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语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范文

语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语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第1篇:语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范文

1、学生因素。上课时往往会出现这种现象:教师以饱满的状态进行教学,充满激情,而有些学生则对老师讲的内容毫无兴趣,不认真听讲,这很容易使老师失去激情和热情,久而久之老师的激情和兴趣也没有了。学生自身的原因也使得教学效果不佳,这也是因为学生对语文学习没有深入地了解和认识。

2、教材因素。学生教材的编订是严谨和慎重思考的产物,所选择的课文都是出自名家之手的名篇、选文,渗透着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但有些文章过于强调思想和人文,往往忽视了学生的需要和感受,这也是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的重要原因之一。

3、语文学习方法单一,知识来源简单。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舞台和场所,课堂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接受知识量的多少,而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和工具,教师往往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过分强调学习而忽视留给学生空间,占用学生的课余活动时间和实践机会,更加强调学习语文需要去记忆和背诵,多练习,这样的教学环境和模式会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对课堂和老师失去兴趣。

思考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方法和对策语文教师一直都在研究如何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这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第一,教师用自身的兴趣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给学生做好榜样,以自身的影响力传达给学生正能量,所以教师要在课堂上有激情,用自身的激情感染学生。学生会模仿教师的言行,久而久之学生也会被教师的激情所感染,慢慢地恢复和增强对于文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会受到老师和课堂氛围的熏陶和感染,在教师的影响下,学生一定会提高学习兴趣和能力,提高对于文的认知水平。

第二,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可持续性。学生学习兴趣需要长时间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毅力、耐心和恒心,不能害怕失败,不要怕付出精力和时间,更不能做到一半就放弃,一定要坚持,让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有序进行,得到预期效果。

第三,开阔语文学习渠道,丰富学生课余生活。语文源于生活,生活体现语文的魅力,教师要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语文,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和快乐。教师要扩宽语文学习的渠道,多元化教学方法,在课堂和生活中传授语文的内涵。例如,可以让学生走进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可以让学生走进农村,感受到新农村的变化和美好;还可以开展各种课余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体会到时间和学习带来的两种乐趣。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会有所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也会很大幅度的提升。第四,重视阅读训练,带动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阅读教学,鼓励学生多进行阅读,特别是课外阅读,让学生全方面地提高自身素质,积累各方面的知识,开阔眼界。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拿高分,不主张学生进行阅读,特别是课外阅读,教师应该向家长传达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教师要向家长传达正确的观念,那就是阅读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量,这都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学生的学习过程少不了书籍的陪伴,学生会在书籍中找到共鸣,在书籍的启迪下提高自我,得到丰富的知识、深刻的感悟和情感的升华。

困惑二:学生想象思维受到限制的原因想象和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我们应该培养这种天性。

1、教师和家长要给学生机会和时间去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这需要让学生全方面发展,全方位得到培养,而不是只注重学习成绩的高低。

2、“标准化”阻碍了想象思维的培养。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留给学生创新和思考的时间和机会,抓紧一切时间提高成绩,间接地阻碍了学生想象思维的发展。

第2篇:语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范文

困惑之一:如何解决多媒体展示与黑板板书的优势互补关系。笔者经常去听一些年轻教师的课,在听课过程中,我发现这些教师几乎都运用了多媒体手段来辅助教学,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也经常步入误区,他们太依赖于多媒体,于是就把自己认为应该板书的内容全部都搬了上去,而在黑板上却几乎没有板书。例如,在一次公开课上,有位教师在讲授《湖心亭赏雪》时,先用多媒体展示作家作品,然后就是字词句,还有通篇的疏通文意,更有许多相关的图片、结构图一堂课下来,学生随着老师的指挥棒看了近半个钟的多媒体内容,而黑板上仅仅留下湖心亭赏雪五个字。通过调查发现,这种用多媒体取代黑板的做法相当普遍。笔者认为,一手好字不仅体现了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更是给学生的书写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示例和榜样。而如果用多媒体取代黑板,就失去了教师书写的示范作用。

困惑之二:如何解决课堂上师生情感交流、学生与文本交流的问题。许多教师的多媒体课常常采用这种模式:教师把要解决的问题搬上多媒体,然后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画面进行思考、学习,最后教师又通过多媒体画面的展示来提供答案。这在很大程度上抹杀了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忽略了教师生动的演示作用和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能力培养。笔者认为,从某个角度说,文章都是作者情感流露的产物,而语文课堂教学其实也是师生通过文本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是人情味很浓的人文化的教学,而过多地依赖多媒体则往往会割裂师生间的感情纽带,进行多媒体教学实质上就变成了进行多媒体演示,失去了语文课的意义。同时,很多教师为了极大程度地满足学生视听等感官需求和对多媒体课的极大兴趣,就集中了大量声音图象信息,并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使得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根本谈不上与文本的交流了。

困惑之三:如何解决课堂上的突发事件,体现课堂的灵活性与开放性。在运用多媒体手段上课时,由于课件是预先做好的,所以,在课堂上难免会出现一些突发事件。笔者就曾经遇到过这样一堂课:那是上《孔乙己》这篇小说时,关于这篇小说的主题教师已经事先做好了课件,把普遍认同的几种观点都想到了,准备在学生回答以后直接打出,有个学生的回答却出乎教师的意料,此刻,多媒体的预先设置反而成了多余和累赘。可见,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时,由于教师只能一步一步按照课件的固定程序进行演示,不能随着课堂教学过程的变化而灵活调整演示程序,就导致教师总喜欢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多媒体既定的程序中去,这样,整堂课的教学过程完全由多媒体的程序控制,学生和教师的思维与讲解都被多媒体控制了,整个课堂的灵活性与开放性就受到了限制,学生独到的见解,智慧火花的碰撞也无法在课堂上展示。长期如此,学生就不积极思考,或者不愿意发表自己的富有个性的看法,而是期待教师的答案早点展示出来,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被禁锢了。而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疑问,探讨解答是非常灵活与开放的,如果多媒体设置的课堂框架限制了这种学习方式,那就与新课标的要求背道而驰了。

困惑之四:如何解决不加选择胡乱借鉴的问题。据了解,目前能真正独立地利用计算机制作课件上课的语文教师并不多,而新课标又倡导我们借助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而且,业务部门还把是否借助多媒体手段作为一堂公开课、优质课的重要条件。在这种导向下,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就随时会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而由于时间及条件还有自身水平的限制,往往无法自己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制作高质量的课件,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打起了借鉴的主意。平心而论,在多媒体辅助教学起步的初级阶段,能借鉴别人的东西,对提升自己的水平应该是很有帮助的。问题的关键是有些教师对亲手制作课件缺乏必要的认识而一味地盲目引进,其结果只能是造成搬来的课件显得机械、僵化、缺乏自己的教学个性,无法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效果,甚至还会弄巧成拙,影响课堂质量。

面对困惑,我们必须认真去探索和研究,找出应对策略。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只要针对问题认真反思、总结,最终就能找到好的解决方法,就能在走出困惑的过程中得到进步。

首先,要选准语文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提高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实效性,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要恰当地运用,要用在疑难处,用在不可言传处,用在激发灵感处,不要为了多媒体而多媒体。

第二,多媒体是服务于教学的,它不是板书的简单替代品,展示的内容要恰到好处,不能喧宾夺主,这样才能在教学中使之与黑板板书的优势互补,真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语文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3篇:语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教学方法

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语文创新能力、整合能力、审美能力、阅读能力、实践能力等。小学初中语文的教育是对语文知识的积累,而高中的语文教育则在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和团队精神。我国传统的高中语文的教学一直不太注意学生综合语文素质的培养,教学的方法一直是按照中小学教育的方式进行,也因此,许多高中生都感觉到了高中阶段,语文能力很难得到提高,这不仅限制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同时也与我国新课改的要求相违背。随着新课改的深入,高中语文的教育成为了摆在许多语文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1)预习促进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进行。预习是课前把要学的知识过一遍,做到“有备无患”。有的教师在课堂或者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会发现学生跟不上节奏,反应迟缓,究其原因就是学生没有做好课前预习。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对知识有了大概了解,自己可以试着去思考不会的地方。教师也可以给学生列出预习提纲,让学生着手预习。那么,课后学生就会专注自己预习中的弱项,提高了学习效率。学生首先要对学习的内容或材料进行必要的了解和内化,然后才能有所得,或者产生困惑。正是这些所得或困惑,使学生产生了合作交流的渴望,也只有这些所得或困惑,才能保证在学生合作学习中互通有无,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提高。

(2)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促进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传统的课堂教学要求学生正襟危坐,目不斜视,讲话不能大声讲,心里有了想法也不敢提,这样势必就给学生的交流与合作打了折扣。新课程强调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3)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促进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学习体现了学生思维的探究活动,脱离了思维的语文教学必然是失败的。如果在学生合作学习之前没有让学生很好地学习教材,学生还没有从教材中获得交流的材料,就让学生合作交流,那么学生用什么来交流呢?既没有成功的体验,也没有失败的困惑,这就导致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更谈不上学生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发展智力与能力。只有建立在独立思考基础之上的小组合作,学生才有互通有无的材料,才有互相交流的欲望,也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这样的小组合作交流就能充分释放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和才华,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互通有无,互相促进,思维交替引申,最后达成认同。

二、处理好“讲”与“读”之间的关系

高中语文教学同样离不开“讲”与“读”的方法。但这两者的关系很复杂而微妙,课堂讲授可以向学生传授知识,但从现代语文教学指导思想看,传授知识已经不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了。概括地说,讲授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为:一对学生的学习起铺垫和引导作用,帮助学生越过学习上的障碍;二对学生的学习起示范和教授法的作用,让学生直接学习教师的经验、技巧并形成相应的能力;三对学生的学习起激发和鼓励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尽量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四对学生的学习起总结、梳理、评价作用。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的讲授是必要的,但要抓住要害。该讲的不讲是教师的失职,但盲目的、过度的讲则是对学生时间的浪费。因此,我们要转变观念,不要认为教师讲得越多,学生的所得就越多。

三、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现代教学中要树立新型教育观,转变师生角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学生是被动的听者。课堂就犹如教师的舞台,唱着独角戏,学生则是观众,单向的传授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质量低下,这与新课改的理念背道而驰。因此,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贯彻新课改的思想,作为现代教师应转变传统的错误观念,合理运用现代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本属于他们的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可通过开展课堂活动小组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自由探讨,各抒己见,互相交流学习经验和对问题的不同见解,最后总结出最简便的解题方法。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思维活跃,课堂的氛围变得轻松,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发散了思维,调动了学习主动性,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也在学生的探讨中提高,充分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第4篇:语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创新能力;想象力;创造力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却在实际操作中,尤其是在广大农村中小学的语文实际教学中,走了样。首先是教师现状令人堪忧。农村地区,教师年龄老化严重,一辈子穿惯了旧鞋,走惯了老路,现在却要他们换新鞋,走新路,确实勉为其难。虽然新课改的诸多新型理念生发于教育名家和教育名师的笔端,也能常见于各种级别的色彩斑斓的公开课。但是具体到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当我们常态地去检视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甚至去了解小学语文教师的内心愿想时,却发现他们常常心在困惑之中。现在谈谈我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新课程评价标准的困惑

农村小学教学中资源缺乏是当前面临的现状。在调查中发现,多数农村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所采用的还是最原始的教学方式:一本教材,两支粉笔,一本教参,根本没有其他辅助教学设备和辅助教学手段。学生学了教材外,很少有课外补充学习材料。教育有两种基本价值:一是促进人的发展,这是教育的内存价值、根本价值;二是承担社会所赋予的人才选拔功能,这是教育的外在价值、工具价值。长期以来,教育评价把教育的两种价值割裂开来、对立起来。选拔功能被强化为教育的根本价值。教育由此走上“应试”的轨道。为此,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评价上,明确指出:要重视发展评价,淡化甄别与选拔;注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注重过程评价,转移评价重心。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广大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明显感觉,新的语文课程评价标准一时还难以让学生、家长接受。他们都已习惯了关注学习结果,习惯了“以分论英雄”。另外,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不少农民洗脚进城,其子女也要追求更优质的教育资源,纷纷进城读书。农村中小学在学生生源悄然流失的条件下,学校也不敢轻视家庭、社会的反响效应,导致一所学校课程评价标准多样。学校既要大力开展素质教育,又要满足家庭、社会对自己的要求,真可谓难啦!

二、从语文学习的评价目的上看

新课程强调语文考查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而目前大多数语文教师在语文学习的评价上,仍强调甄别、检验、选拔的功能,轻视学生情感、态度、发展的个性;重视的是标准化的、规范化的检测训练,轻视的是学生多元的、逆向的思维创新;重视的是语文技能技巧的机械训练,轻视的是学生探究、发展的能力以及人文情怀的有效养成。

三、从对教师考核评价上看

对教师的考核与评价制度改革相对滞后。将评优晋级与学生考试分数挂钩,导致教师急功近利,唯分数是从,课堂教学面面俱到,知识教得死,生怕哪个内容没讲到,学生考试时丢分。

四、教师专业成长与教育现实的困惑

农村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滞后是不争的事实,他们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识字,就是基础知识训练,缺乏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忽视了语文教学中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教师的专业成长是离不开教育实践的,其中教师自觉地利用日常的课堂进行某种教育思想的尝试与探寻,并形成一定的操行方式,为进一步上升到理论层面提供有效的依据,这便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十分重要的过程。可是在现实的教育中,时而要为完成冗杂的教学任务而疲于赶进度,时而要为应试扭曲的教学形式而忙于知识速成。因此在探寻与应试的纠葛中,教师就只能且行且止,时断时续。这就使教师的专业成长时常出现了断层。因为诸多的农村小语教者在教育尝试中,又不得不为应试而教,否则关乎己身的诸如职称,工资等都将受到牵连。这就迫使他们想摆脱困惑,一心事职的教育愿想无法畅行。

新课改下的小语教学改革,历经数年,应该说显性的教学公开课是可赞可叹的。但在农村日常的教学之中,却隐性地存在着并不乐观的景况。

总之改革的阵痛终要过去。随着国家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大力支持,新课程改革的继续深入,农村语文教学定能取得成绩,在素质教育迅速发展的现在,我们需要立足农村小学教育的实际,“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利用反思教学的方法,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大胆地改革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定能出现新的局面。真正树立终身教育不雅,让教育成为唤醒心灵的快乐,让学生安享教育,安享生活,安享人生

参考文献:

[1]肖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词[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2]周心红.农村有效教学策略[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9年.

第5篇:语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范文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困惑的是语文究竟应该怎么教才算是好语文课,学生怎样学才能真正学好语文课。学生学完课文后,心中总是模模糊糊。要问他们懂了没有,那他们一定说是懂了,但是要是问他们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他们又回答不上来。可见语文教学,不在教授学生已经明白的东西,而是要教授学生还没有明白的东西。也就是说,语文教学就是要把学生所模糊的地方变得清晰,让文本在学生的心中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学完课文,使学生的心中能亮堂起来。所以,我们说语文教学就是为了点亮学生心中的那盏明灯。教师的点拨、启发要使学生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有一种别有一番天地的感觉,有一种搜奇探险的感觉。既要使其入乎其内,又要使其出乎其外,达到心与物和的境界。这才不是为语文教学的至境。如果语文教学仅仅浮在表面,不能深入到文本的深处,那学生对文本永远处在一种似懂非懂的状态,内心还是一片模糊。他们还是不会解读文本。那才是语文教学的失败。要点亮学生心中的那盏明灯,教师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心中能产生困惑,有惑可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善于激疑。语文说难学,确实很难学。说容易,也确实容易。字、词、句、篇章、结构,这样的一讲,就算完了。至于学生是否听懂,是否从中明白了一些什么,从中得到了一些什么,那就听天由命了。对学生来说,它们习惯了老师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就知不再把语文课当做一门很有学问的课。他们感觉到,教师所说的那些,他们经过阅读也会自己知道。同时考试也不考书本上的内容。只要他们平时多读点书,看点文章,考个及格还是没有大问题的。所以,它们是不在乎语文课的学习的。语文成学生可上不可上的课之一。为什么学生会产生那个这样的想法呢?这与我们的语文教学有关。我们首先要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首先就要我们的语文教学能够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起学生的挑战的欲望,让他们时常处在一种困境中,长期思考一些看来简单却并不简单的问题。让他们感到学习文本的过程就是一个历险的过程,既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又能满足它们的求知欲。历险,首先就是要让学生心中经常有一盏灯,这盏灯伴随着他,让他能够为他们烛照出一片光亮,看清楚一些他们自己不能看到的东西。我们认为,我们语文教学还在浅层次上漂浮。还不能深入到文本的深处,挖掘文本背后的深层次的东西。浮光掠影,飘忽虚渺,难以捉摸,味同嚼蜡。学生感觉到语文无非是这样。所以,逐渐也就对语文产生了厌烦情绪。这是造成语文教学容易学习又不爱学的原因之一。其次,教师要善于通过文本中的人和事,碰撞出学生情感的火花,思想的火花。让这些火花成为点燃学生心中明灯的火源。学生学习文本的时候常常有一种仰视文本的习惯,他们很少或者不能够把文本还原到生活层面来理解,他们就文字而文字,而没有把文字背后的生活,生活背后的作家拿来作为考量文本的东西。造成文本学习的肤浅。其实任何文本都是作家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的结果。作品背后是生活,是人。学习文本没有了作家,那文字只是一堆对学生来说是无用的方块字而已。学生和文字之间始终隔着一层,他们走不进作家的内心世界,也就走不进语言文字中去。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把文字还原为生活,让学生能感觉到的,实实在在的生活图景。让学生透过生活图景,感受到作家的思想的脉搏,心灵的跃动,情思的飞驰。顺着这样的路径,学生才能触摸到语言文字的本质。记得我在讲授《开国大典》这一课时,学生对开国大典是的那种场面不能很好的体会,作家写作时的那种激动心情也很难领会。对此,我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让他们想象一下他们过六一儿童节是的热烈场面和他们激动喜悦的心情。通过这样的对照比较,学生很快的体会到了作者的心情。感受到了当时热烈的、激动人心的场景。再比如学习诗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时,学生很难体会到其中的情感。我们就那几个电影中送别的镜头来让学生体会这两句诗的好处。作者站在江岸,看着友人远去,直到什么也看不见,只有长江的水,滚滚向东流去。其心中依依惜别的深情可见一斑。学生有了这样的情感体验,诗句之佳妙之处自然体会得到。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就是要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索意识,生活意识,在学习中让学生不再感到茫然、昏然。而应该让他们有一种自然的感觉,这样,才能使学生心中的明灯亮起来,思路开阔起来,思维活跃起来。

第6篇:语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范文

运用新兴媒体开展统战工作的新思考

网络条件下思想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要求

磐安民歌民谣史料辑录分析

浅析美国独立战争后犹太会堂——社区模式瓦解的原因

艺术类学生个性特点及教育策略

浅谈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虚拟世界VI设计——虚拟世界与VI的一种结合形式

谈论幼儿的家庭教育

浅谈我国制播分离的发展与趋势

我国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文字的视觉个性与版面编排设计的关系

以态势分析法寻求地方高校合理定位

对当今全民健身运动的思考

浅谈设计师的风格形成

国际金融监管的新趋势与启示

论冈察洛夫文艺理论同其创作实践的矛盾与背离

良好组织形象的美学思考

体育专业招生考试成绩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摭论低幼动画片的主题表现

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之我见

语言研究

与“不”连读成语的会意字

阅读策略研究及其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探讨

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研究

浅析英语语法对汉语网络语言的影响

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

hotpot与火锅的翻译

功能翻译理论在旅游翻译中的运用

谈预设在英语广告中的作用

任务诱导型参与活动与二语伴随性词汇习得

浅议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浅谈俄语语义辞格

英语课堂教学中提问的实用价值

教学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

阅读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研究

艺术殿堂

绽放自然之美:激活水彩灵动

浅谈戏剧的真实美

文学教育(中) 设计素描教学难点问题的分析

语文教学中的自主探究

浅谈学生写作兴趣的激发

略谈动画色彩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浅谈儿童厌学问题的解决

谈谈我国民族声乐的核心魅力

中文教育

少数民族地区高职语文教学的困惑和对策

试论《论语》中的孔子与“礼”

双音节动词重叠条件及留学生使用偏误分析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漫谈

语文有效课堂教学和魏书生的教学实践

多种评改方式促进作文能力提高

中学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几个因素

书法练习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浅谈提高道德教育实效性的长效机制

语文教学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案例分析

作文批语,你学会温馨了吗

重新审视新课程情景中语文课堂的教与学

教学艺术

艺术作品对真理的显现

影视鉴赏课程教学现状与原因分析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校园文学社团建设的思考

从《阿房宫赋》看探究性学习

论精细化管理在学生工作中的意义及价值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对高中学业考试管理办法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浅谈幼儿协调训练的文学教育(中) 培养

表演技巧的掌握对主持能力的优化

构建新课改下的政治课堂

重视史料分析 提高教学质量

高职高专院校服装设计教育体系

浅谈新课改下的多媒体历史教学

敦煌壁画中体操雏形与现代竞技体操对比分析

例谈中学教学的“教与学”

为高效课堂添点剂

对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学的思考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之创新

素质教育形势下的师生关系

中学体育教学之我见

运动竞赛焦虑和训练焦虑的差异及处理方法

中国古代书院对当代高等教育的启示

文教随笔

文学教育(中) 公文写作思维步骤

追求人生价值应遵循生命三重性规律

自信绽放智慧之花

试论青年人阅读的时代性和紧迫性

第7篇:语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范文

二十一世纪人才是第一资源,对于人才的评价方式的改变要求我国现代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就应该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究精神,让学生可以充分实现学习的自主性,从过去的“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在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教育部也在积极寻求合理的改革方式,提升当下小学学生的综合素质,由此本文结合当下小学语文的教学现状,探讨和分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运用,从而更好地提升当下小学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为其未来的学习发展以及自我探究精神和素养的培养奠定基础。

一、阅读教学中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阅读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活动,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学阶段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小学生而言,良好的阅读兴趣以及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无疑为其未来的语言学习以及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的意义。作为现代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可以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想象能力,通过书籍的阅读拓宽自身的知识层面,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具体的教学方式开展环节如下:

1.1自读存疑

自读存疑是单篇文本研读教学的首要环节。书籍的阅读,特别是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必然会对于书中的内容存在一定的疑惑。带着疑问的阅读,可以帮助小学生更用心的去了解书籍的内容,让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的经历学着去解疑,去在书籍中寻找自己的困惑。它对学生的后续阅读、个性解读意义重大。所以,在这一环节教师应该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己学着去思考,去寻求答案,借助于合理的引导,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避免了过去单纯的直接告知答案的教学,从而更好地突出和提升了学生自己解疑答惑之后的成就感,为以后的阅读积极性奠定基础。

1.2合作探疑

在上一个环节自读存疑的基础上,学生已初步感知课文,同时在借助于自身力量进行了困惑以及疑问解答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答案,同时也有一定的困惑。由此,教师可以尝试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彼此合作探究的方式,共同寻求答案,以朋辈的方式积极开展思维,在不断地思维以及想法的碰撞下,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与方法。

二、作文教学中融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如果说阅读是一种抽象的思维,是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那么作文就是一种具象的思维,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它与阅读教学一样,一直备受语文教师的特别关注。但是传统的教学中,我们看到的是教师将更多的单一性的思维灌输给学生,没有充分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发挥空间,限制了他们的思维,制约了作文思路的创作。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入当下的作文教学之中,实现学生想象力和自我意识的培养,真正让他们学有所思的基础上,更好的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实现自己主观能动性的提升,给予其作古的创作空间。

2.1写作前――师生交流、指导

写作前师生的交流与指导是作文教学的开始。以往的作前指导主要是语文教师布置作文题,并对题目及其要求进行讲解,然后让学生自行写作。其更多的是一种教师自身的独角戏,限制了学生党思维的拓展。因而,新的教学方式其以师生之间的交流为主,积极给予学生自己的发挥空间,而教师则是以一个旁观则会的身份,帮助学生逐步构建起一定的写作思路,串联起学生的想法,搭建整体的大纲,从而保证其后续写作的连贯性。

2.2写作中――加点料

在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常常会发现学生写作中由于对于自己写作动机以及思路构建不清晰,从而造成写作中的困惑。针对这一情况,有必要给学生作文“加点料”,即引导他们撰写“作文后记”,帮助他们回顾、反思写作过程。在后记中,要让学生尽可能的去表达自己最初的想法,写清楚自己最初的创作意图和思想,同时也写明自己写作中所所存在的疑惑。而教师则根据学生的作文后记,了解他们真实的思维和想法,并由此针对性的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困惑的解答,为评阅、批改提供针对性的帮助。

2.3写作后――师生合作批改、讲评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仅仅是在学生完成作文后进行单纯的批改之后就结束了。这不仅仅没有办法充分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更会形成教师自身的一种主观的判断,不利于学生后期的思维的拓展。因此,在新的教学方式下,教师可以将更多的点评机会交由学生。通过学生之间的互评,让每一个人都可以阐述相应的教学观点。相对于教师的点评而言,学生之间的互评更加中肯,同时也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通过以学生为主体,让师生共同合作批改、讲评作文的方式,最大限度的提升了学生作文学习的积极性。

结束语

第8篇:语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范文

学生的高职语文教学对于其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拥有好的心理素质能更好的应对生活中出现的挫折。随着年龄的生长,学生们将面对不同的心理困惑,因此施以好的高职语文指导是引领同学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的阶梯,为同学们解决各种困惑,更好的促进学生们身心健康。

1.高职语文教学的现状

当前,中国的传统教学中,高职语文课程立于一种可有可无的状态,部分学校甚至没有开设此门教程,因此造成部分学生心理不健全,遇到一些挫折就轻易放弃生的希望,尤其在学生处于高中教育阶段,课业压力大,没有好的释放途径,使得同学难以承受如此大的心理压力,造成心理扭曲,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有部分同学即使心理上有压力、困惑,但是碍于脸面的问题没有及时得到心理疏导,使得错失更好的发展机会,因此开展高职语文教学十分必要。

2.互动体验式教学法的综合分析

互动体验式教学法在外国普及率很高,但是在中国就相对的较差一些,因此实施推广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是十分重要的。其教学法主要包括"情境创建"和"感悟思考"两个方面,通过教师实施合理的情境模拟,有目的使同学们理解和感悟其中的内涵,不必花费大量的时间讲授繁琐难懂的道理,而是使同学们通过真实的案例独立思考,从而得到更多的知识和道理,提升自身能力。

互动体验式教学法的教学优势:(1)互动式教学法打破了中国的传统教育法,将教师和同学融为一个整体,需要两者的相互配合才能实现的教育目标,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同学作为教学的主体,通过教师的情境设定,学生的亲身实践,调动其积极性,两者相辅相成,共同进步;(2)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往往在一种被教师"谆谆教导"的言辞声中,将已经完全被嚼碎的知识往脑子里传输,很少有自己的见解,在此次教学中,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3)互动式教学法能完善学生高职语文建设,将同学们心中尚不成熟的问题通过交流与思考得到解决,用健康的心理状态面对生活中遇到的挫折,战胜挫折。

3.互动体验式教学法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互动体验式教学法可拆分为互动教学法和体验式教学法,互动教学法主要体现在教师和同学双方在相互信任、包容、接纳、平等的基础上实现知识的碰撞,融合和统一,双方互相进步,提升教学效果;体验式教学法主要表现在"体验"上,同学们通过肢体和行动上的协调来体验并获得理性的认识,注重切身体会和情感上的起伏,用实际的经历去自主的学习,团队协作,共同进步。两者的相互结合使得教学法更容易被接受,其主要包括五个环节,分为创设情境、观察反思、分享交流、总结提升、迁移应用。

3.1 互动体验式教学的前提:创设情境。作为互动体验式教学的前提,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开设模拟情境,针对当时学生所面临的生活、学习上的心理困惑问题设立有教育性、有涵义性的情境活动。设立的情境要含有一定的动机,能引发同学们的思考,对此有所感悟。可以通过一些真实的案例或者学生自身发生过的有意义的事件等,模拟演绎,情境要具体完善,使得同学们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更多的知识,小事件赢得大收益。活动的具体流程要有章有据,不要盲目随意,同时要求每次的活动要有具体的时间限制,大致控制在15分钟左右,弹性化时间。要选择恰当的地点进行活动,切勿影响正常学习教学的进行

3.2 互动体验式教学的目标:观察反思。情境教学的实施、学生们切身实践的同时,教师需要引导同学们不断地学习,在活动的进行过程中要学会观察,善于思考,通过自身的体验,来反省自身,错误的想法及时改正,例如法制节目中,丈夫为给妻子治病去偷盗这件事,教师需要同学们发表各自的建议,同时提出问题"这件事情的出发点是为了妻子治病,但为了自己的妻子选择走上犯罪的道路真的正确吗?换成你会怎么办?"此类问题,让同学们自己去思考,从多方面自己去观察,自己去感受等,随着他们阅历的增加,心理素质的不断完善,他们的体验也会更深入。

3.3 互动体验式教学法的核心:分享交流。交流是人与人沟通的桥梁,同时也是学生们相互进步的桥梁,当同学们有了内心的思考和感悟时,通过反思将自己的想法归结于语言表达出来,语言是思维的符号,是一个人发泄内心想法的载体,一个人通过经历总结出来的理性经验的言语是经过整理加工的,是用来表达出最真实、最自然的感受,这个过程是将思维转换成言语表达出来,在不断地总结和思考中同学们的认知能力、表达能力、思考能力都会得到大幅的锻炼和提升。当一个情境设立完成后可以推测当事人的心理想法,换位思考,你会如何采取的行动来完成这件事,相互交流自身的想法,在分享交流中去辩证的看问题,去探索、提问,通过思想的相互碰撞和交融,去体验和感悟,获得心理的成长,不断地自我完善。

3.4 互动体验式教学法的主旨:总结提升。总结前几阶段所获的知识,并获得自身能力的提升,这就是总结提升。教师们需要引导同学们将所获得的经历加以分析和理解,学生要在所收获的所有外来知识中总结思考,学会分析,更好的认识生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的总结概述要求囊括所有学生言辞中的精华,对好的方面给予鼓励,不好的地方予以改正,将本次课程的学习重点进行精辟总结,切记长篇大论,引起学生反感。

3.5 互动体验式教学法的用途:迁移应用。迁移应用就是从别处体验中得到的知识更好的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去,学会辩证的看问题,将自己所学到的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的实践不断地进行完善,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

第9篇:语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范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多次鲜明地提出、调强了语文综合性学习对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意义。“课程目标”的“阶段目标”中也提出了相应学段的综合性学习的具体要求。这一些意义和要求,作为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有的内容和活动很难理解和实施,在实际具体的指导过程中,还会遇到不少困惑。近几年,本人对语文“综合性学习”这一板块的教学做了一定的实践与探索,现谈谈以下几点思考与认识。

一、“综合性学习”存在的困惑

1、部分综合性学习与师生生活、学校实际严重脱节

如“探索月球奥秘”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课本上提供的相应资料极其有限,老师手头上不仅缺资料,就连自身也对月球的奥秘知之甚微,师生更无法从网站及图书馆等途径搜集相关资料。因为像我们这样以体育训练为主的学校哪有如此方便的资源可享。再加上月球的奥秘本身就是一个让师生感到陌生无趣的对象。因此,活动要么无法开展,要么也只有“纸上谈兵”、“走过场”罢了。像此类不适合我们这类学校师生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在课本还有好多。如“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追寻人类起源”、“马的世界”、“戏曲大舞台”、“论年文化的魁力”等。

这一些综合性学习的对象或范围,恐怕连高中生或大学生也是难于应对或不愿去了解的。要实施这一些综合性学习,以达到提高素养的目的,看来非专业人士莫属。

2、学校及周边环境束缚着综合性学习的开展

要么是学校和本地地方条件差,没有相关的资源或设施可以供给享用,如图书馆、天文馆、博物馆等,要么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地方百姓的不支持,妨碍着师生的活动,如学校禁止教师组织学生外出参观、游览及校外活动。这样一来像“漫画探险”、“背起行囊走四方”等活动,即使是学校准予组织,老师可以担待事故责任的处罚,来组织相应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但学生一旦在活动中发生意外事故,学生家长也会把你闹得惶惶不可终日。如此一来,综合性学习也仅仅只能是局限在校园或教室,可想而知,效果自然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学生的参与、自主、合作、探究也只能是纸上空文,老师也只能是望“标”兴叹。

3、学生对于综合性学习的参与意识淡漠,兴致不浓,少合作、惰探究,是影响综合性学习的展开及其效果的又一主要原因

4、教师对于开展、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一是学生忙于训练,教师忙于检查、考试、很难抽出时间花费一、二周时间来精心筹划、组织、指导、督促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

二是惧怕压力和责任。上级及学校一再三令五申不得组织学生外出活动,若发生事故,责任自负。且两个班100多个学生,个个活泼好动,任你有三头六臂也无力组织和指导,只好来个“闭门”静坐综合性学习了。

三是教师自身知识结构、文化修养欠缺,又不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育手段,致使综合性学习走走过场,现卖课本上仅有的一点资料而已,毫无宽绰之。

二、提高综合性学习教学效率的对策

对综合性学习任凭会遇到怎样那样的困惑,但在实践中,我也总结出了三方面的构想及对策,即“三个超越”。

1、超越教材,张扬个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凭借,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突破教材中相对固定的语言训练序列,有序与无序相结合,训练与引导创作相结合,允许和鼓励学生自主表达,使我们的语文教学随时适应学生变化着的现实生活,顺应学生不同的语言个性。”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把教材看做一种可以改造的客观存在,积极审视教材,科学处理加工教材。

“钻入教材”是基础,引导学生钻入教材,将“潜在文本”转化为“现实文本”,使学生走进文本,超越文本。“跳出教材”是拓展与深化,引导学生去开发新文本。前者重认同与理解,后者重“反刍”与应用。从教材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认识路线,使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对教材进行量的扩展延伸,质的发展创新,重要的是带领学生就教材的一些内容进行重组、再创造,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策源地。

超越教材,要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积累文化知识,获得情感体验。“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无处不在。针对语文教材,我们在深入挖掘课内资源的同时,还必须重视拓展利用各种相关的资源,使语文教学紧密地联系社会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如:学习朱自清的《春》前,让学生收集有关春天的美文、诗词、谚语、成语等,再带领学生融入自然去体验春之美。学习课文时,让学生吟颂有关春的诗句,欣赏大自然春的美景。学了课文后,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吟春颂春:唱歌、朗诵、吟诗、作画……学生在这样开放的作业中,定会自主参与,乐于学习。扩展《春》的文本,丰富了春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情感,又使学生个性得以展示,潜能得以开发。

超越教材,获取信息,搜集资料,重组创造,滋生出属于自己的东西。不但解决了学会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了会学的问题。

2、超越课堂,融入生活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受“应试”的束缚,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上、课堂时,没有融合鲜活、丰富的社会生活,造成语文教学的单调、乏味,语文教学失去了实践活动的翅膀――充裕的时间;失去了实践活动的舞台――广大的空间;也失去了实践活动的旨味――无限的乐趣

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学习。如果离开了生活的意义,语文也就失去了内在的价值。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基础课程,它应注重:语文学习内容的整合,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社会学习的结合。“以社会当课堂而不是以课堂当社会”。告诉学生,也提醒自己:学好语言不仅在课堂,生活也是以课堂当大课堂,它有着广阔的天地。“将语文引向自然,引进社会,引进生活,引进时代,着眼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拓展学生的生活领域,扩大学生的视野。”也只有在动态、多维的天地里,才能把心灵深处的内在感悟转化为一种精神产品,才能使人生多姿多彩,个性得以张扬。

超越课堂,要把语文从课堂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我们都认识到,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意识和能力。实际上,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利用学校、班级、家庭、社区、街道、各种节假日等空间和时间资源开发语文学习的内容。以演讲、辩论、课本剧表演、逛书店、读书心得、热点追踪、佳作赏析、影视评论、主题班会、联欢会、座谈会、人物采访等多种活动形式学习语文。当然,还要让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表达出来。重视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组织有价值的活动,即既安全又能让学生能尝到知识的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更加紧密。

超越课堂,融入生活。要触及学生的心灵。语文学习回归生活的本真,就能引发学生真切的内心体验,获得与文本、心灵对话,语文的三原色在生活的调色盘里幻化出五彩缤纷的图画。如果不能触及学生的心灵,不能触及学生的现实生活,语文就是黑白的。如:《成长的烦恼》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了解父母和长辈在青少年时期的烦恼和困惑,明白他们是如何面对这些烦恼的,这些烦恼给人带来了什么。通过人物采访,调查分析,心灵互动,写下烦恼等精心设计的活动,真正实现心与心的交流,真实了解大人的心路历程,正确对待自己的烦恼,真正下触动了学生的心灵。通过这样的活动,促使他们能够正确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来生活,以平和积极的,心态来面对烦恼,让爱常住心间,让阳光充满生活。

让学生置身于社会大课堂,自主支配时间,自由选择空间,学生的身心得以充分释放,尽情呼吸自由的空气,完全生存在超越课堂的“课堂”中。

3、超越知识,走向智慧

“如果说知识是豆浆,那么智慧便是卤水。知识很多,智慧很少的人,总是一盆豆浆,点不成思想的豆腐。”从某种意义上讲,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老师带领学生超越知识,共同走向智慧的过程。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智慧的学科,而语文教学却恰恰缺少了智慧、缺少人文关怀。知识不等于智慧。“知识关注的是现成的答案,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传统的话文教学一味强调知识的学习、记忆,而忽视了让学生运用知识去探究未知的世界,忽视了学生质疑问难的探究精神的培养。以纯粹的知识学习为主,他们旺盛的生命力逐渐变得刻板、苍白,他们潜在智慧的成长被阻隔了。问号的消失标志着智慧火花的熄灭。技能也不等于智慧。被动的、机械的操练,学生品尝到的只是枯燥、乏味、痛苦。更可悲的是语文课堂里权威的声音、统一的答案,抹杀了无数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独特的内心体验,更无智慧可言了。

超越知识,要教学生学会思考、发问。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的是:只重学习而不注重思考,就有可能遭到蒙蔽而陷于迷惑:只重思考而不注重学习,就有可能因误入歧途而招致疲乏及危险。如果学生在学习时处理好了这两个问题,学生的智慧必然能得到提高。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使文明积淀成人格。课堂教学是一种通过知识引导人的智慧成长的艺术,是人对人智慧的唤醒、引导、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