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筑设计中的环境要素范文

建筑设计中的环境要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筑设计中的环境要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建筑设计中的环境要素

第1篇:建筑设计中的环境要素范文

【关键词】山地建筑;高差;错落;单体接地;视觉形态;山地景观

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就是所说的人居环境,是指人们居住、工作、休闲娱乐等等的空间环境总合,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不仅对居住单元、室内空间组织、室内设施、外立面等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对于建筑的空间环境和城市景观也赋予了更高的期望[1],因此,对于建筑空间组织设计和与环境的协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山地城市,如西部的多山多丘陵的省市,如何去利用坡地地形,城市地理环境,创造更好更宜人的山地城市空间,更是一个值得去探讨的话题。

在此,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一下笔者对从事山地建筑研究多年的一些观点:

1.山地建筑的现实意义

我国是山地多、人多、耕地少的农业大国,增加住房需要大面积的土地,发展农业同样需要耕地面积。因此,“合理地开发利用土地,保护好每一寸耕地”是我国国策。同时,资源开采、旅游业以及房地产业的发展,也需要进行山地建设。为此,我国建筑业的发展中,山地建筑的建设将会成为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项目类型。因此,探讨山地建筑设计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树立正确的山地建筑设计观念

2.1维护山地生态平衡(即生态观)

相对于一般的建筑环境,山地建筑在地质、地形、地貌、土壤、植被和气候等方面均有较大的特殊性,其生态敏感性更强,其对生态系统的变化做出反应的可能性要比平地环境大得多[1]。而过去,沿袭平原地区的城镇规划理论与方法布局结构模式、经济指标体系等,使山地建设难以因地制宜,适应于千姿百态的山地生态环境条件的变化,屡屡出现“建设性的破坏”—有的盲目追求平坦开阔的效果,依赖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削平整个山头,既增加造价,又破坏原有的地貌,丧失了山地建筑的特殊韵味。还有的建筑为了争取用地,竟然不惜开山填沟、改变水道、破坏原有生态系统。因此,欲做好山地建筑设计,就必须改变原有的设计观念,树立起保护山地生态系统、维护山地生态平街的观念,做到“保护植被、保持水土、谨慎动土”。

2.2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即技艺观)

山地建筑技术与艺术结合是建筑师在山地建筑设计中的职业追求。对于山地建筑而言,一方面由于地形的特殊性,它对建筑技术的依赖性要比平地建筑更加明显。比如在山地建筑的交通组织方面,为了适应山地地形的起伏多变,人们常需要采取特殊的交通技术(设置爬坡或采取架桥、挖隧道、缆车、倾斜电梯等),而这些道路系统既是交通设施又是建筑群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构成了群体空间的骨架;另一方面,由于地形的特殊,山地地表成了山地建筑的背景或组成部分,山地绿化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山地建筑的景观效果。另外,山地建筑涉及的很多技术问题,也远超出一般平地建筑的技术问题。以往的建筑设计中,这些问题通常都由相关专业人员分项独立完成,建筑师关心得甚少,导致设计的整体性欠佳。例如挡土墙既是边坡稳定技术的具体体现,又是建筑立面的必要组成部分,并能在一定情况下充当空间围合物的角色,对于山地建筑的立面造型与空间形态具有重要的意义,需要建筑师在设计初期就参与,使项目从宏观的构思到细部的艺术融为一体一气呵成,更可能从多方面探索山水园林建筑在山地的各种表现形式。当然这对建筑师也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建筑师熟悉各种专业知识,并将其融于建筑设计之中山地建筑的技艺观,既要提倡对建筑技术的尊重 又要表现出山地建筑及其环境、对艺术的追求。

2.3 建筑不是凌驾于环境之上,而是融于环境之中(即环境观)

建筑脱离不开环境,建筑必须依附于环境而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讲,建筑师的创作活动实际上就是一种适应环境、改造环境创造环境的过程。直接地说,就是要在建筑所处的总体环境中去为建筑寻求到一个恰当的“坐标点”[2]。因此,也可以说是环境创造了建筑。当然,“环境” 的涵义如果是广义的话,就还应该包含社会、文化甚至心理等方面的环境要素,建筑就应当看作是这些环境要素综合作用下的最终体现和生成物。但无论如何自然环境却是建筑创作所面临的最为直接、最为具体也可能是最具影响力的环境要素。建筑所处的环境,事实上已经向建筑师提示了各自特有的创作空间,环境则孕育着无穷的创造力,一个建筑作品的成败如何,往往取决于建筑师的环境意识和对环境特征的理解和把握程度。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一方面固然为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另一方面也给大自然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己成为当今人类共同的呼声。因此,因地制宜巧妙地利用建筑所处的山形地貌,与其密切的相契合以尽量不破坏原有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观。建筑总是要落脚于某个特定环境之中,受到这一环境定势的包容和制约,在某种程度上就决定了建筑的形体、空间和风格[3]。因而环境是建筑创作的起点和源泉。反过来,建筑创作的成果又应表现为环境、建筑与其所处环境共生共融,和谐共处,成为新的环境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因此环境又是建筑创作的终点、归宿 。

3.突出山地城市的形态特征

山地城市的形态特征中城市的轮廓是一道不可忽略的因素,它是山地城市实体的质感、密度、空间特征和城市生态特征的状况、文化的体现,在建筑设计中要注意突出山地城市的形态特征。

(1)整体性的要求。山地城市的轮廓是多重轮廓的叠加,在视野开阔天气晴朗的条件下,最远的山脊线和建筑的总体轮廓是城市风貌特点的重要构成因素。在这景观形态中,人们感受的是城市整体风貌。中间层次和近处的城市形态则将观景视线由远拉近,感知到城市具体的形态,对于山地建筑的轮廓,各层之间要保持有序的变化,做到底座与轮廓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影响,不可孤立看待[4]。

(2)注重环境的绿化。山地城市的生态系统比平原城市更加敏感和脆弱,城市绿色系统如果包括了山体—城市—水体为联系的循环有序的人工环境,就大大提高了城市环境水平。大面积的绿地使跌宕起伏的建筑轮廓似断非断,山地城市风貌犹如妙笔丹青。

(3)合理处理山体与建筑的关系。对于城市地域内能反映大的地形走向的山体,建筑应该以散点式布置,以突出山体。单独出现的高层建筑会在视觉上形成中心,其高度和形体都要认真考虑,是否与山体和谐,与其他建筑的关系以及对视觉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凯文·林奇(美),林庆怡译城市形态.北京:华夏出版设,2001.

[2]卢济威,王海松.山地建筑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1.

第2篇:建筑设计中的环境要素范文

关键词:现代工业厂房;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F2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工业建筑为推动工业生产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工业厂房建筑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在生产空间上要适应并满足生产产品的微型化、自动化、洁净化、精密化、环境无污染等要求;在工作空间上也要满足人的使用和操作规范化。在外部空间环境设计中,应结合环境要素和内在的生产工艺,综合考虑建筑空间布置、群体组合,突出项目自身的功能空间及环境要素特质,以统一的空间建构、色彩构成等处理手法来强化其自身风格的整体性,增强工业厂房外部空间环境的可识别性和亲和力。

一、现代工业厂房建筑的设计理念

工业厂房建筑创造出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宜人的内部环境可以减轻人们的工作疲劳,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因此,“以人为本”成为工业厂房建筑设计的基本出发点。人性化设计要求建筑师将建筑设计的中心从以往的生产设备转移到以人为本的理念上来, 创造方便、安全、健康、舒适且能符合生产工艺要求的工作空间,从而激发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员工的生活质量及工作效率,增强企业的团队凝聚力和活力。 随着现代工业建筑的发展,工业厂房设计除了考虑其功能的实用性,还应赋予建筑以科技化、人性化、多元话的特性,体现工业建筑的艺术美,赋予工业建筑新的设计理念。

一是节能设计:节能是可持续发展工业厂房的最普遍、最明显的特征,它包括建筑营运的低能耗和建造工业厂房过程本身的低能耗。它可以厂房利用太阳能、自然通风、天然采光及新产品中体现出来。

二是绿色设计:指从建筑中的原材料、工艺的手段、工业的产品、设备到能源的使用,从工业的营运到废物的二次使用等所有环节都不危害环境,绿色设计应强调高科技与适宜的技术并举。

三是洁净的设计:洁净设计是强调在生产与使用中做到坚守废弃物的排放并设置好废弃物的处理与回收的利用系统,以实现无污染,强调了对建设中的用地与建筑材料、采暖空间资源再生的利用。因此有效的利用资源和能源,实现技术的有效性和生态的持续发展,建造生态环境的工业厂房成为必然。

二、工业厂房的建筑空间设计

工业厂房是为生产产品提供工作空间场所和满足生产活动需要的建筑物。设计人员在设计时应该根据甲方提供的任务书和生产工艺资料,提炼出建筑专业的设计信息,选择合理的结构方案和围护结构的类型,协调结构、给排水、电气、暖通等工种,贯彻执行“坚固适用,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的设计原则,满足生产工艺、技术、经济、卫生、安全、环保等要求;充分利用建筑空间,合理减少结构面积,提高使用面积,保证厂房内照明、通风、采光、消防等。厂房内部环境,应在满足生产功能和不增加投资的前提下,力求做到环境优美,功能分区明确,把功能、技术同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

(1)工业厂房建筑形式和结构形式的选择

工业厂房建筑形式和结构形式是由工艺、设备、生产操作及生产要求等诸多因素所决定的。建筑师在满足生产使用功能要求的前提下,通过设计技巧创造出现代企业的工作环境,力求功能分工明确,流线清晰,如在车间地坪设计上,根据区域的不同,采用新型的地坪材料从色彩上划分区域。

(2)工业厂房建筑功能的划分

工业厂房建筑功能主要分为生产设备区、辅助生产设备区、材料、成品堆放区、运输通道及人行通道等并附以相应的标志。这样,不但有利于生产、安全,科学管理,还可以美化室内空间,提高企业的自身形象。工业厂房内部空间设计也可从小处着手,如根据生产工艺的不同需要设置很多小型建筑物,通过巧妙构思、精心设计,就可以在同样面积、同样材料、同样造价的条件下,创造出优美的建筑小品,既满足生产使用功能要求,又调节了厂房内部建筑空间设计。

(3)厂房室内色彩处理

车间内的主要设备及主要承重构件的颜色均要严格执行国家的现行标准《安全色》及相关的规定。在建筑内墙面、顶棚、楼地面的处理上,建筑师可以充分发挥的审美观点,使车间内部各部分的色彩处理,既统一协调,又有对比和变化,创造出丰富的车间内部空间。

(4)现代工业建筑自身形象

现代工业建筑更注重自身的形象。在现代工业建筑中,常把生产操作环境与人的作业空间分开,加大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这样在满足生产工艺和工作人员对环境的不同要求的同时,既可节约生产面积,减少能量的消耗,又可确保工作环境的质量。如通过对办公室、休息场所、公共空间的精心设计,可以减少人们长时间工作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烦躁感,消除简单、连续作业产生的疲劳;在车间插入内院、中庭、回廊,可使人们有融入自然的感觉,从而使工厂成为以人为主体的活动空间。工厂周边环境的营造,既有功能的要求,又有建筑艺术的活动空间。如为了预防公害、防止噪声,可设置绿化隔离带、种植树木、设计假山和坡地,在土丘和坡地上种植常青草皮,形成下沉式广场和景观。舒适的环境能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产品的精度,还能吸引人才,提高企业自身形象。

三、工业厂房的造型设计

工业厂房的建筑形象及其体形特征是由内部的生产工艺自身流程决定的。以前工业建筑给人的第一印象总是大跨度、大开间、大面积开窗、大跨度屋架结构体系形成的相似外观。近几年,建筑师运用新技术和新材料,使工业建筑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工业建筑的立面作为一个企业整体外观形象的重要因素,它反映的是一个企业的精神面貌和经营理念,加之工业本身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时代科技反映到加工制造业上的一种浓缩体现,所以建筑立面设计也常常表现为干净、整齐、高科技、人性化等外观意象,也往往更偏重于现代设计风格的简洁、流畅。当然,现代工业厂房设计也有一种建筑回归的思潮,更多的体现人文、历史、地理等方面的思考,这些都是和特定企业的产品定位和企业文化分不开的。

厂房的立面设计是对厂房朴实的几何空间经过人为的艺术加工,使其具有形式与内容相一致的建筑形象美。建筑立面的虚实关系、质量观感、比例划分、色彩处理等是其重点。入口和门的处理。入口部分进行适当的变化,如:加设门斗,美化雨篷,布置花坛等,可以突出入口的位置而增强指示性,改善墙面虚实关系,并可丰富立面效果。窗户为厂房通风采光功能而设的,合理地进行门窗组合可有效地协调墙面虚实关系,恰当的门窗组合更可以增加厂房立面的建筑艺术效果。墙面的划分。利用建筑构件、建筑线脚、抹灰等手法,将墙面采用水平、垂直、混合的方式进行划分,可以使建筑立面分别产生挺拔雄伟,简洁舒展,生动和谐等艺术效果。工业厂房中的外露的某些管道,可以采用建筑材料包裹的办法,使其成为建筑物的一部分,能加强立面的虚实对比阴影效果;而有些管道,则完全可以采用不同的色彩,按其用途和性质进行涂装,使外露的管本身成为一个很好的建筑造犁因素,比如:法国的蓬皮杜国家艺术中心。它是一个大型的公共建筑,但它的各种管件及交通设施均处理成管状外挂于墙面上,配以不同的材质色彩,其饰面处理完全如一个大型的化工厂房,体现了现代工业时代的建筑特点,取得了很好的建筑艺术效果。这类处理方式也可以给我们要建筑师去好好发掘,大胆地想像。细心地处理。在色彩上,工业建筑色彩处理不仅限于美学、艺术方面的要求,而且还更具有物质精神的实际意义。合理的色彩处理可以创造优美的工作环境,激发劳动热情,减少生产事故,保障身体健康等。

四、工业厂房发展方向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工业厂房中的设计从以往的以生产设备为中心朝着以人为本的方向发展,注重人对空间环境的体验和感受,创造方便、安全、健康和舒适的工作空问,创造让人产生归属感和亲切感的良好生活环境,最终达到提高员工的生活质量及工作效率的目的。

(1)自然环境的引入和渗透工业厂房的内部空间环境,应该重视开放空间的创建,使内部空间和自然环境融为一起。通过设置一些自然景点,观景窗、观景台、内庭园以及落地窗等措施加强人与自然的联系。此外, 要引进自然来改善内部生产环境,还能借鉴我国传统园林的一些设计手法如;渗透、借景、对景等。

(2)工业厂房外部空间环境设计中,应结合环境要素和内在的生产工艺,综合考虑建筑空间的布置和群体的组合来突出项目自身的功能空间和环境的要素特质,以统一的空间建构、色彩构成等处理手法来强化其自身风格的整体性,增强工业厂房外部空间环境的可识别性和亲和力。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工业生产正以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工业厂房设计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一个个造型活泼生动的、洁净优美的现代化工厂在祖国的工地上展现出来。业主为创造自己的品牌、树立企业的形象、加大对生产空间及生存空问的人性化投入,在工业厂房设计中更加考虑了人的需求,这不仅体现在人们对生活物质的需求,更体现在人们的精神世界对美的渴望、对理想的追求、对事业的进取。在现代工业发达的地区,我们应该不断提倡现工业厂房建筑人性化的设计思想,加强节能方面设计意识,减少能源的消耗,倡导与大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性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费麟.工业建筑设计的现状与发展[J]. 工业厂房,2008,(4).

第3篇:建筑设计中的环境要素范文

1第一层次:地被植物

地被植物的常用做法是马尼拉草。地被植物的运用非常的广泛,常常被用在建筑的外广场或是建筑里的花园。有时候用来隔绝人行路线,有时候用来提供舒适的坐地场所。

2第二层次:灌木

灌木的种类非常繁多,有低矮的花叶假连翘、黄金叶、红花继木,还有体型相对高大的花叶良姜、扶桑等。前者高度及腰,后者高度有的会超过人高。灌木是一种很好的能够阻隔人行的植物。由于灌木颜色的丰富性,再加上灌木的高度不同,通过不同的组合可以搭配成形态各异的灌木群,成为建筑中很好的配景。

3第三层次:乔木

乔木的品种很多,有热带的棕榈科、假槟榔、大王椰子等,有参天的榕树,还有带有花卉、色彩缤纷的凤凰树、紫荆花、鸡蛋花等。乔木的搭配其实同建筑的气质有很大关系。中国自古讲梅、兰、竹、菊,不同的花卉配搭不同气质的建筑空间。在乔木的挑选上也是一样,不同乔木搭配不同的建筑类型。常见在表现文雅气韵的现代建筑中,选用竹子作为搭配。还有在东南亚建筑里的景观园林中,选用鸡蛋花这一乔木,如在科里亚的自宅中运用的鸡蛋花,特别能反映当地的风情。当然植物的层次一般会通过三个层次一同呈现,高低错落,色彩纷繁,用一种自然的形态来映衬直线条的现代建筑。

二、水

水环境在建筑环境设计中也是一种常用手法,古人云:“山青水秀,人杰地灵。”可见水的运用对于提升建筑品质能起到很大的作用。水环境在这里的归类主要归为静水和动水:静水指的是呈片状汇集的水面,给人宁静安详之感;动水则给听觉上一定的刺激。

1静水

静水的使用更是屡见不鲜,在别墅的设计中常常配有一塘泛着湛蓝光的水面,给人以宁静祥和之感,尤其当这一潭水能与远处的大海景观视觉相连之时,更是觉得海天一色,让畅游其中的人犹如漂浮在海中自由自在的鱼。当然静水的使用有时也并非成片,有时只是一条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路易斯康设计的萨克生物研究学院(图2),中心庭院的设计就用了一条细长的水带布置了庭院的景观。这里没有用宽阔的水面,却把研究所庄严肃穆的气氛烘托了出来。

2动水

动水的典型代表就是莱特设计的流水别墅,流水别墅以流水为名,若不是将建筑架在这潺潺流水之上,这一别墅将失去它独有的视觉效果。除了流水别墅水元素的成功运用,在巴拉甘的作品中动水的运用也起到很多活跃元的作用。常常在某一视觉中心处看到一汪清泉从高空落下(图3),成为人们的关注焦点,有时会感慨这一设计手法无需多么复杂的装饰却能激发人们的热情。

三、小品

建筑环境设计中的小品能在空间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在密斯凡德罗的巴塞罗那馆后部景观水池,在墙角处就摆置了女神雕塑,以墙为背景、水池为底的这一景致成为了建筑视觉观赏的焦点。小品除了具有观赏性有时还兼具照明、休憩的作用,例如在建筑中庭的林园小道里设置着发着光的座椅,既能给路人指路、提供座位,还能增加环境的情调氛围。或是在通向茶室的水边栈道中设置宫灯,也能提升人们通往茶室之路的神秘情调的氛围。

第4篇:建筑设计中的环境要素范文

关键词: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环境质量

中图分类号:F11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在人们对自然风景观念普及的同时,景观设计也早已深入人们的视野,"景观" 与规划、园林、生态、地理等多种学科交叉、融合,在不同的学科中具有不同的意义。我所认识的景观设计是指在建筑设计或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对周围环境要素的整体考虑和设计,包括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使得建筑( 群) 与自然环境产生呼应关系,使其使用更方便、更舒适,提高其整体的艺术价值。这个概念更多的是从规划及建筑设计角度出发,关注人的使用,即与作为自然和社会混合物的人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1. 景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意识

建立生态意识的首要问题是确立自然生态观,自然生态观基于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认识,既包括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人类明智地利用自然的观念,也包括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自然整体选择的概念。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人应该适应自然,而且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认识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创造适于人居住的环境。

景观设计学是一门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来为人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历史悠久的造园活动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景观也是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道德的反映,是人类的爱和恨,欲望与梦想在大地上的投影,而景观设计是人们实现梦想的途径。

1. 1 城市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学是一门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来为人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历史悠久的造园活动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景观也是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道德的反映,是人类的爱和恨,欲望与梦想在大地上的投影,而景观设计是人们实现梦想的途径。现代意义上的景观规划设计,因工业化对自然和人类身心的双重破坏而兴起,以协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为己任。与以往的造园相比,最根本区别在于,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主要创作对象是人类的家,即整体人类生态系统; 其服务对象是人类和其他物种; 强调人类发展和资源及环境的可持续性。

1. 2 城市规划中生态意识的形成

尊重自然的建筑设计,就是具有环境意识的设计。将建筑融于自然,使其与自然有机结合,保持地方和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持自然环境要素不被破坏,因为自然景观和大自然的环境质量,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设计结合自然的观点应该说更符合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这种自然观认为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应取得一种和谐的关系。在建筑实践中,以中国的风水理论为代表,风水理论对选址模式的论述,其实质是审慎周密地考察自然环境,顺应自然,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这种环境观是人们认识自然的基础。西方现代工业的发展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因而人们看到了改造自然的力量,西方一些建筑师认为建筑物与自然景观的结合,应表现建筑与自然成的反差才是完美的。

2. 景观规划中的生态设计策略

当前,生态化建设实践正在我国蓬勃展开,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城市生态化发展及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生态型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简单地说,它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形式,自然、人、城融为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结构。生态型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型城市与传统城市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生态型城市具有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整体性、区域性五大特征。

2.1 设计原则

2.1.1 稳定性原则

景观在自然或人为干扰下不断发生变化,不同强度的作用力产生不同的生态反应。不受干扰时,景观水平结构向同质化方向发展,景观处于动态平衡状态。适度干扰可迅速增加异质性,景观还能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而严重干扰则使异质性迅速降低,景观难以再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而产生新的动态平衡。

2.1.2 生态美学原则

景观作为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不仅具有经济、生态价值,而且具有美学价值。

2.1.3 实效性原则

景观生态规划强调生态合理性,即相对符合自然规律合理规划,以达到符合人类生态的长远利益,在规划中深入分析区域及景观生态系统的结构、能流与物流特征以及规划实施后的生态风险等,维护与改善景观的生态完整性,达到生态合理性。同时由于人类在景观系统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也决定了景观生态规划必须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二者之间的协调统一。

3. 生态原则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运用

景观规划设计利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地理学、建筑学、城市规划、环境艺术、市政工程设计等学科知识,把景观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协调人与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生物与非生物及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使景观空间格局和生态特性及其内部的社会文化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协调,达到景观优化利用。充分体现了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景观设计学要解决的是“一切关于人类使用土地及户外空间的问题”。在有关环境规划设计的领域内,景观与生态的关联最为密切,景观设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是最直接有效的。

把生态价值取向作为一种崭新的景观设计目标,是景观设计发展到今天的必然趋势,现代景观的生态设计则反映了人类的一个新的梦想,一种新的美学观和价值观: 人与自然的真正的合作与友爱的关系。景观生态适宜性分析是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部分,其目标以景观生态类型为评价单元,根据区域景观资源与环境特征、发展需求与资源利用要求,选择有代表性的生态特性,从景观的独特性,景观的多样性,景观的功效性,景观的宜人性和景观的美学价值入手,分析某一景观类型内在的资源质量以及与相邻景观类型的关系,确定景观类型对某一用途的适宜性和限制性,划分景观类型的适宜性等级,适宜性分析的方法有整体性、因子叠合法、数学组合法、因子分析法和逻辑组合法五类。由此可见,景观规划设计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科学。

3.1 景观生态学理论指导公园景观建设城市园林绿化是对城市公园系统、绿地系统和城郊风景区的规划与管理,城市是其对象与主体。从景观生态学角度看,城市是典型的以人类干扰为主的景观,是一种连续动态变化的特定景观,也就是说,城市园林绿化的主体是一种特殊的景观,其主要特点在于自然景观的破坏和人工景观要素的扩大。

3.1.1 具体表现

( 1) 工业拼块数量增多,环境污染源增多、面扩大;

( 2) 内部绿地和水域等环境资源拼块锐减;

( 3) 城市建筑急剧膨胀,向郊区扩展,取代农田模地和绿地拼块;

( 4) 城市景观的平均净生产力呈负值,比其它任何景观都更具有依赖性,需要依靠廊道运输大量燃料及其它形式的能量来维持其正常运转。

第5篇:建筑设计中的环境要素范文

关键词:现代工业厂房;建筑设计;设计要点

中图分类号:[F2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钢结构在建筑领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无论在工业还是民用建筑中,钢结构以其突出的特点迅速地占领着越来越广的市场。其特点有:其整体刚度和抗震性能好、施工速度快、自重轻、承载力高,在大跨度及超高层建筑中代替了钢筋混凝土结构,但也存在着防火性能差、易腐蚀等缺点,在设计中根据其特点扬长避短才能更好地发挥钢结构的作用,现在就钢结构工业厂房在设计中的几个问题作简单阐述。

1、现代工业厂房建筑的设计理念

现如今,随着现代建筑整体设计风格的改变,为工业厂房建筑的设计注入了新的活力,工业厂房建筑在设计的过程中,除了需要考虑厂房功能的实用性之外,还应当赋予厂房一定的科技化、人性化以及多元化的特性,借此来使工业厂房既能够满足使用功能的需求,又能够充分体现出现代建筑的艺术美,而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遵循以下设计理念:

1.1节能设计理念

自我国提出可持续发展这一基本理念后,节能已经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为此,在现代工业厂房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应当充分体现出节能设计理念,这种设计理念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厂房建筑中新的应用应当做到低能耗;另一方面则是在建造厂房的过程中要体现出低能耗。这两个方面的设计理念,可以从一些工业厂房中利用太阳能、自然通风以及自然采光等设计手法中体现出来。

1.2绿色设计理念

所谓的绿色设计实质上就是从厂房建筑建造中使用的原材料、技术工艺、产品、设备和能源等的使用上,都不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绿色设计所要体现出来的是一种环保理念,在这种设计当中,应当摒弃盲目追求高科技的做大,并充分体现出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用最为合适的技术手段设计出绿色的建筑,以此来实现环保的目标。绿色设计以性能提升、资源节约、高效利用、节能减排为设计目的。钢结构体系属于环保型绿色建筑体系,钢材本身是一种高强度高效能的材料,具有很高的再循环价值,并且不需要制模施工。

1.3洁净的设计理念

洁净设计所强调的是一种完全没有污染的设计理念,简答来讲就是在生产与实用的全过程当中,尽可能做到零废弃排放,这是确保工业厂房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在这种设计理念当中充分体现出了资源的再生利用,这也是现代工业厂房建筑设计的必然发展趋势。

2、现代工业厂房建筑设计的基本要求

在进行工业厂房建筑设计时,应当满足以下几点要求:其一,生产工艺和技术要求。这是工业厂房建筑设计的根本目的之一,建造厂房就是为可进行相关的生产,而生产工艺就是企业在生产相关产品的过程中所需要的空间和作业面积,厂房建筑在设计时必须满足上述要求。具体来讲,在对厂房建筑进行设计应当从建造面积、厂房形状、设备体积、安装位置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这样才能确保设计出来的厂房具有较高的工业化水平;其二,经济性要求。经济性是现代工业厂房建筑设计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其中最为重要的两点是厂房建筑的使用年限和成本造价,在实际设计中应当在确保厂房能够满足生产要求的基础上,尽可能缩小建筑面积,并充分利用建筑空间,以此来提高使用效率。同时也可将多个厂房进行合并设计,这样一来能够使外墙面积进一步缩小,从而达到经济性的目的。此外,还可以通过节约材料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其三,安全性要求。无论是民用住宅建筑还是工业厂房建筑,在实际设计时都必须遵循安全第一的原则,这也是建筑设计最为根本的要求之一。尤其是工业厂房更需要充分考虑建筑结构的整体安全性,所以,在实际设计时,应当做好防火、防灾等设计。

3、现代工业厂房建筑的设计要点

3.1内部结构设计

一个厂房是否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空间,以达到效率最大化,不仅光与厂房的建筑面积相关,主要是跟厂房内部的设计结构紧密相连,生产工艺要求的不同也具有很大的关系。具体的厂房内部空间形式有以下几种:

(1)跨间式

就是由不同数量的跨间组成,特点是厂房跨间的纵向具有明显的透视轴线,是向单一方向拓展的。对于这种形式跨间的设计要注意端部处理,端部处理也就是端墙处理,构件处理等,保证厂房的整体性和和谐统一。在结构方面它的明显特点是具有大量的柱子、屋架和梁。这一方面使得空间看起来很整齐,各个组成部分都是严格的按照要求规律的排布着。这样的结构也有缺陷,如整体上看上去很紧缩。

(2)单元空间式

主要是针对方形或者近似方形的柱网的一种空间屋盖形式。这种形式各个单元都是彼此相连的,都有自己独立的功能,而且形式都是统一的。如果处理得好就能够得到很高的艺术享受,很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3)大厅式

厂房间距宽,高度大,在平面上和空间上各个细节都能得到很好地体现。在大厅式厂房中,可以真切的感受到建筑物的魅力所在。这种结构通常采用大跨度的拱形结构,并做成弧形的横向大窗,这样就可以使得厂房内部很空旷。要注意上部空间不要悬挂太多的构件,简约也是考虑囚素。要达到厂房的统一性和完整性的目的,不仅仅要从空间的形式来保证,同时要从各个组成部分的色彩,装饰等一系列的后续工作上来考虑。

3.2外部结构设计

(1)屋面设计

重点是在防水、防火等方面。防水设计要综合考虑到屋顶坡度,单坡屋面宽度等因素。根据建筑规范规定,屋顶坡度至少在5%以上,在设计和施工中,有些企业可以达到3%,甚至可以到达2%。但是在国内人们通常将其规范为5%,特殊情况下可以适当增大。相对于长度来说,主要取决于当地的温度和降水,一般需要控制在70米以内。

(2)温度伸缩缝的设计

温度的变化会在结构中产生温度力,这个力会使结构构件变形,受力发生变化,产生应力集中现象,不仅影响了结构的稳定性,而且还对安全性生产造成了很大的隐患。所以要在厂房内横向和纵向位置各设计温度缝,构成温度区间,要根据建筑设计要求规范进行具体划分

(3)外层建筑材料设计

对于建筑物的外层材料我们要充分考虑到隔热、防火、防锈等一系列的问题。对于隔热问题,如果不做隔热处理会造成器件的寿命减少,同时不满足建筑设计的舒适性和建筑要求。比如钢结构厂房中,当隔热效果处理不好的时候温度升高对钢结构受力性能有很大的影响。在具体实施的时候可以在构件上浇上混凝土或者硬质防火板材。

4、工业厂房发展方向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因为人在建筑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所以工业厂房的设计从最初以生产为本朝着以人为本的方向发展,工业厂房的人性化设计需要建筑师摒弃只重生产工艺的需求,而轻人的行为和心理需求的倾向,注重人对空间环境的感受,创造健康、安全、方便和舒适的工作空间。

4.1在工业厂房内部环境中,引入和参透自然环境,应重视创建开放的空间,使室内空间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相互渗透。通过设置一些自然景点,观景窗、观景台、内庭园以及落地窗等措施加强人与自然的联系。此外,可以引进自然的东西改善内部生产环境还可以借鉴我国传统园林的一些设计手法如;渗透、借景、对景等。

4.2工业厂房外部空间的和谐统一在工业厂房的外部空间环境设计中,应结合环境要素和内在的生产工艺,综合考虑建筑空间布局、群体组合、突出项目自身的功能空间及环境要素特质,以统一的空间建构、色彩构成等处理手法来强化其自身风格的整体性,增强工业厂房外部空间环境的可识别性和亲和力。

结束语

随着现代建筑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建筑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建筑设计应当是注入了认人的思想和理念的过程,工业厂房业不单单是工业厂房,那么简单,它已经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建筑师应将上述发展的趋势融入到自己的设计中与现代工业厂房的艺术种,这是现代工业厂房中的必由之路。才能创造出于时代相适应的工业厂房来,让人们享受现代工业厂房的艺术美和厂房的自身的形象,这是现代工业厂房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娄泽艺.对现代工业厂房建筑设计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08)

[2]刘菲.工业厂房建筑设计概述[J].价值工程,2010(12)

[3]彭耀.当代钢结构工业厂房建筑设计研究[J].世界金属导报,2011(05)

第6篇:建筑设计中的环境要素范文

开设于园林专业的建筑类课程不同于建筑学专业的同类课程,其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须根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整体教学计划来加以制定。园林专业的本科培养目标是园林设计人才,在专业分工日益明确,执业注册制度逐步完善的今天,学生毕业后直接从事建筑设计的可能性不大,这是首先要明确的。

那么,如果不以培养建筑师为目的,又应如何看待这个专业的建筑设计课?该课程所传授的知识在学生的整体知识架构中处于何种位置,以及如何服务于专业主攻方向?关于这些问题,有必要从建筑学与园林学的关系谈起。这种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

1工作对象间的区别与联系

简单地讲,建筑师的工作对象是建筑,而园林设计师的工作对象是园林,看似明白的关系背后其实并不那么简单。

目前英文叫做LandscapeArchitecture的这个专业,其工作范围从类别上讲,有面向人类环境的,也有针对自然环境的;从尺度上讲,小到庭院设计,大至区域规划,都冠以LA之名。这些性质各异,尺度也相差悬殊的工作,由于所运用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手段都存在较大差异,其专业内部还有进一步分化的趋势。一般而言,属于传统LA范围的,与人类居住环境直接相关的,中小尺度的那一部分同建筑学的关系要紧密一些;而较晚发展的,偏重于自然环境或宏观方面的部分,则较少涉及建筑方面的问题。本文只讨论前一种情况。不过,即使在中小尺度的人居环境方面,园林专业也还面临着2个不同层面的工作对象:

1)室外环境

是指在建筑、道路等的位置和轮廓已经确定的情况下,为其设计外部环境,这是现阶段园林设计专业的主要工作。

随着环境意识的普遍提高,园林设计早已不再局限于公园、绿地这样一些独立的园林项目。几乎所有工程,如公共建筑、居住小区、厂矿企业、道路、立交桥等均有园林内容作为其必不可少的子项。园林设计师和其他专业工程师分工协作完成一个项目的设计,这是好的发展,不过目前多数情况下,园林方面还只是扮演着从属的角色,其人员介入一个项目的时间往往是在项目运作的最后阶段。因此,其工作相对简单而且被动,只负责空地内部的经营,做些地面文章,对空地的位置、大小和空地以外的部分并无发言权。

在这种情况下遇到的建筑问题,通常只是一些园林中的小建筑,如亭榭、廊架、墙垣、台池之类,习惯称之为室外工程或建筑小品。在较为大型的独立的园林项目中,也会遇到一些稍具规模的功能性建筑,如茶室、码头、展览和观演建筑等,不过总的说来这些建筑一般面积不大、功能简单、用地宽裕、强调风景性,报批程序也不复杂。以往园林专业的建筑设计课主要就是针对这样一些“园林中的建筑”buildingsinthelandscape),课程名称也相应地采用“园林建筑设计”。

2)环境整体

是指把建筑、道路和园林等各种环境要素涵盖在内的总体设计siteplanning),这是园林专业长久以来的抱负。统筹建筑和空地的整体,与只负责空地本身的经营,显然是不同层次的2件事,这是现代LA区别于传统造园学的一个关键。

诺曼牛顿给园林设计的定义是“安排土地,以及土地上的空间和实体的艺术,或称科学。”凯文林奇和加里海克提出“总体设计”的概念“总体设计是指:安排土地上的构筑物和塑造这些构筑物之间的空间的艺术,它将建筑学、工程学、园林学和城市规划联系在一起。”后者并未将总体设计的职责专门委派给园林专业,也未明言这项工作究竟应该由谁来做。不过诺曼牛顿却认为:“历史上不论何时何地,只要这门艺术被从事着,其过程和结果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园林设计。”

总体设计的提出意在改善外部空间质量,以往由建筑师主导的场地安排过分强调建筑自身的逻辑而忽视了那些存在于建筑之间的空地,造成这些空间的形状缺失,不能形成所谓的“积极空间”。因此才有必要转向以外部空间为导向的总体设计。

在建筑相对密集的场所,如城市环境中,建筑和园林的关系不仅存在于园林内部,即前面提到的“园林中的建筑”,也存在于园林的外部。一块空地性质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空地本身,而与周边那些围合它的东西相关。外围建筑不仅构成园林的主要界面,充当其背景,有时还形成园林的框架。如苏州园林,如果不是以当地独特的住宅格局作为依托,则几乎不能成立,在那里园林和建筑之间呈现为一种相互缠绕和交织的关系,相辅相成,难分彼此。同样地,就公共空间而言,欧洲传统的极富特色的城市广场几乎完全有赖于周边建筑的定义,至于那块地面本身,往往并无特别之处。

可见在某些场合下,虽有园林、建筑、道路等对象之分,但环境实为一体。组成环境的各种要素互为条件,互相依存,并不能孤立对待。离开其中一种去谈论另外一种,或者每个专业各自为政,彼此不闻不问,总体设计从何谈起?

其实,总体设计由谁来做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环境整体的观念。以往这项工作通常是由规划师、建筑师或其他专业的工程师来承担的,这并不奇怪,一方面这些项目可能分别有其优先考虑的专业技术要求,比如一个工厂理应优先考虑其生产环节和工艺流程,一条公路必须首先满足车辆通行的安全便捷和降低造价;另一方面传统园林教育中关乎园林以外的部分比重太小,比如建筑设计课即过分局限于“园林中的建筑”而忽视了更为广泛的普通民用和工业建筑,造成知识空白,而无力承担起总体设计的任务。

假如园林专业的工作对象果真如前辈所期望的那样扩大到总体设计的层面,就对该专业的教育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它培养的人才必须有能力承担起总体设计的责任。正如建筑师不能只考虑建筑本身,园林设计(这个时候它叫“总体设计”也不能仅仅局限于外部空间。因此,就建筑课程来说,把知识面扩大到园林和园林建筑以外,延伸至更为广泛和基本的建筑问题,对建筑设计的一般性知识和方法做到“粗通”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2学科传统的历史渊源

园林学和建筑学之间不仅存在着上述对象意义上的关联,在学科传统上它们更是有着很近的亲缘关系。直到今天,两者在工作方法上也有颇多相通之处。

园林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存在,历史不长。然而安排土地这件事,几乎和人类历史一样悠久,只是当时从事这份工作的人不叫园林设计师(landscapearchitect)而已。在漫长的历史阶段中,这项工作由不同身份的各种人员从事着,其中建筑师扮演了主要角色。

历史上的建筑学范围广大,从城市的选址布局,到市政设施的构筑,再到建筑物的营造直至建筑内外装饰,都可以叫做Architecture,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充分反映出这一点。在当时和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专业分化的条件尚不具备,建筑师往往包办内外,担负起营造人居环境的多半职责。事实上,今天园林专业所承担的,或准备接手的工作有相当一部分原本是隶属于建筑学范畴的。换句话说,这个专业的早期经验就已深深植根于建筑学的传统中了,在后者中包含着园林专业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方法。在另外一部同样著名的《建筑十书》中,阿尔伯蒂多处谈及园林问题,如在第五书第17章,他写道:

“一位乡绅的住宅不必选址在他领地内的膏腴之地,而应当建于显赫之处,在那儿他可以无拘无束地享受空气、阳光和美景带给他的全部快乐和多般好处,又能随时方便地去往他的属地;在这儿他可以慷慨大度地接待访客,旅行之人从很远的地方就能看见这里;从这儿还可以远眺城镇、大海、开阔的平原和某些知名的山峦。

“门外要有一个开阔的空地,尺度要比年轻人挽弓射箭或投掷标枪所需要的距离再大一些,以便进行御车和赛马活动。为家庭所有成员必需的便利起见,住宅内部不能没有可用于散步、游泳和其他娱乐活动的开放场所,庭院、草地和柱廊,老人们可以在冬季和煦的阳光下闲聊解闷,到了夏天,家人也可以来此消暑纳凉。

“整个住宅中至关重要的部分(principalmember),是我称之为‘柱廊庭院’的东西,不管别人怎么叫它……其他较小的部分都要与之相协调,庭院好比住宅中的‘集市'人们只有在这儿才能感受到相聚和阳光的所有好处。基于这样一种理由,所有人都想尽可能地使他的庭院宽敞、漂亮和便利。”

从这些文字中我们很难分辨出哪些是在谈建筑,哪些又是在说园林。难怪在一些园林史专著中提到的历史先例,尤其是安德烈勒诺特以前的部分,很多都和各种建筑著作的内容相重合,只是论述角度略有不同而已。

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学的范围在逐渐缩小,越来越专注于建筑物自身的建造问题,一些原本属于“大建筑学”的问题,如室外环境园林)、内部装倏室内)等由新兴的专门化的职业来完成。由于技术发展和建筑物复杂程度的提高,建筑设计还分化出结构、设备等不同的专业。

专业分工,学科间分化重组是必然趋势,但也容易造成专业间的隔阂。前面提到的对象环境的一体性并不因为设计内容的分工便不再重要了,历史上把各种环境因素统筹在一起的全才模式虽已不大可能实现,但其合理之处仍需要认真对待。具体到本文的议题上就是如何让知识面尽可能超越专业局限的问题,在这方面建筑课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园林学和建筑学都是人类创造生活空间的艺术,尽管所用材料不同,使用方式也不尽一致,但还是注定了2个专业在理论和工具上存在许多共享的内容。

作为组成人类环境的2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建筑和园林的发展存在着明显的联动关系,有时园林变革在先,建筑随后,如18世纪由英国风景式园林所带动的浪漫主义建筑风潮;而有时建筑先行,园林继之,如20世纪为适应建筑领域的重大变革而兴起的现代主义园林。

建筑学历史悠久,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建立起十分完备的理论体系和学科规训,从布扎Beaux-Arts)的传统教育,到包豪斯Bauhaus)的现代教育,直到今天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在如何培养人的空间思维习惯,提高图形表达能力,确立设计评价标准等方面,拥有十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这些都可以顺理成章地引为园林教育的借鉴。

基于以上认识,可以更为清楚地了解建筑设计课在园林专业所能发挥的作用,并制定出课程将要达到的目标:

首先,帮助建立起人居环境整体的概念,使学生习惯于将各种环境要素放在一起考量,而不是孤立地就园林来谈园林。比如到苏州实习,如果只留意园林而不去关心城市、坊巷和住宅,是难以说明那种园林的存在依据的,也违背了苏州当地宅园一体的事实。

其次,通过建筑设计课所进行的各种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在设计思维、图学修养以及问题综合等方面的能力,而这些基本能力对于园林设计同样是十分重要的。

再次,在具备了普通建筑学基础的前提下,再来做好“园林中的建筑”,配合其他课程学到的知识,使学生有能力完成一个完整的园林创作。

具体到课程的内容和安排,应从以往单纯强调“园林中的建筑”,转向一般性知识与专业特色并重,这是因为如果没有一个扎实的民用建筑基础,要想设计出高质量的园林建筑无异于天方夜谭。园林建筑向来是建筑中的精品,但却绝不是花拳绣腿,不是搞怪,其基本的评价标准并不违背建筑的一般原则。反过来说,一些“不在园林中的建筑”,或功能上不被认为是园林建筑的作品,未尝不可以用园林风景的标准来衡量。若陷于门户之见,而不把这些优秀的实例引入到教学中来,是十分狭隘的。只要是优秀的作品,不能以它在或不在园林中,或者是否所谓“园林建筑”这样一种似是而非的标准来加以取舍,甚至也不必以此为标准来制定课程设计的题目。

鉴于建筑设计所具有的创造性思维特点,教学惯例通常是以设计课题的形式展开的,在方案深入的过程中,不断地遇到问题,提出对策,化解矛盾,比较分析,优化组合,从而使学生以一种直观和经验的方式获得对设计工作的理解,摸索规律,学习技巧,培养出职业的思考习惯和表达能力。在设计推进的同时,结合当时课程之重点,教师应在课堂上通过大量的案例讲解,为学生补充营养,启发思路,并借此树立评价标准。

关于设计题目,以往做法通常希望从微型建筑开始,一个售货亭、一个大门等,再循序渐进过渡到规模稍大些的多层建筑。就有限的学时来说,这种做法其实是很不经济的。这种微型建筑通常只需一两个结构单元即可满足面积需要,因而绕开了单元组合的问题,而单层建筑又回避了楼层间结构对位和管线布置的问题,以及垂直交通和立面组织的问题。为节省时间,在一个课题内涵盖尽可能多的知识点,通过它把设计过程中将要遇到的各种问题、各个环节灵活有机地贯穿起来,是需要仔细斟酌的问题。同时,为避免初学阶段常见的追求花哨的问题,又要从形体角度加以严格限制,避免横生枝节,让学生逐渐理解建筑设计不仅仅是造型设计,更不是古怪其形,限制条件下的创造才是真正的创造。

第7篇:建筑设计中的环境要素范文

关键词:社区老年;医院康复;建筑设计

当前,我国社会公众及患者对医疗服务期望值普遍提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医疗环境对治愈疾病的积极作用。为此,在医疗设施的建设方面相继提出了以病人为中心、以患者为核心、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此外,在医疗建筑设计界和舆论界近年来也出现了“治愈的触角始于设计”、“通过建筑来进行康复”的观点。重视和加强医院建设,营造良好医疗环境已成广泛共识。

1 工程概况

本项目用地位于萝岗区中心位置,科学城中心区和萝岗区中心区的连接处,萝岗区暹岗村(原颐年园三期用地内),南临60米的开创大道,东30米的规划道路,北面为15米的罗颐西路,西侧为7米的规划道路,地块东侧和西侧均为医疗卫生用地,地块北侧为二类居住用地。地块功能为医疗用地,定位于服务周边及市区老年人的三级康复医院。总用地面积为36253.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56267平方米。

2 建筑设计

2.1 建筑主题。结合康复医疗为主的康复医院的特色,设计“简约、温馨、现代、阳光”的院内空间,以人为本,高效能的营造广州老年病康复医院特色服务及舒适的整体氛围,并在用地效率和规划层次上体现生态的特征。

设计中引用“杏林春暖”的理念,将建筑立面与环境融合,并将老年人的心理感受带入其中,采用多层次多方位的色彩变化和机理层叠,以“自然融入建筑,建筑长于自然”的思想将环境设计和建筑主体设计融合考虑。

2.2 建筑立面造型。住院楼主要强调现代医疗建筑的洁净、素雅的形象,塔楼通过白色水平向线条的带形窗体现一种水平界面的机理,水平向线条的凹凸结合局部变化的色系带,给医院一种轻快、活跃的气息,能缓解患者的就医压力;裙楼部分采用较为厚重的体块,利用竖直向的开窗大小变化,形成另一种渐变的立面机理,同时也包含色彩的穿插和虚实的对比。

建筑材料主要为普通铝合金窗和铝板,局部采用LOW-E中空玻璃幕墙和石材。色彩主要为浅灰和浅白两个主色调,局部搭配一些黄绿蓝等医用环境的冷色系,以达到整体、现代且明快的造型特征和色彩效果,符合医院的规划形象要求。

3 人性化设计在医院建筑设计中的具体操作方式

建筑创作的实质就是创造适合人使用的空间。建筑空间既是日常生活所在的实体空间,同时又代表着人们心灵中完美的生活意向;生活在建筑中的人既是空间的创造者,又是最直接的体验者。人们对空间的体验就是对空间环境要素的综合感知和感受。建筑空间是人的心理空间的外化,人的需要,人的感受,人的情感是建筑设计时要考虑的第一要素。创建幽雅、宁静、富有人情味的医疗环境,这是病人的需要,也是建筑师的职责。

3.1 室内空间的人性化营造。医院应为病人努力营造关怀备至的家庭化病室氛围。在病房设计中,针对病人及家属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创造出最合乎人性的,能感受到医院关怀和温暖,且对病人、家属与医护人员最为便利的硬件和最完善、最亲切的软体服务品质。病房内设置了人情化的家具、地板、窗帘、艺术品,独用的阳台和卫生间等,创造出一种温馨、亲切、类似居家的环境。笔者在该病房楼中的每个病区均设置了现代化的通讯系统和闭路电视示教系统,由微电脑和双向通话对讲机、背景音乐、床位显示器、复位键盘等组成,护士对本病区的每个病床均可进行监护,保证了病员与护士之间的联系及时、畅通,为抢救、治疗和护理病人赢得了时间,提高了护理效率。整个设计既强调了通风、采光、日照及私密性等因素,更考虑了医疗工艺流程和人员流动的合理性,避免交叉感染,减少护理劳动强度,使整个住院环境充满了家庭气氛。

3.2 室外环境的人性化营造。美好的外部环境同样不可或缺医院的外部环境同建筑主体一起构成和谐的空间形态,外部环境的布置是医院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院的前庭空间可以设计得较为宽广、开阔,一般医院采用几何划分区域法。这样不仅能够给人以明亮舒畅的感觉,而且方便人们快速找到要去的地方。这种设计主要是为了疏导人流、避免拥挤,不同于内部设计所要求的多种多样的空间环境在病人大病初愈的时候,希望在洒满阳光的环境中与人交流,如绿色的草坪、盛放的花圃旁、宁静的湖边。而与此同时,还有些病人需要静养,这就要求医院的设计以一些小的庭院为主,营造一种温馨、和睦的环境,同时,也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要。总之,医院的外部的环境应该以病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从而创造出优美、温馨、舒适的环境。

3.3 室内与室外沟通的人性化设计。注意将封闭性空间(室内空间)与开放性空间(室外空间)相结合,使建筑空间与自然环境形成了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外部空间的引入成为室内空间的延续和补充,既丰富了空间的层次,又使室内外空间有良好的沟通,改善了患者住院治病的环境质量,使病人置身于自然环境中,获得情感上和理性上的和谐与平衡。患者透过窗户来欣赏室外的景色,感觉赏心悦目,室外空间给病人带来归属感、亲切感。护士在任何位置均能看到病人的状况,与患者取得情感上的对话与交流,病人容易获得心理上的安慰,有利于身心康复,应依据病人的心理特点,该病房楼把平面设计成以护士站为中心,南、北面各以一个弧形平面错位组合,使病房与护士站呈放射状布置,这种设计既克服了双内走廊通风、采光差的缺点,又解决了单内走廊护理路线长的不足,较好地满足了护理单元的使用要求。满足老年医院室内外环境无障碍化要求。全楼按照无障碍设计要求设计,出入口处均做防滑处理,坡度为1/12 的缓坡找向院区。门诊医技及住院部各设一部符合坐轮椅病人操作的低按纽电梯。主要通道设扶手。各层公用卫生间处,设一间可供残疾人使用的残疾人专用厕所。病区病房卫生间内设无障碍安全抓杆。符合老年医院医疗服务的建筑布局特征。鉴于病患身体机能的衰老,我们向医院方建议在病区设置机械浴室,并相应配备相关水暖电设备接口。此外,从医院现阶段经营现实出发,也考虑到医院原有医务人员安置,原有部分医疗服务内容暂保留,预留发展为政府要求的老年医院。比如首层入口处儿科诊室可改造为管理值班办公室。妇产科计划生育室可改为妇科小手术室。

4 结语

由于服务对象的多样化,社区内部做了相应的分区。按入住老人的健康和生活能力状况分区居住。老年居住设施还有很多形式,在这方面我国起步较晚,现行的设计规范中,这方面的规定仍不完善,老年人生活的许多具体需求也急待研究,这就对设计部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参考文献

[1] JGJ122-99.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

第8篇:建筑设计中的环境要素范文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节能;内容;原则;新技术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前言:进入二十一世纪,在建筑设计领域,绿色环保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节能建筑、绿色建筑相继出现并逐渐成为当代建筑的主题,绿色建筑设计将朝着更为先进化的设计方向发展,并通过人类的技术革新活动建筑设计的不断发展。

1、绿色建筑设计内涵

在绿色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一般会将人、环境和建筑三者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这样可以充分的利用天然环境和人工方法为人们创造一个和谐的居住环境,同时也能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率降至最低。绿色节能设计能更好的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的空间,在此基础上也能使能源、土地及材料等资源得到高效利用,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对住宅的影响。绿色建筑来的设计目标是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前提下,合理的运用的生态原理和方法,使人、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能够协调统一,寻求创造生态建筑环境的途径及设计方法,更好的体现人、建筑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设计和美学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人工与自然美相结合的关系。

2、在绿色环境设计过程中,应该对自然和环境影响进行整体估算。

一般这种估算在建筑初期,其成本相对低廉,然而到后期其运营成本就会很高;强调节能环保,也就是在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其要求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其中节约资源是指节约土地资源、节约能源资源、节约水资源、节约建筑材料资源,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是目前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面临的主要问题。要想更好的保护环境、减少环境污染,是需要节约资源,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只有这样才能减少环境污染,才能更好的保护环境。满足建筑的根本功能需求,就是在保证使用者最基本的健康需求的同时,也不能也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强调节约。也不能为了更好的满足使用者健康需求而过度的浪费,一切资源应该适度且高效利用自然资源。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加大绿色建筑科技含量,如智能建筑,通过智能的手段不断的使建筑系统、功能、使用效率上都有所提高;建筑要与自然和谐共生,而不能延续之前高污染、高消耗治理模式,应该发展绿色建筑,使其更好的适应现代化城市生态环境发展需求,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也不至于给子孙后代生存带来威胁。因此,绿色建筑是以实现人、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3、绿色建筑设计原则

在绿色建筑过程中其是以资源利用率要达到最高、对环境影响最小和对生态环境最好为原则进行设计。因此,绿色节能建筑是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建筑设计资源利用率达到最高原则就是对各种建筑资源高效利用,尽可能的节约能源。这里的资源包括能源、土地、水及各种建筑资料等;对环境影响最小原则就是在在建筑过程中应该避免水、空气和土壤污染。在选用建材的时候尽量选择本地建材,这种建材不仅对环境影响小,同时也能减少运输对环境的影响,也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在选择建筑材料的时候,应该尽量选择那些可以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即便建筑材料拆除,也可以循环利用。在建筑的时候,要尽可能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进行建筑,这样能更好的提高使用寿命;对生态环境最好原则就是对人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健康都有益,具体来说,就是以人为本,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也要兼顾其他物种,在满足人们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同时,也要使其与生态环境保持平衡的关系,以保证可持续发展顺利进行。

4、建筑生态景观设计

对于生态景观设计是建筑环境创造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在进行建筑景观设计过程中,应当把景观看作是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的复合体,通过借助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来进行处理,使其在满足人类需要的同时,也能够有效地满足自然生态的需要,并尽可能恢复已破坏的生态系统,成为注重生态的景观。传统景观设计的主要内容都是环境要素的视觉质量,而“生态景观设计”是通过兼顾环境视觉质量和生态效果的综合设计。其中的操作要素与传统景观设计类似,但设计中既要考虑当地水体、气候、地形、地貌、植物、野生动物等较大范围的环境现状和条件,同时还需要兼顾场地日照、通风、地形等具体条件和需求。可以说,建筑景观生态问题的妥善解决,有赖于对景观生态系统更加深入而系统的科学研究,有赖于更先进和可靠的地理信息系统和分析技术及其与景观生态规划的结合。(目前景观生态学定量分析基础上的景观规划还远没有成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景观生态规划还刚刚开始),更有赖于一种新的生态景观规划与建设理念及思路的形成,即重视景观的整体个态效应,同时将人类视为影响景观的重要因素,从整体上协调人与环境、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从而最终实现建筑生态景观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5、绿色节能理念在建筑能源系统设计的应用体现

5.1对于建筑结构风环境的设计

建筑物布局不好就会使建筑区的局部气候产生恶化。需要建筑师和规划师重视起再生风环境问题以及风环境问题。室外良好的风环境表现在,在冬天有很大的风速时人们不会出现举步维艰的现象,在炎热的夏季里也能做到室内的自然通风。为了做到以上两点内容,就需要在建筑结构规划设计工作中不单单去考虑设置盛行风的简单屏障,也要充分地了解分析小区里的流动气流情况,在设计初期就需要建筑设计大师规划设计好。不能只把建筑结构的规划设计重点放在建筑平面功能的布置方面,不能只凭借经验来分析考虑高密度建筑群、高层建筑群气流流动情况对小区居住人们的影响。要能够自然通风,这也是最有效、最经济的环境调节方法。

5.2、对于护的结构布置设计

建筑结构外窗、外墙的围护结构布置,由于当地不同的主导风向造成了不同的渗透情况,也有不同的外表面对流换热系数,日间接收太阳辐射状况以及夜间背景辐射状况也不同,这都要在设计工作中充分考虑到。夏天的热辐射情况、阳光直射情况直接关系到建筑结构的热环境,也能够影响到人们的心理感受.为了让建筑结构接收的辐射热量以及阳光直射量减少,就需要在建筑结构悬挑、外形设计、凹凸变化上进行围护设计。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气候的实际情况以及地理条件,精确计算出单体建筑同建筑布局间的相对关系,分析建筑群遮阳、日照、自然采光,查看能够达到遮阳、日照方面的要求。

5.3、建筑结构的防噪设计

控制绿色建筑理论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还应该体现在防噪系统设计工作上,把主要交通干线同建筑群相互隔绝开,避免主要交通干线传来噪音。同时也需要做好污染控制设计,使建筑物有了良好的内部空气质量,借助于合理的绿化工作、组织建筑群周围的气流流动工作,使建筑物内的空气品质得到提高.设计的初期,需要建筑设计技术人员深入现场测试、调研,查看当地污染、噪音能否满足标准,当不能满足标准要求时,需要借助于相应措施进行补救。当建筑物内噪音超标时,通过错开设计的玻璃窗来降低噪音。

6、绿色节能设计中新能源技术的应用

6.1太阳能节能技术

太阳能能源作为一种新型的能源已广泛的应用在生活中,在建筑中的应用也是比较常见的。太阳能是目前为止建筑设计中最有潜力的能源,同时也是建筑设计中值得推广的节能设计之一。由于我国是太阳能比较丰富的国家,这就为太阳能的应用提供了方便。目前,太阳能主要应用在最为常见的太阳能热水器上,这种热水器在农村中应用的比较广泛,由于农村的房屋层数较低、房屋间距较大,可以充分的获得太阳能资源,使得太阳能热水器发挥了太阳能最大的作用。此外,也将太阳能辐射转化为热能光热进行应用,将太阳辐射光子的光能转换为电能的光电应用。如果将庞大的太阳能资源充分的利用上,不仅可以缓解能源短缺问题,还可以利用太阳能进行全面的取暖。

6.2地热节能技术

地热作为一种可再生的能源,在建筑中应用的比较广泛,主要用于与房屋建筑相关的地热地源热泵技术。主要是以地源能或地热尾水作为热泵,夏季可以作为制冷的冷却源,冬季可以作为采暖供热的低温热源,实现采暖制冷供生活热水,从而替代传统的采暖供热模式,是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节约能源的一种有效途径,是我国地源能利用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6.3风能节能技术

研究表明地面超过50~100m高度的风力资源都可以进行开发利用。我国作为风能比较丰富的国家,利用风能技术来缓解能源紧张问题,是最佳的选择。目前,风能主要应用在电力上,这种清洁能源不仅能减少环境污染,还能为绿色建筑提供绿色电力。

6.4生物能节能技术

生物能节能技术主要是以生物质为载体的能量,其能量来源主要是直接或是间接的从植物中获得。在可再生能源中,属于一可再生碳能源。这种能源可以直接转化为常规的气体燃料,与风能相似的功能是将生物能直接运用到绿色建筑中的空调系统中,也可以将其转化成二次能源。

7、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态环境、环境保护及节省能源并不是孤立的,也不是相互矛盾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人性化的建筑内部环境能给使用者带来一定舒适感,但是舒适感也依赖于照明、空调、通风等高耗能设施。然而在满足人们舒适度的前提下,又可能增加能源消耗,这种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能源和环境危机,严重时会使生存发展和安全保障受到威胁。绿色节能建筑是在不破坏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建筑的基本功能,在节能设计标准下进行相应设计,在使用过程中降低建筑消耗,可以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对环境没有危害的一种建筑,是可持续发战略在建筑领域的集中体现。

参考文献:

[1]潘梅青,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与绿色建筑设计的结合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22).

[2陈亮,绿色理念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体现与实践「J]建筑界,2013(3).

第9篇:建筑设计中的环境要素范文

【关键词】古建筑选址;风水理论;建筑设计

中国建筑史是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重要课程。其中古建筑选址问题非常深奥。涉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水内容。风水理论中有科学道理,包涵有非常丰富的哲理,对现代人的生活、居住乃至城市的规划发展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学生应当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水理论有一定的理解。

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水内容

古代人所说的风水,就是泛指地球中的所有物质,风水学就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微观物质(空气、水和土)和宏观环境(天地)的学说。 根据古人的感知,在大地上除了地和水之外,余下的就是空间了,空间里只有风了。古人认为,风和空间和天是联在一体的,风水学中所说的风,既是空气,也代表空间,同时也包含天。 风水一词最早出于伏羲时代,太昊伏羲根据自己研创的简易图,推理出地球有过一段是风与水的时期。《简易经》里记载:“研地说:一雾水,二风水,三山水,四丘水,五泽水,六地水,七少水,八缺水,九无水。”这里所指的风水应是风水的原义。

风水之学说自古称之为“堪舆”,是中华民族祖先独创的一门文化景观,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历程中,风水是中国人追求美好环境一个化名词,现在已远播西方各国,影响遍及全球。因其所具有普遍的实用性,又具有预测性、神奇性,被西方人称之为神秘文化。在海外居住的华裔,无论在经商、建房、修造、卜葬等都很重视风水,不可思议的是这些人常常通过风水师的指点都大发财源,为此,西方人都羡慕不已,他们都想了解华裔发财致富的根由何在,得到的回答几乎都是因为得到了好风水的结果。因此引起西方人对中国风水的重视,他们也请中国的风水术士看风水。

2、中国古代建筑的选址问题

众多考古资料证明,重视人的居住环境,这是中国本土文化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早在六、七千年前的中华先民们对自身居住环境的选择与认识已达相当高的水平。仰韶文化时期聚落的选址已有了很明显的"环境选择"的倾向,主要表现在靠近水源,不仅便于生活取水,而且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位于河流交汇处,交通便利;处于河流阶地上,不仅有肥沃的耕作土壤,而且能避免受洪水侵袭;如在山坡时,一般处向阳坡。如半坡遗址即为依山傍水、两水交汇环抱的典型的上吉风水格局。中国古代建筑大多讲究中轴线,突出中心,两边有序地排列建筑。大型建筑群的北端最好有东西向山脉,南边宽敞的平原最好有河流弯曲地淌过。居中适中还有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恰到好处,不偏不倚,不大不小,不高不低,疏密合适。

方位问题是古代建筑中的一个重要文化要素。但中国古代的方位概念却需要从两个谱系中加以探析,其一是见之于儒家经典,并获得官方认可的方位体系,这是一个以正交方向为基础,也包括斜交方向的方位体系,其中包涵了中国古代的方位、季节、色彩、音乐、五行等多种文化要素的统一,同时,内蕴有宾主、长幼、君臣、男女、尊卑、礼敬等多种仪式性要素,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其二,则主要隐藏于中国古代民间流传的与住宅方位相关联的阴阳术数与风水理念中。而即使是风水术中的方位概念,在唐代或更早时期的观念,与明清晚近风水观念之间仍有很多的差别。本文从可能成书于唐代的《宅经》中有关住宅方位的分析,对古代基于阴阳术数与风水理念基础上的住宅建筑群中的方位问题做了一个梳理,其中既有浓厚的风水巫法术,也透露出古代中国人透过风水禁忌而力求在住宅布局中所希望保持的一些方位观念。中国古建筑布局讲究方位,十分注重方向,这是在建筑设计、施工建造时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有句古话:“向阳门第春先到”,由此可知住宅宅院以及主要房屋都 应当面向正南,采取向阳的方向。阳光可以从上午9时到下午4时照射入室,居住在房屋之中舒服温暖。若建造西向的 房屋,则西晒,房里受热难当。若盖南房时,南房即房屋面北,北京人管这种房屋叫“倒座”,常年不见太阳。要造房子,其方向只有向南,中国的礼制制度对住宅建筑影响很大,都是要求以向南的方位为原则。 各种房屋,在选取方向时,都遵循这一条原则,自古以来一直不变。在一所住宅中,主要的房屋如客厅、明间、卧室、餐厅等等基本上都是向南的。例如:大理白族四合院都面向正南。

3、建筑设计与风水理论

将人性重新奉为设计的出发点为许多建筑师所共识。十几年来新兴的心理学、行为科学、社会学的研究,将人们向往自然、追求安全感和温情的理想渗透到建筑理论中,从而推动设计向人性的回归。

某些建筑设计思想以及进行的研究,在以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为基础的,在中国风行近千年的风水理论中早有系统的论述,如:建筑择址的风水――地理学角度的思考;天人合一,注重自然,建筑、人的关系――现代的环境理论;封闭围合性的空间布局――场所观念;形势学――外空间设计理论。以上列举的几项对应关系可谓是风水理论和现代建筑思想殊途同归的证明。“风水”学关于建筑的选址,布局及营造的学说。是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发展中不可缺少的指导性理论,它具有当代也适用的科学性。因此,用到建筑设计的方案设计中去,会获得了好的效果。如坐南朝北的设计格局,凸显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保障居住者冬暖夏凉,有效的调合人的生物磁场与地球磁场之间的和谐,促进居住者身体的健康和心灵的愉悦。

生态建筑学是研究人类建筑环境与自然界生物共生关系的生态学,是探索地球上生命活动能够均衡持续发展的生态学延伸于建筑学领域的一个分支。生态建筑学一方面把人类聚居场所视为整个大自然生态系统平衡共生的规律;一方面把自然生态视为一个具体建筑结构和对人类产生影响力的有仉系统,因而要求人类在建筑规划选址时,应考虑其自然生态环境的结构功能和对人类的各种影响,从而合理利用、调整改造和顺应其建筑生态环境。 我们会发现:延绵发展了几千年的中国传统风水学理论,其环境观、自然观与建筑观,竟与当代生态建筑学的新思潮理论如此相似。 将传统风水学的合理内涵与当代生态建筑学相融合,即研究建筑的方位、形态、材料色彩等等对于不同人的身心健康与事业发展的正负效应,也研究建筑的种种要素组合格局面对于大自然生态的正反影响,掌握对建筑要素及其格局的调整、优化,使之与人体生命信息和整个自然生态更协调、更同步,以更有利的科学方法探索人、建筑物、自然生态三位一体和谐共生的客观规律。

结 语

选择适合于人们居住的外环境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应当利用风水的理论为当代建筑设计服务。风水学宝贵的哲学思想,有强大的魅力。风水学历来都是有争议的,我们要让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去对待它,就上而提到古代建筑方位问题,积极成分占主导地位,特别是一些与自然环境要素的关系方面,它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当年的祖先就是凭借掌握了这样的自然科学,很好的结合当时的社会,才有了几乎超自然的神奇,我们应当重视这份遗产。风水学是初步的唯物论,辩证法,是人们对大自然法则的逐步认识,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用风水理论对现代建筑进行指导,有利于建筑设计人性化,自然化,为人类提供更好的生活和生存环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