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简述国际服务贸易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国际经济法的首要基本规范是
A.有约必守原则 B.全球合作原则
C.经济主权原则 D.公平互利原则
2.关于普遍优惠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体现了公平互利原则
B.具有互惠的特征
C.是否给予发展中国家普遍优惠的主动权掌握在给惠国手中
D.要求给予普遍的优惠待遇,而不是歧视性地给予少数几个发展中国家
3.根据《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接受
A.可以撤回,也可以撤销 B.可以撤回,不可以撤销
C.不可以撤回,但可以撤销 D.不可以撤回,也不可以撤销
4.根据《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下列关于逾期接受的说法,错误的是
A.逾期接受原则上有效
B.如发价人毫不延迟地通知被发价人其接受逾期接受,则该接受有效
C.如发价人接受逾期接受,逾期接受到达发价人之时,为合同成立的时间
D.如因传递原因导致接受逾期,除非发价人毫不延迟地向被发价人表示拒绝,否则该接受有效
5.依《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2000》,买方责任最小的术语是
A.DDP B.EXW
C.FOB D.CIF
6.下列关于汇付的说法,错误的是
A.汇付属于商业信用
B.汇付包括电汇、信汇和票汇三种
C.汇付一般包括汇款人、汇出行、汇人行和收款人四方主体
D.银行承担第一位的付款责任
7.下列关于托收的说法,正确的是
A.托收属于银行信用
B.实践中一般使用光票托收
C.调整托收的国际惯例是国际商会制定的《托收统一规则》
D.承兑交单比远期付款交单的风险要小
8.关于政府补贴,根据WTO《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可诉补贴受到一律禁止
B.补贴分为禁止性补贴、可诉补贴与不可诉补贴
C.禁止性补贴包括出口补贴和进口替代补贴
D.不具有专向性的补贴属于不可诉补贴
9.不属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管辖的知识产权国际条约的是
A.《巴黎公约》 B.《伯尔尼公约》
C.《集成电路知识产权保护条约》 D.《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
10.在排他性许可合同中,在一定期限和地域内可以使用许可技术的主体是
A.技术受方 B.技术受方和技术供方
C.技术受方、技术供方及第三方 D.技术受方和第三方
11.美国要求办理投资保险的投资者如果是美国的公司,美国人拥有公司资产应不少于
A.95% B.80%
C.60% D.51%
12.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适用于
A.货物贸易 B.知识产权
C.服务贸易 D.无形贸易
13.根据《解决国家与他国国民间投资争端公约》(华盛顿公约),下述关于“解决投资争端国际中心”管辖权的论述,正确的是
A.“中心”受理资本输出国与其国民间因投资引起的法律争端
B.“中心”受理外国投资者与东道国公司之间因投资引起的法律争端
C.“中心”受理东道国政府与其国民间因投资引起的法律争端
D.“中心”受理外国投资者与东道国政府间因投资引起的法律争端
14.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权力机构是
A.总理事会 B.部长会议
C.执行董事会 D.理事会
15.WTO在投票表决时采取
A.加权表决制度 B.一成员一票制度
C.集团表决制度 D.协商一致制度
16.成员较多的世界性国际经济组织权力机构模式一般采取
A.会员大会型 B.理事会型
C.股东会议型 D.部长会议型
17.可与黄金、外汇一起作为国际储备,被称之为“纸黄金”的是
A.欧元 B.美元
C.澳元 D.特别提款权
18.国际辛迪加贷款是指
A.国际定期贷款 B.欧洲货币贷款
C.国际银团贷款 D.国际项目贷款
19.跨国投资人,把本来应以股份形式投入的资金转为采用贷款方式提供,从而逃避或减轻其本应承担的国际税负,这类避税安排在国际税法上称作
A.跨国联属企业转移定价 B.资本弱化
C.征税对象的跨国移动 D.虚构、多摊成本、费用、折旧
20.中国为海外投资面临的政治风险提供保险的专门机构是
A.中国人民保险公司 B.中国人民银行
C.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 D.中国进出口银行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21.根据《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买方可以采取的救济方式主要有
A.要求卖方实际履行 B.要求卖方交付替代物
C.要求卖方对货物进行修理 D.要求卖方减少价款
E.要求卖方给予损害赔偿
22.非关税措施包括
A.关税配额 B.普税
C.反倾销措施 D.反补贴措施
E.保障措施
23.世界贸易组织的主要职能包括
A.负责多边贸易协议的实施、管理和运作
B.为多边谈判提供场所,并提供实施谈判结果的多边框架
C.定期审议WTO各成员的贸易政策及其对多边贸易体制运行产生的影响
D.解决WTO成员间的贸易争端
E.通过与其它国际组织的合作与协调,促进全球经济决策的更大一致性
24.同司法解决方式相比较,国际商事仲裁解决方式的主要特点有
A.仲裁机构是民间组织 B.仲裁是解决国际经济争端的最主要方式
C.仲裁一裁终局 D.仲裁裁决可由仲裁机构直接执行
E.仲裁机构根据双方当事人的仲裁协议受理有关案件
25.《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所保护的知识产权类型包括
A.版权及相关权利 B.商标和地理标志
C.专利和工业品外观设计 D.未公开信息
E.集成电路布图设计
26.双边保护投资协定的类型主要有
A.经济协定 B.贸易协定
C.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D.投资保证协定
E.促进和保护投资协定
27.中国受理涉外经济争端的常设仲裁机构主要有
A.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 B.海事法院
C.香港国际仲裁中心 D.中国各地仲裁委员会
E.人民调解委员会
28.东盟的主要组织机构包括
A.东盟政府首脑会议 B.东盟各类部长会议
C.东盟常务委员会 D.联合协商会议
E.东盟秘书处
29.双重征税协定中的税收无差别待遇原则通常包括
A.国籍无差别 B.税种、税率无差别
C.常设机构无差别 D.费用扣除无差别
E.资本构成无差别
30.双层次结构项目贷款的当事人包括
A.贷款人 B.项目主办人
C.项目公司 D.项目产品购买人
E.金融公司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31.简述布雷顿森林体制的主要内容。
32.简述防止利用避税港进行国际避税的法律措施。
33.简述国际技术贸易中对知识产权进行限制的主要手段。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34.试述国际融资协议共同条款中关于约定事项的规定。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5分)
36.甲国A公司与乙国B公司签订了一份出口汽车零部件的CIF合同,约定以信用证方式付款,班轮运输。根据B公司的申请,开证银行及时开出了信用证。信用证开立后,B公司被法院宣告破产。A公司依约履行合同并取得了符合信用证要求的有关单据。由于获知B公司破产的消息,开证银行以此为由拒绝向A公司付款。
根据有关国际惯例,请问:
(1)在CIF贸易术语下,A公司需承担哪些主要义务?
关键词:上海自贸区;定位;发展
本文是浙江外国语学院2014年度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培养立项项目“关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定位与发展研究”(编号:1);指导老师:钱晨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0月13日
经济是国家命脉,改革开放将中国经济推向制高点,随之而来则面临经济转型升级的窗口期。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间关系日益密切,经济合作更显重要,自贸区建设问题显现。当前,大力推进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是中国加入WTO后在扩大开放方面迈出的更重要一步。作为国内首个在中国境内设立的自由贸易园区,上海自贸区是一块试金石,它的发展将直接影响未来自贸区规划,因此发展与定位成为探究上海自贸区的主要内容。
一、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及自贸区建设
(一)背景简述。自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保持迅猛增长的态势,对外贸易和跨国投资快速发展,但拨开现象究其本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问题日益突出,社会内部矛盾加剧,对外贸易纷争显现,为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保持与各国间的友好关系,新一轮改革迫在眉睫,焦点将聚集在我国自贸区建设上。
历经十来年的发展,我国自贸区建设已取得初步成就,在建自贸区18个,涉及31个国家和地区,而其中绝大部分是与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国家(地区)签订贸易协定,且相对规则概念陈旧,难以跟上国际经贸规则发展的大潮流,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
2013年9月29日,经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开张,成为国内首个符合国际惯例的海关特殊监管区。试验区范围涵盖上海市东外滩保税区、东外滩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总面积为28.78平方公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立标志着一个新纪元的开端,加速了国际间贸易投资的便利化和自由化,开启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新进程。
(二)自贸区一年成就。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2013年9月29日举行挂牌仪式,当天首批入驻自贸区的包括25家企业和11家金融机构,经过一年发展,上海自贸区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1、制度创新,提高贸易自由度。从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经济固然发展,但社会矛盾加剧,外向型经济愈演愈烈,区内制度改革有望升级发展模式,提高市场效率。“负面清单”创新了中国境内投资管理模式,将行政重点从审批转移至监管,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检验检疫新制度开启行政许可特殊程序,放宽审批条件,降低准入门槛,进一步提升自贸区对外开放程度和贸易便利化水平,诸如医药类产业发展前景可观。
2、金融改革,推动市场国际化。上海金融地位是其主要特色,金融作为国际贸易中不可忽视的部分,其改革备受关注。放开区内人民币管理制度,方便区内货币自由兑换与跨境投资是推进外汇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逐步将人民币带向国际化。除制度创新外,金融服务行业成果显著,87家有金融牌照的机构和一批金融服务企业入驻区内,同时,面向国际的金融市场平台建设有序推进,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国际黄金交易中心已批准成立。
(三)研究重点
1、以制度创新倒逼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现有政治制度根深蒂固,转变政府职能并非易事。上层建筑的政治体制改革需要多方面的助力,其中经济改革就是关键动力。其中,经济改革需要内外双重催化剂,外部靠经贸环境的倒逼,内部通过自贸区倒逼经济制度革新。
2、以金融地位区别其他自贸区。上海自贸区成立为天津、厦门等地带来曙光,未来规划中的其他自贸区建设规模都远超上海自贸区。与其他自贸区相比较,上海地位主要体现在金融上,以金融融资等业务彰显竞争优势。
二、上海自贸区预期定位
中国自由港、保税区等建设已有十多年历史,但上海自贸区是首个自由贸易区,此为一种本质上的创新。在缺乏经验却又急需改革的情况下,该大胆举措能否使中国经济实现健康稳步发展,将牵引至当下上海自贸区的定位问题研究。
上海自贸区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自由贸易区,是单个国家圈定其内某一地区供特殊国际经济交流的区域性经济特区,就如同大国内藏有一小国,充分体现经贸全球化的世界格局。理念差异决定固有思想无法用于新一轮自贸区建设,作为改革的试验田,避免用错误的思想定位上海自贸区。
(一)国内定位:试点改革经验,提升上海金融地位。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定位着力于中国发展,彰显中国特色。北京,中国之首都,一国之重地,上海自贸区前冠以“中国”二字,对后续建设的自贸区而言,其地位就如同北京之于中国,上海自贸区作为先行者承起标杆作用,以点到面的发展,改革经验尤为宝贵。首先,制度改革是主要内容,我国的经济金融体制对比国际市场经济机制仍有差距,以上海自贸区为试点,大力开展金融融资等业务,以自贸区定位提升上海金融地位,同时,在投资、贸易、金融方面进行经济制度改革倒逼政府职能转变与政治体制改革;其次,上海自贸区的功能定位也将超越传统自由贸易园区,改变传统的单一产品贸易流转模式,促进文化类、技术类等新型贸易流通,如民族文化交流,虽然上海地区没有对制造业的容纳力,但与周边地区的相互合作和融合是产业布局的关键因素。
(二)国际定位:国际金融中心,将人民币带向国际化。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顺应全球经贸发展新趋势,更加积极主动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国内外媒体评论其为前瞻性的工程。上海自贸区的更高定位必然面向国际,短期内帮助上海建成贸易中心、航运中心、跨国公司投资管理和资金运作中心,最终致力于发展成为与中国整体经济实力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2010年,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实力得以体现,构建国际金融中心思路开始显现。上海自贸区在金融领域扩大开放意在与国际接轨,择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提升国家经济软实力。中国国际地位虽已强势不可撼动,但人民币并未在资本市场形成规模,仍然无法与美元、欧元和英镑等货币抗衡,望以上海自贸区扩大金融开放政策为契机,使人民币成为世界性货币。
上海的目标永远都是全世界,它的定位与突破决定本质上的区别。
三、上海自贸区对比科隆自贸区:四角度显两者差异,取经验促良性发展
上海自贸区作为东方新秀,仍需探究已成规模的世界知名自由贸易区,以巴拿马科隆自由贸易区为例。科隆自贸区成立于1948年,位于巴拿马运河的大西洋入海口处,初建面积为49公顷,商品贸易以轻纺、服装、工艺、日用品和家电产品为主,年贸易额可达三百多亿美元,为拉美贸易的集散地、转口中心,是西半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拉美国家与中国贸易往来日渐密切,巴拿马是中国在拉美具有代表性的重要贸易伙伴,科隆自贸区作为贸易枢纽,值得与上海自贸易进行对比。从四个角度对比上海自贸区与科隆自贸区各自特点:
1、地理位置角度。两者都占据国家最佳优势,港口城市,为物流提供最大便利,但从巴拿马到拉美和加勒比各地区的交通运输网是任何地区都难以与其媲美的,科隆地理优势辐射大地域能更大限度地辅助其发展。
2、贸易角度。上海自贸区商品交易同样以服装等大宗商品为主,与科隆自贸区商品交易种类极大程度相似,其本质上的区别为上海以出口贸易为主,而科隆以过境贸易为主,两者间存在货物流通链。
3、政策角度。前者开放政策力度未及后者,免税收政策是科隆自贸区商业活动最大亮点,金融政策使投资者免于货币升贬值之忧,为保安全,上海自贸区各方面政策相对“严厉”。
4、功能角度。上海部分致力于金融改革,推进中国金融自由化,包括利率汇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账户的开放,而科隆部分则以服务拉美全地区为主,其主体功能定位为转口贸易。
自金融危机以来,科隆自贸区面临低谷期,经济低迷、商业模式单一、犯罪问题成为阻碍其发展的主要原因,此类传统自贸区的被动格局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难以快速复苏,总结其弊端,上海自贸区可规避风险,良性发展。就未来发展而言,上海自贸区踩在“巨人的肩膀”上,其发展潜力,形成规模将远超科隆自贸区。
四、上海自贸区未来发展路径
从计划到实施,上海自贸区建设实属不易,当前滞后的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敦促了自贸区发展脚步,未来发展路径将以国内经济局势为重,结合国际经验,打造中国经济新模式。
(一)安全环境建设。走私是困扰多数自贸区的重要难题,便利的进出口贸易环境不该为非法牟利铺路,上海自贸区内还需加强法律建设,保障安全,杜绝区内犯罪。现阶段,上海自贸区已吸引全球眼球,为保证绿色健康发展,营造区内安全氛围,需采取规范工作流程,定期检查,加强培养教育等措施。
(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作为国际大都市,上海有坚实的基础打造国际金融中心,这是上海自贸区建设的大目标。近年内,区内需继续聚集大量金融机构和相关服务产业,不断完善金融制度,构造便利国际资本借贷、外汇交易等服务的大平台。
(三)国际交流。中国已建自贸区涉及的国家与地区相对落后,均为发展中或欠发达地区,经济实力较差,故中国贡献力远大于对方,这无法有效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上海自贸区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且上海经济本就繁荣,借此与发达国家或地区合作,建筑沟通桥梁,汲取经验,利于建设,例如与韩国、新加坡等地建交,以减少诸国恐地位撼动之忧。
通过对上海自贸区进行横向与纵向综合分析,符合我国国情的自贸区建设有路可循。外界普遍认为,设立上海自贸区的意义不亚于当年中国在深圳设立特区,由此可见,上海自贸区地位无可取代,现有定位与未来发展至关重要,但辉煌无法复制,上海自贸区建设对中国经济影响自成一派。
主要参考文献:
[1]夏善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理念和功能定位[J].研究与探讨,2013.NO.7.
关键词:农产品;跨境电商;B2C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6.023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的实行和推动,以及市场对于跨境商品存在的巨大需求,跨境电商贸易的发展前景一片大好,而农产品在我国对外贸易中一直占据较大比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力价格长期处于低廉状态,从而使得像蔬菜、水果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拥有廉价优势,中国以低成本低价格的定位在跨境农产品销售领域发展迅速。然而自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消费市场低迷,许多国家为保护自身农业发展,纷纷建立新型贸易壁垒来限制他国农产品进出口,农产品跨境销售成本一再增加,如何积极利用跨境B2C平台带动我国农产品出口增长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 跨境B2C平台的概述
1.1 跨境B2C平台的简述
跨境B2C平台是以网络中一个电子商务系统提供对外的贸易服务,交易双方属于不同的关境主体的电子商务平台,又称外贸B2C、小额外贸电子商务、跨境电子商务零售。主要分为进口运营方式和出口运营方式。相比于其他途径的跨境商品贸易,跨境B2C平台更快捷,而且B2C平台频繁推出的优惠活动高,给买家带来了巨大福利。跨境B2C平台拥有丰富的渠道优势,在关口保税模式下,B2C平台上的大量产品能够一次性清关,加快了商品流通速度,同时,跨境B2C平台也促进了跨境市场贸易的需求,有利于消除贸易壁垒。
1.2 跨境B2C平台对买方的优势
跨境B2C平台中,消费者有着大量的产品需求,从而使得跨境B2C平台拥有扎实的消费群体,该群体的普遍特征是喜欢新鲜事物和国外的文化。而B2C能够较快地满足消费者需求,相比于海外贸易C2C平台,有着更好的商品保证,对商品流通掌控力度更佳。买方直接与市场的接触使其不再处于劣势,并能够快速而准确地获取信息。
跨境B2C平台相比于市场有着更为低廉的价格,巨大的便捷性也吸引着消费群体的涌入。不仅如此,我国给予跨境B2C平台相应的优惠政策也令进口产品价值实现最大化。
1.3 跨境B2C平台对卖方的优势
跨境B2C平台推广初期的门槛较低,这使很多中小微型企业有机会进入跨境贸易。接触到的客户不再局限于某一区域,逐渐实现全球化,双边市场信息无阻碍流通。国家对跨境电子商务进行的大力扶持,不降低了商品流通成本还为消费者提供了多样化的购买渠道。例如2013年的《关于实施支持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有关政策的意见》使企业在销售模式上减少了如采购、制造、零售等环节,从而取得更大的利润。
2 我国农产品在跨境贸易中的发展现状
2.1 农产品跨境交易现状
自2012年以来,跨境电商发展速度迅猛,据统计,于2017年1月出口数额达1.27万亿元,同比增长15.9%,进口数额达9111.7亿元,同比增长25.2%。2014年10月,阿里巴巴启动韩国农产品直批进中国活动,首批主推的韩国食品几乎覆盖了整个食品大类,从韩国直接批发进货既降低了其中的成本还保障了货源。我国淘宝、京东商城、我买网等电商也早已开通海外农产品直采或直邮服务。同时还有实力雄厚的如eBay、亚马逊、阿里巴巴这样的B2C跨境电商平台。而农产品在跨境B2C平台上所占比重也越碓酱螅2001年,我国农产品出口额为160.9亿美元,截止2016年,我国农产品出口额已增至726.1亿美元。据美国食品工业协会预测,于2018年,中国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进口食品消费国。
2.2 基于跨境电商的农产品跨境交易特点
2.2.1 参与主体趋于多元化,信息流通更加流畅
不同于传统的进出口贸易,科学的进步让我们在贸易方式上有了很大的突破,跨境电商农产品贸易的参与者和对象不仅局限于大企业、工厂、品牌商家,小微企业、个体商户等都能参与其中。国际买卖双方不再有因无法及时交流沟通而造成巨大损失的问题。并且双方都能通过平台互动及时掌握供求信息,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交易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降低了库存和营销成本,双方拥有更多的选择,实现真正的互惠互利。
2.2.2 农产品的出口实现小批量从而降低风险
对于中小微型企业来说大批量的库存是他们的一大经济压力,同时承担着巨大的经济风险,从而使得他们在传统的跨境贸易下不愿进行农产品这类特殊的产品行业贸易。而跨境电商农产品贸易有“小批量、多批次”的特点,有利于中小微型企业的资金周转、风险控制和及时调整经营战略。
2.2.3 市场实现大幅度拓展
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使得原以欧美市场为主导的农产品出口格局开始松动,促进了多边贸易的发展和新兴市场的开拓,如南非、土耳其、印度等新兴国家纷纷加入国际贸易队列,有利于降低竞争压力,跨境贸易的机会大大增加。
2.2.4 出口成本降低
一般的出口需要通过很多复杂的中间环节,耗时耗力,并且由于农产品的特殊性需要迅速和完好地交到客户手中,这使得出口商的利润被大大挤压。通过跨境电商平台才查户口,可以有效减少这类成本,极大地简化了出口贸易流程。
2.2.5 促进了品牌消费
在国际贸易中,要想长存,产品质量的好坏至关重要。逐渐“三品一标”成为农产品国际贸易中的主角,这促使我国各大企业谋求科技创新,注重产品质量。买卖双方的信息透明也有利于企业知名度的提升和农产品国际化营销。
3 B2C平台下我国农产品出口面临的问题
3.1 物流效率低,冷链物流不发达
农产品作为一种保鲜时间短的特殊产品对物流的要求相对较高,是否能及时送达,运输中供应链的衔接是否顺畅,冷链的技术是否成熟都直接影响着交易的成败。而我国跨境物流的发展明显滞后,运输成本高,周期长都在压缩出口商的利润,对于买方来讲,也很有可能收到品质不高的产品进而影响出口商的信誉。且由于国家政策的差异,投递时间难免不稳定,同样会影响到产品品质。
3.2 信用体系薄弱
由于市场的虚拟性和开放性,贸易过程中很容易有一些失信或诈骗行为,这不是自身提高警惕性就能解决的问题,需要国家政府之间的共同努力,然而各国对于跨境电商的管理机制难免存在差异,从而另跨境电商农产品贸易的风险加大。并且,中国的信用体系薄弱,对于跨境农产品交易方面的法律法规更是少之又少,监管也并不全面,这使得跨境买卖双方的权益得不到很好的保障。
3.3 农产品出口质量认证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农产品法律和标准在国际上大为落后,对于农产品的监管体系不健全,销售中还有很大的监管盲区。检测农产品质量的手段也相对落后,造成部分质量不过关的农产品仍然销往国外,且大部分跨境电商企业还未涉及农产品品牌化的建设,“三品一标”农产品出口数量不能占据大部分比重导致出口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不利于我国农产品在国外口碑的树立,从而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数量。
3.4 买卖双方售后服务的障碍
物流运输过程中信息还做不到全透明,我国跨境平台信息建设落后,买卖双方的交流也很不方便,特别是跨界贸易,对出口方的素质有一定要求,需要能够和买方进行沟通。由于农产品的特性,退货非常不方便,来回长时间的运输会令农产品降低甚至失去原有品质,造成买卖双方的经济损失。
3.5 出口方的采购困境
虽然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因信息的匮乏而造成的损失,但还有很多企业是按照老方法对农产品市场进行预估。一旦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大幅度变化,企业都将面临困境。农产品购买过程中要求采购者根据经验、货源地、农产品产量、库存等信息做出合理预判,而目前这种科学的采购方法还没有全面的运用。对于采购环节,理想的是直接从农户采购,但事实上如果没有稳定的货源,大多数企业仍会选择供应商,增加了成本。由于农产品销售的随机性,卖方很难掌握存货量的多少,中小型企业也很难针对需求量大变化对存货做出有效调整。
4 对于跨境电子商务农产品所面临的问题给出的对策
4.1 改进物流从而降低成本和运输途中的损耗
对于农产品的运输物流要求很高,政府应做好引领和支持工作,对冷链关键技术进行投资研究,给予人力和物力上的支持。在众多运输模式下多式联运为首选,多式联运是由两种及其以上的交通工具相互衔接、转运而共同完成的运输过程,又称复合运输。它的优点在于降低了传统分段运输的时间损失及破损、盗失的风险,减少了分段运输中途需要各种单证和手续的复杂性以及各种相关费用。货主只需要与多式联运经营人一方联系,更加便捷,运输成本的降低提高了卖家利润和产品的竞争。
4.1.1 公铁联运
通常是由火车装载着汽车完成长途运输拉到目的地再有汽车完成分拨。中途衔接时间短,有利于大批量货物的运输。
4.1.2 陆海联运
先由内陆地区将货物利用汽车运输至海港将货运进行装船,转运至国外目的地。适用于走海路时间更短的大批量货物。
4.1.3 陆空运输
先有内陆将货物利用汽车运输转运至航空港,然后从航空港空运至国外大的转运地,再由汽车运输转至目的地。适用于小批量、需短时间内到达目的地的货物。
4.1.4 区港联动
物流园区与海运港口的联动,实现一次通关、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有效提高农产品的流通效率,有效降低低物流成本,提高通关效率。
4.1.5 梭式运输
通过在火车两端分别挂牵引车头,用其中一端牵引头牵引火车前行,到达目的地后另一端牵引头牵引前进。此方法实现火车的快速往返,减少了运输时间。
4.2 物流全程实施温控供应链
由于农产品在运输和存储过程中对温度的要求较高,应该在此过程中应全程采用温控技术,构建农产品跨境电商温控供应链,卫星导航、无线射频技术等都可以运用其中,从而保证储存温度的调控能得到实时的定点监控。运输过程中,冷藏运输车需要改进,采用清洁能源并运用隔温技术。储藏过程中,有类似与多温冷库、气调冷库这样的技术能有效延长保鲜时间。(1)温控供应链的发展和创新能有效的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不会因温度的变化而发生变质。(2)提高整个物流系统的反应能力。供应链的各个点都能快速处理信息,加快物流作业流程。好的温控供应链有利于农产品质量标准的统一以及农产品的高效流通。我国应不断创新温控供应链技术,促进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
4.3 加强跨境农产品贸易的质量管理
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农产品出口质量的管理,不断改进出口农产品质量的认证标准,建立和完善符合国际标准的农产品检验标准,加大“三品一标”农产品的出口,相关部门应及时修订过期标准,对国际上的标准及时吸收和利用,参考我国国情考虑是否采纳和实施。各大领域和技术部门应加强交流与合作。同时我国可以根据质量不同建立等级制度,有效地减少同质化恶性竞争。
4.4 买卖双方交流障碍的解决
各大企业应该加强信息平台的建设,使消费者能实施并尽可能透明地掌握物流等产品方面的信息,增加消费者的购买信心。信息平台的建设不仅对于买卖双方有好处还有利于采购过程中农户和农产品供应商之间的紧密联系,提高了采购效率,实现三方利益最大化。对于海外顾客的沟通问题,销售平台可建立一个公共或单人服务的翻译平台,卖家可单独雇佣翻译人员或在顾客需要服务时通过公共翻译平台进行交流。关于退货,对于损耗较大的情况,可与当地农产品市场取得联系,低价转卖,降低了卖家的退货成本,也弥补了运输途中可能为卖家带来的损失。
4.5 针对农产品采购问题的对策
企业应建立健全的评估体系,对农产品的采购量做到准确的预判从而避免农产品滞留或缺货的问题。同时,由于农产品的特性,农产品库存必须及时、低损耗、保质保量,库存管理的优化结合好的评估体系才能有效对抗农产品采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仅如此,企业应该选定几款主推的农产品并深入,调查其各方面的销售数据,亩达到高销量的目标,同时也为其他农产品设置了参考指标。
5 结语
本文在分析和讨论跨境B2C平台上农产品贸易的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物流、质量认证、信息、服务体系四大块目前的劣势,并给出了相应的一些策略。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分析跨境B2C平台、跨境电商物流体系自身的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遇与挑战。
(2)通过对农产品跨级电商物流体系的构建和分析,从采用先进的运输形式、构建跨境电商温控供应链并全程监控等几个方面提出了物流系统优化措施。
(3)对跨境贸易中已经出现的由于信息、质检等体系未完善的原因而造成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强调了政府支持和各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跨境电商贸易是一个涉及内容广泛,涉及对象和问题较多的研究课题。目前农产品跨境电商贸易的系统数据和文献仍然较少,随着跨境电商的日益发展,对农产品跨境贸易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崔艳红.跨境电子商务促进农产品出口成本下降的路径分析[J].对外经贸实务,2015,(09):36-38.
[2]丁珏.我国跨境电商农产品贸易发展的特点与制约因素分析[J].对外经贸实务,2016,(04):36-39.
关键词:英文制式合同 技术引进 传统文本模式 AB文本模式
根据联合国《国际技术转让行动守则草案》中的定义,技术转让是指“关于制造产品、应用生产方法或提供服务的系统知识的转让,但不包括贸易的单纯买卖或租赁”。
通过技术转让,受让人可使其生产技术水平取得跨越式快速发展,增强其产品竞争力。其流向一般是从技术领先国家地区向技术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转让。
促成技术转让的技术引进合同在英文制式合同中占据及其重要的地位,究其原因,该类合同涉及专利、技术秘密等无形资产的交易,适用法律不仅包括各国相关法律法规,还包括国际公约及政府协定,相对货物贸易而言,交易双方大都是合作和竞争的关系,涉及的法律复杂,操作难度大,作价困难,国家管制多。
在完整理解、准确使用技术转让英文制式合同之前,有必要回顾英文制式合同的特点。
一、英文制式合同的发展及特点
契约是人类社会商业活动的基础,随着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商品经济的不断发达,订立契约的方式经过几千年的演进和发展,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19世纪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极大刺激和推动了商品流通和交易的发展,国际贸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飞速发展,随之而来的就是契约形式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格式契约-书面合同逐渐成为所有契约形式中最主要的方式。
当商品交换和交易发生在同一地区时,因交易各方处于同一宗教、文化及语言背景下,很容易就交易内容达成一致,但当交易各方来自不同宗教、文化,特别是不同法律、语言体系时,如何保证交易的顺利进行成为重大挑战。
经过多年演进,特别是19世纪工业革命带来的国际贸易空前繁荣和飞速发展,保证交易双方合法权利,降低交易风险的国际商法随之不断完善,最终平等原则、自愿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合法原则成为了国际贸易基本原则。
在上述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英文制式合同逐渐成为国际贸易的基本合同形式,英文合同也逐渐形成了自有的特点:
(一)、合同文本复杂、繁冗。一项复杂的交易,如技术引进合同,往往十分复杂,篇幅很多,以目前的技术引进合同为例,加上技术附件,往往篇幅达几百页,有的甚至上千页。即使商务合同本身也多达上百页。究其原因,主要是国际商法中英美法国家实行判例法,大陆法系国家实行成文法。成文法国家法律体系稳定,对合同中很多内容作出了直接规定,合同篇幅相对较少,合同中只需列明管辖法律即可;而英美法系国家法律推行判例法,高度尊重私法自治,成文法大多仅作为参考,不具有强制适用的性质,签约双方可以就交易中所有相关内容按自己的意愿作出法律框架内任何能被接受的约定,合同文字成为法律解释合同文件,判明合同当事人意愿的唯一依据,导致签约各方都力求合同结构完整、语意严密明确,合同中大量使用限定词、定语状语从句,避免使用可能导致争议及歧义的代词,结果就是篇幅很长。
(二)、合同语法严谨,具有庄严和简洁的特点,长句式远多于短句式。为保证意思自治,规避有争议的先前判例,明确表示可能产生争议的事项,减少合同执行过程中有可能产生的分歧,英美法体系下的合同往往是由简单的短句组成长句,由更多的长句组成合同,且每个合同因买卖标的不同,标的的自身性质不同,导致不可能出现完全一样的合同文本。
另一方面,英文合同不是简单的“合同”加“英语”(同理,“法律英语”不是“法律”加“英语”),原因在于合同英语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绝非“合同”与“英语”两者的简单相加。准确的说,英文合同具有自身行业特点的“行话”,这个行话就是“法言法语”,即合同语言的庄严性。这些语言特点主要指有别于简明常用语言的语言,主要来源于一些中古英语和外来词汇,如null and void、aforesaid、hereinafter、hereunder等,这些语言经过若干世纪的援用,形成了今天根植于合同的法律语言。
(三)、英文合同有其严密的逻辑性和很强的规律性。尽管如前所述,英文合同高度重视交易双方意思自治,但仅考虑这方面因素很难保证合同严密明确,因此英美法体系下合同在草拟过程中主要还是遵从向前判例,尽量使用向前判例认可和形成的语言和逻辑结构,今天的制式合同就是经过前人反复积累逐渐固定下来的,形成了一定的规律性。规律性一是体现在合同结构方面,一份标准的制式合同通常由四个部分组成,即标题、序言(或鉴于)、主要条款和结尾(或其他),另一个规律性是合同语言方面,重大条款部分的语言有规可循,减少了语言上的普通性和随意性。
依赖于合同结构和语言的规律性,合同中法律风险,每个条款中可能存在的显性和隐性风险变得相对固定,便于交易双方快速识别,并开展相关的谈判工作。
(四)、制式合同中英美法系制式合同占据主流地位。如前所述,英文制式合同有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因两个法系在法理、裁决即判罚上存在巨大差异,导致大陆法系合同相对简单简洁,只需引用适用法律即可规避风险,英美法系因重判例、轻成文,民商法强调私法和意思自治,导致合同篇幅长。
因英美法系国家一直占据国际贸易主流地位,英美法系合同文本逐渐成为主要文本文件,我们说的标准合同文本,实际上更多的来自于英美法系合同文本,在引进增补部分大陆法系法理的基础上,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局面。
二、技术引进英文制式合同AB文本模式
(一)标准英文制式合同格式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对外交往增多,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突飞猛进,我国急需引进大量国外先进技术加速经济发展,技术引进英文制式合同随之引入国内,并逐渐成为我们开展技术转让及国际经济技术交流的合同标准文本,虽然各公司文本内容不完全一致,但主要内容大同小异。其主要内容如下:
1、标题:合同标题表明合同性质、技术转让内容;
2、序言:含两部分内容。一是合同签约背景简述,二是合同用语定义。
3、正文:该部分是合同主要内容,一般包含以下11章:
1)第一章:合同目的;2)第二章:价格;3)第三章:付款及付款条件;4)第四章:技术文件交付及交付条款,包装及标识;5)第五章:设计、设计联络、标准与规范;6)第六章:试运、性能考核及合同装置验收;7)第七章:保证及损害赔偿;8)第八章:许可、技术秘密及保密;9)第九章:不可抗力;10)第十章:税赋;11)第十一章:仲裁及适用法律。
4、结尾及其他:该部分一般包含两章
1)生效时间、合同终止及其他;2)法定地址。
(二)技术引进合同关键点
因技术转让特性,其关键点及难点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作价:虽然影响技术转让价格的因素很多,但一般公认的技术转让价格构成主要是研发成本、技术受让方利润预期及转让成本。
2、专利、专有技术内容要求:主要包括详细专利清单,专有技术描述及相应的经济技术指标及性能保证。
3、付款及付款方式:在一次总付、分期支付、入门费加利润提成、入门费加销售额提成等四种方式中选择;付款方式一般与技术资料、专有技术的转让提交时间关联。
4、技术秘密的保密期限:对转让方包括技术文件、技术资料等专有技术的保密期限。
5、损害赔偿的界定及金额:包括技术缺陷给受让方带来的损害赔偿及专利、专有技术侵权保护。
6、技术实施后技术改进的权属:根据不同情况,许可方与受让方对后续技术改进的权属及使用限制约定。
(三)传统合同文本模式
多年来,我国的对外技术引进一直在上述文本的基础上与转让方进行转让谈判。即使是与同一许可方在短期内进行二次交易,也避免不了重新谈判,从而形成一单一谈、一单一签的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每项技术引进项目中,交易双方的不同诉求及特点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但其缺点也显而易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耗时长,效率低下。合同谈判中,主要针对上述6项关键点,本着意思自治的原则,双方往往要经过多个回合的艰苦谈判,一项技术转让往往耗时长达一年。即使是与同一转让方进行多次转让谈判,也要经历上述过程,花费同样时间。加上工程实施时间,产出合格产品也在谈判开始3年后,而技术本身飞速发展,受让方当初的技术领先预期受到损害。
2、质量参差不齐。对受让方而言,体现在每个技术引进合同不能保证质量高,条款约定不能保持统一。其原因一是人为因素比例大,谈判人员自身能力和素质对谈判结果影响大;二是专利所有者之间的重组、并购频繁,即使是引进同一技术,也会因为所属公司不同而有不同约定。
针对上述缺点,我们开始探索使用另一种文本模式,即AB合同模式,代替传统合同模式。
(四)AB合同模式
1、模式简介
所谓AB合同模式就是在上述合同文本基础上,事先与各潜在专利商进行合同谈判,除部分条款(如价格条款)待定外,就合同主要条款达成一致,达成一致部分应占全部条款的80%以上,并约定条款有效期(一般确定为3年),称为合同A。在合同有效期内,进行具体转让项目时,根据每个项目及技术自身特点,完成待定条款谈判及修改完善合同A,称为合同B。合同B是对合同A的补充完善和变更,合同A与B有冲突的条款,以合同B为准。合同A与B共同构成完整的技术转让合同。
2、工作流程
1)以上述标准制式合同文本为基础,与各潜在专利商开展谈判工作。
2)对合同文本谈判一般采取以下原则:
合同标的部分待定;
序言中项目背景待定,合同定义确定大部分内容(如许可方、被许可方、技术秘密、试运、验收合格、验收证书、损害赔偿等;
正文中第一章及第二章待定;第三章付款及付款条件中,确定四种方式中的一种,付款条件中确定付款节点及每个节点的比例;第四章确定交付条款,包装及标识,技术文件交付时间待定;第五章待定;第六章确定基本原则;第七章中性能保证根据以后转让项目确定,损害赔偿的标准待定;第八章至第十一章完全确定;
结尾几其他的两章完全确定
3)约定文本有效期;
4)双方就上述文本内容达成一致后,经双方法务及管理层批准后,签署合同A。
5)有效期内出现转让需求后,双方只需确定合同A中未定部分,并根据转让项目具体特点对合同A中相关条款进行增补变更。
6)合同B注明与合同A共同构成完整合同,如合同A与合同B出现冲突,以合同B为准。
7)经双方法务及管理层批准后,合同正式生效。
三、结语
采用合同AB 文本,可以保证合同质量,避免谈判人员能力及素质差异对转让技术合同及实施带来的影响。合同中交易双方主要风险已在合同A中规范,使具体技术转让时的风险易于识别和管理。同时合同谈判中耗时最长、谈判最困难部分预先在转让发生前达成一致,可极大节约转让谈判时间,为技术快速实施创造了条件。
根据试行情况看,某能源企业须在两年内引进某技术用于5套不同装置,涉及多个技术转让合同,如采用传统文本模式,5套装置分别谈判需耗时至少一年以上,采用合同AB文本模式后,5套装置谈判签约总时间缩短为1个月,极大提高了效率,降低了风险,压缩了工程实施时间,使产品比以往提前至少半年投入市场,为企业赢得市场先机,创造了效益。
参考文献:
[1] 范文祥.英文合同阅读与分析技巧[M].法律出版社
【关键词】应收账款管理,保理业务,信用
一、应收账款管理概述
(一)企业应收账款的产生及对其管理的原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应商之间的竞争越发激烈。竞争机制的作用迫使企业以各种手段扩大销售,同等价格、同等质量的商品,赊销可以吸引更多的顾客,这样就产生了应收账款。过高的应收账款将会导致企业不良资产的增加,降低了企业资产的盈利能力,对利益相关者的投资决策产生影响。为了足额、按时回收账款,最小化持有应收账款的成本,最大化应收账款的收益,以降低和规避信用风险,维系良好的客户关系,很有必要对企业应收账款进行管理。
(二)应收账款的管理和控制手段
为了控制和管理应收账款,管理人员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主要的应收账款管理方法有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应收账款证券化、应收账款保理等等。信用政策是事前预防,证券化是事中管理,保理则多为事后的控制。
二、应收账款保理业务
(一)应收账款保理的概念及操作流程
1、应收账款保理概述。应收账款保理业务,又称保付业务,是指厂商以挂账、承兑交单等方式销售货物时,保理商买进供应商的应收账款,并通过提供买方资信评估、销售账户管理、信用风险担保、账款催收、贸易融资等一系列综合金融服务来保证应收账款的有效回笼。从法律关系上分析,保理业务至少有三方当事人,即,供应商(债权人、让与人)、保理商(受让人)和买方(债务人);两个合同,即,供应商和买受人之间的买卖合同、供应商和保理商之间的保理合同。而双方保理业务一般有四方当事人,四个合同。
2、应收账款保理的操作流程。保理服务一般可分以下几个步骤:首先,卖方交货或提供了有关服务后,按惯例向买方开出发票,但这些发票应附带一份转让通知(暗保理除外),说明发票所代表的债权已转让给保理商,买方必须直接向保理商付款。其次,卖方在开出发票的同时将发票副本送交保理商。第三,保理商根据发票金额按事先商定的比例(最高可达80%)向卖方支付预付款,即按销货额的一定比例为卖方提供融资,并从中扣除保理商所收取的费用。第四,此后保理商将负责向买方催收账款,并向卖方提供合同中规定的账务管理。最后,待买方付款后,保理商向卖方支付余下的款项。
(二)应收账款保理对企业管理的积极作用
1、保理业务是解决中小企业流动资金需求的有效融资方式。保理商可以通过承购应收账款向其客户提供融资,是以客户的供货合同为基础。通过这种方式,企业对流动资金的大部分需求可到满足,而且“保理商”提供的融资可以自动随企业销售的增长而增加。
2、国际保理是推动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方式。国际保理中通常采用的是双保理机制,由于进口保理商的介入和提供信用担保,可以使出口商在信用销售的方式下消除由于对进口国催收账款方面的法律和实务缺乏了解所带来的困难,降低由于对进口商资信状况缺乏了解所带来的风险。这打消了出口商对信用销售方式的疑虑,推动出口的扩大。
3、保理服务可以作为企业减轻管理负担和降低坏账风险的手段。保理的一项基本功能是催收账款,其专业化特点决定了它可以把企业持有的应收账款的时间尽可能缩短,同时避免伤害买卖双方关系。在催收账款的同时,保理还可以为企业提供销售账户的管理,使企业随时掌握所有买主的付款情况。保理所提供的专业化服务可以帮助它们减轻财务管理负担,提高财务管理效率。
(三)应收账款保理的局限性
首先,保理这种融资方式只适用于那些通过销售所产生的债务可以自行成立的商品或服务。资本性货物如机器设备等的销售,由于保理商无法根据自己的经验确定债务人对商品的接受程度而难以确认债务是否能自行清偿,因而不适宜于做“保理”。保理一般不适合直接面向个人消费者的零售和采用分期付款方式的长期合同。
其次,对于存在合同纠纷的应收账款,即使是无追索权的保理,保理商也可以行使追索权。已核准的应收款款在因商品质量或服务水平问题而发生合同争议时将自动转为未核准应收账款,保理商将不再对其承担坏账风险。
三、我国应收账款保理的发展状况及建议
(一)我国应收账款保理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1992年,中国银行率先开办“保理业务”。目前,我国已有4家商业银行公开对外宣称提供保理服务,还有一些银行也在开办国内应收账款融资业务,但并未称之为保理业务。目前我国开展保理业务的主要是商业银行,目前已有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光大银行、中信实业银行、民生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商业银行从事保理业务,其中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光大银行、建设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和中信实业银行等已作为保理商加入了国际保理商联合会(FCI)。近两三年,随着更多的银行开始开办保理业务以及保理业务范围的扩大,保理业务量成倍增长。从中国银行最先引进“保理业务”算起,我国“保理业务”的发展已有10多年的历史,业务量也已达到一定规模。但是,从整体上看,保理业的发展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首先,目前的保理业务量与我国的经济规模相比,仍然处于相当低的水平。其次,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从事保理业务的机构,正式对外宣称开办保理业务的金融机构也仅有国内的4家商业银行。最后,目前已开办保理业务的银行仍将保理视为银行业务,其操作和管理并未完全采用保理业通行的作法,管理经验明显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保理业务的拓展。
(二)我国应收账款保理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
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并对传统的直接投资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解释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 资的优势与动因,20世纪80年代以后,一大批新的直接投资理论纷纷涌现。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有邓宁(Dunning)的投资发展阶段论、威尔斯 (L·T·Wells)的小规模技术理论、坎特威尔(Cantwell)和托兰惕诺(Tolentino)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理论和拉奥 (S·Lall)的技术地方化理论。
邓宁的投资发展阶段论
投资发展阶段理论是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运用和延伸,旨在从动态角度解释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国际直接投资之间的关系。该理论认为, 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倾向不仅取决于其O.I.L优势(即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而且其净对外直接投资是该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函数。
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投资发展阶段理论区分了五个经济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400美元以下。处于这一阶段的国家经济发展落后,缺乏足够的区位优势及所有权优势,只有少量的外来直接投资,完全没有对外直接投资,其净对外直接投资额等于零或是接近于零的负数。
第二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400-2000美元之间。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国内基础设施有了较大的改进,投资环境得到改善,对外直接投 资的吸引力加大。外国对本国的投资量有所增加,本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开始出现,但投资水平仍然很低,净对外直接投资仍呈负数增长。
第三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2000-4750美元之间。经济实力有了很大提高后,国内企业凭借自身的所有权优势,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另 一方面,国内技术力量的增强以及劳动力工资水平的提高,使该国的东道国区位优势逐渐丧失。在这一阶段上,外国对本国的直接投资仍大于本国的对外直接投资, 但本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速度明显快于吸收外资的速度,因此净对外直接投资额不断缩小。
第四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大于5000美元。在此阶段上净对外直接投资额仍持续增长。本国企业的所有权不断加强,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更加熟练运用区位优势。
第五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进一步提高。其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仍然大于零但已呈下降趋势。各国的投资地位趋于平等,这正是目前发达国家所处的阶段。
根据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中国目前正处于邓宁所划定的发展中的第二阶段,中国的净对外直接投资额呈明显下降趋势,此现象正和邓宁的投资发展阶段论的预测完全一致。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邓宁的投资发展阶段论的科学性。
威尔斯的小规模技术理论
1977年威尔斯发表了著作《第三世界跨国企业》,提出了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小规模技术理论。
威尔斯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的相对比较优势来自低生产成本和反映母国市场规模的特点。这种低生产成本是与其母国的制成品市场需求有限、规模很小紧密相关的。威尔斯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的相对比较优势。
拥有为小市场提供服务的小规模生产技术。低收入国家制成品市场需求量有限,大规模生产技术无法从这种小市场需求中获得规模效益,而这个市场空档正好被发展中国家的跨国企业所利用,它们以此开发了满足小市场需求的生产技术而获得竞争优势。
发展中国家在民族产品的海外生产上颇具优势。这些发展中国家的海外投资主要是为服务于海外某一种团体的需要而建立的。这些民族产品的生产利用母国的当地资源,在生产成本上占有优势。
低价产品营销战略。物美价廉是发展中国家产品最大的特点。这一特点成为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提高市场占有率的有力武器。发展中国家企业营销费用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但适于中低收入水平的阶层。
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理论
英国里丁大学著名专家坎特威尔(Cantwell)教授与他的弟子托兰惕诺(Tolentino)共同对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考察,提出了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理论。
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力的不断提高可实现其产业结构的升级;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力的提高与他们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直接相关。即技 术能力的存在和累计不仅是国内生产活动模式和增长的重要决定因素,同时也是国际生产活动的重要结果。因此得出结论:某一特定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的产业分 布和地理分布,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变化的,并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预测的。
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是有规律的:首先是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的纵向一体化生产活动,然后是以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为主 的一体化生产活动。从海外经营的地理扩张看,发展中国家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受“心理距离”的影响,首先是在周边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充分利用种族联系;随着海 外投资经验的积累,种族因素重要性下降,逐步从周边国家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扩展直接投资;最后,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为获取更先进的制造业技术开始向发达国 家投资。
拉奥的技术地方化理论
1983年英国经济学家拉奥出版了《新跨国公司:第三世界企业的发展》一书,提出了技术地方化理论。拉奥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的技术特征表 现在规模小、使用标准技术和劳动密集型,这种技术的形成也包含着企业内在的创新活动。正是这些创新活动使发展中国家的跨国企业形成了、具有了和不断发展着 自己的“特有优势”。
拉奥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特有优势”的形成,是由四个条件促使和决定的:在发展中国家,技术知识的当地化是在不同发达国家的环境下进行 的,这种新的环境往往与一国的要素价格及其质量相联系;发展中国家生产的产品适合于他们自身的经济和需求。换句话说,只要这些企业对进口的技术和产品进行 一定改造,使他们的产品能够更好地满足当地或邻国市场需要的话,这种创新活动就会形成竞争优势;发展中国家企业竞争优势不仅来自于其生产过程与当地的供给 条件和需求条件紧密结合,而且来自创新活动中所产生的技术在规模生产条件下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在产品特征上,发展中国家企业仍然能够开发出与名牌产品不 同的消费品,特别是国内市场较大、消费品的品位和购买能力有很大差别时,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产品仍有一定的竞争能力。
正是由于发展中国家对成熟技术不是被动的模仿和复制,而是积极主动地改进、消化和吸收,从而形成了一种适应东道国环境的技术。因此这种技术的形成包含着企业内在的创新活动,而恰恰正是这种创新活动给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带来了其独特的竞争优势。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对中国的意义
(一)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简述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外国直接投资已成为世界经济波动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经济变量。中国不仅要引进来,而且要走出去,应积极参与 全球范围内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实现由单纯的资本输入向资本输出与输入相平衡的战略转移。这是克服国内资源矛盾,打破贸易保护的现实需要,也是利用两个资 源、开拓两个市场、学会两种本领的客观需要。
实际上,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条件已基本成熟。首先,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已经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目前,国内家电、纺织、重化工 和轻工等行业已普遍出现了生产能力过剩、产品积压、技术设备闲置等问题,这些行业要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寻找新的市场。通过对外投资,变商品输出为资 本输出,在国外投资建厂,建立销售网络和售后服务网点,就可以带动国产设备、原材料以及半成品的出口,有效地拓展国际市场。其次,“入世”在给中国企业带 来压力的同时,也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为“入世”后中国企业面临的义务和挑战主要体现在国内,所获得的权利和机遇则主要体现在国外,即体 现在外国向中国的产品、服务和投资更大程度地开放市场和实行国民待遇方面。也就是说,中国企业要想享受“入世”后的权利和机遇,就要尽可能地向海外进军。 最后,从企业国际化道路的一般进程来说,首先是发展间接出口,如通过专业的外贸进出口公司进出口商品或服务,而后是直接出口,如企业内部设置专门机构或进 出口部门来处理相应的业务,最终再发展到对外直接投资。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际贸易方面获得的巨大成就,为中国企业进一步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准备了必要的物 质基础。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2006年10月了《2006年世界投资报告》。中国位列第17大对外投资国。截至2006年6月底,中国对外直接投 资累计净额达636.4亿美元,累计成立境外投资企业9900多家,分布在全球近170个国家和地区。最大的投资流向地亚洲,占有当年投资流量的 54.6%。其次是非洲国家。投资行业主要流向采矿业、商务服务业、制造业及批发和零售业。中国对外投资的确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还
有很大差距。在国际上,发达国家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的比例一般是1:1.2到1:1.4之间;而发展中国家的这一比例一般是在1:0.2到1:0.43之间。中国连这一水平都未达到,因此还远不是一个对外投资大国。
(二)加强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的意义
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调整中国的产业结构。如美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就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他把一些“夕阳”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自己专注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开发,有力地解决了资源分配问题,实现了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关键词】大宗商品市场 结构形态 绩效评价 长三角
一、大宗商品市场及其结构特征
(一)大宗商品市场简述
大宗商品市场是一种新型的,通过互联网与电子商务平台搭建的现货交易模式,以及是商品进行期现货和中远期交易的市场。我国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开始于1997年,是那个时期国内贸易部批准成立的。
大宗商品市场内涵特征转型。市场经历了多重变革,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国家监管的强化,大宗商品市场面临了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最重大的规则性革命。大宗商品市场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一是代表政府和要素的市场政策的密集改变;二是代表市场要素的商业模式和商业形态的密集改变。这些预示着我国大宗商品市场逐步向规则性市场发展。
(二)大宗商品市场结构特征
1.市场准入体制形成。大宗商品市场在探索市场准入变革,采取工商注册制,以此来降低商业性市场机构创立及运营成本,增加企业创立的便利性和有效性。
2.全球化市场特征。中国的产业、商品、技术和资本的全球化发展,成为过去一年中的重要发展特征。我国的大宗商品企业在融资体系上获得了政府及金融机构的支持,广泛地参与不同类型国际市场的投资和跨境贸易。
3.商品市场形成。随着长三角中心城市上海建立了自由贸易试验区,大宗商品市场在中国沿海地区建立新的政策性及国际性的自由贸易区,形成了中国的商品市场。
4.市场交易模式多样化。我国现有的大宗商品市场在交易模式上已实现多层次、多样化的发展。许多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努力推动大宗商品交易模式创新,在电子商务业务模式引领下,施行多种交易模式的并行。
5.大数据应用广泛。大数据的概念及业务体系蓬勃发展推动了大宗商品数据应用,市场对大宗商品数据进行处理和应用,形成和组建了与大宗商品市场相关的有效数据运营商和商业化数据产品,并进行了商品数据的研究、编制和应用。
6.形成了独特的信用规则和金融规则。大宗商品市场的信用环境的建立已成为政府政策制订的重点。与大宗商品市场的需求相比,目前信用评级的理论体系、知识体系和技术体系仍然缺乏。而货币政策以及信贷政策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宗商品市场的资金使用的规则和成本,也影响了大宗商品交易融资的效率。但由于缺乏系统化和科学化的金融规则,系统化金融风险因素依然存在。
7.形成了特定的标准化体系。不同类型的大宗商品市场和交易平台,在探索形成各种标准化的业务管理模式,包括仓储标准化、信息服务标准化、交易管理标准化。但目前,标准化的努力仍具有明显的企业化特征,大宗商品市场标准化的商业模式及商业环境,似乎还未有示范性的机构出现。
二、大宗商品市场结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大宗商品市场结构状况
大宗商品市场结构先与传统的商品市场结构有一定的区别,大宗商品市场通常由多层次商品市场领头,后引申出两个分支,分别为商品现货市场和商品衍生品市场。商品现货市场则再分为农贸市场、批发市场、集市,这些市场统一由商务部监管。商品衍生品市场则由两部分组成: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场内市场分为期货市场(由证监会监管)、商品场内期权(市场空白)、类期货交易平台(目前为地方政府监管或监管空白);场外市场分为商品远期、商品期权、商品互换,这个市场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
(二)大宗商品市场结构亟待解决的问题
1.市场交易模式比较传统。大宗商品的交易模式相对传统的市场没有发生显著的转型与升级。从长三角地区来说,大多大宗交易平台仍没有根本改变集市化交易的现状。
2.信用规则较为初级。大宗商品市场已形成一定的信用评级规则,但目前的信用评级理论体系、知识体系和技术体系均较为初级,长三角地区大宗商品市场信用规则建立相对其他地区已走在前面,但从效果和状况看,也还处于初级阶段。
3.金融体系还不完善。大宗商品市场的资金使用较大,依赖金融支持。对于长三角地区来说,已构筑交易商、供应链、物流、银行等相互共赢的金融链条,但系统化和科学化的金融体系还没有建立,系统化金融风险因素依然存在,影响了大宗商品交易融资的效率。
4.商品指数化不够。我国大宗商品领域的指数产品持续推出,但指数产品大多为信息化产品,作为商业化指数在大宗商品市场上有效使用的并不多。长三角地区已形成了航运指数,但由于有效指数商品的缺乏,大宗商品交易商仍然以企业性的交易模式为主。
5.企业标准化特征明显。不同类型的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正在努力推动各种标准化的业务管理模式,包括仓储标准化、信息服务标准化、交易管理标准化。但目前,长三角地区的标准化的努力仍具有明显的企业化特征,大宗商品市场标准化的商业模式及商业环境似乎还未有示范性的机构出现。
三、大宗商品市场结构的绩效评价
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是指以买卖双方交纳保证金为入市条件,实行当日无负债结算或者类似结算制度,采用集中撮合交易方式进行大宗商品标准化合约交易的机构或市场。大宗商品市场以交易方式来区分,可分为期货交易方式和现货贸易方式。大宗商品市场的两种贸易方式为现货连续交易和现货贸易。
目前我国的大宗商品市场结构还是比较完善的,并且也在一步步发展以取得更大成就。但是与发达国家大宗商品市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即使处于经济比较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市场绩效也存在改善的需要。首先,长三角地区统一的市场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区域间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各管理部门间的监管权限分配不均衡导致了整个市场条块分割现象严重。这种情况造成了某些产品价格扭曲或价格信息不充分,无法正确指导市场合理配置资源,造成市场供求失衡,部分行业反应滞后,产能过剩。其二,长三角地区虽然相比全国来说,已建立了一定大宗商品市场现代化的市场组织体系,但与国外市场相比,我国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的组织体系以及交易方式在各方面的发展仍不足,并且大宗商品的流转效率较低。其三,长三角地区大宗商品市场有效的风险管理意识还没有充分形成。因为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缓慢,并且实体企业没有具备规避价格风险的意识及手段。其四,长三角地区大宗商品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不够,价格影响力不强,在国际市场的价格能力不高,“大宗商品定价话语权”缺失。最后,长三角地区虽然大宗商品市场发展走在全国签名,但大宗商品市场立法还比较滞后,没有形成良性的监管体系,出现问题出现处罚、监管不力。
四、优化大宗商品市场结构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良好的金融市场运行体系
国际上的期货市场交易所都是建立在开放自由的金融体系下,由于市场中的资金流动不受限制,所以厂商和投资者都参与该品种的交易,并把该品种的市场价格定为基准贸易价格。所以,建议我国应当加快金融市场向国际化市场标准前进,以此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
(二)要建立中心交易所,有榜样的作用
一个中心交易所能否拥有足够的发展潜力和强大的辐射力,关键取决于它的会员机构是否强大。大宗商品市场的经营机构是增强中心交易所辐射力的关键基础力量,为了实现中心类交易所的广泛影响力,大宗商品交易所要能做到对新市场的开发、交易所中不同品种的推广、客户数量的增加和客户质量的增强。
(三)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并且要求严格守法
在如今的金融市场中,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有两种意思:一种是指现有的法律法规已经形成较为全面的体系,能够具体地涵盖所有的交易活动;第二种是指这些法律法规符合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律,并不是依靠投资人的主观臆断或领导们的意志去扰乱市场正常运行机制。
(四)完善大宗商品现货市场功能
我国的大宗商品市场有着行业垄断的现象,是由历史和制度造成的,所以我国药必须不断地减少乃至消除垄断。国外市场的发展已经证明,在期货市场逐步成熟的时候,要适时推动现货市场的建立,完善大宗商品现货市场功能。斯坦福大学杰弗利・威廉姆斯等人的研究也表明,市场的发展演化为三阶段,分别是标准化的现货市场、活跃的远期市场、成熟的现货市场,有效管理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将会大大提高我国大宗商品市场的效率。
(五)参与到国际商品定价体系中
我国目前大宗商品市场以区域性市场为主,很难参与国际商品定价体系中。上海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和郑州期货交易所是现国内价格风向标,但参与者主要是国内生产商、贸易商,很少几乎没有国际机构参与。
大宗商品的定价权也受到了大宗商品市场结构的影响。在现在实行的国际贸易体系中,该国在该种商品在全球市场中的国际影响力可以由其定价权体现出来。然而现在中国的大宗商品市场的定价权却不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的,这个因素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大宗商品市场发展。因此,中国会对于产业链的全面整合和对大宗市场结构进行改善,让我们一步步靠近大宗商品的定价权,直至掌握它。
参考文献
[1]赵远.中国大宗商品市场年鉴(2014)上市概括市场特征[M].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5.
[2]张小艳.我国期货市场效率与风险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3]蒋天颖.浙江省区域创新产出空间分异特征及成因[J].地理研究,2014,33(10):1825-1836.
[4]周宏.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29(3).
[5]蒋天颖,史亚男.宁波市物流企业空间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15,35(10):130-139.
[6]蒋天颖,谢敏,郑长娟.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建设现状与运作机制―以宁波为例[M].杭州:浙江大学出社,2015.
[7]陈鼎瑜.抓住机遇 明确定位 提高市场竞争力―关于制定和实施港口企业发展战略的若干思考[J].中国港口.2000(08).
[8]陈丽芬.我国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的尴尬与未来[J].商场现代化,2013,31:71.
关键词:礼貌原则;外贸信函;索赔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5-0313-02
引言
外贸信函作为商业交流的手段之一,在维系商业联系,保持双方良好关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外贸信函同时又是国际商务往来通用的一种联系方式和专业语言,它以语言文字为表达手段,以日常商务活动为反映对象,以书信形式为信息交换载体,是开展对外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等业务活动的重要工具。在一切依赖于信息交换的日益激烈的商业竞争中,在电子商务服务日益迅捷、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书面商务信息的交流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和重视。要写好英文商务信函,除要求业务人员具有良好的英语基础,掌握商务英语自身所拥有的固定格式、套语外,商务英语信函写作过程中应遵循的写作原则亦是不容忽略的方面。索赔类外贸信函涉及的信息非常敏感,稍有不慎便会导致摩擦和纷争。因此,在这类信函中,正确使用礼貌原则是非常重要的。
一、礼貌原则及商务书信写作原则概述
20世纪80年代,英国语言学家Geoffrey Leech在“合作原则”的基础上,从修辞学、语体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著名的“礼貌原则”。这一准则又可细分为六大准则:(1)得体(策略)准则:减少表达有损于他人的观点;(2)慷慨准则:减少表达利己的观点;(3)赞誉准则:减少表达对他人的贬低;(4)谦逊准则:减少对自己的赞誉;(5)一致准则:减少自己与别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6)同情准则:减少自己与他人在感情上的对立。Leech认为在所有的语言交际中,交际双方应尽量地表示礼貌和尽量减少不礼貌的表达方式。
Bobbye(1984) 在Business Communication Fundamentals一书中提出了商务英语信函写作应遵循的六条原则,即6Cs。它们是Correctness(正确),Completeness(完整),Correct(准确),Conciseness(简明),Consideration(体谅)和Courtesy(礼貌)。尤其是最后两条,体谅原则强调对方的情况而非我方情况,要将对方的要求、需要、渴望和感情记在心中,寻找最好的方式将信息传递给对方。礼貌原则包括遵守国际商务往来惯例,尊重对方风俗习惯,语言表达要客气有分寸,避免使用命令口气;多用友好、肯定的语气,尽量用委婉语气指出对方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等。
商务英语是英语的社会功能的一个变体,是专门用途英语的一个分支,是有着极强专业性的正式语言。因此,要写好外贸信函,除了具有良好的英语功底,掌握文体本身的固定格式及套语外,注意礼貌原则在信函中所起的作用是尤为重要的。投诉与索赔信函的性质决定了写信人必须考虑其读者的面子,遵循和礼貌原则中的一个或几个准则,从而实现有效沟通,得到赔偿。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如何使礼貌原则在此类信函中得以体现和应用。
二、礼貌原则在索赔类外贸信函写作中的体现
(一)恰当使用礼貌词与尽量规避负面词汇
Kong (2006)在A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Business Request Letters一书中指出,中国有关请求和索赔类的信函与英文信函相比,有更多表示命令或辩解的词汇。Maier(2002)在对本族语人与非本族语的商务求职信的研究中发现,本族语人在信函写作中更加注重礼貌词的使用。该研究与上面Kong的研究相佐证,但有悖于我们的传统认知。我们一般认为,中国乃礼仪之邦,中国人礼貌含蓄;而美国人公事公办,坦率直接。鉴于此,我们在信函写作,尤其是索赔类信函的写作中要多注意礼貌词的使用,减少潜在的摩擦。毕竟,争吵和叫喊解决不了任何实质问题。
与恰当使用礼貌词相对应的就是尽量规避负面词汇。与面对面的谈判相比,信函往来更容易产生误解,导致潜在的危机(赵崇华、周瑞琪,2009)。因此恰当的措辞对于营造积极的氛围至关重要。有人在信函结尾处这样写道:If you have any more difficulty, please do not hesitate to let us know.甚至直接这样写:We do not think you will have any more difficulty.虽然想表达“这样应该就没有问题了”这样的善意,但由于not, difficulty这样否定词汇的出现,从某种意义上说在读者心中产生了一种不愉快的想法:似乎还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另外,在此类信函中,除了上述要点外,表达方式同样重要。不要在信中表现出自己的怒火,同时也要避免讽刺或挖苦对方。因为这样只能使事情向着更坏的方向发展。就事论事,在信中客观,克制,明确,充分地列出事实及证据,减少主观评价,更不要把过往的不愉快经历扯进来。确保在信中不要引起对方的抵触和反感,因而在措辞方面要字斟句酌。
(二)被动句的使用
灵活使用被动句是表达友好姿态的一个重要手段,尤其是当写信方要指出对方的某些不当或欠妥之处或希望对方为自己做某事时。这是因为被动句可免使对方感觉受到责备或命令,从而缓和双方尴尬的气氛。
Miller(1998)认为礼貌是“用来表达意识到另一个人的脸面”,同时将脸面定义为“一个人在公众眼中的自我形象。”例句(1)就威胁到了对方的脸面,因为它暗指你们这种短斤少两的行为到底没有蒙混过关,终究是被我们发现了;而例句(2)中,动作的发出者已经弱化甚至到了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因而显得温和礼貌,更容易使收信人接受。
索赔类信函比一般的贸易信函要更敏感,一方是索取自己的利益,一方是处理棘手的问题。如何使双方达到双赢,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重要的一点是要尽量采取“保护面子的行为”(a face-saving behavior)同时尽量规避“威胁面子的行为”(a face-threatening behavior)。被动句是达到这一效果的重要手段。
(三)积极礼貌原则与消极礼貌原则
探讨礼貌原则的另一个视角是表达社会距离的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与表达亲近度的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Miller 1998)。消极面子是指人们希望享受自由,行动不受外界干扰;而积极面子是指人们希望自己的言行得到肯定与赞赏。与之相类似的是Lakoff(1973)所提出的不要冒犯别人的正式礼貌与提供可选项的非正式礼貌,并提出可将非正式礼貌定义为友好的礼貌。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消极礼貌原则语言表达严肃正式,会拉开双方的距离。索赔类信函本来就是处理双方误解与矛盾的,再用严肃,有距离的表达方式,可能会使对方感受到疏远和不友善。另一方面,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和新媒体的兴起,商务信函的语式逐渐转向了以互联网为依托的电子文本,呈现出介于口语与书面语之间的新的语言(李俊儒,2007)。因此无论是索赔类信函本身文体的特点还是随着网络发展而形成的新形势的需要,都要求索赔类信函使用更加非正式的,能拉近距离的积极礼貌原则。
积极礼貌原则包括赞美和感激对方的言辞, 由于自身的特性,反义疑问句能够在交际双方之间营造亲近友好的感受,既让收信方的积极面子得到了极大的维护,也强化了双方的共识。承诺也是一种积极礼貌策略写信人在得知对方的想法后,承诺要最大可能地满足对方需求,尽量维护对方的积极面子。
事实上,礼貌是一种非常微妙的东西。消极礼貌可以很克制地表达情绪,使信函看上去很专业。作为一名国际贸易商来说,展现自己的专业性是很重要也很必要的。但是,消极礼貌却会拉开双方的距离,产生“商场没有人情味”的感觉(张佐成,2013)。因此,每一位信函写作者都应该努力权衡积极礼貌与消极礼貌,从中找到最佳平衡点,最大限度地解决实际问题。
结语
本文运用了Leech的礼貌原则和Bobbye的6Cs原则,对语如何在索赔类信函的写作中遵循礼貌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只有掌握并灵活运用这些方法,才能写出一封措辞得体、优雅礼貌的信函。毕竟,礼貌不仅是写信人表达个人化情感和态度的手段,更是达到与收信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工具。可以这样说,礼貌作为人际意义的重要体现形式,是人们在交际中能否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1] Bobbye D.S.Business Communication Fundamentals .Ohio:Charles E.Merrill Publishing Company.1984.
[2] Kong, C.C.K Are Simple Business Request really simple? A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Business Request 103-141.2006.
[3] Leech 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Longman Group Limited.1983.
[4] Lakoff, R.The Logic of Politeness, or minding your p’s and q’s.Papers from the Ninth Regional Meeting of the Chicago Linguistics
Zhang Chunjun;Dong Kai; Dong Qi
(牡丹江医学院,牡丹江 157011)
(Muda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Mudanjiang 157011,China)
摘要: 本文简述了医学期刊的发展,医学期刊的出版现状、前期的评价工具指标,医学期刊的网传方式及电子网络版生物期刊的服务方式。探究高等医学院校如何对医学期刊进行综合管理。为医学科研人员及医务工作者提供更有利的医学信息服务。
Abstract: This paper outlines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journals, medical journals publishing status, indicators of pre-assessment tool, the network transmission methods of the medical journal and service of bio-electronic online journal. Explore how the medical colleges conduct the integrated management on medical journals to provide a more favorable medical information services for medical researchers and medical workers.
关键词: 生物医学期刊 管理 采购 评价
Key words: biomedical journals;management;procurement;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5-0193-01
0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看到任何科学研究与社会活动都离不开信息的利用与传播。有证据表明科学研究或社会经济生产信息80%~90%来源于专业期刊。高等医学院校的生物医学期刊占比很大,这是高等医学院校的特性所决定的。医学期刊也就成为了医学科研人员及医务工作者获取医学信息的重要来源之一。高等医学院校图书馆应认识到医学期刊的重要性,切实利用医学信息资源,完善相关信息技术,为高校师生及医务工作者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充分发挥医学期刊在教学及科研工作中的作用。
现在,国内学术期刊已达到6千多种,其中医学期刊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医学期刊也由国内学会出版向国际出版社出版靠拢。医学期刊是科技期刊中很重要的一大类,医学期刊的发展和壮大是我们科技力量的展示。进入21世纪后,信息技术日益更新。网络的普及使医学信息的获取、检索等更加方便和快捷。许多医学期刊为了争取更大的市场占有率,医学期刊不再是传统的纸质版、缩微版。而逐渐向电子版,网络版迈进。1823年创刊世界权威医学期刊《The Lancet》,第一个在1996年将期刊推进互联网。丛此,医学期刊开始了医学信息共享时代。
2医学期刊内容方面的发展
医学期刊引领的医学科技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地位和影响日显突出。一方面,SCI作为全球科技领域的综合性权威文献数据库,精选收录全球生物医学期刊,有42种(84%)是与医学和生物相关的期刊。另一方面,综合医学科学领域的重要杂志在保持其学术地位的基础上,也开始向专门化发展,并与当前热门的基因、遗传分子、细胞生物学等密切联系。20世纪90年代初期分子生物学渗透到临床各个学科。尝试利用分子生物学理论对临床各学科疾病的发展机制等进行研究探索新创办期刊更具时代特点向更专深领域发展。
3医学期刊的综合评价
3.1 医学期刊的评价原则对于中国生物医学图书馆来说,期刊评价更是必要。由于医学期刊出版数量的迅速增加以及价格的飞速上涨,对于任何图书馆来说都必须有选择性的采集所需的期刊。对期刊评价的原则是:①具备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ISSN或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CSSN。②由权威的研究机构的出版公司主办或出版。③具有较高的学术背景。④具有较高的编辑水平。⑤期刊编辑的规范化。⑥被国际相关学科的知名检索工具刊、数据库收录。有些近年来出版的工具书对如何引用电子邮件,网上文献数据库的文章或文摘等做出了具体规定[4]。
3.2 医学期刊的评价工具2004年第四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采用了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影响因子、获国家奖或被国内外重要检索工具收录等评价指标。IF(影响因子)是评价期刊的重要指标。其公式IF=该刊前俩年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该刊前俩年的总数,影响因子在计算时未排除自身引用,异常的期刊自引也会导致异常的IF值。IF值是个相对指标,总被引次数是个绝对指标。期刊选定时,首先应该将二者有机结合,相互取长补短才能获得合理结论。
4医学期刊及数据库的采购与订阅
4.1 纸质版医学期刊的采购与订阅医学期刊的收集方式一般包括期刊订购、期刊交换与赠送。选定时,首先应该广泛收集国内外期刊出版信息,再经选择评价,进而确定期刊的选定范围和品种常用的期刊出版信息工具书:《外国报刊目录》、《乌里希期刊指南》、《全国报刊简明目录》等。生物医学期刊订购途径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中国国际贸易总公司、世界图书出版公司通过邮局或报刊发行局订购。
4.2 电子版医学期刊订购从20世纪末开始,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国内外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大量涌现,电子期刊及数据库已经进入各级各类图书馆。并且在图书馆资源建设、文献服务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利用因特网向期刊用户提供目次、题录、文摘以至文献全文数据库的检索浏览及阅读服务。例如直接对医学文本、图像、视频、音频进行分析,从中抽取内容特征,然后利用这些内容特征建立索引并进行检索[2]。所以在采购网络版医学期刊之前应注意数据库收录期刊的范围、质量期刊文献的回溯期及时段性、检索功能的完备性以及是否能提供数据库的试用性[1]。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用户需求的不断变化,世界出版业在电子网络期刊的出版、订购及网上服务方面都在不断的完善。
5医学期刊的交流
期刊收藏机构将本单位或国内编辑出版的期刊寄赠给国内国外相应的期刊交换单位,并获得对方单位寄赠。通过交换获得期刊资源可以节省大量的购书经费。程序化、集成化程度高,数据严密系统建成后效率高。现代化、数字化的图书馆联盟,成员馆通过联盟提高编目,联合目录、馆际互借等服务,实现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例如以区域或医学院校的图书馆为单位,协作建设纸本或电子期刊全文库,在需要时通过信件、传真或MSN\QQ等网络工具完成文献传递。操作简单,实施起来较容易,投入小、见效快[6]。
6结论
医学期刊管理的发展使得医学期刊管理及利用更加方便快捷。其在科研、教学、临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不断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应用于实践,才能促进生物医学科技事业的发展及医疗科技创新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王艳.美国的科研诚信[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7,(1):11-14.
[2]武献予,谢金龙.基于内容的信息检索技术研究[J].电脑只是与技术,2009,(5):1923-1924.
[3]白海燕.数据资源整合的模式与解决方案[J].图书情报工作,2002,49(10):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