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作物缺少磷肥的表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农作物;土壤肥料;推广
中图分类号:S15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632019
1 不良施肥对土壤所产生的影响
1.1 打破土壤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性
在农业的生产过程当中,如果没有采用良好的方式和方法对土壤进行施肥,就会在很大程度上破坏土壤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性,因此对于施肥的方法一定要讲究科学性,例如不能够采用具有重金属原色的磷肥,过多的使用会导致土壤受到污染,破坏原本良好的生态环境。
1.2 使原本优良的土壤成分逐渐丧失
依据对我国的大部分耕地土壤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在这当中全磷元素0.2~1.1g/kg,而这也是最楸曜嫉耐寥篮磷量;当然还有一种土壤含磷量较大的,其表现为有效磷(P)>10mg/kg;还有一种为P
2 有效的使用肥料的方法分析
2.1 科学的使用有机肥料
以牲畜的粪便施肥为例,例如:猪粪当中含有较高的Na/L/K等成分,在腐烂之后适用于各种不同性质的土壤,尤其是对排灌性较强的土壤更为有效,但是,牛粪当中所含有的养分较低,在用牛粪施肥的时候应该将这些牛粪晒干,并在当中加入一定量的草木灰,可以更好的提高牛粪所包含的养分;绿肥的使用,可以有效的增强土壤当中的养分,促进农作物生长过程当中对土壤养分吸收,有效的提高土壤当中不同微生物的活力。
2.2 科学、合理的使用化肥
对于化肥的使用应当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避免大量的、盲目的使用化肥,化肥的用量控制不好,不仅会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一定负影响,还会破坏土壤的结构特点,降低土壤当中一些生物的活力。在化肥当中含有浓度较高的无机盐成分,如果在少雨而又干燥的环境之下大量的使用化肥,则会降低土壤所表现的肥沃程度,进而阻碍农作物的生长,因此,在使用化肥的时候,必须要对土壤的基本性质进行了解,明确土壤当中所缺少的元素,然后在进行适量的施肥调节。要充分了解土壤以及作物的需求后进行施肥,充分掌握化肥以及相关肥料的释放特点,对不同化肥的种类进行区别和有效的选用,合理的配比之后再进行施肥。
3 土壤肥料进行推广做面临的挑战
3.1 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带来的影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作物逐渐在整个经济体系中站住脚跟,许多农民开始有了自主经营的观念,将农业作为自己不断发展和经营的重要主题。在新时代背景下,化肥推广应当适应农业的发展规律,尊重农民所具有的自,并对农民对于这方面的知识进行强化,正确引导其在生产当中合理地选择和使用化肥。
3.2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带来的影响
我国加入了世贸组织之后,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也逐渐提高,国内农作物的发展逐渐延伸到国外的市场当中,进一步加大了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量,对于农作物的产量以及质量来说,土壤的情况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我国在土壤肥料的使用、管理和推广等方面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
3.3 新时代背景下对农作物管理和经营的方式转变所具有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作物不在品种、品质特点还是产业结构上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施肥的质量、手段以及方式也随之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并依据时代的发展进行不断的提高和转变,土壤肥料逐渐在生产过程中产生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促进农作物的稳定、高质量的生长。
参考文献
[1]谢云梦.浅析土肥技术推广中应解决的常见问题[J].农民致富之友,2015(20).
[2]罗艳芹.土肥技术推广中应解决的几个常见问题[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17).
关键词:硅肥;黑皮甘蔗;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在生长阶段,充足优质的养料供给是作物成长的必要条件。对处于生长期的农作物施用大量氮肥等化学肥料,纵然它具有省时省力,且减少了作物的生长周期等优点,同时我们又需要面对一些问题,比如,农作物质量的降低。一个最明显的例子是,当农产品的供应越来越充足的时候,人们又觉得这些东西怎么没有原来好吃了,甚至也比不上原来好看。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关键是农作物营养失衡所致。原来是因为农作物中的营养失衡。此时,就必须要均衡其营养分配比。那么,谁能胜任此项工作呢?许多土肥专家表明了他们的态度,就现在的情况来分析,硅肥可以胜任此项重担,因为它既环保又优质,同时对农作物还能起到较好的调试作用。人们对硅这种营养元素的认识越来越深化,缺硅、补硅、喜硅作物增施硅肥,已成为提高产量、改善品质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
1 黑皮甘蔗与硅肥概述
目前,我国制糖的主要原材料是甘蔗。蔗糖占据了全世界糖总产量的65%,同时,我国的产糖量占80%左右。蔗糖不仅在食品、轻工、化工行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它也是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食品。由此可以看出,甘蔗产业的振兴,对于各个行业的发展都起到一种促进作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也加快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进步。黑皮甘蔗是一种多年生农作物,平均可收获8次,在我国一般以3次为宜[1]。作为一种高光效农作物,黑皮甘蔗具有高光饱和点和光合强度、低二氧化碳补偿点和光呼吸率等优点,所以其产量较高,且蕴涵较大经济效益。
作为继氮、磷、钾之后被权威机构确认的第4大元素肥料的硅肥,既环保又优质,同时对农作物的生长还能起到较好的调节作用,作为一种新型多效能肥料,它不仅可为农作物提供生长所选的各种养料,而且又能用作调理剂,提高土壤性能。硅肥作为一种绿色农业中的优质肥料,其优点很广泛,比如,无味、无毒、无公害、不变质、不流失等。对于喜硅农作物之一的黑皮甘蔗来说,其生殖和营养生长都离不开硅元素的渗透。甘蔗中含有较高的硅元素含量,据权威机构测定,蔗株在其生长过程中对二氧化硅的需求量较高,其总值远远大于吸收的氮磷钾的总量。近些年来,我国黑皮甘蔗产区对于硅肥的补给量不够充足,由此呈现出了产区利用硅肥增量、增产的现象。欧美及亚洲各国,较早地展开了对硅肥的有效利用,并取得一定成果。研究表明,黑皮甘蔗在硅肥的作用下,其产量和糖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潜力,所以,在种植黑皮甘蔗时,硅肥是其首选的高效能肥料。
2 硅肥的施用对黑皮甘蔗生长的影响
如今,硅肥在农作物生长中所体现出来的种种优势引起了各国对它的关注,在一些地区,硅肥的施用已经渗透到农作物种植业中,并成为农作物生长和营养供给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广西省科学硅肥工程技术中心的游建华和陈引芝等人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试验表明,对黑皮甘蔗施用各种种类的肥料,唯有硅肥的效力最为明显,硅肥可使产量提高15%左右。施用适量硅肥的黑皮甘蔗较之施用普通肥料的其他蔗株体现出来种种优势,不仅是在产量、抗旱性、抗逆性上,更重要的是降低了植株病虫害发生的机率。他们为了使这一结论更具有说服力,专门做了对比试验。第1步:实验田地的选择。选取两块土地作为试验点,这两块土地分别是:富含营养成分的番薯地和营养欠缺的黑皮甘蔗地。第2步,施用等量硅肥。通过这些实验步骤,结果显示,两块试验田地中农作物都有不同程度的增产,只是黑皮甘蔗产量大大高于番薯产量[2]。
硅元素是黑皮甘蔗生长过程中的必要营养元素,黑皮甘蔗施用硅肥的增产效果主要表现在增加黑皮甘蔗的叶面积及其指数上,黑皮甘蔗增值与施硅量有差异主要表现为有缓解黑皮甘蔗的病虫害及提高含糖量上,黑皮甘蔗施用硅肥有以下作用:
2.1改良土壤理化性状,提高肥料利用率
硅肥的适量施用,对土壤的改善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它可以降低土壤中铝、铁等离子的活性,然后释放其他氧化物吸收的磷元素,由此可以促进蔗株对磷元素最大化的吸收。同时,蔗株内硅、氮元素的快速代谢可以加速氮元素的循环,从而促进氮肥的有效利用。
2.2 促进黑皮甘蔗个体和群体协调生长,增产效果显著
实验结果表明,镁元素和硅酸大量存在于蔗株叶片上的各个细胞中,尤其是镁细胞和硅细胞,这两种细胞对散射光具有较强的透过量,由此促进了蔗株的光合作用。硅肥的适量施用有效增进了蔗株的生长,尤其对茎围生长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一旦蔗株的茎围增加,群体产量就可增产,这就是硅肥能促进蔗株增产的主要原因。
表1不同处理甘蔗性状及产量比较
处理 株数/(株/平方) 直径/cm 株高/cm 单株重/kg 产量/(t/hm2)
施用硅肥 16.5 2.26 294 1.19 197.4
不施硅肥 15.4 2.09 265 0.98 151.3
数据来源:实验数据整理
从表1可以看出,所有硅肥处理小区增产增值均达到显著水平,且随着施硅肥量增加相对应产量也有所增加。因此,可以认为硅肥对黑皮甘蔗增产是可信的。而且施用硅肥后多数产值均比不施硅肥高,说明施用硅肥能增加黑皮甘蔗的产值也是可信、科学的。蔗田中,施硅肥的黑皮甘蔗株数比不施硅肥多1.0株/m2,直径和株高都比不施硅肥的要高,产量增加46.0t/hm2,增幅达30.59%。进行各地试验的同质检验,发现各小区施用硅肥增产都非常显著。可见,黑皮甘蔗硅肥的施用量与甘蔗的产量成正相关关系。
2.3提高黑皮甘蔗糖分的含量
硅元素可以促进黑皮甘蔗内部的代谢,从而加快糖分的合成,蔗株中蔗糖的形成与各种酶的作用息息相关。硅肥中含有大量农作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农作物一旦吸收了养分,就会形成酶硅复合体,而这恰恰是提高蔗糖含量的一种必要物质,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硅肥的施用促进了蔗株中蔗糖的含量。
从表2可以看出,黑皮甘蔗施用硅肥比不施用硅肥的增产幅度大,含糖量提高6.64%。调查发现,施用硅肥处理的病虫害均低于不施肥,可见施用硅肥可增强黑皮甘蔗的抗病性。因此,在黑皮甘蔗生产中推广应用硅肥是一项投入少、增产增效的重要措施。
2.4增强甘蔗的抗逆性
农作物叶片呈现挺拔、直立的姿态,硅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因为细胞壁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就是硅。农作物中大量的硅能使果胶酸和硅酸密切贴合,从而使细胞壁增厚,强化细胞壁的强度,降低叶片水量的蒸发,所以蔗株茎的承重能力较强,植株也不易倒伏。调查发现,黑皮甘蔗施用硅肥的处理中,植株叶片挺立,光合作用强,收获期茎杆粗,水分多,色相好。可见,施用硅肥可延缓植株衰老,增加植株叶片质量,从而增强植株的光合作用,促进黑皮甘蔗增产,改善品质[3]。
2.5硅肥对甘蔗有促熟作用
多次试验表明,硅元素可以加速农作物的成熟周期,因为大量的硅元素可以把蔗株中的还原糖转成蔗糖,起到催熟作用。
3硅肥对黑皮甘蔗增产增糖的作用机理
3.1硅肥的适 量施用对各营养元素的均衡吸收起到调试作用,把黑皮甘蔗成熟部分中的多种元素转移至其生长部分,加快蔗株中糖分的合成和富集。
3.2硅肥的施 用对植物光合作用和增加叶绿素含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为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能加速蔗株群体、茎围、杆茎、株高的生长,这一切积极因素都为黑皮甘蔗的含糖量增加和产量增加提供了一些有利条件。
3.3硅肥的施 用增加了黑皮甘蔗的维管束数量,这在某种程度上,就疏通了土壤中富含的水分和养分转向蔗株生长部分的输送渠道,一旦它的输送功能得到强化,黑皮甘蔗达到增产增糖的效果就势在必得。
3.4在某种程 度上,硅肥的合理施用能提高蔗株茎中蔗糖合成的速度,更进一步促使叶片中的酸性和中性转化酶的活性得到强化,从而最大化提高蔗株的表现性状和糖分积累系数,最终达到增糖的目的。
3.5据权威机 构多次试验表明,硅元素可以加速农作物的成熟周期,因为大量的硅元素可以把蔗株中的还原糖转成蔗糖,起到催熟的效果,最后可提早收获农作物,这对处于霜冻区的蔗株想达到增产增糖的效果,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
3.6要使黑皮 甘蔗最终达到增量增糖的效果,蔗株少不了吸收一定磷元素,这部分磷元素的出现仍然是硅肥施用的作用结果,因为硅肥促进和提高了磷肥的使用率,把土壤中富含的磷元素活化出来,高效地利用到黑皮甘蔗的生长中去。
3.7硅肥具有 调试土壤,分解利于农作物生长的有机物,环保和遏制病菌病虫害的优点,这一切有利条件为生产高品质的黑皮甘蔗植株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8硅肥的施 用强化了黑皮甘蔗植株的抗逆性。农作物叶片呈现挺拔、直立的姿态,硅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因为细胞壁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就是硅。农作物中大量的硅能使果胶酸和硅酸密切贴合,从而使细胞壁增厚,强化细胞壁的强度,降低叶片水量的蒸发,所以蔗株茎的承重能力较强,植株也不易倒伏,而且降低了病虫害发生的几率[4]。
4 结论
综上所述,即使把黑皮甘蔗置于营养成分欠缺的贫瘠土地,一旦施用硅肥,仍然可以达到增产增量的效果。现阶段,我国还并没有把硅肥施用广泛应用于黑皮甘蔗种植业中,研究学者对来宾、河池、柳州等地黑皮甘蔗应用硅肥的情况进行过调研,结果发现大部分的甘蔗田地中明显缺乏硅元素。目前,在我国南方甘蔗产区,农民们仍把氮磷钾肥作为基本肥料来使用,如此一来就造成了甘蔗地中硅元素的严重缺乏,长此以往,黑皮甘蔗中的含糖量也会下降。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就务必改变以前的施肥观念,定时定量向甘蔗田地施用硅肥,使田地中的硅肥与氮肥均衡配比,提升蔗株中糖分的含量和蔗株的产糖量,如此良性循环,经济效益也会得到很大空间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济宇李宝霞.硅肥发展现状及展望[J].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2010(06).
[2]罗向兴.甘蔗高产栽培技术[J].科技创新导报2012(09).
1农村的主要环境问题
1.1水体污染严重
首先,水体污染主要表现为垃圾对水体的污染。农村由于在环保力量薄弱,资金不足,对于环保的投入不足,难以对垃圾进行整体的处理。各家各户的垃圾随处堆放,在下雨天往往随雨水进入到河流之中,对水质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其次,水体污染主要表现为禽畜粪便以及其尸体的污染。农村每家每户中都有养家禽和家畜的习惯,而禽畜的粪便气味很大,而且很难处理。加上农村的环境设施差,对于这些粪便垃圾的处理缺少规范,农民只能自行处理。而农民对于环保的意识不强,对粪便的处理随意性较强,往往选择将他们丢弃到河流之中,所谓“眼不见为净”。禽畜的非正常死亡,也往往被扔到河流之中。最近闹得轰轰烈烈的黄浦江死猪事件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正愈演愈烈。
最后,水体污染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过程中而产生的水体污染。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农药、本文由收集整理化肥等的大量使用,造成化学物质过剩现象,这些物质随着雨水的冲涮和流动,大量被携带到河流之中,水体中的氮、磷含量大幅度上升,水中的藻类植物大量生殖,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污染对于人类身体健康的影响是致命性的,很多饮用水的水源地或是直接设立在农村地区或是经过河流最终到达水库,而后经过自来水厂的处理进入城市的各家各户。这些饮用水如果造成污染,将会直接或间接的引发人类的身体疾病。
1.2土壤污染日趋严重
农村地区以地谋生,然而在农业种植过程中对土地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造成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其中主要表现为用水方式不当、有机肥投入不足、化肥使用不平衡,造成耕地土壤退化、耕作层变浅,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下降。据有关资料显示,这些不合理耕种方式造成的土壤污染约占土壤污染总量的90%。而氮肥、磷肥等肥料的过量施用都会造成土壤内源污染,带来土壤物理性质恶化,如土壤沙化、板结、土壤自我修复能力变差等,还会引发病虫害增加,抑制农作物对有益营养元素的吸收。
另外,农膜及各种塑料废弃物的白色污染对土壤也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影响。这些塑料制品在土壤中很难分解,自然界停留的时间也很长,一般可达100-200年,造成长期的、深层次的土壤问题,而且废旧塑料物混在土壤中,将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从而导致农作物减产。
农村土壤退化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是土壤环境恶化的综合表征,其中人为原因是造成土壤退化的主要因素。受眼前利益的驱使,人类盲目的开发利用土、水、气、生物等农业资源(如砍伐森林、过渡放牧、不合理农业耕作等),造成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
2治理农村环境问题的措施
2.1加强环保的宣传力度
农民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环保意识十分淡薄,归根结底来说,最基础的措施便是加强环保的宣传力度,培养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在这方面,村委会可以举行环保讲座,在宣传栏上对环保的基础知识进行讲解,或者可以在村子里拉上有关于环保的横幅。有条件的还可以借助媒体这一舆论性强、见效快的手段对人们进行环保教育。总而言之,村委会要动用一切力量来革除陋习,倡导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帮助农民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2增设环保岗位,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农村缺少一个环保的有效措施,很多的垃圾无安家之地,只能四处流浪,正所谓“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因此,村委会要增设环保岗位,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让垃圾有家可以安身,从而能够对垃圾进行分门别类的处理。在这过程中,村委会要将环保问题落实到实处,出台相关的环保制度,对于违反的要进行一定的惩罚,并能够指定环保人员,以保证垃圾有专门的人员进行集中的处理。
在这些过程中必须要注意细节,在机制的设置上必须要体现严谨性的特点,充分考虑到垃圾从产生到处理等各个过程,以保证垃圾在处理过程中的无害性。不同的垃圾要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尽可能的实行再回收,实现绿色化处理。对于垃圾焚烧厂的厂址选择必须要考虑到对村里人可能产生的影响。
2.3加大对农村环境的综合管理和整治力度
对于农村环境的综合整理中要坚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指导方针,实现及时治理、有效预防的目的。在综合整治的过程中要注意对症下药,即要针对问题出现的原因,出台相应的措施。
对于水体污染,村委会在加强对水资源的监管的基础上,要增加对环保资金的投入,并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尽可能的防止人为的污染。减少和消除污染源排放的废水量,全面规划,合理布局,进行区域性综合治理,加强监测管理,制定法律和控制标准,并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着力破除水资源紧缺的瓶颈制约,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保证充足的饮用水。
对于土壤污染,村委会首先要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走农业的绿色发展之路。比如积极推广先进的耕作制度和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农药等,以避免土壤不必要的污染。在操作上,应以土、肥、水为基础,对土壤进行包括有机物、有益微生物、营养元素等在内的全营养施肥,优化土壤结构。这既能为土壤提供保健技术和保健物质,优化土壤系统结构,也能提高土壤系统功能,为农作物的高产创造良好的条件。
2008年上半年,在全球金融危机和粮食危机的大背景下,我国钾肥进口价格急剧上涨,由2007年的240美元/t上涨至576美元/t,增幅达到140%。钾肥价格的暴涨引起国内氮磷肥和复合肥价格的增长,给国家经济和农民收入带来巨大影响。近年来国内钾肥消费量受进口钾肥价格影响显著,因此摸清我国农户的钾肥使用情况,关注钾肥市场变化,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氯化钾作为南方农民多年使用的当家肥料产品,近几年受到价格大幅波动、产品替代以及经营渠道积极性不高等因素影响,市场地位受到冲击。为了客观评估农民及经销商对钾肥的认知程度,及时应对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本研究以我国南方地区钾肥使用与市场需求情况为基础,选取代表性较强的湖南和广东两省进行调研分析,为稳定和恢复钾肥市场供需平衡提供依据。
1调查方法与样本选取
我国土壤结构中钾元素分布不平衡,在我国南方和长江流域广大地区的土壤中普遍缺钾[5],因此其成为我国钾肥主要施用区域。为深入了解掌握该地区钾肥施用的现状及未来趋势。2011年3月选取南方钾肥重点使用地区的湖南和广东两省,开展了针对200个经销商和400个农民的全覆盖抽样调查。其中,经销商调查涉及湖南省和广东省的40个县;农民调查主要涉及湖南和广东两个省的种植大户。本次调研采用随机抽样的调查方式,以电话调查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形式展开。
1.1作物品种样本选取
为了增强调查监测点的针对性,真实反映广东和湖南两省农用钾肥使用变化情况,分别选取两个省代表性较强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各一种作为调查标的作物。
根据对2008年广东和湖南两省农作物播种面积情况分析[6],两省水稻(稻谷)播种面积比重分别达到52.0%和44.2%,因此,选取水稻作为粮食作物标的作物。
经济作物因湖南省的棉花播种面积和比重均高于其他作物;广东省的花生比重最高、甘蔗次之,但甘蔗比花生施用钾肥需求和市场影响方面更为重要[7],因此湖南、广东两省分别选取棉花和甘蔗为标的作物。
1.2钾肥用户样本抽选
按照重点县经销商和种植大户为主的原则,确定调查样本总量为湖南省100个经销商和200个农民,广东省100个经销商和200个农民。
经销商每省抽样设计为100个样本点,每5个样本点组成1个样本群,即每个县调查1个县级批发商、2个乡镇的4个乡镇零售商。
农户调查样本中,每省抽样设计为200个样本点,根据样本层抽样原则,两省分别确定20个县、40个乡镇作为基础样本点。在每个县的2个被选中乡镇中,按照随机抽样原则选取1个乡镇,调查10
户农户,最终每省形成200个农户调查样本。
根据统计学对样本数量的确定算法:n=Z2×p×(1-p)/e2其中,n为所需样本数,Z为置信度,p为总体的标准差,e为调查中的允许误差率,根据以往调研经验其置信度为4.6,总体的标准差要求在95%,允许误差率为±5%,最终得出两省农户样本合计总量为400份。
1.3调查问卷样本基数
为确保采集的问卷具有代表性,经销商调查样本基数为300个/省,农民为600个/省。采取对同一省选择不同渠道多个单位、不同的人次进行问卷调研,最终确定两个省共计600份问卷样本。
2调研数据分析
2.1湖南、广东钾肥使用情况
由国家有关统计年鉴可以看出[6,7],湖南、广东两省的钾肥施用量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其中2010年的湖南钾肥施用量为39.6万t(折纯)、广东46.1万t(折纯)。钾肥施用品种方面,粮食作物以施用氯化钾为主,而经济作物多选择硫酸钾。但是,根据土壤养分平衡法计算,湖南、广东两省钾肥潜在需求量却远大于实际施用量。土壤钾素亏缺成为我国土壤营养元素构成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制约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据统计,湖南省水稻需钾(K2O)量约185.19万t,广东省水稻需钾(K2O)量约73.50万t。
稻—稻生产体系是中国南方重要的生产体系,但大多数稻—稻生产体系处于负钾素平衡[8]。因此在稻—稻生产体系中合理施用钾肥,是提高水稻单产、改善稻谷品质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据统计,湖南省棉花需钾(K2O)量约2.15万t。棉花属喜钾作物,适宜的钾营养是其高产、优质的保证。大量研究证明,棉花在进入大量结铃期后,如果土壤速效钾供应不足或根系的吸收功能急剧衰退,均会导致产量和纤维品质的下降[9]。据统计,广东省甘蔗需钾(K2O)量约62.73万t。甘蔗由于自身植株高大、生育期长、产量高,故所需肥料比小麦、水稻、玉米等禾本科作物多。甘蔗吸收的钾素养分比氮素、磷素养分多,属喜钾作物。甘蔗施用钾肥除提高产量外,同时还具有提高甘蔗锤度、增加含糖率的显著效果[10]。
2.2湖南、广东钾肥市场情况
2.2.1对钾肥施用的认知
以“氮、磷、钾”为核心的化肥,被称为“粮食的粮食”,特别是钾肥,是我国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基本物质资料,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农产品品质、提高作物抗逆性,而且通过平衡施肥、科学配比,还可以有效提升氮、磷肥料利用效率[11]。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必须平衡施用一定数量的钾肥。研究表明,随着氮、磷、钾养分配比的逐步改善,作物产品品质相应提高。
针对农民的调查显示(表1),湖南、广东两省受访者多数认为需要直接施用钾肥。认为施用钾肥有效和非常有效的农民占到40%以上,认为不需要直接施用钾肥的农民还有20%~30%,认为无所谓的有20%~30%。值得注意的是,湖南有31%的受访农民认为“不需要”。相比之下,广东省农民对于单独施用钾肥的认可度较高。
对直接施用钾肥必要性的认知方面,湖南和广东两省经销商存在明显不同的倾向性(表1)。湖南认为比较有效和非常有效的经销商占59%,而广东仅占22%;两省认为直接施用钾肥基本没必要的比例相同,均为21%;广东约有57%的受访者认为直接施用钾肥的“效果一般”。湖南省经销商对于单独施用钾肥的认可度较高。
针对如何补充钾的问题,选择施用“复合肥”的湖南和广东受访农民比例分别为45%和53%。这或许可以说明农民为何看淡直接施用钾肥的必要性原因。
2.2.2对钾肥品牌的认知
目前,世界主要钾肥生产国为加拿大、俄罗斯、白俄罗斯、德国和以色列等。其中,加拿大为世界上最大的钾盐资源国、生产国和出口国,俄罗斯为世界第二大钾盐生产国[12]。
在湖南和广东两省钾肥同类产品中的调查显示(表2),湖南和广东受访农民认为加拿大钾肥是好品牌的比例达到75%和61%,体现了加拿大钾肥在农民心中的较高地位。97%的经销商表示经营加拿大钾肥的主要原因是“当家肥,农民点名要”和“质量好”,其中选择“农民点名要”的比例占到50%以上(表3)。
2.2.3对钾肥价格的认知
中国化肥进口商与国际供应商举行的钾肥价格国际谈判最终敲定[13],2011年下半年中国进口钾肥新到岸价为470美元/t。这一价格与2010年相比,每吨上涨70美元,涨价幅度达到17.5%。
根据中国农资流通协会“全国农资市场监测信息系统”的监测数据(图1)可以看到从2006年到2011年上半年钾肥价格的变化曲线。钾肥价格在2008年快速上涨,涨到每吨4850元的价格高位之后,开始一路下滑到2009年11月,达到了谷底,其中低端价格为2300~2400元/t。从2009年底到2010年初,钾肥价格有所反弹,稳定在2800~2900元/t。而3月份以后受到恶劣气候的影响,各肥种需求低迷,钾肥由于一些贸易商和生产商的销售策略,稳定了一段时间,但是到了6月底仍然跌至了谷底。而到了7、8月份,随着秋季用肥市场的启动、复合肥生产高峰的到来,需求快速增长,价格开始快速反弹,价格逐步回升到了年初的价格,通过观测发现,2010年全年钾肥价格均线保持在2600~2700元/t,上下浮动基本保持在10%左右。2011年起钾肥价格开始稳步提升,据最新监测数据,进口氯化钾港口批发价为3300元/t。
调查显示(表4),湖南近60%经销商和50%以上农民认为目前钾肥合理价位为每袋(50kg)低于140元,相当于2800元/t。在广东省,接受140元/袋价位的农民和经销商比例均提高到70%以上,反映了广东市场对钾肥价格的接受能力略强。调查期间,湖南和广东终端钾肥零售价目前普遍在每袋140~160元区间内,农民对价格基本接受。
湖南、广东两省经销商和农民能接受的钾肥价位略有差别,可能与两省种植结构有很大关系,湖南以水稻种植为主,经济作物少,种植收益较小;而广东以香蕉、荔枝等经济作物种植为主,种植收益高,对质优价高的钾肥接受力相对较强。
2.3钾肥经营和消费趋势
由于国产钾肥资源条件的限制和进口钾肥价格的不断攀升,我国钾肥经营和消费趋势也在发生着变化。钾肥的经营逐步围绕着经济规律来实现它的价值与供求关系。此次调查对购肥场所、时间选择、经营渠道、备货情况、产品推广及农化服务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2.3.1购肥场所、时间选择
根据农户的调查问卷,农民的主要购肥途径是乡镇经销商,其次是县级经销商。由于本次调研农户多为种植大户,购肥量较大,因此倾向于选择可信度高的县级和方便购买的乡镇级门店购买化肥,选择村级经销商的农户相对较少;另外,工厂直销及合作社团购也成为种植大户购肥的新趋势。
对于购肥时间,经销商和农民基本一致,经销商略微提前1~2个月。一般上、下半年各有一次高峰,上半年在3~5月份,主要是水稻、柑橘、香蕉等农作物的底肥;下半年在9~11月份,主要是晚稻底肥、果树等作物的追肥及底肥。走访中发现,农民购肥习惯正在发生变化,集中购肥农户越来越少,而随用随买的农户逐渐增多。
2.3.2经营渠道、备货情况
在调查期间,湖南已经进行钾肥备货的受访经销商40家,其中经营加拿大钾肥的37家,占92%,其次为红色俄罗斯钾肥(KCl)、硫酸钾镁(K2SO4)和其他品牌白色钾肥(KCl)各一家。广东已经进行钾肥备货的受访经销商39家,其中经营加拿大钾肥的28家,占72%,其次为经营红色俄罗斯钾肥的4家,占10%。
从经销商备货量来看,加拿大钾肥备货量在100t以下的经销商占比为湖南84%、广东75%;备货量在100~500t的经销商数量,湖南4家、广东5家;备货500t以上的两省都只有2家。尽管受访对象均为县乡级经销商,经营规模较小,但与其全年经营量相比,钾肥备货量普遍较小,也反映了经销商对钾肥的信心并未恢复。
2.3.3产品推广及农化服务
在钾肥产品市场推广方面,湖南和广东省经销商一致认为“降价促销”为最有效的推广方式,持此观点的受访经销商占比为58%(表5)。这反映了钾肥产品知名度高,对宣传推广需求不强烈,价格变化对经销商和农民非常敏感。
湖南、广东两省农民倾向选择的农化服务内容有所不同,湖南农民最愿意接受“农化讲座”,其次是“上门指导”;广东农民则首要选择“上门指导”,其次是“测土配方”(表6)。通过访谈发现,由于湖南省农技推广部门已在全省大力推广了测土配方活动,农民对企业开展“测土配方”服务的需求已经相对较低。
2.4面临的主要问题
2.4.1农民对钾肥施用的误解
在有机肥、农家肥使用量不断减少的情况下,
有些地区农田钾素亏缺严重[8]。根据最小养分律理论,决定作物产量的是由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小的有效植物生长因素决定的。因此,在土壤钾素缺少的情况下,氮肥和磷肥的过量施用并不能提高产量,相反还会增加农业生产成本,造成土壤污染。随着农业的迅速发展,土壤中钾的支出在增多,使用钾肥的作用也会更加明显。
钾肥可以提高作物品质,还能增强作物的抗虫害、抗冻害和抗不良土壤环境的能力。目前农业生产中化肥的投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仍存在不合理性,最突出的是氮、磷、钾肥施用比例不合理,科学施肥发展的空间还很大。大多数农民认为单独施用钾肥效果不明显,甚至有些农民认为作物不需要钾肥,这可能与目前宣传推广工作不够有关。
2.4.2产品存在被替代的风险
在我国钾肥只有20%直接作用于庄稼,主要是广东、广西、湖南、海南等南方缺钾地区的农户直接购买使用。其余有70%都是进入复合肥厂,成为生产复合肥的必需原料。
针对目前传统意义的钾肥是否会被替代的调查显示:湖南经销商认为会被替代的比例为35%,认为不会被替代的比例为37%,说不清的比例为28%。表明经销商对钾肥产品前景信心不足。
在可能替代氯化钾的产品方面,受访经销商首选复混(合)肥,其次为硫酸钾镁。按照选择频数分析,湖南经销商选择BB肥的比例为60%,其次是复混(合)肥的比例为25%,选择硫酸钾镁的比例为11%。广东受访经销商首选“复混肥”,频数比例为59%。
从农民方面来看,针对如何补充钾的问题,选择施用“复合肥”的湖南、广东两省受访农民比例分别高达45%和53%。这可以说明以多元素肥料替代单质钾肥的趋势不容忽视。
2.4.3经营渠道阻力逐渐增大
从调查来看,尽管进口钾肥在农民中具有很高的认可度,但受到替代产品冲击及经销商利润空间极大压缩的影响,经销商推广钾肥的意愿正在下降,既不愿意放弃钾肥的经营,又没有扩大销量的动力。销售渠道的阻力不但显著影响产品的当期销量,而且对于该产品的发展前景有着不利影响。
分析10年前美国二铵在北方市场的遭遇,由多年的当家二铵品牌、经销商开门必备产品逐步边缘化,到现在基本退出了市场。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国产二铵及复合肥的快速替代;二是各级经销商利润空间被极大压缩。其教训对于进口钾肥具有借鉴意义。
3结论
在农产品价格上涨、各种农业补贴增加及地方政府抛荒、罚款等措施的影响下,农作物种植面积得到维持或略有增长,同时对肥料的需求也会维持在一定水平或稳步增长。针对农民的调查发现,钾肥价格回归理性促进了农民需求量的回升,但受替代产品的冲击,农民购买肥料的可选品种增加,对钾肥的依赖程度下降。在对钾肥偏好方面,种植大户强于小农户,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户要强于种植大田作物的农户。在购肥习惯方面,农民更多由集中一次性购肥转向随用随买,旺季效应有所下降。
关键词 玉米;低产原因;增产栽培技术;武陵山区
中图分类号 S513.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7-0062-03
近年来,随着农产品加工业和畜牧、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玉米作为一种具有较高转化增值潜力和高功能营养价值的原料型农产品,受到了养殖和加工业的高度重视,玉米需求量逐步攀升,价格也在逐步提高。玉米是武陵山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农民发展养殖业的主要饲料来源[1]。笔者通过近几年的深入调研,发现武陵山区玉米生产中存在许多制约因素,使其单产不高,生产面积呈逐年下降趋势。一方面由于自然生态环境恶劣,土壤瘠薄、季节性缺水是造成玉米低产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政府发展特色产业,导致其与粮食生产争地的问题;此外,随着打工经济的兴起,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劳动力资源不足、素质不高,对技术运用的重视程度不够,同时在玉米生产上投入不足,栽培管理落后,玉米产量低、质量差,严重防碍着武陵山区社会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为此,笔者探讨分析了武陵山区玉米低产的原因,总结了玉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玉米生产增产关键栽培技术和抗旱节水栽培技术,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1 武陵山地玉米区生态特征
1.1 自然条件
武陵山区包括湘、鄂、渝、黔4个省部分山区,其中有湖北省西南部的恩施自治州、长阳县、五峰县;重庆市渝东南地区;湖南省的湘西州,及张家界、怀化市部分地区;贵州省的铜仁地区。全区地貌基本特征为阶梯状喀斯特地貌,耕地多为坡地、山间平槽地和山顶平地,立体农业气候特征明显。该地区具有典型的季风性山地湿润气候特点,冬少严寒,夏无(少)酷暑,雾多湿重,常年阴雨寡照,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四季分明。全区年日照时数为1 160~1 600 h,海拔70~1 800 m,年平均气温7.8~19.4 ℃,平均相对湿度85%,年降雨量1 118~1 900 mm,无霜期200~300 d,大部分地区在230 d以上,小气候特征表现为垂直差异突出,农作物生长期间灾害性气候和病虫害频发。
1.2 土壤类型
1.2.1 红壤。红壤是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具有高度风化淋溶特征的土壤,形成红壤、赤红壤和砖红壤。一般土层深厚,心土层以红色为主。土壤质地黏重,结构性差,结构紧实,通气透水性差,土壤盐基饱和度低,酸性强,pH值(酸碱度)在4.5~5.5。由于土壤中游离氧化铁多,在酸性条件下活性高,致使有效磷缺乏。因此,生产上常用“黏、酸、瘦、缺磷”来概括红壤的肥力特征,这与其所处的优越气候条件形成巨大反差。
1.2.2 黄壤。黄壤与红壤同处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但黄壤分布区温度偏低,雨水更充沛,云雾多,空气湿度大,光照弱。心土层呈黄色或棕黄色,土壤交换性盐基大量淋失,土壤呈酸性或强酸性,pH值为4.5~5.5,一般黄壤的保肥力高于红壤。黄壤区气候较红壤区冷、湿,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因此,黄壤的有机质和氮素含量高于红壤,但有机质的矿化率较低,供氮水平并不高。土壤无机磷仍以闭蓄态磷和铁磷为主,有效磷普遍缺乏。因此,大部分黄壤也存在“黏、酸、瘦、缺磷”的问题。
1.2.3 紫色土。紫色土是湿润热带、亚热带地区由紫色岩层发育而成的幼年岩性土。由于所处地形以丘陵、山地、坡地为主,土壤侵蚀严重。因此,在坡地中上部往往形成土层薄、粗骨性强(夹有较多泥岩风化碎屑,群众称为“石骨子”)、有效养分缺乏、保水耐旱性弱的生产问题。紫色土壤的保肥力较强,缓效钾和速效钾大多较丰富。但紫色土的生物积累弱,有机质和氮素含量较低,尤其是坡地中上部的粗骨性紫色土更为缺乏,往往成为作物营养的突出限制因素。紫色土可分为石灰性紫色土、中性紫色土和酸性紫色土3种类型,pH值为5.5~7.5。由于紫色土自然肥力优于黄壤、红壤、砖红壤,因而紫色土就成为武陵山区最宝贵的旱作土壤类型之一。
1.2.4 石灰(岩)土。石灰(岩)土是热带、亚热带湿热条件下,由石灰岩溶蚀风化残积物形成的钙饱和岩性土。主要分布于红壤、砖红壤区的红色石灰土和黄壤区的黄色石灰土。该类土壤一般含有残余碳酸钙,盐基饱和度在90%以上,pH值为6.5~8.5,普遍存在“薄(土层)、黏(质地)、瘦(矿物养分缺乏)和干(普遍贮水量小和母岩溶蚀漏水)”的生产问题。
2 武陵山区玉米低产的主要原因
2.1 季节性缺水,自然灾害频发,玉米高产稳产性差
武陵山区全境处于亚热带范围内,受季风影响,气候温暖湿润,雨热同期,有利于玉米生长,年平均降水量的70%~80%集中在4—10月,基本上与玉米生长季节一致,但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并且由于季风的影响,在年季之间有较大变化,反映在玉米生长季节雨期的长短及其热量、雨量具有不稳定性的特点。因此,经常出现干旱、洪涝、低温、霜冻等主要气象灾害。其中旱灾尤为频繁,伏旱、秋旱更为严重,直接威胁玉米增产增收。玉米是旱地作物,无灌溉条件保证,多靠雨养,武陵山区多为坡地槽田,保水保肥能力差,干旱已成为影响武陵山区玉米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
2.2 土壤瘠薄,肥料投入不合理
武陵山地土壤类型为黄壤、红壤、紫色土、石灰(岩)土,具有“黏、酸、瘦、缺磷”的特性,土壤瘠薄,肥力低下。据20世纪80年代恩施州土壤普查统计,全州肥沃高产田仅占20%,中低产田占80%,从养分角度看,普遍缺氮、缺磷土壤占50%,缺钾土壤占40%,土壤有机质低于1%的耕地占30%。近年来,由于生产上使用氮、磷、钾肥比例严重失调,长期偏施氮肥,土壤速效钾呈普遍下降趋势,特别是长期以来未注重微肥的补充,土壤中原有的微肥资源已接近枯竭,现已出现因缺少微肥而大面积减产甚至失收的现象。据调查,缺微肥的作物有玉米、水稻、油菜、茶叶、柑橘等,尤以玉米为甚。
2.3 病虫害防治不及时,技术落后
武陵山区玉米病害以纹枯病、大斑病、小斑病、穗腐病为主,个别品种和局部地区的青枯病、锈病危害严重。2008年以来,玉米灰斑病在高山地区大面积暴发,造成玉米减产严重[2]。虫害前期以地老虎、弯刺黑蝽、蛴螬、金针虫为主,中后期以玉米螟、蚜虫、螨类为主,局部地区的粘虫、蝗虫、黄伟球跳甲危害严重。玉米病虫害防治不及时,技术落后。主要表现在:一是病虫测报手段落后,测报人员和测报网点少,监测的作物种类不多,测报的防治对象狭窄,在草害的防治预报上还是空白;二是病虫害情报传递途径不畅通,农民及时获得的防治信息过少;三是防治方法不科学,尤其是用药不合理,施药器具落后;四是过去好的防治技术丧失,新的防治技术推广难。因此,武陵山区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上普遍存在农药施药量过大、有效利用率不高、防治不及时、防治效果低等问题,与我国提倡的“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物保护方针相差甚远。
2.4 生产管理粗放,技术集成度不高
武陵山区玉米主产区基础条件差,管理粗放。目前该区玉米主产区平均有效灌溉面积不足10%,旱地多数无法灌溉,玉米多靠雨养。此外,施肥水平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9.2%,部分地方还有“卫生田”(不施化肥),土地生产效率不高。与此同时,由于农业投入产出率低,对农业生产重视程度不够,先进实用的生产栽培技术推广覆盖度低,集成配套性差。
3 主推技术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种植密度偏低
据生产调查,玉米种植密度普遍偏低,在武陵山区乃至西南地区玉米种植密度一般为3.75万株/hm2左右,稀植大穗是广大农民的种植习惯。限制密度提高的主要原因是:一是间套种植为了实现季季平衡增产,行距普遍在85~100 cm;二是耕作栽培粗放,加之土壤质量差和季节性干旱频繁和农民粗放的“挖窝点播”方式,缺苗断垄严重。
3.2 地膜覆盖栽培
由于季节性干旱日益频繁和山区玉米的生产需求,从1985年开始,地膜覆盖栽培面积逐年增加,玉米主产区达到40%以上。而限制地膜覆盖栽培进一步扩大的主要原因是:一是农膜价格上涨,农民对粮食生产的投入积极性下降,武陵山区多是贫困地区,地膜覆盖栽培的进一步推广受到购买能力的极大影响;二是在低海拔地区,玉米生产后期高温干旱严重,土壤温度和湿度调节困难,导致地膜玉米根系早衰,出现高温干旱年盖膜减产的现象。
3.3 育苗移栽技术
玉米育苗移栽技术是武陵山区玉米生产上推广最成功的栽培技术之一。从1986年开始,到1997年推广面积占到玉米面积的60%以上,但是2000年以后逐年下降,主要原因是农村劳动力资源不足,传统的育苗移栽技术费工、费时。
3.4 间套种植技术
武陵山区玉米间套种植技术最高年占玉米播种面积的70%左右,近年由于农村劳动力锐减,部分地区产量低、品质差的小麦和栽收费工的甘薯面积被调减,玉米间套种植面积呈急剧下降趋势。
4 简化增产关键栽培技术
玉米是武陵山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近年来,玉米在育种研究、栽培耕作和加工利用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依托科技进步,在生产上,通过良种、良法、良壤、良制组装配套,创造了许多高产田、百亩方。认真分析其高产成功经验和技术路线,主要是在选用耐密、多抗、高产品种基础上,集成推广了简化增产的关键栽培技术。
4.1 育苗移栽技术
武陵山区玉米生产用地土壤“酸、黏、瘦、薄”,玉米直播深浅不一,出苗不整齐,田间管理“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难以壮苗健株夺高产。育苗移栽技术可确保玉米一次性实现苗全、苗齐、苗壮,但是传统的肥球育苗、方格育苗等技术,手工操作费工,移栽费力,集约化程度低。为了适应农村劳动力减少的生产现状,可针对不同土壤生态特点,选择推广软盘和营养钵等简化高效的育苗移栽技术。
多年实践证明,育苗移栽对玉米尽旱封行形成冠层,利用生长前期光热资源,以及与地膜覆盖结合提早播种,避开秋雨早霜危害,对实现高产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育苗,使玉米的播种、出苗和幼苗期管理在苗床中进行,操作方便,可控性强,避免干旱、低温霜冻对苗期的危害。可以根据前茬作物的生育状况安排适期播种和移栽,缩短与前茬作物的共生期,缓解共生期中争光、争肥、争水的矛盾,有利于保全苗、争齐苗、育壮苗,也缓解了由于前茬作物的边际优势对玉米苗期荫蔽导致的茎基部节间较长、秆不壮易倒伏的问题,能明显地增强植株的抗倒伏能力。
4.2 规范间套作种植技术
人多地少和生态条件明显差异共同决定了玉米间套方式的多样化。建立规范的间套种植技术是玉米高产的基础。主要的间套作种植模式有以下几种。
4.2.1 麦/玉/红薯(豆)—菜。适宜低山地区推广,厢宽170 cm,小麦播幅85 cm,预留空行种植2行春玉米,3月下旬育苗移栽,密度为5.25万株/hm2,小麦收获后栽播红薯,玉米收获后种蔬菜。
4.2.2 薯/玉/菜。适宜海拔800~1 200 m的高山地区推广,厢宽160 cm,冬播2行马铃薯,行距30 cm,预留空行120 cm,春季移栽2行玉米,密度为5.25万株/hm2,马铃薯收获后种蔬菜;在1 200 m以上地区推广厢宽130 cm,冬播2行马铃薯,春季移栽2行玉米,密度为6.00万株/hm2,夏栽6行青包菜。
4.2.3 薯/玉/红薯—菜。适宜海拔低山地区推广,马铃薯于12月下旬至1月上旬保温育芽,2月上旬移栽,宽窄行套种,宽行中开沟垄作马铃薯,垄宽70 cm,垄上定植2行,窄行40 cm,株距25 cm,预留90 cm套作玉米,玉米于3月上旬育苗,3叶1心时移栽于预留行中,双行移栽,窄行40 cm,株距24 cm,红薯于马铃薯收后大垄双行种植,垄宽90 cm,垄高40 cm,交叉错窝栽植,株距20 cm,8月上中旬收获玉米,及时种植蔬菜。
4.2.4 玉米/魔芋。适宜海拔1 200 m以下地区推广,行比1∶4,种1行玉米套作4行魔芋。玉米行距210 cm,株距20 cm,密度为2.325万株/hm2。魔芋种2垄,大行距50 cm,垄面窄行距30 cm,株距40~50 cm,错穴播种。
4.3 种植密度合理调控技术
影响玉米种植密度的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有4个方面:一是气候因素,包括光、温等资源;二是土壤环境,包括水肥条件;三是品种特性,包括耐密、抗倒性及抗病性;四是耕作制度和播种等栽培技术水平。根据这些因素的现实情况,合理安排种植密度,可以取得最佳效果。
4.3.1 气候因素。玉米属喜温、短日照作物。光照充足、水热条件好能促进玉米的生长发育。高海拔地区因气温较低,玉米生长缓慢,植株较矮小,适宜密度范围要大于低海拔地区;春播玉米,由于前期气温较低,生长速度较慢,植株较矮健,种植密度要大于夏播玉米。水热条件好的地区适宜密度范围要大于干旱瘠薄地区。
4.3.2 土壤环境。玉米植株高大,根系发达,单株合成积累的干物质较多,且生育期间多处于高温季节,耗水、耗肥量大,土壤肥力和施肥水平较高,能较好地满足其生长发育的要求。土层较深厚、土质较黏重的土壤,保水、保肥和供水、供肥的能力较强,种植密度可大于土层较瘠薄、土质偏砂的土壤。因此,根据土壤环境,特别是坡耕地土层厚度,确定武陵山区种植密度,切忌盲目增大种植密度。
4.3.3 品种特性。品种不同,其生育期的长短、植株的高矮、单株生长量的大小、耐密抗倒性的强弱以及叶片配置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要根据品种特性,确定与之相适宜的种植密度,才能发挥不同品种的产量潜力。一般生育期较短、植株较矮小、茎秆坚韧性好、耐密抗倒性较强的品种,种植密度宜增加,反之则宜偏小。目前,在武陵山区及西南地区推广应用的玉米品种,多数具有1.5万株/hm2左右的密度增加潜力。
4.3.4 耕作栽培水平。适宜的栽培密度范围,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相对的,要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变、耕作栽培的进步,收获产物和目标产量的要求,不断变化和发展。间套作种植的密度要小于净作条件下的密度,一般随着间套种植的行距扩大而降低。根据恩施州农业科学院的试验结果,在1.7 m宽行距间套作条件下籽粒高产的最大叶面积指数为4.5左右,密度为5.4万株/hm2,最大叶面积维持期15~20 d,成熟时保持叶面积指数在2.0以上,较有利于实现高产和稳产。
4.4 高效配方施肥技术
施肥是玉米增产的关键技术[3-5]。施肥量、施肥方法、施用时间关系到充分发挥肥效,避免有效养分的流失和浪费。以红壤、黄壤和紫色土为主的武陵山区,土壤养分含量的总趋势是普遍缺氮和磷,大部分土壤缺钾和微量元素。据研究,当土壤中速效养分含量中的碱解氮低于20 mg/kg、速效磷低于10 mg/kg、速效钾低于50 mg/kg时,玉米生长发育将受到严重影响,此时增施氮、磷、钾肥,有显著的增产效果。玉米一生中吸收的氮肥最多,钾肥次之,磷肥较少,而玉米在不同的生育期,对氮、磷、钾的吸收是不同的。研究表明,玉米苗期对氮的吸收量较少,只占总氮量的2.14%,拔节孕穗期吸收较多,占总量的32.21%,抽穗开花期吸收占总量的18.95%,籽粒形成阶段吸收占总量的46.7%。70%的磷素在抽穗前已被吸收。玉米对钾素的吸收,70%以上在抽穗前已被吸收,剩下的30%在抽穗受精时吸收,因此钾肥一般要在生育前期施用。玉米对氮、磷、钾吸收数量受土壤、肥料、气候及种植方式的影响,一般每生产100 kg籽粒,需要纯氮2.5~4.4 kg、五氧化二磷1.15~1.60 kg、氧化钾3~4 kg,氮、磷、钾比约为2∶1∶2。目前,国内正在进行缓释肥研究和试验,可降低劳动强度,提高肥料利用率。
4.5 抗旱节水栽培技术
干旱是玉米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关键期降雨的均匀度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质量[6]。目前,武陵山区玉米水分利用效率不到0.70 kg/m3,与发达国家2.0 kg/m3相差1倍多。抗旱节水栽培技术是武陵山区玉米耕作栽培的关键。坡耕地玉米需水特性:一是播种与出苗期(4月下旬至5上中旬)需水较少。该阶段经历种子萌发、出苗及苗期生长过程,此期土壤水分状况对出苗能否顺利及幼苗壮弱具有决定性作用。二是拔节期(5月中旬至6月上旬)需水增多,是玉米快速生长期,正值武陵山区汛期,要防止玉米徒长。三是孕穗期(6月中旬至7月上旬)为玉米一生需水最多的阶段。此阶段正是武陵山区伏旱季节,俗称“卡脖旱”,是玉米抗旱关键时期。四是灌浆期(7月上旬至8月上旬)为玉米一生需水较多阶段。此阶段是武陵山区秋旱季节,俗称“秋老虎”,也是玉米抗旱关键时期。五是玉米成熟阶段需水较少。
4.5.1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是使用聚乙烯塑料薄膜作为覆盖物的一种早熟、高产、优质和保护性栽培技术。具有保湿增温、促进养分转化、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和防除田间杂草的作用,增产增收效果显著。现已在高寒、冷凉、干旱地区大面积推广,并逐渐向丘陵和平原地区发展,玉米覆膜栽培前景看好。
4.5.2 玉米垄播沟覆秸秆还田耕作技术。针对传统的旱坡地耕作技术秸秆还田操作困难,且秸秆还田后坡地土壤湿度小、秸秆难以腐熟的问题,同时造成坡耕地水土加剧的现状。据四川省农业科学院2003—2008年的定位监测和多点试验,研究并提出了垄播沟覆秸秆还田耕作技术,该技术抗旱增产的原因:一是通过垄作增厚了小麦和红薯种植区的土层,提高了抗旱能力;二是增大了垄沟容积,能最大限度地把自然水集蓄于玉米种植垄沟内;三是秸秆覆盖减少了水土流失,抑制了土壤蒸发,保住土壤水分;四是通过填埋还促进了旱坡地秸秆还田腐熟,培肥地力[7]。
4.5.3 膜侧集雨节水技术。该技术的关键是改80 cm幅宽地膜覆盖大垄双行玉米为40 cm,在行间实行膜际栽培,并组装集成“沟施底肥、小垄双行、待雨盖膜、膜际栽苗、交替用水”等关键技术,达到集雨节水高产的目的。该技术节水增产的原因:一是能有效集蓄盖膜后降水,通过间隙性降水与干旱使玉米根部处于干湿交替环境,有利于促进根系发育,使根量增加和根活性增强;二是有利于降低根部高温危害,维持生长中后期根系正常生长所需的温度,可极大地缓解全垄覆盖玉米后期早衰的问题,延长籽粒灌浆期[8];三是降低成本,用膜成本降低40%~60%,减少全膜覆盖引苗出膜的用工;四是可再利用,减少残留,降低“白色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5 参考文献
[1] 胡瑞法,ERIKA C H MENG,张世煌,等.中国玉米研究的优先序[J].中国科学基金,2003(5):273-276.
[2] 李少昆,王崇桃.中国玉米生产技术的演变与发展[J].中国农业科学,2009,42(6):1941-1951.
[3] 徐祥玉,彭成林,袁家富,等.秭归县玉米产量及施肥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7):59-62.
[4] 宋庆昇.山区玉米高产配套栽培技术[J].贵州农业科学,2004,32(5):74-76.
[5] 官成贵,杨新笋.湖北省玉米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对策[J].玉米科学,2003(S2):101-103.
[6] 刘祥梅,郭志华,尚文发,等.基于GIS的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综合评价Ⅱ.气候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2007,22(4):613-621.
[关键词] 先玉335 郑单958 发展趋势 区域 产量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2-0120-02
优良品种具有高产、稳产、优质等特点,但必须因时因地制宜,在推广中做到合理利用,才能充分发挥品种的增产作用。随着全球气温的升高,河南省气温也逐年升高,因此干旱情况愈加严重,特别是近几年温度升高情况有加快之势。农民跨越地区种植的情况很多,种植的玉米品种,种类杂乱且繁多,农民在种植的过程中存在管理粗放,品种选择随意等问题,因此要筛选出适宜河南省种植的优良玉米品种,以保证农户的用种安全,达到增加农户的收入的目的。
1 试验材料和试验方法
1.1 试验地选择
本次研究过程中选择在河南省的滑县、固始县、唐河县三个地区的玉米高产示范区内进行。试验园区地势比较平坦,土壤肥力中等。播种期为5月8日-5月12日,播前每667m2施有机肥2000kg,并施磷肥40kg,进行了机耕深犁耙耱。全生育期结合锄草施肥2次,每667m2追施碳铵25kg,尿素25 kg。玉米品种为先玉335和郑单958。
1.2 试验设计
在整个生育期间严格按照试验记载标准,对各个品种在不同地区的亩产量以及抗大斑病、青枯病和丝黑穗病的情况进行了观察记载。试验采用随机排列,设置三次重复,10行区,行长10m,每小区面积50O,平均行距0.5m,株距0.4m,种植密度为3300株/每亩。试验四周保护行不少于4行。每个地块随机取3个样点,每个样点量10个行距,在10行之中选取有代表性的20m双行,计算穗数、理论亩产量和两个玉米品种的抗病性能。
1.3 数据统计
本次研究过程选择使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以X方差计数,t检验,以P
2 结果
2.1 先玉335和郑单958在不同地区的产量表现
通过对表1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郑单985的亩平均产量要高于先玉335,不同县区的玉米产量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P
2.2 先玉335和郑单958在不同地区的抗病性表现
数据可以看出先玉335和郑单958在不同地区抗病性能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其中滑县的先玉335和郑单958对青枯病的抗病性能较差,差异性不显著,P>0.05,固始县和唐河县的丝黑穗病的抗性较低,差异性不显著,P>0.05。同一个玉米品种对同一个疾病在不同处理区域间存在不同的抗性,其中变现最为明显的就是郑单958在不同地区抗青枯病的特性,在滑县、固始县和唐河县抗青枯病指标分别是0%、0.4%和3.9%,表现出差异性,对于上述这种情况,需要我们结合当地的气候环境和种植制度进一步做出研究。
3 结论和建议
优良品种具有高产、稳产、优质等特点,但必须因时因地制宜,在推广中做到合理利用,才能充分发挥品种的增产作用[2]。因此农作物新品种推广示范和试验是农业尤其种子部门的重要职责,同时也是最大限度的减少农民投资风险最有效的方法。河南省是我国玉米种植的主产区,玉米产量和品质都十分有益。
通过本次试验发现,先玉335和郑单958在不同地区的产量存在显著差异性,平均亩产量以郑单958较高。在不同处理区域之间亩产量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其中以唐河县处理区域亩产量差异性最为显著,两个品种之间的平均亩产量差高达210公斤。而先玉335和郑单958在不同地区的抗病性能也存在很大差异性,相同品种对同一个疾病在不同地区的抗病性能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出现这种情况可能和当地的气候环境和种植制度有一定关系,需要我们在今后继续研究。在不同地区选择玉米品种过程中除了要求玉米产量之外,还要根据品种对主要病害的抗病性综合选择。
就目前先玉335和郑单958在不同地区生产情况来看,郑单958的产量要明显高于先玉335,但是郑单958和先玉335在固始县和唐河县丝黑穗病的抗性都比较较差,结合实际要有针对性的开展新品种选育工作。
总之,结合本次试验最终结果,地区在选择玉米品种过程中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在丰产和稳产性能较好基础上,要突出玉米品种的抗病性能,特别是抗丝黑穗病、青枯病的抗性;其次,玉米用途广泛,品质好的玉米更受老百姓喜邸1敬窝芯抗程中缺少对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影响的研究,但是结合最近几年的实践经验来看,河南省耐密玉米种植较少,可以进一步推广种植耐密玉米品种,提高玉米含量,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环境;现状;对策
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发展农村的重要战略,也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其中“村容整洁”的要求,最主要的是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好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
近几年来,随着一系列有利农村发展政策的实施,特别是推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农村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农民收入有了明显提高,农民居住条件也得到不断改善。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致使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尤为突出,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农民收入的稳步增加、农村生态环境的妥善保护,因此,治理农村污染对于加快农村经济建设的步伐,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鉴于此,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和加强对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防治,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一、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农村环境是指以农村居民为中心的乡村区范围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和。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农村的生态环境破坏日趋严重,农村的环境形势十分严峻,农村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不仅严重影响农村居民的生活和身体健康,而且直接制约农村工业农业生产的发展后劲,最终将影响整个国家的经济与社会的良性运行。当前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化学品造成的污染
化学品污染主要是指由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等对水体、土壤和产品造成的污染。相关研究表明,近20年来,我国化肥的亩使用量已经超过世界平均亩使用量的一倍多。目前,我国农业每年的化肥使用量已经超过4000万吨,而利用率却只有30%~40%。农药的年使用量达120万吨以上,其中10%~20%附在植物体上,其余都散落在土壤和水中。另据国家发改委的数据,目前我国平均每公顷农田施用化肥量已达360多公斤,分别是德国、美国的1.6倍和3.3倍,其中氮肥的利用率为25%~30%、磷肥利用率为10%~20%,比发达国家低20—30个百分点;平均每亩农田使用农药量为150克左右,是欧盟国家的3倍,但平均利用率只有30%左右,仅相当于欧盟国家的一半。农药化肥和地膜的使用量有逐年大幅提高的趋势。农用化学品的大量使用、施肥结构不合理和施药不当,化肥和农药的利用效率低、流失率高,不仅严重污染土壤,通过农田径流加重了水体的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而且还通过受污染农产品的销售直接威胁到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二)工业养殖业造成的污染
原来我们只是关注乡镇企业对农村环境造成的污染,但现在看来很多地方污染型企业有向农村地区转移的趋势,把污染严重的企业直接搬出城区建到农村,这是不容忽视的。据统计,目前工业“三废”污染农田已达0.1亿公顷,比1983年增加了2.5倍,约有15%的农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近几年的调查显示,我国因固体废物堆存而被占用和毁损的农田面积已达13.3万公顷以上,533.3万公顷以上的耕地遭受不同程度的大气污染,全国利用污水灌溉的面积已占全国总灌溉面积的7.3%,比20世纪80年代增加了1.6倍。由于环境污染,导致每年粮食减产100亿公斤以上,直接损失达125亿元。在乡镇企业中一些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已接近或超过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量的一半以上。如此污染可想一些农村地区的污染状况了。
养殖业造成的严重污染,据农业部的数据,我国农村仅猪、牛、鸡三类畜禽粪便的年排放量就达30亿吨左右,有30%直接排入了地表水体的污染。据调查,养殖一头牛产生并排放的污水超过22个人生活产生的污水,养殖一只猪产生的污水相当于7个人生活产生的污水。还有养殖獭兔、狐等对当地的空气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三)生活垃圾造成的污染
生活污染也不可小视,因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管理的缺失,致使无害化处理率低,生活垃圾一般都直接排入周边环境。生活垃圾由可被降解的有机物质和大量不可降解的塑料袋、废旧电池和玻璃瓶等,成分复杂,可利用率低。而大部分农村地区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致使环境污染加剧。还有由于农村城镇规模的扩大,城镇居民生活垃圾大量产生,受城镇垃圾处理能力有限的影响,这些未经任何处理的废弃物越来越多的被堆放到城镇周边的农村原野,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包括大量的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十分令人担忧。
(四)非环保的开发造成的污染
一些农村地区大量开矿、挖河取沙、毁垦殖、围湖造田、毁林造成了对生态系统功能造成严重破坏。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利益,以牺牲农村地价,对本地区的矿产开采,使得大量土地退化、水土地质量下降,每年流失的地表土超过50亿吨。这不仅使得农地大量养份流失,同时,流失的地表土进入江河湖泊,造成严重的淤塞,也导致蓄洪能力的下降,从而导致自然灾害越来越频繁的发生;一些牧过度放纵,使得草原剧减,出现严重的沙进人退的局面,甘肃民勤和内蒙古的一些地区就是最好的例证。
二、对新农村建设环境保护的对策和建议
农村环境保护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而且也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繁荣与稳定,一旦农民赖以生存的环境受到污染,农村经济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制约。因此,实现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做到农村经济建设、生态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发展,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为达到这一目的,应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一)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应是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一是通过“改水、改厕、改厨、改圈”以及使用清洁能源,以减轻环境污染,提高生活卫生条件,另一方面在畜禽养殖污染较为严重的地方,应努力寻找“变废为宝”的办法,如用畜禽的粪便生产沼气,制成有机肥等。二是加强环卫队伍和相关机构建设,做到专人负责,专人管理。三是对地处农村地区的企业要建设和完善污染处理设备。四是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依靠科技,比如,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和对作物病虫害的研究,开展合理有效的施肥用药指导,防止农民滥施肥料和农药;采用农牧结合的方式综合处理畜禽粪便污水;通过技术改造和生产技术革新,推动乡镇企业升级换代,以降低物耗、能耗,减少污染排放,实现清洁生产。
(二)完善环境保护的法规和法制建设
一是完善法律法规。虽然我国已颁布实施了一些有关农村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法律及地方法规,但对整体而言,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还很不完善,也缺乏可操作性。我国已颁发《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农业生态建设技术规范》等法规,但尚未见到一个对生态农业的总体目标、发展规划、保障机制有完备规定的纲领性文件。政府对各地农业生态建设也缺少严格的要求和有力的约束,应加大保护立法的力度,建村环境保护的政策体系,制定具有强制性防治农村环境污染的《土壤污染防治法》、《农村环境保护条例》、《农业废弃物利用促进条例》、《地下水保护管理条例》、《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以及约束各级政府干扰环境执法行为等方面的法规。
二是要特别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执法监督,要在现行排污申报登记制度的基础上,建立环境报告制度,要求有关地区和企业对排污的种类和数量以及污染的环节向公众公开其环境行为、环境目标、环境计划和生产过程中逐步减少污染的方案选择,促进有关部门真正把环境管理和生产管理结合起来。
三是要建立问责制,切实解决地方保护主义干扰环境执法的问题,对严重干扰正常环境执法的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要依法追究责任。
(三)发展环保的工农业
用循环经济的理念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在工农业生产中大力倡导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注意技术路线创新。解决源污染问题主要应该依靠发展生态农业,我国的传统和常规农业技术必须进行全面生态化改造。
首先,发展生态农业。一是农业本身要科学、合理地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化学物质,通过采用生物防治病虫害的办法和大量增加农家肥、种植绿肥等办法,减少化学物质的过量使用,实行有机肥和无机肥相结合,进而减少对土地、水源的污染,提高土壤肥力和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二是强化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综合治理,推广畜禽养殖业粪便综合利用和处理技术,鼓励建设养殖业和种植业紧密结合的生态工程,积极发展农村沼气,使畜禽粪便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同时,加强渔业资源和渔业水域生态保护,合理确定养殖容量和捕捞强度,并开展畜禽养殖污染的综合防治示范教育。
其次,要发展环保工业。用发展工业的理论发展工农业对接产业。要跳出农业讲农业,跳出农村讲农村。农村环境问题表现在环境上,根源在于工业化、产业化、资源化程度不高。农牧业发达的地区,要围绕其资源发展工业,积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特色优势产业,既解决环境问题,又能可持续利用资源,促进乡镇企业进园(工业园),就可以发展规模较大的企业对园区内的工业污染物进行综合利用。
(四)切实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目前,我国人民整体环境意识不够强烈,广大农村地区尤其低。从某种意义上讲,加强宣传教育使更多的人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性,意识到保护自己生活环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是要充分利用宣传、教育阵地,运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广告牌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形式,大力宣传农村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不仅应对农村广大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公开严重污染事件的信息污染带来的危害,而且应强化农村基层干部的生态和环保意识。
二是应加大农村中小学生的环保教育,利用植树节、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人口日、世界动物日等纪念日开展环保教育,使环保宣传教育活动走进校园,走进课堂,从娃娃抓起,把我们的下一代培养成环保卫士,他们不仅可以在今后自觉维护环境,而且还可以影响他们身边的成人加深学生的环境意识。
三是政府要加强环境保护的经常性宣传工作,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深入农村,结合农村生产,对广大农民开展环保知识讲座、环保图片展览等,讲解生产、生活中的污染以及危害,努力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四是加强对农民群村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环保部门、农业部门、出版部门应当充分运传方式、教育形式、传播媒体,向农民群众广泛宣传农村环境污染的危害及要性,提高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舆论宣传和科普宣传,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培养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消费方式。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农村环境问题是三农问题的重要内涵”,农村环境问题应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将农村环境问题与三农问题有机结合,深化改革,力争为解决三农问题,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刘伟光.论中国农村的可持续发展[J].当代生态农业,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