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影视艺术的文化特性范文

影视艺术的文化特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影视艺术的文化特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影视艺术的文化特性

第1篇:影视艺术的文化特性范文

关键词:后现代;影视文化;文化工业

中图分类号:J9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2-0147-01

现代社会是读图时代,电视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举足轻重的中介平台,也由此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类型――影视文化。较之与传统文化形式相比,影视文化有着巨大的魅力与强烈的时代特征。当下,对影视文化所处的现状及今后发展态势问题的解决,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一、影视文化的界定

影视文化,即电影电视文化。可从两个方面进行阐释,一方面是作为一种外在存在形式的“影视”;另一方面则是作为一种文化类型的界定。

(一)何为“影视”

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形态的“影视”,是基于电影、电视的共同特性,凭借着有声有像的影像进行传播的存在形式。在文化与科技相互联系的时代,客观形式的“影视”不自觉地与政治、商业、经济联系,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体系――即“影视文化”。

(二)影视文化

影视文化,是指人们借助科技手段所创造的电影电视文化样式。具体说来,“影视文化”是现代社会中人类一项新型的传播样式,也是人类重要的艺术样式和娱乐休闲样式。狭义地讲,“影视文化”是电影、电视在各种外在的影响影视艺术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广义地讲,“影视文化”泛指以电影、电视方式所进行的全部文化创造。

二、影视文化的现状

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现代社会中,大众文化占据了大部分的文化市场。由于大众文化自身的商业性、娱乐性、全民性等时代特性,很容易陷入被“批判”的怪圈。

(一)后现代的时代性

后现代的文化类型消解了传统文化的礼仪性,改变了人们的感知方式,缩小了大众与艺术的距离。从这个意义上讲,大众文化推进了艺术的世俗化过程,改变了传统艺术的彼岸性而实现了艺术与此岸现实人生的融合。

后现代文化类型的经验描述中,通常都会提到这些特征:符号与影像漫无目的的混战、风格的折中、符号的游戏、规则的混淆、混杂、模仿、即时性、强烈的情感承载、形象凌驾于语言、戏谑地陶醉于无意识的过程而反对有意识的客观评价以及主体的去中心化等等。

(二)影视文化与金钱的关系

“影视文化”作为现代社会中人类一项新型的传播样式,它以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为时代大背景,与金钱的关系紧密。

作为一项娱乐休闲样式,影视艺术品投入到消费市场进行流通,流通过程交换等值物即为金钱。影视艺术品在进入市场之前是要投入巨大的成本。它的制作需要掌握高技术的专业人才、先进的技术设备、大力的宣传活动等多方面的投入。因而,影视文化本身所具有商业娱乐性是出于对投入成本回收,只有回收到投入的成本,影视文化才可以有进行再生产的资本。

(三)影视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影视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它从投入经由传播手段到产出,都是以科学技术为背景的。拍摄的机器是高科技产品,电视数字媒介是高科技产品,批量化生产也是经由高科技的复制。传统文化的观点认为,大量的复制生产出来的电子图画艺术品是失去原真性的。在高科技的机械复制品泛滥时代下,任何艺术作品都可以复制,这样艺术品的独一无二性就消失了,艺术品本身的真伪,已没有任何意义。艺术的“原真性”的标准失灵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失去原真性,呈现出商品展示性的产品。

其实,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关系在于文化的复制化与主体性的消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文化也成为一种“工业”,其最大特征即文化的碎片化和过度生长。毋庸置疑的是,没有这种文化的碎片化及过速生长,文化发展的必然性就会被截断。

总而言之,影视文化作为一种与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同步发展起来的新的文化类型,从根本上说是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的产物,是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和现代科学技术共同孕育的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出现具有文化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因此,若要把握影视文化的性质和特点,就必须分析它与大众的生存状况、现代生活方式和现代科学技术之间的复杂关系。毋庸置疑,在一个符号的时代,影视文化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文化的趋势是无法阻挡的。

第2篇:影视艺术的文化特性范文

关键词 影视 音乐 互通性

一、听觉上的极致享受和视觉上的饕餮盛宴

1. 音乐艺术

音乐艺术其实就是有组织的音构成的听觉意象,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与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音乐艺术是人类社会中创造出的文化现象,是音乐家反映和表现社会现实的产物。它具有以下的特性:①音乐艺术的非实体性。作曲家创作这些曲子为的是反映现实生活,不是再现现实,而是表现这些音乐家们从现实生活中所产生的情感和态度,包括思想、情感、愿望、理想,音乐就是它们的物态化、对象化。所以音乐又具有非实体性。②音乐艺术的非具象性。音乐的物质媒介既然是声音,它就不会像绘画、雕塑、舞蹈、戏剧、影视等艺术那样给人以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这就是所谓的“具象”,它指的是艺术家在创作中把他对于生活的感悟,所要表达的对于人生的思考,尽可能地以具体可感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我们说音乐又具有“非具象性”。

2. 影视艺术

影视艺术对于我们而言要比音乐艺术更熟悉些,因为它是最普泛的大众文化媒体。它具有以下的特性:①影视艺术的跨文化性。古老的艺术都需要特定的文化背景去解读,但是影视艺术以“画面”这一世界性语言因素,使人们可以很轻易的去解读。影视艺术可以通过“画面”这一语言因素使世界上语言不通、不了解其他国家文化背景的人轻易地看懂它想要表达的东西。②影视艺术的科技性。信息技术的发展,造就了影视艺术。如果没有广角镜头,我们不可能看到《公民凯恩》中那样经典的景深画面,没有后来的斯坦尼手持摄影设备,我们也无法看到王家卫《重庆森林》等电影中的快速不规则运动的镜头。这些都在说明一个问题:影视艺术是受科技限制或影响最大的画面艺术,是科技含量最高的现代艺术。

二、音乐艺术与影视艺术的共通性

1. 都是流动的艺术

无论是音乐,还是影视,都属于动态的艺术。无论是时间的艺术(音乐),还是时空的艺术(影视),它都不是静止不动的。音乐是靠流动的旋律来作艺术对象的;而影视则是靠活动的画面和声音来作艺术对象的,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2. 艺术感染力的贯通

影视艺术是通过画面这个语言因素来使人们看懂导演所要表达的情感,而音乐艺术则是通过节奏、旋律使人了解作曲家的喜怒哀乐。比如通过欣赏中国古典音乐《梁祝》,两人的情意绵绵,全在大小提琴和鸣奏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影视艺术更是如此,如卓别林的《摩登时代》通过画面我们可以感觉到导演要传达的一种轻松愉悦的情绪。

3. 艺术功能的异曲同工

《乐记》中早有记载“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音乐教化人心,使社会上的人都去朝着好的一面发展,不去作恶,社会就会很和谐。而对于影视来说,它也具备这样的功能,看一部好的电影,会从中吸取到很多阳光的东西,就会更加的努力去往好的方面发展。

三、声影映画——音乐艺术与影视艺术的完美结合

1 . 影视音乐

影视音乐指的是专门为影片创作而被选用的音乐作品,属于音乐的一种体裁,是影视艺术表现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能为影片的局部或整体创造—种特定的气氛基调,从而深化视觉效果,增强画面的感染力。这种音乐不是简单重复画面的内容,而是细致入微地为影片营造—种背景氛围。

音乐也可以为影片的局部渲染制造气氛。在一部影片中,有时某个场面表现的是人物的一种情绪;或是欢乐、喜悦,或是悲苦、伤心,或是紧张、惊恐,或是轻松、愉快等等;有时影片的某个场面营造的是一种特定环境的气氛:或是喧闹或是静寂,或是繁华或是萧条,或是庄严肃穆或是活泼热烈,等等,而此时往往很少对话或没有对话。在这种情况下,音乐从听觉这个角度介入,参与画面视觉内容的表达,使画面内人物的某种情绪得到进一步的强调,环境气氛得到进一步的渲染,从而达到深化视觉效果、增强画面艺术感染力的目的。如影片《追捕》中,杜丘不想连累真由美,说:“我是逃犯!”而真由美回答说:“我是同谋。”伴随着此画面的是一段柔和、优美而又含蓄的音乐,音乐为这个场面渲染了一种浪漫,温馨的气氛。凸显了真有美对杜丘那誓死不渝的爱情。在电影中,音乐有时就像一条锦带,把一些分散的、跳跃的镜头串连起来,这就是音乐得连贯作用。 在镜头组接过程中,故事的情节、人物的动作在时间、空间上具有很大的跳跃性。因此从一个局部或片断看,它常常需要另一种艺术手段从形式结构上加强它的连贯感。音乐正是这样一种手段,影片中的音乐虽然从整体上看是不连贯的,但它在局部上的连贯性常常对它所伴随跳跃的画面起着一定的组织作用,使它们在观众的心理上产生一种连贯感。

同样,电影音乐最擅长的也是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达银幕上无法直观的人物复杂的内心情感。电影借助音乐的主要目的,是用音乐加强影片的感彩,从而促成整部影片与观众情感的契合。

2 . 音乐电视

音乐电视,又称music video,俗称MTV。MTV在20世纪末诞生,它的最终目的是在表达音乐所特有的情绪。在许多影视作品中,音乐始终都处于一个从属地位,它是从属于画面的,音乐形象是为了烘托人物性格或使剧情更加完整而出现的。但是,在音乐电视中,音乐形象却是被表现的主体,而那些画面创作反主为仆地从属于确定的音乐形象。如周杰伦的MTV《千里之外》《东风破》等,画面做的非常精致,音乐也恰如其分的表现了人物的情感和命运,令人会产生无限感触,使我们得到了听觉和视觉的双重享受。

参考文献:

[1]齐易,张文川.音乐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第3篇:影视艺术的文化特性范文

【论文关键词】时代性;文化的主导权;平民化;生活化

有人说.,影视作品“平实化意识的自觉是对中国传统美学的承继,有利于打造电视剧的民族文化品牌”,作为一个影视艺术爱好者和华夏五千年悠久文化的追随者,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对当代影视文化与中国传统美学的关系给予足够的重视。

诚然,影视艺术是诸多艺术类型中最具时代特性的一种艺术样式。影视艺术的时代特性一方面是由其赖以生成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决定的,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其内在的美学品格。影视作为一种文化既具有其他艺术样式难以比拟的发展前景和潜力,也是接受范围最广的艺术形式,同时由于其市场化、商业化的特点,影视作品也成为最受大众影响的一种艺术形式。影视文化作为一种具有突出的审美意识形态特性的社会现象,其市场形态表征着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与内涵,同时,影视艺术的发展与衍变又势必受到民族审美心理、伦理道德水准等诸多方面的制约和影响,因此,某一国或者某一民族的影视艺术要健康、继续的发展就必须同时兼顾到以上诸多因素的影响。

一、电视文化的时代性

一在现有的诸多艺术种类中,电影和电视无疑最具有时代性的。电影和电视在当代艺术文化的发展中,无论其表现形式、艺术语言,还是其文化意蕴,都体现出浓郁的创新意识和时代特征。笔者认为,影视文化的时代性特点,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艺术与商业并重。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第一次向社会售票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里公映电影《工厂的大门》标志着电影的诞生。影视艺术自诞生之日起便和市场有了割不断的联系,经由百余年的运作,已成为一门具有鲜明市场特性的艺术。同时,由于影视作品通俗性、大众性特点,以及其艺术表现形式与内涵的丰富性,使得影视作品同时具有了娱乐与审美的双重功能。综观当代的影视作品,不难发现,娱乐的未必是优秀的、美的,但优秀的作品之中必定有娱乐的成分,只有关注艺术接受者,让广大观众得到愉悦感和满足感一,与其审美经验和审美期待产生共鸣,影视作品才有市场,也才有能力继续运作。因此,影视文化的娱乐功能显然大于文学等艺术种类,只有在将市场牢牢把握的同时关注文化内涵,才能算是优秀的作品。第二,传播的迅速和受众的广泛。影视文化,特别是电视,其传播区域的广泛和速度的迅捷显然是无以伦比的,由此也带来了艺术信息的极大增殖,以及人们对现代传播媒体的高度重视;.同时由于影视文化艺术作品传播的迅捷和覆盖区域的广泛,影视作品,特别是电视作品,几乎在面世后的第一时间就会受到社会的关注,观众的审美情趣与接受心理以及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等方面的评判,这些因素也对影视文化极大的压力和挑战;第三,对现代科技的倚重。作为现代科技发展的附属产物的电影与电视艺术,愈来愈离不开最新科技成就的促动;每一项对艺术可能产生影响的科技成果,几乎都会同步地运用于电影电视的制作与传播之中。因此,可以说影视艺术作品体现着时展的脉搏和大众审美理想和接受心理变化的曲线,影视文化的健康发展首先必须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二、冲击·反思·回归

回顾电影诞生后的这一个多世纪,我国在文化艺术方面的对外交流一直是输入大于输出,这与我们的综合国力以及在世界上的地位直接相关。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但在汉寸外文化艺术交流方面的不对等现象并未得到根本改变,我国的影视文化在艰难成长的同时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和误导。在这个科技高速发展,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人们采用高科技手段,大大增进了信息流通和传播的效能,对于文化艺术活动产生了积极的作用,驱动着文化艺术事业的整体性发展。但同时也应看到,伴随信息化而来的西方特别是美国的文化模式对我国的文化安全与文化有着负面的影响。

长期以来,由于西方一些人坚持所谓“西方文化中心”论,更有少数别有用心的人鼓吹所谓“文化一体化”,将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强加于其他国家的文化基土之上;在国内,也有一些人持类同的观点,似乎一提及国际间文化交流,就应该是对于西方特别是美国文化的盲目引进。然而,和影视技术与制作、艺术市场管理科学等具象的科学技术不同,影视文化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性和民族性,不能以某一种文化模式来规范和代替其他国家或者民族影视艺术的发展。有感于此,很多有识之士提出了维护中国影视文化发展的主导权的倡议,“中国电视剧要坚持‘民族性’和开放的姿态,并且坚决反对西方文化霸权的渗透,保护自己的“文化”。

丹纳曾经说:“不管在复杂的还是简单的情形之下,总是环境,就是风俗习惯与时代精神,决定艺术的种类。”如果一味追随西方文化的审美情趣,一味追求高科技手段带来的视觉效果,一味依赖市场条件下的商业运作,而背离我国影视文化生长的土壤,只会逐渐扼杀其生存的空间。曾经指导过《推手》《喜宴》等深刻挖掘新时期下民族心理擅变的优秀作品的华裔导演李安指导的电影《卧虎藏龙》就是值得反思的。影片虽然讲述的是一个传统的中国式的含蓄的爱情故事,也夺得了2001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却没有在国内取得预想的收效。究其原因,蜻蜓点水、燕过无痕式的武术动作吸引了西方人好奇的目光,却忽视中国观众原有的审美情趣和接受心理,这样的处理自然不为中国观众接受。当地中国并不乏优秀的影视制作公司和艺术家,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地利用和开掘广博的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宝库,使之生成更强大的艺术影响力。从本质上讲,提高当代影视文化水准最根本的在于植根于本国和本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同时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先进的科技手段,不断提高我国影视作品的数量和质量,才能够使其为广大国内观众喜闻乐道,并且逐步在对外文化艺术市场上站稳脚根,产生更大效应。

三、影视文化的生活化和平民化

改革开放之初的十几年间,我们的影视工作者曾经走过很多弯路,有一批盲从于西方审美情趣和接受心理的作品问世,经过一段时间的仿徨、挣扎和沉寂之后,中国的影视文艺工作者逐渐摸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道路。近几年一,以平民和家庭伦理为题材的国产影视剧的实践,在中国影视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值得肯定成绩。观众对那些反映平实生活的电视作品反映的热烈程度远盛于其他风格的影视作品(其中反映当代人婚恋困扰的有王海翎《牵手》,万芳的《空镜子》、《空房子》系列,还有关注挣扎在城市生活底层的农民工生活状态的《生存之民工》等)。平实化是传统美学的重要法则,影视文化艺术平民化和生活化意识的自觉回归就是对传统美学平实化法则的继承。这种有意识的反思和回归有利于打造影视艺术文化的民族文化品牌。而在去年沸沸扬扬的批评声中落下帷幕的“超级女生”选拔活动,不论其文化价值含量究竟有多少,但是正因为功利的存在,在“超女”评选进行过程中出现的凌乱感和在年轻的“超女”之间发生着的吵闹,让平民受众感觉到市井生活的亲切感,让他们找到了最需要的,也是最真实的感觉,也因此让湖南电视台声名鹊起,树立了自己的文化品牌。

马克思指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虽然影视文化艺术是最昂贵的、受市场制约最强的艺术,受到成本大、版权引进以及传播方式等方面的局限性,却是当代中国传播范围最广、最迅捷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广大的影视艺术工作者不能不关注中国的社会现状。目前我国东部和西部,沿海和内陆,城市和农村贫富差距比较大,而这个拥有九亿农村人口的涣涣大国,不可能忽视占全部人口四分之三的农村受众和城市普通百姓的经济接受能力和审美价值取向,不能不把更多精力放在对传达他们审美理想上。目前,大众审美文化的崛起和兴盛是影视文化艺术市场的突出表征,这是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必然现象,符合马克思对于第一性和第二性的论断,同时也是对传统美学思想平实化的回归。

第4篇:影视艺术的文化特性范文

艺术中的情感即审美情感,是一种无功利的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情感,情感在艺术活动动机的生成、创造与接受过程中均是重要的心理因素之一,同时情感又是艺术创作的基本元素。但是艺术活动也包含认知因素,认知在艺术活动中意味着客观的、理智的反映。在审美情感的深层往往隐含着理性的认知。

艺术活动是形象把握与理性把握的统一

形象,即审美形象,在广义上包括审美的情境和意境。形象把握是艺术活动特有的方式,是主体对于客体瞬间领悟式的审美创造,它是感性的而不是推理的,是体验的而木是分析的。但是形象把握又不能离开理性,理性在分析时代氛围、读选素材和题材、构思主题和情节、选择表现形式等方面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艺术活动是审美活动与意识形态的统一

艺术的审美特性是区别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意识形态活动的根本标志,但同时艺术又具有意识形态特性。艺术的审美特性是形象的、情感的和多义的,它规范着艺术活动的基本倾向,其意识形态特性则是隐藏在审美特性之中的,它使艺术的审美世界具有了更为广阔和深透的内涵。

艺术活动的功能

(1)审美认知功能;

(2)审美教育功能;

(3)审美娱乐功能。

艺术活动的基本性质

艺术活动是以特有的艺术语言体系为媒介、以创造形象或意境为旨归的人类的精神文化活动,它凝结为审美的意识形态。

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指运用审美的方式实施教育,旨在提高人们的审美感受力、审美创造力及审美情趣,以促进其人格的完善以及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升。

艺术教育主要通过指导人们进行艺术创作、艺术鉴赏等活动,实现美育的最终目标。

艺术分类的方法

1、以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时间艺术(音乐、文学等)、空间艺术(绘画、雕塑等)和时空艺术(戏剧、影视等)。

2、以对艺术作品的感知方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听觉艺术(音乐等)、视觉艺术(绘画、雕塑等)和视听艺术(戏剧、影视等)。

3、以艺术作品对客体世界的反映方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再现艺术(绘画、雕塑、小说等)、表现艺术(音乐、舞蹈、建筑等)和再现表现艺术(戏剧、影视等)。

第5篇:影视艺术的文化特性范文

[关键词]关系探讨;审美特征;发展状况。

[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2-0053-1.5

“影视文学”属于传统经典概念的说法。长期以来,一般意义上的“影视文学”就偏重于文学层面的意义把握,书面形式的影视文本的独立存在成为可能,阅读文字含义中的“影视文学”就具有特殊的价值。时代潮流迅疾发展,创作现实使人们对影视文学概念的理解更为宽泛,简单拘泥于书籍形态的影视文学在具有无可置疑的合理价值的同时,也显现出更加明显的局限性,超越文学的层面,进入到影像艺术的声画表现,是现代传媒时代的影视文学不能不改变的认识。

总体来看,文学走进影视,影视离不开文学,无疑成为当今时代的一种客观需要,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成为了影视文学形成发展的动力。

一、影视与文学的关系探讨

人们把电影和其他艺术进行类比的过程中,挖掘出了其他艺术的特性在电影中的具体体现,电影成为了诸多艺术的混合体。文学作为电影存在的前提,以至于有人称文学是电影的母体。电影回归自身的过程本身同时也是电影与文学的融合、交流过程。在电子媒介一统天下的今天,电影与文学的融合代替了疏离,或者从文学的角度说,它走进了电影。可见,二者的交流也必然会促进其共同发展。

电影表现的是文学意味。电影艺术的最大特点当属其兼容性,几乎所有的艺术形式都可被电影改造利用。文学,作为最为古老的艺术之一,很多艺术又都可以从中获得灵感。我们常说,艺术是相通的。文学和电影在时间空间表现力、语言机构叙事方式上的天然联系,必然使得文学成为对电影影响最大的艺术之一。电影是依靠对人类现实生活的记录和再现渗透艺术精神和艺术意味的。在渗透艺术精神与艺术意味的过程当中,文学在形态上帮助电影完成了这样一个过程。

电影与文学的感觉差异。电影以其逼真形象来表达生活,而文学之美,则美在含蓄,它以一种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意境去诠释生活,借助文学、千变万化的修辞方式,将确定的对象又不确定的摆放在人们面前。虽然电影自身就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形式,但是其声色之美,形象之真都决定了它不可能具有文学的含蓄之韵。在视觉文化的冲击之下,文学安身立命的生存之道或许有所动摇,而它不可能也永远不会对文学的想象和真实的互动取而代之,这也是文学生命力之所在。

二、影视文学的审美特征

在文艺大家族中,电影和电视艺术诞生得最晚。可是,诞生之后,便呈现出勃勃生机,成为最具有群众性的艺术,为广大观众所喜爱。电影和电视,尽管有不同之处,但相同之点更多。

影视艺术的特征。从电影美学的角度来看,影视艺术具有时空统一性、声画可融性、表现综合性、形象逼真性等审美特征。时空统一性。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均处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之中。影视作品也要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影视的视听记录机器所提供的空间,就是那个纪录在胶片或磁带上的画格和声带,每个画格都展现出记录下来的视觉空间。也可以说,影视的时间是空间化的时间,它物质化了,成为具体可闻可见的空间运动;影视的空间是时间化的空间,它有一个时间的流程。由于影视文学的特殊性,它在时空结构上具有统一性。声画可融性。现代影视编导在构思时,不仅要善于汲收美术、戏剧的特长,要考虑画面的安排,关注画面美,同时还要善于通过各种音响来构成节奏感与画面美。例如中国电影《卧虎藏龙》不受时空限制而代表了永恒的东方魅力,将别具特色的中国文学(书法、山水和武术)极其巧妙又不可避免的融合在一起,将片中人物及观众一同带入一种唯心的中国山水画境界,更体现出了影片内外人与自然迫切要求的“天人合一”。表现综合性。影视的综合性包括两方面:一是现代科技与艺术的综合;二是多种艺术的综合。影视艺术大量地汲取绘画(包括雕塑)的艺术造型特征。音乐是长于抒情的艺术,它那特有的韵律美、节奏美也融入影视艺术之中。文学之溶入影视,主要在于文学塑造人物形象与典型的方法,以及故事情节的结构安排,细节的描写等方面,均被影视艺术所吸收与改造。仅仅从影视表演的角度来看,影视与戏剧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影视是综合的艺术,但并不是拼凑的艺术。形象逼真性。所有的艺术都要讲究真实,但影视的形象更为逼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20年代末产生了有声电影,到了50年代,宽银幕电影问世,后来又出现了嗅觉电影,全息电影、球幕电影等等,使得电影中的形象更加贴近生活。

影视文学的特征影视文学是为制作电影电视使用的,是摄制影片和电视的文学基础和文学蓝图。因此,影视文学的作者必须根据影视艺术的特点进行编写。

三、中国影视文学的发展现状

影视文学作为一个发展中的概念。其外延可以扩展到整个文化领域,用社会学方法探讨电影的生存与发展的整体文化问题在新时代也引起了一定的关注。

电影具有世界共通的画面,语言有国家、民族之分,但画面是没有国家、民族之别的,因此电影文学具有世界性是必然的。有相当数量的剧本开始重新探索电影的本体特性,借鉴技术进步和其他艺术门类变化发展的结果。充分开掘电影表现形式的新方法和新途径。特别应该提到的是大多数剧本开始注意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统一,注意电影的思想艺术价值的体现与经济价值的体现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这也是这两年电影文学工作的一个新走向。

但是我国的影视文学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同时这也是影视文学普遍存在的问题。电影剧本创作中存在的缺乏生活气息和底蕴、满足于书斋内的自我欣赏以及文笔华丽、内容空洞、玩弄形式等问题必须加以克服;有的剧本和影片观念陈旧,技巧贫乏,采用电视剧处理故事和人物的方法,对电影的特性认识利用不够,也是电影文学创作和整个电影创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编剧可发挥的余地越来越少。文学作品本身就是成型的作品,只需要编剧加以改编修改,这给在未投资影视前,用文学作品检验一下市场,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作品本身就已经具备了市场,和读者,所以其后的影响力只会扩大不会减小。

市场越来越挑剔。由于文学作品的多元化,需要更多的关注不同途径的文学作品,提高作品的时效性和生活性。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电影会越来越多地朝着综合艺术、更影像本体化的方向发展,但是中国电影还是会不断地向文学借鉴经验,中国电影的文学性还会继续存在,并且电影文学剧本的写作也将具有更多样化、多元化的特点。

第6篇:影视艺术的文化特性范文

[关键词] 影视艺术教育 艺术修养 教学方法

影视艺术作为视听语言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它最具有大众化和生活化,它广泛而直接地影响着当代青年尤其是高校的大学生的思想情操和艺术素质。因而笔者认为,在普通高校应普及影视艺术教育。

一、普通高校普及影视艺术教育的意义

影视艺术教育的普及,是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的捷径。影视艺术的门槛之低、受众之广、传播手段之丰富、持续影响力之强,是其它任何艺术所无法比拟的。所以,任何一种艺术的影响力和导向性,都远不能与影视艺术相提并论。但是广大大学生的影视鉴赏水平参差不齐,很多同学只是肤浅片面地对剧情进行理解的深层次的主题表达理解不到位,使优秀文化不能准确传播和吸收,而一些糟粕文化却乘虚而入。影视艺术集成了绘画、音乐、三维技术、化装、表演文学、摄影、灯光、编辑等众多艺术门类的,要整个高校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就定要普及影视艺术教育。也只有普及了影视艺术教育,才能帮助当代大学生真正准确地吸收影视艺术中的优秀文化,抛弃垃圾文化,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

影视艺术教育的普及,是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对中外影视名著的欣赏和评价,使学生在学习了解影视艺术的特征和艺术规律的同时,提高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净化心灵、指导人生。情感是影视欣赏教育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也是影视教育感受的动力和中介。比如电影《可可西里》一开始影像语言描绘出的是美丽的雪山、辽阔的青藏高原,她峻美、宽广、苍芎、荒凉、寒冷……,它是藏羚羊的天堂,是地球生命的自然写照。接下来的影像展现的是怀羔的藏羚羊大面积遭盗猎者屠杀,无奈的、可怜的、鲜血的故事背后只是为了那500元一张的藏羚羊皮。为保护藏羚羊,巡山队队长日泰惨死在盗猎者的枪口下。影片以记实的手法描述,以真实的、静默的、直观的方式呈现,使学生的情感沸腾。他们愤怒了,他们悲伤了。在愤怒的情感驱使下,他们找到了罪恶;在悲伤的情感下,他们找到了无辜;在情感的画面前,他们善良了。

二、如何上好影视艺术教育课

首先,教师应该不断丰富的自身的专业知识,提高文化素养。教师是站在文化的前锋,这个前锋的方向决定着学生的文化朝向。因此教师应大量欣赏影视艺术作品,系统地了解影视发展的历史和不同时期的影视背景,搜集大量的影视文献资料,深入细致地了解影视评论,广泛的了解影视的类型,提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真正把握影视发展的主旋律。

其次。影视艺术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有审美活动的欣赏教育,也要有艺术批判的欣赏教育。欣赏影视作品是对影视作品的再创造。积极自觉的欣赏活动,常常会赋予影视作品新意。一部影视作品,通常从表面上理解是一种含义,而从更深层上去理解则会发现它的另一种含义。例如卓别林的影《摩登时代》表面是一部诙谐、幽默的无声喜剧。但是我们只要略加思考,就会发现这部看似滑稽可笑的喜剧影片中却蕴含着深刻的悲剧色彩,即人在资本主义工业社会中所面临的异化状态和那种永远也摆脱不了的不幸阴影。它构成了这部影片的深刻思想内涵。影视欣赏活动不是机械地复现作品的原意,而是能动地、积极地参与作品意义的再生产。把自己的情感、理想、意志投射到作品中去,使影视欣赏成为一种有个性化色彩的创造活动。一部《红楼梦》,才子看见“色”,道学看见“”,革命者看见“叛逆”,循世者看见“空”。这种仁智互见现象,说明了影视再创造既是受制于审美对象(作品),又是受制于主体(观众)。作为教师应当自觉形成良好的观赏习惯,对影视作品的理解要多视角分析,逐渐形成囤积式的、独特的理解方式。对艺术的认识既要符合艺术的普遍审美规律,又要有自己的个性风格,独到见解,才能达到创造意义上的影视欣赏活动的最佳状态。

再次,根据影视艺术教育课的特点,创新多媒体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以多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多媒体可以形成声、光、形、色、动等直接对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器官共同作用的情景,具有良好的强化效果和整体效应。多媒体教学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分为板块法、重组法、实践法。板块法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的需要,断章取义、集取所需。把欣赏内容分为多个板块,对于中心重组、故事梗概、人物讲解、分析定位有着讲解方便、调度快捷的好处。尤其是对欣赏大型影视作品更为明显。如在欣赏大型史诗片《埃及艳后》时,影片时间较长,历史内涵深刻,人物角色较多,故事内容复杂,运用板块法快速、明了地讲解,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对整部电影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和欣赏的侧重点。重组法是根据教学的需要,重新组合欣赏对象的结构、背景、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重新组合影视作品,可以缩短内容、因果倒置、开拓思维。在欣赏芭蕾舞剧《天鹅湖》时,重组不同的故事情节和结尾,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实践法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互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从被动的接受中成为主动参与的一分子,从而达到我有艺术,艺术有我的境地。在欣赏音乐故事片《音乐之声》时,不仅使学生懂得了善、恶、美,欣赏到动人的音乐。在“孤独的牧羊人”那段美妙的木偶音乐伴奏下,学生扮起了剧中自己喜爱的角色,忘乎所以地“疯狂”了一回,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加强对学习音乐的兴趣。

最后,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尽可能地教育学生远离恐怖片、和黑帮片这类影视片。学生的年龄处于鉴赏朦胧时期,教师应尽弘扬真、善、美的责任。

第7篇:影视艺术的文化特性范文

关键词:动画场景设计;视觉艺术;视觉研究

1影视动画场景设计的研究现状

经过多年的发展,影视动画已经形成了具有鲜明特征风格的多种动画种类,例如,以迪斯尼动画为主的美式风格动画、精致画风的日系风格动画、具有特色的韩国风格动画以及逐渐发展起来的中国式动画。人们熟知的《哪吒脑海》、《西游记》等具有代表性的影视动画在场景的设计中,将立体、抽象、表现等主义的绘画风格运用其中,加入了许多中国特色元素,增加了影视动画的趣味性,同时强调了中国动画的独有文化审美风格。宫崎骏的代表作《千与千寻》、《龙猫》等影视动画作品中动画人物造型独特、场景设计神秘而诡异,其色彩十分的丰富华丽,形成了独特的动画风格。动画场景设计相对于动画角色来说往往给人的印象并不深刻,许多人都会记着动画片中的主人公,很少对动画场景有极深的印象,这就导致场景设计在动画行业的重视度不高,在专业建设培养和理论的研究方面没有形成专业的体系[1]。目前,在我国影视动画场景设计领域存在缺少创新思路、认识不全面、过度重视视觉效果等问题。

2影视动画场景的视觉艺术

影视动画场景主要包括内景、外景和内外景三个方面,由物质要素(景观、建筑、道具、装饰等)和效果要素(光影、颜色、轮廓等)构成。其中物质要素需要效果要素进行准确的细节表现,效果要素是烘托场景氛围的直接视觉体现。场景设计能够表现出动画的主要故事情景,颜色和光影的效果表现能够体现动画制作的细节性,提升视觉艺术和视觉审美。场景设计是烘托动画作品氛围的主要表现手法,决定着一部影视动画整体艺术风格和视觉效果。

2.1场景设计合理性

场景的设计要符合剧情的发展以及故事的叙述风格,场景艺术的设计要建立在动画整体设计基础上,必须具备叙事、隐喻的能力,表现出空间关系,营造出环境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刻画角色的心理活动。因此,在进行场景设计时要熟悉剧本,明确相关历史文化材料和历史特征,在满足文化背景的同时进行大胆的创新,确定动画的最终风格类型[2]。场景的设计要合情合理,根据角色的情绪和环境的氛围可适当进行突出的视觉表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2.2造型形式的独特性

每部影视动画都有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场景的造型形式是展示影片艺术风格的重要因素。因此,对造型形式的设计要根据剧本的需要和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设立具有独特风格的造型表现形式。例如日本影视动画作品《樱桃小丸子》、《机器猫》、《蜡笔小新》之中的场景造型,都能明显的展现出这些动画在视觉艺术方面的造型形式,其简练的造型和明快的色彩组合,形成了独特的日系风格动画体系。

2.3造型语言的多样性

多种造型语言形成了不同的影视动画视觉艺术。漫画风格的造型语言,例如,《喜洋洋与灰太狼》中以刻画轮廓线为主的造型表现形式,色彩较为单纯,场景较为简洁;写实风格的造型语言,其中包括以自然物体为标准、在场景造型方面偏向写实自然,突出强调夸张后的光影效果以及着重表现真实的色彩,例如,日本人气影视动画《你的名字》中许多场景都是根据真实的场景进行绘制而成,在光影效果以及色彩搭配上也都展现的十分细腻,使观众对动画场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形成了一种超现实的视觉效果。

3动画场景的设计

视觉艺术是影视动画传递作者所看、所想以及所思的图像语言表现形式。场景的设计对影片的叙事、传接和抒情起到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动画需要掌握的场景设计手法也不尽相同。掌握传统文化,理解文化内涵,吸收文化的艺术造型特点,将民族文化的艺术语言运用在场景设计中,能够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掌握时代的特征完成场景造型的设计。场景中元素的造型可以分为写实和装饰风格。装饰风格更能体现作者的主观审美情趣,使画面充满强烈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在场景的设计上还应充分运用各种艺术方式,通过对景物的设计能够反映出角色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活动,起到借物抒情的作用。利用高科技技术对场景进行渲染,拓展了动画的发展方向,使用三维软件制作场景和特效,使场景更具有空间感更接近现实生活,更能体现出动画丰富的视觉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邹勇.论影视动画场景设计中视觉艺术的创建[J].大众文艺,2010(18):45-46.

第8篇:影视艺术的文化特性范文

关键词:戏曲舞台化妆化妆艺术

有人说,无曲不成歌,无妆不成戏。戏曲离不开化妆,就像游鱼离不开水,化妆艺术本身便是戏曲舞台艺术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成员。创造是化妆艺术的精髓所在,唯有好的创造才能有更精湛的化妆艺术,化妆师要考虑到各个不同因素,为戏曲演员们创造出形态个性生动鲜明的外部艺术形象,才能更好地为戏曲的成功演出服务。借助于化妆来突显出演员的个性表现力及戏曲的演出风格,是戏曲化妆的一大特色,通过戏曲化妆,能够使角色的形象在舞台上更具有鲜明而又生动的艺术感染力,烘托更浓郁的环境氛围,有力推动戏曲情节发展。

一、戏曲化妆较之于影视化妆、日常化妆

戏曲化妆中独有的“夸张艺术”,已经悄无声息地在扎根在人们的脑海里,被广大观众所默认。因为夸张,所以独特;因为独特,所以美妙。戏曲化妆被认为是高于生活的美妙的艺术表现形式。戏曲化妆通过采用超现实的艺术表现手法,充分运用各种色彩、线条来绘制不同的人物形象,以达到追求人物形象表象完美的同时,塑造出个性鲜明的人物角色,为戏曲演出增光添彩。

戏曲化妆的特性使它区别于影视化妆。稍作观察便可发现,戏曲舞台上演员的妆容都是十分夸张的,浓烈厚重的色彩在演员的面部交织着,如果形容为浓妆艳抹一点也不为过。不过,粗中有细,有些部分的轮廓要用线条来描绘清楚,比如眼部线条和唇线要清晰,眼部色彩要有层次感,唇色则要依据整体妆容的特点,调整和选择合适的唇部色彩。戏曲化妆不可仅仅局限于考虑演员面部的色彩搭配,还要考虑演员的服装,演员所演绎的角色的性格特质,同时也要密切注意戏曲舞台上灯光和摄影角度的变换,及时调整补充妆容。如若不能全面地考虑这些重要的因素,便可能出现观众对演员角色的模糊不清,演员所要传达给观众的个性及情绪不能准确地表达出来,影响演员演出的情绪甚至整个戏曲节目的效果。

而影视化妆是以生活为蓝本的,如果太过夸张便脱离了人们的生活审美常识,很有可能不被广大观众所接受。因此影视化妆要尽量接近自然,很好地修饰影视人物形象的同时,让人看不出有化妆的痕迹,这需要高超的化妆技术。影视的制作方式也为影视化妆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影视表演过程都是被拍摄下来后,通过各种媒体播放出来,这样拉大了影视演员和观众的距离,模糊了细节,放大到整体,恰到好处的自然的妆容更符合观众的审美,更容易被广大观众所接受,所以接近自然的妆容更适合影视演员。影视化妆的比生活化妆更精细,更有对比性,因此决不能用戏曲化妆的手法来代替。

日常化妆则是人们为了追求更加完美、感觉更好的自己,而对自己的面貌进行适当的修饰。日常化妆注重的是自然,更贴近生活和人们的自然审美,让人感觉美好到完美但是却并不突兀。这也是日常化妆和戏曲化妆的区别之所在。不过,从历史渊源追溯,戏曲化妆可能是从日常化妆发展变化而来。

二、戏曲化妆艺术的技巧

戏曲化妆有其特有的化妆技法。戏曲化妆主要有绘画化妆法和立体化妆法两种。绘画化妆法在化妆技法中最基本,因此也是最常见的。绘画化妆法通过利用绘画艺术的基本原理,色彩变化和搭配、明暗层次、线条描绘造型、立体构造等,调整演员面部比例、妆容明暗,肤色深浅,创造出男女老少各式不同的经典戏曲人物形象,完成整个化妆设计过程。绘画化妆可以利用绘画技巧中的基本原理,将演员的面部分为几个不同的区域后,再根据需要仔细着重刻画,这种方法能够对演员妆容进行精雕细琢,描绘出完美精致的妆容。绘画化妆中可能运用素描结构来表现戏曲人物形象的结构,但如果与立体化妆法配合起来,能达到更好的化妆效果。立体化妆法注重描绘人物形象的结构,所以不能够单独使用,需要绘画化妆法的配合辅助,来塑造生动形象的整体人物形象。化妆色彩是化妆技术中的重中之重,化妆中色彩的运用是根据戏曲人物形象的个性需要,利用色彩颜色差异和明暗对比,调和出色彩明暗协调的面部彩妆。演员服装和舞台灯光会影响观众对演员妆容的视觉感受,因此要充分考虑并掌控这些因素。化妆是以戏曲演员的脸部作为操作对象,如果演员自身容貌条件与所要演绎的角色形象差距太远,便要利用立体化妆法改善演员面部结构,拉近与角色的距离,从而更好地塑造符合戏曲情节的艺术形象。

在中国,戏曲存在的历史久远,戏曲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后,各式角色的化妆方法渐渐沉淀下来,形成固定的程式,进而形成多姿多彩的脸谱文化艺术。不同的戏曲有着个性迥异的人物形象,不同的人物形象适用不同的脸谱。例如经典的几类脸谱有:红脸的关公总是代表赤胆忠心、义薄云天,白脸的曹操象征圆滑阴险、多疑狡诈,黑脸的包公成为铁面无私、公平正义的领军人物。脸谱的色彩运用让脸谱艺术广为流传,人们对脸谱色彩象征意义的熟知,使人们在观看戏曲时能很快从人物脸谱中窥探人物的性格,角色定位,甚至最终的结局。历来有云:“红忠白奸蓝威猛,绿多怪,金粉表神仙”。这个表述可以说既精炼又鲜明。正是戏曲化妆的个性化、多元化,造就了形态各异、生动鲜明、血肉丰满的经典戏曲艺术形象。

戏曲脸谱化妆中的勾脸技巧,艺术性很强,技巧性也很高。勾脸可以说是像严谨的书法绘画一样,对脸部进行勾勒。勾脸要注重脸部的结构划分和比例协调,勾画得当,才能生动传神。勾脸不能照搬照抄,要注意结合演员的脸型特征、情绪及要演绎的艺术形象特质要求来为其勾画具体的脸妆。真正有经验的化妆艺术家能够利用精湛的勾脸技术弥补演员脸部的不足,把脸谱勾活,生动地体现出剧中人物的外貌和性格特征,帮助演员更好地适应角色,进入角色,进而演绎好各种戏曲角色,创造出经典传神的戏曲。

戏曲创造角色,演员塑造人物形象。戏曲化妆艺术的主要目标和人物是为演员塑造能够全面充分反映其角色形象特征的外部精神面貌。戏曲化妆师要考虑到戏曲艺术的规律和特性,根据剧本要求塑造的人物形象,遵循戏曲主题和风格,利用各种化妆手法和技巧,借助各类化妆材料,塑造符合要求的完美的艺术形象。化妆师在开始化妆之前,要做好准备工作,仔细研读剧本,理清剧情发展变化和化妆人物,最好以现实生活为参考,将现实生活中的经验融入化妆过程,以期塑造出更符合需要的人物形象。每一部戏曲,都对演员的化妆有着同样严格的要求。好的化妆师要对不同戏曲的不同场合、不同灯光环境做充分的整体考虑。因此,对从事戏曲化妆的化妆师来说具备相应的色彩、造型、美学、光学等知识,更好地掌握戏曲舞台化妆的特点,让他笔下的演员大放光彩。

三、结论

戏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而戏曲化妆艺术又是戏曲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戏曲文化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不断传承和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元素。戏曲化妆不仅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

第9篇:影视艺术的文化特性范文

文学是借助各种修辞以及表现手法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客观地反映现实的艺术,文学包含的种类很广,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它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在不同环境中表现出不同情感。情感则是反映心理活动的一种直面表现,文学作为一种品味高尚的心理情感就需要一种大众化媒介载体才能够被广泛传承。人类历史中揭示文学与影视、音乐密切相关的实例随处可见,在漫长的人类社会中诞生了无数文学名著,它们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作为传播文学的影音艺术在现代人日常生活中所占的位置也是越来越重要了。同时,影音艺术又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在欣赏影视与音乐的同时对文学的奥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要求进一步学习与探寻,使文学从抽象的难解转变成为大众的兴趣。

一、影视艺术中的文学魅力

1.戏剧在影视作品中的体现。文学形式分类多样,从世界范围来看,莎士比亚、雨果、托尔斯泰、巴尔扎克等文学大师的作品都在影视屏幕上展现风采。戏剧,是文学形式表现的一种类别并且是影视改编的重要来源。莎士比亚的代表剧作,《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等搬上了影视、戏剧舞台,两部作品曾被多次改编成歌剧、舞剧、电影、动画等。上述几部戏剧被搬上银屏并不是偶然的,因为戏剧与影视艺术之间的关系在许多方面都具有相似性,它们都属于视听艺术,观众可以用观看和倾听的方式对语言文字进行完全不同的感知欣赏;它们都属于表演艺术,用语言和行动的表演来传达作品的信息;重点是它们还是一种剧场艺术,采用叙事的方式,根据人物、情节、环境等为基本因素来塑造戏剧中的故事。由此可以看出,戏剧是影视艺术中表现出来的重要审美依据,能够将舞台造型艺术转化为银屏造型艺术,可以充分发挥戏剧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使戏剧中的影视艺术魅力得以体现。

2.经典名著在影视作品中的体现。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中,文学也随着时代的进程呈现出形态各异、百花齐放的文学特征。在这过程中,诞生了无数文学名著,它们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也是让优秀的传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不可或缺的历史产物,而经典名著在优秀影视作品的诠释下可以利用名著影视化,有助于新的一代了解历史文化。

许多文学大师的作品都被搬上了银屏。如中国经典四大名著改编的影视剧也都离不开文学原著的滋养,通过影视艺术中体现的经典名著,一方面可以保持原著的艺术风貌和审美精髓,尤其是古典名著所体现的不仅是作家个人的文化观念,而且是经过大浪淘沙沉淀下来的民族文化的精神财富;另一方面通过影视的传播也是体现对原著的理解和审视,体现出时代精神。

3.小说在影视作品中的体现。小说是一种语言艺术,它与影视艺术的关系十分密切当影视从活动的照片发展为叙述一个故事时起,小说便成为影视剧作的重要题材来源。而小说与影视剧作从创作角度讲都属于文学体裁,它们都属于叙事性作品,都以人物、环境、事件作为主要的情节因素,并且都要求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及都使用语言文学。小说融汇到影视中可以成功地传达出小说原著对人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最重要的是可以使把传统思维定向中的小说作品从束缚中挣脱出来,把其转化为生动、新颖、动态为一体的叙事造型化,使小说本身更加生动、具体。如以钱钟书先生长篇小说《围城》改编的10集电视连续剧,在屏幕上成功地传达出小说原著对人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出色地完成了由文学语言到视听语言的转换。该剧塑造了方鸿渐既玩世不恭,又不想混同流俗的畸形知识分子形象,将方鸿渐无所事事又一事无成的人生窘态刻画得入木三分。

上述体现在影视艺术中的文学作品,转换了文学作品中的叙述方式与叙事视角,是综合影视艺术中文学魅力的集中体现,使文学作品具有视觉艺术,细致地展示人物的内心独白,并用音乐、景物、色彩等手段进行渲染,暗示人物的心理活动,令纸上文学变为形象文学,表达出原著中想要表达的主题、体裁和情感倾向。可见,影视艺术与文学作品的血肉联系,是重视文学基础和影视欣赏的普遍规律。

二、音乐艺术中的文学魅力

1.诗歌在音乐艺术中的体现。诗歌是文学的一种表现形式且与音乐是密不可分的,而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流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对于后代文学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其中《诗经》“六义”中的“风”就是民间歌谣,这些民歌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反映奴隶辛勤劳动的号子,又有反映人们不堪奴隶主压迫的反抗歌曲。而这部诗集的创作的源泉就是把收集起来的民歌进行加工,以供朝会、宴宾时演唱的。《诗经》中收集的诗歌都是配乐歌辞,能朗诵,能演奏,能演唱。

音乐可以以连贯不断的时间运动和严谨的曲式结构形式来表达作品的内容,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且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二者结合的协调性和共融性可以产生完美的、丰富多样的视听审美价值。如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徐志摩,他的诗歌作品是现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兼具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三美为一体的新派诗歌代表作家。《再别康桥》是他经典诗歌中的代表作,诗人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起构成诗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可见,音乐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内在的情感运动,用于抒发人物内心难以言状和不便用语言表达的情感变化,而文学却在一定程度和意义上,丰富了音乐的内涵和表现力,二者相依相生,密不可分。

2.诗词歌赋在音乐艺术中的体现。优美的乐曲不仅使文学表面化,也恰切表达了作家内在的情感。通过文学作品的主题意念激发音乐艺术的理性思维使音乐成为表达文学作品思想的主题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