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光学光电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光电子技术;双语教学;多媒体课件;互动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1-0130-02
一、光电子技术与双语教学
光电子技术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它围绕着光信号的产生、传输、处理和接收,涵盖了新材料(新型发光感光材料、非线性光学材料、衬底材料、传输材料和人工材料的微结构等)、微加工和微机电、器件和系统集成等一系列从基础到应用的各个领域。光电子技术作为一门专业课程,主要涵盖光辐射与发光源、光的传播、光的调制、光电探测、光电显示与成像、光存储等内容。光电子技术不仅是一门专业课程,而且已发展成为一门学科,即电子技术与光子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光与物质中的电子相互作用及其能量相互转换的相关技术。光电子技术科学是光电信息产业的支柱与基础,涉及光电子学、光学、电子学、计算机技术等前沿学科理论,是多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交叉而形成的高新技术学科,是未来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双语教学是运用外语进行的非语言教学,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强调在语言类的专业学科中用外语教学;第二,强调运用外语进行课堂教学的交流与互动。双语教学与专业外语教学在性质上完全不同。前者外语是一种教学语言,以外语为手段,讲授一门课程为目的。后者是一种语言教学,以相关知识为手段,讲授外语为目的[1]。因此,在双语教学中,专业知识与专业外语之间存在相互平衡的关系。在有限的学时条件下,教师既要讲授专业知识又要讲授专业外语,学生要在专业知识与专业外语两方面取得进步,二者之间的平衡关系需要根据课程的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同时,专业知识与专业外语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扎实的专业知识为课程内容的掌握奠定了基础,为专业外语的理解与提高提供了知识背景;坚实的专业外语基础为理解原汁原味的教材内容提供了保障,促进了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
随着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的到来,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现代科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不断引发各个领域深层次的革命。为缩短差距,提高人才的国际竞争力,满足社会对国际化复合人才的需求,双语教学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日益凸显。第一,双语教学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形势需要。国际间竞争不仅表现为产品和市场竞争,更多表现为人力资源的竞争。面对竞争,只有善于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加速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培养一流的人才,才能促进科学教育的发展和变革,使学生具有参与未来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能力。双语教学有利于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增加就业机会,保证我国科学教育更加开放地面向世界,促进我国科学教育可持续发展,促进我国知识经济的发展。第二,双语教学是知识信息交流的客观需要,加强中外交流,提高我国科学术水平,缩短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为实践科教兴国的战略做出贡献。第三,双语教学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这种既懂外语,又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无疑提高了人才的竞争力。
二、“光电子技术”双语课程建设
双语课程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大纲确立,教材选用,讲稿教案撰写,课件制作,课堂讲授,课程考试[2]。下面,我们介绍在上述方面的具体工作。
1.“光电子技术”双语课程教材的选取。西安工程大学理学院物理系自2009年以来开设《光电子技术(双语)》课程,其定位为物理系各专业的一门平台课。结合光电子技术的发展、光电子技术双语课程的定位、物理系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就业去向,采用S.O. Kasap编著的“Optoelectronics and Photonics-principles and practices”为教材,并且以相关的中英文教材作为参考书[3-6]。课程以“普通物理”、“光学”、“量子力学”系列课程为基础,主要讲授光的波动理论、介质波导和光纤、半导体科学和发光二极管、光伏器件、激光基本原理与技术、光束的调制、光电探测等基本概念及基本技术。
2.“光电子技术”双语课程大纲制定。“光电子技术”双语课程性质为学科基础课,授课对象为物理系本科三年级学生,48个学时,3个学分。制定课程大纲的宗旨和目标在于,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对光电子技术中的基本概念、基本技术和基本器件有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提高分析和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能够熟悉光电子技术的应用领域,了解目前光电子技术的最新成就,掌握光电子技术的发展方向。采用双语教学(汉语和英语),提高学生查英文文献、读英文著作、写英文文章,以及专业的口头交流能力。为了实现课程大纲中提出的目标,将每一章的内容分为四个层次,即熟练掌握、掌握、理解和了解,并配以相应的课时。
3.“光电子技术”双语课程多媒体课件。考虑课程内容更新速度较快的特点,备课在依据原版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了与教材内容相关的一些崭新成果。既让学生感受到原汁原味的英语表达方法,又让学生开拓了视野,把握学科发展动态和发展方向。课程的教案、讲稿以及多媒体课件全部用英语书写,多媒体课件包含下列特点。第一,内容新颖:除了涵盖教材的全部内容,在每一章的最后部分增加了与这一章相关的科技新进展,使学生在掌握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了解相关领域的动态和最新进展,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切实的帮助。第二,结构合理:由于课程涵盖了经典光学、波导与光纤、半导体、激光、光电探测、非线性光学等内容,每一章都自成体系,可以进行跳跃式教学。并且,每一章的开头都有本章的目录,每一章的结尾部分都进行了小结,做到了首尾呼应,有始有终。第三,图表丰富:收录了与本课程相关的光电子领域的一些著名科学家的照片,介绍了他们的简历及主要成就。同时加入了相关的动画和视频,使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与掌握变得直观而容易,并且引用了一些著名科学家的重要话语,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提供了翔实的资料。第四,行文规范:由于是双语课程,课件的文字叙述与使用教材紧密联系,并采用规范的科技英语表达方式,使学生在本科阶段就能够接触相关的专业词汇以及规范的专业英语,为将来的进一步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专业英语基础.
4.“光电子技术”双语课程互动式教学。当前的社会需求对课程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包括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内容的拓展,教学手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革等。在全球步入信息化时代的今天,讲课不仅是对己有知识的简单阐述,而且是教师的一种再创造过程。“一块黑板加一支粉笔”这样的传统教学方法己经不适合现代化的今天了,现今的教学方法应该更趋多元化。不但要注重课程体系的完整性,课程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而且要丰富教学手段,图文声像等多种效果的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结合的模式,同时要采用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在明确教学目标,考虑教学目的和本专业实际情况的条件下,我们采取互动式的授课方式,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互动行程。在课堂上,首先简要回顾上次课的主要内容,让二位同学依次补充细节。其次,讲解并翻译这次课所涉及的专业术语以及重点段落,领读一遍后,让一位同学读一遍,其他同学找不足之处,然后进行课程内容讲授,多媒体课件与板书全部用英语书写,汉语讲授为主,英语为辅。其间,教师常常会提出和讲授内容相关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可随时提问,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第二,教师在课后的反思。互动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有效实现这一目标,应将以下几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知识的传授、互动题材、师生之间互动行程、教师的点评。总之,量体裁衣地选用互动模式才能确保教学互动流程的顺畅,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表达能力。
光电子技术和微电子技术是未来信息领域的两大支柱。光电子技术的双语教学不但能够促进学生对相关学科前沿学科理论的掌握与了解,而且有利于学生外语综合能力和跨国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双语教学中,专业知识与专业外语之间既存在相互平衡的关系,又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双语课程建设应在大纲确立、教材选用、讲稿教案撰写、课件制作、课堂讲授、课程考试等方面加大力度。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讲授光电子技术,将知识的传授、互动题材、师生之间互动行程、教师的点评等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吴平.五年来的双语教学研究综述[J].中国大学教学,2007,(1):37-45.
[2]赵懿琨,王卫星,王建.光电子技术双语教学课程的建设[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7):169-170.
[3]安毓英,等.光电子技术(第3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4]朱京平.光电子技术基础(第2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光电技术及应用;教学改革;因材施教;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115-02
一、课程改革背景及意义
1960年激光器的诞生,推动了光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光电子技术逐渐成为高新科学技术领域的先导和核心,在科学技术、国防建设、工农业生产、交通、邮电、天文、地质、医疗、卫生等国民经济领域获得了日益重要的应用[1]。作为光学与电子学的交叉学科,《光电技术及应用》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也逐渐被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所重视,以光电技术为基础的新课题、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材料、新应用正在并将不断涌现。为满足这种不断涌现的发展需求,国内高校纷纷在通信类、电子类、物理类等相关专业中开设《光电技术及应用》课程,该课程能有机地衔接《光学原理》、《激光技术及应用》、《传感器原理》、《电子测量技术》、《电子线路基础》等课程,拓展学生的思维宽度,培养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的发散思维能力[2-4]。为响应我校关于工科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号召,在西华大学电气信息学院相关领导的支持下,课题组对《光电技术及应用》课程的教材、课时、教学模式等展开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下面就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学改革建议等进行介绍和分析: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课题组多年讲授《光电技术及应用》的实践经验和兄弟院校授课教师的交流,发现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很难选择到一本合适的教材。近年来出现了不少《光电技术及应用》方面的优秀教材和著作,为推动我国光电子技术专业的教学和科研以及光电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要选取一本非常合适的教材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原因在于:目前很多教材缺乏系统性、完整性,不能给学生一个全面、简单的认识;教材的更新速度跟不上光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速度,教学内容陈旧,缺乏新颖性,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多数教材过于注重光学理论知识和公式推导,对于实际应用介绍过少显得空洞,导致学生不知道学完这门课程以后能有什么具体工程应用。
2.有限的课时量和丰富的教学内容之间很难平衡。《光电技术及应用》课程的教学内容多、知识面广,涉及到光学、电子学、传感器、微电子学、半导体学、计算机学等学科,具体包括基本光学原理、光电探测器件、光电成像器件、光电发射器件、激光器及应用、光纤通信技术、光电检测技术、光电信号处理等内容[5-6],而该课程在大多数高校都是作为专业课或专业选修课的形式开设的,学时量十分有限,甚至有的学校仅32个学时。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处理好“广度”和“深度”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3.教学模式过于陈旧。目前,被广泛采用的教学模式就是PPT或黑板板书,缺乏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环节,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很好的调动。如何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是另一个重要问题[7]。
三、教学改革建议
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结合课题组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和历届学生的反馈意见,提出以下建议:
1.因材施教,并以讲座形式更新教学内容。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在选取教材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先修课程是否充足?学生的专业构成?物理类、光学类专业学生的光学基础较好,在实际应用方面有所欠缺。测控类、通信类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较强,在光学原理方面有所欠缺。每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又不尽相同,如何正确引导和平衡他们的优缺点是值得研究的。建议教师结合自己学校学生的功底和先修课程,参考历届学生毕业设计及就业状况,编写合适的教材,做到因材施教。为解决教材更新慢的不足,建议结合自身的科研经验,以讲座的形式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光电技术领域的前沿知识,如MEMS器件及应用、DSP与光电检测系统的交叉结合、微光学与微电子的交叉结合等。
2.保留经典理论,侧重工程应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有限的课时内,要做到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取舍,建议教师要根据专业特点及学生基本情况,构建合适的知识体系,既要注重经典的理论,如黑体辐射三大定律、光电发射第一定律、光电发射第二定律等,又要突出应用性强的特点,如光电技术在机械(表面粗糙度检测、CT探伤)、环境保护(大气质量监测、水质污染监测)、生物医学(生物芯片、光电式血糖分析仪)、军事(光电制导、激光雷达)等领域的应用。适当地删除教材中过于陈旧的知识点和与先修课程中重复的知识点,同时要注意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关系,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对于实验课学时应适当增加,针对那些对光电技术感兴趣的学生,建议他们提前进入实验室参加相关的科研工作,选择相关课题作为自己的毕业设计题目,这样既能满足他们的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又能作出高质量本科毕业设计。
3.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丰富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以PPT和板书的方式进行授课,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不利于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经调查发现在PPT制作过程中,多使用Flash技术,直观简单,会使学生注意力更集中[8]。与此同时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学生展开互动,将电子版的讲义、教材、教案以及补充的相关知识到网上。定期在网上设定讨论主题,一般为近年来光电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小组讨论,最后形成报告,可作为平时成绩的参考依据。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可锻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准备进一步深造硕士或博士学位的学生十分有利。
三、结论
《光电技术与应用》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持续的工作。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课程,它的更新速度极快,近年来随着光电子和半导体技术,尤其是微电子的飞速发展,光电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新理论、新技术、新应用不断出现,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跟踪光电技术领域的前沿知识,更新自己的授课内容。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删去陈旧的知识点;结合科研的实践经验,做到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改进教学手段,将课堂教学和实际应用相结合,从而达到《光电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石顺祥,过已吉.光电子技术及其应用[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2]陈元枝.“光电检测技术”课程的教学体会[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13(5):425-427.
[3]崔岩.光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体会[J].科技教育创新,2009,(6):259-260.
[4]张婷.《光电技术》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6C):39-40.
[5]郭培源,付扬.光电检测技术及应用[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6.
[6]王庆有.光电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7]王建军.信息时代教学创新模式的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1C):3-4.
电子科学与技术(以下简称“电科”)专业是以培养具备微电子、光电子、集成电路等领域宽厚理论基础、实验能力和专业知识,能在电子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从事各种电子材料、元器件、集成电路、电子系统、光电子系统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以及科学研究、教学和生产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为目标的工程专业。作为电科专业教育中重要内容的光电子技术,不仅是当代信息技术两大支柱之一,而且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持续焕发着生命活力。而让光电子技术保持如此强劲发展势头的主要原因之一,正是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广泛应用,例如激光器与新型光电探测器的应用的人你还。另外,诸如纳米光电材料与器件、光子晶体及相关器件、超材料及相关器件与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及器件等新型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研究与应用,是目前国际上光学与光电子学研究领域的前沿热门方向。由此可见,学习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相关知识,不仅对电科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就业方向的确定具有积极的影响,也为那些将来希望从事新型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科研工作的学生,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知识储备。然而,根据笔者的调研,虽然国内许多重点大学的电科专业都开设了光电子技术课程,但很少有大学专门开设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这门课程。而由于光电子技术的内容多、涉及知识面广,教学课时又往往有限(一般为32或48个学时),因此在光电子技术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讲授教师往往重视光电子技术基本概念与理论知识的教学,而轻视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教学。该文从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研究内容、应用及发展等方面说明其在电科专业教育中的重要性,并结合自身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的教学经验,研讨电科专业中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教学方法。
1 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简介
光电子材料是指能产生、转换、传输、处理、存储光电子信号的材料。光电子器件是指能实现光辐射能量与信号之间转换功能或光电信号传输、处理和存储等功能的器件。自1960年美国科学家梅曼发明世界上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以来,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迅速。在短短的50多年里,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经历了从红宝石激光器的发明,到半导体激光器、CCD器件及低损耗光纤的相继问世;从各种光无源器件、光调制器件、探测与显示器件的小规模应用到系统级集成制造实用化阶段;从大功率量子阱阵列激光器的出现再到光纤激光器、光纤放大器和光纤传感器的诞生。光电子材料与器件从未停止过发展的脚步,并正在不断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在实际需求的引导下,各种新型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层出不穷,性能也不断提高。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微米及纳米级加工技术的成熟,新型的微纳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研究异常活跃。纳米光电材料、光子晶体、超材料、表面等离子体器件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丰硕,为未来光电子器件的微型化、集成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在当代信息产业与科学技术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这门课程不仅应当单独作为一门课程独立教学,而且应该作为重视工程教育的电科专业的核心课程。
2 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教学研究
2.1 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的教学形式、课时安排与教材选择
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不仅包含丰富的理论知识,例如光电子材料的物理特性以及光电子器件的工作原理等,而且与实际应用结合精密,因此,本课程宜采取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在课时安排方面,作为电科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的总课时应不低于32学时(2学分),理论课学时不低于26学时,实验课不低于6学时。
另外,在教材选择方面,由于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是光电子技术中的一部分内容,而目前国内关于光电子技术方向的参考书籍很多,其中亦不乏一些光电子技术课程的经典教材,例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安毓英主编的《光电子技术》[1],西安交通大学朱京平主编的《光电子技术基础》[2]等。虽然这些光电子技术参考书中或多或少都会介绍与光电子技术相关的材料与器件,但是,目前专门介绍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方向的教科书却是少之又少,市面上仅有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侯宏录主编的《光电子材料与器件》[3]一书。加之,该书中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较深,基础浅薄的本科生很难驾驭。由此可见,对于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这门新兴课程而言,设立统一的教材并不合适。因此,笔者建议该课程的讲授教师根据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内容,自行编写该课程的讲义与课件。
2.2 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的理论教学
按照电科专业的专业定位以及培养目标,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的理论教学也应该突出“工程”内容。传统的光电子技术教学中所重视的原理、定律与规律等内容,在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教学中要弱化;而传统光电子技术教学中往往被弱化乃至忽视的光电子材料与光电子器件的相关知识,要在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教学中占主体地位。如此才能保证在有限理论课时的前提下,让学生对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在教学内容的设置方面,由于光电子材料与器件主要应用于光电子技术之中,因此,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与知识体系的构建,笔者建议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理论教学的章节设置按照光电子技术的章节设置进行。以笔者讲授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理论课程(共26学时)为例,该理论课程共被分成了绪论(2学时)、激光原理与典型激光器(5学时)、太阳能电池(4学时)、光通信器件与材料(5学时)、光探测器件(5学时)、光电显示器件(3学时)与光存储器件(2学时)等七个章节,这七章内容基本囊括了光电子技术中光产生、光转化、光传输、光探测、光显示以及光存储等各个重要环节中最为典型的器件以及所用到的材料。另外,在每章内容的设置上,也尽可能突出“工程”内容,弱化“理论”知识。下面,笔者将详细介绍笔者在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教学中各章的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主要包括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简介以及光电子技术的基本知识简介。在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简介中,向学生介绍课程设置的目的和意义、课程的主要内容、教学与考试方式与参考资料等。通过这部分内容的介绍,让学生对本课程的意义、内容、侧重点有一定的认识。在光电子技术基础知识简介中,重点向学生介绍光电子材料与器件与光电子技术的关系,并通过对光电子技术的概念、特征、发展等方面的介绍,让学生对光电子技术以及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第二章激光原理与激光器重点介绍几种典型激光器的材料、结构与工作特性,其主要内容包括三个部分:激光原理简述、典型激光器与激光器的应用。在激光原理简述部分,由于多数电科专业在学习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之前已经修过激光原理等类似课程,所以该部分内容为简略介绍的内容,主要帮助学生回顾激光的特征、历史与光辐射理论等知识点。而第二部分内容典型激光器是本章内容的重中之重,在该部分内容中,将依次向学生介绍固体、气体、液体与半导体这四大类激光器中的典型激光器的结构、特征与工作特性等知识。由于发光二极管与半导体激光器结构与工作原理上的相似,在介绍完半导体激光器后,可以顺理成章地介绍发光二极管的结构与特征。另外,本章最后还简单介绍了激光器的几种常见应用。
太阳能电池虽然是光电探测器中光伏效应的一种特殊应用,但是由于它在现如今光电子技术产业以及光电子器件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良好的发展趋势,该部分内容被独立成一章。在第三章太阳能电池中,主要分两小节给学生介绍,第一小节介绍当今能源与环境问题以及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让学生了解当今能源资源的现状以及新能源研究与应用的迫切需求,然后介绍太阳能利用的历史以及发展趋势;第二小节正式介绍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结构以及特性等知识。
第四章光通信器件与材料主要介绍的是光通信系统中所用到的有源与无源光器件。本章内容共分为两小节:第一小节介绍光纤通信的基础知识,包括光纤通信的定义,光纤的结构、导光原理、发展历史,以及光纤通信系统的组成与特点。第二小节正式介绍光纤通信系统中所用到的各类光电子器件以及构成这些器件的核心材料。在光纤通信中,最重要的器件当属光纤,所以,本节开始就着重介绍光纤的相关知识,包括它的结构、原理、分类、特征参数与传输特性。然后,又将光纤通信系统中的其它光电子器件分为有源与无源器件两类,并分别介绍了这两类光器件中的代表器件:掺铒光纤放大器与波分复用与解复用器。最后,在本章结尾还介绍了光纤通信系统中其它几种常用光器件,例如光耦合器、光衰减器、光环行器等。
第五章光探测器首先介绍了光电探测器的物理效应、性能参数、噪声;其次,按照光电探测器物理效应的不同一一介绍了几种典型的外光电效应探测器(光电管与光电倍增管)与内光电效应探测器(光电导、光电池与光电二极管)。教学的重心仍然放在对探测器结构、工作原理以及特性等方面。
第六章光显示器件重点介绍四种光显示器:阴极射线管、液晶显示器、等离子显示器与电致发光显示器。
第七章光存储器件主要介绍了现如今最常用的一种光存储系统―― 光盘系统以及其中最总要的器件光盘。
2.3 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的实验教学
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实验课程的教学要与理论教学紧密相连,并重点介绍理论课上讲解过的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实验课程的学时应不低于6学时,开设的时间最好在理论教学完成之后,以保证学生在实验前已对实验器件与实验原理有一定的了解。在实验项目的设定方面,既要保证与理论课程内容的相辅相成,又要尽量避免与其它课程实验项目的重复,造成资源的浪费。例如,许多大学的电科专业都已经将激光原理一课作为该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并配备了相应的激光器实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在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实验教学中再次引入激光器的实验内容,不仅消耗了宝贵的实验时间,实验效果也会大大降低。
下面跟大家简单介绍笔者在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实验教学(6学时)中的实验安排。
(1)实验内容:共包含六个实验项目,它们分别是:光控开关实验、光照度计实验、红外遥控实验、PSD位移测试实验、太阳能充电实验与光纤位移测量系统实验(每个实验1学时)。各实验中都应用到了一个或几个核心光电子器件,这些光电子器件基本涵盖了学生在理论课程中所学到的最为重要的几类器件,例如光控开关实验应用到了光电探测器中的光敏电阻作为核心元器件;而红外遥控实验中用到了发光二极管光源与红外探测器等光电子器件。
(2)实验要求:以往的光电子技术实验往往重视现象的观察与定性分析,但经笔者调研,这种实验方法很难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动手能力,因此,在对原有的实验指导书进行改良后,笔者自行编写了实验的指导书,并在每个实验项目中加入了一些测量与定量分析的实验内容。例如太阳能充电实验,原来的实验指导书只是观察太阳能充电的效果,但是,在新改良的实验指导书中,要求同学测量不同光源照射下太阳能电池的输出电压与输出电流,并要求学生分析比较其差别。通过这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在具体的实验教学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实验方式:分组实验,共同撰写实验报告。这样,不仅提高实验效率,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4)考核方式:根据每位学生实验完成的情况与实验报告撰写的情况综合评分。
关键词:数字电影放映系统;光学;有效光通量
中图分类号:J9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1-0221-02
同传统电影的机械胶片放映模式相比,数字电影有诸多优势。比如影片的制作过程、发行以及拷贝等方面,同时简化了影片的传输过程,影片放映时具有较小的震动和噪声产生,最重要的是能够输出更高质量的声音和图像。从2002年开始,我国便通过投入巨额资金来大量引进数字电影放映设备,并建设相应的数字影院,以求推动电影业不断发展。
1 数字电影放映系统概述
数字电影系统的核心是其放映系统,因为放映系统是整个数字电影系统中最末的技术关卡,它决定了数字电影放映的实际效果。相比于传统的胶片放映机,数字电影放映系统在放映方式上有较大变化,比如采用硬盘、l星以及光纤等数字载体来代替传统的胶片拷贝。
2 数字电影放映系统中的光学技术
2.1 基本光学原理在数字电影成像中的应用
现目前,数字电影投影成像技术中应用最多的基本光学原理主要有三种,即:直接光放大影像、数字光处理以及液晶显示,其中数字光处理的应用最为成熟。数字微镜器是数字光处理应用中的核心部分,其工作原理如下:首先通过半导体晶片的效应来驱动小动量绕轴转动,如此便可保证所有微镜之间的相互位置保持固定,并且整体呈有规律地偏转,如果在此时改变电场电路,则所有微镜会朝着电路的控制方向偏转,当光线照射于微镜之上后便会向不同方向反射,来自同一方向的光线投影至屏幕后便出现了效果图像。
上述分析了基本光学原理在投影成像中的应用,那么想要得到彩色图像,则需要采用过滤光波的彩色轮在靶面光路中进行照射。彩色轮是由包括红、绿、蓝等几种颜色的扇形滤光片组成的,彩色轮的旋转频率为60HZ,其在一秒钟内可以刷出180个彩场。当确定好彩色模式的顺序之后,便会被数字处理技术转换为RGB数据,并按顺序依次存入DMD中。彩色轮接收了聚光系统中的白光之后,白光以单色光的形式照射,彩色轮一旦旋转,便会依次在DMD上投射出红、绿、蓝光,视频信号与彩色轮同步,当有红光投射于DMD表面时,微镜开启。像素构成了数字投影的图像,红、绿、蓝光灯信息综合而成之后便呈现出了彩色图像。微镜开启时,微镜反射的光线会投射并聚焦于屏幕之上,微镜关闭时,其吸收表面会将反射的光线吸收,从而避免了无效反射光干扰图像的成像质量。
2.2 终端投影镜头中的光学技术
(1)光学技术在镜头工作环境中的应用。对于数字电影的放映镜头来讲,需要考虑的参数多种多样,如:聚合镜片的有效厚度、彩色轮反射后的单色光线的光程、靶面投射的尺寸以及色彩光线的分离等。实际工作中,如果图像亮度过高,则需要考虑因此而产生的温度,并提高镜头的耐高温水平。
(2)光学技术在确定镜头焦距中的应用。我国现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数字电影放映机为两千像素的DP100型号。电影放映时,镜头的摆放位置是有一定要求的,通常其安放位置处于影院内某一固定的位置,这一位置的确定需要以设计或者使用经验为依据。DP100型号放映机便有几种焦距镜头,焦距从35-95mm不等,但是变焦镜头较少,并且价格较贵,如果自己设计变焦镜头,则会大大减少采购成本。
(3)光学技术用于光学镜头工作距离的确定。现目前主要有两种方法确定光学镜头的工作距离:其一,对放映机的光学引擎进行实际测量,但是光学引擎作为放映机的核心部件,其被秘密存放,所以难以对其进行测量;其二,通过了解靶面的长宽以及聚合镜片和分离色光的形式来采用逆向方法进行运算,得出工作距离的近似值,该种方法更易实现。综合来看,第二种方法的缺点是全程采用逆向计算,还要对最后的结果进行缩放,因此该方法所得结果缺乏一定的准确性,而第一种方法的步骤更为简洁方便。
(4)光学技术应用于确定镜头结构。对光学技术了解十分透彻的工程师们通常认为镜头的结构设计较为简单,一般情况下,电影放映时的镜头工作距离和镜头焦距之间的比值为0.5-0.7。如果该比值为3,那么镜头焦距将会达到40mm,如此一来,便只能选择远心光路的镜头结构,此时镜头孔径较小,设计难度较大,同时要保证镜头在6000流明的光照下正常工作,考虑到上述情况,需要将远心光路的权全分离式进行改进。
3 电影放映中有效光通量的分析计算
为了获得预想的银幕光照度,电影放映机投射至银幕上的光通量应当不低于某一值。银幕照度与光通量之间存在以下联系:光通量越大,银幕照度越大,则银幕亮度越大。因此,数字电影放映机的有效光通量决定了主银幕的亮度强弱。
电影放映机的有效光通量可以通过下式计算得到:
式中:E为银幕的平均照度,单位为勒克斯;S为银幕总面积,单位为平方米;F为有效光通量,单位为流明。
为了测定银幕的平均照度,需要事先将银幕划分为大小相等的Y部分,通常情况下,宽银幕的Y值取15,普通银幕的Y值取9,然后分别测量每一部分的中心照度值,并通过如下公式计算银幕的平均照度:
已知光源发出的全部光通量为F0,而F0在通过各个光学系统部件之后会有所损失,达到银幕上的有效光通量为F1,则F1与F0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上式中:η为光源的利用系数(无量纲值),τ为整个放映系统的总透射系数,即系统内各个部件的透射系数之积。
光源的利用系数η的确定,可以根据如下公式进行计算:
其中:ΔF为系统投射至片门处的光通量,F0为光源发出的总光通量。
接下来,便可逐次确定电影放映系统中各部分的透射系数,如图1所示为电影放映机内对光投射有所影响的几个基本部件。
(1)反光镜。为了避免胶片因为过热而变形,甚至是损坏,通常情况下会在其表面进行真空镀膜,以反射可见光,并使红外光透过,一般可见光在反光镜处的反射率可达到90%-95%,即反光镜的透射系数为0.9-0.95。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反光R类型分为两种:锥轴椭球反光镜和椭球反光镜。
(2)遮光器。通常电影放映机的遮光器都具有两个叶片,即工作叶片和非工作叶片。工作叶片的作用为画幅移动时阻断光源,而画幅停留时打开光路,非工作叶片的作用为再次阻断光线,尽量保证人眼的临界频率(通常为40-50HZ)低于银幕照度闪烁的频率,以避免画面的闪烁影响观影人们的视觉效果。根据自身结构的不同以及光线透射系数的不同,遮光器可分为三类:圆锥遮光器、圆盘遮光器以及圆筒遮光器。根据相关计算可得,三种遮光器的光透射系数如下:
圆锥遮光器――0.53
圆盘遮光器――0.5-0.67
圆筒遮光器――0.43
现目前,我国各大电影院内的电影放映机普遍采用圆筒遮光器。
(3)片门。光源发出的光通过聚光系统透射至片门时,会形成一个圆形的光斑,但是片门是一个矩形方孔,如图2所示。因此光于片门处的通过系数便等于片门的矩形孔面积和外接光斑圆的面积之比,以一般的35mm的电影放映机为例,其片门的透射系数为0.6。
(4)放映物镜。该放映物镜中包含了数片透镜,其中每一片透镜表面上都有一层增透膜,但是当光通过这些透镜时,仍然不能保证光被完全透射,总会有一部分光被反射或者被吸收。现阶段,电影放映机中所采用的放映物镜所具有的透射系数一般在0.186-0.208范围内。
4 结语
数字电影已经成为现代大众电影的新趋势,并且凭借其良好的视觉效果而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采用数码技术对电影进行拍摄、传播以及保留,数字电影在放映过程中会涉及诸多光学知识,光学技术对数字电影放映系统的运用极其重要。
[关键词] 人文素养技术素质 立体培养
高校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培养具有较丰富传播理论知识和较高新闻采写编评制作能力,能在各级各类新闻传播机构,以及政府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从事各种形式的新闻报道、舆论宣传、公关策划等工作,尤长于在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站和影视制作公司从事新闻采写以及各种节目的策划、采编、制作的高级专业人才。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是培养电视制作人的摇篮,今日广电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将直接影响未来电视新闻业或影视制作的质量。在现阶段,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学生一旦进入真正专业影视制作领域,就会发现技术素养大多很缺乏。譬如,一个学生在多方努力之后,进入一家市级电视台专题部工作,应该算专业非常对口,但仅仅工作三天后,由于将工作用DV磁带强行横放进录像机中,导致设备损坏。赔偿损失后,因为在工作中总不能得到同事信任,不得不调往其他部门工作。
一、造成学生技术素养短板的成因
1、生源的原因
我国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学生以文科学生为主,有的院校按艺术类招生,只有个别学生有一定的理科背景。学生在学习中遇到技术方面的概念就犯糊涂,而在广播电视技术领域中,牵涉的物理概念又比比皆是,使学生头不大都难。
2、培养计划的成因
课程体系大多以广播电视节目采编为主,注重新闻理论和采编理论,技术性课程相对较少。加上近几年,专业热度较高,开设院校增加,专业实践基础投入跟不上,相对薄弱。
3、校园环境影响
学生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网络对各专业学生吸引力都不小,对广电专业学生尤甚。以专业的名义邀游网络,观看视频、听音乐,以休息的名义网上聊天或网上游戏,但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学生仅停留在消遣和欣赏的层面上是不够的。
二、培养学生的自然科学素质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学生在高中起就慢慢远离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素质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而现代广电人才又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已成为一项紧迫任务。为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学生开设科学技术教育课,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良好的效果。随着专业新技术的发展,现在的广播电视与IT技术结合的趋势非常明显,象传统的摄像机与硬盘和闪存卡的结合,产生的新型摄像机,其功能更便捷、更强大。新技术促使节目制作的程序发生相应改变,磁带变成盘符,录像机则更像一台电脑。这些变化,就要求文科学生的知识结构随之发生变换。大学的计算机基础等课程已不能满足要求,应该给学生开设更多的IT与影视相结合的课程,计算机音乐、电脑动画与三维图形制作、信息技术在广播电视采访活动中的应用等课程,以此带动学生的自然科学素质提升。
三、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大学教育首要教学目的之一。学生具备了创新能力,就能够在工作实践、采编活动中,将创新意识贯穿到理解、分析、处理作品的整个过程中,运用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能够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从未知到已知的影视艺术探索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巧,并能够在前人的基础上发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因此,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创作精神、创新能力、创新素质列入到教学内容中,结合广播电视新闻学科的特点,以专业课程为基础,以加强实践技能训练为重点,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知识、教师导学与学生自学、考试与检测检查结合起来,课程要有前瞻性,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技术素质的培养途径
1、重建适应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课程架构
课程架构,是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前提。在专业通识教育完成的前提下,应注意广播电视技术的快速发展趋势,革新教材,广播电视技术方面的教材很难赶上技术的发展,变革教材使用方法是惟一途径。技术类课程应在教学中随技术发展对教材内容作适当调整。对影像的数字化处理方向应予以高度重视,现在学生受网络影响较大,新技术带来的视频、音乐享受令人陶醉,不妨以此为契机,改革课程架构。设置比较宽泛的选修课程,如光学、数字技术、数字化影像技术、MIDI技术与制作、现代录音与录音技术、高清电视制作等。
2、改革专业课的教学模式
技术类专业课程教学,引导学生动手比讲解更加重要。激发学生对技术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同时,鼓励学生社团活动,积极参加全国影视活动,以提高专业技能,让学生尽早明确做一名合格的广播电视人所应具备的能力。注重实践也能促进学生就业,用人单位希望学生能尽快上手,且更看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应变能力。技术素养好和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往往优势尽显。一个普通高校广电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对技能课程特别用心,大学三年级就已经可胜任一般小影视工作室的工作,毕业招聘中与几大名校同专业学生一起参加竞争,最后以扎实的理论、熟练的拍摄技能和对新设备的适应能力而胜出。平时对技术类课程不重视的学生。一旦进入实际操作,或设备或工作环境发生变化,适应或上手的过程漫长,用人单位是很难等待的。
3、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资源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资源;广播电视概论;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2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把现代先进的技术引进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教师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让学生参与研究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了解知识的结论.让学生参与整个教与学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种授课方式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开发,创新能力得到加强。应用多媒体技术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学效率,要实现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技术方法为指导,进行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从而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一、多媒体教学资源的类型
(一)文字教材
是最基本的学习媒体,又是联系其他媒体和学习资源的纽带。现在,越来越多的文字教材将主教材和辅导教材合二为一(合一式教材),更方便学生自学。因而,教师在认真研究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应仔细钻研教材,熟练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同时,还要指导学生更好地使用文字教材。在学生自主学习上,给予思路、方法上的提示与建议,要防止重视其它媒体而忽略文字教材的倾向。
(二)音像教材
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媒体。中央提供的音像教材一般由著名专家、教授主讲。通过音像教材,学生可以听到高水平的讲课,另外,音像教材生动、形象,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记忆。所以,教师在其辅导过程中可适当播放,有利于提高其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三)课件学习媒体
CAI课件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教学和学习媒体。可以实现问与答、分步骤演示、灵活的查询和仿真教学、模拟实验等功能,具有很好的交互性,可以模拟练习、模拟考试,主要用于学生自学时复习、练习、测试和模拟实验等。它可以弥补文字、音像、网络等媒体的不足,往往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使用性,可以利用它来帮助学生检查、复习和巩固学习效果。IP课件是基于数字化技术的视频流和数字流于一体的教学媒体。它讲授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应及时接收并组织师生通过在线平台收看,并随时提供学生使用。
(四)直播课堂
主要用于教学辅导,讲授难点、重点,答疑解惑,为学生实时提供所学专业和课程的各种教学信息。对学生掌握课程知识、搞好期末复习尤其重要。
二、《广播电视概论》教学现状
(一)对教学方法创新的重要性认识尚未到位
近年来,教育专家越来越关注教学方法创新问题。但迄今为止,教学方法的创新在高校师生员工中尚未形成共识。尤其是广播电视大学专业,因为它实施的是教学大纲统一、教学计划统一、考试统一、评卷统一等多方面统一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传统方法多,使用创新方法少,管、教、学三方的认识均未到位。思想观念上存在障碍,传统教育理念的深刻影响使得我国教育不是创造本位的,而是重传承轻创新的继承本位。这一继承本位的教育理念,在现行学校教育实践中,表现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接受人类已有知识相比只能居于从属地位。
(二)教师缺乏创新意识
尽管诸多学校对教学方法的创新开展了一些宣传,也开展了一些教学方法创新活动,但众多教师缺乏创新意识,认为教学方法的创新仍是件可有可无、不轻不重的事情。因为,教师在创新方面的业绩并未能在提职、加薪等方面得到相应的体现,更没有相关政策给予引导和支持。长此以往,教师的创新积极性就被消耗得所剩无几。
(三)对教学方法创新的投入相对不足
教学方法的创新具有它自身的规律,其特点是个性化和探索性。传统的教学设施是基于培养学生总体认知水平的,因而必须有较大的投入用来改善教学方法创新所需的设施,以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同时,具有创新能力、素质高的师资也相对不足,现在的广播电视大学专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从事教学管理工作,教学科研能力较弱,没有经历过实际锻炼,少有参加产品研发和改进的实践,缺乏自主的创新能力,难以适应教学方法创新工作的需要。
三、多媒体技术在《广播电视概论》教学的应用
《广播电视概论》课程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开动脑筋、拓宽思路,根据不同媒体的特点以及在教学中的互补作用,进行精心选择和设计,要注重整合应用各种媒体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在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时,要注重应用整合各种媒体资源,并写出应用方案。在有效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基础上采用多种媒体交互使用方式,对于教学媒体较丰富的课程,要处理好各种媒体使用的范围,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应突出相适应的媒体地位,更好地发挥其功效。
(一)创新多种媒体教学方法
传统的讲授方法传播知识的速度有限,反映的知识量太少,与信息时代不相适应;而且讲授不够形象和直观,使学生难于想象和琢磨。因此,我们需要充分利用声光电结合具有动画效果的多媒体、网络技术,及时反映本学科的新工艺、新材料和新技术。同时,应用教模、教具、实习、实验等手段,增加课堂的信息量和学生学习的直观性,加快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过程。从培养创新人才的角度反思,我们传统的或目前广泛使用的考试模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考试内容中记忆成份比重过大;二是考试方式单一,大部分课程采用闭卷方式;三是一次考试定成绩,对学生和教师均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笔者建议采用多种考试方法,给学生以创造性表达的机会。考试模式应当允许和鼓励教师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采用多种考试方式,包括闭卷、开卷、口试、笔试、小论文、小设计、读书报告、调查报告、文献综述等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探索、表达自己的意见,真正促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相交流,从而避免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运用多媒体课件、音像资源和网络资源,提供相关图片、动画、音乐和视频片断,能使课程更加生动形象,便于学生理解;利用网络下载相关信息给学生播放;在班级校友录里设置教学BBs,教师、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联系,讨论问题,也可通过电子邮件实现师生互动。
(二)整合应用多种媒体教学资源
教师与学生应转变观念,提高对开放教育试点和教学模式改革重要性的认识,打破传统的教与学模式,在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多种媒体教学资源的整合应用。注重多种教学媒体的一体化设计,加强多种媒体和手段的综合利用。要求每门课程必须使用两种以上的教学媒体,改变传统的依靠文字教材进行面授的教学方式,使各种教学资源在课程教学中得到充分应用。有效地利用多种媒体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学校要把使用多种媒体教学资源进行学习作为培养学生素质,提高开放教育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手段。引导学生在制定个人学习计划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合理利用多种媒体教学资源,通过不同的渠道获取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取得满意的学习效果。
任何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情境”相联系的,所以学习的情境设置要真实和丰富,才能使学习变得更为有效,才能使学习者真正利用原有知识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当前学到的新知识,并赋予新知识某种意义,根据这一理论,让教育信息资源通过多媒体参与教学过程,运用多媒体的手段,把大量生动的,丰富多彩的文字、图表、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影片和录像片等,以电子化和形声化的特点,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创设情景引起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视听并举,加深、加知和理解;对于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增加课堂知识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对于启迪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等有深远意义.造就这些情意信息化,计算机多媒体、录像、电视摄像、都是多媒体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上,笔者把这些技术综合加以利用,用其所长,避其所短,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中。
(三)构建具有网络特色的多媒体中心
“人才培养模式”是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一个好的环境对素质教育的培养是有益的。而网络教育中欠缺的却是校园文化的熏陶。开放教育的学生与普通大学的学生相比具有以下特点:年龄悬殊(从20多岁到40多岁)、离校多年、已在社会的各行各业从事着不同工作的成人学员。如何让他们感受到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与熏陶,是提高学生利用多媒体资源自觉性的关键。其网络文化氛围的形成,会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图书资料中心应根据开放教育的要求,创建开放教育全方位、个性化的服务。包括:课程介绍、多种媒体教学资源情况、优秀毕业论文等。电子阅览室除组织征订制作的VCD、录像带、音像带等教学媒体外,还需利用开放教育各专业教师自主开发制作试点专业课程的教学媒体,教学计划和开展CAI课件的开发工作,并引进开发的多媒体CAI课件,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较为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可在课件中插入适当的文字和图形以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专业人员可将试点专业的课程音像教学带转换成数字信息,存放于校园网的视频点播服务器上。来充实我们的教学资源。开放教育是以试点专业课程为主的。分校图书资料中心必需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建设具有试点专业特色、课程特色的开放教育信息资源,使学生更便捷、准确地选用所需信息,满足学生日趋个性化、专业化的需要。做为图书资料管理工作者,在开学初应向各专业课程导学主任索取最新课程目录,按必修、限选、选修课程的要求分别配置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有效合理配置资源。不断查看已有的资源配置,了解各专业教材的变动情况,按实际情况和最新要求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并及时把所配资源情况挂到校园网上,向各教学点资源配置信息。制定合理的借阅制度,树立为教学服务的思想。开展有效的支持服务。使师生认识到,图书资料中心对开放教育利用多种媒体进行学习具有重要的补充扩展和融会贯通的作用。增强他们对图书资料中心的认识,提高他们利用图书资料中心的自觉性。
(四)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通过多媒体技术的电视节目制作教学,授课信息量增加,节约了大量的板书与讲授时间,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实现启发式教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时少,教学内容多,班上人数多的矛盾,它以其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将电视节目制作课程中一些枯燥、抽象、难以理解的概念、复杂的变化过程、形态各异的运动形式、宏观或微观世界、时间的延长或缩短、空间的变大或缩小等直接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所呈现的内容客观真实、生动、极富表现力,教与学双边的交互作用,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从而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与理解能力。在课堂上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使课堂节奏紧凑、活跃、生动.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总之,要在学校的教学支持服务和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自觉运用多种媒体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并能选择合适、有效的资源为己所用。提高自学效果,培养学生素质,增强开放教育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董薇.多媒体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J].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2).
广西南宁市西乡塘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西南宁 530000
[摘要]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的安全问题也成为我们当下该重点探讨的问题。在2013年6月26日17点30分,本中心接到南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急办电话通报:6月26日下午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有20多名学生出现腹痛、腹泻、呕吐等不适症状在广西武警总队医院急诊科接受治疗,疑似食物中物,要求派人核实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接到报告后,立即报告城区卫生局,在城区卫生局指令下,我中心立即派出五名专业技术人员赶赴现场进行调查。经本中心调查,发病的29名学生均与6月25日在第一食堂进食晚餐有关,并从11份发病学生肛拭样品中有8份肛拭子及2份大便样品检测出副溶血性弧菌,证实为一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现将这次事故调查报告如下。
[
关键词 ] 食堂;急性肠胃炎;食物中毒;溶血性弧菌
[中图分类号] R155.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3(c)-0029-03
1 基本情况
经调查,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位于科园大道39号,共有4个系,校内学生共有5215名,教职工442人,卫生所1个,食堂2个,分别称为第一食堂和第二食堂。第一食堂位于校门右侧,食堂南北面及西面均为电力系学生公寓;第二食堂位于卫生所西面。学生一天三餐基本于学生公寓附近的食堂就餐;约有80名教师早、中餐于学生食堂就餐,其中约有50名教师的早餐、中餐就餐于第二食堂,其余30名教师就餐于第一食堂。2013年6月25日第一食堂餐厅晚餐就餐人数4135人,就餐时间为17至19时。该学院电力系1101班学生黄亮于25日进食晚餐后于26日凌晨3时10分开始出现腹部绞痛、腹泻等症状后于7时到学院卫生所就诊,医务室诊断:“急性肠胃炎”给予泻痢停口服后病情无明显好转于下午4时到广西武警医院急诊科就诊,随后该学院陆续出现上述类似症状的学生20多名分别到该院及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西院就诊,两家医院均诊断为:①急性肠胃炎;②食物中毒,即给予雷惜雄等12例发病学生检查血常规,4例病人检查大便常规,其中有8例病人血常规中的白细胞均明显升高,2例病人的大便潜血阳性(+),经医院及时给予抗炎、补液等治疗后均于3 d内全部痊愈,其中住院3例,未出现危重及死亡病例。根据临床症状及流行病学的现场调查最终核实确认发病人数为29例,罹患率0.56%。
2流行病学调查
2.1 病例定义及诊断标准
6月24日以来,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同一餐厅同一餐次进食史的学生及教职工具有以下症状/体征之一:腹泻或呕吐(≥3次/d)者;腹痛、腹泻、发热等2项及以上者。
2.2中毒餐次与原因食物
2.2.1 中毒餐次 首发病例时间为26日3时10分,末例发病时间为20时30分,首末例发病时间间隔为18小时20分,发病时间中位数为26日14时,可推断中毒餐次为25日晚餐。见图1。
图1
本次29例中毒学生均于25日在第一食堂进食晚餐,学生普遍反映晚餐食品中的卤鸭、烧鸭、回锅肉、豆腐油果等肉变质有异味,进食时感觉肉质为粉状,但未进食上述食物而进食其它食物的学生也发病,故不能确定原因食物,再做进一步调查,并结合实验室的检测结果。
2.3临床表现
2.3.1潜伏期 本次食物中毒潜伏期最短为9 h,最长为26 h,潜伏期中位数为19 h。
2.3.2 症状与体征 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绞痛、腹泻、呕吐,大便呈水样便,无洗肉水样便,部分病例伴有发热、头晕等症状。见表1。
表1 29名中毒学生主要临床表现
2.3.3人群分布 本次共有29例中毒,均为学院住校学生,其中电力专业19例,动力专业4例,电子专业、管理专业各2例,建筑专业1例;男生27例,女生2例;最大年龄24岁,最小年龄18岁。表2。
表2 25日第一食堂晚餐人群分布情况
6月25日有4135名学生均食用早餐、中餐、晚餐,33名教师仅食用早餐、中餐。由此可推断25日晚餐为可疑中毒餐次。
2.3.4时间分布 6月26日凌晨3时10分出现第一例病例后,病例数逐渐增多,6月26日12时至14时出现高峰,此后发病人数明显下降,26日20时30分以后无新发病例出现。见图2。
图2
2.3.5事发前24h学院的供餐食谱 调查了25日食谱,早餐:豆沙包、白粥、肉包、花卷、粉丝包、炒粉、肉粥、绿豆粥;中餐:回锅肉、碎肉玉米、豆角香肠、豆角火腿、红烧鱼、碎肉豆角、回锅肉、酸笋鸭、豆角炒肉、青椒炒肉、碎肉茄子、大白菜、冬瓜、南瓜、苦瓜、韭菜炒蛋、卤鸭;晚餐:番茄豆腐、冬瓜、苦瓜、豆芽、黄瓜、空心菜、韭菜炒蛋、莴笋、青椒炒肉、豆角火腿、烧鸭、酸笋鸭、肉饼、碎肉玉米、豆腐皮、回锅肉、豆角炒肉、柠檬鸭、卤鸭、碎肉茄子、黄豆排骨、蒸鱼、红烧肉、粉丝包、绿豆粥、炒粉。(23、24日食谱食堂未提供)。
学院师生饮用水情况:教师饮用“西津矿泉水”,由广西横县西津矿泉水有限公司提供;学生饮用“五象矿泉水”,由南宁新源饮料有限公司提供。学校食堂直接使用市政管水网提供的自来水,无二次供水。
3现场卫生学调查
第一食堂餐厅持有合法有效的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餐饮许可证,共有32名从业人员,均持有有效的健康证和培训证;厨房布局较为规范,防“四害”设施较完善,生熟菜分开储藏、制作,卫生环境一般。23日至25日间工作人员无人请假,家人也无人出现类似症状,在此期间食堂也未停电、停水,食品原料、半成品及成品冷藏设施正常运转。每天早上9时专人从白苍岭综合农贸市场采购生肉类及其它配菜如豆腐油果等,经严格验收后洗净、切好、腌制存放于电冰厢储藏室内备用;烧鸭是每天早上9时由供货商送货上门(用塑料袋装用电动车运送),经专人严格验收后由熟食间师傅切成块状,于中餐开饭前30 min淋上卤汁(由供货商提供)备用(未煮),熟食师傅制作熟食前有洗手习惯,供货商只制作烧鸭和叉烧两种熟菜,其店工作人员及家人也无出现类似症状;9时制作酿豆腐,豆腐油果包含碎肉末、木耳和葱花等,10时入锅蒸约30 min后出锅,供应中餐。工作人员称中餐卖剩余的饭菜均放到冰箱冷藏,下午煮热再次供应;下午3点半起制作晚餐的饭菜。青菜均从南宁市五里亭批发市场采购,配料从附近超市采购,均有票据。否认23~25日采购、供应及接触过海产品。
4 实验室检查
采集到第一食堂25日早中晚餐留样食品共28份,其中早餐2份,中餐14份,晚餐12份,共为28份,中晚餐食品只留部分样品,刀具、餐具、砧板均已冲洗干净,学生反映晚餐供应的烧鸭、回锅肉、酿豆腐等有异味口感不正常的食品样品没留样,晚餐剩余的食品也全部倒掉,故无法采集。学生公寓饮用桶装水2份;发病学生肛拭11份,呕吐物1份,大便2份,食堂工作人员肛拭4份,均送往南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进行检测,检测项目分别为: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病原性大肠埃希氏菌、变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检验结果报告: 11份发病学生肛拭样品中有8份肛拭子及2份大便样品检测出副溶血性弧菌;食堂工作人员肛拭子及食品样品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检验结果见表3。
表3 样品检验结果
5结语与分析
本事件29名中毒学生发病前有共同的进餐史,主要症状为阵发性腹痛、呕吐、腹泻、伴发烧,发病潜伏期9~26 h,全部病人经消炎、对症等治疗均在2 d内康复。这些表现与副溶血性弧菌中毒的临床表现和潜伏期一致。在实验室检查中发病学生肛拭8份、2份大便及1份呕吐物样品中均检测出副溶血性弧菌。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潜伏期、临床表现、卫生学调查分析及检验室检验结果综合分析,根据《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GBl4938—94)规定,确认这是一宗由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第一食堂提供的可能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未煮熟煮透的食物所致的食物中毒,诊断符合WS/T 81-1996《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学生反映烧鸭、回锅肉等肉类有异味口感不正常有可能为食物贮藏不当所致,具体可疑中毒食物及污染环节不明。
6 建议
①食品药监部门依法对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第一食堂采取卫生执法措施,停止销售可疑中毒食品,对可疑中毒食品进行封存、销毁。
②生熟食品要严格分开贮藏、制作,当天的早餐、中餐剩余食物应冷藏好,晚餐供应前应煮熟煮透。严格管理原料的采购、运输、储藏、加工、存放等各个环节,培训从业人员食品安全卫生知识。
③学院学生出现群体性食物中毒时应及时上报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同时建议停止食用可疑中毒食品,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救治中毒学生。
④学院要加强食堂管理,做好食堂环境卫生工作,培训从业人员食品安全卫生知识。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于1999年,前身是1952年成立的广州土木水利工程学校,是广东省唯一一所水利、电力类专业的高等职业院校。学院占地面积915亩,由广州从化校区和广州天河校区组成。现有教职工600多人,专任教师近500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120多人。面向全国19个省(市、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2500多人,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99%以上,2011年总体就业率全省排名第一。
学院设有水利工程系、市政工程系、电力工程系、自动化工程系、土木工程系、建筑与环境工程系、计算机信息工程系、机械工程系、经济管理系、应用外语系等十个系,开设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电厂设备运行与维护、供用电技术、建筑工程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计算机应用技术、行政管理、商务英语等57个专业(方向)。
学院是水利部“全国水利行业定点培训机构”、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水利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站”,承担国家教育部、建设部实施“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院校之一,也是广东省“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和“广东省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机构”;2006年经广东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批准成立了“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技能鉴定所”。2003年、2010年学院被广东省授予“职业教育先进单位”,2004年获得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优秀等级。
坚持合作办学,提升服务行业能力
依托广东水利、电力行业企业并服务广东水利、电力行业企业是我院发展的基础和目的。近几年,学院以全国水利示范、省级示范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为中心,全力推进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取得显著成就。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进一步深化
由广东省水利厅、广东电网、行业协会与企业、学院共同成立“广东省水利电力行业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构建联系和约束“行企校”各方的长效机制,制定师资队伍建设保障机制、行企校人才共育工作运行机制、实训条件共建共享保障机制、就业服务保障机制、社会服务运行保障机制、多元化经费筹措保障机制6个运行保障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院行业办学优势和特色,初步形成互利多赢的“行企校”合作新局面。
学院分别与飞来峡水利工程管理处、广东水电二局、广东集明电力工程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完成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以及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我院依托广州天河校区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与广东南方电力科学研究院等在校内建立紧密型的产学研基地,一起合作从事电力科研、高新技术产品开发与应用推广、电力评价、检测、鉴定、咨询等技术服务业务。
办学实力进一步增强
学院近几年通过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投入近3亿元,学院在校生由7768增至12500多人,2011年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6379万元,校内外实验实训场所219个,专任教师数增至408人,校外兼职教师367多人,图书总册数63万,多媒体教室座位数11348个,教学用计算机总数1557台,学院的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
根据水利电力行业一线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素质、知识和技能要求,结合专业的教学特点,通过“行企校”联动的合作育人平台,探索和实践“项目主导,三段双轨”人才培养模式、“双重身份,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分阶段素质养成、岗标课相互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多阶段交替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以学生优质就业、实习实训为导向的教学质量多元评价保障机制。
校企联合培养教师,师资队伍进一步优化
在“行企校”联动办学体制机制下,充分发挥师资协调委员会职能,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教师。依托理事会师资协调委员会,与广东省乐昌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指挥部、广东省水电二局、广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广东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广州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等企业合作,建立人员互动机制,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参与生产实践,提升专业技术和技能水平。学院现有专任教师近500人,同时聘请了367名行业企业专业人员和能工巧匠到校担任兼职教师,总授课达36667课时,专业教师中兼职教师比例达到53.3%。目前学院硕士以上学历150多人,正副教授职称人员120多,形成了一批专兼结合的优秀的专业教学团队。
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学院以重点专业建设为龙头,带动全院37个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同时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实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现已建成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1门省级精品课程和52门院级优质核心课程。另外随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进一步深入,校企共建了125个稳定的校内实训基地,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和增强了实践技能,有效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99%以上,2011年总体就业率全省高校排名第一。高考第一志愿上线率在全省高职院校中排名第四。
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学院目前有全国水利水电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广东省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技能鉴定所等6个国家授权的培训鉴定机构,可以对水利、水电等56个岗位进行培训鉴定,近三年为社会和学院学生开展了4.5万人次的培训和鉴定、3万多人次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学院连续四年选派近4000名学生,由近300名教师带队,结合“三下乡”活动,开展“广东省水利移民后期扶持人口核查”、“广东省小水电工程安全核查及分类定级工作”、“全国水利普查”等一批项目基础数据普查工作,为广东水利行业建立行业基础数据库做出了重要贡献,受到教育部、水利部的高度评价,并受到表彰。
2012年,广东省水利厅依托我院在学院内建立了广东水文化研究推广中心和广东水文化教育培训基地,为推进广东水文化理论研究、成果交流、普及推广、建设实践和人才培养提供有效的工作载体和重要的专业支撑。
【关键词】 胰腺炎/流行病学;,广东
摘要: 【目的】了解急性胰腺炎在广州地区的发病规律和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996年至2004年9年间所有住院治疗的273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发病时间、季节,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的分布以及疾病转归和证候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以了解广州地区急性胰腺炎的发病规律和特点。【结果】从时间分布上看,广州地区的急性胰腺炎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从发病季节上看,夏季急性胰腺炎的发病率相对较少,而冬季的发病率明显升高;从性别分布上看,广州地区急性胰腺炎的性别比例接近1∶1,男女没有明显差别;从年龄分布上看,20岁以下青少年发病率很低,20~39岁年龄段的发病率最高,40~79岁相对处于一个平台期,发病率有所下降,80岁以上发病率急剧下降;从病程来看,其频数峰值在1周左右,即大多数1~2周内可好转出院;从疾病转归来看,经过中西医结合及时救治,72.9%痊愈,病死率为2.9%;从中医证候特点来看,广州地区的急性胰腺炎患者大多表现为肝胆湿热(69.9%),其次为肝郁气滞(11.7%),痰瘀阻络、中脏虚寒和阳明腑实证型最少(分别为7.8%、7.3%和3.4%)。【结论】广州地区急性胰腺炎在近10年中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发病年龄集中在中青年;中医证候大部分表现为肝胆湿热型;发病的季节多在冬春寒凉及节假日集中的季节,表明该病发病与地区经济发展后饮食不节的生活方式有关,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关键词: 胰腺炎/流行病学; 广东
急性胰腺炎是因胰液分泌异常亢进或胰酶在胰管内被激活引起胰腺组织自身消化而引起的急性局部炎症反应 [1] 。其轻症属于中医“胃脘痛、腹痛、胁痛、呕吐”范畴,重症属于中医“结胸、厥逆”的范畴。为了解急性胰腺炎在本地区的发病规律及特点,以利于采集证据来完善和调整今后的防治对策,我们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73例患者进行了全面分析总结。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的原始资料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996年1月至2004年9年间所有住院治疗的273例急性胰腺炎病例。 1.2 研究方法 在病案室进行检索及查阅,资料完整。共收集到急性胰腺炎病历273份。参加人员均为在校研究生,包括外籍研究生,进行国内外学生共同合作。他们均接受过专业基础课程的培训和考核。使用软件为SPSS,所有原始资料均有数码照片存档。
2 结果
2.1 时间分布 结果见图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996年至2004年9年间收治的急性胰腺炎患者中,1996年累计发 1997胰腺炎发病时间分布图病8例,占2.9%;1997年累计发病10例,占3.7%;1998年累计发病15例,占5.5%;1999年累计发病27例,占9.9%;2000年累计发病33例,占12.1%;2001年累计发病36例,占13.2%;2002年累计发病26例,占9.5%;2003年累计发病69例,占25.3%;2004年累计发病49例,占17.9%。
2.2 季节分布 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273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中,季节分布极为明显。1月发病29例,占10.6%;2月发病24例,占8.8%;3月发病32例,占11.7%;4月发病21例,占7.7%;5月发病16例,占5.9%;6月发病17例,占6.2%;7月发病16例,占5.9%;8月发病17例,占6.2%;9月发病25例,占9.2%;10月发病18例,占6.6%;11月发病31例,占11.4%;12月发病27例,占9.9%。结果见图2。
2.3 性别分布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1996年至2004年9年间病房收治的273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中,男性患者135例,占49.5%,女性患者138例,占50.5%,男女性别在发病率上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见图3。
2.4 年龄分布 收入本院的273例病人中没有10岁以下者,其中10~19岁13例,占4.8%;20~29岁49例,占17.9%;30~39岁54例,占19.8%;40~49岁33例,占12.1%;50~59岁36例,占13.2%;60~69岁40例,占14.7%;70~79岁35例,占12.6%;80~89岁10例,占3.7%;90岁以上3例,占1.1%。结果见图4。
2.5 病程 从病程统计图可以看出,急性胰腺炎的病程呈偏态分布,7d的累计百分比为35.2%
2.6 疾病转归
2.6.1 疗效标准 [2] 治愈:急性胰腺炎症状、体征消失,淀粉酶正常;好转:急性胰腺炎经治疗后腹痛减轻,淀粉酶正常;未愈:急性胰腺炎症状、体征及淀粉酶均无好转;死亡:生命体征消失。 2.6.2 预后结果 治愈199例,占72.9%;好转61例,占22.3%;未愈5例,占1.8%;死亡8例,占2.9%。
2.7 证型特点 除去以手术为主者外,在以中医为主治疗的病例中,证型特点规律如下:
2.7.1 证型类型及分型标准 [3] (1)肝郁气滞:腹中阵痛或串痛,有恶心或呕吐,腹胀,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细或紧;(2)痰瘀阻络:脘腹疼痛,呕恶纳呆,痛处固定不移,或腹中有痞块,疼痛拒按,坚硬或固定不移,肌肤粗糙失润,或伴有身体黄染,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苔白腻,脉滑或涩;(3)肝胆湿热:上腹胀痛,拒按,纳呆呕恶,口干而粘,肢体沉重,或发黄疸,大便不爽或干结,尿短赤,多有黄疸,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数;(4)阳明腑实:脘腹痞满胀痛而拒按,腹胀,大便不通,可伴有身热、口干渴、小便黄赤,舌红,苔黄燥或厚腻,脉洪大或滑数;(5)中脏虚寒:面色苍白,口唇无华,呼吸微弱,肢冷汗出,舌淡苔白,脉沉微细。
2.7.2 证型分布 肝郁气滞27例,占11.7%;痰瘀阻络18例,占7.8%;肝胆湿热160例,占69.9%;阳明腑实8例,占3.4%;中脏虚寒17例,占7.3%。 3 小结与分析 既往研究认为急性胰腺炎多见于青壮年或50~59岁男性和60~69岁女性,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约2∶1),但重症胰腺炎则男性高于女性(4∶1) [4] ,病情凶险,并发症多,死亡率高 [5] ,可达25%~40% [6] 。而本组病例的发病特点与上述统计数据有很大差异,从病例数据我们总结出广州地区急性胰腺炎患者特有的发病规律:其发病自1996年以来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这可能与随着广州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饮食消费不断增加,以及暴饮暴食和嗜酒的不良生活习惯诱发该病有关,这点与其他文献报道相符,如赵芝蓉 [7] 报道饮酒占急性胰腺炎发病因素的37%。李淑增 [8] 也认为脂质在胰腺内沉积及血脂增高可引起血液粘稠度增加而致胰腺微循环障碍,使胰腺灌注量减少,血流量下降甚 至缺血,破坏细胞膜功能,使腺泡膜稳定性下降,血管通透性增加,氧自由基增加,从而激活血小板活化因子,血小板聚集,血栓素A释放而导致发病;酒精及暴饮暴食所引起的急性胰腺炎近几年亦有增加。因此,避免大量饮酒及暴饮暴食是减少急性胰腺炎的有力措施之一。在我院住院的273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中,季节分布极为明显,夏季的发病率相对较少,而冬季的发病率明显升高。从10月末开始到第2年3月是一个高发时间,从3月气温升高开始,发病率便急剧下降,在5、6、7月天气最炎热的夏季达到一个低谷,形成一个平台期,在夏秋交界的8、9月份开始上升,到冬季再次达到一个高峰,形成一个循环。广州夏季气候炎热潮湿,食欲下降致使暴饮暴食和酗酒等现象减少,从而急性胰腺炎发生率也相应减少。而当气温寒凉时,不良的饮食习惯又会出现,加上主要节日多集中于冬季,所以急性胰腺炎的发病率也明显升高。本组273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性别比例接近1∶1,男女性别在发病率上差别不大,这与文献报道中年组女性多见发病,年龄以40~60岁为多不符 [7] 。这可能因为广东男女饮食习惯基本相似,社交状况趋于平等,从而导致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性别比例接近1∶1。在发病年龄方面,20岁以下青少年发病率很低,20~39岁年龄段发病最高,40~79岁相对处于一个平台期,发病率有所下降,而80岁以上急性胰腺炎发病率急剧下降,这种趋势符合社会和经济学的一般规律。20岁以下发病率很低,是因为青少年受到经济上的限制,极少有暴饮暴食、酗酒等现象。20~39岁年龄段社会应酬多,食欲旺盛,极易成为急性胰腺炎的诱发因素,故其发病率最高。40~79岁相对处于一个平台期,发病率有所下降,因为此年龄段自制力强,保健意识提高,能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而80岁以上急性胰腺炎发病率急剧下降,是因为老年人不再有过多的社会活动且具有强烈的自我保健意识。急性胰腺炎发病急而且严重,但经过及时治疗治愈也快,大部分1~2周内好转出院,其频数峰值位于1周左右;而且经过及时救治,转归良好,大部分可以痊愈。本组资料显示,急性胰腺炎的病程呈偏态分布,7d的累计百分比为35.2%,13d高达68.5%,15d高达74.4%。也就是说,高于1/3的病人7d内出院,高于2/3的病人13d内出院,接近3/4的病人15d内出院。这体现了急性胰腺炎发病快而严重,经过及时治疗治愈也快的特点。张喜平 [9] 认为在急性阶段,针对肝郁气滞,郁久化热,中焦实热,采用通腑导滞、疏肝退黄等攻邪措施,有助于疾病趋缓;在炎症消退阶段则多采用活血化瘀和益气养阴药物而取效。但我院绝大部分患者的中医证型以肝胆湿热为主,故治疗也以清肝利胆、通腑泻下为最多,这可能是广州气候炎热潮湿和饮食甘肥厚腻,易于生湿化热之故。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取得较好疗效,治愈率达72.9%,病死率仅为2.9%。以上资料对今后广州地区急性胰腺炎的诊疗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更确切的结论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叶任高.内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487.[
2]黄庆道,钟南山.广东省常见病基本诊疗规范[S].广州:官桥印刷厂,2003:75.
3]王永炎.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15-219.
[4]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832.
[5]李浩,周建良.内科急症临床诊断与治疗[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209.
[6]蒋数栋.消化内科专题讲座[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325.
[7]赵芝蓉.不同年龄组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特点[J].华西医学,2001,16(3):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