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寂寞小狐狸范文

寂寞小狐狸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寂寞小狐狸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寂寞小狐狸范文

【?P键词】 舒适护理; 小儿急性哮喘; 急诊护理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4.0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14-0077-03

小儿急性哮喘是一种发生率较高的儿科疾病,患儿的主要临床症状为胸闷、喘息、咳嗽等[1]。若给予患儿药物治疗很难治愈,且对患儿的心理和身体都会造成影响,所以在给予治疗同时应需实施护理干预以加强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改善患儿生活质量[2]。在本研究中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急性哮喘患儿给予舒适护理,对比常规护理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急性哮喘患儿74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7例。对照组男20例,女17例;年龄1~12岁,平均(6.02±2.73)岁;哮喘程度:轻度19例、中度14例、重度4例;观察组男19例,女18例;年龄2~11岁,平均(5.97±1.89)岁;哮喘程度:轻度18例、中度16例、重度3例。所有患儿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确诊为急性哮喘,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急诊护理,首先清洁雾化吸入器,防止出现交叉感染,患儿雾化吸入治疗后需进行漱口,保持口腔清洁。观察组采用舒适护理模式,具体如下,(1)健康指导:医护人员首先向患儿及其家属讲解哮喘的致病原因、临床症状、治疗方法、不良反应及治疗注意事项等,同时指导患儿家属如何减少空气中过敏源,提高患儿家属对疾病的认知;同时医护人员需告知患儿家属临床使用的药物、相关使用方式、不良反应和预期效果,保障患儿安全用药。(2)病房环境:医护人员需为患儿提供一个安静、舒适、温馨的病房环境,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定期开窗通风,并更换床单,避免发生感染。(3)舒适护理:医护人员应多与患儿进行交流、沟通,多关心患儿病情变化和心理状态,做出及时的心理疏导;此外,若患儿出现焦虑、烦躁、哭闹等不良情绪,医护人员可为患儿播放一些欢快的音乐,或者通过做游戏的方式分散患儿注意力,稳定患儿情绪。在患儿雾化吸入过程中,医护人员应指导患儿取半卧位或者坐位,促使患儿保持放松,若患儿出现严重烦躁情绪,应停止雾化吸入,帮助患儿轻拍后背,指导患儿咳嗽。(4)出院指导:在患儿治疗完成后将患儿所有治疗中各类情况及病情变化进行详细的记录,并与患儿家属进行沟通交谈,耐心解答患儿家属所提出的相关问题,并为患儿家属详细讲解相关知识使其掌握,便于患儿出院后其家属能够在家继续指导患儿进行呼吸功能的锻炼,积极进行饮食控制与调配,保证患儿营养及水摄入,利于预后。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疗效评价,治愈:患儿治疗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肺功能完全恢复正常;显效:患儿治疗后临床症状显著改善,肺功能基本恢复;有效:患儿治疗后临床症状有所减轻,肺功能有所好转;无效:患儿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肺功能无任何变化,甚至严重[3]。总有效=治愈+显效+有效。(2)观察并记录两组环境、心理、生理、社会关系、独立性等方面的生活质量评分情况,分数越高则生活质量越高。(3)观察并记录两组PTEF/VT、25%TEF、50%TEF、75%TEF等肺功能指标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8.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疗效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儿童在各年龄段均会发生急性哮喘,患儿出现咳嗽、喘息等症状,不仅会严重危害患儿健康,使生活质量显著下降,严重时还会引起并发症的发生,对患儿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均造成极大威胁[4]。所以在给予其治疗的同时需要实施护理干预措施,舒适护理可根据患儿年龄和心理情况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进而提高治疗效果,消除症状,促进机体快速恢复[5]。

在护理过程中要针对性地对患儿心理特点进行准确评估,不同年龄段儿童心理特点亦不同,准确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从而有效消除患儿一些不良情绪[6-7]。护理人员也应当保持自身一种良好心理状态,以避免自身一些不良情绪为患儿及家属带来一种压抑的治疗环境,应真诚的关心体贴患儿,使患儿充分对自己信任,利于患儿保持良好心态治疗,同时也利于患儿积极配合治疗。在进行护理时护理人员要适当轻轻拍打患儿的后背,鼓励患儿咳嗽,以促进气道分泌物的排出,使患儿呼吸道通畅。患儿在雾化吸入治疗时,需要注意的是气雾湿度和温度的适宜度,保持适宜度能使患儿治疗过程更为舒适。还有就是耐心指导患儿配合,指导患儿呈半坐位或端坐位,借助外力引导患儿将痰液排出,若不能排出,再实施吸痰处理,吸痰时仔细观察并询问患儿感受,保证治疗的舒适性。

第2篇:寂寞小狐狸范文

故事里,一个穿白色长裙,打着伞的女孩每天都站在那里卖草莓。她卖的草莓晶莹饱满,红艳欲满,吃一个从嘴里甜到心里。买她草莓的人每天排着长队,可是,最终得到的草莓也只有十颗儿。

她是怪商人,不只是限制每个人购买的数量,还不收钱。原来,女孩是山上的狐狸,山上的日子太寂寞乏味了,只要化作人形,就可以到人类的世界,和人类做朋友了。她喜欢别人买她种的草莓,那是一种无比的快乐。

看来我们要改变对狐狸的旧观念它也许并不是狡猾,只是小小的聪明,它也可能故事一直用最美好的语言,讲述这个故事,可是读到最后,我却觉得有点寂寞。为什么小狐狸只能这样和人类交往、做朋友呢。

第3篇:寂寞小狐狸范文

一、“睁只眼来闭只眼”——在空白处模糊

该糊涂的时候不糊涂,会导致课堂上的对立,还会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得不偿失;该清楚时不清楚,又会造成学生小错不断酿成大错,这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表现!一句话,班主任要把握好糊涂的时机和火候。对一些非原则性小问题,可把握机会事后提醒或班委暗示,让其警醒!如果班主任能睁只眼来闭只眼,眼睛中能够容忍点小沙子,不仅班级管理变得简单,师生关系也会变得融洽,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

【案例】

同在一个办公室,我们都知道班主任陈老师很厉害。别的班学生到办公室打小报告,这个班班主任立马放下手上的活,直奔教室。而陈老师班的学生老报告,我们很少看到陈老师走出办公室的。她很少说话,学生偶有小过失,他仿佛视而不见!一次,一位调皮捣蛋的学生上课看漫画,同桌很替他捏了把汗。而陈老师一直不动声色!过了一个星期,正当学生洋洋得意,以为陈老师好糊弄时,一天陈老师突然将其找了去,不容学生多说就把他平时的表现全盘托出。学生顿时哑口无言,服服帖帖地接受了处理。

二、“得绕人处且绕人”——在伤痛处模糊

作为一线班主任教师,与学生接触最多,最了解学生。遇物而诲也就最有必要。当学生的认识和规范的道德出现偏差时就粗暴地呵斥学生,硬把道德塞给学生,这样的教育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反感和抵触。我们要有一颗爱心,一双慧眼,善于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宜粗不宜细“定会胜过毫无意义的”细查深究。

【案例】

班里有一位男生叫刘力(化名),他性情孤僻,动不动就打架,同学们都不喜欢和他玩。就在上个星期,他又把同桌打哭了,同桌也把他狠狠地扭了一把。男儿有泪不轻弹,我想受伤的又何止他同桌呢!下午的班会课上,我有意组织大家谈一谈“我眼中的爸爸妈妈”。想不到在其他同学的带动下,刘力主动发言,讲述了他的爸爸经常酗酒,不管事,害得妈妈一个人照顾家庭,还要上班挣钱。同学们都觉得特别意外,我也是。我发现刘力的眼里含着泪花。多么懂事的孩子。可就是眼前的这个孩子在上午的时候还和同桌打架,是大家眼里的“打架王”。都说认知冲突是学习的有效资源,现在我引领这个孩子和更多的孩子一道,认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关心家庭,关心同学,我相信在他心里,这一课是难忘的。

三、“假作真来真亦假”——在敏感处模糊

老师评价学生时,不能眼里带着沙子,对学生原先的学习能力,思品表现只要知道个大概就可以了,可以模糊地处理,不能过分地注重学生过去的能力,更不能担心学生是不是胜任,只要给他们一个支点,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还你一片精彩。所以,在班干部选用上班主任不妨假作真来真亦假。

【案例】

听同事讲起过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她原先的学校有一个同事接了一个“炒货”(吵货)班级,经过一年的努力,不但甩掉了“炒货”的帽子,而且把班级转变成年级里最优秀的班级。我作为班主任,出于职业的原因,自然特别关注故事中这位传奇班主任的传奇做法:这位老师一接这个班级,就碰到了头痛的事情,学生有连续几天不做家庭作业的,有经常玩电子游戏的,还有出名的“皮(顽皮)大王”等等,班主任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起早贪黑,和学生“泡”在一起,寻求建立感情,寻求人缘,树立威信。然而半个学期后,在学校组织的抽测中,这个班级的成绩依然垫底,班级的其它竞赛也没有起色。后来,这个老师经过分析,发现这个班学生好胜心很强,只是没有用在正确的场合,只要引领得当,可以激发孩子的向心力。她决定在孩子中推出开展轮流当班干部活动、民主测评班干部活动、确立优秀班干部奖励制度等一系列旨在激发学生集体荣誉感、自我责任感的举措。

第4篇:寂寞小狐狸范文

关键词:粮食补贴;农户决策;粮食产出

中图分类号:F3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3)01-0054-07

一、引 言

粮食是兼具私人物品与公共物品属性的特殊商品,由政府对粮食产业进行补贴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粮食问题一直是“三农”问题的重要方面,也是我国农业政策的核心问题。为扭转1999~2003年我国粮食生产连续下滑的局面,国家先后出台农业税减免、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直补等一系列粮食生产扶持政策,至今,已初步形成综合性收入补贴、生产性专项补贴以及粮食最低价收购等多项政策相结合的粮食补贴制度。自从粮食补贴政策出台,2004~2011年我国粮食连年增产。众多学者,如曹芳[1],王娇[2],张红玉、赵俊兰[3],沈淑霞[4]、臧文如[5]等的研究都表明(某种)粮食补贴对粮食生产的投入或产出具有促进作用。但杨建利、岳振华[6]指出,随着政策环境的变化,粮食补贴政策的边际效应逐年递减,部分学者,如叶慧、王雅鹏[7]对当前粮食补贴政策的效率表示质疑。至于粮食补贴效率低的根源,学者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各自的观点:补贴规模太小;补贴结构不合理;补贴手段、方式失当;其他因素。笔者认为粮食补贴规模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控的外生变量,短期内大幅增加不现实。明确补贴目标、在既有的预算约束下合理调整补贴结构和补贴方式才是提高效率的根本途径。

现有文献中关于粮食补贴政策效果的研究很多,建模并利用数据对某一种粮食补贴的政策效应进行经验研究的文献也不少,但系统研究粮食补贴制度作用机理的很少,尤其是从农户家庭行为的视角运用数理经济学进行纯理论分析的更少。问题不是抽象的有效率和无效率,而是针对某一意图或目标的有效率还是无效率。必须明确,当前我国粮食补贴政策的理性目标是粮食生产,提高农民收入应该作为政策手段或者成为政策效果之一。在粮食生产导向下,方可对粮食补贴制度的效率作客观评价。吴连翠、陆文聪[8]指出农户是农业生产微观主体,粮食补贴政策效应须通过对农户决策行为的影响来实现。制度界定并限制了人们的选择集,制度环境的演化导致农户选择集的改变,进而导致农户行为变化。粮食补贴政策作为一种制度变迁影响农户行为,进而作用于政策目标,此即粮食补贴的作用机理。本文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构建农户粮作经营模型并利用外生变量的比较静态分析方法,通过农户收入、投入品价格、粮食价格等政策变量分析粮食补贴对农户决策行为的影响,据此提出粮食补贴效率低的症结,并依据模型提出产出效率导向下的粮食补贴机制。

二、基本模型

(一)基本假设

为揭示粮食补贴作用机理并评价政策效果,需构建种粮农户行为模型,模拟研究农户在既有资源约束和粮食补贴背景下,如何理性配置资源。建模之前,作出以下假设以明确模型应用范围是必要的。

1.生产函数假设。土地、资本、技术、劳动是影响粮食产量的可控因素,气候、病虫灾害等自然因素属于不可控因素。鉴于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年度间粮食播种面积波动很小,故假定土地投入不变。技术进步虽然对粮食生产有重大影响,但短期内变化不大,故假定“技术”因素不变,因此,粮食产量主要取决于资本和劳动。假定生产函数为Q=f(L,K)关于农户生产函数的原始假设为Q=F(L,K),其中,代表技术因素,在本文中假定为既定的外生变量,因此,农户生产函数也可写为Q=f(L,K)。。其中, Q为粮食产量;L为投资水平;K为劳动投入量劳动投入量和下文的闲暇都以时间来衡量。。关于农户生产函数,另作如下假定: 2f/KL>0;2f/K2

2.农户“理性”假设。舒尔茨(1987)指出,农户家庭效率低下的现象是很少发生的。农户的“理性”表现为效用最大化,研究家庭行为的模型一般都采取家庭效用最大化的假定。假定种粮农户家庭效用来自于消费和闲暇,消费源于收入Y,闲暇t来自于家庭的时间储备T。农户拥有收入和时间两种资源,且收入和闲暇之间具有替代关系,获取收入须以放弃闲暇和部分收入为代价。令农户的效用函数为U=u(Y,t)。关于农户效用函数,另作如下假定:2u/Ydt>0;2u/Y2d

3.家庭资源“稀缺性”假设。家庭资源“稀缺性”源于家庭资源的有限性和竞用性。时间和收入都是农户的稀缺资源,农户主要通过粮食生产和参与劳动市场两种途径获得收入。因此,有农户时间约束L+l+t=T与收入约束Y=PQ-rK+wl+,其中,P表示粮食价格,r表示粮食生产投入品价格,l为农户在劳动市场上提供的劳动量,w表示劳动市场工资率,表示其他收入。在l为常数时,Y取决于t,K或L,K,因此,令Y=y(t,k)或Y=Y(L,K)。

4.价格“外生性”假设。假定P,r和w均为外生变量。崔晓黎[9]指出,由于粮食种植业在我国属次优资源配置,处于最优劳动力时期的青壮年70%以上都进城务工,农业生产基本由农村留守人口承担。农户的劳动力在务工与务农之间的分配主要取决于农户的要素禀赋,短期内比较固定,因此假定l为外生变量。此外,不受农户资源的影响,故假定其为外生变量。

(二)模型构建

农户粮作经营行为模型由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构成,目标函数为农户效用 最大化,约束条件为时间约束和收入预算约束。模型基本构成如下:

maxL,KU=u(Y,t)

s,t,Y=Pf(L,K)-rK+wl+

(1)

l+L+t=T

模型(1)是“劳动-闲暇选择分析方法”的变形,收入闲暇分析法在家庭决策问题中应用非常广泛,贝克尔曾用它来分析各种家庭现象,巴泽尔[10]107-108曾用此方法分析奴隶劳动强度问题。通过模型(1)的两个一阶条件U/L=0,U/K=0可解得农户效用最大化的L和K严格来说,模型(1)的解还要看二阶条件,在此不考虑二阶条件,假定通过一阶条件即可求得惟一解。,记为L*和K*。农户粮食生产的劳动投入和投资分别为L*和K*时,称为农户均衡状态。此时,农户的粮食产出记为Q*,易知Q*=f(L*,K*)。由于L*和K*取决于外生变量,r,P,令Q*=q(,r,p)。根据求导法则,U/L=0可化为:

UYYL=ut

(2)

(2)式左边和右边分别视为农户劳动和闲暇的边际效用,(2)式含义是:农户闲暇的边际效用等于劳动的边际效用。(2)式是农户确定农业劳动投入量的依据,但(2)式表示的是在投资水平不变时农户效用最大化的条件。根据求导法则,U/K=0可化为:

MUY(P·MPK-r)=0

(3)

MUY与MPK分别表示U/Y与f/K。由于有U/Y恒为正的假定,(3)式可化为:

P·MPK=r

(4)

(4)式含义是:农户投资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这是农户作为生产者在要素市场上实现均衡的必要条件,也是农户确定投资量的依据。满足(4)表明在劳动既定时农户实现了利润最大化。

三、粮食补贴背景下的农户行为反应

(一)综合性收入补贴的政策效应分析

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是粮食生产综合性收入补贴的主要内容。财政部关于粮食直接补贴的对象和方式有明确规定:“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有三种方式可供选择,即按计税面积补贴、按计税常产补贴、按粮食实际种植面积补贴”。臧文如[5]指出,现实中还有按粮食交售面积补贴的方式,但大多数省区的“两补”均采取按计税面积或计税常产补贴的方式,这种补贴方式与粮食生产脱钩,具有“普惠制”特征。张照新、陈金强[11]也指出,综合性收入补贴在瞄准机制上要求比较宽松。综合性收入补贴也称“直补”,“直补”的“普惠制”特征广为诟病。杨友孝、罗安军[12]通过理论模型分析得出,农业直接补贴只有短期效应,不能在长期中实现生产最优化目标。王玉霞、葛继红[13]通过福利经济学模型的分析得出,农业挂钩收入支持会引起农产品产量增加,不挂钩收入支持政策则对农产品产出没有影响。大多数学者,如马彦丽、杨云[14],蒋和平、吴桢培[15]等都认为“直补”和农户生产行为脱钩,难以起到促进农户粮食生产投入的作用。学者们一般是从直观上得出结论,或者从数据出发进行经验验证,但显得经验研究有余、理论分析不足,且现有文献集中于分析补贴对农户土地、资本投入的影响,尚缺乏补贴对农户劳动投入影响的研究。在我国劳动力越来越紧缺的时代,分析补贴对粮食生产劳动投入的影响是有意义的。

若农户初始均衡状态为(L*0,K*0),记为E0,单个农户获得量为Δ的收入补贴,则和获得补贴前相比,任意闲暇水平下农户收入提高了Δ,可见收入补贴影响农户收入约束。“直补”条件下的农户行为可以用以下模型模拟:

maxL,Ku(Y,T-l-L)

s.t.Y=Pf(L,K)-rK+wl++Δ

(5)

假设该模型存在惟解L*1,K*1,对应于收入补贴条件下的农户均衡状态,记为E1,即(t*1,K*1),t*1=T-l-L*1。为考察收入补贴导致农户劳动投入如何变动,引出以下命题:

命题1命题1的简要证明:假设农户初始处于均衡状态,对应投入组合为(L*0,K*0),记为E0。在投资维持在K*0不变时,农户预算约束记为(T,Yd)。由于直接收入补贴改变了农户的预算约束,E0对应两个预算约束点获得。:在其他外生变量既定时,若以t0,L0分别表示投资既定时无收入补贴条件下农户的闲暇量和农业劳动量,t1,L1分别表示投资既定时有收入补贴时农户的闲暇和农业劳动量,则有t1>t0或L1

图1 直接收入补贴的劳动投入效应

命题1含义是收入补贴具有减少农户劳动投入的效应,如图1。该效应也可作如下解释:一般情况下,劳动报酬率的变化会对消费单位的劳动供给产生“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且这两种效应方向相反。而与粮食生产脱钩的综合性收入补贴对种粮农户的种粮劳动投入只有“收入效应”,并无“替代效应”,因此具有抑制劳动投入增加的作用。只是当前补贴额度相对于农户收入水平来说很低,因此这种作用可能很小。但模型分析至少从劳动投入的角度表明综合性收入补贴对粮食生产促进作用很小。

(二)生产性专项补贴和价格支持背景下的农户行为调整

生产性专项补贴主要内容是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目的在于通过降低投入成本鼓励农民使用新品种和新型农业机械,从而提高粮食数量和质量。生产性专项补贴和粮食最低价收购制度对粮食生产投入的影响收到许多学者的关注,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生产性专项补贴对粮食生产投入有促进作用。刘克春[16]通过建立Logit模型并对农户抽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粮食生产资料价格对农户粮食种植决策行为产生明显的逆向调节作用。吴连翠、陆文聪[18]通过对安徽省某村120个农户的调查研究发现,农户确实是根据农产品和要素价格的变动来优化家庭生产行为。Schmitz[17]认为生产性专项补贴对投资具有较强的激励作用。陈慧萍等[18]通过对2004~2007年分省数据的实证分析,得出粮食补贴主要通过影响资本投入进而影响粮食产量。

模型(9)的解记为*,r*,P*,分别称之为最优其他水平、最优投入品价格和最优粮食价格。此时,农户的劳动投入、农业投资和粮食产出分别记为L**,K**,Q**。易知,L**=τ(*,r*,P*),K**=υ(*,r*,P*),Q**=q(*,r*,P*)。若实际的农户其他收入、投入品价格和粮食价格分别为0,r0,P0,则政府对单个农户的收入补贴、投入品补贴和粮食价格补贴的最优量分别为*-0,r0-r*,P*-P0假定0r*,P0

(二)既定预算约束下的最优粮食补贴

多种因素决定了政府的农业支出是有限的,虽然存在无预算约束条件下的*,r*,P*,但政府不一定有财力负担最优规模的的粮食补贴。现实中,农业补贴只是财政支出项目之一,受财政预算的约束,每期有既定的额度。假定每期粮食补贴额度外生给定,那么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分配既定额度的粮食补贴资金以使粮食产出最大化。假设Δ,-Δr,ΔP分别表示政府对直接收入补贴、投入品补贴和价格补贴,M为政府对单个农户的补贴额度,则该问题可用如下模型表示:

maxΔ,-ΔR,ΔPQ*=q(0+Δ,r0+Δr,P0+ΔP)

(10)

s.t.Δ-K*Δr+Q*ΔP=M

其中,K*=υ(0+Δ,r0+Δr,P0+ΔP),Δ,-Δr,ΔP为决策变量。若该模型有惟一解Δ*,-Δr*,ΔP*,则模型的含义是:在既定补贴额度M下,有众多可行的补贴组合Δ,-Δr,ΔP,每组可行补贴组合对应惟一一组投入产出组合(L*,K*,Q*),其中,有且仅有一组补贴组合使产出Q*最大,该补贴组合即是最优农业补贴组合,记为(Δ*,-Δr*,ΔP*)。此时,政府实现了粮食产出最大化的目标且农户实现了效用最大化,因此结果是有效率的。

(三)粮食补贴的一般趋势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户收入、要素价格和粮食价格都有上升趋势。因此,由于边际递减规律的作用,等量的补贴所起的增产作用越来越小,即政策效应趋弱。为实现增产目标,粮食补贴的规模须不断加大。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业劳动力呈减少趋势,投资增长较快,劳动相对于资本越来越稀缺。因此,劳动的边际产出有提高趋势,资本的边际产出呈降低趋势。根据农户生产函数可知,产出变动ΔQ、投资变动ΔK和劳动投入变动ΔL之间存在如下关系:ΔQ=MPK·ΔK+MPL·ΔL。由于劳动投入减少,即ΔL

五、结论与建议

(一)粮食补贴目标的集中

库兹涅茨法则指出,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呈下降趋势。近年来我国农户农业收入份额不断降低,农业不再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而逐渐成为一种利用闲置劳动力的途径,或者是执行一种社会保障的功能。农业的“衰退”质性以及我国尖锐的人地矛盾也决定了农业不可能是解决农民贫困问题的根本出路,农民收入提高的根本途径在于劳动力市场的调节。因此,粮食补贴的政策目标应定位于粮食生产发展而非农民增收。

(二)粮食补贴结构的调整

分析表明,综合性收入补贴对粮食生产促进作用甚小,政策成本甚高,而生产性专项补贴则能有效促进农户的粮食生产。从国际农业政策实践来看,通过价格支持进行的补贴是解决农产品短缺的有效手段,而收入补贴则在农产品过剩、农民贫困化的背景下普遍实行。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逐步建立了农民收入综合补贴制度,但仍保留了包括价格支持和其他生产性专项补贴等政策。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粮食补贴政策发展历程看,早期以促进农业生产的专项补贴为主,后期以保障农民收入的综合补贴为主。但这种转变是以农业生产力达到一定水平、农业发展面临的任务转变为前提的,我国目前尚未到达这个阶段,粮食补贴资金的配置应以生产性专项补贴为重点。而我国目前粮食补贴制度的特征是以收入补贴为主,2004~2009年,综合性收入补贴即“两补”资金占四项补贴平均比重为81.74%。这种补贴结构亟待改变,补贴重点应向生产性专项补贴转移。

(三)粮食补贴方式和对象的转变

粮食补贴采取“直补”模式虽然执行效率较高,但可能偏离了政策目标,这反映我国农业补贴在补贴方式的选择上,存在强调管理效率而忽略政策绩效的现象。综合性收入补贴和农户生产决策相关性很低,对粮食生产所起的促进作用甚小。为了使补贴能切实起到促进粮食生产作用,补贴不应以普惠制发放,在补贴对象上应瞄准粮食生产户,补贴方式上应使补贴与农户生产决策相挂钩。在粮食直补普遍实行“普惠制”的大背景下,少数省市粮食直补向粮食大户倾斜种粮大户倾斜。以粮食种植为代表的土地密集型模式是未来中国农业生产的首要模式。粮食生产的规模化经营是我国农业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粮食补贴资金的分配应逐步向种粮大户倾斜,以促进粮食的规模化生产经营。

参考文献:

[1] 曹芳.粮食主产区粮食补贴改革研究:以江苏省的调查为例[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3):4044.

[2] 王娇,肖海峰.我国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和减免农业税政策效果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7(2):2428.

[3] 张红玉,赵俊兰.我国粮食补贴政策的增产路径及其优化[J].学术交流,2008(7):1216.

[4] 沈淑霞,佟大新. 吉林省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效应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8(8):1216.

[5] 臧文如,傅新红,熊德平.财政直接补贴政策对粮食数量安全的效果评价[J].农业技术经济,2010(12): 8492.

[6] 杨建利,岳振华.美、欧、加粮食补贴标准、确定机理对我国粮食直补的启示[J].经济体制改革,2011(2):154159.

[7] 叶慧,王雅鹏.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的粮食直接补贴效率分析及政策启示[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5):356359.

[8] 吴连翠,陆文聪. 基于农户模型的粮食补贴政策绩效模拟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1(5):171178.

[9] 崔晓黎.对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效益与补贴的深层次分析[J].调研世界,2009(10):321

[10] Y. 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11] 张照新,陈金强.我国粮食补贴政策的框架、问题及政策建议[J]. 农业经济问题,2007(7):321.

[12] 杨友孝,罗安军.我国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理论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06(4):3538.

[13] 王玉霞,葛继红.我国粮食补贴政策低效率的经济学分析[J].贵州社会科学,2009(3):7175.

[14] 马彦丽,杨云. 粮食直补政策对农户种粮意愿、农民收入和生产投入的影响:一个基于河北案例的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5(2):713.

[15] 蒋和平,吴桢培.湖南省汨罗市实施粮食补贴政策的效果评价:基于农户调查资料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2009(11):2832.

[16] 刘克春.粮食生产补贴政策对农户粮食种植决策行为的影响与作用机理分析:以江西省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10(2):1221.

[17] Schmitz A,Schmitz T G.Rossi F.Agricultural Subsidies in Developed Countries:Impact on Global Welfare[J].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6,28(5):416425.

[18] 陈慧萍,武拉平,王玉斌.补贴政策对我国粮食生产的影响[J].农业技术经济,2010(4):100106.

[19] 王娇,肖海峰.中国粮食直接补贴政策效果评价[J].中国农村经济,2006(12):412.

[20] 吴成福.中外粮食补贴政策对比分析[J].经济经纬,2006(6):101103.

[21] 何菊芳.完善农业补贴政策[J].统计与决策,2006(4):6061.

[22] Hennessy D A.The Production Effects of Agricultural Income Support Policies Under Uncertainty[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8,80(1) :4657.

[23] Dewbre J,Thompton W.The Transfer Efficiency and Trade Effects of Direct Payments[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1,83(5) :1 2041 214.

第5篇:寂寞小狐狸范文

关键词:高校危机管理;预警模型;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D0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4-0192-03

高校危机指由高校内外环境因素造成的一种突发的、危害程度深,对高校的教学、科研、生产、生活以及学校师生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或危害的危机事件[1]。高校是人群密集的场所,众多教职员工和大量青年大学生聚集,由于受到社会大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客观上存在着一些不得不面对的危机。危机一旦爆发,往往给高校的正常运转带来较大影响,因其影响范围广,危害程度深,从而导致高校教学科研中断,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进而导致学校管理的瘫痪和功能的全面丧失。

一、高校危机管理的意涵

高校危机管理就是指高校教育管理者在高校或高校师生面临潜在危机或现实危机威胁的情境下,为了达到有效预防危机、及时处理和消饵危机、化危机为转机等目的,通过组建危机管理机构、制定危机管理预案、危机预警识别、危机处理、危机事后恢复等采取的一系列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应对行为的动态管理过程。在高校危机管理中,危机预警是一相当重要的环节,高校危机预警管理指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事先对可能发生的、影响高校稳定的危机事件作出预测性判断或提出警示的工作过程[2]。如果高校有了一整套完善的危机预警管理体系以及高效能的危机预警管理机制,那么我们就能在危机发生前及早有效地预防危机事件的发生,或是在高校不能抗拒的危机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果断地采取应对策略措施,使危机及时得到处理。

因此,本文研究的中心内容是通过对影响高校危机的因素进行分析,进而建立高校危机管理预警综合评价模型。

二、影响高校危机的因素分析

高校危机根据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分为特大型、重大型、较重型和一般型危机事件。

从而对不同的危机事件设置不同的预警等级[3]。

特大型危机事件指发生该危机将严重地破坏高校的稳定,并迅速波及其他高校或地区,给社会带来极大的不稳定。主要表现有:冲突带有严重的对抗性,各种矛盾混杂在一起且难以调和。正常的秩序遭受严重破坏,局面难以控制,参加的人数众多,社会影响和危害极大。

重大型危机事件指发生该危机将严重地影响学校的稳定,并迅速波及其他高校或地区,给社会带来一定程度的不稳定。主要表现为:冲突带有一定的对抗性,矛盾复杂。正常的秩序受到较严重影响,但局面基本可以控制,参加人数较多,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和危害性。

较重型危机事件指发生该危机将影响学校的稳定,但基本没有波及到其他高校和所在地区,难以给社会造成不稳定。主要表现为:冲突没有对抗性,矛盾比较明确且属于非对抗性,正常的秩序没有受到大的影响,仅发生在局部范围或单位,没有社会影响和危害。

一般型危机事件指不构成危机事件的其他突发事件,协调即可解决。

影响高校危机事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1)学生因素:包括学生心理不健全、厌学、课业压力大、人际关系不佳、情感困惑、、人生观扭曲等都会引发校园暴力及伤害事件。另外,学生的运动伤害、实验操作不当引起的事故等都是常见因素。

(2)教师的因素:包括教师对学生的不信任、教师对学生实行体罚或辱骂、教师本身不够敬业等都会引发师生之间的冲突事件。另外,教师缺乏危机意识以及危机来临时指挥不当也会使学校危机的影响扩大、损失加重。

(3)学校管理的因素:如校风不正、学校口碑不佳、行政管理效率低下、组织运作僵化、学校经营策略不明、学校管理者缺乏领导与沟通能力等都会造成危机事件的发生与蔓延。

(4)学校外部的因素:来自于大环境的改变,如政治与社会的变迁;来自于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所造成的灾害,如地震、洪水、海啸等;来自于不法份子的蓄意破坏及外力入侵,如校外不法份子的滋事伤人、绑架等;来自于突发性流行病疫情在校园的蔓延,如2003年肆虐于全国的“非典”疫情等。

三、高校危机管理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及数据说明

根据上述高校危机管理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理论分析法、实证分析法与调查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对预警指标体系进行构建,指标体系包括学生因素、教师因素、学校管理因素和学校外部因素四个方面以及相应的18个指标,指标体系如下表所示:

四、高校危机管理预警综合评价模型

本文根据数据处理的要求,首先设计了《高校危机管理预警指标体系》调查问卷,分别对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工学院、桂林医学院等150名在校大学生、教师及高校领导进行了抽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40份。被调查人员对高校危机管理预警的各指标进行两两比较,指标两两比较结果构成指标的判断矩阵,成为确定指标权重的内容。其次再设计《高校危机管理预警综合评价》调查问卷,对桂林电子科技大学50名在校大学生、教师及高校领导进行了抽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45份,被调查人员根据该校的现实情况对该校危机管理预警方面的状态进行判断,最后对问卷进行整理,得出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高校危机管理预警模型。

(一)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4]

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根据上述成因分析,本文选取4组共18个预警指标构建高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模型:

2.构造判断矩阵

CR=0.043

层次C排序就是指标体系中二级指标相对高校危机管理预警的权重。

(二)高校危机管理预警的模糊综合评价[4]

将上述评价结果进行归一化处理,可得:

B=(0.316,0.277,0.215,0.192)

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可知:该高校危机的预测结果为特大型危机较为合理。

高校危机管理预警的评价涉及到较多因素,并且容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是一个多层次的模糊综合评价问题。本文将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结合,尽可能地消除主观因素对评价的影响,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的分配,提高了模糊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从而对高校及地方的管理者提供了较为准确的危机预警的决策信息,有利于高校危机管理预警系统的建立和正常运作。

参考文献:

[1]薛澜,等.危机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第6篇:寂寞小狐狸范文

一天,狐狸果真生病了,这时,它想起了往日的好朋友公鸡姐姐天天照顾它,公鸡姐姐是那么细心照顾。可现在,是狐狸自己赶走了自己以前的好朋友了。它很后悔,没办法,它只得自己照顾自己了,可它又是个男的,不会照顾自己。

小狐狸的病终于好了,它觉得自己活着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便想跳河结束自己的生命。忽然被路过的小狗看见了,小狗连忙走过去,劝它说:“狐狸呀!你可知道自己的罪过呀!你呀,不应该那样吓唬自己的好朋友,现在好了,你一个好朋友都没有了,你也应该检讨一下自己呀!”狐狸哭着说:“小狗弟弟,我知道你心肠好,求求你帮帮我吧,好吗?”小狗说:“好呀!但你在这几天不准做任何坏事,否则......”“好好好,我一定不做坏事。只要能让朋友们再和我一起玩耍,付出任何代价我都愿意的!”“好吧!首先你不能做坏事,而且还要挨家挨户的去向他们道歉,一定要真诚哟。还有,这几天一定要尽量帮助大家伙儿做事,一定要表示出自己是想真诚的做。听到了吗?”“是是是,我一定尽力而为!谢谢你,小狗弟弟!”“没什么!”小狗笑着说。

第二天,狐狸便挨家挨户的去道歉了。它首先去了小猫家,对小猫说:“亲爱的小猫,以前我做的坏事希望你不要记在心里,我在这里向你说声‘对不起’,希望你能原谅我。过去我的种种不对,希望你能原谅。好吗?”小猫仔细地打量了一下狐狸:满脸忧愁和同情可怜。还是不相信狐狸,又怕它来做坏事,便用扫帚把它赶了出去。狐狸委屈极了,但有没有人愿意听他的倾诉,它便想到了好朋友公鸡家。公鸡正在看书,听见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就慢不经心的去开门。一看,原来是骗过自己的狐狸。把公鸡吓得毛都竖起来啦!狐狸看见公鸡吓成这样,连忙说:“公鸡姐姐,不要怕我,今天我是专程来道歉的!”“哦,有什么事就说吧!”公鸡的害怕一下子减去了许多。“我希望你能原谅我以前的过错,以前是我不对,骗了你,还让你受惊吓,对不起啊!希望你的原谅。”公鸡看了看狐狸,连吼带骂的把他轰了出去。小狐狸再次找到小狗,说:“我去道了歉了,可他们都不相信我,还用扫帚把我轰了出来,怎么办呢?”“这就说明你的实力还不够强”小狗不慌不忙的说,“道歉不行,你就帮助大家做事,这样,大家应该会理解原谅你了吧,试一试吧!”“好!”

又过了一天,狐狸又到小猫家去了。他这次一进门,就拿起小猫手里的扫帚,帮他打扫卫生。这样的举动让小猫感到不可思议。但小猫还是明白了:狐狸还是想和大家做知心朋友的。他走过去,感受到狐狸在流泪,他顿时明白了。

小猫连忙跑出去告诉他的同伴们,说:“如果狐狸待会儿到你们家来的话,一定要告诉他,他永远都是我们的好朋友!”

第7篇:寂寞小狐狸范文

脑卒中后抑郁症(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其发生率高达25%~60%。抑郁症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甚至增加脑血管病的死亡率[1]。以往国内外相关文献中对PSD患者的心理护理未提及“阳性强化法”的护理模式,2005年12月结合心理学方法护理路径管理模式[2],应用“阳性强化法”的心理护理模式对患者实施干预,提升患者的依从性,提高药物治疗的效果,促进患者的心理及肢体功能的康复。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5年12月~2007年8月住院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病例为首发脑卒中后半月内、符合脑血管病诊断标准[3],无阳性精神障碍的过去史和家族史;神志清楚,检查合作,无严重智能障碍。选取患者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43~64岁,平均(53±2.37)岁;其中,脑出血16例,脑梗死14例,入院1周经抑郁自评量表(SDS)[4]测查后符合脑卒中后抑郁诊断标准。

1.2 方法

对筛选出的患者在神经系统疾病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成熟的护理路径管理模式,包括用药宣传教育及指导,心理卫生宣传教育,健康知识知晓测评 ,向患者讲解抑郁症的诱因、前驱及主要症状、治疗原则、注意事项,以及放松训练等。根据PSD的临床特点,对其目标症状实施心理学技能知识及其管理。

1.3 评估

用SDS[4]对PSD患者进行评估。按照中国常模结果,≥53分视为抑郁,其中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2分以上为重度抑郁。按此标准把入选的病人分为3组:轻度抑郁18例,中度9例,重度3例。

1.4 阳性强化法的应用程序

1.4.1 确定治疗的靶目标(如睡眠障碍、绝望感、认识障碍),在PSD患者表现为早醒、情绪低落、无望、整日担忧自己的疾病是否能治好,观察和记录这些靶目标发生的频度、程度和后果,制定强化计划、标准及目标,并实施强化,强化方案要对PSD患者有足够的吸引力。

1.4.2 阳性强化护理干预措施

简单易行的瘫痪肢体的康复强化训练,在指导患者肢体功能康复训练时,应对其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加以赞赏和肯定,反复“强化”,有意识的忽视其微小的错误,如“你能行,你可以的,做得非常好”等,对PSD患者每一点进步予以积极的、肯定的语言鼓励,忽视并淡化其失败动作;提供生动的图片、幻灯及已康复出院患者的示例,增强患者自信心;开展户外集体活动或做小游戏,以强化患者主观支持与利用度,提高患者的行为规范与技巧;提供个体化心理需求帮助,向患者提供社交与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应对方法,指导其认知上的缺陷,提升认知能力。

1.5 护理干预后评估

护理干预后对PSD患者的靶目标进行测评,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1.6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SPS 10.0统计软件处理,结果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观察PSD患者在给予阳性强化护理干预前后的依从性,结果见表1。表1 PSD患者护理干预前后依从性比较(略)

3 讨论

国内外研究认为,脑卒中后抑郁机制与内源性抑郁机制相似,是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的代谢紊乱所致,认为脑内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减少可能是PSD发病的病理基础,多种环境因素及认识,躯体功能障碍等生物因子协同作用促使了该病的发生。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主观情绪低落、抵触,导致其肢体和心理康复的困难[5],必要而可行的阳性强化心理护理,为患者疾病的提供了帮助。

行为理论认为,行为是后天学习的,一个习得行为如果得以持续,一定是被肯定的结果所强化。所以建立或保持其中行为必须对其施加奖励,要消除其中行为,就得设法给予惩罚,及时奖励正常行为,漠视或淡化异常行为,这种方法称之为阳性强化法[6]。针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展开不同层次的心理指导,患者从被动接受治疗转为主动积极参与治疗,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使之抑郁情绪得以释放;在对其肢体功能进行康复训练的同时,对其进步予以肯定、鼓励和赞赏,让其恢复自信心。在进行心理疏导及健康教育时,让患者与家属共同认识到,患者需具备的促进和维持个体的良好身心状态,是战胜疾病的关键,让其认识到主动按时服药、充足的睡眠是康复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有些患者在进行肢体功能康复训练时,因悲观、失望、疼痛而不愿动,自我尊严感降低,要用成功的病例鼓励患者,强调“只有自己才能让自己站起来”,让患者对疾病有正性情绪反应。

通过护理干预,改善患者的状况,提升患者的依从性。本组患者在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前后差异有显著性,这与其他学者的研究有一致性。有学者认为,健康信念对治疗依从性有显著影响,与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呈正相关[7,8]。

本组资料表明,采用“阳性强化法”心理护理模式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康复有一定临床效果,是值得推广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彭凌,王春林,林燕,等.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患者的护理干预进展[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9(01):8.

[2]陈凌.临床护理路径在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病人中的应用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2002(8):1-2.

[3]中华医学会神经学分会.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6):379.

[4]W K Zung.抑郁自评量表[M].北京:民族出版社1965:194-196.

[5]张静.脑梗死所致精神障碍的护理对策[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9(08):39.

[6]郭念锋.心理咨询师[M].北京:民族卫生出版社,2005:112-1134.

第8篇:寂寞小狐狸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课程教学 模糊评价

目前,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是广泛应用于各领域的评价系统,以量化的手段来判断事物的好坏,例如教师综合素质水平评估、学生就业现状评估等。校企融合的评价工作具有很强的模糊性和综合性,这类问题恰与模糊模型中因素分级综合评价模型相对应同。模糊综合评判是对事物的性态和类属的归属程度给予刻画和描述的模糊评价方法,应用模糊评价方法来进行校企合作教学效果的评估,这种方法科学性好,可信度高,是校企合作效果评估的有力工具。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正面临着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大变化。从一定意义上说,职业教育已经是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职业教育既面临着新的发展契机,同时也处在更具有挑战性的生存环境中。校企合作是推动高职教育发展,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

1 模糊综合评价法简介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标方法。该综合评价法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即用模糊数学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做出一个总体的评价。它具有结果清晰,系统性强的特点,能较好地解决模糊的、难以量化的问题,适合各种非确定性问题的解决。

2 高职院校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模糊评价模型的建立

2.1 制定评价指标及权重集(见表)

2.2 建立评价集

在本课题研究中,将校企融合评价等级确定为较高层次、一般层次和浅层次3个因素集,分别赋值90,70,50分,即V=(90,70,50)。

2.3 建立模糊综合评价矩阵

2.4 综合评判:对于权重A=(a1,a2,…,an)计算

B=A?莓R,并根据隶属度最大原则做出最终评估结果。

第9篇:寂寞小狐狸范文

产妇这一个体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临近分娩前后,其很容易出现心理上的焦虑。为了使其有更多的信心完成分娩,医护人员对其相关护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的提高,通过借助一些针对性的护理方式,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效[1]。对此,在本次研究中针对家庭化产科护理模式的应用及效果进行了相关探讨,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选取我院产科2017年3月~2017年10月期间收治的74例产妇为研究对象,并使用掷色子的方法完成平均分组,各37例。其中,对照组产妇的最小年龄和最大年龄分别为20岁和33岁,均龄值为(24.8±3.2)岁,孕周在32~41周,平均孕周为(33.1±0.9)周;实验组产妇的最小年龄和最大年龄分别为22岁和34岁,均龄值为(25.9±2.8)岁,孕周在31~40周,平均孕周为(32.8±1.0)周。所有入选产妇均为初产妇,并自愿参与此次研究,将患有精神疾病史和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排除在外。经过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产妇在分娩前后接受常规护理方式,主要包含的内容有健康宣教、环境护理、饮食指导和相关注意事项的介绍,对患者存在的疑问要耐心讲解,使其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

1.2.2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家庭化产科护理模式,具体实施方案如下:首先,要将产妇待产环境营造得尽量舒适、舒服,使产妇的日常需求能够得到满足,尽量安抚和鼓励其恐惧、紧张的情绪,调整其心理状态;在待产的过程中鼓励家属陪同,给予其更多的安全感。与此同时,责任护士还需要将详细的分娩流程讲解给患者,使其有更多的信心进行分娩。除此之外,还需要向患者讲解一些有关新生儿养护和产后身体恢复的相关事宜,使产妇能够得到更好的预后和照顾新生儿能力。

产妇在分娩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对其身体情况加以关注,并可适当使用一些肢体语言,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程度。完成分娩之后,需要对患者进行饮食方面和离床活动的指导,促进患者的康复速度。院后相关事宜的指导也相当重要,讲解一些照顾婴儿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1.3指标观察和评价标准

使用汉密尔顿焦虑表对两组产妇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价,≥4分表示焦虑,7~14分表示较为焦虑,≤7分表示无焦虑。焦虑患者比例=(较为焦虑+焦虑)/总人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此次研究数据,率表示计数资料,行x2检验,当P

2结果

经过对比两组产妇的焦虑情况,实验组患者情况明显要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统计学意义成立(P

3讨论

在分娩前后的过程中,产妇需要承受一些不同程度上的痛楚,为了能够使其紧张、焦虑情绪得到缓解,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方式具有一定的必要性,有助于提升产妇的自然分娩率。随着“以人为本“医疗理念得到越来越多业界人士的认可[2],对产妇实施的护理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和探索,并取得了一些较为理想的成果。

家庭化护理是一种与传统护理模式有所区别的模式,“以人为本”的理念也要体现得更为明显和深入[3]。产妇在入院之后需要为其布置好病房环境,保证舒适、整洁,能够给产妇一种“家”的感觉,并叮嘱家属要多加陪护产妇;作为责任护士,还需要将一些相关知识和技巧传授给产妇,使其焦虑情绪能够得到有效的缓解,进而保证产妇分娩活动的顺利完成。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