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化资源的特征范文

文化资源的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资源的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化资源的特征

第1篇:文化资源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泛在图书馆 泛在化服务 开放获取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9-0023-01

根据目前对于泛在图书馆泛在化服务的研究成果,图书馆理想化的服务无疑是要实现泛在图书馆环境下的泛在化服务[1]。因此,开展对于泛在图书馆泛在化服务特征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一、泛在图书馆泛在化服务的文献信息资源特点

1.任何类型的文献信息资源特点。这是指泛在图书馆应当能够为用户提供任何类型文献信息资源的服务[2]。这些文献信息资源的类型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增加。仅就目前而言,其文献信息资源类型包括有按文献格式分类的文字文献、图片文献、照片文献、音频文献、视频文献、动漫文献、多媒体文献、三维虚拟文献、光盘文献:按常规文献分类的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电子报纸、电子地图、电子论文、网络工具书;按特种文献分类的学位论文、学术会议文献、标准文献、专利文献、研究报告、竞争情报、产品样本、政府出版物;按历史文献分类的古籍文献、家谱文献、地方志文献、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按分享资源文献分类的文档文献、网络硬盘文献、搜索引擎文献;按教学文献分类的网上课程、精品课、讲座、慕课、课件、教学资源文献;按新增文献分类的数据库、科学数据、在线展览、电视台、博物馆、摄像头在线直播。

2.任何格式的文献信息资源特点。这是指泛在图书馆能够应该能够为用户提供任何格式的文献信息资源的服务。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泛在图书馆提供各种格式的文献信息资源提供了较为完整的解决方案。这些文献信息资源的格式,从大类上可分为纯文本文献、超文本文献、可移植文件文献、数据文献、表格文献、图片文献、照片文献、幻灯片文献、动画文献、音频文献、视频文献、三维立体文献、多媒体文献等多种格式。如果将各大类格式继续进行划分,则文献信息资源的格式会更为丰富繁多。

3.任何语种的文献信息资源特点。这是指泛在图书馆应当为用户提供任何语言文字种类的文献信息资源服务。泛在图书馆应该能够为全球范围内不同文化背景的用户提供多语种服务,使用户可以毫无语言文字障碍地开放存取各种信息资源,而无论他们的源语言文字为何种,以及他们的外语水平如何。泛在图书馆作为知识信息社会的信息资源搜索引擎,自然也应该包括任何语言文字支持的泛在化服务这个特点。不过,由于目前受到网络在线翻译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截止2015年6月底,目前互联网有4种汉语与外语在线翻译系统,分别可用于浏览器和搜索引擎。其中谷歌翻译系统目前可实现91种不同语言文字网页的在线文献信息资源自动翻译,其中44种语言文字可实现语音翻译[3],36种语言文字为谷歌翻译特有的可翻译语言文字;必应翻译系统目前可实现51种不同语言文字网页的在线文献信息资源自动翻译,其中18种语言文字可实现语音翻译,4种语言文字为必应翻译特有的可翻译语言文字;百度翻译系统目前可实现24种不同语言文字网页的在线文献信息资源自动翻译,其中11种语言文字可实现语音翻译,2种语言是百度翻译特有的可翻译语言;有道翻译系统目前可实现7种不同语言文字网页的在线文献信息资源自动翻译,其中5种语言文字可实现语音翻译。

4.任何成本的文献信息资源特点。这是指泛在图书馆应当为用户提供任何成本的文献信息资源服务。其中最受用户欢迎的莫过于可以通过互联网免费全文获取的具有零成本特征的开放获取文献信息资源。即使是那些具有一定限定条件的开放获取文献信息资源,如果用户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或采用必要的软件,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下仍然能够获得,用户也是会乐于学习和接受的,因为它们毕竟仍然属于零成本的开放获取文献信息资源。当然,在一定的条件下,用户也可以接受必要的低成本文献信息资源,例如通过网络阅读或购买电子图书等文献信息资源。甚至在特殊情况下,如紧急需求情况时,也可以承受较高成本的数字化文献信息资源负担。对于文献信息资源的成本问题,上述各种情况完全取决于用户的自由选择。

5.任何时期的文献信息资源特点。这是指泛在图书馆理论上应当能提供任何历史时期的文献信息资源服务。即泛在图书馆应该能够为用户提供包括此时、近时、当日、当周、当月、当季、当年、当代、现代、近代、古代、远古等多个历史时期时间段的数字化开放获取文献信息资源。这一服务特点不仅对于应用互联网摄像头在线直播开放视频文献信息资源极为重要[4],而且对于从事考古、历史、各类学科史学等从事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领域的用户,更是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参考意义和实际研究应用价值。当然,在现实生活中,对于这种理想化的任何时期的文献信息资源是难以完全实现的。另外,其实现的前提条件是必须真实地客观存在这种信息资源,并且一般都是经过数字化处理后的文献信息资源。不过,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考古发掘和研究领域的不断新发现,这种任何时期文献信息资源的满足程度会被逐步接近完善。

二、泛在图书馆泛在化服务的服务特点

1.任何服务方式的特点。这是指泛在图书馆应当能够为用户提供任何服务方式的泛在化服务[5]。在当前的新形势下,现代图书馆的服务理念以及计算机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开放获取运动的快速发展,为泛在图书馆提供各种服务方式提供了可能性。这些服务方式包括常规服务类型的文献信息资源外借流通、阅览、复制、参考咨询、虚拟咨询服务、新书展览服务方式;情报服务类型的科技查新、定题跟踪、学科服务、在线翻译服务方式;用户教育类型的读者教育、用户培训、信息交流、专题讲座、文献信息检索课服务方式;创新类型的下载获取、文献推送、远程传送、开放存储、网上旅游、在线展览、虚拟图书馆等服务方式。

2.任何服务语种的特点。这是指泛在图书馆能够应该能够以任何语种为用户提供文献信息资源服务的特点。即图书馆除了可以使用自己的母语作为主要服务语种之外,还应该可以采用其他语种为用户提供文献信息资源服务。当然,在这其中仅靠图书馆自己的技术力量是难以做到的,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在线翻译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为用户提供多语种的文献信息资源服务。根据目前互联网在线翻译的技术水平状况,使用特定浏览器、搜索引擎、翻译软件,以及转换文档格式,配合在线翻译、利用图像文字提取软件配合在线翻译等多种方法,图书馆可以实现采用近百种语种及方言为用户提供文献信息资源服务。

3.任何获取方式的服务特点。这是指泛在图书馆应该能够为用户提供文献信息资源任何获取方式的服务。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泛在图书馆提供各种格式的信息资源提供了较为完整的解决方案。其中既包括那些在正常情况下的获取方式,也包括在部分具有某种限定条件下的获取方式。正常情况下文献信息资源的获取方式包括在线阅读获取,以及直接、自动、压缩、合成、分散、保存文件、订阅、打印、下载器、阅读器、浏览器、播放器、手机、网盘下载获取和复合下载获取等多种方式。非正常情况下的获取方式包括打字、手抄、照相、录音、录像、摄像头录像、截屏和软件下载获取等多种方式。另外,还需要注意各种开放获取条件的合理利用。如无限制、验证码、免费注册登录、免费积分、积分破解、解压密码、延时开放、浏览器设置等开放获取条件。

4.任何传送方式的服务特点。这是指泛在图书馆能够应该能够为用户提供任何传送方式的文献信息资源服务。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泛在图书馆提供各种传送方式的文献信息资源提供了较为完整的解决方案。这些文献信息资源传送方式,包括网上传送方式中的电子邮箱传送、网络硬盘传送、网络同步盘传送、网络电话传送、即时聊天工具传送、文档分享资源网站传送、文献信息资源网站传送。还包括网下传送方式中的利用U盘、读卡器、移动硬盘、可读写光盘、手机蓝牙、电子书阅读器、软盘、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载体传送文献信息资源。还有利用同步盘可以实现的网上网下同步传送方式。

5.任何存储方式的服务特点。这是指泛在图书馆能够应该能够为用户提供任何存储方式的文献信息资源服务。其中包括小容量文献信息资源的电子邮箱存储,中等容量文献信息资源的U盘、读卡器存储,大容量文献信息资源的网络硬盘存储、同步盘存储,以及不计文献信息资源容量的文档分享资源网站存储、原始文献信息资源网站存储和自建文献信息资源网站存储。在图书馆为用户开展文献信息资源的各类开放存储服务时,还需要注意到文献信息资源开放存储时的容量条件,包括总容量、初始容量、扩充容量、当前容量、单文件容量、永久容量、临时容量;速度条件,包括文献信息资源的上传速度和下载速度;保密性条件,包括文献信息资源的保密存储、半公开存储和开放共享存储;时效性条件,包括文献信息资源的永久性存储、临时性存储和共享存储的时效性限定。

参考文献

[1]孙韶菊.IOA-8A泛在图书馆的泛在服务及特点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3(10):3-5.

[2]李大林.泛在图书馆理念下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探讨[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2,32(2):93-95.

[3]王卫红.提高高职院校文献信息检索课教师素质一隅:以亚洲外文历史报纸资源中文利用教学为例[J].中国职工教育,2014(2):28-29.

第2篇:文化资源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文博事业;特征;发展;对策

DOI:10.16640/ki.37-1222/t.2016.11.218

0 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升,对精神方面的追求日渐丰富,例如在旅游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们热衷于文博场所。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促进文博事业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文化遗产教育公民和引导社会的重要作用至关重要。基于以上,本文简要分析了文博事业的发展。

1 文博事业的特征分析

首先,是人本性特征。文博事业的主体和受益者是人民群众,只有实现以人为本,才能够通过文博事业提升民族的凝聚力,从而发挥出文博事业对于人民群众的引导作用;第二,是服务性特征。文博事业是一项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其蕴含了人本性、民族性和国家性,不同的思想文化在文博事业中实现碰撞和激荡,这使得文博事业越来越贴近生活,越来越贴近文化,文博事业要面向大众,服务大众,树立服务意识[1];第三,是公益性特征。文博事业是一项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文化事业,其保障人民群众文化诉求和文化权益的公益性是本质特征;第四,是教育性特征。博物馆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文博事业将传统文化与人民群众联系了起来,能够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能够引导人民群众,提升民族凝聚力;第五,是民生性特征。文博机构的管理应当以改善民生为基础,随着博物馆免费开放,越来越多的人们走进了博物馆,文博事业也越来越贴近民生,越来越关注民生,越来越服务民生。

2 文博事业的发展探讨

2.1 提升藏品品位

文物展览是文博事业发展中的关键,其能够让人们了解历史,了解历史文化,因此应当积极提升博物馆藏品的品位。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展示藏品的过程中要注重对主题的升华,展现深刻的内涵,以此来引发传统文化与当代人们精神的共鸣。例如,在展览藏品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名人效应,打破古代名人与现代人们之间的时空限制,更好的实现人们的精神追求。

2.2 大旅游营销战略的实施

旅游业发展与文博事业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二者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联系,因此,应当打破文博事业发展的行业壁垒,加强文博事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实现二者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加强管理,注重对文物的保护,注重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使传统文化畸形化,实现旅游业与文博事业的协调发展[2]。

就目前来看,旅游业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积极与社会接轨,文博事业也应当面向社会,鼓励社会兴建博物馆,促进社会参与文物保护,以此来拓展旅游业与文博事业的合作渠道。旅游业与文博事业分数不同的行政领域,在合作发展的过程中要利用好二者共同的利益目标,在发展旅游的同时保护好文物,在发展文博事业的同时促进旅游业的繁荣。

2.3 优化资源整合

当前许多城市中不止有一个博物馆,博物馆虽然兴建的较多,但资源分配并不合理,许多博物馆在资源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局限性,馆藏的丰富程度有待提升。博物馆最重要的是两个在是“博”和“物”,在文博事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创新观念和理念,将民间资源、国有资源以及社会资源等各种文博资源整合起来,合理的分配资源,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合理共享,加强博物馆之间的联动,实现互惠,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博物馆的发展,才能够巩固并提升博物馆的社会地位,从而充分体现文博事业的服务性、公益性和教育性。

文物藏品资源是博物馆赖以生存的基础,每一个博物馆的文物藏品资源都存在局限性,即使是藏品资源丰富的中国国家博物馆也是如此,这就限制了博物馆相关展览的举办[3]。因此,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应当合理的利用好现有资源,实现现有资源的优化整合,将闲置的资源激活,将分散的资源汇聚,以此来充分的利用文博藏品资源,发挥其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

2.4 积极进行创新

文博事业是文化事业,是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的事业,是以发挥中国先进文化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重要作用的事业。因此,在文博事业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衔接,要从国情出发,从时代的发展需要出发,创新观念、创新方法,加强改革,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文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够发挥文博事业的重要作用。

3 结论

综上所述,文博事业承载着弘扬中国文明的责任,承载着服务大众、引导大众的重要功能。文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简要分析了文博事业的特征,探讨了文博事业的发展对策,旨在为文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琼莲,彭跃辉.文博事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特征及构成[J].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1(04):66-73.

第3篇:文化资源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原始村落;翁丁佤族;旅游开发;旅游管理

一、云南原生态少数民族村寨基本特征

(一)自然特征

云南原生态少数民族村寨往往地处偏远的山区,离主要中心城市和交通主干道较远,并且进入民族村寨的交通条件很差,受旅游距离衰减规律的作用和交通的影响,云南原生态少数民族村寨的旅游可进入性普遍较差。翁丁村属山地地貌,海拔1200―1800米之间,距省会昆明市790公里,远远超过了城市居民出游半径。翁丁村内部道路主要为土石路,交通主要靠人力和畜力,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三通”。

(二)人文特征

云南原生态少数民族村寨大多数是单民族群居,也有少数村寨是多民族杂居,大多保存了原始的村寨、浓郁的民族风情、神秘的宗教色彩等原生态特征。因此,云南原生态少数民族村寨往往是外国人探秘的地方,更是人类学家探索的基地。翁丁村全村共106户,506人,均为世居佤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200多年前。翁丁佤族与境外的佤族同根同源,是萨尔温江以东、澜沧江以西怒山山脉南部“阿佤山区”最具典型性的佤族原始村落。

(三)经济特征

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的原因,云南原生态少数民族村寨的经济基础非常落后,有的还保存着原始社会的痕迹,社会发展缓慢,生产力水平极低。经济的落后使得村寨自身的投资能力较弱,但却营造了淳朴的、非商业性的、亲和的旅游感应氛围。2005年,翁丁村经济总产值仅为30.97万元,人均纯收入只有612元,这些收入仅仅能维持居民的最基本生存需要。

(四)生态特征

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和开发迟缓的社会环境,使得云南原生态少数民族村寨的生态环境得到了较为完整的保存,村寨的自然生态环境非常优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翁丁村位于南滚河自然保护区内,地处热带和亚热带的过渡地带,森林覆盖率高达95%,动植物种类繁多,生物品种极为丰富和典型。

二、云南原生态少数民族村寨旅游资源结构与功能

云南原生态少数民族村寨的旅游资源虽然各有千秋,但其资源结构总体上却呈现出一定的规律。

(一)旅游资源结构的和谐性

从资源类型来看,云南原生态少数民族村寨一般以村寨布局、原始民居、民族风情、生产生活习俗等为主的人文旅游资源,与以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气候景观为背景型的自然旅游资源具有高度的协调性和极强的观赏可游性,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组合形成了原生态的民族村寨景观,这凸现出云南少数民族村寨旅游资源的多样统一的协调性特征。翁丁村地文景观以山岳型旅游景观、谷地型旅游景观和沟壑型景观为主。翁丁村的人文景观不仅保留有完好的原始佤族干栏式、落地式茅草屋顶民居建筑,寨中还保留有寨门、寨桩、火塘、人头桩、木鼓、剽牛场等原始传统建筑格局,以及反映风俗习惯、等的牛头、燕尾、木鱼等标志和象征物,还保留有佤族传统原始生活、生产方式和节庆活动等,是一个不论在外在形态上,还是在精神文化内涵上都保存完好的佤族原始群居村落,是佤族原始群居生活的活化石。

(二)旅游资源结构的层次性

从微观地域分异规律来看,云南原生态少数民族村寨一般是以村寨为核心景观圈层。围绕村寨的是田园水域景观圈层,而田园周边则主要是山野森林景观圈层。从村寨圈层过渡到森林圈层,蕴含了人―水―林的和谐关系。这充分体现了云南民族村寨旅游资源在地域上的层次性特征。翁丁村的旅游资源分布呈现出三大景观圈层。翁丁佤族原始群居村落则构成了内层原始村落景观圈层;村寨周边无数条小溪流哺育着佤山梯田,共同构成了错落有致的中层田园水域景观圈层;翁丁佤族原始村落旅游区为四周群山所环抱,遍布大片茂密原始林森林,构成翁丁村的外层森林景观圈层。

(三)旅游资源结构的功能

云南原生态少数民族村寨的旅游资源结构决定了其功能和价值,使得其不仅具有人类学、原始宗教、农耕文化、历史文化等的不可替代的社会科学研究价值,同时具有生态环境、民居建筑、生物多样性等的自然科学研究价值,更具有民俗体验、风情感受、影视拍摄、观光游览等特殊的旅游价值。

由此可见,云南原生态少数民族村寨的主要优势资源集中体现在保存完整的民族村落形态、独特和谐的民族、特色的地方文化、多彩的宗教文化、悠久多元的历史、非商业化的旅游氛围等等。这些资源具有较高的纯洁性和至高的人类精神体验价值。

翁丁佤族原始村落旅游区具有迄今保存最为完整的原始村落、粗犷而野味十足的部落文化、活化石般的佤族村落建筑、具有节奏和韵律美感的佤山梯田、原始神秘的山野密林。

三、云南原生态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开发

(一)旅游开发特征和要求

1、特征。云南原生态少数民族村寨的资源特征决定了它与其他类型景区开发的特点和要求很不相同。云南原生态少数民族村寨的开发与经营具有“低密度、高投入、硬建设、软策划”的基本开发特征。所谓的“低密度、高投入、硬建设、软策划”,主要是指云南原生态少数民族村寨一般对环境容量要求较高,不属于大众型景区,它属于恢复保护型项目,需要持续动态的投入。它需要一定的基础设施投入,但它又不是新建型项目。项目吸引力的核心是民族文化的挖掘包装,节事节庆的拉动,它更需要对项目的软策划和创意。

2、要求。云南原生态少数民族村寨需要“精开发、低污染、零破环、营销好、管理好、服务好”的基本开发与经营要求。所谓的“精开发、低污染、零破环、营销好、管理好、服务好”主要是指村寨类项目几乎没有横向拓展空间的潜力,开发经营者只能纵向挖掘其发展的潜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对其做深、做专、做精,并且不容任何污染和破坏,利用营销、管理和服务提高和增加其附加值,实现民族村寨的整体增值。就翁丁村而言,利用面积容量法、游道法和卡口法进行环境容量测算,翁丁村游客日容量为448人次,年容量为12万人次。整个村寨的投资上限高达8000万元,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和修复保护性项目。

(二)指导思想与原则

1、指导思想。云南原生态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开发设计要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地方经济和旅游发展战略,高起点、宽视野地整合和挖掘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全方位展现原生态的民族村寨形态和原生态的民族文化。在项目设计上采取理念引领项目、项目支撑理念的方式,注重理念的可行性和项目的可操作性。

2、原则。云南原生态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开发设计主要遵循保护与开发并重、社区生产与旅游发展兼具、民族文化与旅游开发相结合、个性发展与区域相协调四大基本原则。在这四大原则中,保护是开发的前提,生产可以大大降低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风险,文化是村寨旅游开发的灵魂,个性塑造村寨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三)旅游开发战略

1、参与式开发战略。云南原生态少数民族村寨可谓是活的民族博物馆,它与自然性以及人造性景区的最大不同是村寨即为社区。社区是民族村寨最基本的特征,这一特征要求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以社区居民为主体,实施参与式发展战略。建立当地政府、社区居民、专家学者、外来投资者等共同参与开发和建设的模式,形成社会各个方面共同关心和协作扶持的机制,使旅游开发成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帮助群众摆脱贫困、提高少数民族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

2、原生态开发战略。原生态是民族村寨形成旅游吸引力的主要原因,实施原生态开发是保持民族村寨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要求。在充分尊重和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其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应以牺牲原生态的文化为代价,而是以促进原始生态社区的良性发展为目标,将其建设成具有深厚文化沉积和浓郁文化特色的文化保护展示区。

3、精品建设战略。云南原生态少数民族村寨具有较高的环境容量要求,不属于大众型旅游景区,这要求我们必须实施极品化建设战略,塑造高品位的村寨品牌,打造精品景区,采用“高门槛,低密度、高价格、低消耗”式的精品理念。

就翁丁原始村落而言,其开发时必须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全方位展现古老、神秘、生态、和谐的部落历史、部落空间、部落生活、部落文化,和以佤山、佤水、佤寨、佤人等为符号特征的原生态佤文化,使游客游览翁丁村就能探访到原始村落的部落之源、文化之根。深度挖掘和整合人文、自然资源和其它各种资源,实行产业间联合和区域联动。科学的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实施保护性的控制开发,避免因开发而导致保护失效。

四、云南原生态少数民族村寨开发后管理

云南原生态少数民族村寨由于自身的经济落后,居民缺乏市场开发意识,又缺乏行政组织资源,它的建设与管理在宏观上应该要纳入到更上一级的行政管理机构之中,获得更高的开发和运作平台。在微观上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实行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明、管理科学的现代管理制度的原则,采用股份制形式组建现代化企业实体,实体中兼顾上级管理机构、村寨居民、外部投资者三方的利益平衡,建立利益共享机制。

翁丁村按照实行“以市为主,市县共管”的管理体制,组建翁丁村旅游股份公司,主要股东成员为翁丁村旅游区管理委员会、翁丁村、外部投资者,股权结构为1:1:1,其中国有和集体股权占80%,而个人或民营股权占20%,目的是使该旅游区的建设和保护权能够在政府的控制范围内,同时又能积极调动和吸纳外部资本。

1、翁丁村顾问委员会。为旅游区的咨询顾问、政策支持、配套支持和上层协调的机构,主要由沧源县相关主管部门的负责人组成。

2、沧源县旅游局。是翁丁村管委会的上级行政机构,为旅游区的行政主管机构,主要协调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市场营销。

3、翁丁村管委会。是旅游局的下属机构,主要以土地和部分资金入股,同时具体实施对旅游区的保护、建设、组织、管理和营销等。因此,它既是旅游区建设的发动者,又是旅游区日常事务的管理者,还是旅游股份公司的股东之一。

4、村民委员会。主要以村寨入股,承担民居和村寨维护、家庭旅游接待、民俗活动展演等为主的旅游资源建设保护和旅游活动的开展,是旅游区旅游活动开展的主角。其管理主要由村民委员会承担,村民委员会由村民选举产生,负责村里有关旅游的一切事务,分工负责每一项具体工作。资金管理、收费、分配、施工、制订发展计划等重大事项,均须集体讨论,最后由村民大会通过。分配方案由村委员会讨论拿出,交村民大会讨论通过。原则是通过集体对资源的管理,实现大多数村民的利益,体现多劳多得,为进一步开发建设打下基础。

5、外部投资者。主要以资金入股,其对象可以包括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公司、民营企业等,主要负责旅游者的招徕、旅游住宿设施的兴建等。

参考文献:

1、田里.翁丁佤族原始群居村落旅游区总体规划[M].云南大学出版社,沧源县政府,云南大学旅游研究所,2006.

2、赵富荣.中国佤族文化[M].民族出版社,2005.

3、罗永常,民族村寨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3(2).

第4篇:文化资源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文化企业特性发展

与国外优秀的文化企业相比,我国文化企业的规模小、经济力不足,市场竞争能力明显落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对我国文化企业的开放性提出必然性要求,同时也为其生存与发展带来挑战。如果提升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其全面发展,已成为当前不得不思考的话题。

一、文化企业特性分析

所谓“文化企业”,简而言之就是提供文化服务与文化产品的盈利性组织。作为文化企业,除了具备一般性企业从投入到产出的过程,并从中获得经济效益的特征之外,还具备一定独特性。与其他类型的企业相比,文化企业依赖物质资源的程度较低,大多通过对文化资源的转换,而实现企业发展目标。以下将对文化企业的特性进行具体分析:

(一)虚拟资源特征

文化企业以文化资源为主体,对物质资源的依赖程度较低,而对无形思想、虚拟资源等依赖程度较高,这一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文化企业的发展特性。以电影制作企业为例,虽然固定资产不多,但主要由编剧、导演、演职员、发行人等创造价值。文化企业主要通过人的能力与智力实现效益目标。

(二)生产力特征

文化既具备经济属性,同时也强调经济效益。一直以来,文化是上层建筑,集中体现为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文化的地位日益提升,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同时文化也是根据价值规律而有目标地进入市场竞争。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力,具备生产力的一般特征,如人本性、物质性、价值性等,同时也具备独特属性,如非物质性、民族性、意识形态性等。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旨在满足人类日益丰富的精神生活需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集中表现。

(三)人力资源特征

人才作为文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信息与知识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尤其是文化、技术等无形资产,而人才作为无形资产的载体,重要性不言而喻。以动漫企业为例,一部动漫从构思到绘制、出品,全部由工作人员完成,一旦人才不足,企业运行将受到极大障碍;而某一环节发生人才流失,将对整部漫画产品带来损失。因此在文化企业发展过程中,应重视人才的管理与激励。文化企业在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不能丢弃传承文化的载体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市场经济日益完善,文化企业作为一个良性循环产业,将投入转化为产出,追求利润最大化,不仅与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相适应,同时也利于我国整体文化水平的提升。

二、文化企业的发展策略

(一)实现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阶段,可持续发展是提升企业活力的根本保障。若想促进文化企业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优先资源保护”原则,突出文化企业特性,与市场取向相适应,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因此,在当前文化企业发展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①避免急功近利。在文化企业发展过程中,极易产生文化泡沫现象。这就需要文化企业以现实为出发点,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不断挖掘文化资源;②发挥规划的重要性。文化企业应努力实现文化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科学制定决策与规划,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③由粗放经营转变为精细化管理。从立法层面加强保障,避免文化资源的滥开发、过度开发,提高管理水平,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例如,景区虽然希望能有更多的游客观光旅游,但是鉴于景区接待能力有限,如果游客过多,将不利于景区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无法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④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借鉴国际优秀文化企业的运行机制与发展经验,创造性地利用文化资源。

(二)落实企业社会责任

文化企业与一般性企业一样,以盈利为主。但是除了实现经济目标之外,企业的社会责任不容忽视。在产权理论中,利益相关者理论通过企业社会责任感来体现。尤其对于文化企业来说,在社会发展中担当重要的道德机构角色,体现了社会认同价值。文化企业的社会责任主要包含经济责任、社会反应、公共责任三大部分。文化产业的产品并不仅仅供人们使用,更重要的是影响人们的思维观、价值观。低俗的文化必然带来精神污染,比环境污染的影响力更大,很可能造成深层次的人文内涵缺失。例如,一些不良的音像制品、报刊杂志以及网络垃圾信息等,将会对人们产生直接影响,尤其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因此,文化企业除了实现经济目标之外,更要肩负社会责任使命,推动社会文明建设发展,树立优秀的企业文化[2]。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跨国文化集团已经从多领域步入我国,我国能否继续保持优良的文化传统与价值观念,对实现“文化强国”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促进文化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效益。

(三)充分利用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通过合理运用国家及地区对文化企业发展提供的优惠政策,是满足公众精神文化需要的有利契机,对优化企业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文化企业应提高发展积极性,认清当期市场形势,注重引进并培养更多优秀的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即文化创作人才、文化生产人才等,同时培养一批了解经济知识与国家政策的人才,构建文化职业经理人队伍,为文化企业发展提供更多智力支持。

若想实现文化企业的内部改革实效性,严格遵循现代化企业运行规范,实现自主经营,做到自负盈亏,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开展活动,借鉴市场文化要素,实现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有机结合,创设独立的文化品牌,真正提升文化企业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郑智武.完善文化法制,促进中小文化企业发展[J].长沙大学学报.2009(3).

第5篇:文化资源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 传统工艺美术资源 艺术设计教学 价值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Available Value of Traditional Art Resources

in College Art and Design Teaching

FENG Fan

(Shaanxi Xueqian Norm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100)

Abstract Long-term planning rooted in China's economic model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 education is still in heavy "learning" light "technique" heavy "art" light "technology" state, a serious lack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is article aims to further provide new ideas and methods for teaching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raditional arts and crafts in the hidden resource value, and ultimately achieve a major breakthrough in the art of teaching and the large resources to explore traditional arts and crafts.

Key words traditional art resources; art design teaching; value

1 传统工艺美术资源的概念及特征

依据1972年国务院颁布的《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的内容,传统工艺美术被定义为“有着百年以上的悠久历史,世代相传的精湛技艺,采用纯天然原材料制造并拥有完整流畅的工艺制造过程,同时具有鲜明的地域风格和民族特色,并且享誉国内外的手工艺品种和技艺”。传统工艺美术资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蕴藏着大量丰富的非物质技术内容和文化艺术内容。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应该再次将目光聚焦于中国传统工艺美术资源,从中发掘适合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的可用价值,为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最终实现艺术教学的大突破和传统工艺美术资源的大发掘。而传统工艺美术资源本身所具有的某些特征才使其具备了被高校艺术设计教学开发的条件。在此,本文重点描述其三个突出特征。

(1)实用特征。生存是人类的第一本能需求。因此人类在制造事物的过程中,最基本的目的就是要满足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由此可见,传统工艺美术品起初实际上是为了方便不同民族,种族或地域人们的生活而出现的。《考工记》中曾对于“手工艺”的记载为“是手巧之人带有着一定明确目的而进行的造物活动并从中获得了技术”。所以作为手工艺的传统工艺美术在起初出现之时并不只是单纯作为一种艺术现象而存在的。它首先是人类为生存而进行的造物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最终审美功能取代了实用功能。因此它是人为实现实用功能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物化劳动形态。这种造物具有一定的审美属性和精神价值,因而是一种艺术质的造物劳动。可以说功能上的实用性是传统工艺美术资源的第一大特征。

(2)文化特征。每一个民族或种族都有自身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一套独立生成的文化体系,在这其中所蕴藏的独特创造性及价值是不可替代和重复的。所以这就是传统工艺美术资源非物质性特征所体现的多样性文化价值所在。因此传统工艺美术资源所具有的文化特征主要是指传统工艺美术在以造物为主体活动的行为过程中,以文化创造和文化积累为视角的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及价值观体系在内的、综合性的人类创造物总和特征。这种文化特征不仅在创造和使用传统手工艺品的过程中表现出来,而且在他们的图案造型,色彩和表意中都有所体现。

(3)生态特征。关于“生态”的学术概念是在1866年由德国有名的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提出的。他认为生态学可以理解为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生存环境的关系的一般科学。这样我们就将生物与其周围的外部环境形成了密不可分的生存关系。人类在造物的过程中不仅模仿自己周围生存环境中的动植物的造型,甚至直接的制造材料也就地取材。比如景德镇的陶瓷就结合了此地的气候与土壤,广西桂北的“白裤瑶”染色就取材于屋前屋后的植物等。所以传统工艺美术资源在千百年来的制造加工的发展历程中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种人、物、自然合一的相互依存的平等生态关系。所以这种和谐的生态理念应该一直贯穿于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的过程中,让其成为所有创造活动最根本的衡量标准。

2 发掘传统工艺美术资源在当今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可利用价值

2.1 发掘传统工艺美术资源非物质性特征的文化价值

高校艺术设计教学首先应该有着传承民族文化的意识。从中我们可以领悟到无论经济如何发展,无论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的模式如何变化,但教学中所体现的价值观始终应该要有如下几点:一要顺应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与时俱进地创造新的艺术形式;二是始终秉承“以人为本”的基本教学观念,创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三是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文化性必须结合本民族的文化性。假如我们把传统工艺美术资源中的非物质性特征的文化价值当作主体属性的话,那么高校艺术设计的教学发展目标就应该是客体属性。那么在当今现状下只有将主客体相结合,相互扶持,共同发展,这样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最终将会变得更富有价值。

2.2 发掘传统工艺美术资源物质性特征的实践价值

人类参与自然社会最直接的实践活动是一切艺术创造活动的源头和发展动力。因此高校艺术设计教学应该走出课堂走向真实的实践活动获取能量。所以传统工艺美术资源的实用特征中所包含的实践教学价值应该被当前处在发展困境中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所借鉴和利用,这是顺利实现艺术设计教学长远发展战略的目标的重要思路。作为艺术设计教学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从学习到亲自动手制作的艺术实践教育可以使得学生直接进入了生产实践中来锻炼自己,这在以课堂优势主导的当今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是非常缺乏的。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不仅要以培养设计创造能力为目标,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具有健全人格与艺术素质相结合的人才,即面临着培养复合型创新实践人才的要求。传统工艺美术资源的实用特征中所包含的实践教学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学脱离实践的重“学”轻“术”教学现状的改革进程。

2.3 发掘传统工艺美术资源生态理念的创造价值

传统工艺美术资源在千百的制造加工的发展历程中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种人、物、自然合一的相互依存的平等生态关系。所以毫无例外地,在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也要重视生态教学。例如,面对那些以“设计创新”的名义而进行的过分包装设计,在商业动机驱使下堂而皇之地招摇过市,而不顾资源的浪费与污染的现象,以蔓延之势展开的时候,生态理念下创造性设计观念的培养,无疑就成为了现代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并成为创造性设计优劣的重要评判标准。所以教育的生态价值呼之欲出。在旅游经历中我们会发现面对工艺品,对于那些蕴含着原生态且有本土文化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总是投入了极大好奇心。因此赋予在传统工艺美术中的生态价值的影响会主导者艺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创作理念,让他们自然而然地遵从了生态教学的要求。所有的造物和创物活动,包括艺术设计教学,均遵循着这一理念。

3 结论

为了满足当今社会经济文化对于新型艺术类人才的需求,高校艺术设计教学应该突破传统的工艺美术教育的束缚,寻求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而传统工艺美术资源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其蕴含着大量的可用价值。因此我们应当考虑高校艺术设计教学和传统工艺美术资源相结合,从传统工艺美术中搜寻可利用价值进而探索出一条彰显区域民族特色的教学新路子,进而推动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创新式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江.关于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思考[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

[2] 李涵.试论传统工艺美术对艺术设计教育的影响及作用[J].教学论坛,2007.

[3] 胡志栋.试论现代艺术教学中传统工艺美术文化的强化[J].艺术与设计,2008.

[4] 李雅日.民间工艺美术的教学利用价值探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

第6篇:文化资源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 川北大木偶;文化旅游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是旅游业的基础。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风景旅游和人文景观旅游两类。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包括历史文化古迹、古建筑、民族风情、现代建设新成就、饮食、购物、文化艺术和体育娱乐等,又可归纳为人文景物、文化传统、民情风俗、体育娱乐四大类。川北大木偶具有典型的川东北文化特征,在资源分类中应归集到人文景观旅游资源中的文化传统类,又因其兼备民情风俗、娱乐等因子,故其综合特征明显。如何将其转化为有效旅游资源,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川北旅游产业文化特征的现状

“十二五”期间,推动旅游产业粗放型发展方式的转变,全面打造与提升旅游产业的质量和水平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点,文化资源在旅游产业中的深度开发成为各地的热点,但“文化旅游产业” 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各地均在探索之中。南充属于川东北地区,是大木偶的家乡。旅游业在近几年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继阆中市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以后,南充已于2006年成功创建了全国优秀旅游城市,2011年底全市共有A级风景区14个,其中4A级景区7个,该市2011年共实现旅游总收入122.3亿元,位列四川第5位。南充旅游总收入虽高,但旅游产业的文化特征并不十分明显,在全市14个A级景区中,以凌云山风景区为代表的自然风景旅游景观10个,以阆中古城为代表的人文旅游景观4个。现代旅游中,文化与旅游密不可分,一方面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它能为传统文化的保存与繁荣提供宽广的平台和空间,另一方面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化体验已成为一种全新的旅游潮流,文化需求引导着旅游需求的发展,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更是旅游的新亮点。目前在南充除阆中古城将传统的春节文化、三国文化与地方旅游有机的融合以外,其它景点对于川东北传统文化的运用并不十分充分。

二、川北大木偶的文化特征

狭义的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涵盖着宗教、风俗、价值观、道德、学术、文学艺术、科技等;而广义的文化还应包括物质(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等层次。川北大木偶由于其演出工艺相对复杂,涵盖的内容较多,从其表演的技法上看,还融入了川剧、京戏等多种元素,有着浓厚的川东北客家文化和巴蜀文化的特征;在表演过程中有狭义文化概念所包括的地方风俗习惯、巴蜀价值观念、道德情操、文学艺术、传统的木偶制作技术;在演出内容上也体现了广义文化所指的地方社会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等;在诙谐的人物情景表演中体现了川东北人勤劳、睿智、豁达的个性,有着浓郁的地方文化特征,包含着川东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因此它集中了大部分独特的川东北文化特征,加上表演剧种的兼容性较强,内容上可以融入更多的时代元素,旅游开发潜力较大。

三、川北大木偶旅游开发的困境

一直以来让川东北人引以为豪的川北大木偶为求艺术生存,除有关单位邀请回南充演出外,主要时间是远赴峨眉山风景区作为陪演节目,虽取得一定经济收入,但川东北的味道也不太浓郁。经过调查,笔者认为造成目前这种困境的重要原因如下:一是与南充旅游结合度不高。由于前几年过多地强调了物化的旅游资源,忽略了旅游的文化元素,川东北大木偶至今还没有作为重要传统文化旅游资源融入到南充旅游事业的发展中来,造成了旅游与文化的脱节;二是演出经费短缺。四川(南充)大木偶剧团属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经济来源少,财政拨款以人头经费为主,而日常的演出经费、培训经费和科研经费需要专项经费支撑,从2011年其财政收支状况来看,年总收入430万元,其中:财政专项拨款为50万元,财政补助收入340万元,年经营性收入40万元;年总支出415万元,人均工资为3100元/月,演员收入与一般社会演出团队相比,差距较大,加上每场大木偶表演需要的时间与人员均较多,一场简单场景的演出就需要付出2万元的非工资性演出成本,如果没有足够的收入支撑,随时可能血本无归。三是后劲不足。目前在各种影视的刺激下,愿意从事大木偶舞台表演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该团在职人员的平均年龄均在40岁以上,具有木偶制作技术和丰富演出经验的青年演员寥寥无几,中青年操纵人员8人,中青年造型制作人员3人,各种技法有一度失传的危险。现有13名临聘演员虽经正规院校委培,有一定表演经验,但苦于没有编制,难以继承衣钵。四是创新力不够。现代演出市场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快速化,但由于大木偶的更新速度受各种器具的限制较多,新的材质与器具均在研究之中,一个新的剧本的编排时间少则半年,多则一年,不能满足人们对文化元素变化速度的需求。五是市场缺乏。影视以及各种明星演唱会充斥着南充文化市场,大木偶与川北灯戏等一些传统文化项目备受冷落,消费市场冷清,难以发展。六是与现代科技脱节。川北大木偶由于经费欠缺、思维固化,对声光电的运用还未完全到位,许多较大的场景均需人工合成,致使演出成本走高、演出效果欠佳。

四、川北大木偶旅游开发的必要性

1、有利于打造南充旅游新形象

南充有4A级景区7个,旅游事业发展不可谓不好,但南充旅游发展事业目前最为缺少的是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没有将南充两千年沉积的文化因子完全溶入旅游事业的发展之中。红色旅游相较于毗邻的广安市,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目前已经滞后;三国源文化游虽然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挖掘,但随着三国文化的普及,外省许多古战场都在打这一张牌,南充除阆中张飞庙外就没有著名的古战场可以进行表述,与旅游相结合的潜力已不太大;其它诸如客家文化、春节文化、风水文化、佛道文化的挖潜广度已不宽。如果能将川东北大木偶、川北灯戏、川剧等具有传统文化特征的资源整合起来,与南充旅游发展实现有机对接,既能让各种独特的地方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又能给南充旅游赋予更多的内涵,为打造最佳旅游目的地注入新的活力。

2、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川北大木偶属于国家级的文化宝藏,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各种文化娱乐生活的丰富,如果长期得不到开发,传人难找、市场难觅、观众流失,就有濒临灭失的危险。传统文化旅游是一门新型旅游,需要自己的特色,更需要多元化才能永葆文化的生命力。在世界各地旅游资源开发日趋大同的当今,保存生命力的最好办法便是保有自己的独立性,各种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需要重新融入社会各阶层,吸取各种各样的养份,才能不断地丰富与发展,才能得到发扬光大,传统的艺术要得到进步与发展,必须坚持“从人民群众中来,到人民群众中去”的原则,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与需求。从各地发展旅游的经验来看,大多将各种文化遗产置身于旅游产业的发展之中,让旅游带动民间演出艺术保存下来、传承下去。川北大木偶是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将这种文化遗产用鲜活的形态传承下去,才能让各种流派的风格得到有机的融合,才能让遗产不变成遗憾,还能为国家与地方政府节约一定的文化保存成本,减少各级财政支出,并逐渐形成地方旅游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进而增加财政收入,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3、有利于提升南充的城市品位

城市化是社会形态向高层次发展的客观表现形式,趋势不可逆转,其最本质的内涵是城市自身如何实现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在城市品位上,传统文化特征不可或缺,重要性远超钢筋混凝土。通过对川北大木偶等传统文化的旅游开发,可以增加外地游客对南充的认同感,打造南充城市的传统文化名片,使南充的文化旅游达到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给南充山美、水美、城美、江美的风景线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达到增强城市竞争的核心软实力的目的。

五、川北大木偶旅游开发的途径初探

1、增强宣传力度,做好文化推广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推广离不开宣传,宣传能让文化产品的生产力发挥巨大作用。南充对于川东北地区传统文化的宣传工作还不很到位,无论是外地游客还是本地人,对南充历史、南充文化、南充风土人情都不太清楚。因此加大对川北大木偶等传统文化的宣传十分必要。一是要充分发挥媒体的宣传作用。加大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对川东北文化的宣传,提高游客对南充传统文化的知晓率。二是在各个行业进行传统文化宣传。旅游部门可以编写符合不同行业需要的宣传材料,通过A级旅游景区的导游、讲解员宣传南充的人文历史和风土民情,不同景区的讲解词需要融会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要给游客留下生动鲜明的印象;也可以通过各级学校对广大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对家乡的了解与自豪感;还可由交通部门对出入南充的旅客进行宣传,在高坪机场、火车站、汽车站、高速公路口的显示屏上宣传南充的人文景观和传统文化,也有必要加大对出租车司机等公共服务人员的旅游文化教育。三是加大网络宣传。在互联网信息时代,各级旅游部门有必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做好官方网络旅游宣传方面的工作。

2、搞好文化创意,实现文旅结合

文化创意产业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通过文化创意产业,能够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可以产生高附加值旅游产品,创造额外财富。我们相信,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南充,通过对川北大木偶、川北灯戏等传统艺术有效地整合,借助现代化的声、光、电、景、4D等高科技,可以生动地向各地的游客介绍了川东北地区的历史、文化、独特的风俗习惯等,这将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传统文化与旅游的协调发展。

3、政府引导,企业唱戏

四川(南充)大木偶剧团目前是没有实力与能力搭建一个表演平台,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可以充分利用一些单位目前空置的舞台,以川北大木偶为主整合各种传统文化资源,给予适当的补助,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打造一出经典的戏目,长期在一个地方进行固定演出,进行企业化运作,使之成为南充团体旅游的必看剧目,增加南充旅游项目,延长旅游时长,使之成熟化,然后逐年减少财政补贴,留住长年漂流在外的表演团队,进而为南充旅游经济创造更多的收益。这样就能起到“做活”大木偶,保护传统文化,提高旅游品质,增加旅游收入,加大地方宣传的多重功效。

要保护好这项国际上公认的“世界上罕见的木偶艺术,中国民间艺术的冠冕”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首要问题就是要把它做“活”,让其实现文旅结合、演出活跃,唯有这样,才能实现创作繁荣、生生不息的局面,才能走出一条保护与创新并重,传承与发展共荣的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第7篇:文化资源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茶文化时代;平面艺术设计;审美意识;特征分析

我国是传统茶文化国家,有着丰富而体系化的茶文化,如果能够将茶文化内涵融入到当前平面艺术设计过程中,不仅能够丰富设计元素,同时也满足人们对审美内涵的期待值。通过对当前整个平面艺术设计作品进行体系化分析,可以看到随着信息化技术发展应用不断成熟,如今虽然设计艺术得到了实质性提升,但是其中普遍缺乏应有的文化内涵。可以说,想要深层次把握人们的审美意识特征,就必须转变审美标准和审美内涵,既要彰显设计的灵性和多样性,同时也要全面展现,其中应该具备的文化内涵。

1茶文化内涵及特征分析

从唐朝开始,茶就发展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元素,随着饮茶习惯进一步普及,茶与我国传统文化之间的融合日益深化,其在长期、体系化应用过程中形成了独立的茶文化体系。通过对茶文化内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中不仅包含了丰富的茶物质元素,同时也有着独立完善的设计内涵理念。我国作为世界上茶文化发展最为成熟、全面的国家,丰富而全面的茶文化资源体系对我国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通过对整个茶文化体系内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中除了相应茶物质元素外,其中更是具备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和价值理念,以及完善的文学艺术资源。在整个茶文化资源机制中,有很多文化、艺术素材,而这些内容都可以被体系化应用到设计活动中。在整个茶文化体系中,有着色彩搭配理论和设计艺术等一系列内容。现阶段,不仅是茶文化面临传承压力,同样整个平面设计工作也正在经历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当前平面设计工作所使用的理论和技巧进一步成熟,平面设计工作开展思路更为成熟,而另一方面,如今人们对整个平面艺术设计工作的期待值更高,其不仅需要体系化应用设计理论,同时必须结合人们需求,展现整个平面艺术设计工作的应用内涵和价值。事实上,平面艺术设计其作为一种设计活动,该活动不仅是对设计理念的体系化应用,同时也是对多样元素的综合利用,而想要展现最佳设计图案效果,就必须完善展现出整个设计过程中所具备的文化内涵和情感理念等各种元素。在整个茶文化体系中,有很多可被有效融入其中的设计元素。比如极具感染力且直接带给人们观赏冲击力的集体茶文化活动。这是我们当前必须理性对待,且有效继承的重要资源内容。其中所具备的价值更需要我们在传承过程中实现融入发展。其次,整个茶文化体系中所包含的绘画艺术等,这些静态艺术内容,不仅全面展现了创作者的价值理念,同时其中也融入了必要的文化内涵。最后,对于茶文化来说,其中所具备的养生、绿色价值理念以及社会利益规范,都能够对平面艺术设计活动开展产生重要作用和影响。在茶文化发展传承日益重要的今天,想要推动平面艺术设计发展不断完善,必须赋予整个设计活动应有的审美意识和内涵。通过赋予其美的内涵,从而实现平面艺术设计效果和要求。

2茶文化时代平面艺术设计中审美意识的时代特征分析

当然,随着当前设计活动日益成熟,人们对平面艺术设计的期待和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平面艺术设计工作开展过程中,不仅需要完善提升其设计艺术,同时也要全面融入设计元素和内涵,从而赋予整个设计活动应有的价值理念。事实上,平面设计是信息传达的一种过程,但是该过程中,又不是单一的传播信息,而是通过平面设计形式,融入多重资源,产生多种设计风格和审美内涵的过程。在茶文化时代影响下平面艺术设计水平实现了整体性提升,无论是素材使用,还是设计水平都实现了实质性突破和发展,而平面艺术设计中审美意识的时代特征主要为:首先,整个茶文化时代平面艺术设计理念与整个时展理念相匹配。现阶段,艺术发展迅猛,尤其是平面艺术设计工作的内涵更加丰富,应用更为广泛。而只有好的平面设计内涵才能更好表现创作者的意图,才能发挥平面艺术设计的价值优势,完善其动力支撑价值。文化之间的充分融合。通过对茶文化内容进行深层次挖掘,通过体系化整合,从而实现整个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有效传承和融入。对于平面艺术设计活动来说,想要实现理想的平面艺术设计效果,就必须充分注重对整个平面设计工作进行全面借鉴和完善应用,通过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艺术设计理念进行体系化融合,从而实现理想的设计效果。我国有着丰富而完善的茶文化资源,尤其是传统茶文化资源可以被体系化应用到平面艺术设计活动中,从而满足平面艺术设计的时展要求。最后,当前平面艺术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需要以正确的心态对待传统文化,体系化应用传统文化资源。当前平面艺术设计过程中,尤其是在图案展现过程中,整个活动更加注重对设计细节的描述和内涵的表达。也就是说,当前在进行平面艺术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都具有一定主题设计要求,通过准确诠释和表达想要设计的内容,加上准确融入创作意图,通过选择合理的素材,从而实质性提升平面艺术设计活动的水平。

3茶文化时代平面艺术设计中审美意识的其他特征分析

事实上,不可否认的是茶文化时代,整个平面艺术设计中审美意识的最主要特征是时代特征,经过对其时代特征进行体系化分析和阐述,还可以看到其中也融入了其他特征内涵。只有对这些具体特征进行全面分析,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将茶文化与平面艺术设计活动进行全面融合。首先,整个平面艺术设计中审美意识全面展现了人性化特征。人性化特征是人文精神的重要表现,也是茶文化体系的重要内涵,当前平面艺术设计想要满足设计要求,就必须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应用需求。通过丰富具体的设计元素,从而满足人们对平面艺术设计活动的具体要求。其次,整个平面艺术设计审美意识中更加注重绿色、生态环保的内容。实际上,相对以往设计活动而言,当前在开展平面艺术设计活动时,必须认识到在人们消费理念日益成熟完善的今天,注重绿色、健康、生态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性共识,因此在茶文化时代平面艺术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必须将绿色元素融入到整个设计活动中。此外,在当前平面艺术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也应该充分注重人们表现方式的展现和诠释,当前后现代主义风格日益成熟,如今人们更加注重对自我个性的表达和阐述,整个设计活动已经超出了以往单调的设计风格,整体不仅更富有情感价值,同时也有一定文化品味及内涵。虽然目前科技应用对整个平面设计活动带来了巨大影响,但是设计者正在通过情感元素及文化价值的全面融入,从而赋予整个设计活动应有的价值内涵。在多元文化发展进一步成熟的今天,传统茶文化极具传承价值,通过对传统茶文化内容进行有效分析,可以看到其最大压力和问题在于缺乏体系化的传播载体和途径。因此,选择一个好的载体,既能有效传承茶文化内涵,同时也能展现传统茶文化中所包含的价值理念就极为重要。

4茶文化对平面艺术设计审美意识的具体影响

审美意识是整个设计活动能够带给人们具体美的感受,同时迅猛发展的时代特点也会对整个平面艺术设计活动产生重要影响。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其实际上对整个审美艺术也会产生实质性影响。首先,将茶文化内容体系化应用到平面艺术设计活动中,其必然能够有效丰富平面艺术设计的具体内容和元素。我们必须认识到平面艺术设计不仅仅是一种设计活动,更是在恰当设计理念指导下对设计元素进行体系化应用的具体活动。所以,其对审美意识的影响从单一的艺术设计活动要求发展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的体系化结合。此外,随着多元文化发展不断影响,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期待对传统文化能够进行有效传承和发展,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将其与平面艺术设计活动全面结合,必然能够从根本上推动和提升设计内涵。而茶文化与平面艺术设计活动的深层次融合,不仅为传统茶文化传播,提供了良好载体,同时也让人们更期待平面艺术设计活动所具备的精神内涵和价值理念。尤其是茶文化中融入了我国现展的重要精神理念和价值规范,因此在平面艺术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也要适当性融入这一内容,从而满足人们对平面艺术设计活动的实质性需求。可以说,茶文化对平面艺术设计审美意识的最大影响就是其让整个设计活动更加注重实际,注重真实情感的融入和表达,而这本身就是茶文化在有效传承的过程中所实现的设计审美意识的有效承载和发展。

5结语

现阶段在具体实施平面艺术设计工作时,其设计的图案和内容是整个设计活动的实质性表现。随着现阶段平面艺术设计理论及内涵发展日益成熟,无论是融入元素,还是文化内容都在进一步突出。茶文化作为独立的文化体系,如果能够将其中所具备的丰富内涵和价值理念,融入到平面艺术设计活动中,那么势必能够大大优化平面设计图案的效果。从而在丰富设计内涵和元素的同时,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要。当然,我们必须认识到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将茶文化内涵体系化融入到平面艺术设计过程中,其必然能够实现对茶文化的有效传承和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岩岳.平面设计中审美意识的时代特征[J].美术教育研究.2012(17):246-249.

[2]储小燕.交互设计时代平面设计艺术的情感架构研究[J].现代园艺,2013(5):219-225.

[3]白福军.探讨平面艺术设计中的时代审美意识特征[J].设计艺术.2013(21):178-183.

[4]崔星星.汉画文化意蕴及艺术表现研究[J].艺术与设计,2014(12):102-106.

第8篇:文化资源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文化产业;哲学透视;显著特征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国文化产业正如春风过后的梨花,经过改革开放后一段时间的酝酿,冲破铁索羁绊,驱散凛冽寒风,于20世纪80年代迅速崛起。文化产业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对当今时代越来越突出的文化与经济日益交融、彼此渗透、相互促进现象的深刻反映。它准确揭示了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动向,有许多自己的特征,深刻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着巨大作用,对文化产业做哲学审视,它具有四个显著特征,即经济文化一体化、文化资本主导化、产品文化化、产业发展人本化。下面就从这四个方面分析文化产业的基本特征。

一、经济文化一体化

二战后,人类俨然成为大自然的主宰,凭借自身的创造能力,利用先进的生产工具,从大自然中无节制地获取资源和物质财富,从而导致了经济、社会的非协调发展,带来了通货膨胀、高失业率、生态失衡、生存恶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人们日益意识到应当重新认识人与物质、自然的关系,经济的背后是文化问题,文化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经济文化日益成为一个整体。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发展是一种双向需要,经济需要文化为自己注入新的活力与创造新的境界,而文化需要物质寄托,需要在经济中实现其持续发展与提供新的发展契机。可以说,当代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

所谓“文化经济化”,就是将文化中的商品属性剥离出来,使文化要素成为活性因子促进经济发展,即成为现代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经济文化化”,则是指经济文化一体化过程中,由于二者的相互作用与相互交融,经济生产的重心已经由物质领域拓展到精神的层面上,从而形成了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新质内容的经济综合体。首先,经济活动中的文化作用日益加大,这一发展趋势已成为世界各国重点关注的新视角与新领域。其次,经济全球化使文化产业在综合国力的竞争地位日益加深,同时,文化市场也日益国际化,因为当今综合国力的竞争不仅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同时也包括文化实力的较量。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竞争因素。第三,文化经济成为世界经济格局的重要力量。这种影响将直接来自于跨国文化产业集团的文化侵蚀与文化渗透。从经济要素流动趋势来看,文化资本的全球流动和资源配置方面的巨大作用,将成为主宰国际文化产业格局变动、世界文化市场走向、国际文化产业秩序的新生力量。例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化强势国家依靠科技策动与市场化运作的竞争优势,将市场触角延伸到全球范围的各个角落,通过这一方式,一方面获得了文化领域中包括电影电视业、文化娱乐业、图书影像业、文化旅游业等在内的丰厚利润;另一方面,还获得了电脑、软件、网络、卫星传送等高科技方面的巨大优势。由此看来,文化产业的开发与壮大不仅成为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与财富积聚的重要途径,而且成为增强综合实力以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经济文化一体化协调发展已经无可辩驳地成为一种趋势。这种趋势表现出来的特征是:智力优势正在取代传统的自然资源优势,文化、科技在产业发展中的贡献率越来越大,文化产业已经成为21世纪经济持续增长的核心产业。

二、文化资本主导化

在土地资本、工业资本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时期,文化要素主要依靠于其他生产要素才能完成经济系统的内在循环,所以此时的文化要素无法成为独立的经济因子参与经济系统的任何分配。如在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时期,在诸多的生产要素中,土地处于主导地位,所有的资源配置方式及内容均以农业资本为核心。在工业经济时期,生产力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要实现文化要素全球性流动的无限复制与使用还相当困难。这就是说,文化向资本的转化所需达到生产力水平还不具备,这就决定了文化向资本的转化在工业经济时期不可能发生。到了21世纪知识经济的今天,特别是信息技术、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文化要素借助于先进的高科技手段实现跨区域、跨国界配置与流动,实现了文化资源与文化成果的高度共享。可见,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要素不仅从物质资本中剥离出来,在许多领域成为具有主导作用的首要要素,并且其他要素在一定条件下还依赖于文化要素,从属于文化要素。文化资源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对一个国家来说,丰厚的自然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将不再构成国民经济发展的优势,自然资源的贫乏也不再意味着落后,关键在于对文化资源及其智力资源的拥有,文化资源越是丰厚,社会经济发展的潜力就越是巨大。一个社会能否快速发展,从根本上将取决于这个社会对其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创新程度。社会的文化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越高,社会将越是繁荣。

以文化色彩和精神气质构筑商品的“高附加值”,才能真正体现产品的超一流的品位。我们要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提高产品的高附加值,增强市场的竞争力,必须努力促进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变。文化资源进一步资本化,形成最具增值率的文化资本,文化资本所具有的不可替代性、非磨损性、不可分性、无限增值性等特征,使其与其他生产要素有着本质的不同,文化资本不再是产业发展的附属要素,而变成了主导和核心要素,文化资本已成为考察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

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之后,还必须对文化资本进行妥善的经营才能使文化资本持续高效地转化为经济利益,如绍兴咸亨集团利用鲁迅著作中的店名迅速扩张,并走出绍兴,打进了上海。

在文化资源向资本转化的同时,建立在文化基础上蕴藏于文化经济中的文化产业,克服了工业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不足,为人类建立新型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提供了可能。以文化为基础的文化产业,改变了工业经济那种把物质财富的拥有看成是实现个体价值的资本与依据,相反,文化产业的发展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以文化创造为内涵的知识作为要素,在文化产业的分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文化产业突出了精神生产者是以个体脑力劳动者与智商能量的付出来体现其生存价值,因此,拥有知识的文化产业生产者能够获得丰厚的报酬,并且可以借助于文化资本、知识资本作为要素参与入股分红,来享受文化企业的利润汇报,成为高收入群体。如享誉全球的比尔·盖茨这样集智力资源拥有者和企业经营者为一体的超级富豪,这就是文化产业主体为什么能够获得比其他行业的生产者高得多的回报的原因。

三、产品文化化

文化产业的产品呈现文化化特征,产品文化化是指产品中精神文化取向越来越明显,或产品以越来越满足人的精神享受为主的一种趋势。随着消费者文化素质和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模式必然由实用功能型消费向文化审美型消费转变。商品和服务因文化内涵、文化个性而提升其精神功能和审美价值,提升其档次和品位。文化内涵是产品和服务高附加值的重要源泉,也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只有富含文化价值的商品和服务才能有效满足消费者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才能在众多的同类商品中脱颖而出, 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赢得消费者的“货币选票”。信用、商誉、品牌、形象等文化因素构成无形资产,使文化企业在竞争中先声夺人,争得更有利的投资机会和市场地位,创造更多的商机,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以服装业为例,我国和意大利同为服装出口大国,意大利靠先进的服饰文化,良好的商誉和世界驰名的品牌,赚取的是高附加值。上世纪90年代初,意大利每吨服装的换汇额高出我国5.8倍。可见,文化内容和精神内涵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竞争力所在,也是实现其高附加值的重要源泉。

当今,产品的文化内容的价值比重迅速增大,而物质形式的比重正相应地下降。并出现大量的富有美感和科技含量的智能化产品。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新增社会财富中文化性的“软产品”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不仅像微软公司这样的新兴产业大部分是知识密集的软产品,而且传统制造业产品的文化内涵也越来越高。正因如此,人们越来越重视产品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个性,文化含量和文化品位将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克莱斯勒汽车在质量上并不比其它品牌的汽车高出多少,但是它所代表的高贵、豪华和地位感却给它的发展赢得了无限商机。同样,原本价值700日元的女式帆布提包,如果印上一个字母“G",便可卖到7000日元,这是因为“G”是表示由米开朗琪罗·罗西尼创造的意大利超级流行文化的符号,手提包携带者确信,自己正在进行一种可与欧洲超一流阶层相媲美的消费行动。为了这种精神文化享受,人们情愿花7000日元购买价值700日元的商品。可见,文化内涵对产业发展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如酒文化、茶文化、饮食文化、居住文化、汽车文化等,无一不通过文化价值的取向影响着产业发展。文化旅游也不例外,我国是世界上的旅游大国,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著名的风景点,名胜古迹,老革命根据地众多,许多有品位、有档次、有远见的旅行社,专门培训出一批具有各种文化内涵修养的导游,甚至聘请文史博士担任导游,提高旅游的文化附加值,使游客亲身体验到文化景点的历史文化氛围。这些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资源,已经成为对文化品位和文化层次需求日益提高的旅游者的新去处。从这些事例我们可以明显地发现产品文化内容和精神内涵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提升作用。

当今时代,经济的飞速增长不再仅仅取决于已短缺的自然资源、物质资本等有形资产,而是主要取决于智力、文化资本等无形资产,产品的文化含量和精神内涵将主导着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以文化内容为主导的文化产业成为了经济发展的主流。

四、产业发展人本化

产业发展人本化是指文化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关注人的需求、人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越来越以人为目的、以人为中心。

西方生活方式和物质主义文化给人造成巨大的精神空洞。工业文明高扬科技理性,推崇经济主义,追求单纯的经济增长,导致了物质消费性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把人的多种需求简化为单一的物质需求,把物质消费水平的提高作为惟一的追求目标,从而使人成为经济动物、消费动物,日益淡漠甚至忘记了生活意义与价值的人文追求。造成人的异化与片面发展,使人成为马尔库塞所描述的“单向度的人”。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似乎不是满足人的物质文化需要,而是满足人们对商品货币财富追求的需要;评价经济素质高低的标准,似乎不是人的物质文化生活满足的程度和质量,而是看GDP或GNP增长的多少。这样,经济社会以人为本的本质特点,也就自然而然地被掩饰起来,甚至已经成为经济过程的沉淀物。因此,一个推崇人的需求的全面性的伦理选择和人文追求的世界,有赖于确立一种新型的社会发展理念和实践模式,已是不争的事实。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应运而生了。

文化一定程度上而言是“人化”,文化的发展就是人的发展,展现的是人的生存、发展形式及发展程度。人在经济发展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但文化产业的发展更加全面、本质,直接满足人的需求,是一种更加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模式。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本向度部分克服了人的异化,消解了技术与人性的长久对立,使人的视野超越物质需求转向真善美的追求、创造性价值的实现、自由的获得。伴随着非物质性需求的追求,使人自身价值的充分体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从过程来看,文化产业发展与人的发展是两个更为统一的过程。文化产业生产是建立在知识、技术和人文精神高度发展基础上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具有强烈的人文属性。文化既可以作为投入,也能够被产出,人的科学、技术等智力因素以及理想信念、价值观念、文化艺术、娱乐休闲、信用文化、经济伦理等精神因素,作为重要的生产力要素价值,与自然资源、经济资本共同成为生产力中的组成要素,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在文化产业发展中,人对经济发展的参与不仅仅是体力劳动,不仅仅是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添加简单的劳动来创造社会财富,而是更多地通过文化创造,更加全面、更加深入、更加具有人性特点地参与经济生产,人的能力得到更为全面、更为本质的发挥,(下转第73页)(上接第56页)人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人的素质和创造力得以不断地提升;使人通过“丰富的个体”的路径达到完整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人的价值在经济发展中得到更好地实现。

从结果来看,文化产业发展更全面、更本质地满足人的根本需求。物质需求是人的基本需要,精神文化需求是人在满足基本物质需求之后的相对高层次的需求,是一种更能反映人的本质属性的一种需求。文化产业不仅生产物质,也生产文化;不仅满足人的物质需求,也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产业的发展改变了以物质生产为中心的状态,转向以人为本,人的愿望、人的需要、人的理想,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目的与核心。相对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阶段,文化产业更能直接从人的根本需求出发,能够更加接近人的需要,更加直接为人带来福利。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长,以人为本的人文价值观更加深入渗透到经济发展领域,文化产业的发展使人的本质需求在经济的发展中得到更好的满足,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因此,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一种人化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以人为本的产业。

总之,我们要关注文化产业,就不能不关注文化产业自身所特有的标志性特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第9篇:文化资源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哈尔滨;地域文化;城市景观

[ Abstract ] this article in view of Harbin regional culture in city landscape design is the absence of regional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ts current situation, elaborated the city landscape design problems to be solved in the research, explores how to construct the characteristic of Harbin city landscape, and closely related to issues raised system solution and promotion strategy and suggestion.

[ Key words ] Harbin; regional culture; city landscape

中图分类号:E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正文】

城市景观就是城市这个各环节相互作用的系统所具有的外在表现,它可以包括城市的轮廓、整体结构及其区域空间布局、地质地貌、绿化、水体、以及街道广场、建筑、 桥梁、小品及雕塑等具体的城市景观实体因素,包括一个城市自身的文化和社会生活、 生态环境、发展历史等等社会人文因素。城市景观,是展现城市面貌的窗口,也是城市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

地域文化是由特定区域的地理环境、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逐步孕育和形成的。在我国,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

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省会,东北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哈尔滨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其景观文化及其空间载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亟需我们去研究。

一、哈尔滨城市景观中地域文化缺失的原因

(一)保护观念的淡薄导致特色文化的消失

哈尔滨素以特有的文化底蕴饮誉中外,哈尔滨一向以特殊的地域文化特征展现其魅力。但如今,哈尔滨引以为豪的特色文化正在逐渐消失。曾经的哈尔滨拥有国内最值得称道的欧式建筑、环境优美的广场、公园和城市滨水空间。而在如今城市公共空间的特色在渐渐的消失。

(二)全球国际化的影响导致文化取向趋同

随着国际化的影响打破了地域文化的疆界,使文化在城市景观规划与设计上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文化的地域特征逐渐趋于同化。上世纪末哈尔滨在城市景观建设过程中盲目仿效国内外典型城市景观的规划模式,使这些城市景观的规划模式与哈尔滨的城市内在文化出现不相匹配南辕北辙的问题。

(三)盲目的开发方式导致城市地域文化消亡

在哈尔滨城市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一种开发的盲目性,缺乏对城市特有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景观的尊重与保护,缺少与城市个性、历史特点之间的关联,从而导致城市景观空间中地域文化特征的丧失。

二、解析彰显哈尔滨城市景观地域文化的方法

(一)哈尔滨的地域文化特征

1.欧域遗风的外来文化

从1898 年起哈尔滨作为中东铁路的交汇枢纽和路局管理中心,就开始城市建设和近代建筑活动,形成了各种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优秀近代建筑。建筑样式类型多,质量、艺术价值高,以欧式古典建筑为基调,并汇集了新艺术运动,巴洛克、文艺复兴、浪漫主义、折衷主义等多种艺术风格的教堂、商店、住宅等纯欧式古典建筑,构成了哈尔滨市的主体形象。同时,哈尔滨人一直把城市中的历史建筑和具有典型的欧域文化特征的历史街区作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并加以保护开发和利用。

2.冰情雪韵的冰雪文化

哈尔滨地处东北亚地域,寒冷的地域特征赋予了哈尔滨独具魅力的冰雪文化。哈尔滨是我国冰雪艺术的发祥地,自来有冰城的美誉。哈尔滨人注意从文化角度审视冰雪资源,在不断探讨挖掘其历史渊源、总结积累新鲜经验的基础上,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冰雪文化。

3.独特的夏季文化

哈尔滨的夏季生活极具活力与魅力,内容丰富,比如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哈尔滨国际啤酒节等。因此弘扬哈尔滨的夏季文化显得尤为必要,在城市景观的营造过程别注重夏季活动空间与景观特色的创造,增加城市景观的凝聚力。

4.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

哈尔滨是一座文化底蕴极其深厚的城市,具有多个民族文化融会贯通的特点。在哈尔滨城市肇始,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互相交融、彼此渗透、或消或涨、或扬或抑,形成了哈尔滨特有的文化脉相和人文精神。

(二)遵循地域文化的城市景观规划原则

在宏观层面上对地域文化的定位要与城市历史底蕴及城市景观未来发展态势相互协调。借助地域文化内在力量促进城市景观的发展与建设,形成鲜明的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品质。在中观层面上,对于地域文化认同要与城市景观格局相互协调。通过建构合理的城市景观规划来推动地域文化特色深入民心。在微观层面上,地域文化氛围与城市景观的基调相协调。协调好城市景观建设与地域文化的关系,在空间营造的过程中讲究地域文化的内涵,形成合理的空间建造理念。使城市居民在城市景观活动时能够体会到城市的地域文化氛围。

1.强化地域文化特征,塑造城市形象

建设具有哈尔滨地域文化特征的城市景观需结合哈尔滨特有的地域文化,以个性化和人性化为设计原则,以舒适性、宜人性和特色鲜明性为建设目标。哈尔滨“欧域遗风冰雪文化”的特色文化是其他任何城市所无法模仿的,这种特色文化是哈尔滨城市最具魅力的特质,是哈尔滨的城市主题文化,应该在城市景观中加强利用,从而加深城市的特有文化内涵,塑造别具一格的城市形象。

(1)体现外来文化特征

哈尔滨在城市景观建设中,要恰当引入外来文化的相关设计元素,除景观小品、景观设施、小型建筑等物态要素之外,让人们身处其中能够感觉到历史的印迹,领略异国的风情,进而充分体现“东方小巴黎”的文化价值。

(2)体现冰雪文化特征

冰雪文化对于哈尔滨来说,在冬季城市景观的文化性塑造方面是一项得天独厚的天然资源。在冬季的城市景观建设中,在除太阳岛、冰雪大世界、兆麟公园等大型城市景观之外,应提高其它景观冰雪文化的普及率,开展各种冰雪娱乐活动让广大市民参与其中,感受哈尔滨冬季特有的冰雪文化特征。

2.尊重历史文化资源,体现历史印迹

我们生活在现代的社会生活中,但是我们不能遗忘历史,而是应该尊重历史文化,保护现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并在城市景观的规划中体现地域文化特征,具体方法可以通过特定区域的空间表现、建筑小品等构筑物的设置来进行相关地域文化意义的表达。

3.融入现代性设计元素,体现时代性

这是以地域文化提升城市景观质量的关键所在。现代性的文化要素是文化时代性的标志。无论是地域文化原生态的挖掘,还是地域文化景观的构建与文化品位的提升,都需要融入现代性的文化要素。只有与现代性要素有机结合,地域文化才能更具渗透力、蕴含力和影响力。这里说的“现代性的文化要素”,既包括现代科技,又包括文化表现,还包括媒体推介等诸多方面。

4.营造现代城市景观并体现多样性

良好的城市景观环境能够增加参与活动的人数,满足人们活动的心理要求,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在营造空间景观多样性的过程中要合理利用城市的自然景观资源,比如建筑、街道、树木与花卉、水体等方面。考虑各种景观要素在不同季节的不同的景观特色与城市居民的观景心理,进行合理的安排与搭配使城市景观既符合城市地域景观特征又能与城市公共空间紧密结合形成良好的景观视觉环境。

三、结语

地域文化和城市景观之间存在着双向的互构关系,地域文化影响着城市景观的建设和发展,城市景观也同样反作用于地域文化。哈尔滨在优越的自然冰雪资源和外来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显示出其独特的气质和性格。本文依据哈尔滨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分析特色文化和城市景观的关系,提出构塑哈尔滨地域文化特征的、各个元素和谐共生的、可持续的城市景观建设策略,希望能够为体现哈尔滨地域文化特征的城市景观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