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安全技术讲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思科网络学院是恩科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推广进行的网络技术教育项目,首先于1997年10月在美国推出。该计划一经推出,立即受到美国政府、企业界、教育界和学生的广泛欢迎。他们认为该计划不仅增加受训练的IT专业技术人员的数目,还教授年轻人迎接新世纪挑战所需的种种宝贵技能,1998年2月,美国副总统戈尔在华盛顿发表的讲话中将思科网络学院称为“高技术、高薪水工作的头等舱票”。课程以实验和讲座的方式进行,强调网络技术的实质,注重教学的高效率和实用性。思科公司为满足社会对高素质网络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设立了思科职业证书计划,该计划是在成功实施CCIE计划(业界最高声望的网络技能认证)的基础上推出的,它提供当今发展迅速的信息系统环境中所需的网络互联技术专长。严格的再认证程序能够保证CCIE始终拥有最前沿的网络技术,为专业人员的发展积聚能量。思科职业证书计划包括路由与交换、网络安全、服务供应商、语音和存储等方向。可以先获得CCNA证书,然后获得CCNP证书,进而升为CCIE,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思科网络技术学院是思科公司在中国大陆境内与高职院校合作建立的第一所网络学院,是思科职业证书计划的具体实施者之一,于2002年3月成立。
2 实验室建设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普通高等教育不同,它更倾向于培养操作型、执行型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高职培养目标是以能力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指导,而校企合作无疑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而思科网络学院教育项目则是校企合作的典型实例。思科公司为网络学院的学生提供免费的英文原版教材,并充分利用先进的E―learning教学手段保证提供最新的网络技术。但是网络技术只有理论是不够的,必须依赖于先进的实验环境进行技能训练。从2002年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思科网络学院成立开始,就在广泛争取网络专家意见的基础上不断地加强和完善实验室的建设,确保学生在真正的网络环境下提高自己对网络设备的配置和调试的能力。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已经建成在国内高校领先的、涵盖目前网络领域的路由与交换、网络安全、服务供应商、无线、语音和存储等全部方向网络实验室,为自己及兄弟院校的老师和学生提供了优越的网络实训环境。思科网络技术实训室也先后被评为“国家示范性实训基地”、“广东省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和“广东省高职高专实训基地”。以下就是几年来思科网络技术实训室的建设历程:
(1)2002年充分利用教育部150万专项资金建立当时国内领先的思科网络实训室,购入设备包括44台261 IXM路由器、2台3640路由器、14台2950交换机和2台3550交换机,满足CCNA和CCNP的实验要求,为思科网络学院的学生和老师提供了优越的实验环境。
(2)为了鼓励学生冲击CCIE顶级认证,于2004年花费35万元构建了完整的CCIE(路由交换)实验平台,同年2001网络专业的两名同学通过CClE认证考试,在社会和高校引起强烈反响。
(3)200l级网络专业的学生通过CCIE认证考试起到了非常好的示范作片j,整个专业学生学习网络技术的兴趣空前高涨,已经有更多学生准备向CCIE认证发起冲击,虽然当时实验室的硬件环境可以基本满足学生们学习的要求,但是时间安排却非常紧张。整个实训室安排的课程包括CCNA、CCNP、网络互联技术、高级路由技术、局域网技术、网络实训,从周一到周日,从白天到晚上,课程安排的满满的,学生根本没有办法做实验,甚至老师备课都成为问题,这引网络技能提升要靠充分的实验时间作保证是完全相反的。针对这种情况,2005年购买了14台访问服务器构建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提供24小时全天候的实验环境,有互联网的地方,学生就可以登录实验室进行实验。
(4)当前的企业对交换技术的需求很迫切,充分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之后,2005年底花费50万购买了20台3560交换机,确保了学生可以批量进行交换部分的实验,同时购买10台最新的主流2821路由器,确保学生可以操作和调试市场上最新的、最主流的网络设备。
(5)网络安全是当今网络面临的主要问题,我们也及时跟进最新的主流网络安全技术,于2006年再次投资50万构建了CCIE网络安全实验平台,让学生向安全方向的CCIE发起冲击。
(6)语音和无线是即将兴起的热点,2006年投资15万构建语音实验平台。
(7)为了充分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加强国家示范性专业建设,2007年投资130万对思科网络技术实训室进行扩建,包括语音、安全和无线设备的采购。
(8)经过几年的建设,目前思科网络技术实训室在国内高校中处于领先水平。
3 校企合作下的思科网络学院教育项目促进了教学改革
有了功能强大的实验环境,再加上思科网络学院教育项目的引入,带来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建设和师资培养等改革的春风。
(1)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思科网络学院课程采用全球统一的英文原版电子课件,由强大的美国思科系统公司做技术后盾,教学内容每三个月动态更新,学生可以第一时间学到最为先进和实用的网络技术了,保证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同时,把引进先进的英文原版课程和自编教材有效结合,使我们的教材建设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目前已经出版了《网络互联技术》、《网络设备互联技术》和《思科网络实验室路由交换实验指南》3本专业教材。基于E-learning教学手段和丰富的实践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紧跟世界潮流。同时针对双语教学等多方面的教学改革课题(包括国家、省、学校级别)不断获得立项。
(2)课程建设和师资培养
思科网络学院教育项目促进了课程建设,《网络互联技术》于2006年建设成国家精品课程。同时师资力量不断加强,已经培养了多名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其中3名教师获得CCIE认证。
4 CCIE培养模式的探索
思科职业证书计划(包括CCNA、CCNP和CCIE,级别从低到高,难度不断加大),是当今IT领域认证考试最为成功的典范,经过5年的探索,对于CCIE培养模式我们积累了很多的经验,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1)CCIE的培养过程
学生大一开始学习网络技术,掌握了基本的网路知识后,在大二上学期,开始学习CCNA课程,整个学习持续一个学期,共计120学时,学生可以具备中小型网络的设计和规划能力、路由器和交换机等网络设备的配置和调试能力。大二的寒假和第二个学期,一些成绩比较突出,对网络又感兴趣的学生,开始学习CCNP的四门课程,共计210学时,学生主要学习了高级路由协议和路由优化、网络安全、QOs和交换技术等,具备了大中型网络的设计、配置和调试能力。大二的暑假是CCNP+的课程,共计20天,主要内容是网络技术的提升、路由器和交换机配置的攻击训练、综合实验训练和新技术讲座,为最后冲击CCIE认证作好充分的准备。大三上学期的前2个月,开始准备CCIE的笔试,通过笔试后,开始预定实验的位置和日期,然后开始全力准备CCIE的Lab考试,一般要经过4个月的训练,学生可以参加Lab考试,大概在大三的下学期陆续的通过CCIE认证,获得IT领域的金牌认证。
(2)CCNA职业认证证书情况
在网络200l级至2005级学生中进行了教学试验,共进行5轮,与2000级相比较,取得的成绩是明显的,如表1。而OO级只有5个人通过了CCNA考试,因为当时还没有进行校企合作,也没有引进思科网络学院项目。
(3)批量生产CCIE
2001级的两位学生通过了IT领域的金牌认证――CCIE的认证考试,获得了“互联网络专家”的称号,登上了网络领域的“珠穆朗玛峰”,这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网络技术的兴趣,为后面的学生树立了奋斗目标,截至2007年,已经有71名学生通过了CCIE认证考试,领跑国内高校,而在中国(包括香港、台湾和澳门)只有区区2000人通过CCIE考试,在校大学生更是为数不多,更有一位同学通过了CCIE的三个方向(路由交换、安全和服务供应商)的考试,而全球通过的人数只有100多人。这件事在国内高校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许多媒体(包括报纸、网络和电视)都报道了此事。
(4)就业情况跟踪
通过CCNA的同学无疑获得了就业的敲门砖,而通过CCIE认证的学生在就业时候的优势是明显的,大部分都在知名的网络公司任职,待遇甚至超过了研究生,而且绝大多数同学在工作岗位表现优秀,很快成为公司的业务骨干。更有表现优秀的学生被派往国外工作。
[关键词]网络德育;高校;管理系统
网络作为新的技术平台,在为高校生提供大量信息和便利条件的同时,由于其隐秘性的特点也带来了相当范围内的高校生道德失范现象的发生。要加强高校生的网络德育,必须建设高效、规范、严格的网上管理系统,加强高校教师网络德育队伍的建设。
一、建设高效、规范、严格的网上管理系统
管理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对网站进行有效的管理,对网络不良信息进行疏导和防范。高校在建立互联网上德育系统的过程中,必须通过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规范大学生的网上言行,把网络所提倡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融于各项管理之中,使其内在约束与外在约束有机地统一起来。
首先,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来约束大学生的网上言行。必须明确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公民在社会生活中需要遵守的所有法规和道德文明礼仪,诸如《宪法》、《民法》、《刑法》等在网络上同样适用,国家保密局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联网保密管理规定》等法规必须执行,任何触犯法律法规的行为都要依法处理。近年各高校纷纷制定《校园计算机网络管理办法》、《学生宿舍网络管理条例》,修订《大学生违纪处分条例》。这些办法和条例对学生上网的时间、地域等内容进行了限制和规范,并制定了相关的处罚条例,如:规定联接学生寝室的网络暂限国内运行,学生不得因上网耽误上课、自修和影响同学的休息等。对于违反网络管理条例规定的给予相应的处罚,包括暂停上网资格、赔偿损失、取消学生评优评奖,给予必要的纪律处分等。此外,在辅导员、班主任的指导下对各院系、班级寝室制定上网的“乡规民约”,自律与他律相结合,规范大学生的上网行为。
其次,加强网络的技术支持,筑牢“防火墙”,堵住“入侵者”。一些大学的校园网刚启用时,由于网络防卫系统比较薄弱,漏洞较多,很快被“黑客”恶意攻破,窃取了相关数据信息。同时,在对匿名用户缺乏有效控制的情况下,一些不宜宣传或不健康的内容也通过网络进入了校园网。基于上述问题,学校实施了二期工程,建成了以“防火墙”网络安全技术为技术支持的校园网,有效地抑制了同类问题的发生。现在,可以通过系统内部的规则设置对境外有害网站和有不健康内容的网站进行封堵,禁止访问,现有的网络安全技术也使网络抵御校内外“黑客”攻击的能力大大增强,安全性明显提高。
再次,加强对电子公告牌和“论坛”的监管。BBS即电子公告牌,是国际互联网上最知名的信息服务点,所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目前,许多高校都建立了BBS网站。该站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有:讨论区的文章出现涉及政治的过激言论;在讨论中由于知识的贫乏和观点的谬误而误导他人;在不同观点的争论中出现人身攻击的现象;个别不负责任的人在网上贴出某些内容不健康的文章。因此,应该采取如下管理办法:
明确职责并建立责任制。对于BBS的管理,要明确主管和协管部门。管理者不仅要有网络技术人员,还要有德育工作者和安全保卫人员。凡申请在学生寝室上网或申办“论坛”者,须填写入网申请书,并签署有院(系)学生工作组或有关主管部门审核的入网责任书。BBS站实行版主负责制,明确各版主的具体权利和义务,促使其认真履行职责,切实维护好本版的内容,及时删除一些错误的信息。
制定张贴规则,供张贴者自律。张贴规则的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1)警告:张贴者对张贴信息的行为和张贴的内容负全部法律责任,不得违反国家法规和校规。(2)不得伤害他人;不准张贴、转贴和传播任何具有污蔑、诽谤、诋毁、、辱骂性质的信息;不得骚扰、威胁他人;不得使用冒犯少数民族和的语言。(3)保护国家秘密:不得、谈论和传播国家秘密信息。(4)不准讨论和鼓吹各种违法犯罪活动。(5)保护个人隐私:不准张贴他人的姓名、住址、电话、照片等;不准在网上向年龄在18岁以下者套取姓名、住址、电话和学校名称等信息。(6)不得抛撒信息垃圾:不准连续张贴同一内容,不允许在不同的议题下张贴同样的内容。(7)保护知识产权:不准张贴受版权保护的图片、商标和文章。(8)不轻信网络谣言。(9)不准用于商业目的:不准在BBS或“论坛”中张贴广告、推销产品、开展有偿服务。(10)不要无节制地迷恋于虚拟的电脑世界。
适时对网上信息进行调控。开设BBS和“论坛”的高校网站必须声明,网站管理者具有删除、转移、编辑所有违规信息,对不良信息传播者给予警告、勒令改正、取消联网资格若干天,以及取消违规者张贴信息和访问网站等处罚的权利。网民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或其他形式向提供服务的网站举报他人的违规行为。网站接到举报后,有责任回复举报者,对举报内容做出处理,并对被举报者提出警告或采取技术措施限制违规者继续张贴信息。(张鸿:《双刃剑:网络与大学生》,载《福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组织信息员对网上消极信息予以平衡,组建网络信息员队伍。他们由德育工作者和部分学生骨干组成,受有关职能部门或所在单位指导,其主要职责是:定期整理BBS上的讨论热点及主要观点,捕捉和反馈重要信息,掌握网上动态,以适当方式制作和积极信息,反驳或平衡消极信息。二、加强高校网络德育教师队伍建设
在网络文化背景下,针对教育对象、教育方法、教育环境、教育内容及过程的新变化,尽快培养出一支政治素质过硬、知识结构合理的“专家型”高校网络德育人才队伍,应成为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一,把握网络文化发展方向,加强网络知识技能学习。
当前,大学德育工作者要把握网络文化的发展方向,就必须主动学习和着重发展网络知识和技能:
1.交流与沟通技能。大学德育工作者要掌握聊天室、BBS、QICQ、网上论坛、电子邮件等网络交流手段,以便及时收集、分析、监控网络信息,发现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快捷、多方位地摸准学生的思想脉搏。
2.浏览与查询技能。大学德育工作者要了解网络搜索引擎的使用,要懂得如何在信息海洋中尽快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并采取一定的信息保存方法将需要的信息存储起来,提高网络使用率。
3.信息与网络参与技能。大学德育工作者要努力学习计算机理论与操作实践,掌握各种软件的应用技能,懂得网络的基本原理,掌握网络运用规范,学会网上查询方法,信息下载和网上通讯、交流的技巧,学会多媒体、网页的制作技巧、网上监控的方法与阻挡有害信息的技巧等,总之一切有利于开展网络德育工作的技术技巧都应熟练掌握和运用。
高校要加强对网络德育人才队伍的网络培训,通过技术讲座和培训,介绍网络发展的新动向,应用软件的新版本,使德育工作者具备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传递能力。只有德育工作者掌握了足够的网络知识技能,才可能借助网络技术的支持,采用声、文、图、像的综合表现形式来表达教育内容,增加教育信息容量,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从而提高大学德育的时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