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动物细胞特征范文

动物细胞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动物细胞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动物细胞特征

第1篇:动物细胞特征范文

2010年诺贝尔生物医学奖授予英国生理学家罗伯特•爱德华兹,以表彰他在“体外受精”技术领域做出的开创性贡献。

1978年,罗伯特•爱德华教授和同事一起成功地使第一例试管婴儿诞生,从此开创了生殖医学领域的新纪元。试管婴儿在20多年前也曾被世界舆论界视为洪水猛兽而大加抨击,但时至今日,这项技术已经被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承认,堪称医学史上的一大奇迹。迄今为止,全球已有上百万试管婴儿诞生。

被誉为“试管婴儿之父”的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罗伯特•爱德华说:“克隆单纯从技术上讲非常简单,就是把卵细胞中DNA去掉,然后将体细胞中的DNA移入其中。这在世界上任何一个试管婴儿实验室中都可以完成,困难在于如何降低克隆的危险。”

本文以此热点问题作为命题材料,对2011年高考生物试题进行单项预测。预测材料及其涉及的知识、试题如下:

1.试管婴儿

【知识链接】要做好有关“试管婴儿”的试题,除了书本上的知识外,还要掌握“试管婴儿”技术的有关知识。“试管婴儿”技术是通过将不孕夫妇的和卵细胞取出在试管中完全受精,并在试管中培养使其发育到囊胚期,再将胚胎移入女性子宫内使其发育成胎儿。

体外受精步骤包括:的采集与培养、卵母细胞的获取与培养、体外受精等操作技术。具体过程如下图:

哺乳动物胚胎发育的过程大体概括如下图:

例1 下列关于关试管婴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从良种母牛体内采集的卵母细胞都需要进行体外培养

B. 从良种公牛采集的需进行获能处理

C. 早期胚胎移植的意义在于提高优良母畜的繁殖率

D. 早期胚胎指的是由受精卵发育至原肠胚时期的胚

解析:本题考查了试管婴儿的相关知识。根据体外受精和胚胎发育过程图解可知,早期胚胎指的是由受精卵发育至囊胚时的胚。

答案:D

例2 据2008年1月17日《干细胞》杂志报道,某科学家使用了进行试管受精的年轻女性捐献的卵子,以及2名志愿者的皮肤成纤维细胞,成功克隆出了5个人体胚胎,进而可以开发出有研究价值的干细胞。请回答:

(1)上述过程中主要应用到的两项动物细胞工程技术为;若将某经过修饰的基因导入其中的部分胚胎干细胞,常用的方法是。

(2)在使用合成培养基进行胚胎干细胞培养时,通常需要加入等天然成分;在细胞培养时,要保证被培养的细胞处于一定的气体环境,所需要的气体主要有 。

(3)科学家欲进行胚胎分割移植,则应该选择发育良好、形态正常的或囊胚,将其移入盛有操作液的培养皿中,然后用分割针进行分割。

答案:(1)动物细胞培养、细胞核移植显微注射技术(法)

(2)血清(血清、血浆) 氧气和二氧化碳 (3)桑葚胚

2.克隆人研究

【知识链接】克隆人的基本原理是动物细胞核的全能性,包括胚胎细胞核移植和体细胞核移植。其基本过程为:

细胞核移植技术中注入去核卵母细胞中的不是供体细胞核,而是整个细胞,伴随着两细胞融合,体现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该技术形成重组细胞继而发育成一个新个体,体现了细胞核的全能性而非动物细胞的全能性。

例3 下图为克隆人的示意图,据图回答:

(1)图中所涉及的现代生物技术有、和

等。

(2)下列有关胚胎移植的叙述正确的有()

A.冲卵指的是从子宫中冲出胚胎,而非冲出卵子

B.只有供、受体生理环境高度一致,移入受体的胚胎才能被接受,并继续发育

C.供体和受体要进行免疫检查,防止发生免疫排斥反应

D.不同动物其胚胎移植的时间不同,人的胚胎移植最好在四个细胞阶段进行

(3)图中两个婴儿长大后,外貌、性格和其他特征与原型男人相同,这说明 具有全能性。

(4)使用培养基进行胚胎干细胞培养时,通常要加入等天然成分,除了保证被培养细胞处于无菌、无毒及充足氧气的环境中,还需要保证细胞生活所需的;早期胚胎发育在阶段以前的细胞是全能细胞。

(5)图中从“内细胞团到胚胎干细胞”的培养过程中,必须用处理内细胞团,使之分散成单个细胞。干细胞形成组织、器官必须要进行 和 。

(6)在体外培养胚胎干细胞能否获得动物器官?

。为什么?

解析:(1)该图利用了细胞核移植、动物细胞培养、胚胎分割移植等技术。(2)冲卵一般是指是胚胎收集中的冲卵――胚胎、早期胚胎。供体和受体只有保证具有相同的生理状态,才能保证胚胎的正常发育。(3)克隆过程说明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4)动物细胞培养液的成分包括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维生素和动物血清等。动物细胞培养的条件:无菌、无毒的环境;营养物质(合成培养基);温度和pH(36.5±0.5℃,7.2~7.4);气体环境(氧气和二氧化碳)等。(5)动物细胞培养过程常用胰蛋白酶处理组织,以使之分散成单个细胞。(6)胚胎干细胞在体外培养条件下一般只能增殖进行细胞分裂,不能发生细胞分化。

答案:(1)核移植 胚胎移植 细胞培养(另外写细胞融合、胚胎分割也对,写了三个则给满分)(2)ABD(3)动物体细胞核 (4)血清 温度和pH 桑葚胚(5)胰蛋白酶 细胞的分裂 分化 (6)不能 胚胎干细胞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可以增殖而不发生分化

3.生物技术中的伦理问题

【知识链接】生物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包括克隆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试管婴儿引发的伦理问题、基因检测引发的伦理问题。中国政府对于克隆技术的态度是禁止生殖性克隆人,不反对治疗性克隆人;对于试管婴儿的态度,中国卫生部的规定是实施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及衍生技术必须获得卫生部的批准证书。

例4下图所示为人类“治疗性克隆”的大致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为 细胞,过程A是目前实现体细胞克隆的关键技术,该技术称为 。

(2)图中③能诱导分化出神经细胞、血细胞、肌肉细胞,其根本原因是 的结果。这样培育得到的组织器官进行自体移植的最大好处是 。

(3)若应用转基因技术治疗遗传性糖尿病,可将健康人的控制胰岛素合成的基因导入结构④中的

,原因是这些细胞 。

(4)在用PCR技术扩增胰岛素基因时,缓冲溶液中必须加入的物质有:、分别与两条模板链结合的两种引物、 以及四种脱氧核苷酸。DNA的合成方向总是从子链的延伸。

(5)我国政府禁止生殖性克隆,但不反对治疗性克隆研究。为什么要反对生殖性克隆(即克隆人)呢?请你写出一条理由: 。

解析:从图可以看才出,治疗性克隆是将患者的体细胞的核与卵细胞的细胞质进行重组, 形成重组细胞,将重组细胞经过培养得到囊胚,取囊胚内细胞团培养得到不同组织器官,可用于进行自体移植,不会产生免疫排斥反应。

答案:(1)次级卵母(卵) 核移植

(2)基因选择性表达不会产生排异(免疫排斥)反应

(3)内细胞团分化程度极低(或具有全能性),可使外源基因在相应组织细胞表达

第2篇:动物细胞特征范文

关键词: 生物教学 “突况” 解决方法

一、顺水推舟――把“突况”转化成有效的课堂教学资源

“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史记》)“因势利导”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原则,也是衡量教师应变能力和教学机智的反映。这里强调的就是时机的把握与引导。

1.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想法”与“见解”。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课堂上始终洋溢彼此宽容、不存戒心的气氛,形成没有心理压力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善待每一位学生的“疑问”,让每个学生都有提出问题的机会、时间和场所,即使某些问题是可笑的、某些观点是错误的、某些尝试是失败的,教师切忌挖苦讽刺,而是要积极保护好这份好奇心,使学生思想中产生的微弱即逝的创造火花得以燃烧;对于学生的每个问题要精心、耐心地作好解答与指导,切不可“一棒子打死”。在一节公开课教学中,我引入课题: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适应陆生生活的脊椎动物,如壁虎、蜥蜴、蛇、龟、鳖等等,这时班上的一名同学十分不解地举手提问道:“老师我不明白:龟和鳖都是水生的,为什么他们还属于爬行动物呢?爬行动物应该是真正的陆生动物才对呀。”我没想到会有学生提出这个问题,如果按照原来的教学思路往下讲,则很难解答这个问题。于是我先对这名同学积极思考、勇于质疑的态度给予肯定,然后调整思路,让同学们共同思考蜥蜴、壁虎等在外表形态、习性等都不相同的爬行动物有什么共同特征。不但成功地解决了这次“突况”,而且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更加积极思考问题了。

2.善于在学生的“突况”中捕捉教学良机。

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善意的“突况”,往往最能反映和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这也是课堂教学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此刻教师应“顺藤摸瓜”,沿着学生的思维过程,把教与学推向。课后,学生展开想象,展示较多的设计方法:有的将蚯蚓的口用凡士林密封;有的将蚯蚓置于水中;还有的用面粉裹住蚯蚓全身,后来,我指导学生将自己设计本实验的想法、实施过程、实验结论等形成文字,撰写的科技小论文在省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我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证明自己的观点,结果出现许多设想:也许可以剥掉细胞壁,看细胞内的物质是否失掉。也许可以让细胞壁和细胞膜不要贴得那么紧,让它们分离开来。也许换一台精密一点的显微镜可以看到。也许……这样,长此以往,学生思维要开阔得多,创新的“种子”在这样的“土壤”里,生根、发芽……

二、创设认知冲突――让学生在“突况”中获得突况的收获

1.“错讲”与概念形成。

譬如,学生对“密码子”、“遗传信息”这两个概念经常混淆,我在课堂上提出,请同学们对照“密码子表”,查一下“CAT”编码什么氨基酸?学生对照“密码子表”,认真查,结果满是“疑惑”,在“疑惑”中自己悟出:原来“CAT”不能编码氨基酸。我追问:为什么不能编码?学生在回答时强化、巩固了“密码子”这个重要概念。又如,在学生预习了细胞亚显微结构的基础上,我在黑板上挂起了动物细胞亚显微结构图,要求学生从图中找出叶绿体和液泡的结构。错误的问题提出后,学生被导入“歧途”(引入问题),找了很久,最后才豁然开朗(巩固知识),发现上了老师的“圈套”――动物细胞是没有叶绿体和液泡结构的。而这比简单地给学生比较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细胞器的不同掌握知识要快一些,深刻一些。

2.巧妙利用学生的思维惯性,让学生在“突况”中悟理。

思维定势造成认知障碍和思维错位,是学生的通病。克服思维定势的有效方法,就是让学生自主在“突况”中悟理,让他们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收获。如在“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这一难点教学时,我投影了这样两道思考题。

1.大象是植食动物,有一种蜣螂则专门以象粪为食,设一头大象在某段时间内所同化的能量为107kJ,则这部分能量中可流入蜣螂体内的约为( )

A.0 B.106 C.5×106 D.106~2×106

2.在由草、兔、狐组成的一条食物链中,兔经同化作用所获得的能量,其去向不应该包括( )

A.通过兔子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

B.通过兔子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

C.通过狐狸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

D.流入到狐狸体内

第3篇:动物细胞特征范文

【关键词】红细胞 生物教学

红细胞又称红血球或红血细胞,是血液中最多的一种血细胞。红细胞分为两类,一是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另一类是非哺乳动物(鸟类、两栖类、鱼类)的红细胞。下面着重介绍与这两个方面相关的知识内容。

1.哺乳动物的红细胞

1.1 基因突变的实例。正常人的红细胞呈双凹圆饼状,中央较薄,周缘较厚,而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红细胞却是弯曲的镰刀状,这种细胞形状上的改变用光学显微镜是可以观察到。究其原因,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属于基因突变的结果。而基因突变是染色体的某一位点上基因的改变,这种改变在光学显微镜下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所以讲到基因突变就经常提及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1.2 制备细胞膜。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它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具膜细胞器,即除细胞膜外无其他的膜结构,因此可以获得较纯净的细胞膜,加之取材方便。故在 “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实验中,被认为是最理想的材料。

1.3 研究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正常状态下红细胞内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大致相等,这对保持红细胞的形态甚为重要。加之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将红细胞置于等渗溶液(NaCl/0.9%)中,它能保持正常的大小和形态;将红细胞放在低渗溶液中,水分将进入细胞,红细胞容易吸水膨胀变成球形,可至膨胀而破裂;相反,将红细胞放在高浓度溶液中,水分将逸出细胞外,红细胞将因失水而皱缩。这些变化在光学显微镜都很容易观察到。所以,它又是研究“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好材料。

1.4 真核细胞并非都有细胞核。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区别就是前者有真正的细胞核,但并不是所有的真核细胞都有细胞核。如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就无核,这样一来,就成了除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等少数细胞以外,真核细胞都有细胞核。

1.5 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完成各项生命活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核,所以一般不能存活多久,即寿命都很短。红细胞与健康红细胞平均寿命为120天,每天都有一定数量的红细胞进行更新。原因是细胞的各个部分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紧密联系、协调一致的,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够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这也有力地说明细胞完整性的重要意义。

1.6 体细胞并非都存在等位基因。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核,故不含DNA(DNA主要存在细胞核中),进而也不存在染色体,当然也就不存在等位基因。

1.7 故衰老的红细胞没有核体积变化。衰老的细胞,细胞核的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核,故衰老的红细胞没有核体积变化这个特征。

1.8 人体的细胞并非都进行有氧呼吸的。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线粒体,也就是说没有有氧呼吸的场所,所以只能进行无氧呼吸。这也说明人体的细胞并不都是进行有氧呼吸的。

1.9 红细胞跨膜运输的方式。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内无线粒体,通过无氧呼吸释放能量,因能量的利用效率较低,所以葡萄糖进入红细胞为协助扩散;而其他细胞有线粒体能进行有氧呼吸,能量的利用效率较高,故葡萄糖进入其他细胞则为主动运输。

1.10 提取血红蛋白。血液由血浆和各种血细胞组成,其中红细胞最多。在红细胞的组成中,除水分以为,约90%是血红蛋白。故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提取血红蛋白。

1.11 血红蛋白和血浆蛋白。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O2和CO2,此外还在酸碱平衡中起一定的缓冲作用。这两项功能都是通过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来实现的。如果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释放出来,溶解于血浆中,即丧失上述功能。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部的成分,不在细胞外液(相对人体外部环境来说,又称为内环境),即血红蛋白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血浆中的蛋白质称血浆蛋白,它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

2.非哺乳动物的红细胞

2.1 无丝分裂。无丝分裂是最早发现的一种细胞的分裂方式,早在1841年就在鸡胚的的血细胞中看到了。因为在分裂开过程中核膜、核仁不消失,无染色体和纺锤丝的变化,所以叫无丝分裂,它是真核细胞的一种分裂方式,如蛙的红细胞分裂方式就是这样。

2.2 提取DNA。非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仍然有核,含DNA。对鸡血细胞来说是一种低渗液体,水分子可以大量进入血细胞,使血细胞胀裂,同时用玻璃棒搅拌,就加速了鸡血细胞的破裂,从而释放DNA,过滤后收取滤液即可。

第4篇:动物细胞特征范文

1. 下列哪些是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共有的现象( )

①染色体复制一次 ②着丝点的分裂 ③纺锤体的出现 ④同源染色体的联会 ⑤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⑥能进行基因重组 ⑦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

A. ①②③⑥ B. ①③④⑤

C. ①②③⑦ D. ④⑤⑥⑦

2. A和a为控制果蝇体色的一对等位基因,只存在于X染色体上。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发生该等位基因分离的细胞是( )

A. 初级精母细胞 B. 初级卵母细胞

C. 次级精母细胞 D. 次级卵母细胞

3. 牛的初级卵母细胞分裂期间发生的特征性变化是( )

A. 同源染色体不分开,着丝点分裂

B. 同源染色体分开,着丝点不分裂

C. 同源染色体分开,着丝点分裂

D. 同源染色体不分开,着丝点不分裂

4. 雄性果蝇有8条染色体,它产生的有4条染色体,这4条染色体来自该雄性果蝇亲代的情况是( )

A. 都来自父方 B. 2条来自父方,2条来自母方

C. 都来自母方 D. 无法确定

5. 右图为某正常高等动物的一个精原细胞,若该细胞仅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A、B未分开,则其形成的异常和正常的比例为( )

A. 0:4 B. 1:1

C. 4:0 D. 3:1

6. 右图是某正常动物细胞分裂模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或极体

B. 该细胞中1与3,2与4为同源染色体

C. 如果1上含有A基因3上含有a基因,则一定了发生基因突变

D. 如果1、3是Y染色体,那么2、4为X染色体

7. 下图为高等动物的一组细胞分裂图像,下列分析判断正确的是( )

A. 甲、乙、丙三个细胞中,只有甲中含同源染色体

B. 甲细胞形成乙细胞和丙细胞过程中都发生了同源染色体分离

C. 乙产生的子细胞基因型为AaBbCC,丙产生的细胞基因型可能为ABC和aBC

D. 丙细胞产生子细胞的过程中发生了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8. 下列有关受精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受精时,和卵细胞双方的细胞核相互融合

B. 受精卵中的细胞质,来自父母双方的各占一半

C. 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与本物种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相同

D. 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来自父母双方的各占一半

9. 下图表示一个细胞进行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核内染色体数目及染色体上的DNA数目的变化,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上图表示的是减数分裂的全过程

B. 图中两曲线重叠的各段所在时期,每条染色体都不含有染色单体

C. 人体内CE段、IJ段和KL段细胞中染色体形态均为23种

D. 在CF段和IJ段都会发生基因自由组合

10. 下图一表示某动物精原细胞中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该对同源染色体发生了交叉互换,结果形成了①~④所示的四个精细胞:

这四个精细胞中,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是( )

A. ①与② B. ①与④

C. ①与③ D. ②与④

二、非选择题

11. 右图为某高等生物细胞局部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细胞处于_______分裂?_______期,该细胞继续分裂形成的子细胞有_______种类型。

(2)已知基因A位于①上,基因b位于②上,则该生物体体细胞可能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____; 这些基因型产生Ab配子的可能性不可能是_______(100%,50%,25%,12.5%)。

(3)若将图中①放入含有胰液和小肠液的试管中,在适宜的条件下充分处理,最先得到的应该是_______。实验后期还得到了脱氧核苷酸,这说明______________。

(4)如果对此细胞的某细胞器的组成成分进行分析,发现它含有A、T、C、G、U五种碱基,那么主要由该细胞器完成的生理活动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下图表示基因型为AaBb的动物细胞所处的两种时期,依图回答:

(1)若甲细胞中染色体1上存在着基因A,则染色体1′上相应位置上的基因为_______,若1′上相应基因为a,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染色体4上相应基因为______________。

(2)若乙细胞中染色体1存在着基因A,而染色体1′相应位置却为a,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

13. 右图为高等生物细胞分裂过程中某时期示意图。

(1)该细胞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处于______________时期。

(2)该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最多是有_______条,生成的配子最多有_______种。

(3)若4号染色体上有A基因,则9号染色体同一位置上基因最可能为______________,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1号~5号分别存在A、b、D、F、g基因,且与该细胞同时产生的另一细胞中无显性基因,则该生物测交后代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____种。

14. 图甲是高等动物(2N=4)细胞分裂的6个示意图;图乙表示人类生殖和发育过程中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A~G中,多数情况下,不可能在同一个个体内进行的图像是______________。

(2)图乙中D~E发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自由组合发生在图乙中的时间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E~F段表示的细胞分裂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5篇:动物细胞特征范文

生物和生物圈

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生物的分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

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P15

探究的过程: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制定计划

4、实施计划

5、得出结论

6、表达和交流

对照实验

P15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

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做大的应该是生产者。

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

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生态系统的类型p29

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p30

注意DDT的例子

(富集)课本26页。

课本27页1题33页生物圈2号

生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以各种方式适应环境,影响环境。

第二单元

生物和细胞

显微镜的结构

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

镜臂:握镜的部位;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光强时使用平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

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

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

显微镜的使用

P37-38

的图要掌握

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注意玻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

放大倍数=物镜倍数X目镜倍数

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观察植物细胞:实验过程P43-44,注意事项以及各步骤的作用

切片、涂片、装片的区别

P42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支持、保护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质:液态的,可以流动的。细胞质里有液泡,液泡内的液泡内溶解着多种物质(如糖分)

细胞核:贮存遗传信息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液泡:细胞液

观察口腔上皮细胞实验P47,注意事项以及各步骤的作用

动物细胞的结构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细胞质:液态,可以流动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液泡,动物细胞没有。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

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细胞中的物质

有机物(一般含碳,可烧):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这些都是大分子

无机物(一般不含碳):水、无机盐、氧等,这些都是小分子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对物质有选择性,有用物质进入,废物排出。

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发动机”。

二者联系: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二者区别: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线粒体分解有机物,将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动植物细胞都有线粒体。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

多莉羊的例子p55,

57页1题,课本57页最后一段

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的载体——DNA

DNA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

基因是DNA上的一个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断

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

不同的生物个体,染色体的形态、数量完全不同

同种生物个体,染色体在形态、数量保持一定

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染色体数量要保持恒定,否则会有严重的遗传病

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生物由小长大是由于:细胞的分裂和细胞的生长

细胞的分裂

1、染色体进行复制

2、细胞核分成等同的两个细胞核

3、细胞质分成两份

4、植物细胞:在原细胞中间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

动物细胞:细胞膜逐渐内陷,便形成两个新细胞

新生命的开端---受精卵

经细胞分化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细胞各自聚集在一起才能行使其功能,这些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聚集起来所形成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不同的组织按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

动物和人的基本组织可以分为四种: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各组织的功能

四种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构成,并且以其中的一种组织为主,形成器官。

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成在一起构成系统。

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

动物和人的基本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和人体

植物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P65题3

第二节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营养器官:根、茎、叶

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植物的组织: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

输导组织等

根的结构

第三节

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

单细胞生物:草履虫、酵母菌、、衣藻、眼虫、

变形虫

草履虫见课本70页图,71页2题

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有利也有害

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蕨类植物出现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而且还具有输导组织、机械组织,所以植株比较高大。

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

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在于:①有些可食用;②有些可供药;③有些可供观赏;④有些可作为优良的绿肥和饲料;⑤古代的蕨类植物的遗体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

苔藓植物的根是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而苔藓植物的茎和叶中没有输导组织,不能运输水分。所以苔藓植物不能脱离开水的环境。

苔藓植物密集生长,植株之间的缝隙能够涵蓄水分,所以,成片的苔藓植物对林地、山野的水土保持具有一定的作用。

苔藓植物对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十分敏感,在污染严重的城市和工厂附近很难生存。人们利用这个特点,把苔藓植物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结构简单,是单细胞或多细胞个体,无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细胞里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大都生活在水中。

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可以作为鱼的饵料,放出的氧气除供鱼类呼吸外,而且是大气中氧气的重要来源。

藻类的经济意义:①海带、紫菜、海白菜等可食用②从藻类植物中提取的碘、褐藻胶、琼脂等可供工业、医药上使用

第四章

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

病毒的种类

以寄主不同分: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

病毒结构: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

种子植物

种子的结构

蚕豆种子: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子叶(2片)

玉米种子:果皮和种皮、胚、子叶(1片)、胚乳

胚是幼小的生命体,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

种子植物比苔藓、蕨类更适应陆地的生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能产生种子。

记住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课本84页表和85页图,课本88页2题

种子的萌发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自身条件: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已度过休眠期。

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会计算)和抽样检测

种子萌发的过程

吸收水分——营养物质转运——胚根发育成根——胚芽胚轴发育成茎、叶,首先突破种皮的是胚根,食用豆芽的白胖部分是由胚轴发育来的

植株的生长

根尖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

幼根的生长

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

根的生长一方面靠分生区增加细胞的数量,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植株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氮、磷、钾

花由花芽发育而来

花的结构(课本102)

传粉和受精(课本103-104)

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子房——果实

受精卵——胚

胚珠——种子

子房壁----果皮(与生活中果皮区别)

课本105页1题

人工受粉

当传粉不足的时候可以人工辅助受粉。

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衰老和死亡。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包括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

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水分在植物体内的作用

水分是细胞的组成成分

水分可以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态

水分是植物体内物质吸收和运输的溶剂

水分参与植物的代谢活动

水影响植物的分布

植物在不同时期需水量不同

P109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有大量的根毛。

根的结构

从外到里:树皮:韧皮部(有筛管)、形成层;木质部(有导管)

运输途径

导管:向上输送水分和无机盐

筛管:向下输送叶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叶片的结构

表皮(分上下表皮)、叶肉、叶脉、气孔

气孔的结构: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气孔张开;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气孔关闭。

白天气孔张开,晚上气孔闭合。

蒸腾作用的意义:

可降低植物的温度,使植物不至于被灼伤

是根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体内运输的主要动力

可促使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在体内运输

可增加大气湿度,降低环境温度,提高降水量。促进生物圈水循环。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天竺葵的实验

暗处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目的: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

对照实验:将一片叶子的一半的上下面用黑纸片遮盖,目的:做对照实验,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产生淀粉。

脱色:几个小时后把叶片放进水中隔水加热,目的:脱色,溶解叶片中叶绿素便于观察。

染色:用碘液染色

结论:淀粉遇碘变蓝,可见光部分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光合作用概念: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叫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实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光合作用意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氧气来源、能量来源。

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

用来构建之物体

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呼吸作用的概念: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意义: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是植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如:细胞分裂、吸收无机盐、运输有机物等)不可缺少的动力,一部分转变成热散发出去。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见课本最后)

光合作用(130页)和呼吸作用(125页)公式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呼吸作用与生产生活的关系:中耕松土、及时排涝都是为了使空气流通,以利于植物根部进行呼吸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要分解有机物,因此在储存植物的种子或其他器官时,要设法降低呼吸作用,降低温度、减少含水量、降低氧气浓度、增大二氧化碳浓度等都可抑制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与生产生活关系:要保证农作物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条件,尤其是光。合理密植。使作物的叶片充分地接受光照。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区别

部位

含有叶绿体的细胞

所有的活细胞

条件

有光无光均可

原料

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

产物

有机物,氧

二氧化碳,水

能量变化

合成有机物,贮存能量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联系

相互依存

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

草原、荒漠、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

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植被覆盖率低,

森林资源和草原资源破坏严重

我国森林覆盖率16.55%,

我国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

热带雨林-----地球的肺,

第6篇:动物细胞特征范文

据国外媒体报道,蝾螈是“太阳能脊椎动物”?科学家首次发现在蝾螈体内存在着光合作用生物体。

科学家长期以来认为仅有植物、藻类、细菌和部分无脊椎动物能够利用光合作用,它们能够直接将太阳光转变为能量。但是目前他们首次发现一种光合作用脊椎动物,这种神秘生物正是普通的斑点钝口螈(学名为:Ambystoma maculatum)。有趣的是,对于研究人员而言斑点钝口螈并不是一支新物种,并且人们长期以来都知道该生物的胚胎与光合作用藻类存在着共生关系,然而之前科学家仅认为这种共生关系存在于身体之外,蝾螈与藻类分别交换能量。

原来之前研究人员并未细致深入分析,达尔豪斯大学科学家赖安-克奈伊(Ryan Kerney)在研究一批斑点钝口螈胚胎时发现这与之前的观点存在着差距,并认为一种亮绿色物质源自细胞内部。

这种亮绿色指示了叶绿素的存在,它是一种吸收光线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素。克奈伊说:“在实验中我对即将孵化的斑点钝口螈胚胎进行长时间曝光呈现荧光图像,通过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法,我证实了自己的观点,藻类的确共生存在于这种蝾螈的细胞中。”

事实上,自然界生物共生关系经常存在于可生成细胞能量的线粒体、细胞器,因此很可能线粒体直接收获氧气和碳水化合物,这是藻类进行光合作用的副产物。

这项发现之所以令人惊奇是由于所有脊椎动物都拥有适应性免疫系统,能够自然摧毁它们细胞中的异质生物物质,然而斑点钝口螈细胞中的藻类如何避开这种防御性仍是一个未知谜团。

更具有吸引力的是,克奈伊同时发现成年雌性斑点钝口螈的输卵管中也存在着藻类,在这里胚胎体形成于它们的液囊中。这意味着很可能共生藻类是在繁殖期从母体遗传给后代。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大卫-沃克(David Wake)称,我想知道是否藻类能够进入胚芽细胞,但这是一项真实的挑战,之前观点认为脊椎动物细胞能够处理异质生物物质。

虽然这是首次发现脊椎动物与光合作用微生物存在共生关系,但这项发现将开辟新的研究视野,让科学家未来探索是否其他动物也存在着类似的特征。

第7篇:动物细胞特征范文

在动物王国中,有着上百万的动物,我们能真正认识的只是冰山一角,有时,我们会在某一瞬间突然被一种动物吸引眼球,同时,我们也好奇地去窥探它们的奥妙所在。例如,什么是动物?它与植物有哪些不同?动物是如何进行分类的?动物有着怎样的进化历程?全世界十大濒危珍稀动物有哪些……,相信每个人都想知道答案。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动物的奥妙世界吧!

动物学家告诉我们:动物是自然界生物中的一大类,与植物相对。人类已知的动物种类大约有140多万种,主要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其中90%为无脊椎动物。所谓动物,就是能进行摄食、消化、吸收、呼吸、循环、排泄、感觉、运动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生物。

动物本能通常是指发育完全的正常动物,不需经过学习、练习、适应、模拟和经验等行为,就能表现出某种协调一致的复杂固定性的行为活动。如蜘蛛织网、蜜蜂采蜜、鸟类迁徙等等,这些都是动物的本能行为。它是动物在种族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行为,随后固定下来并遗传给后代的自身反射活动。

动物植物大不同

在知道了什么是动物和本能的概念之后,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动物与植物有哪些不同:首先细胞的构成不同,植物细胞结构中有细胞壁,而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植物细胞中有叶绿体,动物细胞中没有叶绿体却有中心体;二是结构层次不同,植物体有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4个层次,动物方面有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和动物体5个层次;三是生殖方式的不同,植物体的生殖方式有营养繁殖、孢子生殖和种子繁殖,而动物体的生殖方式有分裂生殖、卵生、卵胎生和胎生哺乳等等;四是新陈代谢的类型不同,植物体能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动物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从外界摄取现成的有机物及营养物质来储存能量;五是生态系统中营养结构上的地位不同,在生态系统中,植物是生产者,人类和动物的食物大多来自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是消费者,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六是动植物的生存位置不同,所有植物从小到大都在同一地方生长、发育、开花、结果,不离原土,而动物觅食则跑来跑去,没有固定场所,遇敌还要提速狂奔。

生命的起源历程

长久以来,生命起源一直是人们激烈争论的主题,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问世,揭示了动物界的历史,就是动物起源、分化和进化的漫长历程。达尔文最早证明了生物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同生活条件下,缓慢地发生变化着。换句话说,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是相互联系着,都是逐渐演变进化而来的。

远古时代,地球最早出现的单细胞通过进化升级为多细胞的无脊椎动物,这时期逐渐出现了海绵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纽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当无脊椎动物进化到了一定程度时,便开始出现了脊椎动物,而且从水生转移到了陆生。

最早登上陆地的脊椎动物是两栖动物。两栖动物虽然已经能够登上陆地了,但它们还没有完全摆脱水域环境的束缚,它们还是必须在水中产卵繁殖,并且度过自己的童年时代。就拿青蛙来说吧,它的卵产在水里,并且在水里出生长成小蝌蚪,经过成长历程后小蝌蚪才慢慢地成长为青蛙。随着原始两栖动物的继续进化,逐渐出现了爬行动物,进而又分化出更高级的鸟类和哺乳类动物,当哺乳动物再往前发展时,人类终于脱颖而出。由于水中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等不同物种我们会逐一分别介绍,这里就不再赘述了。总之,生物的进化历程可以概括为: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某些两栖类进化成爬行类,某些爬行类又进化成鸟类和哺乳类;多种动物的生活环境逐渐由水中到陆地,最终完全适应了陆上生活。

动物种类知多少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动物如何分类。动物的分类是根据自然界动物的形态、身体内部构造、胚胎发育的特点、生理习性、生活的地理环境等特征进行的,即自然分类法,由此我们可将动物依次分为:界、门、纲、目、科、属、种等7个主要等级。举例说明:马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纲,奇蹄目,马科,马属,马种;驴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纲,奇蹄目,马科,驴属,驴种;犀牛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纲,奇蹄目,犀牛属,犀牛种;牛属于动物界,脊椎动物门,哺乳纲,偶蹄目,牛科,牛属,牛种;斑马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纲,奇蹄目,马科,马属,斑马种。由上可知,马与斑马同属,马与驴同科,犀牛与牛同纲,斑马与犀牛同目。纲、目、科、属中属最小,因此同属的马与斑马的亲缘关系最近,相似程度最大。

全球十大濒危动物

所谓濒危动物,是指所有由于物种自身的原因或受到人类活动或自然灾害的影响,而有灭绝危险的野生动物物种。从广义上讲,濒危动物泛指珍危或稀有的野生动物。目前,全世界十大濒危珍稀动物有:

苏门答腊虎:在野生状态下只有20只,人们预计这一物种在不久的将来也将在地球上消失;

刚果白犀牛:国家公园拥有世界仅存的不足25只北部白犀牛,不久也将难寻踪迹;

大熊猫:大熊猫是一种以食竹为主的食肉目动物,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动物之一,在我国有“国宝”之称;

斑鳖:现地球上仅存4只,极其珍贵。在我国苏州动物园有一对班鳖“夫妻”,承载着延续香火的使命;

奥里诺科鳄鱼:南美洲体形最大的食肉动物,也是地球最濒临灭绝的物种之一;

小嘴狐猴:世界最小的猴类,生活在马达加斯加,因生存环境的破坏和人们捕捉,它已成为濒危物种;

红狼:一种生存在北美洲的犬科动物,由于数目稀少,红狼常找不到同类繁殖,令红狼的数量下降;

斯比克斯鹦鹉:在野生状态下,斯比克斯鹦鹉虽没有完全灭绝,但已经少得不能再少;

微型猪:世界上最小的猪,现在仅印度阿桑地区的玛纳斯国家公园拥有为数不多的几头;

白暨豚:别名白暨,由于数量奇少,是我国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亟待加强保护。

人和动物天生就是好朋友,人与动物的亲近感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性。衷心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人都关注生态、保护动物,做到人与动物之间真正的和谐共处。

op:0pt; margin-bottom:0pt; " >[雕甍・绣槛]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第8篇:动物细胞特征范文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样的事实:我们的学生随着年级的递升,知识量的扩大,学生的想象力萎缩,问题意识变得平直、淡漠,对老师和书本的依赖、迷信程度也越来越严重;我们的学生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频繁拿大奖,而中国本土却从来没有培养出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由于这些学生不善于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所以发展后劲不足。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不禁反思着、追问着:我们的教学病在哪里?教学究竟缺点什么?怎样的教学能承载起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责任?我的答案是:自主问题教学。

1. 自主问题教学模式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创新的先导,对“问题意识”的重要性人们早有认识。现代科学之父爱因斯坦较为深刻地阐述了这个道理:“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就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自主问题教学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它是把教学内容问题化,由学生提出问题、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或老师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反思追问、明晰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自主问题教学的特征是以学生为主体。我认为自主问题教学模式主要包括:问题型问题教学,发现型问题教学、问题解决型问题教学型、研究型问题教学。

1.1 问题型问题教学:学生阅读教材,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本节学习内容,最感兴趣、最困惑的问题。基本问题可通过生生对话得以解答。学生选出的困惑性问题、争议性问题,则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化解。例:“动物细胞的培养”,学生提出:①动物细胞的培养基成分有哪些?植物培养基是固态,加蔗糖;而动物细胞的培养基是液态,加葡萄糖,这是为什么?血清有何作用?②为什么要取幼龄动物器官或胚胎作材料?③用胰蛋白酶处理的目的是什么?④胰蛋白酶可以用胃蛋白酶替代吗?⑤细胞为什么会贴壁生长?贴壁生长的细胞为什么有要用胰蛋白酶处理?学生对③④⑤问题感到疑惑,选出作为重点讨论的主题。问题型问题教学能训练学生对问题的捕捉力,提高提问质量。

1.2 发现型问题教学:老师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建构过程中,通过对已有知识的整理、比较、判断,发现问题、提出新问题,形成新的个性化观点。例:“目的基因的提取”,学生在比较“鸟枪法”与“人工合成”的目的基因在结构上的差异后,有学生提出:①人工合成的目的基因的不完整性影不影响它的表达?如果影响,怎么弥补?②如果目的基因是真核基因,当它的受体细胞也是真核细胞时,可不可以用“鸟枪法”提取?③既然mRNA可作反转录的模板,那么用它寻找目的基因行吗?学生在发现知识的旅途中,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解读着教材,不唯书唯上,因循守旧。知识在学生鲜活的问题中流淌,教材显露着新的意义。

1.3 问题解决型问题教学:老师创设问题情景,学生围绕着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种种解决方案,学生论证方案的可行性,选出具代表性的方案加以讨论,预测实施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提出化解问题的策略,达到问题的最终解决。例:“单克隆抗体”,老师设置问题:重庆生物技术工程公司欲获得大量的,纯度高的破伤风抗体,你能用所学的生物知识帮他们达成这个目的吗?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三个解决的方案:①不断朝动物体内注射破伤风杆菌,再从血清中不断提取抗体。②朝动物体内注射破伤风杆菌,提取效应B细胞进行动物细胞培养。③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将效应B细胞基因导入大肠杆菌。经论证后,学生认为①③可行,③最好,②不可行,因为效应B细胞分裂能力不强,不可能培养到细胞系。一位同学迅速地从讨论中捕捉到智慧的火花,提出:何必非要把效应B细胞培养到细胞系呢,直接把效应B细胞和癌细胞融合就成了。多有创意的想象啊,同学们为之而疯狂。在师生肯定该方案的可行性后,老师鼓励学生乘胜追问该方案在实施中可能遇到的技术问题有哪些?是否有化解的策略?策略是什么?“单克隆抗体”的原理和过程,在接踵而致的一个个问题中得到了明晰。本节课我最大的感触是:只要老师敢于放开你那呵护的双手,你会发现学生也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他们充满智慧,能问,会问,善问。

1.4 研究型问题教学:老师创设真实的问题情景,学生提出该现象出现的可能性原因,并对原因提出大胆的假设,引导学生收集材料或设计实验验证假设,最后得出结论或修正假设。例“茎的背重力性”,老师展示光下横卧且又向上生长的蚕豆植株,要求学生就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证明假设。学生提出:横卧的蚕豆植株为什么向上生长?假设由光引起。学生准备增加一个无光的对照组来验证假设。老师继而展示黑暗中横卧仍向上生长的蚕豆植株。学生在观察出没有光的植株仍向上生长后,多数学生是否感到假设不再成立,开始动摇。在比较两个装置的共性之后,于是有同学提出新的假设:①植株的向上生长可能与重力有关;②植株的向上生长可能由重力和光共同引起。但又有同学质疑:这样的假设不成立。因为重力方向与生长方向相反。最后只有少数几位同学仍坚持假设①,他们认为不要被表象迷惑,重力有可能对生长素实施了某种影响,造成植株向相反方向生长。一阵“唇枪舌剑”“刀光剑影”之后,老师引导学生寻找资料——看书,学生们恍然顿悟茎的背重力性原由,教室一遍雀跃。

2. 自主问题教学实施中的策略

2.1 自主问题教学必须体现健康的人格观。传统的教学,学生的思维受控于教师,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学生的思维总在别人脑子走过的路上活动。习惯了这种教学文化,学生变得不再思考,不再怀疑,没有问题,只有答案,简单模仿,人云亦云。学生的人格表现出依赖性、服从性、统一性。自主问题教学充分尊重学生: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提问、独立判断。倡导“我思,故我在”,我不是芸芸众生中的标准件,我是有合理自我意识的人。这种教学模式培育出的学生人格表现出:独立性、自主性、赋有独特个性。这样的学生在未来世界、陌生领域里能独当一面,发展后劲更足。

2.2 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老师的权威、严厉、独断会扼杀学生的问题意识。因此,在自主问题教学,老师要贯彻“民主原则”、“无错原则”、“激励原则”, 倡导“人人提问”的思想、培养“人人善问”的习惯,提供“人人开口”的条件,激发“人人创新”的欲望,给予“人人成功”的机会。在这样宽松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思维敏捷,敢问、会问、善问、标新立异地问,自主问题教学才会由点上开花到面上结果。

2.3 自主问题教学应体现开放性。老师创设的情景尽可能真实,呈现的材料内容尽可能开放。材料内容的开放能一石击起千层浪,致使学生问题设计角度的开放、问题解决方式的开放,问题答案的开放。因此,老师可多选些需不断完善的生物理论、评价性材料、角色性题材;此外,老师对待自主问题教学的心态也应该是开放的。老师要能笑纳学生不着边际幼稚的问题;笑纳费时长效率低的事实,笑纳教学中的种种责难。因为这些是一个人学习、成长、生存、创新途中不可避免的历程,要看到自主问题教学过程的末端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而丰厚的回报——问题意识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时代型人才。

2.4 开展多种模式的自主问题教学。在教学中,老师可根据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对象,选择实施不同的模式。避免模式的单一化,刻板化,力求多样化。

3. 自主问题教学反思

3.1 开展自主问题教学后,学生反应最直接、最强烈的变化是: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从过去不善于提问,提的问不扣内容,到能根据内容提问了,有时还提出些精彩令老师吃惊的问题,甚至开始反诘教师、质疑教材;学生问题意识明显被唤醒,学生变聪明了,自信了。学习能力得到发展,习惯意识得以养成。

3.2 学习兴趣高涨,生物成绩提升。原来课堂沉闷,学生浑浑欲睡,多数学生能熟背知识倒背如流就是作不来题,作不对几个题。经自主问题教学教学后,由于学生成了课堂真正的主人,积极踊跃,学习兴趣高涨;由于学生参与了知识的建构、改进、重组、拓展,所以知识在学生那儿能得到逻辑性的使用。

3.3 老师开始一堂课下来,精神高度紧张,疲惫不堪,因为首先不知学生会提什么问题、自己该怎么应对,需要临场发挥。这对老师的知识储备、教学艺术、课堂驾御能力是一个新的挑战。这也迫使老师要不断充电求索,才能构筑一条“宽度发展、深度开拓、向度开启”大家风范的老师之路。

自主问题教学与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之路艰辛而漫长,我愿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 郑金洲 《问题教学》 福建教育出版社

第9篇:动物细胞特征范文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教学质量

正文:

运用探究性学习方法,可以帮助开放教育的学生与教学内容间进行有效的相互作用,保持并激励学生对教学内容学习的兴趣及其学习动力,帮助学生综合利用学习资源,指导他们自主学习,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对学生进行开放的、创造的、自主的、综合的学习引导,实现开放教育教学由"教学"向"导学"转变,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最终促进其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

第一,激发学习兴趣。

①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特别是不能创造性地进行科学学习。

    ②教学空间狭窄,只局限于课堂与教材。长期以来,科学教育过多地关注知识的传授,这直接导致教师用教案去“教教材”,把学生的思维活动框在课堂和教材的狭小空间,教师和学生都不能创造性地进行教和学的活动。这非常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富有个性的学习能力的培养

③忽视对学生个性化的培养,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学生“千人一面”。重视对儿童的个性化倾向的培养,对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更多样化、个性化的人才,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或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教、为分数而教,或曲解“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以同样的评价标准去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达到所谓优秀,是违背教育规律的。

马克思关于人的主体性和全面发展的理论指出“人始终是主体”、“活动是人的特性,自由自在的活动是全面发展的人的的根本特征”。依据这样的观点,教育作为特殊的认识活动,学生必须是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自由发展的主体。自主学习作为主体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教育领域的重视。在国外,从杜威领导的“进步教育运动”中“指导”教学概念的诞生,到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实验,从布鲁纳的“发现法”原理,到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都把儿童视作“学习之主动者”。日本自1971年持续至今的以“科技立国”为指针的第三次教育改革,是日本面向未来发展的基本战略,强调多样化和个性化,是日本这次教育改革的最显著特点。[1]在我国,“自主学习”的理论渊源已久,近现代的许多知名教育家更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现在,我国正全面推行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个性”、“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成为目前课程改革的主流词汇。同时一批教改开拓者,在这一领域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个性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促进学生自主、富有个性学习的指标和教学策略。通过研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每个孩子在自身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得到发展,并且对“科学课程标准”进行实践上的探索和诠释。[2]

不少开放教育的学习者都把学习当作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这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第一个关口,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探究性学习方法讲求从激发学习兴趣人手,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情感,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让学生从"让我学"彻底转变为"我要学"。新颖的学习模式是吸引学习者参与学习的有利前提,在此基础上,要注重以学生自主、积极、创造性为特点开展教学活动,着眼于学生主体参与活动,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和保持其学习动机。

初中学生学习细胞吸水原理的知识,仅限于对植物细胞吸水或失水的了解,而动物细胞吸水的原理是否与植物细胞一样,对学生来说仍是一未知领域。以此为出发点,设立研究课题——研究动物细胞的吸水原理。让学生通过提出猜想,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总结结论,然后让学生自己得出动物细胞的吸水原理,使学生从中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

    教师在介绍植物细胞吸水原理的演示实验时,可做如下引导:

    教师:从这个实验可以看出,白菜叶柄的质量变化和外界水溶液的浓度有关,这种质量变化,是因细胞吸水或失水引起的。如果这个实验用的不是植物细胞,而是动物细胞,那么实验现象会有什么不同吗? 

 学生:也会发生放在清水中的一份质量增加,放在盐水中的另一份质量减少的现象,不同的是在相同的时间内所增加或减少的质量可能与植物细胞不同。

    教师:这里同学们会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动物细胞是否可以吸水或失水?假若可以,动物细胞的吸水原理是否与植物细胞一样?它们的吸水能力哪个更强?请同学们提出猜想,然后设计一个实验来证实你的猜想。

第二,转变学习观念。

探究性学习强调从关注人的发展和遵循学生学习规律的角度变革现行的学习方式,要求改变现行单纯接受式学习、机械训练式学习的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有明确的主动权和选择权。

因此,从入学教育开始,我们就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提倡学生自主的学习,学习不仅是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探索知识、创新知识的过程。学生可在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帮助下,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环境等自主选择开展活动方向,将个别化自主学习与完成平时作业、研究讨论以及工作实践有机联系起来。尽力做到让学生选择内容,明确目标;让学生参与过程发现知识:让学生探究疑难掌握方法;让学生自我检查。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通过与教学内容的相互作用,逐步实现其知识体系的转化和扩展,逐步实现其自身认知结构的改变。

在学习根的结构之前,我首先请学生观察小叶榕上的气生根,再去查阅资料或上网查询气生根的作用。在学习植物生长所需无机盐时,我要求学生到商店、农村去调查作物生长经常使用的肥料的名称、成分、作用。 “空气流动会影响蒸腾作用吗?”“叶片正面和背面的气孔一样多吗?”等问题,不仅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感受到与人交流的乐趣,以及通过亲自实践获得信息后的兴奋,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观察、调查、实验、收集和分析资料。[3]

又如,在“解决实验数据’”的训练中,不仅使学生了解到小麦生长发育的不同时期对水的需要量,而且可以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解读类似的数据记录,了解有关的内容。而“推理”的训练则训练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使他们认识到科学的严密性。

通过各种技能的学习,最终自行设计探究过程。在进行该探究过程设计中,学生们积极性很高,所设计实验中变量控制方式多样,实验结果的检测方法也各有不同,学生思维开阔。学生的探究活动有很多设计非常完美科学,探究的过程非常完整。特别是设计的对照实验对变量的控制非常好,而且实验步骤的设计,以及已有知识的应用又非常恰当,实验结果具有非常强的说服力,具有高度的科学严密性。通过这个探究活动的设计,我们已经看到了学生科学素养在不断地提高,在获得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形成喜爱质疑、乐于探究的心理倾向,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为以后各种创新打下牢固的基础。

探究性学习在对现有教学互动观反思的基础上,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互动的过程,这种互动大致呈现为四种类型:一是单向型,教师是信息发出者,学生是信息接受者;二是双向型,视教学为师生之间相互作用获得信息的过程,虽调双边互动,及时反馈;三是多向型,视教学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强调多边互动,共同掌握知识;四是成员型,视?教学为师生平等参与和互动的过程,强调教师作为小组中的普通一员与其他成员共同活动,不再充当唯一的信息源。

在开放教育中,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主动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是关键。教学过程应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互动的学习过程,学生不仅要学会自主学习,也要学会合作学习。强调"合作"学习,既可以弥补个别化自学缺少人际交流、信息反馈等的不足,也是对开放教育规模宏大、往往不能配备足够的教师的一种补救措施。同时,强调学生自主与合作,提供了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交往的良好空间,对成人学习者而言,一方面,在这个过程中能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和成果。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成员之间必须学会相互理解、彼此尊重和信任,学会互相帮助和支持,并能使同学之间建立一种融洽、友爱的伙伴关系。另一方面,在合作学习中,学会怎样协调工作关系、人际关系和人事关系,怎样调动每个人活动的积极性,管理和协调能力会在学习过程中得以形成,得到发展。

交流探究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在整个探究活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培养学生反思、质疑能力,提高思维深刻性是十分关键的,也是探究活动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志之一。由于学生在前面环节是用了心、动了脑筋的,所以在这个阶段他们很想把自己的创意表现出来,为此教师应该十分用心地组织表达和交流的环节。

从学生角度,对学生提出的整体要求为:A.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B.学会品评,既要找出不足,又要善于发现闪光点;C.使自己的发言能够引起听者的关注;D.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又敢于为自己辩说;E.尝试从讨论交流中总结出规律。

从教师角度,应该注意:A.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真诚地分享学生的探究成果;B.延迟评价,先组织学生之间的质疑和评价;C.教师参与讨论,适时引导和回应,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D.根据学生的讨论从知识、方法、感受等方面做小结。在这个阶段,教师还应该既重视正式评价,又重视非正式评价,有时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句看似不经意的话语就可使学生得到激励或者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