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最新宏观经济范文

最新宏观经济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最新宏观经济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最新宏观经济

第1篇:最新宏观经济范文

宏观经济管理发源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在二战后世界进入了以和平与发展为核心的建设时期,在经济领域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开始了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对宏观经济调控和管理的分析,这是对战争的反省,同时也是对金融体系世界层面上的重要反思。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谈判过程中,西方国家看到了宏观经济调控和管理的价值,开始告别传统的微观经济学说,最终形成了对宏观经济管理的广泛认同,进而促进了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经过60多年的发展,国际市场经济体系在宏观经济管理的条件下,得到了迅速发展,避免了多次经济领域的世界性灾难,这使得宏观经济管理得到全面地认可,进而确定了宏观经济管理的价值和功能。在美国金融风暴的影响下,世界看到了加强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价值,在主体经济领域人们对宏观经济管理已经取得了共识,认为在市场经济体系下,要想获得高效、稳定的经济发展,必须依靠全面的宏观经济管理,通过宏观经济管理的全面开展和运行来实现对市场经济的促进与发展作用。

2宏观经济管理中更好地体现对市场经济发展价值的措施与方法

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宏观经济管理,市场不能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市场无法自发消除垄断,市场不能够完全体现公正的收入分配,市场不能有效地处理外部经济的问题,市场调节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等。我国的企业为了创造出更大、更多的经济利润,于是纷纷引进国外的最新技术、最新设备,并且加大产量和发展的步伐,以便在竞争中获得有利地位,占领市场,盲目生产,这样就造成了供大于求的结果,而这些都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加以解决。当前,我国面临的国内外经济形势非常严峻,西方发达国家实行贸易壁垒,因此,应该对宏观经济管理的手段和方式进行完善和提高,才能满足我国市场经济的未来发展。

3结语

第2篇:最新宏观经济范文

【关键词】《国际金融》教学内容 新开放宏观经济学

《国际金融》课程是教育部确定的“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主要分析和研究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间货币运行规律、国际金融业务、国际货币金融关系以及内外均衡的实现等问题。国内高校目前都很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新环境所带来的挑战,而要培养这种能力,首先就要从课程教学内容上入手。因此,本文将结合笔者几年来对《国际金融》的授课实践,以培养学生创新应用能力为导向,提出一些该门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建议。

一、《国际金融》课程的突出特点

作为财经类的核心课程,《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突出体现在以下两点:

1.《国际金融》课程内容更新速度快、时代感强

随着 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国际的经济交流和资金往来越来越密切,这就要求传统的《国际金融》教学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进行相应的调整,体现金融发展与运作的基本规律,可以说财经类课程中《国际金融》的时代感是最强的。反映在教学内容上,就需要加入国际金融新变化、新动向,介绍国内外学者国际金融研究的成果,注重国际金融乃至整个国际经济领域的发展新动向,密切关注我国对外金融活动就成为任课教师的责任。

2.《国际金融》课程承上启下、综合性与关联性突出

要学习《国际金融》,必须以先修课《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和《国际贸易学》等的完成为基础,同时,其又是后续课如《国际结算》、《国际经济学》等学习的前提。这样一种承上启下的课程地位决定了该门课程的综合性与关联性的特点必定突出。学好该门课程要求学生要有扎实的经济学,特别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对国民收入的核算、IS-LM-BP分析、 AS-AD分析等知识要相当熟悉。同时还需要学生学好高数,特别是微积分的知识,否则对国际金融理论,如国际收支理论、汇率理论中的内容将理解不透。除此以外,这门课程还需要学生掌握《会计学》和《货币银行学》的知识,否则对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及分析、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将一头雾水。

二、国内现有《国际金融》本科教材内容比较分析

目前市面上出版的《国际金融》本科教材有数十本,其内容绝大部分大同小异,只是章节安排,侧重点有异。比较有特色及影响的教材主要有由复旦大学教授姜波克主编的《国际金融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人民大学教授陈雨露主编的《国际金融》(人大出版社)、北大教授易纲与张磊主编的《国际金融》(上海人民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璋主编的《国际金融》(中国金融出版社)

对比可以发现,国内《国际金融》教材最新版本有两个明显的趋向:①在姜波克教授倡导内外均衡为主线描述《国际金融》教材后,后续出版的国内教材越来越多的突出注重开放经济的内外均衡问题;②最新出版的《国际金融》教材多数都在理论内容上加大了篇幅,并增加了一定的深度。

三、国际金融领域的新发展及在国内现有教材的反映

近年来,国际金融研究领域出现了一些比较重要的发展。其中标志性的成果就是由 Krugman、Rogoff、Obstfled等开创的“新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打破了占主流的新古典宏观框架,运用更加接近现实的不完全竞争、价格粘性的假设和基于微观基础的动态跨时均衡分析方法构建出全新的国际金融分析方法。自 1995年以来,围绕新开放宏观模型衍生出丰富的创新成果,包括国际收支调节理论、汇率决定理论、汇率效应理论和国际资本流动理论等。除此之外,国际金融危机理论在危机的洗礼下迅速成长,在不到 20年的时间里已发展到第三论模型。对国际资本流入突然停止的研究持续十余年,也出现了重要进展。另外,对主权财富基金、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讨论和新理论也不断涌现。

目前,市面上反映上述新进展的教材还不多,主要有国外教材的中译本,还有国内著名学者所编著的中高级教材。然而这些中高级教材在普通本科教学方面却还存在不足:①在理论如何应用到现实问题分析上,学生似乎还难以在书中直接找到答案;②针对本科层次,尤其是多数高校定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本科教学来说并不适用,难度较大且内容偏重理论模型分析,这对于乐于应用理论解释现实问题的学生来讲不太适用。因此,对《国际金融》的教学内容还需适当斟酌,通过恰当的方式把这些新发展纳入教学内容。

四、融合国际金融新发展,改进《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内容。

改革《国际金融》教学内容的目标就是在符合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前提下,在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保持较强学习兴趣的条件下,尝试教学内容中引入学科领域的新知识,从而巩固学生专业基础,扩展学生视野和分析的高度,有效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而最好的教学内容就是最适合学生的、最利于学生掌握及激发学生兴趣的、最有利于学生后续学习的。笔者通过近年的教学实践感觉《国际金融》课程的时代性使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必须求新,根据内外均衡涉及的热点问题把握教学内容,适当增减热点问题的阐述,但这种基于热点问题的内容增减必须以如下原则的建立为前提:

1.教学内容的设置应以内外均衡为主线展开

从国内代表性教材的比较上能够看出,目前国内一些著名教材越来越多的关注内外均衡问题,并以此为出发点展开相关的理论与政策阐述及分析。当前出现的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告诉我们,关注内外均衡是这种时代背景的必须,所以在《国际金融》的教学内容设计上,必须以内外均衡为主线开展。

2.完整介绍《国际金融》基本原理,以宏观为主体教学内容。

《国际金融》课程体系包括国际收支及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外汇与外汇管理及汇率理论、外汇交易与外汇市场及外汇风险防范、国际储备理论、国际金融市场与国际资本流动、货币危机理论、国际货币体系等。该体系既包括宏观层面的知识,又包括微观层面的交易技术;既包括多种国际金融理论,也包括一定的国际金融实务,同时还涉及国际金融政策。鉴于经济类本科生后续课中多数不会单独开设国际金融实务类课程,因此,《国际金融》教学内容还应该在综合介绍国际金融基本知识框架的基础上,对国际金融实务性知识给予相当讲述,这也是当代培养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国际金融》教学还应以宏观为主,即主要围绕国际收支展开对相关问题的讲授,以宏观的国际收支、汇率问题、国际储备、国际货币制度及其相关理论为重点,这主要是由该门课程的属性及地位决定。从属性讲《国际金融》仍然可以说是宏观经济的延伸,它的许多内容也是依托于宏观经济理论的理解;从地位讲《国际金融》是一门重要的先修课与后续课的衔接课,其主要先修课和后续课都是以宏观为主,例如先修课《宏观经济学》及后续课《国际经济学》。

3.适当强化国际金融理论,并以引导为主,使学生关注国际金融前沿理论问题。

《国际金融》主要涉及的理论问题有汇率理论、国际收支理论、国际货币危机理论等。这些理论内容在先修课中几乎没有涉及过,在学生考取研究生时又是重点,而且这些理论内容都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就有必要详细展开给学生讲授,说明相关理论的假设、主要观点、图形分析、评价及应用等。《国际金融》课程的时代性要求学生必须关注最新理论的发展,但这种关注转化到教学内容里则需要采用与传统理论内容讲授不同的方法。国际金融理论方面出现了很多新的进展,如前面所说的新开放宏观经济学。《国际金融》课程的时代性要求我们必须加入这种变化,但方法应有别于传统国际金融理论的讲述法。对于最新的国际金融理论,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没有必要完整阐述,只需要告诉学生它的“新”新在哪里、它的主要观点有哪些就可以。教师更应该做的是找一些最新案例,然后激励学生能应用最新的理论去解决,这些主要靠学生的课后思考去完成。

4.不拘泥于教材,根据形势变化,教学内容及时补充新知识。

当前经济发展中,变化最快的部分莫过于金融系统,这导致现有《国际金融》教材中反应的内容有些落后于时代或者是与学生关注的热点不符。因此,在该门课程的教学中,授课教师必须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补充新知识,而不要拘泥于某本教材,否则会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 2008年出现的全球性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就可以适当加大国际货币危机理论的介绍,让学生知道三代金融危机模型的基本内容都是什么,课堂增加相关案例引导学生应用理论进行课后思考。

参考文献

第3篇:最新宏观经济范文

一、引言

宏观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学好本专业后续课程的基础。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学会观察、分析宏观经济问题,并运用相关原理解释宏观经济现象。因此,本门课程除了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其理论性强、内容抽象、数理推倒和图形分析多被学生视为难学的课程。对与地方高校学生来说,更是困难重重。地方高校因其地理位置相对偏远、地方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高等教育资源支持相对有限、师资建设略显薄弱,同时,地方高校与重点院校在生源质量上存在差异,就决定了地方高校所招学生基础相比重点院校要薄弱一些,使得地方高校学生在学习宏观经济学课程时存在难理解、难掌握等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就更为欠缺,诸上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培养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应用型人才。针对地方高校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的改进措施是本文分析的重点。

二、地方高校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1.?热菖釉印⒗砺鄢橄螅?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宏观经济学以国民收入决定为中心,构建了“一个总量(GDP)、三大模型(收入-支出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四大问题(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经济周期)”的理论体系。同时,课程内容还涉及到大量的数学模型、图形推倒和数理论证,尤其是模型的推倒从两部门经济到三部门经济再到四部门经济,由浅入深深,层层递进,逻辑性很强。让学生觉得所讲内容抽象、空洞,难于理解,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自然缺乏学习兴趣。

2.注重理论教学,轻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西方经济学是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经验总结,其来源于我们的生活,也应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将经济学理论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尤其是注重如何将西方的宏观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实践相联系。

由于宏观经济学将诸多经济问题以模型形式呈现,理论性很强。鉴于地方高校学生具有知识基础相对薄弱等特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更多的侧重于如何将教材上的理论知识讲清楚、讲明白,对理论知识与实际的联系做的不太到位。再者,国内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主要选择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作为教材,教材内容基本是宏观经济理论、原理的归纳和总结,缺乏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案例,这也不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相联系。

3.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部分地方高校教师仍主要采用讲授式教学方法,因课程内容的理论性强,老师更倾向于让学生听,教师通过大量口头讲解、数理推导、图形分析把宏观经济原理阐述清楚,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参与不够,还让学生觉得教师所讲内容枯燥乏味。

同时,一些地方高校由于多媒体教学工具和设施相对有限,部分教师上课仍采用传统的板书教学形式,单一的教学手段容易让学生产生视觉、听觉疲劳,部分教师尽管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但是未将多媒体教学和板书教学很好的结合起来,以提升教学效果。

三、改进措施与方法

1.优化课程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好第一堂课是关键,教师可通过讲述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宏观经济现象来激发学生好奇心,使学生认识到宏观经济与我们密切相关。通过讲述亚当?斯密和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故事来引入宏观经济理论的核心,在此基础上,构建本门课程的结构体系使学生对宏观经济学要“学什么”有清楚的认识。此外,在后续教学中,教师还需优化课程内容,根据专业培养方案、课程大纲要求,结合地方高校学生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本地方高校学生教学的内容,可将教学内容分为了解的内容、理解的内容、掌握的内容。对于了解的内容点到为止即可,对于理解的内容(如收入-支出模型、IS-LM模型等)以讲清楚为目标,对于掌握的内容(如失业、通货膨胀的成因及治理机制等)需讲透彻。除精选课程内容以外,教师还需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课程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教师可通过案例和最新的视频新闻作为导入来引出新内容,新内容的讲授要注重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不同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活跃课堂气氛,最后由老师做总结。

2.通过“理论课实践+实践课实践”,双向增强实践能力

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可适当地在理论课上增加实践内容,如引导学生利用课后时间收集和整理我国GDP、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的历年数据,上课时引导学生应用相关宏观经济原理对数据进行分析,以此来增强学生利用数据进行宏观经济分析的能力。此外,对于人们普遍关注的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问题,应先以最新的新闻作为导入,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运用具体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所的学宏观经济理论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实际联系起来。

除了在理论课上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外,地方高校还应开设实验课,让学生动手应用相关的实验课软件(如西方经济学沙盘),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宏观经济经营过程,让学生体会现实生活中宏观经济调控,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加强实践课课程教学就需要地方高校加强实验室建设,配备课程教学所需的相关实验课软件。

3.丰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第4篇:最新宏观经济范文

关键词:GDP;上证综合指数;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9)10-0074-03

对于我国GDP和股价的关系,从理论上定性地分析,有很多途径可以说明两者的双向联系。首先,股市的基石是上市公司,整个宏观经济良好时GDP增加,公司盈利和现金流增加,投资者对股票的回报充满信心,从而带来股市的繁荣,股价上升。在萧条时期GDP减少时则发生相反的情况。其次,股票市场对GDP也有反向的重要影响。股市能够更充分地利用市场信息形成更有效的资金配置,甚至从总量上说,股市与其他融资方式有一定程度的互补性,从而能够扩大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促进GDP增长。但这些只是对我国GDP与上证综指关系的定性分析,为了定量分析两者的关系,本文通过协整模型进行了精确的数据分析,以求得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一、文献综述

在实证研究方面,国外学者最近的研究主要有:Rousseau和Wachtel(2000)以及Beck和Levine(2002)利用跨国面板数据分析发现股票市场发展与人均GDP之间有强相关关系,而且股票市场可以预测经济增长。Harris(1997),Arestis,Demetriades和Luintel(2001),Caporale(2004)等,Enisan和Olufisayo(2009)的论文表明了股市能够促进和反映经济发展。Rapach(2005)等,Chen(2009)等则研究了宏观经济指标对于预测股市收益率的效力,即宏观经济的领先指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股市的变化。总之,国外研究的一般结论是,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两者都可以作为对方的有效预测指标。

但是,对于中国的股市,实际的情况则不一定像国外研究的那样。有很多学者的分析表明,我国股市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成为经济的“晴雨表”,有的时候甚至逆宏观经济而行。刘勇(2004)对于GDP与股市的Granger检验结果是,我国GDP与股市之间不存在强相关性和Granger因果关系。陈朝旭(2006)等利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论证了我国股市存在依赖于经济周期的非对称关联关系,在经济繁荣时期我国股市与实体经济才表现出较好的关联性。总之,实证研究的基本结论是,我国股市与实体经济存在较弱的关联关系,一般可以证实存在协整关系和不显著的Granger因果关系,而且普遍认为两者的相互影响比较弱。

从以上所述看出,国内外对于宏观经济和股市之间关系的研究有很多,而对于GDP和股指关系的研究论文很少,且国内外研究的结果也不同。本文利用最新的数据进行精确分析,进一步探讨两者的关系并得出结论。

二、实证研究方法设计及结果分析

(一)实证研究方法设计

1、采用的方法及变量的选择

本文的数据是时间序列,协整模型以及VAR模型是专门针对时间序列数据的分析方法,理论上较线性回归分析更适合本文的研究目的。本文采用协整模型,以充分利用相关的数据得到更有力的结论。

股票价格指数有很多种,本文选择了包括多种股票种类的上证综合指数做研究,利用一个比较完整的协整模型,讨论股票市场GDP与上证综合指数的双向联系的存在性和强度,以期系统地发掘两者之间的相关性。

2、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为了体现股市近年来的表现,我们选择1990―2007年的数据进行研究,上证综合指数选择年末数据,数据来源于2008年统计年鉴。主要思路是,进行协整检验,分析股市与相关的宏观经济指标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或Granger因果关系。为了消除异方差的影响,对上述变量都取对数。变量见表1。

(二)模型的计算过程以及结果分析

1、ADF检验实证结果

许多经济变量原本是不平稳的,必须检验经济变量是否平稳,先对GDP和上证综合指数的时间序列分别进行ADF检验。

单位根检验的最适滞后期是在残差符合无序列相关下(P―Value>0.05),选择AIC的最小值所产生的。由于单位根检验有3种形式:有截距项、有截距项并有时间趋势项以及无截距和时间趋势项,因此检验的顺序为先选择有截距和时间趋势项,若截距项与时间趋势项不显著(P―value>0.05),再选择有截距项,若截距项不显著,最后选择无截距项与无趋势项,假如在无截距项与无趋势项的情况下仍无法形成稳态,必须进行一阶差分重复以上检验顺序一直达到稳态为止。表2和表3分别是对变量ly和lx进行ADF检验的结果。

表中检验的初始设定是有常数项和趋势项而有一阶滞后项的ADF检验,对相关的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发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ly和lx都是平稳时间序列。

2、协整分析结果

由于协整模型要求变量之间具有相同的单整阶数,对ly和lx进行OLS分析得到残差e,对e进行有常数项和趋势项而有一阶滞后项ADF单位根检验,得出e是平稳序列,所以ly和lx协整。表4是对ly和lx进行OLS回归得到残差e,并对e进行ADF检验的结果。

3、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根据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分析我国GDP与上证综指之间的因果关系:我们使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分别对ly和lx滞后1期和滞后2期进行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如表5和表6所示。

从上表可看出,lx是引起ly变化的原因,而ly不是引起lx变化的原因。

三、研究结论

1、GDP的变化可以引起上证综指的变化,也就是可以解释上证综指的变化。以前的研究中,有人指出GDP对指数的影响不显著,但本文的研究证明是显著的。

2、以前有人认为股市会大大影响GDP的变化,但是,目前在我国证券市场中,股市基本对GDP没有影响,也就是说,证券市场价格的变化不会明显引起GDP的变化。

3、总体来说,在我国证券市场上,GDP对股价指数的影响较大,而证券市场的波动,对GDP变量并不具有明显的解释作用。

总体而言,宏观经济变量GDP对股票价格存在一定的影响,中国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的发展是一致的,但是,中国股票市场的走势与实体经济发展也存在背离。因此,股票价格指数并不能完全充当中国经济发展的“晴雨表”。这说明中国股票市场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功能。

从理论上说,股票市场对GDP也有反向的重要影响,股市能够更充分地利用市场信息形成更有效的资金配置,甚至从总量上说,股市与其他融资方式有一定程度的互补性,从而能够扩大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促进GDP增长。但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股票作为融资方式,对于我国GDP的增长作用并不强,说明我国的股份有限公司通过股票融资的效率低下,政府应加强对股份公司的改革,促进股票融资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程健晖.宏观经济变量对我国股市价格行为影响探讨[J].财经界,2009,(05).

第5篇:最新宏观经济范文

[关键词]:湖南省季度经济模型(HQEM) 区域经济 经济预测

一、前言

金融危机过后,中国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依旧复杂严峻,全球经济复苏艰难曲折,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过去一年,中国通过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保持了经济稳定增长。但同时也需要清醒认识到面临的问题。一是受宏观经济形势下行、市场需求疲软等影响,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工业增加值等经济指标严重下滑;二是经济转型进程缓慢,传统产业发展面临较大困难;三是经济运行风险加大,部分企业经营困难,房地产、地方债务、金融等方面累积的风险有待化解。在这种形势下,有必要根据不同区域经济特征,有针对性地制定并改善宏观经济政策,藉此保证各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本文开发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反映湖南省区域经济特征的季度经济计量模型(简称HQEM),以便在新形势下提高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并填补在区域季度经济模型方面的研究空白。

目前,我国已成功地开发出一些能实际应用的宏观经济模型,如清华大学的“中国宏观经济年度模型CEMT_Ⅰ”,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课题组的“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模型CMAFM”等。近年来,随着我国季度数据的可以获得,非结构式的宏观模型开始得到发展。何新华等(2005)首次尝试建立了一个中国宏观经济季度模型。这是一个以需求为导向、用于揭示经济运行长期规律与短期波动特征的小型模型。但它也存在一些不足:模型偏重数据生成过程以及长期均衡关系,这种方法不适用于经济结构正在剧烈变化的中国经济,且模型的非结构式特点也使其不能有效进行政策分析(Diebold, 1998)。高铁梅等(2007)则构建了由7个模块、32个方程组成的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用于政策模拟分析。而通过建立模型专门研究区域经济运行的文献很少,仅有孙丹、冯文斌(2005)建立了一个河北省的经济多部门动态模型。

全文内容安排如下:第一部分介绍研究目的以及模拟结构计量模型的发展;第二部分说明HQEM的基本结构以及重要数据的处理;第三部分利用HQEM进行预测和政策模拟;第四部分为主要结论。

二、模型简介

1.模型的基本结构

鉴于供给面数据的缺乏及低频,唯有采用需求型分析框架才能较好地利用最新区域经济数据展开分析。因此,本模型立足于湖南省季度经济数据,从需求面构建出HQEM。HQEM从需求面将GDP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居民最终消费,政府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包括固定资本形成和存货增加),以及净流出,由每一个部分所涉及到的行为方程可将整个模型分为五个大模块,即居民行为模块、政府行为模块、投资行为模块、贸易行为模块和价格模块。全国变量如货币供应量M2,人口数据如地区总人口和地区城镇人口也设为外生变量,表示国际市场环境的OECD的GDP,美国消费价格指数,以及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均为外生变量。

2.地区模型季度数据的处理

数据主要来自CEIC,部分来自于统计局。数据处理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类别:第一类别支出法GDP各项采用插值法从年度值得到季度值,城镇居民最终消费用城镇人均消费支出季度数据引导插值,农村居民最终消费用农村人均现金消费支出季度数据引导插值,政府最终消费用地方财政支出月度稻荩ㄏ茸化成季度数据再引导)引导插值,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利用固定资产投资额数据引导插值,人口数据直接用人口插值方式得到,存货的季度数据通过存货/固定资本形成额的年度比例推算;第二类别为直接可以利用或者简单加总和平均处理可得到的季度数据,例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人均现金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支出,进口,出口,平均工资等;第三类别全国数据和国际市场数据;第四类别具有地区间联结作用的重要指标的处理,地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地区净流出。

三、湖南省2016年经济预测与政策模拟

课题组预测和分析了2016年湖南省经济运行情况以及相应的政策效应。2015年湖南省GDP实现了8.6%的稳定增长。在主要OECD国家经济温和复苏,人民币持续贬值的背景下,模型预测,2016年湖南省GDP增长率将维持在7.7%水平。而受经济下行影响,投资增速将呈下滑态势,全年增速为14%。居民消费则保持稳定,全年增速为11.9%。

四、结论

本文构建了一个模拟湖南省季度经济的结构计量模型HQEM。模型从需求面设立基本框架,以季度数据为基础,分居民、政府、投资、地区贸易、价格五个模块,通过行为方程模拟了湖南省宏观经济的运行规律。经过检验,模型稳定性较好,对湖南省经济具有代表性。在对外生变量进行合理假设下,模型对湖南省2016年经济走势进行了预测。作为政策模拟,模型对人民币汇率未来走势进行了对比预测,结果显示汇率变动对湖南省经济增长不显著。

参考文献:

第6篇:最新宏观经济范文

〔关键词〕主板;中小板 ;创业板;协整检验;Granger 因果检验

益贫式增长(ProPoor Growth)是当前发展经济学领域的前沿和热点课题,也是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实现公平增长目标的一项重要战略,强调发展中国家政府不仅要确保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而且要关注贫困群体能否参与到经济增长过程中,并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成果。近年来,国际上益贫式增长的理论研究和政策实践都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国内益贫式增长的理论研究还很不深入,益贫式增长战略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还未被充分认知,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益贫式增长的政策实践。东北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刘畅博士的专著《中国益贫式增长中的经济政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0月)在梳理和归纳益贫式增长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采用现代经济分析方法构建了规范的益贫式增长政策分析框架,探讨了中国益贫式增长的绩效以及路径设计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该书立足于国内外益贫式增长理论的最新研究动向,以“宏观―微观”相结合的视角研究益贫式增长的系统分析模型,通过在宏观一致性模型和微观福利指标之间嵌入CGE模型,实现了宏观和微观的连接,从而建立了有实证基础的中国版的益贫式增长政策分析模型及其标准,推进了中国益贫式增长的理论研究和政策实践。

第一,测度了中国经济增长益贫度。应用PEGR指数方法和1987―2006年中国农村收入分组数据,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性质做出判断。结果表明,在1987―2006年间,中国经济增长总体上减少了贫困,但并非都是益贫式增长,特别是1995―1997年间,农村经济增长的成果被收入分配的恶化完全抵消,贫困群体福利水平显著降低。1998年是转轨中后期的起始年,益贫式增长理念也是从这时开始酝酿、形成并逐步付诸实施的。

第二,分析了经济政策影响中国益贫式增长的渠道。通过对发展中国家益贫式增长的经验证据进行回顾,重点讨论了宏观经济政策影响贫困群体福利的各种途径,例如,通货膨胀、总需求、收入分配和宏观经济不稳定等,以及周期和危机的非对称效应和劳动力市场的重要作用。

第三,构建了益贫式增长的“宏观―微观”政策分析模型。在理论分析和增长回归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对经济增长有影响的宏观经济政策变量,通过一般均衡分析得到微观水平的相关价格和工资数据,考察个人福利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高速的金融发展政策并非是很好的有利于低收入群体福利改善的政策选择,稳定且较低的通货膨胀水平可以有效地促进益贫式增长,本币升值政策对于益贫式增长是不利的,贸易条件恶化会对益贫式增长产生不利影响,增加政府支出有利于经济的增长和居民福利水平的提高,在政府支出不能无约束无限增长的情况下,调整政府支出结构使之更加适应益贫式增长的发展目标应该是一项值得重点关注的课题。

第7篇:最新宏观经济范文

1、在传统金融教学中,常常以研究宏观经济模式为重点,而忽视对微观经济的研究,但在脱离微观经济的基础上研究宏观经济未免会显得十分泛泛,缺乏实际的支撑。

2、现阶段大多数高职高专学校的金融学教师大多实践能力不强,对金融信息的获取不及时,这也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教学内容过于落后,陈旧,不能让学生掌握最新的金融动态。另一方面,学校过于注重理论课程的讲授,而忽视实践课程的设置,从而造成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不强,缺乏自主性。

二、如何更好地推动改革步伐

1、改革教学内容所谓高职高专,就是在提高专业素质的基础上大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此教学内容的改革将更加具有针对性。应该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大力推广实践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尽最大努力培养出一批适应岗位需求的金融高素质人才。

2、改革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实行改革时要关注这一问题,创新教学方法。

①问题教学方法。此种方法以小组合作为主,由教师设置问题或由学生自主设置问题,然后大量的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并由小组代表上台汇报本组研究成果,接受其他学生的提问,最后由老师进行点评。这种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增强了学生间的团队合作精神。

②模拟教学方法。模拟教学方法意在模拟真实的金融环境,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于这种方法的运用,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教程模拟方案。例如:企业沙盘模拟实验。教师可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组,然后由学生自由竞选公司职位,待确定各自职位后进行公司的运作,如何运作生产线、生产何种产品、何时注册公司开发新型产品等,都需要学生的合作讨论。这种教学方法是在课程基础上生成的一种实践课程,它在培养学生金融思维方面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③竞赛教学方法。学校应多组织一些类似学生职业规划的竞赛,设置相应的奖项。这种竞赛的举办会增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也会使学生的创新型思维得到发挥。

3、改革考核制度教师不再为学生勾画考试重点,而是由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总结;考试形式多种多样,例如开卷、实践考试、课堂测验、口试、提交论文等,最大限度地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改革教学模式的建议

①以学生为中心,制定一种适合学生自身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提高的教学模式。例如:学校可以丰富课程的设置,开设一些公共选修课、业务素质课、实践课等,多角度、多方面地满足学生的要求,为学生学习和专业素质的培养提供便利条件。

②加强学校和用人单位、企业间的合作,实现双导师学习模式,学生可以在学校学习基础课程的同时到企业等用人单位实习,以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专项能力。

③以往的课程设置主要以宏观经济为主,因此,要一改以往的教学模式,在以宏观经济学为重点课程的基础上补充微观经济学内容,让学生全面地学习经济学知识,掌握全面的经济运行模式。⑷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建设,高职高专的大部分教师工作任务繁重,很难有时间去补充自身的专业知识,不能做到及时了解经济的最新动态,从而造成知识内容陈旧,思想落后,并最终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对教师队伍的培养至关重要,学校应为教师多提供一些外出学习的机会,也可以聘请一些外籍教师及金融专业人士为学生教授金融课程。为学生了解最新金融动态提供有力保障。

四、总结

第8篇:最新宏观经济范文

一、引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中国经济持续高速的增长举世瞩目, 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宏观经济统计数据成为了国内外相关机构和学者广泛关注的热点。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人民银行每季度、月、周都会对cpi、gdp、固定资产投资等重要宏观经济变量的统计数据进行披露, 然而, 由于这些宏观经济时间序列数据受多种因素(如非重复性突发事件、经济或者政治结构变化以及自然灾害等)的影响, 公布后的实际数据与市场预测值常常会产生偏差, 这种偏差左右着金融市场参与者的行为, 特别是会对上市公司的未来现金流和风险贴现率产生作用, 进而对股票市场参与者的市场行为和股票市场的收益率及波动率产生巨大影响。因此, 探讨和量化宏观数据的公布以及市场预测值与实际公布值间的偏差对股票市场的影响程度, 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国外学者研究宏观经济变量的对各种资产价格条件均值影响的文献极为丰富,但对于宏观经济公告对条件方差影响的研究成果却很少。ederington和lee(1993,1996)创立了一整套研究程序, 专门研究新闻和宏观经济信息对股票、外汇期货、期权市场的影响。ederington和lee(1993,1995)发现宏观经济信息的定期对利率和外汇期货市场的价格和波动率有显著影响。在国内, 宏观经济信息公告对金融市场影响的研究尚不多见。 冯玉梅等(2007)基于改进的ar(1)-egarch(1,1)-m模型, 通过研究宏观信息宣告对股票市场价格行为的影响, 表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对股票市场的收益有负向影响;国内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变动率和企业景气指数对股票市场的收益有正向影响; 公开市场操作公告会导致股票市场条件收益率显著增加; 其余各类宏观信息因素对股票市场收益的波动性并不存在显著影响。王云升等(2008)分析了宏观经济数据公布与预测值所产生的偏差, 并研究了其对金融市场收益及其波动率所产生的影响, 结果表明, 消费者价格指数统计数据的公布加大了股票市场日收益的波动率, 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和货币信贷信息数据的公布则减小了其波动率; 由于市场化程度较低, 宏观经济统计数据的公布对债券市场和外汇市场参与者价格行为的影响较小。

二、数据选取与处理本文由收集整理

本文选取2009年3月21日至2012年3月21日间上证综指日间交易收盘收益率为样本数据来衡量股票市场收益率。选取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固定资产投资增速(fai)和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货币信贷信息(m2&loan)三个经济变量作为宏观经济统计数据样本。由于宏观经济统计数据常常受季节效应的影响而失真, 因此,要对消费者物价指数、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和货币信贷信息进行季节调整,通过采用相对值避免不同量纲对其的影响, 以消费者物价指数为例, 将绝对指标转换为相对指标的计算公式为:cpi相对=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和货币信贷信息相对指标的计算方法与消费者物价指数相同。

对于宏观经济变量的预测值, 我国目前还没有专业的调查机构对其进行如此规模的调查, 市场预测数据多是源自各个证券机构出具的研究报告。本文选取北大朗润的预测均值作为cpi, fai市场预测值, 原因是中信等众多重要金融机构都以它的宏观经济变量数据预测值的平均值作为参考。由于预测值难以获取, 且不具权威性, 本文在建立考虑市场预期的模型中剔除了货币信贷信息这个变量。

三、理论模型

garch模型又称为广义arch模型, 是arch模型的拓展。自从恩格尔提出arch模型分析时间序列的异方差性以后, 波勒斯列夫又提出了garch模型。 garch模型是专门针对金融数据的回归模型, 除去和普通回归模型的相同之处, garch对误差的方差进行了进一步的建模, 特别适用于进行金融数据的波动性分析和预测, 这样的分析对投资者的决策能起到非常重要的指导性作用, 其意义甚至超过了对数值本身的分析和预测。因此,本文选择garch模型研究偏差对股票市场的影响。garch模型要求所研究的时间序列必须是平稳的, 因而使用单位根检验 (unit root test) 对上证综指收益率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显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 样本数据不存在单位根, 是稳定的序列。

(一)模型ⅰ:未考虑预期的实证检验模型

在不考虑实际公布值与市场预测值之间偏差的情况下, 建立股票市场的价格行为的garch模型:

rt=μ0+■μidi+μcpidcpi+μfaidfai+μm&loandm&loan+εi

ht=α0+α1ε2t-1+β1ht-1+■

αidi+αcpidcpi+αfaidfai+αm&loandm&loan

其中, rt为所测量的股票市场日收盘收益率,rt=■, pt表示第t 日的收盘收益率;di为虚拟变量,用以消除数据的“季节性影响”;dj为虚拟变量,消费物价指数、固定资产投资增率以及货币供应量和新增贷款数据公布之日, 取值为1,反之为0;εi为服从正态分布的扰动项。

在模型ⅰ中, 均值方程中的截距项μ0代表样本中宏观经济统计数据未公布情况下股票市场在周五的日收益率,系数μi、μj衡量周一至周四以及消费物价指数、固定资产投资增率、货币供应量和新增贷款数据公布后股票市场日收益率的变化。方差方程中的截距项α0代表宏观经济统计数据未公布情况下股票市场在周五的波动率,系数αi、αj代表周一至周四以及消费物价指数、固定资产投资增率、货币供应量和新增贷款数据公布后股票市场波动率的变化。

(二)模型ⅱ:考虑预期的实证检验模型

采用公式ln(实际公布数据/市场预测值)×100%代表市场预测值与实际公布数值之间偏差,建立股票市场的价格行为的garch模型:

rt=μ0+■μidi+μcpidcpi+μfaidfai+μm&loandm&loan+μ-cpid-cpi+μ-faid-fai+μ-m&loand-m&loan+εi

ht=α0+α1ε2t-1+β1ht-1+αidi+αcpidcpi+αfaidfai+αm&loandm&loan+α-cpid-cpi

+α-faid-fai+α-m&loand-m&loan+εi

其中, +cpi表示ln(cpi实际公布数据/市场预测值)>0, -cpi表示ln(cpi实际公布数据/市场预测值)0>0。同理, 其它宏观经济变量的定义与之相似。

四、计量分析结果

(一)模型ⅰ:未考虑预期的测算结果

采用准极大似然估计(quasi-maximum likelihood,qml)方法对模型ⅰ进行估计。模型ⅰ显示的回归结果表明了未考虑市场预期的股票价格在一周五天交易日中的不同特征。均值方程的实证结果表明,μmon回归系数为0.216,且z值为3.065,显著为正, 说明股票市场一周五天的平均日收益率在周一要高于周五。方差方程的实证结本文由收集整理果表明,αtue和αwed的回归系数分别是-0.781、 -1.032, z值分别为-3.957、-4.056, 显著为负, 说明股票市场一周五天日收益率的波动率在周二和周三都低于周五。

固定资产投资、货币供应量和新增贷款数额统计数据的公布对股票市场的日收益率和波动率的作用极为显著。方差方程的实证结果中αfai和αm的回归系数分别为-1.217和-2.154, z值分别为-3.808和-3.289,显著为负, 说明宏观经济变量统计数据中, 固定资产投资、货币供应量和新增贷款数额的公布降低了股票市场日收益率的波动率。αcpi的回归系数为3.095, 虽然为正, 但不显著, z值仅为1.234, 没有通过0.01水平的显著检验, 表明cpi统计数据的公布仅在一定程度上对股票市场日收益率的波动率起正向作用,加大了波动率。 原因在于cpi作为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 对股票市场的资产影响巨大, 因此, 参与者在进行资产估值时, 常常要根据其最新公布的数据来进行资产组合的调整, 而调整这种资产组合无疑会增加股票市场日收益率的波动。

(二)模型ⅱ:考虑预期的测算结果

由于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复杂多变, 货币政策导向并不明朗, 因此无法得到货币信贷的预测数据, 所以模型ⅱ的研究未考虑货币信贷信息情况下的偏差对于股票市场价格行为的影响。运用准极大似然估计qml方法对模型ⅱ的参数进行估计。

模型ⅱ显示的回归结果表明了考虑市场预期后宏观经济统计变量所产生的偏差对股票市场平均日收益率和波动率的影响。股票市场的均值方程中的回归系数α+fai为-1.417, z值为-6.808,通过0.01水平的显著检验, 说明当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统计数据公布的实际值高于市场预测值时, 会对股票市场的平均日收益率产生负向影响, 日收益率降低,这主要是由于投资的替代性,投资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投资, 当固定资产类的实体投资增加时, 股市类的虚拟经济自然随之下降, 投资者预期投资在虚拟经济——股市上的资金会减少, 故降低了股票市场的平均日收益率。

方差方程的实证结果表明,α+cpi与α-cpi的回归系数分别为3.076和6.921, 均为正, 且作用效果高于其它两个宏观经济变量, 说明cpi统计数据的公布对股票市场日收益率的波动率正向作用显著,波动率增加,这与模型ⅰ的结论相同。另外,α-cpi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说明当消费者物价指数的市场预测值高于统计数据公布值时, 股票市场参与者认为未来政府通过改变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金融工具来实施货币政策的可能性较小, 使参与者看好股票市场的前景, 增加了其对未来股市的信心, 因此, 股票市场的平均日收益率显著升高, 日收益率的波动率也随之增大。方差方程的回归系数α+fai和α-fai都为正,说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的统计数据公布后,不论其与市场预测值之间的偏差是正或是负, 都会增加股票市场的日收益率波动率。原因在于不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公布后的实际值和预测值孰高孰低, 二者之间产生的偏差都会影响参与者对股票市场的信心和其市场行为, 从而加大股票市场日收益率的波动。

五、结论

基于收益率和波动性两个方面,本文运用garch模型测算了未考虑预期和考虑预期的宏观经济数据对我国股票市场波动的影响,结果表明:

第9篇:最新宏观经济范文

关键词:货币金融学;经济新常态;教学改革;理论联系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0-0186-03

《货币金融学》是教育部确定的21世纪高等学校经济与管理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作为金融专业的基础性入门课程,同时也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主干课程,货币金融学是引导学生学习金融学基础知识和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的前提课程。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枢纽和核心,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伴随着我国经济金融的快速发展,相关金融理论与世界接轨的步伐越来越快,将不断发展和创新的金融理论与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运行有效结合,解决我国实际经济金融中出现的问题,成为当前教学的重要特点。但在货币金融学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教学方法创新速度缓慢,以及教师金融理论更新程度不足等问题。作为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如果教师按照古典的金融理论教学,学生脱离实际只为考试而学习,势必造成学生工作后,所学非所用,所用无所学,理论严重脱离实际。这些都极大地制约了我国金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所以,货币金融学教学的创新,已经不仅仅是金融教育教学观念转变与金融教学实践的问题,也是影响着我国金融人才培养和实际金融发展的重大问题。

一、中国经济环境的改变

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经济环境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因此,研究经济转型期经济主体的行为转变,以及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对宏观经济与金融产生的影响,对金融学的教学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国内经济环境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第一,经济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企业劳动雇佣成本上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依靠廉价劳动力资源生产大量劳动密集型产品。然而,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以及劳动力结构的改变,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减少。据统计,2009―2012年,中国劳动力基本工资年增长率逐年递增,2012年上半年中国城市居民工资收入相比去年同期增长13%,农民工工资也上涨了14.9%。沿海地区的“民工荒”逐渐演变为普遍的企业招工难。人口老龄化是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老龄化人口占整个人口比重为8.9%。有研究表明,人口红利2015年左右将处于刘易斯拐点,劳动力人口比重在2011年出现10年来首次下降(蔡P,2012)。这些使得曾经以廉价劳动力为优势的中国制造业企业如今越来越受到挑战。

第二,原材料、矿产资源与土地价格上涨,环境保护政策加强。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高物耗、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事实上,由资源瓶颈和环境瓶颈制约所引致的种种弊端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这也是我国在经济转型中必须重点解决的问题。过去几十年高排放和高污染造成环境的严重破坏,迫使我国将经济发展的重点转向科技含量高、污染低的新兴产业,将经济发展战略由中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并提出了节能减排的目标: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中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作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对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企业必须转变发展模式,由依靠资源要素驱动向依靠技术创新驱动转变,通过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在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的同时,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第三,从国际角度看,近年来特别是金融危机后,企业产品出口需求下降,人民币升值导致出口利润下降。经济转型期,国家出口导向的弱化政策使部分出口导向型企业受到较大冲击。实行消费主导型战略而弱化出口和投资战略的功能必将成为新的发展趋势。毫无疑问,扩大内需的发展战略对拓展国内的消费市场,扩大消费容量进而促进经济的增长将发挥重要作用,但同时这一发展模式的实行,对于部分特别是出口型中小企业而言,将会带来较大的冲击。在无法或者难以依靠出口实现经济增长而在短时间内又无法拓展国内消费市场的情况下,这部分企业的发展将经受严峻的考验。

第四,技术更新环境发生变化,企业由跟踪模仿向自主创新转变压力增大。过去几十年我国企业技术改进方式主要是向国外企业学习和模仿。但跨国企业在国内直接投资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随着国内企业不断“干中学”而逐渐消失。发达国家在研制出新技术初期,会严格控制其专利技术,以确保其获取高额垄断利润,随后为进一步获取利润才将已经落后的技术扩散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学习和掌握了低端或一般技术后,我国企业若希望不耗费自主研究开发成本,直接复制模仿他国“高、精、尖”技术已基本不可能。另一方面,企业从国外引进高新技术,也因出口管制和贸易技术壁垒而难以进行。发达国家为维持在技术和经济上的垄断优势,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技术出口进行严格的限制,并采取技术壁垒等严密的高新技术保密措施,强化对技术输出的控制、抑制技术的转移,致使后者无法获取某些核心技术。

综上所述,我们在货币金融学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注意以下3个方面。

(1)系统地讲解和分析中国经济转型给经济主体造成的各种压力和冲击效应。课程需讲授宏观经济转型压力和冲击对各类经济主体影响的机制,以及各类不同主体在具体经济环境下决策的动机、过程和最终达到的实际效果。

(2)货币金融学课程的讲授需将中国经济转型的特别环境和制度因素,与微观个体的各种行为选择整合起来,再进一步分析其影响宏观经济的途径和机制,说明其中蕴涵的经济学逻辑关系,并构建和利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进行实验和计量分析。

(3)货币金融学需要讲解和比较各种不同的经济政策在上述经济机制中产生的作用和效果,研究各种具体情况下最优政策设计,分析给政府政策制定提供参考的各项建议。

二、教学分析的理论框架

我们在进行货币金融学的教学分析模型建立时,主要可以参考小中型随机动态一般均衡模型(DSGE)为基础。小型模型主要参考Ireland(2003)和Ireland(2011);中等大小的模型主要遵循Christiano、Eichenbaum和Evans(2005)与Smets和Wouters(2005)这两篇文献。下面我们不追求数学上的严格性,省略模型的推导过程和细节,主要介绍和说明模型的总体框架、研究思路和主要分析方法。

1.家庭部门。居民效用函数中包括消费变量和其滞后变量。这种设计主要是反映消费理论中的“习惯形成”和“棘轮效应”假说,也是对我国居民消费行为发展的一个近似描述。如果滞后消费变量前的常系数较小或为0,则效用函数中前期消费产生较小效应,甚至效用函数中不再含有消费滞后变量,消费带来的效用只取决于绝对消费量的大小。这种情况适用于经济发展的初期。居民从贫穷不能达到温饱的水平上获得消费,其效用当然增加较大。如果系数较大,则表示只有当期消费比前期消费增加较多时,效用函数才有所提高。当经济状况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这种模型结构比较适合描述经济现实。我国经济已从过去贫穷和温饱水平正转变为全面的小康水平,甚至有的地方已开始走向富裕水平,因此,模型中加入滞后消费变量是对我国经济转型较好的描述。工作时间变量(系数为)和其滞后变量的构建与消费变量的形式一致。效用函数中工作时间这样的构建可以反映我国就业状况从劳动力供给大于需要,转变到劳动力供给不足,也即被称为“劳动红利消失”的现实经济转型过程。上述效用函数中对消费和劳动变量的设计,为我们下面研究转型对企业行为产生的影响,以及转型对宏观经济和政策产生的影响和效应,提供相应研究的技术支持。如我们可以考虑反映经济结构的变化,如和等系数的变化,给企业行为和经济带来的影响效应。

2.企业部门。本部分我们关注在金融融资环境的影响下,企业债务融资行及其对经济产生的影响。首先考虑企业家融资决策问题。经济转型中在来自需求或供给方面的冲击作用下,金融部门决定的贷款利率可能导致经济产生更大的波动。有利的企业生产冲击,如企业获得了更好的产权保护或者政府直接减税,都会使得企业利润上升从而净值增加。净值增加导致企业融资杠杆降低,金融部门要求的贷款利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降低。这些变化又使得企业在随后的生产中利润进一步提高,从而产生良性循环效应。这一现象被研究文献称为“金融加速效应”(Bernanke 等,1999)。同样的逻辑,经济转型的一个负向冲击,如劳动成本的提高,在金融加速器的作用下,会使得企业利润减少,企业净价值增值减少或为负,而融资成本提高。这都导致企业更难以获利或难以维持生存。

金融加速放大效应在我国可能更严重。国内中小型企业债务融资的逆向选择现象较严重,少数的几个大银行对小企业一般缺乏了解,贷款利率的杠杆效应较大。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银行与金融部门的改革与发展一直是社会关注的一个主题。近期,银行业引入竞争以及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趋势有所增强。什么样的金融改革方案,以及怎样的金融融资环境,才能使得企业债务融资的金融加速放大效应得以减缓,是宏观经济政策实践方面的重要问题,也是教学中关注的主要政策研究内容之一。

3.银行部门。为考察金融环境对企业行为和宏观经济变量产生的影响,我们可以分析讲授商业银行的策略选择和行业竞争效应。对此的讲解可以使得学生对我国金融发展转型和银行业改革,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近年来,国内银行业引入竞争,打破大银行垄断地位的呼声越来越大。少数大银行的行业垄断,使得银行掠夺了企业的大部分利润。同时,少数大银行垄断和利率官方决定也使得信贷配给现象严重。大企业比较容易获得信贷支持,而小微企业则融资艰难。因此,银行业的垄断和竞争,以及利率市场化,这些现实分别会给企业和经济带来哪些不同的影响效应,是现在我国金融银行业转型改革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4.政府部门。我们将政府部门划分为两类,一类中央银行部门,另一类称为中央政府部门。政府部门的行为决策给包括企业行为的经济各个方面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本课程的重要目的就是研究各种转型压力下的企业决策和行为,以及这些企业行为对宏观经济产生的影响。研究得出的这些基本现实和其中蕴涵的经济规律,可使政府管理部门增加对我国经济转型变化规律的认识,从而制定出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各种策略和政策。

为应对经济转型冲击可能给经济带来的波动,政府部门可以运用多种经济手段调节和干预经济。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变动每一期的货币发行量、存款准备金率和债券或票据发行利率来调节经济运行。中央政府可通过各种税务和直接采购或转移支付来调节经济。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情况,当经济出现下行趋势或衰退时,政府部门一般通过降低利率、增加货币发行、扩大公共投资来刺激经济恢复。这些政策在我国经济发展初期,当经济的基础设施不完善时,一定程度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但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环境较之以前已产生了较大的变化。从供给面角度,劳动工资增加,资源及原材料成本上升,企业生产技术和效率有待提高,产品附加值低而且缺乏竞争力。从需求面角度,产品的国际需求下滑,而且内部需求不足,私有投资乏力。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型压力逐渐增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政府部门还是采用上述政策,可能不但对经济调节效果有限,甚至产生负面的效果。如现时期政府再大规模直接投资,则可能导致通货膨胀的发生。因此,经济转型期政府部门如何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是一个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内容。而这恰好是我们课程的政策应用关注的主要内容。课程应从政府调节经济的各种手段和途径来研究这些行为导致的宏观经济效应,在此基础上分析和评价哪些经济调节方式在各种具体的经济转型冲击环境下达到的效果,从而为政府制定具体背景下各种最优调节政策提供理论参考。

三、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货币金融学的讲授,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将最新理论与现实实际相结合来分析问题。新古典经济学家从个体最优化的角度出发,建立模型,得出最优条件,然后去校准模型参数,再对模型进行数值模拟,与实际经济对应的数据特征进行比较和分析,以达到解释经济现象的目的。但新古典理论的假设前提是市场是完全竞争且现实中经济没有摩擦。实际经济中,诸如商品、资本和劳动的异质性,价格工资的粘性及其各种变量变动的调整成本等因素,都会背离新古典理论所做出的简单假设。因此,在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研究者在研究宏观经济中引进市场的不完全因素,如价格、工资的粘性,或者假设各种变量的变化和调整是有成本,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经济学分析,进而提供政策建议。把市场不完全性和个体跨期最优相结合来研究宏观经济这样的理论称为新新古典综合(New Neoclassic Synthesis,简称NNS),它继承了凯恩斯主义或新古典综合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重要因素,即价格和工资的粘性等市场不完全性和个体追求跨期最优化和理性预期。NNS理论把个体跨期最优、理性预期引入动态宏观模型之中,同时也考虑到不完全的竞争市场、价格调整成本、动态价格设定等因素,以此来建立模型,并解释宏观经济现象。具体说,由于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即出现非瓦尔拉斯均衡,价格或工资在此情况下是可用动态价格设定或价格调整等其他形式来设定的。同时,假设预期是理性的。在此假设下,消费者如果追求效用最大化,厂商则追求利润最大化。然后求出最优条件,通过校准参数,看模型经济的模拟数据特征是否和现实经济中的数据特征相一致。如果大体保持一致性,则这个模型设定得较成功,它就能去解释经济现象,对经济政策进行评估和预测。NNS模型建立在价格或工资粘性假设基础上,并可进行政策分析。这样的假设意味着在短期内名义量影响经济中的真实变量,同时它也能考虑到技术的因素,即NNS模型把需求因素和供给因素同时引进模型中解释经济波动,这样可以避免RBC理论只考虑供给的局限性(市场是完全的,RBC只考虑供给冲击)。由于在完全竞争的模型经济中,货币是中性的,不能解释“货币在现实经济中为什么如此重要”这一问题,只有在粘性价格下的模型经济中,货币才不显中性,所以NNS主要用于研究与货币相关的宏观经济问题,它可以把理性的前向价格设定、不完全竞争和个体追求最优化几个因素结合起来解释货币在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