护理人员发现患者出现各类毒副作用及相关症状征兆,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并第一时间上报主治医师。1.3.5心理护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具有十分漫长的治疗周期,即使在病情得到控制和缓解之后,也需要保持一段时间的维持性治疗。同时,由于化疗的影响,患者往往会出现胃肠道反应、脱发等副作用及不良反应,而且在治疗期间,这些副作用及不良反应往往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和缓解,因而会给患者造成较大的心理及生理负担。因此,患者难免都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对疾病治疗的希望日渐降低,因而难以保持良好的治疗依从性[7]。对此,在临床护理当中,护理人员应当注重与患者进行日常沟通和交流,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充分的了解。通过相应的健康教育让患者了解更多的疾病知识,消除患者不良的心理情绪,帮助患者重新建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还可以邀请治疗成功的患者现身说法,通过真实案例对患者产生积极的影响,使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以促进治疗效果的提升。1.4观察指标对比所有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1.5治疗效果评定标准[8]根据患者血液生化指标及具体临床症状表现进行评定,评定标准为:完全缓解:患者血液生化指标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完全消失;部分缓解:患者血液生化指标有所好转,临床症状部分消失;未缓解:患者血液生化指标未好转,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治疗总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总例数×100%。

2结果

78例患者中,病情完全缓解59例,部分缓解8例,未缓解1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5.90%。患者治疗期间发生肝功能异常1例,发生静脉炎5例,发生肛周感染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2.82%。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