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服务业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

服务业的重要性和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服务业的重要性和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服务业的重要性和意义

第1篇:服务业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

[关键词] 农村 街道 服务业 规划

一、涉农街道开展服务业规划的意义

中国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加速了农村城市化的速度和范围。但是,很多刚刚从农村转变为城市的地区,特别是最基层的乡镇,虽然名称上变为了“街道”,但区内仍然保留大量农村的“影子”,其社会、经济发展却无法找到城市化后的切入点和发展方向。因而使中国很多涉农街道的“运营”思路与策略,缺乏转型后的质的提升。

1.涉农街道的现状与迷茫

根据建设部门统计,从1978年至2005年,全国城市总数从193个增加到661个。至2006年末,全国城镇人口57706万,城镇化水平43.9%。其中,城市化后的、新兴的涉农街道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涉农街道在一定区域内,成为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中心。

但是,在涉农街道的城市化进程中,产业选择的迷茫,经济需求与环境保护冲突的迷茫,政府职能转型后的迷茫,对本地特色的把握与建设期望的迷茫,缺乏现成标杆的迷茫,规划能力缺乏的迷茫,等等,这些都影响政府施政的效率与效果,影响企业在区域内大展宏图的信心与决策。

而如果是无序的发展,可能让后来者需要偿还无尽的“债”。所以,涉农街道的各类相关群体都需要认真规划自己的未来。

2.服务业对涉农街道发展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服务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从宏观来看,服务业引导工农业生产的取向并为其服务,促进了居民的消费,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产生了直接的经济效益,引领着生活趋向,它已经从我国国民经济的末端行业发展为引导产业。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24.2%,增长到2005年的39.9%。2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要求,“十一・五”服务业占GDP比重还要增加3个百分点3。

即便从对涉农街道最直接的利益来看,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扩张的加快,区域内的需求产生了质的变化。一方面富裕的农民不再满足于“小卖部式”服务业的服务,另一方面随着城市扩张而进入“新农村”的现代产业和城市居民,更加不满足于当地原有的服务业配套,甚至因为服务业落后而中止了向新家园转移的进程。

因此,服务业对涉农街道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大部分原有制造业基础薄弱的地区,服务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吸引人口的进入,更可以成为吸引其他更高层次制造业和服务业进入,以及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3.涉农街道开展服务业规划的意义

但是,计划经济时期造成的长期以来的“轻商”意识,抑制了服务业与社会进步及经济发展的科学配套发展,特别是在经济长期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服务业因无规划而无序发展的现象尤为明显。突出表现就是对服务业的发展战略、产业规划、政府投入和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重视程度远远不足。这种环境与当今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相符,不利于服务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进而会影响当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因此必须提高社会,特别是提高政府部门对服务业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从源头抓起,做好服务业规划,保障新兴的涉农街道的服务业科学、有序、顺利地发展。

涉农街道作为我国基层的行政单位,其工作即直接面向各个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家庭,又必须具备一定的宏观意识,因而面临的即要是具体而微的可操作性工作,同时又必须兼顾区域的系统发展。这就要求这里的服务业规划必须有别于那些战略性、概念性较强的规划,而应该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落地需求的规划,同时又能与区域宏观发展紧密结合。因此,这种规划对于政府、专家来说,都是一种挑战。

正因为这种特殊的需求,涉农街道服务业规划在国内尚未见成熟的、已经被实践证明有效的研究成果。作者根据近几年的一些工作成果和经验,对涉农街道开展服务业规划的问题进行一些探讨,为中国涉农街道的发展定位提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二、涉农街道服务业规划的基本思路

由于涉农街道服务业规划的特殊性,因而基本思路应该是以政府的充分重视和实际的工作为基础,以企业的积极配合和资源的注入为动力,以相关专家的智力和经验的支持为保障。在各方共同的努力下,做出科学、有益、可行的服务业规划,为当地服务业及其他产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和谐打好基础。

1.政府的重视是基础

政府的重视与支持是涉农街道服务业规划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1)认清服务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

由于农业是农村经济的主体和国家生存的命脉,使得涉农街道原有的政府,对农业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其他产业,因而服务业发展失去了政府的支持,服务业规划也就无从谈起。而农村经济发展及城市化进程加快之后,涉农街道又往往会选择制造业作为奔向富裕之路的快车,服务业的发展在新的时期再一次失去了支持。

但对很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政府来说,服务业应该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持和支柱。作为涉农街道的政府,在农业转型后的产业取向上必然面临“轻”、“重”的选择。那些具有发展眼光的决策这会发现,由于街道权限的制约,在制造业规模化、环保化,以及集聚效应明显的时代,发展制造业可能在若干年后,会把本地区变为第二个“蓝藻化的太湖”。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按照中国现有的状况来看,今天的城郊必然是未来的城市。所以,重点发展服务业是于民于己都有利的必然选择。

而此时,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就成为涉农街道服务业规划的重要基础,成为当地服务业快速、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因为只有政府才有可能超脱经济利益,并有能力对这样大范围的区域和行业的行为,开展带有一定强制性的引导,以保障服务业的有序发展。

(2)认清涉农街道特色与规范发展的重要性

服务业的生存与发展重在特色,特别是大部分涉农街道的服务业基础较差,在与其他地区的竞争中,必须具备自己的特色,以独特的优势创造生存的空间,创造“和而不同”的环境。从市场的角度来看,每个地区都具备别人没有的特色。涉农街道特色的挖掘、定位与传播,只有由政府完成,才具备相应的影响力。

另外,规划的重要作用就是指引并在一定程度上约束相关行为,特别是现在很多省级以下的行政区,缺乏对现代服务业进行直接服务与管理的政府机关,因而相关规范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3)认清服务业规划是执政为民的重要基础

服务业规划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它不仅要解决单项工作的合理性问题,而且又要解决各个单项工程之间相互关系的合理性问题。必须运用综合的、全局的观点正确处理城市与乡村、生产与生活、局部与整体、近期与远期等一系列关系。而且,服务业规划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它表明的是政府对特定地区建设和发展所要采取的行动,也是国家对区域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

因此,需要政府把规划作为履行政府职能、引导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提高施政为民的水平。

2.企业的配合是动力

在街道这一层面,政府的各项规划必须能够得到具体的实施,才有实际意义并被各相关方所认可和产生效益。因此,除了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外,企业的配合应该是对服务业规划最直接的影响因素。

(1)为规划提供推动力

政府规划的最终目的是为居民和企业服务,其中,企业经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政府的收入。特别是服务类企业实行属地化管理以来,激发了政府关心它们的热情。

因此,政府的取向将使服务类企业的“发言权”增多加大,从而促进政府对服务业的“投入”。在这个投入中,最重要的不是资金和土地,而是政策和服务。而对于涉农街道的服务类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政策就是,政府怎样帮助相关企业看清局势,并下好“全盘棋”,这就需要服务业规划。

(2)为规划提供支持力

那政府能帮助企业下好棋吗?熟话说“旁观者清”,政府作为不直接参与经营的“旁观者”,会更容易发现弈者的优劣势,并建议“妙招”。但这妙招的来源,必然是弈者通过自己的行棋提供的。

刚刚转型的涉农街道的政府,即缺乏相关的数据,又缺乏现代服务业规划的经验与能力。因此,企业提供的资源将成为规划的重要支持。用市场的观点来看,只有有需求,才有相应的市场行为,只有满足了需求,才能达到运营的目标,这是双赢的结果。企业对规划的支持,就是对自身的发展的投入。

(3)为规划提供拉动力

由于涉农街道政府缺乏充分的服务业经验,所以,这类现象就可能在当今是一种常态:许多服务类企业凭着自己的市场敏感,会发现那些潜在的需求。他们并不满意政府招商中的那些项目,而开发出更适合企业和当地需求项目。所以,企业的开发项目可能更具备前瞻性、适用性和“落地”性。走先一步企业的自身规划,往往又能对政府规划起到指引的作用。政府通过企业的行为,发现区域的定位与方向,进而系统地整合与优化资源,确立本地的服务业规划。

3.专家的支持是保障

政府有通过规划进行宏观调控的意图,企业有通过规划明确经营方向的态度,那么,将他们的需求联系起来的主要纽带就是服务业专家的实践。

(1)保障规划的科学性

专家介入的重要作用就是,通过搜集、整理、分析信息,做出科学的预测,帮助政府、企业做好科学的决策。虽然涉农街道服务业规划基本无章可循,但区域经济发展的科学经验与规律是有的,熟话说“万变不离其宗”,科学规律的指导至少可以保证我们的行为不出大的偏差,不对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造成无可扭转的不利影响。

(2)保障思路的新颖性

由于涉农街道的服务业规划对中国大部分政府来说,都是一个新课题,因此,专家的介入可以帮助该区域发现自己的亮点。而且,对大多数专家来说,这也是一个新的课题,因此,会激发研究者的创造激情,为这盘棋想出“妙招”。

(3)保障建议的持续性

作为街道服务业规划的最重要的需求就是能够“落地”。这个新生命的生根、发芽、成长的过程必然会经历各种坎坷,因而也就需要有人关爱。专家的跟进就成为必然。就像生命学家对新品种都是格外关心一样,服务业专家也会通过对“新品种”的培育,发现新的价值来源。

当然,除了政府的重视、企业的配合与专家的支持外,当地居民的认同也是重要的服务业规划影响因素。还有就是规划的实施,由于服务业规划通常是作为政府综合规划的一部分对区域产生作用的,因而,其既要保持自身的独特性,又要与全局发展锲合,这也是需要认真研究的。本文限于篇幅,不作更加深入的探讨。

第2篇:服务业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

背景与思路

“2004年,宁波的制造业发展遇到一些瓶颈,需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改善突破”,谈到宁波国际贸易平台的由来,严总介绍说,“宁波市提出在东部新城建设中央商务区,打造国际贸易中心、金融结算中心、航运服务中心三大中心的发展战略,而国际贸易平台作为中央商务区的基石和核心项目,对于整个现代服务业战略的成功实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宁波的经贸发展特点是以一般贸易为主,以民营企业为主,以中小企业为主,而会展作为国际经贸发展的重要平台,在宁波的贸易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正是认识到了展览对于经贸发展的重要意义,宁波的企业出展十分活跃,出展企业数量在国内贸促系统排名第一。也正是有鉴于此,宁波市政府将常年展示中心作为国际贸易平台的第一炮,推上了最前线。

独具特色 错位发展

作为国际贸易平台的先期项目,常年展示中心肩负着艰巨的使命,这个项目的成功与否对于国际贸易平台乃至整个宁波现代服务业战略的实施进程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如何在运作之初就使这个项目具备成功的基因.是宁波国际贸易投资有限公司首要思考的问题。

为了使决策科学合理,国司进行了详细缜密的调研,对国内多个常年展示场所进行了考察,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若要使常年展示中心有生命力,就必须使产品定位与本地优势产业相结合。而通过对本地产业结构的调研,纺织服装、文具、家电电子三大宁波传统优势产业进入选择范围,最终,根据“与周围城市错位发展”和“相对技术含量及附加值高”的选择原则,确定将家电电子作为常年展示中心的第一期产品。

精心运筹 滚动开发

作为常年展示中心的经营者,国司深刻认识到项目质量的重要性,为此公司在项目的运作上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常年展示中心的设计由排名全球500强第460位的日本凸版公司完成,作为日本爱知世博会和上海世博会的主要设计单位之一,凸版公司在全球享有崇高的声誉.这次为常年展示中心设计的是可组合的展位,类似魔方,内部可以任意分割,充分凸显了设计的创意和实用性。

大型采购商及采购活动是常年展示中心的重中之重,国司在这一方面投入了巨大的精力。据严总介绍,常年展示中心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组织商会和小型企业的定期活动;与行业协会等合作,打造技术及资讯交流平台,形成行业内展览展示基地和行业活动场所;开发常驻中国的外商办事处及旅游资源等一系列措施。这些务实的举措使常年展示中心的招商工作落到了实处,对常年展示中心的长期运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积极造势的同时,常年展示中心对首批参展商提供了诸多优惠政策,如5年合同期内前2年免租金,后3年减半收取,这些政策对参展商而言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机遇。

第3篇:服务业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

关键词:山东;服务业;现状;问题;建议;探究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5-0126-03

一、引言

服务业作为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其发达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不仅如此,发展服务业还是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国内对于服务业发展问题研究较多,韩玉军、冀明竹、樊欢认为中国服务业发展落后的根源,在于中国长期以来认为服务劳动是非生产劳动,是不创造价值的。孙亚平、李培清认为加快发展山东省现代服务业,应充分认识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性、突出重点产业发展并强化政策措施。李秀荣、杨芳、焦玉志基于主成分分析对山东省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做出了综合评价,并提出促进山东省现代服务业跨越式发展的路径。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山东省服务业发展的历史数据做出了初步的分析,并横向比较了山东省与江苏、浙江、广东等经济发达省份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差距,进而找出存在的问题及提出改进建议。

二、山东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山东省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7418.0亿元,比上年增长11.3%,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8.3%,拉动GDP增长4.17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经济社会贡献率提高,在增加税收、促进就业、满足人民消费需求等方面作用明显。

(一)服务业在山东省经济总量中的比例

改革开放后,全国服务业特别是许多新兴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2000-2011年,山东省第三产业平均每年增长12.3%,超过了同期全国第三产业的增速10.2%,但低于本省GDP(13.1%)以及第二产业增速(15.3%)。而第三产业比重也呈上升趋势,由2000年的35.5%上升至2011年的38.3%(见表2)。服务业从业人数上升明显。2000年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为1268.1万,仅占就业人口总数的23.3%,至2010年就业人口数达到2042.1万,占比为31.9%。

(二)山东省服务业分行业状况

服务业分行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山东省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1971亿元,比上年增长10.2%;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增加值4257.40亿元,同比增长21.5%;住宿、餐饮业实现增加值670.97亿元,同比增长10.4%;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361.45亿元,同比增长27.4%;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1622.15亿元,同比增长13.1%;其他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460.17亿元。按行业构成来看,仍然是传统服务业比重较大,其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批发与零售业(29.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3.7%)以及房地产业(11.3%)。

(三)山东省服务业投资额及比例

2010年山东省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1668.8亿元,同比增加26.5%,超过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11332.35亿元,;在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占49.5%,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在总投资额中的比重总体上在不断增大,由2005年的34%增长至2009年的47%。第三产业的固定投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说明不管是政府还是社会对第三产业的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在政策上鼓励和支持第三产业的发展。

三、山东省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服务业在整体经济中的比例偏小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有了大幅度提高,但同时应该看到,这一比例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2005年,全国第三产业比重已超过40%,2011年达到43.1%,而山东省近几年来一直低于此水平。而经济发达省份例如广东、浙江、江苏这一比重分别为45.2%、43.8%和42.2%;这其中存在着经济结构不同与政策导向的原因,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作为山东省经济产出的重要支柱。但随着经济结构转型的任务日益紧迫,加速山东省第三产业的发展也是现实所需。

(二)服务业就业比例偏低

就业人数比例及分布同样也是反映一个地区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2010年山东省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为31.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5.7%。虽然自改革开放后有了显著的增长,但增长速度较为缓慢。服务业由于其劳动密集的行业特性,对于大量吸纳劳动力有着其他行业不可比拟的优势,而且发展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业对于吸纳高级技术人才有着重要作用。不仅如此,在当前山东省面对经济结构转型、每年新增大量就业人口的情况下,发展服务业更是有重要的意义。

(三)服务业发展内部结构不合理

山东省服务业构成中,传统服务业占主导地位,现代服务业比重偏低,发展相对不足。2010年,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等在内传统服务业占整个服务业的48.1%,就全国而言,相应的比例为36.4%,山东省的水平明显偏高。而传统服务业中,份额最大的批发和零售业比重接近30%。而作为现代服务业中最具代表性的金融业在整个第三产业中占比不足10%,与其他省市相比差距较大,浙江、广东、江苏这一比例分别为19.3%、12.8%、12.3%。同时,其他新兴服务业也相对发展缓慢,2010年山东省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加值为474.59亿元,在整个第三产业中仅占3.3%。

(四)服务业投资产出效率低

山东省对第三产业的投资额近几年来呈上升趋势,不管是绝对值还是相对总投资额的比例都超过了其他省市。但大量的投资的效果却没有体现在实际产出上。2005年至2010年五年间山东省第三产业固定资产增速为17.8%、18.6%、41.45%、30.3%、26.5%,而同期间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速为14.2%、14.5%、10.7%、13%,这意味着,山东省平均固定资产投资提高2.02个百分点,只能拉动第三产业增加值上升1个百分点。而浙江省固定资产投资提高1.15个百分点,可以拉动第三产业增加值上升1个百分点,投资效率是山东省的1.75倍。

四、加快山东省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居民收入,引导消费方式的转变

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会带来消费水平的上升,进而催生出对多层次服务业的需求,繁荣服务业发展。政府应加大收入分配改革力度,提高工资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使更多的居民拥有财产性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降低居民未来预期支出,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继续推进城镇化进程。可以积极引导、扩大市场对服务品的需求,鼓励对服务的消费,拓宽消费领域、优化消费结构,引导居民扩大对保险、旅游、教育、娱乐等服务品的消费需求。

(二)推进服务业的市场化,鼓励多方资本参与建设

政府应逐渐放宽一些垄断行业的市场准入限制与行政管制、消除行业壁垒,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尤其是在金融保险、文化、电讯、电子商务等领域,借助民营企业经营方式灵活、创新能力强的优势,形成多层次、有效竞争的行业态势。同时积极引入外资,特别是在山东省发展薄弱的金融、现代中介服务、创意文化产业,通过引入外资学习先进的管理运作理念,提升服务业整体层次。

(三)拓宽服务业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机制

山东省服务业应该立足现有发展状况,开拓思维,寻找符合自身条件的发展路径。可以依托制造业的既有优势,逐步培养第三产业中的若干生产业作为山东下一步的主导产业,交通运输和仓储服务业、金融业可以作为主导产业的备择选项。挖掘全方位的行业需求,以制造业带动服务业的纵深发展,形成互动发展的良好格局。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落实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

政府政策应该侧重于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建立公开、透明、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完善服务业发展中的监管体系,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扩宽服务业的融资渠道、支持有条件的服务业企业上市融资;对于新兴服务业和具有战略意义的高科技服务业应适当给与税收优惠以及财政补贴,以鼓励支持其发展。同时建立政策执行评价的反馈机制,积极吸纳服务业市场经营主体的政策主张,确保实施的政策从根本上促进服务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韩玉军,冀明竹,樊欢.对中国服务业发展现状的认识与思考[J].山东经济,2011(4):45-53.

〔2〕温莲香.山东省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山东经济,2009,25(3):156-160.

〔3〕孙亚平,李培清.加快发展山东省现代服务业的思考[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2(3):23-25.

〔4〕李秀荣,杨芳,焦玉志.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山东省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2(3):100-108.

第4篇:服务业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

[关键词]上海市;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1-0082-04

一、关于现代服务业的概念和内涵

(一)现代服务业概念的提出

服务业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三产业,包括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所有其他行业。现代服务业是主要用于理论和政策研究中的一个概念,它的分类与统计上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不同。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中第一次出现“现代服务业”的提法,2002年 “十六大”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任务之一。

(二)现代服务业的内涵

世界贸易组织的服务业分类标准界定了现代服务业的九大分类,即:商业服务,电讯服务,建筑及有关工程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金融服务,健康与社会服务,与旅游有关的服务,娱乐、文化与体育服务。

国内学者对现代服务业的表述不尽相同,但并无实质差别。总的看来,现代服务业是一个相对的(与传统服务业相对)、动态的(与时俱进的)、宽泛的(不太严格的)概念。第三产业基本囊括了现代服务业的所有领域。

二、上海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意义

现代服务业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发展而产生,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多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国民经济新领域。现代服务业具有现代与传统的交融性、要素的智力密集性、产出的高增值性、供给的多层次性和服务的强辐射性等特点,它广泛渗透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具有重要意义。《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阐述了加快发展上海市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重要意义。上海市《市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意见的实施意见》则对此作了进一步阐述,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和现代国际大都市,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继续推动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突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制约,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是适应全球化新格局和对外开放新形势,加快构筑新的竞争优势,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提升上海的比较优势,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可以使上海更好地发挥综合优势,更好地发挥带动示范作用,更好地服务长三角地区、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简言之,当前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上海市加快推进“四个中心”建设,实现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是上海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是上海市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更好服务全国的迫切要求。

三、上海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概况

(一)上海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情况

上海市第三产业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连续10年超过第二产业,保持在50%以上,2008年达到53.7%。第三产业已经成为上海市的主导产业。

表1是主要年份上海市第三产业生产总值,表2是上海市主要年份六大支柱产业的增加值情况,表3是上海市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情况及与全国平均水平和北京市的比较。这些数据大致可以反映上海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和在上海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注:信息产业增加值含有与其他行业的交叉重复因素,本表中“六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扣除重复计算因素;商贸流通业中不包括餐饮业增加值;加“*”号的产业属于现代服务业范畴。

在上海市六大支柱产业中,除汽车制造业和成套设备制造业属于第二产业外,信息产业、金融业、商贸流通业和房地产业四个行业均属于第三产业的现代服务业范畴,占据六大支柱行业数的2/3(见表2)。从增加值看,经进一步计算,2008年,上述四个现代服务业的增加值占全市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12.25%、10.53%、9.25%和5.46%,合计占全市增加值的37.44%,占六大支柱产业增加值的82.28%。

从表3数据可以看出,上海市第三产业的经济增长贡献率呈不断提高趋势,2007年,第三产业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0.4%,超过第二产业,2008年贡献率略有下降,但仍保持在60%左右(59.8%)。表3中数据显示,上海市第三产业的经济增长贡献率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低于北京的水平。

(二)上海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特征

1.服务行业结构呈现集聚态势,金融、批发零售等六大行业已成为重要支柱

金融、批发零售、物流、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软件业已逐渐成为上海市服务业的主要支撑力量,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已超过74%。2008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约1442亿元,占全市服务业生产总值的19.6%,成为贡献最大的产业;批发零售业占全市服务业生产总值的比重自2000年以来一直保持在15%以上;物流和房地产业2008年各实现增加值约750亿元左右,均占全市服务产业生产总值的10%左右;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软件业这两类新兴服务业产值也逐年提升,在2008年的比重都已超过8%。

2.以知识密集为特征的新兴服务业发展迅速,成为上海市服务业新的增长点

文化、教育培训、医疗卫生、体育、会展和中介服务等行业发展迅猛,成为上海市服务业中极具增长潜力的新兴行业。2008年,公共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51亿元,同比增长25.2%,增幅仅次于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教育培训业中,在沪外国留学生人数比2006年增加近1000人;医疗卫生领域,新增医院13所,医生2400人;图书出版种数达到17780种,比2007年增加822种,总印数达到2.64亿册,比2007年增加0.24亿册。

3.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相对集中,中心城区已成为上海市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中心地区服务业实现增加值占中心城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为75%,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约为75%,对全市服务业增长贡献突出。同时,依托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如外滩和浦东陆家嘴地区形成了金融服务业的集聚,虹口北外滩地区集聚了大量航运服务企业,南京路、淮海中路和四川北路等区域形成了“四街四城”的商贸业集聚格局,静安区、卢湾区和黄浦区集聚了国内外知名的专业服务企业。

4.服务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对地方经济的贡献日益明显

随着上海市服务业规模的扩大、领域的拓宽和业态的创新,从业人员日益增加。2008年,全市服务业从业人员已达579.70万人,比2007年增加67.08万人。服务业发展对地方经济也作出了主要贡献,2008年上海市服务业地方税收约占地方税收总额的53.67%。

(三)上海市现代化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第三产业对内、对外开放不够

对内开放即允许不同所有制经济都能进入,除涉及国家安全的所有服务行业。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产业整体的开放缓慢,导致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落后。事实上,上海市的一些高端服务产业如金融保险、电信邮政、供电、铁路、民航、港口等领域长期以来大多被国有资本所垄断,社会资本、民间资本一度禁止进入或者受到极其严格的限制,第三产业行业主管部门集管理者、所有者、经营者职能于一身,而政府的管制又不够有效,导致这些行业效率低下,服务质量低劣,投入不足,产出率较低。

多年来,上海市招商引资的重点多在工业领域,对第三产业领域的开放关注不够,上海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利用外部资源方面差距很大。近年来,虽然上海市第三产业对外开放程度有所提高,但主要集中于餐馆、宾馆、零售商店等传统服务业,对于涉及意识形态和国民经济安全的第三产业领域缺乏开放经验。目前,外资进入上海市第三产业还要面对外资准入资格、进入形式、股权比例和业务范围等较多的限制。对外开放不足也是上海市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效率较低的重要因素之一。

2.第三产业的竞争力不强

从服务贸易来看上海市的第三产业竞争力,到2007年底,上海市服务贸易出口额为269.1亿美元,进口341.8亿美元,虽然是我国第一服务贸易进出口省市,但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的比重只有1.05%。除旅游服务外,我国在服务贸易的各个部门都不具有明显的国际优势。

企业规模是决定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由于受体制和政策性因素的制约,我国第三产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第三产业企业组织规模小,科技含量不高,决定了第三产业的增长潜能较差。传统观点认为,第三产业企业的规模应小于工业企业,但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服务企业的发展模式,大型和特大型的企业兼并和重组活动日益频繁地发生在第三产业领域,其规模得到了超常规的扩张。制造企业的经营领域中第三产业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主导位置也越来越突出,比如GE公司、联想公司,其收入50%以上来自于服务业务。

3.第三产业的高素质人才缺乏

随着上海市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迅速转换,对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服务业的需求急剧增加,但第三产业专业人才匮乏现象也随之凸显,第三产业高级专门人才储备不足,第三产业的蓝领人才也存在结构性短缺。长期以来,国家重视高等教育而忽视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过分强调学历教育而忽视实用性较强的职业教育,这种人才培养机制造成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脱节。

四、加快上海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指导意见》对长三角地区发展目标的定位是到2020年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按照《指导意见》,上海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的发展方略应该包含三个层面:一是优先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二是积极发展面向民生的服务业;三是大力改善服务业发展环境。具体来说,应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挥政府引导、市场调节的作用

上海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必须在坚持市场化导向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和服务协调的职能。特别是在积极营造适合现代服务产业集聚的软、硬环境上下功夫,以营造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基础保障,在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促进和规范企业对现代服务业开发的基础上,破除各种行政壁垒,打破部门分割,促进各种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的合理流动。同时,在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系统和通讯系统建设、其他市政设施建设以及人才的储备和引进体系的建设方面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以营造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来吸引要素资源和目标企业进驻。此外,需切实营造鼓励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在土地、融资、财税等政策方面适度向现代服务业倾斜,以有效吸引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的集聚,并加快与国际体制接轨,形成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品牌效应等,诸如此类都是政府部门可行的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有效举措。

(二)强化区位优势,引导现代服务业集聚

引领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无疑会加大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步伐。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机制,发挥政府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的作用,通过强化区域优势,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培育和促进现代服务业领域相关企业在一定区域空间内的集聚发展,促进服务业群落的形成与发展,实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并形成产业共同进化机制。为了适应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需求,应不断提升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管理能力与服务水平,并积极做好相关配套建设,使管理服务与配套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发挥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人才集聚高地、管理服务高地与要素配置高地的多种功能。

第5篇:服务业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

因而在世界和各国经济中的重要性日渐凸现,被当作考察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

本文提出了以下几方面建议以进一步增强我国传统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提高我国现代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优化我国服务贸易结构,促进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提升。(如图1)

1 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培养高级人才,构筑服务贸易竞争优势

波特在把生产要素分为初级要素和高级要素时指出:初级生产要素的重要性已越来越低,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和个人应共同对高级生产要素进行持续性投资,刺激其发展,一国政府要对生产要素进行动态地开发和升级以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随着世界经济、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由物质属性的资源和成本优势,转变为以教育、知识表现的人力资本优势。因此加强人力资本积累,成为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目前,我国人力资本投资和积累方面,主要有以下两大问题,即人力资本投资不足和人力资本投资收益较低,造成高级人才的缺少。这就阻碍了对我国目前发挥人力资本的促进服务贸易提高竞争力作用,特别是在优化国际服务贸易结构上面。人力资本对美国服务贸易出口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中国人力资本对服务贸易出口的促进作用则不是那么明显。而相对于服务贸易结构上来讲,中国人力资本对传统服务贸易中的交通仓储运输虽然有促进作用,但是其促进作用也不如美国明显;中国人力资本对现代服务贸易中的金融服务贸易的促进作用则更小,而美国人力资本对现代服务贸易中的金融服务贸易的促进作用更明显。这就显著的说明了,中国人力资本还没有发挥到促进服务贸易竞争力提高的作用。人力投资主体多元化过程中,应坚持以政府投入为基础,个人和企业投入为主体,各有重点、互相配合。良性互动的原则。政府投入可以为个人和企业投入创造基础条件,并有效降低社会投资资本。另外,政府还要加强制度共给,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资,加强保护知识产权力度,从各方面保护和尊重人力资本。

2 促进技术进步与创新,提高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

技术进步作为提供服务贸易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其影响服务贸易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技术进步直接带来新兴服务业的诞生和成长,促进现代服务贸易的发展;同时技术进步也深刻改变了传统产业的技术面貌,交通运输工具由马车变为汽车、火车和飞机,就使得运输服务贸易的结构发生巨变。因此提高服务贸易竞争力,特别是现代服务贸易竞争一力,就必须增加R&D投入,促进技术进步与创新。重视体制创新,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创新体系。科技创新体制涉及经济与科技的关系,政府、研究机构、大学和企业间的关系,研究开发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以及社会支撑服务体系等。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科技创新活动要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政府要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规则下发挥作用,如自然科学基金把竞争机制引入基础研究领域己被证明有效;风险投资把市场机制引入技术创新领域亦被证明有效。通过对企业的研发费用进行抵税、免税,提供优惠贷款给企业用以研发支出,或者直接给予研发费用的支持,估计企业进行研发。在政府鼓励企业进行研发的同时,必须通过科研机构保证基础性研发的进行,以巩固国家科学技术的根基。此外,进一步完善诸如技术合同法、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技术推广法、科学技术进步法等一系列从科学研究到技术推广等各项法律制度,坏断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体系,为我国科技进步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

3 提高国内服务业发展水平,为服务贸易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内在关系,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服务贸易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状况,而服务贸易对国内服务业的发展也能起到促进作用。因此要提高服务贸易竞争力水平,就必须大力发展国内服务业,优化服务业结构,增强我国服务业的整体实力,全面提高我国服务业的竞争力,为扩大服务贸易出口创造有利条件。对于发展服务业来讲,要分两个不同的发展方向:首先,对于传统服务业可以继续发扬其在量上面的优势,加强技术运用,以传统服务业的发展带动传统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提升;其次,对于现代服务业来讲更多的是优化其内部结构,在优化结构的基础上发扬现代服务业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具体而言,中国服务业发展应重点突出,循序渐进:首先,优先发展那些知识密集型现代服务业,主要包括信息服务业、金融保险业、综合技术服务业等。因为知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正成为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关键投入,更是企业构成产品差异和决定产品增值的基本要素,因此,一个国家社会生产力的长远发展,一个产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的普遍增强,现代服务产业己经构成某种特定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决定性因素。其次,国家要继续制定和完善产业政策,使产业政策适度向服务业倾斜,并明确服务业发展的重点;要“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特别要“积极发展、信息、咨询、技术、法律、会计服务等新兴产业”,“规范和发展金融、保险业”,“健全资产评估、业务、行业协调等中介服务”;必须强调其关键是抓好信息产业,因为这是新型服务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也是从根本上改造我国传统服务业的物质技术基础。最后,抓住有利时机,及时建立新兴产业,如展览、房产、咨询、教育、网络服务等行业,以缩短乃至消除与发达国家间在行业发展上的时间差;提高传统服务业如旅游、劳务、餐饮、运输等的科技含量,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参考文献

第6篇:服务业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

内容摘要:服务理念的明确定义与有效推行对于服务企业至关重要。本文从服务理念的重要性出发,阐述了定义服务理念需要考虑的各种因素,并从市场细分、定位消费者目标市场和设计服务递送系统三方面论述了如何推行服务理念。

关键词:服务理念服务递送系统

服务产品同其他有形产品一样,也强调产品要能满足不同的消费者需求。消费者需求在有形产品中可以转变成具体的产品特征和规格,同时这些产品特征和规格也是产品生产、产品完善和产品营销的基础。但是这些具体的规格对于服务产品来说犹如空中楼阁一般。因而服务企业需要明确“服务产品”的本质或“服务理念”。

服务理念的重要性

首先,服务理念对服务管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工业部门中,产品的制造者、生产者、分销者很少有机会直接接触消费者,他们仅能通过最终的有形产品间接的影响消费者需求。服务部门却不然,服务递送系统与雇员都属于服务产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服务递送系统包括雇员能力、雇员表现、雇员态度等因素,它与雇员都直接影响消费者需求的实现。从这一角度来讲,明确服务理念对服务管理具有指导意义。

其次,服务理念容易被人曲解。其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原因来自雇员本身。服务无处不在,加上服务业中雇员的行为,特别是前台工作人员的行为又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这两个因素共同作用导致雇员在行为、能力、态度等方面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这些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雇员理解和推行服务理念。第二个原因来自于消费者本身。例如,一些学生选择国际商学院的目的不是想研究管理学,他们的动机是在国外呆一段时间,这就导致有的学生不愿意努力学习,有的学生根本不具备出国所必需的(语言)技能。

为了避免发生类似的情况,服务企业需要尽量明确定义本组织的服务理念,明确本公司的服务理念对于消费者和雇员的具体意味。

如何定义服务理念

根据赫斯凯特(J.Heskett)的观点,任何服务理念都必须能够回答出以下问题:服务企业所提供的服务的重要组成要素是什么;目标分割市场、总体市场、雇员和其他人员如何认知这些要素;服务理念对服务设计、服务递送和服务营销的作用。在定义服务理念时需要考虑以下方面:

服务最终是由雇员提供的,特别是由那些与消费者发生交互作用的雇员所提供,所以服务企业的服务理念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还要满足雇员需求。从这个角度上讲,服务理念必须包括一套经由多数雇员一致同意的通用价值观。

服务企业在定义服务理念时还需要在服务设计、服务递送和服务营销方面做出以下努力:保证充足的商品补给、保证商品种类繁多、雇佣称职员工、将店址选择在交通便利的地段等。

很多公司在定义服务理念时都包含了“提高雇员自尊,增强雇员满意度,加快自我发展,提高服务灵活性”等内容。服务企业在要求雇员提高对消费者尊重程度的时候,首先要求雇员增强自尊,增强雇员对工作的满足感。所以,服务企业在定义服务理念时,必须要特别考虑服务理念对雇员技能和对雇员性格的要求。服务企业在定义服务理念时,必须保持服务系统中前台和后台的一致性。单纯地考虑前台的需要,而忽略了后台要求的服务理念绝不是成功的理念;反之亦然。

除了上述因素之外,服务理念还要能明确的表达出服务企业需要雇员提供什么标准的服务,消费者可以期望获得什么标准的服务。

如何推行服务理念

服务企业要想成功推行服务理念,有三点需要特别注意:市场细分、定位消费者目标市场和设计服务递送系统。

市场细分

消费者不同,他们的需求和期望就不同;因此,需要对消费者市场进行分析,细分出不同的消费者分割市场。每个分割市场中,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消费者需求层次再细分为若干子市场。一个消费者分割市场要尽量与其他消费者分割市场区别开来,并且给予区别对待。例如,基于消费者不同的旅游目的,可以将旅游市场相应地细分为商务旅游和娱乐旅游。

定位目标市场

每个细分市场中的消费者需求都存在明显的不同,服务企业在提供服务时也要作相应的变动,尽量为顾客量身定做。公司在分析不同的消费者细分市场时,必须注意到以下两个因素:细分市场的整体吸引力及其在服务组织中的竞争力。

第7篇:服务业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

【关键词】服务行业;礼仪培训;服务意识

“衣食足应晓荣辱,仓廪实当知礼节”。我国是一个具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而当今社会,礼仪更是一个现代社会人们的综合素质文明程度的最直接体现,是人生品味修养最直接的写照。现代社会对礼仪的要求越来越广泛,礼仪规范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各行各业尤其是服务业对礼仪知识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一个充满文明礼貌服务的窗口行业会给服务和被服务者带来愉悦,给企业带来效益,给社会带来和谐,给人类带来进步。总之,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可见,当今社会,各行各业的礼仪服务培训是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的。那么,如何实施服务行业的短期礼仪培训呢?

一、以全社会作为大背景,以各服务行业为切入点,合理利用整合资源,全面拓展礼仪服务新途径

(一)提高全社会对礼仪服务重要性的认识和渴求。当物质生活极大满足后,人民已经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尤其对服务行业已经开始有新的更高的要求。作为承担地方人才短期培训任务的职业学校应抓住这个有利时机,适时地大张旗鼓地宣传礼仪服务的重要性,提高全社会对此项工作的认识。

(二)服务行业的领导要更新管理理念,不要埋头追求效益,要深刻而清醒地认识到礼仪服务在整个经营中的重要地位,不要忽视一个微笑,一句礼貌用语,要比具体工作人员更清醒地认识到顾客就是上帝的服务宗旨。同时把定期和不定期的礼仪培训纳入工作计划,并且在日常工作中不断监督落实,使之持续并且长效。

(三)充分依托当地职业学校教师资源,为当地服务业做好服务培训。职业学校要搞好社会调查,对各行业的培训需求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的放矢,与各行业之间建立长期的培训服务机制,充分发挥职业学校的培训职能,满足社会各界各行业的需求,为地方经济服好务。

二、服务行业短期礼仪培训的实现途径

(一)提高服务人员对礼仪服务重要性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

服务礼仪实际上就是在服务过程中对别人表示尊重的一种规范化行为,尊重服务对象同时也是尊重我们服务人员自身。

所谓服务意识实际上就是对服务工作怎么看。通俗地讲服务就是为别人工作,为社会工作,为单位工作,为公民工作,为人民服务。全社会就是一个相互服务的整体体系,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是双向的,无所不在的,是神圣又崇高的,是都不可或缺的。老师今天在为学员搞培训,老师是在为学员服务,明天老师去银行办业务,学员又在为老师服务。因此要教育服务人员首先对工作要有崇高感,其次要有平等感,要有爱,然后才会有慈善有宽容,才有礼仪。从某种意义上讲,正确的服务意识比训练有素的专业技能更重要。它会使服务人员更好地爱岗敬业,勤俭自强,甘于奉献。所以有没有服务意识,有没有正确的服务意识,是在培训工作中应首要解决的问题,只有树立了"自知之明、善解人意、无微不至、不厌其烦"的正确的服务意识,才能做好服务工作,同时也会赢得社会对自己人格的尊重。

(二)短期礼仪规范服务培训的具体内容

1.针对社会服务人员的具体情况以及短期培训的短时高效的性质,短期培训应严格区别于在校学历教育学生的系统的礼仪教育。社会服务行业的服务人员普遍来自于社会,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大多数人对礼仪知之甚少,更谈不上接受过正规的礼仪训练。少数受过礼仪教育的服务人员,当把课堂上的礼仪理论与具体的行业工作对照起来,也是一头雾水,不知从何入手。而工作的需要,他们又不可能像在校生那样长期的作在校园里接受系统的礼仪培训,因此,在培训内容及具体操作上,要充分考虑短期培训所具有的特点确定培训计划,明确培训目标。

2.作为承担培训任务的职业学校,要把各行业的短期培训任务纳入学校的总体工作计划中去,并在具体工作中根据社会各行业不同需求及时进行补充和调整。各行业也应对自己的礼仪服务培训做出计划,并按照实施,以提高行业的服务形象。要明确培训目的,努力达到培训目标。通过培训使学员改善自己的仪容仪表,懂得设计与本行业相适应的服务形象,明晰市场的竞争意识,树立正确的沟通观念并掌握礼仪技巧,从而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3. 选择正确合适的教学培训内容,把礼仪基本技能与具体行业特点紧密结合。通过掌握仪表仪容的基本要求,并结合本行业的特点,塑造出自己专业的,优雅的符合本行业特点的职业形象,同时注意掌握礼仪规范的站姿、坐姿和步态等规范的仪态和举止,全面了解并掌握本行业服务过程中的必备礼节,并逐步具备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以此来提升行业的服务质量。

4.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短时高效为培训核心,以长期实施监督、行为养成为培训目的。学校与企业联手打场礼仪培训的持久战。具体可采用集中授课,理论结合实际,可在课堂上集中强化进行站立走以及微笑等的模拟训练,反复说出服务礼貌用语,同时结合情境训练,让学员尽快从心理上接受并进入服务角色。礼仪是一门行为科学,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二十一次的重复。因此,如何把课堂上的理论化为日后自觉的行为习惯,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岗位上的监督和检查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综合起来看,服务行业的短期礼仪培训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更是各服务行业与培训学校互相服务、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的一件好事情。只要全社会都能提高认识,各司其职,相信我们国家的服务行业必会盛放文明和谐之花朵!

参考文献:

第8篇:服务业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

关键词:服务贸易;货物贸易;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75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7)08-0012-05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服务贸易迅速发展,已成为世界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扩大服务贸易,改善服务贸易结构,促进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协调发展,是提高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提高竞争力的新举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了要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使我国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总额要由2005年的1582亿美元上升到2010年的4000亿美元。本文就我国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发展不协调的现状、服务贸易发展的优势以及如何实现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协调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一、发展服务贸易的理论综述

关于服务贸易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完善并成熟于20世纪90年代。早期的文献研究完全是描述性和政策导向性的,但它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发展服务贸易的重要性,并认为政府的干预阻碍了服务贸易的扩展。随着服务贸易议题被列入关税及贸易总协定谈判议程,国外学者对服务贸易问题的更加关注。

(一)对服务贸易的研究方法

在服务贸易的决定问题上,其研究主要包括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两个方面。在规范分析上,国外学者尝试试用传统贸易理论,特别是比较优势理论来解释服务贸易,认为服务贸易中存在比较利益。辛德利(Hindley)和史密斯(Smith)就通过大量研究,证明了比较优势理论适用于服务贸易。[1]随着现代贸易理论的发展,学者们又进一步探讨了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服务贸易的决定。其中琼斯和基尔兹克斯基提出和运用“服务链”的观念解释服务贸易,认为在规模经济作用下,生产过程更加复杂,需要更多的“服务链”。由于比较优势的存在,服务链可以促进生产的国际化,从而服务贸易的发展可以促进货物贸易的发展。[2]在实证研究上,豪克曼(Hoekman)和卡森迪(Karsenty)运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法分析了不同收入水平国家在发展服务贸易上的比较优势。[3]

(二)对贸易自由化和贸易壁垒的研究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服务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国外学者开始转向对服务贸易自由化和服务贸易壁垒的研究。萨皮尔阐述了服务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意义,鼓励其推进服务贸易自由化,扩大服务贸易出口,并分析了设置服务贸易壁垒的原因。[4]伯格斯则建立了一个“服务作为中间投入品”的模型探讨了服务贸易自由化对经济发展的意义,认为它可以降低最终产品的生产成本,促进货物贸易的发展,实现帕累托改进,提高国家福利水平。同时,学者们还将服务与竞争力结合起来研究。大卫(David)等人探讨了贸易领域中服务与竞争力的关系;[5]保罗(Paul)则研究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竞争力等等。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对服务贸易的研究才开始重视起来,主要涉及服务贸易自由化条件下的应对策略研究。张汉林研究了世贸组织与服务贸易自由化及我国的对策;盛斌对我国加入WTO后的服务贸易自由化进行了评估与分析。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服务贸易的研究开始了更多的涉及到竞争力领域的研究,从具体部门出发或者是从整体竞争力角度入手探讨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竞争力问题。郭海虹将竞争优势理论运用于服务贸易,研究了我国的服务贸易竞争力现状;王瑞萍分析了WTO下国内旅游业竞争力提升的策略;谭小芬利用贸易开放度、贸易竞争系数对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比较。

综上所述,学者对服务贸易的研究探讨主要从比较优势出发,过渡到对竞争优势的分析。在服务贸易中,只有认识现有的比较优势,将现有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才能形成真正的竞争力,才能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最终实现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协调发展。

二、我国货物贸易过快增长与服务贸易相对滞后的现状分析

《服务贸易总协定》的制定,标志着世界经济服务化。服务贸易成为全球竞争的焦点,成为影响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我国作为外贸大国,外贸结构的状况是货物贸易几乎占了全部,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长期以来,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发展不均衡,货物贸易的顺差与服务贸易的逆差形成鲜明对比,而且服务贸易在总贸易额中的比重偏低,主要以传统贸易为主,新兴的金融、通信和计算机服务占比较低,制约了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

(一)服务贸易增速滞后于货物贸易,且存在大量逆差

目前我国服务贸易规模继续扩大,但总体发展水平仍滞后于货物贸易。2006年上半年服务贸易总规模增速较货物贸易低5个百分点,服务贸易规模与货物贸易规模之比为1:9。其中,2006年上半年货物贸易出口4287亿美元,同比增长25%;而服务贸易出口403亿美元,同比增长17%,服务贸易出口不及货物贸易的1/10,也远低于世界平均的1/4的水平,从图1中也可以看出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增速较货物贸易出口增速低。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1983-2005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相关数据整理。

与货物贸易顺差相比,我国服务贸易存在大量逆差。根据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05年我国货物贸易顺差1341.9亿美元,同比增长127.5%,对经常项目顺差的贡献率达到83.5%;2006年上半年,货物贸易顺差800亿美元,同比增长47%。而2005年我国服务贸易逆差94亿美元,同比下降3%;2006年上半年,服务贸易逆差57亿美元,同比增长44%,开始出现上升趋势,但是服务贸易的逆差与货物贸易的顺差相比,两者的差距仍然比较大(见表1)。服务贸易的差额反映了服务贸易的进出口具有不平衡性。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1997-2005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相关数据整理。

(二)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偏低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服务业的发展,服务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影响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成为衡量一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但是,目前我国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例较低。2004年我国服务贸易收支总额为1345.67亿美元,分别占同期我国GDP和对外贸易额的8%和10.66%;2005年我国服务贸易占整个对外贸易的比重为10.2%,远低于20%的世界平均水平。

图2 中国服务贸易总额与对外贸易额的比较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1997-2005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相关数据整理。

(三)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额占全球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偏低

我国服务贸易出口总体增速较快,但其出口额占我国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仍然偏低,并呈下降趋势。以2005年为例,服务贸易出口额占我国贸易出口总额的比例仅为8.89%,只占全球平均水平18.9%的一半,而发达国家美国这一比例为28.1%。即使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这一比例也高达42.9%,可见,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额占贸易出口总额的比例明显偏低。另外,从全球发展态势来看,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占全球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虽有所上升,但占比仍然比较低,与其它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可以说,我国服务贸易相对规模虽有较大增长,但绝对规模仍然偏小,总体水平仍然很低。[6]

(四)我国服务贸易出结构极不平衡

在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中,仍然以传统贸易出口为主体,新兴贸易出口占比重较小。运输、旅游等传统服务部门在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中居于主导地位,而在全球贸易量最大的金融、保险、咨询、计算机信息技术等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的高附加值服务行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国际竞争力不高,对服务贸易发展贡献不大。2005年,我国旅游、运输出口额占我国服务贸易出口比重分别为20.7%和39.4%,二者合计占出口的60.1%。而金融、通讯、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项目仅占服务贸易总收支的8%。2006年上半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仍然集中于旅游和运输项目,这两项出口分别占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36%和23%。而高附加值服务行业中,计算机信息服务、咨询以及广告和宣传三个项目出口占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3%、9%和2%。可见,具有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旅游和运输行业在我国服务业出口中占绝对优势,而一些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服务出口虽有所增长,但出口占比仍偏低,除了政策、体制方面的原因,也缘于我国没有形成充分有效竞争的格局。而一些发达国家金融、通讯、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以及专有技术使用费和特权项下收支占到其服务贸易收支的1/4,美国专有权使用费和特许权项下收支占其服务贸易总额的11%,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印度软件服务收支规模占服务总规模的23%。再次表明了我国服务贸易各部门发展不合理,结构需要调整。[7]

三、实现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2006年商务部起草的《关于促进服务贸易出口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我国外贸将从偏重货物贸易转向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协调发展,并从各个层面给予服务贸易政策支持。以新兴服务产业和高附加值的服务产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可以形成后发优势,实现跳跃式增长。

(一)调整产业政策,加快服务业发展,提高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心开始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服务业将代替制造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其中,金融、保险、旅游和咨询等服务业是产业国际转移的重点领域。因此,产业政策应进一步向服务业倾斜,尤其是对技术、知识密集型的服务行业倾斜,以促进生产行业与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的迅速发展。这使我国的服务产业不仅能够为其他行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同时也能在国际竞争中拥有较强的竞争力。与服务业的较快发展相对应的必然是服务贸易的迅速发展,世界贸易将更多地体现在服务贸易的竞争上。

一是引进竞争机制,逐步推进服务贸易自由化。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只有在适度竞争中才能良性发展,过度保护和垄断只能束缚其发展。因此要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打破金融、电信等行业的垄断地位和体制,推进服务业的市场化。通过适度增加竞争主体,使企业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只有在服务业中逐步放宽进入条件、扩大开放领域、引入竞争机制等措施才能促进其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是将发展服务贸易与促进服务业发展和升级结合起来,提升我国在世界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地位。重点加大信息、物流、金融、研发、市场营销等生产业引进先进技术、管理流程和新的经营方式的力度,积极稳妥扩大市场准入。同时,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协作,包括通过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参与双向服务离岸外包进程。

三是积极推进服务业重点领域发展,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选择重点服务行业部门进行出口促进,是我国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调整的需要,是适应世界经济和贸易发展格局、抓住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机遇期、提升中国综合竞争力的需要。服务贸易包括许多分支部门,情况不同,问题复杂。要综合全球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国际市场需求前景、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部门发展潜力以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等多种因素,按照“重点促进”、“深入挖掘”和“特别关注”三个层次,针对运输、文化、软件外包等领域着重开展出口促进工作。

(二)重视服务贸易的发展,充分发挥政府政策的扶持作用

在服务贸易发展过程中,政府作为生产要素的组织协调者,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和实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认识发展服务贸易的重要性,抓住国际服务业加快转移的重要机遇,完善管理体制、制定扶持政策、创造良好环境,推动我国服务贸易发展。

一是政府继续加强对服务贸易发展的统筹协调,建立和完善服务贸易管理体系。服务贸易涉及金融、保险、电信等诸多服务业部门,服务贸易要发展,就必须强调整体协调。要推动建立各部门密切配合,中央和地方互动,政府和企业紧密联系的全国服务贸易协调管理机制。通过加强宏观规划、调查统计、市场促进、政策协调、对外谈判等统一协调工作,使政府管理更加务实、高效。[8]

二是根据服务贸易发展规律,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服务贸易促进体系。把握服务贸易不同于传统货物贸易的特点,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开展工作。充分利用国内广交会、厦洽会、文博会等平台,增加服务贸易交易的内容。在政府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由企业自发组建中国服务贸易行业协会,积极为我国服务贸易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办好“中国服务贸易指南”网站,为我国企业提供国际市场信息,帮助企业联系国际合作伙伴。

三是政府要对服务贸易企业予以政策倾斜与扶持。国际服务贸易最发达的美国,其政府为了鼓励服务出口,长期以来给予服务企业很多优惠,同时还非常重视技术研究、开发与教育。服务贸易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我国政府要加大对服务贸易企业尤其是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企业的政策倾斜与扶持力度,完善财政、信贷等优惠措施,并辅之以积极的产业结构、组织和技术政策,努力提高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的整体国际竞争力。

(三)积极拓展国际服务外包市场,寻求服务贸易的突破口

服务外包作为现代高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技术含量、高人力资本含量、高附加值、高产业带动力、高国际化水平、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等特征,它是当前国际服务业转移的新形式,也是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的新增长点。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大力促进我国服务外包发展,是我国加强与国际经济接轨、提升产业能级的重要手段,是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升利用外资层次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快发展现代高端服务业、提升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举措。发展服务外包市场对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向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跨国公司的战略调整以及系统、网络、存储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由业务流程外包和信息技术外包组成的服务外包正逐渐成为服务贸易的重要形式。要紧紧抓住新一轮国际服务业加速转移的机遇,将服务外包作为发展接续产业的重点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点进行培育。以占领高端服务外包市场为方向,以提升服务外包规模、层次、能级和竞争力为目标,以承接国际离岸服务外包为重点,主动承接跨国公司服务外包转移、拓展服务外包空间、提升服务外包能级,大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高增值服务能力的服务外包企业。聚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拓展国际市场能力的服务外包高端人才,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外包示范区和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努力将我国建成服务外包的重要集聚区和重要基地之一。

(四)实施服务贸易品牌战略,加快培育服务贸易龙头企业

在发展服务贸易的过程中,实施品牌策略,引入品牌竞争机制是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以积极心态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举措。

一是出口企业要牢固树立品牌意识。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质量是实施品牌战略的坚实基础。只有拥有更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更多自主创新知识产权和自主知名品牌的企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才能更强。

二是要把扶持服务贸易自主出口品牌作为国家实施品牌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大力开展自主出口品牌建设,培育发展出口名牌,打造一批主业突出、具有核心竞争力、能够发挥龙头骨干作用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企业和企业集团,并将之培育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公司,成为参与国际服务贸易竞争的主要力量。

三是要根据现实情况的变化,适时确定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品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带动服务贸易出口快速增长。同时,还要全面研究规划现有服务出口品牌,从中确定一批有影响、有发展潜力的品牌,在市场开拓、跨国经营、信息服务等环节予以重点扶持,通过培育建立一批服务贸易的重点品牌,迅速进入国际市场。而对已形成规模、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现有服务贸易企业品牌,给予保护,逐步做大做强我国服务贸易品牌。

(五)加快服务贸易人才培养,提高服务贸易人员素质

服务业特别是新兴的服务贸易领域,属于智力密集型行业。因此,一国专业性和技术性人才的储备对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很大,如果服务者不具备专业的技术知识,就不可能提供具有高附加值的服务。由此可见,服务贸易提供者素质是决定服务贸易质量和服务贸易效益的关键,也是制约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

因此,我国在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同时,应重点关注人才的培养,注重提升人力资本的素质。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服务贸易人才,尤其是新兴服务贸易和知识型服务贸易所需的外向型高层次人才奇缺。今后我国在加强服务贸易意识的同时还应重视培养适应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要求的精通国际金融、会计、审计、保险、国际商法、国际运输、国际承包等业务的复合型服务人才,使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建立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之上,为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9]

(六)建立完善的服务贸易相关政策法规体系

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一样,其发展和市场都要求有严格的法律法规约束,特别是涉及培育和保护国内服务业都应有严格的法律依据。

为了使我国的服务贸易尽快融入世界这个大环境,应根据WTO的要求,尽快建立健全既符合本国经济发展目标又不违背国际法律准则的法律法规体系,对服务市场准入原则、服务贸易的税收、投资、优惠条件等要以法律形式规定下来,以增加我国服务贸易的透明度,使服务贸易真正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同时,充分利用WTO的有关例外条款和“灰色区域”,制定适度的保护政策,以保护我国服务贸易的正常发展。

参考文献:

[1] B.Hindley andA.Smith.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Trade in service. 1984.7(4).

[2] E.Weisman. Trade in services and imperfect competition: application to international aviation. 1990.

[3] B.Hoekman, G.Karsent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nsaction in services. Development Policy Review.1992.

[4] A.Sapir. North-South Issues in Trade Service. The World Economy. 1985..

[5] Rubalcaba, Luis,Gago,David. Relationship between Services and Competitiveness: The Case of Spanish Trade. 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 2001.

[6] 高文志,余建星,王庆云.服务贸易:大力发展,势在必行[J].国际经济合作,2006,(2).

[7] 胡景岩. 服务贸易发展潜力巨大[N]. 经济日报.2006-12-14.

[8] 魏下海.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经济前沿,2006,(7).

Research 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Customs Trade and Service Trade Based on Harmony

GAO Wang-dong1;JIANG Xiao-hua 2

(1.Research Institute of Regional Economy,Shandong Economic University Jinan 250001,China;

2.Shandong Economic University,Jinan,250014,China)

第9篇:服务业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

论文摘要:国际经济发展经验表明,服务业发展加速一般发生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由低收入水平向中等收入水平的转变时期。本文依据全球经济结构已经出现由工业经济向服务业经济转变的趋势,而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现状,对发展服务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探讨。

自20世纪60年代初起,服务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断提升,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全球经济服务化趋势的不断加剧,其就业人数和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关系到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多样化需要,同时也是关系到工业部门、农业部门乃至影响整个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力量。

1服务业的发达程度是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基本标志。

服务业的兴旺发达是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结果,越是经济发达的国家,服务业越发达,人均GDP较高的国家,其服务业的产出与就业比重也相对较高,也基本代表了一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目前,在世界总量中,服务业产值已超过了60%,其中一些发达国家的服务业产值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0%,个别国家接近80%,而服务业的就业比重,发达国家已高达70%左右,中等收入国家为50%-60%之间。同时,世界服务贸易占到贸易总额的1/4;服务消费占到所有消费的1/2左右。因此,可以说世界经济实际上以服务商品的生产为主,己经步入了“服务经济”时代。然而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比重,到2004年仅为31.18%,我国服务业就业劳动力占就业人口比重为30%,与国外相比,显然比重过低,整体水平滞后,明显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2发展服务业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逐步提高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促进第一、二产业的优化升级,这应是我国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本方向。我国经济结构长期依赖传统工业的发展道路,但一些重要的资源如石油、天然气、铁、铜等国内自给率日益下降,资源短缺已经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问题,而同工业相比,服务业具有污染少、资源消耗低等一系列优势,并且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高新技术的应用从生产领域扩展到服务业领域,产生了许多新的职业和岗位,如信息技术含金量较高的现代金融、通讯等服务行业。这些行业的发展将提高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而且可以优化服务业的内部结构和就业结构。我国要实现现代化,在本世纪中叶达到世界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就必须在继续积极发展具有竞争优势和劳动力密集型的制造业的同时,加快发展服务业,使其与经济整体发展相协调。3发展服务业有利于促进工业化的细分及深化。

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会不断提出各种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往往有赖于工业技术上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从而对工业提出新的要求,比如医疗领域中不断出现的各种疑难杂症,在检测和治疗上的新突破要求有更高的生物化学技术、信息技术等,从而推动工业相关行业的发展。并且服务业中的许多行业具有社会基础性质,有利于市场的进一步深化。如商业和交通运输业可以促进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结合,解决生产与消费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矛盾,从而保证工业生产的顺利进行,提高市场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金融业是投资的载体,而投资是工业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因而金融业也就在国民经济运行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行业作用,它的运营状况直接制约着工业经济的健康和持续发展。因此以商业、交通运输业和金融业等为代表的现代商流、物流和信息流的交织、持续运行在促进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深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4发展服务业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由农业向二、三产业的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我国已处于工业化中期,工业大规模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开始减弱,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服务业将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我国未来几年,甚至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就业压力十分巨大。据中国社科院和国家信息中心预测显示,“十一五”期间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在500万到550万之间。如果农村每年的城市化水平提高1%,就要转移1000万劳动力,加上往年失业的人口,“十一五”期间可能有四五千万劳动力需要就业。而服务业在吸纳就业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服务业门类众多,各种类型的行业并存,就业形式灵活多样,能够容纳不同层次的就业群体,加快发展服务业有利于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

5发展服务业有利于推进城市化进程。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经济相继面临产业结构升级缓慢、消费市场长期低迷等问题,城市经济的重要性和城市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受到经济学家的日益重视,这带动了对城市化功能和发展规律的深入研究。郭克莎等对世界主要国家城市化发展历程的分析表明,工业在城市化中前期具有直接和较大的带动作用,工业发展所具有的聚集效应带动了城市的兴起和繁荣。而“当工业化演进到较高阶段、人均收入达到较高水平以后,对城市化进程的主导作用逐步由工业转变为整个非农产业…”,“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的上升明显快于生产比重的上升,而这主要不是工业而是服务业的就业增长带动的”。这一研究结果揭示了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的关系,表明两者之间最直接的联系是服务业对城市就业具有较强的吸纳作用,服务业所提供的大量就业岗位是保证城乡人口顺利转移和城市化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总之,发展服务业在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加快发展服务业将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减少我国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降低对环境破坏的程度;加快发展服务业必将推动我国市场化、产业化、城市化进程,在促进就业、拉动消费、扩大对外贸易、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华而诚.论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经济研究,2001(12).

[2]李江帆.中国第三产业的战略地位与发展方向.财贸经济,2004(1).

[3]程大中.论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黏合剂”作用.财贸经济,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