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能力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校本教研;数学教学;教学反思
作者简介:徐树富,任教于浙江省衢州高级中学。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学者熊川武教授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索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和监督人,也是课堂教学情况的调查者。教师需要在组织、参与和监督课堂教学的前提下,对自我和他人的教学进行观察,收集有关教学以及自身在课堂扮演角色的资料,通过内省(回忆、分析)教学过程,对自我进行评估,从而提高教学技能和水平,力求教学更臻完美。
这种观察、分析、评估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对自身教学的反思。教学反思对教师的行为有着极强的推动力,能够促进教师发挥其能动性和创造性,对教师教学质量及教学水平的提高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数学教学反思的内涵及特点
1.反思
反思即元认知,是人们以自己的认识活动过程及结果为认识对象的认知活动。作为对认识的认识,反思较一般思维活动层次要高。通过反思,人们获得不同于感觉所得来的内部经验,使自己的认识得以升华,使自己的实践行为趋于合理,同时在反思过程中自我得到发展,特别是形成一种反思的能力。
2.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作为教学参与者对自身过去教学经验的反馈,是教师通过实践深入观察,反省自身教学,评价教学经验,发现新问题,大胆提出改进教学的假设,并在新的教学实践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对假设加以验证的活动或过程。概括地说教学反思具有以下特点:
(l)教学反思中教师首先要组织和参与教学,以教学为基础,从观察教学对象、分析教学行为和过程出发对教学进行研究,大胆提出新的教学设想,建立和发展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教学理论。
(2)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学的研究,但这种研究不同于专家的理论研讨。教师对教学的新构想、新方法是通过他们对教学的省思而产生的。
(3)教学反思中教师研究的课题须从教学中挖掘,是亟待解决并对教学有实际改进意义的问题。
(4)教学反思周而复始,伴随教学始终,需要教师长期不断地系统观察、思考、假设、验证。
3.数学教学反思
一般说来,数学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借助于对自己教学实践的行为研究,不断反思自我对数学、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数学教学的目的、方法、手段以及经验的认识,以发展自我职业水平,努力提高教学实践合理性的活动过程。通常,可以从两个层面去对数学教学进行反思:首先是对教学实践中的策略、方法和手段进行反思;其次是对教学实践的理论假说进行反思。
三、数学教学反思的意义
数学教学反思,特别是以课例为载体的教学反思活动,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回顾思考、重新认识、再评价和经验总结,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首先,有利于教师进行数学教学研究。教学研究的本质在于追求更合理的教学实践。而反思性教学恰好被认为是现阶段人们的认识所能达到的合理的教学之一。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对某一教学现象进行反思,努力追求其合理性,并实施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得以验证,以形成对现象的新的理解和鉴赏。这不仅有助于弥补教学实践上的不足,而且有助于教师间教学研究氛围的形成,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方法。
其次,有利于教师由传授型向学者型转换。当代教育要求教师成为学者型教师,所谓“学者型”主要体现教学研究和反思上。教师除应具备专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外,还应具有较深厚的教育理论修养,广阔的教育前沿视野,敏感的教育问题意识,过硬的教育科研能力,并能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对自己在教学中做出的教学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反思。
久而久之,教师就会增强传递处理信息的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能力、学科的教学测量及评价的能力和教学研究的能力,从而逐步成为学者型的教师。
最后,有利于增强教师的道德感。道德感的重要方面就是责任感,而责任感是教师自觉反思教学行为的前提。提高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能帮助教师从冲动的或例行的行为中解放出来,以审慎的方式行动,在其职权范围内,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变成更好、更有效率、更富有创见的教育行家,这样才能更好的去发展学生。
四、数学教学反思的内容
1.对数学教学内容的反思
对数学教学内容的反思可从多角度进行。
可以从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角度反思数学教学内容;也可以对蕴藏在数学表层知识下的极为丰富的数学精神、思想、方法、原理、规则、模式等深层知识进行挖掘。
可以从历史角度反思数学知识,主要是探究数学知识生动活泼的产生发展过程,搞清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获取有关数学知识的历史材料;也可以从文化角度反思数学教学内容,数学知识作为一种文化来看,它具有自身的文化特性。
可以从方法论角度反思数学教学内容,首先要反思数学知识本身的方法论意义,其次要能从方法论角度去解剖数学知识,将教学内容作为一种活动进行分析;也可以从数学教材角度反思,数学教材作为数学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数学教师进行反思的重要环节,教师要对教学内容的选择,编排特点,教材变迁,知识的呈现形式,教材的加工处理,例题习题的选择和功能等进行反思。
2.对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反思
对学生及其数学学习活动反思,不仅要对学生的个性差异,数学学习基础,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的因素,学生数学学习活动过程,数学学习失败的原因,数学学习结果评价方式等进行反思,而且还要对学生数学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反思。
3.对数学教学过程的反思
对数学教学过程的反思包括对教师的数学教学决策过程,教学行为过程,教学结果,教学技能与技术有效性的反思,也包括对数学教学实践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反思。
五、数学教学反思的途径
1.教学观察
教学观察包括对自我及对方的观察,当教师组织、参与教学时,注意观察学生的态度、行为、表现等,对自我提出疑问。
一方面,对课堂整体情况提出疑问:“本课堂上使用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的态度反应是否热烈?”“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是否积极?”教师的自我疑问实质上是基于对教学双方的观察而进行的教学反思,因而教师既是局外人,又是局内人。他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感受进行观察、审视、总结教学,实质上也是对自我进行观察。
另一方面,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行为进行观察,作好详细记录,以供课后总结教学时使用。
2.写好日志
日志就是把观察时所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教与学的情况详详细细地写出来,是分析的根据,认识的来源。写日志是教师与自己的对话,给自我一个很好的反思空间,对教学经历作书面描述和反馈,从而激发教师对教学新的认识。
写日志既要详细又要及时。当天的见闻必须当天记录下来,否则时间一过便印象不深,追述不全。随后想到的也应在日志中及时追记下来,标明时间。行文中一定设法把听到的话与自己的感想或评论区分开来。
3.评析交流
教师们聚集在一起,针对课堂上的问题,各抒己见,共同讨论解决办法,得出最佳方案为大家所用,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校本教研把教学过程中最典型的、需要探讨的教学现象集中起来,并请来教育专家、教研机构专家或大学学科教育专家以教学理论为指导,对它们进行全面深人的剖析、研究、整理和提炼,通过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探索适应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环境。这是要求更高的教学反思。
4.自我评估
通过反思,教师对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有所评价,然后会努力提高自己以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当教师的努力获得成功时,会为自己的成功感到骄傲,同时批判性反思通常能给教学和教师专业进步带来更深刻的变化。
教师们应能够对自己的教学做出评估,以确定自己在数学教学的某些方面是否可以改变,形成改变的策略,监测实施这些策略的效果。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师们必须客观地看待教学,批判性地反思自己所发现的问题。通过探究教学过程所得到的情况在许多方面是十分有用的。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对教学的设想,认识自己的教学实践,它可以导向对教学更丰富的认识和对教学及学习过程更好的理解,它还可以作为自我评估的基础,因此,它是专业进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行动改进
教学行动改进是教师通过观察了解发现问题,确定目标后,自身采取措施改进教学行为,自我质疑、自我解惑的行动过程,针对某个具体的教学环节、步骤或某一具体方面展开的小规模调查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教师可独立操作,也可与他人一起学习先进的学习理论与教学观念,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共同探讨、审议一堂课的设计,其中不乏不同思想观点的相互碰撞。然而正是通过经验与理念的共同作用,在交锋、协调中才得以完成经验的重新整合。
参考文献
[1]吕文模.课堂教学中引导创新策略研究[J].创造教育,2000(1).
一、在学习方法上引导反思
教学中在提出学习任务时,就引导学生回顾旧知,在记忆中搜索、反思以前所学的类似的内容、类似的情境、类似的方法,从而猜想本课内容。例如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之后,学生掌握了通过拼、移、转化的方法去思考,在后续的《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的学习过程中,只要引导学生反思上节课的探索过程,让学生在回顾中迁移,在反思中猜想,轻而易举地就能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也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反思的优势所在,乐于在今后的学习中反思,有利于学生反思意识的培养。又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分数与除法的联系,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讨论,正向迁移得到分数的基本性质。不用教师苦口婆心地教授,通过学生内心重组已有的知识,反思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得到新知识,这就能更深刻地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生通过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自己发现新知识,远比通过教师灌输获得知识效果要好得多。
二、在探究活动中提倡反思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独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以纠正,必须有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利用学习错误,及时引发冲突,能促使学生对已完成的思维过程进行周密而且有批判性的再思考,对已形成的认识从另一个角度、以另一种方式进行再思考,以求得新的深入认识,这既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又培养了学生的反思能力。
例如教学“质数和合数”时,教师首先让学生写出1-12各数的约数,然后让学生试着分类,有的认为分2类,有的认为分3类、4类、5类……各说各的道理。这时教师不作评判,而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评价他人的说法,看看最后谁能说服谁。结果,学生经过激烈的争论,最后统一了认识,认为按约数的个数分为3类比较合理。这样,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不仅理清了思路、巩固了知识,还发展了思维能力,通过自己的反思,转化为自己内在的智慧。
三、在出现错误后及时反思
在学生解题发生错误时,教师不能包办错题分析,可以留足充足的讨论时间,让学生反思错误形成的原因,由此得到启示,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练习课”上,可以给出这样一道练习题:“做一个不带盖的正方体铁盒,棱长15厘米,至少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厘米?”学生受了正方体表面积公式的影响,许多学生求的还是6个面的面积,他们往往还没有意识到解法是错误的。我问:你们有什么想法吗?很快有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们把无盖的正方体当成有盖的正方体来算了。”另有学生说:“我是受了正方体表面积公式的影响,没有看清要求就套用公式计算了。”其他学生听了频频点头。
我接着请学生根据题目要求和自己的解法进行反思,有哪些方法?哪一种方法更好?从而讨论得出无盖正方体表面积=棱长×棱长×5。我并没有因此满足,接着让学生思考这道题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学生甲说:“以后做题时,一定要认真读题,把题目意思看清楚。”学生乙说:“不能因为课上教了什么,做作业时就不动脑筋地照课上学的去搬。”……学生们一个个若有所悟,这么深奥的道理在几分钟之内学生就体验到了。在教学中我们经常苦口婆心地要求学生认真读题,可收效甚微,而经学生自己反思得到的体会,必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在经验总结时培养反思
在数学教学活动结束后,通过交流总结,引导学生反思整个探索过程和所获结论的合理性,让学生在反思中“提炼”方法,学会学习。事实上,学生不仅仅是被反思的对象,而且是反思的主体和主要收益者。在反思中自我评估,自我修改,从而反思自己到底学到了什么,自己又是如何学习的。
一、让学生在实验教学中反思
科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实验教学不仅是提供直观素材的手段,而且是培养各技能的手段;通过实验问题的解决,不仅为概念和发展思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且为理论研究打下了基础。科学探究实验的过程可表示如下。
在实验教学中,检验、问题、反思与调整是实验问题解决中的重要环节,然而学生在“依样画葫芦式”的实验中很少体现出对实验过程的反思。在问题解决模式下的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将学生真正置于问题情境中,使他们在实施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遇到障碍时更能够积极地思考,保证实验问题的顺利解决,从而提高反思能力。例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到底是硫酸铜溶液中的哪种微粒使溶液呈蓝色的?试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探究是硫酸铜溶液中的哪种微粒使溶液呈蓝色的。其中一个学生用硫酸钾溶液来做实验,观察到溶液是无色的,这样就可排除了硫酸根离子让溶液变蓝色的可能,得出了正确结论。而这个学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完成之后就在那边浪费时间了,而其他同学做完实验后也有类似现象。他们并没有在成功实验后进行反思。此时,我又提出了一个问题,还有其他方法吗?这时学生又投入到积极的思考中去了,继续探究,随后找到了更多更好的方法,然后我及时地加以评价,提高了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实验课要放手学生去自主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在实验中自己去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多种方法去解题,去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这些都在学生实验反思中得以升华。
二、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反思
这里所说的“问题”不同于那些传统意义上的仅仅通过“识别题型、回忆解法、模仿例题”等无需较强思维就能解决的问题,它是指需要学生在“观察、思考、猜测、推理”等富有思维成分的活动中,通过亲身体验、反馈、反思,不断调整解题策略才能解决的问题。“变中求同”、“同中求异”的问题的解决有助于科学知识的灵活迁移。教学中教师要倡导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训练,精心设计一个符合学生认识规律,能激发学生求知热情的由浅入深、多层次、多变化的问题情境,启发探究,诱导反思,养成多角度分析问题的习惯。对科学解题的反思有如下几个方面。
1.这道题解题的关键是什么?
反思思维过程,明确解题关键,使思维更加精练、概括。例如:“下列能用金属和酸直接反应得到的物质有哪些?A.MgCl B.FeCl C.FeCl D.CuCl”在学生把问题解答后,引导学生回顾解题过程,反思:解题的关键是转化关键句。把“用金属和酸直接反应得到的物质”转化成“哪些金属与酸可以反应,生成物是什么”。通过学生的分析和总结,让解题思路显得有条理、重点突出。
2.这类题的解题方法是什么?
结合科学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在思维策略上回顾总结,使学生掌握科学基本思想方法。例如:在学习了质量分数之后,让学生反思:学了质量分数各种类型的习题,你在解答中有什么心得体会或有什么经验可以向大家介绍。总结使学生获得一次基本科学解题方法的熏陶,使学生切实体验了应用策略对解题的指导作用,这就超出了题目本身的意义。在解决一个或几个问题以后,启发学生进行联想,从中寻找知识之间的交叉点,探索一般规律,可使问题逐渐深化,举一反三,让反思具有迁移性。例如:判断物质能否反应(引导总结方法)到物质能否共存(迁移方法)到除杂质(再次迁移)。实例:试判断下列物质能否共存:(1)NaCl Ba(OH) KNO;(2)Ba(OH) NaCO HCl。这类题其实就是对于复分解条件掌握情况的考查。找规律:H+OH――HO;H+CO――HO+CO;各种离子结合成沉淀,这几种情况就都可反应,也就是不能共存。如果复分解反应条件不具备,也就能共存了。回到题目中(1)能共存(2)不能共存。而除杂质就是把多出的离子反应掉,最终也是要考虑能否反应的问题了。在这三大类题目中,学生只要搞清楚一类题型,同时就可以把另两类问题也解决了。
所以波利亚认为:“一个有责任心的教师与其穷于应付繁琐的教学内容和过量的题目,还不如适当选择某些有意义但又不太复杂的题目,去发掘题目的各个方面,在指导学生解题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才智与推理能力。”让学生在反思中找寻有效方法和规律,让学生轻负担,高效率。
3.还有别的方法吗?
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方法的优劣,优化解题过程,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及解题的规律。学生在解题时往往满足于做出题目,只要做对就心满意足。因此作业中经常出现解题过程单一、思路狭窄等不足,表现出思维缺乏灵活性、批判性、创造性。因此,教师应适时提出如果适当地改变题目的条件和结论,问题会出现怎样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并同时引导学生评价自己的解题方法,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通过这一反思过程,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朝着灵活、精细和新颖的方向发展。
三、让学生在错误纠正过程中反思
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错误,教师不应简单地以对、错判断,而应“将错就错”,要求学生观察、分析、找出错误的原因,即不仅“知其错”,更要“知其所以错”。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促进学生深刻认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课堂上结合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设计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个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重新理解的机会,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解题过程,避免重蹈覆辙。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问学生:想一想,你为什么没有得到问题的正确答案?这个问题之所以没有得到解决,主要原因在哪里?如:判断:在某溶液中加入氯化钡,生成了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此溶液中肯定有硫酸根离子。很多学生认为是对的,因为硫酸钡确实是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教学中引导学生:
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我们学过的有哪几个?
生1: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我们学过的有氯化银和硫酸钡。
生2:我忽略了氯化钡中也有氯离子,白色沉淀也有可能是氯化银。因此,溶液中不一定就是硫酸根离子,而有可能是氯离子。
关键词:提升 教学实践 教师专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c)-0211-01
1 教学反思概念
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觉地在教师实践过程中对已经发生的事件进行思考,在头脑中再现,进而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完善自身的过程。它是一种积极地主动的探索,并寻求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下,反思已经成为教师自觉地一种行为,这既能促进教学的效果和质量的提高,还提升了教师的专业能力的发展。
2 教师教学反思的途径
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多种途径中:(1)记反思日记。对教学中的问题教学事件进行详细、忠实的描述,记录个人的看法和体验,提出改进的教学建议。(2)站在学习者的角度进行反思。教师在学习、进修的过程中,因为此时自身作为学习者的身份,就可以多从学习者的角度去思考他们的需要和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经历感受,这样有助于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是更好的体现学生的需要。(3)与同行老师和教育专家的交流中反思。同事和专家能对教师的教学提供建设性意见,他人的观点、想法、建议等对教师本人的教学理念提供了建构,教师会积极地思考,消化具有真正建设性的意见。(4)与学生交流互动,征求学生的意见。师生的经常性的交流互动,教师在教学中会较少出现以教师为中心的思维意识,更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3 有助于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提升
3.1 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更新、组合
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反思时,通过选择用新的思维角度去发现问题,对之前教学内容进行认识、修正、补充乃至重新组合成新的教学内容,优化知识结构的体系。
3.2 开发或者创造新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通过同其他教师或者专家进行教学讨论之后,通常教师会继承、借鉴前人或他人的先进经验及成果,而且还体现在善于形成运用具有个性特点的教学方法。
3.3 优化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中各环节之间的不同衔接或者组合,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方面的创新还可以体现在积极探求新的教学程序,重视研究教学诸因素的内在联系和课堂教学普遍规律,使课堂结构合理,教学过程得以优化。
4 有助于教师发现新问题能力的提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突发事件,然后为了使教学按照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师利用创意性的方式和方法来处理教学过程中的突发事件。课程的完成和发展都需要教师对教学提出质疑,不仅用来处理教学中的突发事件,确保本堂课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而且还要使以后的教学效果更好。这就需要教师具有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新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存在的问题有持续审视和思考,待到有契机的时候,提出改进,付诸实践行动,并且在行动过后进行系统的反思,又发现新的问题。在反思过程中,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本身进行重新的认识,找出问题的原因所在,找出问题行为背后的理论,将之与新理念进行比较,寻找改进的途径,这必然导致教师寻找新的理念来指导实践。在如此反复的过程中,教师发现新问题的能力得以提升。经常进行教学反思,系统地收集资料,然后进行系统的分析,并形成一般性假设,教师的职业环境是基本上每一位教师都是经常在一起能够交流的,且具有凝聚力团体的,便于教师们相互之间公开地获得建设性意见,然后教师慎思,发现自身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付诸实践并进行改进。
5 有助于提升教师总结经验的能力
教学经验主要是教师在经历与体验具体的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获得的知识或者技能以及在教育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所形成的规律性方法的总结,它是在一定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的教师对教学实践活动的一种升华与结晶。教学经验是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学习、交流、实践,不断反思、体悟,逐渐塑造和生成的一种建构体系。我们国家历来崇尚教师的教学经验的积累,高质量的教学有赖于高品质的教师,而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是高品质教师的重要构成因素。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对课堂教学能够进行得更加顺利;知道课堂重、难点的传授,容易使学生掌握;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有着相对出色的课堂管理能力,营造更加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
教学过程的复杂性,教学对象的千差万别,决定了教学过程是在随时变化的。因此,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意因材施教,还要注意针对学生的随时变化,创造性地处理在教学过程中发生的不确定的事件。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定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从而获得能够适应、掌控课堂教学局面的能力。然而,教学经验的获得并非一次生成的,它体现着教师在教学实践历程中的一种总结和积淀。而且教师在与同行同事和教育专家等交流的过程中,充分接受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调节自身的教学实践,也对教师的教学经验的建构起了一定作用。
一旦教学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相应的教学风格和模式也就形成稳定。教师教学风格和模式的稳定,容易造成教师经验定势,也就是无论固有的教学经验是否适合新的实际教学情境,教师习惯性的对新事物产生排次,然后对旧事物的维护习惯。不仅如此,还造成了教师容易忽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的,教学中容易产生以教师为中心。实际上,教师的反思过程就是教师在重组自己各种教学经验的过程。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探究、思考,将零散、孤立存在的教学经验系统地整合在一起,除去原有经验中无益甚至是有害的成分,经过提炼,形成精华,完善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师在反思过程中不断解剖、质疑自己的教学,不断搜寻隐藏在自身教学活动中的落后或者不适的思想观念,不断对自身教学行为作出评价反馈,在批判的基础上不断建构新的教学经验,改进后续教学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拓展经验。随着这种经验的拓展,教师对自己的临场实践具有越来越强的操控能力。教师的教学经验和专业水平就会逐渐丰富和提升。经常进行教学反思,能够促进教师从经验中获取知识,提炼与提取实践性知识,并且不断总结经验的能力。总之反思的作用就是将经验中含糊的,质疑性的,甚至矛盾的实践行为转变成清晰的,条理清楚的,具有逻辑性的实践行为。
参考文献
[1] 姜广运.浅谈教学反思的内容、策略及作用[J].教育探索,2010(10):50-51.
一、分析青年教师教学反思的构成要
1.反思教学方式。青年教师必须谨慎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明确教学方式选择的依据,根据具体的教学情景对其作出合理分析与再认知,依据教学目的、特定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具体状况、教师的风格和教学方式本身的合理依存条件,选用及组合不同的教学方式,最大效度地呈现教学内容。例如,语言学科多选择讲读、对话、问答等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科学类学科多采用探究式、实验法、小组合作等教学方式,强调学生参与研究,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对问题进行猜想,制订计划,然后做实验进行验证、解释,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2.反思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做出客观衡量和价值判断的过程。教学评价反思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评价的全方位考量,既是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反思,也是对评价本身的反思。一是反思教学评价理念;二是反思教学评价方式。
二、构建青年教师教学反思模式
教学活动由课前活动、课堂活动、课后活动三个环节构成,而反思则贯穿于各个环节之中,形成基于“教学问题”的预设性反思、基于“教学对话”的实践性反思、基于“教学事件”的总结性反思等策略。
三、探索青年教师教学反思的途径和方法
1.行动研究。教师通过自主研究才能对教育教学现象进行深入反思,行动研究将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与研究有效结合起来,为“教师成为研究者”提供了平台,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和研究的重要途径。行动研究中,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成为了研究对象,教师自身对其行为进行思考和探究,通过行动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质量。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将教育理论和实践融为一体,理论修养促进实践能力的提升,在实践中反思、研究,扩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反思中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的过程,教师真正体会到自己的责任和价值,提升自身事业追求,激励自我工作热情,真正地体现教师的主人翁意识。
2.案例分析。对教师个体来说,案例撰写、案例讨论、案例分析是教师教学反思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和主要方法。它可以使教师关注、分析、判断、选择、重新评价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深思熟虑,从而更清楚自己的优势与不足。通过案例分析,可以使教育理论更好地贴近实践,从而弥补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距离感、生疏感。通过案例分析的训练,可以帮助教师从压抑性的、常规性的行为中解放出来,让教师以一种审视的、有智慧的、具有教育性的行为去实践教育目的,更深刻全面地认识自己的工作,可以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工作的反思者,通过教师的自我反思促进个人专业发展。
一、数学教学中学生反思能力的重要性
反思是指头脑经过对已经获得的信息进行重新加工、重新认识的过程.反思是通过思维的思考对已知事物进行凝炼,然后从旧的知识中提取精华,因此反思可以贯穿于数学学习的任何阶段.其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培养兴趣
反思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反思意味着自主地对已知内容进行深入思考,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因此在每一次的反思过程中,学生总是可以在原有基础上收获新的内容.这种体验能够树立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信心,从而提高他们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
2.知识梳理
反思可以帮助学生对课堂中繁杂的知识进行梳理.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上,因为知识点十分繁杂,因此教师们往往以课本和练习为中心,只知道“满堂灌”地进行填鸭式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则可以帮助学生在满堂灌的课堂内容中找出重点,梳理出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克服这种教育本身存在的不足.
3.提高能力
数学相较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更注重逻辑性和思辨性,因此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就要求学生要具有发散的思维方式,要能够熟练地转换自己的思维方式.反思就是在突破原有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思考,因此反思的过程是思维进行转换、发散的过程,经常性地进行反思可以培养学生们自主的分析能力和学习能力.
二、反思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机制
1.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顾名思义就是在上课之前对知识点进行自学,从而对课堂内容有初步的了解.看似简单,但是如果学生可以做好这点就可以为反思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作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比如,在学习三角函数的时候,通过预习学生们就可以掌握最基本的公式.他们就会思考这些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具体的使用应该是怎样的?这两个公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同时对于那几个复杂公式的变式,他们在学习的时候也会有一个心理准备,因为他们在预习的过程中就已经思考过这些公式的推导方式以及使用,他们就会带着问题去听课.
2.带着问题上课
承接上述内容,首先学生在课前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工作,因此课堂上教师的讲述就是对于他们而言就是对原有知识的重复.学生们在第二次接触这些内容的时候自然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其次,因为之前做了预习工作,每一位同学心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疑问,因此在听到相关内容的时候他们都会很自觉地结合原来的思考进行反思.第三,由于数学的知识点十分多,彼此之间的联系虽然紧密但是也十分复杂多变,学生们很难做到融会贯通.此时,适当地反思就可以强化脑海中已经初步形成的知识结构,加深对于课堂内容的理解,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进行函数的学习的时候,学生们就可以根据课堂讲述的内容进行思考:一元函数与二元函数之间的区别在哪儿?它们各自的特征是什么?图形应该怎么画?图形的变化趋势是怎样的?这一类函数通常会出怎样的题目?这一类考题的解题思路是什么等等.
3.课后反思总结
反思是对原有思维的再次整理,进而获取对原来事物或者活动的新的认识.这种思维方式往往需要主体对自己的观念提出质疑甚至否定,因此一般情况下学生对于反思是存有一定抵触的,此时就需要教师适当地对其进行引导.具体来讲就是教师要布置课后思考任务.课后任务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第一,难点分析.在课堂上,学生虽然根据老师的讲解对预习时候提出的问题形成了一个认识,但是依旧不是很完善.此时自己对难点的分析就可以协助自己进一步思考,从而加深印象.其次,错题回顾.这个任务就要求学生总结分析自己知识结构,找出哪儿存在问题或者有所疏漏,进而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最后就是阶段性考核.根据知识好似记忆曲线,人的记忆随着时间推移是呈现递减趋势的,因此适当地进行考核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三、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原则
1.以学生为主
反思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针对学生而言,因此在开展教学的时候也要做到以学生为主.因为数学教学内容复杂,许多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都是以教师自我为中心,采用满堂灌的方式;课后练习则是以题海战术为主,忽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总而言之,数学教学中采用的这两种方式在一定意义都没有以学生为主.显而易见,反思能力作为思维能力的一种,需要将学生本身放到一个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自主性、积极鼓励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只有摆脱了原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于老师的依赖,学生们的综合能力才能够真正得到提高.
2.科学系统
科学系统就是指教师在进行反思教学时要注意设计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反思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在日常教学中逐渐培养.在数学的教学中,设计一个适合学生的、科学的、系统的教学计划会直接影响到反思能力培养的效果.因此在设计方案时,教师要根据课程知识的难易程度、学生现有水平来进行设计,充分考虑他们的接受水平,以免因为“恨铁不成钢”而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
3.循序渐进
关键词: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教学反思
在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初中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带有实际意义和相关学科的实际问题,以及解决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够使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展开交流,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在此我根据自己对新课程标准、新课改的理解,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和做法。
一、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我们用的北师大版的数学实验教材较好地体现了《课标》的理念,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和挑战性的学习素材。例如,生活中的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海拔高度这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就成为我们引入正数、负数的实际背景;计算银行存款利息等为我们引入方程的模型的实际背景。从生活实际引入新知识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为学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现实问题、解决问题提供示范。不仅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而且可以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能积极主动地尝试着从数学角度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例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教学中,从学生的座位、电影院等引入平面直角坐标系,学生接受的亲切自然。通过课本中的“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等形式,让学生亲临问题情境,以帮助学生扩大思维空间,提高他们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立足课堂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渗透学生的应用意识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深刻领会编写新教材的意旨,根据教材特点,注意教学内容与实际的紧密联系。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一开始就提出对全堂课起关键性的,学生经过努力能完成的属于挑战性的问题,激起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当前研究课题的认知冲突,这样学生会以高度的注意与浓厚的兴趣投入到教学中并以跃跃欲试的状态,试图去解决所提出的问题。比如:从生活中常见的“梯子问题”出发,引导学生讨论,获得“一元二次方程”的模型和近似解。一个长为10米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米,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1米,那么猜一猜,底端也将滑动1米吗?列出底端滑动距离所满足的方程,你能尝试得出这个方程的近似解吗?这个距离是比1大,还是比1小?在此基础上,再提供一些具体的数量关系,进而使学生产生学习方程一般解法的愿望,并经历探索满足方程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再作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而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创造的状态,成了主动的探索者,积极的思考者了。教师的关键是设计好问题的情景和活动,在学生探究受阻时,恰当的介入和诱导。
三、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出发,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问题能力
日常生活是应用问题的源泉之一,恰当的把生活问题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会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信心,获得必要的应用技能。例如在学习一次函数时,我选了这样一个题目:一个由3个大人和4个孩子组成的家庭去某地旅游。甲旅行社的收费标准是:如果买4张全票,则其余人按半价优惠;乙旅行社的收费标准是:家庭旅游算团体票,按原价的3/4优惠。这两家旅行社的原价均为每人100元。
这个家庭选择哪家旅行社所花的费用少?比较随着孩子人数的变化,哪家旅行社的收费更优惠?这个例子主要考查一次函数、不等式等内容,但它并非将考查的重点放在对概念的记忆和技能的模仿上,而是提供了一个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课堂与现实生活是密切相关的,以此体现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用数学来解决问题。例如,可以鼓励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描述出租车的车费与行驶路程、等候时间、起步价有关的数学事实;学了解直角三角形后,鼓励学生说出测量山高、河宽、预测台风的方法和步骤;“垂线段最短”性质学完了,利用体育活动时间让学生跳远,并测出自己的跳远成绩;统计初步知识学完了,自己估算学习成绩波动情况等等。这样做,学生既理解了知识,又学会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四、利用数学活动课,训练学生的应用意识
数学活动课可取材于课本中“综合与实践”的内容,这些内容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和可操作性,特别是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操作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通过几个例子、几节课就能强化和渗透得了的,它是一项长期的、锲而不舍的工程,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
参考文献: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引发反思的有效途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常很难具备反思的意识,缺乏对自己的认识,较难发现自己的错误.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反思习惯,使学生勤于反思、乐于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力求创新和改进,不能过于依赖教材,而要灵活运用教材,在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拓展和延伸,准确把握课程的教学要求和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全面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知识接受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创设适宜性的教学情境,通过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
对于学生平时感到模糊的知识点,如非金属与非金属形成的化合物一定就是共价化合物吗?能导电的物质就是电解质吗?硫酸铜溶液是电解质吗? 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反思行为,培养他们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究,能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使学生投入到思考探究中.
二、反思解题方法,寻找更多解题途径
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学生经常碰到一题多解的情况.通常来说,问题的解法不是单一的,而是具有多种途径和方法.因此,在解答一道题时,学生不要局限于一种解题方法,而是应?多角度思考,发散思维,找出多种解答方法,并选择最优的方法进行解答,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例如,在讲“化学方程式”时,教师可以引出这样一道题:某研究小组将二氧化碳与氢气按1∶4比例在一定温度、压强下混合,并以铑-镁为催化剂,可生成X,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4H2FYX+2H2O,则X为().A.COB.CH4C.H2D.C2H4通过思考,学生根据题中给出的化学方程式,由质量守恒定律推测出1个X分子中含有1个碳原子、4 个氢原子.答案为B.教师给予学生肯定后,引导学生:“还有其他的解题方法吗?”这时,学生陷入思考中.教师继续引导:“仔细观察选项,可以发现有哪些比较相似的选项?”学生立马答道:“B和D相似.”“我们可以先排除A、C吗?”学生回答:“可以.”这时教师让学生总结做这类选择题的技巧.这是解答选择题的有效方法.这样,对问题的答案进行反思,根据题目内容进行深入思考,能使学生正确解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由此可见,反思在化学学习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三、反思生活情境,寻找更多趣味
化学来源于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生活中的不同场景进行反思,回忆相应的场景进行思考.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共同思考,并和日常生活建立一定的联系.对这些比较熟悉的场景,学生的兴趣比较浓厚,能引发他们的探究欲.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回归于教材,将理论知识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并找到彼此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
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反思能力的培养?从哪些方面切入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反思能力?下面我就结合我校教学模式,对如何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几点做法与大家交流,以期抛砖引玉,收到更大的收益。
一、在学生自学后反思,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我们上课时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自学,要求学生积极地阅读思考或动手操作,尝试通过独立与合作方式理解课本知识,并内化到自身知识结构。在学生自学后,教师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和疑惑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如果直接就进入下一个环节,一部分学生可能没有理清自己的思路,听课效果就大打折扣。若在学生自学结束后,要求学生用1——2分钟时间进行反思,通过自学对照学习要求,看自己哪些目标已达到,还有哪些知识存在问题,这样使学生自学得到的知识真正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并且更清楚自己在本节课的目标和任务是弄清楚自己不懂或模糊的知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听课的效率和学习的有效性。例如,我在讲“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代入法”时,在一个班先让学生自学课本,要求学生通过自学知道什么是代入法,并能通过自学会解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学生自学完后我就开始讲例题,结果在后面的训练中我发现还有四分之一的学生不会做。而在另一班学生自学后要求他们反思自学内容,之后我才针对性地讲,最后学生的掌握效果达到百分之九十。
二、教师教后要求学生反思,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
教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疑惑对学生的自学进行一定的梳理和必要的纠正、补充。在这一环节后要求学生反思一下,对刚才还存在的疑惑和问题是否都解决了。这样通过学生反思概念、解题方法、解题步骤,加深了概念的理解,开阔了解题的思路,增强了学习的信心。正如我在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代入法”中,学生通过反思解题步骤和方法,结合自学自己掌握的情况和听老师的讲解,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豁然开朗,不仅思路明晰了,而且对代入法有了全新的理解。例如,像这样的方程组:
2x+3y=12①2x+4y=17②
大部分学生会利用代入法解:即将①式变形为x=(12-3y)/2,然后代入②式计算;部分学生还可以将①式变形为2x=12-3y直接代入②式计算;甚至个别学生将①式直接整体代入②式求解。很显然,经过反思知识自然内化了。
三、当堂训练后培养学生小结反思,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
当堂训练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通过练习把知识转化为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做完后可要求学生独立练习的基础上回头再反思一下解题方法、过程和步骤,并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学生通过反思解题方法、过程、步骤,进一步加深了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美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如果没有了反思,学生就错过了一次重要而有效益的方面。”
四、作业后写反思小结,让反思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习惯
每天学生都有课堂作业,学生作业完成以后,回顾当天所学定义、定理、解题步骤、过程和方法,在作业本上写反思小结,有哪些收获,学到哪些新的解题方法。同时我对学生的反思也进行鼓励性的评价。下一堂可是对反思小结写得好的同学进行表扬。通过反思,学生不仅巩固了当天所学知识,而且知识也逐渐积累。这样每天坚持写反思小结,经过一段时间学生就会养成写反思小结的习惯,知识自然就得到了巩固,也完善了自己的知识结构。如学生赵某在作业反思中写道:通过反思,我学会了独立思考,数学变得简单了,做出一道题可以高兴好长时间。正如数学家波利亚说的:“通过回顾所完成的解答,通过重新考虑和重新检查这个结果和得出这个结果的路子,学生们可以巩固他们的知识和发展他们的解题能力。”
五、阶段检测后反思,培养他们的反思能力
每学完一章就要进行检测,还会进行期中、期末测试,学生应该对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数学思维方法、学习方法、学习目标和计划等进行自我认知和评价。测试后要求学生这样写试卷分析:1.失分“大户”在哪里?2.是知识性错误,还是能力性错误?3.是不会做失分,还是审题不清失分?4.是计算问题,还是解题方法问题?5.有多少分是可以挽回的?6.怎样避免再次失分?也可以进行如下反思:思考这一阶段或这一学期学了哪些数学知识,其中哪些是重点内容,它们的层次如何。这些知识掌握得怎样,能否做个知识结构图;这一阶段学习了哪些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这些思想和方法有哪些其他的作用;有没有完成自己所定的阶段数学学习计划,有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自己的数学学习方法是否能适应数学学习的需要,如果不能,自己应该做哪些调整等等。如学生马某在试卷分析中写道:以前总懒于思考,不愿总结,做作业爱对答案。现在许多问题喜欢自己解决,学会了举一反三,作业做完后自己先检查,对自己更加充满信心了。
通过写试卷分析,学生慢慢地学会了思考和评价,解题思路清晰了,思维开阔了,解题能力提高了,出错率降低了,在不断反思和感悟中提高学习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