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小学生阅读教学的建议范文

关于小学生阅读教学的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小学生阅读教学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于小学生阅读教学的建议

第1篇:关于小学生阅读教学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作文教学

阅读能够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思想上的提升,而写作则是一项创造性的艺术展现,两者是密不可分的。新课改中也要求教师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各项资源进行教学活动,那么在进行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这两者之间的联系进行结合式的教学。小学生的思想虽然不成熟但是贵在充满了创造力和想象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保护孩子的天性,做好引导工作。

一、选择适合学生年纪的阅读书籍,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小学生的好奇心很强,儿童文学属于想象文学和创造文学,电子产品所呈现出来的内容往往禁锢了孩子们的想象力,我建议小学生在阅读的初期最好还是选择纸质的阅读书籍,这样带来的阅读体验是完全不一样的。关于如何选择阅读书籍也是很重要的教学重点,学生在课堂上的阅读主要以课文为主,有教师的讲解很容易理解文章的意义所在,但是延伸到课外阅读就会出现很多问题,课外阅读的资料范围很宽广,有很多并不适合小学生作为初级阅读的选择,很多家长给孩子买很多国外的文学名著,但是很多名著思想内容特别深刻,即使是成年人也要经过反复阅读去体会,例如一些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小学生的阅读书籍最好还是选择儿童文学中极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作品,既能引起小孩子的兴趣,并且在阅读的同时,孩子也能随着作者的想象展开一连串的联想。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读物,并且定期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开展学生之间的讨论,给孩子们充足的想象空间。

二、写作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

写作是一项创造性的艺术形式,作为基础学习阶段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一定要注重保护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孩子们的想象是无穷的,同时教师更要教会孩子们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能力。很多经典的传世之作并不是有多么华丽的辞藻和丰富的写作手法,往往是生活中的细节最能打动人心,再华丽的语句也抵不过最朴实的语言。

三、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结合能够有效地提升学习的效果

阅读的最终成果就是丰富自身的阅历,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写作的训练能增强学生的文字驾驭能力和思想表达能力。两者是相依相存的。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应当有效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在课堂上和课外的大量阅读能够让学生迅速掌握丰富的词汇量,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将一些经典的语句记录下来,作为写作的素材加以利用。同样的,在写作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将主题布置给学生,然后给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资料查阅,然后在课堂上展开讨论,通过这个过程,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所阅读的书籍的思想情感,同时也能够将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表达清晰。而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的想象空间和阅读空间,让学生既能够在阅读中获取知识和乐趣,也能够将阅读的收获体现在写作的内容中。

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对于一个学生的学习生涯都是极其关键的基础能力。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总结经验,努力探索创新的教学模式,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结合在一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量和词汇累积量,对今后的学生生活能够带来很大的益处。

第2篇:关于小学生阅读教学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审美教育

一、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审美教育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师所希望能够达到的教学目标。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深度和广度逐渐的加深和扩大,教学目标已经从传统的传授知识点转变成为以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为主。而通过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操、美德思维的主要方式,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尚不成熟,面对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可能会表现得不耐烦,甚至出现厌学心理,使得教学效果适得其反。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借助对学生开展审美教育,让他们通过语文阅读的学习来感受文章的魅力与趣味,增加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二)开展审美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新课改要求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小学生处于学习的初级阶段,智力尚未发育完全,而审美教育则在一定程度上会有利于学生智力水平的提高。通过对他们进行审美教育,可以通过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使其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使得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学习积极性,从而强化学生的记忆力和实践能力。最终,促进自身智力的发展。

二、加强审美教育的方法

(一)充分利用教材

针对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认知能力上的特点,现有的小学语文教材主要是采取图文并茂的方式,教师可以利用这一优势来发掘其中所蕴涵的审美因素开展教学。审美教育,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对美感的欣赏能力,现有的小学教材往往会配上生动的插图,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好奇的天性对文章的插图进行讲解和巧妙地与文章实际进行结合,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谈到“审美教育”,教师一般可以将现阶段的小学语文阅读教材的美分为以下几种美:第一是自然美,如我们印象深刻的《桂林山水》,文章生动的描绘出了桂林秀丽的山水风光,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上根据文章所写在头脑中想象相应的画面,使学生切实的感受文章所表达出的大自然的壮阔美;其次,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有一类风格突出的艺术美的文章,这些课文都是来自著名作家的文学作品,为教师开展审美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材料。比如《月光曲》中将钢琴曲的节奏形象生动的通过句子表现出来,仿佛带领我们进入到了音乐的世界,教师在讲解这类文章时,可以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为学生营造出律动的音乐画面,使之沉醉其中。当然,最重要的一种美就是从作者所希望通过文章传达出的一种关于社会正能量的美,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对他们进行审美教育,使他们学习到有关社会上正能量的思想美,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小学课文《挑山工》中,教师可以通过文章中生动的句子描述以及图文的表现形式,将工人们辛苦的工作状态以及坚强的精神展示在同学面前,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和踏实认真的工作精神,达到思想启迪的目的。

(二)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的主动性

教师自古以来就具有“传到授业和解惑”的职责,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更是强调了教师教学的主动性。为了提高教学的效果,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素质的提高,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短短四十分钟的时间,带领学生进入到课堂情境中去。教师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方式,将文章中所描述的内容通过朗读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文章的魅力。通过这种以声传情的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对于小学生好动的天性来说,这种方式也能充分吸引他们学习的乐趣,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使得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还应该注重日常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学习是一个双向的沟通过程,教师在教学之外,还应该注重自身行为习惯的养成,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作用,一个具有良好品德、气质的老师往往会更加受到学生的喜欢,对于课堂教学的效果 也会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课堂之外教师还应该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针对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与学生的互动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观点,尊重学生的想法,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起着促进作用。

三、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设施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现代化教学提供了非常多的便利。多媒体的运用,可以生动的重现文章所描述的场景。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的教学时,可以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利用声形并茂的朗读方式调动学生的情感,增强他们的审美意识,使他们与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中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达到美的感受。当然,中国有一句俗话:“实践出真知”。教师还应该在有条件按的情况下为学生设立一个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他们通过自身的参与来理解文章所传达的“美感”。

四、结语

小学语文阅读的审美教育,不仅是相应新课改的一个重要教学改革,也是我国现代化教学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的美德修养至关重要。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社会的发展需要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而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则是其中的重要一步。当然,凡是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师的教学时间有限,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针对不同的课文,教师也应该适度选取需要进行教学的美点进行审美教育的拓展,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得到美的启发。

参考文献:

[1]吕晓英.活・实・美――也谈语文教育改革[J].南京晓社师范学报,2001,(09).

[2]谢皓雪.语文阅x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新西部,2013,(32).

第3篇:关于小学生阅读教学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现状 分析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语文阅读教学少慢差费的现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我县小语名师工作室成员深入城区各校开展了关于阅读教学存在问题的调研活动。通过深入课堂观课、议课,与任课教师座谈交流,深入学生、家长开展问卷调查,针对各校阅读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汇总分析。我们认为,当前我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目标模糊不清,内容杂乱繁多

教学目标过于笼统一直是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很多教师确立教学目标,往往是凭经验或照抄参考书,所定目标不是年复一年的重复,就是或高或低,忽左忽右,甚至是凭自己经验的主观要求。对学生应该形成什么能力,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什么,这一课该教会什么,教师都不清楚,而是一味追求课堂的精彩纷呈,气氛的热烈活泼,课堂设计内容多,重点多,环节多,使课堂就成为少数优等生表演的舞台,大多数“啦啦队”队员的呼喊,整堂课没有静心读书的时间,没有咀嚼回味的思考,没有心与心的交流,没有情与情的激荡,知识如浮光掠影,训练似蜻蜓点水,读书似小和尚念经,学生实际能力提升较慢。

《语文课程标准》中教学总目标和各学段目标十分明确具体,而我们常常一只眼睛看过程与方法精彩纷呈,一只眼睛看分数高低论英雄,却把我们的出发点和归宿丢了,以至于教师教得很困惑,很烦累,学生学得很迷茫,语文素养较低。

我们认为,研读新课程标准,学习新理念,明确教学目标是提高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必须建立在科学的教学理念上,建立在对学生学习需要的科学分析上,建立在对教材的准确把握上,做到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这样才能使语文阅读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双基”训练欠实,学生能力薄弱

课程标准提出了三维目标,淡化“双基训练”。有的教师认为就不要双基训练了,这是对课程标准的一个误解。小学语文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师傅领进门”的关键时期,他们良好的写字、阅读等品质都在这一时期形成。而我们当今的语文课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视频导入,也有课外拓展,教师都在尽力挖掘教材的深度和广度,至于学生的字是否写会、写好,词语是否会用,表达是否完整流利,都不去细心、耐心的指导,而是高屋建瓴,空中楼阁。到了小学六年级,能够写一手漂亮钢笔字的同学超不过三分之一,在作文中,能够准确使用标点,运用准确的词语流畅表达自己心中所想的学生更是少数。写字质量滑坡,错别字增多,词汇量下降,语言贫乏,用词不当、词不达意,是各学校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所以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现实,追寻小学语文教学的本真,从字、词、句入手,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我们也需要静下心来思考,跟随时代脚步,我们要对“双基”赋予新的内涵。

三、教学策略不当,阅读感悟欠深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不能够深入研读教材,分析学情,不能灵活运用教学策略,不能做到因材施教,个性化阅读很难落到实处。具体表现在:(1)教师仍占主体地位,灌输式教学仍然是主流。课堂上依然是“我讲你听”“我教你学”,课堂教学的一切环节都围绕教师的预先设计进行,学生只是听众,没有学习的自主性,没有可供自己独立支配的时间和空间,甚至不能表达自己的见解与观点。(2)教师是为了分数而教,学生是为了分数而学。很多教师的在教学中仍存在重知识、重标准答案、重结果、重齐步走的问题,以读代讲意识不强,朗读功力欠缺,设计缺乏层次,指导存在盲目性,读讲尺度把握不准。学生的学习缺少方向、方法与动力,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思维僵化,只读死书。(3)新的教学方式方法浅尝辄止。在新形势下,有的教师开始尝试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如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操作。但由于教师对其研究不透,利用不当,新的教学方式方法虽被采用,但很多时候只是为了追求表面的浮华热闹,实效性差。(4)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文本间对话的过程。教师要“附下身子”走近学生,走进他们的心灵,做他们的学习伙伴,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创造性地阅读文本,畅谈感受。教师应在教学中实施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形成主动、自学、自得的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使学生的语文整体素养得到良好的发展。

四、课堂评价模糊,有效生成不足

独立意识尚未形成的小学生依赖于教师的评价,所以教师的课堂评价对于提高课堂效率,对小学生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我们的课堂上,评价简单划一,只是一味地说“你真棒”“读得真好”等,长此以往,这几句评价语本有的激励效果也渐渐消失,变成了一种“家常便饭”,怎能感染学生,激起学生思想的涟漪?另外,介于语文本身的广泛与灵活,课堂上的有效生成也是丰富多彩,如何评价引导,积极利用,也十分重要,某种程度上说,对生成的利用能力也是语文教师能力的集中体现。

苦练基本功,努力提高自身语文素养,灵活利用课堂生成,精彩进行点评,当教师在课堂中“妙语连珠”时,学生也会像教师一样妙语连珠。

五、阅读写作脱节,课外拓展不足

阅读和写作是两个不同的心理过程。前者是自外而内的意义吸收,后者是由内而外的思想表达,两者之间可以互相沟通。正如语文教学前辈叶圣陶先生所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在看我们当前的语文课堂,只是引导品味文本,很少挖掘突破口,引导学生“有所撰作”,即使有些教师有所设计,也是蜻蜓点水,匆匆而过。实践证明,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体现文道统一和读写结合这两个基本原则。

引导课外阅读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要有课程意识,要努力开发自己的课程资源,不能只教一本语文书。我们自己要读,要能够知道都有哪些有价值的文章和著作适合学生一看。然后结合所学内容给学生推荐,和学生一起分享读后感受,让他们充分体验读书的快乐。“增加阅读量,扩大阅读面”是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

第4篇:关于小学生阅读教学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大语文教学观;课外阅读;现状;对策

一、课外阅读的意义及实施建议

关于课外阅读的意义及价值,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阅读的价值曾作过这样的论断:“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强调:“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且在“教学目标与内容”中对课外阅读总量作了明确的规定: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由此可见,课外阅读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引起广大教师的足够重视。

二、课外阅读现状调查分析

1.当前农村小学课外阅读的现状

为充分了解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笔者从我镇几所小学校中、高年级选取3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我镇目前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状况是:①阅读内容单一。大多数学生的书包里除了教科书,就是教辅类书籍和作文选,也有个别学生书包里装有一些漫画书。②阅读效果不佳。82%的学生的课外阅读只是处于娱乐性阅读、快餐式阅读、浅表性阅读的层面。69.4%的学生仅读过《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中的少数篇目,没有人读过整册书籍;而对于长篇文学名著《西游记》、《水浒传》等仅通过影视途径有所了解,对于少儿版的《西游记》、《水浒传》,84.4%学生从未读过;对于《稻草人》、《宝葫芦的秘密》、《格列佛游记》、《童年》,92%的学生根本没有读过。这些数据表明,学生的课外阅读距《课程标准》的要求相差甚远、不尽人意。

2.关于农村小学课外阅读现状的反思

笔者通过与部分教师及学生家长座谈,认为导致当前阅读现状的原因有:①教育思想功利化。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一度未能走上健康发展的快车道。众多老师的观念滞后,片面追求考试分数,不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其目光只局限在课本上,为考试而教,反复讲,反复练,布置机械重复的作业,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原本生动活泼的语文教学丧失了生机。另外,家长功利思想亦根深蒂固,他们认为孩子读书就是为了考试、升学,阅读故事、小说等“闲书”肯定会耽误孩子时间,影响孩子成绩。他们全然不懂得丰富的阅读对扩大孩子视野、塑造孩子心灵会起到多么重要的作用。②阅读引导不得力。家长只知道给孩子买作文选,学生也只认得教辅类书籍。对于古今中外的名著、当今流行的风靡校园的一些名家小说,学生根本不去买或不去想法借阅。知道郑渊洁、杨红缨、曹文轩这些当今作家姓名的同学更是寥若晨星,屈指可数。这是因为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在阅读指导方面做得不够到位。通过调查,发现日常教学中对课外阅读充满热情,能鼓励学生购买课外读物并定期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教师仅占18%左右;多数教师很少指导或根本不指导,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采取听之任之、放任自流的态度。③阅读氛围未形成。由于受整体社会文化环境及家长文化程度的影响,农村成年人对读书不感兴趣,许多家长在闲暇之余,其休闲方式往往沉迷于看电视、打扑克、玩麻将上,这种行为给正处于童年时代的孩子带来了负面影响,学生的吸引力渐渐地也被电视节目或电脑游戏紧紧牵引,课外读物无缘得到学生的青睐。④课外读物太匮乏。当前课外读物价格较贵,许多家长舍不得买。农村小经济条件的相对薄弱,图书室藏书较少而且陈旧,很少对学生开放,甚至从未开放过。这样也就不能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良好的环境,使得学生缺乏课外阅读资源。

三、改变当前阅读现状的对策

针对当前课外阅读不容乐观的现状,笔者认为当前语文教师应大力树立“大语文教学观”,走“大阅读教学”之路,引导小学生以书为友,努力使阅读成为小学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1.加强课外阅读兴趣的激发。①借课文搭桥,向学生推介课外读物。如学习上《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等课文,可鼓励学生去读一些民间故事;学习《伊索寓言》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伊索寓言集》、《克雷洛夫寓言集》等。关键是教师要抓住课文这个引子,打开相关链接,从而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②以故事会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学都喜欢听故事,教师可定期在班级里举行故事会,一人讲,大家听,轮流讲,因势利导地把讲故事的热情转移到读书上来;对于未讲完的故事,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笔者利用这种心理,每每给学生讲故事讲到精彩处便戛然而止,用“且听下回分解”式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③开展名著知识竞赛,引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小学生好胜心强,读书竞赛活动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如学习完《林冲棒打洪教头》后,可在班里开展《水浒传》知识竞赛活动,设必答题、抢答题,分小组进行。学生为了小组的荣誉,必然要会乐此不疲地去阅读名著,查阅资料。

2.注重课外阅读方法的传授。学生不仅要爱读课外书,而且要会读课外书——这有赖于教师的精心指导。教师应指导学生针对不同的文章或书籍,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筛选等方法进行课外阅读。要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顺序,即初读感知,然后精读鉴赏,最后评议摘录。还要辅导学生坚持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3.做好课外读物的推介工作。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选择读物:①有益于巩固课堂学习的读物。如学习《装满昆虫的衣袋》,可以让学生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学习《我和祖父的园子》,可以向学生推荐《呼兰河传》。这样可以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堂教学的拓展与补充。②有益于身心发展的读物。可向低年级学生推荐童话类读物,中年级可增加科幻类读物,高年级学生可推荐名人传记、中外名著等。③与生活紧密相关的读物。主要包括风土人情、风景名胜、地理环境、文史人物等方面的读物,并辅以适当的实践活动。

第5篇:关于小学生阅读教学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阅读教学;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课文教材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LO)12-0039-04

目前,在小学阅读教学实践中存在着滥用对话术语的问题:一是把课堂阅读教学中师生之间发生的一切互动行为都喻为对话;二是阅读教学取向依然是从实践到实践,理论引领的力量依然微弱。正视阅读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加强理论在阅读教学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增强实践理性依然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应有之义。

一、小学阅读教学对话的内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包含以下两层含义。一是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主体间对话的过程。阅读对话理论把阅读看作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建构意义的动态过程。人与文本是一种互为主体、互相解释、互相沟通的关系。在解读的过程中,读者通过文本与潜在的存在于文本中的作者见面,与作者以文本为媒介发生心灵的碰撞和交流。但是,由于文本是静止的,所以要求读者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具有能动的参与行为,能够通过表层的文本符号,以自己的心灵世界去和潜在的作者对话,以自身固有的心理图式及情感需求去参与对象世界的建构。在这一过程中,读者不仅要使创造主体的文本形象蕴含的丰富内容浮现出来,得以充分的理解体悟,而且还要深入自己的人格、气质、生命意识,重新创造出具有个性化特色的文本形象。

二是阅读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主体间对话过程。教学对话是把师生定位在教学生活的世界,以师生的互动、共享、共创过程为价值导向。教学对话应维护教师和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倾听”权和“言说”权,教师能够在阅读中不生搬“教参”和“权威”等他者的理念,学生也不是简单地接受来自教师(或是“教参”)的分析、思考和结论,师生双方都能平等拥有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话语权。教学对话尤其“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在阅读教学对话中,师生之间是在一种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中,以文本为中介彼此敞开思想、达成共识的。

由以上分析可知,阅读教学的对话是建立在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的。小学生独立地与文本进行对话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小学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更有特殊性和独特性。

二、小学生是特殊的对话者

读者能否探求到文本的意义,首先涉及到读者自身所拥有的知识。文本的内容总是涉及一定领域的知识,它是理解文本的基础。读者只有具备与文本相一致的知识,才能有效理解文本。其次,对文本的理解还取决于一个人的生活经验,也就是一个人的现实生活状况。一个人的现实生活和生存状况决定了人们为何这样理解而非那样理解,不同的人对文本关注的视角是不同的。小学生作为对话者的特殊性在于他们的前理解是匮乏的。所谓“前理解”,是指读者理解之前由特定的历史所赋予他的把握世界和自身的一种能力,包括理性、智性、感悟、意向、直觉和下意识等,是制约人存在和理解的历史因素。“一切都有待于读者去完成,而且一切业已完成。读者的接受水平如何,作品也就如何存在着。”阅读教学的目的不是通过对话来判定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而是通过训练来提升其对话的水平和能力。

(一)小学生阅读能力有待于教育教学的开发和形成

教学活动以人类个体的未完成状态为起点,以人的向善和人类已有的发展状态为依托,以人性的完善为终点。人的未完成状态就意味着人是可塑的,“可塑性乃是以从前经验的结果为基础,改变自己行为的力量,就是发展各种倾向的力量”。小学生正处在人的发展初期,其阅读能力和水平发展还不完善。正是这种不完善使他们的身心“向世界开放”,具有了不断受教育的倾向,教育教学可以为他们提供外在的条件,发展他们的认识水平和能力。但是,文本的意义“不是教师将教养内容‘奉送’给学生,学生予以‘接受’的关系,学生必须主动地学习,教师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惭。就如同可以请人买电影票,却不能让人代自己看电影,代自己被感动一样,对于文本的理解仅凭灌输是难以达到的。另外,阅读不是面对面的交流,而是与潜在的作者的交流,小学生尚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这种交流的能力。因此,小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愿望和能力需要教师的培养与引导。

教学的真正作用在于“唯有当学生独立思考、展开活动、积极地钻研教学内容时,即唯有当学生成为自我活动的主体时,真正的学习过程才能形成,学生才能掌握教学内容。但是,这种学生的自我活动同时又必须受教师教授活动的激励与指导。没有教师教授活动的激励与指导,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自我活动便不能活跃、有效地展开”。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难以胜任独立完成与教材文本的对话的。教师的引领、指导和点拨至关重要,否则学生面对不能主动言说的文本,作为对话者就会失去阅读的兴趣,也找不到实施对话的最佳切入点。

(二)教师与学生应建立伦理型的对话关系

小学生的前理解与教师的前理解有着质的不同。教师接受过比较完整的教育和职业训练,作为文本的对话者,教师是成熟的读者,在解读文本时主体能动性和加工能力较强。小学生是正在成长的人,正处在人生和学习的初期,是不成熟的读者,他们解读文本的能动性需要教师唤醒,加工能力需要教师来引导和提升。师生的“前理解”存在着悬殊较大的不对称关系。“教育活动,尤其是制度化的教育活动,不仅预设目的,而且对过程也预先决策和计划,大到对教育事业发展的决策和规划,小到对一堂课的设计和教案编写,莫不如此。正是通过预先的决策和计划,教育者预先选择的教育目的才有可能通过活动得以实现。”所以说,课堂是追求效率和质量的场所,一定的教学内容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在教学过程中,当教师引导无效,或是引入歧路时,他们就容易怀疑引导的有效性,转而行使权威,控制话语权变对话为独白,学生作为对话者的地位就会淡出,从而消解教学的对话性。这或许已经不是阅读教学中应该避免发生的问题,而是长久以来阅读教学中的一种存在状态。

阅读课上的对话一般都是由问题引导的,小学生有时会从自己的兴趣出发提出与文本无关的或是细枝末节的问题,有时回答问题会出现停留在文本表层、脱离文本和曲解文本的倾向。作为教师应该

树立这样的教育信念:无知和浅薄是每个个体在生命初期的必然状态,可贵的是人有向外部世界求知的本性,也有认识自我的本性。“教育者不能无视学生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况,而认为自己比学生优越,对学生耳提面命,不能与学生平等相待,更不能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教师要尊重和理解学生在成长中的暂时无知,不能因为他们前理解的匮乏就剥夺他们倾听和言说的权力,而代之以控制和灌输。人虽然是可塑的,但可塑的前提是人接受外界影响时具有主体的能动性、意向性,表现为一种主体的自我塑造,控制和灌输的结果是阅读教学的低效和了无生趣。阅读教学对话的目的是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树立这种信念是教师能够俯下身子真诚地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基础,否则师生双方可能由于各自所具备的不同特质放弃合作与对话。 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期望、宽容、信任都会对学生产生教育力量,这是在伦理关照下产生的作用。既然阅读的意义是不可复制的,那么阅读教学的目的就不是简单的通过灌输可以达成的,教师要善于开掘学生潜在的创造性和能动性,达成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实际上,实现阅读教学对话的首要条件就是教师要尊重学生,使学生身处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唤醒学生对文本阅读的需要和渴望,体验获取文本意义时的成功和愉悦。阅读课堂中唯有师生生命的精神化,对话才可能发生,文本的意义才能生成。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对话态度和习惯

一般意义上的对话是对话双方都拥有基本相同的特质,比如在受教育水平、兴趣、爱好、年龄、职业等方面都比较接近,主体间对话容易沟通和达成一致。如上所述,阅读教学中师生所拥有的对话水平和能力有较大差别,要达到对话的目的,不仅需要教师在观念上诚心诚意地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看作是与自己平等的、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更需要教师培养学生的对话意识和能力。 首先,培养学生在对话中真诚的态度。阅读教学对话中宏大叙事、言不由衷,都会使对话者心猿意马,偏离意义,丧失沟通和交流的价值。由于文本所涉及的背景知识、有关话题的相关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和知识背景有距离,教师要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并把教材中空白和隐含的东西挖掘出来。教师只有真诚地走进文本的对话,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文本蕴含的意义,否则文本既便是文质兼备的美文,学生也会无动于衷。学生正是从教师身上学会尊重文本、感受阅读精神的。

其次,培养学生体验阅读对话的价值和乐趣。真正的对话是对话之后对话双方有精神上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达到这样的境界需要对话的双方在教学对话前先将自身投射到文本之中:教师与学生能主动地查阅与文本有关的资料,用自己的经验建构文本,从而加宽、加厚文本。文本是不会自动走人读者视线的,它有待于读者的开发。阅读教学对话中,师生双方都积极投入文本,对话才会有质量和品味,教师和学生才能享受对话乐趣、维持对话品格。因而,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虔诚的态度,只有一丝不苟地对待文本,才能让灵动的文字充满人『生的光辉。

最后,培养学生作为对话者的自我意识。我们强调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能动性、创造性,但是这些潜能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开掘,就会沉睡、萎谢甚至泯灭。教学若不培植学生作为对话者的主体意识,学生在书本、教师面前就会慢慢地尘封自我意识,表现出思维上的惰性和依赖性,久而久之甚至不敢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唯恐暴露了自己的无知、幼稚、愚蠢。教师应鼓励学生放下思想包袱,宽容和淡化学生的无知、幼稚,让学生意识到表达自己对于文本的观点是作为主体的权利,应该有充分的自我意识去发挥作为主体的能动性,不轻易地放弃在教学生活中主体的地位和权利,因为这是成长中不可或缺的积累。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若要真正发挥好主体的作用,必须积蓄作为对话者的资本,这样才能在教学对话中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实现自我。

三、阅读对话是基于文本的对话

阅读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基于文本的主体间的对话,是教师和学生主动与文本对话后的对话。教材文本有基本的规定性,师生双方如果没有与文本产生共鸣,教学过程就不会产生“心同此心,情同此理”的视域融合,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就难以保证。

(一)教材是特殊的文本

教材文本是师生阅读对话的基本依据,是师生活动的对象和客体,是师生获得鉴赏力、审美力、主观性升华的凭借。所以,教材文本对于选文有特殊要求,它的使命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首先,教材文本应体现小学生学习语言的独特性。小学第一、二学段的阅读教学,入选的作品应注重儿童感受力的开发,引领他们去词语的源头观察、感受,不以追寻文字背后更深的玄学意义为主;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则可以引导学生体验感悟作品的内涵和意义,鼓励学生对文本作出创造性的阐释。其次,选文应体现一定社会的价值取向,符合教育的培养目标。语文是人文学科,它必然要反映本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和主流价值观,这些人类精神的精华可以肩负社会教化、培育民族情怀的任务。再次,选文应体现本民族语言使用的规范性和文化性。儿童在入学前已经能够用母语进行口语交际和认识少量汉字,而一个人要真正受到规范的母语训练,形成语文素养,则有赖于学校的阅读教学为他们营造一个良性的阅读环境。因此,入选的作品应是文质兼美的。最后,选文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艺术品位,培养学生的美感,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由此可见,阅读教材的编选要考虑小学生的可接受性,但也决不是一味地迎合小学生的愉悦感,而是通过作品培育和提升学生的思维、想象力,积淀民族以及人类的基本精神传统,唤起学生的崇高感,使他们的鉴赏力和情趣不断获得发展,形成阅读能力。

(二)遵循教材是阅读对话的前提

阅读教学的对话首先存在于读者与文本之间,其后才存在于师生、生生之间,其目的在于建构意义。这个意义既来源于文本,又来源于读者,它是读者与文本在某一点上的精神相遇,因此,对话同时受着读者与文本的制约。但是文本的规定性,也就是文本的原意是对话的前提,没有文本的规定性,就不能在主体间构成实质性的交流,也就不可能展开有实质意义的对话活动。

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作品虽是以文学作品为主,但仍属于非生命载体。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解读文本时重要的是激活文本,使文本世界呈现于自己的生命意识中。只有这样,文本才能得以活化,意义方能显现。教师和学生激活文本世界的手段是想象。在文本激活的过程中,想象是受文本规约的,如果师生没有很好地发挥想象力,就不可能真正进入文本的世界,即使发表对文本的感受和看法也可能不是基于文本本身的,而极可能是牵强附会和生拉硬套。因此,对文本的想象不是随意的,它是在文本引导下进行的,而且是在文本的范围内进行的。当文本世界被呈现出来时,教师和学生就

不会停留在想象的水平上,他们的理解必然介入,其表现为对文本的情节和内在关系的把握。在这种情况下,蕴含在文本中的意义就会逐渐显现出来。当然,对文本的想象和理解需有情感要素,情感活动与想象、理解是不可分割的。情感是在想象、理解基础上的情感,是一种审美体验。

值得指出的是,小学阅读教学是在教师引领下进行的。只有当阅读的主动性被唤醒后,学生才能进入文本,实现对文本的丰富性、复杂性的深入理解,他们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才能得以形成,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才能得以实现,学生的独特的阅读体验才是有根性的。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任何想象都是对文本的想象,任何想象的结果都是文本提示出的;任何理解都是对文本的理解,任何理解都是文本本身就蕴含着的。阅读者“越是能按照作品的召唤,这种审美体验就越丰富和深入”。所以,阅读教学的对话脱离文本去随意即兴向外拓展延伸,或是置文本的整体于不顾仅抓住只言片语进行无限放大,这都是没有真正地走进文本的表现,也是阅读课堂失控、对话失去真义的原因所在。强调对话、强调主体对文本的建构,不是要削弱文本本身的内涵,或是对文本浅尝辄止、浮光掠影,弱化文本,而刻意追求所谓的课程资源开发,增加所谓的各种体验等。总之,背离文本不是对话的真义,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到一个活生生的文本世界。

(三)有效的教学设计是阅读对话实现的保障 小学阅读教材系统最终要达成《俭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前三个学段共同的教学要求,其主要是通过文选来编辑教材体例,包括单元主题、阅读建议(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篇目、练习和活动等形式。

文本正式进入教材后就被进行了限定性的加工,具有了特定要求,成为法定文化,有特定的读者群――教师和学生。教师要引导学生遵循教材文本的要求进行系统学习,不能随心所欲取舍文本,而是要遵循课程标准借助教材把学生日常生活中零星的、分散的和无序的经验有序化、系统化。具体来说,教师要在阅读教学设计中对单元和课时进行系统规划,逐步达成阅读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单元内不同题材的课文,分别确定阅读训练的重点和难点,并明确表述为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整合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阅读训练。一般来说,判断阅读课堂是否有效的根本标志是阅读文本是否真正成为课堂上探寻、分析、切磋的凭借,书面的文字符号是否真实地与学生发生了关联,生成了意义。所以,语文教师应该知道,文本的意义不是直接奉送给学生的,而必须通过必要的教学设计,把文本的结构性体现出来,再在课堂上让学生在教师预设的一个个环节里通过对话,从文本表面的文字符号到知晓文本的来龙去脉,直至洞悉文本的真正意义。这样的阅读教学中有主体的感知、理解、体验、移情等心智活动的积极参与,真正实现了文本潜在意义向主体的转化和生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伊瑟尔沃尔福冈,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M],金元浦,周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143。

[3]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48。

[4]佐藤正夫,教学原理[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5]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315。

第6篇:关于小学生阅读教学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阅读; 发展; 兴趣;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是语文学习的基础。阅读方法是否有效,直接影响获取知识的质与量。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我认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应主要体现两点:一是要注重阅读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个的尊重;二是注重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不仅“授学生以渔”,更应“授学生以渔场”。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老师的建议》一书中,明确指出“必须教会少年阅读!”他在书中写道“为什么有些学生在童年时期聪明伶俐、理解力强、勤学好问,而到了少年时期,却变得智力下降,对知识的态度冷漠,头脑不灵活了呢?就是因为他们不会阅读!!”他用两个感叹号表明了自己的鲜明态度,也让每一位阅读者明白阅读对学生来说是何其重要。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该针对小学生的阅读特点,找出适合孩子们的阅读方法,使每一位学生喜欢阅读,并在阅读中发展智力。

一.方法的选择要结合教学目标和孩子发展的需要

新西兰的阅读教学世界有名。他们在小学课堂上,采用多种方法指导阅读教学。常用的主要有六种:分享阅读法、指导阅读法、持续默读法、大声朗读法、作品讨论法和作品表演法。这些阅读教学方法的选择取决于阅读量、学生数量、学生年龄段、阅读材料的类型、教学重点。一堂阅读课往往是多种教学方法的融合,并不局限于使用一种方法。当前我们的阅读教学课课必合作,课课必探究,不管学生的年龄阶段,也不管教学内容本身的不同,都使用同样的方法,使阅读教学模式化,造成千课一面。我们应改变观念,关注不同孩子的发展需要,采用有针对性且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

我们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我们生怕学生读不懂,花大量的时间讲解和分析文章,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把学生看成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不是主动积极的意义建构者。但新的教学理念要求阅读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是一个指导者、帮助者和观察者的角色,教师用观察和谈话的方式,分析学生的阅读行为、阅读困难、实际阅读水平,随时给学生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不应集中在所读材料的内容上,而应在阅读策略、规则的指导以及语文能力的扎实训练上。

三.注重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培养

由于我们的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我们的阅读教学很少用持续默读法、讨论法和表演法。这三种方法表面上看浪费时间,但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持续默读能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作品讨论能使人集思广益,培养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作品表演需要孩子自己选材,编出剧本并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表演出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我们的阅读教学中虽也有讨论,但多数仅限于课堂上短短几分钟,并且讨论内容浅显,常常形式化。其实作品讨论可以是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小组活动,小组成员共同拟定读书任务,共同约定讨论时间,自己规划讨论内容。重要的是讨论和表演不仅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使阅读和学习变得非常有趣。小学教学最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而我们的一些语文教师在枯燥的字词句的分析和讲解中,把语言肢解了,不仅远离全方位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目标,而且使学生越来越厌恶语文学习。

四.阅读题材广泛,选材注重孩子的兴趣

我们的教学通常是以课本为中心,阅读题材有限。而这样的教育,用课本把孩子们限定在极为狭小的学习空间里,让学生用所有时间来“吃透”课本,并让学生误以为课本就是知识的全部。其结果,令人厌倦的课本和作业使孩子们厌倦了整个有趣的知识世界。要让阅读“活”起来,孩子们才会对其感兴趣。我们不妨从孩子感兴趣的方面入手,阅读材料不仅仅局限于课本,可选除课本以外一些关于历史名人、运动、娱乐、冒险故事和科学系列的材料,还可以从杂志、报纸和历史文献中选择短小的文章学习,让我们的阅读教学题材广泛、内容鲜活有趣。

第7篇:关于小学生阅读教学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个性化阅读 小学语文 活跃

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总是用一张卷子来衡量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要求学生都要达到统一水平。然而,学生的生活环境、思维方式与性格等因素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的阅读水平是很片面的、不科学的。语文教师需要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尝试采用不同的阅读教学方法,让所有的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增加学生抒发自身情感的勇气,鼓励同学之间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千万不得“一锤定音”,以下是关于开展个性化语文阅读课堂的一些见解。

一、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阅读是学生发展思维、认识世界、获得审美体验等的重要途径。但是,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被看作是单独的一个教学分支,是四项语文技能(听、说、读、写)教学中最不可教的一项。其原因之一就是教学资源过于统一,教学文本和教学方法都是相似甚至是完全相同的,这就使得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都失去了“自我”。教师只是一味的按部就班来完成课程计划,没有新的内容和独到的见解;学生也只是被动的接受,没有自己的思考和创见,总是追随教师的思路完成课堂内容。最终的结果就是几年的阅读教学下来,学生对于事物的认知能力变得大众化,这不符合21世纪创新型人才的教学模式。所以我们要创建一个个性化的阅读课堂,培养学生的赞同与批判能力,充分的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找到适合学生本人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二、如何创建个性化的阅读课堂

1.教师要找到适宜的教学角色 对于一个小学语文教师而言,总有一个最适合教师本人的特定角色。这个角色可以是朋友、姐姐、兄长或是严厉的父亲,只有教师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教学角色,才有可能在课堂上充分的自我发挥,形成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然而,由于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教学禀赋等关键因素的影响,使得教师在寻找教学角色的过程中困难重重。所以,在教师未找到自己的教学角色之前拥有一个积极、乐观、谦虚的教学心态是必不可少的。

2.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对于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国内的家庭作业一般是背诵课文和抄写生字,而国外部分的教师则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能够识得生字、并且了解生字在文章当中的不同用法,再此基础上还认识了书中的生活世界和思想感情,在大量的学生自主阅读训练当中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此法即培养语文知识(修、逻、语、文)的同时又培养了语文旨趣(情感、过程、修养、认知)。

3.语文课堂教学方式适当翻新。语文课堂表演巧妙的运用建构主义将阅读内容用表演的形式表现出来,表演的表达方式可以是小品、情景对话、歌唱、朗诵、游戏等可以提高学生表演兴趣的新颖形式,在表演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强烈的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也在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纠正不自信、不尊重、不团结等行为。课堂上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也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多媒体课件能够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媒体因素融入到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来,并且能够弥补教师对于发音和字体不端正方面的不足。

4.实行阅读能力分级培养。首先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水平进行充分的了解,并且根据阅读水平的不同将学生分为1、A、甲三组(注意不应该将分组分为1、2、3或是A、B、C等顺序,因为在分组的过程中会让部分学生知道自己的阅读能力不强,产生不自信或是抵触的情绪)。对学生进行分组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要多用激励语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家庭作业也鼓励学生进行分组完成,按小组给出综合成绩,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集体沟通学习能力和提及荣誉感,一些不爱阅读的学生也会因为不想影响小组的成绩而去努力完成阅读作业。

5.提高学生的阅读想象力。学生的阅读想象力需要有丰富语文知识积累做支撑,也需要大量的语文思维练习,想象力可以使人的思维得到拓展和开发,让思维更灵活从而在认识的事物中联想到更多的新内容,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尽量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在小学阶段学生旺盛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会促使学生跟随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丰富的想象,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创作底蕴的最好时机。

总而言之,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早有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是教师的分析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的语文阅读是具有创造性的实践精神活动,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进行属于学生本身的阅读实践,从而获得独特的阅读感受。当然,鼓励学生进行阅读的同时也要坚守个性化的阅读底线,当学生出现大的阅读思维偏差的时候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解说,不能无原则的鼓励。

参考文献:

[1]罗小娟.个性化阅读教学智慧探讨[J].教育评论.2011.

第8篇:关于小学生阅读教学的建议范文

PEP小学英语教材中阅读教学主要是对话阅读和短文阅读两种形式,其素材来源于生活常识。依据新课标要求,PEP教材编写特点和我县小学生实际,我建议阅读课堂教学结构基本定位如下:第一步,文中词汇教学的处理,需教师课前备出本课中学生须掌握的词汇和短语,课中首先教读这些词汇和短语,要求学生达到会听、说、认读的目标;第二步,通过视听法了解文章大意,回答简单问题;第三步,细致默课文,掌握文中细节语言信息;第四步,语法和语言知识点问题的讲解和处理,重在例句讲解至学生会灵活运用,解决难点问题;第五步,课文熟炼朗读环节,真正落实“好英语是读出来的”;第六步,处理好阅读拓展延伸问题,主要是处理好配套练习册上的阅读练习。小学英语阅读课如能坚持按上面这一课堂教学结构有效去落实的话,我想效果应该是好的。请大家务必要纠正打开课文就翻译讲解的教学方法,这与新课标要求是违背的。

二、关于小学英语阅读课堂教学导入的问题

一是情景导入法,通过动漫、短片反映短文基本大意的方法让学生初步感知本课的学习内容反映生活常识的哪个方面;二是通过文中中心词汇和主题句的教学导入,这样学生可大胆猜想到本文的大意;三是通过谈话导入法,根据课文大意,师生交流生活所见导入课文学习,这一方法多数是根据课文内容设计问题,通过师生问答的方式进行的。

三、关于文中语言知识点和语法教学的处理问题

小学段英语的语法教学虽说淡化,但不能过而不讲,常见的基本语法知识,如名词单复数,形容词的比较级,常见介词的用法,一般现在时态,一般将来时代,现在进行时态,一般过去时态等基本语法点是要求掌握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适时处理,常用的方法是归纳法,先要让学生熟读句篇,通过语感去感知,在学生多次接触这一语法点后,教师再归纳例句讲解,设计习题巩固训练,杜绝学生刚接触到新语法就开始大讲特讲的做法。

四、关于阅读课练习题设计的问题

一是坚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去设计课后练习题,文中词汇短语,语法知识点均要兼顾;二是要突出语言工具的人文性和实践性,课后一定要安排熟读课文和听力练习,可要求学生视听课文2-3遍,朗读课文数遍至能流利准确读课文;三是阅读课文后能用自己的语言简述课文大意,这也是英文写作的雏形训练,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要方法。

五、关于学生阅读技巧指导的问题

一是要引导学生学会视听课文,通过视听法了解课文大意;二是指导学生学会流览课文(即泛读课文),抓住文中中心词和主题句(一般在文首和段首),根据生活常识,大胆猜想课文旨意;三是指导学生学会精读课文,捕捉文中细节语言信息,了解中英文化差异,德育渗透等教育因素;四是要突出一个“读”字,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

第9篇:关于小学生阅读教学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口语表达能力;培养

由于小学生正处于学习语言的初级阶段,所以小学语文课程对于其语言的学习起着重要作用,承担着对小学生的语言基本表达能力训练的责任,其中,口语表达能力作为与人交往中必不可少的要求,对于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通过相应的训练来扩展小学生的词汇量,并达到逐步提高其口语表达能力的效果。本文以《》为例,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小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从而使其更加自如地表达情感。

一、通过课外拓展积淀基础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通过饱含深情的笔触将我国历史上的这一伟大事件真实再现,由衷的赞美了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感,但是由于这一历史事件与小学生生活的时代相隔太远,他们可能很难理解文章中那种深厚的爱国热情,因此,教师在课前需要通过一定的准备工作做好铺垫,以便帮助学生领悟情感,从而在情感的熏陶下进一步提升口语表达能力。

在课前教师首先需要将预习作业布置给学生,这个预习作业一方面包括找出课文中不认识的生字词,学生可以将其以各种形式记录下来,例如生字卡片、看图猜字或者将生字词用图画的形式表达出来,通过相关资料的准备,使其在课堂上能够有足够的材料进行口语的交际训练。另一方面即是让学生在课下搜集有关的背景资料,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获取资料,例如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在网上搜索资料,向老一辈人询问他们关于的印象和记忆,由此,学生能够对的历史背景有比较充分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借由问题引入本文的学习,为什么中国历史上会有1839年6月3日这样值得纪念的一天呢?在这一天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件呢?这时候,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就派上了用场,他们可以根据自己找到的资料进行自由讨论,讨论之后,教师可以请学生畅谈对的看法。因此,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极为必要的,它使得教师有了沟通新课的桥梁,使得学生有了课堂上畅谈的依据,学生的口语表达可以基于充分的准备之上开展。

二、抓住事件本质领悟情感

口语表达能力,最为重要的就是张开嘴进行表达,因此教学过程中离不开朗读这一重要环节,通过课堂上的阅读,学生能够更深层次的理解文章的情感,从而具有更多的感想和更多想要说出来的话,这在无形之中推动学生张开嘴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顺利的阅读课文内容,之前所说的生字词的记录则是一个很好的铺垫,学生首先通过生字词的记录攻克这些生疏的字词,然后能够较为通顺的阅读全文,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将表达情感作用明显的词语和片段标注出来,并且根据自己之前收集的的相关资料,在通篇阅读后将自己的阅读感悟书写下来,这篇阅读感悟反映了学生阅读课文的真实情感和体悟,对于其口语表达阶段的开展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此外,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共鸣。教师可以在课前收集一些的图片,剪辑的影视资料,让学生能够在多重感官的刺激下更直观的体会这种浓烈的爱国情感和抵御外辱的决心和勇气,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一历史事件的理解。课文中第一段排比句“老年人边听边点头,笑呵呵地捋着胡须……”的运用充分显示了老百姓对这一壮举的赞成和愉悦的心情,教师应重点指出。在对课文的情感基础有了把握之后,学生可以自由交流其中的情感,也可以通过自己的领悟饱含情感地朗读课文,让口语表达能力在情感的推动下得到提高。

三、创造表达机会提高能力

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口语交际,而口语交际则是人与人之间双向的交流和互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只有听与说的双方同时参与互动,才是口语交际成立的基础条件,从而口语表达能力才有提高的平台。因此教师必须严格遵守新课改的要求,将学生视为课堂的主体,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发言机会,让学生在充足的时间里享有自己发言的权利,让他们在最大程度上发挥自身的语言组织能力,让40分钟的课堂不再“漫长”,让课堂因为学生的发言而充满活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划分成小组,通过小组内成员的协作,共同交流,发表自身对于的理解,随后每个小组派代表阐述自身的观点,也可以阐述小组的观点,使其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小组的划分必须严格按照依据,进行科学的成员分配,形成小组内成员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良好态势。教师必须要对教材进行精心的研究,从而能够变换不同的角度,让每个小组都参与到互动中来,让小组中的每一位成员都在互动中得到展示自己的机会,在展示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承担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在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中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是每一位家长和教师的殷切期盼。本文以《》为例,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出课外拓展奠基础、事件本质悟情感、创造机会炼能力三点建议,以期真正实现小学语文教学对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提高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香荣.浅谈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1年11期

[2]朱静.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