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旅游融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已成为发展现代旅游业、促进文化传播的必然选择。
2、这要求既要做到文化引领旅游,促进旅游的提质升级,为旅游体验增添故事与温度,又要通过旅游促进文化传承发展,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旅游吸引力,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和旅游业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乡村旅游;文化产业;融合途径;发展模式
1乡村旅游与文化产业的概念
从本质上来看,文化产业属于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经济形态,在现代化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简单来说,是以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为主要活动,以满足人们文化需求为主要目标的特殊产业。乡村旅游是以旅游度假为宗旨,以村庄野外与空间,以人文无干扰、生态无破坏为特色的新型旅游形式。目前,学术界尚未对乡村旅游的概念达成统一的意见,但基本包括两个方面的要素:一是发生在乡村地区的旅游活动,二是以乡村性作为旅游吸引物。从根本上来看,乡村旅游是建立在当地特色文化和自然资源的基础之上的,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文化产业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突出乡村旅游拥有的文化基础,表现出持久的旅游吸引力。从长远角度来看,乡村旅游要想获得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与文化产业进行有机融合,借助文化产业的力量实现长效稳定的发展[1]。
2我国乡村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情况
2.1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截止2016年年底,我国乡村旅游游客量达到16.2亿人次,同比增长率达到8%。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农家乐”。旅游者在享受乡村风光的同时也能得到诸多心灵上的体验。由于“农家乐”一步到位的解决了旅游者的衣食住行问题,所以是目前诸多旅游者乡村旅游的首选模式;二是“古村镇游”。旅游者在欣赏诸多富有古典特色的乡村建筑,更加深入地了解乡村文化的精髓;三是“传统民间工艺”游。借助当地传统民间工艺品来进行旅游宣传,不仅在无形中提高旅游地的整体形象,而且吸引更多旅游者的关注,进而产生旅游意愿[2]。
2.2现有融合模式
目前乡村旅游和文化产业已逐渐产生了三种融合模式:延伸型融合模式、整合型融合模式以及渗透型融合模式。
2.2.1延伸型融合模式
该种模式将文化产业的价值链延伸到乡村旅游产业之中,根据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具体情况,设计出合适的文化产品,并以此来扩大乡村旅游的发展空间。以苏州市石湖地区为例,该地区作为历史名人范成大的故居处,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可以积极挖掘这种资源,提高当地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2.2.2整合型融合模式
就是指将乡村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核心环节进行重新整合,形成新的价值链。相比延伸型融合模式,这种整合型融合模式对开发者和参与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通过合适的方法寻找到两大产业之间的交叉点,并同时实现两者的协同发展。例如:世博会和园博会,在融入乡村旅游信息的同时也极力宣传相关的文化内涵,从根本上推动了乡村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进步。
2.2.3渗透型融合模式
这种模式是从乡村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中提炼出核心的环节,相互渗透、影响,从而带动乡村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协同性发展。比较常见的渗透方式有:将某个乡村旅游景点或文化名人加入到游戏或者推广视频中。这种模式之下,乡村旅游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度将进一步提高。但是就实践情况来看,这种融合模式在我国并未得到广泛的使用。
3乡村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融合途径建议
要想真正实现乡村旅游与文化产业的有机融合,仅有成熟的发展模式还是远远不够的。在此基础之上,还应寻找有效的融合途径,从根本上提高乡村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融合程度。
3.1技术融合
乡村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是建立在一定的技术基础之上的,如果两者无法在技术层面上获得良好的融合,很难真正实现有机的融合。一方面,政府要适当增加财政拨款,确保相关企业或部门拥有充足的资金来源,具备引入先进技术的资金条件。另一方面,乡村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要在技术上达成一致,建立统一战线,将目光放在国内先进融合技术上,在第一时间内引入先进的技术,为乡村旅游和文化产业的融合打下扎实的技术基础[3]。除了引入先进的技术以外,我们还可以自觉进行技术创新。例如:乡村旅游企业可以和文化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成立专业的技术研发小组,立足乡村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研发切实可行的融合技术。相比之下,这种自觉的技术创新更加符合我国乡村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实际需求,能够发挥更突出的融合效果。因此,政府主管部门要予以应有的重视,从政策体制方面予以一定的支持,积极鼓励乡村旅游企业和文化企业主动加入到技术创新的行列中。
3.2资源融合
具有深厚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既是重要的生态文化资源,同时也是乡村旅游中的突出特色,是珍贵的乡村旅游资源。就具体的乡村旅游项目来说,要想实现与生态文化的融合,首先要做的就是找出乡村旅游资源与生态文化资源之间的交叉点。这种交叉点可以是古色古香的建筑物、富有文化特色的手工艺品,也可以是皮影戏等非物质文化资源。从某种角度来看,能否准确找出乡村旅游与文化产业资源的交叉点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两者的资源融合效果。为了进一步提高这种“融合资源”的代表性,还要积极寻找其特色。例如:通过拍摄旅游宣传视频、挖掘传统文化民间故事等渠道,赋予这种“融合资源”更加突出的特色[4]。
3.3市场融合
通常情况下,产品的传播渠道和营销方式的融合是最为高效的融合方式。例如:乡村旅游企业可以和互联网文化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实现网络传播,借助网络的渠道来推广相关的旅游产品,挖掘更多的潜在客户。与此同时,互联网文化公司也可以借助乡村旅游企业的营销来增加人气,提升品牌影响力,从而获得更高的市场价值。乡村旅游企业也可以共享文化产业的市场进行产品的推广和营销。例如:文化产业中有出版发行、广播电视等服务,这些服务直接面向客户群体,是良好的营销推广渠道。对此,乡村旅游企业也可以采取灵活的措施,共享文化产业市场服务,进一步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宣传营销效果。
3.4企业融合
乡村旅游和文化产业的融合最终还是落脚到企业的融合上。而要想实现最佳的企业融合效果,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搭建企业合作平台。这种合作平台不仅要满足乡村旅游企业的发展需求,也要满足文化企业的需求,必须协调好两者的关系。笔者认为,我国政府在搭建企业合作平台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政府的政策引导将产生非常直接的影响。正因如此,政府应当尽快出台相关的管理措施,引导乡村旅游企业和文化企业主动参与到合作平台的搭建中,明确自身需求,切实遵守平台规章制度,确保合作平台发挥最佳的效用。在这种合作平台的作用下,我国乡村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度将持续提高。
【参考文献】
【1】薛群慧.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三个重点[J].旅游研究,2016(5):5-7.
【2】赵华,于静.新常态下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经济问题,2015(4):50-55.
【3】张海燕,王忠云.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4):322-326.
关键词: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融合思路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人们对生活的质量和消费结构也有了全新认知,从以往的“温饱”问题,逐渐深化为当前“优质生活”。正是人们消费理念的极大改变,加上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同时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旅游发展支持政策,促进了旅游行业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但人们在旅游热情释放的同时,对旅游活动的品质与内涵也提出更高要求,这就使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必须充分完善开发思路,构建体系化开发方案。而这一切的重点和关键都在于旅游资源,不管选择什么样的思路,最终都是采取以旅游资源为核心的综合开发模式。
2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的共同点分析
想要将茶文化与旅游资源有效融合,其前提和关键就是寻找到两者的共同点,这不仅是实现联动、融合开发的前提和关键,更是探讨二者相互融合可能性的基础。事实上,茶文化也是一种旅游资源,是一种容纳了多项元素的旅游资源。在一些茶文化资源丰富的地方,就形成了相关旅游景点。诸如:普洱的产地等等。可以说,二者融合符合旅游资源开发规律,也符合人们的旅游需求。
2.1都具有观赏性,能够让人感受身心愉悦
我们必须清晰认识人们通过旅游活动想达到什么目的,这是我们开发旅游项目的重要依据。只有满足人们需求,才会有市场,才有开发的价值和意义。无论是旅游资源,还是茶文化都有极强观赏性,游客通过参与其中,能够充分感受到这一系列资源所带来的心灵放松、身心愉悦,两者都可以让游客感受到快乐的重要资源。
2.2都具有资源独特性,具有开发价值
任何一个资源想要体现其价值,确保其独特性是重要因素。旅游资源和茶文化都有分布独特性,以及具体内涵,同时一些资源还是长期形成的,在短时间内不易被别人所模仿,其资源独特性也使整个开发更有价值和内涵。这就能确保在整个开发过程,可以实现开发投资有回报、开发内容有市场、开发活动成体系。
2.3都符合人们旅游消费心理,有市场价值
事实上,旅游是一项融入多重元素的服务能满足人们某些需求为代价的商品交易过程。所以,这一过程,也是“商品经销者”与“客户”互动的过程,因此想要确保整个活动有效开展,就必须从人们的消费心理出发,通过满足人们旅游消费的实际需求,确保其占有相应的市场份额,获取经济收益。而茶文化所反映的生态、养生、绿色、健康等理念正是当前人们所追求的理念和目标。旅游资源的开发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舒适生活的向往,这些都与人们的消费心理相匹配,所以只要开发得当,都能获取相应的收益。
3利用茶文化开展整个旅游活动的作用及注意事项分析
茶文化是茶叶产地,经过上千年历史发展所形成的具有标志性的文化。其价值深远,且不可复制。而茶文化也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了独有的产地文化,即不同茶叶产地,所形成的茶文化截然不同,这不但确保了其不出现同区域内的类同化现象,更为形成体系化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重要保障。
3.1利用茶文化开展整个旅游活动的作用分析
通过高效利用茶文化,首先丰富了整个旅游活动的内容,实现了旅游活动从内到外的展示。可以说,茶文化是一种内涵,是一种精神,而旅游资源是一种客观物质,一种载体。如果片面的开发其中某一项内容,都很难达到理想效果。而通过将旅游资源与茶文化紧密融合,不仅延展了开发内容,同时也实现了整个活动从本质内涵到外在载体的充分展现。将茶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有效融合,将大大提升旅游活动开发的价值,实现整个开发过程的“价值提升”。通过高效利用茶文化,能够充分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从“自驾游”比例逐渐超过“跟团游”这一旅游出行方式的变化趋势,我们可以看到随着人们旅游消费理念不断成熟,在参与旅游活动时,更关注的是参与体验、自我追寻,更加关注的是整个旅游活动中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将茶文化融入旅游资源开发,能够为客户提供除了自然资源之外所带来的独有价值。游客通过参与茶叶制作,了解茶文化的历程变化,实现自我成功探索是茶文化价值链条有效延伸的重要表现。通过高效利用茶文化,能够为旅游资源开发增加附加值,为整个旅游资源开发过程提供重要保障。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通过融入茶文化,能够为整个资源开发过程添加新的元素,从而实现整个产业链条开发的有效延伸。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往往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只有具有一定内涵,才能为旅游资源开发的资本回笼提供保障。
3.2利用茶文化开展整个旅游活动的注意事项分析
尽管利用茶文化对旅游资源开发有着重要作用和影响,但是在开发过程中必须坚持注意以下事项:首先,茶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开发应坚持适度原则。正是这两者的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使得我们在开发过程中,必须坚持适度开发、与发展现状协调一致的原则,通过合理的市场调研加上行业发展预判,来确保整个开发进度符合发展实际。再者,坚持以游客为核心的原则。客户为王的时代已经到来,当前游客有着庞大的备选群体,如果旅游景区开发建设不符合时展特点,那么游客就不会选择到此旅游,所以开发过程应该坚持围绕游客需求开展。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将二者有效融合。最后,应坚持深度融合,确保形成系统化内容。利用茶文化开展旅游资源开发,绝对不是做“表面文章”,是将两种文化资源进行深度融合,体系化开展的重要过程,更是通过有效融合,构造全面完善的旅游体系。只有将茶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紧密结合,才能赋予其应有的生命力和内涵。
4茶文化与旅游资源深度融合的实施思路和方案阐述
正如“布局一盘棋”的思路一样,将茶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实施深度融合,通过深度规划、全面布局,并通过切实合理的开发实践,才能切实实现两者资源的有效联动。而达到这一目标的具体思路和方案为:
4.1重视市场调研,规划切合实际
旅游开发的基础和前提是充分的市场调研,只有清晰知道市场现状、客户需求、发展趋势,才能为自身发展寻找到切合实际的发展定位。才能为旅游开发规划工作开展提供充分依据。规划是开展建设的前提,也是决定整个旅游开发的发展方向。贴近建设实际的规划方案为旅游资源高效开发提供了重要保障。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了解掌握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确保既能享受国家相关政策优惠,同时又在国家法规要求下开展旅游开发工作。
4.2重视产品开发,构建链条化产业
将茶文化与旅游资源深度融合,最重要的是构建全新的旅游产品。通过构建链条化的旅游产品,确保游客参与其中,能够获得多样乐趣。随着旅游市场不断成熟,当前旅游市场已经出现“全家一起游”的发展趋势,因此只有构建链条化的产业,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比如将茶文化与旅游资源融合,其表现形式除了观光休闲之外,也可以融入茶产品制作,茶文化体验等等,通过附加值增加,实现二者深度融合。
4.3重视产品品牌化,提升产品竞争力
旅游市场的蓬勃发展,使得游客对产品品质有着明确要求。而市场经济的盲目性,使得某种业态一旦有了较好的市场,就很快会被其他地方所模仿。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提升自身竞争力,维护市场份额,就必须构建属于自身的品牌,通过知识产权保护,实现自身品牌的有效维护。将茶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融合,必须形成独有的产品品牌,在最大限度保留各自特色的基础上,取二者的优点和特点,研发极具市场竞争力的旅游产品。
4.4重视开发建设步骤,阶段推进
任何产品的开发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都必须在规划与市场影响下,有侧重的阶段性进行,这也是旅游资源适度开发理念的客观要求。茶文化与旅游资源融合想要达到理想效果,就必须阶段性推动开发,而每一个开发阶段,都要将二者的融合深化,才能确保从根源上实现二者有效融合。阶段性开发不仅是由产品构建的实际状况决定的,也是由旅游开发必须坚持开发与保护相协调的原则所决定的。
4.5重视游客感受,构建游客主导的旅游开发模式
随着旅游市场游客主体地位的确立,如今在实施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不可能忽视游客的需求和感受。因此,要结合这一趋势,充分做好游客服务工作。通过精细化、智慧化旅游环境建设,提升客户的参与感受。构建游客主导的旅游开发模式,实际上是让所有建设都围绕满足客户需求出发。无论引进旅游配套服务,还是基础设施建设,其核心都是游客。只有充分融入游客的感受和需求,才能推动旅游开发成熟发展。
5结语
目前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普遍存在开发层次低、资源体系化融合不强等一系列问题。随着旅游市场发展不断成熟,解决这一问题变得日益紧迫。茶文化是一项融入了历史文化、生态资源、养生健康等一系列资源的文化体系,其内涵多元、形式多样,是当前旅游开发过程所倚重的重要的资源。通过将茶文化与旅游资源有效融合,不但可增强旅游资源开发内涵,同时也让游客充分领略到茶文化独有的底蕴与魅力。
参考文献
[1]韩野.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研究[J].旅游学刊,2013,3:36-39
[2]杨磊.旅游文化的传播战略研究[J].旅游科学,2013,18:44-49
[关键词]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一、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思考的提出
(一)旅游业:文化产业全面、多元化发展的依托产业
文化产业是继旅游业之后的又一大绿色产业,被誉为21世纪的“无烟工业”。以“内容”、“创意”为主要支撑的产业特征使其成为各国后工业时代重点发展的产业,并逐步培育成为支柱产业。资本和技术的高度密集是文化产业的又一大特征,其产生和发展与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和人才聚集有着密切的联系。北京、上海、深圳等一些东部发达城市以其较高的经济水平和大量的人才汇聚成为我国文化产业率先崛起的城市。较之于东部发达地区,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区在社会经济状况和人才聚集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整体水平较低,文化需求不足,社会环境基本不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然而,西部所拥有大量原真性。活态化的民族文化遗产,从客观上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内容上的支持。如何发展西部地区的文化产业,从而使我国的文化产业得到全面的发展?旅游业的介入有效化解了西部文化产业发展的桎梏。旅游业所属外向型产业,其发展对于地区社会经济水平要求不高,依托于旅游业的开展,树立自身的文化品牌,将资源转化为资本,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原始积累,优化市场环境,提供有效需求,从而使西部地区出现文化产业的雏形,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关键在于中西部落后地区。多元化发展重点则在于文化产业先行的东部地区。文化产业多元化发展的本质在于产业链的拓展和延伸。将旅游业融于文化产业的发展之中,对文化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旅游化的开发,提高文化产品生产的附加值,扩大文化产品的消费市场,强化了文化产业链的横向扩展和纵向延伸。具体而言,通过旅游线路和专项旅游产品的设计,将人们对于文化产品生产环节中的好奇心整合成为有效的市场需求,使原本无法产生经济价值的生产环节发挥经济效益或使原本终止于文化产品生成的产业链得到继续延伸,创造出额外的经济效益。例如旅游文化产业园区。其发展主要以原有文化产业园区中的艺术创作、文化产品生产工序为主要吸引物,通过游客服务设施的建设和游乐项目的增加使原本因生产集聚而形成的园区增加了旅游的功能,扩大了经济效益。又如影视城旅游的开展,作为电影拍摄的大型道具,旅游活动的开展提升了影视城的附加值,根据影视剧作中的内容所开发出的旅游纪念品,又延伸了影视城的产业链,从而整体上提升了影视城的经济效益。
(二)文化产业: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助推产业
我国旅游业目前正处于由观光向休闲度假转型的时期,旅游活动的开展越来越注重文化性和体验性的彰显,这与文化产业所生产的文化产品的特性不谋而合。将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结合发展,符合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对旅游业的转型、升级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其间,主要包含两个层次。其一,文化产业的发展对现有旅游产品、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升级。现有观光型旅游产品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步进入衰退期,资源的吸引力不断下降,亟需文化内涵进行扩充,重拾吸引力。文化产业的介入,对原有资源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整理,以传统的观光资源为基础,整合成为文化旅游产品,通过现代手段的演绎突出了旅游产品的文化性,加强了旅游产品的体验性,弱化了因自然景观资源变化而产生的季节性影响。以桂林《印象・刘三姐》大型山水实景演出为代表的“印象”系列产品的出现正是这一转变的典型例证。“印象”系列大型实景演出以秀美的自然风光为布景,通过对当地民族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整合打造出极富特色的演艺产品,赋予高品位的自然资源以深厚的人文内涵,在延长原有观光型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的同时更为旅游产业的转型形成良好的开局,促进实现旅游业的调整、升级。其二,文化产业的发展催生创意旅游。所谓创意旅游,即以文化创意所产生的文化现象、文化产品为主要吸引物而开展的旅游活动。文化性和体验性在当今旅游活动中的不断凸显,使得传统意义上的旅游观光资源不再是旅游活动开展的必备因素。在创意旅游的范畴中,旅游吸引物是可以被创造的,主要通过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对相关文化资源的创意化开发,形成专项旅游产品,如节事旅游、主题公园等。创意旅游的形成以文化产业的发展为基础,依托于文化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及相关的文化产品,规避了传统旅游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如季节性影响等问题。目前我国创意旅游业的发展主要集中于文化产业先行的城市,例如深圳的世界之窗、锦绣中华、欢乐谷等主题乐园,上海的节事、会展旅游以及筹备建设之中的迪斯尼乐园,浙江横店影视城等。
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内部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呈现出一种相互补充、互为动力的态势,二者融合发展符合历史前进的潮流,产生巨大的现实意义。但同时需要注意到的是二者之间的融合在全国范围内因各自产业基础的差异。所处地区社会经济水平的高低等因素会出现不同融合发展类型。在全面梳理和划分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类型的基础上,具体制定融合发展的策略才更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性。
二、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类型的思考
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类型与所在地区经济发展的阶段有着密切联系。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1990年,西方著名经济学家玻特(M.PORTER)提出了经济发展阶段论。包括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四个阶段。我国目前总体处于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重要时期。但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整体并不平衡,东中西三大地区经济差异较大,在同一区域的不同省份,甚至同一省份的不同地区也存在着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本文以经济发展的阶段为主要划分的指标,通过对各地旅游资源状况和文化产业发展基础的分析,提出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类型。
(一)旅游业主导下的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类型
该融合发展类型的提出主要针对经济发展阶段处于要素驱动或由要素驱动向投资驱动转型的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我国广大的西部地区和以旅游产业为支柱或重要产业的城镇。这些地区、城镇受到经济环境的制约,缺乏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资本、技术以及市场需求等必备因素,文化产业起步较晚,发展困难。但与此同时,贫困、落后的社会经济环境使得这些地区、城镇保留了大量的民族文化资源和较高品位自然景观,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借助旅游业这一外向型产业,在旅游产品和配套服务设施的开发和建设中融入文化产业(如对民族演艺产品的开发,节事旅游产品的
开发,文化主题酒店的建设,旅游书籍、音像制品的发行等),挖掘、延伸和扩展原有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打造文化旅游产品,利用发展旅游业所形成的市场、需求以及品牌促进文化产品的销售,从外部拉动本地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原始积累,进而形成以旅游业带动文化产业发展,以文化产业提升旅游发展水平的良性循环。
(二)主导倾向不突出的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类型
所谓主导倾向不突出主要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指旅游资源品位不突出。旅游业非所处地区发展的重点产业或支柱产业;另一方面指的是当地具备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资本、技术及需求等)或文化产业已得到初步发展,但产业发展较为缓慢,经济贡献率低。从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来看,通常处于投资驱动阶段或向创意驱动阶段的过渡时期,通常以制造业为主要的支柱产业。在此种类型中,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相互补充,互为动力。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通过文化产业来调整、升级,将文化产品生产的环节及运用的现代化高科技手段添加在现有的旅游产品之中,重新演绎原有旅游产品的内涵,突出产品的个性化、差异化,焕发产品的新活力。例如将文化创意园区同旅游景区相结合,将原有静态的景观进行活态化的演示。又或利用旅游景区宜人、秀美的自然环境,承办相关会议、展览,以此为契机促进旅游业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多样的文化素材和广阔的市场与需求。
(三)文化产业主导下的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类型
当经济发展的阶段进入到创意驱动或财富驱动时,以技术创新为经济发展主要动力的产业环境和人们追求个性的全面发展、追求文学艺术、体育保健、休闲旅游等所产生的社会需求,为文化产业,特别是文化产业中更为高端的发展形式“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适宜的社会环境,文化产业总体得到了全面、快速的发展,成为当地经济结构中的重要产业。就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较为成熟的城市而言,如北京、上海、深圳等经济发展阶段已经进入到创意驱动阶段,并开始向财富驱动阶段转移,文化产业的发展已进入到更高层级的创意阶段。在这一融合发展类型下,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依托于文化产业,融入到运作较为成熟的文化项目之中,通过文化产品的销售带动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利用文化产业发展所聚集的资本,汇聚的人才及高科技的技术手段对原有旅游产品、结构进行补充和调整,充分挖掘文化产品生产各个环节的剩余价值,通过对文化产业链的拓展和延伸,创造出能够满足人们在新的经济发展阶段所产生的更高要求的文化体验需求的新型旅游产品,使传统旅游向创意旅游转变。
我国因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东中西三大地区及每一地区中的不同省份、城市呈现出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故而,三种融合发展的类型并不是孤立存在于某一地区、省份或城市,三者之间互为主导,有机融合,共同发展。以中部地区的湖南省为例,从中部地区和全省范围的角度而论,总体属于主导倾向不突出的类型,但具体到长沙市和张家界市,其发展类型又转变为文化产业主导和旅游产业主导,其结合自身的经济水平,以优势产业作为二者融合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三、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策略的探讨
(一)旅游业主导下的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策略
以旅游业的发展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产品的打造以及旅游市场的拓展三个环节中融入文化产业,充分体现文化性和体验性。打造文化旅游业。
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资源的开发要在实体资源的基础上注重演绎。在资源的历史文脉、地理位置、形状特征等方面大做文章,使原本静态的资源在注入文化内涵以后动起来。例如,对于景区中非核心景观资源的植被而言,通过对其药理学、营养学等方面内涵的挖掘增加其附加值,使其成为可供参观游览的景观和可以消费的文化产品,进而产生经济价值。
旅游产品的打造。旅游产品的打造,一方面将挖掘出来的文化打造成为文化旅游产品,通常人们所见的歌舞表演、民族节庆、传统美食以及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品等等即这一类的文化旅游产品。另一方面,需要深挖游客的剩余需求。景观资源满足人们的需求是有限的,而在潜意识里,人们的旅游需求远不能通过一次游览活动得到满足,这就需要通过文化性和体验性来诱导、激发,打造出全新的旅游产品。例如,黑色旅游活动的开展,人们前往目的地除了缅怀和追到以外,在内心深处更渴望能够体会到事件发生时身处其境的感觉。因而,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下和具有体验性的项目设计下,满足游客的潜在需求,挖掘旅游产品的剩余价值。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又如创意地产的开发,凭借临进客源市场的区位优势和较大反差的气候、自然环境等吸引游客前来购买创意地产。重庆游客前往贵州购买房屋,进行避暑消夏正是典型例证。
旅游市场的开拓。旅游市场的开拓重点在于营销手段的创新,在传统的营销手段里融入文化产业,特别是现代化、高科技、创意化的手段和概念,使营销的渠道更为多元化,富有吸引力,激发潜在游客的出游欲望。以网络旅游为例,可以通过与相关网站的合作或是建立自己的网站,开通网络旅游,利用互联网广泛、快捷、廉价的优势扩大旅游目的地的潜在客源市场,同时可以凭借网络平台带动旅游商品的销售。
(二)主导倾向不突出的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策略
在两大产业共通的产业链基础上,通过各个环节的融合以达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
开发阶段。在产业初创阶段,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开发需结合考虑,打造共通发展的路径。在这种类型中,旅游资源本身品位不高,相对客源市场狭小,旅游业的推动力不大,需要通过文化产业的介入,调整产品结构,突出差异性,重塑旅游形象,形成旅游产品的卖点。而同样,文化产业的发展也需要借助旅游资源为其提供内容、创意,旅游客源为其带来的市场需求等。
生产阶段。以场地的转移为主要着力点。一则,文化产业生产场地向旅游地转移,文化产业同旅游业共为绿色、无污染产业,二者生产地相结合不会带来负面效应。将文化创意园区、文化企业等迁入旅游地不仅提升景区、景点的可娱性,更为文化创意带来了丰富的素材,将生产和销售有机融为一体。二则,文化资源向都市转移。文化资源在景区、景点的开发无法形成广阔的市场,通过向都市转移,将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加工后制作成为都市居民的文化娱乐产品,开拓更为广阔的市场。以民族文化演出为例,走出旅游地,进入到都市,在专业演艺公司的筹划和指导下进行商业化运作,走上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营销阶段。旅游与文化产业的共同营销,以文化产业成熟的技术,集聚的资本促进旅游营销的开展,以旅游业树立的形象和产生的客源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和产品的销售。
消费阶段。消费方式的创新和消费点的增加是
这一阶段的重点。
后续阶段。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主要在这一阶段体现,以文化产品的旅游化开发来实现。例如,通过增加旅游服务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将文化产业园区融入旅游功能等。
(三)文化产业主导下的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策略
立足于文化产品生产的介质和类型,提出衍生、转化、创意及提升四大子策略,以实现文化产业主导下的融合发展,实现创意旅游的发展。
衍生策略。主要针对影视拍摄场所、文化产业园区等这一类的文化产品生产场所,通过相关服务人员设施以及游乐项目的增加,使这些场所延伸出旅游的功能。例如,韩国影视剧《大长今》的拍摄地,原本是因剧情需要而临时搭建的大型道具,但在拍摄结束后,当地相关部门利用影视剧所带来的影响,通过相关服务设施的增加使其成为旅游线路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景点。
转化策略。在文化产业繁荣的地区每年都会有相当数量的专业性会展和高雅艺术演出。但由于专业性太强或价格过高无法成为旅游活动中可以参与的项目。通过转化策略,在专业性的会展中和高雅艺术演出以外增添引入环节或直接设计大众可以参与的环节,扩大受众面,将其中化为旅游产品。
创意策略。文化产品其间蕴含大量的文化,特别像小说、影视剧、卡通、动漫等包含丰富的故事情节。利用热销的文化产品,尤其是含有情节的一类文化产品,打造出事物景观,进行旅游开发。例如浙江的“桃花岛”,以金庸小说中的一个地点命名,在旅游开发中,利用小说中的情节、布景再现,吸引了众多金庸迷们前往游览,重温金庸笔下黄蓉与郭靖的浪漫故事。
提升策略。大量具有公益性质的文化场所长期以来发展举步维艰,如博物馆、展览馆等。提升其自身的文化服务功能,将其打造成为文化旅游产品,既有效摆脱目前发展的窘境。又丰富文化产业发展的类别,提升整体水平。上海博物馆率先进行了改革与创新。在原有展览参观的基础上,开设了文物知识培训班,建立了自己的影视厅,定期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举办讲座,引进国外经典展览,建立休闲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自身网络,带动纪念品的销售等等多元化经营的措施,使上海博物馆进入了发展的新时期。
在系统分析和划分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类型后,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旨在探寻立足于不同社会经济状况下适宜各地旅游与文化产业间融合发展的策略,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除上述提到的三种发展类型以外,存在还存在着融合度不高这一发展类型,即当地社会经济环境不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旅游资源品位不高,不足以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形成对文化产业的带动作用,某种意义上来说不具有融合性。此种类型的发展,首要问题的是经济环境的改善,进而探寻融合发展的类型与策略,不属于本文探讨的产业间融合的范畴,故而不进行论述。
参考文献:
[1]李迎风,创意产业经济的产化发展[J],视觉艺术理论研究,2009(6):40-42
[2]李希凤,国外文化L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J],消费导刊,2009(12):227-228
关键词 传统文化 旅游地理学
一、概念的界定
(一)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二)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互相关系的一门学科。从旅游活动的行为性质来看,旅游被看作是部门经济地理学,因为它是一种文化活动,从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一种新兴产业来看,旅游地理学被看作是部门经济地理学,因为旅游地理学是服务行业地理学的一门重要分科。
二、传统地域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传统地域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是形成文化旅游吸引力的核心。不同地域的文化,由于其形成环境、形成过程的不同,产生了文化的差异性。对旅游者而言,所处的居住地与旅游目的地的距离越远,文化差异越大,越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引发旅游者一的兴趣和动机。作为一种文化旅游资源,传统地域文化的重要价值主要表现在文化、生态和精神等层面。
传统地域文化有较高的文化价值。每她域文化都是当地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并由此创造了富有特色的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由于不同集团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其创造的文化景观也各有明显的特征。通过对特定地域景观的仔细观察和研究,可以了解许多关于该文化集团过去活动的重要知识,这是因为文化景观比较形象地反映了人类最基本的要求:衣、食、住、行和娱乐,这对于异地旅游者来说具有极强的吸引力。不仅文化景观可以成为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特定地域的民间传说、民俗风情更加丰富多彩,更加能体现传统地域文化的内涵,对文化旅游来说更具吸引力。
传统地域文化有较高的生态价值。Marc Antrop认为存在于地域的传统文化景观反映了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反映了人类对土地的利用方式,有助于维持景观的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的景观体系,使文化景观具有更好的识别性,这种可识别的景观对于游客有着极强的吸引力。
传统地域文化有丰富的精神价值。传统地域不仅保存了富有特色的历史文化景观、传统习俗,保留了优美和谐的人居环境,更将人们的精神志趣追求融合到日常生活中。
三、传统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重要性
文化是总体的人类社会遗产,是一种渊源于历史的生活结构的体系,这种体系往往为集团的成员所共有,它包括这一集团的语言、传统、习惯和制度,包括有激励作用的思想、信仰和价值以及他们在物质工具和制造物中的体现。
旅游业虽然起步晚,但发展迅速,已经从最开始的游山玩水向求知型旅游过度.近些年来,宗教文化游,绿洲文化游,学院文化游广受欢迎。因此不论是旅游从业人员,还是旅游规划与开发人员,具备传统文化知识才能迎合旅游者的要求。
四、旅游地理学教学中本土传统文化的独特性
旅游文化是旅游系统中的文化现象和事物,是构成旅游过程的物质的和精神文化现象和事物的总和。
独特性就是指与其他事物相比,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当地民间传统节庆文化及民间艺术资源等都是本土传统文化独特性的具体体现。旅游地理学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配合本地区的大型活动做一些旅游资源的开发:如彝族的花脸节和火把节等,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璀璨。同时也推动了当地旅游发展。
五、加强理论知识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措施
(一)保护传统文化
祖先创造的具有继承活性的历史遗产可称为传统文化。首先在旅游地理学教学中,传授保护传统文化思想,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毋庸讳言,近些年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在现代人心目中所剩无几。让传统文化回归旅游地理学课堂可以提高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观念。
(二)进行国情教育
在旅游地理教学中渗透国情教育,是本学科的优势,向学生进行国情教育,不仅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学生的综合素质会全面提高。第一抓好旅游地理教学的各个环节,落实国情教育。
任课老师要充分利用各个教学环节,渗透国情教育。比如讲到中国工业的发展,要求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课堂上可以结合家乡工业的变化,以现身说法从实教材内容,使国情教育更具时代感。
第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真实感受国情教育。
课内的国情教育是有限的,课外的国情教育是丰富多彩的。比如组织学生去息烽集中营和遗址参观学习,大家的爱国热情,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普遍提高。大家说,没想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这么多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
参考文献:
[1]郑朝贵.旅游地理学[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
[2]郑冬子. 旅游地理学[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3]郑冬子. 旅游地理学[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4]庄严.传统文化[J],兰州学刊,1997.
[5]陆敬山.发挥地理课堂优势融入渗透国情教育[J].科教导刊,2011.
文化作为旅游的灵魂一直是学者研究的热点。在城口旅游发展中,文化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以万盛特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为蓝本,分析城口文化与旅游资源特性,提出文化与旅游融合建议,促进全域旅游发展。
关键词:文化与旅游;城口;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1.011
0前言
中国进入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背景下,已进入“新常态”。在此背景下,中国旅游业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与趋势。在旅游需求方面,伴随着国民旅游普遍化、多元化的发展,带薪休假制度的逐步落实和清明、“5.1”、中秋、“10.1”等各种假期增多以及重大节日高速公路免收过路费等一系列刺激政策,直接带动旅游市场需求越来越多,消费分层明显加速。同时,在市场竞争方面,国内旅游景区景点的迅速发展,旅游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在消费需求和市场竞争的双重推动下,唯有把握旅游核心竞争力--文化,才能占据市场主导。
1旅游与文化现状
党的十把“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2014年2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0号),文旅融合将是未来重点推动和扶持的领域。2014年8月出台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明确提出了创新文化旅游产品,深挖旅游业文化内涵的重要任务。2014年重庆市出台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将“大力创新文旅融合”作为拓展旅游发展空间的首要措施。无论是从国家层面还是市级层面,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都是当前和今后必须要坚持和努力的方向,尤其是在“传统产业相对饱和,新业态投资机会大量涌现;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的经济新常态下,资源需求少、能源消耗低、发展潜力大的文化、旅游产业正符合新发展方式的要求。大力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内涵质量,以旅游扩大文化的传播消费,打造文化旅游“升级版”,实现旅游差异化、特色化、品牌化和可持续发展。站在旅游产业的角度看,抓住了文化就抓住了基本内涵;站在文化产业的角度看,抓住了旅游就抓住了一个巨大的市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
2万盛旅游文化实践
重庆文化旅游产品也日渐增多,各大景区、景点也积极努力推动当地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开发出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如:由张艺谋执导的《印象武隆》、酉阳桃花源农耕体验、彭水蚩尤九黎城、秀山花灯文化、奉节白帝城、南川金佛山佛教文化、万盛红苗文化等。就仅为区级经开区的万盛而言,充分依托当地经济条件和人文地理环境,因地制宜,统筹兼顾,采取了一系列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务实之举,简单归纳就是“六个一”,和一条文化旅游产业链。
(1)搭建一个文化旅游融合的平台。成立黑山谷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系重庆黑山谷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旗下全资子公司)。主要对本地文化梳理、提炼、挖掘、整理,从事开发地域性和民族性的旅游文化产品,为万盛文化旅游发展全方位配套服务。
(2)开展一系列宣传活动。①景区常态化演出。依托文化公司下属艺术团,通过挖掘和整理本地文化,创作出《跳笙歌》、《山那边》、《踩槟榔》等具有本地文化特色的红苗文化节目80余个,将景区演出常态化(景区常规演出200余场/年),起到较好的营造景区文化氛围作用。②大力开展宣传营销。如:积极参与全国与市、区的大型营销活动(西旅会等、旅游系统组织的全国大篷车巡演、参加央视节目录制等);通过一系列营销手段宣传推广万盛文化,助推万盛旅游如:浪漫春游季,九九重阳九元九,年初一到黑山谷1元,重庆大学生徒步穿越黑山谷等。代表万盛经开区作为央视《城市1对1》栏目嘉宾主持宣传红苗文化与万盛旅游。
(3)打造一个品牌节会。我区坚持节庆文化与旅游融合,在龙鳞石海景区打造每年三月三的苗族踩山会,现已成功举办17届,其中第十二届的原生态情景剧、苗族绝技与十七届以蝴蝶妈妈为文化亮点,打造的以蝶母为中心,蚩尤战马为补充的红苗盛宴,暨吸引游客体验原生态少数民族文化,又是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
(4)研发一批旅游商品。通过整理、挖掘基础上,将万盛文化元素和黑山谷精灵―黑叶猴相融合,设计、制作出具有本地文化特色的黑叶猴系列特色旅游商品11种,并在黑山谷游客服务中心设置了一个monkey形象店,进行展示和销售,丰富了旅游购物环节,满足了游客的购物需求。
(5)打造一系列以黑山谷,龙鳞石海旅游景区为背景的精品文化节目。大型原生态舞蹈《笙歌苗舞》,舞蹈《爱在黑山谷》与卡通儿通剧《勇创黑山谷》、《跳笙歌》、《昭姬乐嘞》曾获全国十六届“群星奖”选拔赛(重庆赛区)一等奖、重庆市乡村文艺汇演一等奖,《苗家鼓娃》、《爱在黑山谷》两次荣登央视舞台。
(6)坚持一种理念。按照“全域旅游、景城一体、四季度假”理念,突出文化旅游的地位和作用,推动体育、商业、农业等其他行业与旅游融合,打造文化旅游新形势。将文化元素全面注入城市主题、黑山旅游带和乡村旅游联动带、核心景区、国家旅游度假区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特色小镇等布局中。
将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有机结合,成功探索出了一条“以文促旅、以文带商、以文富区”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旅游产业链。这种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的产业链运作模式,不仅为全域旅游产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借鉴模式,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地方旅游产业的升级,带动了地方旅游经济的繁荣,对构建和提升当地新的文化旅游产业业态体系以及人口产业双集聚的形成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3城口全域旅游文化的建议
城口县地处大巴山腹地,重庆市最北端,属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是重庆和三峡库区连接陕南、川东、鄂西的交通要塞,大西北连接长江黄金水道最便捷通道的必经之地。因位居渝川陕结合部,在全市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对接南北、传递东西的独特区位优势,有良好的原生态环境和厚重的红色历史文化,被重庆市定位为“全市生态文明示范区、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基地、特色产业基地”。按照“全域旅游、区域协作、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的原则,不断夯实旅游发展基础。
如何立足城口旅游发展目标,找到代表性和脱颖而出的文化特质呢?围绕城口旅游发展思路,让文化之魂附着在旅游个体上,创新旅游文化的体制机制、内容形式、传播手段和发展业态等方面,充实旅游拓展要素,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抢占新的旅游市场,成为我们城口旅游人当前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3.1科学研判区域旅游发展形势,确立城口旅游发展方向
抓住旅游文化项目文脉,树立城口旅游项目主心骨(为旅游文化“找魂”)。通过文化挖掘,寻找最具代表和体现旅游项目本质文化要素,然后再通过旅游的手法提炼、重构,为项目形成一个特制的、不可复制的文化精髓,最终注入旅游项目中,使其成为旅游项目独一无二的灵魂。
3.2发展全域旅游,制定符合现实发展需要的旅游规划
城口这一特殊的地域环境所孕育的不同地域文化及其在全域旅游中的特点和价值亦有所不同,因此,在规划和布局中,不仅要对城口的旅游产品范围、类型、特点、规模等有一个整体的规划方案,而且对每一项内容或项目都应注入内涵丰厚的文化元素,并同时注意到旅游文化产品的不可重复性,从而使相关项目在具体的操作中始终围绕文化定位的主线实施。
3.3加强旅游文化产品精品建设
围绕民族民俗文化生活场景,民间故事等打造一台具有自身文化特色的国内外游客到此必看的旅游演艺节目。2010年,城口大巴山钱棍舞代表重庆市亮相上海世博会。2011年10月,“重庆城口钱棍舞表演活动”被世界纪录协会现场认证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钱棍舞表演活动”。2012年,城口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钱棍舞之乡”。这些荣誉和品牌,均可作为城口打造大型演艺节目的切入点。打造若干有影响力的旅游文化活动品牌,重点打造消夏养生节、彩叶节,丰富消夏避暑、养生度假文化内涵,创新彩叶节的参与和娱乐项目,加强节庆活动与其他城口文化资源如钱棍、孝歌等的衔接,提升节庆品质和影响力,使其成为城口的靓丽名片。
参考文献
【摘要】烟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成为今后烟台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本文探讨了两大产业的融合背景和产业关联基础,分析了两者的融合过程,最后总结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对策。【关键词】:烟台文化产业发展 旅游产业发展融合过程 旅游资源
中图分类号: F590 文献标识码: A
文化产业一般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由于我市文化产业明显地涵盖文化产品生产、流通和服务三大领域,该产业的统计预测工作也就具有复杂性和高难度。清晰定义文化产业所涉及的行业内容有利于研究分析和政府决策。烟台文化产业发展至今,已形成一个 “产业服务群”,包括烟台保利大剧院、烟台歌舞剧院、烟台京剧院、烟台吕剧院等文化服务业。我市文化产品制造业根据现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主要包括书报刊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文教体育用服务业、广播电视设服务业、工艺美术制造业等。文化产品批发零售业主要包括文具用品批发业、工艺美术品批发业、图书报刊批发业、音像制品及电子出版物批发、文化体育用品零售业、图书报刊零售业等。文化服务业指专门烟台从事文化旅游工作的服务部门,主要包括互联网信息服务、广播电视传输服务、广告业、旅行社、旅游酒店、游览景区管理、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业、动漫业、文化艺术业、体育、娱乐业等。一、推动烟台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工作着力点 深挖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对旅游的推动力。文化资源是旅游的核心资源,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必须在打造仙境烟台历史文化和烟台开埠文化名城上下功夫,着力解决好丰富的文化资源与对旅游业的贡献不大的矛盾。充分利用烟台开埠历史文化遗产,加大对烟台山开埠文化的包装点缀,展示文化魅力,增强文化活力。运用现代手段打造文化旅游精品,结合烟台开埠文化特点,编写历史人文丛书,拍摄电视剧、舞台剧,宣传烟台开埠文化的红色文化、历史文化,积极发展创意文化,丰富文化内涵,扩大烟台山文化影响力。加大烟台山文化对外宣传促销力度,以烟台山文化旅游的影响力提升旅游的竞争力。 借助旅游平台,促进文化交流融合。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地域间、区域间文化交流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必须借助好旅游平台,推动烟台山文化旅游“走出去”,促进文化交流融合。要不断丰富旅游文化产品的形式和内容,开发烟台山开埠文化旅游标志性纪念品,并通过旅游市场的大力推广使之成为来烟台旅游的游客的“必去地”,成为市际、烟台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地,从而架起传播开埠文化的桥梁。结合烟台早在1862年山东第一个开埠通商口岸城市的文化特色,积极开发和提炼具有烟台开埠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将其融入文化旅游景区,增强知识性和趣味性,注重烟台山欧式建筑欣赏和旅游主体参与,满足游客体验开埠文化、体验民俗风情的愿望,使这些内容丰富多彩且具有本土民俗风情活动成为文化传播的载体。 提升文化含量,力促烟台山旅游产业提质升级。提升烟台山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的旅游的层次,增强烟台山旅游业的竞争力,关键是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烟台山文化旅游的文化含量。要按照错位发展的原则,将文化建设与旅游项目结合起来,做好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规划。对已有的景点,在开发设计旅游产品的过程中,要深挖开埠历史文化内涵,融入更多的文化元素,强化包装点缀,提高烟台山旅游产品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对远期项目规划既要突出旅游特点,又要彰显开埠文化特色,突出东西方的文化元素,增强文化底蕴,渲染人文色彩。此外,要按照烟台山文化的不同类别,精心设计独具开埠文化魅力和吸引力的特色精品旅游线路,着力打造开埠文化旅游、名人文化旅游、烟台历史文化旅游、异国风情文化旅游等。通过丰富旅游线路的文化内涵,吸引游客驻足停留,促使旅游行为由观光型向体验型、度假型转化,带动整个旅游产业发展。 运用文化手段,推动烟台山旅游服务水平提升。能不能在旅游服务中体现出更多文化内涵,直接决定着旅游业的品质和前景。要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提高导游的文化素质,加强对导游的旅游文化教育,使其了解掌握游览景点、景物及各种烟台社会现象的文化内涵,努力把提升文化内涵、体现人文关怀贯穿到旅游的全过程。要进一步提高烟台山旅游接待和服务能力,将来要精心打造集客房住宿、中西餐美食、茶艺、养生休闲、购物于一体的综合型星级酒店。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到烟台山旅游行业中,把文明创建活动作为提高旅游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加强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建设,不断提高烟台山文化旅游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用文明引领行业风尚,树立烟台山文化旅游产业新形象。二、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对策思考 在旅游业实现转型的新时期,如何进一步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怎样实现二者的完美融合,使其达到 “互利双赢”的效果?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用好用足相关政策 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市场机制起着基础性作用,但政策导向、宏观调控不可或缺。要加快旅游与文化融合的步伐,推动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更离不开市政府的扶持和推动。2009年以来,中央政府连续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在加强旅游和文化相关部门合作、开发旅游文化产品、创造旅游文化环境、培育新的旅游文化业态、加强旅游文化的市场推广,发展“红色旅游”,推动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性措施,用好用足这些政策,对旅游与文化的进一步融合发展,至关重要。(二)把人文精神作为文化旅游业的灵魂,注重人文关怀 文化作为人类适应、征服自然与社会发展而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无时无刻不在支配、影响着我们的社会活动。而旅游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驾驭自然的一种生动反映。缺乏文化内蕴的旅游是蓬头垢面、毫无魅力可言的;而文化离开了旅游这个载体,将失去一种重要的传播手段,可能成为无本之木。在全世界旅游产业的建设中,以人为本的历史、文化、宗教、艺术等人类文明及其人文精神始终是推动这个产业发展的灵魂。因此,在烟台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中,既要重视人文景观文化内涵的发掘和完美展示,又要重视自然景观的文化内涵的融入和有机结合,同时还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项目的良好结合。此外,在文化旅游业发展中,还应自始至终贯穿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使人文关怀贯穿和充溢在文化旅游业的各个景区景点、各项旅游设施、各个管理细节、以及所涉及的各个行业部门特别是每个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中,要事事、处处、时时体现对游客的关怀和尊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文化旅游的本质属性——人文。(三)深入挖掘烟台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 这是旅游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实现差异化、品牌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提升旅游的层次,增强旅游业的竞争力,关键是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旅游的文化含量。旅游的文化品位是全方位的,体现在吃、住、行、游、购、娱等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这就需要我们积极推动旅游项目的文化创新,提升旅游商品的文化创意,打造高品质的旅游演艺产品,把原真形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旅游项目当中,深度开发符合烟台山地方文化特点的旅游工艺工艺品(纪念品),提高导游的文化素养,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切实充实烟台山景区的文化内涵、提升景区的文化品位。(四)培育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烟台文化旅游品牌 从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来讲,文化差异性是重要的催化剂,是激发游客好奇心的“看点”。因此,差异性的文化体验,对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有利的条件。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样式,各具特色、丰富多彩,体现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为发展各自的旅游文化提供了独特资源。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具特色的,越有吸引力。体现文化特色,需要把握自己文化的内核所在、特质所在,以现代形式、大众方式来诠释和表达,努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品牌项目和品牌活动。100多年前烟台的开埠文化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是发展文化旅游、繁荣旅游文化的深厚基础。突出旅游文化特色形成区域间文化特质,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是培植文化旅游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烟台旅游发展的经验显示,旅游业的收益越来越不依靠人数的增加,而来自于多元文化含量的特色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服务,旅游与文化结合程度愈高、旅游文化因素越多,旅游产品的特色越突出,旅游经济就越发达。因此,烟台特色是地方文化旅游品牌的生命,切忌文化旅游发展中的盲目模仿和低水平重复。
[关键词]博物馆;旅游业;文化创意
[中图分类号]G269.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8-0068-02
随着博物馆旅游产业的兴起,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也在不断的发展。两者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博物馆旅游业的发展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前提,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为博物馆旅游带来了机遇。基于此,在开发博物馆旅游资源的同时,也要对博物馆的管理方式进行科学合理的创新,实现文化创意产业与博物馆旅游共同发展的目的。
一、博物馆旅游与文化创意之间的关系
旅游业与博物馆有着相同的服务群体,大部分都是一些以教育和学习娱乐为主的文化群体。旅游业与博物馆服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文化群体自身的文化修养,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可以让博物馆文化和旅游进行有机的融合。旅游的核心主旨就是文化,若是没有文化,何谈旅游。而博物馆旅游却恰好体现了这一主旨,博物馆的文化性是文化传播与文化旅游的共同特点,同时也是文化创意系统和博物馆旅游的衔接点,因此博物馆旅游和文化产业发展是可以相互融合的。
博物馆旅游是博物馆旅游文化的一种传播方式,其主要对象为博物馆文化的衍生物,利用技术和大量的资金把博物馆的文化优势科学合理地转化为旅游产品,以此来吸引广大游客的光临。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作用是将人的主观能动性彻底发挥出来,激发人潜在的创造力,借助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有机整合,提高旅游产品的质量。博物馆旅游是一种将技术、文化以及经济进行结合的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在我国属于刚刚兴起的产业之一。
二、我国博物馆旅游发展的现状
(一)客源市场增大,吸引力较低
在我国旅游业发展态势逐年变好的大背景下,博物馆旅游的客源市场也在逐年扩大。最初发展博物馆旅游主要是吸引一些专业研究人员或者国外游客,现今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多的普通观众也可以去博物馆游览。但是当前的一些博物馆出现了非常尴尬的情况,例如与景点相关的故宫博物馆、秦兵马俑博物馆等,相比较其他的景点则显得比较冷清,没有客源。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博物馆基础设施不够健全。影响其发展的第二大因素是博物馆市场化与社会化程度低,民办博物馆较少,绝大部分博物馆属于国有。我国博物馆虽然每年会举行很多展览,但博物馆在文化生活中的关注度仍然比较低。我国博物馆参观人数少之又少,足以说明目前我国博物馆旅游的吸引力还很有限。
(二)博物馆数量增多,特色不突出
我国的博物馆种类繁多,可以按照特点分为很多类型,其中包括产业类、科技类、名人类、地矿类、艺术类、军事类、革命类、社会历史类、综合类等多种类型。A类博物馆虽然日益增多,但是其中大多数是历史类和综合类,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专题博物馆则相对较少,可以和社会发展结合的博物馆就更少了。我国博物馆的种类和国外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远远不能满足当前游客的需求。另外,我国博物馆旅游业的发展仍然还处于起步阶段,因为开发不够,不能体现出当地的旅游特色,站在这个角度来分析,我国博物馆旅游业发展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三)改变展示方式,缺少体验功能
随着生态博物馆、科技博物馆等新型博物馆的出现,一些全新的展示方式也开始出现。生态博物馆完全属于开放式的博物馆,将当地最具代表性的自然风光、历史遗迹等完美结合起来展示给游客,这样做也间接地保护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但是目前我国博物馆的水平还是比较低,在展览、研究、经营等方面还属于传统的粗放式。与一些发达国家的博物馆相比,发展水平还是远远落后,可以与之媲美的博物馆太少。当前很多博物馆的发展方式程序化、单一化,没有可以让游客亲自体验的活动空间,因此也没有形成具有针对性的空间体验,缺少了信息表达形式,同时也没有了体验旅游的作用。
三、博物馆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发展
(一)创新博物馆旅游资源开发
1.发展内涵,设计出配套服务产业
在发展博物馆旅游时,必须重点挖掘潜在文化内涵,集中展现其趣味性和艺术性。博物馆旅游文化创意产业首先要从游客的角度考虑,尽可能先满足他们的需求,把一些传统古老的文化转化为具有文化象征符号的产品。发展自身优势的同时,面向群众,接近社会,只要有了这样的意识,才能顺利完成由礼品到高仿品,从高仿品到商品,从商品到创意产品的过渡。最近几年,一些馆藏丰富的博物馆集中开发设计一些音像制品、配套图书,同时还相继推出一些上档次的高仿品、纪念品。
2.精心布局,科技创新
各类特色展览和精品陈列等仍然是博物馆工作的重点。可利用科学技术将博物馆主题内容以互动的方式展示给游客。另外,博物馆需要设立单独的策展团队,同时也不可以忽视陈列要求中一些细小的工作。文化类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促进了博物馆展示方式的改革。博物馆可以给旅游者全方面展示文物,展柜要符合最高要求,照明体系也要达到相应水平。展厅中摆放的数字屏、电子书,是为了便于游客查询文物的信息,同时游客还可以依靠虚拟技术观察到一些已经损害的文物,实现触摸文物、独自探访遗迹的愿望。旅游者也可以佩戴GPS定位眼睛,完成场景虚拟环境中自由穿行的目的。
(二)创新博物馆旅游经营管理方式
受到新形势的影响,博物馆之间的交流不仅要增强,还需要对博物馆资源进行整合,同时还要对目前现有的博物馆经营体制进行改革。中国民族博物馆在早些年提出了建立中国民族博物馆合作网站,合作的对象不仅包括民族博物馆,还包括一些民族学院、民族文化科研单位或是民族文化类组织机构,其网站设计面甚广,不仅跨市还跨省。开展多种博物馆经营模式的实践活动,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取长补短的联动效应。广东博物馆陈列展览协会组织网站成立以来,多次进行乡下展览,在巡展过程中采用和企业联办的方式,举行各种形式的展示活动,提高展览的丰富度和趣味性。吉林博物馆协会在2011年成立,其作用在于将吉林各市区、各县区中的民营博物馆和国家所有博物馆联系起来,其中设有多个管辖部门,主要目的是对展示内容怎样交流合作、怎样丰富展示作品进行讨论和协商。除此之外,一些规模较大的博物馆还可以与周边环境相结合起来,扩展其发展空间。
(三)创新博物馆旅游市场营销
博物馆虽然不属于盈利组织,但是其服务对象也是消费者,把消费者的需求作为主要导向内容,依靠展览和服务的方式为消费者创建价值。博物馆旅游市场营销是指博物馆经营者站在消费者的位置,全方位为消费者考虑,进而分析自己所有的资源,选择科学合理的营销方案,满足旅游者需求。博物馆的发展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协商、整体策划。博物馆旅游营销不仅需要对展示品的推销策略进行创新,还要继续健全博物馆旅游营销的价格策略与调查策略。另外,博物馆需要为旅游者提供更具有吸引力的产品,产品不仅可以进行特色收藏,还需要有系统收藏的功能;开展一些关于教育、文化艺术的博物馆展示活动;发表一些关于博物馆收藏和研究成果的文章对博物馆陈列的方式进行创新;给游客提供学习、参观等休闲服务;创设一些帮助旅游者回忆的美好场景。北京地区的一些大型博物馆每年都在出版一些系列专题书刊,加大对博物馆宣传力度。北京民俗博物馆提供了“北京东岳庙历史展”、“老北京的生活展”等的介绍资料冲国现代文化博物馆也提供了“二十世纪大师风采展”、“作家文库展”、“中国当代文学展”等的资料介绍说明。博物馆会结合旅游者的需求进行不同方式的导览介绍,解说人称可以多样化,不单单是第一人称。另外,民族博物馆可以让工作人员身着民族服饰进行解说。最重要的是不可以忽视整体营销策略的作用,例如重庆红岩文化中心会根据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实行将展品展示、剧目演出、学术报告等融合在一起的整体营销策略,从而提高博物馆的效益。
关键词:河南;旅游产业;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一、河南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意义
2011年3月,国家出台了《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大力拓展延伸旅游产业体系,进一步扩大与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融合。2012年,《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纲要》提出,要“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壮大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印刷、广告、演艺、娱乐、会展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同年2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河南省“十二五”旅游规划》,规划中对全省的旅游业发展思路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并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方法,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指明了具体的方向。旅游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一方面,河南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开发需要提高知名度,而地域文化的辐射与渗透可以为旅游业注入精神文化内涵,提高其旅游品质,使旅游业脱离单一的景观模式从而显得异常丰富多彩,给旅游者带来较高的文化审美体验,从而发展壮大河南旅游业,促进河南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的发展也需要旅游业为其提供载体和实现的途径。河南地处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其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如古都文化、根亲文化、姓氏文化、功夫文化等等,这些传统文化的传播需要依托一定的载体才能实现,而河南各地的旅游资源为其提供了合适的载体。利用旅游资源,传统文化得到了推广,有利于实现文化产业的市场化和规模化,能够促进文化“保护—开发—再保护”的良性循环,促进中原民族文化的保护发展。
二、政府要提供良好的扶持政策
在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政府部门担任着不可替代的指导性和统筹性作用[1](36-37)。首先,在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的初期,政府起着开拓者的作用。这一作用主要体现在以行政手段推动旅游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而众多产业园区的创建就为两大产业的融合搭建了渠道和平台。河南省地处中原,文化底蕴深厚,旅游和文化的融合发展前景可观。在政府和相关各部门的推动下,全省的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已然壮大起来。如洛阳、开封、安阳等古都文化深厚久远,嵩山少林功夫驰名海内外,遍及全世界的华人回到河南来寻根问祖。与这些文化特色相关的各旅游景区也相继建立起来。如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洛阳唐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以殷墟遗址文化公园为代表的安阳商都文化圈等。这些文化旅游景区的建设需要和土地、规划、财政、城建、税收、资金等多方面的部门进行沟通,政府应加强协调,提供优惠的扶持政策。要加大对文化旅游景区的投资力度,大力支持各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加强对具有创新意识的文化旅游项目的支持力度,引导并规范具有资源优势和开发潜力的企业。更为重要的是,要特别成立专门的政府管理机构,解决两大产业对接过程中出现的职责不清、权限不明的问题。其次,政府对于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要给予资金上的扶持。政府通过国家财政预算对各企业行业进行拨款,设立专门基金,鼓励支持新型旅游文化融合的项目。政府还可以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给予资金上的扶持。对于那些有创意无资金和有资金无项目的企业或个人,政府可牵线搭桥,寻求合适的投资和融资方式,鼓励多方面的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拓宽投资融资渠道,充分利用社会闲散资金,使投资主体多元化,产权结构也走向多元化。此外,要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政府有责任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营造公正平等的法律环境。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结合的灵魂是具有鲜明独特的创意主题,创意主题所衍生出来的一系列创意成果如商标、版权、专利等都需要法律来保护。要强化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鼓励企业和个人积极申报有创新观念的各种知识专利,同时引导具有创意文化旅游项目的企业逐步走向专业化、标准化和国际化。
三、企业融合多元创新模式,寻求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新的结合点
根据目前我们国家的政府体制机构,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分属于不同的政府管理部门,与旅游和文化相关的各项工作传统上也是各行其是,互不相干。而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多维度、多方位融合,打破两大产业之间的壁垒和障碍,加强两大产业之间的融合路径,寻求旅游和文化企业的融合创新模式,是当前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新的结合点。中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都文化、功夫文化、根亲文化等深入人心,这是我省具备的天然文化优势,应以充分利用。郑州、洛阳、开封、安阳是河南省著名的四大古都,其蕴含的古都文化为当地提供了巨大的开发潜力。要打造享有国际盛名和全球吸引力的古都文化旅游品牌,使“文化河南”的观念深入人心,创办“文化之旅”。河南嵩山少林功夫享誉全球,焦作温县陈家沟的太极拳吸引着无数的爱好者前来参观和学习,濮阳的杂技表演牵动着无数观众的心弦。可以“功夫文化”为主题,开办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焦作国际太极流大赛和濮阳杂技艺术节,打造“功夫河南”的品牌形象。在常见的一百个大姓中,有七十三个姓氏源于河南,这些姓氏的发源地鲜有人知,可全面整合这些始祖文化和姓氏根亲文化资源,吸引国内外的华人前来拜祖寻根,打造“老家河南”的文化旅游品牌。另外,大别山革命根据地是全国知名红色旅游景区,其巍峨险峻的风景吸引着无数的游客,要修整建设好革命英雄纪念馆,构建“红色河南”的形象。河南安阳林州太行山大峡谷风景独特秀丽,蔚为壮观,集雄、奇、峻、美于一体,单是此地的自然风光就足以吸引无数游客向往,加上此地蕴含了众多的传说故事和历史事件,文化底蕴深厚,应将太行大峡谷着力打造成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示范景区。
四、加强科技创新,提供技术支持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任何产业的变革和发展都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在高科技盛行的二十一世纪,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更离不开科技的推动。首先,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过程需要科学技术。如,融合先进科技的《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由近千名少林众僧精心演绎,为近年来所罕见。“180度的全景视觉,美轮美奂的山林清泉,若隐若现的古刹禅院,构成了演出的真实背景,独辟蹊径的蒲团坐席成为剧场的一大特色。整场演出完全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进行,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环绕立体声音响,与大自然的各种声响———水声、风声、林涛、虫鸣等合在一起,构成了一种天籁般的禅韵。”[2](11)如此大气魄、大规模的实景演出深刻地震撼着观众的心灵,使人们在忙碌繁杂的尘世中静下心来聆听生命的真谛,经历灵魂的洗礼。开封清明上河园的《大宋•东京梦华》,同样运用了声、光、电、水、火、影、音等多重高科技手段,融合文化创意元素、舞台表演艺术,打造出水陆空立体的视觉感官盛宴。这些著名景区的实景演出大都融合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利用光、电、声、火、影等因素,使得舞台效果美轮美奂。可见,利用实景演出、动漫之旅、电影之旅、音乐之旅、艺术品鉴、图书欣赏等方式[3](109-111),融合先进的科学技术,带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是一条发展旅游产业的可行之路。其次,文化旅游产品的品牌效应推广需要借助科技的帮助。任何产品的推广都需要借助于传媒,而传媒离不开高科技的参与。旅游宣传片是介绍旅游资源最为直接的一种方式。旅游宣传片的制作需要专业的制作公司来进行,其中蕴含先进的科学技术,而宣传片的推广程度取决于网络、电视、报纸等的推介速度。各种介绍文化旅游的视频、广告短片都可以通过手机网络在用户中迅速传播。当然,电视广告、报纸、户外广告也是进行全面宣传的必要补充方式。此外,要重点培育文化产业园区的科技支撑体系。在创建文化产业园区的过程中,企业不仅要合理利用政府提供的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同时要大力吸引外来成熟技术以扩大自身的技术规模。技术成熟之后才可进行相关的融合产品研发,推动文化和旅游的高度融合。可在产业园区内建立虚拟的文化旅游产品体验区,让游客在模拟的场景下真实感受虚拟空间中存在的事物,以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以弥补在真实世界中无法实现的体验。如在很多科技馆中有模拟宇航员登上月球的虚拟场景,让游客享受宇航员在月球的真实体验。需要注意的是,科学技术的研发工作是非常耗费人力和财力的。因此,政府应在加大支持力度的同时,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引领科技前沿,加强文化和旅游的高度融合。
五、培育精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
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人才是推动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最根本的动力。培养人才的关键在于教育,教育部门要加大在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支持力度。与传统的旅游专业人才相比,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需要更高端的人才,即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并且精通外语的专业旅游人才,这就需要加大旅游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目前,我省的旅游管理专业对于外语的重视程度还不够。虽然部分高等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设立了相关的旅游英语科目,但旅游英语是一门交叉学科,仅在旅游专业中设立一门英语科目是远远不够的。借鉴国内外高校的经验,很多旅游英语专业是由外语学院设立的,各旅游专业的科目均用英语学习和讲解,如此,对于旅游人才的英语水平有了保障,同时也丰富了旅游专业知识。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结合当地的旅游资源,加强旅游部门、文化部门与高等院校的合作,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培养其实践能力。同时,要规范文化旅游市场,制定合理的人才支持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选择与本专业相关的文化和旅游部门就业。
作者:孙小红 单位:安阳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马琳.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