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科技的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地球作为人类唯一的家园,已经度过了45亿年的光阴。恐龙曾经统治过地球亿万年之久,人类与之相比,其历史之短可以用“弹指一挥间”来形容,但是人类拥有璀璨无比的文化和高度发展的科技。学会使用工具和生产工具,是人类脱胎换骨的根本原因。从茹毛饮血升级为刀耕火种,由原始社会过渡到漫长的古代社会,人类的科技发展局限于冶炼、建筑、纺织、造纸、观测、航海等方面。然而,量的积累最终引发了质的变化,人类从工业革命开始,一发而不可收拾,步入科技高度发展时期,以往我们只有在科幻小说中才能看到的场景和产品正逐渐变为现实。在钱币中,我们也能看到近现代科技发展的迅速。
一、蒸汽机械,工业时代
农业、手工业是古代社会至近代早期世界经济的支柱,建筑、生产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由此导致的人员损失有时可影响国家经济,导致矛盾和冲突。人口和百姓对物质需求的增多,使科学家、企业家寻求更好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在英国率先发起,蒸汽机逐渐得到广泛运用。在这一时期,大机器工业开始代替手工业,机器工厂陆续代替手工工场,最终确立了工厂制度,进而使国家的社会结构和生产关系发生重大改变,生产力得到极大的提高。英国工程师、发明家理查德•特里维希克是世界上第一台实用性轮轨蒸汽机车的发明者。2004年,英国皇家造币厂生产金、银、铜镍合金三种纪念币以纪念蒸汽机车诞生200周年。车诞生200周年”2英镑纪念银币的正面人物为英国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硬币采用了她的老年肖像。硬币背面圆环内的主图为特里维希克发明的蒸汽机车,圆环外齿轮环绕,象征着工业与机械。这枚硬币采用双金属设计,具有一定的画面美感。1996年英国蒸汽火车20元纪念银币三枚:“火箭”号、“飞翔的苏格兰人”号、“昏星”号,这三枚银币的正面采用统一设计,使用了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的青年肖像。三枚银币的背面,依次展示了“火箭”号、“飞翔的苏格兰人”号、“昏星”号三种具有代表性的英国蒸汽火车。“火箭”号蒸汽机头被用在世界上第一条火车旅客线路上,“飞翔的苏格兰人”号当时时速高达160公里,“昏星”号是英国铁路公司最后的蒸汽机车。
二、电气航天,信息时代
如果说蒸汽机象征着人类迈向标准化工业的第一步,那么电气工程则使人类搭上了顺风车。2004年美国“爱迪生发明电灯125周年”1美元纪念银币的硬币正面主图为爱迪生立像,只见他左手揣进裤兜,右手倚在桌案上,手中握着一只电灯泡,露出自信的微笑——不拘小节并不影响他进行伟大发明。硬币背面,一只试验用的电灯泡向四周放射光芒,象征光芒的线条之间,露出斜长的三角,这样的三角有七个,似乎暗喻电光跨越七大洋,传遍千家万户。人类使用电的意义不亚于发现火的作用,而飞向蓝天、迈向宇宙则是人类探寻自我、挑战未来的另一种方式。提到航天事业,就不能忘却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2014年,由圣彼得堡造币厂生产,俄罗斯央行发行“伽利略诞辰450周年”纪念银币,其中本色币850枚,彩银币150枚。银币的正面为俄罗斯银行的双头鹰标志。银币的背面以繁星、比萨斜塔、学者交谈和日心坐标系为背景,展示出伽利略的工作场景。这枚硬币以彩银币最为美观,镶嵌工艺打造的蓝色星空和太阳系行星呈现出奇妙的视觉效果。古人对天空的仰望和对强大工具的期盼,在20世纪得以实现: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架动力飞机,人类从此开始掌控天空;1946年,世界第一台通用计算机诞生,比人脑更强大的计算工具出现了。历史的齿轮滚滚向前,人类的科技在短短几个世纪间的发展超越了此前上千年间的变化。2000年,由莫斯科造币厂生产,俄罗斯央行发行“现代世界的人类”3卢布纪念银币一枚。这枚银币的正面为俄罗斯银行的双头鹰标志,版式与伽利略银币大同小异。银币的背面构造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场景:在伊甸园著名的苹果树下,亚当和夏娃脚下是一只残缺的苹果。图中的夏娃以简单的线条处理,与全身的亚当形成鲜明的对比,但并未影响画面的阴阳协调。我们看到,所谓的“禁果”并未使人类陷入困境,反而使人类两手触摸科技。乐观、善于畅想,这便是科技发展的原动力。计算机、飞行器和航空理论的高速发展,使人类走出地球看一看的梦想最终实现:1961年4月12日,苏联航天员加加林驾驶“东方1号”宇宙飞船环绕地球一周,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类。1969年7月21日,美国“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载着三名宇航员登陆月球,阿姆斯特朗走出了人类在其他星球的第一步。关于这两次壮举,各国发行过很多纪念币,其中就有1997年库克群岛发行的“20世纪-月球行走”50元纪念银币一枚,该币是当年库克群岛发行的20枚“千年纪念”纪念币之一。银币的正面为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的中年像。背面为阿姆斯特朗站在月球登陆舱和美国国旗前向人类致敬的画面。伽利略曾经观测过的月球,而今有人登陆,并在那里留下地球人类文明的礼物。
三、人工智能,展望未来
关键词:科技发展 会计环境 创新 成本核算
在现代经济与科技都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会计核算只有进行创新改革的道理可走,一定要从根本上变革会计财务体系,才能更好的为企业服务,也同时在为企业负责。会计核算的工作核心就是将最为真实的信息提供给企业,同时为企业在各方面精确地算出真实的成本。目前企业会计环境也在不断地创新,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成本会计的手段和方法在不断地更新,越来越多的会计成本工作者已经开始使用电算方式,电算化已经逐渐取代了手记账的方式,在企业的应用中也使用越来越广泛,实时报告即将成为未来会计系统实施的可能;另一方面会计成本计算范围越来越大,企业对于成本核算要求越来越精细,由于外部市场的压力越来越大,产品供过于求,新技术不断更新,导致企业的压力也不断攀升,这就更加要求会计师的能力。
一、科技发展对于成本会计的巨大冲击
现在科技发展快速已经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与冲击,对于成本会计也同样如此,现在知识经济化已经逐渐普遍适用于成本会计的实际应用中,同时企业的制造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弹性制造系统。使用机器人或者电脑灯机械化的工具来代替人的工作,这样既可以增加工作时间,有可以减少人力的投入,降低成本,企业使用这种制造系统,可以较为弹性的调配制造系统的流程,完成制造工作。
2.计算机辅助设计以及计算机的辅助制造系统。现在社会计算机已经成为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样辅助工具,人们可以将繁琐的工作通过一定的程序指派给计算机,让计算机代为操作,这样即可少减少成本的投入,也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工作利益。这样的计算机辅助系统将会在未来使用的越来越广泛,翻来越频繁。
3.制造资源规划系统。这个系统是指计算机对制造资源进行整体的统筹规划,制定一定的计划,这样可以帮助企业更加有秩序的完成工作,使工作中的每一项花费都清楚明了,有一定的目标,员工实施起来也有一定的计划,进行的有的放矢的工作。
4.电脑整合计算系统。这项系统实施起来比较庞大,这项系统主要指的就是全部都为计算机管理,工作人员在工作前期输入一定的程序,将工作全权交付给电脑去执行,实现自动化操作流程,达到工厂无人化管理模式。
那么面对新的企业制造环境,如果沿袭旧的成本会计管理模式和理念,会造成怎样的后果呢,我们又应该如何解决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品生产成本的计算不准确。由于新的企业制造环境,导致成本核算面临了重大的问题,计算机或机器代替了大部分人工,对于人工的投入的确减少了很多,但是对于机器的投入,时间的投入,制造材料的投入都是我们所无法用准确数字估计的,更加难以计算,这些项目的成本核算肯定不能用分担小时制去计算,这样就加大了成本合算的难度。
(2)成本控制报告有可能产生多种不良现象。对于传统的会计成本系统,都活将成本标准计算域实际成本花销做成成本的差异报告,这样有利于企业对比自身项目中的多种问题,这样可以促进企业高速的发展。但是对于企业新的制造环境,这个报告就会导致很多不良现象的,例如有些为了忙么盲目的追求利益最大化,会疯狂的加大生产量,加大工作时间,赚取暴利,还有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会采购一些成本十分低的劣质制造原材料,这样会导致项目整体质量下降。
为了降低以上新的问题的发生,在新的成本会计中我们一定要把质检,机器维修,客户服务等工作的成本也添加进去,营造出良好的会计成本环境。
二、会计成本如何适应市场发展以及科技发展的相关对策
面对现代成本核算的飞速发展,国际会计成本领域也已经占据了大部分市场,面临这样的挑战,我们应该重整我们的会计成本管理系统,具体都应该做些什么措施呢,我简单列举一下几点:
1.成本会计应该更新自身的观念,重新树立正确的成本思想,充分发挥成本会计的职能。统的成本会计观念中,我们往往只是注重成本的高低与升降,以此来评价企业的效益,这样的做法是十分不科学的,我们评估一个企业的绩效,一定要从各个方面着手,整体查看企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各方面的潜力,首先如果投入成本大,产品产出也同样十分可观,这样的企业我们并不能否认他的企业效益。有些企业虽然成本非常低,但是与此同时,他的产品产出也十分低,带来的企业效益也是少的可怜,这样的企业我们不但不鼓励,还应该给予一定的否定,这样的企业对于他的发展前景我们不容恭维。
2.完善成本会计组织,提高全员的素质和思想。要想很好地完成一项工作或者一个领域,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完善这项工作的整体组织规划,有着明确的规章制度,尤其对于会计成本这项工作,企业一定要做到企业的领导层和企业会计管理部门透明是工作,将每一项收入与支出让每一个领导都做到心中有数,这样一旦出现任何问题,每一个人都可以快速的进行解决,调控,不会导致更大的错误出现。
综上所述,面临科技的飞速发展,每一个成本会计师都应该更新观念,适应新的企业制造给环境,制定新的企业成本会计制度,完善成本会计组织,做到与时俱进,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孟琦,韩斌.企业战略联盟自组织演化的协同动力模型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08)
摘 要 科技服务业是现代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体现了现代生产力的水平,是科技与经济结合最为紧密的产业,它对推动经济的发展进步,提高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科技服务业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各种问题,因此,必须强化科技服务业对现代产业的推动促进作用,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化,以提高经济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激发出现代产业的最大价值,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发展。
关键词 科技服务业 现代产业 促进作用。
一、科技服务业
所谓科技服务业,就是指通过对现代科学知识、技术和研究方法,以及经验教训等相关信息向社会提供以智力服务为主体的新兴的服务产业。但是尽管科技服务业属于新兴的产业类型,但是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社会生产协作和分工上的要求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多样化,这时就突出显现了科技服务业的内伸和外延的作用。当前形势下的科技服务业其发展领域已经不仅限于提高科技水平和技术手段的推广上了,其发展服务的范围相当广泛,并且对现代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科技服务业是现代产业进行产业特征了解,把握发展规律的基础,是进行产业分类,指导实践工作的要求所在。
了解科技服务业对现代产业的作用,首先要对科技服务业进行准确的界定和区分。可以通过了解科技服务业主要服务的内容,看其服务内容是不是包含了科学技术和智力服务的相关因素。还可以通过从其服务手段进行了解,是否使用了科学技术知识、技术手段和现代技术分析方法来完成服务工作。也可以了解服务对象是否满足了服务对象的需求,这里强调的需求是个性化需求,不包含普遍的大众的需求。
二、科技服务业对现代产业的促进作用
科技服务业的发展与社会的生产力是成正相关的关系,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越高,现代产业在生命力和创新力上就显得越强,这也突出了科技服务业对现代产业的服务以及推动作用。科技服务业通过对现代产业的服务来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通过对现代科技服务产品的广泛使用,满足产业对技术的要求,对提高产业经济效益发挥着关键作用。科技服务业与现代产业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科技服务业提供了满足现代产业技术要求和相关服务的需求,同时现代产业的作用在相互推动的过程中体现出来。
(一)创造价值的作用
科技服务业本身所具有的优势体现在产业附加值较高,属于人才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以及具有较大的产业带动作用等,这些优势作用决定了科技服务业所具有的创新性和发展潜力,能够发挥其带动发展的作用,迅速提高现代产业的创新水平和生产经营效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导致了科技服务业原本的价值传递的职能开始转向创造价值的作用上发挥,科技服务业强调要为服务对象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以最大程度的提高自身价值。这种价值方式的转变,更好的实现了社会资源的整合,充分发挥了科技服务业的积极促进作用
(二)推动了高端产业的发展,实现产业转型
科技服务业所提供的高端服务,是其产业发展的主要增值来源,并且对于自身价值最大化,整合优化社会资源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科技服务业应该适当的有针对性的进行高端产业服务的转型,通过这种方式获得更大的经济增值空间,提高整体产业的价值。科技服务业在高端产业上的发展,实现了对科学技术和方法的利用和创新,为高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发展动力。
(三)提供了多元化的服务主体
科技服务业服务主体的多元化,是符合产业发展要求的,同时也是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趋势所在。科技服务业可以有效的提高产业在市场上竞争力和竞争地位,对科技服务业与现代产业的结合具有积极的作用。由于科技服务主体的多元化和其服务类型的多样化,不同的服务主体,不同的服务类型,相同的对经济利益的要求,通过不同的服务方式实现了现代技术服务的介入,这对实现现代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的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现代产业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的解决等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且具有积极意义。
(四)推动了业态文化的转型
业态文化指的是进行企业人本管理体现的文化,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进行企业内部沟通的文化,因此,企业服务业为了满足客户情感上的需求,应建立起尊重客户个体性差异为重点的服务管理系统,它有效的发挥着产业与客户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同时还实现了自身的服务的价值,这改变了产业与客户传统形式上的关系,和对进行企业文化的更新起到积极的作用,也可以有效的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三、总结
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是与任何产业密切相关的,通过科技服务业服务主体,服务方式,服务产品的不断变化发展,现代产业也随之变化,它有效的推动了现代产业结构的改革,企业文化的更新,产业价值的最大化,因此,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对现代产业起到了很大程度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袁兆亿.科技服务业发展对现代产业的促进作用研究[J].创新论坛,2014.10(09):1-4.
关键词:农业科技;贡献率;索洛余值法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表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
山东省是农业大省,在全国农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以来,山东各级党委、政府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但到目前为止,关于山东省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还比较落后,由于没有及时完备的科学测算、准确切实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农业科技进步的潜力就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掘,通过农业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就不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山东农业科技进步状况及其测算现状在我们这个农业大国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而通过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发展,这关系到现代农业体系的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落实和城乡经济社会格局一体化的完成。
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又再次强调: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抓紧在农村体制改革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进一步放开搞活农村经济,优化农村发展外部环境,强化农村发展制度保障。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本文运用索洛余值法来测算山东省1991-2005年期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以期从测算的结果出发,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就发展现代农业提出思考、建议。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本文在深入了解山东省农业科技发展概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种统计年鉴和参考文献,通过完备的科学测算、准确切实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以量化的指标了解、评价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的发展状态和走势。以期通过农业科技进步潜力的有效的发掘,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以山东农业科技进步状况及其测算现状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就我国通过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体系,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经济社会格局一体化提出对策、建议。
(三)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本文对查阅的数据通过索洛余值法测算出山东省1991-2005年期间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然后对影响农业总产值的各要素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相关结论,并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二、山东省“八五”、“九五”、“十五”期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分析
(一)理论依据
科技进步贡献率是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它是衡量区域科技竞争实力和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综合性指标。目前经济学界对科技进步贡献率的界定和测算还有争论,但其理论基础都是建立在COBB-DOUGLAS生产函数或索洛增长方程之上的。增长速度方程是C-D函数的微分表达式,其公式简单明了,计算方便,但前提条件是必须用其他方法测算各投入要速度生产弹性系数,目前各投入要素弹性的确定还没有一种公认的方法,通过建立生产函数的回归方程估算出各投入要素弹性系数的弹性值(回归系数),不失为较适宜的一种方法。
(二)模型建立
本文采用农业部科学技术与质量族标准司颁布的全国统一方法:索洛余值法。根据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含义,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是农业总产值增长率减去投入量产生的总产值增长率之后的余额。由于我国是农业大国,结合我国农业特点,将其分为:物质费用、劳动力和播种面积,这样有如下增长速度方程:
a=(Yt-Y0)/Y0-α(Kt-K0)/K0-β(Lt-L0)/L0-γ(Mt-M0)/M0①
式中:a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Yt-Y0)/Y0为农业总产值增长率;(Kt-K0)/K0为物质费用增长率;(Lt-L0)/L0为劳动力增长率;(Mt-M0)/M0为播种面积增长率。
Y0、K0、L0、M0分别是基年的农业总产值、物质费用、农业劳动力及播种面积;Yt、Kt、Lt、Mt分别为计算年的农业总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物质费用(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农业劳动力及播种面积。
即:a=Y/Y0―αK/K0―βL/L0 ―γM/M0②
可用更简洁的形式表示为:
a=y-αk-βl-γm③
式中,a: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y:产出的年环比增长速度;k:资金的年环比增长速度;l:劳动力的年环比增长速度;m:播种面积的年环比增长速度。α:资金的产出弹性系数;β:劳动的产出弹性系数;γ:播种面积的产出弹性系数。
然后得到以下表达式: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a/y*100%④
(三)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与分析
1、山东省农业产值增长分析
从农业总产值来看,山东省农业经济总量呈不断增长趋势,农业总产值由1991年的834.81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967.99亿元,其间增加了2.36倍,年均增长率为5.88%。
2、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
根据年鉴数据和回归方程,计算出山东省1991-2005年农业总产值、物质费用、农业劳动力、播种面积的环比增长速度。运用Excel软件做回归统计,得到以下回归方程:
回归方程:
y=0.01826779+0.556572k+0.112791l+2.728173m(山东省“八五”时期)
相关系数:R2=0.843333
回归方程:
y=0.455039+0.657814k-1.05807l+1.010416m(山东省“九五”时期)
相关系数:R2=0.982686
回归方程:
y=0.010657+0.146316k-0.78080l-0.06616m(山东省“十五”时期)
相关系数:R2=0.960651
回归方程:
y=0.01437+0.575422k-0.15101l+0.79819m(山东省1991-2005年)
相关系数:R2=0.950013
通过上述计算结果和回归模型,可以得到山东省“八五”、“九五”、“十五”时期科技进步贡献率、物质费用贡献率、劳动力贡献率、播种面积贡献率。
从计算结果来看,1991-2005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6.79%,物质费用年均增长率为9.03%,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份额为76.51%,山东省近15年来农业总产值的增长很大程度都是靠物质投入的带动来实现的。农业劳动力和播种要素的年均增长率分别是-1.35%和-0.11%,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份额很小,分别是3%和1.32%,农业科技进步年均增长率为1.14%,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份额为21.17%。科技进步还处于第二位的增长因素,这表明:山东省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总体上处于以外延式扩大再生产为主的粗放经营阶段。
但是从各个时期的计算结果来看,“八五”时期物质费用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份额大于科技进步的贡献份额,居首位。而且物质费用年均增长率为17.47%,超出同期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11.64%,表明“八五”期间山东省农业总产值增长基本上是靠高投入实现的,是外延式农业增长方式。而在“九五”时期,物质费用的增长低于农业总产值的增长,表明这个期间,山东省农业已经开始向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增长方式转移,为二元增长。“十五”期间,科技进步的贡献份额以22.40%高于同期物质费用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份额20.71%,表明在“十五”时期,科技进步已经开始在农业总产值的增长中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因素。因此,在考查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时,必须与本地区不同生产阶段、经济增长因率等因素相结合,才有实际意义。
三、从制度的视角看山东省农业科技发展的应对措施
(一)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现状
通过对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以及对农业科技、农业资金投入和劳动力投入对农业经济的影响进行分析可以得到:
“八五”、“九五”、“十五”期间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是:15.70%,12.78%,22.40%;农业科技进步速度分别是:1.83%,0.46%,1.07%。山东省农业资本贡献率分别是:83.58%,53.20%,20.71%。农业劳动力贡献率分别是:-0.04%,6.18%,53.12%。播种面积贡献率分别为:0.60%,-15.23%,1.15%。
(二)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应对措施
1、继续保证农业科技投入,增加投资渠道
1991-2005年间的数据显示,农业投资在农业总产值的贡献因素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是加速农业科技进步的关键。农业科技工作是以社会整体效益为主,农业科技投入应该以政府拨款为主,同时多渠道、多形式地筹集资金。改变农业科技投人只依赖财政拨款的单一国家投入体制,逐步形成政府、金融机构、科研单位、农村集体和农民个人等多渠道、多层次农业科技投入机制。积极鼓励农村和个人将资金投向农业科研,同时大力扶持私有经济承办农业科研单位。
2、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如何将科研成果过成功地转化为生产力,成为山东的一个重要问题。“八五”时期以来,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稳步升高,表明山东在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已经做出探索性的一步。因此,山东省抓好目前已建立的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区、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外向型农业开发示范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等,带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对重点农业科技成果,要保证资金投入,实行项目责任制,把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真正落到实处。组织农业科研单位和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共同协作,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应用。大力培育农业技术市场,建立健全全省农业技术市场网络,逐步建立农业科技成果制度。
3、提高农民素质,提高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
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必须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4、加快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外、省外高级农业专家、留学生来省工作,壮大农业科技队伍。努力创造条件,多选派农业科技人员特别是中青年科技人才出国进修和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提高学术水平。加速改革农业中高等教育体制,培养农业科技后备力量。注重培养具有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和经营管理的新一代农业科技企业家。重奖有突出贡献的农业科技人员。
参考文献:
1、王启现,李志强,刘振虎,刘自杰.十五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与2020年预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6).
2、刘兴慧.山东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8(5).
3、李林杰.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基于我国“十五”时期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实证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
4、高志兵,李业荣.云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定与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8(7).
5、袁卫.统计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6、山东省统计局.山东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2006.
7、中国农业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2006.
[关键词] 现代高科技发展伦理思考
科技发展与道德进步的关系问题历来为中外思想家所关注。早在公元前5世纪,《礼记・中庸》中即有“尊德性而道问学”的说法,意即“尊德性”和“道问学”兼容不悖,知识和美德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古代欧洲哲学家也持这一看法,苏格拉底曾提出过“美德即知识”的著名命题。进入20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和道德的关系引起人们越来越深切的关注,1905年6月6日,居里夫妇在一次讲演中即说,镭的发现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它已经在为“善”服务,但也可能为“恶”服务。后来实践的发展证明了他们这一判断。尤其自20世纪后半叶开始,现代高科技的迅速崛起,它在应用中所产生和可能产生的某些后果,对伦理道德构成了强烈的冲击,科技与道德的关系遂成为科学家和伦理学家们所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它被认为是进入新世纪的“第一科学话题”。
一、现代高科技发展对伦理道德所形成的冲击
20世纪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世纪,在这一世纪,科技发展中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现代高科技的迅速崛起及其带来的惊人变化。随着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它的每一项重大成就的取得都对人类已有的道德观念产生了巨大冲击,对道德建设发出了新的挑战。
1.信息技术发展中的伦理问题
1945年,美国人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此后,随着集成电路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微型计算机应运而生,使计算机进入了普通百姓的工作和生活中。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结合后诞生了国际互联网(因特网),它的出现和发展急剧地改变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和交往方式,带来了划时代的巨大进步,但网络技术的发展也给伦理道德构成了很大冲击。如:电脑黑客问题、人格缺陷问题、信息污染问题、信息安全问题、侵犯个人隐私权问题和知识产权问题、文化霸权等一系列有悖于传统道德的现象,变成了当今全社会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2.生物技术发展中的伦理问题
生物技术作为世界上一项尖端技术和产业,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以及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了重大的变革,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在农业、医学、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显示出巨大的威力,它所展现的美好发展前景引起了各国的高度重视。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随之而来也出现了一些社会道德问题。如:人工生殖技术中人工授精技术、试管婴儿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克隆技术引发的影响人类进化、人类多元性和复杂性、人类的尊严、社会伦理关系等伦理问题;基因技术与人类基因组研究引发的基因专利化问题、基因歧视问题、人工干预生命的危险性问题、基因决定论与所谓“优生”问题、基因治疗中的负面伦理问题等,它会不会把人类带入一个未知世界?引起全社会的伦理恐惧。
3.核技术发展中的伦理问题
1945年7月16日世界第一个原子弹试爆成功,同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相继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它对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原子弹的巨大杀伤力和破坏力也展现于公众面前,从此引起了人们对核战争、核污染、消除核威胁、以及超级大国的核讹诈等维护世界和平、保障人类安全诸问题深深的忧虑。
4.航天技术发展中的伦理问题
自从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后,人类进入了航天技术(或空间技术)发展的时代,从此拉开了航天领域竞争的序幕。40多年来,航天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一个又一个的航天技术成果相继出现,与此同时,构建太空道德问题也日渐迫切。航天领域突出的道德问题如:空间资源的归属问题,和平利用太空问题,保护太空环境问题等引发成全球问题。
5.纳米技术发展中的伦理问题
纳米技术的发展将使人类能够通过调动单个分子、原子制造出某种微型和超微型的器件或某种体积很小的智能机器,它们可能被应用于许多不同的领域,被植入人体或人脑中发挥作用是其诱人的应用领域之一,但同时可能会给人类带来无法预见的潜在危险。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定的“道德真空”,给人们制造着“道德危机”的惊慌,给社会生活秩序的协调和稳定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二、正确认识现代高科技发展带来的伦理困惑
20世纪是科技发展高歌猛进的世纪,也是问题丛生、向世人告警的世纪。现代高科技的出现和迅猛发展将这两种正负效应推向了极致,引起人们对现代高科技相关问题深刻的审视和反思。
1.正确认识“科学研究无”思想
“科学研究无”是传统道德基于科学的真理性而做出的一个重要伦理判断,也是以往人们普通遵循的一个基本科技伦理准则。在以往人们看来,这一伦理准则既适用于科学研究,也适用于技术发明。但是,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对这一伦理准则构成了强烈的冲击。在这一问题上,首先应分清科学和技术的界限及各自的性质和功能,科学的功能是认识世界和探索世界的奥妙。对科学探究不应设立,技术的功能是改造世界和发明地球上没有的东西,它与人们的利益直接相关,不能没有限制。尽管现代高科技具有科学和技术融合的特性,但从基本性质看,它仍属技术领域,对现代高科技发展所可能产生的问题必须有所警觉和防范,这就离不开道德的参与。早在1931年,爱因斯坦在对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学生讲话中说,“如果你们想使你们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么,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因此,在现代高科技发展的过程中,对明显不利于人类整体和长远利益的项目,不应进行研究,对一时判断不清后果的项目,也要暂停进行研究。
2.正确认识现代高科技的负面作用
科学技术造成一系列的负面效应根源很复杂,如,社会政治经济因素的制约、人文文化的缺乏,人类认识方法的局限等。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们已经认识到。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先哲庄子看到农夫在田间耕作时用踩水或推水车灌溉农田,就曾大发感慨地说,用水车浇田是在培养懒汉并助长他们偷奸耍滑,他把技术看作是伤风败俗的“奇技巧”、道德沦丧的罪魁祸首。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也曾明确提出,科学技术会使人堕落和贪婪。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80年代“罗马俱乐部的理论观点”,他们则片面夸大科技的负效应,抹杀科技进步的积极作用。今天,仍有一些人坚持这种观点。科学技术发展中存在负面作用并不是说它本身是恶的,科技是中性的,关键是看人怎么用。片面地、夸大地和不适当地运用科技,会导致科技发展迷失方向,给人制造麻烦,带来罪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它对社会的影响日益深刻,其负效应也凸现于人们的面前,特别令人忧虑的是,这些问题大多已成了全球性的问题。对此不可掉以轻心,必须制定全球性的相应的伦理规范予以遏制,使现代高科技的发展朝着有利于当代大多数人的利益和人类的长远利益的方向前进。按照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其作用发挥的机制存在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它的作用大小、效应正负,既受其内在规律支配,更受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受着社会制度和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制约,要把科学技术本身与科学技术的应用及其社会后果区别开来,全面把握造成全球问题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措施,防止和克服现代高科技发展中的各种负效应,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正确评估现代高科技对伦理道德建设的影响
现代高科技在人类改造自然中具有异常强大的能量。相应地,它所带来的道德冲击也就更强烈,这就要求全面、正确地评估现代高科技对伦理道德建设的影响。
1.科技发展推动了社会伦理道德的巨大进步
科学技术总是处于不断的发展中,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挡住这一进程,它的每一次重大进步,必然会对传统道德产生强烈的冲击,这其中有避免不了的负面冲击,更主要的还是正面冲击。尽管从当代的角度看,科技进步制造了不少道德恐慌乃至道德混乱,但从长远发展角度看,科技进步荡涤了落后过时的道德,推动了道德观念的变革。近代科技发展中产生的哥白尼的日心说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以及试管婴儿的出现都曾给长期占据欧洲社会统治地位的宗教道德以沉重的打击,促进过道德的进步。今天,虽然现代高科技发展给当代人带来了诸多令人忧虑的问题,但它同样会成为促进道德进步的动力。表现在,科技发展创造着道德建设所需的物质条件,决定着人类道德进步的基本趋势,改变着人们的传统道德观念,促进着新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的形成。
2.现代高科技发展扩展了道德理论研究的内容
现代高科技发展不仅强烈地冲击了传统道德,而且扩展了道德理论研究的内容,为了道德理论研究增添了新的活力。
(1)道德领域的扩展。现代高科技发展过程中所引起的道德混乱现象和负面效应发出了构建现代高科技伦理学的紧迫任务,这将促使伦理学由侧重于研究元伦理学(主要研究伦理学中的哲学问题)和规范伦理学(主要研究道德规范的特征和功能)转向侧重于研究与科技发展相关的应用伦理学,以解决现代高科技发展中的各种具体的伦理问题。伦理学向应用领域的拓展是其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也是现代高科技发展的需要。由于现代高科技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因而这一领域的研究会越来越活跃。同时,在应用伦理学发展中,对科学家道德行为的研究也将成为一个热点问题,从而扩展职业道德的研究领域。
(2)道德主体的扩展。传统伦理学通常关注的是个体行为中的道德问题,可以说,传统伦理学就是个体道德学。而在现代高科技时代,由于市场机制和现代高科技发展的双重作用,团体正在取代个体成为当代社会行为的主体,个体行为往往从属和受制于一定的团体行为。如,核技术发展带来的伦理问题、航天技术发展带来的伦理问题,已远远超出了个人责任的范围。其他现代高科技领域发展所带来的伦理问题,也不再是单一的个体道德问题。解决现代高科技发展所带来的这些伦理问题,不能仅仅立足于个体角度考虑,还需要从群体、国家乃至整个类社会等各种不同层次、团体的角度加以考虑,这就提出了研究团体在现代高科技活动中的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的任务。
(3)道德关系的扩展。以往的伦理学调节的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人看作是惟一需要伦理关怀的物种,以人自身作为惟一的尺度对待其他事物,结果招致外部事物对人的报复,反过来损害人类的利益。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对伦理学提出了新的任务,要求伦理学从调节人与人的关系扩展到调节人与自然,人与其他物种间的关系,以保持地球和人类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在现代高科技时代,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增强,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间的伦理关系以保持生态平衡、维护人类整体的和长远的利益,是很具现实性的一个紧迫道德问题。
【关键词】咸阳;科技带动与支撑;食品工业
一、强化科技带动与支撑对加快咸阳食品工业发展的战略意义
食品工业包括农副食品制造业、食品加工业、饮料业和烟草加工业,主要以农业、渔业、畜牧业、林业的产品或半成品为原料。由于原料的生物性特征,食品工业的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承担着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繁荣消费市场、扩大出口创汇、吸纳社会就业、提高农民收入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任务。
就总体情况来看,食品工业现已成为咸阳市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发展速度逐年加快。2011年,全市工业支柱产业共完成总产值1632.3亿元,比上年增长32.3%,其中食品工业实现产值236.8亿元,增速为37%,分别位居支柱产业的第三位和第二位,并涌现了一批在省内外影响较大的食品企业,有力地推动了全市产业经济的发展。但是,与省内外先进地区相比,咸阳食品工业存在产业集群规模小、聚集度低;竞争力不强、产业链条短;食品原料生产标准化、基地化水平低、规模小;加工方式粗放、精深加工少、产品附加值低;技术装备落后、资源利用率较低;食品安全保障水平低、食品安全能力建设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当前,咸阳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抢抓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和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战略机遇,推进西安(咸阳)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快推进产业优化升级是富民强市的必由之路。作为咸阳的传统支柱产业,咸阳市委、市政府充分重视发展食品工业的战略意义,咸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大力促进食品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陕西食品工业基地。作为全市的传统支柱产业,咸阳食品工业既面临重大的历史机遇,也面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严峻挑战和压力。
咸有显著的科技资源优势,全市分布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科研实力雄厚,科技成果具有层次高、成果密集、覆盖领域广等特点。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及《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深入推进实施、西咸新区发展步伐的加快以及2011年5月陕西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关中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率先构建创新型区域的决定》的出台,全市科技创新迎来了巨大的战略机遇,政策及区位优势日益显著,为咸阳加快统筹科技资源改革,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区域,在更高平台、更大空间聚集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提高科技创新活动水平,增创新的产业发展优势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根据咸阳市委、市政府《关于坚持科技进步与创新,建设创新型咸阳的决定》、《咸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咸阳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以及《咸阳市“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等确定的全市科技工作及食品工业发展指导思想、奋斗目标、政策措施,通过有效整合,充分激活科技创新资源的能量及潜力,强化科技带动与支撑,增强科技创新对食品工业发展的贡献度,借以促进食品工业的优化升级,推动实现全市“经济实力更加强劲、发展方式更加科学、城乡发展更加协调、改革开放更具活力、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社会发展更加和谐”的奋斗目标,就成为当前咸阳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
二、基于科技带动与支撑的咸阳食品工业发展路径选择
1.有效整合全市科技资源,加快食品工业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
根据咸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等确定的食品工业发展及科技工作发展指导思想和政策措施,加快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引领食品工业优化升级。要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龙头,以企业为主体,以延长产业链和生态维护为突破口,有效整合全市食品工业科技资源,瞄准全市食品工业的技术需求,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开展关键技术开发、技术集成及推广示范工作,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实现食品工业的“绿色”发展和资源可循环利用,增强产业实力和发展后劲。科技创新要坚持与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相结合、与企业组织结构优化相结合、与循环经济相结合、与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相结合、与解决“三农”问题相结合、与保障食品安全相结合的原则,充分依托全市优势农产品资源、现有产业基础和区位条件。要以果品加工业、乳品加工业、特色食品加工为重点,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快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及新装备,提高精深加工和终端产品比重,加强食品安全能力建设。
2.加快实施大企业科技提升战略
从国内外实践来看,大企业无疑是工业化进程的龙头,“一个龙头催生一个园区,一个园区孵化一个产业集群,一个产业集群带动一方经济”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普遍现象。鉴于全市食品加工企业规模偏小、竞争力偏弱的现实,咸阳要以“扶优、扶强、扶大”为原则,制定完善政策措施,调动各方资源,实施大企业科技提升战略,作为食品行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示范及“领头羊”。各县区应筛选出若干起点高、成长性好、前景广阔、竞争力强、带动性强的骨干食品加工企业,逐户制定具体科技扶持方案,加大扶持力度,着力解决突出问题,优先保证项目规划、金融支持、财政扶持、配套设施、人才引进等。要遴选认定一批技术研发型骨干食品加工企业,作为重点对外科技合作基地,给予相应的支持。积极鼓励有实力的食品加工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鼓励食品加工企业开展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有突出贡献的,政府要予以相应的表彰和奖励。
3.加快推进食品工业与园区经济的紧密结合
发展工业园区是食品工业做大作强的基本经验,这对咸阳食品工业带来的启示和借鉴是:应积极开展园区建设,促进科技资源整合重组,最终形成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集群。因此,要在全市大力推进食品工业与园区经济的紧密结合,提高产业聚集度。根据全市的发展战略和产业规划,在各县区建立若干食品工业示范园区,发挥后发优势,高形态定位、高档位起步、高层次发展、快节奏推进,走“高科技、高效益、高附加值、全产业链、全生态”的发展道路。食品工业示范园区的主要任务和功能是:第一,着力引进和重点发展深加工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形成食品专业化生产和研发转化基地,改变食品工业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落后的状态。第二,通过对入园企业的选择,促进食品工业上档次、上规模,形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群,以本地资源为支撑,立足本地自然禀赋,走特色化、专业化之路。第三,大力引进国内外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打造集研发、生产、营销、物流等功能于一体的全产业链。
4.推进大型专业信息网络平台建设
基于食品工业对咸阳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应尽快启动“咸阳食品网”的建设工作,作为全市食品工业的门户网站,以大型专业信息网络平台建设的推进改善全市食品工业科技信息汇集及利用的不足。“咸阳食品网”将提供、展示最新最全的食品工业科技信息,承担全市食品工业信息汇集、提供、分析、研究,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调控产业运行提供决策参考,为食品工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提供规划依据,为食品加工企业发展壮大提供各类信息服务和商机。具体可包括以下服务:第一,提供食品加工科技信息、设备信息、原料信息、产品交易信息及项目信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第二,提供有关食品工业的产业政策、投资环境、财政支持等方面的政策信息。第三,提供食品工业运行分析及预测,包括食品工业运行状况、特征、影响因素、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运行趋势。第四,为企业发展提供科技、市场、政策、战略等方面的咨询服务。
参考文献:
[1]李蕴,武晓耕.陕西高校科技资源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探析[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11(2).
[2]郭玉德,沈传河.科技资源整合激励制度研究[J].科学与管理,2010(1).
[3]王喆.中国食品工业发展与产业科技发展对策[J].食品工业科技,2006(3).
基金项目:咸阳市科技计划项目“整合科技创新资源促进咸阳食品工业优化升级研究”(项目编号:2012k16-09)。
作者简介:
[关键词]电子技术;信息科学;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D3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8-0049-01
现代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同时也改变了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向。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普及,在通信行业、生产行业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以其独特的亲和力和渗透力,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的高效。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必将为我们提供更便捷、更完善的服务,提高经济效益。
1 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简述
信息是事物状态的表现形式,信息可以通过文字、声音、视频等方式传递,随着近几年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电子信息也作为重要的沟通媒介,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指的是通过电子技术获取、传递信息,这里的电子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传感技术等,通过这些技术手段,人们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信息,进行信息的传递,达到沟通交流的目的。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在获取信、传递信息的同时也可以对所需信息进行处理,因此,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在多个行业领域都有涉及[1]。随着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应用的日益广泛,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也呈现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高效化的发展趋势。
2 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的应用
2.1在教育行业的应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行业成为了关注的热点领域,在教育行业的发展中,互联网起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为教育行业提供了工具与平台, 促进了教育信息化,提高了教育质量。教育行业涉及人数众多,是国家发展的基础事业,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更是得到了普及[1]。教育信息化促使信息传递更加的便捷、高效,同时实现了资源共享极大的方便了知识交流,同时也促使教育者转变教育理念与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的教育水平。除此之外,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在教育行业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快了教育信息化建设这对于教育行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2在居民生活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对信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为基础的电子信息逐渐渗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环节,成为了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商务、远程交流、网上购物、远程医疗等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更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在居民生活中的应用促使居民生活信息化,使我们的日常生活更加的便捷、高效。
2.3在日常设备中的应用
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在满足我们生活需要的同时,也广泛应用于日常设备中,比如数字电视、可保持恒温的冰箱等都是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在日常设备中应用的产物,在日常设备中应用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可以促使设备更加的高效、信息化,进而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生活[2]。
3 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的发展趋势
3.1智能化
媒体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媒介,是信息传递的主要载体,多媒体则是多种媒体组合而来的的一种人机交互式信息交流和传播媒体,使用的媒体有文字、图片、视频、声音等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也将向着智能化方向发展,将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技术汇合,最终形成具有针对性应用的智能集合。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的技术含量与复杂程度将会不断提高,形成智能化产品并渗透到各个领域,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深远影响[1]。以我们的生活环境为例,在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的支持下,将会形成更多的智能住宅小区,利用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进行监管,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
3.2系统集成化
集成电路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而就我国目前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的发展情况来看,在集成电路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进入了纳米级技术领域,很多制造商都已经开始使用纳米级技术来制作CPU,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利用纳米级技术制得的电子产品,实现了系统集成化[2]。就纳米技术的发展历程来看,纳米级技术的发展正在不断变小,每一代所研发的纳米级技术都会比上一代小,集成电路也将更加的细化,进而促进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的发展。
3.3网络化
网络化指的是利用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将各个地点的计算机与其他电子设备连接起来,形成一定的网络程序,最终达到相互通信的目的。所有用户都将通过网络化而同一时间共享数据、图片、视频等信息资源,促使信息更好地为人们服务。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的网络化是其发展的必经之路,网络可以更好地传送数据等信息,促使电子信息的应用更加的普遍。就我国目前的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的网络化普及程度来看,在交通、教育、商业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3.4数字化
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数字化指的是将不断变化的信息转变为可以度量的数字或数据,并将这些数字与数据收集整理起来,进行适当的数字化模型,使其转变为一系列二进制代码,并将其引入计算机内部,通过计算机对数据进行统一处理。数字化是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发展的趋势之一,将较于传统的模拟信号,数字信号有一定的加工能力,经过加过得到的信号对外部环境更加的稳定,避免受杂波的影响。数字化可以增加数字信号长距离传送的稳定性,同时数字信号的传递需要集成电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通过计算机处理数字信号更加的便捷。除此之外,相较于传统的模拟信号,数字信号在数字特技和图像处理方面的数据处理能力也更好,这样更有利于对信息的利用。传统的模拟信号需要在模拟电路中进行一系列的调整,工作相对复杂,而数字信号的处理电路相对简单,电路工作较为稳定,这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技术人员的工作负担。
因此,以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为基础的电子信息数字化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提高经济效益。数字信号更易压缩,以模拟摄像机为例,在摄像机中需要100个以上的可变电阻,在调整这些可变电阻的同时,还需要调整摄像机的摄像特性,各种调整间还存在联系,这就需要进行反复的调整,使摄像机处于完善的工作状态[1]。数字信号更易压缩,如果摄像机可以完全数字化,就不需要进行调整,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摄像机的成本费用,同时缩短了制作时间。因此,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需要向数字化方向发展,转换数字信号,实现信号的快速高效传递与处理。
4.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也更加广泛地应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为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提供了极大便捷,促进了经济发展,然而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的发展仍受到科学技术的制约,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依赖着社会与科技的发展的,只有科学技术水平进步,才可以促进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的进步,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以促进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的发展,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生活与工作。
参考文献
1.为导入新课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只有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达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我在教学五年级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时,先出示了一个我校的一块三角形的草坪和一块平行四边形花园,让学生猜测哪块土地的面积大些?由于学生看见的都是自己身边的事物,加上好奇心驱使,学生很快来了兴趣,全心投入到学习中去,一个个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时我顺势利导:怎样才能说明我们的想法是正确的呢?这时的学生早就想证明自己的想法了,对学习多边形面积的计算跃跃欲试。这节课因此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很快进入了课堂的教学。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调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例如在教学六年级的圆柱体的体积时,为了讲解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是通过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转变来的,我从网上下载了课件,制作了圆柱体沿着半径等分成若干等份,通过动画的手段重新组合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学生看了屏幕的演示后,清楚地了解到圆柱体与长方体两者之间存在的联系。从而让学生联系已有知识来学习新的知识,通过上一册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 知识来对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学习有所启发。多媒体在这节课中的使用大大摒弃了传统教具带来的不便,让学生观察从圆柱体变成近似长方体的全过程,不仅如此,还可以反复播放,这也方便了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使得这课的重难点轻易突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提升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设置好问题情境,掀起课堂
以往的数学教学课件因程序化太浓,难以达到学习。我在教学《找规律》一课时,为了讲解根据除法算式中的余数来判断最后一个物体是什么,而设置了一个情境:我出示了我校在国庆节时布置的场景,然后抛出书本上的图片,让学生误以为这是我们身边的事,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信心。
4.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为了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络点,并架起桥梁,使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5.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在完成教学角的初步认识后,对学生进行发散训练,并让学生思考:“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有没有关系?”学生回答:“有关系,角的边越长,角越大。”这时我用计算机“变静为动”先出示一个角,再把角的两边任意延长和缩短,让学生仔细观察角的大小变化,然后不改变角的边的长短,使角的一边以顶点为轴旋转,再让学生仔细观察角的大小变化,学生很容易就得出了结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样,通过大屏幕对角和边的关系的演变,不仅激发了学生观察的兴趣,强化了新知识的概念,还培养了学生观察的能力,也提高了观察的准确性。
二、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几个误区
1.多媒体辅助教学不能喧宾夺主
在高效课堂的建设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是主体,教师的作用是主导,而多媒体的使用只是在教学中起辅助和衬托的作用,切不可过于依赖现代信息技术,认为是可以代替教师的讲解与引导,代替了学生的领悟与体验,那就错了。
2.重课件,轻教材
很多教师在教学时越来越重视多媒体的使用,特别是在上公开课的时候,会潜心研究课件,精心设计。使画面美轮美奂,达到声、光、电的有机结合。这样的课件本身并没什么缺点,但漂亮的画面反而转移了学生的大部分注意力,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效果。而且教师在大量投入到制作课件的同时,也影响了研究教材的精力。
3.形势化
关键词: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路径
一、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形势分析
(一)背景探讨
“后危机时代”是指金融危机已相对缓和但危机的深远影响尚未彻底消除的特定阶段。一方面,金融海啸已基本平息,前期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已帮助全球主要经济体走出衰退阴影,步入全面复苏,全球金融体系重回平稳轨道。另一方面,金融风险并未彻底清除,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仍然脆弱,金融体系仍面临着较大的不确定性。
(二)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形势严峻
未来的一段时期,全球会出现一个流动性相对充裕的情况。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看好,但是也必须看到,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随着国际经济格局的改变,中国面临的发展也将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形势。
首先,流动性过剩。西方国家经济恢复的根基是非常不巩固的,而且它们财政扩张空间非常小,英国、美国乃至于其他欧洲国家在经济危机爆发之后债务大都上升了20%-30%,但是经济还要维持,怎么办?只有一个答案,就是货币政策不仅不能收还要继续扩张。在这种共识的引导下,全球货币流动性还将持续,这将使中国经济面临资产泡沫上升压力和汇率升值压力。
其次,在全球经济再平衡的口号下,全球兴起了一轮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浪潮。“轮胎案”、“特保案”等仅仅是开始,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还会愈演愈烈。更可怕的是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土耳其等国对中国的出口也是持有敌意的。种种因素带来的结果就是:中国经济不可能继续依赖出口增长的方式来支撑未来的发展。
(三)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忧”和“外患”
从国内来看,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巨大风险:第一个风险来自资产价值的巨幅变动。无论是上升还是下降。如果中国房地产价格再提升20%-30%,便会激发更多的社会矛盾。相反,如果股票和房地产价格下降20%-30%,很多企业和个人都将出现“资产负债表”的问题。第二个风险是通货膨胀的压力。如果出现某些影响农副产品生产因素,在流动性非常充足的背景下,很可能会演变为农副产品价格迅速上涨,进而直接演变为通货膨胀。
从国际方面来看,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也是困难重重:一是原材料和能源价格迅速飙升有可能带来的供应链局部中断。尤其是在日本震后重建和世界局部战争频发的大环境下。二是区域性风险。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远远超出了预想和估计。这么多经济布局在海外,一旦出现区域性冲突,那么政治影响、社会影响、经济影响都会非常大。
二、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反思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创造了经济持续高增长的奇迹,年均增长近10%,经济总量占全球的比重由1%上升到5%以上,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0%。但是纵观我们的发展思路,高增长总体上是主要依靠要素投入、低成本竞争和市场外延扩张的粗放型增长,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一)发展方式的反思
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要素投入。第一,中国的体制转轨使人口流动活络,劳动力的充分供给使工资水平缺乏弹性,劳动力的低成本得以持续,进而为经济增长贡献了“人口红利”。第二,高储蓄率和低利率政策使资本成本长期维持在低水平,个别年份甚至是负的实际利率,银行呆坏账的冲销和“债转股”还使得企业可以不必偿还本金。第三,只反映开发成本的能源和资源价格长期偏低,加之低污染成本,这些共同构成了生产要素的低成本竞争优势。主要以低成本要素投入为支撑的粗放型增长必然引发过度投资,进而形成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交替往复和循环。
(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反思
经济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投入—产出”过程。因此,在一定的管理和技术水平条件下,物质资源拥有量及其持续供给能力,是决定经济能否持续增长的关键。由于国内资源的稀缺性制约,经济过热和消费结构升级所导致扩张型经济增长,必然增加中国经济对国际资源依赖程度的迅速提高。
三、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路径
本次全球金融危机使中国经济增长中的深层次的制度性和结构性问题表现得更加突出。因此,后危机时代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任重而道远。
(一)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要保持持续增长,必须从根本上解决结构性问题,促进经济的平衡增长。一是调整需求结构,大力扩大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在政策取向上,将合理把握社会投资总量规模,保持一定的投资增长水平;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将现有的鼓励消费政策长期化。二是调整区域发展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一步健全区域间产业梯度转移机制以及区域间的经济利益协调机制,为产业区域转移搭建良好的公共服务平台。三是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培育和形成一批在今后十年甚至更长时期内在全球范围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不断提高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和全球分工体系中的地位。
(二)在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同时,积极推动城市化战略
对于中国而言,加快城市化进程是后危机时代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从国际经验看,经济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这两个过程相互依存,工业化要以城市化为基础,城市化则要靠工业化来推动。城市化进程之所以能够创造需求,主要源于二个方面:一是城市化会创造出增加就业的生产性投资,增加公共品的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投资。二是城市化会引发更多的消费需求。相对而言,城市居民的消费能力要比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强得多,城市人口比重的提升就会带来消费总量的扩张。
:
1、韩保江.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N].中国经济时报,2004-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