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临床医学检验诊断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血浆凝血功能检查 急性胰腺炎 临床诊断
中图分类号:R576.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1-073-02
急性胰腺炎是指胰腺消化酶被异常激活后对胰腺及其周围脏器产生消化作用而引起的炎症性疾病。根据病理、病程及预后特点可分为水肿型胰腺炎、出血坏死型胰腺炎、胰腺脓肿和胰腺假性囊肿等。急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与胰腺坏死及患者预后呈现直接相关性,对于重症胰腺炎患者往往引起多脏器的损害,甚至诱发MODS导致死亡。为了能降低重症胰腺炎的临床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需要对重症胰腺炎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此时对重症胰腺炎的早期诊断敏感指标的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就血浆凝血功能检测在急性胰腺炎尤其是重症胰腺炎临床诊断中的重要意义进行相关探讨,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11月至2010年11月120例急性胰腺炎(AP)患者,随机分为SAP组(重型)和MAP组(轻型)各60例,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的成年人60例设为对照组,胰腺炎病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胰腺疾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的临床诊断及分级标准》[1]中的临床诊断及分级标准,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精神疾病、血液病及妊娠患者。SAP组60例患者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16~83岁,平均42.1岁;发病至就诊时间1~6h,平均2.1h。MAP组60例患者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18~81岁,平均41.5岁;发病至就诊时间1~8h,平均2.3h。健康体检成年人60例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20~78岁,平均40.8岁。三组患者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不大(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在患者入院12h内即进行D-dimmer(D-二聚体)、AP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凝血时间)、FIB(纤维蛋白原)水平的测定。使用仪器为中勤世帝STEELLEXM6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采血前,作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及准备工作,采取静脉血,使用3.2%枸橼酸钠液作为凝血因子检查抗凝剂。检测前在4~10℃的冰箱中保存标本。用于APTT和特殊因子测定的血液标本不超过2h,放置于室温下时,试管口加塞,以免CO2的散失导致误差。
1.3 统计学方法 本组数据均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进行t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与对照组D-dimmer、APTT、PT、FIB水平测定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与对照组D-dimmer、APTT、PT、FIB水平测定比较(x±s)
注:与对照组比较,*P
由表1可以看出,两组患者D-dimmer、APTT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
2.2 患者预后与D-dimmer、APTT、PT、FIB水平比较 见表2
表2 患者预后与D-dimmer、APTT、PT、FIB水平比较(x±s)
由表2可以看出,不同预后患者D-dimmer、APTT、PT、FIB水平差异显著(P
2.3 患者是否发生MODS与D-dimmer、APTT、PT、FIB水平比较 见表3
表3 患者是否发生MODS与D-dimmer、APTT、PT、FIB水平比较(x±s)
由表2可以看出,MODS与非MODS患者D-dimmer、APTT、PT、FIB水平差异显著(P
3 讨论
至今为止,急性胰腺炎的发病机理尚不能完全阐述清楚,而由急性胰腺炎引起的一些全身性变化和各脏器指标变化的发生机理也不能完全解释明白。但近年来已经证实,胰腺局部的微循环紊乱或障碍对急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起着重要作用,同时急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直接关系到人体循环的紊乱程度[2]。急性胰腺炎的发生发展过程是一个连续性的因果变化过程,由胰腺组织毛细血管的损伤引起,微循环血流阻力的增加、血液淤积状态、血小板激活和聚集血栓形成、组织缺血和细胞坏死等都能恶化急性胰腺炎的病情程度,同时急性胰腺炎的病情发展可逐渐激活并释放人体的多种表达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等,这些因子的大量释放可引起人体血液循环的紊乱和病理反应[3]。随着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失衡,越来越多的细胞因子参与进来,凝血和纤溶系统很可能是此时被激活的,由此发生血液凝血因子的大量消耗,造成严重的微循环障碍。严重急性胰腺炎患者往往会并发MODS,这将大大影响病情的预后,对患者的康复十分不利。而凝血因子的大量激活是引起MODS的重要诱因。本研究结果发现,血浆凝血功能因子变化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MODS发生率、预后等有显著相关性(P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胰腺疾病学组,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的临床诊断及分级标准[J],胰腺病学,2004,4:35―38.
【关键词】核医学、超声检查、亚急性甲状腺炎
【Abstract】Objective:The clinical diagnosis of nuclear medicine and ultrasonic examination in diagnosis of subacute thyroiditisMethod:We selected 61 cases of subacute thyroiditis patients and 50 cases of healthy people, will be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serum free thyroxine in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FT4),such as scanning, carries out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wo groups of thyroid gland sizeResult:compared with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Conclusion:Clinical admiral of nuclear medicine and the combination of ultrasound diagnosis of subacute thyroiditis patients, but also improves to some extent effectively in SAT diagnosis.
【Key word】Nuclear medicine, ultrasound,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2012年2月-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61例亚急性甲状腺炎(SAT)患者和50例健康人群,在观察组的61例亚急性甲状腺炎(SAT)患者中,50例为女性,11例为男性,年龄19-65岁,平均年龄为(42.4±5.8)岁,病程2-70d,平均病程为(35.7±7.4)d,所有患者入院后,经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血红细胞沉降率(ESR)、6h摄碘率(RAIU/6h)、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检查,结果均为阳性。对照组的50例正常人群,均无头颈部疾病,并且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与观察组无显著差异,不含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方法
运用FH-458型甲状腺功能仪对RAIU/6h进行测定,同时运用SophaDS7型SPECT仪器对患者进行甲状腺核素扫描,扫描判定标准如下:(1)甲状腺不显像(双叶或者单叶);(2)甲状腺显影不良(双叶或者单叶)。运用东芝SSA-34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患者进行甲状腺超声检查,探头频率控制在7.5-10MHz左右,让患者保持平躺状态,颈部过伸,连续扫描甲状腺,对其宽度和厚度进行测量,同时对甲状腺的血流情况进行观察记录。
1.3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均进行FT4、ESA、RAIU/6h、FT3及甲状腺核素扫描,将正常值作为基本标准,测定结果高于正常值,则为阳性,同时对两组的甲状腺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组间数据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61例SAT患者中,43例FT3、FT4均增高,6例FT3单纯增高,7例FT4单纯增高5例FT3、FT4均正常。甲状腺核素显像:24例甲状腺双叶不显影,7例单叶不显影,17例甲状腺双叶显影模糊,5例单叶显影模糊,8例甲状腺显影正常,本组阳性率为86.9%,以核素显像阳性或者RAIU/6h与TH呈分离现象为主要依据,核医学实验室诊断SAT阳性率为95.4%,具体如下表1所示。
表1 SAT患者核医学检查结果
检测项目
ESR
TH
PAIU/6h
RAIU,TH分离
核素扫描
阳性例数
61
56
55
52
53
阳性率(%)
100.0
91.8
90.2
85.2
86.9 讨论
亚急性甲状腺炎属于自身免疫性的一种疾病,主要指的是感染柯萨奇病毒、腮腺炎病毒等对甲状腺滤泡造成破坏,甲状腺分泌出胶体,使甲状腺出现异物反应,从而导致的甲状腺炎症细胞浸润[2]。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以核素显像阳性或者RAIU/6h与TH呈分离现象为主要依据,观察组患者核医学实验室诊断SAT阳性率为95.4%,而超声诊断阳性率则为82.1%,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率差异明显,临床上将二者结合,诊断率高达100%。由此可见,临床上运用核医学与超声检查对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进行诊断,不仅可以降低误诊、漏诊概率,还能有效提高诊断准确性,为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提供有效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刘世娟.于金华.冯志徐.核医学与超声检查对亚急性甲状腺炎的诊断价值[J].潍坊医学院学报,2007,29(2):173-174.
关键词:实验诊断学;教学;存在问题;改革;效果
【中图分类号】R39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6-0329-01
实验诊断学(Laboratory diagnosis)是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过渡的一门学科,是医学生完成基础医学后,进入专业课学习之前所开设的一门临床基础课程,是联系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实验诊断就是医生通过运用检验结果所反应的机体功能状态、病理变化等客观资料,来判断机体健康状态及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评估等所用的的医学临床活动。由于多方面的种种原因,以前实验诊断学的教学偏重安排 “三大常规”、“肝、肾功能”和“乙肝二对半”等等内容。但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的现代教学中,教学课程里还缺乏新发现和新推广的检验项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实验诊断的教学内容、方法以及教学效果方面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已严重制约其发展。为了提高实验诊断学理论教学质量,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对实验诊断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归纳,现实验诊断学教学存在的问题报告如下:
1课程安排不合理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随着《实验诊断学》教材编写的版本(现为第七版)更新,内容越来越多,但教学课时数的安排却越来越少,即学时少而内容繁多。
2师资配置欠妥
我校实验诊断学教学成立之初,教师主要来源于医院检验科,绝大多数是高年资的专业技术人员。虽然他们临床经验丰富,但理论教学学生有疑问,些教师难以准确回答的现象。
3教学目的不明确
实验诊断学原先教学目的是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依据教研室课程表的安排,按时按量完成理论教学任务,教学重点主要在常规检测项目,很少介绍新的项目,学生也不去关心实验诊断学教学目的,只是关心考试,能够顺利过关就万事大吉。因此这样的理论讲授难以达到学生运用什么样的检验项目解决患者怎样的临床问题,并通过综合分析各种实验结果进行临床思维这一目的。
4教学内容陈旧、死板
一些在临床上已经淘汰甚至过时的检验项目一些理论上可行但临床上不可能开展的项目如靛氰绿滞留率试验等课堂上还在大篇讲授,而现在临床上常用的对临床有重要指导意义的许多新检测项目和技术受课时的限制又很少介绍,导致理论教学与实际I临床脱节甚远,教学内容严重滞后于临床需求,造成医学生进入临床时面临很大的困难,甚至出现毕业后对许多的实验诊断项目棘手。
5教学方式落后
传统实验诊断学理论教学中教师的“教”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这是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学生习惯于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教师只重视实验诊断教学的结果,让学生去死记硬背,无意中就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这完全歪曲现代化教学以学生为本,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思想。
6循证检验医学知识内容尚未增加
近来部分本科教材中(本硕连读层次)增加了循证检验医学知识内容,详细介绍了临床检验路径并插入了路径图。但是高职高专教材中循证检验医学知识内容尚未增加。作为检验专业技术人员假如没有接触临床医学各论知识,很难讲解实验诊断路径的整整含义,学生很难理解,实际临床实践中难以结合临床并有效应用。
7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教材编写较模糊
现有临床医学高职高专教材中,实验诊断学知识加入在诊断学(诊断学基础)教材中。只是几个篇章而已,学生在诸多的辅助检查课程里很难体会到实验诊断学这门课的重要性,而且不能够保证双学历教师或实验诊断医师为授课教师,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不到教学目的。
总之,实验诊断学是运用检验结果所反映的机体功能状态、病理变化或病因等客观资料,进行全面系统的综合分析,来判断健康状态及指导临床诊断、病情检测、疗效观察和预后评估等的一门学科,是诊断和解释疾病规律最基本的理论和方法,是医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课程之一。教学实践证明,以上存在的问题,使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实验诊断学课程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阻止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极大地影响了教学质量。当然,实验诊断学理论教学虽然从前存在一些列的问题,但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信息的快速传递、各类信息的互动、以上存在的问题已逐步改进,不断完善。因此,通过依靠计算机科学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和实训室的建设以及实践教学增加,教学质量将会完善。
参考文献
[1]王海霞,阴其谱,杨红霞.浅谈实验诊断学教学方法[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3):0-10
[2]李邦郢,李伟.诊断学实验教学新体系之初探[J].中国民康医学,2008,20(22):2710-1
[3]褚春民,陈牧.对提高实验诊断学教学质量的点滴思考[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9,13(1):126-7
[4]温晓艳,张艳超.多媒体技术在实验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检验医学教育,2009,16(2):20-1
关键词:临床医学;实验诊断学;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TU501-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549-01
实验诊断学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一门重要的临床基础课程,对各门临床专业课的学习起到桥梁过渡和支撑作用,也是一门直接为临床一线服务的应用性学科。虽然实验诊断学的发展极为迅速,但具有内容多、较抽象、难理解的特点。如何能让学生更好的学习、理解、掌握其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并且能与实践相结合就成为我们教学过程中重点注意的问题。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其正确的学习方法,我们针对教学实践中的教学方法进行一些探索。
1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1检验结果与案例分析相结合:我们在教学中始终强调实验诊断学要服务于临床和服务于病人,一定要以疾病为中心。因为它是临床诊断、病情分析、疗效评价、预后评估、疾病预防和健康保健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1]。为了使学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实验诊断与疾病的内在联系,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典型临床病例来分析讲解。通过启发教学,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专业知识对病例展开深入分析、讨论,得出初步的诊断结果,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归纳和总结,得出正确结论。这种教学方法,较好地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枯燥生硬的实验诊断学学习变得生动活泼,充分发挥了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学效果极佳[2]。
1.2授课内容与实际检验仪器相结合: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检验技术、检验仪器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由于学时数限制,许多新技术、新方法在理论课上不能一一介绍,这就需要充分利用学生实验课时间来弥补理论课的不足。实验课上,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完成某个检验项目的测试,这样学生从了解认识实验设备仪器开始,逐渐认识检验项目的原理、操作过程、临床意义。通过这种方式,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加深了学生对于检验项目的理解认识;同时,通过仪器的学习和使用,接触了医学检验和实验诊断的前沿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挑选资历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向学生介绍医学检验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成果,补充如何运用理论知识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并为临床诊断提供科学依据等教学内容[3]。在教学内容上的补充,不但让学生了解了学科前沿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采用多媒体教学,增加形象思维,提高教学效果
实验诊断课程中,包括很多原理及图像,如果采用平时授课的方式进行讲解,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了多媒体教学,通过多媒体的图像和视频的加入,增加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们在生动、充满乐趣的过程中获得了非常感性的知识。由于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课件中图文并茂,动静结合,Flas形象生动、具体逼真,便于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大大的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我们又根据近年来多次再版的实验诊断学教材制作了1100多张教学幻灯片,不仅教师可以应用于实验诊断教学中,而且发表于中国医科大学校园网上,网站上还提供了学科中重点难点知识的详解,图文并茂,方便学生在业余时间对于难点知识的查阅和学习。
对实验诊断学教学和学习起到了资源共享的作用。
3根据培养方向,合理进行考核管理
教学的目的是培养临床实用型人才,因此实验诊断学的课程考核方式也应充分体现学生的实践能力。传统的笔试考试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实验诊断学课程的需要,我们在实验课中采用了“笔试+操作”的考核方式,更能体现出实验诊断学课程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特点。其中理论考试,主要涉及教材中的重点知识内容;实际操作考试,则考察学生如何更好的利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通过双向的综合评定,更好的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实验诊断学承担着为医学生打基础的重任,是大多数未来医生接受系统规范实验室训练的唯一机会,其教学水平的高低影响着未来医生质量的好坏。所以我们不能安于现状、而应该适应形势,探索出更科学、更合理、更全面、更系统的实验诊断教学模式。为临床医学生早日适应临床工作的需要做好准备,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杨虹,李智,盛红华. 实验诊断学教学现状和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 [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6)
摘要:[目的]探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BL)教学法结合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CBL)教学法在诊断学症状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校2010级的临床医学生120人,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完成诊断学症状学的教学任务,观察组采用PBL教学法结合CBL教学法完成诊断学症状学教学任务,比较两种教学方法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期末考试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学生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BL教学法结合CBL教学法能够明显提高学生的成绩,对提高诊断学症状学的教学质量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PBL教学方法;CBL教学方法; 诊断学;症状学
{中图分类号} R61G642.0
诊断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的桥梁,是为医学生从基础医学各门学科过渡到学习临床医学各学科而设立的一门必修课。该科学所涉及到内容较为复杂, 难以从书本获得感受和体会, 因此诊断学教学应更加重视教学方法,寻求最佳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该学科的知识成为时下焦点。现将我们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BL)教学法结合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方法(CBL)教学法在诊断学症状学教学中的应用情况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校2010级的临床医学生120人,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均本科五年制临床医学生。观察组中男生29 例, 女生31例;年龄19~23岁,平均年龄(21.6±2.1)岁。对照组中男生26例,女生34例;年龄18~23岁,平均年龄(21.4±2.4)岁。两组学生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均衡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完成诊断学症状学教学任务, 即教师按教学大纲要求讲授为主的教学法。观察组采用PBL教学法结合CBL教学法完成诊断学症状学教学任务,引进PBL教学方式,老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学习掌握的内容设计好问题,由学生查阅参考书、教科书、模型、标本等教具,用小组形式讨论,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查阅应用资料等的能力,由小组代表讲解讨论结果,最后由老师进行补充和纠正,在老师讲解的过程中同时采用CBL教学法,引入临床中的典型病例,并通过采用多媒体、录像、图片、模型等多种手段, 使讲课内容更生动,将临床实际病例与纯理论内容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加深了学生的印象,改进教学效果。
1.3 观察项目
观察记录两组学生诊断学症状学的期末考试分数,考试总分为100 分,同时采用调查问卷统计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状况,问卷调查主要内容关于PBL+CBL教学模式的优缺点、可接受程度、总结及推理能力等方面,了解学生对PBL+CBL教学模式的评价。
1.4 统计学分析
研究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的期末考试分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学生满意度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PBL是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这种教学法的特点是学生早期接触临床问题,针对问题开展理论知识的学习,这里问题既是学习的焦点,也是相关学科的集合体。这种教学模式将复杂的螺旋式网络样结构的医学知识以“病” 连接起来, 将相关学科的基础与临床知识进行重新整合, 打破了学科界限, 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1,2];它提倡在教学相关环节中以问题为中心展开讨论,促进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是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CBL是在案例学习提供的情景中,学生可充分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自主地进行分析或决策。在诊断学症状学讲授过程中引入CBL 教学法, 教师采集临床实践中的经典案例讲解知识,更具有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并进行总结、归纳,使感性与理互作用、相互推动,知识掌握的更加扎实[3];并且通过案例讲解,让学生在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中,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完整而又严密的逻辑思维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而提高素质, 进入临床能更好地处理实际问题[4]
PBL教学法、CBL教学法各有其优势和不足, 我们在教学中应灵活掌握、综合运用, 努力把每种教学方法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逐渐寻找出一种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PBL教学时, 教师可认真总结学生未能较好解决的问题, 以CBL教学的形式进行讲授; 而CBL教学时, 教师未能涉及到的问题, 学生可在PBL 教学时提出并集中讨论;
在教学中应用CBL和PBL相结合教学模式, 学生不必再死记硬背,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成为教学的主体, 这样,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结协作精神; 在病例的研究中, 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能力、查阅和收集资料能力以及计算机应用能力都得到提高; 有效地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 使其能够很快地由医学生过渡到实习医生。
综合本研究结果及以上所述可见, PBL 教学法结合CBL教学法在诊断学症状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满意, 能够明显提高学生的成绩, 并且有效改善了学生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于海涛,邱丽玲,朴贤玉,等. PBL教学法在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中的实践和探索[J].医学研究杂志,2006,35(2):78-79.
[2]慕景强. PBL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现状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04,12(3):170-173,188.
[3]William F. Crittenden.A social learning theoryof cross -functional
诊断学是实践性和实用性最强的学科,是临床医学中新理论、新技术最容易应用的领域,也是一门与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对这门学科来说,起最终教学效果的不止是学生获得了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真正掌握符合临床诊疗工作需要的操作技能并运用自如[2]。这就要求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统一认识,改革教学方法,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加强“三基”训练,贯彻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的“教学合一”的教学原则。我们应该着力加强诊断学的教学内容,尤其是在病史询问、体格检查、病历文书书写、实验报告认知与临床意义分析以及临床思维在临床各专业学科中的应用。教育部对教学质量的各种考查工作中,如教学水平评估及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活动,专家组或监考专家一般会对临床实习生的接诊过程进行考核,其中就包括一些内容和操作都是物理诊断学的教学内容,也是一个临床医师的基本功,是任何一个专业医师(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都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诊疗技能。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应该结合症状和体征,经过医生的临床思维,选择需进行的实验室检查,来对疾病作出诊断。有些情况不需要特殊实验室检查即能明确诊断疾病,有时即使做了很多实验室检查也不一定能发现问题。例如腹部包块盆腔转移即使是做了B超、CT、MRI、内镜等也不一定能发现(因与周围器官无对比),而要依靠扎实的基本功———触诊来帮助诊断[3]。同时,执业医师技能考核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也是要考核接诊病人、病历文书书写、全面体格检查手法等基本诊疗技能和水平[4]。因此,对诊断学教学进行改革以提高医学生的临床综合能力已成了当务之急。
2加强诊断学教学课程体系建设
教材建设对于诊断学教学的改革至关重要,对于教材的选择和编写是我校教育改革的中心环节。我校与其它一些医学院校一样都采用的是全国医药院校的材,在以往学院教学安排中,诊断学的理论课是66学时,实验课是42学时,总课时为108学时。在教学改革中,参照高教部的教学要求,并借鉴其它医药院校好的经验,结合我校的实际教学情况,重新对诊断学的教学大纲进行了编写[5-10],其中,对诊断学的实验教学、体诊教学以及《诊断学实验指导》等内容做了新的调整,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增加了症状学的某些内容,如腹痛与腹泻、心悸等等。二是对完整病历书写的大课讲授做了调整,我们将其放在实验室的小课教授,并且在讲授的同时向学生展示示范病例。三是对于处于经济不发达的我校而言,为了适应区域发展和医学发展的需求,我们对临床生化检查增加了2学时,并对传统的三大常规的检测方法进行了保留。四是在实践课中我们增加了病例分析,初次简单的临床思维训练,这样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很好地结合实际,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我校编写的《临床思维学教程》系统地阐述了临床思维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巧,是培养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关键,因此一定要把对学生临床诊断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贯穿到临床医学教学的全过程。通过重视临床思维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临床思维进行采集病史、综合和分析客观的人体资料,概括诊断依据,为进一步学习各临床专业课奠定基础。五是对于我校编写《诊断学临床技能实训教程》其目的就是引导学生从诊断学疾病的分析出发,将已学过的医学基础理论、实验方法、技能等与临床之间架起一座连接的桥梁,最终达到应用所学的理论来开诊断学检查申请单,对实验检查结果进行分析,为今后的临床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六是同时给学生提供一本好的英文《诊断学》原版教材,这样既能提高专业英语水平,又可以作为这门课的参考书以拓宽眼界。
3诊断学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3.1突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在教学改革中
遵循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要使学生学好诊断学,如何记忆很重要。首先要让学生对诊断学感兴趣,因为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钻得进去,学习就会有成效[11]。学生们学习诊断学是初次接触临床,因此,往往对枯燥无味的诊断学学习感到厌烦,而急于接触病人,以求很快对患者作出诊断。对此,我们不厌其烦地解释诊断学对以后作为临床医师的重要意义,甚至解释其对以后毕业分配时面试及毕业后住院医师培训时的作用;以引起学生们对诊断学的足够重视。课堂上经常插讲一些临床诊治过程中发生的有趣而有意义的故事及提出问题进行引导,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是需要鼓励的,只要有机会可予适当表扬,特别是不喜欢发言及动手能力差的后进生更加需要关心和鼓励。事实证明,鼓励和表扬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奋。
3.2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一是对课堂授课
时间适当缩短,以精讲所学内容为主,其具体做法就是减少理论课课时,理论课后增加课时结合学生刚刚的所学的知识,安排学生进行实践,如参观模拟医院、附院门诊、急诊的常用实验检查的仪器设备,从学生对目前临床实验检查的感性认识着手,对于例如血常规、尿常规、生化仪等介绍它们的用途及操作过程。同时,我们以新教材为核心,重点对各项检验的临床意义和参考值进行讲解,并介绍方法学的评价,我们认为,一个合格的医生,只有掌握实验室方法学评价,才能在分析化验结果时客观地看待化验结果与临床不符的现象。二是增加实践课课时,侧重病例分析,我们除了要求学生动手操作外,还有目的地选择一些临床病案资料发给学生,安排有关病例讨论。主要引导学生从诊断的角度进行病例讨论,从而使学生实践了如何选择检验项目,如何开化验单以及如何分析检验结果,如何看化验单,并结合临床表现提出诊断意见,把诊断学习引向临床[12-13]。三是实行诊断学多站考试。考核不仅能促进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了解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程度,同时也是评定我们教师教学质量的标准。考试的形式应为技能多站考试与期末考试相结合。多站考试的内容大致为:①问诊考核;②查体考核(以身体模块考核);③病历书写考核;④器械检查与实验室检查结合判读;④疾病诊断考核(录像)。小结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通过这样的考试形式,能够全面了解学生掌握所学知识与技能的程度,对教学质量有一全面的评估。四是配制正规的问诊、查体及实验室检查方面的幻灯片及录像片。目前我们所用的教学录像片五花八门,极不规范,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做规范查体及操作录像片势在必行。查体的手法直接关系到诊断学的教学质量,所以不仅是学生要掌握正确的查体方法,也应将正规的查体录像片用于教师的手法培训上来。这样才能使诊断学查体手法统一化、标准化,以提高教学质量。
3.3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分析判断能力临床实践
【关键词】检验专业;分子诊断学;课程;重要性
分子诊断学(molecular diagnostic )是一门以疾病为中心,用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研究疾病的发病机理、预防、诊断和治疗,并应用于临床实践的学科,它在对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方面正在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并将成为推动医学检验发展的主要力量,并在更深层次揭示疾病的本质,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1]。笔者通过对本校已开设分子诊断学课程的2004级和2005级医学检验本科班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医学检验专业开设的分子诊断学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资料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本校2004级和2005级医学检验本科班的学生77名。
1.2 方法:通过对本校已开设分子诊断学课程的2004级和2005级医学检验本科班的学生设计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对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感兴趣程度和掌握程度;检验系开设的分子诊断学课程的必要性;如何上好分子诊断学课程,分析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感兴趣程度、接受分子诊断学的能力和上好分子诊断学的建议。
2.结果
学生对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感兴趣程度为88.31%,一般的为7.79%,没感觉的为3.90%;接触过基础知识的为92.21%,没接触的为7.79%;认为医学检验专业开设的分子诊断学课程必要的为85.71%,一般的为11.69%,没必要的为2.60;学生认为要上好分子诊断学课程,需要增设实验课为75.32%,增加课时的为89.61%。 (见表一)
3.讨论
3.1 开设的分子诊断学课程的重要性。
3.1.1 学生需要学习分子诊断学知识。通过调查,学生对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感兴趣程度一般的为7.79%,没感觉的为3.90%;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分子生物学技术为人类探索生命奥秘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大量新理论、新技术不断涌现,推动分子生物学蓬勃发展。由于一些新技术本身还不成熟、方法相对复杂、操作成本相对较高,限制了其在临床检验的常规应用[2]。但从长远来看,随着技术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分子诊断技术将以其不可比拟的强大功能逐渐成为临床检验诊断的主要手段。因此,作为检验工作者应该积极学习分子生物学知识,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以便将来能胜任检验临床工作。
3.1.2 学生分子诊断学知识来源需要正规化的教学。通过调查,学生接触过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的为92.21%,没接触的为7.79%;进一步了解得知,学生接触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主要是生物化学课程中讲解的内容,其次就是部分学生选修了分子生物学课程,还有是学生之间的互相影响、报刊杂志、新闻媒体的影响等。
为了使学生能更好的学习分子诊断学知识,将分子生物学课程选修做为必选课程。通过调查,学生认为要上好分子诊断学课程,需要增设实验课为75.32%,增加课时的为89.61%。主要是由于在2004级本科首次开设了《分子诊断学》课程,为考查课程,没有开设实验课,在2005本科开设的《分子诊断学》课程,为考试课程,受经费的影响,只是开设了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实验,所以,在教学中要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使学生学习好分子诊断学课程。
3.1.3 完善本科课程教学。随着现代医学的迅猛发展,检验医学已由原来以血、尿、便为代表的基础检验拓展为融生物化学分析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免疫学技术、细胞学和遗传学技术、计算机和自动化程序为一体的交叉性极强的前沿学科。针对学科内涵与外延所发生的重大变化,相应的对高等院校人才尤其是对本科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课程设置方面也应该更加突出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为适应及促进学科发展奠定基础[3]。为适应21世纪医学检验专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根据学科的发展,培养现代化医院需要的检验专业高级专门人才,完善本科课程教学,使学生尽快适应国家对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的要求,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开设的分子诊断学是非常重要的。
3.2 开设的分子诊断学课程的必要性。通过调查,学生认为医学检验专业开设的分子诊断学课程必要的为85.71%,一般的为11.69%,没必要的为2.60%。分子诊断学是分子生物学与临床医学广泛交叉和渗透形成的一个崭新的学科领域、是医学分子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十年来,在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带动下,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人类对于“大多数疾病的病因在于基因”已达成共识,蛋白质组及蛋白质组学与疾病关系的研究也在不断丰富人类对疾病的认识,随着人们对生物大分子和疾病的关系的理解越来越深入,分子诊断学在对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方面正在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并将成为推动医学检验发展的主要力量。同时我院附属医院已经开设了分子诊断实验室,开设分子诊断学课程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为分子诊断领域提供优秀的储备人才,使学生尽快适应国家对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的要求,更好地为宁夏经济建设和医疗卫生事业服务。因而,开设分子诊断学是非常必要的。
4.展望
2007年11月检验系实施“系科合一”以系为主的办学模式,双方优势互补,达到既能较好的解决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根据前人的经验,结合我系的实际,充分利用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与我校的教育资源,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将不断实践,使分子诊断学课程建设更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吕建新.分子诊断学在检验医学中的应用前景[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5, 28 (2): 137-139.
[2] 杨清玲,陈昌杰,章 尧.检验本科诊断分子生物学课程建设的体会.检验医学教育,2007,14(4),15-16.
[3] 邬晓薇,王云贵,王振维.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的课程设置.重庆医学,2008,37(3),273-274.
根据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科特点、课程性质和学生素质培养要求,将医学检验专业的所有课程划分为六大类课程群: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临床医学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和实训课程。通识课程包括高教部规定的所有基本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又称基础医学课。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主干学科,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正常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医学分子生物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医学统计学等。临床医学课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主要学科,它包括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诊断学。专业课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主干学科,包括临床基础检验、卫生检验概论、临床生化检验、分子诊断学、临床检验仪器学、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临床寄生虫学检验、临床血液学检验、临床免疫学检验、临床输血学等。选修课程,除了学校目前已经存在的公共选修课和医药类选修课以外,还建议开设医学文献检索、治疗药物监测、专业外语、医学科研设计、细胞病理学检验、床旁检测、实验室信息系统、试剂盒研发、实验动物学、检验核医学等选修课,从而拓展学生的专业素质、突出检验专业的特色,同时还要严格要求专业选修课的最低学分。实训课程即实习课,应统计出学分,包括军事训练、社会实践、临床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
2课程设置
2.1课程的调整与整合
将生理学、病理学、病生学的实验等基础医学实验课程整合成《机能学实验》;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实验整合为《医用化学综合实验》;将内、外、妇、儿等临床课程整合成《临床医学概要》。这样既减轻了繁重的教学任务,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专业课包括《临床免疫学检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专业基础课包括《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等,这些课程之间存在着部分内容重复以及内容衔接不当的问题,以至于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时常会遗忘了之前基础课中所学过的相关知识。为此,老师授课时不得不重复基础课的内容。因此,建议将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程合并在一起,使学生在学习完专业基础知识后更好地继续学习临床技能。《分析化学》包括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学时较多,针对现代检验技术专业的特点,即已进入仪器检验的时代,因此该门课应侧重仪器分析的讲解,减少化学分析授课的比重。
2.2设置临床见习期
现有的课程设置与临床实践结合的还不够密切,由于未能很好地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致使部分学生并不知道临床检验报告是什么,不知道检验报告上各项指标代表何意,也就更谈不上有专业感情。因此,建议在对学生进行专业课教学之前应安排学生在医院的检验科临床见习一段时间,具体了解检验工作的流程,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检验知识的印象,达到百闻不如一见的效果。医学检验专业的课程教学应该针对检验技师的培养目标,强化检验专业的特色,突出检验技师岗位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具体表现在检验方法学、实验种类、检验项目、技术种类等教学内容的特色和优势。
2.3增设一些有特色的选修课
以加强学生对当前最新技术的了解和应用。如针对检验科的大型仪器设备,检验人员只需了解仪器性能及常见故障排除。因此,可以将《检验仪器维修》这门课程改为选修课或以专题讲座形式开出。也可将几门临床主干课程中的临床检验仪器集中为临床检验仪器学课程,避免重复讲授。为加强实验室质量控制,开设《临床实验室管理》课程,可以将生化、免疫、细胞等质量管理的内容集中起来,不必在多门专业课中重复讲授;而针对《临床实验室管理》内容比较抽象,可以组织学生在临床实习期间边实践边学习,其教学效果会更好。
3课程开设顺序
课程开设顺序总体要求是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临床医学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这样依照学科的发展、知识的关联与衔接来设置。有平行课程时要平衡开课实验室和教研室的学年工作量。实训课中的军事训练建议在新生入学时安排,以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组织纪律观念、集体观念和讲求规范及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促进校风校纪建设;社会实践课应安排在每年的寒假和暑假进行;临床见习时间宜安排在进入专业课之前;毕业实习安排在最后一学年。
4课程学时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要求
关键词:诊断;护理;实验中心;探索;实践
临床医护实践贯穿于临床、护理的全过程。临床医护人员通过不断实践,积累经验,逐步提高自身医疗水平。但随着《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法的出台,患者维权及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临床医护人员应用新的诊疗技术和急救技术在患者身上"临床实践"的可能性也日趋减少[1]。面对这种现状,对于本科专业医学、护理学生及住院医生, 临床护理诊断实验中心是她们学习基本技能的平台, 是连接基础与临床的桥梁。
1诊断护理实验中心的功能
诊断护理实验中心已成为医学院人才培养的摇篮,诊断护理实验中心的建立与发展是医疗和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2]。诊断护理实验中心运用模拟技术进行临床基本技能培训,安全性高,无风险性、重复性好、低成本和开放性的特点,能较好地解决了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在临床技能训练及医学护理人员的执业培训。
诊断护理实验中心建立了现代化模拟诊断实验室、儿科学实验室、妇产科检查操作室、心肺多媒体室、五官科模拟诊室、针灸推拿室、急救医学基本技能训练室、模拟手术室。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教学重新整合、规划, 形成了包括临床模拟外科手术室、多媒体网络室、影像学实验室、模拟妇产科实验室、病房诊疗模拟操作室、中医操作实验室、临床基础检验实验室、综合实验室等,标准化患者、医用标准化模拟人,其中标准化患者可以无体征(供学习诊断学的问诊和正常体格检查)或有真实而恒定的体征(如心脏听诊、肺部罗音等);或模拟多种病史(如头痛、发热等)和体征(如心率增快、呼吸音增粗、步态异常等)。标准化患者通过被问诊、体格检查对患者做出评估及进行反馈教学。
2执业医师考试培训
结合国家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制定适合的诊断学教学大纲。与国家临床执业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接轨,设计、组织、实施诊断学实践技能的评价体系[3]。培养诊断学实践技能的教师队伍,改革诊断学实践技能的培训方法。
诊断学体格检查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课内课外结合。如交互式教学,结合"标准化患者"、多媒体心肺听诊、肝脾触诊模拟人和计算机软件系统为基本形式的"诊断学教学实验平台"和CAI课件以及网络课堂的应用等教学方法和手段,将传统的单向教学模式转变为由学生主动参与的双向模式,培养学生临床基本技能的动手能力。实践教学中,强化正常检体基本功训练,继续保持传统的教师指导,同学之间一对一的练习全身系统体格检查;同时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观摩检体诊断录像片,使操作手法规范化,与国内医学院校统一分组教学:教师指导,学生之间可相互查体,以训练查体的基本方法及查体的顺序,掌握系统的体格检查方法[4]。临床实践教学:在病房、门诊、急诊对患者进行正规的查体、异常体征的识别、心电图、X线及CT及临床思维的训练,把诊断学教学延伸到毕业实习中去,确保学生真正掌握临床技能。
3住院医师培训与考核
住院医师规范培训是毕业后医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训临床高层次医师,提高医疗质量极为重要。其内容包括内外科系统常用基本技能操作培训、急救技能培训、计算机能力培训与考核。如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医护人员都会遇到突发的危急重症需要做出快速反应并实施紧急抢救,心肺复苏技术是否过硬直接影响到医院的医疗质量与安全。为提高住院医师总体急救水平,按照住院医师培训的阶段要求,并根据国家执业医师考试要求,对住院医师开展了病史采集与病例分析、临床基本技能操作和辅助检查结果分析读判等培训与考核。培训内容还包括人工呼吸,心外按压,简易呼吸器的使用,除颤仪的使用和气管插管。
培训考核方式采用现场培训与网络授课将结合,现场演示,技能实践与考核一体化模式。为了保证培训的标准化,包括专业技术及临床决策能力两方面,前者由专家对住院医师的病史采集、体检能力、医疗操作技能、手术操作技能等进行面对面考核;而后者则分别在第一阶段与第一阶段培训结束时进行。可采用面对面病例分析的考试方法,也可使用计算机辅助考试系统进行测试,使临床决策能力测试向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5]。为了在培训中加强和巩固住院医师的问诊和体检的临床技能,另外还引入标准化患者的考核方式。
4护士培训与考核
为了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加强护理技术操作的培训,提高临床护士护理技术操作能力,特别制定了护理人员培训计划,使护士能较好掌握基础及专业知识,技能操作规范,动作熟练,如专科护理常规、一般护理常规、生命体征监测技术、生命体征监测技术、血糖监测技术、口服给药法、动脉血标本采集技术、静脉血标本采集技术、儿童心肺复苏术、简易呼吸器的使用。护士病历书写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和规范。护理规范到位,如:晨间护理、晚间护理、床上擦浴、床上洗头、排泄护理、留置尿管患儿的护理、压疮的预防与护理、鼻导管给氧法、超声雾化吸入疗法、吸痰法、鼻饲法等。健康教育内容恰当,落实到位。病情观察及时,能正确判断分析病情变化;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急、危、重患者抢救配合能力,意外事件应对处理能力,并具备较强的护患沟通、护护沟通、医护沟通能力。
对护士要护理风险教育与培训,如危重患者转运、患者发生误吸、发生输液反应或疑似输液反应、发生静脉空气栓塞、药物过敏抢救、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突然停电、发生火灾、护理投诉。进行安全防护意识教育, 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防患于未然的观念。做好氧气筒使用、存放工作,远离易燃物, 避免日光直接照射, 操作使用过程中做到防震、防火、防热和防油, 每次用后检查开关。穿刺操作训练的物品需经灭菌处理,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原则, 物品一经污染主动汇报、更换, 过期、破损的物品严禁使用。
5体会
医学诊断护理实验中心是进行实践教学、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它能培养培训医学生的各种规范化操作技能和临床思维能力,真正做到提高诊断护理实验中心利用优化教学资源,为各层次培养培训提供高水平的训练平台,推动临床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护理诊断实验室中心有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能充分发挥临床技能培训的功能和效率,护理诊断实验室中心围绕树立以学生为本、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观念,培养出综合型、开拓型、复合型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钱频,陈琰,黄静.充分发挥临床模拟训练中心在医师在职培训中的作用[J].中华肺部疾病杂志,2012,10(5):485-486.
[2]李云芳,于兰贞,邱玉贞.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功能和管理模式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3):91-92.
[3]孟红旗.诊断学教学与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能力的培养[J].临床医学工程,2011,18(11):1807-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