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生儿哭闹的护理措施范文

新生儿哭闹的护理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生儿哭闹的护理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生儿哭闹的护理措施

第1篇:新生儿哭闹的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新生儿 黄疸 光照疗法 不顺从 护理 干预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症状之一,主要为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增高所致,尤其是早期的新生儿出现黄疸的概率更高。光照疗法(简称光疗)是一种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的简单易行的方法,经观察光疗退黄效果比其他药物效果明显,方便,价格低廉。但是绝大部分新生儿在光疗时出现哭闹、烦躁等不顺从的表现,容易导致光疗过程中皮肤损伤,哭闹剧烈后吐奶引起窒息的危险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中心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期刊,护理过的30例黄疸光疗患儿。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2-28天。其中新生儿高胆红血症15例,新生儿溶血症5例,母乳性黄疸5例,新生儿败血症3例,新生儿肺炎2例。蓝光照射时间为12小时、24小时、48小时不等。

1.2 治疗方法

照光前,给患儿洗澡后不应扑粉,以免阻碍光线照射皮肤。剪短指甲,防止因哭闹而两手舞动抓破皮肤。戴上避光的眼罩、手套及脚套,穿好纸尿裤,调节好温箱的温度,将患儿放入温箱的中央,进行光疗。

1.3结果

光疗过程中出现哭闹的29例,烦躁不安的20例,吐奶18例。通过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后,患儿烦燥哭闹情况明显好转,吐奶次数减少,没有出现皮肤损伤,能顺利完成光疗计划。

2 黄疸患儿不顺从治疗原因分析

2.1生理上不舒服

在患儿光疗过程中,容易出现如箱温过高或过低、眼罩过紧、尿裤尿湿、患儿吃奶过饱或太饿等,甚至于患儿自身疾病的影响早成了患儿在生理上的不舒适感。日龄较大的患儿对吸吮母乳产生依赖,不习惯吸吮奶嘴,而且患儿在家时很多家长喜欢抱着孩子,而长时间睡在温箱里没有人抱起,患儿也会哭闹。

2.2安全感缺乏

光疗时蓝光照射患儿必需全身,没有衣服和包被的包裹使患儿缺乏安全感,同时眼罩突然蒙住了眼睛,使患儿容易害怕而导致烦躁和哭闹。

2.3 疲劳

患儿长时间处于同一卧位容易疲劳,更换卧位时给予适当的抚摸,让患儿舒适。蓝光照射时间过长也会使患儿疲劳,如果患儿病情允许,建议医生采取间断蓝光照射。

3 护理对策

3.1 光疗前的护理

光疗前,要先对医疗设备进行全面仔细的检查。将光疗箱接通电源,检查灯管是否发亮,不亮应及时更换,保持灯管无尘,室温低时应预热,待灯下温度在33℃时放患儿于箱内,箱内湿度为50%。天热时应将光疗箱移至通风处,如门口、窗旁、走廊等。光疗前要给患儿洗澡,清洁皮肤,洗澡后不扑粉,以免阻碍光线照射皮肤。剪短指甲,以免哭闹时双手舞动划破皮肤。暴露患儿全身皮肤,将黑布眼罩遮挡患儿双眼,并妥善固定,会用尿布或黑布遮挡。

3.2 为患儿营造舒适的环境,增加患儿的舒适感

虽然是隔离病房,但光疗前也要给患儿家属做好解释工作,取得家属的同意。护理工作中,护士要根据患儿体温、体重、胎龄、日龄调节合适的箱温,随时调节箱温变化,按时观察患儿体温及观察病情的变化。眼罩的松紧要合适,对尿湿的患儿及时更换,喂奶方式最好采取按需喂养。由于温箱会加快患儿不显性水分丢失,所以要多给患儿喂水,特别是在患儿两餐奶中间更要多喂水。对日龄较大哭闹较多的患儿,要给予安慰奶嘴进行安抚,如果以上方法还是哭闹的患儿,最好将患儿抱出温箱,摇晃睡着后再放入光疗箱。

3.3使用“鸟巢”,增加患儿的安全感

增加患儿的安全感,是顺利进行患儿光疗的保证。为了增强患儿的安全感,可以在温箱内用大浴巾卷成长条围在患儿周围,形成一个“鸟巢[3]”式的自然环境,使患儿的手脚都能触及到柔软的浴巾而不是硬邦邦的温箱,增加患儿的安全感,减小哭闹。同时,还能促进其身体的伸展和屈曲的平衡,有利于手-口互动,使患儿易自我安慰,促进口腔满足感,减少肢体无意义的活动,利于生长发育,减少患儿哭闹。

3.4 及时调整患儿,减少患儿的疲劳感

在光疗的过程中,要及时更换患儿的卧位,每2小时给患儿翻身一次。特别是在患儿哭闹时,要不定时的且及时更换患儿卧位,并给予患儿抚触及轻声呼唤,直到患儿安静。抚触能使患儿产生愉悦的心情,减少哭闹,有利于生长发育。采取仰卧与俯卧交替,当患儿采取俯卧位接受光疗时,新生儿趴在光疗箱中的姿势和胎儿在宫内的姿势接近,因而俯卧位光疗时新生儿感到舒适而减少哭闹。

3.5光疗后的护理

患儿黄疸光疗结束后,要立即切断电源。患儿再次淋浴或擦拭全身,检查全身皮肤有无破损及炎症,记录光疗开始和结束时间,继续观察皮肤黄疸反跳现象。同时要做好光疗箱的消毒处理。

4讨论

新生儿蓝光照射治疗具有安全、方便、疗效好、见效快的特点,能有效地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且经济方便,患儿无痛苦,在临床使用广泛。人文关爱的护理服务理念已经渗透到我们护理的各个领域,新生儿虽然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但是同样需要我们护理人员的关爱,温柔的话语、满怀深情的抚触、精心的护理对患儿病情的恢复和身心发育是很有帮助的。对新生儿光疗时不顺从性分析及护理对策,其实也是人文关爱在新生儿护理中的体现,能使患儿减少治疗过程中不必要的伤害,促进患儿早日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金汉珍.实用新生儿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2]吴红燕,康文清,赵磊.鸟巢护理应用于早产儿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5.20.

[3]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第2篇:新生儿哭闹的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 新生儿;观察;护理

如何观察和护理新生儿,表面上看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与一般的观察与护理并无不同。其实不然,护理人员认真做好新生儿的观察和护理,不仅能及时发现病情并给予及时的处理,而且是捕捉病因、争取时间,求得高疗效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减少新生儿死亡率的有效措施。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做好这项工作,掌握好这项护理技术。

一、新生儿的观察,可以从如下几方面进行:

1.观察新生儿面部及全身皮肤的颜色。如观察新生儿黄疽出现的时间、发展快慢。生理性黄疽一般在出生后的3至4天出现,7至10天后消退。如黄疽出现过早(24小时内),发展过快,应注意发现并及时报告。如新生儿有病理信号,即出现面色苍白、皮肤湿冷、有花纹等症状,说明其微循环灌注量不足,如病情进一步发展,以致出现面部及四肢发维,体温不升,对刺激反应消失,则表明病情正在恶化。

2.观察新生儿有无面色苍白,阵发性青紫,拒乳、呕吐、嗜睡、烦燥,重至昏迷、呼吸不整或暂停,出现抽搐等脑症状,如出现新生儿尖叫、眼球震颤、四戚肌张力亢进等,即提示有无新生儿颅内出血发生。这种情况在临床上多见于早产儿、胎头吸引儿,急产婴儿中也偶有发现。

3.观察新生儿的呼吸、心率。注意呼吸节律、频率及心律的改变。一般新生儿每分钟呼吸40至45次,呼吸均匀,心率每分钟120至140次,如出现病理信号时,即出现呼吸、心率增快,面色发灰,烦燥不安、紫绀,呼吸浅促,这表明患儿肺的有效通气不足,肺泡气体交换有障碍,应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给氧并增加氧气的吸入量。如出现双吸气,抽泣样呼吸,吵吸不整或暂停等,则为中枢性呼吸衰竭的表现。这种情况在临床观察中多见于早产儿,吸入性肺炎的婴儿,且病情变化快,发展也快。

4.观察新生儿是否呕吐。重点关注呕吐物的颜色、次数、量、气味。一般情况下,新生儿一次进食量过多,牛奶温度不适,或进食后过早搬动,均可出现溢奶,或呕吐少量残奶。若呕吐物带有咖啡色样物,淡红色带泡沫状,且呕吐频繁、量多,呕吐呈喷射状,均应注意并及时向医师报告。

5.观察新生儿的睡眠。一般新生儿睡眠时安静舒坦,呼吸均匀,有时面部会呈现出各种表情,这些均属正常现象。如果他们在睡眠时烦燥不安,入睡后又全身干涩,面红、呼吸声粗,应引起警惕,这可能是发热的预兆。如出现腹痛、腹胀等现象,新生儿会在睡眠时表现出烦燥不安,额部微冷湿润,手足心湿润的现象,应注意并及时向医师报告。

6.观察新生儿的大小便。注意大便性状、气味、次数、颜色及时间。新生儿胎粪呈墨绿色,粘稠,3至4天后大便呈金黄色软膏样,稍带酸味,亦可呈淡黄色,便稍干。新生儿多数在24小时内排出胎粪,极少到48小时。 若第一次排便延误,可能是某些疾病最初表现的一个征象,如胎粪性肠梗阻,胎粪梗阻综合症,肠闭锁和肠梗阻。这些疾病的成功治疗依赖于早期诊断,因此,注意观察新生儿首次排便时间是很重要的。小便一般在24小时内出现,如超时应注意。另外,还应注意尿液气味。据有关文献报道,如新生儿尿有一种枫糖样气味,类似糖烧焦的臭味,同时婴儿表现无力,昏睡或惊厥,即为“枫糖尿症”,是亮氨酸、异亮氨酸代谢异常所致。这类婴儿如不及时察觉,得不到及时治疗,多数会在出生后几周内死亡。

7.注意观察新生儿的哭闹。因为新生儿大脑皮层的兴奋性较低,中枢神经活动的过程较弱,所以除了吃奶以外,几乎所有的时间,他们都处在睡眠中。在他们哭闹的时候,要注意观察是生理性哭闹,还是病理性哭闹。生理性哭闹的原因,最常见的是饥饿。此外,口渴、睡眠不足、衣着不适、尿布湿等,这类哭闹的特点是哭声响亮,哭闹间歇时,精神状态和面色正常。病理性哭闹大多数是由于婴儿身体某部有不同程度的痛苦和不适所致。其特点是突然剧哭,哭声尖锐,呈惊恐状,四肢屈曲,两手握拳,额部皮肤皱起,虽经喂奶或将其抱起,婴儿仍哭闹不止,哭闹间歇时,精神萎靡,面色苍白,或哭声低微、尖叫,若出现上述情况,均应引起注意。

二、护理方面应注意做到:

1.注意新生儿的体温调节。新生儿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未完善,体温调节机能弱,体温随室温而波动,故易发生高热或体温不升。因此,婴儿室应做到通风良好,阳光充足。室温应保持在摄氏22至24度,相对湿度在55~65%间为宜。冬天预防婴儿体温不升,可加用热水袋保温,用时要注意经常检查观察,以防烫伤。有条件的家庭可放置保温箱,箱温的高低随小儿体重决定,体重愈轻,箱温宜稍高。保温箱的温度一般在摄氏28至34度范围内,同时也要注意湿度的调节。

2.注意新生儿的脐部护理。要注意观察新生儿有无脐渗血,脐周有无红肿或感染迹象。要及时处理并更换消毒棉垫,保持脐部的干燥、清洁,避免污染。同时要注意脐带脱落的时间。

3.注意对新生儿皮肤的呵护及清洁。大小便后要清洗臀部,洗后用软布轻揩,臀位涂10%靴酸软膏,勤换尿布,以防尿布疹的发生。浴后可在皮肤皱折处涂上少量花生油,以防皮肤擦伤。

4.注意新生儿的喂养。喂食应定时、定量,同时注意糖水的补充。在喂养时要注意观察其吸吮力及进食量的多少,食后有无呕吐。重视母乳喂养,按时抱送喂乳,注意巡视母乳的喂养情况,排除由于母亲过大、过短,造成吸乳困难的现象。

5.注意新生儿的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新生儿进食后喜入睡,一些残奶易留在口腔内,如时间过长,易产酸,有利于细菌的生长。因此,在进食后给新生儿喂食少量白开水,可去除口腔内的残奶,以防口腔炎的发生。如发现有口腔炎,即给予1%碳酸氢钠液清洗口腔。洗口腔时,动作宜轻柔,以防损婴儿的口腔黏膜。

6. 注意新生儿的卧位。一般情况下,婴儿宜取平枕卧位,头侧一边,以防婴儿呕吐时,有利于呕吐物的排出,但要注意定时更换。

综上所述,护士是新生儿病情信号的第一接收者,因而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丰富的临床知识和熟练的护理技能。在临床护理上,护士要做到细心观察,发现问题迅速处理,及时报告,给新生儿以精心的护理。这样才能使新生儿在住院护理过程中,得到周全的照料,避免发生不应该出现的差错和事故,尽到白衣天使的天职。

参考文献

第3篇:新生儿哭闹的护理措施范文

[中图分类号] R7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6(c)-0156-02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临床常见疾病,目前主要采用蓝光照射疗法进行治疗,但在治疗过程中存在诸多不良反应[1]。故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光照治疗过程中,配合严密的观察和护理至关重要。该研究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0月在该院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62例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光照治疗的观察及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该院住院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62例,其中,38例,女24例,日龄2~30 d,平均为(18.3±2.5)d。Apgar评分8~10分,平均为(9.2±1.1)分。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1例。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予以LED蓝光治疗,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包括治疗前健康宣教、仪器准备、心理护理以及病情观察及处理。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实施系统观察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1.2.1 患儿家长宣教 因缺乏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以及光照疗法的正确认识,患儿家长多存在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等,部分家长甚至拒绝诊疗操作。应加强对患儿家长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宣教,讲解蓝光照射治疗的方法、安全性、优势以及相关注意事项等,以赢得其理解、信任和配合。

1.2.2 环境护理 暖箱应严格消毒杀菌,定期更换箱内灯管,湿化器水箱内的水应加至2/3处,使箱内温度维持在30~32℃左右,箱内湿度维持在55%~65%之间,严禁在箱上以及箱内放置杂物,以免遮挡暖箱的光线。维持病房环境安静舒适,每天进行通风,维持室内的空气流通。注意室内光线应柔和,严格限制探视时间。每天应用浸有消毒液的拖把进行拖地,2次/d,对于存在体液或者血液污染时,应采用2 000 mg/L的有效氯作用30 min以后再以拖把将其拖干净,每天均应以紫外线进行消毒,1 h/次。

1.2.3 抚触护理 行抚触护理者以强生润肤油进行双手,并依次按摩患儿的头、面、胸、腹、四肢以及背部。其中,头部以及背部应使用揉法,四肢则使用挤捏法,注意动作应轻柔且力度应适宜,每次进行3~5次动作,切勿过多地重复,2次/d分别在上下午执行,15~20 min/次。注意观察患儿在抚触过程中是否有不适或者是异常反应。在抚触过程中,应多与患儿作语言和目光交流,并可播放一些较为舒缓的音乐。在蓝光照射治疗后可重复上述操作。

1.2.4 病情观察 在每次治疗前应密切监测患儿的体重、体温等,患儿全身裸露,以眼罩遮眼,以黑布遮盖会阴,将患儿置入光疗箱中。每隔2~4 h进行1次体温测量,并注意观察患儿的脉搏、呼吸、反应及精神状况等,一旦出现嗜睡、反应差以及拥抱反射减弱等症状,应警惕发生黄疸。

1.2.5 皮肤护理 在光疗前应先将患儿的指甲剪短,以免其哭闹时将皮肤抓破。暖箱内部四周有机玻璃均应以布类分隔,以免患儿在哭闹时撞到箱内硬物而导致皮肤损伤。光疗过程中,患儿的排便次数将增多,尿液、分辨等排泄物可产生氨类物质,对皮肤有刺激作用,可引起臀红等症状。在治疗过程中应勤换尿片,并予以抗感染治疗,还可于臀部涂抹红霉素眼膏,以免排泄物刺激臀部肌肤,有效预防发生臀红。

1.2.6 补充水分及能量 每2 h予以喂水1次,视患儿的具体情况控制喂水量。对于进食不良者,应予以静脉补液,确保水分及能量供给充足,并详细记录出入量及大小便次数等。

1.2.7 呕吐及窒息预防 患儿容易哭闹,且其胃部解剖位置呈现水平状态,极易发生呕吐,此外,新生儿的反射能力相对较差,在呕吐时极易发生呛咳而引起窒息。故应使患儿取头高脚低位,保持头部偏向一侧,以免发生呕吐和误吸。患儿哭闹时,可予以皮肤抚触,使其安静后再予以喂食,可有效预防呕吐。

1.2.8 感染预防 因新生儿的免疫能力低下,极易发生细菌感染。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各项治护措施前后均应洗手,并以消毒液进行消毒,佩戴帽子、口罩等。存在上呼吸道感染者,应避免与患儿接触。加强患儿皮肤、口腔、脐周及臀部护理。光疗箱以及室内均应严格消毒杀菌,湿化器内用水均应为灭菌蒸馏水,光疗后应将水箱内的水倒出,彻底清洗、消毒、干燥,以备下次使用。

1.3 疗效标准

治愈:治疗3 d后皮肤黄染症状消失,胆红素水平恢复正常;好转:治疗3 d后,皮肤黄疸明显改善,胆红素水平显著降低,但尚未恢复正常;无效:症状及胆红素水平无明显变化,或者症状加重,胆红素上升。

1.4 统计方法

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18.0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的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新生儿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哭闹时间及治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黄疸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

表2 两组新生儿恢复情况比较(x±s)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有2例(6.5%)发生并发症,1例呕吐,1例轻度皮疹;对照组有5例(16.1%)并发症,其中,2例呕吐,2例腹泻,1例皮疹,两组均无感染及青铜症等。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第4篇:新生儿哭闹的护理措施范文

方法:2013年3月至7月收治我科的新生儿随即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实施常规留置针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系统化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护理。

结果:观察组患儿留置针意外脱出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结论:采取系统化护理干预可降低新生儿静脉留置针意外脱出率,减轻患儿的痛苦及经济费用。减少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从而提高了护理质量。

【关键词】系统化护理干预 新生儿 留置针 意外脱出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静脉留置针具有操作简单、套管柔软、用药方便、留置时间长,且不易穿破血管等优点,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在新生儿无陪护病房无患儿家属陪伴,在暖箱内无包被包裹,患儿双手无任何束缚,因患儿哭闹、烦躁留置针易被患儿自行拔出,以及导管的固定方式和护理操作不当,也可导致静脉留置针意外脱出,造成二次穿刺,增加了患儿感染的机会、痛苦和医疗费用,也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我科为降低静脉留置的意外脱出率采取系统化护理干预方法进行护理,以提高护理质量。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我科2013年3月-7月收治的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儿56例,其中男34例,女22例。对照组患儿48例,其中男28例,女20例。两组患儿在体重,年龄,病情,穿刺部位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

1.2方法:

1.2.1对照组只给与静脉留置针的常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

1.2.2实验组在实施静脉留置针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系统化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护理。(1)加强巡视。医护人员工作中应加强责任心,因新生儿耐受能力差,无法进行有效沟通和配合,只有针对性地加强巡视。(2)正确有效的约束肢体。无陪护室的患儿常置于暖箱中,无包被的包裹,必要时在患儿耐受力的基础上妥善约束患儿肢体或带上小手套,松紧度要适宜,随时观察其松紧度和患儿肢端的血运情况。(3)为患儿做好基础护理,及时更换尿布,按需喂养,保持床单元清洁干燥,保持室内合适的温湿度,减少患儿因不适引起哭闹,在患儿病情允许的情况下让患儿俯卧位,有资料研究表明俯卧位可是新生儿如同在母亲怀抱里,使新生儿有安全感,可较少患儿哭闹【1】,每天有意识的给予患儿抚触,以增进患儿的舒适.(4)为患儿穿刺时,穿刺部位的皮肤应保持清洁,以确保敷贴完全贴附于皮肤,以防敷贴卷边。(5)穿刺成功后固定时,先用一条胶布固定在针梗处,然后将敷贴全部覆盖住针眼及全部针梗,再用胶布蝶形固定外露的“Y”型管,将余下留置针软管用胶布固定于敷贴上方,要求将肝素帽妥善固定于患儿皮肤以减少牵拉,并进行相应保护。(6)在头皮静脉穿刺的患儿,用敷贴固定好留置针后选择合适的一次性网状头套,一次性网状头套弹性及透气性好,不会给患儿带来不适,既不易牵拉,也不影响血液循环,更有利于观察留置针的使用情况。在肢体穿刺的患儿,用敷贴固定好留置针后根据穿刺部位不同选择合适的医用弹力绷带套在穿刺部位,避免敷贴打卷或脱落【2】,弹力绷带的松紧度要适宜,随时观察血运情况。尽量为患儿进行腋静脉穿刺,腋静脉为大静脉,管径粗,走行直,血管表浅易于固定,容易穿刺,且成功率高,保留时间长,长时间输液发生静脉炎的几率很小,且位置比较隐蔽,不易被患儿抓掉。(7)护理人员在为患儿沐浴时,用薄膜手套包裹穿刺部位,用胶布密封手套边缘,避免沐浴时操作不当导致穿刺部位潮湿,引起贴膜松动,导致留置针脱出。

1.3 观察项:新生儿留置针意外脱出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2.结果 实验组

对照组与实验组静脉留置针意外脱出率比较 (p

组别 置管例数(例) 意外脱出例数(例) 意外脱出率(%)

实验组 56 3 5.36

对照组 48 16 33.3

X2 13.548

P 0.000

3.讨论

临床上静脉留置针已广泛应用于新生儿静脉输液,是新生儿住院期间最重要的治疗方法,在新生儿疾病治疗和抢救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3】,使用静脉留置针大大减少的护理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发生留置针意外脱出不但增加护士工作负担,而且给患儿带来更多的痛苦,通过对留置针意外脱出进行系统化护理干预的护理,认为加强对患儿的巡视、正确有效的肢体约束、妥善的固定可降低留置针意外脱出率,延长静脉留置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也减少了患儿的治疗费用,提高患儿家长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齐虹 孙志远 新生儿俯卧位抚触的益处

第5篇:新生儿哭闹的护理措施范文

1.1对象选取2006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在本院出生的新生儿重度窒息病例。评定重度窒息标准采用Apgar评分,即阿氏评分,以新生儿出生后,根据皮肤颜色、心搏速率、呼吸、肌张力及运动、反射五项体征进行评分,评分在4分以下为重度窒息。

1.2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

1.3资料来源资料源自本院病案统计室。

2观察及护理

2.1为防止交叉感染,复苏儿应放在清洁消毒隔离婴儿室内,温度32℃~36℃,湿度60%~80%的环境中,出生后3天不宜沐浴。

2.2保持呼吸道畅通,用吸痰器吸净口鼻腔、气管内粘液,将患儿侧卧,以免胃内分泌物填塞气管再度引起窒息及吸入性肺炎的发生。复苏后根据患儿的情况给予氧气吸入3~6h,以后可以间断给氧至青紫消失或呼吸平稳为止,氧气浓度为1~2L/h。保持安静,尽量少搬动,以免引起或加重颅内出血[1]。摆好,肩部以布卷垫高2-2.5cm,使颈部轻微伸仰可使头肩略垫高,使腹部内脏下降,增加胸腔扩大的机会,同时也减轻了心脏负担和颅内高压。

2.3根据医嘱给予补液、抗感染、止血、纠酸等处理。补液速度不可过快,以8~12滴/min为宜,以免在短时间内输液过量使心脏负担加重,引起心衰及肺水肿。根据情况,可维持输液,以备静脉给药及抢救之用。不宜过早哺乳,开始喂奶时间为24~48h以后。吃奶后避免多动,喂后宜向右侧睡,防止呕吐。不会吸吮者用滴饲法或鼻饲法。

2.4一般情况的观察

2.4.1对啼哭的观察生理性哭闹的声音响亮而连贯,并有一定的节奏,这是机体的本能性反应,而病理性哭闹则因病因不同而异,常合并相应的症状和体征。如颅内出血为阵发性尖叫,可伴有抽搐和瞌睡;急腹症的哭闹常为阵发性的大叫嚎叫,并有面色苍白等表现,另外对不哭不吃的新生儿更须注意,常为重症的表现。

2.4.2对呕吐的观察出生后24h呕吐羊水及粘液均属正常现象。若出现喷射状呕吐则应警惕颅内压升高。若出现呕吐咖啡色物,应区分是否在分娩时吸进血性羊水及母奶皲裂吸入胃内。排除后应警惕消化道出血的可能。因此应仔细观察,注意呕吐物的量、颜色及性质。

2.4.3对面色的观察正常皮肤颜色红润,具有光泽,若面色青紫,苍白或灰暗,表示患者缺氧,病情危重。

2.4.4对神志的观察要注意病儿的神志是否清醒,反应是否灵敏,有无双眼凝视,眼球有无震颤,肌张力是否紧张,若患儿出现面部及四肢频繁抽搐应考虑新生儿颅内出血,窒息引起的脑缺氧。

2.5对生命体征的观察

2.5.1体温由于新生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不完善,常因环境改变而受影响,因此要定时检查,随时调整。

2.5.2心率、血压要注意心率的快慢、强度及血压的变化,防止心衰的发生。

2.5.3呼吸正常新生儿特别是未成熟儿由于呼吸中枢发育不够成熟,呼吸肌力量较弱,常可表现为呼吸不规则,甚至可出现青紫但只是暂时的,很快就会恢复正常,因此要仔细观察,严格区分前者和呼吸困难。若患儿出现颜面,唇边青紫,点头呼吸,甚至出现呼吸暂停时,首先应考虑有无神经系统疾病如新生儿颅内出血及新生儿肺炎。

2.5.4瞳孔要注意瞳孔是否等圆等大,对光反射是否存在。

3结果

我院自2006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3年期间共分娩活产新生儿4526人,发生新生儿重度窒息36例,发生率7.95/千,合并有并发症的8例,其中羊水吸入性肺炎4例,胎粪吸入性肺炎2例,颅内出血2例,经及时、正确的抢救治疗及细心观察和护理后,急救新生儿窒息成功34人,成功率94.4%。有2人死亡,1人是因为合并胎粪吸入性肺炎,1人是因为合并颅内出血。其余均治愈出院。

4讨论

新生儿窒息是胎儿围产期死亡的重要因素,应引起高度重视。一方面孕妇要定期作产前检查,发现不正常现象及时处理,另一方面,发生新生儿窒息后,需严密观察,精心护理,提高治愈率。

本人认为新生儿窒息往往是胎儿宫内窒息的延续,掌握宫内窒息的临床指征和处理,及时解除胎儿宫内窒息是成功地抢救新生儿窒息的重要因素[2]。密切观察新生儿窒息的病情变化结合实际情况,采用一种或几种抢救方法(其中吸痰和人工呼吸是最主要的抢救措施),并注意配合其他措施。复苏的新生儿要严防窒息的再次出现。护理人员应耐心细致地做好护理工作。

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虽然不断改进,但由于窒息程度不同,复苏后有部分新生儿仍有一段时间持续低氧血症和酸中毒,及时掌握症状的变化与医生保持密切联系会大大减少窒息后合并症的发生,提高新生儿成活率。

参考文献

第6篇:新生儿哭闹的护理措施范文

新生儿皮下坏疽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链球菌等病原菌侵入新生儿皮下引起的感染,而且与以下因素有关:①新生儿皮肤角化层较薄,结缔组织和弹力纤维发育不成熟。②新生儿长期卧床,使背部、臀部的皮下血流减慢,发生局部营养障碍。③哭闹时四肢骚动,尿布摩擦、易引起表皮损伤,再加上尿、粪浸泡。④少数可由上呼吸道感染、脐部感染、局部注射引起。

临床表现

发病日龄 常于出生后6~10天发病,偶见于生后第2天。

发病季节 以冬季多见。

发生部位 常发生于腰骶部、背部、臀部,也可见于会阴、枕、颈、肩或胸部等处。

局部症状 病变皮肤开始呈广泛性充血肿胀,边界不清,稍硬,由于起病急而发展迅猛,皮下组织出现坏死、分离、液化,使红肿的中央呈暗红色,触之变软或有漂浮感。随后,范围可逐渐扩大,而表皮完整,晚期皮肤呈黑紫色,可坏死脱落。少数患儿在病变区出现小水疱及脓疱,偶见血性水疱。也有少数患儿仅有红肿而无漂浮感,或形成薄皮脓肿者。

全身症状 主要为高热、哭闹不安、厌食、精神萎靡等感染性中毒症状,也可出现腹胀、呕吐、脱水等。

实验室检查 大部分患儿的白细胞总数均升高。血培养多可获得阳性。诊断

当新生儿有发热、厌食时,应检查好发部位的皮肤有无红肿。如局部皮肤稍有红肿,则应引起怀疑,及早使用抗菌药,密切观察。

应与尿布疹、硬肿症鉴别。尿布疹局部不肿,硬肿症局部不红。

发红或硬及时到医院救治。

预防措施

做好产房和新生儿室的消毒隔离工作,及时进行新生儿护理宣传,嘱咐家长在每次换尿布时均应查看新生儿腰骶部、背部、臀部和会,如发现局部发红或硬及时到医院救治。

治疗

皮肤仅有轻微红肿,可用如意金黄散涂抹(天花粉、姜黄、橘皮、黄柏、大黄等),并配合应用抗生素,如红霉素、青霉素、庆大霉素或万古霉素。

皮肤出现暗红及有飘浮感时,应早期切开引流,先在暗红处中央做多个小切口,长1-1.5cm,距离1.5-2cm,边切边填塞凡士林纱布,以免出血过多。

引流切口应达坏死边界处,一般可引流出混浊或血性液体,若有脱落的坏死组织应一并取出。术后,每日应换药2~3次,每次用无菌盐水、高锰酸钾溶液冲洗伤口,并观察病变有无蔓延,以便及时补充切开。保证引流畅通,防止皮肤坏死。

当有粪便污染时应及时换药。感染初步控制后,可配合理疗,促进肉芽生长。

一般愈合后不留严重瘢痕。皮肤坏死脱落后,皮肤缺损较大时,应点状植皮消灭创面,否则易造成瘢痕挛缩畸形。

中毒症状较重的患儿除切开引流及应用抗生素外,尚须注意热量及维生素的补充,并少量多次输血浆或全血。

护理措施

一般护理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发热时及时给予降温,通常解开衣服即可。效果不佳时应采用物理或药物降温,防止高热引起抽搐。保持室温22-24℃,湿度55%~65%。定时开窗对流,保持空气流通,开窗时要注意适当保暖,防止受凉,并注意室内消毒。加强营养,支持治疗。患儿必须有足够的营养和水分,应少量多次给奶,避免发生溢奶而引起吸人性肺炎或窒息。母乳喂养时,哺奶前要清洗手和。较重患儿,应及时补液或输血,每日输入血浆30-50ml,可很快改善全身情况。

第7篇:新生儿哭闹的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 新生儿;外周动静脉;全自动连续换血;护理方法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3.145

在对严重高胆红素血症进行治疗时, 换血疗法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 溶血病通过换血疗法能快速换出致敏和抗体红细胞, 使血清胆红素降低, 溶血减轻, 对核黄疸进行有效预防, 而且还能对贫血进行纠正, 对心力衰竭进行预防[1]。要让换血全过程有效实施和完成, 就需要加强换血期间的临床护理。本院在新生儿外周动静脉全自动连续换血中应用循证护理, 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20例, 全部患儿均符合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诊断标准, 光疗失败;并排除治疗期间发生拒奶表现和死亡的患儿。全部患儿中男11例, 女9例;早产儿6例, 足月儿14例;胎龄30~37周, 平均胎龄(35.7±3.6)周;体重1.6~4.0 kg, 平均体重(2.5±0.9)kg。将全部患儿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 各10例。两组患儿在胎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新生儿外周动静脉连续换血的常规护理, 包括术前对患儿的病情进行评估, 对护理计划进行制定, 禁食, 术中对患儿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进行严密观察等。实验组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循证护理, 具体内容如下。

1. 2. 1 确定问题 对患儿的基本资料进行收集, 并全面评估, 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 对患儿及其家属的要求进行了解, 对相关资料进行查阅, 并根据临床医生的治疗计划找出询证问题:动脉置管失败、动脉留置针置管滑脱、动脉通路不长、血液内环境和生命体征改变、呕吐等。

1. 2. 2 证据收集 结合提出的问题查阅相关文献, 查找实证。文献检索的内容和范围包括全部新生儿外周动静脉全自动连续换血疗法、护理措施、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不良反应等。

1. 2. 3 分析和评价检索结果 通过检索对新生儿换血方面的经验和研究进行综合查找, 对检索的文献资料进行分级, 并评价和分析证据的真实性、科学性和实用性, 根据患儿的临床具体情况和患儿家属的实际需求, 制定护理措施。

1. 2. 4 具体实施 ①准备环境, 严格执行病房的相关消毒制度, 患儿放置在辐射保温台上面, 同时要在辐射保温台上铺设无菌治疗巾, 将患儿的皮肤温度设定为36.5℃, 并加强监护。②对多功能监护仪进行连接, 患儿的体温、经皮血氧饱和度、呼吸、血压和心率等进行记录, 15~30 min记录1次, 血糖30 min测量1次, 在换血前、换血中和换血后要留取血液标本来进行血常规检查、血生化检查和血气分析, 换血期间要对患儿的生命体征、反应、肤色、输排血通路状况等进行仔细观察[2]。③结合患儿的具体情况来对泵速进行调节, 尽量在2~3 h内完成换血;患儿在换血的整个过程中都应给予常规喂养, 术前和术后不禁食。

1. 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儿的重新置管情况和换血时间进行观察记录。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实验组患儿在术中给予常规喂养, 患儿表现安静, 并没有出现留置针脱落引起重新置管的情况;对照组患儿术中出现比较严重的哭闹、呕吐现象, 有3例患儿出现导管脱落需要进行重新置管;实验组患儿的重新置管率(0)显著低于对照组(30.0%),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在利用换血疗法对新生儿黄疸进行治疗时, 换血时间非常关键, 如果换血时间较短, 那么胆红素降低的速度也就越快, 污染血液的几率也就越低。在换血期间如果患儿四肢乱动、烦躁或者哭闹, 就可能引起管路扭曲或者留置针脱出, 进而导致重复穿刺, 延误换血时间, 而且也会对患儿造成疼痛刺激[3, 4]。循证护理的基础是临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并根据自身的经验和专业技能, 并结合患儿的实际需求制定出科学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

本研究中, 对照组患儿给予新生儿外周动静脉全自动连续换血的常规护理, 换血前4 h和术中患儿禁食, 术后仅进食1次, 而实验组患儿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给予循证护理, 患儿在治疗期间给予常规喂养[5, 6]。结果显示实验组患儿治疗期间表现安静, 并没有出现留置针脱落引起重新置管的情况;而对照组患儿术中出现比较严重的哭闹、呕吐现象, 有3例患儿出现导管脱落需要进行重新置管;实验组患儿的重新置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在新生儿外周动静脉全自动连续换血中应用循证护理, 能有效降低重新置管率, 缩短换血时间, 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丁敏, 芦玮玮, 张晓兰.新生儿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术效果观察及护理.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2):55-56, 72.

[2] 陈开永, 刘照平, 代红燕, 等.新生儿换血中常见护理问题及对策.中外医疗, 2014(18):158-159.

[3] 杨艳红.外周动静脉全自动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体会.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 2011(7):742-743.

[4] 曲颖波, 张敏 . 外周动静脉全自动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2, 18(30):3648-3650.

[5] 王素琴, 孟小芸, 常琳, 等 . 新生儿原发性免疫缺陷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护理.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2003, 24(1):78.

第8篇:新生儿哭闹的护理措施范文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5-0088-02

doi:10.14033/j.cnki.cfmr.2016.15.046

新生儿黄疸作为儿科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其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常在短时间内急剧升高超过正常值,导致皮肤、巩膜黄染,严重时造成患儿神经系统严重受损,威胁患儿生命安全[1];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剖宫产发生率增加、催产素的应用、感染等因素影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呈现阶梯式升高态势,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目前该病的发病率在30%~40%[2];对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光照治疗等,为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和护理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本研究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者予以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其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4年5月-2015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的68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纳入患儿符合《实用新生儿学》相关诊断标准,即出生后24 h内出现黄疸,足月儿胆红素水

平>6 mg/dl,早产儿>9 mg/dl;足月儿血清胆红素水平>12.9 mg/dl,

早产儿>14.9 mg/dl或每日升高水平>5.0 mg/dl;血清结合胆红

素>1.5 mg/dl[3]。68例患儿中男38例,女30例,年龄3~7 d,平均(5.20±0.40)d,体重2.40~3.50 kg,平均(3.00±0.20)kg,胎龄34~41周,平均(37.50±2.00)周;在所有患儿家属同意前提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按照1:1比例将其分为综合护理干预组(观察组)和常规护理组(对照组)。两组患儿性别、年龄、体重、胎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

(1)先天畸形、发育不良;(2)心、肺、肝、肾功能严重异常;(3)溶血性黄疸等其他病理性黄疸;(4)新生儿脐部感染和溶血症;(5)喂养不当或是难以耐受及因疾病24 h内无法开奶;(6)病例资料不全或依从性差、中途无法坚持完成本次观察。

1.3 方法

1.3.1 观察方法 回顾性观察68例新生儿病历资料,参考临床试验设计标准,设计《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干预观察表》,指定专人负责对表中内容加以观察与详细记录、分析,研究前制定统一标准,进行统一培训、统一指导;表中主要内容包括新生儿性别、胎龄、日龄、体重、胆红素水平等一般资料及相关护理方法、护理满意度、黄疸持续时间、黄疸消退时间、不同时间段胆红素水平、初次胎便排出时间、胎便转黄时间等。

1.3.2 护理方法 两组患儿给予同样的常规护理方法,包括母婴同室、洗澡、母乳喂养指导、皮肤护理等。观察组患儿在上述基础上予以综合性护理方法,包括:(1)身心安抚护理,由专业护理人员进行腹部、背部、全身抚触,自前额、下颚、头部、胸部、腹部及上下肢、背部、臀部依次进行,其中腹部及背部采用指揉法进行抚触,上下肢采用挤捏法进行,时间以两次喂奶间为宜,10~15 min/次,2次/d,动作温柔、力度适宜,同时密切观察患儿是否出现哭闹及肤色改变等情况,一旦异常,停止操作,告知医生;(2)健康宣教,利用板报、宣传册、多媒体等形式向家属宣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原因、发病机制、治疗和护理方法、预后及护理中注意事项,同时相互交流沟通解答疑问,安慰与疏导患儿家属以稳定其心理状态,消除其顾虑;指导患儿家属定期复查,争取其积极配合,提高护理依从性;(3)病情观察,由专人负责对患儿神志、心率、呼吸、血压、脉搏进行监测,加强精神、肌力、双眼、反应能力、肤色、二便颜色和性状等情况观察,以为临床治疗提高依据;若是患儿出现精神萎靡、反应低下、吸吮无力及肌张力改变、两目斜视、腹胀、腹泻等表现,及时告知医生查找原因,对症处理;(4)舒适护理,营造一种安静、温馨、温暖的病房环境,保持其卫生清洁,湿度控制在40%~60%,温度以22 ℃~25 ℃为宜;同时及时更换尿布,保证患儿皮肤清洁干爽,以免红臀、皮肤感染等并发症出现;(5)排便护理,针对36 h内即发生黄疸者,利用无菌橡胶尿管插入患儿2~3 cm,动作轻柔、转动10 min,若肛周刺激无效时,可利用生理盐水予以灌肠,同时按摩患儿腹部,促进大便排出;(6)治疗护理,例如光疗护理,光疗前保持病房环境安静、清洁、良好的通风条件,利用热水进行洗澡、抚触,箱内进行消毒;光疗时,严格执行各项无菌操作,箱内温度30 ℃~32 ℃,患儿全身裸露、戴好眼罩(及会阴需遮盖),抚摸其背部以稳定其情绪、减少基础代谢等;单面光疗时,每1~2 h变更一次,全身均匀照射,详细记录进食量、排便时间及排便量等;同时密切观察患儿体温、呼吸、面色、哭闹及皮肤色泽等,勤喂水,擦拭清洁灯管和反射板,一旦异常及时停止光疗;(7)用药护理,口服药物时,掌握药物浓度和剂量,严格遵循医嘱,喂药时,温度在30 ℃~40 ℃,一旦出现呕吐,取其侧卧位,予以拍背;必要时,可予以低压吸引器吸引呕吐物以保证呼吸道畅通;同时加强巡视,一旦异常及时告知医生处理。

1.4 护理满意度评价标准

参考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护理部修订的《满意度调查表》,包括关爱情况、护理服务态度、护理技术水平、护理服务质量、心理支持等内容,满意为80~100分,基本满意为60~79分,不满意为0~59分[4]。满意度=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所得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6.0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取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儿胎粪首排时间、胎粪转黄时间及黄疸持续时间、消退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儿胎粪首排时间、胎粪转黄时间、黄疸持续时间及消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临床观察显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最为常见的病症之一,据相关数据显示早产儿的发病率可高达80%~100%[5]。胎龄、出生体重、孕产妇年龄、胎膜早破、妊娠合并症、颅脑血肿、窒息或宫内窘迫、开奶时间、母子血型(ABO或Rh)及胎便排出时间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的影响因素,虽然临床予以蓝光治疗、药物干预、人工通便等处理,其效果得以肯定,但蓝光照射费用较高、药物干预依从性差、人工通便家属难以接受[6]。因此配合有效的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对防治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实际意义。

第9篇:新生儿哭闹的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 甜味剂; 奶嘴; 新生儿; 静脉穿刺; 疼痛

儿科护理工作中经常面对不能完全表达自己感受的新生儿,如何降低和减轻儿科护理工作中操作性疼痛是儿科护理工作者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作为儿科护理中最常见的有创操作,头皮静脉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疼痛显而易见,因此,如何减轻穿刺过程中的疼痛是开展儿科优质护理服务的重要课题。甜味剂因具有“甜味”效应能有效减轻新生儿操作性疼痛以被相关研究证实[1-2],被认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减轻新生儿轻、中度操作性疼痛的有效方法。传统甜味剂施喂多通过无菌注射器或滴管缓慢滴入新生儿口中,这些方法可能引起呛咳、误吸[3],且引起的氧饱和度下降等并发症状[4],因此,有人提出了经奶嘴甜味剂喂服的方法。为了进一步研究经奶嘴甜味剂喂服对降低新生儿头皮静脉穿刺疼痛的效果,笔者在180例新生儿中开展了本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6月-2012年6月在本院儿科病区行静脉穿刺的新生儿18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10例,女70例,研究对象中早产儿89例,足月儿91例,参照相关文献设定两组的纳入标准[5],早产儿组的纳入标准:(1)体重大于1.25 kg;(2)胎龄30~37周;(3)吸吮速度大于30次/min;(4)出生时无窒息、感染等需抢救的病史;足月儿的纳入标准:(1)体重大于2.5 kg;(2)胎龄大于37周;(3)吸吮速度大于30次/min;(4)出生时无窒息、感染等需抢救的病史。

两组所有研究对象均病情稳定,无需供氧或辅助呼吸,24 h内未使用镇静剂、肌松药等,无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穿刺部位均为头皮静脉,为了保证可比性,所有穿刺操作由穿刺技术熟练且稳定的同一名护士操作,且为一次穿刺成功。将以上两类研究对象按照穿刺顺序排序,并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其中早产儿组分为1组、2组,分别为45例、44例,足月儿组分为3组、4组,分别46例、45例,其中两组间的性别、日龄、胎龄、出生体重、发育状况、穿刺原因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预方法 本研究确定1组和3组为干预组,2组、4组作为对照组。参照相关文献[3],确定针对干预组患儿的干预时间及甜味剂浓度,甜味剂选用25%的葡萄糖,本研究采用无菌硅胶奶嘴于穿刺前2 min经口喂服2 ml,将备好的准确剂量的葡萄糖无菌注射器注入无菌奶嘴中,然后将奶嘴轻轻置于患儿唇部,刺激其张嘴吸吮奶嘴并服下葡萄糖,吸完后取出奶嘴。对照组采用相同的穿刺方法,但穿刺前未行干预措施。

1.3 评估方法 对照组和干预组患儿疼痛的评估采用加拿大东安大略儿童医院制定的新生儿疼痛评分法(Neonatal Infant Pain Scale, NIPS)[6],作为一种比较科学的新生儿疼痛评估方法,它被广泛应用与足月儿和早产儿的操作性疼痛的评估,共包括表情、哭闹、呼吸类型、上肢、腿部、觉醒状态等6项,每项根据患儿所表现出的行为和表情差异,可评0~2分(哭闹项)或0~1分(其余项),6项评分之和即为疼痛的评估结果,分值范围为0~7分。

1.4 统计学处理 将所有资料录入SPSS 16.0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进行描述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P

2 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的1组和3组分别与对照组的2组和4组疼痛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4组患儿穿刺时疼痛评分的比较结果见表1。

3 讨论

头皮静脉穿刺是儿科最常见的有创护理操作,它给患儿带来的痛苦显而易见。新生儿出生早期为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的关键时期,可塑性大,易受环境的影响[7]。因此,对新生儿的反复疼痛刺激容易产生以内分泌、免疫、植物神经和行为改变为特征的适应性反应,会使新生儿外周感受器敏感化,也有研究指出,新生儿由于强烈疼痛引起哭闹时,血液容易经未闭合的卵圆孔分流[8],此时脑血流量及其氧含量发生改变,容易发生脑室内出血[9],此外,疼痛还会影响新生儿的睡眠与觉醒状态等,Reye[10]的研究还认为,疼痛可引起发育迟缓,中枢神经系统的永久性损伤和情感紊乱。因此,疼痛对新生儿的危害显而易见。有效减轻这种疼痛,尤其是避免严重疼痛的发生,是儿科护士提高护理水平,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的重要举措。

传统的甜味剂施喂方法多以经口注射器或滴管滴注的方法,这种方法虽然方便,但有引起呛咳、窒息等症状的危险,Thompson等[4]的研究报道了这种现象,而且还提示这些方法具有容易引起血氧饱和度下降的风险。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改进了喂服方法,采用了经奶嘴喂服葡萄糖的方法,以研究甜味剂对新生儿头皮穿刺中疼痛的影响。结果显示,干预组和对照组相比,疼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1),前者显著低于后者,这说明经奶嘴甜味剂喂服对新生儿静脉穿刺疼痛有积极影响。此外,干预组中足月儿组和早产儿组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说明胎龄因素在甜味剂对新生儿头皮静脉穿刺中疼痛的作用中无显著影响,这和汤文决等[5]利用安慰奶嘴的方法进行的新生儿头皮穿刺疼痛的研究结果比较一致。

相关研究发现,甜味剂因其“甜味”效应能有效减轻新生儿操作性疼痛,并被推荐为一种安全有效的减轻新生儿轻、中度操作性疼痛的非药物干预方法[1-2]。关于甜味剂影响新生儿操作性疼痛的机制,学术界还未能明确。只是有零星报道,Blass等[11]的研究认为,可能是由于甜味觉激活内源性阿片样物质释放而产生镇痛效果,Anand[12]的研究指出,恰当地运用环境、行为和药物干预能有效地预防、减轻和消除新生儿疼痛,Carbajal等[13]的研究指出,利用甜味剂加上安抚奶嘴(非营养性吸吮)比单独的口服甜味剂能产生更有效的止痛效果,与非营养性吸吮刺激口腔触觉受体,促进5-羟色胺释放而提高疼痛阈值,从而产生镇痛效果有关,国内汤文决等[5]研究了单纯使用非营养性吸吮对新生儿头皮静脉穿刺过程中疼痛的影响,发现有显著的缓解效果,这种甜味剂施喂加非营养性吸允对新生儿头皮穿刺时疼痛的影响有待于今后的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Haouari N,Wood C,Griffiths G,et al.The analgesic effect of sucrose in full term infants: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BMJ,1995,310(1):1498-1500.

[2] Barr R G,Pantel M S,Young S N,et al.The response of crying newborns to sucrose:is it a“sweetness”effect[J].Physiol Behav,1998,66(3):409-417.

[3] 姚文艳,Marcia Petrini,邓文琳,等.不同葡萄糖喂服方式对减轻新生儿足跟采血所致疼痛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7):637-639.

[4] Thompson D G.Utilizing an oral sucrose solution to minimize neonatal pain[J].JSPN,2005,10(1):3-10.

[5] 汤文决,宁彩珍,吴丽蓉,等.非营养性吸吮对静脉穿刺新生儿疼痛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3):1188-1189.

[6] Lawrence J,Alcock D,MeGrath P,et al.The development of a tool to assess neonatal pain[J].Neonatal Netw,1993,12(6):59-66.

[7] Porter F L,Grunau R E,Anand K J.Long-term effects of pain in infants[J].J Dev Behav Pediatt,1999,20(4):253-261.

[8] Ludington-Hoe S M,Cong X,Hashemi F.Infant crying: Nature,physiologic consequences, and select interventions[J].Neonatal Netw,2002,21(2):29-36.

[9] Pokela M,Koivisto M.Physiological changes,plasma beta-endorphin and cortisol responses to tracheal intubation in neonates[J].Acta Paedriatrica,1994,83(2):151-156.

[10] Reye S.Nursing assessment of infant pain[J].J Perinat Neonatal Nurs,2003,17(4):291-303.

[11] Blass E M,Watt L B.Suckling-and sucrose-induced analgesia in human newborns[J].Pain,1999,83(30):611-623.

[12] Anand K J.International Evidence-Based Group for neonatal pain,consensus statement for the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pain in the newborn[J].Arch Peadiatr Adoles Med,2001,155(2):173-180.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