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智慧课堂研究报告范文

智慧课堂研究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慧课堂研究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智慧课堂研究报告

第1篇:智慧课堂研究报告范文

在此,作为本次培训的指导老师,我首先要感谢Xx县

2个报告:

《如何进行课例研究——课堂教学观察与改进建议》

《回忆往昔,思辨现在,憧憬未来——一个骨干教师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

2、小组互动研讨

4次小组研讨

确立小组观摩视角和组内分工

针对《孔子拜师》进行的调查分析及改进建议(3轮)

3次大组研讨

刘国伟老师执教的《孔子拜师》评课活动

交流各自小组的观摩视角

汇报各组针对《孔子拜师》进行课例研究报告

3、岗位实践锻炼

6个小组

上课组(1组)上课组共计5人,其中3人承担第二模块的课堂教学任务;2人承担第三模块沪浙两地同课异构的课堂教学任务。培训前就做好了备课、上课的准备。并在实际课堂教学前作15分钟的说课

课例研究组(4组)课例研究组根据实际学员人数,分成四个小组,分组选取一个观察视角进行课例研究。

材料组(1组)材料组共2人,负责整个“课例研究”培训活动阶段的

这种方法就是课例研究。通过此次培训,我们懂得了什么是课例研究?课例研究的六个步骤;课例研究的选题;课例研究需要把握的尺度;课例研究研讨的价值取向等等。

2、尝试了一次研究

我们分四个小组,选取各自的观察视角,对同一堂课进行不同专题的课例研究。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研究中尝试研究。四个小组的选题分别是:(1)聚焦学段目标,细看目标落实;(2)期待生成的美丽——准确抓住课堂生成点,提高课堂增量;(3)吹尽黄沙“似”见金——语文课堂教学中“读”的有效性研究;(4)围绕目标,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3、形成了一套经验

通过感性的操作,学员真正体会到一次完整的课例研究的全过程。尤其是四个小组的课例研究,分别从4个角度对一堂课进行诊断分析,提出改进建议。这些角度,恰恰就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症结所在。现在,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拿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经验,材料组的两位老师,把这些个经验已经汇编成册,取名叫做:春江雁语。这本集子,是我们全体培训班学员智慧的结晶,也希望大家把她带回自己所在的学校,把我们的经验传到Xx的每一所小学,每一个课堂。此外,我们还尝试在新浪网建立的班级的博客:春江领雁。把我们研究的过程挂上了网。以便于更加便捷地传递我们的所有信息。

4、锻炼了一支队伍

我们这期“领雁工程”小学班的老师,他们勤学、善思,会合作。在这次六天的培训中,克服时间紧、任务重、工作忙的重重困难,无论是上课组也好,研究组也好,还是材料组也好,都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你们都是最棒的!

5、营造了一种文化

第2篇:智慧课堂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翻转课堂;课程本土化;本土化政策;智慧课堂

一、问题的提出

2011年,全球顶级科学研究期刊《Science》发表了关于“翻转课堂”的研究报告,明确提出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是指学生在正式学习中,课前按照教师提供的数字材料自主进行课程学习,课堂上参与老师和同学互动活动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将课上的知识传递过程与课下的知识内化过程颠倒过来,在课前实现知识的传递,在课上完成知识的内化。在我国,翻转课堂的探索和试行时间还较短。由于翻转课堂在形式上是对传统课堂的逆转,而目前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又主要集中在“课上”。因此,完全从“课上+课前”的整体课堂观出发的教学改革,或许是正处于“引进模拟”“跟风照搬”“嫁接试验”“摸着石头过河”阶段等缘故,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认真学习和总结发达国家课程教学改革的宝贵经验与教训,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准备,但更为重要的任务是创新与开拓。毕生致力于中国高等教育本土化变革的教育大师郭秉文先生说过,工商企业内在的永续性就在于它的创造性,其内生的创造性基质构成了业态不断走向新颖性和异质性的动因与源泉[1]。这对于当今进一步深化国际投资学课程教学改革而言,积极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本土化创生更肩负着历史的厚重和时代的要求。

二、国际投资学课程本土化创生的探索

通过国内外经典文献的梳理,笔者认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掌握学习理论(本杰明布卢姆,1960)、学习风格理论(赛伦,1954)、学习金字塔理论(爱德加戴尔,1946)、建构主义理论(让皮亚杰,1970)、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马斯洛,1969)及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1933)。基于对教育界前辈们研究成果的积累和归纳,笔者发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主要由课前准备和课上教学活动两个模块构成。其中,课前准备模块包括教师分析教学目标、制作并教学视频、学生观看教学视频和教学平台答疑。课上教学活动模块包括确定问题、独立探索、合作交流、成果展示及分享交流。(一)教学目标的本土化设计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的核心。国际投资学课程既是投资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贸易经济等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又是经济类、管理类、法学类、工学类等相关学科的核心专业基础课,对课程现状和学习者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几经“师生沙龙”研讨,教学团队确立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自觉遵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课程改革提出的“全球视野,本土行动”之基本准则[2],按照以生为本、服务学生的课程理念,通过以探索和研究为基础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学生培养成“新三型”的能够系统掌握经济理论、熟悉国际经济学主要流派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具有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能较好把握当今国际投资发展趋势和课程前沿的学术动态、深入了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具备创新思维并从事实际工作的高级经济管理人才。(二)以问题导向为特色的课程导学设计以问题导向方式在课前让学生熟悉新知识和教学方法的课程导学教案,明确提出国际投资学课程每一单元会按照提出问题(全球视野下的投资)、分析问题(团队讨论与利弊辨析)、解决问题(方案与措施)的逻辑思路,以研究和探索为导向,凸显“小(每讲一个具体的主题)、精(紧扣主题重点)、深(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批判思考)、实(能够落地的对策)、新(跨学科的发散思维)”的教学特点,为鼓励学生开阔视野,进行思维创新和方法创新提供一种新的教学形式。这种使学生课前就明确课堂内化知识与课前自主学习知识的联系,是对国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拓展与改进。(三)课前互学的本土化安排以目标导学为出发点,通过学生“知识点素学”(课前自学按认知类知识、技能类知识和情感类知识为序列设计出知识点1、知识点2到知识点n)和“立体化资源助学”(非人力资源开发的拓展性学习资源),形成生生“课前互学”的格局,即学生学习团队互帮互助、围绕疑问观点碰撞,澄清概念,巩固新知。这种生生之间互帮互助行为的“制度化”,映射出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本土化改造。(四)课上活动安排的本土化设计以“课始检测”为抓手,考查学生课前学习知识的“初步内化”;以“主题讨论”为驱动,激发每个学生学习团队“进阶学习、协作探究”的潜能;以“主题报告展示”为标志,检验学生深度学习、自主表达、互动分享、机会平等的学习效果。如果仅从课上活动安排来看,传统课堂的课上活动与翻转课堂似乎没有什么区别,但是翻转课堂设计的异质性特点是将课上活动和课前活动联系起来,即师生在课上开展的活动与课前学生进行的学习活动有关。同时基于课程特色的导学设计,也必然呼唤出“互动学习、教学相辅”的本土化翻转教学策略。(五)课前教师备课的本土化组织集体备课、工作分担、资源共享,是国际投资学课程教学团队课前准备的重要安排。每学期开课前,教学团队全体成员汇聚一室共同研讨和磋商课程教学方案、教学大纲、教学总体内容的修订、任务分工、问卷调研及“技术—教学法—内容知识”难题,确定各教学单元有专人承担引领备课。单元引领备课人负责落实单元教学内容的微课设计与制作、讨论专题、经典案例等具体工作。再经教学团队汇总集中,通过师师互动方式研讨单元引领人的备课方案,从而为基本教学计划和教学资源的形成打下稳固的基础。这种既发挥个人专长又汇聚集体智慧的团队协力“深度打造教学设计”的组织安排,达成了由过去“习惯于讲这是什么”向现在“以学定教,必须把教学重点和技能转化为问题”的课程教学行为的实质性改进。

第3篇:智慧课堂研究报告范文

    (1)叙事应该有一个主题。叙事的“主题”是从某个或几个教学事件中产生,而不是将某个理论问题作为一个“帽子”,然后选择几个教学案例作为例证。

    (2)教育叙事形成的报告是一种“教育记叙文”而不是“教育论文”。这种教育“记叙文”比传统的教育“论文”更能引起读者“共鸣”,并由此而体现其研究价值。

    (3)叙事研究报告以“叙述”为主,但是在自己“反思”的基础上写的,“夹叙夹议”。能够更真实、深入地反映研究的全过程和作者的思考。

    (4)教育叙事研究不是简单的记录生活,而是观察与思考生活。叙事研究报告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应该是百花齐放,千姿百态,给人以启迪和回味。

    ■教育叙事按内容分类

    1、教育叙事;

    2、教学叙事(课程叙事);

    3、生活叙事。

    ■教育叙事按写作文本分类及示例

    1、叙议式

    所谓“叙议式”文本,就是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叙,就是叙述教育教学中的事情和故事,议,就是针对所叙的事情发表自己的看法。“叙”和“议”交叉进行,在“夹叙夹议”的阐述中层层深入,把所要论述的主题讲清楚。叙议式文本是教育叙事研究报告写作的最基本的写作形式。

    例1 是你“逼”我的

    十堰市实验小学 王胜平

    “是你逼我的!”这句话在家里经常听小孩抱怨,次数多了,也就习以为常。由于多年来,我从事教学研究工作,很少在单位上听到这句话,引起我在工作中注意这句话是调到市实验小学任校长时,而且从这句话中有时读到的是“抱怨”,有时读到的是“自豪”,有时读到的是“喜悦”。

    今年元月份以来,我在学校大力倡导进行校本研究,重点开展以下三项活动。第一,“我讲我的教育故事”。倡导大家对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反思,培养研究意识,不断改进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第二,撰写教学日志。倡导各年级建立博客网站,便于随时交流教学所得。第三,研究教学案例。倡导老师们根据学校要求,探讨研究把合作学习落到实处。在合作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围绕着如何使课堂教学更为有效、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等进行教学研究,并总结出适合我校实际的具体操作办法,供大家借鉴。

    三月份,白浪小学的领导和老师到我校观摩课堂教学,听完课后,照例是交流,讲者说课,听者评课。交流到一半时,我来到了会议室,听到评课者大多只从正面谈该课的优点,基本不谈缺点或存在的问题,于是我以非常诚恳的语气请求听者谈一些他认为不太妥的或有些遗憾的地方,并再三保证,不会将他谈的问题作为批评老师的理由。终于有一个小伙子发言了,“我觉得侯老师讲的《恐龙》这节课,时间分配得不够好,前面读书花的时间太多,后面老师讲得太少。”接着我请侯老师回答这个问题。侯老师说:“我是特地这样设计的。因为本课是说明文,重点应掌握恐龙形态,学生通过读完全可以理解,并通过自学填表的方式归纳就可掌握。这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读中理解、在读中领悟的理念设计的,这是为了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读多思多议,这有利于学生有效的发展。”这时我听那个小伙子嘟哝了一句,“是你逼我的!”脸一下子红了,于是我赶紧接上话头:“刚才这位老师提的问题非常好。大家知道,结构决定功能,时间分配、时间安排是一个重要的结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侯老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把读的时间放给学生,把分析的时间放给了学生,做得很好。但并不完善,还可以在想方结构上做一些调整,提前让学生多读,课堂上多让学生交流各自所得,其效果更了。当然,白浪小学的学生与我们不一样,白浪小学的老师与我们所处的环境不一样,完成课程标准的任务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交流结束后,请侯老师做一个教学反思,如何让时间分配更合理。”

    这件事过去好多天以后,我却一直记着那句话,“是你逼我的!”并且一直促使我思考,有时我们在做一件事时,自以为设计得很完美,但设计意图是否真正达到,旁观者最清楚。因此,旁观者提出的问题,恰恰就是改善我们工作的重要资源。时间分配问题,我们往往不太重视,只要大体上过得去就行了,如何提高课堂效益,如何实现课堂时间最佳分配,确实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问题。从那以后“问题就是资源”的观点,成为了“我讲我的教育故事”的催化剂,它促使我们老师坦然的面对教学问题,促使我们的年青教师更快的走向成熟。

    自三月份以来,我们进行了四次教育叙事报告会。首先是校长、教学校长、教导主任、教科主任上台,其次是校委会成员。在领导的带领下,大家都行动起来了。尤其是五十多岁的老同志也动起来了,于是我们专门做了一次五十多岁老教师专场。听了老教师风趣、智慧的故事,许多老师都产生了想对大家倾诉的感受,于是第四场叙事报告会,更是精彩纷呈。报告会后,我对郑云霞说:“你讲得太精彩了,我们都被你打动了,同学我一定为你保密,它让我们看到了我们老师潜藏着教育家的智慧。”没想到的是,她也来了句:“是你逼我的!”不过,这句话是笑着说的,我想我从这句话中读到的是自豪与喜悦。

    教学叙事做得很火,有的老师接连写了十几篇;各年级的博客网页也迅速组建起来。但教学案例的研究却不太理想。于是我一次次召开年级组长会,一次次与老师探讨教学案例的写作目的、写作要求,一次次在校委会上、在全体教师会上念一些教学案例,就这样《把讲台让给学生》《合作,使学习更有效》《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让童心在合作交流中飞翔》《广开言路,真情互动》……都写出来了。当我翻着厚厚的案例与刘红霞、胡波、熊梅……交流时,她们异口同声地说:“是你逼我们的!”

    是的,是我逼的!不过,不同的情况逼的方式不同。对兄弟学校的老师,我是诚恳的请求,希望他们赐教;对成长中的年青教师,我是善意的批评,有时语气可能比较严厉。我记得曾对索亮说:“你自己找事干,否则学校没你的事干!”害得她伤心欲绝,大哭一场。但也就是这句话,促使很多老师帮助她,她也很主动的干起工作来,近一个多月进步很大;对待学校工作,我是通过活动来引导。一遍遍地听汇报、一次次策划活动,在工作中营造一种严肃紧张、积极向上的氛围,逼着老师们进行研究,逼着老师们讲公开课,逼着老师们看书考试写文章……

    一个逼字,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一个逼字,使得我们的老师水平越来越高;一个逼字,使得我们的学生在学校里生活越来越幸福……

    为了孩子的终身幸福,你需要“逼”吗?

    例2 玩中学的艺术

    荆州沙市区红星路小学 罗 晔

    刚入小学的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没有养成,好奇、好动是他们的一个特点。课堂上,哪怕有那么一丁点令他们好奇的事,便会控制不住情绪,嘻嘻哈哈、七嘴八舌,使课堂难以安静。尤其是在实施美术课程标准的过程中,需安排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课堂秩序往往更难调控。对这种随时可能出现的情况,如果采用强硬的命令或粗暴的斥责,往往收不到好的效果。如果这时教师运用教学的机制,采用随机教学策略,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在玩中学,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上《滚动乐园》课时,我请小朋友每人带一个水果来上课。带水果进课堂,这是头一回,那高兴劲就甭提了,他们捏捏摸摸,说说笑笑,一时很难平静下来。我招呼了几声,但收效甚微。我脑筋一转,高高举起手中的水果说:“小朋友们,今天你们高兴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说:“高兴!”“那好,今天我们来做一个‘跟我学’的游戏好不好?”我高举水果挥动着,小朋友友们也学着我的样子做。“咦!”我一声高兴的叫喊,然后把水果放在桌上,故意做出十分惊奇的样子,目光紧紧地盯着水果。学生的声音嘎然而止,他们也放下了手中的水果,课堂顿时安静下来。

    学生带水果,已经很新奇了,加上大家都带了不同的水果,自然兴奋不已,不能平静。如果这时命令或强制学生放下手中的水果,效果不一定好。要是教师因势利导,用请你“跟我学”这个小游戏,会较好地吸引学生地注意力,从而把学生的兴奋点转移到教学的目标上。学生在效仿老师动作地同时,课堂也马上安静下来。这种随机的诱导方式,既顺应了孩子的心理,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又释放了学生激动的情绪,使他们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学习中来。美术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教师既要按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程序和方法组织教学。也要根据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及时、灵活地做出反映。既要有教学方法地多样性,也要有教学方法地灵活性。用游戏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参与,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从而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第4篇:智慧课堂研究报告范文

众人拾柴火焰高

为了课题能顺利结题,从去年寒假我们课题组就开始加班加点。为了制作评价手册,李恋、沙皓、吴娟、黄慧荣、刘英姿、宋杰平几位负责老师硬是在热闹的春节期间,收住了出行的脚步,将自己关在家中,用心地编制了实用性极强的单元评价手册。制定12册评价手册,共有96个单元的内容。薄薄的一本小册子,老师们要查阅的资料却是一大堆:教科书、参考书、教辅资料、新课程标准,关门闭府一个寒假,我们收获了——《单元评价手册》新鲜出炉了。

《单元评价手册》能全面的评价学生的语文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了补充《单元评价手册》的相关内容,我们又在思考《周评价手册》的制定,开学初,课题组的老师又紧锣密鼓地商讨着《周评价手册》的内容,短短的一个星期,在张健琴、宋杰平、黄慧荣老师的多次思考与修改下,我们的《周评价手册》又诞生了。

课题组的每一位老师都承担着实施评价手册和整理资料的任务,每个课题组的老师既要承担课题任务,又全是学校的班主任,在处理日常的教学任务和班级工作之外,大家都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白天做不完的事情晚上做,课堂完不成的任务课余补,加班是常事。双休日,节假日,课题组的老师不知加过多少班,补过多少次资料。(六一放假时,李恋的男朋友请假回家准备照结婚照、买家具布置新房,放假期间,她与我一道在学校加班两天。)

评审组的谭迪熬老师称赞道:“育才语文课题组成员是一群教育的智者,是一支合作的团队。”也正因为这支团队的齐心协力,我们的课题结题才会那么的顺利,才会得到如此高的评价。

特写镜头一:写结题报告

写结题报告是整个课题工作最为核心的任务。前期工作已经做好了,如果结题报告没有水平的话,我们的工作也会大打折扣。这项最为艰苦的任务落到我们语文组刘英姿老师的头上。平常做事最快捷的她为了写好这个结题报告却花费了她一个星期的时间。初稿写后好,教科中心的专家却提了两个小时的建议,市级结题迫在眉捷,第二天,我、黄慧荣、刘英姿每人负责一个板块,三人既分工又合作,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我们基本按专家的意见进行了修改,原以为可以顺利过关,没想到,将稿件发过去时,又提出了一大堆的意见,怎么办?第二天就要结题,如果再次修改,我们制作的课件得全部重来,不改,又怕结题过不了关。我们没有思考的余地,只能继续往前走。

没有吃晚饭,我与英姿坐下来,两人先一起商量修改的方向,接下来,各自完成相应的板块,10点半,肚子开始唱空城计,我们才感觉没有吃晚饭。等我们的结题报告忙完,已经是深夜11点,容不得半点松懈,我们又赶紧联系打打印社,制作主件材料,两边的工作同时进行,英姿赶紧做课件,我忙着摆放各种资料、酝酿着着第二天的结题流程。等我们一切完毕时,已经是12点50分。

也不知自己是几点入睡,回家后,简单的洗漱后,便在电脑旁对照课件熟悉稿子。直到第二天,评审组的老师对语文课题给予极高评价,也才稍稍轻了一口气。

特写镜头二:准备典型课

5月6日我们接受了区级课题组的检查指导,6月4日我们又接受了市级评审组的结题认证,两次汇报课都由学校的李恋老师承担。李恋虽然还只有不到一年的教学经验,但李恋却凭着她的谦虚好学,凭着她的热情与智慧,在我们育才学校,在我们语文组快速地成长着。

第5篇:智慧课堂研究报告范文

把“三维目标”由课堂中对学生的要求转化为教育科研中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会强化教师的发展意识、明确教育科研的方向、增强教育科研的功能、提高教育科研的实效。因此,教师在教育科研中确定自身的发展目标同样可从这三个维度来考虑。

一、知识和技能

此目标又叫结果性目标。在这里,“知识”指教师在教育科研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的增长和认识的提高。它们既包括课题主题所涉及的某一专业方面的知识,也包括教育科研理论、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教学实践性知识和广博的文化知识。“技能”指教师在科研过程中所形成的运用所掌握知识完成某种实际任务的能力,既包括课题研究中为解决问题而总结的某一方面的教育教学技能,也包括教师在教育科研中选题、论证,搜集、整理资料、分析、归纳、概括资料的能力。

“问题即课题”。教师在教育科研中要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就要广泛搜集资料,参考大量文献,加强理论学习。不仅要学习学科专业知识,还要学习教育理论知识;不仅要向书本学习,还要向实践学学习;不仅要总结自己的经验,还要借鉴他人的经验。同时,在课题研究中,还要对材料进行归纳、概括、分析、比较、提炼等加工处理。这样必然会提高教师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此目标又叫程序性目标。这里的“过程与方法”是指教师在科研过程中学会科研的方法、尝试研究的做法、经历科研的过程、发现教育的规律、感受科研的乐趣、体验科研的成功,同时与他人分工合作,交流思想,分享收获等。

“教学即研究”。学校教育科研不是书斋式的理论研究,而应是行动研究,是以课堂为现场、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进行的。

教师不重在研究中获得“是什么”的科学知识,而重获得“如何做”的实践智慧。研究的最终成果不只是追求成果的学术化,而更看重问题的解决和行动的完善与改进。所以学校教育科研不仅重结果更重过程,教师将通过学习、实践、研究、总结、反思等充满激情的创造性探索活动,体会科研的历程,掌握科研的方法,解决实际的问题,感受科研给自身生活的充实和自身专业的成长。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此目标又叫体验性目标,是指教师对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倾向、感受等主观体验,如对科研是否喜爱、是否主动参与科研,参与教育科 研的目的和动机如何,科研给自己带来何种感受以及对教育事业和本职工作的看法等。

工作中,一些教师往往对教育科研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如教育科研神秘论、教育科研无用论、教育科研功利化等等,这也是造成教师对教育科研在情感上疏远、态度上冷淡的主要原因。

实际上,当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发现问题,在教育理论中寻找智慧,在协商交流中制定方案,在总结提炼中求得新的突破,在合作攻 关中实现新的超越,这种“柳暗花明”的收获怎能不让人喜爱科研、愿意参与科研呢?

更具体来说,通过教育科研,不仅解决了一些问题,发现了一些规律,提高了一些认识,更重要的是催发了教师改变教育现状的激情,丰富了对待本职工作的情感,充实了对教育活动的体验,享受到教育的幸福,改变了自身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让自己的生命过程更加精彩。

第6篇:智慧课堂研究报告范文

对几个关键词的诠释

内涵:任何一个概念都必然涉及事物的两个方面,一是概念所涉及的范围,我们称之为外延;一是概念所涉及的内容,我们称之为“内涵”。内涵是“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现代汉语词典》)本质属性就是事物之间质的规定性,也就是此事物与彼事物的区别。教育与其他社会活动的区别在哪里?就是它的教育性。因此,教育的本质属性就是教育性,是一定条件下社会个体的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的过程。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的本质属性应该由演绎这一现象的目的、行为、过程、对象、质量等来体现。事物结构化的特征可以使每一个组成元素再细化下去,形成网状结构,而这个网状结构就是本质属性的总和。中小学教育是教育的下位概念,因而中小学教育的内涵又具有中小学的本质属性,它要打上中小学教育的目的、行为、过程、对象、质量等网络烙印。而浮现在表层的,是教学目的、对象、手段等元素以及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这些交互作用的元素以及其交互状态,就是我们称之为的内涵。“内涵式”则是一种形象的说法,本质上是探究发展的路径和方法,与“外延式”相对应。

均衡:通俗地讲,均衡就是相当。耗散理论认为,万事万物正是因为不断地打破平衡并在新的平衡中达到新的不平衡,才获得了社会进步的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绝对的均衡是不存在的。美国著名的特许学校和教育券政策就是对教育不均衡的补救。

从教育的社会公共产品属性上讲,教育均衡发展首先意味着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包括社会总资源对教育的分配,其次是受教育者的教育权利保障以及教育民主与公平问题。下位地看,对办学主体而言,教育的均衡发展,首先是要保证受教育者的基本教育权利和受到公平的对待;对教师而言,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享受教育过程的公平。体现这一公平的最佳状态,就是每一个学生基于自身的自主的、主动的、健康的发展。

策略:根据形势发展需要所采取的行动方针与方式,就是策略,属于方法论范畴。

在本文中,“策略”特指:根据区域中小学内涵式均衡发展新阶段的特点,所采取的、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挖掘现有教育资源潜能,增强办学主体内生动力,提高学校办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科研方式、方法与路径。

科研策略

如前所述,策略就是“根据形势发展需要所采取的行动方针与方式”,而行动方针与方式的选择需要针对不同对象、不同群体、不同阶段和不同地域,才有切实性。沙坪坝区中小学教育科研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区域内教育文化积淀也较为深厚,因此,动员群众,开展田野研究,改进科研管理,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应然地说,要推进一个区域内中小学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其科研策略应该是混合型的。这里,仅举其要领。

策略之一:课题引领。所谓课题引领就是坚持“一个课题发展一所学校,一个课题培养一个团队,一个课题成就一名教师”的理念,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为龙头,市、区、校级课题为辅佐,紧紧围绕中小学内涵发展主题,动员各方力量,整合各方资源,推进区域内涵式均衡发展的策略。如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区域性推进义务教育内涵式均衡发展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FFBog0702)就组织和动员了区内外六十余所中小学,开展教师队伍专业化、课堂教学优质化和教学管理科学化研究,在区域教育内涵式发展行动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策略之二:成长科研。成长科研是这样一种科研:它以普通教师为主要对象,以个体或班组为研究主体,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小、真、实、活”问题为研究内容,以行动研究为主要研究手段,落脚在发展。它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力量,没有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任何改革都很难取得成功。内涵式均衡发展要缩小学校之间、年级之间、班级之间、个体之间的差异,突出过程中个体的纵向发展和个性发展,就需要一线实践者的主动参与和智慧奉献。“成长科研”就是要通过教师成长课题引导广大教师聚焦课堂,在问题中思考,在学习中行动,在研修中成长。具体做法是:通过专设区级“教师成长课题”,简化申报、立项等程序,明确责权利,以学校管理为主体,宽进严出,以成果论英雄。

与此相关联的一个研究就是课题课的开发。课题课是对科研展示课的提炼和延伸,它具有一般学科课的特点,同时,又承担了课题研究的探究功能,通过常规课堂来体现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学术思想、已有的研究成果或问题。通过课题课,研究人员很容易发现研究中的问题,并因此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适时调整跟进策略,发挥了中小学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对克服教学、科研“两张皮”现象,具有重要的工具意义。

策略之三:田野研究。教学活动本质上是社会文化活动,借用人类学田野工作方式进行教育的田野研究,有利于教师对课堂的观察和改进,尤其是角色互换与价值介入,有利于促进课堂的民主。田野研究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引导教师转换身份,转变视角,审视来自教育现场的各种现象,从而参与到学校文化的转型中去。它的表现形式是以群众性科研来展现的,如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的市(区)级课题、校级课题和上文提到的成长科研课题,就是这种研究的载体,它具有覆盖面广,研究的问题细、小,教育教学难点、疑点突出,“在场”意蕴强烈,理性感融的特点,亲和,实感,娱乐,效率兼备,是一种值得中小学一线教师采用的研究方式。目前区域内正在开展的“规范+特色”的研究,就是一种田野研究,从质和量上推进了区域教育的内涵发展。

策略之四:规范精细管理。制度经济学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好的制度能够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管理就是把成文的、不成文的制度转化为生产力。而管理规范化、精细化是提高管理品质,增进管理效益的重要方略。区域性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一般是三维管理。这个系统包含了组织系统、目标系统和方法系统三个维度。组织系统着眼于层级,分为区、校、课题组三个管理级次,侧重于学术行政化管理;目标系统主要着眼于课题的效能管理,如中期学术成果汇报会、课题课展示、研究报告及数量、等级等等。方法系统主要着眼于技术手段,如抽调研究报告,组织、网络交流、论坛发帖,等等。要进一步发挥科研在教师成长、教学优化、管理科学上的促进作用,也有一个从外延向内涵、从粗放型向精细型、从数量向质量转化的过程,也就是内涵发展的过程。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是三维系统思想、方法的延伸,着眼于每一个研究个体或研究团队的潜能,是对内涵式发展的隐性推进。

结构化处理是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的主要路径,而研制和

实施各种量表则是管理的结构化过程。

一是研制《沙坪坝区中小学教育科研督导评估量表(试行)》,改变学校教育科研评价方式。该量表从组织管理、科研活动、科研成果、发展状况四个维度对学校进行评估,把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自我评价和专家评价结合起来,动态反映学校教育科研对本校教育教学的促进程度。二是开展教师课堂教学胜任力评价研究,从专业性向、专业基础、专业能力三个维度研究教师课堂教学胜任力构成的基本要素、级次与核心能力点,引导教师遵守基本教学规则,激发其教学创造的冲动。三是开展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教师专业成长标准,引导教师专业成长。四是开展区域性义务教育内涵式均衡发展水平监测体系研究,构建区属义务教育内涵式均衡发展水平监测体系,引导区域内学校的整体优质均衡发展。

价值及意义

所谓价值,就是客体符合主体的要求。当你所选择的行动方式、方法对对象产生真正意义的时候,就具有了价值,反之,则没有价值。课题引领、成长科研、田野研究以及规范精细管理四大策略,分别从课题的组织动员功能、认识功能、附加值放大和管理职责四个角度去整合学校和教师资源,研究教育教学实践问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管理水平,从而使每一位受教育者都受到公平、公正、良好的教育,并因此获得个体纵深的、个性化的发展。这是社会效益的体现,与教育均衡发展的国家意志一脉相承。

从哲学的一般原理出发,价值有社会价值和工具价值之分。工具价值是工具理性的体现。所谓“工具理性”,就是通过实践的途径确认工具(手段)的有用性,从而追求事物的最大功效,实现为某一目的服务的企图。从工具理性来看,四大策略也产生了效能。一是课题引领策略通过研究团队的组建、科研活动的开展,参研教师内在素质尤其是教育科研素质得到整体提升,动手实践能力得到提高,这可以从教师们在教学中的表现和论文的发表、研究报告的撰写等行为中得到印证。二是成长科研解决了参研教师的责权利,引导教师关注教学现场的原生态问题,既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又有助于教师研究生态化的形成,提高教学敏锐性和理性思考力。三是通过田野研究,引发大家对课堂原生态的高度关注,尤其是引导学校和教师转变视角,认真研究他们面前的教学文化,从而萌动文化自觉。四是通过多种量表的构建,整合、吸收、内化了区域教育科研资源和实践智慧,正在形成分层次、分类别、多元化、发展性评价系统。五是工具的开发遵循假设、收集资料、理性架构、验证、修正、实验的科研路径,这对以经验知识为主体的中小学教研人员来讲,不仅仅是一种挑战,同时也有利于克服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盲目性和泛化,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增强可操作性,增进实效性;也不仅仅只是具有实践价值,问时也可能会有理论收获。如果上述各种量表都能够在实践层面真正取得进展,将是教育科研对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质性贡献。

第7篇:智慧课堂研究报告范文

一、确定观察目的和观察点

观前预备会议的首要任务是确定观察目的、观察点。每一次课堂观察都应有目的,观察的目的不同,研究主题、观察点也就不同。观摩式课堂观察的主要目的指向于模仿,科研式观察的主要目的在于理念建构或理念论证,校本式课堂观察的主要目的指向于教学规范落实。我校针对教师课堂上普遍不注重对学生的赏识和激励的现象,开展了“课堂教学评价语言有效性”研究主题的校本研究,主要目的是促使教师锤炼课堂语言,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自主自信地学习,获取成就感、成功感。

研究主题(观察点)的确定非常重要,它为教研组集体研究指明了目标和方向,需要学科组集体商定,慎重考虑。课堂是千变万化的,要将课堂内发生的每一个状况进行细致观察、详尽记录、透辟分析,是不现实的。因此,选择研究主题(观察点)要注意三点:一是要针对学校课堂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贴近教学实际,具有实际意义。二是顾及学校研究的课题,把课题研究植根于课堂,追求教研、科研一体化整合效应;三是选题要做到不大也不小,范围适宜,不因太大而导致观察不细致,也不因为太小而导致观察无实质内容。我校就“教师课堂评价语言有效性”主题,分四个观察组,从“评价语言特点与品质、评价态度与方式、评价时机、评价对象与分布、评价反应与效果”5个维度,13个观察点进行观察,如表一所示。

二、制作观察量表,建立观察小组

预备会议在选定观察点后,第二要务就是制作观察量表以及建立观察小组。有了观察量表,才能确保课堂观察工作顺利完成。常用的记录方法有定量记录方式和定性记录方式,这两种方式要结合使用。如何制作观察量表呢?一般分三步走:一是分层设计。即围绕每个观察点,进一步分析需要记录的具体要素,对各要素进行解构、分类,厘清其主要内容和特征。如要观察“课堂教师语言的内涵和品质”,其要素就可以有语言的准确性与针对性、赏识性与激励性、批判性与导向性、亲和力与感染力等,从这些方面进行分析,然后根据课堂教学的类型和情境设计观察量表。二是试用修正。观察量表制作出来后,必须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看其是否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先在小范围内试用,及时修正后全面推广。三是正式使用。即大面积地用来观察、记录、分析、诊断课堂教学行为。

下面是我校制作的“教师课堂评价语言内涵、品质”观察量表,供大家参考。

事实上,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是无法记录完整的,因此,课堂上要使用录像、录音笔、摄影等现代设施设备,把整堂课教师的语言、行动,尤其是评价语言记录下来,以便于进行细致的数据统计和现象分析,使其更具真实性和说服力。

建立和优化观察组也很重要,要根据教师个人的特点特长,进行优化组合,一般是3人左右,确定能力相对较强者为观察组组长,保证组内有差异,组之间力量尽量均衡。这种同质异构的团队式研究有利于开掘教师个人和团队的智慧,培养团队精神,形成浓郁的研究氛围。

三、进入现场观察、记录

一切准备就绪以后,便可进入课堂现场观察。首先是根据自己观察的重点,选择恰当的观察位置、观察角度,迅速进入观察状态。同一观察组因为任务相同,可以坐在教室的不同位置,选样不同,以获取更多更丰富的信息。如着重观察学生表现的,一般选择比较靠近学生的位置;观察小组合作学习状况的,则选择接近某一小组进行观察。着重观察教师的,则寻找合适的距离和角度观察,千万不能面对教师背影观察。如要观察教师评价语言的话,则尽可能靠近教师一点,便于清晰地记录所听到的一切。观察教师评价语言时,我们同样还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恰当的评价语言能给学生带来启发和愉悦,反之,评价不当,学生会出现异常的情绪和表现,这也是有利于我们观察者判断评价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的。无论选择怎样的位置,都不能影响教师的正常教学和学生的有效学习。

现场观察要根据自己的观察方案和量表有针对性,有重点地记录。记录时要灵活地采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或定量,或定性,尽可能充分地记下最可靠、最有用的信息。旨在获取丰富详实的有效资料,为后续的分析、推论奠定基础。

四、召开分析报告会,进行分析推论

分析报告会实际上就是通常所说的“评课议课”,其流程分成五个板块:一是课后说课。执教老师的课后说课,与课前说课不同,课后说课的重点是围绕观察点说体验、说感受、说得失;二是观点呈现。各观察组组长代表组员,负责汇报本组教师观课后的思考与建议。我们要求将其制作成PPT演示稿,以文字或图表的形式呈现,即由观察到的现象与数据,分析推论出一些结论性的东西,观点要鲜明,辩证思考成败得失,给人以启发;三是互动议课。互动议课是智慧的启迪与分享,每个人的短暂发言,始终紧扣“主题”发挥,思维活跃,能够听到种种“不同的声音”。互动可以是观察组之间,也可以是观察组与执教者之间,彼此相互尊重,相互肯定,大家各抒己见,陈述清楚自己的理由;四是分享收获。每一个组员都要诉说自己在本次活动中的收获,尤其是执教者更要陈述自己新的感受、新的领悟。五是总结评述。主持人进行总结与提升或由学科领军人物进行总评,得出结论,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分析报告会是课堂观察研究活动中的一个关键环节,要突出“研究”二字,讲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由表及里地透视课堂。观察组要在掌握课堂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发现问题,指出对策,由现象到本质,揭示教学的本质与规律。因此这种研究是“真枪实弹”的,火药味越浓,争论就越激烈,效果就越显著;这种研究是“原汁原味”的,是在显微镜下看课堂,看到的是真实生动的、清晰有效的信息,能够让我们不再“雾里看花”,对教师如何规范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具有非常直接的指导意义。

五、撰写观察报告,整理活动资料

课堂观察活动结束后,要及时撰写观察报告,整理好各类资料,做到“活动有痕”,资料完整。

观察报告可以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案例实录式。即将课堂观察的全过程详细而又客观地记录下来,为今后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据。案例内容主要有五项:1.活动背景及主题;2.课前会议,包括观察组分工表、观察量表设计讨论、执教者课前说课等;3.课中观察,包括观察点的选定、课堂教学全程实录、收集或摄取的课堂真实现象或图片信息等;4.分析报告会材料,包括执教者的课后感受与反思、观察组所汇报的观察结果(附上原始记录表)、活动照片等;5.本次观察形成的结论(总结性评述)。另一种是研究报告式。即围绕一个主题,对收集到的材料加以系统整理,分析研究,以书面形式向组织和领导汇报观察情况的一种文稿样式。文稿要对核实无误的数据和事实进行严密的逻辑论证,探明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预测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提示本质性和规律性的东西,得出科学的结论。

第8篇:智慧课堂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教育均衡;义务教育;适应;智慧;理性思考

目前,实现教育公平、推进教育均衡问题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强调公平,强调质量,强调让每个学生得到好的教育、得到适合其自身的教育,成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政策导向和价值追求。教育均衡,挑战的是教育结构性的问题,是对趋于失范的公共教育制度的及时调整和再规范。国家、省市教育部门已经逐步明晰了“走向均衡”的方向和目标,规划出台一系列改革方案和举措,这也带来我们对教育均衡发展的深度思考和无限期待。

一、走向均衡,需要一个适应现实的过程

站在新的改革起点,我们面临新的挑战,教育改革需要顺应时代趋势,更需要适应阶段实际。目前我们的教育发展水平和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公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义务教育的不平衡现象还明显存在。办学条件不均衡、教师资源不均衡、生源质量不均衡,在地区之间,在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不同群体之间存在方方面面的差异,加上原有教育模式、择校方式长期存在,惯性思维和不利影响已经形成,这些都会导致改革路径在现实背景中受到阻碍。

此外,目前涉及义务教育的重要改革实质上还不是完全的、主动的改革,而是作为国家、省市教育整体改革自上而下推出的,很多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在认识上一r不能完全到位,存有偏差,在主观上还存在被震动、被冲击、被改革的感觉,因而也缺乏相应的改革措施,缺乏积极的精神状态。要发挥学校和教师主导改革的核心作用和自觉意识,还需要一个过程。

二、走向均衡,需要一个理性思考的过程

优质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本质要求,是我国推进教育改革的目标取向和策略选择,但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教育的均衡发展是一种高远境界,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辩证地处理好这样几个关系。

第一,“均衡”与“发展”的关系。促进教育均衡,首先要发展。离开发展的基础,没有教育事业发展规模、质量、效益的积累,教育均衡就只能处于低水平的原始状态,要实现教育公平,解决公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也只能是流于形式。只有加快不同区域、不同层面的教育发展,扩大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为社会提供充足的、多层次的、多样化的受教育机会,才是促进教育均衡的首要任务。

第二,“均衡”与“优质”的关系。强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不是把均衡与优质对立起来,更不是追求低水平的均衡,而是达到均衡与优质的和谐统一。在均衡发展的过程中追求优质,才能实现高水平、高层次的均衡发展。强调均衡发展,不是“削峰填谷”,而是“填谷造峰”,只有形成区域协调、布局合理、资源均衡、注重质量的整体发展格局,不断放大“优质教育”,才能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

第三,“均衡”与“特色”的关系。特色是质量的外延,没有特色就没有竞争力。教育个性化,办学特色化,不仅是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实现高品质教育均衡的重要特征。强调教育均衡,不是简单呈现整体划一、千校一面,而是追求有内涵、有品位的多元化、特色化发展。学校需要依据自身特点和实际,不断深化内涵发展,不断丰厚内在底蕴,形成办学的独特风格、鲜明个性和自身优势,给教师和学生留下个性发展的广阔空间,形成各得其所、各具特色的良好局面。

三、走向均衡,需要一个智慧推进的过程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开始阶段,必然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其中 “改革智慧”显得尤为重要,这是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根本前提。

第一,坚持适度超前原则,以示范促均衡。均衡的本质是一种积极的期待,目标指向未来,而发展具有延续性,今天理想的教育,往往是昨天的教育理想,所以我们要在对社会历史全面把握、对现实状态清醒认识和对未来发展准确定位的基础上,以先进的理念、超前的思维科学地规划教育发展方向。均衡发展要把推进名校发展作为智慧选择,要倡导每所学校都志存高远,创建品牌,更要推动现有的名校发挥优势,继续保持高品位、高质量,做到各领,示范辐射,无可替代。虽然原属重点校的政策优势将逐步消退,政府将更多地致力于“填平洼地”“补齐短板”,扶持相对薄弱的地区和学校,但是名校建设依然要靠“内生力”,彰显学校品牌、管理、文化的优势,以超前发展的状态继续引领教育,带动整体。

第二,坚持开放融合原则,以共享促均衡。实现均衡发展,教育的资源共享理念尤为重要。一方面我们要通过区域管理平台实现共享操作,在同一区域内、集团内实现硬件资源、知识资源与人才资源共享,包括各种仪器设备、教学设施和运动场地,包括典型教案、网络课件、备课资源、优秀题库,包括所有的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等骨干教师资源,实现区域内师徒结队、跨校授课、开放课堂及教学成果共享等,完善理念共享、方法共享、成果共享的运行机制。另一方面,充分开放办学理念,积极实现校内外、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机融合,既培养本土情怀,又开拓国际视野,从而获得更多的积极关注和有力支持。

第三,坚持整体优化原则,以督导促均衡。解决教育均衡化问题,需要着眼于整体来考虑,需要制定总体规划、建立统一规则、搭建统一的服务平台,需要制定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标准、指标体系、评估方法以及相应的奖惩制度和督查制度。学校则要按照统一目标整体规划,实行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要在教育方针和政策法规的指导下,针对本校的实际,研究建立具有积极导向性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质量评估体系和标准,建立科学正确的教育工作绩效考核制度等,强调校本发展,强调学校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强调制度、体制、机制的创新,从而有效地实现分区推进,分类扶持,从整体上起到调控和促进作用。

当然,教育改革本身是多种力量的共振,我们在呼唤教育均衡的同时,也需要认识到我们的改革还需要时间和空间,需要一个探索发展、循序渐进的过程。走向均衡,我们已经明晰了方向,对义务教育的理想未来,我们充满期待。

【参考文献】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督导评估研究中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报告2010[M].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2010.

[2]翟博.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理论与实践――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报告[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3]庞丽娟.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6 (2).

第9篇:智慧课堂研究报告范文

一、营造“民主”的气氛――快乐的源泉

心理快乐能使人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对一切充满希望,充满信心,充满创造力。课堂上,学生要尊重老师,老师要爱护学生,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平等、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

刚毕业时,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更为了体现自己的威严,在课堂上板着一张面孔,不给学生一点笑容,这一招真管用,课后学生见了我就像老鼠见到猫,课堂上只有我的声音,没有学生天真生动的笑容、踊跃发言的场面,期中考试成绩可想而知。后来,在学生的读写笔记中看到一段话:“每当物理老师走进教室,我就浑身颤抖,每当物理老师提问我问题,我的大脑一片空白。我多么希望老师课堂上多一些微笑,少一些批评……”我恍然大悟,是自己的故作姿态束缚了学生勇敢率真的品性。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试着走进学生,找他们谈心,课堂上,我试图谈笑风生,用物理史料、趣味物理活动、智力竞赛等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果然拉近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课堂气氛活跃,经常是各抒己见,互不相让,在期末考试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二、创设“生活”情境――快乐的发展

古代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于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加强物理知识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在现实世界寻找生活素材,就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情感。

例如,在讲光的直线传播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用分别带有方形、三角形、圆形小孔的三张白纸发给学生,并提问:太阳光线射过这些小孔在地上会留下什么样的光斑?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这样回答,跟几何图形一样。然后,让学生走出教室,在阳光下观察光斑的形状,结果光斑都是圆形的(也可以在日光灯下观察,结果是细长的光斑)。现象与学生的想象出现了差异,从而造成了悬念,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自始至终带着这个问题主动地去学习。创设这些情景使学生既觉得新奇,又倍感亲切,但就是不知所以然,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就在自己的生活中,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三、加强“自主探究”――快乐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让他们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并从中获取新知,体验尝试成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

例如,在“研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教学中,我们选择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猜想影响因素,再设计检验方式和途径,然后进行实践(实验)检验,最后写出研究报告。教学活动全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特征。

四、体验“成功”――快乐的延伸

心理学家盖兹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体会到所学会的知识是自己“发现”的,自己“创造”出来的,让他们不断地体验成功,不断地收获惊喜。

五、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让学生在评价中快乐成长

人人都希望被别人赏识,对于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课堂上,我把学生当做平等的朋友来对待,热情关心、循循善诱,最大限度地去挖掘学生的优点,进行“激励式”的评价。这些激励式的评语能在学生的内心深处形成一股强大的心理推动力,在潜意识中产生向表扬目标努力的追求,对学习的态度是乐意的、主动的。当学生遇到困难,回答不出问题时,我便说:“你肯定行,再动动脑筋,好好想一想!”如遇到沉默寡言、不愿意回答问题的学生,我更是一次又一次满怀期待地说:“你先试一试,轻轻地说给老师听一听。”“真不错!声音稍微响亮一些,同学们就听到了。”“老师知道你一定行,说得多好、多响亮啊!”这一切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高度尊重,高度信任,学生在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中进行思考和学习,感到学习是一件开心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