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超声心动图教学范文

超声心动图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超声心动图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超声心动图教学

第1篇:超声心动图教学范文

关键词:超声心动图;超声诊断;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有相当部分医生集中在基层医疗机构,如二级以下医院及部分县(区)二级医院、社区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等,他们承担着重要的医疗任务。但是由于地域不同,医疗知识更新途径有限,医疗技术、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相对落后,特别是一些偏远山区及西部地区形势更为严峻,有些甚至根本得不到岗前培训及岗后继续教育。这些因素往往使得基层医疗队伍水平停滞不前,难以满足当地老百姓的医疗服务需求,迫使老百姓有病不得不前往医疗水平较发达城市,是造成普通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政府医改意见中,关于加强医药卫生队伍建设规划和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临床教学医院在心脏及大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超声心动图学是针对心脏和大血管疾病的诊断技术,是循环系统疾病影像诊断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超声诊断专科医师,作者承担着大量针对临床医学生和基层进修医师的教学任务,结合多年的临床带教,对如何使超声心动图教学结合临床,融会贯通,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和提高基层进修医师在本专业领域诊断水平进行探讨。

一、基础教学

超声诊断学作为一门影像学科,其作用是为疾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重要信息。帮助临床医生及时做出准确的临床诊断,尽早制定治疗方案,减少病人痛苦。超声诊断是为临床医生服务的,那么就需要尽可能全面地了解临床诊断的相关知识。

首先,基层来进修学习的医师应牢固掌握解剖学知识。超声诊断是以系统解剖、局部解剖和断面解剖为基础,观察心脏的位置、大小、形态及功能等方面,熟悉掌握与断面解剖相对应的正常心脏超声切面图。目前临床广泛使用的超声图像是二维图像,需要通过人脑对连续断面的图像组合才能获得脏器的完整立体形态,这需要检查人员有一定的空间想像力,而空间想像力需要以丰富的解剖知识为基础。

其次,学习和掌握各种心脏和大血管疾病的病理改变特点。根据超声图像反映的心脏结构和功能表现的特点,判断心脏是否有病变及病变的特征情况,作出初步诊断和鉴别诊断。

二、手法教学

操作手法在心脏超声诊断中起很重要的作用,手法决定图像的质量,决定能否提供足够的信息量支持诊断。在实践工作中,对于同一个病人,由于操作医师手法不一致,得到的切面就不一致,就会造成诊断意见的差别,甚至会导致误诊及漏诊。

首先,在教学中强调常规标准切面的显示,如四腔心切面必须横平竖直即二尖瓣与三尖瓣处于同一水平,四腔与心尖处于垂直状态,而非标准切面则可导致腔室的测量出现误差,进而影响正常的诊断;短轴切面要达到“圆”,短轴圆形各点的直径等长,而斜切易导致测量室壁厚度过厚。

其次,在手法教学中始终强调对任何一位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时,应按顺序扫查各个标准扫描切面,特别是易忽略的胸骨上窝切面、剑突下切面和左室短轴的心尖部切面,养成全面、细致的扫查习惯,以对疾病的诊断提供足够的信息。如一部分房间隔缺损在胸骨旁切面由于受回声失落及多普勒效应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能显示,但剑突下切面可以减少这些干扰因素,很好地显示断端及过隔血流。而对于心尖部肥厚型心肌病,若不顺序显示左室短轴心尖部切面则有可能导致漏诊。

三、多媒体教学

心脏超声诊断学是一门形态学科,它强调从观察图像的角度来认识各种病变,理解病变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从而提示疾病的本质。心脏是一个不断运动的重要器官,理解心脏的正常做功过程,必须了解和掌握心脏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反之,如果诊断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异常,需要通过对大量典型病例的动态超声图像的感性认识,包括对心脏血流动力学改变的评估,才可能对该疾病的超声诊断要点有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和掌握。利用计算机PPT形式进行部分内容的讲授,克服了单纯教师讲解的不能演示心脏结构和功能及血流动力学动态变化的困难与盲区,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大大缩短了授课时间。多媒体技术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思维;有助于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弥补示教病例不足的问题;有助于使复杂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正确理解和牢固掌握,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很有帮助。因此,利用多媒体在心脏超声诊断学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实现多媒体教学,首先,要求带教老师收集典型心脏疾病的超声资料,包括多种超声技术的动态和静态图像;其次,将相关的图像信息资料进行及时整理、储存、标注和备份。利用存储丰富、翔实的心脏超声诊断资源,将特殊病例通过光盘、磁盘存储后,建立了图像数据库及相应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将视频、音频、图片、录像动画、文字等信息进行有机的整合,把它应用于教学中,结合临床信息现场教学,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四、规范书写报告

规范超声心动报告的书写。书写超声心动诊断报告是心脏超声诊断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它以精准的专业术语,将正常以及异常所见如实地反映给临床。规范的超声报告是按照质量控制的要求,结合医师的临床经验,归纳总结出示范性、指导性的超声诊断报告。在书写超声诊断报告的过程中,可以学习并掌握不同疾病超声诊断的思路,这不仅是诊断的过程,更重要的是鉴别诊断的过程。在书写过程中,带教老师可以发现其中的错误以及不足,及时进行修改,可以使学生在书写报告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学习和提高。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主动看书、主动学习的动力。

五、因材施教

第2篇:超声心动图教学范文

患者姓张,51岁,北京郊区人。两天前,老张感觉胸痛、背痛,同时伴有胸闷、乏力,但不发热、不咳嗽,也没有咯血及晕厥。

我了解到,老张患有高血压病,长期抽烟,无外伤及药物过敏史。以往的检查提示:X线胸片正常,心电图示ST-T改变,当地医生疑诊为“冠心病”,给予吸氧、硝酸甘油、复方丹参滴丸等治疗,效果不佳,且胸痛胸闷越来越重。次日,老张转来我院看急诊,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凝血五项等检查,结果冠状动脉造影未见异常,血清溶栓二聚体明显升高。医生考虑肺动脉栓塞可能性大,建议到呼吸科进一步诊治。

我接诊后,紧急进行胸部CT、肺动脉CT造影及双下肢深浅静脉超声,结果发现肺动脉、下肢静脉未见充盈缺损和血栓形成,而降主动脉有所增宽,难以排除降主动脉夹层。在和患者家属沟通后,我建议再做一个主动脉CT造影检查,同时请心脏大血管外科专家会诊。数小时后,老张被确诊为主动脉夹层。最终,由于诊断及时,施行了急诊外科手术后,老张痊愈出院。

急性胸痛胸闷并非都是心梗

胸痛三联症是指以胸痛为主要表现的冠心病、肺动脉栓塞、主动脉夹层等疾病,这类疾病发病率高,起病急,病死率也相对较高,因此,及时诊断和干预非常重要。

临床上经常会遇到突发胸痛、胸闷的患者,接诊医生通常首先想到冠心病,如心绞痛、心肌梗死,给予心电图、心肌酶、超声心动图等一系列检查,甚至行急诊冠脉CTA检查(CTA是一种血管成像技术,是观察血管及腹腔器官内部结构的方法),结果却未发现明显异常,而此时离患者发病已有一段时间了,风险陡增。

其实,导致急性胸痛、胸闷的病因很多,除了常见的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外,还有肺动脉栓塞、主动脉夹层等,这些疾病症状相似,但治疗方法异,如冠心病心肌梗死需紧急溶栓、支架植入,主动脉夹层需紧急外科手术、支架植入,肺动脉栓塞需紧急溶栓、抗凝等, 一旦延误诊断,就可能耽误宝贵的抢救时间,甚至造成患者死亡。

胸痛胸闷患者可“一站式三联检查”

胸痛胸闷患者往往辗转就诊于多个临床科室,就诊呼吸科时,医生可能会考虑“肺动脉栓塞”,给予肺动脉CTA、放射性核素肺通气/灌注显像、动脉血气分析、溶栓二聚体等检查,若结果阴性,医生可能建议患者去心内科查查有无“冠心病”。心内科可能给予心肌酶、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CTA等检查,若结果出来未见明显异常,又可能推荐患者去心外科查查主动脉CTA,检查有无主动脉夹层等等。一路查下来不仅耗时长、痛苦大、费用高,而且各种检查本身也存在一定风险。

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的进步,一些高端多层螺旋CT问世,使扫描速度进一步加快,血管成像更加清晰。这些CT可以分别进行传统的头部扫描、胸部扫描、腹部扫描,其更大的优势是,通过一次短时间扫描就可以完成冠状动脉、肺动脉、主动脉三联检查,即一站式大范围血管CTA检查,可以同时提供肺内、纵隔及胸壁的病变情况,大大简化了检查流程,缩短了检查时间,也减少了造影剂用量,方便了胸痛胸闷患者,尤其方便了急性胸痛胸闷患者。

另外,新型多层螺旋CT不仅能一站式对主动脉夹层等进行明确诊断,通过图像重建,还可同时对其可能合并存在的动脉病变进行诊断分析,作为外科手术或介入手术的术前参考。

CT辐射剂量明显降低

由于扫描层厚、扫描范围大、部分需要获得动态图像等原因,CT大血管检查的射线剂量高于其它检查。但一站式大范围血管CTA检查技术在进行大范围血管CT扫描时,不仅能明显降低辐射剂量,同时也能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

目前,国外已广泛开展此项技术,国内一些医院也陆续开展了这项技术。

第3篇:超声心动图教学范文

李连达1934年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1956年从北京医科大学医疗系毕业后,即分配到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从事医疗、科研、教学工作。在长达47年的工作中,共发表学术论文230篇,主编及参加专著编写17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卫生部科技进步甲级奖以及各级科技成果奖20项。先后完成70种中药新药的研制或药理学研究工作,获得新药证书者18种。培养硕士、博士及博士后研究生多名,曾多次到美国、日本、德国及中国台湾省、香港等地作专题学术报告。鉴于其在中药研究及新药开发方面的贡献, 1999 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奖中药奖。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现任中国中医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新药及保健食品审评委员会委员、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及多种学术团体、杂志的理事、编委等。第七届北京市人大代表,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李连达院士在长期的科研医疗工作中,在推进中药药理学的学科发展与科技进步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他在“自体骨髓干细胞经心导管移植治疗冠心病的研究”中,首次将中药与干细胞移植合用治疗冠心病,优势互补,显著提高了疗效及干细胞移植成功率,为冠心病治疗开拓了新领域,解决了医学界心肌细胞不能再生的难题。在“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领域,他研制30种活血化瘀新药,提高了中药研究及新药研制水平,使活血化瘀成为我国中医治疗冠心病的主流治法,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70年代以来,他不遗余力地推动中药药理学学科的发展,建立了一些新的动物模型与实验方法,于1990 年创建中药药效学评价标准及技术规范,得到学术界的公认,并成为国家标准,为继承发扬中医药学,促进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推进中医药学现代化及中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评价干细胞移植对冠心病的疗效的实验研究,必须有一个可靠的动物模型和合理的移植方法。目前常用的心肌缺血损伤模型为结扎冠状动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模拟心肌缺血,但毕竟与冠心病的病理状态不同。常用的移植方法是将干细胞直接注射到受损的心肌,或通过心导管利用螺旋注射器经心内膜将干细胞多点注射到缺血心肌,注射移植往往不可避免带来心肌的二次损伤,同时又需要开胸等复杂手术,操作繁琐。在动物模型与移植方法上都需做相应的改进。

我们在成功建立了中国小型猪心导管送入栓子形成心肌梗死动物模型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新的移植方法研究,建立了心导管介入将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one merrow mononuclear cells,BM-MNCs)定位植入冠状动脉的新方法,效果确切,便于临床推广应用。双龙方是由人参、丹参制成的中药复方制剂,具有“益气养血、活血通脉”功能,主治“胸痹”(气虚血瘀型),适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本研究考察双龙方与BM-MNCs对中国小型猪心肌梗死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1材料

1.1 动物

小国小型猪,39只,购自中国农业大学,雄性,体重18~22kg。

1.2 仪器与器材

C型臂X光机:MAXIMUSCM80,PHILIPS公司。

超声心动图机:DPI5000,PHILIPS公司。心电监护:Cardio Serv,GE公司。心导管介入器械:7F指引导管(7F Guiding Catheter)7F鞘管(7F Dilator,0.038inch DDJ G.W.)、球囊导管(PTCA Dilatation Catheter)、0.014英寸导丝(0.014 inch Guide Wire)等,Cordis Corporation,USA。荧光显微镜,德国Leica公司。倒置相差显微镜及显微照相系统,Olympus公司。数码相机,日本Nikon公司。扫描仪,S2E5100U,Acer公司。多媒体彩色病理图像分析系统:MPIAS-500型,北京。高速离心机:BECKMAN-15R,美国。超净工作台:SW-CJ-IF,苏州净化仪器厂。冰冻病理切片,Leica公司。

1.3 试剂与药品

羟乙基淀粉,B.Braun Medical Inc.,Irvine,CA,USA.DMEM培养基,Gibco公司。胎牛血清,Gibco公司。PKH2-GL(PKH2 Green Fluorescent Cell Linker),Sigma公司。硝基四氮唑蓝(N-BT),军事医学科学院药材供应站。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试剂盒,北京中生生物工程高技术公司。血浆内皮素(ET)、血栓素B2(TXB2)及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放免试剂盒均购于北京福瑞生物工程公司。盐酸地尔硫艹片,天津田边制药有限公司,批号:0003003。人参、丹参,购自同仁堂中药厂。

1.4 双龙方制备方法

双龙方由人参、丹参等组成。按原方剂的比例称取生药、浸泡、水煎取汁,真空干燥成粉备用,每克干浸膏相当于原生药5g。

2方法

2.1 动物分组

分7组:A组为模型对照组(n=7);B组为盐酸地尔硫艹组(5mg・kg-1・d-1,n=5);C组为双龙方小剂量(0.25g・kg-1・d-1,n=6);D组为双龙方中剂量(0.5mg・kg-1・d-1,n=5);E组为双龙方大剂量(1g・kg-1・d-1,n=6);F组为M-MNCs移植组(n=5);G组为BM-MNCs移植+双龙方组(n=5),进行BM-MNCs移植同时给予双龙方0.25g・kg-1・d-1,双龙方及盐酸地尔硫艹均为po给药,qd,共给药14d。

2.2 心导管介入心肌梗死造模方法

戊巴比妥钠(20mg・kg-1)耳静脉注射麻醉,接心电监护。分离颈总动脉,动脉穿刺插入鞘管,给肝素200u・kg-1抗凝,给利多卡因(5mg・kg-1)以预防室颤。左前斜位在C型臂X光机透视下将右冠导管插入至主动脉升段,通过泛影葡胺造影定位使导管开口与冠状动脉开口同轴,将导丝小心插入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再通过球囊送入栓子至左前降支中下1/3处。造影确认阻断血流后,依次退出导丝、球囊、导管及鞘管。

2.3 BM-MNCs分离方法

实验动物备皮消毒,将一次性注射器及穿刺针肝素化,于两侧髂后上嵴抽取骨髓8ml,在超净工作台内,向骨髓液内加入6%羟乙基淀粉2ml(按4:1比例),充分混匀后,静置40min,使红细胞沉淀。小心吸取单个核细胞所在的细胞层,400g(2500r・min-1)离心10min,将获取的细胞再用DMEM培养基洗3次,备移植用。

2.4 BM-MNCs标记方法

移植前按照PKH2-GL染液标记方法进行绿色荧光标记。

2.5 BM-MNCs经心导管移植方法

在球囊远端打3个直径为0.5mm的等距圆孔,并将球囊管道内外肝素化。导丝进入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以导丝为轨道送入球囊,到达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中段后,将标记过的BM-MNCs经球囊输注入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中下段及各分支,2~3min将细胞输注完毕,再用少量培养基冲洗球囊内残留的细胞,然后小心退出球囊。其余各组则输注等量DMEM培养基。

2.6 观测指标

2.6.1 心电图于手术前、栓塞后30min分别做标准肢体导联及胸前导联心电图。

2.6.2 冠状动脉左前降支造影动物处死后,立即取下心脏,用肝素磷酸盐缓冲液灌流冠状动脉系统后,用76%泛影葡胺注射液进行冠状动脉左前降支造影,以观察冠状动脉栓塞情况及侧枝循环情况。

2.6.3心肌梗死范围测定采用硝基四氮唑蓝(N-BT)染色法,取出心脏,观察冠状动脉系统、栓子位置、梗死区域变化。从栓子栓塞冠状动脉部位至心尖将心室平行等厚度切为5片,N-BT染色,将每片心肌两切面分别扫描(真彩模式,200dpi),用计算机图像分析仪计算梗死区面积占左心室肌面积百分比(梗死区面积/左心室肌面积×100%)和梗死区面积占全心面积百分比(梗死区面积/全心面积×100%)。

2.6.4超声心动图于d14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包括射血分数(EF)、短轴缩短分数(FS)、每搏输出量(SV)、心输出量(CO)等20余项指标。

2.6.5 心肌酶及生化指标分别于术前、术后d1、d2及d14取血,按试剂盒说明书测定CK,LDH,TXB2,6-keto-PGF1α和ET。

2.6.6心肌病理学观察取梗死区及交界区心肌,立即冰冻切片,用荧光显微镜及相差显微镜下观测BM-MNCs在心肌中及小血管上的生存、分化及扩增等情况。另取梗死区及交界区心肌,经10%甲醛固定液固定、石蜡包埋、5μm病理切片、HE染色后,观察心肌损伤、移植区内心肌细胞新生情况及心肌小血管密度(计数10个200倍视野下的血管数)等。

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1.0统计专用软件,采用One-Way ANOVA统计方法。

结 果

1 心脏外观

缺血区心肌呈苍白色或浅黄色,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中下段可看到稍稍隆起的栓子。F和G组在梗死区与周边心肌的交界区,有大量肉眼可见的红色血管,并一直延伸到梗死区,这些侧枝循环血管有助于恢复缺血区心肌的供血。G组有1例心脏栓子以下心肌颜色与正常心肌区已无明显差异,无明显的苍白色或浅黄色区域,说明心肌被很好地修复。而A,B,C,D,E组的心肌修复不明显。

2冠状动脉左前降支造影

各组栓子皆完全阻断血流,F和G组在栓子以下区域可见侧枝血管进入交界区及梗死区,而其余各组不明显。

3 对心肌梗死范围的影响

梗死部位主要累及左心室前壁、室间隔前1/3,亦可累及少量右室心肌,这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中下段所支配的心肌区域相关。D,E,F和G组心肌梗死范围明显减小,与A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并且G组优于单用双龙方的C组,差异有显著性。

4 超声心动图各项指标比较

EF与FS在各治疗组皆优于A组,SV在B,D,F和G优于A组。CO在D,F和G组显著优于A组。A组表现为室间隔及左室前壁变薄,运动度下降,而F和G组室间隔及室壁变薄不明显,室壁运动趋于正常。

5 对心肌小血管密度的影响

D,E,F和G组心肌小血管密度明显增加,与A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6对心肌酶及生化指标的影响

为反映实验前后指标的变化情况,各项指标皆计算变化率,即(实验后/实验前)×100%,实验前皆按100%计算。对于CK的影响,G组术后d1变化率低于A组,B和E组变化率术后d14低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对于LDH的影响,B,C,D,E,F,G与A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对ET的影响,术后d1和d2时C,D,E,F,G组变化率皆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极显著性;术后d14时,B,C,G组变化率低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或极显著性。对6-keto-PGF1α的影响,术后d1时B组高于A组,差异有极显著性。对于TXB2影响,术后d1时G组变化率低于A组,术后d14时D和E组变化率低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

7 移植区内BM-MNCs观察

BM-MNCs移植前经PKH2-GL绿色荧光标记,在荧光显微镜下可以看到BM-MNCs有亮绿色荧光。梗死区及交界区的心肌冰冻切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F和G组,在梗死区与正常心肌的交界区,可以看到大量亮绿色阳性染色的单个核细胞存在,其排列与心肌起行一致;同一视野用相差显微镜观察,为移植的BM-MNCs;而A,B,C,D和E组未见阳性标记的细胞存在。结合光镜下心肌小血管密度增加,说明移植的BM-MNCs在心肌中得以生存、分化、扩增,补充了因坏死而减少的心肌细胞,部分分化为心肌小血管。

讨论

第4篇:超声心动图教学范文

面对超短学时带来的挑战,在备课环节上,必须阅读大量的相关资料。超声检查隶属于超声诊断学,知识体系完整,是声学、电子学和医学的统一结合,要想在短时间内使学生充分掌握其内容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更何况是3学时的超短时间。由于教材中的内容是非常的概括、简化,必须使非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掌握超声检查的核心内容及其进展,使其与前后医学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例如,超声波的物理特性生涩难懂,是教学难点而又不是教学大纲的重点,但是,该部分内容在课程讲解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为了不占用更多的时间,需要将大量相关知识高度概括,用精炼的、简单易懂的语言传达给学生,所以在备课时需扩展阅读内容。

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教材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十分突出,这就需要我们改变已往的教学模式,选用一种能够满足当前教学需要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发展趋势,合理应用教学辅助课件,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之一[1]。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教师在较短的时间里,可以把本学科及相关领域的新知识、新成果及时引入课堂,多媒体教学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于一体,通过人机交互作用完成各种教学任务,同时,教师节约了在黑板上书写、绘图的时间,在单位课时中可以讲授更多的内容;运用多媒体教学,将影像专业所需要的X线片、CT片、MRI片及其它相关的图形、图像生动、直观地投影到屏幕上,使讲授内容更加明晰,易于学生接受。超声检查属于影像专业的教学内容,是一门形态学科,需要从观察图像来认识病变,实际工作中是通过大量的实时切面图像、血流图像甚至三维立体图像进行疾病诊断,它强调实时、动静态结合,同时,又是多学科相互结合的产物,基本理论内容多,原理深奥,一些内容难以理解,如果只是采用讲授的方式,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印象不深,靠死记硬背,遗忘率高,达不到理想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可以较容易的解决此方面的问题。如用动画的形式播放自然届中蝙蝠在黑暗中是通过鼻和口中发出超声波来判断障碍物的距离而实现自由飞行特点,能使学生很容易的理解和记忆超声波的反射功能,又如澳大利亚的物理学家多普勒在地球上观察星星能看到不同的颜色变化和救护车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音调改变的动画,能使学生对比较难以领会的多普勒效应的理解变得轻松了,因此,采用多媒体课件,能够把授课难点有效分解,可以将教学内容深入浅出地讲给学生,大大提高教学质量;非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普遍认为临床概论不重要,甚至有的学校将其列为选修课,思想上不重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采用多媒体教学,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谈到超声检查手段在产前筛查中的作用时,通过形象、清晰的正常与畸形胎儿三维图像的展示,使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大增,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合理地应用好教学课件,既适应学科的需要,又可以克服短学时带来的困难,还能把教师在课堂的主导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使学生充分享受听课的乐趣,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案例分析,讨论超声检查的主要内容和临床价值。案例导入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在介绍某个概念或方法时,以案例为切入点,通过案例引出问题,让学生先对问题进行思考,所提出的问题可以是待介绍的概念、方法适用的情形,也可以是某方法的应用步骤或应用方法时的注意事项,让学生结合案例给出自己的看法和解决思路,教师适当加以引导和启发,并及时对学生的说法进行总结,最后再给出科学的定义和完整的表述[2],有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超声检查应用范围广,涉及全身各个脏器系统,除了有的脏器位置之间关系密切外,各脏器功能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一个脏器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势必会影响对其它脏器的检查,如果把超声检查的不同内容尽量融入到一个实例中,则可帮助学生理顺所学知识的脉络,增加对超声检查临床价值的理解。超声检查的主要内容和临床价值是非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教学重点,是要求必须掌握的内容之一,也是临床概论学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通过案例的导入,使学生能够横向思维,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可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目的。如介绍多普勒超声的临床价值时,提出某位怀疑患有心脏病的患者初次到医院就医时,医生会让患者做超声心动图检查,通过该项检查,可以显示心脏的结构、功能及血流信息,由心脏结构的显示可延伸至腹部实质脏器的结构,由心脏功能的确认延伸到脂餐后胆囊收缩功能的判断,由心脏血流信息的提供延伸至多普勒超声在糖尿病后血管并发症、肝移植后血管并发症检测方面的应用等。通过案例分析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5篇:超声心动图教学范文

【关键词】 临床医学专业; 医学影像学; 教学计划; 教学质量; 改革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medical imaging in clinical medicine.Methods Based on the internet information resources and investigation on teachers and students from 3 Sichuan provincial western medicine colleges and other 23 universities selected randomly in China,we analyze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to medical imaging teaching quality such as teaching scheme and methods,textbooks and servicing facilities,students number of the class,intracourse teaching and examination methods,etc.Results Problems of medical imaging teaching exist in China,such as too large number of students in one class and relatively lack of servicing facilities,contradiction among few teaching hours and high requirements,simpleness of test mode,etc.Conclusion 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 character,educative purpose and realistic situation,we should immediately transform teaching idea and advance teaching reform.

【Key words】 clinical medicine; medical imaging; teaching plan; teaching quality; reform

医学影像学是临床其他专业重要的支撑学科,值得临床专业学生深入学习领悟。医学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内高校医学影像专业的不断壮大,理应更好地促进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影像学》教学工作,但现实状况可能并非如此。因此,为了解本课程教学现状,我们抽样调查了部分医学本科院校,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质量改进措施。

1 材料与方法

将我国西医类本科医学院校无序排列编号(不含四川省属3所院校),用随机数字表法,抽取其中的23所(约占1/3)。结合网络信息,对该23所院校及四川省属3所西医院校(共26所)的相关教师、近2年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36人)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班级人数、课程教材、教学条件、教学计划、见习安排、教学方法与学习效果等。

2 结果

各校理论课教学班级学生数量为80~260人,平均约163人。安排阅片实验/见习课的学校每组学生数量6~30人,平均19人。

各院校均使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医学影像学》教材,计划总学时30~112学时,平均58.71学时,其中,理论课时15~56学时,平均33学时,阅片实验/见习课学时3~56学时,平均25.71学时。实施过程中,9所学校并未开展实验/见习课,另17所学校实验/见习课教学学时3~36个,平均7.29学时。

各院校见习课的主要内容包括了解科室环境、工作流程和影像学设备。实验课教学的主要方式仍为传统胶片实习(以X线诊断为主),有3所学校同时使用PACS辅助实验教学。无院校常规使用CAI电子教材辅助教学。

各院校均使用多媒体教学,1所院校在理论课教学中全程尝试了参与式教改手段,实验课教学的主要方式依旧是教师讲授和答疑。9所学校考核了学生实际阅片能力,其中,8所学校以胶片或PACS方式考核,1所学校以试卷和图像投影相结合的方式考核。

36名被调查学生都认为该课程理论抽象,不易理解,66.67 %的学生在课程学习结束后仅能分析简单的胸部和骨骼X片。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都不够满意,认为学习效果中等、较差、很差的比例分别为55.56 %、33.33 %、11.11 %(合计100 %)。

3 讨论

3.1 教学效果整体评价

学生反馈意见表明,学生对本课程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实践能力很弱,整体教学质量不容乐观,难以达到所用教材“教师易教,学生易学”的目标。

3.2 影响教学原因分析

3.2.1 教学任务重 与学科发展同步更新的《医学影像学》,是教育部确定的国家级规划教材,包含X线、CT、MRI、超声、介入放射学的最基本内容,共六篇二十一章。为缩小篇幅,删减了解剖、临床与病理等基础内容,知识连贯性难免减弱。在省略疾病诊断各论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比较影像学的内容。为了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图像、综合分析疾病的能力,教材配备了CAI教学光盘,并推荐了其他28种电子教材供学生参考使用[1]。因此,该课程内容多而复杂,教学任务十分繁重。

3.2.2 计划课时少 早期《X线诊断学》内容单一,理论与实验课一般以1∶1的比例设计约60学时,另有1~2周的见习课,授课计划条理清晰。目前的《医学影像学》内容至少需要在原先基础上成倍增加课时才能保证教学质量,与目前总平均58.71学时的计划反差巨大。

3.2.3 学生数量多 平均每班163名的学生数量,显著增加了目前高度依赖PPT的理论课程教学难度,实验/阅片课程更是难以开展[2,3]。

3.2.4 教学设施差 以往胶片式的实验课方式和场所早已不能满足现实需求。在PACS广泛用于临床的今天,运用PACS开展影像学实验教学已成为必然的趋势[4]。由于经费紧张,目前国内还没有一所院校建立了可以基本满足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需求的PACS教学实验室。

3.2.5 教学手段少 目前,国内影像学教改研究极其缺乏,启发式教学方法虽有引用,但仍不规范,而网络教学和电子教材的使用也不普遍,于是,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用PPT讲授理论并展示影像学图片的理论与实验阅片相混杂的教学手段渐成主流[58],其效果有待考证。由于配套CAI光碟的内容与教材图片相同,其教学辅助作用同样不明显。

3.2.6 考核方式旧 考试是指引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的有力手段,在影像学实验课教学陷入困境的状况下,陈旧的理论为主的考核方式将进一步误导学生的学习目标,限制大学生自学能力的充分发挥。

3.3 教学质量改进措施

从长远来看,只有提高人们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进而增强师资力量,改善硬件条件,调整课程设置[2],才能最终改进其教学质量。目前,教师应该重视先进教学方法的合理引用,提高大班理论课教学水平;勇敢探索简易有效的实验教学方法和内容体系;大胆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引导学生自学“三基”重点内容[9,10]。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影像学》的教学工作终将再度受到人们的重视,发挥其“融众多基础与临床医学知识于一体”的优势,为我国优秀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吴恩惠.医学影像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

[2] 周杰,虞春堂,温志波,等.影像诊断学课程中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0,5:4647.

[3] 伍红霞,梅徽.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诊断学教学质量[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8):202203.

[4] 彭鹏,邱维加,唐海民,等.基于PACS的网络教学在医学影像学实习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1):193194.

[5] 袁蕙芸,谢宗豹,陈佩.临床医学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4,5:5153.

[6] 夏红梅,高云华,钱频.超声心动图学教学体会[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9,11(1):7172.

[7] 梁东群,孙磊,汤艳萍.多媒体教学在医学影像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医用放射技术杂志,2006,5:1213.

[8] 姜新雅,仇斌,廖伟华.多媒体在医学影像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医学临床研究,2007,24(5):859861.

第6篇:超声心动图教学范文

【关键词】心电图;教学方法;探索

【中图分类号】R540.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2)11-0138-02

心电图一直被认为是医学院校《诊断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所谓重点,是因为至今心电图在临床仍然是一项价格低廉、操作方便、实用价值大、普及性程度极高的无创伤性检查,尤其在心律失常的诊断中具有其他检查不可替代的位置。所谓难点,是因为心电图学习必须要求学生具有较扎实的心脏解剖和心脏电生理基础;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具有较高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在各诊断学教学界普遍认为心电图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往往是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都很努力,但就是效果不好。有鉴于此,我们在多年的心电图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心电图教学改革中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现报道如下。

1明确目标,准确定位

心电图教学首先应该明确的问题是“教什么?”和“如何教?”。心电图教学时数在大部分医学院校临床类专业是14-20学时不等,以16学时居多。在如此有限的学时内,要想培养一个既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判图经验的心电图医师是显然不可能的。诊断学阶段心电图学习主要是打好基础,深刻理解心电发生原理,搞清楚各波、各段、各间期产生的机理;其次是会正确评价心电图的临床应用,知道常规心电图、负荷实验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掌握心室心房肥大、心肌梗塞、早搏、室上速和室速、房颤与室颤、房室传导阻滞和窦性心律失常的典型心电图特征。至于不典型心电图和复杂心律失常的准确判读则是以后实习,乃至终生要努力才可以达到的,对初学者不可要求。对于基础理论知识要精讲,对于常见典型异常心电图的判读要多看多练。如果教学目标不明确,难点重点不突出,势必影响教学效果。

2加强基础,授之以渔

对于5年制临床医学学生来说,学习心电图知识,重在打下基础。不但要让同学们只知道“是什么”,更应该让他们知道“为什么”,“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只有这样才能把心电图学活,才能有利于进一步学习。我们的做法,一是让学生在课前复习心脏解剖和心电生理学知识,基本搞清楚心脏特殊传导系统的组成,基本掌握心肌自律性、传导性和兴奋性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二是在课堂上重点讲解心电图各波、各间期、各段发生的机理,重点讲解导联、导联轴、心电向量、综合心电向量和空间心电向量环、电偶学说等知识,让学生真正理解在不同导联心电图各波的形态、方向、电压和时间的变化规律。教会学生应用空间心电向量环在额面和水平面的投影,分析肢导联和胸导联心电图各波形态和方向的变化,让学生理解记忆而不是死记硬背;三是重点讲解正常心电图各波、各间期、各段的生理意义及参数范围,让同学必须掌握正常数值,才可以知常达变。

3应用课件,直观生动

在过去长期的心电图传统教学中,富有临床经验的教师常用口头表达和心脏在不同方向的二维平面图来阐述心电图形成的机理,对于初次接触心电图的医学生来说,很难准确理解和想象出所有心肌细胞在一个心动周期的除级和复级的电位变化的综合,构成了一个在三维空间中的心电向量,其在不同切面的不同导联上的投影即构成了体表心电图。如果不能从机理上理解正常心电图的形成,则对后期学习异常心电图带来难以逾越的障碍。如果简单机械地背诵正常心电图的各项指标值及其在各种异常情况下的变化值,则使心电图的学习变得非常枯燥而且这种记忆也不会长久。现在随着多媒体计算机的普及,这个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生动、直观等特点,通过购买医学图库、物理学图库和相关的制作动画软件,联合有临床经验的心血管医师和计算机操作人员,设计合理实用的多媒体心电图教学课件,动态地图文并茂地充分演示出心脏各部分在不同水平的解剖图、心肌细胞的电活动、三维空间中心电向量随心动周期而发生的动态变化及动态变化的心电向量在不同切面不同导联上的投影,从而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深刻地理解体表正常和异常心电图的形成机理及各项指标值和相对应的变化值,这种理解的记忆不仅是鲜活的,而且是长久的。应用多媒体课件可使抽象、枯燥、繁杂的心电图知识变得具体、直观、清晰和有趣。

4结合实图,学以致用

医学生学习心电图的课时是有限的。在这有限的课时内,如何让学生充分掌握正常心电图和临床常见异常心电图的特点,充分而全面理解心电图对临床诊断的意义,必须依赖临床医师长时间地积累典型病历和典型心电图。教学医院通常都保存着典型心电图的资料,但缺乏相应的真实病人的完整病历资料,包括患者的一般项目、主要的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心脏的超声心动图等检查项目。因为真实病人的病历资料是一个强有力的“激发器”会激发学生对各种学习资料的应用。如果医学生能把对典型心电图的学习放置在对一份完整病历的学习上,则可以体会到心电图对不同疾病的诊断价值,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和某些局限性。如心电图中反映急性心肌梗死的特征性改变病理性Q波、ST段弓背上抬与直立的T波形成单向曲线,这三种特征性改变和它们的动态变化过程,可以协助临床诊断并判断病情的发展。所以心电图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中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但是,在心肌梗死的超急性期心电图亦有局限性,因为在此期心电图上尚未出现特征性改变,临床医师完全可以根据典型症状、血清心肌酶学和冠状动脉造影等改变,做出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并予以相应的治疗。因此在医学生初次学习心电图时,把典型病历和典型心电图有机地融合为一体进行讲解,就能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心电图与临床资料及其他检查相结合的重要性,因此利用计算机长期建立和保存包括典型心电图的典型病历资料有利于心电图的教学。

学习心电图难,教师教心电图亦难,进行心电图教学法的改革是解决这一个难点的可行方法。只有这样学习心电图时才可以把人体心脏解剖学、心脏生理学和物理学的电学知识结合起来,想象心脏电位变化在三维空间的方向和幅度,在深刻理解心电图各波、各间期发生的机理之上,熟记这些繁多而关联不强的指标,最后在通过大量阅读心电图图谱来提高医学生的心电图判读水平。

参考文献

第7篇:超声心动图教学范文

        一、耐久力的生物学分析

        1、耐久力项目的比赛历来被誉为是心脏的较量。

        生理医学研究发现,有45%的长跑运动员左心室肥大,而左右心室均见增大的约占20%,这种增大是由长期的进行耐久力训练使心室容积负荷增加,因而心室腔发生了适应性增大,使心容血量增多,它的每搏输出量增加,以保证途中跑对肌肉有更多的血液供应。科学工作者应用超声心动图等技术对马拉松跑运动员的心脏进行检查,证实这些运动员心室壁并无显著肥厚。但心室腔较显著增大,所以说,要获得良好的耐久力,那么首先就要锻炼强大而有力的心脏。

        2、运动时需要肌肉,肌肉运动需要耗能,运动时间越长它的能量消耗也必然多。

        生理医学研究表明,耐久力运动员最大吸氧量比常人大1-3倍,肌肉内有氧代谢场所,肌糖原较一般人增加一倍,甘油三酯增加83%,氧气中的肌红蛋白含量和磷酸肌酸量也增加。这些是保证耐久运动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这种良好的有氧代谢能力,除了有赖强大的心肺功能使每分钟最大吸氧量增加外,肌肉中有氧代谢的酶活的提高,肌糖原,肝糖原贮量增多,动员脂肪供能能力的改善,都是保证耐久力运动的能量供应充足的生理基础。

        3、耐久力运动对人体神经系统也要求颇高,需要各肌肉群高度协调,节省能量。

        而人体的肌肉运动与协调是神经系统协调的结果。神经系统一旦疲劳,工作能力下降,对各器官的协调指挥不力,其它器官机能也随之降低,就无法耐久了。神经系统是人体要求最高的系统,它对血液及氧的供应十分敏感。以体重120斤的人为例,脑的重量仅为体重的1/40,但安静时脑的耗氧量占全身耗氧量的20%,脑血流量占心输出量的13%。在长时间耐久运动中,由于全身耗氧的增强及心脏工作的繁重,一旦对脑的供血供氧略有降低,就会导致神经系统协调指挥能力的下降。所以,神经系统对不利因素的耐受能力,对各器官系统和肌肉的活动保持较长时间协调调节的能力,也是耐久力运动的重要保证。

        二、在教学中应加强对耐久力的训练

        1、要从运动生理学角度向学生讲解对耐久有力有氧运动锻炼身体的好处,要让学生认识到耐久力比赛不单纯是名次的比赛,而真正的是指人体重要器官的较量,要让学生认识到锻炼可利用心肺使血液大量吸收氧气,它可使头脑清楚,工作学习效果加强;再之在大量吸气过程中,它的深吸深呼过程就是隔饥助间饥腹饥肩带肌和背肌参与活动的过程,尤其是青少年生长发育时期,可促进胸部增长和内脏发育;利用大量业余训练的学生和普通学生的身高、胸围、肺活量、心脏每搏输血量等数据的变化,从生理基础原理向学生进行讲解,从而提高学生重视耐久力锻炼的意识。

       2、在耐久力锻炼中要遵循“由易到难,由慢到快,由近到远”循序渐进的原则。在中长跑教学中应首先强调呼吸节奏问题,即两步一呼,两步一吸,并在教学中设计一些意念导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学生在跑步时让学生默念“两步呼吸练长跑,心情愉快成绩好”;又如学生在“极点”过后让学生自己心里默念“脚下生风,越跑越轻”等提高学生对耐久跑的兴趣。

        3、要有较长时间的匀速跑练习,因为有氧代谢是耐久跑的核心,这是让人体各器官系统适应耐久练习,锻炼强大心脏工作能力的好办法。在匀速跑时,心率应在每分钟150次左右,这种匀速的长时间的跑不易疲劳但又使心脏长时间维持在一定水平工作,能得到很好锻炼。

        4、要有较长距离的间歇跑练习,在匀速跑时心率总维持在一个中等水平,这是一个不足,而间歇跑可使强度提高。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用心率跳动次数来控制自己的运动量,如配备心率接收器更为方便,在一个距离跑完后心率要求达到每分钟170-180次,然后休息至心率恢复到每分钟120次左右再跑第二次,这样心率再达到180次的高限,它和匀速跑交替配合使用可互补不足,作为耐久力间歇跑每次距离应在800-3000米。

        5、在生活中人们在很多地方都需要耐久力,如走路、上楼、骑车子等,要善于发现与提高耐久力的相同处,可参考以下方法做:①利用医学保健监测法,让学生用齐步走的速度(每分钟100-120步)上一般的五层楼,上去后心脏跳动次数,每分钟不超过原心率40%,没有明显的喘气现象,说明心肺功能好。中老年人用此方法做实验若能达到这要求,证明心肺功能最少还可再正常工作二十年。(参考保健医学94年第4期)②学生上楼锻炼前,鼓励学生在楼下进行3-4次深呼吸,这对心肺锻炼有好处,古人云:“登楼如登山”,它的锻炼价值很有相近处。

        6、锻炼要全面,要注重横向提高耐久力的效果,耐久力的锻炼不应只限一个项目,应安排一些其它所喜爱的项目,安排合理同样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足球、篮球、游泳等项目,它们都能为提高耐久力起到良好的效果。

        三、为提高耐久力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1、应在学校大力宣传国家倡导的全民健身计划,提高自觉锻炼意识,把提高全民素质当成百年大计来抓,为青少年终身健康打下良好基础。

第8篇:超声心动图教学范文

一、耐久跑的生物学分析

1.耐力项目的比赛历来被誉为心脏的较量。

生理医学研究发现,有45%的长跑运动员左心室肥大,而左右心室均增大的约占20%。这种增大是由长期进行耐久力训练使心室容积负荷增加,因而心室腔发生了适应性增大,使心容血量增多,每搏输出量增加,以保证长跑时对肌肉有更多的血液供应。科学工作者应用超声心动图等技术对马拉松运动员的心脏进行检查,证实这些运动员心室壁并无显著肥厚,但心室腔较显著增大。所以说,要获得良好的耐久力,那么首先就要锻炼强大而有力的心脏。

2.运动时需要肌肉,肌肉运动需要耗能,运动时间越长它的能量消耗也必然多。

生理医学研究表明,耐久力运动员最大吸氧量比常人大1―3倍,肌肉内有氧代谢场所中肌糖元较一般人增加一倍,甘油三脂增加83%,肌红蛋白含量和磷酸肌酸量也有增加。这些是保证耐久运动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除了有赖强大的心肺功能使每分钟最大吸氧量增加外,肌肉有氧代谢能力的提高,肌糖元、肝糖元贮量的增多,动员脂肪供能能力的改善,都是保证耐力运动的能量供应充足的生理基础。

3.耐力跑运动对人体神经系统也要求颇高,需要各肌肉群高度协调,节省能量。

人体的肌肉运动与协调是神经系统协调的结果。神经系统一旦疲劳,工作能力下降,对各器官的协调指挥不力,其它器官机能也随之降低,就无法耐久了。神经系统是人体要求最高的系统,它对血液及氧的供应十分敏感。以体重60千克的人为例,脑的重量仅为体重的1/40,但安静时脑的耗氧量占全身耗氧量的20%,脑血流量占心输出量的13%。在长时间耐久运动中,由于全身耗氧的增强及心脏工作的繁重,一旦对脑的供血供氧略有降低,就会导致神经系统协调指挥能力的下降。所以,神经系统对不利因素的耐受能力,对各器官系统和肌肉的活动保持较长时间协调调节的能力,也是耐久力运动的重要保证。

二、在教学中应加强对耐久跑的训练

1.从运动生理学角度向学生讲解耐久跑运动对锻炼身体的好处,让学生认识到耐久跑比赛不单纯是名次的比赛,而是人体重要器官的较量,让学生认识到锻炼可利用心肺使血液大量吸收氧气,它可使头脑清楚,工作学习效果加强;在大量吸气的过程中,它的深吸深呼过程就是隔肌、肋间肌、腹肌、肩带肌和背肌参与活动的过程,尤其是青少年生长发育时期,可促进胸部增长和内脏发育;利用大量业余训练的学生和普通学生的身高、胸围、肺活量、心脏每搏输血量等数据的变化,从生理基础原理向学生进行讲解,从而提高学生重视耐久跑锻炼的意识。

2.在耐久跑锻炼中要遵循“由易到难,由慢到快,由近到远”循序渐进的原则。在中长跑教学中应首先强调呼吸节奏问题,即两步一呼,两步一吸,并在教学中设计一些意念导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跑步时让学生默念“两步呼吸练长跑,心情愉快成绩好”;又如在“极点”过后让学生自己心里默念“脚下生风,越跑越轻”等提高学生对耐久跑的兴趣。

3.要有较长时间的匀速跑练习。因为有氧代谢是耐久跑的核心,这是让人体各器官系统适应耐久练习,锻炼强大心脏工作能力的好办法。在匀速跑时,心率应在150次左右,这种匀速的长时间跑不易疲劳,又使心脏长时间维持在一定水平工作,能得到很好锻炼。

4.要有较长距离的间歇跑练习。在匀速跑时心率总维持在一个中等水平,这是一个不足,而间歇跑可使强度提高。在课堂教学中可让学生用心率来控制自己的运动量,如配备心率接收器更为方便,在一个距离跑完后心率要求达到每分钟170―180次,然后休息至心率恢复到每分钟120次左右再跑第二次,使心率再达到180次的高限,它和匀速跑交替配合使用可互补不足,作为耐久跑间歇跑每次距离应在800―3000米。

5.在生活中人们在很多地方都需要耐久力,如走路、爬楼梯、骑车子等,要善于发现其与耐久跑的相同处,可参考以下方法做:①利用医学保健监测法,让学生用齐步走的速度(每分钟100―120步)上一般的五层楼,上去后心脏跳动次数,增幅不超过原心率40%,没有明显的喘气现象,说明心肺功能好。中老年人用此方法做实验若能达到这要求,证明心肺功能最少还可再正常工作二十年。②学生上楼锻炼前,鼓励学生在楼下进行3―4次深呼吸,这对心肺锻炼有好处,古人云:“登楼如登山。”它的锻炼价值很有相近处。

三、对如何提高耐久跑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1.应在学校大力宣传国家倡导的全民健身计划,提高自觉锻炼意识,把提高全民素质当成百年大计来抓,为青少年终身健康打下良好基础。

2.建议教育有关部门在修订体育教学大纲时加大提高耐久跑教学内容的比例。

3.在学校要积极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要给青少年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要多组织一些小型多样的体育活动,要让人们认识到,经常参加课外活动的孩子学习成绩往往出色,课外活动的重要性不亚于家庭作业,实际上优秀学生往往“玩像玩的样子,学习像学习的样子”。只有提高学生锻炼身体的自觉性,才能对提高耐久跑起到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美]詹姆斯,菲克斯.跑步[M].北京出版社.

第9篇:超声心动图教学范文

1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1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是医学职业的必然要求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人既有生物属性、心理特征,又有复杂的社会属性ll。这就应看到,人不仅是一个有血肉、有生命和有完整生理活动的动物,而且还是一个有思想、有情感和有各种心理、社会活动的动物。所以,人的心理、社会活动也同其生理活动一样,必然会反映在健康和疾病的问题上,医学应该是一个以有生命、有心理、有情感的人为对象的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交汇渗透的综合学科,由医学生而将成为医生的角色必须是一个人性丰满的人,要善于与病人进行情感交流,从精神上解除患者的痛苦和恐惧。世界医学教育会议通过的《爱丁堡宣言》明确指出:“病人理应指望把医生培养成为一个专心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和有效的l临床医师,而不再满足于仅仅治疗某些疾病。”也对医学生提出了更高的人文要求。

1.2医学生人文现状迫切需要加强人文教育多年来我国医学院校人文课程设置较少,教师知识结构单一,教学模式注重于医学知识的传输和临床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人文素质的教育。因此,很多医务工作者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人文课程教育,人文理念淡漠,人文精神缺乏,人文底蕴薄弱l3],加之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以致出现了严重背离医学人道主义精神的诸多现象,部分医务人员甚至“收受回扣”、“索要红包”,玷污了白衣天使在医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这对医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致使部分医学生把人生的价值尺度趋于功利化,只重视医学知识,而轻视人文知识。表现出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不强,对社会的人情风俗缺乏了解,对医患关系认识不深,对待病人缺乏同情心,导致医患矛盾增加;部分医学生知识面狭窄,语言文字组织能力差,书写病历及医学文件语句不通,用字不规范,错别字屡见不鲜。由此可见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亟不可待。

1.3社会的发展呼唤医学人文精神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人群的健康理念和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患者法律观念日益增强,也日益重视自己的从医权利,对医师诊疗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病人不但希望从医师那里得到疾病的治疗,同时希望获得更多的医学知识以及心理的慰藉和改善。然而由于医务人员缺乏交流技巧,与患者沟通不充分,使得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具统计资料表明,有41.6的患者认为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是现行的医疗教育制度缺乏人文素质教育]。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必须强调以人为本,医学不仅要解决患者的生理疾苦,还要体现人文关怀,从而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1.4医学模式要求医学生具有人文精神1977年美国GL—Engel教授提出了现代医学模式的概念,即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这不仅仅是古代医学中简单的人文关怀精神,更是具备了科学内涵的人文科学精神。医生在接触患者时,不仅要了解疾病发生发展过程,而且要重视社会、心理因素和精神状态对患者个体的影响,这就要求医学生不仅具有专业知识技能,而且还应有厚重的人文素养,学会从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多个途径出发去对待患者和疾病¨6]。因此,如何使人文教育与医学教育相融合,把人文教育渗透到医学专业课程教学中,既是医学院校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新的医学模式对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

2诊断学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的意义

诊断学是研究诊断疾病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诊断思维的一门学科,被称为从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过渡的桥梁课,涉及的知识面较宽广,既有医学知识的学习和临床技能的培养,又有语言沟通、文件书写能力的体现,还有社会伦理、哲学理论、法学等的运用。其教学内容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病历书写及诊断疾病的思维方法等,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也是引导医学生踏上临床工作的第一步。诊断学教师既是老师也是医师,所以兼备了教师和医师的双重职责。如果带教老师将人文素质教育有机地贯穿于诊断学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人文精神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使医学生成功地进行从学生到医生的过渡,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怎样在诊断学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

3.1在病史采集中培养学生的医患沟通技能病史采集或问诊是医生诊治疾病的第一步,也是医患沟通、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重要时机。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著名的《福冈宣言》中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共鸣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力的表现。”因此,培养医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当前医学教育的迫切需要[7J。在“问诊”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求每一位学生要把自己当成一个真正的医生。首先,要注意自己的着装和举止是否得体,良好的形象是获取病人信任的先决条件。俗话讲“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问诊的全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对患者的关爱,对病人要亲切、和蔼、耐心,还要善解人意和尊重患者,并要求对任何患者一视同仁,替病人保守秘密,不能把病人的隐私作为笑料传播。教学时,老师除了讲授有关问诊内容以外,还穿插讲解医患交流的技巧,如“敏感话题如何询问”等,并将辩证发展和巧用过渡性语言等思维方法传授给学生。我们还让老师扮演病人,学生扮演医生,采用情景化教学、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3.2在体格检查中融入“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文关怀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大量先进的仪器设备不断应用于临床,不少医生过高估计了辅助检查对诊断的价值,致使体格检查日益被忽视。作为带教老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体格检查的重要性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我们就结合l床工作中因忽视体格检查而发生的误诊、漏诊教训进行讲解,增加学生对此内容的重视程度。例如,我们曾遇一例多年来一直诊断为“肺心病”的患者,而另一医师体格检查发现该患左心室明显增大,与肺心病应为右心室增大不符,再经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患者各心腔均增大,进而修正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可见仔细的体格检查使该患者错误的诊断得以纠正。再如有医师仅凭胸片报告而未进行体格检查就行胸腔穿刺抽液,导致误将健侧穿刺而造成气胸的例子等等。具体的事例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视、触、叩、听基本检查方法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明白:忽视体格检查不仅不利于提高临床诊治水平,甚至会延误病情,造成严重后果。讲授体格检查时,我们要求内容全面、手法规范,强调动作要轻柔、灵活,做到尊重、体贴病人。老师在带教示范时以身作则,言语间充分尊重病人,行动上充分爱护病人。如在寒冷季节使用听诊器前,先将体件在手中捂热后再听诊;触诊前,双手摩擦搓热后再接触病人皮肤;检查完后帮病人盖好被子并致谢等等。让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人文精神的培养,进而成为学生的行为习惯。

3.3实验诊断和辅助检查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医德医风现代科技的发展,促使医学诊断技术的日新月异,这无疑提高了临床诊断水平。但不顾病人的实际情况,动辄撒大网式的化验,盲目选择高、新、尖的检查项目等现象并不少见,不仅浪费医疗资源,也增加病人的负担]。因此,老师在讲授实验诊断时要反复穿插医学伦理学和医学实验道德的内容,强调实验诊断学是以检验结果的临床应用为目的,各种检查均有其厨限性和适用范围,要根据病人的病情、经济状况等实际情况正确选择检查项目,做到有的放矢,达到患者诊断与治疗的最大利益。

3.4病历书写中增强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学生尊重患者权利病历是临床医疗工作过程的全面记录,既是医疗质量和学术水平的反映,又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医疗文件,是涉及医疗纠纷和诉讼的重要依据。在病历书写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反复向学生强调病历书写内容必须客观、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字迹清晰、不能涂改。同时要体现对患者权利的尊重,如反映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并通过具体案例,突出病历在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具有的法律效力,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从法律的高度强化他们的职业责任感。

3.5培养学生科学的临床诊断思维没有正确的诊断就没有正确的治疗。要做出正确的诊断,不但需要广博的医学知识,还需要科学的临床诊断思维。我们强调在疾病的诊断过程中,必须牢记临床思维的基本原则,全面地看问题,避免片面性和主观性。让同学们意识到,从搜集资料到分析归纳,直至作出正确的诊断,既是智慧和学识的结晶,也是临床医生医德医风的体现,是一种高深的技术和艺术的结合。医家格言告诉我们,医学是一种不确定的科学和什么都可能,的艺术。因此,我们必须不断从实践中积累知识,从误诊中得到教益,并警惕陷入临床思维的误区,从而减少误诊和漏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