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树立创新意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同时我们还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创设一个“创新”的学习环境,将数学教学环节设计成一个“创新”的过程,让学生自始自终处于积极“创新”氛围中。
1创设实践环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教师应注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指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例如,“元、角、分的认识”和“千克、克的认识”是二年级的教材内容,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只是盲目的接受,死记硬背,难以理解,不会用书本上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此,教师设计了一份调查报告,创设一个“虚拟超市”的情境,利用网路,让学生进行“网上购物”。学生兴奋不已,都迫不及待地想做网上“顾客”。根据电脑显示,学生自己可以充当售货员,点击食品到盘称上去称,然后根据单价算经额。也可以是顾客,任意地购物,但要注意节约,有计划地花钱,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
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既学到了数学知识,又接触了生活实际,还学会了网上浏览和网上购物的知识,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可以通过网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缩短了教材内容和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长了学生的才干。
2创设情境环境。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如:六年级数学《圆》一课在探讨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的、车轴要安装在圆心位置这一问题时,教师借助网络的资源共享优势下载了一个课件,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一片绿色的草地,一只小猴子坐着一辆安装着方形车轮的车,在音乐的伴奏下开始前进。只见小猴子被车颠簸的一上一下的,学生们哄堂大笑,教师则借助信息技术接着趁热打铁,因势利导,让学生分组合作、自主探究:为什么小猴子会感到颠簸呢?是不是车轮没有棱角坐在车上就不会感到颠簸了呢?境中有趣,趣由境生,学生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紧接着教师又出示了这样的画面:小猴子坐在安装着椭圆形车轮的车上,伴随着音乐驱车前进,仍见小猴子随着车轮上下颠簸。“这又是为什么呢?”问题的又一次出现使学生在开心、恢谐的情境中兴致盎然,由“趣”到“思”,学生们经过热烈的讨论,不仅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了这一现象,而且也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的半径长度都相等,车轮做成圆形的,在滚动的时候,因为车轴安装的位置就是圆心,车轴到地面的距离可以始终保持不变,这样车子在前进时,就会保持平稳,所以车轮要制成圆的。肯定了学生的回答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再次看屏幕:一只小猴坐在安装了圆形车轮的车上,唱着歌平稳的前进。车轮向前滚动时,车轴“画”出了一条与地面平行的直线,直观的解释了车轴与地面的距离始终保持不变的道理。
又如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教师运用课件展示了生活中的各种对称的实物、图形,使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有了直观的感受,弥补了生活中见识的不足,培养了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围绕教学内容,整理有关的直观图片运用信息技术几种展示在学生面前,弥补学生生活中见识的不足。
这样运用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有效的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了探索的欲望,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有了思维的活跃,也就燃起了创造性思维的的火花。
3直观形象展示,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教师针对重难点内容,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想象,之后运用信息技术呈现真实的内容验证想象,激发学生的情感与想象,再通过口语表达展示自己的情感与想象,使思维更具深刻性,广阔性,独特性。
如:在数学《角的认识》一课,从实物中认识角的环节教师进行了这样的设计:先用课件出示生活中的实物让学生独立找角,看谁找的准,找的全,然后同桌交流,在集体汇报时,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用课件演示脱去实物中角的外衣,看看角的真面目,从而抽象出角。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之后,再让学生自己总结什么是角,这样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实物为切入点,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找角,感知角,建立角的表象,使学生对“角”的认识由形象感知抽象表达,使思维更具深刻性与逻辑性。
又如:在数学《分数的认识》一课认识四分之一时的过程。教师首先创设情境:在校园中有一块正方形的空地,其中四分之一要交给咱们班同学来绿化,你能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把这块正方形空地的四分之一表示出来吗?
接着用课件出示了方法:(1)折一折,用你手中的正方形,折出它的四分之一。(2)涂一涂,折好后,用彩笔画斜线涂出这个正方形的四分之一。(3)涂好后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得到这个正方形的四分之一的。看谁的动作轻快,方法新颖。之后教师借助实物投影展示课学生的不同分法。教师没有就此结束而是接着用课件补充了学生没有想到的不同分法。这时老师又抛出了问题:“同样大小的正方形中,得到的一份的形状不同,大小相同吗?”先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然后让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利用课件进行演示,验证。最后让学生自己准确规范的语言说出结论:都是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的大小都是这个正方形的1/4。同一图形的四分之一形状可能不同,但大小相同。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处在积极思考的状态,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课件的展示验证和语言表达的有机结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
4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在教学认识正方体后,教师课件出示两三个展开图,让学生想能否拼成正方体,再通过剪、折、粘,验证自己的猜想,这时教师利用课件进行演示,验证。再让学生根据已有的想象,试画展开图,看一看你能画出多少种?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先给足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接着让学生汇报交流,在汇报每一种方法时教师都用课件演示学生汇报过程,这样学生表达与课件的动态演示相结合,给其他学生以视觉听觉相融合的感受,这样理解的更透,而且在学生汇报演示的同时又一次次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了学生的灵感,学生又想出了新的办法。
课件出示10种正方体展开图:
关键词:管理;科学性;艺术性;基础;创新;转化。
“成功的管理,靠科学还是靠艺术?”———这曾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出现这一争论,主要是因为言论双方所站角度或立场的差异造成的。强调管理是科学,是言者重视事实知识与原理知识的结果;认为管理是艺术,是论者重视技能知识与人际知识的结果。现在,人们都已承认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必须具备这两方面的知识。正如罗斯·韦伯所说:“没有管理艺术的管理科学是危险而无用的,没有管理科学的管理艺术则只是梦想。”
1管理的科学性与管理的艺术性的内涵。
1.1管理是一门科学,它是以反映管理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有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
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在各种组织当中是纷纭复杂,别具特色的,但其中仍存在共通之处,存在着规律性。大量学者和实业家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成功,通过从实践中收集、归纳、检测数据,提出假设,验证假设,从中抽象总结出一系列反映管理活动过程中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一般方法,好让其他人在面对同样问题的时候,有矩可循,有据可依,提高成功率和可行性,不至于盲目和被动。人们利用这些理论和方法来指导自己的管理实践,又以管理活动的结果来衡量管理过程中所使用的理论和方法是否正确,是否行之有效,从而使管理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验证、丰富和发展。因此说,管理学是科学的,具备科学的特征。
科学性是管理必不可少的基础,管理者如果没有科学的管理知识和相关知识,就象哈罗德·孔茨认为的那样:“医生不掌握科学,几乎跟巫医一样了。高级管理人员不掌握管理科学,则只能是碰运气,凭直觉,或用老经验。”;而有了系统化的科学的管理知识,他们就有可能在严谨、量化、合乎逻辑的科学归纳基础上,对组织中存在的管理问题提出可行的、正确的解决办法。因为科学的管理注重自然规律、客观数据、分析结论、程序化、规范、规则、惯例、理性体验、同一性和经验运用。科学性是一种行为的严谨,为组织带来平衡和稳定,犹如骨架和躯干的作用。管理者学好管理学,能减少因违背管理的基本科学规律而造成的低效率和失误。
但是在现实中,我们又时常看到一些饱读管理经书的学者,在管理实践中却屡遭败绩。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片面强调了科学性,盲目照搬国外的管理理论;将书本上的管理原理当作教条;而管理的科学性对现实的要求过分理想化和理性化,它并不能为管理者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标准答案,它要求管理者以管理理论和基本方法为基础,结合实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求得问题的解决,实现组织的目标。因此,管理又具有艺术性。
1.2管理是一门艺术,它是指利用系统化的知识和技术并根据实际情况激发灵感、发挥创造性的技巧和诀窍。
艺术,就其本义而言,是指用形象反映现实并比现实典型的社会意识形态。一般意义上的艺术,是指那些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管理艺术,则是表现为灵活高超的管理才能和艺术化的管理方法,是打开管理活动奥妙的钥匙。
由于管理对象分别处于不同环境、不同行业、不同的产出要求、不同的资源供给条件等状况下,这就导致了对每一具体管理对象的管理没有一种惟一的完全有章可循的模式,特别对那些非程序性的、全新的管理对象,则更是如此,从而造成了管理活动的成效与管理者对管理技巧的发挥具有很大的相关性。事实上管理者对这种管理技巧的运用与发挥,体现了管理者设计和操作管理活动的艺术性。另一方面由于在达成资源有效配置的目标与责任的过程中可供选择的管理方式、手段多种多样,因此在众多可选择的管理方式中选择一种合适的用于现实的管理之中,这也是管理者进行管理的一种艺术性技能。
管理属于软科学,没有最优解,只有满意解。如何更好地管理,受天时地利人和的影响,更受管理者本身的价值观、风格和偏好的影响。如果仅凭停留在书本上的管理理论,或背诵原理和公式来进行管理活动是不能保证其成功的。管理者必须在管理实践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地制宜、审时度势地将管理知识与具体管理活动相结合,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艺术的管理注重的是灵活多变、逆向思维、创新创造、情感认知和审美感悟。艺术性是一种思维的升华,带来活跃与发展,如同流动的思想、气质和血液。艺术性是管理变化创新的灵魂。
2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并不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所以,管理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统一。
2.1管理的科学性是艺术性的前提和基础。
从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内涵可知,卓有成效的管理艺术是以对它所依据的管理理论的理解为基础的。管理的科学性决定了管理活动必须接受管理理论的指导,以管理的基本规律为行动指南。对一个管理者而言,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是十分重要的,管理的专业训练不可能培训出“成品”的管理者,但却是为通过实践进一步培训管理者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为培养出色的管理者在理论知识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管理的艺术性是科学性的突破和创新。
管理的理论价值,有别于其他学科,比如工程技术。在工程技术应用上,只要遵循它自身的科学性和规律性,通常都能够得到相同的效果,例如用同样的技术手段生产出来的飞机,一般都能飞得起来,一般无需对每一架飞机作个别的特殊处理。但在管理上则并非如此。由于每一个被管理者的性格、心理不同,不同的阶段情绪也不一样,以及每一种管理情景也有所差别,导致了同一种管理手段和技术,在管理效果上必然存在差异性。所以,仅靠“背诵原理”来进行管理活动,必然是脱离或忽视现实情况的无效活动。管理者必须懂得如何在变化着的管理实践中对管理理论加以灵活运用;懂得针对现实及管理与被管理对象的特点对科学规律进行巧妙运用,不断求新求变,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这正是管理者艺术水平高低的体现。
2.3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可以相互转化。
管理理论体系的发展过程就是艺术化管理知识与科学化管理知识不断互相转化的过程。艺术化的管理知识要不断地转化为科学化的管理知识,作为管理知识体系中规范的一部分,才能更好地指导自己的管理实践;反过来,也只有对科学化的管理知识进行艺术化的运用,边运作边探讨,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活动。我们必须重视一线管理者的直觉、悟性或经验,从中感悟和提炼科学化的管理规律。没有他们的直觉、悟性或经验,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创新的源泉。
2.4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各有自己发挥作用的场合和时机。
由于管理的科学性决定了其理论体系相对严密,而管理的艺术性决定了其在处理实际问题时相对灵活,所以两种属性在作用的发挥上各有侧重点。科学性侧重喻管理理论的学习、研究方面,艺术性侧重于管理实践的应用方面;科学性借以提高管理效率,艺术性借以提高准确性、管理适应能力;科学性主要体现在程序化和逻辑化,艺术性主要体现在非程序化和非逻辑化。管理劳动密集型企业会较注重科学性,借鉴一些成功的管理模式和制度;而管理知识密集型企业则可能较注重艺术性,要靠管理者更高层次的技巧去激发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在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管理的艺术性与科学性比例也可能是变化的。在企业创业阶段,艺术管理可能更为需要;在发展阶段,科学管理可能更为重要,而到成熟阶段,艺术性可能又上升到较重要的位置。管理的科学规律为企业实现目标指明了一条最短路径,但在实施过程中如何避免危机或使危机最小化讲究的就是管理艺术。
综上所述,管理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既有规律又不拘泥于成法,它为管理者指明了一个行动方向,又给他们留下了想象和发挥的广大空间。认识管理的两重属性,对组织和管理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只有将两者有效地结合,管理者才能运筹帷幄,组织才能有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杜。我眼中的管理。中外管理研究,2001,11.
[2]熊鹭。论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之间的关系。清华管理评论,2001,10.
[3]。管理与用人。特区文化论文"target="_blank">企业文化,1996,2.
【关键词】:创新意识 文化范围 制度化环境 创业能力 创业精神
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教育,创业能力的培养,造就大批开拓型的人才,是职校迫在眉睫的大事。那么,应该如何培养职校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呢?河北省武安市职教中心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一、此校德育课首先要学生了解现存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社会文化氛围和制度化环境。
培养职校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首先要给学生讲授目前现存的有利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提高的的社会文化氛围和制度化环境。开拓创新精神、探索冒险精神,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一种民族文化心理。因此,提高民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也是国民心理的转变过程。要在全体学生中倡导“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精神,改变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精神状态;鼓励和支持冒尖,鼓励和支持当领头雁,鼓励和支持一马当先;......。有了一种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和制度化环境,就能为中职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坚实的社会支撑。
二、此校要求德育课教师应首先不断提高创新意识,努力培养创业能力。
创造性是教师劳动的重要特点之一,也是塑造教师完美人格的重要内容。一个具有完美人格的教师必须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大胆的创新精神,勇于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具有开拓进取的意识和创新求异的品质。新的世纪,职校教师应该教育学生学会竞争,学会适应,要正确引导学生懂得时代的发展到了必须由自己来求出路、求发展的时候了,必须用超前意识去进行考虑,发现自己的优势和潜能,将自己在社会中定位,以便在新的产业结构和社会关系中寻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发展的位置,确定谋生方向,选择最佳职业。这是真正意义的自我生存和发展的竞争。职校教师如果本身没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是难以正确引导学生的。
三、此校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树立学生的创业精神。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绝大多数的职校生,都注定要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沉浮。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浪潮更是激荡澎湃。因此,教师应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目前的社会,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要使学生意识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之一主要通过市场调节配置。 要帮助学生牢牢树立“不找首长找市场”、“不靠上帝靠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创业者事业成功的内驱力。没有创新意识的人,不可能去创业,更不可能取得事业的成功。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已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德国总理科尔曾经说过:“新的毕业生要早日成为一个独立的经营者,不仅是自己创业,还要能为别人创造就业岗位。”亚太地区在澳大利亚召开的职业教育研讨会上,把“小企业家人才的培养问题”当成了一个重要议题。面对国内外就业形势,面对世界潮流,我们要引导学生早日培养创新意识,争取在日后走出社会,成就一番事业。要引导学生树立创业精神。使学生理解创业的意义,使学生转变依靠国家、依靠学校、依靠父母就业的依赖思想,树立创业光荣、自谋职业大有前途的观念。如何树立学生的创业精神呢?除了尽量采用案例教学外,还要让学生走上社会,自己调查研究,通过访问成功小企业,尤其是向职业学校毕业生中的成功者请教,自己感受社会的创业大潮,自己教育自己。
四、此校德育课把培养学生的创业心理品质作为重点。
在德育课上通过观看优秀的影视作品、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五彩缤纷的案例教学,不断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创新性、吃苦耐劳和敢于冒险的精神,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培养必胜的信念。针对目前职校生中心理品质较差的实际,通过心理辅导,不断帮助他们纠正心理偏差,排除心理障碍,从而帮助他们培养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养成乐观开朗性格,高昂积极进取、奋力拼搏的精神。为日后成功创业,为日后战胜创业路中遇到的各种艰难险阻,埋下鲜明的伏笔。
五、此校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创业实践活动。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意识;教育;刍议
创新的产生与发展创新概念是上世纪初美籍奥地利经济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首次提出的。熊彼特使用“创新”一词是用来定义将新产品、工艺、方法或制度引用到经济中去的第一次尝试。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领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人们将教育领域的这些变化称之为教育创新。人类历史跨入21世纪以来,实际上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更是一个全面创新的时代。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努力培养广大青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造就一代适应未来挑战的高素质人才,不仅是高等教育必须担负的重要历史使命,也已成为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曾经指出:“在当今及今后的一个时期,缺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造性人才,已成为制约我国创新能力及竞争能力的主要因素。”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如何培养创新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每一个大学生应该面对的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模式当中的弊端也日益凸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各个行业都迫切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但当前的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却普遍缺乏创新能力,这也日益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一个桎捁和瓶颈。主要表现为:
(一)创新的独立意识欠缺。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依附心理和盲从意识在当代大学生身上表现得比较明显,因此,不少学生缺乏一定的质疑意识和批判精神。他们不敢质疑权威、挑战权威,甚至不能完全摆脱教条主义。可能也有一些大学生会有一些新的思想意识,但唯恐别人嘲笑而不敢付诸实践,对一些问题不想去深究或不想提出自己的见解。创新意识的核心是独立思考的能力,但不少学生在学习中,只是一味地学习和接受,甚至为了混个文凭,找个工作,缺乏对所学知识结构的独立创新思考,缺乏创新意识,不敢去创新,或懒于去创新。
(二)创新的内在驱力不足。创新意识是现代社会每个人应具备的品质之一,我们应该具有创新的内在驱力,勇于创新,努力实践。但一些大学生认为,创新是科研人员所从事的工作,作为学生,没有必要搞什么创新,况且,创新是一项非常艰辛的工作,付出努力也不一定获得成功,他们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和水平,缺乏创新的内在毅力。部分大学生偶尔也有创新的热情,但由于缺乏创新的内在毅力,一遇到挫折就会放弃。
(三)创新的实践意识不强。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的讲话中强调:要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实践出真知,一些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但创新的实践意识不强,很少付诸实践或者根本不愿意付诸实践。应该说,当代大学生思想较为活跃,具有较强的探索激情,是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的,但是一些学生在实际行动中却不愿冒风险,缺少探索的自觉性、主动性,遇到相关问题不敢标新立异,不会另辟蹊径,只是按原来的思路来运作。由于创新的实践意识不强,那么就会缺乏创新的实践活动,这样,大学生就不可能把所学的科学知识变成内在的科学智慧,最终只能是把自己作为一个知识的储存器,而无法成为真正的创新型人才。
二、当代大学生创新教育刍议
针对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现状,我们应该对症下药,使创新教育真正渗透到高等教育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思维、创新能力等创新素质。创新素质是人类所特有的高级职能的表现形式,创新素质能够巩固和丰富人的综合素质,它是认知、人格、社会层面的综合体,涉及人的心理、生理、智力、思想、人格等诸多方面,是个体智力特征、精神状态和人格特征的展现。
(一)树立创新意识教育理念。要打造创新型国家,就必须要有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必备内在的创新意识。因此,在我们的大学教育中必须树立创新型教育理念,建设创新型大学。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指出“大学要有创新意识”。他说“今天,党和国家都很重视科技创新问题,投了不少钱搞‘创新工程’、‘创新计划’等等,这是必要的。但我觉得重要的是要具有创新思想的人才……”,钱老的这些论述,也意味着大学应有创新意识的理念教育。没有树立创新意识教育理念的大学,就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创新型人才。缺乏创新意识的大学教育,犹如缺乏灵性的一潭死水,是空洞的,也是盲从的。要培养具备创新意识的人才,大学应注重以人为本、尊重人性的创新理念,崇尚学术的创新理念,树立具备社会责任感的创新理念。因此,建设创新型大学首先要转变教育理念,树立创新意识教育理念,建立以创新为核心的教育模式,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培养创新型科学意识。我们应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科学合理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尤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创新意识根植于学生的心灵深入。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意识,笔者认为应做到:一是注重大学生的人性教育。一方面作为教育者要尊重学生独立的人格,关爱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具有创新的激情;另一方面教育学生要尊重他人、崇尚科学、遵从客观规律,这是从事创新活动的基本素养;二是强调创新意识教育的过程化。把创新意识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强调过程控制、过程管理,在所学各门学科中贯穿创新意识教育,使得基本知识的教育融化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内在品质,并把这种内在潜质融化为一种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内在的创新意识;三是开展大学生的个性化教育。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和差异化,充分发扬其自身优势,彰显个性,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构建创新教育实验教学模式。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知识传承为价值取向,是以“教师—教材—课堂—应试”为中心的,这种单纯的教学过程学生获得的是间接知识,忽视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发展趋向单纯化,忽略了个性。教学内容枯燥和乏味,教学方式简单死板,漠视学生差异,束缚了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形成,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缺少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经不适应经济全球化、科技国际化的竞争与合作。因此,以建立创新理念为先导,在教育目标、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全方位的探讨和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构建创新型课程体系。我们应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重视创新课程的开设,构建创新型课程体系。要以蕴含创新意识的教育理念为主导,注重学生的差异化教育,把传授科学知识与培养创新意识结合起来,进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目标的教育改革,建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型课程体系。要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开设灵感与思维、思维与科学、创造学等专业基础课,还应增加诸如创新管理、投资与理财等应用学科。使学生通过创新型课程的学习,掌握一些创造性思维方法和创造技法,让创新的个性心理品质得以加强,内在的创新意识不断丰厚,为将来进行的创新实践打下一定的专业基础。
(四)注重创新型实践活动。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客观上需要在合理确定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启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应综合运用课堂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辩论演讲法等教学方法,使学生能从多角度、多层面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可推动教学方法的改进,因此我们应推广多媒体课件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和网络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把经典的创新视频案例较为直观地展现给学生,这样可以拓展学生创新意识的思维空间,诱导他们自己去想象、去感悟,进而激发其创新灵感,树立良好的创新意识。在推动教学方法改进的同时,我们还应重视当代大学生的创新型实践活动。创新型实践活动也是当代大学生将基本理论内化为创新意识,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创新品质的必要途径。
创新意识是一种现代意识,它是衡量社会进步和民族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与内在品质,也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客观需求。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以造就出大批的创新型管理人才,为打造我们的创新型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基础教育 小学数学 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社会,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依赖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中,竞争的核心是综合实力的竞争,而创新力是这场竞争的制高点。谁占据了创新力这一竞争的制高点,谁就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基础教育是创新人才成长的摇篮,任何领域的任何一种创新都是和基础教育分不开的。
培养创新意识,训练创造思维,传授创造方法、提高创新能力是中小学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而其中创新意识的培养又是重点。创新意识是创造的前提和关键,没有创新意识的人难以立生创造思维、掌握创造方法和获得创造成果。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许多教育工作者近几年来所共同探讨、研究的焦点问题。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摆在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更新教师教育观念,树立教学的创新意识
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本人必须认真学习相关新课程改革的理论,树立创新理念。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注重自己怎样“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只重视知识结果的获得单一性接受性学习,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学生当作被动的接收器。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新意识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出现了高分低能的现象。虽然实施素质教育口号喊了多年,但因受“应试教育”和当前评价方式的影响,许多教师迫于教改的形势,课堂上只是在口头上喊“创新”,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重覆旧辙,不敢大胆地放开手脚,让学生大胆尝试,主动参于学习。即使学生参与了教学,也是教师事先布置好的,学生只是充当了教师“导演”的一个角色而已,主体性、创造性的教学只是摆的花架子,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仍然得不到有效地发挥和培养。因此,教师要加强对新课改理论的学习,在实际工作中,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的新理念,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和方法。
二、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教师只对教材、教案负责,学生只满足于完成教师教给的学习任务,完成试卷和标准答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教师往往只注重结果的评价,而很少关注学生对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思维是否具有创新性的评价。教师不敢让学生提出问题,害怕自己回答不出来而失去尊严,不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创新思维训练的氛围。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改革现在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之中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改教师的“教”变为学生的“学”
教师要创造一种每个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体验到主动获取知识的乐趣,体验到在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成功的喜悦。
2.改“应试”训练变为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训练
教师要善于启发和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去探索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努力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教师要为学生的创新训练创造条件,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造思维同时得到发展。
3.改传统的教学“专制”变教学的“民主化”
实现教学民主化是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成为一种课堂互动、彼此交流的过程:让教学在活跃、和谐的气氛中人人参与、平等对话、互相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使师生在人格上处于平等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有血有肉、有创新能力的学习主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敢于质疑,敢于向教师、向教材、向名人挑战。教师要对好质疑、好提出“怪”问题、提出超越教材范围的问题的学生,给予鼓励和引导,持热情支持的态度。这样做不仅使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得到保护,同时他们的智力和潜能才能得到开发,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培养和提高。
追求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也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对于学生来说,创新能力绝大部分还是一种潜能,教育的作用就是开发这种潜能。这对于人的一生来说,是最有价值的。事实上,创新能力是每一个人,每一个正常儿童所固有的一种能力。教育就是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我们要从小培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批评性、创造性的思维品质,使他们具有探究、发现和初步的创新能力。
三、巧妙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巧设疑问,步步深入
教师要善于科学地把握思维进展梯度,不断地制造悬念,掀起思维波澜,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望。如根据浮沉原理,设计“浮沉变戏法”的智力活动。操作的要求是:一是“变浮为沉”,使浮着的空瓶、泡沫塑料等物体沉下去;二是“变沉为浮”。让沉下去的橡皮泥、牙膏皮等浮上来。操作中学生情绪高涨,为达到目的,他们仔细观察比较材料的不同,还要思考有什么办法才能成功。大家积极开动脑筋,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在思维中理解。当同学们想出许多方法后,进一步诱导:“中国巧匠鲁班,因被齿叶草划破手指而启动了灵感,发明了锯,现在你能根据浮沉原理制作什么呢?”就这样,教师步步深入,激发了学生创造的兴趣。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设计,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2.激励学生,质疑问难
在活动教学中,激励学生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教师提问学生答的课堂教学模式,变“学答”为“学问”,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要启发学生多提问,鼓励他们标新立异。一旦提问了,起初无论质量如何,正确与否,教师要及时予以肯定,做出合理的评价。然后正面引导他们积极思考,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 小学英语 创新素质 学习创新
创新素质是人类突破旧认识、旧事物,探索和创造有价值的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创新素质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人们的学习和实践不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对英语课堂教学进行深层次思考与创造,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等等。
结合英语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小学生英语学习创新素质的培养应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树立创新教学观念
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不但要遵循上课的规律引导学生、传授知识,更要艺术地运用有声语言和身势语言,营造积极民主的课堂气氛,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共同参与言语的交际活动。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应从“师道尊严”向师生平等转变,教师应扮演多种角色,这些角色随课堂教学需要而更新。比如笔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有时是一名“歌唱家”,有时是一名“故事家”,有时是一位“咨询专家”,有时是小朋友中的一员,与学生互相平等交流,共享英语教学的乐趣,在双向交流中摩擦出新的师生观。
二、课堂竞争激发动力
在经济学中,竞争机制是市场机制的内容之一,是商品经济活动中优胜劣汰的手段和方法。这种机制能够起到调动企业积极性、优化资源配置、盘活经济的作用,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教学中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参与到各种形式的课堂学习活动中,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被极大地调动起来,懈怠的孩子也会被群体效应带动而开始变得活跃。适度竞争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激励自我实现与我自我超越,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对课堂上的孩子来说,所谓的竞争是知识和智能的竞争。孩子会因为别人在游戏中获得了奖励而产生动力,可见,适宜的竞争可以成为一种鞭策,提醒孩子不能懈怠,要不断努力。
三、启发式教学
创新意识并非与生俱来,需要一定的诱导的和启发。具备创新意识的同时,目标意识也很重要,有了目标进行创新才能有的放矢。在现实生活中,很多老师和外来学生家长无奈地发现,部分孩子对未来没有目标,这就是目标意识缺失的表现。笔者认为启发式目标教学是培养孩子创新意识和目标意识的好方法。文章续写、故事续编等都是很好的启发式目标教学,为孩子们设立了一个有的放矢的模式,找到任务,进行解决。启发式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过程,变一灌到底为激发潜能,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此外,启发式提问这种师生之间互动的形式也可以启发孩子进行思考,这是一个独立思考的习惯与能力的培养。其思考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孩子的头脑中展现出一个个火花比整个课堂沉闷的灌输要好得多。通过启发式提问,老师可以给学生设置一个个“悬案”和疑点,引发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四、强化自我创新意识
孩子创新意识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必须循序渐进,一次成功的创新经历就可以帮助孩子构建起创新的经验和创新的信心。英语作为语言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是英语的自如运用能力和英语的表达能力。笔者要求自己班级的孩子在每一节英语课的前五分钟都进行一个题目自拟的五六分钟的英语展示,以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和运用能力,帮助孩子们构建创新的信心。孩子在准备这一任务的过程中,要查询资料,接触新的单词,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转化为英语进行输出,也要进行大量的思考和实践,有的孩子还会进行排练和计时的工作。这一过程锻炼了孩子英语的能力,课堂上的成功表演也加强了孩子运用英语进行自我创造的意识。
五、引入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音乐课堂;培养;创新意识
音乐作为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在人的发展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最大优势即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然而传统的音乐教学是从专业的角度对学生进行了音乐理论的传授和音乐技能技巧的训练,或者是仅仅满足于学生会背一些音乐知识,会唱一些歌曲。教学方法常以讲授法、练习法为主,课堂教学往往过分强调老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往往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课堂上学生一切按老师的要求行事,这极大的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潜能。这样的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表观音乐的能力,更缺乏创新的意识与能力。显然这是有违《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有违人的个性发展要求的。
因此,音乐课堂教学亟需我们摆脱陈旧的教学观念,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树立新的教学观、学生观。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前提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敢问、敢于发表意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热爱、信任、尊重每一个学生,满足每个学生的表现欲,巧妙运用激励性语言、动作、神态,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当学生的想法或表现明显不对或不完善时,教师应首先肯定他们的创新意识,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激发创新的热情。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在和谐的双向交流中激发创造思维的火花。
1.热情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
教师在启发学生创造性进行艺术表现中,不要用“标准答案”去束缚学生。对学生有独特的感受和创造性的见解,教师应给与热情的鼓励与表扬。即使错了,也不能泼冷水。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与学生一起分析、讨论。如果学生有不同见解,教师要鼓励他们畅所欲言,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让学生明白在教室里没有指责、没有嘲笑,有的只是宽容和鼓励。
有一位教师在教《布谷》时,几个前排的女生报告“老师,他们几个总是瞎唱乱唱的。”为了不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教师便瞪了他们一眼,以示不满。课后,这位教师想了解他们瞎唱的情况,于是就把那几个学生请到身边,结果无论如何鼓励启发,他们也不愿或许是想唱也唱不出了。这位教师懊悔万分!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创新思维的火花,关键是教师如何看待学生在课堂上的“瞎唱瞎跳”,是点拨、引导、培养,还是……不言置否,创新意识需要教师主导下的有意识的培养。那节课,教师完全可以为他们创设一种“春天来了,布谷鸟儿叫了”的情境,让他们自由地模仿布谷鸟儿的叫声,从内心去感受旋律的创意。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会无拘无束,同时也为学生的创新作好了心理和思想上的准备。
2.真诚参与学生的创新活动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因此教师要进行角色的转换,走到学生中间去,扮演“主持人”的角色,并与学生结成“合作伙伴”,努力将自己融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打成一片。在学生迷路时给与指南针,而不是直接指出前进的方向,引导他们自己去寻找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激趣求知、展开想象是创新的基础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兴趣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要把学生的音乐兴趣作为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和目标。小学音乐教学,其基础性主要不是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是音乐学习兴趣,没有音乐学习兴趣作基础,包括传授音乐基础知识在内的音乐教学任务就难以完成。
小学生年龄较小,好奇心强,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特点,重视和发掘学生的好奇心,利用小故事、谜语、笑话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有意识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让学生插上音乐想象的翅膀
想象是创造的先导,是从模仿到创造的阶梯。黑格尔指出:“最杰出的艺术就是想象”。《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音乐是一种非语义的信息,具有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正是这些特征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提供了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
三、给学生提供探究活动机会是关键
奥尔夫的教学活动强调通过儿童的积极参与和实践,以即兴活动形式发展儿童的音乐体验、尝试创造音乐的能力。他认为,学生探究实践的结果可能是幼稚、粗糙、不完美的,但儿童的探索精神得到了培养,学生的情感、想象力、个性、创造力等到了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进行探究学习,增强探究意识,树立创新精神。
1.引导学生主动发现
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引导学生理解音乐形象遵循艺术创作形成的“整体――局部――整体”的规律,把学习的过程作为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想象力,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发挥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2.鼓励学生尝试创新
课堂教学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尝试、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不受教师“先入为主”观念的制约时,自己“试一试”,可试出学生的创新意识,迸出创新的火花。例如歌表演《小猪睡觉》预先布置学生去想象小猪的形象,上课时让学生观看一段小猪的生活录像,学生们个个兴趣盎然,茅塞顿开,边看边模仿。待看完录像后,播放范唱音乐,叫学生们根据音乐情绪和歌词内容自由想象创作,如小猪进食时的神态,睡觉的姿势……再通过启发、提示、讲解、示范指导学生分段、分组想象创作。学生积极投入,创作了很多动作,表演了各种情景。这种让学生试一试的方法,有意识的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让他们心灵深处不断涌起创新的浪花。
3.倡导学生求异思维
>> 论在小学自然教学中如何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谈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谈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谈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谈谈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化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美术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谈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思考 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谈谈小学自然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谈谈小学自然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新课标下的素质教育,其核心是创新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因此,在小学自然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已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关键词】小学自然创新意识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歇动力”。随着如今社会的科技发展与突飞猛进,知识的不断更新与日新月异,在这个多变的社会环境里。我们再用过去的所学所闻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来教授现在的学生去适应未来的新世界,已经无法适应如今这个多变的社会,教学中我们必须要求继承传统,但也必须得推陈出新。就学科特点而言,小学自然学科的教学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多种训练的机会。对此,在小学自然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已成为教育改革的趋势,本文通过实际教学经验,谈谈在小学自然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一、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孔子在《论语》中进一步指出了“悟”的边缘状态是“愤”、“悱”。由此,孔子阐述了他的启发式教学的精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不到学生心求通而未通之时,不启迪他;不到学生口欲言而未能言之时,不开导他。通前人未言之言,悟前人未悟之悟—这才是创新。
(一)设疑导析。即教师创设问题,启发学生通过实验等方式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在教学《小电珠》一课时,开始简单介绍电池,电线,灯泡后,先不说怎样做才会让小电珠发光,而是设疑:“谁能让小电珠发光。”在学生认识仪器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敢于思考,利用现成的仪器去实践,并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争着去比一比谁最快能让小电珠发光,这样既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情景质疑。即教师创设问题和探索情景,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可通过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时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大胆让学生求异质疑与创新求异,如教学《不倒翁》内容时,可以设计如下:教师一上课向学生出示一个不倒翁玩具和另一个玩具,让他学生推倒自己课桌上的东西和不倒翁,学生左推右推,不倒翁总是不倒,而其他东西却倒。此时,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想知道什么?”学生对于这一现象既有兴趣而又惊奇,纷纷提出了自己想问的问题:为什么其他东西会倒,只有不倒翁怎样推也推不倒呢?里面有什么秘密才不倒?此时,学生想探索的兴趣并油然而生。
二、关注学生思索,启发学生创新能力
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法理论认为:一切知识既是探索的结果,又是重新探索的起点,创新思维不仅体现在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上,而且还体现通过多种途径解决问题,并能在某些知识间建立联系,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有学生在发表不同观点的同时能启发其创新思维的发挥,对某一事情如果又能亲手实践一下,更能促进其创新思维的迸发和创新能力的显露。
如教学《空气占据空气》内容时,其中有这样一个实践题:一个装满水的塑料杯,倒立放入水中,不从水中拿出杯子,怎样才能把杯子中的水“赶”出去,让空气又占据杯子的空间。准备的材料是一根玻璃管,一个烧杯,一段橡胶管,此时,可先让学生们讨论怎样利用这些材料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学生讨论后,并在学生通过常规的几种方法解决后,教师这时可继续启发:“同学们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呢?”学生们苦思冥想起来。突然,一个学生站起来指着橡胶管说:老师,“可先在塑料杯底戳一个小洞,然后把橡胶管去,接口处不要漏气,再向橡胶管吹气,这样可能会使空气占据杯子的空间。”这个学生边说边上实验台进行演示操作,结果他成功了。其实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只是在教学中需要我们教师有意识的去培养他们。
三、在学生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中培养其创新意识
学习自然的正确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知识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工作,让学生感到新知识是在自己面前发生,比传统的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要好得多,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再创造而获得的知识才能真正被掌握并且可以灵活运用。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一节课无论教师讲得如何精彩,如果没有学生的参与,不符合学生的知识规律,不能将教材及教师的思维过程转化为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再现出来,那么这样的课就是失效的。学习是手段,创造才是目的,一定要让学生在自然活动中学习科学知识。如教学《水是怎样的物体》内容时,学生通过 “闻一闻”、 “看一看”、“尝一尝”,知道了水是没有气味、颜色、味道、透明的液体。这时教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白酒、盐水、白糖水、牛奶、醋、酱油等液体,让学生们自己设计出鉴别水的实验方案,学生人人动手、动脑、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大家研究讨论的结果,认为看——闻——尝,才是最合适的程序。通过这样,学生不但对水是什么样的液体认识得很清楚,并且掌握了鉴别水的方法。
关键词:创新意识;小学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科技的研发,我国教育事业需要不停的进步,为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基础教育中小学教育究竟该如何培养学生已然成为了教育界的关注点。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基础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日后的发展做铺垫。少年强则中国强,只有发展国家的教育问题,才能为国家的未来奠定良好的基础。
1教师团队富有创新意识
基础教育期间,老师是学生的领路人,一个老师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世界的认识,影响到学生未来发展的走向。因此,教师团队需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才能给小学生们引领一条正确的道路。老师往往是一个孩子的发展目标,老师在学生们心目中的形象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一个教师并不具备创新意识,又该如何培养学生,恰如无源之水。因此教师需要有良好的创新意识,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改革体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能力。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仅是文化的继承者,还是文化的传播者,文化的启蒙者。一个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会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恰当的肯定,维护孩子们心中对于创新的追求与探索。即便是这一想法看似不符合常理,也要给予维护,毕竟每一项新的创造都是从不符合常理这一道路走来的。
2改变教学理念,培养开放性思维
教师在教学期间应该避免以往的教学模式,死讲课本,单一枯燥。应该提倡开放式教学,给学生提供开放式教学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挥自己的逻辑思维,积极运用大脑,而不是单一的局限在课本的范围内。将课本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发挥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多多提出联系实际的问题以及应对措施,培养学生解决困难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习应用题时教师可以发散给同学们,比如一共有100元钱去买文具,铅笔的单价为2元,本子的单价为3元钱,钢笔的单价是5元钱,问要求100元全部买文具会有多少种买法。其中每一种文具的数目不得低于五种,让大家发散性解决实际问题。提倡师生平等,平等是当今世界人与人之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准则[1],只有在一个平等的环境下学生才有一个快乐的心态,勇于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才能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大胆对于老师提出疑问甚至是质疑。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真正的掌握动脑技能,真正的开放式教学。例如在语文课上,老师提出向学生提出问题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加强学生之间的自主讨论
要想办法克服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懂得自己去动脑思索,或者是合作完成新的任务。老师在每日的教学任务完成之时可以适当布置新的任务,要求学生自行组建团队,共同解答这一问题,避免了个别学生思维遇到瓶颈的问题,有效的提升了团队协作意识,与此同时也加强了每一个人在团队中的贡献意识,发挥个人所长,积极应对老师提出的任务。众人拾材火焰高,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各有所长,各司其职,才能让学生更早的认识到自己的自主性,以及团队的合作意识。例如在学习椎体体积时,可以通过让每一个小组对圆锥和圆柱的体积进行测量。实际应用当中可以选取铅笔进行实验。对同等长度的铅笔和削过的铅笔进行体积测量,分别放入等量的水中。同学们分别负责数据统计和动手操作,比较哪一小组最先完成实验测量以及结论的分析。当一个问题得以解决时,学生在这次成功中获得的满足感和喜悦将使得学生的兴趣得到提升。有利于教育事业良性的循环发展。大大提升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做学习的真正主人。
4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能力
质疑是发展和改变的开始。不迷信权威,善于自己动脑思考是一个学生应该在基础教育中学习到的能力,在基础教育中,一个学生最重要的就应该是学习技能的培养,基础教育中知识毕竟是少数的,只有妥善利用基础教育期间对于学生的技能培养才是最重要的,这些技能中大胆提出质疑无意识十分重要的。要让学生明白,质疑是思维的开始,勤问善问是一个良好的开始。那么究竟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成为了需要考虑的问题。教师讲授的内容和教材实际上知识学生学习的一个“剧本”[2]老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疑,让学生们进行自主思考,自己寻求解决的方法。教师的善问是为学生树立了问的榜样,与此同时教师应该善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于学生的提问给予肯定和鼓励,为学生大胆质疑提供可能。甚至是能够发现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这些都是极其值得鼓励和赞赏的,当一个学生能够对于老师讲课过程中出现的遗漏提出看法时,就证明了学生对权威的质疑性,有了自身的强烈思考能力与意识。不迷信权威的意识应该从小养成,明白权威也是从普通人走来的,也会出错,没有什么是一定正确的。要有自己的判断思维,有自己的意识去选择正确的事物以及观点。
5增强户外课程
在当今社会,电子产品日益发展,学生们的课外活动正在大幅度减少。然而户外是学生们开拓思维的圣地。学习需要贴近生活[3]因此需要逐步调整学生的中心,增强课外活动与锻炼,加强体能的训练,在玩耍中强健身体,在游戏中培养创新能力。游戏中往往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可以培养乐观的性格,养成良好的习惯。例如,在学习物体的形状时,可以带学生走到室外,让学生找到不同形状的应用。比如圆形、三角形、梯形。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感受知识的美妙,感受学习的乐趣。长期在室内学习,首先空气质量的不新鲜会给学生带来疲乏感,其次长时间的学习会产生怠惰情绪。劳逸结合本就是新的发展形式,户外中的发挥的创造力往往高于平时数倍,为培养孩子创造力奠定了基础。
作者:周光池 单位:重庆市长寿区长寿实验三小
参考文献:
[1]潘泽南.形成创新教学课堂氛围的五大因素[J].课程.教材.教法,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