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管理的本质范文

教育管理的本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管理的本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管理的本质

第1篇:教育管理的本质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生教育 管理 本质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1-0078-01

前言

在我国上世纪90年代,高职教育开始兴起,在那时大多都是普通专科院校。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财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高职院校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中,在不断扩大的过程中也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进行了探讨。首先,高职院校已经明确了学生技能对于社会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去适应社会,各个高职院校大大加强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联合实习单位等实践结构,更好地挖掘出高职院校学生的潜力。在对高职院校学生实行教育管理工作中,首先要明确各个机构,比如说把学生工作处认定为一级机构,每个系为二级机构,主要负责学生的宏观工作(日常教育管理工作)。总而言之,高职院校中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本质就是以人文本,下面笔者将结合这一本质,对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进行了分析。

一、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学生理念、素养等存在欠缺

从整体情况来看,高职院校的学生的主流还是好的,具备基本的主体意、公平意识以及竞争意识等,但是关于理想信念、人文素养以及公德意识等是有所欠缺的。其主要表现为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性,在崇尚个人理想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个人利益,在崇尚奉献的基础上又强调个人价值。由此看出,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在逐渐淡化,自律意识也不够强,这些对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二)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的不足

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上的各行各业都发生了变化,因此,旧的思想观念是不符合时展的需求的。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也是如此,其教育管理的方法和模式都比较落后,是不符合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需求的。关于学生的教育管理,许多高职院校往往在教育过程中忽视了学生自身对道德理想的追求,还忽视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等方面。

(三)互联网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影响

在现阶段,由于信息技术迅速的发展,互联网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甚至包括所有学生来说都有很大的影响,其影响主要表现在学习、生活以及思想等多个方面。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互联网就像一把双刃剑,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其主要原因在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还存在转型期,因此叛逆心理是非常严重的,网络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往往都不是出于学习的目的来接触网络,因此网络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有不良影响的。基于这样的情况,仍然用传统的教育方式来管理学生,必然会给教育管理者的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因此,要建立一套与信息时代相符合的教育管理模式是迫在眉睫的。

(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职院校中的薄弱环节

其薄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没有形成高效运转、高度协作的氛围,教书育人的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二是其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建设。

二、依据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的本质去开展工作

在前面我们提到,高职院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实质就是以人为本,也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切实做好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如何根据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本质去开展相关工作,其主要内容如下。

(一)实施素质教育

教育质量是由教育思想来决定的。实施思想教育工作重要的就是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需要科学的管理方式,因为科学的管理方式是实现教育思想转变的前提条件,只有具有素质教育思想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是需要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以此才能培养出良好的品行。要想加强德育管理工作,就先要优化德育工作,对于校园文化也要注重。后天教育是完全可以培养人的正确思想和行为的。德育方面的加强要先从最基本的方面做出,比如说日常文明行为习惯、道德理论等,然后再到政治思想,最后上升到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这是学生个人思想品德发展的必要经过,也是提高学生个人思想品德的重要保证。素质教育内容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也就是将人文关怀融入其中。

(二)对学生行为进行规范化管理

学校的职能和作用并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据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社会发展有不同的阶段,在这些不同的阶段中,对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也不同。高职院校办学不仅仅是要符合党的教育方针而已,还要根据教育教学的规律以及学生的成长规律来定,依法治教,才能把高职院校的育人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就是教育者,对于科教兴国的落实、社会素质的提高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更是学生增进知识和提高自我的指明灯。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的能力能否提高,跟教育者是有一定关系的,主要表现在教育者的道德素质和教学能力两方面。总而言之,要想体现出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的本质,就要把素质教育的改革落实到位,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是至关重要的。

(四)学生全面教育

高职院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就是实现学生的全面教育,其宗旨就是为学生服务。众所周知,学生因为后天环境和他人影响在学习能力方面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是不可避免的。首先高职院校的教育者要认识到学生教育管理不是一体性教育,它是需要从整体出发的,根据每个学生来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也就是所说的分层教育;其次,高职院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追求的是高素质结果的教育,因此,在进行高职院校的学生教育管理中,需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以及整体质量,这样以来才能做到学生全面教育的成功实施。

(五)管理工作要创新

高职院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强调的不仅仅是管理,其创新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进行高职院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为了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组织学生多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所谓创新,就是把学生的最大潜力挖掘出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关于学生创新这方面的培养,不仅仅需要教育者来实施,还需要学生自己积极观察生活和发现生活来提高。总而言之,想要在高职院校的学生教育管理中体现其本质,就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社会性,提供更多的学生所需要的环境,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成为一个面向社会的创新人才。

三、结束语

终上所述,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必然要结合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和现状要引起高度的重视,而且要针对这些实际情况提出其解决措施。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其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能更好的就业。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时要了解市场对知识的需求,市场所需要的知识教育者就要进行重点讲解,也就是说要明确其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目标。总的来说,高职院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与市场对人才要求必须一致。总而言之,只有高度重视教育管理队伍的建设,才能大大提高其管理水平,只有重视教育管理队伍建设,才能提升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谭晓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1).

[2]耿潇潇,冯国栋.论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8(05).

[3]俞扬.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创新探析[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第2篇:教育管理的本质范文

一、现阶段校本科研实践存在的问题

从科研管理角度看,在校本科研的管理实践中,不少学校未能避虚就实,远离浮躁,客观上存在着以下几点突出问题:

一是科研虚位的现象还是存在。部分学校领导嘴上说重视科研,行动上却脱节。即“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仍屡有出现。个别学校只关注市区科研项目评估的结果,但日常工作中,却把教科研放到一边,使教科研在学校中的地位虚化。

二是科研缺位的行为常常发生。一些学校在进行管理与实践中,眼界不够高,思路不够明,一些困扰学校的管理与教学难题一时难以破解,一个重要原因是不能摆正科研在学校工作中的正确定位,不能实现工作科研化、研究工作化。学校的办学局面很难打开,教师水平难以提高,教学效益难以提升,办学活力难以彰显。

三是科研定位的认识仍旧模糊。一些学校不能准确把握科研在学校办学中的定位,一些教师科研实践比较浮躁,对科研作用的认识模糊,体会不到科研给学校发展带来的甜头,认为“教科研是锦上添花,远水不解近渴”。在实践中,把科研工作放到了一边,使科研缺乏应有的立足之地。因此,学校要让科研真正为教育教学发展提供决策服务,为学校破解教学难题提供技术支撑,为锻造教师队伍提供专业引领。

四是科研错位的误区依然存在。不少学校科研上依旧存在唯功利的思想,为立项而立项,把做科研当成写论文,把搞课题看作是装门面,导致实践中的学校科研错位,追求形式化,使课题研究成为“塑料花”。因此,必须将困扰学校科研认识的问题“连根拔起”,使它彻底地暴露出来,还科研以真面目,为教学实践服务,为学校发展服务。

五是科研到位的意识显得薄弱。在科研的管理上,能“想到深处,站到高处,看到远处,做到实处”的学校还不够多。一些教师浮躁的情绪时有流露,在科研实施环节执行与落实不到位,因此学校科研管理的“到位”意识还有待加强。

二、着眼规范,提升校本科研管理实效性的基本策略

策略1,以视导为手段,规范课题实施的过程环节

进一步规范科研专项视导。为了推进学校科研工作,规范课题研究过程,加强课题研究的过程监控与指导,教科室可以制定“学校科研视导评估方案”,规范科研视导的程序,即“学校汇报,实地观摩,查看材料,对话交流,充实完善”。在视导的组织上,采取分层分类方式,将视导与检查结合,指导与对话并重,并适时邀请市、区教科所专家参与校级科研视导。这不仅有利于学校教科研管理工作常态化,同时为学校课题研究提供了诊断与服务。

进一步落实课题常规管理。学校教科室切实完善市、区、校三级教育科研网络有序运作,加强各类课题的过程管理。一是完成课题年审申报,严格执行对省、市级规划课题的年审制度。二是完成课题开题论证,督促和帮助教师完成了“十一五”省、市立项课题的开题论证工作。三是规范各类课题的计划管理,明确将课题研究计划纳入到学校科研常规管理工作当中,把其列为学校教科研先进个人和集体评选的条件之一。

策略2,以评比为杠杆,推进教师教科研的普及推广

扎实做好论文评比的组织。学校教科室重视发挥科研成果评估的激励与调控功能,认真组织好年度省、市级教学论文、教育案例及教育叙事评选的组织与推荐工作。

精心做好科研成果的评审。为了推动学校开展科研工作,鼓励教师总结教学经验,引导学校积极开展素质教育实践,组织“教育科研成果评选”活动,促进了学校对自身科研成果的梳理,也推动了教师对自身科研经验的总结。

积极参与省市校本课程评比。校本课程作为新课程实施的亮点,得到一线教师的重视。由于课程开发经验与资源条件的限制,校本课程建设又成为学校课程建设的一个难点。在教科室的直接指导下,学校诸多校本课程通过开发、研讨、修订、完善、评比等方式,加快了课程建设。

策略3,以能力为基点,加强区校教科室的内涵发展

苦练内功,以组织建设促进自身科研能力提升。贴近一线,不断创新科研管理机制。教科室科研管理人员深入备课组进行“科研实践周”活动,使教科室成员了解一线教师对教育科研的态度、教育科研知识掌握的程度、参与教育科研的情况以及对教育科研的困惑与期望等,为学校教科研管理积累第一手科研信息。

锻炼内功,不断提升科研管理品质。学校教科室科研员定期学习教育理论,了解最新科研动态。同时采取“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思路,加强了自身组织建设,着力提升学校教科室科研管理品质。

课题引领,不断提高科研实践水平。“打铁还需自身硬”。学校教科室将管理工作与科研工作有机结合,采取“工作研究化,研究工作化”策略,通过课题引领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同时在研究中提升自身科研水平。

深入一线,为教师提供跟进式服务。

从全校看,教科室主任在工作中,深入一线,服务教师,对教师研究课题采取跟进式服务,为教师收集科研资料,提供科研信息,还开展校本科研培训,做好科研示范指导,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支撑作用。

策略4,以重点为龙头,发挥品牌课题的示范效应

依托亮点,扎实推进“个人课题”。南京市教科所提出了“一主两翼”的科研发展策略,一主即以“个人课题”为主。学校坚持基于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把教师的“个人课题”作为普及学校教科研的亮点,重点推进,着重指导。学校根据“个人课题”的数量及研究质量,评出“个人课题”研究先进学校。目前,已经初步建构了市、区、校三级“个人课题”网络,积累了一些“个人课题”管理制度和初步经验,教师参与研究的热情高涨。

扶持重点,精心打造品牌课题。一是强化课题品牌意识。为了提升学校的教科研品质,教科室立足学校已有项目品牌进行科研扶持,使这些课题的影响力和品牌效应得到更充分的发挥,让课题逐渐在全市乃至全省产生影响,成为学校教科研的名片。二是构建市区科研基地网络。教科研基地学校是推进区域性科研工作的重要载体。目前,学校初步形成市区教科研基地两个层次。通过市区两级教科研基地学校的网络构建,以及点面结合的推进,让教育科研具有丰富的实践土壤,也有力地推进科研基地学校科研骨干的发展。三是不断追求科研的高品质。多年来,学校始终关注课题研究品质的提升,避免课题研究流于形式,提出了“钻得深,研得透,品质高”的要求,努力打造高水平的研究型团队。从实践效果看,扎实的科研工作不但推动了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且真正起到了科研辐射和引领作用,扩大了学校在外界的美誉度和学术影响力。

策略5,以队伍为根本,加强科研骨干的培训指导

抓好教科室主任队伍的科研能力培训。一是采取以会代训的模式,继续办好教师科研骨干培训班。我们将工作与培训结合,指导与培训并重,先后邀请了科研专家做学术讲座,为教师提供了及时的科研指导。二是聚焦科研活动主题,围绕“如何促进教研和科研的有效融合”主题,召开了科研主题研讨。三是以课例引领,实地观摩为手段,围绕“个人课题与学科教学融合”专题,组织各学科进行了专题研究展示与交流。

策略6,以研讨为手段,推进科研的交流分享

瞄准课堂,以研促教,积极推进科研与教研融合。一是适时组织“个人课题”研究经验分享会。举办市级“个人课题”交流会。交流会上,教师围绕“课题是什么”“为什么做课题”“如何做课题”进行阐述,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严谨生动、充满智慧,为其他课题研究者提供借鉴。二是开展“个人课题”与学科教学融合研究。学校教科室将“个人课题”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进行了“个人课题”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研讨交流会。研讨中,以课堂教学为展示平台,进行了“个人课题与课堂教学整合”研究课展示,进行了深度交流。三是尝试相似课题的联动研讨。学校教科室策划、组织“个人课题”中相似课题的联动研讨,即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对相似课题进行集中研讨。三位教师就相似的“个人课题”介绍了他们的研究心得,使教师进一步认识到“个人课题”只有和教师的课堂教学紧密联系,才能彰显生命的活力。因此,课题的联动研讨,要引导教师带着问题的意识进入课堂,采取研究的态度进行实践,努力让课堂焕发出研究活力。

放眼校外,合作分享,切实加强同行的经验交流。为了避免“只顾埋头干活,不管抬头看路”的尴尬,学校教科室增强学习意识,虚心向同行学习和取经,不断拓宽眼界。围绕“科研绩效评估”主题,与兄弟学校之间对流。通过互动研讨,既促进了城区之间的经验分享,也拓宽了学校教科研的管理思路。

策略7,以刊物为窗口,做好科研经验的交流宣传

扎扎实实办好属于教师自己的刊物。为了认真总结一线教师的教研与科研经验,充分宣传一线教师的科研成果,为更多的教师搭建展示的舞台,同时为了给一线教师提供快餐化、便捷式的科研信息,做好科研方法指导,学校教科室创办校内的科研期刊,为一线教师从事科研提供了一些便捷的科研资讯信息。

三、加快校本科研管理机制创新的基本设想

设想1,着力推进科研培训,提升教师科研素养。进一步发挥教科室作用,科学谋划,积极实践,依托区教育学会,整合各类资源,引进科研专家,为全校教师分层分类进行专题培训,推动教师的理论学习兴趣,唤醒教师的科研意识,提升教师科研的基本素养,推动群众性科研活动的普及与开展。

设想2,倾心研究,努力让教师成为研究者。积极开展教师的教科研普及,引导教师关注教学中的问题,依托“个人课题”,教育叙事研究、案例研究把教师的研究视角转向以自我问题为对象的行动研究,引导教师以课堂为现场,以教学为核心,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实践反思,开展“草根式”研究,切实解决自身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真正提升教学效益,走向研究、学习、工作的深度融合,从而实现教师生命质量新的跃迁。

设想3,科学管理,尝试建构符合校情的科研管理体系。从提高学校科研管理的品质入手,充分发挥学校的科研基地、市项目研究中心、研究所的科研引领作用,以效能为目标,以效益为根本、构建三级课题管理网络,进一步实践“科研金字塔”模型,制定“学校教科研手册”,推进科研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与科学化。

设想4,锻造队伍,发挥科研骨干的示范引领作用。学校教科研工作应坚持以队伍建设为本,夯实群众性科研的实践基础,通过搭建平台,提供舞台,让更多的科研骨干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通过科学评估,抓好科研的“落地”行动,促进学校科研从“天上落到地上”,引导学校以教师的教科研为根本,培养求真务实的科研态度,走好科研工作的每一步。

设想5,区域合作,建设高水平科研团队。充分发挥学校品牌课题的辐射作用,加强区域内学校合作与交流,依托品牌课题,通过建立科研联盟或研究项目团队,促进学校与同行之间的纵向交流,共享科研资源,精心打造科研骨干团队,从而促进学校自身教科研的均衡发展与内涵提升。

设想6,依托技术,尝试网络科研的思路创新。学校教科室应充分利用网络的资源优势,依托教育网和教育叙事平台,借助QQ等网络群组的功能,创新网络科研实践,通过网络平台的交互作用,进一步营造浓郁的学校教科研氛围,形成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科研学习共同体。

第3篇:教育管理的本质范文

本文将简单介绍校本管理的基础理论,着重分析职业院校实施校本管理的可行性,以及对职业教育管理发展带来的启示。

一、校本管理概述

校本管理(School-based Management,简称SBM),又称学校现场管理(School-site Management)、现场管理(Site-based Management)等,不同的学者对其有不同的界定。赫尔曼(Herman)认为校本管理是“一种结构和过程,它允许学校在指导、预算、政策和规则的制定、人事等方面拥有更大的决策权。同时,学校的各种利益相关者要参与学校的决策制定。”马兰(Malen)等人认为校本管理是“一种权力下放的形式,学校是教育质量和效率提高的基本单位,通过决策权的重新分配,能够激发并保持学校的进步。”拜雷(Bailey)认为校本管理是“一种决策参与过程,参与决策的人员要对决策负责。”

综合上述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校本管理这一概念具有两层含义:

1.学校决策权从上级部门下放到学校,学校作为自主决策、自主发展的办学主体,在课程设置、人事安排、财政预算、资源分配等各个方面拥有自主权。

2.与学校联系紧密的各种相关利益者,如校长、教职员工、学生、家长、社区人士等都有权参与学校的决策。

二、我国职业院校实施校本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当今我国的职业教育管理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国家教育管理机构对职业院校的控制过多、过死;职业院校内部管理混乱并且缺乏创新性等。主要是由于我国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还不完善,所以改革势在必行。

首先,校本管理理论是一种普适性的理论。

校本管理代表了教育改革及教育管理发展的世界性趋势,其优势非常明确。可能有人会认为当今实施校本管理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这些国家都有具备实施的条件,而我国似乎还不具备。其实不然,现在有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有成功实施校本管理的例子,如巴西、洪都拉斯等。即使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实施的校本课程也不尽相同,主要是各国国情差异也很大。因此,校本管理并不是固定的范式,是一种学校管理的新理念。每个国家以及国家内的不同地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实施校本管理。

其次,职业技术教育更适合实施校本管理。

这是由于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有其独特性,而校本管理正适应了这些特点。(1)多样性,由于职业教育要为社会培养成千上万职业岗位所需的各种人才,因此,职业技术院校及其专业设置必然表现为多样性。

(2)多变性,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同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关系特别密切,因此,职业技术教育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不断发展的。传统的外部控制管理模式,是教育管理部门通过外部控制方法管理职业院校,而类型繁多的职业院校及其多变性,致使管理机关无法迅速地、灵活地应对不同学校的情况。 校本管理以学校内部管理为主,将学校的管理权下放到学校的管理者、教师以及学生家长等,这样学校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需求,灵活地设置学校的专业及其课程。校本管理的实施,会使所有的职业院校与政府部门相脱离,从而都要接受市场的调控,促使其优胜劣汰。既能够激励职业院校的发展,又能够使职业院校更符合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校本管理模式更适合职业院校的发展,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对我国职业院校实施校本管理的建议

以下是对于实施校本管理的建议。

1.理顺政府与学校的关系

在校本管理中,权力下放是最核心的问题。从广度上看,下放的权力包括学校目标和政策制定权、财政预算权、人事安排权、课程设置权等。从深度上看,可以将权力下放给校长、学校委员会(学校董事会) 或学校各种各样的专业小组或工作小组。权力下放意味着教育决策权的重新分配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教育行政部门须改变传统的对学校实行全过程、全方位控制的方法,通过立法、拨款、中介组织、政策引导、督导、信息服务等各种间接手段对学校进行宏观调控。职业学校也应相应地改变职能,由原来的执行机构转变为决策机构,被动管理转变为自主管理。此外,学校还应建立基于学校层面的战略管理,包括环境分析、系统的计划和组织构造、组织成员的合理发展和指导、积极的监控和评价、领导艺术等。

2.改革学校管理体系

校本管理主张将权力下放到学校,交给学校委员会。学校委员会一般由校长、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科技界、企业界人士、社区代表及学生代表等组成。学校委员会在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人才培养目标、经费预算、人员聘用、课程编制以及其他各种事务方面参与学校的各种决策。委员会的组成由学校自行决定。还可设立各种专门小组,如规划小组、评估小组、教职工发展小组、实验小组等,另外还有各种根据需要而成立的临时特别小组,帮助学校委员会决策。

3.注重校本培训和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和校本科研是落实校本管理的基础。校本管理的根本,就是落实学校教学和科研的自主权。即从学校实际出发,结合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自主设置课程及进行学科建设。而职业院校更需要根据所处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设置专业,进行课程改革。校本科研即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4.追求学校管理的求精和创新

校本概念突出的不是统一性、一致性,而是基于学校现实而展开的。学校管理的求精和创新,是校本管理的追求,即精益求精和创新发展的品质意识。每一所学校都应从区域及学校实际情况出发,构建有自身特色的发展理念和模式,更好地激发教师的创造热情,使学校更具活力,更有效率。

参考文献

[1]夏新斌 校本管理理论述评.外国教育研究,2003年,第7期。

第4篇:教育管理的本质范文

关键词:职业学校 成本会计 问题 对策

成本会计是会计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但是成本会计的理论和方法及应用范畴,不同于其他会计学课程。成本会计是一门集知识、技能、技巧为一体的专业课,对于学生来说,虽有会计学的功底,但要想很好地掌握成本会计这门课,特别是成本的计算方法,还是需要我们去研究的。

1.现行成本会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成本会计为成本管理服务的目标混淆。成本会计的本质特征是财务会计,其中心内容只能是成本核算,成本会计的目标是运用成本信息资料加强成本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但是,由于成本会计内容的不规范,使成本控制、成本分析失去了其效用,因而成本会计为成本管理服务的目标就不能实现。

1.2成本会计与其它学科内容重复交叉。主要是与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学科内容的重复交叉,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控制是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成本计划、成本分析、成本考核是财会人员与其它管理人员共同利用成本信息所进行的工作,因此将他们划入财务管理学科。

1.3成本会计的研究滞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对成本会计中的一些内容,如成本会计基础理论、成本计算模式及成本计算方法缺乏深入研究,使成本会计不能跟上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其作用就不能更好的发挥。

1.4知识资源消耗理应成为成本的一部分。在经济环境中,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企业之间竞争的成败因素已不再是资本资源而主要是知识资源。我国传统会计模式中,主要围绕有形资产来设计和运行,实践中一直把这种无形资产耗费放在期间费用,而不反映其价值补偿积累。技术是人类的劳动成果,也是可以交换的商品,既然知识资源已成为生产要素的主要因素,因而知识资源消耗理应成为成本的一部分。

1.5网络公司改变了成本会计核算的前提,成本计算将发生根本变化。由于网络公司只是一个虚拟公司,因而进行成本核算时,传统意义上的核算实体已不复存在。对于某一交易业务,要么是虚拟公司的各方独立地进行成本核算,要么组成了一个临时的“联合财务部”进行核算,这些都与传统的成本核算实体有本质的区别。由于网络公司是一个临时性组织,当某项交易完成后立即解散,成本计算将发生根本变化。

1.6企业生产组织必须体现出适应性和灵活性的特点。知识经济社会中,人们的需求丰富多样,企业在生产组织与安排上必须体现出适应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技术的进步,使产品生产周期大大缩短,生产周期与成本计算期可能始终一致,分步法和品种法的核算显得必要性不大。

2.今后成本会计教学过程的组织与管理

2.1完善成本会计的理论体系,充分发挥成本理论的指导作用。完善成本会计理论,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本着创新精神、务实态度和严谨作风,深入企业、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广泛开展案例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成本会计理论研究成果的考核、激励和评价机制,充分发挥成本理论的指导作用。

2.2总结、推广成本会计方面的经验,学习和利用外国先进的经验和方法。企业在长期成本会计的实践中,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会计学术界应认真总结,加以完善和推广。如编制成本计划阶段的项目测算法,成本指标归口分级管理,推广邯钢“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经验等。西方成本会计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引进西方成本会计理论与方法是很重要的。我们应结合国情和企业的具体情况认真研究,探索并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成本会计理论体系。

2.3充分利用以计算机技术为中心的信息管理手段,强力推进成本会计电算化进程。现代企业成本会计工作以电子计算机为手段,大大加快了信息反馈速度,增强了业务处理能力,对于及时、准确地进行成本预测、决策和核算,有效地实施成本控制,全面地考核、分析成本,都有重要意义。但是,当前会计电算化应用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为了推动会计电算化的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加快会计电算化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将会计信息系统融入整个企业管理系统,通过应用电算化,为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提供技术支持,为企业的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第5篇:教育管理的本质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材样本库;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3-0010-02

教材建设作为学校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抓手,在课程与教学理论及实践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教材的选用既是教学内容的体现,也是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传授知识、进行教学培养人才的基本工具,在教学过程中,教材维系着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对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材样本库建立的必要性

教材样本库的建立是课程教学的需要。通过对教材样本的收藏,建立教材样本书库能够使我们确切地了解各门课程教材建设的历史、现状及其发展动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具体表现如下。

1.为教师选订教材时提供择优平台。当前教材品种繁多,质量参差不齐,面对如此众多的教材数量和品种,仅仅依靠网上查询或书目介绍中提到的教材内容、提要和重点,往往难识其庐山真面目。如果手边有具体的样本翻阅,查阅样本库中所有的同类教材和新出版的教材信息,特别是优秀教材和新教材的样本,则对所选教材更加了解,在比较研究鉴别中择优,以选择最适合于本院专业特色的高质量的教材。

2.为教师备课和编写教材时提供借鉴与参考。教师备课、编写教材时,通过查阅样本教材库中一些高质量的同类教材、与其所教课程涉及的教材及和教学有关的参考资料,可以拓宽教师的思路,并结合学生特点吸收其他文献中所涉及的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更好地传授学生所需的知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3.便于教材管理部门日常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目前,越来越多的学校教材管理实行零库存管理,建立教材样本库可视具体情况灵活机动地使用,以解燃眉之急,如遇个别教师、学生缺少教材等临时急需而无库存教材时,就可以先借出使用,方便教师和学生使用。

二、教材样本库的收存范围

教材样本库的建立是长期收集积累而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确实需努力慢慢积累,把各种有关的教材样本和资料作为样品,每种教材可留取2~3本,由专人负责整理后,使其成为样本库,供教学、研究人员使用,其收存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历年来开设的专业和课程已经使用和正在使用的教材。教科书是最具有代表性、最主要的文本教学材料,包括自编与参编的教材以及虽未正式出版但融入了教师心血、适应本院专业特色而自编的校本讲义等。

2.与开设课程相关学科、交叉学科的同类国内外及兄弟院校的优秀教材。根据高职院办学特点选择一些与本院办学性质、办学层次、培养目标相符合的教材,以开拓本院师生思路,丰富其知识面。

3.与教材配套使用的参考资料。依据教学大纲有计划地购置与现行教材配套的各类补充教材、复习资料、指导书、习题集、参考资料等,这样既有利于教师的课前准备及课堂教学,又有利于学生围绕教学大纲进行自学。

4.与学科有关的研究文章,评价和新书的出版动态、信息资料及每年的订书目录、征订单等。

5.本校师生对所用教材的反馈意见等。

三、教材样本库的管理

一直以来,教材样本库的管理主要有教务处教材科或图书馆二种管理形式。由于现在大部分高职院校教材库实行零库存管理,教材管理人员少、库房面积小,因此如果由教材科管理,则在人力及物力上显得力不从心,给教材的进货、发放、盘库都带来了不便。而如果由图书馆建立教材样本库,那么不但能够解决教材库房拥挤、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同时还增加了图书馆的馆藏。所以,样本教材库管理方式个人认为,从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管理规范化来考虑,归图书馆管理为好,形成完整的教材管理体系,为学校的教材建设提供坚实的文献保障。教材科向图书馆做好样本教材的收集、提供,以利样本教材库的建立,具体操作如下。

1.加强管理,制定多渠道精选样本教材,优化教材质量,选择符合要求的教材进入样本教材库。针对目前教材市场品种杂多、出版混乱的现象,教材科和图书馆应制定教材样本阅览室教材选取规定,确定进入教材样本教材库的教材类型,将不满足细则规定要求的教材拒之门外。图书馆可根据学校规模,馆舍面积及馆藏情况确定每种教材样本的复本量,每学期由教材管理部门向图书馆提供从现有的库存教材中抽取每种教材1~3册,对于符合选取规定的教材进行收藏。一是加大对优秀教材的采购力度。如优先选用国家级、省部级获奖教材,优先选用国家级、省(部)级重点教材和规划教材等。二是加强与各大型出版社合作。接受与本院学科相关的教材样本赠书,如与出版社建立“XX出版社样书书架”的合作协议。三是适度增加外文原版教材。根据教材目录采购与本院相关学科或交叉学科有关的统编教材或国家、省、部级优秀教材及双语教材,以及通过教师提供的各种教材选用目录进行征订来不断补充教材馆藏,稳步提高各类样本教材馆藏数量。

2.图书馆对收集到的教材样本根据图书馆文献整理的流程对样本文献分类、编目。作为图书馆藏书的财产数量,同时加盖馆藏书章,并对每种教材分类。按照教材的学科属性,用《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将教材进行计算机编目,将各类信息(ISBN,作者,出版商和其他)输入到计算机中,形成机读目录并保存到机读目录数据库。为了方便教材书目数据的交换,提供院校之间的联机查询检索,必须按照CNMARC格式列表编制的目录。

3.因地制宜,建立教材样本特色阅览室。阅览室在内容上不仅涵盖了我院各专业核心课程,还包括一些常用选修课教材;在版本上,除了有“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国家级规划教材”,还有本院教师自编的校本教材;在语种上,既有中文资料,也有双语教材和影印版教材。阅览室可以根据阅览量决定每周开放时间,为教师选择教材和备课提供了方便的条件,极大地满足了教师对教材的多样化需求,也充分发挥了图书馆辅助教学的作用。

4.利用信息网络,建立教材样本数据库,使教材书目检索查询效率提高。根据在馆教材样本,我们对教材样本进行加工、编目,成为机读数据,建立高校教材样本数据库,全院师生可以通过校园网共享资源。

建立样本教材库是一项较烦琐的工作,相比其他的图书馆相对成熟的业务而言,有许多方面需要深入探讨,样本教材库管理服务正逐步成为图书馆的特色服务品牌,创建样本教材库建设新局面,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陶靖.高校教材样本的收藏与管理[J].广西工学院学报,2005,(16).

[2]王小兰.图书馆样本书库管理方式探讨[J].图书馆论坛,2007,(1).

[3]曾惠颖.浅析图书馆藏借阅一体化管理模式[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7,(1).

第6篇:教育管理的本质范文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与普及,对教育思想观念、教育理论、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等均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网络的巨大优势在学校教育领域已经有了充分的体现。近年来,我校在全面实现“四机一幕”进教室的基础上,先后创建了多媒体网络教室、电子备课室、卫星数据接收机房。校长办公、总务办公、教务处全部实现了微机管理,正逐步走向办公现代化。现已建成了校园局域网,Internet由原来的8M ADSL宽带申请开通了10M光纤,大大加速了上网搜寻资料的速度。另外,学校建有教学资源库,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论文、教学课件、习题精选等内容,资源丰富,而且每学年根据教材的变化和教师应用资源的情况,在不断进行更新、优化,开放、交互动态的网络教研平台正在形成。教师电脑的配备,校园网的建成以及丰富优质的资源为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校本教研活动作好了必要的物质准备。

二、培训教师是网络环境下校本教研的首要举措

如果说完善网络是网络环境下校本教研的硬件基础,那么,教师的教研观念和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则是软件基础。首先要引导教师转变教研观念,可以通过引导教师浏览优秀的教研网站,通过阅读、评价他人的教研经验、教学反思,通过与其他教师在网络上的对话等方式引导教师认识到网络环境下的教研优势。而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制约着自身反思能力的提高。为此,近年来我校的教师加强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每学期根据培训计划,定期定时对教师进行培训,学期末对教师进行考核,并纳入教学工作考核范畴。

三、开展活动是网络环境下校本教研的重要途径

有了良好的网络平台作支撑,教师教研观念的转变以及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再加上教研管理方式的变革,是否就能使得网络环境下的校本教研活动有效开展呢?它还必须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活动进行引导。

1.课例研究,课堂教学研究的主战场。

所谓课例研究,就是以一节具体的课为对象的研究。我校的课例研究主要样式有:名课研习、课例研讨、课例评议和课例综述。这四项研究以“专题研讨”的形式带动。学校每学年一个教研专题,几年一循环,涵盖学科教学的各方面。以语文学科为例,分为“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古诗词”、“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实践活动”六个专题,每学年一个,六年一轮回。

通过课例研究,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得以提升,学校各学科课堂教学改善的功效逐渐彰显出来。

2.课题研究,学校教学研究的领头羊。

课题研究是校本教研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以我校为例,目前已经有三项省级课题先后顺利结题。即:《运用创新教学思想构建创造性语文教学模式的研究》、《依托远程教育资源,建立学校教学资源库的实践研究》、《学科课件库建设及应用研究》。此三个课题均与网络环境息息相关,且取得了丰硕成果,第一个研究成果被县教研室转发全县学习借鉴,第二个研究成果获省级一等奖,第三个研究成果在省“十五”课题汉中片结题中获小学组第一名,并获得省级优秀奖(即一等奖)。

3.课改沙龙,教师集体智慧的大融合。

第7篇:教育管理的本质范文

一、科学地培养学生听的能力

传统意义上的听,是学生听教师讲的“听”,是学生被动接受的“听”。素质教育意义上的听,一是培养学生主动听的兴趣,二是培养学生有良好的听的态度和习惯,三是培养学生有科学的听的方法。

培养学生主动听的兴趣要求教师上课要有趣有味,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发挥听的主观能动作用,使学生广泛地听,不仅听老师的,也听同学的、家长的等。听的形式和手段可多样化,形式如小品、朗诵会、演讲会、故事会等,手段如录音、影视、录像等;从而养成学生主动接受、质疑和摒弃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听的态度和习惯,主要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听时要有尊重对方的态度,姿势正确;听的过程中,要有点头、微笑、关注之类的眼神、表情及简短的语言表示;不随意打断别人的话,允许发表不同意见,但不得讥笑或进行人身攻击。

培养学生掌握听的科学方法,主要要求学生集中精力于说话人和所述的话题,注意唤起相关的知识、资料、概念、想象;形成有关这个听题说些什么,为什么这样说的认识;对听到的词句及中心问题都要有心理反应以及认知上的反馈;并在听的过程中能够经常、快速地总结、评价所听到的内容,区分主、次,自觉形成整体观念,并牢记需要记忆的内容。

二、多形式地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说”是用语言来表情达意的。传统意义上的“说”,是教师的事。如果学生说,也只是课堂上回答问题。素质教育意义上的“说”,是一种学生主动用自己语言来表达自己思想的技能技巧训练。因此,这种“说”的能力的培养,要讲科学、有计划,要划出说的时间、定出说的任务,给出说的环境,订出说的标准。

开展课堂内“说”的训练。

主要要求教师以“说”明理,引导学生懂得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说是进行思想交流和感情沟通的最根本途径;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营造说的环境,给学生以充分的说的机会;如果进行课堂内叙述、说明等实践,可介绍课文、介绍自己、口头描述人和事等;若进行各种朗读和表演实践,可以结合课文中诗、散文、剧本、小说的不同语言特色,使课堂教学适当地小品化、朗诵化、故事化,从说的内容、胆量、声音、感觉、姿态等方面进行有系统的训练。

进行课堂外的说的实践。可在班主任的支持和配合下,经常举行小型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诗歌朗诵会等以“说”为主的活动,培养学生快速思维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思辨能力等;还可在取得家长支持的前提下,适当布置“说”的家庭作业,促进学生说得明晰、准确而富有表现力。

三、内外结合,培养学生读的能力

传统意义上的读,往往重精读、朗读,轻泛读、略读,轻能力训练。素质教育意义上的读,在重精读、朗读的同时,更强调泛读、速读的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精读能力。古人云:“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读,是一种眼、口、耳、脑并用的语言训练形式,是语文教学的一把钥匙。教材中的篇章是经过科学筛选的范文,具有典型性、科学性、实用性等特点。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读的趣味点,对范文的布局谋篇、风格特色、深远意境等进行生动的分析、点拨,使学生想读、爱读,最终达到理解文章、为我所用的目的。训练学生泛读能力。切实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提高课外阅读量。一般要求泛读量在精读量的四至五倍之间,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教师略加引导。让学生在泛读的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学生读书的速度,形成速读能力。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是终生受益的事,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科学的阅读方法包括读书、理解、领悟、应用等步骤,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首先,读书重在提高学生读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其次是理解,主要训练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能快速掌握所阅读内容的结构、思路、特点等。其三,领悟重在读后有所启发、有所悟、有所感、有所创新,写出体会、感想。其四,应用旨在将读的知识和体会运用于实际生活和学习中,检验自己的阅读成果。

四、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写的能力

第8篇:教育管理的本质范文

关键词:人本化理念 管理模式 高职院校 高职教育

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上,管理体制已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特别是高职院校的管理体制已经从控制型逐渐向服务性转变,而服务型管理体制主要以人本化理念为管理核心,重视“人”在管理中的地位,尊重“人”在管理中的价值,从而满足现代学校的发展要求。

一.重视教师在管理中的地位

教学是高职院校的重要活动内容,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重要参与者和引导者。在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中,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操作性,在学生进入职业教育前,学生的专业知识处于一片空白状态,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引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今后发展方向,有效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的提升。另外,教师在学生的职业规划以及职业指导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学生即将进入工作岗位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自身特点对学生今后的职业方向给出合理化的指导和建议,使得学生可以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优势,获得更为全面的发展。因此,在高职院校人本化管理教育理念下,对于教师的管理高职院校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高职院校要尊重和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全面实现以教师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实际的管理中要加强对教师的关心和配置以及福利待遇,让教师充分感受到学校对教师的重视和依赖,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促进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其次,高职院校要加大对学校师资队伍的投资,这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本化理念管理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在提升师资力量的过程中,要强化对教师专业水平的管理,对教师进行专业教育以及在培训等方式,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为高质量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高职院校要让教师充分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给予教师一定的权利。高职院校中学生是主要的管理和教育对象,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最了解和清楚学生的需求和心理动态,让教师参与到管理中有利于高职院校对学生的管理,从而提升高职院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二.重视学生在管理中的地位

1.重视对学生的尊重和平等

在高职院校中,学生是学校管理工作和教育工作的主要对象,为了实现高职教育管理机制的人本化,高职院校要将“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教育理念贯穿到高职佳教育管理机制中,尊重学生的人格,实现学生和教师地位的平等。在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性,每个学生的学况和学习需求不同。因此,尊重并发展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性是实行人本化管理教育机制的基础。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并根据这种不同进行指导和教学,促进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从而营造一个民主的教学环境。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体验,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另外,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关注和引导,尊重并发展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对学生充满耐心和关爱,适当的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赞赏,增加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从而构建一个平等、自主、活跃、积极的学习氛围。

2.尊重学生的权利

在高职院校的人本化管理教育体制中,高职院校要充好尊重学生的权利,重视学生发言权的保护,从而充分体现出人本化理念下的管理教育体制。学生是学校进行管理和教育的主体,在学校日常管理中,学校要充分尊重学生发言权,在学校进行重大学生管理决策前,可以先了解学生对这这件事情的看法和反应,对于好的建议学校要适当予以采纳。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发言权,重视学生自我观点的表达,这样教师不仅可以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还可以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并根据学生的这种反馈及时调整和完善教学活动内容,为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3.尊重学生的职业选择

在高职院校的人本化教育管理体制下,学校要充分尊重学生对今后职业的选择权,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高职院校在进行人本化管理教育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心理需求,根据学生这两种需求进行教育活动和管理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提高学生对高职院校管理教育制度的认同感,从而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第9篇:教育管理的本质范文

[关键词] 以人为本;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理念

在我国高等教育中,高职院校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教育载体,承担着为我国社会发展培养素质与技能并存人才的重任,为此高职院校教育管理颇受我国及社会群体的高度关注。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在高职院校中逐渐被引入,但由于高职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因此对于高职院校的领导与教师来说,其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同时还应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以及院校自身特点来开展“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工作。为了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在高职院校中实现具体落实,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从而促进高职院校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

一、以学生为主体,改革教育管理模式

“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就是要求我国各大高职院校及其教师改革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管理模式,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教育管理模式,从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出发,根据学生的个性及成长需求出发,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教育管理。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中,一切重心都需要落实在学生这个主体上,不管是课程设置的安排、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革新与完善等等,这些改革都是以更好的教育与管理学生为出发点,从而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水平。当然,“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具有全面性的特点,不仅要求高职院校与教师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教学,同时还应注重对学生的实际技能进行培养,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这样学生才能掌握适应社会需求的素质与能力。此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管理模式改革,需要考虑高职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差异,针对性的开设适于高职学生发展的本校课程体系,从而引起高职学生的求知兴趣,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鼓励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

教师是支撑高职院校发展的中坚力量,教师自身的素质与能力影响着高职院校整体的教育管理水平,因此高职院校需要注重对教师队伍的构建与培训,从而促进本院校教师队伍素质与能力的提高。总结以往的教育管理经验可知,教师在教育管理中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教师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来进行教育管理,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要求教师及时更新自我教育观念,通过各种形式来提高自我能力,从而更好的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教育管理,为此高职院校可以制定激励机制来提高教师自我提升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为教师提供多种培训机会,如各大院校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针对性的教师培训课程等等,从而促进教师自我能力的提高。教师只有具备了较高的教学能力,以及具备前沿的教育理念,这样才能更好的教育与管理高职学生,尽早将学生引入到与社会接轨的发展道路上,为我国培养综合型社会人才做贡献。

三、创建校内与校外联合的教育环境

教育管理的工作要求管理者充分利用好高职院校已有资源以及校外社会资源来实现教学任务,为此各大高职院校需要为教师与学生创建校内与校外联合的教育环境,以资源共享的教育管理方式来提高本院校的教学水平。对此,高职院校可以采用“2+1”的教学模式,将教师教学与企业实习相结合,以此来巩固与锻炼高职学生掌握知识与运用知识的能力。“2+1”教学模式主要采取的是两年系统性学校教学,而后进行企业实训一年,同时企业有权力介入到院校的实际教学中,企业专业人员在学校中挂职,根据社会对人才的培养需求来调整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安排,这样既可以对学生进行与企业接轨的教学,又可以锻炼学生实际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从而实现资源共享与使用。高职院校为学生创建校内与校外相联合的教育环境,实质上这是实现“以人为本”教育管理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与企业的深入合作不仅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而且还有利于推动企业的发展,为企业注入新的全面型人才。

四、注重教学、管理于一体,促进“以人为本”教育管理的实现

要想促进“以人为本”教育管理的尽快落实到实处,这并非是一件易事,因而需要高职院校全体教职员工的相互配合与协助,这样才可能实现与构建科学、有序的教育管理体系,以营造教学、管理、服务为一体的教育环境。“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要求教师尽可能做到“教书育人,服务助人”,采用科学有效的教育管理方式来培养学生,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中,教师应始终树立教育与管理的意识,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教育管理。综上可知,高职院校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实际教学与管理工作中全面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管理理念,能够获得更有效的教育管理成果。

参考文献:

[1]尹志安.以人为本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J].价值工程,2012,31(8):207-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