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酸性土壤的特点范文

酸性土壤的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酸性土壤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酸性土壤的特点

第1篇:酸性土壤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土壤酸化;原因;影响;对策

一、保护地土壤酸化的原因

土壤pH值取决于成土母质和立地条件,同时受到年降水量、耕地深度、施肥量以及施肥种类等因素影响。保护地种植业的发展壮大,改变了传统的种植模式,大量肥料特别是酸性化肥的大量施用,加速了土壤酸化的进程。土壤酸化的发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年降水量过少的土壤易酸化 夏季保护地一般不再种植作物,多露天休耕,降雨量大的地区或年份,土壤不易酸化或酸化速度慢。这与土壤中的酸离子和水解后的金属离子形成难以溶解的化合物有一定关系;同时,酸离子被雨水稀释后沉积到犁底层以下,难以对作物造成危害。

2. 土壤有机质含量过低加重酸化 土壤有机质中的腐殖质有着巨大的比表面积和表面能,具有较强的吸附性,以及较高的阳离子代换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能缓冲土壤中H+的浓度。目前有些地区在肥料使用上复合肥占80%左右,商品有机肥占20%左右,农家肥几乎为零,由于常年大量使用化肥以及质量参差不齐的商品有机肥,土壤有机质含量逐年降低,许多地块有机质含量都非常少,土壤缓解H+能力不强,致使土壤酸化趋势加重。

3. 旋耕的耕作方式造成土壤酸化 调查发现,保护地常年采取旋耕的方式,耕层浅,90%以上的为冬季种植经济作物,很难实现冻垡,致使土壤板结,通透性差,土壤中嗜酸有益菌活性降低,导致H+长期在土壤中累积,造成土壤酸化。

4. 不合理的施肥方式加快土壤酸化 调查发现,90%的保护地种植户,种植作物的产量与效益主要依赖各种各样的化肥,酸性肥料如硫酸钾或硫酸钾型复合肥常年大量使用,是导致土壤酸化的另一个因素。种植户偏爱的磷酸二铵所含的五氧化二磷与水反应生成磷酸,磷酸在土壤中大量积累,加快了土壤酸化的进程。还有有机肥DD鸡粪,由于其含有大量的84消毒液、呈现酸性,据大量的调查结果,施用鸡粪的地块土壤酸化严重。

二、土壤酸化对作物的影响

1. 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 土壤中的中微量元素如钙、镁、钠等在酸性土壤中会显著减少且易随水淋失,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致使保护地经济作物综合抗性逐年降低,投入产出比缩小。

2. 重金属中毒 土壤中铁、锰、锌、铝等重金属化合物,在酸性土壤环境条件下,极易水解成重金属阳离子,这些阳离子在土壤中达到一定浓度后就会对作物产生毒害作用。主要表现为植株生长不良,叶片出现重金属中毒症状,如叶片失去光泽呈现灰白色或边缘焦枯等。

3. 导致微生物活性降低 土壤有益菌都适宜在中性土壤中生长发育,如硝化细菌适宜的pH值为6.5~7.9,自生固氮菌为6.6~7.5,纤维素分解菌为6.8~7.5。随着土壤环境的酸化,土壤中有益菌活性降低,直接影响有机质的矿化和氮的固定。

4. 影响作物对肥料的吸收与利用 土壤酸化直接影响作物对各种元素的吸收与利用,当土壤pH值降低至4.0左右时,即使施肥作物也难以利用,表现出生长不良、缺素症状,严重时根系生长受阻,主根短而细,呈黄褐色,后期变成黑褐色,植株生长不良或停止生长,直至死亡。

5. 对种子发芽势有影响 种子发芽势与土壤pH值有一定的相关性,土壤pH值小于2时种子不发芽,当pH值在2~2.5之间时种子发芽异常,在2.5~7范围内,发芽势随着pH值的上升呈显著的正相关。

三、酸化土壤应对措施

1. 配方施肥 配方施肥不仅表现在农作物增产效应上,而且在培肥土壤、提高土壤肥力的同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盲目大量施用化肥造成的土壤酸化现象。配方施肥是在科学测土的前提下,根据作物种类、需肥特点以及土壤中可利用的养分,合理搭配“三要素”与中微量元素之间的合理比例,规避化肥对土壤的污染,提高肥料的最大利用率。

2. 分阶段施肥 对于采收期长、产量高的保护地作物如嫁接黄瓜、嫁接茄子,可采取分次施肥方法,减少底肥使用量,在作物生长发育阶段根据作物的形态表现,有针对性地施用相应的肥料。可采取冲施、叶面施肥方式,满足作物对养分的需求。

3. 增施有机肥 长期以来,化学肥料由于施用后效益高、见效快,受到保护地种植户的普遍偏爱;商品有机肥在一定时期备受农民青睐,但由于生产原料的参差不齐,质量差的有机肥往往引起对土壤的二次污染。保护地所使用的鸡粪一定要腐熟并晾晒7~10天后再施用,防止残留在鸡粪里的84消毒液对土壤造成污染。

4. 施用生物菌肥 生物菌肥是以优质有机质为基质发酵而成的新型肥料,除了具有增加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外,还具有平衡土壤菌落、提高作物综合抗性等多种效果。该肥具有一定的吸附能力,能够吸附游离在酸性土壤中的重金属离子成为难以溶解的化合物,不再对农作物造成危害。

5. 化学措施 酸性和强酸性土壤同时存在着钙、镁、硅等中微量元素失调现象,此类保护地除了采取上述技术措施外,还应当采取化学措施,包括施用生石灰和碱性肥。生石灰每亩用量为100千克。生产实践表明,施用生石灰极易引起土壤有机质的迅速流失,造成土壤板结、通透性差,不利于作物根系生长,因此施用时最好增加有机肥的用量,一般增加30%~40%。碱性肥料包括钙镁磷、硅钙肥等,这些肥料在施用时最好与腐熟的有机肥混合,以起到相互促进的效果。

6.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的运用 秸秆生物反应堆就是以秸秆为原料在腐熟菌剂的作用下为保护地种植的作物提供所需要养分的同时提高地温。内置式生物秸秆反应堆与酸性土壤形成一个隔离层,避免酸性土壤对作物的危害,确保植物的安全生产。

结语

在保护地生产实践中,引起土壤酸化的因素有很多。但目前看来,尚未有任何一套耕作制度适用于保护地生产。当上一茬作物收获后,应当对土壤进行耕作等处理,才能有效降低土壤中有害物质的残留,科学合理施肥,通过建立合理的轮作制度就能有效地克服保护地土壤的连作障碍,通过因土、因作物施肥或者配方施肥能够解决营养物质的失衡和不同茬口作物的自毒以及土壤酸化、盐渍化问题,通过采取节水灌溉技术可以达到节水和改善保护地土壤环境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刘桂双.土壤化验分析方法的要求及注意事项[J].高师理科学刊,2010, 30(5):54.

[2] 孙晓辉,张柏习,刘亚萍.关于提高土壤化验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探讨[J].防护科技林,2012(6):74,83.

第2篇:酸性土壤的特点范文

(陕西省凤翔县田家庄镇金山果业服务合作社陕西凤翔721400)

钙是植物生长发育必需的6 种大量营养元素之一。通常植物体内钙的含量比氮、钾少,而比磷、镁、硫高。多少年来在果树生产中,不少果园由于只重视化肥(氮、磷、钾)的投入而忽视了钙等其他微量元素的施用,加上果树根系吸收钙的能力差,钙元素在树体内移动性差等特性,使果树的缺钙现象越来越突出,由此而引发的生理病害也越来越重,如苹果的苦痘病、痘斑病、水心病、套袋果丛裂纹病、裂果病、梨黑斑病和黑心病,桃梢端枯死,果顶软化,猕猴桃早熟易软,板栗贮藏期果肉变黑等,严重影响了果实的品质和贮藏性,给果树生产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对果树增补钙类营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

1 造成树体和果实缺钙的主要原因

1.1 土壤中钙素含量不足

土壤中碳酸钙与磷酸钙是钙的主要来源,但有些沙质土壤,酸性土壤,涝洼地以及20 年生以上的长富系列品种老果园,重茬果园,有机质含量较低的果园等,常存在钙素严重不足。

1.2 土壤中拮抗离子的影响

在土壤溶液中的铵离子、钾离子、钠离子、镁离子等,能与钙离子产生拮抗作用,抑制果树对钙离子的吸收和利用,而表现缺钙现象。

1.3 果树根系对钙素的吸收能力差

钙离子只能通过根尖区形成凯氏带的区域吸收,而吸收各种养分能力强的根毛区是形成凯氏带的主要区域。由于根毛区位于根类区的后部,那么紧靠根毛区以前的根尖幼嫩部分(伸长区、生长点、根冠),由于伸长生长老化过快,而使逐步老化的根毛区失去吸收钙离子的能力。

1.4 钙在植物体内的移动性差

钙在植物体内的运输主要是通过木质部的导管,靠蒸腾液流的动力,运送到旺盛生长的器官,并且钙在植物体内的移动性很差,基本上不再进行2 次分配利用,所以蒸腾强度越大,生长时间越长的器官,运送的钙素就越多。果实的蒸腾强度远小于叶片,加之钙的移动性差,叶片中的钙难以向果实转移,因此常导致果实严重缺钙。套袋果比不套袋果缺钙重,就是因为套袋果由于纸袋的作用,其蒸腾强度小于不套袋果。

另外,果梗含有较多的草酸,可与钙结合形成草酸钙晶体而沉淀,而草酸钙晶体随果实成熟逐渐增多,堵塞了维管组织,从而障碍了后期钙的输入,导致果实缺钙。

2 增补钙素营养的措施

2.1 首先是土壤补钙

要根据土壤的特点,对沙壤土、酸性土壤等最易缺钙的果园,要重点进行土壤补钙。果树中85%的钙由土壤供给,因此土壤钙的含量对植株含钙量有显著影响。在施足有机肥(用量占到全年用肥成本的60%左右)的基础上,早春土壤解冻后尽早施入有机钙肥,或者结合秋施基肥施入,钙肥投入占到全年用肥投入20%左右。特别对沙质土壤宜轮换施钙镁磷肥、过磷酸钙、硝酸钙、蓝得土壤调理剂、富力邦硅钙钾镁肥或蓉昌硅钙镁钾肥等,酸性土壤和重点地块宜适量施石灰,每亩施用量25~50 千克。

2.2 叶面喷钙

土层深厚,质地适宜的土壤,以及石灰性土壤,一般含钙量较高,着重以叶面喷钙为主。可选择不含激素的氨基酸钙,如CA2000 钙宝、上海绿油油三代有机钙、糖醇钙、稀土纯钙、绿云肽神钙、天达2116 等。以上这些优质钙肥还能供给果树大量的所需微量元素。叶面补钙应在果树吸收钙的高峰期进行,可起到很好的补钙效果。即花后1~6 周和果实采收前30~40 天,各喷3~4 次,除袋后再喷1~2 次优质钙肥,尤其是套袋红富士苹果,更显得重要,重点喷布果实和叶片。单喷或者同农药混喷都可。

2.3 科学施用钙肥

铵离子和钾离子与钙离子之间有拮抗作用,土壤中铵离子、钾离子元素含量过高,以及氮、钙比过高(N∶CS=10∶1)时,均能抑制钙的吸收。因此应适当控制氮、钾肥的施用量,根据果树的需肥特点,进行科学施肥,避免出现氮、钾过高的现象。

2.4 实行配方施肥

增施有机肥是解决缺钙生理病害的关键措施。可按每生产0.5 千克苹果施1~1.5 千克有机农家肥,如肥源不足或者没有农家肥的农户,可购买昊威腐殖酸精制有机肥、航天菌肥、富力邦硅钙钾镁肥等复合肥+蓝得土壤调理剂,实行“四肥一调理”全营养施肥技术。另外,大力推广果、沼、草、畜、窑五配套循环经济模式,提高果园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施有机肥时间于中熟苹果采收完,晚熟苹果采收前施入效果最好,或者在苹果采收后立即施入,最迟不得延到土壤封冻前,未及时施的可在早春土壤解冻后尽早施入。

2.5 适量补施硼肥

适量的硼肥可促进叶片制造的碳水化物向根系中输送,促发新根,有利于对钙的吸收,所以在土壤补钙和叶面喷钙时,均可掺入适量的硼肥,硼具有提高坐果率,防止缩果病,促进钙吸收的的作用,可结合秋施基肥或早春施追肥时施入持力硼,每亩产2 500~3 000 千克苹果,施用200~300 克持力硼即可。在花期喷时加入速乐硼1 000 倍液,连喷2~3 次,以促进钙的吸收。

2.6 加强综合管理

第3篇:酸性土壤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 茶叶;土壤改良;硫磺;草炭

中图分类号 S1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08-0232-01

茶树(Camellia sinensis)属山茶科山茶属多年生常绿木本植物,性喜温暖湿润气候,多生长在温暖湿润的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地区。茶树属于典型的喜酸性植物,其根系必须在酸性土壤下生长。

济源市地处北纬35°12′,东经112°,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土壤多为石灰质土壤,pH值多在7~8之间。由于济源是茶仙卢仝故里,为弘扬卢仝茶文化,培育地方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在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的指导下,选择条件相对适宜的地方进行土壤改良调节,进行了茶叶栽植试验,并进行跟踪检测和茶叶栽培研究,目前茶叶长势良好,取得了初步成效。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选择

依据茶叶生长特性,选择背风向阳、土质中性偏酸的区域进行土壤改良和种植茶叶试验,本研究选择了王屋镇清虚村和思礼镇郑坪村2个地方。两地地表耕层土壤均为弱酸性,自然环境优美,周边远离工业企业。王屋清虚试验地位于王屋山区的清虚发山村,地处两山之间,为20世纪70年代人工建造的梯田,土质为少砾质中性砂石土,周边山林茂密,山上有机质含量高,沟内山泉水充足。思礼郑坪试验地毗邻九里沟景区,三面环山,为山区自然梯田,土质为多砾质薄层砂石土和红黏土。

1.2 试验材料

硫磺:S的含量≥99%,水分≤2%,砷含量≤0.000 1%,细度不低于400目。草炭:pH值≤6.0,有机质≥60%,腐植酸≥10%。茶树品种选择适应性较强的龙井43、天台黄茶、北斗等品种,所有茶苗均在3月22日前栽植完成。

1.3 试验方法

2013年3月初,用挖掘机对茶园土地进行深翻和改良,全园深翻80 cm,在深翻前将硫磺粉1 950 kg/hm2均匀撒施在地表,然后进行深翻,将硫磺均匀混入土中,并平整土地,捡拾石块和杂物[1-2],共深翻改良土地4.2 hm2。

土壤深翻后,按照茶园种植要求,采用双行双株条栽方式种植,大行距1.5~1.6 m,小行距30~40 cm,株距25 cm。在茶苗定植前按规定的行株距开好种植沟,种植沟宽50 cm、深30 cm。开好种植沟后将草炭165~180 m3/hm2均匀施入沟内(厚约5 cm),并将硫磺按0.1 kg/m(种植沟长度)均匀撒施在草炭表面,然后覆土回填,等待种植[3-4]。

1.4 数据采集

土壤改良前,在2个试验区域共选择有代表性的5个地块,每个地块分别采集20、50、80 cm 3个不同深度的土样进行检测。每块地进行3点混合取样,所有地块不同深度按平均值进行记录。土壤改良60 d后,每月中旬对上述5个点分别采集土样进行检测,分别于5月、6月、7月、8月、10月、11月重复采集土样进行检测,跟踪pH值变化情况[5]。

每次土壤检测后,对5个试验点数据进行原始记录,为降低试验误差,每次对不同深度数据进行算术平均,取平均值进行记录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将不同深度土壤pH值在坐标上进行标注,形成土壤pH值变化曲线,与对照不同土壤深度pH值进行比较。由土样检测数据(表1、图1)可以看出,由于试验地区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雨量在600 mm左右,且降雨多集中在夏季,土壤蒸发量明显大于降雨量,因此土壤逐渐碱化,并且在一定范围内随深度增加,土壤pH值逐渐增加。

在施用硫磺、草炭改良后,土壤pH值明显降低。20 cm的耕层土壤,未处理前pH值已经在6.25,属于酸性土壤,并且受灌溉、降雨、耕作等农事影响,土壤pH值有所降低,但变化幅度不大;50、80 cm土壤,在改良后效果显著,达到了茶叶生长的要求。

从土壤深度看,处于50 cm深的土壤,由于受其他干扰因素较少,且在改良过程中硫磺、草炭等施用均匀,因此改良效果最好,pH值相对稳定均匀。

从硫磺施用时间来看,从60 d开始,土壤pH值已经明显降低,在4个月后效果达到最好,在未来的连续监测中,pH值变化不大,相对稳定,并且均在茶叶生长的适宜范围,达到了预期目的。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用硫磺、草炭调节土壤pH值是可行的。硫磺对土壤pH值的调节主要特点是效果持久稳定,其作用机理是硫磺施入土壤后被硫细菌氧化成硫酸酐,硫酸酐再转化成硫酸起到了调节pH值的作用,硫磺施入土壤后需要分解后才能起到调节土壤pH值的作用;草炭用于土壤改良最主要的作用是能够增加土壤的有机质。

综上所述,通过调节土壤pH值和添加土壤有机物料,可以有效地解决土壤条件对茶叶栽培的限制,为扩大茶叶种植范围,实现南茶北移,弘扬历史文化,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

4 参考文献

[1] 谢兆森,吴晓春.蓝莓栽培中土壤改良的研究与进展[J].北方果树,2006(1):1-4.

[2] 张昌爱,张民,曾跃春.硫对石灰性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7(7):1453-1458.

[3] 湛润生,岳新丽.硫磺在石灰性土壤改良中的应用[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09(1):42-44.

第4篇:酸性土壤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盐碱土壤;沿海滩涂;改良措施

1 物理措施

鉴于沿海地区的盐碱地形成的部分原因是由于海水倒灌、人类不合理的灌溉耕地,导致土壤中的盐份反复淋洗,逐渐聚集于土地表层,从而含盐量超过正常的标准。因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改良。

1.1 完善耕地的灌排系统

沿海滩涂地势普遍较低,局部地区地势相对低洼,容易造成地表水分的滞留。经水分的反复淋洗,使土壤盐碱化程度加重。基于“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水盐运行规律,针对地势低洼的区域实挖置排水沟:一方面,可以引出该区域中聚集的多余水分,排放到其他地方;另一方面,向该地区引入外部水分,在洼地形成一定深度的含水层,浸泡足够长的时间,以至于土壤中所含有的盐分充分溶解在水中,将其排到洼地外部,随着水带走土壤中盐分,从而降低土壤的含盐量。此种方法可以充分运用到盐碱地农业生产当中,既能在干旱时对农业耕地进行灌溉,又能在洪涝时节及时的排水、放洪,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井、沟、渠的配套修建即可构成完善的排灌系统。

1.2 客土压碱

客土就是其他地区不含盐碱的优良土种,调运外地的优良土种覆盖盐碱土壤之上或者运走一部分盐碱土,把好土与留下的盐碱土混合。这样也能有效地降低土壤含盐量,以降低本地土壤盐碱化的程度。但这种方法往往需要的好土量大,来源和运输都成问题,因而生产成本较高,只适用于特殊的土地利用。以此来改善沿海滩涂盐碱地的物理性质,具有抑盐、淋盐、压碱的增进土壤肥力的作用。可使土壤含盐量降低到不致危害作物生长的程度。以达到提高土地利用率的目的。

2 化学措施

2.1 增施有机肥,合理施用化肥

改良沿海滩涂盐碱土壤的肥料主要分为两种:有机肥、化肥。土壤缺乏养分、结构性差,是盐碱土地共同的特点。对沿海盐碱土壤施用有机肥,经过土壤中微生物的分解,形成可以中和Na2CO3等显碱性的盐类物物质,降低土壤的碱性,并产生腐殖酸钠副产物。腐殖酸钠能增强植物和农作物抗盐能力,植物受到腐殖酸钠的刺激会旺盛生长。腐殖质能提高土壤的缓冲能力,促进土壤颗粒团粒化,增加了土壤颗粒间的孔隙度,增加了土壤的透水能力,令土壤中的盐分得到充分的淋溶,可以促进团粒结构形成,从而使孔度增加,透水性增强,有利于盐分淋洗,土壤返盐的现象有了很好地缓解。增施有机肥是沿海地区改良盐碱土壤,增加土壤肥力的重要措施。一方面加速了土壤中养分的分解,提高了土壤中N、P、K元素的含量。另一方面,它形成的大量有机酸中和土壤中的碱,减轻了盐碱化程度。

2.2 施用土壤改良剂

改良剂直接参与盐碱土壤的形成过程,改变、平衡土壤中盐碱元素的含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起催化作用。在沿海滩涂盐碱土地可以适当使用营养性盐碱土壤改良剂,提高盐碱土壤中的含养量、促进化肥功效的充分发挥。如由广东省蔬菜研究所等单位研究的营养性酸性土壤改良剂(NPK增强剂),该改良剂根据酸性土壤肥力状况和作物营养特点,采用蒙脱石、橄榄石、硫矿等多种天然矿物为原料,在改良酸性土壤、平衡作物养分、提高化肥利用率等方面有显著功效。成果居国内外领先水平,并以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2.3 秸秆还田技术

秸秆还田技术秸秆还田是把不宜直接作饲料的秸秆(玉米秸秆、高粱秸秆等)直接或堆积腐熟后施入土壤中的一种方法。秸秆还田的方法有深埋、挖沟填埋、地表覆盖等方法。由于秸秆中含有丰富的有机物,N、P、K等元素含量也较大。进行秸秆还田可以提高盐碱土壤中的有机质,改善盐碱农作物的生长状况,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增强盐碱土壤的保水能力,促进土壤团粒化过程。秸秆还田增肥增产作用显著,因此采取合理的秸秆还田措施,才能起到良好的还田效果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减轻盐碱地的盐碱化程度,并且减少水土流失、具有增产增收改善环境的功效。

3 生态措施

改良沿海滩涂盐碱地的生态措施可以因沿海地区特定的自然环境而异。就当前有些沿海省份的土地改良成功事例而言,一般都采用的方法多为种植耐盐碱植物、种植耐盐碱农作物、发展盐碱农业等。采用生态方法改良沿海滩涂盐碱地,既有利于对沿海地区生态换环境的保护,又有利于提高沿海地区农业生产效率,提高沿海地区农业土地利用率。

3.1 种植耐盐碱植物

沿海滩涂土地盐碱程度较高,但盐碱分布成块状,不同地域对种植的植物影响不同,同时不同植物对沿海滩涂盐碱土壤中营养元素的吸收利用也不同。因此制定详细种植计划、施肥计划,因地制宜种植耐盐碱植物,改良盐碱土壤。种植耐盐碱植物主要为客土栽培和原土栽培。

客土栽培的地段主要集中在城市道路两旁的绿化带。栽种前,对绿化带部位的原土进行夯实、展平,铺设双层特殊材料的隔离层,并且铺上一层适当厚度的碎石,下设塑料管用于排水洗盐。然后,将黑土混合少量的黄土,回填覆盖在原土上表面。在选择种植苗木品种方面,可供选择的品种较多,空间也较大。常选用耐盐碱性能强的中小型植物为品种,密集种植在地表,尽量覆盖住客土。虽然这种方法在后期维护过程中需要投入较高的成本,但基本上能将土壤盐碱化控制在较低的程度。

3.2 发展盐碱农业

第5篇:酸性土壤的特点范文

好。

棕树盆栽具有环保作用:

消除重金属污染和二氧化碳,棕竹的功能类似龟背竹,同属于大叶观赏植物的棕竹能够吸收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多种有害气体,净化空气。同时棕竹还能消除重金属污染并对二氧化硫污染有一定的抵抗作用,当然作为叶面硕大的观叶植物,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一般植物所不能企及的消化二氧化碳并制造氧气的功能。

棕树是国内分布最广,分布纬度最高的棕榈科种类。喜温暖湿润气候,喜光。耐寒性极强,稍耐阴。适生于排水良好、湿润肥沃的中性、石灰性或微酸性土壤,耐轻盐碱,也耐一定的干旱与水湿,但在干燥沙土及低洼水湿处生长较差。对烟尘、二氧化硫、氟化氢等有毒气体的抗性较强。易风倒,生长慢。注意修建和养护。

(来源:文章屋网 )

第6篇:酸性土壤的特点范文

1.1牧草是重要的饲料来源

对于牧区来说,最为重要的就是如何解决畜牧饲料的问题,而牧草恰恰是极好的饲料。与粮食相比,牧草往往能够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光能、土地等自然资源,因此,牧草的产量往往可以比农作物的产量高出很多,同时很多营养成分,如蛋白的含量也要相对较高一些,是极好的饲料。

1.2牧草可以有效降低畜牧养殖成本

对于畜牧养殖户们而言,他们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通过最低的养殖成本获取最高的经济收益,大量的饲料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成本。按照养殖户们的传统喂养习惯,往往就是直接将单一的饲料粮喂给畜禽,这种喂养方式不仅仅不科学,而且也不经济,会浪费掉很多的粮食,从而增加成本。但是如果能够将优质的牧草经过合理加工后,再与饲料进行合理的搭配,不仅仅可以节省相当数量的粮食,同时营养成本也更加全面,例如,如果用苜蓿草的草粉搭配饲料喂给正处于妊娠期的母猪的话,可以有效改善妊娠母猪的繁殖性能也能够提高初乳中的脂肪含量,提高仔猪的成活率,为仔猪的良好发育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

1.3牧草可以为“粮食节约型”畜牧业发展模式奠定基础

众所周知,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并不是非常合理,尤其是猪肉的比例更是高达70%,这种比例要远远高于世界其他国家,如美国等。更为严重的是,美国人的肉食中超过70%的肉食是草转化而来的,而我国由草转化而来的比例仅仅在5%左右,其余的全部是由粮食转化而来的,这是非常不利于我国畜牧业的快速、持续和稳定发展的。为此,我们一定要尽快改变这种局面,牧草生产就是极好的途径之一,通过牧草生产可以尽快实现我国畜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同时,也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人畜争粮的尴尬局面。

2发展牧草饲料在畜牧业中积极效用的策略分析

2.1牧草品种的选择务必要谨慎

提及牧草的种类,非常多,因此在选择的时候,一定要特别注意,选择那些真正适合当地气候特点和环境的牧草品种,一般来说,我们在选择牧草品种的时候,一定要选择那些草质好、产量高、可以多季收割的、生命力强的、对牲畜营养价值高的,同时又能够并提高牲畜肉质的品种。为此,笔者认为,在选择牧草品种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2.1.1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选择牧草品种

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来选择牧草的品种是最为重要的。我国地大物博,地域也极为广阔,可以说没有任何一种牧草品种是能够普遍适用的。为此,在引进牧草的时候,就要选择那些适合当地气候特点的。玉树位于青藏高原,地形崎岖,可以说是属于高山高原气候,气候高寒,热量不足,降水少。那么,我们在引进牧草的时候,就要特别注意牧草对于水分的需求。基于这样的气候特点,可以选择种植耐旱能力相对比较强的紫花苜蓿、苏丹草、沙打旺、羊草、无芒雀麦、披碱草、鲁梅克斯K-1杂交酸模等。

2.1.2根据土壤的实际状况选择牧草品种

因为土壤的酸碱适应性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因此,在选择牧草品种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有的牧草耐瘠性强,而有的牧草则是喜大肥大水栽培。因此,碱性的土壤一般可以可选择一些紫花苜蓿、冬牧-70黑麦草、串叶松香草、沙打旺、鲁梅克斯K-1杂交酸模、草木樨、苏丹草、羊草、无芒雀麦、披碱草等比较耐碱的品种;酸性土壤宜选种耐酸的串叶松香草、白三叶、扁穗牛鞭草、二色胡枝子、铁扫帚、圆叶决明等;贫瘠土壤可选种沙打旺、紫花苜蓿、草木樨,无芒雀麦、披碱草等;土壤湿度大的可选种白三叶、草木樨、披碱草、柱花草等。例如,鲁梅克斯K-1杂交酸模适宜水肥条件好的酸性土壤,籽粒苋喜温、不耐旱、不耐寒,而且不能重茬种植。

2.2合理利用与加工牧草饲料

牧草往往需要经过一定程度的加工之后,才可以成为易于储藏的、可供畜禽食用的饲料,因此,牧草饲料的加工与利用要科学、合理,尤其需要注意的是:(1)牧草的收割时间要掌握好,为科学加工牧草饲料奠定坚实基础;(2)选取合适的方法进行牧草的晒制,为科学加工牧草饲料提供有力保障;(3)牧草饲料的加工与利用要有效避免营养物质的流失。

3结语

第7篇:酸性土壤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土壤 重金属 污染状况

中图分类号:X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10-142-02

郫县位于成都近郊,面积437.5km2,共有农村人口44.2017万人,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河网密布,水质优良,土壤肥沃,农业历史悠久,是整个成都平原的主要蔬菜生产基地。随着现代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废水、废气、废渣和城镇生活垃圾的排放增加,都容易引起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增加。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因为难于治理、具累积性且危害周期长,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不但影响农产品的清洁生产,而且通过食物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了解和研究郫县土壤重金属污染现况,对于政府制定针对性措施,保护土壤环境质量,生态环境建设以及绿色农业,保障人体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概况和设计

本次研究主要选择以农业生产为主,水稻、小麦、蔬菜和园林种植为主要生产,全县共选取了5个镇,唐元镇、新民场镇、三道堰镇、古城镇和友爱镇,每个镇又随机选择了4个村,每个村随机采取一件土壤样品,样品基本覆盖了郫县农用土地利用类型。

1.2 样品采集与检测分析

1.2.1 样品采集

每个监测点采集菜地或农田土壤样品1份,采集0-20cm深表层土壤,在1m2范围内按照5点取样法采集土壤混合为一个样品,采样总量为1000g左右。

1.2.2 检测方法

检测项目包括铅、镉、汞、铬、砷和pH值,分析方法是ICP-MS方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1.2.3 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

评价标准采用《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评价的方法为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规定限值则表示已被污染,未超过则表示还未被污染。

2 结果

郫县属于平原,选择的20个村海拔均在553-598m,土壤均为黑褐色壤土,土壤湿度为潮,土壤中含有植物根系为少量。pH值测定在3.62-8.03之间,其中酸性土壤样品有11件,中性土壤样品有6件,碱性土壤样品有3件(如图1)。

郫县土地主要用于农田、蔬菜地、果园等,故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以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作为评价参照,其中镉有45%的样点(及9件样品)出现污染,最大值是0.53mg/kg(如表1)。

在pH值测定酸性土壤中污染6件,中性土壤中污染3件,说明pH值的大小显著影响土壤中重金属的存在形态和土壤对重金属的吸附量,土壤pH值越低,H+越多,重金属被吸附的越多,其活动性越强(如图2)。其它样点重金属未出现污染。

3 结论

通过以上调查,郫县土壤重金属污染以镉为主,而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3.1 燃煤的使用

燃煤的大量使用是整个成都平原土壤重金属Hg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已有研究表明,燃煤已成为大气汞的最主要来源,而且大气汞浓度与土壤汞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整个成都以前能源以燃煤为主,在2000年时燃煤占总能源32.8%,郫县为成都的近郊县,整个大气的污染比较明显。

3.2 工业“三废”排放及大气和酸雨沉降

随着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工业企业的不断引进,工业“三废”排放的增加,随着大气和酸雨的沉降,一起进入农田土壤,既造成了土壤的严重酸化,也是造成土壤重金属的污染。

3.3 交通运输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已作为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然而汽车的增加随之带来的汽车尾气排放也急剧增加,有专家研究认为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一部分来源于汽车尾气排放的Pb、未燃尽的四己基铅残渣及汽车轮胎磨损产生的粉尘进入土壤,在公路沿线更为明显。

3.4 农药和化肥的施用

在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施用,是加剧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主要途径之一。现代农业生产存在大规模、集团化生产,经营商或农户为了加快成熟期,提高生产,增加经济收入而出现滥用和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等制剂。农药和化肥成分中含有镉、砷、铅、铬等重金属元素,长期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可导致土壤重金属的积累和污染。

4 加强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的一些建议

土壤重金属污染具有隐蔽性、长期性和不可逆性等特点,人们对于土壤重金属污染对农产品和人体健康造成的潜在危害意识还不强烈。今后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使人们充分意识到滥用和过量使用农药、化肥等造成污染的严重性。加强工业“三废”的排放管理,严格按排放标准执行。相关部门要加大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监测工作,形成良好的监测预警系统,为政府制定针对性措施提供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 陈红亮,谭红,谢锋,等.遵义东南部地区农业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风险评价[J].核农学报,2008,22(1):105-110.

[2] 王定勇,石孝洪,杨学春.大气汞在土壤中转化及其与土壤汞富集的相关性[J].重庆环境科学,1998,20(5):22-25.

第8篇:酸性土壤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营养诊断 施肥

中图分类号:S4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营养诊断施肥法是利用生物、化学或物理等测试技术,分析研究直接或间接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发育的营养元素丰缺、协调与否,从而确定施肥方案的一种施肥技术手段。营养诊断是手段,施肥是目的,所以这一方法的关键是营养诊断。

2对玉米进行营养诊断及施肥管理

营养诊断的主要方法通常采用形态诊断。所谓形态是指对作物的症状或长势、长相进行诊断的方法。这对了解植物短时间内的营养状况是一个良好的措施。植物正常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必需营养元素,如果任何一种营养元素缺乏,其生理代谢就会发生障碍,使植物不能正常生长发育,使根、茎、叶、花或果实在外形上表现出一定的症状,通常称为缺素症。不同作物缺乏同一种营养元素的外部症状不一定完全相同,同一种作物缺乏不同的营养元素的症状则有明显区别,这就为通过识别作物缺素症而诊断作物营养状况提供了可能。如氮、磷、钾等元素,在作物体内具有再利用的特点,当缺乏时,他们可以从下部老叶转移到上部新叶而被再度利用。同时,需要说明的是,要准确快速的识别作物缺素症,需要积累大量的经验,为防止诊断失误,最好与测土相结合,相互印证,从而确诊作物“病因”,做到“对症下药”。

2.1 玉米氮素失调症及其防治方法

2.1.1缺氮症 许多作物在缺氮症时,自身能把衰老叶片中的蛋白质分解,释放出氮素并运往新生叶片中供其利用。由此,作物缺氮的显著特征是植株下部叶片首先褪绿黄化,然后逐渐向上部叶片扩展。作物叶片出现淡绿色或黄色表示有可能缺氮。苗期缺氮植株生长受阻而显得矮小、瘦弱,叶片薄而小。玉米植株缺氮时,生长缓慢,株型矮小,茎细弱;叶色褪淡,叶片由下而上失绿黄化,症状从叶尖沿中脉间向基部发展,先黄后枯,呈“V”字形;中下部茎秆常有红色或紫红色;果穗变小,缺粒严重,成熟提早,产量和品质下降。

2.1.2氮素过剩症 氮素过多会使玉米生长过旺,引起徒长;叶色深浓,叶面积过大,田间相互遮阴严重,碳水化合物消耗过多,茎秆柔弱,纤维素和木质素减少,易倒伏,组织柔嫩,易感病虫害。另外,氮肥使用过多会使作物贪青晚熟,产量和品质下降,影响下茬作物的播种。

2.1.3 防治方法

缺氮症的防治

(1)培肥地力,提高土壤供氮能力。对于新开垦的、熟化程度低的、有机质贫乏的土壤及质地较轻的土壤,要增加有机肥料的投入,培肥地力,以提高土壤的保氮和供氮能力,防止缺素症的发生。

(2)在大量使用碳氮比高的有机肥料(如秸秆)时,应注意配施速效氮肥。

(3)在翻耕整地时,配施一定量的速效氮肥作基肥。

(4)对地力不均引起的缺氮症,要及时追施速效氮肥。

(5)必要时喷施叶面肥(0.2%的尿素)。

.氮过剩症的防治

(1)根据玉米不同生育期的需氮特性和土壤供氮特点,适时、适量地追施氮肥,应严格控制用量,避免追施氮肥过晚。

(2)在合理轮作的前提下,以轮作制为基础,确定适宜的施氮量。

(3)合理配施磷钾肥,以保持植株体内氮、磷、钾的平衡。

2.2玉米磷素失调症及其防治方法

2.2.1缺磷症 作物缺磷时,生长缓慢,矮小瘦弱、直立、分枝少,叶小易脱落,色泽一般,呈暗绿色或灰绿色,叶缘及叶柄常出现紫红色,根系发育不良,成熟延迟,产量和品质降低。缺磷一般先从茎基部老叶开始,逐渐向上发展。缺磷的植株,因为碳水化合物代谢受阻,有糖分积累,易形成花青素。玉米缺磷时,生长缓慢,植株矮小,瘦弱;从幼苗开始,在叶尖部分沿叶缘向叶鞘发展,呈深绿带紫红色,逐渐扩大到整个叶片,症状从下部叶转向上部叶片,甚至全株紫红色,严重缺磷叶片从叶尖开始枯萎呈褐色,抽丝吐丝延迟,雌穗发育不完全,弯曲畸形,结实不良,果穗弯曲、秃尖。

2.2.2 磷素过剩症 磷素施用过量造成作物的叶片肥厚而密集,叶色浓绿,植株矮小,节间过短;出现生长明显受抑制的症状。

2.2.3防治方法

合理施用磷肥

(1)早施、集中施用磷肥 大多数作物再生育前期对缺磷比较敏感,吸收的磷占总需磷量的比例也较大,通常50%的磷是在植株干物质积累达到总生物量的25%以前吸收的,且磷在作物体内的再利用率较高,生育前期吸收积累充足的磷,后期一般就不会发生缺磷而导致作物减产。所以,磷肥必须早施。

(2)选折适当的磷肥类型 一般以土壤的酸碱性为基本依据。在缺磷的酸性土壤上宜选用钙镁磷肥、钢渣磷肥等含石灰质的磷肥。缺磷十分严重时,生育初期可适当配施过磷酸钙;在中性或石灰性土壤上宜选用过磷酸钙、磷酸一铵、腐殖酸磷肥或复混肥。

(3)配施有机肥料和石灰 在酸性土壤上应配以有机肥料和石灰,以减少土壤对磷的固定,促进微生物的活动和磷的转化与释放,提高土壤中磷的有效性。

田间管理措施

(1)选择适当的品种 一是选用耐缺磷的作物品种,二是对易受低温影响而诱发缺磷的作物,可选用生育期较长的中、晚熟品种,以减轻或预防缺磷症的发生。

(2)培育壮苗 在土壤上施足磷肥及其他肥料,适时播种,培育壮苗。壮苗抗逆能力强,根系发达,有利于生育前期对磷的吸收。

(3)水分管理 对于有地下水渗出的土壤,要因地制宜开挖拦水沟和引水沟。 2.3玉米钾素失调症及其防治方法

2.3.1缺钾症 玉米缺钾症多发生在生育中后期,表现为植株生长缓慢、矮化,中下部老叶叶尖及叶缘黄化、焦枯;节间缩短,叶片与茎节的长度比例失调,叶片长,茎秆短,二者比例失调而呈现叶片密集堆叠缩的异常株型。茎秆细小柔弱,易倒伏,成熟期推迟,果穗发育不良,形小粒少,籽粒不饱满,产量锐减;籽粒淀粉含量低,皮多质劣。严重缺钾时,植株首先在下部老叶片上出现失绿并逐渐坏死,叶片暗绿无光泽。

2.3.2防治方法

合理施用钾肥

(1)确定钾肥的施用量 我国钾肥资源贫乏,钾肥主要依靠进口,切忌盲目施用钾肥。一般每667平方米施用6~10千克钾肥。

(2)选择适当的钾肥施用期 由于钾在土壤中较易淋失,钾肥的施用应做到基肥与追肥相结合。在严重缺钾的土壤上,化学钾肥作基肥的比例应适当大一些,当然还需考虑是否有其他钾源。在作物吸氮高峰期(如玉米在分蘖期、大喇叭口期等)要及时追施钾肥,以防氮钾比例失调而促发缺钾症。在有其他钾源(如秸秆还田、有机肥料、草木灰等)作基肥时,化学钾肥以在生育中后期作追肥为宜。

(3)广辟钾源 充分利用秸秆、有机肥料和草木灰等钾肥资源,实行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料和草木灰等,促进农业生态系统中钾的再循环和再利用,缓解钾肥供需矛盾,能有效地防止钾营养缺乏症的发生。

田间管理措施

(1)控制氮肥用量 目前生产上缺钾症的发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于氮肥施用过量引起的,在供钾能力较低或缺钾的土壤上确定氮肥用量时,尤其需要考虑土壤的供钾水平,在钾肥施用得不到充分保证时,更要严格控制氮肥的用量。

(2)水分管理以开沟排水与施用钾肥相结合的方法防治缺钾症的效果更为显著。

结束语

营养诊断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营养诊断为科学施肥提供直接依据,即利用营养诊断这一手段进行因土、看苗施肥,及时调整营养物质的数量和比例,改善作物的营养条件,以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通过判断营养元素的缺乏或过剩而引起的失调症状,以决定是否追肥或采取补救措施;还可以通过营养诊断查明土壤中各种养分的贮量和供应能力,为制定施肥方案、确定施肥种类、施肥量、施肥时期等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第9篇:酸性土壤的特点范文

方竹(金佛山方竹)(Chimonobambusa utiliskengf.)属和本科竹亚科寒竹属,性喜温凉湿润,对气温和湿度反映十分敏感,尤其是在竹笋出土和幼竹生长阶段,更需要较多的水份和适当的遮阴。方竹为复轴型,竹杆散生,一般高4~5米,地径2~4厘米,由于立地条件和经营水平不同,高度和地径悬殊较大。方竹对土壤要求不严,砂页岩、碳酸岩发育的酸性——中性土壤均可生长,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微酸性土壤和山地黄棕壤生长最好。因其笋体态方正,味美鲜嫩,源于天然和中秋出笋四大特色而享誉海内外,是我县高寒山区群众的主要财源。

二、方竹资源分布状况

1.分布情况

方竹主要分布在大娄山山脉,根据桐梓县林业部门技术人员的调查统计,目前全县方竹林总面积达43万余亩。其中原生方竹20万,主要分布在桐梓县东北部,连片1000亩以上的共有8处,面积16.8万亩,零星分布3.2万亩,年产鲜笋1.4万余吨;新造方竹林面积23万亩,分布全县24个镇(乡)中的19个镇(乡)。

2.分布特点

2.1绝大部分分布在海拔1300米以上,在1300米以下地区的特殊环境中有少量分布。

2.2与阔叶树形成复层混生,阔步前进叶树为上层,方竹为下层。

2.3均分布在高寒、多雾和湿度较大的山区。

三、方竹林改造措施

1.改造措施

“四砍四留”改造技术措施。即:砍老留幼、砍小留大、砍密留稀、砍坏留好。调整竹龄结构和密度结构,改善竹林卫生状况,扩大水肥和光照供应空间,使竹林年龄结构合理化。

2.调整立竹年龄结构

一般通过连续5年的调整,方竹林年龄结构达到3:5:2,即1年生竹点30%,2~3年生竹点50%,4年生竹占20%,5年生以上(含5年生)老竹伐除。

3.调整立竹密度结构

根据竹林平均地径、健康状况,控制间伐强度(株数间伐强度20~40%),而保留合理株数。其主要目的是调整现有方竹林的密度单位径级及竹龄结构,通过连续五年间伐,第一年保留6300株/亩左右,第二年保留密度5000株/亩左右,第三年保留密度在4000株/亩左右,第四年保留密度3300株/亩左右,第五年保留密度在2000株/亩左右。通过连续5年的改造,正常情况下,竹林的平均地径均能从不足2厘米提高到3厘米以上。

砍除对象为:无价值的刺丛、灌木、藤本植物。将其平铺于林内,任其腐烂成肥,以提高地温,增加土壤肥力。

4.护笋养竹

为不影响竹笋产量,留中期笋,采头番笋和后期笋(头番笋:一年中第一轮发笋,中期笋:一年中第二轮发笋,后期笋:一年中第三轮发笋)。留笋株数一般控制在竹林株数的10%左右,且均匀分布做到采弱小径笋留粗壮笋、大笋,留疏笋采密笋,保留林缘笋。

四、结果分析

1.方竹林立竹密度趋于合理化

改造后第3年方竹每亩数量由未改造前的7500株减少至3000株左右,每平方米3~4株,方竹林立竹平均地径从原来的2厘米以下增大至2厘米以上,改造后第5年方竹每亩株数除至1000~2000株,每平方1~3株,方竹平均地径达到3厘米以上。立竹密度不宜过小,否则会影响出笋量和出笋径级。

2.方竹出笋量和产笋不断增加

通过改造,方竹笋的亩出笋量,由未改造前30公斤逐渐增加,到连续改造的第2年增加到70公斤,连续改造的第3年增加到110公斤,连续改造的第5年达到150公斤左右,随着竹林平均地径的增加,竹笋产量还有所提高。注:产笋量=出笋量-留蓄母竹数量。

3.保护林冠层

方竹最适宜的乔冠层(上层)郁闭度是0.40~0.50,郁闭度过大,要砍去部分技丫,过小或纯林,应补植乔林树种。

参考文献:

[1]陈嵘.竹子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