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外贸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范文

外贸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外贸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外贸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第1篇:外贸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碳关税 高碳 碳税 低碳经济

一、“碳关税”的背景

(一)“碳关税”的提出

“碳关税”是指国家或地区对高耗能的进口产品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其概念最早由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提出,其本意是希望欧盟国家避免其所生产的商品在欧盟碳排放交易机制运行后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目前部分欧洲国家已开征“碳税”,如瑞典、丹麦、意大利和法国,但主要针对国内产品,尚未针对进口产品。2009年美国通过《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从2020年起对进口的如钢铁、水泥和一些化工类 等“高碳”产品,如果未达到美国的碳排放标准,则可以征收 “碳关税”。

(二)“碳关税”产生的表面原因。

1、温室效应问题

目前全球变暖,温室效应突出,近几十年来二氧化碳排放大幅增加,是引起生态环境恶化的罪魁祸首。这其中美国、中国、俄罗斯和日本约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一半。比如中国,据《2009世界能源主要统计》资料数据显示目前经济发展迅猛的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2007年中国在能源消费部门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为60.27亿吨,美国为57.69亿吨。

2、传统能源危机问题

虽然各国都在寻找替代能源和大力发展新能源技术,但是目前石油和煤炭仍然是应用最广泛的传统能源。作为工业的“血液”和动力,石油和煤炭对于经济增长的意义不言而喻,但是这些化石资源又是有限的和不可再生的,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的清洁能源由于目前在认知、技术和成本控制方面的原因,还远未达到大规模应用替代石油和煤的阶段,能源危机将使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都面临严峻的考验。

(三)“碳关税”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从保护环境和节约能源的表层分析,开征“碳关税”有其合理性和积极性: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控制全球变暖趋势,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但是,美国此时提出“碳关税”的主张,也有其另外的现实深意:一是通过试图通过开征“碳关税”来提高本国产品竞争力,减少贸易逆差。目前中国等新兴市场经济发展迅猛,依靠较为低廉的制造成本在出口贸易中占据了价格竞争优势。美国等发达国家希望通过提出近乎苛刻的碳排放标准并据此征收关税,使美国在节能环保和新能源等技术领域的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中占据制高点,遏制中国、巴西等新兴国家的崛起,特别希望籍此扭转多年来对中国的巨额贸易逆差。二是试图改变其国际形象,使其在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中处于有利地位。美国是能源消费大国,在节能减排方面美国给人的印象一向是比较消极和不负责任,比如美国是少数没有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的发达国家。目前全球范围内的减排目标和减排机制谈判也正在进行,征收“碳关税”有助于美国改变其国际形象和增加谈判筹码。

二、“碳关税”对我国外贸经济的影响

“碳关税”一旦实施,将对世界经济尤其是中国产生巨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影响我国对外贸易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目前已成为世界贸易的第二大国。2010年中国进出口总额为29727.6亿美元。其中出口15779.3亿美元,居世界第一,进口13948亿美元,居世界第二。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为我国的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但是从产品结构来看,高耗能、高碳、低附加值是我国产品出口的主要特点。产品以出口到美国、欧盟和日本为主,2008年对这三个国家和地区的出口额占我国总出口的46.3%。其中机电产品、钢铁制品、电解铝、电解铜等“高碳”产品又占据了很大份额。2007年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前十大商品占到中国对美出口的80%,主要是通讯设备、纺织品和金属制品等“高碳”低附加值的产品。如果美国开征“碳关税”,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将会大大增加我国“高碳”行业产品出口到美国的成本,严重削弱我国产品的价格优势和国际竞争力。如果美国按30 - 60 美元/ 吨碳的征收标准来估算,我国“高碳”产业的出口将增加5% 左右的出口成本。

另外“碳关税”的征收,对进口也将产生负面影响,比较而言,出口的影响要略大于进口的影响。以中美贸易为例:若征收30美元/吨碳的关税,将使中国对美国出口下降近1.7%,对美进口下降1.57%,若按60美元/吨碳来计算,则对美出口将下降2.6%以上,对美进口下降幅度约为2.59%。综合中国全部贸易额,如果是30美元/吨碳的关税,将导致我国进口总额下降0.517%,出口总额下降0.715%。60美元/吨碳的关税则会使进口总额下降0.869%,出口总额下降1.244%。

(二)影响我国产业结构

“碳关税”的如果开征,将会改变进出口贸易结构,进而也势必对我国的产业结构产生巨大影响。如前所述,能源密集型或者说高能耗、高二氧化碳排放的产业,包括石油化工、钢铁、造纸、火电、水泥建材、玻璃、化肥、机电行业等受到的影响和冲击将是最大的。开征 “碳关税”后,能源作为生产要素的价格将会上升,高能耗工业企业生产成本会大幅攀升,成本的上升将减缓工业增长速度,从而会减缓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另外出口的萎缩也会影响国内高碳产业的产值。据测算,如玻璃制造业和化肥业,若在30 美元/ 吨碳的情况下,产值将下降3. 65% 和3. 29% ,在60 美元/ 吨碳的情况下,产值将下降6. 35% 和5. 89%。其它高碳产业的产出下降程度也较大,平均降幅近3% 和6%。这将使“高碳”行业遭受严重打击,大批落后企业必将被淘汰。虽然“碳关税”直接针对的是上述的高耗能行业,但是由于产业链各个环节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势必将波及这些行业的上游及下游,进而传导至整个产业链。如果由此而使经济增长速度放缓,那么失业问题又将凸显,加重社会问题。“碳关税”导致进出口贸易下降从而也将减缓我国GDP的增长速度,据测算,30美元/吨碳的关税,将拖累我国GDP下降0.021%。60美元/吨碳的关税,将拖累GDP下降0.037%。而“碳关税”将使能源密集型行业的失业率上升1~2个百分点,由此直接间接引发的失业人员可达460万由此短期内带来的社会问题将会非常严重,必须引起我们政府的高度重视。

三、中国如何应对“碳关税”的挑战

(一)中国政府应积极参与国际气候谈判和国际碳排放量参照标准的制定

目前很多学者呼吁中国政府应明确抵制碳关税,但笔者有不同看法,虽然“碳关税”对我国经济影响短期内偏负面,但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还是正面和积极的。对中国政府来讲,不应该只是消极抵制,反对他国征收“碳关税”。从政府层面讲,对中国政府来说,比抵制更好的办法是应该主动出击,积极参与有关国际气候和减排等方面的谈判,化“危”为“机”,变被动为主动。因此中国政府首先应该积极地参与国际谈判,加强同国际社会在气候和排放问题上的沟通和合作,既要加强与发达国家的沟通,也要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争取在这一关系各国共同利益的重大问题上达成共识。

目前,国际上还没有全球统一的碳排放量参照标准,中国政府应该积极呼吁并参与此标准的制定,在“游戏规则”的制定中争取主动权。还应该促使其他发展中国家都来积极参加相关国际谈判和研究碳排放计算方法,以维护各自应有的合法权益。使国际碳排放量参考标准的制定充分考虑包括我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水平,做到既符合各国目前的国情,又公平合理,符合全球经济和贸易低碳发展的趋势和要求。

(二)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发展低碳经济

目前,我国正面临着经济结构的转型,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具体形式和重要手段。我们应该以“碳关税”征收为契机,让低碳发展成为国家战略和各级部门决策者的共识。从长远来看,政府应在战略高度上来重视发展低碳经济,首先应该在每个“五年”计划的编制中加入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规划,同时建立和完善各项环保法规,落实低碳发展的配套保障政策,建立低碳技术支撑体系以及统计碳排放数据的管理体系。在现阶段则应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风力、太阳能、天然气、可燃冰等新能源,鼓励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努力提高出口产品的低碳竞争力。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每年出口大量加工产品来满足发达国家的所需,却承担了加工生产这些“高碳”和高能耗产品过程中的全部排放成本,同时还牺牲了国内的生态环境,反过来还受到发达国家的制裁和惩罚,显然非常不公平。因此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要彻底改变目前这种对环境保护非常不利的“高碳”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的低碳和环保产业,通过市场手段来淘汰落后的产能和企业,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逐步降低“高碳”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和出口中的比重。

(三)企业应未雨绸缪,坚持低碳发展

对于我国企业来讲,虽然“碳关税”暂时只是一个概念,并未真正全面实施,但是应该居安思危,未雨绸缪。虽然有些领先行业和企业并不惧怕“碳关税”,比如制造业中诸如高铁、工程机械、航天航空等领域的自主创新方面已经站在全球产业链的中高端,个别行业的个别产品甚至已处于全球领先水平。即使欧美国家征收“碳关税”,对这些行业和企业的影响也不会太大。但对于一般性的特别是高耗能出口企业,“碳关税”的负面影响还是不言而喻的,这些企业应该赶在“碳关税”开征之前,加快自主创新步伐,主动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来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如果能发挥“碳关税”压力倒逼作用,变被动为主动,可以将其不利的一面转化成为有利因素,从而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对于出口企业来说,还应该扩大出口范围,应该拓展多种渠道,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往来,避免在一棵树上吊死。另一个应对“碳关税”的现实做法就是有能力的企业还可以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把生产基地转移到发达国家,适应其严格排放标准的要求。在国内则做产业低碳化研发的创新设计研究,从而可以达到规避产品“碳关税”的目的,就如同过去通用、大众、丰田、本田等世界知名车企纷纷在中国建立生产基地以规避我国相对较高的整车关税税率的做法一样。

四、结语

综上所述,短期来看,“碳关税”对我国外贸出口和企业确实非常不利,但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碳关税”未必对我国经济发展全是负面影响,甚至对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可能还有正面推动作用。它将会促使我国加快调整当前经济发展模式,由“高碳”的粗放增长转向“低碳”的精细化发展。对政府和企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会。如果应对及时,措施得力,就可以化危为机,为我国进一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创造条件,同时也能为人类共同建设美好的家园和维护共同的利益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金慧华.2009.多边贸易体制下的碳税问题探析[J].社会科学(01)

[2]王海峰.2011.WTO视野下的碳关税制度分析[J].国际贸易(03)

[3]郑春芳,陈仙丽.2011.“碳关税”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四大影响[J].对外经贸实务(01)

第2篇:外贸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中国对外贸易总额持续高速增长,巨额的贸易顺差一方面为中国的经济做出巨大贡献,另一方面也对我国的经济和发展带来新的问题和矛盾。一般而言,贸易顺差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有利地位。但从贸易顺差的具体影响来看,贸易顺差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增加外汇储备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持续的巨额贸易顺差,也会加剧贸易摩擦、增加货币升值压力和金融风险,给经济增长带来了不确定性。目前,急剧增长的贸易顺差给我国的对外贸易带来了潜在风险。

一、贸易顺差对中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1、提高了中国的经济实力,使中国经济更具活力

贸易顺差最大的一个作用就是拉动经济增长。消费、投资、净出口被普遍认为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在中国,国内消费绝对数额虽然有所增长,但占GDP的比重却逐年下滑,这说明消费的增长滞后于经济的增长。中国的经济增长,更多的依赖于投资和出口的拉动。中国通过大量出口,拓展国外市场,增加产业规模,以便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另外,大量的出口促进了技术引进,出口产业的技术外溢效应使得非出口产业发生连锁反应,大幅度提高了国民经济的质量和数量。生产规模的扩大、大量技术的引进和大量出口参与国际竞争极大的促进了中国国内的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使市场机制和市场观念深入人心,极大的提高了中国经济的活力。

2、增加了外汇储备,改善了中国的国际收支

中国的外汇储备自2004年起开始快速增长,到2010年中国外汇储备达到2.818万亿美元。持续巨额的贸易顺差是造成中国外汇储备增长的主要原因。外汇储备的增加,极大的提高了中国的对外支付能力和偿债能力,增强了综合国力和抵抗风险的能力。例如,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中,中国的外汇储备为中国和中国香港的经济提供了有力的后盾支持,从而增强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3、消化了国内的过剩产能,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离不开投资的快速增加,然而投资增长快速,国内消费能力增长速度却远远低于投资的增长速度。导致我国供给能力远远大于国内需求,产能过剩问题正逐步凸显。大力拓展国际市场,发展外向型经济,在中国国内消费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大量的出口对于消化国内产能的相对过剩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而国土面积有限,人均自然资源占有率并不具有优势。出口贸易的大量发展,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的发展,吸收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加上投资的增加,使得劳动力利用率大幅度提高。

二、贸易顺差对中国经济的消极影响

1、耗费了大量的资源,付出了巨大的环境成本

对外贸易作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曾是换取外汇的重要途径。过去为了追求外贸利益,我国的外贸发展走的是一条以量取胜,以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道路,造成对外贸易结构的不尽合理。中国对外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加工贸易和外商投资企业,产品主要集中在机电产品跟劳动密集型产品而且中国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附加值很低。另外,中国出口商品中纺织品、化工产品、造纸及纸制品、金属压延等出口比重大而且增长速度较快,这些产品生产过程中污染物排放严重,导致国内地区性水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日益严重。大量出口廉价产品,付出了大量的资源跟巨大的环境成本,而且劳动力价格及其低廉,显然不是中国外贸发展的道路,我们需要外贸产业结构的调整。

2、加剧了贸易摩擦,激化了国际经贸矛盾

中国的巨额贸易顺差,一直在国际上饱受诟病,加剧了贸易摩擦,尤其是与美国、欧盟之间的贸易争端。欧盟作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近年来,其对中国的贸易政策可谓相当苛刻,通过制定进出口产品标准、配额制度、发起对中国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等一系列的非关税措施给中国产品的出口设置了贸易壁垒。美国作为中国贸易顺差的最大来源国,对中国出口贸易的限制措施可谓五花八门。中国成为世界贸易保护的主要对象国,对华贸易逆差已经成为美国某些政治势力最钟爱的话题,中美纺织品争端久拖不决,已经向我们敲响了警钟。

3、形成了巨大的外汇储备,增加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

持续的巨额贸易顺差,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外贸储备,使人民币面临巨大的升值压力。贸易顺差,外汇储备的增加,固然是中国经济实力的象征,但其负面效应也不容忽视。过大的外汇储备,使得外汇市场外汇供应供大于求,为抑制人民币汇率的上升,中央银行不得不投入大量的基础货币收购过剩的外汇,而相当数量的基础货币流入市场,加大通货膨胀的压力。为避免通货膨胀,势必从严控制货币投放规模,然而必导致前文所说外汇市场外汇供大于求,人民币汇率上升。使中国陷入国内通货膨胀和国际人民币升值两难的境地。

4、加剧了国内的产能过剩,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隐忧

第3篇:外贸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北京奥运会;经济影响

中图分类号:F01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14(c)-0056-01

新世纪的前10年中国经济仍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的时期。奥运会作为工业化时代最有效的营销媒介,它对加速主办国工业化进程,促进该国经济由工业化向后工业化时代的转变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依据我国当前经济形势来看,北京主办2008年奥运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有形和无形两个方面。从西方经济学宏观角度来看,有形影响是直接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奥运会在拉动举办国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需求以及在扩大就业等方面上的作用,这使得北京作为主办地区在经济总量和结构中产生了一些变化。无形影响是一种潜在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奥运会对主办国经济发展环境、开放度、国家声誉、形象和信誉度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可以看出,现代奥运对于经济发展具有多元化的价值,尤其是对主办国的长远经济发展更是起到了促进作用。将从以下几方面对此观点进行剖析。

一、社会人士对北京奥运会影响的不同看法

关于“举办奥运会是否给中国经济带来好处”这个命题,世界各国的经济专家和媒体有不同看法。有些学者认为奥运会给中国经济会带来“低谷效应”,即将中国经济带进“后奥运警戒水域”;而另一些专家则认为奥运对中国今后的经济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一)奥运会后中国经济将进入“后奥运警戒水域”。据悉,在以往的奥运会中,主办国的经济发展曾出现过“低谷效应”[1]。例如,澳大利亚的悉尼为举办第二十七届奥运会动用了全国GDP的五分之一,奥运结束后,该国的“后奥运滑坡效应”现象较为明显,原因主要在于该国属于典型的对外贸易出口国,奥运会后,该家对于本国对外贸易的管理政策产生了一些本质上的错误。(二)奥运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微乎其微。虽然日本的经济学家认为奥运后的中国经济会进入“后奥运警戒水域”,但是,前国际经济界人士普遍认同这样一种观点由于北京经济占中国GDP总量的比重很小,因此,北京奥运会对中国经济的抬升作用不像另外一些国家那样明显,同样“后奥运经济”的冲击力也非常有限。持相同观点的还有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他认为中国整体经济规模大、与奥运相关的投资比重小、上海世博会等大型活动接踵而至、中国产业升级空间大等因素都表明中国不会出现“后奥运经济”。

二、北京奥运会对中国经济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在国际上各界人士对于奥运给中国经济的影响持有中立或消极的态度,笔者针对此问题的观点是,北京奥运会对中国经济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奥运会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2]。众所周知,新世纪前10年,我国经济一直处在以结构调整为主导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不仅要继续扩大经济总量,更要解决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等一系列重大发展问题,如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与完善、劳动力增长与就业困难的矛盾以及经济全球化对进一步扩大市场开放度的要求等。解决这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都需要提升社会向心力和凝聚力,而主办奥运会是最佳、最典型的方式。自2001年申奥成功至今,在这漫长的七年里,中国人民政府为了办好奥运,不断的调整我国的经济结构战略,积极努力以最优化的配置方式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二)奥运会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开发,使中国经济能更好的适应全球化的进程。主办奥运会是一个国家扩大市场开放度,加速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媒介。首先奥运会是当今世界上最具国际化的事件。其次,现代奥运会投资巨大,一般来说,主办夏季奥运会用于赛事的直接投资和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间接投资加起来会超过几百亿美元,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办奥运会投资会更大。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总投资会达到400亿美元。这样大的投资规模对国内外企业都有巨大的吸引力,因此,只有扩大市场开放度,按国际惯例操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外资、保证工程的质量和投资的效益。(三)奥运会是社会各界人士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信心高涨,投资增加。北京获得奥运会举办权,是世界对中国20年改革的肯定和今后发展投下的信任票。这极大地激起了国人的爱国热诚和对国家未来的信心,同时将刺激国际资本对中国的信心。自2001年开始,北京奥运,已成为全体中国人的“指路明灯”,召唤中国人奋发图强,争创佳绩。刺激全国的经济发展特别是人气的振奋、社会消费的高涨和投资的信心,从而启动全国性的投资建设热潮。(四)主办奥运会将带动首都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使首都经济更具活力和竞争力。北京经济从产业结构上看,是一个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效生态农业为骨架的复合型结构。目前这种产业结构还没有完全成形,还需要政府运用多种政策杠杆来引导和调整。北京主办2008年奥运会将给首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提供千载难逢的机遇。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是“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申办理念与首都产业结构调整的价值取向相契合。2.是主办奥运会将加速北京市“退二进三”的步伐。3.现代奥运会对承办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影响突出表现在拉动该地区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方面。所以,举办奥运会不仅在拉动首都现代服务业高速成长,而且也将客观上为“进三”的企业提供必要的生存空间和后续发展的可能。

三、综述: 2008北京奥运会不仅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对中国经济也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在奥运筹备阶段,我国的国民经济水平确实有明显的提高,但依据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来看,一国的经济不可能永远持续上涨的趋势,势必在达到高峰后有所回落,但就总体而言,奥运会的确带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使我们国家的综合实力有所加强。

作者单位:北京物资学院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第4篇:外贸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 进出口 Granger检验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4-0202-03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增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GDP年均增长率达到9.8%,GDP总量从1978年的3 645.2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397 983亿元,增长了108倍。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组成份额中,对外贸易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1978年,中国对外贸易额仅为206.4亿美元,2010年这一数字达到29 727.6亿美元,增长了143倍。可以看出,中国对外贸易增长速度快于GDP的增长速度,对外贸易中国GDP具有极大的拉动作用。同时,由于中国长期实行出口导向的外贸方式,外贸易依存度逐年增加。以当年平均汇率计算,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从1978年的8.8%(美元对人民币的年均价为1美元=1.5549元人民币)增长到2010年的50.6%(美元对人民币的年均价为1美元=6.7695元人民币),增长了4.75倍。

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币面临升值的压力不断加大。2005年7月21日,中国宣布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的管理浮动汇率制度,到2010年7月22日,人民币对美元实际升值22%,到了2011年4月29日,人民币对美元突破6.5的关口,当日中间价为1美元=6.4990元人民币。但即便这样,外界还认为人民币被低估,要求其进一步升值,可以预期,由于受美元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及其他外部冲击的影响,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会进一步加剧。

面对上述事实,我们不禁会想到以下问题:随着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它将对中国的对外贸易将产生怎样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该影响有多大?如果其影响具有长期效应,那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进行调整、干预,以减小由此产生的损失?本文试就上述问题进行实证分析。

二、研究方法及数据整理

本文通过建立单方程回归模型,运用协整分析(Cointegration Analysis)及格兰杰因果检验(Granger Causality Test),来研究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主要的经济变量有:(1)汇率(ER);(2)出口(EX);(3)进口(IM)。

从相关经济理论可以得知,一国的货币汇率对外贸会产生显著影响,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本国货币升值,会对该国的出口产生负面影响,而有利于该国进口。本国货币贬值,情形则与之相反。因此在本文所假定的模型中,设定本国货币币值变动与出口贸易额呈反向变动关系,与进口贸易额呈正向变动关系。

除了汇率对进出口有显著的影响外,根据张鹤、刘金全、顾洪梅(2005)的观点,进出口贸易相互间也存有相关性,并且由于出口与进口间存在“双重乘数”作用,使得当增加一个单位的进口商品后,出口会大于一个单位,二者间表现为明显的正向变化关系。刘穷志(2005)从出口退税的视角,认为中国经济增长过由于过于依赖对外贸易,政府短期内不会任其随行就市,而是积极干预;并得出进口与出口表现出正效应,原因在于进口能够引入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从而提高中国企业的出口竞争力,增加出口贸易额。因此假定中国进出口之间存在正向变动的关系。

本文根据所收集到的数据,选取中国1985―2010年二十六年的对外贸易额,即出口额(EX)、进口额(IM)以及各年的年平均汇率(ER)(人民币对美元)作为分析变量,建立回归方程进行分析。数据来源于相应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同时考虑到物价因素对进出口贸易额产生的影响,我们使用1985年(作为基年)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对其给予调整,以消除物价影响。本文拟建立以下计量模型:

EX=α0+α1ER+α2IM+μt(1)

IM=α0+α1ER+α2EX+ξt (2)

其中,EX、IM、ER分别表示出口、进口和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α0、α1、α2为系数,μt、ξt为残差项。

但上述模型一般都存在时间序列的异方差,为了消除其产生的不利影响,我们对上面的模型两边取自然对数Ln,这样方程(1)、(2)可以写成如下(3)、(4)的形式:

LnEX=α0+α1LnER+α2LnIM+μt(3)

LnIM=α0+α1LnER+α2LnEX+ξt(4)

三、数据分析与结果

基于上述的计量模型,我们运用OLS方法进行回归分析,但通常具有经济关系的时间序列都存在不平稳的特性,因此在回归分析前需要判断序列是否平稳。本文进行平稳性检验的方法是ADF单位根检验(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变量LnEX、LnER都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是平稳的,而变量LnIM,其原序列是不平稳的,对其进行一阶差分,发现它的一阶差分在1%显著性水平下是平稳的。这样,需要对上面(3)、(4)式作进一步调整,即用D(LnIM)代替式中的LnIM,以保证分析的有效性。

我们使用Eviews6.0计量软件对上述方程进行回归,得出如下结论:

LnEX=-1.318746+0.171938LnER+0.5716521D(LnIM)(5)

(-2.398745) (41.745386) (3.642514)

R2=0.996312

D(LnIM)=-0.570432-0.189724LnER+0.182891LnEX (6)

(-0.976605) (-1.973528) (9.87620)

R2=0.887694

从方程(5)可以看出,模型的拟合优度达到了0.996312,很好的拟合了样本数据,从括号中的t值可以看出,LnEX 与LnER、D(LnIM)三者之间有显著的关系,分别达到了41.745386、3.642514。同时LnER、D(LnIM)的系数表明,当LnER增加1%,LnEX就会增加0.18个百分点,D(LnIM)增加1%,LnEX增加0.57个百分点。

从方程(6)可以看出,模型的拟合优度为0.887694,比较好的拟合了样本数据,从括号中的t值可以看出,LnER为-1.976605,在5%的临界值下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而LnEX是9.87620,在5%的临界值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同时LnER、LnEX的回归系数表明,当LnER增加1%,会对DLnIM产生0.19的负影响,而LnEX增加1%时,DLnIM会增加0.18个百分点。

通过对进出口贸易与汇率的回归分析,得出三者之间具有较为明显的相关性,但对于三者之间是否存在伪回归,需要对其进行协整检验。从上文的回归方程中,我们可以使用适合于多变量的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检验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LnER、LnEX、D(LnIM)三者间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进一步说明了上述假定的模型是合理的。

为了找出模型中两两变量间的因果关系,通常要对其进行因果检验,常用的方法为Granger因果检验。在该方法中,如果某一变量是另一变量的Granger原因,那么该变量就能起到对另一变量的预测作用,但要进行Granger检验的前提是其数据序列必须是平稳的。前面我们通过对变量LnER、LnEX、D(LnIM)进行了Johansen协整检验,得到变量LnEX、LnER、D(LnIM)之间存有唯一的协整关系,满足Granger检验的条件,得到的结果如下(见下页表3)。

通过对LnER、LnEX、DLnIM三变量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我们可以得出,LnEX与LnER之间,前者不是后者的Granger原因,但后者却是前者的Granger原因;LnER与DLnIM之间,两者都接受了Granger原假设,即二者互不为Granger原因;LnEX与DLnIM之间,二者都表现出显著的拒绝原假设的结论,说明它们互为Granger原因。

从上面的Granger因果检验结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同中国对外贸易表现出诸多不合常理的地方。2011年4月29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已经突破 6.5的关口,但中国还保持着大量的贸易顺差,到2011年3月,中国外汇储备已经超过3万亿美元。这其中存在的原因需待我们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中国目前执行的是基于市场供求,统筹一篮子货币的管理浮动汇率制度。进出口贸易除了受市场环境、国外经济形势等因素影响外,政府对进出口企业的政策向导也是一个重要的诱因。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还依赖于对外贸易的拉动,各级政府虽然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已经有了“受制于外贸”的切身感受,并也作出了扩大内需,减少外贸依存度的许多措施,但要实现根本性的转变,并非一日之功。四、简要结论

本文以1985―2010年的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进出口贸易额等数据为依据,对人民币汇率升值对中国进出口贸易额(对外贸易额)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得到以下几个主要结论:一是汇率、进出口额三者之间有着紧密联系。汇率与出口额之间表现出正相关,这与一般的经济学理论不相稳合,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中国出口商品的低成本引起的。除此之外,根据J曲线理论,一国汇率增加,在短期内由于消费和生产的“黏性作用”而不会对出口产生明显的影响,但长期对出口会产生负面作用;汇率与进口额之间表现出负相关,但二者的关系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进口贸易额与出口贸易额之间表现出正相关性,且具有显著性。表明进出口贸易二者之间存在促进与激励效应。二是汇率、进出口贸易额三者表现出不同的决定与被决定关系。汇率是出口的格兰杰原因,汇率的变动对出口具有预测作用,但汇率不是进口的格兰杰原因;而无论是出口还是进口,二者都不是汇率的格兰杰原因;对于进出口贸易额,二者表现出互为格兰杰原因的关系。三是通过对人民币汇率、对外贸易的实证分析,可以提出有效的政策建议。虽然短期内中国还表现出强劲的贸易顺差,积累了巨额的外汇储备,但从长期来看,这样的贸易形势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果不进行转变,可能造成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的“挟持”。因此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增长结构,逐步减少因对外贸易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同时,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与优化对外贸易政策,突出对外贸易“质”的增强,而不单是“量”的增加,保证人民币汇率的平稳波动,以实现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穷志.出口退税与中国的出口激励政策[J].世界经济,2005,(1).

[2]张鹤,刘金全,顾洪海.国外总需求和总供给对中国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5,(4).

第5篇:外贸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金融危机 中国经济 影响 启示

一、引言

从2008年3月16日,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公司为摩根大通公司收购;2008年7月11日,加利福尼亚州印地麦克银行由政府接管;到2008年9月16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授权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向美国国际集团(AIG)提供850亿美元紧急贷款,正式接管这家全球最大保险机构。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艾伦・格林斯潘说:“美国正陷于‘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中,这场危机引发经济衰退的可能性正在增大,美国躲过经济衰退的几率小于50%。这场危机将诱发全球一系列经济动荡,将有更多大型金融机构在这场危机中倒下。”

二、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中国经济在过去若干年快速的成长依赖于世界经济快速和稳定的发展,依赖于国际金融市场宽松和稳定的环境,世界经济和金融环境的变化,必然对中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1、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美国对中国的贸易总量高达中国出口贸易总量近50%。当因美国经济增长乏力导致的国内需求下降发生后,其对中国商品需求的增速也将下降,这将对中国的出口贸易增长造成抑制作用,从而影响国内经济的发展。此外,从全球市场的角度看,在次级债的影响下,发达地区受到打击最大,在美国对中国商品需求下降的同时,欧洲以及日本对中国商品的需求也会相应下降,这对于中国经济无疑是雪上加霜。美国的需求下降时,欧盟和日本的需求也跟随下降,欧盟与日本没有能成为美国份额下降的替代区域。因此,外向型经济主导下的中国经济产能过剩的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

2、对国内企业的影响

由于所处的行业和环境不同,因此各企业所受的影响也是不同的。由于出口受到抑制,所以对外贸型企业影响较大。而对以内销为主满足内部需求的企业来说,影响则有限。随着美国经济增速放缓,我国对美国出口增幅下滑趋势明显。据统计,自次贷危机爆发以来,中国2008年第三季度对美出口增幅已出现较大幅度的回落一第一季度,中国对美出口同比增幅达20.4%,第二季度下降到15.6%,第三季度更是降至12.4%。同时,中国的出口企业在美元贬值的趋势下,出口产品的利润将被侵蚀,出口企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有相当一部分利润率低、抗风险能力不强的出口主导企业有可能无法生存。从内销型企业方面来看,由于其产品主要是为了满足内部需求,从而较少受到出口下降的影响。基于此,很多在国外市场受挫的外贸型企业也正在积极的开拓国内市场,进行艰难的转型。外贸型企业能否成功转型,以避免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从而求得一个新的发展平台,这将是一个值得期待的问题。不过,总体来看,外贸不景气主要冲击民营企业,对国有企业的影响不大,即便有也是间接的。

3、对国内金融机构的影响

目前全球金融动荡的主线在发达国家。由于中国金融市场相对封闭,到目前为止,此次危机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影响仍然有限,整体看,次级债投资在中国金融机构资产中的比重小于1%。其中,工商银行与建设银行持有数量小,次级债投资占权益比例为超过2%;中国银行持有数量相对较大,次级债投资占权益比例约为13%。从目前的情况看,国内银行相关投资的总头寸还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即便完全损失也不会给公司的业绩带来太大的直接影响。

三、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此次美国金融危机对全球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给我们带来的思考也是深刻的。在一些国家,包括东南亚国家,长期依赖出口,由于其不可持续性,致使受影响非常之大。而中国争取要越过这个发展陷阱。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现在已经掉入了这个陷阱。因此,找出一种新的增长模式,一种共享式经济增长模式,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使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改善,这应该是中国所追求的。在危机面前,中国的企业该如何应对,以尽量减少损失,将是我们一直需要探讨的问题。当然,美国的经验也给了我们一些重要启示。

1、防止房地产市场的过热与崩塌

美国金融危机的导火线是房地产市场的过热与崩塌,中国同样:年在这样的隐忧。所以,中国政府要严防国内房地产市场出现比类情况。在国内,居民的住房按揭贷款一直被认为是优质资产,其实不然。中国的住房按揭贷款风险可能比美国次级债券风险还要高。因为,从住房按揭的对象来看,美国次级债券的次级贷款人信用还有等级之分(即“次级信用”),但对中国的按揭贷款者来说,估计其中很大部分人甚至连“次级信用”都没有。这是因为近几年来,凡是个人要申请住房按揭贷款,没有谁是不能够从银行获得贷款的,住房按揭贷款者基本上是没有什么信用等级可分的。这样,一部分信用欠佳的贷款人就必然会进入到房地产按揭贷款市场中。尽管目前国内不少个人的住房按揭贷款信用不好,但在房地产市场价格一直上涨时,过高的房价会把这类缺乏信用的住房按揭贷款的潜在风险掩盖起来。一旦中国房地产市场价格出现逆转,其潜在风险就必然会暴露出来。这些潜在风险一旦暴露出来,国内银行将面临类似美国次贷危机的风险。

2、注重金融机构的审慎经营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金融机构为了逐利而不惜降低借贷标准,由于房价的不断上涨而忽视了住房贷款的第一还款来源,也就是贷款人自身的偿付能力。贷款公司和银行为了营销推出了一系列新产品,包括所谓的“零首付”“零文件”贷款等,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这些行为都是不审慎的。银行将这些贷款证券化,把风险从银行账本上转移到资本市场,风险本身并没有消失,而是为后来危机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第6篇:外贸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 次贷危机;进出口;投入产出法;就业

中图分类号 F2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9)02-0001-06

加入WTO后中国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2001―2007年间外贸总额年均增长达24.3%。2007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为21738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9861亿美元,占全国外贸总额的45.4%。从贸易国别统计来看,2008年1至9月,中美贸易总额2515亿美元,同比增长13.8%,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2.8%,仅次于欧盟位列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反映出中美贸易关系的重要性及日益密切的现状。这次的美国次贷危机,已影响到美国的实体经济,并扩散到全球。自2008年7月起,中国进出口增速双双下降,进口增速从7月份的同比增长33.7%,下滑至10月份的15.6%,出口也由5月份同比增长26.8%震荡下降至10月份的19.2%,加工贸易进、出口同比增速分别下降至10月份的1.9%和8.5%(customs.省略/default.aspx?tabid=400),反映出次贷危机对我国外贸的影响从2008年下半年才开始显现,具有一定的时滞性。鉴于外贸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分析次贷危机和我国宏观政策通过贸易渠道影响我国经济的机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这一影响机理,利用反映加工贸易特点的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模型测算了次贷危机背景下出口对我国国内增加值及就业的影响,并通过态势预测对这一影响的程度做出了估计,为国家下一步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 次贷危机与宏观政策对我国外贸时滞影响的机理分析

我国外贸增速今年下半年开始的显著变化是次贷危机和中国前期抑制过热的宏观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二者的影响均具有一定的时滞性。图1显示了这一时滞影响的机理,左侧是次贷危机的发展进程,右侧为我国2007年至今涉及外贸的主要宏观政策,随着时间的推移,二者对进出口产生持续的影响。图中进出口部分的折线图反映了2007年至今我国进出口月份同比增速的变化态势。

1.1次贷危机对我国外贸的影响

次贷危机自2007年初爆发以来,迅速从信贷市场传导至金融市场。2007年8、9月份,各国纷纷向金融系统注资,全球大部分股指下跌。继2008年3月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被收购之后,9月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也难逃厄运,申请破产保护,同月美政府宣布接管房利美、房地美。形势的迅速恶化迫使美国推出7 000亿美元的救市计划,随后又提高到8 500亿美元。据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2007年美国经济年增长速度创五年来新低,经通胀因素调整后的年增长率由2006年的2.9%降至2.2%,其中第四季度增长-0.2%,为近6年来首次出现收缩。2008年前三季度GDP增速分别为0.9%、2.8%和-0.3%,显示出次贷危机已对美国实体经济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美国经济减速直接影响到中国对美出口;同时又通过影响全球其他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间接地对中国出口产生进一步影响。次贷危机通过贸易渠道对国内经济增长、就业等方面产生负面作用,这一传导过程具有一定的时滞性。由图1可以看出,次贷危机发生后,除2007年和2008年的2、3月份因国内春节因素有所波动外,外贸增速在2008年7月之前基本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若以2007年3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宣布濒临破产这一标志性事件作为次贷危机爆发的起点,从危机发生至2008年7月中国进出口增速开始明显下滑,具有约16个月的滞后期。

1.2中国前期宏观政策对外贸的影响

与次贷危机同期的中国宏观政策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以2008年7、8月份为界,前期的政策目标为抑制经济过热,后期转向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03年后中国经济发展加速,GDP增速逐年上升,至2007年达到11.9%。食品价格上涨带动CPI指数走高,2007年CPI比上年增长了4.8%。为抑制经济过热,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央行2(XF/年5次加息,国家大范围调整出口退税及人民币升值等政策,经过半年多的滞后,政策效果逐渐显现。随着外部经济环境的急剧恶化,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转向,保增长的措施陆续出台。如出口退税方面,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在2008年8月1日、11月1日和12月1日三次提高纺织、服装、机电等产品的出口退税率;11月5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到2010年底投资4万亿元;央行10月9日、30日两次下调利率0.27%,11月27日更是一次性降息1.08%。由于政策从实施到产生效果具有一定的时滞性,这些经济刺激措施预计到2009年下半年才能显示出效果。

随着外部需求的进一步恶化,加之国内经济刺激政策的时滞性,中国出口增速预计将继续下滑。据世界银行11月25日的《中国经济季报》预测,2008年中国出口同比增长11%,2009年为3.5%,显示出次贷危机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将逐步加深。

2 次贷背景下出口对我国国内增加值和就业影响的测算研究

本文述评了外贸与中国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分析总结出现有模型的优势和不足,在此基础上选择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模型,测算了次贷危机背景下外贸对我国国内增加值和就业的影响。

2.1模型选择的依据

在出口贸易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方面,现有研究很多采用计量经济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如林毅夫和李永军通过建立联立方程组,测度了出口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认为出口对中国国内经济拉动作用很大。吕惠娟和许小平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协整等方法分析了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认为中国经济属于多因素驱动的复合型增长,但出口仍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不可忽视的因素。沈坤荣和李

剑对贸易和人均产出之间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国际贸易对人均产出产生了正面影响,国内贸易则相反。这些研究采用的计量模型,精确反映了模型中变量间的相互关系,却未考虑到经济部门之间复杂的联动效应。这方面投入产出模型是一个很好的分析工具。

周申和杨传伟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分析了2002年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商品贸易对国内就业的影响。结果显示,贸易对我国就业具有重要影响,且不同贸易伙伴对我国就业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张燕和陈漓高在2002年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分析了外贸对产业升级的影响方式和程度。陈怡和沈利生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分析了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对GDP的贡献率。由于在我国出口贸易中加工出口占据重要地位,上述研究未能反映加工出口及非加工出口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差异性。一些学者从改进投入产出表式结构着手解决这一问题。

投入产出表按是否区分中间投入的来源分为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和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其中非竞争型表将中间投入分为国内产品投入和进口品投入,反映出生产过程和最终需求过程对进口产品的消耗。根据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可测算进出口对经济的拉动效应,在对外贸易分析中得以广泛应用。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陈锡康研究员最早提出在投入产出分析中引入“占用”,即生产所须的劳动力、固定资产及自然资源等,构建了投入占用产出模型。通过将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表中国内产品中间投入及中间使用按加工出口、非加工出口及国内需求区分开,陈锡康研究员及其团队编制了反映加工贸易特点的中国2002年扩展的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表。Lau等介绍了该表的编制方法,并从数学上证明了出口总值等于出口商品所包含的完全国内增加值与完全进口额之和,祝坤福等分析了加工出口、非加工出口及其他以及总出口对GDP和就业的影响效应。本文利用该表研究了次贷危机通过贸易渠道对我国国内增加值和就业的影响,并对次贷危机背景下我国出口形势及影响国内经济的程度进行态势预测。

2002年扩展的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表将国内生产根据产品去向分为国内需求生产、加工出口生产、非加工出口生产及其他三部分,其中国内需求生产是指国内企业为满足国内需求所进行的生产活动;加工出口生产包括来料加工生产和进料加工生产;非加工出口及其他包括出口中除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生产之外的其他出口生产及外商投资企业为满足国内需求的生产。令D、P和N分别表示国内产品、加工出口和非加工出口。由扩展的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表的横向、纵向平衡关系,基于投入产出理论可以推导出相应的完全需要系数矩阵,以及出口等对D、P和Ⅳ的直接/完全增加值系数矩阵和对就业的直接/完全需要系数矩阵。表式结构及公式的推导参见Lau等L9J。利用推导出的系数矩阵即可计算出口对国内增加值和就业的影响,该系数矩阵的元素代表了单位出口所影响的国内增加值及就业的绝对数。同时这一影响还可以通过相对数的形式表示,反映了国内增加值或就业对出口变动的敏感性,本文称为敏感性系数。

2.2次贷危机背景下出口对国内增加值及就业的影响效应测算

利用2002年扩展的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表,可测算在生产者价格统计下,2002年中国各部门单位加工出口及非加工出口产生的直接/完全国内增加值和直接/完全就业量。结果见表1、2。其中序号1~5代表出口对国内增加值或就业影响最大的前几个行业。

由表1的测算结果可以看出,2002年中国加工出口变动1%,将影响完全国内增加值变动1.7%,非加工出口变动1%,将影响完全国内增加值变动1.O%,总出口变动1%,其完全国内增加值变动1.1%,反映出中国加工出口的国内增加值对出口变化更为敏感。从部门情况来看,旅游、文体娱乐、石油加工、纺织、服装制造等部门对出口的变动最为敏感。

表2的测算结果反映了出口对国内就业的影响。2002年中国加工出口1万美元带动完全就业1.106人.年,非加工出口1万美元带动完全就业3.632人年,总出口的影响效应为直接就业0.952人年,完全就业2.416人・年。出口的直接就业效应和完全就业效应表现出了一致性,加工出口的就业影响是非加工出口的约1/3,是总出口影响的约1/2。从部门上看,住宿餐饮、批发零售贸易、教育、旅游等部门的出口对就业拉动作用较大。

3 次贷危机与宏观政策影响下国内增加值及就业的态势预测

为了测算次贷危机及前期宏观政策引起的出口减速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本文依据近年来进出口发展的态势,结合世界银行11月25日的《中国经济季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1月的《世界经济展望》中的预测,利用扩展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分析预测了2008、2009年我国出口的态势及其对国内增加值和就业的影响效应。测算所用统计数据分别来自国家统计局、中国海关和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本文以世界银行《中国经济季报》中的预测为基础对我国进出口增长设置了三个情景:情景A为参考情景,进出口同比增速采用世界银行预测值,假设人民币汇率维持基本稳定,无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维持现有基调和力度,无进一步重大政策出台等;情景B中假设未来两年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较参考情景小,同时中国政府进一步刺激经济的措施陆续出台并顺利实施,政策效果较好;情景c假设次贷危机的影响比预计的更为严重,中国外贸环境急剧恶化,保持增长、促进就业、产业结构调整及环境保护等政策目标上的冲突使政策效果不如预期理想。

本文选择了1996―2007年我国外贸的年均增速19.1%作为参考基准(由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计算)。这段时期中国经济大致经历了一个从下滑、触底反弹、加速发展到过热的经济周期,其中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可作为次贷危机影响的一个参照。情景设置中预计2008年及,2009年外贸增速将大幅下滑,这一减速将使出口带动的国内增加值及就业的增量减少。本文利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出口对国内增加值及就业的影响,结果见表3。

由测算结果可以看出,出口减速将使2008年直接国内增加值少增加200亿美元左右,情景A中完全国内增加值的少增量为459.9亿美元。在就业影响方面,2008年参考情景中出口减速将影响直接就业792.7万人,完全就业2011.8万人。2009年因进出口增速预计将大幅下滑,其对国内增加值和就业的影响更为明显。在参考情景中直接国内增加值和完全国内增加值将分别少增430.7亿美元和983.1亿美元,是2008年的2倍左右。2009年在就业上的影响比2008年更大,参考情景中受影响的直接就业和完全就业量分别达到了1694.7万人和4300.8万人,显示出次贷危机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将进一步加深。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文的测算是基于世界银行对出

口增速的预测、情景设置和2(XY2年扩展的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表得出的。参数设置会对测算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对测算模型中出口增速预测值这一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见表4。

敏感性分析的结果表明,2008年出口增速预测值的变动对当年的影响远大于对2009年的影响,且对就业绝对量的影响很大。如表4所示,若2008年出口增速增加1个百分点,当年受影响的直接国内增加值将减少2.7亿美元,受影响的直接就业将减少27.3万人;若2008年出口增速增加2个百分点,当年受影响的直接国内增加值将减少113.5亿美元,受影响的直接就业将减少496.7万人。同时,2008年出口增速的增加将扩大2009年计算的基数,使2009年的预测结果更悲观。若2008年出口增速增加1个百分点,2009年受影响的直接国内增加值将增加0.4亿美元,受影响的直接就业将增加1.7万人。

4 结论

本文分析了美国次贷危机及中国前期抑制过热的宏观政策对我国外贸时滞性影响的机理,利用反映加工贸易特点的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模型测算了次贷危机背景下出口对我国国内增加值及就业的影响,并通过态势预测对这一影响的程度做出了估计。通过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1)今年7月份以来进出口增速的快速下滑是美国次贷危机及中国前期抑制过热的宏观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美国经济减速直接影响到中国对美出口,同时又通过影响全球其他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间接地对中国出口产生进一步影响。次贷危机通过贸易渠道对国内经济增长、就业等方面产生负面作用,这一传导过程具有一定的时滞性。若以2007年3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宣布濒临破产这一标志性事件作为次贷危机爆发的起点,从危机发生至2008年7月中国进出口增速开始明显下滑,具有约16个月的滞后期。同时,前期抑制经济过热的宏观政策经过半年多的滞后,政策效果逐渐显现。自2008年7、8月份开始中国宏观政策逐步转向,年内陆续出台的经济刺激措施预计到2009年下半年才能初步见效。

(2)中国加工出口的国内增加值对出口变化的敏感性强于非加工出口,就业对出口变化的敏感性上加工出口弱于非加工出口。2002年中国加工出口、非加工出口及总出口分别变化1%,相应的完全国内增加值分别变化1.7%、1.0%和1.1%。旅游、文体娱乐、石油加工、纺织、服装制造等部门对出口变动最为敏感。2002年中国总出口1万美元带动直接就业0.952人・年,完全就业2.416人・年,加工出口对就业的影响是非加工出口的约1/3,是总出口影响的约1/2。

第7篇:外贸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影响;策略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7. 068

[中图分类号] F1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17- 0111- 02

进入21世纪以后,经济全球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导致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不确定因素,面对这些因素的影响,我们要积极应对。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世界各地的经济紧密联系到一起,成为一个经济整体。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世界各地之间自由往来,相互交流技术、资本以及人才等,超越了国界和地区的限制,通过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

1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1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首先,我国具有巨大的消费市场,可以吸引发达国家投资。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我国主要接收外资,所以跨国企业在我国快速发展。而我国较高的吸引外资的能力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满足了我国对资本的需求,同时我国在引进外资时,也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式,这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使我国成为贸易出口大国,不断增大的出口量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增长。虽然我国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后也受到了影响,可是也提高了企业的风险意识,促使我国企业制定了风险预警和预防机制,更好地应对将来的风险,有效促进了我国企业的成长。再次,经济全球化更加合理地分配了劳动力,这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加工企业的发展,进而为我国社会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岗位,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更加重视技术人才,提高了企业发展的竞争力。

1.2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不良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也使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一些问题。第一,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发达国家的限制。经济全球化发展受控于少数发达国家,这些国家主导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它们制定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经济规则,而发展中国家在这样的环境下发展经济必然受到更多的限制。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发达国家投资大量资金建设企业,还可以利用贸易壁垒限制发展中国家,这样发达国家就能获得更多的利益。例如,我国廉价商品会冲击发达国家市场,影响发达国家的企业,此时发达国家会以贸易保护的借口禁止我国产品进入它们的市场,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第二,发达国家利用资金优势将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消耗发展中国家的资源,污染其环境。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也会接收发达国家转移的高耗能和高污染产业,进而引发我国的环境问题。

2 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策略

2.1 对市场经济体制进行完善

我国当前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可是仍然需要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经济结构。我国应该对政府职能进行转变,以市场规律和规则为依据,真正分开政企职责,为企业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还要对国有资产管理进行完善,改革国有企业。真正改变企业的经营机制,以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提高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实力。

2.2 积极参与国际间的竞争

我国是经济大国和贸易大国,深刻影响着国际市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不仅要吸引外资,还要提高国际投资的质量。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提高我国企业的竞争意识,而政府也要积极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并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通过参与国际竞争,我国企业将会更加了解自身的不足之处,吸取发达国家企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对管理方式等进行完善,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

2.3 重视产业转移引发的问题

国际产业转移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环境和资源。所以在吸引外资的同时,也要关注国际游资的动向并强化监管,保障我国经济健康发展。我国虽然经济发展迅速,可是非常依赖外贸,因此有效提高国内需求以及供给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当前,我国已经成为国际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全球经济发展产生影响,所以我国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受到其他国家的限制,我国一定要守住阵地,促进我国内部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提升应对风险的能力。

3 结 语

经济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不仅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一些问题,面对机遇要紧紧抓住,面对问题要积极解决。此外,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重视环境、资源、社会问题,促进我国经济、环境、资源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树本.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1(12).

[2]庞乔舒.浅议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J].中国集体经济,2011(4).

第8篇:外贸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 环境壁垒 生态环境 中国经济 对外贸易

环境壁垒于20世纪80年代产生,90年代兴起,属于非关税贸易壁垒,是一种技术壁垒。相关专家对此下的定义是:“环境壁垒是指那些为了保护环境而直接或间接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贸易的措施。主要包括国际和区域性的环保公约、国别环保法规和标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环境标志等自愿性措施、生产和加工方法及环境成本内在化要求等分系统。”而当时的兴起其实是发达国家用来对付发展中国家的一种手段,从而将发展中国家的商品远而拒之。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美国在1991年禁止墨西哥的金枪鱼及其相关制品的进口,明则保护海豚,实则保护贸易和国内经济。当然到目前为止,除了出于对于生态和健康的保护,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控制贸易市场的方式之一。

环境壁垒有很多的形式。环境附加税是发达国家用来保护环境,限制进口贸易最早采取的手段。同时,发达国家由于自身的技术水平比较高,那些所谓的环保标准也都是根据其技术水平来制定的,也因此发展中国家的很多产品都被拒之门外。其次,绿色标志,即由政府或者官方部门将一些环境标准图标,印制在商品及其包装上来表明其符合环保要求。它是进入实施环保标志国家的通行证,对于本国市场的保护力度显而易见,但是也增加了他国的贸易成本。除此之外,发达国家陆续制定各种法规条例将可以回收利用、易降解的环保包装流向市场,从而规范包装,间接加大了产品流通的难度。

所有这些,其实都是发达国家用于制衡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而架起的重重索桥,目的就是减缓其进入全球市场的步伐以及加大其贸易的代价。

而对于中国,我们主要的贸易都流向了日本、欧盟、美国、韩国以及香港台湾地区,这些与中国进出口贸易额高达85%以上的国家地区,大都是贸易环境委员会成员,同时也是绿色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之地。但是我国很长时间里都忽视了对环保产业的发展,也因此在短时间内想要达到那些发达国家制定的标准是极为不易的。而且倘若发达国家介于自己的环保优势,制定过于严苛的标准要求,那么将对我国的对外贸易带来很大的不便与消极影响,外贸出口将面临缩小的可能。

环境壁垒的实施涉及很多环节,包括生产产品、加工产品、物流过程、销售产品一直到售后等各个方面。通过一系列的要求形成一个完整的环保管理体系,这样在各个环节我们都需要进行检测鉴定调整,也加大了我国出口的中间费用和成本,进而也在某些程度上削弱了我国出口的竞争力。相关地,我国出口企业与外贸企业的经济效益也随之有所下降。

还值得提的一点是,近年来的双边和多边贸易摩擦越来越多,发达国家己区域自由贸易化的形式,将区域外的产品排斥之外。而随着世界经济的集团化和区域化,中国与很多发达国家以及一些区域性组织因为环保问题而影响贸易关系,这样对我们外贸的稳步发展是很不利的。所有这些都会对中国经济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

第9篇:外贸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范文

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外贸易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伴随着我国对外贸易规模的持续扩大,对外贸易依存度也远远高于世界外贸依存度的平均水平。与国际相比较,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呈现出以下四个自身鲜明的特征:

(1)我国外贸依存度的提高与国际发展趋势基本保持一致。

(2)外贸依存度持续增长。(3)我国的出口贸易依存度一直高于进口贸易依存度。

(4)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的提高同世界经济增长是同步的。下面来具体分析。

一、中国外贸依存度过高的原因分析

1.中国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过快,明显高于GDP的增速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从2004年至今对外贸易规模稳居世界第3位。与此同时,国内GDP则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增速上。所以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越快,外贸依存度则越高,可见,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是导致外贸依存度持续走高的直接原因。

2.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以及国际经济环境的不断改善,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中国外贸依存度的提高与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趋势基本吻合。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普遍利好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内、外部环境,极大地拓展了中国进出口,特别是出口的空间。

3.中国的贸易导向战略

中国一直利用税收手段鼓励资本品进口,如进口设备税收的可抵扣、“三减两免”等优惠政策。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出台的出口补贴和贴息等政策鼓励了企业出口,甚至在有些地区把出口创汇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一个主要内容,从而导致各地外贸企业的出口积极性空前提高。在出口和进口的双向激励下,中国的进出口总量快速上升,贸易导向战略推动了外贸依存度的提高。

4.外商直接投资带动加工贸易的迅速发展

改革开放后,中国成为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吸收外商投资国。很多外商看准了中国在廉价劳动力上具有的巨大优势,把中国作为其加工基地,大量开展加工贸易。加工贸易是“两头在外,一头在内”的一种贸易方式,其外贸倾向性大大高于其他企业。由于加工贸易的自身特点及其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占据的较大比重必然导致中国外贸依存度存在高估。

二、政策建议

1.改变对进出口数量持续增长的一味追求

要想推动中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应该制定更为合理、符合国情的对外贸易政策,放弃以追求贸易目标增长为对外贸易政策核心的一贯做法,建立科学评判外贸政策和政策实施效果的指标体系,将“以质取胜”确立为整个外贸政策的核心,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和能源资源使用的最小化,以利于提升中国整体经济运行质量和外贸核心竞争力。

2.重视国内市场对经济的拉动效应

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促使我们必须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动力,而动力应来源于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过于强调出口导向、忽视国内市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片面的。因此,应在巩固现有外贸市场份额的基础上,在对外贸易持续健康增长的同时,扩大国内市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和影响,制定兼顾内外的经济政策,从而避免任何一个市场出现波动时,对中国经济运行造成不利影响的可能。为此,要使用法律手段,保证全国工资水平的持续增长,增加国民收入和有效供给,提高内需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和地位。

3.加快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尽管加工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功不可没,但目前的加工贸易仍面临诸多问题,如企业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能力不足,产品档次偏低,缺少高附加值、高新技术、高创汇的产品,资源和能源浪费严重;国内加工企业营销能力弱,对特定市场依存度过高,易受国际经济波动影响,抗风险能力弱等。为此,应大力推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促进加工企业增大核心技术与关键零部件的进口,提高国际市场经营开拓能力,变中国的加工地位为生产经营地位,以提高加工贸易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

4.落实“国民待遇”原则,防止落入“引进依赖”陷阱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