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肩颈疏通理疗方法范文

肩颈疏通理疗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肩颈疏通理疗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肩颈疏通理疗方法

第1篇:肩颈疏通理疗方法范文

关键词:老年肩周炎; 臂丛神经阻滞术; 生物全息肩点

【中图分类号】R68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097-02

肩关节是人体最灵活、活动范围最大的关节。肩周炎又称冻结肩、粘连性肩关节炎、五十肩等,是一种以关节内外粘连、活动时疼痛、功能受限为特点的中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疾病。女性多于男性(约3∶1),左肩多于右肩。中医学一般认为本病的发生与气血不足、外感风寒湿邪及外伤劳损有关。如不及时有效地治疗,有可能严重影响肩关节的功能活动,严重者影响工作和生活。临床治疗本病多采用推拿、针灸等方法,而患本病的多为老年人,病程相对较长,炎症粘连较重,患者全身情况相对较差,且常合并其他系统疾病,给临床治疗带来一定难度,因而治疗周期长,疗效欠佳。我们自2009年6月至2012年2月以来,采用肌间沟臂丛麻醉下通过中医推拿手法松解配合全息穴位肩点针刺治疗肩周炎,取得良好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60例肩周炎患者均来自我院疼痛科门诊。其中男28例,女32例;年龄62~82岁,平均68岁。病程3周~22年。左肩38例,占63%:右肩19例,占32%;双肩同时患病3例,占5%劳累诱发者17例,受凉发病者14例,无明显诱因发病者29例。60例患者均患肩疼痛,夜间疼痛加重,不敢患侧卧位,外展、外旋、后伸时疼痛加重。查体:患肩内旋、外旋均

2治疗方法

对照组:治疗时患者取坐位, 医者先用滚按法,用手掌根或大小鱼际在患者肩背部进行滚揉、按摩,由轻到重,以患者适应为度,这可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疼痛,再用拇指指腹在患者疼痛处由轻到重进行推按分筋手法5-10分钟。从上到下依次取肩骨禺、臂月需、手三里、曲池。压痛点扶突、肩井、肩贞,用拇指由轻到重依次做点按手法治疗,后用拇指紧压扶突,使麻木放射到手指,再用按摩手法进行松解,可使局部组织松解,减少粘连,疏通经络,通则不通,达到去病的作用。用手指紧握患者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在患者能忍受的情况下进行摇动动作,然后做牵引和抖动手法,患者适应后再用力向前上提拉一次,再进行按、搓、揉。对患者双手进行按摩需反复多次。松解肌肉再加之针炙腧穴,任用上述穴位, 留针15-20分钟,以患者自觉酸、麻、胀为适。

治疗组:将条件达标的无菌治疗室,开诊前室内空气、地面消毒。准备2%利多卡因10ml一支,0.894%罗哌卡因10ml一支,注射用水1支,曲安奈德30mg,地塞米松10mg,维生素B121支,牙科用注射器1支,20ml注射器1支,创可贴数片。在普通诊室内,患者仰卧位或坐位,医者站于患侧,用滚法、一指禅推法、按拿穴位、搓揉等轻手法,在颈肩背部顺经络施术,旨在疏通经络,放松肌肉,加速局部血液循环。针刺患者第二掌骨节肢的近心端是足穴,远心端是头穴,头穴与足穴连线近头穴的1/4处为生物全息肩穴。找准肩穴后,医者用拇指尖在该穴局部轻轻按揉,探寻到最敏感点,然后常规消毒,取28号1寸毫针,针与皮肤呈30°夹角斜刺入肩穴1.5~2cm。刺入区局部立即可有较强的酸、麻、胀、重感,且往往沿桡尺骨向上传导。若针刺入后无强针感,将针尖稍作调整,直至找到针感最强点为止。留针15~20min,然后严格按无菌要求,在具备急救措施的条件下,在无菌治疗室施患侧臂丛神经阻滞术。术前应告知大致治疗过程,取得病人合作,解除患者的恐惧和疑虑,增强病人对治疗的信心。患者入室后注意观察其整体情况,尤其是对未经施术者诊查过的病人,观察其神态、精神状态、步态、有无运动障碍等一般情况,及询问其它病史,防意外的发生。施术前应做病灶局部检查,确定病灶部位。嘱病人尽量取卧位,以免治疗中因恐惧、疼痛发生虚脱时造成外伤。采用斜角肌间沟入路法臂丛神经阻滞术,患者去枕仰卧位,头偏向对侧,手臂垂直放松平贴身旁,充分暴露颈部,令病人抬头确定前、中斜角肌间隙。常规消毒后,注入2%利多卡因与0.894%罗哌卡因混合液(1∶1混合)15ml,注药时用手指压迫穿刺点上方,尽量使药液向下扩散,以便使尺神经阻滞更加完善。操作过程中随时注意观察病人的神志和反应,阻滞期间监测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无创血压(NBP)、心率(HR)和心律变化,一旦有意外情形能及时发现并马上处理。双侧肩患者,一次只做一侧,以防意外出现。肩关节腔内注射曲安奈德、地塞米松、维生素B12、注射用水混合液5ml。臂丛神经阻滞后休息几分钟,观察病人无不良反应情形下施以特殊强制牵拉手法。具体操作如下:首先医者一手托起患侧前臂,使患者肘屈曲,患臂内收,患侧之手搭在健侧肩上,然后医者一手抵住健侧肩部,另一手推患侧肘部,做相向有弹性的对抗用力,令患者前臂适当的被动过曲,使肱骨头相对于肩盂后移,可听到撕布样声响;再由健肩绕过头顶,医者作同样有弹性的对抗用力,使肱骨头相对于肩盂外展,同样会听到撕布样声音,医者顺势抓稳患者患肢,使其伸直上举,医者作适当力度向上牵拉动作,注意此时医者要体会患者肩部肌肉的弹性,防止过牵而脱臼,再按以上步骤反复环绕几次。医者站在患者侧稍前方,一手握住患侧腕部,并以肩部顶住患者患侧肩前部,握腕之手将患臂由前方反向背后,逐渐使之后伸,同时有弹性地用力后伸并屈曲,抵达对侧肩胛下角,此时同样能听到撕布样声响,整个过程施术完毕。整个过程中,医者要手法娴熟,用力要轻柔有弹性,同时要考虑到关节的最大活动范围,作适度有控制的过屈、过伸、外展等被动活动,避免关节囊的过度损伤。施术完毕,让患者休息半个钟头左右,观察病人无不良反应方可。术后嘱病人回家坚持做肩部功能位锻炼,如双手高举锻炼、弯腰摇肩法、扩胸松肩法、体后拉手法、外旋锻炼、甩手锻炼、双肩内收外展运动等法锻炼[2]。医嘱可以配合给病人以活血止痛、祛风通络的药物口服。

3评定标准

3.1疼痛分级:疼痛严重,活动受限为0级;疼痛中度,可耐受为1级;日常活动时疼痛为2级;压痛为3级;无疼痛为4级。

3.2ROM分级:上举外展60度为1级;>90度为2级;>120度为3级;>150度为4级。外旋10度为1级;>20度为2级;>40度为3级;>60度为4级。后伸内旋时手不能及骶骨为0级;手及骶尾为1级;可及L5以上为2级;可及T12以上为3级;可及T6以上为4级。

3.3疗效评定:治愈:疼痛消失,肩功能正常;显效:轻微疼痛,ROM均增加2级;有效:疼痛、运动范围(ROM)均增加1级;无效:疼痛和肩功能无改善。治疗1疗程后患者复诊时,根据以上标准评定疗效。

4结果

治疗组患者中治愈27例,占90%;显效3例,占10.0%;未出现并发症;对照组患者中治愈21例,占70%;显效9例,占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5讨论

肩周炎又称为“冻结”、“五十肩”等,肩周炎的原因尚无定论。西医认为主要与肩关节退行性变、肩部的慢性劳损、急性外伤、受凉、炎症及活动减少等因素产生无菌性炎症有关。其病理表现为肩关节周围软组织早期炎症水肿,后期软组织的炎性粘连,痉挛缺血。根据病理过程,将肩周炎分为三期:凝结期、冻结期、解冻期[3]。按临床发病过程可分三个阶段:急性期、慢性期、功能恢复期[4]。中医认为肩周炎多因露肩当风、感受风寒湿邪所致,本病属“痹症”范畴,经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故又称“漏肩风”。多因肩关节周围软组织慢性劳损,关节囊和关节周围出现广泛的软组织纤维性粘连增厚,韧带挛缩硬化等病理变化,主要累及肩肱关节,肩关节各方向的主动和被动活动[5]。遇到劳累、受凉、感冒等情况,症状会突然出现或加重。中医将肩周炎分为风寒型,疲滞型,虚损型[6]

肩周炎虽可以自愈,但病程长,且痛苦大。骨科、中医、理疗、疼痛科等科室都收治肩周炎的患者,有自己科室的独特治疗方法,如中医善长针灸、按摩等,理疗科多用蜡疗等,疼痛科有痛点阻滞及无痛手法松解。常规的治疗方法推拿、按摩、针灸、敷药、口服止痛药物,降钙素注射或吸入局部注射,关节腔内注射,文献均有报道,对早期肩周炎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对中晚期肩周炎,因肩周软组织黏连较重,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比较严重,常规的治疗方法由于疼痛的困扰,短期内难以奏效。而且需要病人坚持长期配合功能锻炼,由于病人锻炼时太痛苦,往往不能坚持。

对于中晚期肩周炎中医推拿松解治疗可在患处松解粘连的组织,松解韧带挛缩,强化疏通经脉,在局部造成有限损伤,促使病变组织达到“通则不痛”之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肩关节运动时,肱骨头与肩盂发生相对运动;臂前屈,肱骨头相对于肩盂后移;臂后伸,肱骨头相对于肩盂前移;臂外展,肱骨头相对于肩盂下沉。生物力学研究表明,关节的微小活动,能引起较大幅度的骨关节活动,所以在手法治疗中采用活动关节法,让肩关节做非生理性的肩盂与肱骨头相对活动,有利于肩关节前屈、后伸、后促加屈曲和外展。最后行被动旋转法,能更好松解粘连,起摧枯拉朽的作用[7]。从这个角度看,推拿法在肩周炎的治疗中占重要的地位。直接推拿,患者往往由于疼痛难忍而很难接受,而人体第2掌骨桡侧面与全身各部存在着密切联系,上面分布着一系列腧穴,犹如人体的一个缩影,在生物全息理论指导下,结合传统中医的“部位对应原则”选取第二掌骨肩穴治疗肩周炎,从《黄帝内经》以来,就有两个互相依存的基本思想,一个是经络学说,另一个是整体观念,部分可以反映整体各部位的信息,通过部分又可以治疗整体各部位的疾病。生物全息疗法是一种新的针刺法和按摩法,生物全息穴在手第二掌骨桡侧的浅槽内,从头至足穴恰如人体的缩影。

应原则”和“脏腑对应原则”,针刺生物全息肩穴能

够达到疏通肩部的气血、祛风除湿、止痛的功效。然后运用麻醉,会使麻醉的效果更佳。麻醉后的优点在于治疗过程中病人无痛苦,肌肉松弛,没有抵抗,松解彻底,一次完成,效果可靠。但在麻醉方法的选择上却有不同。在局部封闭、关节囊浸润、颈硬膜外麻醉、吸入麻醉以及静脉麻醉下进行手法松解均有报道。我们认为,在局麻下松解,麻醉不完全,肌肉不松弛,松解不彻底;在颈硬膜外麻醉或静脉麻醉下松解可收到良好的效果,但麻醉管理较为复杂,对生命体征要进行严密的监护,通常要在手术室才能完成;肌间沟臂丛麻醉操作简单,易于掌握,麻醉效果可靠,用药单一,用量小,安全,对血压、呼吸、脉搏几乎没有影响。麻醉管理简单,在松解治疗过程中病人处于清醒状态,一般不需要特殊的监护,松解术后半小时即可下床,麻醉恢复后开始进行自主功能锻炼,在门诊或病房均可实施。

我们认为对于肩周炎早期治疗可减少痛苦,缩短病程。一般的口服药物,外用涂擦剂、贴敷剂、热敷、理疗、按摩等适用于轻型及病程早期患者,对于症状较重的病人,总体效果不太理想。较重的患者,针灸、小针刀、阻滞等疗法,虽然有效果,但是需要病人坚持长期配合功能锻炼,由于疗程长,加之病人锻炼时太痛苦,往往不能坚持。而在应用全息肩穴后,采取臂丛阻滞,再用相应的推拿松解手法治疗,就可避免由于疼痛刺激而引起的肌肉收缩对抗和患者的主动对抗,更能发挥手法松解的优势。配合局部穴位或肩关节囊内注曲安奈德等药,既有药物加经穴的协同作用以疏通经络,又有效地抑制了炎性渗出,减轻术后关节充血、肿痛,防再粘连,还能缓解局部疼痛。因此我们采用臂丛下推拿手法松解的方法治疗肩周炎,汲取了中西医疗法的特长,疗效卓著,既省时间,又节省了医疗资源,故认为是一种值得采用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谭冠先.疼痛诊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4

[2]段胜如.段胜如临床经验:正骨按摩[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23

[3]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第二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1439

[4]王澎寰.临床骨科学[M].第一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74

[5]周秉文.颈肩痛[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8

第2篇:肩颈疏通理疗方法范文

【摘 要】脊柱是人体的中轴骨骼,是支撑人体生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脊柱的构成十分复杂,由颈椎、胸椎、腰椎和骶尾锥组成,其中的每个部分都承担着各自的功能,对人体生理活动有着不同的作用。由于生活过程中的种种原因,脊柱的各个组成部分都会产生不同的疾病,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对于健康养生提出了新诉求,推拿技术作为疾病治疗和预防的重要手段,以其独特的推拿手法和良好的效果被人们所喜爱。本文将对脊柱各个组成部分进行解剖分析,并对推拿理疗的重要性进行研究。

【关键词】脊柱解剖;推拿理疗;重要性

脊柱作为为人体的中轴骨骼,是人类身体活动的支柱,能够帮助人类完成各项运动,还起到减震和保护的作用。脊柱构成复杂,各个组成部分有着自己的特点和功能。脊柱产生疾病时常伴随着疼痛感,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推拿理疗成为治疗脊柱问题的重要手段。

1 脊柱的功能解剖

脊柱的构成十分复杂。脊柱骨包括颈段、 胸段、 腰段和骶尾段。 其中有颈椎7块、胸椎 12 块、腰椎 5 块 、骶椎 5 块、尾椎 3-4块。椎骨由椎孔、椎管、椎体、椎弓、椎弓根、椎间孔椎弓板和一对棘突、2 对关节突构成。

颈椎的椎体较小,横断面呈椭圆形。第 1 颈椎又名寰椎呈环状,无椎体、棘突和关节突,由前弓、后弓和侧快组成。第2 颈椎又名枢椎,椎体向上伸出齿突,与寰椎齿突凹相关节。第 7 颈椎又名隆椎,棘突长,末端不分叉,颈椎的常见疾病有颈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等。

胸椎椎体从上向下逐渐增大,横断面呈心形。横突末端前面有横突肋凹与肋结节相关节。第 1 胸椎与第 9 以下各胸椎的肋凹不典型。棘突较长,向后下方倾斜,呈叠瓦状排列。胸椎参与构成胸廓,能够保护胸腔的脏器,也是脊柱在颈椎后的延续,保护神经的下行,还与颈椎、腰椎合力支撑身体直立。胸椎发生疾病时一般表现为慢性腰背痛,胸痛,肋间神经痛,手臂麻痛,肩背部麻木,多汗或无汗,胸闷,心悸,头昏,失眠,消化不良,严重时出现站立不稳, 行走困难, 胸腹出现束带感,大小便异常,截瘫等。

腰椎椎体粗,横断面呈肾形。椎孔呈三角形。上、下关节突粗大,棘突宽而短,呈板状, 水平伸向后方, 各棘突的间隙较宽。腰椎的椎体部分负责传递身体从上至下的压力,椎管部分负责容纳神经、保护神经免于伤害。 在椎管的后外侧, 有关节突关节,腰椎一共有 5 对这样的关节,分别位于腰1、2 椎之间,腰 2、3 椎间之间,直至腰 5椎和第一骶椎之间。关节突关节可控制腰椎转动的方向,在腰部转动、后伸时关节会挤在一起,关节之间的压力急剧上升,如果关节已经磨损, 就很容易诱发出疼痛。腰椎的常见疾病有腰椎不稳、 腰椎管狭窄、腰椎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突出等。

骶骨由5块骶椎融合而成, 呈三角形,底向上,尖向下,盆面凹陷。尾骨由 3-4块退化的尾椎长合而成。上接骶骨,下端游离为尾骨尖。椎间盘中央部为髓核,周围部为纤维环前纵韧带宽而坚韧,附着于椎体和椎间盘后纵韧带窄而坚韧,与椎间盘纤维环及椎体上下缘紧密连结,而与椎体结合较为疏松。黄韧带位于椎管内,连结相邻两椎弓板间的韧带。棘间韧带连结相邻棘突间的薄层纤维。棘上韧带和项韧带棘上韧带是连结胸、腰、骶椎各棘突尖之间的纵行韧带。在颈部,从颈椎棘突尖向后扩展成三角形板状的弹性膜层,称为项韧带。横突间韧带位于相邻椎骨横突间的纤维索。关节突关节由相邻椎骨的上、下关节突的关节面构成。寰枕关节两侧枕髁与寰椎侧块的上关节凹构成的联合关节。寰枕前膜是前纵韧带的最上部分,连结枕骨大孔前缘与寰椎前弓上缘之间。寰枕后膜位于枕骨大孔后缘与寰椎后上缘之间。寰枢关节包括 3 个滑膜关节,2 个在寰椎侧块,1 个在正中复合体,分别称为寰枢外侧关节和寰枢正中关节。寰枢关节还由下列韧带增强,齿突尖韧带一由齿突尖延到枕骨大孔前缘。翼状韧带一由齿突尖向外上方延至枕髁内侧。寰椎横韧带一连结寰椎左右侧块。覆膜一覆盖于上述韧带的后面,向下移行于后纵韧带。

2 推拿理疗的重要性

推拿理疗主要依靠标准、 娴熟的手法,配合以操作过程中不同的操作方向、不同速度的频率、不同大小的力度对患者患病的相关部分的穴位进行刺激,起到调整患者脏腑,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理筋整复等作用,是医疗的重要手段。

2.1 推拿理疗对脊椎疾病的重要性

推拿理疗对于治疗脊椎疾病有着重要意义,这里以腰椎常见疾病腰椎间盘突出为例,腰椎间盘突出是常见的腰椎疾病,此类疾病可能由外界暴力损伤导致,也可能由于劳动强度过大导致,还有可能由于受寒或先天性椎间盘发育缺陷导致。腰椎间盘突出与肝肾功能紊乱和外界湿寒有着密切联系。腰椎间盘突出分为幼弱型、成熟型和突出型。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伴有腰部疼痛和下肢放射状疼痛之感,腰部活动受到阻碍,对于人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

利用推拿理疗的方法对腰椎间盘突出进行治疗的流程是,首先对患者使用轻柔的滚和按的手法舒缓患者腰部肌肉痉挛,接着进行腰部牵引以减低盘内压力。接着再通过双手有节奏地对腰部进行按压,使腰部有频率地震动,再将患者的腰部进行后伸扳,以此增加盘外压力达到复位的效果。紧接着利用腰部斜板或旋转复位手法对后关节进行调节, 松解腰间盘中的粘连。最后对受损神经的区域进行滚动、按压、点、 揉、 推拿等手法加强全身的气血循环,促进患者疾病的康复。

利用推拿理疗的方式对患者腰椎进行治疗,可以有效缓解腰椎肩盘突出带来的种种病症,避免了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风险和高昂费用,是一种更加健康的疾病治疗方式。

2.2 推拿理疗的其它功效

推拿理疗对于人体的许多其它疾病也起着重要作用。脏腑是控制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脏腑一旦出现疾病将会引起精神萎靡、 食欲不振、 情绪波动、 分泌失调、有疼痛感等问题。通过推拿理疗对相关穴位进行手法刺激,能够达到治疗目的。医学研究证明, 按揉脾俞、 胃俞穴可调理脾胃,缓解胃肠痉挛和腹痛症状。在肺俞、肩中俞穴上进行推拿法可以缓解哮喘等肺部疾病。通过推拿理疗可以有效地实现调整阴阳的目的, 调节脏腑功能, 治疗脏腑疾病。

推拿理疗可以疏通经络。经络就是人体内部气血活动的通道,连接着人体的各个部分,对人体功能运行有着重要作用,一旦经络产生疾病,人体内的气血运行不畅,内部系统平衡将失调,外部的筋骨也将得不到充足的养分, 诸多疾病由此产生。通过推拿理疗的手法,对患者体表的经络穴位进行手法刺激,可以刺激经络发生反应, 经络所联系的人体内部的脏腑、 神经、组织等也会受到相应的刺激而加强功能活动,人体内机能恢复正常运转,经络变得畅通,人机各个机能恢复活动,由于经络不畅产生的疾病便会渐渐消失。具体的方法推拿理疗方法有,通过搓摩胁肋可疏肝理气, 缓解胁肋胀痛 ; 掐按合谷穴可止牙痛 ;按揉角孙穴可治疗头痛等等。

推拿理疗还可以行气活血。气血是维持人体活动的重要物质,是人体内部各功能正常运转的基础。气血的正常运行能够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一旦气血运行不畅会使得人体的生理功能异常,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受到影响,从而引起多种疾病。 通过推拿理疗的手法行气活血,可以通过手法刺激脾胃的运行。食物是形成气血的基础,脾胃运行良好则人体的食欲和消化功能大大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摄入和气血的形成。其次还可以通过手法按摩疏通经络,加强肝功能。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经络畅通则气血也得以畅通,肝功能的畅通也避免了气血的淤积。也可以通过手法直接刺激人体表面的穴位,使得毛细血管得以扩张,从而达到疏通气血的效果。

其次, 推拿理疗还可以治疗肌肉酸痛、韧带错位等疾病,避免了药物治疗的高昂费用和药物对人体的副作用,是治疗人体疾病的绝佳方式。

3 小结

脊柱的构成十分复杂,它是由七块颈椎、十二块胸椎、五块腰椎、五块骶椎和三到四块尾椎构成的。脊柱的各个组成部分在人体生理活动中都起着不同的作用,是人体正常活动必不可少的构成。各个部分也会产生不同的生理疾病,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传统脊柱以及人体身体的各种疾病的治疗往往依靠手术以及药物,不仅会产生高昂的费用,而且具有不可预估的风险。推拿理疗以其独特的技术手法能够对人体的各种疾病产生独特的功效,不仅能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等脊椎病,还能够调整脏腑、疏通经络、行气活血,对肌肉酸痛、韧带错位等疾病也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对于人体健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陆一农 . 脊柱的功能解剖及与临床连系的生物力学 [J]. 颈肩腰腿痛防治通讯 ,1985(Z1):24-32.

第3篇:肩颈疏通理疗方法范文

【关键词】 颈椎病; 针灸; 推拿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31.089

颈椎病又名颈椎综合征(cervical spondylotic syndrome,CSS),是一种因颈椎椎间盘组织发生退行性病变及其继发性病理改变,从而累及附近组织而表现出相应临床症状的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群,属于多发病及疑难病[1]。本组研究中,采用针灸为主配合推拿综合方法治疗CSS,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10年5月于笔者所在医院针灸科就诊的150例CSS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88例,女62例,平均(55.2±12.6)岁。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只采用针灸治疗对照组(60例)与以针灸为主配合推拿观察组(90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只采用针灸治疗,观察组以针灸为主配合推拿。

1.2.1 针灸治疗 取穴:针灸穴位选择大柱、风池、百会、大椎、增生颈椎及上下椎旁夹脊穴。穴位采取常规消毒后,取30号的1.0寸毫针。风池穴针尖朝向对侧眼球方向斜刺进入约0.5寸,至局部有酸胀感并有向头颞部放射感;天柱穴垂直刺入1寸左右;大椎穴垂直刺入1寸左右,至局部出现酸胀感并向两肩放射为止;百会穴平刺入0.5寸左右;颈部夹脊针尖朝向脊椎斜刺入约1寸左右,并使针感朝向颈、肩、背部扩散。采取平补平泻法,留针半小时。

1.2.2 推拿辅助治疗 推拿采用按揉法或拔伸旋转法。注意对于有椎间关节失稳的患者手法宜轻柔。针灸之后再推拿,1次/d,5次为一疗程。疗程之间需休息2 d,连续治疗6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观察指标:(1)颈椎侧弯、颈肩痛及后伸症状。(2)眩晕及头痛感。(3)恶心、呕吐及乏力。(4)手臂有麻木感。(5)耳鸣甚至耳聋。根据轻重度分成严重、明显、轻微及无4级量化指标,分别计为1分、2分、3分、4分。治愈为上述各指标合计20分;显效定义为较治疗前增高6~10分;好转为增加1~5分;无效为与治疗前相比,评分无明显改变甚至降低。总有效率=治愈+显效+好转。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 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取 字2检验,P

2 结果

针灸为主配合推拿观察组治愈率47.8%(43/90),显效率35.6%(32/90),好转率12.2%(11/90),无效率4.4%(4/90),总有效率95.6%(86/90),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愈率38.3%(23/60)、显效率28.3%(17/60),好转率23.3%(14/60),无效率10.0%(6/60),总有效率90.0%(54/6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CSS是一种因骨关节、韧带、颈部椎间盘出现退行性改变或劳损所致的肩颈部病变。祖国中医认为,大椎穴位于颈项的门户,属督脉,乃气血经络通行之穴。督脉属阳经之海,针灸刺大椎穴可起到调整阴阳、祛邪通络及活血化瘀之功效。现代研究发现,针灸刺大椎可显著改善CSS患者的椎-基底动脉血液循环系统。针灸刺颈夹脊穴及大椎穴能够发挥增加局部血液流量,改善患者代谢及血管神经营养等功效,经局部的神经调节后,能够促进椎间盘、增生组织的尽快恢复,消除局部炎症水肿症状。杨继洲著《针灸大成》有云:“百会主头风……,头昏目眩……,百病皆得治”[2]。说明百会、大椎穴有协调通调督脉气血的功能。现代研究发现,百会对可增强血流,增强血管舒缩功能。古籍云:头晕目眩,要觅于风池。现代研究也发现,风池能够显著增强椎-基底动脉血液循环,改善脑干部血流状态,从而提高脑内氧分压,增强病灶及附加组织营养供给,促进脑组织的修复。针刺诸穴能够起到疏通局部经气功效,使得气血畅通,脉络得通。本组中,对患者采取针灸为主配合推拿,患者治愈率47.8%,显效率35.6%,总有效率95.6%,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8.3%、28.3%及90.0%,提示该法应用于CSS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前景。

参考文献

[1] 项咏梅.针灸、推拿及物理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12):3165.

第4篇:肩颈疏通理疗方法范文

关键词 落枕 电针 中频调制电疗

笔者根据落枕的发病机理,运用中医经络学说的基本理论,以舒筋活血、温经通络为原则,采用电针刺激穴位加中频调制电疗经穴位治疗患者128例,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128例中,男89例,女39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68岁;病程最短5小时,最长5天。

2 治疗方法

2.1 采用日本产HL-9000型高压电子治疗仪,患者坐于通电垫上,双足置于绝缘垫上,按通电源,治疗15~30分钟,然后用局部输出的电子笔直接刺激所选的穴位。主穴:落枕,后溪;配穴:列缺、手三里、肩井、风池、颈夹脊、百会。每穴点1~5分钟,每日1次,电压强度以患者能忍受为度,被点穴位由开始以烧灼感到经络通时以麻、酸、胀或沿经放射感为好,一般双侧穴位,边点边嘱患者头部左右前后摆动前屈后伸,颈肩背部疼痛减轻以至消失,活动自如为止。

2.2 采用北京金豪公司生物医学工程部制造的T28型电脑脉冲综合治疗仪,取仰卧床,用80×40mm硅胶电极板,依颈夹脊穴并置,选择1号处方(中频频率2KHz,低频频率1/2~150Hz,方波,指数波),电流强度耐受量,20分钟,每天1次。

3 治疗结果本组128例中,经一次治疗症状完全消失者105例,占82%,经一次治疗症状有好转未返回再治疗者15例,占11.72%,3次治愈8例,占6.3%,总有效率100%。

第5篇:肩颈疏通理疗方法范文

关键词:中药热敷 颈椎牵引 颈椎病 护理

我科2011-01/2012-12对255例颈椎病患者进行了中药热敷配合颈椎牵引治疗,效果良好,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255例均为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入住本科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颈肩疼痛、酸胀不适、伴头痛、头晕、手指发麻、上肢乏力、颈部僵硬、活动受限。DR示颈椎间隙狭窄、反应性骨质增生、颈椎不稳、颈曲变直、反弓、椎韧带钙化、结合CT和MRI确诊。伴有眩晕者53例,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者16例,手指发麻者72例,项肩背不适93例,颈部不适伴上肢乏力21例。对上述患者根据病情辨证论证治,采用本科配制的外洗Ⅲ号方剂中药湿热敷配合颈椎牵引等综合治疗确诊为颈椎病的255例患者,其中239例临床症状明显缓解。

1.2治疗方法

1.2.1颈椎牵引 方法有两种:(1)坐位牵引:通用于病情较轻或经卧位牵引后需要继续牵引的患者。患者取坐位,枕颌带牵引、牵引角度可采取中立位、具体应用时根据颈椎病类型及其病变的节段决定牵引角度,如神经根型多采用前屈位牵引(15°~25°),椎动脉型和脊髓(硬膜囊受压或脊髓轻度受压)的采用中立位牵引( 0°)。牵引重量由3.5-5kg开始,以后逐日增加到5-10kg,一般不超过10kg。每次牵引时间20-30min,每天牵引1~2次,每周治疗6次,10-14次为一个疗程。(2)卧位牵引,适用于病情较重或不能坐位牵引的患者,使颈部正中,鼻尖、牵引绳保持在一条直线上,用枕垫调至适当姿势,使头部略稍后仰,床头滑轮高度与牵引绳一致。牵引重量从4kg开始,逐渐增加剂5-8kg,持续牵引1-2h休息15-20min,每天1-2次。症状缓解后改为坐位牵引。

1.2.2中药热敷 外洗 Ⅲ 号方剂组成 桑枝、苏木、木瓜各200g,伸筋草、艾叶、桂枝、当归、柴草各150g、鸡骨藤、七叶莲 、路路通、干年健各300g,乳香、红花、没药各100g用袋装好放入电蒸汽锅中浸泡2h以上熬药加毛巾(浴巾大小)煮沸1-2h,将中药毛巾扭至不滴水为宜,暴露颈背部,将中药毛巾敷于颈背部,具体温度以患者感觉舒适为标准,1次/d,每次20-30min。每次逐条添加毛巾到5-6条,每次添加毛巾应置于接触患者皮肤的毛巾上2条毛巾以防烫伤。

1.3疗效标准 显效:患者眩晕症状消失。有效:患者眩晕症状明显减轻,颈肩部不适症状消失,基底动脉供血有所改善,手指麻木消失,上肢乏力减轻。无效:上述各种症状均来改变。

2、护理措施

2.1入院宣教 对新入院患者作入院介绍及健康宣教,指导患者低枕卧位休息。

2.2心理护理 给患者详细讲解颈椎病的相关知识,让患者对疾病有正确认识,增强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主动进行康复训练。2.3中药热敷护理 ①温度调节:根据患者热敷的部位,年龄、皮肤对温度的耐受力调节合适温度,一般以42-45℃为宜。中药步可过热以免烫伤,过凉则起不到作用;治疗结束后1h方可淋浴或湿水。一旦发生烫伤,应及时进行对症处理。②注意安全:在治疗过程别是年老体弱的患者,注意安全防止跌伤、烫伤。③预防交叉感染 执敷床每日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治疗室每日进行紫外线照射40-60min,治疗结束后开窗通风,防止室内过分潮湿,每日清洗中药毛巾晾干备用。

2.4颈椎牵引护理 ①牵引前评估患者,患者患有骨质疏松症,结核、肿瘤等患者禁忌颈椎牵引。②牵引前患者下颌垫柔软纸巾,牵引套松紧适宜,不可过紧过松。③牵引时将头部适当抬高,告知患者充分放松颈部、肩部及整个躯体肌肉,保持牵引有效。④牵引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反应及时调整、重量和时间,每次牵引时间以不超过30min为标准,以免产生不良反应。⑤牵引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面色、感觉等情况,出现头晕,恶心、出冷汗等不适,立即停止牵引并进行对症处理。 牵引结束先静坐片刻再缓慢转动颈部,然后站起。

2.5健康指导 ①指导患者低枕头卧位,枕头最好以自己拳头高为度,且透气性好,不过硬过软。②指导正确的坐姿、睡姿,勿长时间低头或仰头,也不宜仰卧位高枕屈颈看电视,抽出休息时间行双上肢前屈,后伸及旋转运动。③乘车时不宜睡觉,以免颈部急性损伤。④天冷时注意颈部保暖,可用围领或围巾。⑤必要时遵医嘱口服强筋壮骨,疏通经络等药物。⑥工作生活中保持颈部平直、定时改变姿势、劳逸结合,避免颈部长期屈曲或仰伸,加强颈背肌功能锻炼。

3、结果

本组患者经治疗2个疗程后,伴眩晕的53例患者中显效21例,有效26例,显效率39.6%;有效率52.8%;伴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16例患者中有效13例,有效率81.2%;伴有手指发麻的72例患者中,有效68例,有效率94%,颈部不适伴上肢乏力的21例患者中,有效17例,有效率80.9%。

4、讨论

湿热可使病变部位组织的温度升高,使血管扩张,血流加快,从而促进药物转运,进而发挥药效。采用中药热敷方法即将药物借助药力和热力通过皮肤直接作用于患部可扩张血脉加速血液循环达到疏通腠理,流畅气血,消肿止痛,祛风除湿等效果。通过颈椎牵引使椎间隙和椎间孔增大,有利于突出髓核还纳和纤维环组织修复,松解神经根和关节囊的粘连,解除颈部肌肉痉挛以及神经、血管、脊髓的压迫,从而缓解神经根受压,促进神经根水肿吸收,改善颈椎病症状,达到治疗颈椎病的目的。通过临床应用,我们认为中药热敷配合颈椎牵引对治疗颈椎病取得了比较显著的疗效,而且患易于接受,方法简便,值得推广。

5、参考文献

第6篇:肩颈疏通理疗方法范文

关键词:肩周炎;针刀;手法松解

肩周炎是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病变,该病年老妇女比较多见,此病发病较慢,多继发于一种慢性损伤或寒湿侵人,引起肩关节的关节囊和肩关节周围发生一种范围较广泛的慢性无菌性炎症,软组织广泛粘连,限制了肩关节的活动,本病又称"五十肩"、"冻结肩"等,多年来采用中西医常规方法治疗(如理疗、按摩、封闭等),疗效不甚理想,尤其是对病程较长,肩关节活动明显受限的患者,更是如此,近2年来采用针刀治疗该病36例,并与单纯封闭治疗30例做对照,疗效颇佳,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66例,(男性32例,女性34例,年龄40~70岁),患者病程均有6个月以上,病程最长10年,均确诊为肩周炎,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对照组30例,两组之间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方面具有齐同可化性。

1.2诊断及病例纳入标准 本组所有病历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并经X线摄片检查,部分经CT、MRI检查,结合症状、体征确诊为肩周炎,排除骨折、脱位、结核、肿瘤等。

1.3治疗方法

1.3.1针刀松解 采用朱氏法[2],用小针刀在喙肱肌和肱二头肌短头的附着点,冈上肌止点处,肩峰下,冈下肌和小圆肌的抵止端,分别作切开剥离法或纵行疏通剥离发,在肩峰下滑囊处作通透剥离法,如肩关节周围尚有其它明显痛点,可在该痛点作适当针刀松解术。

1.3.2手法

1.3.2.1初步手法 患者坐位(以左肩为例),在针刀松解的基础上,术者右手按压患肩上部,左手握住患者肘部,先适度前曲、后伸、内收、外展活动肩关节1~2min,促使肩关节活动初步恢复。

1.3.2.2深度手法 术者右手用力按压左肩上部,左手握住患者左肘部逐步加力外展肩关节,大多能听到粘连撕脱声,即为手法成功,同理,逐步加力前屈肩关节,让患者左手尽力触摸到右肩关节后部,再逐步加力背伸肩关节,让患者左手尽力触摸到右肩胛骨上部,亦大多能听到粘连撕脱声,说明手法成功,适当休息,重复此动作三次,一般患者肩关节基本能达到正常范围。

1.3.2.3后续功能锻炼 患者经过针刀和手法治疗2~3d后,即可开始肩关节功能锻炼,先做爬墙动作,正面爬墙,侧面爬墙,再做前曲、背伸肩关节动作,1次/2~3h,以后逐渐加大活动次数及动作幅度。

1.3.3对照组 仔细找出患肩的压痛点,并用龙胆紫作标记。常规消毒后,取2%利多卡因加强的松龙针适量,于压痛点局部注射行封闭疗法,每点注射约1.5ml,1次/w。同时指导患者每日行肩部功能锻炼。

1.4疗效标准 痊愈:肩部疼痛完全消失、活动自如、功能完全恢复正常。良:肩部疼痛消失、活动略有受限。好转:肩部疼痛部分减轻,活动角度有所改善。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

2结果

见表1。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7%,两组有效率经统计学处理,P

3体会

3.1病因病理 在全身关节中,肩关节活动范围最大,肩部肌腱韧带长期受到上肢重力和肩关节大范围活动的牵拉,容易出现积累性劳损和变性,破坏肩关节软组织结构的完整性,其发病初期为轻度肩痛,并呈逐渐加重[3]。其主要病理机制是肩关节之关节囊和肩关节周围组织的无菌性慢性炎症,累及肩关节周围的肌肉、肌腱、滑囊等软组织,并因疼痛制动,造成关节囊、滑膜与肌腱和软骨发生粘连、病变或损伤,使关节周围组织弹性消失,肌张力相对平衡状态被破坏,造成肩关节活动受限[4]。

3.2治疗机理 针刀具有松解粘连、疏通经络、解除痉挛等作用。小针刀是将针刺疗法的针和手术疗法的刀结合起来,用刀的切割解除粘连及结疤的机械性压迫,刺激局部小血管扩张、血流向松解部位灌渗,使血液和淋巴循环加速,促进炎症物质的吸收,从而恢复了病变部位的功能[5]。针刺可激发经络之气,加强气血的运行,从而使痹阻的经络得以疏通,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综合上述因素,小针刀疗法具有剥离粘连、疏通阻滞、流畅气血、刮除疤痕、松解肌肉、镇痉止痛之功效[6],从而迅速恢复运动系统、器官组织的动态平衡。而坚持正确的功能锻炼,能松解粘连,舒筋活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防止肌肉痉挛,增强和改善肌肉的功能。而坚持术后的功能锻炼,能更好的达到巩固疗效的目的。

3.3治疗体会 在治疗中体会到,使用小针刀必须熟悉局部解剖,对进针部位解剖结构要做到了如指掌,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损伤。从解剖学的角度上来讲,喙突的内下方为臂丛神经及腋动脉,三角肌肱骨颈处,易伤及腋神经,三角肌下端后侧缘为桡神经沟,针刀治疗肩周炎的过程中,要避免损伤这些重要的神经和血管,临床操作一定要规范。如针刀碰到神经时则患者诉有麻木、触电感,如碰到血管则诉疼痛,此时应轻提转刀锋,稍移动刀锋1~2mm,再继续进针刀。当患者出现酸、胀、酥感时,即示到达病变部位,便可施行针刀剥离术了。根据临床观察,小针刀疗法治疗肩周炎,疗效明显优于封闭疗法,具有疗效显著、操作方便、组织损伤小等特点,是治疗肩周炎的一种较理想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笔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体会到,对顽固性肩周炎的治疗,在针对肩关节治疗的同时,对颈椎进行相应的治疗,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2]朱汉章.小针刀疗法[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

[3]黄建芬.重症肩周炎的综合治疗[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1;17(10):579.

[4]唐军凯,陈光.应用运动测力器综合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等的观察[J].中华理疗杂志,1998,21(4):239.

第7篇:肩颈疏通理疗方法范文

关键词:颈椎病颈痛;针刺;经皮穴位电刺激

现代西医将颈椎病(CervicaI SpondyIosis,CS)分为六种类型,属颈型颈椎病最为常见。在治疗颈椎病颈痛上,主要采用理疗和药物疗法。而传统中医学认为颈椎病属于"痹证"的一种,其主要病机为风寒痹阻、劳伤血瘀、肝肾亏虚等。该病发病缓慢,以颈部疼痛酸胀僵硬为主且伴有肩部发沉有压疼感、背部肌肉发紧、头部劳累过度后感觉头痛头晕等显现出现。为了进一步治疗颈椎病颈痛,我院针灸科近年来将针刺联用经皮穴位电刺激应用于颈椎病患者的治疗。本研究拟对比观察针刺与针刺结合经皮穴位电刺激对颈椎病颈痛的治疗影响,为临床研究颈椎病颈痛提供新的思路,从而取得较为显著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所收治的颈椎病患者258例,应用SASS软件由计算机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29例和对照组129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患者78例,女性患者51例,平均年龄(63.6±7.6)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69例,女性患者60例,平均年龄(65.1±7.3)岁;所有患者一般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258例患者均经中医辨证为风寒痹阻,所有颈椎病患者标准如下:①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颈椎病的诊断标准;②以颈项强直为主;③影像学检查确定为颈椎病。

1.2方法

1.2.1对照组 远端取双侧悬钟、后溪、昆仑穴为主,近端取颈夹脊穴、风池、大椎穴为主。根据患者具体症状配用局部阿是穴。根据患者体型大小,采用一次性针灸针,规格为0.35 mm×25mm,在穴位处进行消毒,并在上述穴位运用平补平泻进行针刺,进针深浅根据穴位而定,得气后留针15~20min,1次/d,共计10次。

1.2.2观察组 先运用经皮穴位电刺激针灸治疗仪,选取颈部颈夹脊穴、风池穴、大椎穴等,方法如对照组所述。消毒电极片与刺激部位,在橡胶电极片与皮肤接触处涂导电膏,以加强导电。将每对经皮穴位电极片分别粘贴在脊柱同侧颈夹脊穴、风池穴、大椎穴;选择连续波,电刺激频率在2~100Hz之间,波宽一般选用150~300微秒(us),调节时根据患者的耐受量、透入腧穴的深度而灵活运用,治疗15~30min/次后,休息5min在进行如同对照组的操作,1次/d,共计10次治疗。

1.3疗效结果

1.3.1疗效标准[1] 根据我国《颈椎病疗效评定的研讨》并参考《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相关疗效拟定。显效:治疗后比治疗前的症状明显好转,颈部肩部背部的疼痛僵住度减轻,治疗效果70%以上;有效:症状好转,颈肩背的疼痛僵直度有所缓解,但部分症状并没有得到缓解,治疗效果30%以上;无效:治疗后患者的颈肩背症状均无变化,治疗效果不足30%。

1.3.2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及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组间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观察组分为3类:显效、有效、无效,数据分别为96例、28例、5例;总有效率96.13%;同上对照组也分为3类:其数据为87例、26例、16例;总有效率87.6%。两组患者的总有效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颈椎病是临床长期反复好发的常见疾病之一,以伏案工作、学生最为多见。它是由于颈椎椎骨质增生,颈项韧带钙化、椎间盘组织退行性改变刺激压迫其周围组织结构(神经根、脊髓、血管、交感神经等),出现一系列相应症状和体征的一种疾病[2]。目前临床治疗颈椎病以针刺治疗为主,针刺治疗可以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改善气血运行的作用。同时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是以缓解疼痛为目的将特定的低频脉冲电流输入人体的治疗方法。该方法操作简便、无创性且镇痛效果良好。通过进行持续性电刺激,使病变局部肌肉震颤起到止痛效果。虽然针刺与经皮穴位电刺激在治疗颈椎病颈痛方面各具优势,但都有一定局限性,如针刺入时疼痛感觉、需要人员的监管等,以此同时,经皮穴位电刺激很难达到针刺要求的循经传到感觉效果且治疗部位局限等[3]。相关研究结果发现[4],单用针刺治疗颈椎病颈痛的疗效率为94.74%,而采用针刺结合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颈椎病颈痛患者的有效率达到100%,说明两种治疗方法相联用,不但快速缓解患者疼痛加快疗效,且更易为患者接受。

本研究中运用传统针刺疗法(以手足太阳经和局部取穴为主,包括颈夹脊穴、风池、大椎、悬钟、后溪、昆仑等穴位,颈夹脊穴可舒筋骨、通经络,疏导颈项部气血;后溪、昆仑分属于手足太阳经,两穴上下相配,功在疏导颈项、肩胛部气血;悬钟为髓会,有滋肾壮骨,以达治病求本之功,再根据患者证型辅以其他穴位)与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联合应用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中,显效96例、有效28例、总有效率为96.1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7例、26例及87.6%,观察组临床疗效更佳,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二者联用不仅可以发挥两者的优势,还能通经活络、调畅气血,加强局部刺激,从而起到镇痛止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谭惠民,高维滨,秦继红.夹脊电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吉林中医药,2013,1:86-87.

[2]刘希良,张建华,秦黎红.不同年龄阶段颈椎病临床研究进展[J].针灸临床杂志,2008,24(10).

第8篇:肩颈疏通理疗方法范文

颈椎病(cervicalspondylosis)又称颈椎综合征、颈椎退行性脊椎病等,是指因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改变刺激或压迫邻近组织(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并引起各种症状和(或)体征的一组证候群,属于中医“痹症”“眩晕”“项强”等范畴。颈痛多见于颈型颈椎病,属于颈椎病发病的早期,主要表现为颈项部酸胀、疼痛、不适、有僵硬感,活动时有异常作响,颈部软组织受凉后症状加重。因其症状轻微、短暂,以局部症状为主,有时呈一过性,易被忽视,因而可能发展成更加严重的其他各型颈椎病。据统计,我国颈椎病患者已超过1亿,发病率约为17.3%,且还在不断增加;30岁以下的青年患者约占患者人数的11.1%左右,低龄化趋势日渐明显。针灸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已得到国内外的广泛认可,Trinh分别在2007年1月Spine杂志及2006年7月CochraneDatabase发表了最新的针灸治疗颈痛系统性文献评价,在分析了最新文献的基础上作者认为:相对于安慰针常规针刺组,有证据说明针灸治疗颈痛确实临床有效,这标志着针灸治疗本病已取得了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故如何拓展思路,对针灸治疗本病的方案进行优化改进,以进一步提高疗效,将是本病针灸临床研究的下一个重点。本病临床治疗的疗效目标可分为近期疗效及远期疗效两个方面:“近期疗效”追求的是在最短疗程内缓解患者症状,“远期疗效”追求的是降低本病的复发率。分析国内外文献资料[9-10]显示,目前针灸治疗本病的取穴思维主要局限于局部取穴及循经取穴,“局部取穴”主要采用颈肩部的百劳、风池、大杼、颈部夹脊穴等,“循经取穴”主要采用上肢的外关、曲池、后溪、中渚等。笔者在临床上发现,如果仅限于这样的治疗思路,针灸治疗本病的近期疗效及远期疗效无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本病以颈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笔者根据中医古籍“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的理论,采用心俞、神门等穴,并根据颈椎病为骨骼退行性病变的本质及中医“肾主骨”理论基础,采用肾俞等穴,归纳为“从心肾论治颈椎病颈痛的针灸优化方案”,并与常规方案对比。本研究通过一项单盲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应用国际认可的NorthwickPark颈痛量表(NPQ)作为主要疗效指标,以评价针灸从心肾论治方案治疗颈椎病慢性颈痛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受试者均来自2009年9月至2010年10月广东省中医院针灸门诊,共纳入患者116例,在干预和随访过程中心肾针刺组脱落2例,常规针刺组脱落3例,最终完成观察111例,其中心肾针刺组55例、常规针刺组56例,占总纳入病例的95.69%。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详见表(表略)两组患者治疗前性别、年龄、病程、低头习惯、曾经治疗情况、中医辨证分型及临床诊断等方面进行卡方检验或方差分析等比较,差 异 无 统 计 学 意 义 (均P>0.05),具 有 可比性。

1.2诊断标准依据《临床诊疗指南:疼痛学分册》[1]颈椎病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1.3纳入标准①成年男性或女性,符合上述诊断标准,以颈痛为主诉者;②近3个月有颈部疼痛、僵硬感病史,伴或不伴有肌肉骨骼系统阳性体征,达到平均每月发作1次;③纳入时视觉模拟量表评分大于3分;④颈椎X线片(正侧位)符合颈椎病诊断标准中X线片的要求,或者MRI、CT显示有颈椎退变或颈椎间盘突出;⑤年龄18~65岁;⑥近3个月内未接受过颈椎病针灸治疗;⑦自愿参加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能配合治疗及随访安排。

1.4排除标准①符合脊髓型颈椎病诊断标准;②患严重其他系统疾病如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③有颈部外伤史,有颈部骨折或手术史,系统性骨或关节疾病;④畏惧、拒绝针灸者,或近3个月接受过颈椎病针灸治疗者;⑤目前正在接受颈椎病其他治疗;⑥孕妇或哺乳期妇女;⑦拒绝签署知情同意书,不配合治疗方案安排者。

1.5剔除和脱落标准①受试者在治疗期间自行采用如理疗、按摩、贴敷等对颈痛症状有效的其他疗法;②试验过程中出现严重不良事件或严重的合并疾病;③受试者依从性差,未按医嘱进行治疗者;④患者自行退出研究;⑤病人随访期间因各种原因失访。

1.6随机及盲法的实施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设立心肾针刺组和常规针刺组,采用简单随机化方法,把估算的样本含量输入PEMS3.1统计软件包,得出顺序号、随机种子数和分组结果,制作随机卡片,放入不透光信封密封。临床实施时将合格病例按纳入试验的先后顺序对应信封上的序号顺序拆开信封,依照随机卡片上的提示进行分组。本研究已取得广东省中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同意,委员会批件文号为:201103,已于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注册号为ChiCTR-TRC-11001352。

2治疗方法

2.1及操作环境两组受试者取坐位,充分暴露治疗部位。针灸师均具有5年以上针灸临床经验。在实施干预时,室内温度约为25℃左右。

2.2心肾针刺组①针刺:穴取百劳、神门、腕骨,后两穴左右交替取穴,采用0.35mm×25mm苏州天协牌一次性针灸针,直刺10~30mm,每个穴位均采用调气法,即徐入徐出,行平补平泻手法,至得气后留针30min,每隔10min运针1次。②直接灸:穴取大椎、心俞和肾俞,针刺后休息5min进行直接灸,直接灸使用南阳卧龙汉医艾绒厂生产的常规艾绒,制成高1cm、直径约0.8cm中型艾炷。先按世界卫生组织2006年11月1日在日本茨城县筑波市召开的“经穴部位国际标准化正式会议”上制定的穴位国际标准选取穴位,在穴位上涂少量由广州敬修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万花油,用于粘紧艾炷及防止烫伤。将做好的艾炷置于穴位上进行直接灸,至病人言灼痛时用镊子移走,每穴各灸5壮。③埋皮内针:穴取百劳、单侧心俞和肾俞,直接灸后休息5min进行穴位埋针治疗。使用由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生产的华佗牌揿钉型皮内针,长度为2~3mm,用安尔碘(上海利康消毒高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常规消毒穴位,用消毒镊子夹住针圈,对准所选穴位与皮肤呈30°~45°角斜刺揿入,以3M医用胶布固定,直至下次治疗时方取下。

2.3常规针刺组①针刺:穴取百劳、中渚,穴位皮肤常规消毒,直刺10~30mm,每个穴位运针(同心肾针刺组)至得气后留针30min,每隔10min运针1次。②直接灸:穴取大椎、百劳及肩中俞,每穴各5壮,操作方法同心肾针刺组;③埋皮内针:穴取百劳及肩中俞,操作方法同心肾针刺组。本组所使用的针刺针及艾绒、皮内针等器材均同心肾针刺组。

2.4疗程两组均每周进行2~3次治疗,10次为一疗程,5周内完成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观察疗效,并随访3个月。考虑到受试者的依从性及临床研究实践情况,规定至少完成8次治疗即为有效观察病例。

3疗效观察

3.1观察指标NorthwickPark颈痛量表 (NPQ):该量表由9个条目组成,从疼痛程度、症状持续时间、夜间的针刺或麻木感、疼痛对睡眠的影响、对社交活动的影响、搬抬重物、读书/看电视、工作/做家务和驾驶汽车9个方面评价患者的疼痛和功能状态,总分为100分,积分越高,提示患者颈痛病情越严重。本研究使用的NPQ量表为香港浸会大学引进翻译的中文版。根据参考文献[10]报道,认为NPQ得分较前下降5分即为有临床疗效,以此为标准进行疗效评定,换算出不同时间点NPQ得分的4个差异率。差异率=[(NPQ初诊得分-各时点得分)÷NPQ初诊得分]×100%。3.2评价时点NPQ量表在治疗前、治疗5次后、疗程结束后、随访1个月后、随访3个月后,共5个时点进行评价。

3.2统计学处理采用EpiDataV3.1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管理与分析。计量资料(如年龄、病程、量表评分值等)采用均数±标准差(x珚±s)表示,组间及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或配对符号秩和检验),多时点评分数据采用重复方差分析(非正态分 布 且 方 差 不 齐 采 用 秩 和 检 验(Kruskal-Wallis));计数和等级资料(如中医证候、诊断分型、低头习惯等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统计检验采用双侧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α<0.05。

3.3疗效指标分析(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时间点NPQ评分比较(见表4)由表4所示,对各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5次后、治疗结束后、1个月后随访、3个月后随访,共5个时点的NPQ评分进行评价比较,组间评分差异经t检验提示,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时点组间积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多元方差分析结果提示,各观察时点作为个体内差异因素在不同时点的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5);但作为个体间差异因素的不同干预方法和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NPQ得分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图1两组颈椎病患者各时点NPQ评分值变化趋势图(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时间点NPQ评分差异率比较经方差分析,两组间各时间点NPQ评分差异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综合的情况,可认为干预后和随访期间两组患者的NPQ评分均较干预前下降(图略),经治疗后各时点间两两比较及多元方差分析,以不同干预时点作为个体内差异因素,两组治疗均显示随着疗程延长,积分渐降低,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治疗均有效,但两组间差异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故可推断:认为心肾针刺组和常规针刺组在以NPQ量表评分作为指标的评价中总体疗效相当。

3.4分层分析从以上数据分析可知,两组在以NPQ量表评分作为测量指标的评价中总体疗效相当,故对本研究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在不同病程和不同年龄段人群中,两组治疗方案结果有显著差异,具体如下分析。(1)病程分层按本研究受试者病程的具体情况,经探索性分析后,将本次研究的受试者分为病程在7年以内和在7年以上两层。按照不同病程分层对受试者NPQ各观察时点评分进行分析,各层受试者在不同时点的NPQ评分均数水平如表(表略)分别对各观察时点进行比较,经方差分析,发现病程≤7年人群中,两种治疗方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于病程在7年以上的人群,在治疗前、治疗5次后及治疗结束后3个观察时点,两种治疗方案结果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两次随访观察时点,则两种方案结果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提示在以NPQ量表作为主要疗效指标的评价中,从心肾论治颈椎病颈痛的治疗方法对病程在7年以上人群的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组,而在病程≤7年人群中常规针刺组与心肾针刺组疗效相当。(2)年龄分层参考联合国WHO组织的人类年龄划分标准,将本研究的人群按年龄分为以下几层:青少年18~35岁;中青年36~44岁;中老年45~65岁。按照不同年龄分层对受试者的NPQ各观察时点评分进行分析,各年龄层受试者在不同时点的NPQ评分均数水平如表7所示。由表7结果提示:经方差分析,不同年龄段作为个体间差异因素在治疗后不同时点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不同年龄层患者在干预过程中的NPQ评分存在差异。各年龄段观察值趋势见图4~图6。由表7可知,对治疗前后各观察时点分别进行比较,经方差分析,发现青少 年人 群 和中 青 年人群两 组间差 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中老年人群中,除治疗前观察时点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外,其余干预后各时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综合上述分析结果,提示在以NPQ量表作为主要疗效指标的评价中,从心肾论治颈椎病颈痛的治疗方法对中老年人群(年龄45岁以上)的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组。

3.6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包括针刺出现的疼痛、局部酸胀、麻痹等,均未做针对性处理,患者症状在2~3天后自行缓解。

第9篇:肩颈疏通理疗方法范文

“冬病”的易发人群多为虚寒性体质,也就是俗话说的没有火力。通常的症状是手脚冰凉,畏寒喜暖,怕风怕冷,神倦易困等,中医叫阳气不足,也就是自身热量(能量)不够,产热不足,寒从内生。“冬病”为何要“夏治”呢?是因为冬病患者本身体质就偏于虚寒,再加上冬天环境也是寒冰一片,两寒夹击,便毫无解冻的可能。所以在冬天治寒症,就像是雨天里晾衣服,是很困难的。然而在盛夏之际,外界是暑热骄阳,里面是心火正盛,这时积寒躲在后背的膀胱经和关节处,最易被赶出来。但若是阳气衰弱,里面没有推动之力,就会错过排寒的大好时机。再加上有很多人,体质本来就有些阳气不足,夏天再痛饮去暑的饮料,如冰镇啤酒、凉茶、冰水果,然后整日在空调房里工作,那真是陈寒未去,又添新寒。寒气是会沉积的,且身体被寒气侵袭的地方,必会气血瘀阻,这叫做“寒凝血滞”。若寒气停留在关节,就会产生疼痛,停留在脏腑就易产生肿物,停留在经络就会使经络堵塞,气血也就流行不畅,不但会四肢不温,也常会有手脚发麻的症状出现。所以倘若不在夏日去除积寒,等到秋风一起,外寒复来的时候,就会内外交困了。

冬病夏治方法多

“冬养三九补品旺,夏治三伏行针忙。”这是古时中医养生的一个场景。冬病夏治适用于阳气不足、肺气虚弱、虚寒疼痛和一些免疫功能低下类的疾病。无论内服还是外治,均起到鼓舞正气,祛除宿邪、痰饮、淤血,疏通经络,活血通脉,温经散寒等作用,使人体阳气充沛,抗寒能力增强,经络气血贯通,并针对体质不同,通过益肺、健脾、补肾的药物扶助人体阳气,纠正虚寒体质,使气血流畅,水谷精微输布正常,达到治本的目的。冬病夏治特别适宜于以下病症:

内科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咳嗽、阻塞性肺气肿、体虚易感冒、肺间质疾病、肺功能不全、各种关节炎;

儿科疾病:14岁以下儿童患有哮喘、咳嗽、支气管炎、体虚易感冒;

耳鼻喉科疾病:慢性鼻炎(过敏性)、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过敏性)、咽异感症(梅核气)、体虚鼻炎发作者;

其它:肢体麻木痹痛、寒湿腰腿痛、肩周炎、冻疮、面瘫、中风偏瘫、各种关节炎。

冬病夏治有5个常用方法:

穴位贴敷

这一疗法是在夏季三伏天,根据中医辨证理论,采用中药制剂贴敷于经络上的特定穴位,药物经皮肤由表入里,到达经络和脏腑,达到治疗目的。中医用白芥子、元胡、甘遂、细辛、生姜等通络、散寒、祛湿、补气血的中药研成细末,调成泥状,根据病情选取不同穴位贴敷。贴敷的部位一般以经穴为主,临床常用的穴位有肺俞、定喘、膏肓、大椎、中府、膻中等。

艾灸

以艾叶为原料,做成艾绒、艾柱和艾条,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体表的腧穴或疼痛处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及药物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温通经脉、调和气血、协调阴阳、扶正祛邪。相比穴位贴敷、刮痧和拔火罐,艾条是用实火祛除身体里的湿寒之气,属于劲道比较足的疗法,所以容易上火的人不建议用艾条,否则内火加外火就会虚耗人体的津液。

刮痧

刮痧是用刮痧板蘸刮痧油按一个方向刮动,刮痧能刺激经络穴位,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出现青紫色出血点,也就是俗话说的“痧”,以改善局部微循环,起到疏通经络、舒筋理气、祛风散寒的作用,使人体的神经、循环、免疫、排泄等系统兴奋起来,加快新陈代谢。

割治

割治方法是把手指的末节正中割开一个小口,摘除少量皮下脂肪组织,并在局部施行刺激。该方法对于哮喘和消化道疾病有很好的疗效。

拔火罐

拔火罐也是冬病夏治的常用中医方。用拔火罐冬病夏治的原理和刮痧差不多,都是刺激经络穴位,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来疏通经络祛除寒气。

常见冬病的夏治法

哮 喘

洋洋从小就患上了支气管哮喘,每年冬天都犯病,犯病时让人感觉他气喘不上来,并伴有严重咳嗽,而且食欲不振,寻医问药五六年,治疗效果都不好。在采用“冬病夏治”的敷贴治疗后,原先很频繁的咳喘发作明显减少了,呼吸也变顺畅。

哮喘,是一种气道的慢性变异性炎症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全世界约有1.5亿人患有此病,其中儿童占有相当的比例。目前不少家长都误以为只要小孩长大了哮喘就可以自然痊愈,往往忽视了对孩子的治疗,这种观点是十分错误的,其实,成人哮喘患者大多是幼年患病。由于小孩大多病情较为单纯,加上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正是治疗哮喘的最好时机,只要坚持治疗,不少患儿到青春期后都可以痊愈,如果治疗不及时,容易导致病情反复发作,甚至诱发肺气肿、肺心病等严重并发症。

哮喘的“冬病夏治”疗法主要包括中药、针灸、拔罐、理疗等多种中医方法。

中药内服法

哮喘的冬病夏治以补肺健脾、健脾益肾、温肾壮阳、化痰活血、温经通络为治则,可选用不同的中药方剂,如补肺汤、生脉散、二陈汤、六君子汤等,也可选用中成药,如玉屏风散、生脉饮、金匮肾气丸、冬虫夏草制剂等。

中药穴位贴敷

中药穴位贴敷用于治疗咳喘源于清代《张氏医通》中的白芥子涂法,是选择一些具有止咳平喘、温肺化痰、疏通肺络且具有穿透作用的中草药,做成贴敷制剂,依据临床辨证和个体差异,贴在患者相应的穴位上,达到针药并用的治疗效果。

因为穴位贴敷属于中医外治法范畴,不经过消化道,很少通过肝脏、肾脏代谢,因此不需要特殊忌口,不需要停服原有日常口服用药,与口服药物配合使用,能起到相辅相成的效果。临床上应用穴位敷贴来治疗儿童哮喘也取得了较好疗效,据报道,有效率约为80%~90%。

敷贴的穴位一般取定喘、肺俞、脾俞等背部穴位。敷肺俞既可散肺中留伏之寒邪,又可补益肺气;敷脾俞可调整脾胃功能;敷定喘可有平喘止咳之功效。敷贴时间依患者的耐受度为限,一般每次2~3小时,病情严重者可适当延长时间。

非药物疗法

冬病夏治哮喘除了内服和药物外敷治疗外,还有针灸疗法、拔罐疗法、推拿疗法、饮食疗法等。针灸疗法取患者膻中、肺俞、脾俞、肾俞、足三里、丰隆等穴,三伏时节隔日1次,共15次。拔罐疗法取膻中和双侧膏肓、肺俞、脾俞、肾俞等穴,每次拔罐5~10分钟,隔日1次,共15次。推拿疗法使用捏脊手法,由尾椎两旁开始沿脊柱向上捏至大椎两旁,每次捏脊10遍,每日1次,连续30日。以上方法对哮喘的防治均有一定的效果,可根据个人的体质和适应能力选用。

冻 疮

小美是个爱漂亮的姑娘,可是每到冬季就有个烦恼困扰她:手上的冻疮。尽管她的保护工作已做得够好,比如带手套,比如及时地抹上护手霜,可是手上的冻疮却还是年复一年。在医生的建议下,她采用了冬病夏治疗法,今年冬天第一次手上冻疮没有复发。

冻疮是冬季的常见病之一,在气温10℃以下的湿冷环境中易发生。初起损害为局部性红斑或暗红带紫色肿块,触之冰凉,有痒感,受热后痒感加剧。重者出现水疱,内含淡黄色或白色浆液,破溃后形成糜烂或溃疡,自觉疼痛。冻疮如果在夏天就积极防治,当年冬天即可见效。

治疗方式:

1、选用成熟的紫皮独头蒜,剥去外皮,捣碎成泥,在阳光下曝晒至温热,将蒜泥薄薄地涂在冬天易冻伤的部位。每日涂3~5次,连续5~7天。

2、取干红辣椒5~7只,加水煮沸成辣椒汤,待水不烫时泡洗易患冻疮的部位,每日1次,连用5天。

3、取鲜芝麻叶在生过冻疮的皮肤上搓擦20分钟,让叶汁留在皮肤上,1小时后用水洗净。每日数次,连擦1周。

4、生姜切片磨擦常患冻疮处,每日1~2次,连擦1周。

5、红花10克、桂枝15克,煎汁擦洗易冻伤部位,每日1次,连用5天。

6、鲜茄根50克,水煎浓汁后待不烫时洗擦患处,每日1次。

过敏性鼻炎

阳女士患有过敏性鼻炎10余年了,每到冬季就喷嚏连连、清涕如水,常常因为鼻塞难以入眠,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工作。在多家大医院诊治过,当时症状好转,过段时间还是照样复发。后来阳女士听说中医有冬病夏治敷贴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方法,于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到某中医院进行了敷贴治疗和配合中药内服。治疗一年后,打喷嚏、流清涕、鼻塞症状明显减轻,发作频率也减少了。治疗第三年,阳女士的过敏性鼻炎大为好转。

过敏性鼻炎多发于春秋季节,而不是最寒冷的冬季,为什么要冬病夏治呢?这就要从过敏性鼻炎的本身说起,第一,研究发现过敏性鼻炎患者多属于阳虚寒盛体质,他们怕冷,遇寒就容易发病,冬天常会感觉到四肢尤其是手脚冰凉,冬天不愿意活动等。第二,过敏性鼻炎的症状如流清鼻涕、鼻痒、喷嚏、鼻粘膜苍白,遇寒多发或加重等都是寒证的体现。虽然冬季不是过敏性鼻炎的最高发季节,但过敏性鼻炎却是典型的冬病。

敷贴疗法是过敏性鼻炎使用最多的冬病夏治方法,常选用辛香、逐痰、温阳、驱寒的中药,比如白芥子、竹沥、地鳖虫、生姜汁等中药,结合现代远红外技术和透皮给药技术制成膏药。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天突、膻中、肺俞、心俞、膏肓、大椎、百劳、大杼、定喘等穴位作贴敷治疗。

为了预防过敏性鼻炎的发生,在日常饮食中,可多食清淡之品,少食鱼、肉滋腻之品,避免辛辣烟酒刺激之物,以防止痰热内生而诱发外感引起过敏性鼻炎的发生。此外,有针对性地制作一些食疗药膳服用,对预防和治疗过敏性鼻炎、改善症状也将会起积极作用。

颈肩腰腿痛

冯先生从事广告设计工作,整天操作电脑,工作十分紧张,下班后,又迷上“打网游”,每日在电脑前长达十几个小时。

去年冬天冯先生感觉整个颈椎部位酸胀僵硬,疼痛难忍,甚至出现肩背手指麻木症状。因气候寒冷,虽多次治疗,效果仍不够理想。冯先生听说冬病可以夏治后,于今年夏天到中医院治疗。

颈肩腰腿病痛是中老年最常见的疾病,常出现疼痛、麻木、僵硬等症状。其原因主要由于身体虚弱,风、寒、湿邪乘虚而入,流注于经络、关节、肌肉,气血运行不畅所致。近年来该病有年轻化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有:职场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大、工作超负荷;电脑职业病,缺少一定的体育锻炼和休闲活动空间;最关键的一点,颈肩腰腿痛大多为夏天贪凉,冬天挨冻,风寒入骨所至。

颈肩腰腿病痛最适宜“冬病夏治”。夏季阳气旺盛,医生通过有针对性地给病人内服中药,实施推拿疗法,配合穴位敷贴、穴位注射、小针刀、刮痧、火罐、浮针等方法,皆可帮助病人解除疾病痛苦。下面是几种常风的颈肩腰腿痛的冬病夏治方法。

肩周炎:该病又叫“五十肩”、“冻结肩”,其主要症状为一侧或双侧肩周疼痛,且伴有肩关节外展及其外旋功能受限。中医认为,该病多因人体的肾气不足、气血渐亏,加之长期劳累或受凉而形成。在夏天,一般对该病患者可采取补气血、益肝肾、温经络、祛风湿的方法进行治疗。患者可将独活寄生汤加减后用水煎服。其主要方药有:独活9克,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肉桂心、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各6克。同时,患者还可采取外治法进行治疗。方法是:取葱汁、姜汁、蒜汁各150毫升,凤仙花汁50毫升,米醋150毫升,面粉30克,牛皮胶60克。先将葱汁、蒜汁、姜汁、凤仙花汁及米醋放入锅内煎煮,煎成浓汁后再加入牛皮胶及面粉,继续煎至膏状为止。然后将药膏分别贴敷于患者患侧的肩髃、肩髎及曲池穴上,用纱布覆盖,用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10天为一个疗程。

膝骨性关节炎:该病是人体的一种退行性病变,其主要症状是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该病一般在冬春和秋冬交界时期较重,而在夏季较轻。在临床上,患者可在每年的夏季用中药热敷的方法进行治疗。方法是:取透骨草、伸筋草各30克,苏木、海桐皮各20克,嫩桑枝、威灵仙各15克,红花、鸡血藤、白芷各12克,乳香、没药、川乌、草乌、秦艽、全当归各9克。先将上药用布包裹后放入锅中,加入1000克的清水煎煮40~50分钟后取出药包,然后将两条毛巾浸于药液中,待药液温度晾至38~42℃时,取出毛巾将其敷于患处。每次敷30~40分钟(要保证药液的温度始终保持在38~42℃)。患者每日可敷1~2次,每治疗一周后,要间隔2天时间,21天为一个疗程。一般每剂药可连用2~3天。

风湿性筋骨痛:该病属于中医“痹证”的范畴,其病变部位主要在颈肩、腰背、肘关节、腕关节和膝关节等处。患者主要有关节酸痛的症状。治疗该病应以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为主,可在夏天采取如下方法进行治疗:取生首乌、生川乌、山奈各20克。将上药共研细末后置于棉垫上,再将棉垫敷于患处并用胶布固定,然后用热水袋在棉垫外热敷。

总之,夏季是治疗颈肩腰腿痛的最好时机,不但有治疗作用,还有预防意义。

“冬病夏治”禁忌需知晓

冬病夏治是近年来较为流行的中医疗法,随着人们对冬病夏治的了解,越来越多的人到中医院治疗,甚至出现治疗扎堆的现象,但以下人群不宜冬病夏治。

湿热体质者。简易判断有内火、湿热体质的人的方法是,观察分泌物和舌苔。如果痰或鼻涕为黄颜色,且比较黏稠;舌质发红且舌苔干燥,或舌苔黄腻(舌面上有一层像黄油般黏腻的苔),这种人就不适合来做贴敷。相反,如果分泌物为白色且比较稀,舌淡红,舌苔薄白者则属于虚寒体质,适合做冬病夏治。

瘢痕体质、虚弱怕痛、支气管扩张、正在感冒发烧者及血糖不达标的糖尿病患者。虽然贴敷对大多数人来说只是有点微热感,但本疗法可能有10%左右的起泡率,有些人可能会出现皮肤起泡、痛痒难忍的状况,所以不适合瘢痕体质的患者。对那些长期咳嗽,甚至有咳血病史的人,建议最好先去拍肺部CT,如果确认是支气管扩张患者,最好不做贴敷,因为这类病人多是湿热体质,不适合做冬病夏治。至于疾病急性发作期的患者,敷贴后则会加重病情。而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未能控制良好,则皮肤一旦破损很难愈合。

特殊人群。如果患有非虚寒性的疾病如痔疮、湿疹、咳血、发烧、痰黄等或体质阳热,敷贴效果就不明显。另外,孕妇、肺结核患者、恶性肿瘤患者、过敏体质者是敷贴的禁忌人群。

同时,治疗期间,还要注意从饮食、药物及起居方面综合调养:

一是慎用辛燥之品,以防伤阴。夏季气候炎热,易伤阴液,而辛温香燥之品容易导致燥热内盛,暗耗津精,所以应慎食肉桂、花椒、大茴香、小茴香、狗肉、羊肉和新鲜桂圆或荔枝等等。

二是忌大量服用寒凉之品。夏季炎热,往往易贪凉饮冷,若大量进食寒凉之品,则易致中阳受损,脾胃虚弱,甚至损及一身之阳气,轻则泄泻腹痛、恶心呕吐,重则造成阳虚宿疾;贴敷的要避免电扇直吹,不要把空调温度调得过低;贴敷的当天最好不要洗澡,尤其不能在局部用力搓擦。

三是慎食大量肥甘滋腻之品。夏季易生暑湿,湿热之邪易侵袭人体,若服用大量肥甘之品,则易导致内外湿热之邪合击人体。不要吃海鲜等“发物”。

四是忌过量运动。以免汗出过多,导致气阴两虚。

为确保疗效,患者还应注意以下几点:一般药饼要贴4~6小时,小儿2~4小时。刚贴上去时感觉凉凉的,稍过一会儿,局部会有发痒发热的感觉,如果贴敷部位疼痛或烧灼感厉害难以忍受,可自行早些揭掉,但一定要贴过午时。如果没有什么特别的不适,可适当延长贴敷时间,但睡觉之前一定要揭掉。第一次贴的时间不必太长,主要了解一下药性,最好别把皮肤贴出水泡,以免影响第二、第三次的治疗。

若皮肤起泡,泡内的淡黄色液体时间短的几小时即可消失,长的可持续数天水泡才完全吸收结痂。气候炎热、贴敷时间长,容易起泡。水泡小的让它自然吸收,或在水泡表面涂一些氧氟沙星凝胶;如水泡大的,可用消毒针头挑破水泡排除水液,保持皮肤不擦破并干燥,外涂擦氧氟沙星凝胶或用艾条灸均可。若水泡破裂不小心感染的,局部涂擦消炎膏,外用消毒敷料保护。

有个别患者可能局部有黑褐素沉着,属正常现象,十余天后色素可自行消退。所以,首次接受穴位贴敷治疗时,最好不选择暴露部位的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