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辨别网络诈骗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思想上要杜绝
许多人在思想认识上,就是喜欢贪图小便宜,所以,会在接收到这样的电信电话或者是短信的时候,就觉得自己是天大的幸运,被利益冲昏了头脑,自然就会上当受骗。建议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金钱观,不要相信什么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2.身份信息防泄
有一部分人喜欢在ATM机上抽钱后,把小票拿到,但是,看一看就扔掉了,这给一些电信诈骗者提供了相当好的条件。因此,在个人身份信息或者是家人信息的保密工作上,要做好,尤其是老年人,更不要在取钱的时候,相信外人,最好只求助银行工作人员的帮助。
3.核对真实信息
如果你在接到了短信或者是电话的时候,记得,一定要仔细核对真实的信息。可以利用下面的方法,打电话给当事人,问到底有没有这回事。如果当事人的电话无法接通,则可以向当事人身边的朋友或者是同事或者是其他的家人征求意见。人多力量大,自然会挡住诈骗者。
4.耐心辨别真伪
如果你个人不能确定的话,最好是找家里人商量一下,当然,千万不要觉得这是天大的好事。最好是辨别一下真伪,如果有银行发来的,你可以拨打银行的服务热线咨询一下,如果是其他的地方,你可以查一下网络,看一下,其到底是真假,现在网上有好多公布了的假信息等。
5. 树立正确态度
遇到恐吓一类的信息或者是电话的话,不要惊慌,在个人没有做这些事情前,根本不必担心他们所谓的恐吓或者是法院的传票等。如果担心害怕的话,你就故意让对方向你提供证据,你把这些证据收集好,到相关的部门进行举报。
当然,上述的威胁并非没有防范。美国各地的执法部门不断加强人员培训和技术改进,设立网络警察对时刻变化的网络犯罪行为进行跟踪检查。
FBI互联网犯罪中心主任DanLarkin当警察已有19个年头了,而他干网络警察也有8年多的时间。
此外,他还是NationalCyber-ForeicsandTrainingAlliance成员。这是一个非盈利组织,由业界代表组成,主要研究网络犯罪现象。
拉金认为,全国、各州、地方政府以及公司的执法代表经常加强交流与合作十分重要。现在,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犯罪也花样翻新,因此,进一步深化合作、不断完善技术立法工作就显得尤为迫切。“我们堵住了这个漏洞,他们又会发现另一个漏洞。每年,网络犯罪使商务电子公司和客户损失数亿美元。”
现在,FBI已和地方执法部门共同合作进行联合调查,并成立了正式的联盟。比如,今年7月,美国成立了弗吉尼亚网络犯罪打击中心。各州和城市警察部门也建立了网络培训中心,不断提高人员同计算机犯罪做斗争的技能。拉金说,这种不同层面的合作对推动打击跨全国性的网络犯罪行为很有益处。
犯罪手段花样众多
对于网络骗子来说,引诱用户上当的手段十分繁多。最为普通的就是设置在线拍卖陷阱,诱导用户提供个人财务信息密码。拉金称,犯罪很善长象在eBay等网站设置在线拍卖陷阱。他们利用合法的商人帐号引导用户进入看起来十分逼真的网站交费。结果,毫无戒心的用户得不到任何东西,而这些罪犯却得到了他们的信用卡号。
拉金指出,“他们以高超的技巧获得合法用户的帐号信息,而用户最后落得个人财两空。”
有些拍卖陷阱甚至出售和运送货真价实的东西,以此建立起客户对他们的信赖。随后,当钱源源不断地流入他们的腰包时,购买者却颗粒无收。
eBay拍卖网站提醒消费者,要积极预防通过电子邮件连接诈骗网站的犯罪活动,建议人们不要通过无线方式泄露帐号口令等信息,同时要增加自我防护意识。eBay网站的发言人HaniDurzy称,“用户应自觉地使用我们提供的工具判断交易活动是否安全。”
猎杀陷阱
捕杀陷阱更为疯狂,受害者会以为他们在访问过去一直在访问的网站。广泛应用诸如美国在线和M等互联网服务做为跳板:罪犯把看似真实的垃圾邮件发给用户,用户被引导到一此虚假网站并进行个人数据和信息的升级。通过这种方法,罪犯得到了用户的机密材料。
拉金讲了另一个案例:一个罪犯向一名M的客户从虚假的电子邮件地址发出一份垃
圾邮件,电子邮件超链接提示该用户登录一个“安全的网站”并要求他重新输入帐号和用户信息,并发送至M。这份电子邮件通过在美国、印度以及澳大利亚的互联网服务商不断跳转,掩盖了其真实的目的地。FBI跟踪这一地址,最后发现,信息并未发到M帐号,而是到了位于爱荷华州一个私人邮件地址。最后,这名犯罪嫌疑人被当地法院。
拉金说,在绝大部分时候,合法的组织不会要求用户通过电邮提供信用卡信息,因此,用户遇到这种情况时应拒绝请求。
M发言人称,公司和用户的通讯通过收件箱里的缓冲图标进行了明确的定位。“任何让你提供口令、帐号或是下载软件的邮件请求都可能是一种陷阱,应立即删除。”
通常,一些虚假的网站在用户浏览器显示时会报网址错误。但是,拉金说,高明的犯罪会采取其它方式避免这种问题的出现。“他们会利用合法的网址,并提供弹出式提示要求用户再次输入信息。在这种情况下,用户很难辨别真假,因为网址都是一样的。”
罪犯通常利用知名的网站以降低用户的怀疑,要求输入帐号信息的邮件会悄悄地出现,这样用户的疑心就会下降。
拉金说,“罪犯试图让用户在不经意间上当受骗,这是一种心理技巧,他们设法使用户在感到安全的时候不自觉地进入套子。”
跨越国界
罪犯使用的另一种技术是通过偷来的帐号购买货物,并把它送到美国法律效力以外的其它地方。
在一个案例中,罪犯利用盗来的帐号从美国购买电子设备,然后把货发到尼日利亚。当假帐号被发现时,货物可能已被多次转手。拉金称,“一旦货到了西非,我们就无法采取法律措施了。”
做了一种防御手段,一些商人开始拒绝所有来自西非互联网服务商发出的提货要求。
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罪犯分子采取反防御措施,从加拿大等其它国家互联网提供商那儿发出发货指令。随后,他们在互联网招聘网站或是聊天室召集用户,提供当地地址并接受货物。接下来,他们把货物重新装船,以极其低廉的价格送到西非。
拉金指出,“他们在网站上发广告,或是提供外出打工的机会。他们让用户接收30台电脑,并把29台发到非洲,剩下一台做为报酬支付。”
值得幸运的是,犯罪分子这种富有创造力的做案技巧并不表明网络犯罪无法无天。今年8月,FBI和司法部宣布破获了一起计算机犯罪案,并逮捕了150名犯罪嫌疑人,受害者损失约2,15亿美元。
这次联合调查行动代号为“OperationWebare”,司法部、50多个州、FBI以及互联网服务供应商都参与了案件的侦破工作。现在,诱导陷阱、欺骗拍买以及跨境犯罪现象成倍增加,联合破案可能是未来网络犯罪调查的一种范例。在互联网世界,各州、各国的界限日益模糊,执法部门呼吁业内要联手打击和防止犯罪行为。
公司诈骗
目前,公司诈骗行为还主要以内部作案为主。那些掌握公司信息并能轻易接入公司计算机系统的雇员是公司财产和信息安全的头号大敌。
StrozFriedberg公司的副总裁KevinBarrows指出,“内部人员作案仍是最大的威胁。此类犯罪行为主要通过计算机接入实现,因为内部人员能够进入公司系统,并找到可以利用的漏洞。”
KevinBarrows在加入StrozFriedberg公司以前,曾在FBI工作7年,参与多起白领犯罪和银行诈骗案件的调查和审理。Barrows指出,公司内部人员作案主要是盗窃知识产权。最为常见的公司诈骗行为是修改档案 。现在,公司电子办公化水平日益提高,高明的犯罪分子以极其隐蔽的手法篡改档案信息,修改财务数据。
网络犯罪调查人员通过对计算机和系统的调查可以发现信息的修改程度,并可以确认谁是肇事者。
当公司出现问题时,他们不太愿意向执法部门求救,而更乐意雇用诸如StrozFriedberg这些的安全调查公司,聘请私人顾问和技术专家。
更为复杂的犯罪
关键词:银行卡诈骗案件;手段;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F83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10)01-0076-02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银行卡以其方便快捷的优点日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已成为我国居民个人使用最为频繁的非现金支付工具。截至2009年一季度末,我国已累计发行银行卡18.88亿张,同比增长19%,人均持卡量为1.42张。2009年一季度我国银行卡消费业务7.4674亿笔,金额接近1222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4.5%和48.2%,占银行卡业务量的17.4%和3.6%,消费金额继续呈快速增长趋势。但随着我国持卡人群体的迅速扩大以及银行卡产业的快速发展,一些唯利是图的诈骗分子开始盯上银行卡用户, 将罪恶的“黑手”伸向了银行卡消费者,挖空心思地设下圈套骗取市民的钱财,各种各样利用银行卡诈骗的行为频繁发生。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经媒体公开报道的各类银行卡犯罪案件达200余起,涉及金额逾5亿元,银行卡犯罪也呈日益上升的趋势,形势日益严峻。
一、银行卡诈骗案件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一:
2009年9月10日晚上10时许,事主莫某突然收到一条手机短信,内容为:“广州农业银行提醒你:贵客户您于9月1日在广州沃尔玛刷卡消费2800元整,将在本月底您的账号上扣除,如有疑问请咨询020-XXXXXXXX。”事主于是在9月11日上午致电该电话,一名男子在电话中称其银行卡的密码和资料已被人盗用,让事主与“银联中心”020-XXXXXXXX联系,事主按照对方提供的号码致电所谓的“银联中心”,另一名男子在电话中称必须立即将信用卡上的钱转走,后事主按该男子要求从自己的农行卡上分3次将15万元转入对方提供的银行账号上,这些钱随后一去不复返。
类似的诈骗短信还有“银行卡已被复制,为避免盗刷,请即刻拨打XXX电话,与银联部门联系”。市民对自己的银行账户使用情况如有疑问时,一定要通过银行统一公布的服务电话或者直接到银行营业厅进行查询、核对,切忌不要轻易相信他人,并将自己的账号、密码随意告知或者贸然进行转账。
案例二:
不法分子在一些金融机构的自动柜员机边上张贴盖有该金融机构假公章的所谓“特别提示”或“温馨提示”,声称由于金融机构电脑终端升级,客户如需取款要按键操作转账到所谓的紧急转出账号,市民如果轻易相信就会“自动”将钱转到不法分子的账户上。
针对此类诈骗情况,市民应对柜员机边上张贴的各种“公告”、“通知”进行辨别真伪,以免上当受骗。取款或查询时,要依照柜员机屏幕上的提示进行操作,如果柜员机无法提供所需的操作,则应该到银行柜台前办理有关业务或咨询。
二、当前银行卡诈骗案件的新手段
(一)短信诈骗。2008年出现的手机短信诈骗范围,几乎覆盖了全国所有省份,上千万个手机用户收到过冒充银行及银联的虚假短信,数以千计的持卡人上当,损失金额超过千万元。这类诈骗案主要有三种形式,一种是中奖型,宣称持卡人中了大奖,让持卡人在领奖前先交税;另一种是消费型,宣称持卡人的银行卡在某商场消费若干元,如有疑问请回电咨询,通过电话获取持卡人卡号及密码,然后将持卡人的现金转走;第三种是转账型,通过疑问的方式询问持卡人是否尚未转账,并提示新的银行账户,请持卡人将现金汇入。
(二)利用黑客软件或网络病毒盗取客户银行卡信息。不法分子利用网络黑客软件或网络病毒等高科技手段破译网上银行加密技术,盗取客户的银行卡卡号、密码,然后克隆伪卡窃取存款。
(三)“网络钓鱼”。即在互联网上设立假的金融机构网站,骗取持卡人的银行卡卡号及密码。犯罪嫌疑人利用持卡人账户信息保护意识不强等弱点,套取持卡人银行卡信息,然后利用网上银行转账或消费,盗取银行卡资金。
(四)在ATM机上做手脚。如在ATM机上张贴紧急通知、公告(如“温馨提示”、“银行系统升级”、“银行程序调试”等),要求持卡人将银行卡资金通过ATM机转到指定账户上,从而实现盗取持卡人资金的目的。再如在自助银行门禁系统、ATM机或POS机上加装读卡装置,套取客户银行卡上的磁道信息,并在ATM机或POS机上安装带摄像功能的MP4装置,摄取客户密码,这种高科技的犯罪行为,令客户防不胜防,给持卡人和发卡银行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五)在网络上虚假购物信息进行诈骗。如在大型网站上与市场价格差距较大的物品,提供虚假的销售信息,从而达到骗取持卡人银行卡转账资金的目的。
(六)利用假卡跨国大宗购物行骗。如伪造“VISA”、“MASTERCARD”国际信用卡等,通过持假卡大肆骗购黄金珠宝、数码产品、名牌服装等高档商品,从而达到盗取银行卡存款的目的。
(七)以办理银行透支信用卡为名实施诈骗。不法分子在媒体上刊登广告,宣称可以为个人或团体办理银行信用卡进行无抵押信用贷款,从而收取手续费用,诈骗成功后携款逃匿。
三、银行卡诈骗得逞的原因分析
(一)银行卡密码未修改或密码设置简单,造成密码易被破译。密码是银行卡安全最根本的保护措施。有相当部分的银行卡用户在密码设置环节存在较多问题,如:未及时修改初始密码,这种情况在单位集中办理工资卡业务中较为普遍,如果持卡人长时间不修改初始密码,银行卡一旦被盗或被伪造后,极易造成持卡人资金损失。另外,银行卡密码设置简单和长时间不更换密码,如以6个有规律的数字、生日、电话等为密码,就会容易被不法分子破译。
(二)银行卡用户金融知识水平有限。按照规定,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发放银行卡时,应给持卡人发放《安全用卡须知》,提醒持卡人安全使用银行卡,在银行卡章程中或申请表中列明“用卡须知”的条款。有关媒体上也曝光了很多银行卡诈骗的案例,但是仍然有少部分的银行卡用户掉进被诈骗的陷阱。例如,仍有用户按不法分子张贴的非银行服务热线电话提示,“自觉”地将卡上存款转账到不法分子账户上。
(三)银行卡用户自我保护意识不高。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不要贪小便宜。天上没有掉馅饼的好事。贪念一起,自然容易被骗。不得马虎大意,骗子一般都是“撒大网捕小鱼”,特别是发短信、打电话主动给钱、主动给账号要求汇款的,千万不得大意。
(四)银行卡信息管理不严。主要表现在:一是将持卡人的银行卡资料信息未经持卡人本人同意就复印给有关企业或个人,造成银行卡信息外泄;二是持卡人将银行卡与身份证放在一起,一旦银行卡丢失或被盗,便给不法分子打开了方便之门;三是日常工作生活时,持卡人无意中将个人银行卡信息泄露给第三方。
四、防范银行卡诈骗的方法
(一)不断增强防范各类短信诈骗意识。目前银行卡取现以及消费的短信提醒业务,只有部分发卡银行开通,且正规的短信内容必定包括发生交易的银行卡卡号(或卡号的最后若干位数)及发卡行统一公布的全国通用的客服热线。由于发送虚假短信的不法分子并不知道持卡人的真正卡号,因此,虚假短信中不会包含发生交易的银行卡卡号信息。
(二)不断增强安全用卡意识。尽管不法分子进行银行卡诈骗的手段不断变换,花样层出不穷,比如冒充中国银联、发卡银行、甚至公安机关等,采用短信、邮件、电话通知、信函等方式行骗,巧妙利用部分持卡人担心资金安全的焦虑心理完成作案。但是,识破这些银行卡骗术并非难事,只要持卡人认真阅读发卡银行提供的有关用卡使用说明和安全防范要求,具备基本的用卡常识,保管好自己的银行卡及密码,不要轻易向他人透露银行卡账户信息,不要轻易将资金转入陌生账户,诈骗分子就无计可施了。
(三)及时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建议收到类似短信的持卡人,应及时向警方报案。如果对自己的银行卡消费确有疑问,应亲自到银行柜台办理,或者致电各发卡行的客服热线、中国银联客户服务热线等,在未经中国银联和发卡行客服中心核实前,请不要拨打任何人提供的陌生电话。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民银行.2009年第一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EB/OL].中国经济网, 2009-06-22.
关键词: 信息技术;德育渗透;优势;策略
在现代信息技术产业迅猛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学习、生活、工作所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的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小学相继开设,现代学生的信息素养也得到了普遍的提高。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近几年媒体频频报道的中学生沉溺网络游戏、网恋、网络犯罪等,严重影响着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威胁着中小学的德育工作。信息技术教师作为带领学生进入信息世界的领航人,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将德育渗透到课堂教学。
一、信息技术课程实施德育渗透的优势
信息技术是一门集实践与技能为一体的课程,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应运而生的。如果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穿插、渗透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就能使学生在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世界观、人生观。《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规定:“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正因为如此,与普通的信息技术教学相比,渗透德育的信息技术教学更具鲜明的特点,具体如下:
1. 综合性
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设置的,既有充实的技术内涵,又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和人文价值。除了涉及计算机本身之外,还涉及如审美、艺术、道德、基础学科、信息素养等多方面内容,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可以增加愉悦性,使学生在享受中接受德育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道德素养。
2. 形象性
现在大多数学校都成立了专门的计算机教室,俗称“机房”。这样在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不仅可以打破强调理论知识、关注逻辑思维的局限,而且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以形象感人。通过实施德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媒体创设情境,以生动的形象攻破教学难点、重点,使学生易学、愿学、乐学。
3. 情感性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可以避免片面强调技术能力,从而唤起学生对本学科情感的内心体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怀着对信息技术学科、对学生的热爱,用富含情感的教学方法、言语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领学生感受、体验信息技术学科所蕴含的德育内容。整个过程是一个充满情感的过程。这种师生之间的互相沟通和影响,将使教学过程充满了教与学的成就感和体验成功的快乐。
4. 实践性
信息技术是“一门立足于实践的课程”。2000年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程的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教师要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只有亲身经历了实践的过程,学生才能真正地提高信息素养和实践操作的能力。同时还要避免这种环境中的不健康因素对学生健康发展的影响。
5. 创造性
创造性是信息技术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另一重要特征。在渗透德育的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发挥教学个性、加工教学信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唤起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和德育的热爱,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信息技术的创造性特点不但给学生提供了舒适的学习环境,而且可以使学生自由地安排学习进度、学习方法,使学生的各种能力水平得到提高和促进,其中也包含学生的德育思想水平。
二、信息技术课程德育渗透的策略
(一)结合常规,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笔者在多年的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时常碰到喜欢恶作剧的学生,而且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深入开展,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日益增强,恶作剧的花样逐渐增多。从简单的修改删除别人的文件、修改桌面、设置屏幕保护密码、删除广播程序,到修改注册表,修改还原精灵密码,或者任意修改COMS里的参数。甚至有学生趁老师不注意,拿走鼠标球或键盘上的按键等。
古埃及有一句经典名言:“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中学阶段正是习惯养成的黄金时期。因此我试着通过规范约束学生;通过环境文化影响学生;通过言传身教感染学生。
《计算机房学生行为管理规范》的制定,可以让学生明确机房作为专用教室,有一些规范必须共同遵守。但是,简单的说教,往往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笔者尝试了师生共同制定机房规范。让学生通过参与讨论,感受到机房秩序的维持,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在规则制定的过程中,每一位同学都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纠正自己的行为,从而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
置身于一个有序的环境,会让我们的行为也变得有序。在进入机房时,我要求学生排队进入,离开机房时,做好整理工作,让机房永远保持有序的状态。同时,我将学生的电脑桌面设置为“五要五不”“机房规范”等,时刻提醒学生,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养成习惯。
与此同时,教师规范的计算机语言,娴熟、规范的操作,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对文件的整理、命名。如果教师在课堂演示的时候,注意将用户文件分目录有序存放,文件名命名的时候,注意到便于识别,学生就会慢慢养成信息整理的好习惯。
(二)结合教材,增强学生甄别信息的能力
绚丽多彩的网络具有开放性、隐蔽性的特点。开放,使得网络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考验着学生的甄别能力;隐蔽,给网络交流增添了神秘色彩,但同时也模糊了学生的思想认识,使得网络诈骗、网络诱骗等现象频频发生在学生群体中。因此我们要利用课堂,帮助辨别能力还不强的学生在网络中准确甄别信息,学会自我保护。
1. 去粗取精,增强信息甄别能力
例如,在介绍网络信息检索相关内容的时候,一方面要教会学生掌握信息检索的技巧,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如何去粗取精、辨别信息。笔者在讲授网络数据库的信息检索这一小节时,安排学生分组探索完在线图书馆、在线法律数据库、网上商城、数字城市等数据库后,设计了评价数据库环节。让学生对自己搜索过的数据库进行评价,并出示依据,因为是自己体验过的,所以学生罗列了许多:有的网站搜索不到信息,说明网站范围的广深适度不够;网站检索不方便,说明检索的友好性不够;网上商城信息不真实,说明网站信息内容可靠性不够;网站网页打不开、网速慢,说明网站的稳定性不够;网站内容过时,说明网站更新及时不够。这节课,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学会了怎样将无用的信息拒之门外。
2. 去伪存真,增强网络安全意识
在讲到网络安全这一节内容时,我们应该告诉学生网络的黑暗面,同时帮助学生形成自我防范的意识。帮助学生了解在虚拟的网络中,怎样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如何安全上网。例如,针对网络上流行的聊天工具QQ,组织学生进行情景讨论,教师给出具体的聊天情景:“扮演陌生人套取家庭信息”“相约面对面”“中奖诈骗”等,引导学生思考碰到这种情况该如何应对,怎样辨别信息的真伪,让学生在模拟的情景中成长。同时,结合教材的相关内容适当地讲解一些计算机安全方面的基本知识。例如,介绍计算机病毒这一节内容时,结合身边流行的病毒(熊猫烧香、灰鸽子等),与学生一起归纳病毒的表现、预防及清除方法。让学生辨别常见的病毒,学会利用现有的资源保护自己建立的文件。
(三)结合实例,增强学生法制观念
据有关资料显示,当前利用计算机犯罪的犯罪率呈上升趋势,并且犯罪趋势呈现出低龄化。中学生利用计算机犯罪的比率日益升高,犯罪方式也日益增多,从传播病毒到制造病毒到窃取信息,方法层出不穷。而犯罪动机往往仅仅是好奇或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技术,显示自己的聪明,引起别人的注意,等等。中央电视台《社会经纬》曾播报过一则关于17岁少年黑客的故事。该少年利用自己高超的电脑网络知识设计了一个黑客网站,使登录这个网站的上万台计算机陷入瘫痪,经济损失无法估量。当面对警察的询问时,他竟然轻松地说:“我只不过是在网络世界展示自己的才华,证明一下自己的价值,这难道也犯法吗?况且网络世界是虚拟的世界,能造成多大损失呢?”
通过以上新闻不难看出,中学生计算机犯罪率的上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法律意识薄弱。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结合社会实例,将中学生犯罪的血的教训,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被真实的情景所感染。使学生认识到,不论出于何种目的,设计、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都是社会所不容许的,都是要受到谴责的,甚至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此外,青少年的求异心理使得他们对黑客、病毒充满好奇与崇拜。教师需要正确引导,否则容易使他们误入歧途。笔者曾经听过一节网络安全的公开课,执教教师可谓是一个网络高手。上课期间,教师做了精彩的演示:从盗取密码到攻击电脑,无所不能。从专业技术的角度讲,在场的教师和评委都受益匪浅;但是从教学角度看,对于中学生,我们更应该告诉他们的是网络黑客的危害和防范措施,而不是让学生学会如何成为黑客。
(四) “堵疏”结合,引导学生摆脱“网瘾”
近年来,中学生“网瘾”队伍日益扩大,现状令人担忧。专家呼吁:戒除“网瘾”,迫在眉睫。笔者认为,帮助学生摆脱“网瘾”,需要“堵疏”结合。
“堵”不是“缚”,教师或家长有时会通过拔掉网线、切断电源、不准学生去网吧等极端的手段限制学生上网。然而这种强硬的手段有时往往会适得其反。因为这些强制手段会使学生感觉到自己不受尊重,从而引起强烈的逆反心理。此外,越是禁止的东西越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
“堵”是“疏”的辅助。“堵”表明了教师与家长在一些大是大非问题上的鲜明态度,有利于让学生“不敢越雷池半步”;但是,“堵”要以尊重学生为前提的,要讲究教育的方式方法,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第一,要堵住恶流的源头,信息技术教师要利用课堂让学生明确文明上网的要则。第二,在技术上进行必要的堵,就是利用防火墙、服务器等技术手段将不健康的内容过滤,使学生远离毒害,为学生营造“绿色上网环境”。
只“堵”不“疏”,仍然只是权宜之计,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网络兴趣班,将网络“梳理”成色彩缤纷的个性舞台。例如,在课余时间举办网上英语沙龙、学科辅导班、网页设计兴趣班、网络阅读等,让学生意识到网络更广阔的用途,从而吸引学生将时间和精力用到学习和创造当中去,从游戏中走出来。同时,学校也可通过定期举行FLASH设计大赛、班级网页设计比赛、网络作文大赛等,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学习和活动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充分地获得成就感。
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淘宝”消费文化
中国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较为深刻,与具有强烈个人主义色彩和消费先行的消费文化相比,中国传统的消费文化具有传统的集体主义特征和储蓄先行的消费倾向。中国的消费者通常在搜索商品信息时更注重朋友、亲人、同事的意见。同时,中国的消费者也会因为家庭的需求压制自身的购买需求,在购买商品时倾向于通过议价来达到心理上的满足感。在立足中国国情基础上,淘宝网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消费文化。
(一)大力发展网络社区的建设。淘宝网给网络社区的活跃者发放一定的虚拟货币,而这些虚拟货币可以用于社区广告版面的购买,带有明显利益性的奖励措施极大的促进了淘宝社区的繁荣,提高了用户的积极性,增加了买卖双方的沟通与联系,同时也吸引了不少潜在消费者。淘宝社区作为一个网上的虚拟社区可以给成员一定的归属感和身份的象征,同时在交易中产生的许多问题也被鼓励在社区中解决,从而减轻了网站客服的压力。
(二)在交易过程中突出人性化的服务。在线的自愿者服务、店小二的小贴士提醒、人性化的店铺管理界面、完善的客户服务中心、淘宝线上大学和定时的网下培训课堂等,处处体现了淘宝网的人文关怀。中国C2C电子商务发展的初期最重要的是培育这个市场,培育市场并不意味盲目地扩大市场,更要倾向于培养成熟的用户。对于买家来说,需要做到的是消除他们网购的不确定性和交易的不信任感。对于卖家来说,需要将他们创业的热情真正转化为平台的有价值的资源。试想,对一个从未接触过网购的普通网民来说,从注册认证到支付物流甚至于开始网络店铺,何个环节都是一项新的体验,而每个环节所遇到的困难也会成为他们最终放弃的理由。淘宝网这些人性化贴心的服务,对用户的培育起着重要作用。
(三)注重社会影响力,树立正直形象。淘宝网在发展的初期,尚未形成绝对优势,更谈不上盈利的时候,就开始鼓励卖家将利润的一小部分用作慈善捐助,并给予这部分卖家一些特殊的标志加以区分。中国人的传统文化讲求的是重情重义,这部分卖家乃至整个淘宝平台都会给消费者正面的影响力。此外,淘宝网还依靠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发起了魔豆宝宝工程,旨在资助贫困妈妈实现网上创业。通过媒体的宣传,淘宝网树立了一个贴近生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形象,并获得社会大众的好感。
二、信用积分与举报投诉相结合的“淘宝”信用体系
C2C交易过程中容易产生交易者的欺诈行为,由网络购物而引起的纠纷也屡见不鲜。目前可以比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就是构建网上交易的信用系统,通过交易双方的互相反馈来监督交易者行为。但是,在中国的C2C市场,由于电子商务环境的不完善和法律法规不健全,上述信用系统已经产生了许多弊病。例如,网店运营者意识到信用等级的重要性与迫切性,为了迎合该种需要,网上出现了一批专业代刷信用的,他们利用C2C买家认证不需要实名认证的特点,以不同的虚假个人信息注册数个账户帮助网店运营者快速赚取信用等级来牟取利益。还有一些网店运营者利用商品的特殊性,例如虚拟商品价格低廉,发货便捷的特点来迅速积攒信用,因此网上出现了许多高信用等级的网络诈骗者。同时,由于对买方认证信息管理的不严格,出现了一些恶意打击报复或者打击竞争对手的恶意评价,来降低网店运营者的信用等级,损害他们的利益。这些情况都不能单纯的依靠信用体系来辨别和修正,仍然需要人为的干预。针对这一弊病,淘宝网采用的是买卖家信用积分和用户监督举报制度相结合的信用体系。
(一)淘宝网的信用积分制度。淘宝会员在淘宝网每使用支付宝成功交易一次,就可以对交易对象作一次信用评价,评价分为“好评”、“中评”、“差评”三类。交易成功后的每种评价对应一个信用积分,具体为“好评”加一分,“中评”不加分,“差评”扣一分。值得注意的是,只有通过支付宝作为支付手段的成功交易的评价才能获得累加。在针对恶意炒卖信用度的行为,淘宝也作了一定的措施,例如同一用户每月只能为其同一交易方提供6个的交易评价。淘宝网对交易金额也有一定的限制,极小金额的交易(1元以下)也不被纳入评价范围。如果违反淘宝信用积分制度或者信用度低于一定的数值,用户将会遭受删除商品、限制账户权限、冻结账户乃至取消卖家身份的处罚。由于淘宝的卖家准入资格较于买家严格,因此,该评价体系对于卖家具有较大的威慑作用。对于信用度较低的买家,所给予的交易权限也会较低,例如在同一时间只能对一种商品进行出价等。
(二)举报投诉制度。举报制度是淘宝网为了维护用户的合法权益,打造诚信交易环境,针对网络交易产生的违规行为或者信用积分制度无法制止的不法行为采取的一种措施。淘宝网的举报投诉体系由举报投诉、申述、结果处理三部分组成,处理时间为一周。举报投诉的内容包括炒作信用度、哄抬价格、广告信息、知识产权侵权、商品违规等。一旦举报被证实,该用户将会被标示永久的不良纪录。因此起到一定的警戒作用,进而防止交易环境的恶化。
三、针对信息不对称的保障措施
信息不对称是指交易双方所掌握的交易所需的信息量不同,掌握信息多的一方出于信息优势,掌握信息少的一方出于信息劣势。网络交易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①不利选择。在C2C平台上,商品质量良莠不齐,繁杂的商品信息会使买家产生迷惑,使买家买到不合意的商品。类似现象会带来的不良后果是:卖正品的卖家会因为失去价格优势而被迫退出市场;购买到劣等商品的买家会因为对商品难以辨别而放弃购买。②网络诈骗。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交易双方无法确认对方真实信息,网络诈骗时常发生。虽然每个C2C网站都有一定的身份认证手段,如手机认证、固定电话认证和身份证认证,但是我们也可以轻而易举地发现其中的漏洞──骗子是不会拿自己的身份证去认证的,现实生活中拿到别人身份证的复印件也并不是一件难事,因此,这样的身份认证是不具备法律效益的。交易双方身份信息的不对称带来的问题会成为网络交易的一大隐患。淘宝网针对以上问题作了一些尝试和创新,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三重实名认证制及商品管制。在用户的实名认证上,淘宝网不仅要求卖方提供真实的个人信息、身份证信息,还需要提供该身份证对应的银行卡信息,通过三重认证确保卖方信息的真实性。同时,为了提高商品信息的真实性,在商品管理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例如,在网站上公布关于禁售和限售的商品类别,结合他人举报和个人信用制度来牵制。此外,还利用分类来进一步规范商品的种类,并对每一个分类作了严格的限制和说明,例如对于手机类型的商品,卖家需要描述的商品信息多达十余条目。对具有异议的条目信息也作了详细的规范,例如下图中的成色、售后服务等。网站对于归纳有误的商品有权屏蔽其代售信息,并通知卖家整改。
(二)增强网民对网购信任度的措施。淘宝网先后推出了:①消费者保障制度:对虚假商品和不合格商品采用先行赔付的方法来保障消费者的利益,并对此类卖家给以特殊的标记加以区分;②商家认证制度:对拥有营业执照的注册商家运营者,允许其提供证件,并通过淘宝对其进行认证,肯定其注册商家运营者的身份,并对此类卖家给以特殊的标记加以区分。此类商家运营者通常都具有良好的信誉,能获得消费者的信赖;③假一罚三和七天无条件退货:进一步增强消费者对于网购得信任度,将消费者的网购风险降至最低。
(三)倡导使用即时通讯工具来促进买卖双方的交易。根据iResearch2007年7月的调查显示,淘宝用户中有89%的用户使用阿里旺旺进行网络交易的相关话题。同时,阿里旺旺支持的功能也日益强大,除了包括传统IM所具有的即时窗口聊天,音频视频支持,群功能等,还包括用户自定义功能、安全服务、在线保存聊天记录、断点续传文件、聊天窗口搜索等创新功能。根据该次调查显示,在阿里旺旺常用用户中,其实名注册用户占比最高,达83.4%。在商务交流领域,阿里旺旺无疑是目前中国市场上最好的即时通讯工具。
四、相关配套系统的建立与完善
关键词:互联网 思想教育 影响 对策
现阶段,我国未成年人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中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和思想品德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成熟,难以抵制不良社会风气和习惯的影响。因此,我们应当根据学生的思想状况,研究分析存在问题,制订一系列加强中小学生思想教育的对策,以利于他们健康成长。
一、互联网对中小学生思想教育的不良影响。
1、互联网冲击了中小学生未成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容易受到异化。思想的冲击,他们对一些事物的认识,对事情的看法,对人生的态度,还比较模糊。而互联网将全世界各国联系起来,不同的文化形态、思想观念。在计算机网络上或交融或冲突,使媒介文化大聚合成为可能。中小学生面临着多种异质文化,多元价值观念的挑战。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其掌握的先进信息技术,大力宣传西方价值观,诋毁社会主义制度,宣传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这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思想冲突,将会使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动摇。在网络社会,一切都是开放的状态,单一的思想很难将中小学生的头脑束缚住。网络上的各种思想观念、伦理道德、文化传统对中小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2、互联网弱化了中小学的道德意识。
随着网络经济、网络社会的不断发展,网络道德,也逐步引起人们的重视。学生网络道德意识淡薄,会直接影响网络的建设,也将波及到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行为。网络对学生的不良影响,一方面体现在社会责任意识的弱化,中小学生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易被左右,从而不利于其良好道德的形成。另一方面,中小学生上网聊天现象日增,网上交友更成为时尚。网上的虚假信息极易使不谙人事的学生轻易受到伤害。中小学生自我控制力差,模仿性强,网上不良行为容易诱使他们走向犯罪的深渊。
3、互联网的伴生品毒害了小学生的心灵。
丰富多彩的网络,对极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中小学生有着较大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往往会导致中小学生对网络的极度迷恋,“网络上瘾症”、“网络孤独症”、“网络诈骗”等网络传播的伴生品就应运而生,它像一样,极大地毒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由于网络大大增加了人们交往、学习的方式,以及交往、学习的内容和情景的多样性,使人们在网络中更容易发挥个人能动性和选择性,进入网络,仿佛是一个浩瀚的信息、知识和娱乐的数字迷宫,很容易让人完全沉浸到虚拟化的网络生活中不能自拔,出现对网络的过分依赖,即“网络上瘾症”。由于终日与多媒体画面打交道,而不是同现实生活本身进行交流,同他人的社会交往程度也被大大地削弱了,同家庭成员之间、邻里之间以及同学之问的感情联系开始变得冷漠、生活的情趣淡化,内心枯燥,出现了“网络孤独症”。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实现角色定位。
二、网络时代加强中小学生思想教育的基本对策。
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国家的希望,面对网络的不良冲击,我们应当研究学生的思想状况,制定一系列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的新措施,以利于他们健康成长。
1、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抵制网上不良文化的侵袭。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文明,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教育和引导学生发扬我国优良文化传统,是当前学校德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近年来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美国式的西方大众文化,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后盾,向世界各国渗透。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亚非各国都采取措施,扶持本国文化,抵御美国式的媚俗文化。中国政府也一直都在做复兴中华文化、扶持中华文化的工作。防止网络传播消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同时鼓励、引导中小学生大力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义化,是网络时代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为了完成这项任务,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
2、引导中小学生正确识别网络垃圾,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
对学生进行理想、道德、信念、价值观、纪律、法制的教育,提高他们对真善美和假丑恶的辨别力,增强他们的自制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让互联网在他们成长中发挥积极作用。我们向学生征集并推荐适合学生浏览的健康网站,开展以“网上冲浪利弊谈”辩论赛的形式向学生剖析网络的利弊,发出“不沉浸于虚拟世界,不浏览、制作、传播不健康信息,不使用不健康语言聊天,不轻易和陌生网友约会”倡议,以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自觉抵制不良网络信息的侵蚀。我们要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伦理道德,规范网络行为,杜绝破坏性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C2C 信息不对称 不利选择 网络诈骗 欺诈
时间走过了2006年,网络经济在红红火火地发展着,已经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电子商务吹尽了泡沫,展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2006年5月,国内最大的C2C网站――淘宝网宣布,淘宝网一季度的营业额达到30亿,它每天的营业额已经远远超过了世界最大零售商沃尔玛在华的56家门店的销售总额。网络零售业已经成为了一支越来越不可忽视的经济力量。以互联网为信息交流平台的网络交易在形式上极大地区别于“一手交钱一手货”的传统面对面交易形式,由此也带来了区别于传统交易模式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交易的双方所掌握的交易所需的信息的度量不同,掌握信息多的一方处于信息优势,掌握信息少的一方处于信息劣势。信息经济学中有许多针对传统市场交易的信息不对称分析,如阿克洛夫的“旧汽车市场”模型、自由市场中通过讨价还价来缩小信息差距的“谋略”、市场价格的离散导致的“价格歧视”问题等。传统市场交易的信息不对称分析是基于交易所需要的两大类信息:价格信息和商品质量信息展开的。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信息成本的存在,人们无法进行无限的搜寻和在交易中交易双方人为地屏蔽信息造成的。而在网络交易的形式下,人们对信息的搜寻已经突破了传统,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网络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呈现出新的特点,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网络经济的发展,我们有必要对这个新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因为淘宝网(阿里巴巴旗下)、ebay易趣网(世界最大拍卖网ebay旗下)和拍拍网(腾讯公司旗下)提供的C2C平台上进行的网络交易占据了目前国内网络零售的99%的市场份额,因此笔者想以这一类C2C网络交易形式为背景来分析网络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一、传统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在网络交易中的改善
在普通的商品交易市场中,买方和卖方的信息地位是不同的。卖方因为掌握了自己的私人信息,如商品的进货渠道、进货价格以及商品的质量优劣而处于信息优势的地位。而买方则难以拥有商品的全部知识,只能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判断商品质量和进行讨价还价,使自己在交易中处于信息劣势的地位。在商品交易的过程中,买卖双方都会极力屏蔽自己的私人信息,卖方不会真正透露商品的进货价格而买方也不会轻易透露自己对商品的最高意愿价格。在这一场“斗智斗勇”的博弈中,买方往往是处于弱势的,这就是俗话说的“买的不如卖的精”。在这类交易中,买方要改善自己的信息劣势的地位,就需要在市场中搜寻大量的信息,所谓“货比三家”,但由于搜寻成本的限制(时间和鞋底),买方难以对市场进行无限的搜寻,这又造成了卖方可以对不同的买方实行“价格歧视”的策略――对精明的买家卖一个较低的价格,对不了解行情的买家卖一个较高的价格。
上述的情况在网络交易市场中有了很大的变化。
以网站提供交易平台的C2C的交易形式的出现加速了网上经济的繁荣。目前,淘宝网和拍拍网提供的服务是完全免费的,人们在网上开一家网店的成本非常地低,只需要有一上因特网的电脑,在交易网站上注册一个帐户,往上传一些产品的图片,再做一下文字编辑就可以开成一家网店等着生意上门了,没有月租也没有税费。网店的低门槛使得大量的卖家涌现,也使网上的价格竞争异常激烈。在这种模式下,买方在价格信息上的劣势地位得以改善。交易网站提供了商品搜索的功能,当一位买家想购买某样物品的时候,他只需要在商品搜索栏输入商品的品牌、名称等信息,一搜索,这种商品的所有卖家就都出来了。网站还提供了排序的功能,我们只需要点击按价格排序,商品的信息就会按照价格从低到高一一排好,在传统交易市场中最费时费力的询价行为,在网上只需不到一分钟就完成了。询价的信息成本接近为零,使得网上交易接近完全竞争的模式,因此网上的卖家也难以得到传统交易中因为信息屏蔽而带来的高额的利润。在这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中,每一个卖家都必须把自己商品的价格标为有最竞争力的价格,否则可能一件商品都卖不出去。因此,网络零售市场的商品平均价格要远低于传统商品市场的。
同时,在网上购物的讨价还价行为要比传统市场中的讨价还价少得多,大多数的店铺都打出“本店商品微利出售,谢绝还价”的声明,因为如果接受讨价还价还不如直接打一个更低的价格来吸引更多的顾客。此时在现实生活中最不善于讨价还价的人在网上购物也不用担心受到价格歧视了。
由于价格信息的相对完全使得在网络交易中买方的信息劣势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甚至由于买方市场的原因,有时买方在交易中还处于一个强势的地位。
那么,是否是网络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就被消除了呢?
二、在网络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在网络交易中仍然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由于产品质量信息的不对称,甚至可能加剧买卖双方原先的信息不对称程度。网络交易的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问题体现在“不利选择”和“网络诈骗”两个方面。
1.网络交易中由于产品质量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不利选择”现象
在传统交易市场中买卖双方的对于产品质量的信息差别有时候会给卖方带来不利的一面。阿克洛夫的“旧汽车市场”模型描述了因为买方无法知晓汽车的真实质量,而只能对所有二手汽车给一个平均的价格,从而导致好车卖不出好价钱而逐步退出市场的现象,也就是所谓的“劣货驱逐良货”,我们称这种现象是对高质量商品卖主的不利选择。这样的市场是一个低效率的市场。
在网上交易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
网络市场的低门槛引发的竞争是空前的激烈,低价格给消费者带来了实惠,但网络市场中的商品质量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也是不争的事实。在网店里,我们看到的商品只是一幅幅图片,消费者对产品的认识只能依靠图片再加上商品的文字说明以及自己的“想像”。这些图片有些是商品实物的照片,有些则是经过精心加工处理的。因此,照片上一块标价2000大元的晶莹剔透的美玉,可能不过是现实中花鸟市场里几块钱的地摊货;图片上一件风格独特的时尚名牌服装,可能不过是服装批发市场流出的质量无法保证的盗版货;一套价格只有市价1/5之一的名牌化妆品,可能也就是日用品自由市场中常见的假冒产品。储如此类,数不胜数。这些商品在传统的市场中人们近距离的观察往往不难辨别,但在网上,店主信誓旦旦的保证,图片的诱惑,低价的吸引,此时人们的分辨能力会下降,买到不合意的商品也是常见的事情。
如果这样的情况大量存在的话,可想而知,卖正品的商家会因为产品的价格没有竞争力难以卖出去产品而退出市场,消费者则会因为假货的大量存在,又无法辨别产品的真伪而放弃购买,整个市场会变得效率低下,同样出现了“劣货驱逐良货”的不利选择现象。
在传统市场上,高质量商品的卖主为了消除“不利选择”对自己的影响,往往会选择进驻一些有信誉的百货商场或大型超市。但进入网络经济中最活跃的C2C网站,就如同进驻了一个巨大的自由市场,所有的卖家同台竞技,此时对高质量商品卖主产生的“不利选择”较之传统市场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2.网络交易中的“网络诈骗”网上确实存在着大量价廉物美的商品,但与此同时,一部分低价的后面却隐藏着风险――有的是假冒伪劣商品,有的则是纯粹的骗局。
目前的网络市场还缺乏监管,有一些在普通市场中不常见的商品也在网上大行其道,其中有不少是骗子精心设下的骗局。例如,一些骗子打着“海关罚没商品”的旗号,以超低价格出售手机、笔记本电脑等大件物品,然后又以各种理由拒绝使用网络交易平台,要求对方直接付款到其银行帐户再发货。一旦用户经不住低价诱惑而汇款,一条大鱼就又上钩了。由于网络交易的双方并没有真正见面,不能“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完成交易还需要借助银行系统和传统物流。由此带来的时差和空间距离正好给网络骗子提供了机会。而这一类网络案件又要比传统交易中的诈骗案更难侦破,因为受骗者通常对对方一无所知根本就无法给警方提供什么有价值的线索。
网络诈骗,究其原因是由于网络交易的虚拟性,交易双方难以确认对方的身份而引起的。虽然每个C2C网站都有一定的身份验证手段,如易趣网有手机验证、固定电话认证和身份证认证,最严格的就是身份证验证,只要用户往网站上传一份身份证复印件,网站再到公安部门调查其真实性,如果是真的就可以通过验证。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发现其中的漏洞――骗子是不会拿自己的身份证复印件上传的,而在现实生活中要拿到别人的身份证复印件也不是一件多难的事情。因此,这样的身份验证本身是不具备法律效力的。交易双方身份信息的不对称构成了网络交易安全的一大隐患。
2005年1月份的CNNIC的统计报告显示,62.5%的网民不敢在网上购物的原因是怕受骗上当。而笔者对周边人群的调查显示,当问及“你会在网上购物吗?”这个问题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会说一句“如果给了对方钱他不发货怎么办?”另外对网络购物存在的顾虑还主要有产品的质量,产品的售后服务等问题。因此,网络交易中信息的不对称带来的问题会制约网络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三、网络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的现实对策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知道网络交易中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会给网络交易市场的效率带来直接的影响。要继续促进网络经济的繁荣就必须拿出有效的应对措施。笔者认为,应对措施可以从网站联合银行推行数字签名认证、网站监管、网站信用体系建设和卖方主动出示信号几方面来着手进行。
1.联合各大银行推行数字签名认证,加强网站监管
C2C网站应该提供良好的交易平台供双方安全交易。网络交易的身份认证问题始终是网络交易安全的一大问题,推进数字签名技术的应用是一个较为可行的方法。
建立在公开密钥加密技术基础上的“数字签名”技术,可以在电子事务中证明用户的身份,就像网上“身份证”。通过法律认可的数字签名和签名技术,能够实现网络和虚拟环境下的不可否认和身份验证,从而建立信任关系。在我国目前数字签名技术使用较为广泛的领域是在网上银行系统,例如中国工商银行的“U盾”。“U盾”是网络环境里工行用来识别客户身份的数字证书,是一种带智能芯片、形状类似于闪存(即U盘)的实物硬件。拥有“U盾”的客户在使用网上银行进行支付活动时,除了需要提交网上银行用户名称和密码外,还需要将“U盾”插入电脑的USB接口,银行经过多重验证无误后,才允许进入网上银行操作自己的账户,可以有效保障客户使用网上银行的安全性。显然,银行系统对客户身份的验证要比各网站现行的身份证验证更为可靠。
如果由交易网站自行开发数字签名认证系统不仅耗资巨大同时也会加重用户的负担。一个可行的办法是,在各大银行纷纷推出数字证书的同时,跟银行达成合作,共享数字证书。一方面在网上交易时保证安全支付;另一方面提高用户身份认证的级别。具体的做法可以是,强制性要求网站上的卖家在网站开通账户提交个人资料的同时要求提交数字签名(如工行用户往电脑的USB口插入U盾),然后网站联合银行的数字签名认证系统对该用户进行认证。这样得到的身份验证不仅更准确,而且可以具有法律效力,一旦发生交易纠纷,警方可以通过银行账户的资料来进行调查。
此外网站还应该加强对卖家的商品信息的监管,严禁一些违反国家有关法律的物品出售(如一些走私的、假冒的商品),对卖方商品说明中要求进行网下交易的商品要特别加强控制,严防骗局的出现。
2.网站信用体系的建设
由于网络交易的买卖双方缺乏了解带来的“信任危机”问题的解决有赖于交易网站信用体系的建设。网站信用体系可以解决的问题是安全支付和信用评价的问题。
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出现较好地解决了安全支付的问题。淘宝网使用的支付宝、易趣使用的安付通都是这样的一个第三方支付平台。以安付通为例,它的操作流程是买家拍下商品后,先付款到安付通,然后通知卖家发货,等买家收到商品验货满意后再通知安付通付款给卖家。如果在交易中一旦出现什么问题,如买家没收到货,或者货不对版,买家可以通过安付通拒绝付款。新兴的IT产品销售网站“搜易得”,更是提出一个“先行赔付”的制度,通过设立基金,对在交易中受损的用户进行先行赔付,再由网站全力追讨。由于第三方提供的强大信用保证,使消费者过去最担心的支付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由双方不见面交易带来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也由于网站这个中间人的出现而得到缓解,从而促进了网上交易的顺利进行。
在信用评价方面,几大C2C的网站都建立了自己的信用评价体系,几个信用评价体系各有优缺点。信用评价体系的功能是通过记录用户交易的历史来衡量用户的诚信度,并提供给其它用户参考。以淘宝为例,它的信用体系分为了买家信用和卖家信用两部分,每次成功交易买卖双方都可以进行互评。评价等级为三级,好评信用度加1分,中评不加分,差评扣一分。在网上信用度已经成为了新开网店的一个门槛。在相同商品、同等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往往会选择信用度高的卖家来进行交易。因此在网上大家都会特别珍惜自己的信用度,卖方也会尽量给买方提供好的服务,以争取好评。信用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双方的诚信交易。
3.卖方主动出示信号
在传统商品市场中,优质产品的卖方为了改善自己的不利选择地位,往往会选择主动发送信号,如作出三包承诺、做广告等。
在网络交易市场,优质产品的卖主也可以借鉴同样的思路。一方面,在产品选择上尽量选择标准化的产品(有明确的质量等级和品牌的产品);另一方面,网站本身给了卖主一个很好的宣传平台。在商品展示页中,卖主应该尽可能详细地说明商品的功能、性能、所获的质量认证,出示经销权证书或企业营业执照并作出三包承诺等,对于知名产品还应该突出商品本身的防伪措施,如电话防伪功能,尽可能地减少买方对商品质量的不确定性,打消买主的疑虑,同时改善自身的不利选择地位。
四、结束语
网络交易的日渐繁荣显示出这种经济形式的特有活力。研究网络交易活动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提出现实对策,是促进网络交易健康持续发展的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陈瑞华,编著.信息经济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教育管理
与传统媒体相比较,新媒体有着即时性、互动性以及个性化等特点的明显优势,各类信息可以通过新媒体传达到大学生当中,极大地解放了大学生的个性。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新媒体除了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以外,也会带来各种不良的思想,网络加快了这些不良思想的传播,而看到这些不良思想在校学生的辨别能力又没有特别成熟,因此,他们成为了各类不良思想的主要侵蚀对象。一些大学生对网络游戏过度沉迷,弃自己的学业与身心健康于不顾;有的学生通过论坛、博客等新媒体,不负责任地发表一些违背传统道德和相关法律的言论;有的学生为了眼前的利益,通过不正当手段在网上进行诈骗活动,从而走上了一条不归路。这些已经存在的网络问题不仅影响了学校和谐氛围,也暴露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问题。因此,如何指引大学生合理正确使用新媒体,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们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一、通过新媒体来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首先,通过导引结合的方法,提高大学生对新媒体的认识度。可以通过网络来创建针对性的教育性质的网站和开设教育指导课程的方法,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相对于其他社会群体而言,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知识文化素养,要做到知法、懂法、守法。大学生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合理利用网络,把网络带来的积极作用发挥到最大,以提高大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和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其避免沉溺于网络。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大学生发挥博客、微博的传播功能,增强工作的实效性。博客空间是人们可以书写个人真实想法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大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了解到最新的热点新闻,从而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提供大量的帮助。
其次,发挥公开平台的作用。每个人能自由地阅读他人空间中的日记、文章等。这使价值高的博文广为流传,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平台、载体与传输渠道。当今各类名人、名家的博客空间的开放,对大学生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帮助。以大学生考研辅导为例,当前各大考研辅导机构在开展面授或者视频教学的同时,其相关学科老师的微信、微博向同学们传达各类知识,为考研学子铺平考研之路。同时,一些名人名家的博客对时政的评论也促进了高校大学生道德素质、政治素养的提升。
二、使大学生合理的搭配应用新旧媒体
相比而言,新媒体与旧媒体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同时,旧媒体在日常生活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新媒体与旧媒体,都可以传播正确的思想政治,以达到教育的目的。因此,教育者们和学生都应协同新旧媒体各自的优势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高校学生应结合自身实际,合理地选择媒体,保证媒体的内容是对学生自身的学习生活有利的。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媒体的可操作性,选择最优媒体,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达到增强教育效果的目的。
三、培养大学生批判地思考和吸收媒体信息
在错综纷杂的信息时代,大学生需要理性的认识、独立思考的能力、准确的判断能力和较高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指的是当人们面对多元化的信息时,所具有的应对能力,如选择力、理解力、批判力以及通过利用媒介进行工作和更好生活的能力,通过培养学生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在媒体资源的帮助下更好地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基于各国由于历史发展的不同而导致的文化底蕴的不同,来自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一直对我国的意识形态进行干扰,新媒体的发展为西方国家文化侵略提供了条件,使大学生更易受到影响,而较高媒介素养是大学生正确区分中西方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摆脱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干预的重要条件。除了西方文化,中国传统的封建思想也在新媒体的推动下活跃在人们的生活中,据调查显示,“电脑算命”等封建文化也盛行于当下,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大学生更应该辨别其精华与糟粕,批判地继承。
当今时代,网络游戏的市场也随着自身的传播逐渐扩大。由此造成了大量的学生因为玩网络游戏而逃课,或者在课堂上玩手机游戏。对此现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作出积极的回应,应把关注学生的思想状况放到首位,从而营造出一个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网络开展知识讲座、组织知识竞赛等活动,使学生能在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中得到正确的引导。
在思想动机这一方面,大学生的上网动机必须得到端正。一方面,大学生本身就有对网上多元化知识的渴望,他们希望开拓眼界,提高个人文化素养;另一方面,由于自身生理、心理的不成熟,他们消极心理进行网络活动。针对这一状况,思想政治教育者首先应以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大学生的上网动机,明确大学生的上网动机。然后,教育者可以根据收集来的问卷调查的结果,对于不同上网目的的学生,从他们的生活习惯、接受程度、思想方式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引导教育,以端正他们的上网动机,使网络上的共享资源能得到合理的利用,让大学生自身从中得到不断的充实。
在心理养成这一方面,大学生的自控能力必须得到应有的增强。网络因其信息及时,内容丰富等特点,引来了大批的大学生的亲睐,甚至是沉迷。沉迷于网络,就会对自控力差的学生产生荒废学业、道德败坏、人际关系淡薄等不良影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要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只有加强了学生的自控能力,才能使其在无旁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有效地吸取网络上有用的知识,从而抵制网络中的不良诱惑。
在法律这一层面上,大学生的法律常识和法律意识必须得到加强,目前,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犯罪的例子比比皆是,面对这一现状,思想政治教育者们应主动并积极地帮助学生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律观念,引导大学生合法上网。各大高校可利用网络,把网络做为载体,来建立法律课程、法律宣传窗、组织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使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国家在对于上网的相关法律以及国家制定颁发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等一系列用来规范管理网络环境和使用网络的相关法律。与此同时,通过利用网络道德规范来规范当代大学生的上网行为,使学生得到应有的督促,从而合法的使用网络,并且使其自制力得到提升,以抵制网络上不良信息的诱惑,从而降低大学生网络犯罪的概率。由于网络所特有的互动性的特点,大学生在其中拥有着信息接收者和信息传播者两个角色。在传播信息和接收信息的过程中,大学生应该遵循网络道德与网络法律的双重制约。首先就是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一文中强调:“要加强对上网大学生的自律教育,培养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坚持‘思想保健’,自觉构筑抵制不良冲击的‘防火墙’。”此文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大学生对使用网络的道德自律性原则,不做有损道德之事,争做网络文明第一人。其次,加强关于大学生上网的法制性教育,在新媒体发展速度如此之快的当今社会,仅仅以道德来约束大学生的上网行为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高校应通过各类法制讲座来讲述如《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管理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也可通过列举网上犯罪的实例来更加生动的展示大学生网络犯罪的危害,增加大学生对互联网法律法规的了解并且起到警示的作用。对于在校上网的学生,高校可对学校网络进行管理,应对不良信息进行屏蔽,避免不良信息流入到校园网当中,从而对学生造成影响。此外,高校还应当使网络教育“书本化”,定期进行考试,以加强学生对网络法制条例的深入了解。
四、引导大学生在新媒体中进行自我教育
目前,新媒体环境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背景,规范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新媒体环境成为各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课应增设网络人际交往的课程。网络人际交往可以拓宽大学生的交友平台,增加大学生与外界交流的机会,使其能与外校的学生进行文化交流,也可以使他们更早地了解社会。但是,如何使大学生正确的认识网络人际交往,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网络上的社交网站虽然拓宽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增大了朋友圈,但网络终究有其独特的性质――虚拟性,所以,网络只能是现实人际交往的一部分,决不能等同于现实人际交往。所以大学生必须正确的处理网络人际交往和现实人际交往的区别,不能过分依赖网络人际交往。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高自己与学生沟通的积极性,加强对学生思想工作的针对性。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之所以难做好,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老师与学生缺乏有效的交流。由于辅导员很少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导致辅导员不能成为学生的倾诉对象,这样一来,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这道鸿沟最后导致了思想教育方针的不确定性。因此,我们必须做出相应的应对,辅导员可以通过网络聊天,主动的并且有目的性地去了解学生的想法,这样能避免面谈时彼此陌生带来的尴尬,并且为进一步的面谈创造良好的聊天基础,同时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对学生信息的掌握提供了一手资料,使他们更容易地分析判断学生的思想,更准确地制定引导方针。
第三,网络自律能力需强化,网络道德水平须提高。仅仅依靠外界对大学生灌输的教育思想是不够的,只有使大学生的行为得到自律,才会使其真正领悟网络交往。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自律能力的提高不应以抵制网络为代价,而应清楚地认识到大学生在社交网站上的义务与权力,使其利用其义务和权力,更好的应用社交网络。为此,须做到以下两点:一是保持乐观开朗的性格,积极的面对生活;二是提高现实中的人际交往能力,以网络辅助的手段交朋友,拓宽自己的交际圈,从而拓宽自己的眼界。
第四,网络管理需完善,网络立法须建立。网络在带给我们美好新鲜事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因此滋生出了很多的社会问题,如一些不良消息的传播问题,一些网络欺诈问题等。相关部门应从虚假消息的源头抓起,针对该问题拟出相应的法律条约,从根本遏制虚假消息的生成与传播,抑制诈骗活动的蔓延。
参考文献:
[1]张世欣.思想教育规律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2]王玲.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0,04.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安全意识
1调查目的、方法和对象
11调查目的
通过此次调查了解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安全意识现状,为开展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教育相关教育提供对策建议。
12调查方法
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大学生基本信息、上网基本现状、网络交友范围、网络交友目的、网络交友道德规范、对网友信任程度、网络交友面临主要问题等方面展开调查。共发放问卷450份,收回450份,得到有效问卷40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率889%。
13调查对象
2016年10月,以沈阳医学院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分层抽样的方式,分别抽取本科(含专升本)大一至大五5个年级的临床、预防、口腔等专业学生共314人,专科大一至大三3个年级的护理、康复等专业学生共86人。男生127人,女生273人。
2调查结果
21大学生上网的基本情况
(1)大学生接触网络时期趋于低龄化。据本次调查表明458%的学生初中开始接触网络,343%的学生小学开始接触网络,仅有201%的人表示上高中或大学以来才接触网络。可见,大学生接触网络时期早,以小学、初中为主,接触网络时期身心还不够成熟,对网络世界充满好奇。
(2)大学生接触网络时间长,以即时通讯为主。据统计,有848%的学生每天平均上网时长超过2小时,近乎一半的人上网时长大于4小时。而且上网者以即时通讯、休闲娱乐者居多,分别达到803%、658%。说明大学生上网时间长,而这些时间多被用来获取资讯,休闲娱乐。网络使大学生放松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身心产生了影响。
22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现状
(1)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对象以熟人为主。大学生网络交友对象中交往最多的是同学,达467%,其次是朋友达385%,而网友仅占33%。说明大学生更倾向于与认识的人或周围的人交流,倾向于与同龄人进行交流和沟通,这不仅带给大学生更多的安全感,也有助于他们更快地获取同龄人的经验,获得更快的成长。[1]当然,以陌生网友为交往对象的人中,一些人格外需要社会和家人的关注,他们除了对网友新鲜好奇外,也可能由自身封闭的性格引起。
(2)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原因广泛。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原因多为找到兴趣相投的朋友和打发无聊时间,分别达到39%和355%。扩展人脉占比215%,寻求帮助占比12%,以及其他原因。说明大学生在网络中会结交志趣相投的朋友来培养共同的爱好,提高自身修养;也会通过网络社交工具与同学朋友聊天以打发无聊时间。当然许多内涵修养良好的大学生在网络的交往平台中凭借自身优势找到了知心朋友,既满往需求又增强了交往自信。[2]
23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谈及你认为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面临哪些问题时,最突出的问题是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差,占比661%;599%的人表示网络交友存在个人信息真假难辨,471%的人表示担心财产安全,446%的人表示网络交往存在道德缺失现象,仅有305%的人提到担心人身安全受到威胁。面对安全问题,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推动者,应以自身安全的保障为基础,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及具有最基本的辨别真假信息的能力;对于自身财产,做到不轻易泄露个人信息,电信诈骗、扫描二维码等有可能泄露账号密码的服务果断拒绝;对所交网友有不道德的行为及人身安全可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可通过老师,家长或同学的帮助,果断解除网友关系,以保障自身安全为主。
(1)大学生网络交往遵守道德规范面临挑战。871%的人认为有必要遵守道德规范,这正是促M网络人际交往和谐发展的动力。有96%的人表示说不清,他们不清楚遵守道德规范的利弊,在一定条件下,他们可能会突破自身道德底线,成为不遵守道德规范的人,因此,遵守道德规范是每一个大学生进行交友之前所具备的必要条件。仅有29%的人认为没必要遵守道德规范,对于不遵守道德规范的人,有必要进行教育指导,通过提高自身素质,改变行为观念来降低网络交友中的不道德现象,最大限度地提高网络社交的和谐与安全。
(2)大学生对所交网友信任度不确定者比重大。网络人际信任,是指在具有一定风险的网络环境中,信任主体对信任客体产生的一种积极的信念和期望。[3]当然对网友的信任程度由多方因素决定,而建立网络人际信任是网络交友长期存在的根本。在本次调查中,由于大学生交往对象多为同学朋友等熟人,所以持信任态度的人较多,占比302%,而对于纯粹的网友,没有见过面的通过附近的人、摇一摇等社交软件功能所加好友持不信任态度的占比266%。然而大多数人选择不确定是否信任网友,可见,在网络人际信任危机的背景下,网络人际信任的建立需要通过教育、自我素质的提升、网络监管来保障网络交友信息安全可靠。
3对策建议
31提升大学生网络交友素质和对交友的理性认识
个人素质的提升是网络交友安全的前提。网络人际交往不受时间、空间、地域所约束为开放性、虚拟性、随意性的新型交流方式,尤其网络社交工具QQ、微博、微信等的迅速发展,使其交往形式、时间、内容也更自由。然而有些人却正是因为网络人际交往的这些特点,而变得更加不安分,为寻求刺激而进行网络欺诈,这需要端正大学生的网络观,在道德和法律的框架内进行人际交往。
32进行网络安全相关教育,开展选修课程
高校开展网络安全相关教育,开展选修课程是网络交友安全的关键。学校有必要开设网络安全方面选修课,使大学生在校期间轻松舒适地学习了解各种形式的网络安全问题,降低网络交往引起的安全问题。
33加强社会监管,促进网络安全发展
加强社会监管是大学生网络交往安全的有力保障。为此,政府要加强社会监管,使网络能够为广大网民提供清新文明的正能量的一个平台;同时社会监管机制需严厉打击利用网络进行诈骗行为,进一步强化监管机制,利用法律合理治理网络环境,呼吁网络安全,为广大上网群体提供安全和谐的网络环境。
4结论
随着大学生作为用网的主要群体,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已成为必然趋势,提高大学生的网络交友安全意识迫在眉睫。为此要通过提升大学生自身素质,学校积极的教育引导,社会建立更完善的监管体制,来共同促进网络安全发展,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吴全会,刘贵宝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现实意义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5(8):81-83
[2]孙洪静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特点及影响[J].教育研究,2015(6):96-98
[3]董淑超大学生网络人际信任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4
[4]CNNICCNNIC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199itcom/archives/432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