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民族艺术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艺术内涵美的理解与把握在初中美术教学中不只是难点也是重点。而探究式教学方法能够加深学生对民族艺术的理解。教师在从阿荣旗的大自然中汲取敬畏自然素材之后,要提升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帮助学生从美术课堂上体悟并理解艺术是生命与自然的融合这一概念。如在人教版七年级第一单元的《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中,授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美感的把握能力,肯定对生命价值的追求,明确艺术家对自然和人类精神的和谐交融的表达手法。阿荣旗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学校可以组织学生深入体验当地民族艺术文化,了解皮革工艺的服饰、头巾、围腰,绚烂的色彩,融入美术纸张,会形成怎样的艺术效果。
阿荣旗刺绣大师、剪纸大师独特的民族艺术技巧和手法,无不展现出独特的价值观和审美特性。初中生在接触到现实生活中的艺术作品时,会对整个构图、色彩和创造完成自我的理解和认知,美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互动问答和引导解读学生对艺术作品的认知想法,能高层次地完成对学生表现的总结和评价。艺术是起源于生活的。只有真正接触并体会,从民族艺术作品中感悟工艺品图案中表现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从合理的构图和绚丽和谐的色彩中感悟艺术的魅力,才能让初中美术课堂更加鲜活,才能让民族艺术真正融入初中美术课堂,提升学生们对民族艺术的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而这种源于现实生活对民族艺术的追求,相信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心灵震撼。
二、崇尚自由,腾飞想象
艺术是自由的,想象力是无穷的。对初中生而言,丰富多彩、绚烂无比的想象力,本身就是一座艺术的宝库。此时,愉快式教学方法便可以在美术课堂中自如运用了。在这种教学方法中,教师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在导入民族艺术时,教师需要以平缓、轻松、愉快的态度,引发学生对民族艺术的学习情绪。不可以用严厉、肃穆的态度传授知识。如在人教版七年级第二单元的《春天的畅想》中,教师可以搜集大量的“农民画”,“农民画”中绚烂的色彩和朴实的情感,能够促使学生充分的展开想象的翅膀,也可搜集“绿、野、情、史”等特色旅游资源图片供学生们欣赏。总之,要让学生展开自由想象的翅膀,不需局限于课堂传授,而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作画的能力。
【关键词】少数民族艺术;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呈现出“多元一体”的民族文化艺术格局。少数民族艺术的概念,从广义上讲,包括音乐、舞蹈、美术、文学,从狭义上讲,包括音乐、舞蹈、美术。我国的少数民族艺术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艺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艺术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水源头,具有宝贵的史学价值和艺术价值。以海南为例,海南是一个以汉族、黎族、苗族、回族为世居民族、多民族聚居的海岛省份,这里生活着30多个少数民族。千百年来,海南古朴独特的民族风情使得这里的社会风貌丰富多彩,其中最具有特色的海南少数民族便是黎族、苗族、回族。他们的民族文化以独特绚丽而著称于世。保护与传承这些宝贵的民族艺术,将其纳入当地高校的公共艺术课程是一项切实可行的举措。
一、少数民族艺术的推广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我国拥有56个民族,各民族的居住状况正所谓“大杂居,小聚居”,即少数民族和汉民族杂居在一起,正所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在生活习惯、审美心理、民族文化等多方面彼此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在我国的多民族聚居地区重视保护与传承宝贵的少数民族艺术是势在必行的,而且在这些地区的高校将少数民族艺术纳入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范畴不仅有利于少数民族艺术的传承,也是对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有益探索。以海南省为例,海南有少数民族30多个,其中主要是黎族,其次是苗族、回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1/6。各民族都有着自己极具魅力的民族艺术。例如黎族的绣面文身,神话传说、黎族歌舞、民间节庆、服饰饮食等,这些宝贵的艺术财富对我国高校大学生都有着深远积极的影响。1.高校学生学习少数民族艺术能够增强大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我国少数民族艺术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民族艺术厚重的历史感是少数民族艺术能够增强大学生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的重要因素。例如,据专家考证,海南黎族与台湾阿美、泰布排湾等少数民族族群同属与祖国大陆南部古百越族后裔。琼、台少数民族族源相同、习俗相近、文化相似,至今琼、台少数民族同胞都会用传统的艺术形式共度“三月三”佳节,可谓是“同宗同源本一家,载歌载舞庆佳节”。这些相关文化艺术知识如果能成为公共艺术教学内容,必定会增强大学生的民族凝聚力。2.少数民族艺术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对少数民族艺术的传承和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如今少数民族艺术在保护与传承问题上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老一代艺人、匠人逐渐离去,民族民间艺术的技术技艺也在渐渐消失,所以对于民族艺术的传承保护不能仅仅靠政府的宣传推广,还要纳入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体系中。3.少数民族艺术在高校教育中实施,可以培养大量优秀的艺术人才,增强对少数民族艺术的认识,培养学生对少数民族艺术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少数民族艺术的魅力,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4.高校学生学习少数民族艺术,不仅是对艺术的了解和掌握,更能够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文化修养,更有利于促进我国少数民族艺术的发展和创新,激发学生创作的灵感和热情。
二、少数民族艺术融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实问题
我国对于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以及少数民族艺术教育的重视,和对之进行的教学方式、课程设置的改革尚不成熟,仍然处于不断探索与不断实践的阶段。目前,我国普通高校的少数民族艺术在公共艺术教育方面存在诸多问题。1.学生对少数民族艺术兴趣不足。众所周知,流行艺术作为当今艺术领域的主流,对学生的影响很大。然而,高校大学生对我国珍贵的民族艺术、少数民族艺术没有报以足够的关注和兴趣,甚至有些学生将流行艺术冠之以“洋”,而民族艺术、少数民族艺术就等同于“土”,这样的思想不利于少数民族艺术在公共艺术教育中的推广。2.少数民族艺术教学的师资薄弱。艺术教师是有特殊技能的教师,必须具有较深厚的艺术功底。然而作为少数民族艺术课程的教师,其专业性显得尤为重要,他必须对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艺术有更全面的了解和研究。当前,满足要求的专业教师明显匮乏,这也成为少数民族艺术在公共艺术教育中推广的一个瓶颈问题。3.少数民族艺术的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单一。目前我国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多以欣赏为主,主要有音乐欣赏、舞蹈欣赏、美术作品欣赏、建筑作品鉴赏等,教学形式忽略了学生的参与性,这样也大大挫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更埋没了大学生的创造性。少数民族艺术具有更广泛的实践、参与、表演和创造的特点,因此当前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无法满足少数民族艺术的教学要求和艺术要求。
三、少数民族艺术融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举措与途径
1.通过制定制度措施,保证少数民族艺术教育的有效开展。目前我国各高校均开设了相对较为丰富的公共艺术相关课程,但是在少数民族艺术的教育方面尚显薄弱,因此笔者建议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制度建设方面,要高度重视少数民族艺术融入公共艺术教育的工作,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完整、规范的制度和措施,为这一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保证少数民族艺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和健康发展。如把少数民族艺术课程纳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类通识教育体系,并严格规定学生修满一定的少数民族艺术相关课程学分,建立操作性较强的监管和评估制度。2.建设少数民族艺术精品课程、编纂教材。少数民族艺术融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既为大学生提供了解我国璀璨的少数民族艺术的机会、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同时又能依托高校艺术教育平台,大力发掘少数民族艺术资源,充分利用少数民族悠久的文化历史和艺术资源,在传承保护中加以弘扬。课程内容要力争涵盖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等主要艺术类别,兼顾理论、技巧与赏析等多方面内容,让不同层次和兴趣爱好的高校大学生都能从中感受少数民族艺术的魅力。在此基础上,高校应鼓励和扶持建设少数民族艺术精品课程,并为之辅以配套教材,从而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保证此类课程能够长期可持续地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开展。3.加强少数民族艺术师资队伍的建设。目前,高校中专门从事少数民族艺术类课程的专任教师师资薄弱,解决这一问题,应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理念:(1)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到国内少数民族艺术相关研究机构进行进修学习,提高教师对少数民族艺术的教学水平和资源占有量。(2)聘请研究少数民族艺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到高校讲学、举办讲座,邀请具有少数民族艺术高水平技艺的民间艺人、匠人走进课堂或担任客座教授,让学生不仅切身感受少数民族艺术的生存状态,也能帮助学生找到灵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例如在海南省,黎族是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琼中黎族民歌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海南高校的公共艺术教学将此少数民族艺术纳入教学,邀请民间艺术家在课堂上为学生细致讲解、表演黎族民歌,一定会给学生带来深刻的体会,也会为黎族民歌的传承、保护、弘扬贡献一分力量。再如黎族的黎锦、竹竿舞等一批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文化艺术,在海南高校中通过进入艺术课堂的形式加以推广,获得大学生的认可和喜爱,这无疑对于少数民族优秀艺术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4.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艺术的存在具有丰富多样性,少数民族的艺术更是如此。因此将少数民族艺术融入高校艺术教育的课堂要充分利用此特点,在教学形式及教学方法上不囿于传统,敢于创新。笔者认为,艺术的学习需要实践,我国少数民族艺术的学习亦是如此。在教学上不仅是简单的艺术理论知识或技能培训,也不能变为热闹的休闲娱乐课,而是要通过雅俗共赏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让大学生在实践和参与中被感染、被熏陶,使情感得以陶冶,精神得以升华。因此教师应当增加学生在课堂参与艺术活动的机会,例如举办少数民族歌会、舞会、运动会,举办少数民族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一系列的展示活动。这样的活动既使学生扎实地掌握知识,又提高了学习兴趣。弘扬优秀文化是我国时代的主旋律,将少数民族艺术引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堂,能够增进广大学生对民族文化更加直观和深入的了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对于弘扬我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丰富学校艺术教育的内容,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课程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进一步体现了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的特点。
【参考文献】
[1]王玲.少数民族音乐在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的文化价值[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6).
[2]田雅丽.对高校艺术教育建设的几点构想[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3]刘建刚.俸燕萍,广西普通高校少数民族艺术教育现状调查研究[J].知识经济,2011(3).
动漫广告的创新表现,不论是简单的山寨模仿还是固守旧有的创作模式,虽然存在提高的空间,但充其量只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优化,而不能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因此需要独辟蹊径的创作理念,引领动漫广告走向多元化的发展。对于中国动漫广告的发展而言,在创新过程中更多地融入民族艺术元素和形式表现将更有利于广告的传播。同时,富有浓郁民族气息的动漫广告更能引起本土观众的共鸣。而在形式表现上,新颖独特的视觉效果则也会引起其他民族受众群体的浓厚兴趣。鲁迅先生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身处文化大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历史悠久的民族艺术是我们取之不尽的宝库,目前普遍存在的创新乏力的现状可以从我们独特的民族艺术视角出发,通过创作者的创新理念将丰富的传统民族艺术和现代制作技术相结合,从而创作出全新的、具有独特民族特征的现代动漫广告作品。此外,在现代动漫广告中应用传统民族艺术时则应该寻求更多的创新突破,不同内容、形式间的解构重组是创新过程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如六神产品的动漫广告《花露水的前世今生》(图3)就将流行于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擦笔肖像画法同现代技术相结合,不但在创意与形式表现上融入了更多的怀旧情感要素,而且在传统绘制技巧与现代制作技术的结合上更是体现了创作者独辟蹊径的创新理念与成功的探索。
2.民族艺术元素的挖掘
我国的民族艺术中有大量可以通过提炼加工继而应用到动漫广告中的新元素。这样的尝试可以切实将以民族艺术为核心的创新理念与独特风格应用到实际作品之中。相较于其他广告媒体而言,动漫广告的传播更多集中于视觉和听觉。因此从民族艺术中提炼相关元素时,传统戏曲的优势条件更为突出。传统戏曲中,典型的脸谱、服饰是最适于表现的视觉元素。使用这类视觉元素首先能带来浓郁的民族气息,进而将作品区别于其他动漫广告;另外,经典的脸谱和服饰背后往往有着相应的故事情节和角色特征,通过使用这些典型的元素,可以利用其背后所隐含的信息作为广告的宣传手段。对于动漫广告这样寸“秒”寸金的商业行为,更大的信息量就意味着有可能吸引到更多的受众群体。天津滨海新区制作的3D版京剧《定军山》(图4),虽然还是一部翻版剧,但在人物造型上做了很大改动,人物趋向于Q版化处理,背景也不单单是一个空落落的戏台,而是通过三维特效加入了很多背景环境,戏曲和水墨均在这里体现出了各自的风采。由于视觉体验往往占据绝大部分的注意力,听觉相较于视觉往往容易被忽略,因此,听觉在广告中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一段配合画面精心挑选或编写的乐曲能够充分营造广告传递信息时所需要的氛围,而乐曲节奏的变化能够配合甚至引领广告剧情发展的抑扬顿挫,使广告观赏者处于设计者设定的基调和情绪中。中国民族戏曲艺术中有着音色各异的器乐、风格多样的唱腔,通过独具匠心的创意组合能够展现丰富的情境用以打动观众实现诉求。另外,设计师巧妙地使用这些视听元素可以令动漫广告作品在创造商业利益的同时更加具备传播文化的功能,从而让广告方的利益、观众的视觉享受和弘扬传统民族文化这三个方面的获益实现良性循环。
3.独特风格的突出体现
中国的动漫广告产业发展,不论运作模式还是内容形式都滞后于国际领先水平。国内的动漫广告最终要面对的不仅是国内观众,走向国际市场是未来的趋势。不论对于创作者还是品牌,开发出以创作团队或品牌为基点的独有风格才能产生真正的品牌效应,也才能形成动漫广告自身品质的独特魅力进而带动大众审美品位的提升。但仅依靠这一点还不足以让作品脱颖而出,应用中国传统民族艺术可以让动漫广告作品散发出浓厚的东方意蕴。通过对传统民族艺术的深入挖掘,在现代技术的支持下,寻求传统和现念的结合,通过合理地整合诸多传统民族艺术元素,从而完成中国动漫广告创作风格的新突破。BMW2010年度推出的“BMW之悦”系列广告(图5),从车主与座驾的感情特征上拟人化创意车型的个性,从而让车的个性特征极为强烈地传达给消费者。设计者选用了京剧的英雄脸谱与车体进行融合,一红一蓝的脸谱代表着热血和奔放,更符合男性桀骜不驯、霸气十足的性格特征。车体与脸谱的中轴对称分布也似有意展现其流畅的线条、高级灰的色泽以及强大的功能,广告语也取异曲同工之妙、英雄所见略同之意突出乐与英雄的概念,从而在文化分量和英雄气场上突显其独特的风格。
4.结语
作为网络文化多元化的一种表现,传统艺术在网络文化的发展中实现着的进步,也在不断地发生变革: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电影等新的艺术形式在网络兴盛中诞生。尤如消费者在网上群体参与并制作的奥迪公司的创意广告:大胆激发消费者的热情,在网络上征集广告创意,并邀请参与其中的奥迪汽车爱好者――被有些营销专家称为爱玩广告的“C一代”――担任广告主角拍摄他们自己构思的广告;网络音乐、网络歌手、网络电影、网络明星也在网络传播中应运而生。可以说,在这种新型艺术形式中接受主体不是被动的,而是直接参与到艺术构思和艺术创作中来,改变了传统的艺术创作模式。
网络音乐、网络电影实现了对传统艺术形式的创新,在内形式(内容的内部结构和联系)和外形式(结构、体裁、艺术语言、表现手法)上都发生了变化。网络音乐是对传统音乐创作过程和形式上的颠覆。原创音乐创作数量激增,其他音乐新概念层出不穷,内容结构出现了“串烧”、歪唱等;音乐介质也不再是必需存在,由于音乐创作资源实现了网上共享,网上音乐合成制作便捷可行,有音乐表达意愿的人们获得了展示的平台与机会。在表现手法上,网络音乐也尝试采用新手法,雪村的音乐大胆的运用了flash,还有歌曲采用方言演唱等;在传播方式上,网络音乐最大限度地利用互联网,实现创作者之间、创作者和受众之间的交流,互动和合作。而网络电影是专为在网上播放而制作的一种影片,是网络时代草根视觉传播的开端,人们纷纷拿起DV,不再拘泥于固有的文化价值理念,大胆表现自我,表述个人的理念,创造出具有鲜明时代精神和富于形式美的艺术作品。
网络的迅速发展,对传统艺术的传播方式造成巨大冲击,不仅导致所有传统艺术形态的升级换代和现代更新,而且创造了大量崭新的艺术形式。文化艺术领域内部发生了行业内的大调整、大改组,新的艺术传播媒介网络文化的发展,使得一些昔日文化艺术界的“龙头老大”风光不再,为人类创造了新的数字化艺术体验的新方式。
现代传媒提倡双向互动传播和实时同步传播,艺术作品的网络传播已成为当下艺术传播的全新手段。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传播中的群体价值得以突显,接受主体(即观众、听众、读者、网民)更大程度地在文化艺术传播的过程中成为传播的推动者。这种深刻的影响促使创作主体(即作家、艺术家和编创人员等)的反思和再创作。
现在,艺术作品的传播已逐渐实现网络化形态的发展。全球网民们可以进行网上阅读,最受欢迎的博客作者获得的点击率已不亚于绝大部分报纸的发行量,许多博客作者转而成为专业写作者,其作品经整理由出版社出版发行;音乐的网络点击率与日俱增,世界各地的爱好者在音乐网站试听并下载大量不同风格的音乐,实现了全球资源共享,歌曲的网络推介改变了传统的歌曲与传播方式,大量平民色彩的歌手也通过互联网这个平台把自己的歌曲推向社会;电影、传统戏曲的网络下载与点播更是充分利用了互联网的全球性,相关部门和戏迷们纷纷建立网站,交流心得,传播文化,进行网上表演和评比活动,昆剧等一些剧种因此获得了海外市场的支持。量身订制个人性艺术作品,成为网络时代特有的艺术传播现象。网络艺术传播的个人化,使人们可以而且能够追求超越时空的信息选择。网络化的艺术传播,使人们不再受传统媒体的制约,可以主动地、有选择地接受信息。艺术是最富于个人化的行为,而网络空间所具有的自由性特质正满足了艺术表现或再现的媒体需要。
随着网络个性传播时代的到来,网络音乐、网络电影、网络戏曲的传播也迅速发展走向成熟,实现了草根文化的全球化传播和交流。在全球化条件下,世界各国传统艺术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格局,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相互渗透、难舍难分。各国的传统艺术逐步走向世界,并通过世界来传承。这也就涉及到艺术传统的继承、发展与创新,涉及到艺术的本土化、民族化、现代化等问题,涉及到传统艺术不同民族间的横向交流与交互影响。因此,我们要用全球的视野来反观和看待我们的传统艺术,看哪些成分需要继承,哪些成分需要创新,甚或抛弃,否则,传统艺术越传只能离世界文明大道越远。
提高文化自觉和创作的自主性,加强对传统艺术本身的认识,能够对网络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创作的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网络为艺术交流与创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工具,不同民族艺术的交流呈现出全球化的格局,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的互动有了平台,呈现快且频繁的趋势。然而,传统艺术有自身的特点以及发展的规律,这种艺术间的民族差异和特性并没有因为网络这一交流工具的便捷而消弥,艺术的民族特性益加突显,也只有坚持艺术的民族性,坚持自我发展的道路,遵循艺术创作发展的规律,突出创作的主体意识,民族艺术才能真正地发扬光大,符合全球化的时代要求,因为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要想发挥网络文化的艺术功能,就必须正确处理艺术创作中的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关系,做到以我为主,博采众长并为我所用。艺术传统的继承并不意味着保守的文化观,我们在网络全球化的文化背景下既要突出民族意识,又要有健康、开放、发展、平等的心态,做到适应网络文化带来的全球化和多元化的格局,在坚持自我的同时做好艺术整合与艺术创新。必须始终坚持把传承和发展艺术传统放在重要的位置,在传承中求发展,在发展中促传承。因为艺术的发展必须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结合新的实践和新的时代要求才能实现艺术创新。
总而言之,全球化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全球化对于世界艺术的整体发展,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在网络背景下的全球化时代,不仅艺术的民族性不可能消失,而且民族主义思潮会长期存在甚至强化。我们应在肯定网络文化的基础上,鼓励相互之间加强交流和对话,以帮助民族艺术的革新,促进民族艺术的新的繁荣。陈此这外,还要正确处理艺术创作中民族性与现代性、世界性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没有艺术的民族性,艺术的现代性和世界性就无所寄托,而离开艺术的现代性和世界性,艺术的民族性就无从扎根。正确处理传统艺术与世界艺术的关系是在传统艺遇见数字化和全球化的时代,保持传统艺术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坚持世界文艺共同建设,加强传统艺术的创新,在汲取传统艺术的优秀成果的同时,不断地推陈出新,不断突破本民族艺术的地域和模式的局限性而走向世界,获得文化的认同,因为不断创新与超越正是传统艺术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的根本。
美术人类学是运用当代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美术进行研究,将美术方面的知识与人类文化知识相结合或交叉运用所形成的学科。它不仅研究美术的概念,行为,表现,也研究与美术相关的各种文化现象,这种具有开阔的全球文化视角和人类学视野的研究方法,对人类美术文化的深入研究和深刻理解,将会加深我们对人类美术创造。在学校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运用美术人类学的理念去指导学生美术创作实践,从美术人类学的角度去理解和研究民间艺术,创造性地利用地域性的民间艺术,使之成为当地学校美术教学不可多得的校外教育资源。本文就美术人类学的美术历史观和美术价值观,对现代学校美术教学,如何引用民间艺术做为课程资源进行初步探讨。
一、从美术人类学历史观的角度去理解民间艺术
每一个民族在发展中都有自己的特殊的历史,要了解一个民族及其文化,就必须要了解这个民族的历史,而艺术则是一个民族历史发展的真实反映。生活在地球广袤土地上的各民族的艺术做为民族文化历史发展中的一部分,有着自己的特点和规律,既相关联系,又相互影响。美术人类学的历史观既尊重各民族的美术发展历程的独立性,也注重其相互影响的普遍性,民族民间艺术是与当地人情风俗密切相关的,并与当地区域文化的历史渊源有着密切关系,具有独特乡土气息的一种艺术形式,“民族民间美术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民淳风之美的结晶,其中蕴含着民族的心理素质的精神素质,反应着质朴的审美观念”。民族民间艺术长期以来及其特有的方式传承和生生不息的发展,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民间民俗,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技艺精湛,带有狂热的宗教崇拜而付出毕生精力的民间艺术家,在少数民族地区,精致富丽的银饰,朴实憨厚的泥塑和豪放粗犷的傩戏面具。这些艺术承载着一个民族地域文化的审美特征,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组织架构的历史形态;折射出其不同时代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艺术精神,并与当今社会的创新要求是一致的。民间美术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反映与呈现出特定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也影响着民族心理和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她是其它美术的渊源和基础。学生们在生活中接触到不同的民间艺术,从小耳濡目染地得到民间艺术熏陶,他们对剪纸、刺绣、蜡染、泥塑等民间美术十分熟悉,民间艺术就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所有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体验生活,学习艺术的丰富资源。从美术人类学的视角来看,民间美术能为学校美术教育做出重大贡献。然而,民族民间艺术所特有的在教育方面的重要意义,目前,在相当程度上都还远不为人所知,这些宝贵的艺术教育资源并未能够引起教育和美术界的足够重视。
二、从美术人类学价值观的视角来把握民间艺术在学校美术教育中的价值
现代美术教育提倡美术教育的性质不再是某种技能教育,而是一种文化学习,因而美术教育不仅仅是教学生一些基本的美术知识和审美素养,而且还包括进行视觉艺术文化的交流和传承,文化的传承不但包括自己本民族的文化艺术,还包括今天国际上流行的主流视觉文化,同样也包括世界各民族的地域美术文化。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五十六个民族汇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艺术,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差异,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使得今天我们能够领略不同的民间艺术的风采,可以说,优秀的民族艺术是一个民族的文明历史积淀和智慧的结晶,每个民族都拥有一座独特的民间艺术博物馆,是各民族文化发展的一面镜子。积淀深厚的民族民间艺术为学生提供了学校难以相比的丰富的艺术经验和教育资源,可以说多样的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共享的精神财富。将民族民间艺术引进学校美术教学课堂,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
1、民族民间艺术的教育资源,可以作为学校美术教育的补充
我国少数民族大都生活在边远的山区或经济欠发达地区,受经济条件和信息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加上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平衡,当地的学校美术教育水平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学校的办学条件无法与国外或经济发达的地区相提并论,因此,因地制宜地把当地的民间艺术引入学校美术课堂,作为学校美术教育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开发校本教材(乡土教材),这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途径。在少数民族地区,每年的“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等少数民族节目,教师科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去参观考察各种民俗活动,欣赏多姿多彩的民族舞蹈,访问民间艺人,领略绚丽的传统民族服饰,理解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例如;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是傩面具保存最原始最完好的地区,素有“傩戏活化石”、“ 傩文化之乡”之誉,区内建有多座傩面具博物馆、陈列室和民间制作作坊。地方学校再利用民族民间艺术进行教学时,可充分利用当地的民俗博物馆,民间艺术陈列等社会公共资源。傩面具做为傩文化的一种视觉艺术表现形式,集绘画、雕塑和工艺美术与一身;傩戏面具雕刻,个性鲜明,神采飞扬,或夸张或变形,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渗透着强烈的民族气派,它所蕴涵的文化积淀,涉及到宗教、祭祀、民俗、艺术等各个领域,并与当地的民风民俗和民族某种思想意识和文化审美心理相适应而吻合。
2.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也是民族民间艺术自身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 传统元素 VI 设计 传统元素的运用
一、中国传统元素的概念
中国传统元素的概念从狭义上来理解是指中国的传统图形,文字等具象元素,例如:古代织物绘卷上的图案和色彩、京戏脸谱、皮影、中国书法、篆刻印章、太极图等等。从广义上来理解是指能代表中国民族文化的所有元素,除中国传统图形、汉字以外,还有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传统美学,传统设计思想等等。
二、 VI设计的概念
VI(Visual)是视觉识别的英文简称,它借助一切可见的视觉符号在企业内外传递与企业相关的信息。VI是CI设计中的一个分支,CI是企业对经营理念、价值观念、文化精神的塑造过程,藉此改造和形成企业内部的制度和结构,并通过企业的视觉设计,将企业形象有目的、有计划的传播给企业内外的广告公众,从而达到社会公众对企业的理解、支持与认同的目的。
三、 中国传统元素在VI设计中的运用
在当今艺术设计领域,由于国外各种新思潮的涌入和渗透,动摇着我们固有的价值观与审美观,使我们的作品越来越远离民族个性。同时,对传统不加扬弃的描摹也导致民族工艺发展的停滞。因此,如何认识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的关系,使其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更为广泛和深入,在“国际设计风格潮流”之后,开创多元化的设计潮流,是新一代设计师们所面临的课题。做具有中国特色的VI设计,首先应该考虑到我国的政治经济体制,充分了解企业的发展经营状况,结合国际优秀的VI设计,创造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具有国际化传达标准的视觉识别达系统。结合企业的经营优势和民族文化特点,以突出个性魅力的视觉转达作为进驻国际市场的有效手段。中国传统元素的运用设计是将中国传统艺术元素融合到现代设计中,以现代的设计手法表现传统文化或者提炼传统文化中的元素,将其通过现代设计的手法影射现代社会中的某个主题,在VI设计中,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图案的运用
中国传统图案的造型方式、构图方式、构图空间观念、形态观念、形态表情等都是我们需要系统分析和学习的。国际著名设计师陈幼坚,他擅长糅合中国艺术与工艺元素于现代设计中,为中国传统视象注入现代生命力,“东情西韵”是其作品独“道”的地方,它能让人看到在欧式包装和西方简洁线条下跳跃着的中国热情,让人体会到了东西合璧的唯美。2008年北京申奥标志、中国银行的VI、中国联通的视觉识别系统等都是运用传统图案或图形而设计的经典之作,透过传统而赋予艺术设计作品现代意义是艺术设计不朽的主题,它值得设计者永恒的关注。
(二)传统汉字图形的运用
汉字是我国汉民族几千年的创造,在设计文字之林中,汉字是绝无仅有而异乎寻常的。汉字是通过象形、会意等六种构成手段来传达特定的表意性。加之“图形化” “符号化”的表现特质,可以说是标志的最原始形式。同时,甲骨文、篆、隶、楷等各书体不同的表征也为现代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视觉元素。将其用在设计中,不管是单体汉字还是流畅的书法,都大大增强了设计的东方神韵。
(三)传统书画元素的运用
中国传统书画具有力量之美,空间之美,简约之美,意境之美等特点,这与现代设计的形式美上具有共同点,把中国的传统书画元素运用到现代设计中去,既增强东方神韵,又丰富了设计中的表现形式。
(四)传统色彩的运用
色彩是设计中最重要的视觉传达要素。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对于不同民族来说,由于生活习惯、文化传统和历史沿革不同,其审美要求也不同。因此,在进行设计时,需要了解不同民族、地区的特殊习惯和气候条件。如南欧和热带的人喜好鲜明的颜色,而北欧和寒带的人喜好暗淡的颜色,在中国,红色很受欢迎,而在非洲,如尼日利亚,红色则被认为是一种不吉利的颜色。
四、结论
目前世界各地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民族都在强调自己的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格。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化底蕴,使"中国"这个大品牌有着永恒、智慧、神秘、工艺精湛以及无与伦比的创造力。许多有见地的思想家和设计大师曾这样说:新一轮的经济崛起和文化复兴将在东方。所以,如何将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相融合是非常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这不仅能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而且能够更快更充分的向世界展示我们的优秀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钟茂兰.少数民族图案教学与设计[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1998:1-60.
[2]万凡.标志与VI设计[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7-125.
[3]陈富城.中华龙・源流文化[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0:15-83.
[4]吴淑生.图案设计基础[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190-216.
一、民族教育的概念及其本质
“少数民族教育”通常简称为“民族教育”,它是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概念的定位,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将其定义为“在多民族国家内,对人口居于少数的民族实施的教育。”①《教育大辞典·民族卷》则将少数民族教育界定为“特指除汉族以外,对其他55个民族实施的教育。”② 李红杰认为“民族教育是一个民族培养其新一代的社会活动,是根据本民族的要求而对受教育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影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的社会的人,为本民族服务”。③而日本《大百科事典》认为“民族教育是指对作为有着共同文化的集团的民族成员所进行的培养他们具有能够主动地追求自己民族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的态度和能力的教育”。④孙若穷则从文化的角度出发认为广义的民族教育是一种跨文化教育;狭义的民族教育是指在一个多民族国家里对少数民族受教育者的一种教育。⑤哈经雄和滕星认为少数民族教育是种多元文化教育,是指对在一个多民族国家中人口居于少数的民族实施的复合民族教育⑥。不论学者们对其作出何种定义,少数民族教育都属于教育的范畴,其最终的对象都是人的教育,只是其受教育的对象从民俗学的角度进行了一些学科上的分类,实质上无任何区别而言。它的最终目的不仅要使少数民族青少年能顺利地进入现代化主流社会,还要力求继承和发展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使他们开发和使用自己的语言、文字,使他们获得适应本民族文化、主流文化以及全球社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使各民族的孩子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为少数民族培养大量的合格人才,并通过他们来传播科学技术知识,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各民族的团结和共同繁荣发展。
我国民族教育的本质是多元一体化教育,即对中国境内各民族实施的一体化教育与多元化教育。具体说就是对各少数民族实施一体化教育为主,对主体民族实施多元化教育为主。当然,这并不等于只对于少数民族实施一体化教育,对主体民族只实施多元化教育。一体教育是在多元共存的现实演变中逐渐形成的,多元教育是在国家一体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和不断完善的。可以说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教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现实表现着无与伦比的历史沉淀和文化底蕴。
我国各民族的文化教育都是多元中的一员,这样就有了五十六个民族文化之“元”,这五十六“元”有一个凝聚的核心,那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因此五十六个民族文化教育都认同国家的一体教育,国家的一体教育又维护多元教育,为其提供养料和保障。多元一体化教育的目的是使各民族适应现代主流社会,传承本民族文化,养成尊重不同文化的态度。我国少数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为主的分布特点,决定了各民族将一直生活在多种文化交融、混合的环境之中,只有养成尊重不同文化的态度,才能和谐相处。各少数民族一直生活在多种文化交融状态之中,与汉族相对,少数民族具备更高的多元文化素质和对待多元文化的态度。一体化教育是促进各民族团结,和睦相处的必要手段,核心是培养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多元化教育是传承各民族文化的关键,核心是对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对异文化尊重态度的培养。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增强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是维护国家统一的基础。
二、艺术教育对民族教育的作用
艺术教育,它是以艺术为媒介,以提高学生的艺术能力和审美能力为宗旨,通过传授文化知识和艺术技能对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实施的艺术素质教育。因此,狭义地讲,艺术教育实施的主体是普通高校;实施的对象特指高校中所有非艺术专业的学生。然而对于艺术教育的功能,学者们却各执己见。湖南师范大学郭声健教授认为,艺术教育的功能就是审美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细分,便有辅德功能、益智功能和健体功能。沈致隆教授认为,艺术教育能够在普及艺术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对优秀作品的评价和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力,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从而有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张同道教授则将艺术教育的功能归纳为陶冶性情,培育美的心灵与艺术鉴赏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培育健全心理和人格。此外,美国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艺术教育对于培养和提高人的智能非常重要。以上所论述的艺术教育的功能都是相对孤立地谈到了它的一些传统的功能,若立足于民族教育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艺术教育就会增加“对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对异文化尊重态度的培养”这一具有高瞻远瞩性的功能。因此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艺术教育有着非常艰巨的任务。
从教育现状来看,少数民族地区的艺术教育存在很多不利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主流文化的发展越来越迅速,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侵蚀着少数民族的文化。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服饰、饮食、语言、文化等都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转变。与这个过程相伴随的是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文化被边缘化,在强势的主流文化面前,被冲击得支离破碎,抑或是在与主流文化融合的过程中被本民族成员所抛弃。另一方面,我们培养的很多学生对西方艺术的了解比西方的学生知道的都多,而对中国传统艺术往往知之甚少。艺术专业的性质决定了它鼓励开阔眼界,走向世界、多元化,这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以丧失中国文化特色为代价,那就是数典忘祖,甚至是一种羞耻。然而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情况更为严重。学生的艺术修养参差不齐。流行艺术成为现今艺术领域的主流,很多学生表达了他们对流行歌曲的热爱,以及对港台明星的崇拜之情。而作为我国珍贵文化资源的民族艺术对学生们的影响力却微乎其微,学生们与民族艺术的接触面很小,一小部分学生把少数民族艺术视为落后文化,不愿意接受民族艺术教育。加上一些地区教育部门对少数民族艺术教育不够重视,以至于一些少数民族艺术资源出现衰退。但可喜的是,国家已经加强立法,在不断保护和挖掘少数民族资源,加大对民族资源的保护力度。
从教育目标来看,少数民族地区的艺术教育任重而道远。我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也强调,民族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提高文化艺术素质,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⑦
云南民族传统歌舞乐是中国民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此领域的研究,在近年陆续有研究成果问世。其中一部分是以舞蹈为论域,从历史、文化、创作、传承与保护等角度对云南民族舞蹈进行的研究。较有代表性的专著有《云南民族舞蹈史》(石裕祖2006)、《民族舞蹈文化传承发展论纲》(石裕祖主编2010)、《舞蹈文化论》(曾金华2010)、《云南民族舞蹈研究》(陈申2010)等。另一部分是以音乐为主题,其中虽涉及歌舞乐,但仍以音乐的分析、民族歌舞创作和舞台实践、民族乐器的描述等为研究的主要目标,如较有代表性的《云南原生态民族音乐》(张兴荣2006)、《云南民族音乐散论》(钱康宁2006)、《云南民族乐器图录》(吴学源2009)等。还有一类是从人类学、文化学的学术视野,对云南民族歌舞乐进行的研究,如《云南民族音乐论》(周凯模2000)、《文化记忆与歌舞乐韵》(申波2011)、《一维两阈———布朗族音乐文化志》(杨民康2012)、《拉祜族葫芦笙舞的实地考察》(黄凌飞2013)等。论文方面,较多发表在各类刊物中,以音乐、舞蹈分类的学科意识对云南民族舞蹈、歌舞形态、表演创作等方面的一般性研究最为普遍,在一部分文章中文化视野和文化研究的理论方法等概念开始凸显。以上研究中,从云南民族舞蹈史学的角度切入的研究主要是《云南民族舞蹈史》,该著在历史线条的贯穿下,采用了一种近似民族学研究的方法试图勾勒一幅云南民族舞蹈发展历史的轨迹和风貌。《民族舞蹈文化传承发展论纲》以论文集的方式,收录26篇文章,内容涉及云南彝、纳西、白、傈僳、佤、景颇、傣、藏等民族的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规律及发展趋势,试图提出“具有可行性和前瞻性的开发思路,实现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可持续发展。”[2](P12)《舞蹈文化论》是一部文论集,收录作者各种文章,按性质、体裁、形式分类的方法,大体分为:文学台本与演出串词、学术论文与舞蹈评述、调查报告及诗词随笔三个部分,从文化的视角对云南民族舞蹈的特征、表演、创作等做了论述。《云南民族舞蹈研究》主要运用艺术符号学原理,采用部分史料对云南民族舞蹈的形态、情感、仪礼以及审美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云南原生态民族音乐》、《云南民族音乐散论》、《云南民族乐器图录》是从歌、舞、乐的不同角度,对云南各民族的音乐形态、乐器及创作演出做了描述和分析。《云南民族音乐论》是作者经过长期的田野考察,对云南各民族所创造出的内容丰富、色彩各异的音乐文化类型以及这些音乐文化类型在相关民族中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做了一定程度的论述,其中对云南民族歌舞乐的“乐”文化特征做了不同以往的阐释。《文化记忆与歌舞乐韵》虽是以正在消失的文明———云南古戏台为焦点,但对云南民族乐舞民俗的文化生态以及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可持续发展做了文化学意义的研究。《一维两阈———布朗族音乐文化志》是目前国内第一部用民族志方式对云南特有族群的音乐进行研究和撰写的著述,作者用“一维两阈”的架构,对布朗族人生仪礼与社会、宗教礼仪、人生仪礼及个体性音乐活动、群体歌舞等内容做了音乐人类学意义的研究。《拉祜族葫芦笙舞的实地考察》是作者通过对滇西南古老的山地民族———拉祜族葫芦笙舞的田野考察,试图从艺术人类学的视角对这一与西方音乐体系的“听觉艺术”截然不同的一种带有明显东方身—声—意三位合一艺术特点的“体化实践”做出新的理论阐释。在课题项目领域,2007年艺术学项目“彝族哈尼族(坻施洛孟)大型原生态歌舞乐套曲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模式研究”项目,是对红河地区部分彝族哈尼族的歌舞乐套曲进行的专题研究;2010青年项目“云南省石屏彝族花腰歌舞音乐及其文化形态研究”,以“音乐”为立足点,对其音乐形态、文化形态进行了一定的探析,此两项均属于区域性的音乐歌舞研究。2008年艺术学项目“云南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及发展趋势研究”,研究成果为探索现代社会变迁中民间舞蹈传承与发展的论文集。2012年艺术学西部项目“云南15个特有民族舞蹈生态研究”,以“舞蹈”为核心,以生态为论域,拟进行学科交叉的学术研究,此两项均为民族舞蹈学的专项研究。对以上研究成果的梳理,可以看到自进入21世纪,云南民族歌舞乐领域的研究尽管还是在音乐、舞蹈各自的学科立场进行,但在人文社会多学科研究的影响下,云南民族艺术的研究已逐渐成长。如音乐学、舞蹈学等,不但完成了大量基础资料的积累和音乐形态结构、舞蹈形态的研究工作,同时开始用“自己的眼光”来审视本土的传统艺术,研究文本也越来越呈现出对多学科理论的应用和以多维视角进行研究的特征。对于云南诸多的无文字民族来讲,文化的记忆及表达多是以肢体和声音为主的,这是本土文化独具特色的组成部分,至今仍然以极其鲜活,充满生命力的态势存在着。传统乐舞是本族人对生活与文化意识的表达,在造就了民族的性格与文化的同时,也向人们展示了其生存的环境和对信仰的恪守。这种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重要艺术事象,需要我们用文化整体角度和东方文化的维度,将其置于特定场域和时空的文化之网上进行研究,这为中国民族本土艺术未来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认知范式和新的可能性。
二、云南民族传统乐舞研究学术视野的转换
伴随当代文明的高速发展,全球范围开始重新关注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传统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近十余年来,国内外众多学者不断来到云南进行民族文化的交流、考察等活动,为民族文化生态及人文资源的抢救、传承、保护和开发提供帮助,意在使数千年来存活于云南具有独特生命内质与活力的民族传统艺术能够应对强势文化的侵扰。近年,随着人类学、社会学、哲学等社会科学理论研究方法的渗透,对民族传统歌舞艺术的研究发生了新的变化。如即将在中国上海举行的2013年国际传统音乐学会(ICTM)第42届年会,专门设定了“少数民族音乐与舞蹈的呈现和再现”、“音乐和舞蹈传统的传播方式之间的互动、综合或是冲突”、“仪式、宗教及其表演艺术(音乐、舞蹈与戏剧)”等议题,该主题强调“再现民族音乐学与民族舞蹈学中文化实践的历史维度,以及研究者参与民族志历史书写的不同方式,意在探讨历史在传递和影响文化实践中所起的作用并开启一条研究者为现实目的而运用历史资源的路径。”①。这一研究取向表现出当民族传统艺术成为民族志书写主题时,音乐舞蹈可以以不同方式给我们的研究传递信息,并以新的意义建立起当代的实践。此会议同时期望在音乐舞蹈学院和表演艺术学校中所形成的现代标准化实践也纳入批判性和比较性讨论的范围,请与会者提供重构民族传统歌舞艺术个案研究的论文。在对云南民族歌舞乐长期的田野考察中可以发现,云南民族传统乐舞作为内心体验外化的一种方式,拥有独特的文化形态和信仰系统。时至今日,各族群的信仰观念、时空观念、内部社会秩序等文化记忆依然在以身—声—意为主体行动的乐舞中保留得最鲜明、最完整。传统乐舞在“体化实践”传承过程中,在约定俗成的人文环境中,在观念的不断演进中,依然是一种具有完整的庞大系统和鲜明的艺术个性的文化体系,在身体、声音方面形成了完整的意义系统。而云南民族歌舞乐的身体意向性,以及群体舞蹈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意向性的沟通和互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真实的中国文化图景,这种东方身体运动的文化价值和意义需要我们在人类所处的后现代境遇中重新认识和挖掘,将民族传统歌舞乐作为构建文化的一种环境或场域,寻找新的研究命题,这是云南民族传统乐舞未来重要的研究领域。作为一种生活实践,传统乐舞充满着远古生态的智慧,至今在各族心中仍具有情感联通的功能与意义,仍然存在于这方水土之中。在具有民族性、地缘性和血缘性这个文化生态系统里,各族群历史、语言、、文化心理和传统艺术实践之间的互动关系极为活跃,渗透在乐舞中的文化基因至今仍然作为一种历史精魂贯通于日常生活中,并不断按照自身的传统习惯和族群信仰来维护和创造新的艺术语言,其主要功能是“使人们在自己的文化体验框架内,进入到共享的体验中”[3(]P40)。如何从云南民族传统乐舞厚重的文明底蕴中,吸取文化的精神、思想以及思维方式,做出当代意义的文化阐释,并以新的意义建立起当代的实践,给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来建设发展的中国艺术教育体系提供一种中国精神和中国经验,这是云南民族传统乐舞未来研究中重要的学术使命。当今艺术人类学的学术视野,使人们的研究视角在观念、思维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社会和文化环境中发生的“艺术行为”和由此蕴含于其中的“意义系统”成为研究者的重要论域。当代法国现象学家梅洛-庞蒂(1908-1961)将体验视为一个境域,他认为身体和世界应该是弥漫式的相互涵融,这是梅洛-庞蒂通过对身体和世界的阐释所要呈现的一个核心思想。关于“身体现象”如何显现意义系统以及身体如何在意识中得到构成、不同文化中的身体体验、日常生活中的身体实践、身体的空间性等理论,在国内音乐、舞蹈学界的研究中一直是被忽略的。而“身体转向”是当今学术研究中的一个焦点论域,其特点之一在于从现象学的角度对身体所进行的研究。的确,“身体不仅仅是我们‘拥有’的物理实体,它也是一个行动系统,一种实践模式,并且在日常生活的互动中,身体的实际嵌入,是维持连贯的自我认同感的基本途径。”[4](P61-62)等理论视角,将为中国民族艺术的研究提供新的可能性。
三、结语
内容摘要:民族民间文化是我国西部地区的优势资源,贵州作为西部地区的大省应将民族民间文化产业作为开发中的优先领域,成为贵州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本文针对民族艺术品在西部大开发中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重点分析了贵州民间民族文化艺术品发展的现状以及特点,并提出相应的营销策略建议。
关键词:贵州民族民间文化 苗绣 蜡染 大方漆器 营销策略
贵州民族艺术品行业发展现状
(一)拥有深厚原生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化与品质独特的民族艺术品资源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有苗、布衣、侗、仡佬、土家、彝、水、瑶、毛难等17个世居少数民族,占全省人口数的比重为37.8%,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数的比重为12.4%。贵州省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艺术,根据贵州历史学家张新民先生的诠释:贵州文化变迁较其它发达地区尤显得缓慢,地理环境的限制,喀斯特地貌导致的贵州封闭式的区域文化更多地保留了传统习俗,大小传统之间碰撞交融较之其它发达地区尤显得缓慢,原生态的文化在不少地区有所保留;从小传统和民间资源的角度看,贵州的文化积淀显得极为深厚;贵州有悠久的人文历史传统和独特多元的民族民间文化,有自己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化内涵和自己的价值意义系统,有独特的对人生社会、自然和宇宙的解释模式和概念词汇,有丰富的可供转化的内在资源和根于实践中的生活创造内容,值得一切有精英立场而造成思路盲点的人们主动转换视角加以了解。
贵州民族艺术资源沉淀深厚,现存传统民族艺术品种类繁多,分布在全省各地区,许多已经被列入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其具有代表性的如:苗族的具有“东方第一染”的蜡染和苗绣、水族的马尾绣;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以建筑艺术见长的侗族木质鼓楼;侗、苗族的银饰、土家族的傩面具和屯堡人的地戏面具以及早在明、清时期就作为供奉皇帝“贡品”的大方漆器,所生产的品种选材精良、做工精细,多达200余种。
(二)少数民族民间文化及其艺术品开发营销活跃
由于全省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不仅大大加强了对少数民族民间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还对民族民间文化制定了相关的保护工程规划;加之各地区发展民间艺术品的积极性很高,贵州省的民族艺术品生产销售已初具规模,一些企业的加工销售不仅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生产销售模式,也实现了产品的品牌化发展,为贵州省民族艺术品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
例如,黔东南州台江县老屯乡的苗绣专业村,仅2006年的销售额就达100余万元,形成了苗绣产品产、供、销一条龙的生产销售模式;贵阳的黔萃行、黔艺宝、凯里杨建红苗绣工作室等企业聚集了大量贵州省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品,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区域经济,采用特许加盟的模式,扩大了经营的范围,不仅行销省内外,而且远销国外。同时,这些企业借势利势,通过贵州省各种丰富多样的民族民间文化宣传节目,借助各种营销手段推销由其精心打造的民间艺术品,如贵州省推出的大型民族歌舞诗“多彩贵州风”以及举行的“旅游商品设计大赛、旅游商品制作能工巧匠大赛和旅游商品展销大会”,还有国外艺术表演与展示,对贵州省的民间艺术品的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贵州民族艺术品行业营销策略的基本特征
(一)突出以苗族文化为主的多元少数民族民间文化特色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增长,城乡居民的收入明显提高,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也更注重精神生活的质量。人们越趋崇尚自然和个性之美,在这种大趋势下,纺染工艺作为艺术物质世界与各种时尚观念的精神世界的结合体,呼之欲出,蕴藏着无限的市场商机。而蜡染作为贵州省古老的苗族纺染工艺,是中国民族艺术的一朵奇葩,以其独特的品质和神秘色彩赢得了越来越多的人的青睐,并吸引着众多国外人士的眼光,同时对贵州省民族艺术品产业发展的推动起着重要作用。
贵州蜡染,以安顺、镇宁、黄平、丹寨所产独具特色,这些地区被称为“蜡染之乡”。由于专业工作者深入到少数民族地区的收集、整理、研究蜡染制品,使之成为畅销于国内外市场的商品。目前,贵州省蜡染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民间艺人和农村妇女自给自绘自用的蜡染制品;另一类是工厂、作坊面向市场的蜡染产品;第三类是以艺术家为中心制作的纯观赏艺术品,也就是“蜡染画”。这三类蜡染同时并存、互相影响、争奇斗艳,形成了复杂的、多元化的现象,这在民间艺术产业界是鲜见的。
(二)贵州民族民间艺术产品线创新与开发
由于很多艺术品是贵州仍保留于民间的传统技艺,一些村民在日常生活中仍穿自己织染的服饰。因此,在产品线的制作和供应环节,主要是采取作坊式经营,对于已具备一定需求规模的产品一般进行统一加工、包装;而同时也采用建立外放制户形式,即由销售商到各个地州县、乡、村等地进行民间收购。根据民间艺术品来源于民间的特点,每一件艺术品完全凭借手工完成并且富含深厚的文化底蕴。销售商与当地居民建立良好的关系,统一要求成色、规格以及期限,将收集的成品再统一包装,加注商标加以销售。同时,由于所有民族艺术品皆出自民间生活这种独特的产品特质,采取外放制户的方式恰是给予了艺术家们(村民)独特的发挥空间,进而所得成品几乎都可以做到独一为二,更增强了艺术品的收藏价值。
然而,这样的收购方式由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保护,没有知识产权等的专利技术权的保证,也很容易使各销售商之间产生产品雷同甚至一样的情况,进而导致品牌忠诚度的混淆、降低,破坏各销售商之间的良性竞争关系。由于目前能从事这些民族艺术品制作的人大都在三十五岁以上,随着一些民间老艺人的离去,而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也不愿做这些手工技艺,致使有些相传了几千年的传统技艺将随之消失。由于文化和技艺散落在民间并没有任何系统的记载,随着外来文化的渗入而将有渐渐消失的危险。
(三)挖掘地域优势结合旅游营销
被誉为天然“大公园 ”的贵州,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拥有黄果树、龙宫、织金洞、红枫湖、舞阳河、兴义马岭河谷、荔波樟江、赤水等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花溪、百里杜鹃等24个省级风景名胜区;铜仁梵净山动植物、茂兰喀斯特原始森林、赤水原生林、草海鸟类栖息衍生地和习水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等5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会址、从江增冲鼓楼、盘县大洞等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结合贵州宝贵而独特的旅游资源,为贵州的民族艺术品的商品价值增加了纪念性和创造性的价值。各种分门别类的民族艺术品根据旅游商品销售的特点,在产品设计上符合旅游商品的要求,强调原产地保护,成为地理标志产品;在包装上要求有地方特色,便于携带,以满足旅游者馈赠性、纪念性的需求,从而推进民间艺术品的认知度和需求力。
但是,由于贵州民族民间艺术品行业总体上缺乏创新意识和经营意识,以及科技和人才力量不足,丰富的文化资源未能有效地转换为特色文化精品,尤其是缺乏市场运作手段,使得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都十分有限;加之产业企业规模不大,竞争力不强,贵州省的民间民族艺术品未能创立出具有较强综合市场影响力的品牌,更没有出现在国内外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民族艺术品企业。
贵州民族民间文化产品行业营销策略创新发展
(一)建立以质量为中心的品牌营销体系
贵州的民间民族艺术品产业现已具备了一定的发展模式,但由于产品的总体质量仍旧处于中等水平,其民族民间文化内涵的理解并不能很好地通过现有产品进行传达,使得贵州省的民族民间艺术品行业仍未能在国内外市场建立起应有的品牌优势。
因此,注重质量成为发展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产品的重中之首,唯有产品的质量得到了保证,并加大产品相关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围绕产品的品牌营销体系才能构建,使之从粗放型向个性化发展。例如,依照各民族艺术品的特点,建立内容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并且符合地方民族产业现状及进一步提高发展的省级民族民间艺术品质量监测体系,并组织相关专家开展有针对性、长期性的市场调研,以获得全面、准确的一手资料,帮助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产业加强自主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促进产业升级提速等。
(二)建立与本土文化相结合的文化营销传播体系
文化营销传播是以全方位多层次的形象来反映产品的所传达的文化理念,通过策划、创作、设计、制作产品、商标品牌、广告、包装、字号、店堂设计等形成具有鲜明个性和方向感、立体感的视觉识别系统,同时通过新闻广告文化、传统节庆文化、人文历史文化等文化促销,借助于文化特有的魅力扩大产品影响力,从而达到增强营销功能的目的。在文化营销的过程中要做好规划,把握好时机及时传播。同时,在大众媒体的选择组合上,传播内容的编排方式要坚持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原则。宣传、广告必须实事求是,在产品和顾客之间建立一种信任感。
(三)注重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与其它文化融合
除了继承和发扬现有少数民族民间文化,制作传统民族民间艺术品之外,还应结合根据市场的需求现状,将民族特色、设计融入现代社会中,使民族民间文化品能和现代社会有机结合,从而扩宽民族艺术品的适用范围,拓展销售领域。
如何使民族民间艺术融入到一个更广泛的现代文化的大家族里,被更多消费者所认同和赞赏,不仅需要产品本身所具有的独特之外,更在于其创新之处。与其它文化相结合,与其它产品相结合,恰如其分地创造出民族特色的现代消费品应成为民族民间艺术品发展的重点方向。
(四)充分吸取少数民族民间文化以实现文化营销
民族民间艺术品的开发除了产品本身的设计开发外,还包括产品的经营销售,而创立品牌在民族民间艺术品的经营销售中具有重要意义。
民族艺术品不仅是一件艺术产品,更应该是一种文化价值和生活氛围的体现,具有宝贵的历史价值,对人类自我认识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所谓文化营销,即以文化为载体进行的营销方式,其核心是强调蕴藏在企业和产品中的理念、宗旨、价值观、历史积淀、品牌个性等文化元素和文化积淀,名牌的背后是文化,如今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只有占领文化的制高点才能引领市场潮流,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最终战胜竞争对手。
作为以地方特色突出、少数民族风情浓郁、文化多姿多彩所著称的贵州,民族民间文化产品系列应该形成一个大的体系,围绕统一的大品牌,在各地深入挖掘特色文化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品牌。根据以往的开发前例可看出,如果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不能围绕统一的品牌进行生产、宣传,势必会分散市场的影响力,削弱产品的市场渗透力,造成人力、财力的浪费,同时降低产品的文化含量。
从现今贵州多元文化发展来看,“多彩贵州”已成为体现贵州具有特殊民族民间文化的标志,政府连续举办的“多彩贵州”系列活动,已在国内、国际具备了一定的公众认知度。由此,贵州的民族民间文化产品应围绕这一大品牌,利用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以及认知度形成贵州各民族所独有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品。
(五)充分利用旅游产业的重要桥梁作用
由于贵州独特的地理优势,多元化的民族民间文化背景,旅游产业已成为贵州省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理应利用旅游产业的辐射效应,发展民族民间文化,同时通过民族民间文化自身的创新和发展,让其精神成为传播的内容,在传播中延续扩张民族艺术品的市场,才能使贵州省的民族民间艺术产品具有现实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刘晓辉.贵州旅游市场差异化营销分析.贵州民族研究[J],2003(2)
2.曾令一.亟待纳入产业化的贵州文化资源[J].当代贵州,20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