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绿色能源研究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遏制气候变暖的目标
全球极端气候现象已经成为新常态(NewNor-mal)。减少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的排放,以有效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发达国家的研究预警表明,如果全球气候变暖超过2℃这个底线,将导致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海洋、海岸带生态系统崩溃;一些沿海低地国家及岛国被淹没;热带地区将因气温升高而导致粮食大量减产,极端天气频发,生物生存环境改变,缺水人口将达20亿。因此,应在本世纪将气温升幅控制在2℃之内,这是人类社会可以容忍的地球升温的最高限度。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以下简称IPCC)2007年的报告指出,为实现本世纪将地球升温控制在2℃以内的目标,发达国家应承诺到2020年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25%~40%。但实际上,发达国家仅承诺减排12%~19%。据测算,2020年以前,全球共需减排140亿吨,而有承诺的减排量只有90亿吨,其中发达国家承诺减排37亿吨,发展中国家承诺减排53亿吨,全球碳排放减量缺口达50亿吨。因此,IPCC预计,2020年全球平均温度上升将超过2.5℃,甚至达到5℃,超过2℃导致灾难性气候变化的概率达50%。且保守估计,到本世纪末,全球海平面还要以平均每年4毫米的速率继续上升,到2050年,全球将有大约2亿人被迫离开家园,成为“气候难民”。尽管国际社会早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上就对“2℃目标”达成了基本共识,并在2010年墨西哥坎昆气候变化大会上设定了2℃的控温目标,但在减排责任承诺上,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分歧过大,迟迟不能就2012年以后第二阶段的减排承诺与相关协调机制达成一致,而且39个发达国家和转型国家第一阶段减排承诺能否真正兑现还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但是,2007年以后,全球碳排放增长已经远远超出了预期。
二、全球碳排放超量增长
虽然IPCC的预警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但在以发展本国经济为首要任务的情况下,全球碳排放继续超量增长。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研究,201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达306亿吨,比上年增加16亿吨,比2008年创下的历史纪录增长了5%,其中3/4来自新兴经济体。而要实现2020年之前将全球气温上升控制在2℃以内的目标,这个数字不应超过320亿吨。如此看来,未来10年,除非各国采取果断措施,否则把碳排放增量控制在14亿吨之内几乎是不可能的。美国能源情报署(EIA)2011年的一份报告预测,受中国和印度等国家强劲需求的拉动,未来25年内煤炭的使用量将继续增长53%,化石燃料将继续占世界能源的80%。到2035年,全球市场的能源消费量预计增长53%。如果没有重大的政策改变,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将从2007年的300亿吨增加到2035年的420亿吨,增长了百分之四十多。另据IPCC预测,如果碳排放仍然得不到有效遏制,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上升超过4℃的可能性达50%。遏制碳排放成本惊人。根据麦肯锡公司的测算,要将地球升温幅度控制在2℃以内,最乐观的情形是,到2030年全球每年减排成本为2000亿~3500亿欧元。在油价为每桶60美元的情况下,到2020年每年需要的增量投资约为5300亿欧元,到2030年达到每年8100亿欧元。如今,国际油价已经上升到每桶100美元以上,必然导致相关减排成本极大上升。
三、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碳排放国
1.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剧增我国经济已经持续多年高速增长,但能源消耗强度大,能效不高,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剧增。根据世界银行2009年报告,2007年我国(大陆)向大气排放了65.33亿吨二氧化碳(比2006年多4.25亿吨,比2005年多9.24亿吨),超过美国同期排放量7亿多吨,首次跃居世界第一,占全球306.49亿吨的21.3%;人均排放量为5吨,在已有数据的196个经济体中排名第73位。此后的发展势不可挡。根据英国石油公司(BP)的研究报告,2010年,我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耗国,能耗增长11.2%,全年二氧化碳总排放量83.3亿吨,增长10.4%,占全球排放总量的25.1%,而同期全球总排放量仅增长5.8%。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能源结构仍然以煤炭为主。2010年,我国煤炭使用量增长了10.1%,消耗了世界上48.2%的煤炭,全球煤炭生产上升了6.3%,而我国增加了9%,估计拉动内需的4万亿元投资对此贡献不小。从碳排放结构看,我国火电排放占41%,增长最快并持续增长的汽车尾气排放占25%,其余是建筑排放,占27%。中国社会科学院编制的《中国城市低碳发展2011》绿皮书特别指出,30年内,若没有显著的技术变革与结构转型作支撑,加之人口增长、人均GDP增长与居民生活质量提升,我国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总量会一直处于增长状态。报告估计,2035~2045年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将达到顶峰,徘徊在130亿吨左右;到2045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将接近9吨。
2.能耗强度居高不下2010年,我国GDP超过4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全年能源消费总量为32.5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5.9%,比2005年增长37.7%。得益于政府各项节能减排措施的有效实施,我国万元产值能源消费量下降了4%,但能源消耗强度仍是美国的3倍、日本的5倍、欧盟的3.8倍。虽然我国GDP总量首次超过日本,但日本能源消费总量仅为6.6亿吨标准煤。从运输业能耗水平看,我国载货汽车油耗比世界先进水平高30%左右,乘用车单位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2%,比日本高39%,内河运输船舶油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20%以上,机动车尾气排放在一些大城市占大气污染物的比重达60%。一般认为,我国交通运输业占用了社会总能耗的9%左右(其中石油消耗约占34%,碳排放约占25%),仅次于制造业。我国整体能源利用效率约为33%,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主要耗能产品的单位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要高出25%~60%。
3.发展与减排高度纠结
(1)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能源支撑。2010年,我国人均GDP不足4500美元,仅为日本的1/10,排世界第94位;2011年,我国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折合2130美元,不及美国同期的1/7;2010年底,我国城市化率为47.5%,预计2015年将超过51%。从人均能源消耗水平看,根据国家能源局的数据,2010年,我国人均能源消费量为2.43吨标准煤,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仅为美国的23.6%,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家的38.7%;人均用电量3200千瓦时,人均油耗0.29吨,分别是美国的1/4和1/10。即使按照《BP世界能源统计2011》的数据,2010年我国人均能源消费量为1.77吨油当量,也才略高于世界人均水平1.74吨油当量。从发展来看,我国能源总量供应不足问题将长期存在。据《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11)》预测,“十二五”期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将增加8亿~10亿吨标准煤,年均增长4.8%~5.5%,到2015年能源消费总量达41亿~42.5亿吨标准煤。为此,国际能源署(IEA)首席经济学家比罗尔(FatihBirol)2010年提出,未来20年内,我国需要在能源领域投资约4万亿美元,以便为经济提供动力,避免发生停电和燃料短缺;未来15年,我国将新建约10亿千瓦装机容量,基本相当于美国现在的总发电量,而美国是用数十年才建立起来的。
(2)节能减排压力巨大。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节能减排目标为:到2015年,我国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据此,我国在“十二五”期间要实现节能6.7亿吨标准煤。但实际情况却是,201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增加了1.5亿吨,2011年增加了2.3亿吨。如果这种上升势头不减,后期减排压力将越来越大。从目前的情况看,2012年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已调低到7.5%,2012年一季度GDP增长已回落到8.1%,工业和重工业用电量增幅分别同比降低了7.6%和7.4%,京、沪、浙、粤等经济发达地区1~2月份工业增加值增速同比几乎下降了66.7%,预期全年能源消费增幅可能会放慢。
四、环境污染治理成本迅速增加
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于2006年9月7日联合了《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公众版)》。这是我国第一份经环境污染调整的GDP核算研究报告,即绿色GDP报告。报告显示,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如果按照当时的技术水平对2004年点源排放污染物进行全面治理,需一次性直接投资约10800亿元,占当年GDP的6.8%左右。同时,每年还需另外花费治理运行成本2874亿元(虚拟治理成本),占当年GDP的1.80%。而我国“十五”期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仅占GDP的1.18%,环境欠账之大不言而喻。上述数字触目惊心,可谓环境污染猛于虎也!但实际情况仍在继续恶化。国家环保部环境规划院2010年12月的我国第二份绿色GDP报告———《中国环境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8(公众版)》披露,2008年我国生态环境退化成本达到12745.7亿元,占当年GDP的3.9%;环境治理成本达到5043.1亿元,占当年GDP的1.54%。特别令人瞩目的是,与2004年相比,我国环境退化成本增长了74.8%,虚拟治理成本增长了75.4%。2008年,GDP环境污染扣减指数为1.5%。报告还显示,2008年环境污染成本比2007年增加了1613.5亿元,增长了22.0%,增幅略高于2007年,但远高于同期9%的GDP增速。麦肯锡公司认为,未来中国每年要将1%的GDP用于减排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按2011年47.2万亿元GDP计算,应该是4715亿元。实际上,《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确定了“十二五”全社会环保投资需求约为3.4万亿元。但据世界自然资源研究所(WRI)分析,从节能技术应用来看,还有众多节能减排技术我国并不掌握,基准减排情景下需要的六十多种技术,有四十多种核心技术不在我们手里。这就意味着,我国为履行对国际社会的减排承诺,可能还要花费大量投资从发达国家引进相关节能减排技术。钱从哪里来成为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麦肯锡公司的建议是,可通过控制出口配额多寡,换取发达国家的减排技术。即使这个可以暂且不论,在享受了“黄金十年”的高速发展红利以后,现在恐怕也要反过来投资治理环境污染了。问题是,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还可持续吗?物流业现有的运营模式还可持续吗?
五、物流业节能减排路径清晰
作为全球三大二氧化碳排放源之一,物流和运输业节能减排潜力巨大。根据埃森哲咨询公司2009年《世界经济论坛———供应链低碳化报告》,全球运输业每年排放温室气体约28亿吨,占人类活动温室气体排放量的5.5%左右;公路货运碳排放超过15亿吨,约占物流和运输部门总排放的60%;物流和运输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占产品生命周期排放量的5%~15%,其中运输排放占80%以上,仓储建筑物排放约占17%;能源成本约占交通运输企业生产总成本的30%~40%,但有6%的燃油被消耗于交通拥堵。如物流业进行环保改革,每年可为全球减少14亿吨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约占所有人类活动排放量的近3%。
另外,根据国际海事组织(IMO)的报告,航运业承担了全球80%的贸易运输量,年碳排放量超过10亿吨,仅次于公路运输碳排放量,约占全球总排放量的3%~4%,且有迅猛增长之势。好在国际海事组织(IMO)已于2011年7月颁布了旨在提高船舶能效性的两项强制标准。显然“,绿色”公路运输和“绿色”海洋运输将成为物流业节能减排的重中之重,也是绿色物流发展的机会所在。幸运的是,我国2011年交通运输业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据交通部《2011年交通运输业节能减排工作总结》披露,与2005年相比,2011年我国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下降10%和11%,营运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下降15%和16%。与2010年相比,民航运输吨公里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均下降3%以上。交通部乐观预计,通过提高能效水平实现节能减排“十二五”目标的空间很大。尽管目前还没有权威的有关物流设施碳排放强度的具体报告,但考虑占产品生命周期碳排放量17%的仓储建筑物排放,我国上千万平方米数量级仓库或配送中心的节能减排、上亿平方米数量级物流园区的节能减排潜力也非常值得期待。
六、物流企业“绿化”之路
在了解上述绿色物流发展所处低碳经济环境状况后,传统物流企业“绿化”路径也基本确定了。
1.加强节能减排管理埃森哲咨询公司在2009年的《世界经济论坛———供应链低碳化报告》中指出,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活动中最具潜力的减排措施有五个:一是采用清洁能源交通工具,约可减排1.75亿吨二氧化碳;二是按照效率原则优化配置农业和工业生产地点,可减排1.5亿~3.2亿吨;三是适当降低运输速度并增加一次载运量,可减排1.71亿吨;四是减少产品外包装体积和重量,可减排1.32亿吨;五是改进物流系统布局结构,可减排1.24亿吨。对此我们不用怀疑,因为上述五个有潜力的绿色物流活动,传统物流企业一直在做或孜孜追求,只不过在企业发展战略中还缺乏明确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战略表述,还没有按照标准规范对物流活动碳足迹进行核算,并据此制定明确的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目标以及调整企业运营模式罢了。因此,绿色物流并非一个全新的概念,而是一个更为全面的可持续发展概念。节能减排就在日常运营之中。
2.做好低碳运营适应性调整与企业过去主要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战略定位不一样,低碳经济要求企业根据环境可持续发展要求———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硬约束———做企业运营适应性调整。适应什么呢?适应国际和国内低碳经济法规要求,适应产业技术和管理标准规范要求,适应供应链系统节能减排要求,适应企业自身发展战略和运营特点要求。物流企业适应低碳经济运营环境的过程就是所谓“绿化”的过程。为此,传统物流企业要关注低碳发展和全球环境变化,关注政府相关法律和产业政策的变化;要努力提升制定低碳物流和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的能力,创新低碳客户服务模式;要在传统决策模式基础上,依法把物流活动造成的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降级成本等外部成本内部化,一并纳入企业物流管理活动的成本效益考量,并据此调整企业绿色发展战略和经营模式。简单来说,物流企业绿色核算就是要在现有物流服务收益中,按照公认的标准和方法对资源耗减成本与环境降级成本来作必要的扣除。可用公式表示为:绿色物流=物流业增加值-(物流资源耗减成本+物流环境降级成本)与之相应,绿色物流总成本计算公式调整为:绿色物流总成本=运输成本+仓储成本+存货占用资金成本+一般管理成本+资源耗减成本+环境保护支出+环境污染损失和治理成本由此可见,在现有物流业增加值不变的情况下,依法需要扣减的外部成本越小,说明物流企业“绿化”越成熟。
3.尽快开展碳足迹认证由于企业绿色物流总成本计算口径增大,且需要超越传统企业边界计算外部成本,专业性特别强,因此需要借助专业第三方认证机构力量。作为通向绿色物流的技术和管理路径,也作为接入全球供应链体系实现国际化运营的通行证,物流企业应像对待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那样,积极创造条件,按照国际公认权威标准———英国《PAS2050:2008商品和服务在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评价规范》和《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进行企业碳足迹认证,并支持客户实施碳标签制度。
论文内容摘要:本文以传统GDP的局限性为基础谈起,进而引入绿色GDP的概念,介绍绿色GDP在我国及国外的核算方法,指出我国绿色GDP核算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及不足,为我国今后推广绿色GDP的核算提供参考建议和措施。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也正在不断突破克服各种困难,积极推进绿色GDP核算体系。近些年来,高消耗、高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已凸显,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核算绿色GDP已被愈来愈多的国家所接纳。
GDP的局限性
GDP于1953年初步形成,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经济核算体系,它包含了所有国民经济行业,并基于SNA核算体系的国际通用准则,因此,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宏观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虽然GDP在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宏观经济及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方面具有重大意义,但仍存在一定局限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GDP中一些服务的价值没有办法计算,但是又不可缺少,如网络制止犯罪,警察提供的服务;GDP无法反映产品的质量改进,例如,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其质量上升,而其价格却在不断下降。
基于GDP这样的局限性,在国民经济核算中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GDP不衡量社会成本,也就是本来应该由企业承担却让外部承担的成本GDP的负面影响;GDP不衡量增长的方式和代价;GDP不衡量效益、效率、质量和实际国民财富;GDP不衡量资源配置的效率;GDP不衡量价值的判断,例如社会公正,例如幸福。
绿色GDP的提出
传统GDP的核算存在着上述许多局限,基于此,联合国统计署在1989年了《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体系(SEEA)》,为日后世界各国统计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总量、自然资源账户和污染账户提供了雏形。SEEA颁布后,发达国家凭借尖端的科技水平与雄厚的经济实力率先开始实行绿色GDP的核算。但在我国,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绿色GDP核算开始得较晚,在2002年修订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首次在附表中增加了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虽然这些核算绝大部分仅限于实物量,并未涉及价值量,但这一举措为我国日后进一步发展绿色核算奠定了基础。到2004年,主席公开提出了绿色GDP之后,我国对绿色GDP核算办法的建立才正式步如正轨。
绿色GDP核算的国内外比较
(一)国外的绿色GDP核算
SEEA颁布后,挪威率先在1978年开始了部分绿色GDP的核算,编制了自然资源核算账户,包括能源、矿产、森林、渔业和土地使用等。挪威自1997年开始执行的经济和环境核算项目包括三大领域:一是将环境统计纳入到经济统计中;二是将已经包括在经济统计中与环境相关的信息分离;三是对重要自然资源进行评估。迄今为止已完成部分项目。其他发达国家,如德国、美国也推行了绿色GDP的核算。
(二)国内的绿色GDP核算
2004年,原国家环保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了一份经过环境污染调整的GDP核算报告,《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确立了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内容由三部分组成:环境实物量核算,运用实物单位建立不同层次的实物量账户,描述与经济活动对应的各类污染物的产生量、去除量、排放量等,具体分为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废物实物量核算;环境价值量核算,在实物量核算的基础上,运用两种方法估算各种污染排放造成的环境退化价值;经环境污染调整的GDP核算。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东西部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因此,绿色GDP核算应因地制宜,以便分析与治理。2005年初,原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辽宁省、浙江省、安徽省、广东省、海南省、重庆市和四川省10个省市启动了以环境核算和污染经济损失调查为内容的绿色GDP试点工作,并于2006年9月了《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报告显示,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虚拟治理成本为2874亿元,占当年GDP的1.80%,其中,东部、中部、西部地区情况差异较大,见图1和图2。
我国绿色GDP核算存在的困难
我国现行绿色GDP核算中包括的项目有:环境实物量核算、环境价值量核算、环境保护投入产出核算以及经环境调整的绿色GDP核算,由这四方面计算出的损失只是整个实际资源环境成本的一部分,并未得到一个完整的绿色GDP,其原因是在我国现行制度和国情下,由于部门局限和技术限制,绿色核算的实施过程会遇到许多不易解决的问题。首先,由于我国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忽视了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环境资源的破坏,而没有建立起较全面完整的环境资源统计指标数据体系,如水资源统计,土地资源统计等。其次,资源难以定价,比如居民饮用了被污染的水资源造成疾病,看病付出的代价没办法估计,或者被污染的水造成土地被腐蚀等问题都是不容易估算其代价的。
绿色GDP核算的不足及改进
我国现在对绿色GDP核算的办法,将自然资源环境因素充分考虑了进去,但却缺乏对社会环境的考虑。笔者认为衡量绿色GDP应该考虑三个层次,分别是经济发展的指标、自然资源环境的指标和社会环境的指标,也就是说,绿色GDP是在传统GDP的基础上,将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同时考虑的。显然,GDP的作用已经不再局限于反映一国的经济实力,而是综合地反映出一国人民生活质量水平以及包括经济实力与软实力在内的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统计局.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
关键词:ICT产业;可持续发展;碳排放;欧盟、
随着企业和消费者对信息获取和在线系统的需求日益增长,信息通信技术(ICT)正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ICT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与欧盟已经规制的航空碳排放相比,ICT行业的碳排放更值得关注。
根据全球领先的ICT环保行业组织——全球电子可持续发展推进协会(Global e-Sustainability Initiative, GeSI)——的一份研究报告,如果不采取任何行动的话,ICT行业的碳排放将从2002年的5.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增长到2020年的14.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不过,该报告还指出,ICT公司可以推动其他行业如交通运输、工业和建筑业的节能,至2020年可减少15%的碳排放。欧盟委员会也认同这一点,根据欧盟七年科研框架计划“地平线2020”(Horizon 2020),ICT行业的研发投入将增长46%。
ICT公司也可自愿采取措施,来降低公司的碳足迹和能源支出。
现在摆在政策制定者面前的一个问题是,仅有自愿行动是否足够,是否要为ICT行业制定相关立法。
自愿行动可能还不够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注意到,ICT公司已经自愿地采取一些降低碳足迹的措施,树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形象。顶尖的ICT公司还自愿承诺大幅度减少碳排放,例如英国BT公司承诺减排80%以上,沃达丰公司承诺减排50%,诺基亚西门子公司承诺减排49%。“但是,没有人知道他们是怎样计算能耗的”,一位匿名的业内专家如是评价。
欧盟委员会首先鼓励ICT行业作出减少碳排放量的承诺。2009年,欧盟公开了一份动员ICT行业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建议书,号召ICT行业于2011年之前确立能效指标,以达到至2015年降低能耗20%以上的目标。欧盟会每年监督这方面取得的进展。
欧盟现在面临的问题是,现有的这些措施是否足够。“是把规制碳排放的任务留给行业本身,还是由欧盟委员会来进行规制?”欧盟委员会可持续发展ICT部门的负责人科莱特·马洛尼提出这样的问题。
2013年,欧盟执行委员会将启动一个工作组来分析是否有必要规制整个ICT行业的环境绩效。
这一举动已经给ICT领域的大公司敲响了警钟。尽管ICT公司普遍支持欧盟的监管框架和减排目标,但他们担心,“如果为了实现目标提出很详尽的措施要求”,可能会损害欧盟相对于亚洲或美国的竞争力。
政策制定者清楚这样做面临的挑战,但还是认为建立一定程度的监管框架是必要的。“这种监管可能会比较宽松,也可能不那么宽松,目前正在讨论的是如何在这之间进行平衡”,欧盟能源司总干事菲利普·罗威说。
认证和审计计划
事实上,对ICT行业的碳足迹监测工作已经开展了一段时间。欧盟委员会采取的第一个举措是启动欧盟认证体系——生态管理和审计计划(EMAS)。这一计划从2001年开始实施,已经经过两次审议了。该计划属于自愿性质,但很多公司经欧盟审计机构认证已登记并获得绿色证书。
EMAS是一种管理工具,用来评估、报告和改善公司或其他组织的环境绩效。EMAS同时也是ICT行业最常用的“绿色审计”工具之一。自2004年以来,使用EMAS的机构数量翻了一倍多,从3 901个增加到2012年的8 174个。进行绿色审计的机构也有小幅增长,从2004年的3 055个增加到2012年的4 581个。
如果评估结果是积极的,公司就可以通过营销和广告手段自豪地向消费者宣称已获得绿色证书。在能效指标中排名靠前也有助于企业确立在行业领域的龙头地位,并获得客户的尊重。
“我们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管理我们的企业。我们决定不只是做另外一个项目,而是推出一个新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我们要将它完全地融入到我们的经营策略之中。这样,我们不但能取得进步,还能获得客户的尊重。”全球软件公司SAP绿色IT部的副总裁马蒂亚斯·戈特勒这样说道。
2010年,SAP连续第四年排名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第一名。“我们走近客户时,客户相信我们能真正地帮助他们。这是第一个关键点,如果你想帮助社会或企业,那你就需要树立一个榜样”,戈特勒表示。
促进减排
在支持向低碳经济转型方面,ICT行业也能提供一定解决之道。
根据麦肯锡咨询公司的预测,到2020年,智能设备和应用程序的广泛使用可以减少高达15%的全球碳排放。“ICT是无碳社会的推动者”,日立欧洲的主管兼集团主席斯蒂芬·戈默索尔在一次智能能源和可持续发展ICT会议上说,“IT元素是低碳社会转型的核心”。
ICT促进低碳社会转型的方案包括以下几种:
(1)开关装置、传感器、热水泵、数据服务器、软件和控制系统、智能计量系统以及铁路管理系统,其中铁路管理系统具有双重作用,它能同时促使人们从乘汽车向乘火车转变;
(2)对智能电网的灵活管理和控制系统,目前很多“智能”技术都有赖于智能电网;
(3)制造工艺的节能方案,作为耗能大户,制造企业占到欧洲一次能源消费量的30%左右。
2009年,欧洲委员会了一项研究报告《ICT与能效——以制造业为例》,其中编制了2009-2015年ICT部署活动的建议清单和2015-2020年ICT在制造领域研发需求的摘要。报告提出,在工业生产过程中节能65%是一个合理预期。
报告中还提出,“预计这些建议的措施将有助于制造业从占主导地位的‘最小投入获得最大产出’的经济学范式向‘最少资源获得最大增值’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学范式的转变”。
在促进城市更合理使用能源方面,ICT也起到关键作用。这是通过使用更节能的建筑、交通、路灯照明和其他相关产品来实现的。向智慧城市转型所面临的一个挑战是如何将ICT整合到电网之中。目前,这种整合还十分缺乏,而现有的电网基础设施已经使用了50年。城市区域的能耗占欧盟能耗的70%,而交通拥堵成本就占到欧盟GDP的1%左右。
为了鼓励创新,欧盟委员会共同资助智慧城市项目的开发。事实上,2012年7月10日,欧盟委员会宣布启动一项创新合作计划,每年提供3.65亿欧元的基金用于开发城市智能技术。欧盟已将2013年的3.65亿欧元基金拨付,用于城市技术的开发。
欧洲创新合作计划(EIP)由民营企业和欧盟执行委员会对能源、交通、ICT领域开展共同研究,以开发一定数量的批准项目。
正在酝酿中的项目包括使用数字技术和卫星技术改善交通状况的城市电子公交项目,租赁替代燃料汽车的智能手机应用项目,电动车快速充电项目等。
生态设计
虽然ICT可以促进节能,但电子消费产品的能耗早已引起决策者的注意。
2005年通过的生态设计指令,规定了对电脑、吹风机、冰箱、办公设备等产品的能效设计规则。
生态设计指令所重点关注的对象有计算机服务器、数据存储设备和其他此类产品,因为这些产品的节能潜力较大。欧盟委员会称,到2030年,这些产品的节能量将达到每年1157 TW·h,这是瑞典每年总能耗的两倍。
与生态设计指令配套的还有一系列其他法律或协议,其中包括:
(1)关于成像设备和复合机顶盒的自愿协议,这是由行业提出的建议并经欧盟委员会的同意。欧盟委员会能源理事会生态设计工作组组长Ismo Gr?nroos-Saikkala说,到2020年这些自愿协议将节能14 kW·h,“从整体上来看,这是重要的。”
(2)能源标签指令,这有助于行业衡量其环境足迹。这部法令为行业提供了一个推销其产品的机会,并向消费者提供了比较电气和电子设备能效的工具。
(3)能源之星自愿能效计划,通过实施该计划预计到2020年节能30 kW·h左右。能源之星计划关注的重点是办公设备和国家与制造商之间签订的自愿协议。
(4)生态标签,在环保领域表现最佳的产品将被授予生态标签。
数据中心
截至目前,欧盟标准把重点放在个人消费产品或设备,这是生态设计指令规制的对象。但是,随着云计算的普及,数据中心的能耗也开始令人担忧。欧盟委员会宣布将于2014年左右启动一个初步研究,分析何种类型的要求能有效地减少数据中心的能耗。“我们需要与利益相关者一起工作,因为很多工作无法单独完成”,Gr?nroos-Saikkala说。如果这项初步研究确定,通过行业的自愿协议无法克服一些缺陷的话,欧盟执行委员会将在2017年之前采取立法的形式。
微软、谷歌、Facebook和亚马逊等开展云计算业务的大公司可通过讨论数据中心的能效来引导行业的发展。微软保证到2012年7月各部门实现 “碳中和”,而谷歌则推出激励机制,鼓励在电源管理和存储服务器的数据中心冷却方面尽可能节省能源。
谷歌表示,投资19 000欧元用于节能设计将获得每年5万欧元的回报。但也有些公司认为降低电耗的节能方法节能潜力最大,对这些公司而言,数据中心冷却不是他们优先考虑的对象。
节能建筑
ICT公司还热衷于通过绿化建筑来展示其获得的绿色证书。
信息技术在提高建筑物能效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在提高热泵和电机能效的智能控制系统中,ICT是主要组成部分。通过自动控制照明系统,ICT组件构成的无线传感器可以显著减少电力的使用。无线传感器还可被用来优化电动通风和空调。
现代建筑还可成为能源的净生产者。全球电子可持续发展倡议主席路易斯·内维斯说,“我们现在所处的情况是,连通性和变化的ICT方案可以把建筑变为可再生能源的净生产者,而无需使用实物产品和活动。”
消费意识
然而,为了鼓励消费者吸纳这些技术,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最近英国能源和气候变化部委托的一项研究显示,超过一半的人不知道智能电表的存在。
关键词:酒店 能耗 绿色经济 成本控制
本文为四川省教育厅2016人文社科项目“绿色经济视角下的酒店成本控制研究”(立项编号:16SB0328)阶段性成果。
随着经济发展,农产品价格和工资价格不断上涨,餐饮和人工的刚性成本据高不下,酒店业的成本控制难度越来越大。绿色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和必由之路,酒店引入绿色经济理念,在能耗统计与管理方面进行改进,是酒店成本控制方面值得尝试的路径。
一、 酒店业能耗成本控制的现状及趋势
近年来我国酒店业能耗控制压力增大。尤其是规模较大的星级酒店,酒店经营成本中能耗占比很大。从2015年全国不同星级酒店能耗成本率变动数据来看:五星级的全年平均能耗成本率11.22%,其中最高月份达到16.74%;四星级的全年平均能耗成本率11.46%,其中最高月份达到13.50%;三星级的全年平均能耗成本率14.27%,其中最高月份达到15.94%。严峻的形势下,迫切需要系统化的解决新路径。提高酒店利润、保持持续发展,都离不开节能降耗这个核心环节,采取各项措施推动该项工作,会对酒店经济效益产生巨大影响。
绿色经济理念是现代科学的发展观思想。它依托人类的现代文明和技术,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绿色经济的基本范畴包括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清洁技术、可再生能源、废物管理、生物多样性、绿色建筑和可持续交通等领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广义的绿色经济较为宽泛,是一种以减少污染、循环利用、节约能源和可持续发展作为推进经济的指导理念,它在传统经济基础上,融合了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合理消费、可持续经济等诸多先进经济的发展方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充分的整合,加以升华,成为一种现代的、先进的、高水平的、全新的经济形态。本质是充分体现生态价值与自然资源价值,有机结合了市场化与生态化。也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
目前绿色经济理念也延伸到酒店业,提倡酒店业建立替代减量、再循环再使用等原则,提倡绿色用品,鼓励绿色用材,提供绿色服务,推广绿色理念。国家旅游酒店星级评定标准涵盖这一点,鼓励动员全行业人员、切实落实节能措施,控制环境污染,创建绿色旅游酒店,酒店业绿色经营应具有如下特征:首先,以提升酒店竞争力为目的,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树立环保意识,将塑造非传统竞争优势与节约成本有机结合,提高综合竞争力;其次,注重节约资源,将保护环境融入酒店业经营管理全过程为表现形式,传统工业革命是“先污染、后治理”,大量消耗资源和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绿色经济强调采用与各环节适应的具体措施,影响到员工节能环保意识,最大可能的减少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
最后,以精细化管理和带给外部社会正效应为基本使命。不考虑环境容量和资源状况的粗放式增长模式,已经造成巨大的负外部效应,绿色经济理念追求是对粗放式增长模式的修正,注重依托先进科技设备和管理,力求在资源低消耗和环境不污染的情况下,提升经济效益。解决酒店业能耗和成本问题,必须从绿色经济视角出发进行系统性建设。本文认为,加强和推进酒店节能降耗工作,是加强酒店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促进酒店健康、良性发展,节能降耗就必须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其中能耗统计与管理的改进是重要基础和必由路径。
二、酒店能耗统计与管理的改进策略
国内酒店业长期以来比较注重采购和人力成本的控制,将能耗统计与管理作为一项常规工作,形式和效果较为单一。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对能耗统计与管理不断加强改进和创新:
(一)提高酒店能源统计的科学性系统性
能源统计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对酒店业的能耗状况开展调查统计和统计分析,通过统计资料达到统计监督。及时科学有效的组织能源统计工作,保证能源统计资料的科学性系统性,能发挥能源统计工作在节能减排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具体的措施包括:
(1)明确能耗统计的牵头部门。建议酒店业应将酒店能源统计工作组织的领导和协调部门确定为工程部。 该部门对能源进行及时统计并编制制作能源统计各类报表,为领导层决策提供准确资料。酒店以工程部所掌握的能源统计资料,对外提供能耗统计资料,能耗统计数字。
(2)建立健全各项能源统计资料、台帐。统计法对统计有跟个的工作要求,首先应坚持实事求原则,取保各项统计数据和报告完整准确性,能源统计资料发出后,如发现错误,必须立即订正。
(3)进行能源统计分析和报告。文字说明与分析报告是统计报表的重要组成部份。文字说明是统计分析的基础形式,根据统计报表中各项主要指标反映问题,说明产生的原因和改进措施。
(4)为减少能耗浪,应建立全方位巡查制度,加强酒店能源使用状况的巡视检查,发现和减少酒店运行中存在的各项设备滴水跑电、漏油冒汽等损耗现象。
(5)通过系统化制度,完善能耗和设备的精细化管理。酒店应在年初就制定好能耗预算的计划,并提托预算展开考核。各类保养状况表单、定期清洗净化器表单、定期测试消防表单、定期清洗空调表单等表单制度应完备规范。
(二)运用高新科技提升酒店核心能耗环节的精细管理
酒店核心能耗环节包括客房水电能源消耗,客房物料消耗,餐饮物料能源消耗等多个方面,运用高新科技,提升精细管理非常重要。具体措施包括:
(1)使用新型节能环保建材。修建中积极采用了外墙体保温技术; 供水管线采用环保建材、墙体保温技术;由于中空玻璃的使用将减少 30% 的能源消耗,降低噪音 6dB,酒店建筑窗户应采用断桥铝合金型材和中空玻璃,以降低辐射节约能源;
(2)使用新型设备。为节省用电,酒店通道可以尽量加装红外线智能控制器;为减少电能浪费,客房加装总挚可以引导客人一次性关闭全部电源;应用传感器网络技术,酒店可以融合第三方软件信息,建构新型平台,统一完成信号计算存储与处理反馈,满足智慧服务和控制的应用需求。
(3)进行节能减耗技改。要实现节能减排,必须对该行业继续技改,例如普及冷凝水相关的利用回收技术设备,在供热系统中普及热交换率更高的板式换热器。照明系统引入智能化的节电新技术,实时控制负载电流电压,保持工作电流电压最适宜状况,节电的效果会较好。回收的冷凝水经处理后,可供空调系统和洗衣系统使用,节省了软化环节,洗涤布草的质量有所提高,空调系统结垢也可以减少,还能提高空调系统整体热交换率。利用技术改造的成效数据,有效合理的评估能耗状况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有研究报告显示(黄崎,康建成,黄晨皓,2014),上海等地区高星级酒店通过综合技改,能使可比单位建筑能耗达到小于等于55kgce/(m2・a)的先进比拟值,技改的某五星级酒店连续5年年均综合能耗下降4%。
(三)积极推广宣传绿色经济理念
推动绿色服务和倡导绿色环境都是绿色酒店宗旨。人为很难控制酒店非变动成本的各项因素,如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折旧等。员工成本意识等人为素质却能在一定程度上取决变动成本状况,如物料和能耗等等。员工的成本意识,应该成为酒店业高度关注的领域。一方面,酒店业应长期开展全员节能和设施设备维护使用的培训,加深员工对绿色与低碳理念的理解;在创建绿色客房领域,客房中放置绿色酒店的倡议书、减少洗浴用品和拖鞋等客用的物资损耗都是可行的措施;在绿色餐饮方面,严格控制不可降解物质的使用,推广绿色菜肴的开发,推广绿色消费,减少浪费。
(四)建立节能降耗相适应的财务考核方式和岗位制衡
从能耗角度完善科学的财务核算控制体系和岗位,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方面。具体可以考虑:
1、加强能耗管控考核和成本预算制定
酒店财务部应与工程部紧密配合,按各部门情况核定相关能耗指标,并就能耗管控情况考核各部门。酒店业还应展开全面完整的成本预算。预算应坚持针对性、合理性的原则。预算指标应分部门分项目细化。年初下达指标时应由财务总监牵头,制定各项成本预算及消耗,包括采购和餐饮成本及总成本、现金流量和工程维护费预算等,逐级落实层层负责。
2、改革机构和岗位设置
为更好的节能降耗,酒店业可给予财务总监更加突出的地位和权限。财务部可吸纳采购岗,便于财务总监直接参与日常的酒店经营管理,为了节约人力物力财力,保持成本控制的统一调度,充分加强财务监督职能。
财务部还应该吸纳库房和餐饮核算。财务部直接管理库房及餐饮核算员,这样有利于对物品储存、使用过程的监督和控制。库房的各项岗位,如物料库管员和食品库管员等均接受财务部管控监督。采购进货价格与餐饮成本高低关系密切,财务部可以对餐饮成本率异常情况做出反应,有利于酒店掌握和调节餐饮成本率。这样一方面保持对库存量的科学性、存货周转率的波动性的监控;另一方面实现采购成本和数量品种合理性。
参考文献:
[1]黄崎,康建成,黄晨皓.酒店业碳排放评估与节能减排潜力研究[J].资源科学,2014.5
关键词:绿色节能建筑设计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M0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耗能占整个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不断上升,每年由于新建和改建建筑,消耗大量的能源,自然环境的日趋恶化,结果是建筑系统内和建筑系统外的物质良性循环与能量的良性转换受到严重破坏,也就是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居住区中的气候设计,不仅仅是一个充分利用自然能源、减少再生能源消耗的问题,也是一个直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本世纪人类所面对的巨大挑战。
一、绿色节能建筑设计定义
绿色节能建筑是指遵循气候设计和节能的基本方法,对建筑规划分区、群体和单体、建筑朝向、间距、太阳辐射、风向以及外部空间环境进行研究后,设计出的低能耗建筑,同时在建筑的全寿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尽可能用最少资源和最低的污染创造出最大的建筑价值,从而实现人与建筑以及自然环境的良好循环。
二、绿色节能建筑设计的重要性
1、严峻的建筑能耗形势
近年来我国建筑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建造和运行使用能源,尤其是建筑的采暖和空调耗能。据统计,1994年全国仅住宅建筑能耗在基本上不供热水的情况下为1.54×108t标准煤,占当年全社会能源消耗总量12.27×109t标准煤的12.6%.目前每年城镇建筑仅采暖一项需要耗能1.3×108t标准煤,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1.5%左右,占采暖区全社会能源消费的20%以上,在一些严寒地区,城镇建筑能耗高达当地社会能源消费的50%左右。
2、和谐发展的需要
2013年5月1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了2013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报告首次使用宜居、宜商、和谐、生态、知识、城乡一体化、信息和文化等8个方面68个客观指标,构建了城市可持续竞争力即未来竞争力指数。蓝皮书专家表示,把宜居作为城市的基本和首要功能,推动城市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提升城市竞争力。
随着当今社会人们对生活质量水准追求的日益提高,如果按照以往的建筑设计手法和设计标准,势必会继续增加建筑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使生活质量提高和生态环境恶化两者之间的矛盾日益上升,为解决这一矛盾,关键点就在于推广绿色节能建筑,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绿色节能建筑设计原则
确保人的健康 绿色建筑设计的重要任务是确保使用者的人身健康,要保证室内空气质量、热环境、噪音和电磁场辐射等因素对人的影响。设计中尽可能地采用低毒或无毒材料,如墙和吊顶使用无毒或低毒性涂料,建材无甲醛或Voc含量最少,采用陶瓷、硬木等硬装修地面等;选择材料、建筑系统和机械系统时尽量减少木制品、地毯、涂料、密封膏、织物等潜在的对健康不利的污染物,合理组织自然通风,设置进风口和必需的出风口,引风入室。2、最大限度降低能耗1)减少建筑材料生产运输过程中的能耗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使用过程中的节能,还应考虑蕴含在建筑材料本身中的能源消耗量。在满足建筑的使用功能和结构安全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地选用生产能耗低的建筑材料,以及钢材、铝材这些回收利用率较高的建筑材料,实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2)减少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耗 在建筑建成后使用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能耗,所以应重点从建筑本身来做好节能设计,可通过建筑体形设计达到节能效果,如平面布局、平面形状、进深、体形系数、表面面积系数、长宽比和朝向等因素,都与建筑的节能效果有很大关系。合理设计建筑的墙体、门窗、屋顶、热缓冲区及有效遮阳,提高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也对建筑节能有着重大意义。3、合理利用资源太阳能是一种资源丰富的清洁能源,在建筑中可加强太阳能的利用,如设计并建造太阳能光电屋顶、太阳能电力墙和太阳能光电玻璃,将太阳能转化为建筑本身需要的电能和热能。此外,风能也是一种开发利用较为方更的一种清洁能源,除了建筑的自然通风外,还可以安装风力发电和风力致热设备,将风能转化为建筑内可直接使用的能源。
绿色节能建筑设计措施1、设计上的节能环保1)建筑规划上要提高环保节能意识,在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过程中由于受到诸多用地环境、设计要求及商业价值等方面的影响,往往使得我们设计人员对环保节能兼顾不够,最为突出的就是建筑的朝向,部分建筑呈东西向,造成了室内热工环境差。2)设计人员要加强建筑的通风性能,改善室内热工环境,防止西晒,利用可利用能源等方面的研究。2、环保节能材料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健康与安全是现代人最为重视的两大主题。环保材料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各个领域,建筑行业也不例外。1)装饰材料。不同的装饰材料对能源的消耗不同。一间贴着深色墙纸的房间,需要的照明用电是同样大小贴着浅色墙纸房间的两倍。房间里灯具的选择同样可达到节能效果。首先,客厅等较大的房间使用多角度的装饰灯具,保证房间的各个部分都达到适宜的照明度;其次,大量使用节能灯具,可以根据自然光线的强弱调节灯的亮度;再次,鼓励住房用户使用多种规格的灯泡。
2)给水材料。传统的管道系统多采用金属管材,而金属管材特性有四大致命弱点:易生锈、易腐蚀、易渗漏、易结垢,这就使得二次污染的问题长期未得到解决。这些受污染的自来水中携带的细菌像无形的杀手,时时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所以我们应该全面推广使用以塑料管为主体的优质绿色管材料,从根本上解决自来水管理系统中的二次污染问题。而且绿色管材的运用还能相应节省金属的耗费,做到既环保又节能。
采用灵活多适的设计手法建筑师在设计中应充分预见到建筑可能根据用户的不同要求而改造,采取适应性改变、灵活性设计等策略,提高建筑的使用寿命和使用效益,以提高整体资源利用率,减少寿命周期的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
满足经济合适性原则 绿色节能建筑由于能源、资源的节约会大大降低建造和使用成本,其自适应性设计也会显著降低后期的维护和改造费用,并降低环境成本,其整体效益是非常可观的。在绿色建筑设计中应选择环境性和经济性平衡的建筑材料,并建立整体建筑系统投资优化的概念,在设计、建造和使用运行过程中都全局来考虑其经济效益。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太阳能利用;太阳能建筑装置
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国人不仅对生活品质有追求,并且还对住房条件要求越来越高,在城市如此,在新农村也是如此。国家政府大力发展新农村,大力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建设新农村,农村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居住条件也是稳步提升,很多农村地区的建设状况很是喜人,家家户户都有整齐划一修建好的住宅区,附近的配套设施更是一应俱全,极大程度满足了农村居民的生活需求。在新农村的建设中不仅要考虑到农村人民的生活便捷度,更要思考如何能够为他们节约资金、经济实用的建设方式。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建设绿色节能建筑,所以我国政府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大力使用新能源更是可以为居民节省很大一部分的开支。就目前我国绿色节能建筑的发展情况来看,一般在建筑物上利用太阳能最常见,这也是最方便的节能方式。
1研究背景
绿色节能建筑已是当前世界建筑业发展的趋势,发展绿色建筑事业是推动我国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改善民生,培育新兴产业,加快城乡建设模式和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1]。我国“十二五”期间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建筑,而我国目前尚处于自愿发展的起步阶段,绿色建筑相关的法规制度、标准、激励政策、技术支撑等还不健全,并且我国现在正处于是在工业化、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是一个机遇期,所以近年来我国也在积极发展探索绿色能源,尤其在风能、太阳能等领域的投资快速增加,最大限度地发展绿色建筑[2]。在国务院的《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中,明确要强化建筑节能,提出“开展绿色建筑行动”,并首次把城镇新建绿色建筑标准执行率由2010年的1%提高到2015年的15%,作为“十二五”时期主要的节能指标之一[3]。不仅如此,云南省的《节能条例》也把使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与建筑结合列入法律条文。
2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资源、环境与工业化、城镇化、经济快速增长之间的矛盾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因此,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的绿色建筑已是刻不容缓的问题。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越来越高,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技术也越来越成熟,人们常常将太阳能利用技术与建筑技术结合为一体为人们服务。在现有技术,常利用太阳能加热热水供人们使用,并通过太阳能为人们供电,在大幅减少能源消耗的同时,具有节能环保的优点。但该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着缺陷,在人们用水的高峰期,当太阳能热水器中储存的热水用完后,太阳能热水器并不能在晚上对新增加的冷水加热,其实用性较差,不能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其次,采用太阳能电池板阵列发电,存在着安装程序复杂、成本较高、光照面不容易清洁等问题。
3改进的方法与对策
近几年,太阳能建筑已经逐步应用到新农村建设当中,在建筑物上安装太阳能发电膜可以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减少不清洁能源发电带来的污染和现有技术上存在的困难,利用天然洁净的能源不仅可以减少污染,又可以为广大群众节约日常开支,为他们带来便利。在建设过程中利用一种新型的太阳能环保建筑装置,此装置包括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发电膜、蓄电池、电磁能热水器、环形皮带、主动轴、从动轴和电机,主动轴和从动轴转动设置在建筑屋顶上,环形皮带套设在主动轴和从动轴上,太阳能发电膜固定在环形皮带上,太阳能热水器、蓄电池和电磁能热水器均固定在建筑屋顶上,太阳能热水器通过电磁能水器与建筑物内的用水端连接,太阳能发电膜与蓄电池连接,蓄电池分别与电机和电磁能水器连接,电机与主动轴连接。新型利用太阳能的环保建筑装置通过太阳能热水器可以为用户在白天提供热水,还可通过太阳能发电膜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并存储在蓄电池中,在晚上利用电磁能热水器提供热水;其次,通过电机与主动轴、从动轴的配合,在恶劣天气时,可以对太阳能发电膜形成保护,从而延长太阳能发电膜的使用寿命,还可利用泡沫条在太阳能发电膜的隐藏过程中自动对其光照面进行清洁除尘处理,提升太阳能发电膜的发电效果;通过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光伏板、蓄电装置、温度传感器、存水箱的结合使用,为该装置蓄电,从而保证可以持续供应热水。
4结论
文章通过相关的文献阅读,对农村新能源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描述,并且结合已有的新能源的相关技术,对此提出了改进措施及方案等。农村新能源是关系农村人民生活和国家环境保护的重要问题,需要政府发挥其职能,加强新农村节约能源的建设,扩大其覆盖面。从具体措施来看,一方面要尽快扩大新农村绿色节约能源建设的覆盖范围,让这一政策惠及更多的农村人民;另一方面在充分考虑其区位、地理等因素的同时,加大新农村的建设力度,分步骤落实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清华大学建筑节能中心.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12[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2]住房城乡建设部、财政部.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财建[2012]167号)[EB/OL].(2012-05-10).[2017-044-04].
一、中国绿色照明工程取得的成效
(一)照明电器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品结构趋于优化,出口持续增长
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照明工业体系,产品产量保持稳定增长态势。2003年,中国电光源产量约80亿只,居世界第一位,电光源产品结构逐步向节能型转变。1996年以来,中国照明电器产品出口持续增长,年均增幅超过20%,2004年出口额达到66.5亿美元。
(二)照明电器行业技术装备水平逐步提高,产品质量不断改善,涌现出一批知名品牌
近10年来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消化吸收和自主开发,中国照明电器行业的总体技术装备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具有制造不同类型电光源生产设备的能力,并逐步由原来的手工、半自动化操作转向机械化、自动化流水线生产,如成功开发了采用夹封工艺的紧凑型荧光灯生产线。照明电器产品的质量不断提高,涌现出一批知名品牌。
(三)高效照明产品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中国绿色照明工程推动下,我国高效照明产品市场需求量日益扩大,销售量大幅度增长,照明节电成效显著。专家测算,1996―2004年,中国绿色照明工程累计节电450亿千瓦时,相当于900万千瓦的装机规模,削减大量电网峰荷,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碳计)排放1300万吨。
总结中国绿色照明工程实施以来的经验,主要是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政府引导是绿色照明工程取得成效的前提,而市场化运作是绿色照明工程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其基本经验是:一是采取综合措施,促进高效照明产品市场健康发展;二是积极探索高效照明产品推广应用新机制;三是广泛开展宣传培训和国际交流合作。
当前,中国绿色照明工程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照明电器行业整体技术水平不高;二是照明产品市场还不够规范;三是激励政策不完善;四是宣传推广的力度不够等。
二、“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加大力度推进绿色照明工程
“十一五”时期,我国将继续推动绿色照明工程健康发展。去年11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的《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中,已将“照明器具”列入节能重点领域,将“绿色照明工程”列为十大节能重点工程之一。
(一)加快结构调整,提高技术水平
加快照明电器行业结构调整,鼓励企业通过联合、兼并以及合资、合作生产等方式做大、做强,推动结构重组和产业升级,不断扩大高效照明产品的比重,提高照明电器行业的整体竞争力。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针对生产线自动化水平低、原材料和原器件配套质量差等问题,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促进照明电器行业整体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当前,半导体照明被称为21世纪照明领域最具前景的一项新技术,我国也启动实施了“半导体照明工程”。在推进中国绿色照明工程中,我们将积极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半导体照明产品的研发。
(二)严格市场准入,加强监督管理
实施照明产品的安全和性能标准、强制性能效标准、建筑照明节能设计标准以及节能认证,是严格准入管理、规范市场秩序、提高产品质量、扩大高效照明产品市场份额的有效手段。要在不断完善照明产品有关标准的同时,加大力度开展专项检查和国家监督抽查。达不到强制性能效标准的产品,不得生产、销售;对生产、销售者,要加大惩罚力度。达不到建筑照明节能标准的建筑,不得开工建设;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要把照明系统设计纳入合理用能的专题论证,严格限制使用低效照明系统。要继续组织实施照明产品节能认证,规范认证行为,探索建立认证产品国际互认制度,提高认证产品的知名度。同时,组织研究照明产品实施能源效率标识制度的可行性。
(三)建立激励机制,加快推广应用
认真落实财政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的《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推动政府机构优先采购高效照明节电产品。将高效照明产品纳入《节能产品目录》,研究提出鼓励高效照明产品生产、使用的财政税收政策。在试点的基础上,稳步推进集中大宗采购、电力需求侧管理、合同能源管理和质量承诺等基于市场的照明节电新机制。要总结中国绿色照明工程实施经验,在条件比较成熟的地区,扩大应用新机制开展高效照明产品的推广活动。
(四)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节约意识
关键词: 自然资源核算;环境经济综合核算;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
中图分类号:F231.1,F2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7217(2015)01-0074-04
一、自然资源核算的历史演进
自然资源核算源于对传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修正,属于环境会计的范畴。传统的国民账户体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SNA)只重视国内生产总值(GDP)及其增长速度,而忽视资源基础和环境条件,容易造成一个国家陷入“虚假繁荣增长”与资源“空心化”的悖论<sup>[1]</sup>。SNA因只描述经济发展未核算自然资源损耗和环境退化而一直备受争议,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就有学者开始关注资源、环境的计量与核算问题,并尝试将其纳入到广义的经济系统中;20世纪80年代,许多国家开始了自然资源账户的尝试,在自然资源核算账户中,一是描述自然资源期初、期末及增减变动量的实物量数据;二是在此基础上,按照一定的估价原则及方法确定相应的价值量指标<sup>[2]</sup>。挪威是最早进行自然资源核算的国家,1981年挪威政府采用15项指标首次编制了自然资源核算账户,并于1987年公布了《挪威自然资源核算》的研究报告;法国自然资源核算委员会提出了自然财产账户(Natural Patrimony Account, NPA),建立森林资源、动植物资源和内陆资源的实验性实物核算账户,随后又将实物核算与货币核算结合,以期得到一个真正的自然资源价值核算体系。
1993年,联合国统计署了《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体系(System of 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Accounting,SEEA-1993),其历史性贡献是为自然资源账户、环境污染账户和经过调整的国民经济核算提供了一个共同的框架。该框架建议建立一个资源和环境的卫星账户,同时与国民经济的核心账户相联系,提出绿色国内生产总值(EDP)的计算方法,即EDP=GDP-固定资产折旧-(自然资源损耗和环境退化损失)<sup>[3]</sup>。2003年,联合国修订了SEEA-1993,简称SEEA-2003,对相关概念和定义进行了统一,明确了各个账户核算的方法和步骤。在SEEA-1993和SEEA-2003的影响下,国际社会陆续推出了一系列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许多国家相继对本国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进行了系统性构造,并估计出较为完整的实例体系<sup>[4]</sup>。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拉美(如墨西哥、巴西等国)和亚洲国家相继爆发大规模金融危机,关于国家资产负债表编制和研究方法的讨论日益活跃,其功能也超越单纯的统计核算体系,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债务风险、评估偿债能力的研究框架。虽然对于已经探明储量和政府目前持有的大部分自然资源,无论是否纳入资产负债表,并不改变政府的偿债能力<sup>[5]</sup>。但许多学者对国家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已经达成一个共识,保持国家自然资源体系的价值并作为国家总资产的一部分,是使一个国家的人口在将来如同现在同样富裕的一个必要条件<sup>[6]</sup>。
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15年第1期2015年第1期(总第193期)黄溶冰,赵 谦:自然资源核算从账户到资产负债表:演进与启
关于自然资源核算的最新国际进展是SEEA中心框架(SEEA-2012)的颁布,在联合国、欧盟委员会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共同的SEEA-2012中,基于一致的核算概念、定义、分类和规则,首次制定出环境-经济账户的国际统计标准,并建议各国采用SEEA替代传统的SNA<sup>[7]</sup>。
二、自然资源核算的国内外实践
(一)美国
1994年,美国经济分析局公布了其资源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Satellite Accounts, IEESA )及今后开展资源环境核算的计划,该计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建立基础框架,完成矿产资源的核算工作和自然资产的原型估计;第二阶段:可再生性资源核算;第三阶段环境资产核算。目前BEA已完成前两个阶段的工作,开展了对本国地下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的初步核算。
例如,在密西根森林资源资产的核算中,BEA通过自然资源核算(NRA)框架,监测美国中北部与加拿大接壤的77.1万公顷的低地针叶森林的可持续利用性。通过综合考察自然增长率、开发率、死亡率和土地转移等因素,估计出期末的存量;进而利用恰当的数据和模型,评估未来森林资源隐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核算结果表明:在密西根,这些北部的森林资源并没有被木材加工业过度利用,而森林的总资源量超过了34.7×106m3,开采的木材量低于总量的0.5%。如果开采率提高一倍,缓慢增长的森林资源总量仍可以维持25年。如果按照目前的开采率,到2020年,森林资源的储量将增加到39.8×106m3<sup>[8]</sup>。
(二)英国
英国的自然资源核算主要采纳欧盟的环境经济综合核算系统(European System for the Collection of Economic Information on the Environment, SERIEE)。SERIEE包括一系列的卫星账户,分别为环境保护支出账户、自然资源使用及管理账户、环境产业记录、特征活动投入产出分析及物质流账户(Material Flow Accounts)<sup>[9]</sup>。这些卫星账户除描述与资源环境相关的经济活动及交易之外,还与实物数据相联接。
2011年,英国统计局根据首相戴维・卡梅伦的建议,开始独立编制自然环境白皮书(NEWP)。在此基础上,英国政府尝试将自然资源资产的价值纳入国家资产负债表框架下的“环境账户”科目。“环境账户”分为三类:(1)自然资源核算账户,主要包括土地、木材和已探明可开采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2)物流核算账户,主要涵盖化石燃料和能源耗减,大气排放和物料流量;(3)财政核算账户,涵盖环境税和环境保护支出<sup>[10]</sup>。自然资源核算账户的具体编制安排如下:2013~2015年,初步完成土地覆盖账户、碳账户、林地账户、农田账户、湿地账户和海洋账户的计量评估工作;2015~2020年,逐步完善城市账户、草原账户、荒地账户、水资源账户和土壤账户的计量评估工作。
(三)荷兰
NAMEA为荷兰的环境经济综合核算系统,荷兰的产业多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因此,NAMEA最大的特点是将生产和消费支出划分为一般和环保两类。NAMEA将国民经济核算矩阵加以拓展,产生两组与环境有关的账户,一组为环境物质账户,另一组为环境主题账户,环境账户编制的重点在于自然资源物质投入量和残余物产出量的一致性<sup>[11]</sup>。
环境主题账户包括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两个全球主题账户,以及自然资源变化、酸化、富营养化和废弃物等若干个国家环境主题。其中:自然资源变化主题与天然气和原油两个指标有关,从中可以看出经济活动和自然资源损耗的相互依赖程度。通过NAMEA衍生出环境与经济关系的一系列指标,以说明本国的能源使用效率、可持续发展水平等。如利用单位产值能源消耗表示能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判断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压力之间是否超过可持续发展的阈值。
(四)菲律宾
作为发展中国家,菲律宾共有两种自然资源核算体系,分别为ENRAP(Environmental and Natural Resources Accounting Project)和Philippine SEEA。ENRAP明确把资源环境作为一个生产性经济部门,采用大量虚拟技术测算资源环境服务的价值;SEEA则采用 SNA的生产部门定义与核算准则<sup>[12]</sup>。两者在资源环境服务的核算内容、核算方法和核算结果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菲律宾已经完成对森林、渔业、矿物和土壤等自然资源的核算。在核算中对于资产账户包括资源期初存量、因经济活动而引起的存量改变(如耗竭或开采)、其他累计量与其他因素造成的数量改变(如技术进步及新矿发现),以及资源期末储量。在自然资源消耗方面采取净价格法估算,并据此对NDP(扣除固定资产折旧后的GDP)进行调整,计算EDP(绿色国内生产总值)。菲律宾1988年和1992年的EDP分别为NDP的97%和99%,说明菲律宾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得到了改善<sup>[13]</sup>。
(五)中国
在中国,自然资源核算的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通过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对资源环境经济综合核算的方法、体系、制度以及水、森林、能源等领域的具体应用进行了探索<sup>[14]</sup>。1988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同美国世界资源研究所合作,开展了“自然资源核算及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课题研究。1992年,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由MPS转型为SNA,并加快了对GDP指标的修正研究。1999年,北京大学出版了以SEEA-1993为基础的中国环境经济综合核算框架(CSEEA)。2003年,国家统计局开始试编《全国自然资源实物量表》,土地、矿产、森林和水资源被纳入其中。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上述四种自然资源的价值量核算,估算出1992年全国的资源损耗和环境退化成本约占当年GDP的4.87%<sup>[15]</sup>。2005年,在国家环保局和国家统计局的主持下,启动了10省市绿色GDP核算试点。2006年7月,国家环保局和国家统计局首次了《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作为迄今为止唯一以政府名义公开的绿色GDP核算研究报告,引起了较大社会反响。2013年11月,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我国首次提出了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构想,要求“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三、评价与启示
从国内外自然资源核算的历史演进和国内外实践可知:第一,自然资源核算总体上划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1992年,关注于自然资源核算账户的建立,并进行实物量与价值量核算;1993~2011年,以SEEA-1993为标志,自然资源核算账户开始与传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建立联系,自然资源核算从理论体系发展到实际核算和实践阶段;2012年至今,以SEEA-2012为标志,联合国开始建立环境经济综合核算国际标准,并推荐各国采用。第二,自然资源核算通过两种方式纳入到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通过卫星账户的形式与主体账户建立联接,或者将资源、环境信息与经济信息整合起来,全面嵌入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up>[16]</sup>。前者在操作上相对容易,但刻画账户间关联和平衡关系的功能较弱。后者在数据收集、整合、平衡以及价值量估算方面具有较大难度,但便于资源、环境与经济信息的总体考察。第三,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与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不存在从属或替代关系。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揭示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自然资源在某一个时点的状况,核算自然资源资产数量的增减和质量好坏的变化,反映的是考虑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关系之后的生态建设水平,偏重按照会计等式进行关系核算<sup>[17]</sup>。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主要反映一个时期的流量概念,最终结果是经资源损耗、环境退化调整的GDP核算,偏重按照指标数据进行统计。第四,无论是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还是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自然资源核算账户以及有关实物量和价值量核算数据是两者的编制基础。从勾稽关系来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与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中实物及复合账户体系,资源与环境相关经济活动的核算、主要自然资源核算以及耗减、退化等方面的数据应该相互衔接、相互验证。
综上,自然资源核算账户、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以及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相关概念间的关系
关于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根据EBSCO、EMERALD、Spring、Elsevier等多种全文数据库的检索结果,自然资源核算(Natural Resource Accounting)的文献较为丰富,但与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Natural Resource Balance Sheet)精确匹配的文献却十分匮乏。虽然国际上已经开始将自然资源资产的价值纳入国家资产负债表的尝试,但由于未系统考虑到自然资源负债的估值,并不是真正意义上资产负债核算。各国环境经济综合核算的经验具有借鉴参考价值,国内的研究和实践也为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提供了数据基础,但由于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与环境经济综合核算揭示和反映的重点不同,不能简单照搬。
在我国当前国情和体制下,维持一个地区高速的经济增长是地方官员最为关心的事项,这种政治晋升锦标赛模式带来了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将官员政绩与自然资源保护挂钩,成为改革绩效考核模式,强化“绿色约束”的现实依据。作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制度创新,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是环境会计与政府会计的深度融合,是构建政府宏观会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编制国家资产负债表的基础。目前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尚未形成一套成熟的制度方法,有许多问题亟待研究和探索,需要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内外自然资源核算的经验,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合理规划、共同开发。
参考文献:
[1]Hartwick J M. Natural resources,national accounting and economic depreciation[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1990, 43(3):291-304.
[2]Prudham W S, Lonergan S. Natural resource accounting:a review of existing frameworks[J].Canadian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1993, 16(3):363-386.
[3]Holub H W, Tappeiner G. Some remarks on the system of 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accounting of the united nations[J]. Ecological Economics, 1999,29(3):329-336.
[4]封志明,杨艳昭,.从自然资源核算到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4,29(4):449-455.
[5]马骏,张晓蓉,李治国等.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6]Harris M, Fraser I. Natural resource accounting in theory and practice:a critical assessment[J]. Austral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2002, 46(2):139-192.
[7]UN, EU, OECD, et al. System of environmentaleconomic accounting 2012:cenral framework[C].New York: United Nations, 2014:378.
[8]Lin C R, Buongiorno J, Vasievich M. A multispecies,densitydependent matrix growth model to predict tree diversity and income in northern hardwood stands[J]. Ecological Modelling, 1996, 91(1):193-211.
[9]European Commission. SERIEE: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xpenditure accountscompilation guide[C]. Cat.No. KS-BE-02-001-EN-N, 2002.
[10]王泽霞,江乾坤.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的国际经验与区域策略研究[J].商业会计,2014,(17):6-10.
[11]Keuning S J, Dalen J. The netherlands' NAMEA:presentation,usage and future extensions[J]. 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 1999,10(1):15-37.
[12]Peskin H M, Angeles M S. Accounting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contrasting the SEEA and the ENRAP approaches[J]. The 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 2001,47(2):203-219.
[13]周国梅,周军.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国际经验[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
[14]雷明. 中国资源・经济・环境:绿色核算(1992-2002)[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5]丁丁,周.自然资源核算账户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7, (34):2-10.
[16]王金南,蒋洪强,曹东.绿色国民经济核算[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
[17]胡文龙.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基本理论问题探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4,(4):62-64.
Natural Resource AccountingFrom Accounts
to Balance Sheet: Evolution and Enlightenment
HUANG Rongbing1, 2,ZHAO Qian3
(1. Department of Auditing, Nanjing Audit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9, China;
2. Dongwu Business School, Soochow University, Soochow 215021, China;
3.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Fiscal and Public Management School, Harbin 150028, China)
2011年2月28日,《中国能源中长期(2030、2050)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报告》将中国能源战略表述为“科学、绿色、低碳”“以可持续发展为战略基础”。
该项目组长、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认为,积极发展核电是中国能源的长期重大战略选择。
《财经》:核电的安全性是否影响其战略地位?
杜祥琬:核电文化,第一是安全,第二是环保。切尔诺贝利事件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因为它从设计就有问题,连安全壳都没有,而且操作发生了失误。
关于环境,一想到核电就会想到放射性,其实火电也产生放射性,而核电对于环境放射性标准十分严格,所以核电安全是可以保证、必须保证的。
核能的发展战略地位可以从两个方面说:其一,中国必须有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体系。尽管化石能源还可以使用很多年,但它们不是可持续能源。核能虽然不可再生,却是可持续的。
其二,环境问题迫使中国必须发展清洁能源。广义的环境问题包括应对气候变化,降低碳排放,已十分尖锐。调整和改变中国的能源结构,缩小化石能源比重,发展核能具有战略意义。
中国的核电目前在整个电力结构中只占到1%略多,还处在起步阶段,大力发展核电的方针是明确的。国家中长期规划中,确定2020年发展到8000万千瓦,约占到电力结构中的7%。制定这个目标,一是因为需要,二是有这个可能――原料没有问题,技术人才队伍也可以培养加强。
《财经》:目前各国都在积极推进新一代核电技术,世界核电技术未来格局会是怎样?
杜祥琬:这可以在核电发展的路线图中得到答案,我将这个路线图归纳为核能发展“三部曲”。
第一步是中国正在建造的、好几个机组已经在运行的压水堆,利用铀235裂变发电。铀235最容易参与链式反应,它能支撑核能快速发展的第一阶段。
第二步是以快堆为代表的第四代核电技术,其特征就是可以利用天然铀里面的另一种同位素――铀238。天然铀矿中,铀235只占0.7%左右,更多的是铀238,快堆对核燃料的利用效率可以比现在的压水堆提高60倍左右。如果说第一步的核燃料可以支撑几十年,第二步就可以支撑成百上千年。
第三步是核聚变技术。核聚变的燃料是氢的两种同位素,氘和氚,可以从海水中提取。如果实现可控热核聚变,由于核聚变产生能量效率极高,且其燃料极其丰富,人类能源问题几乎可以说是一劳永逸地解决了。
这三个步骤也可以说是整个世界核电发展的思路。现在美国、俄罗斯、日本、印度等国家都在做快堆(第二步)。中国是少数几个掌握快堆技术的国家之一,但还停留在试验快堆阶段。
按照步骤,试验快堆之后还需要做示范快堆,成功后才能做商用快堆。
每个国家根据自己的工业基础选好一种堆型,以此为主线走下去。
《财经》:未来核电技术能否完成其支撑中国能源需求的使命?
杜祥琬:中国核电尚处于第一阶段,秦山核电站是自己建造的,大亚湾则是依靠引进的技术,现在又从美国和法国引进第三代核电技术,其安全性、效率会更高。中国正在与俄罗斯合作建造示范快堆。估计2030年以前,压水堆核电将作出主要贡献,但2030年以后快堆将成为核电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