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逻辑学的基本功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提 要:就篇章表达平面的形式层来看,篇章的连贯性体现语句间的一种结构关系,这种关系以思维的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为基础。后者构成篇章连贯的逻辑语境,它以抽象的形式内在地服务于篇章逻辑连贯的需要。逻辑连贯表现为“逻辑接续/复指称名”之间的对立,两者分别以线与线的对接、延续和点对点的复指、证同两种不同的逻辑导向服务于篇章连贯性的需要。文章专门探讨逻辑接续及其表达手段。
关键词:篇章;逻辑语境;逻辑连贯
logical coherence and its achieving means
chen yong
(pla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luoyang 471003,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pressive plane, the coherence of text is achieved by logical coherence among sentences, which is based on logical forms and logical regularities. logical coherence is manifested through the dichotomy between logical cohesion and nominal anaphor, which satisfy the requirement of text coherence by the connection among meaning units and by the identification the same referent of referring expressions respectively. thereinto, logical cohesion is mainly achieved by such means as logical connectors, logical modal words, thematic progression structures, rheme coreferring structures and metatextual insersion structures.
key words: text; logical coherence; dominant rheme; metatext
就表达形式来讲,篇章的连贯性体现语句间的一种结构关系,这种关系以思维的逻辑形式为基础。对于篇章连贯性在结构形式上表现出来的类型,不同学者有不同的划分。在我们看来,逻辑连贯表现为“逻辑接续/复指称名”之间的对立,两者分别以线与线的对接、延续和点对点的复指、证同两种不同的逻辑导向服务于篇章连贯性的需要。文章专门探讨逻辑接续。
н. и. жинкин指出,“对于构成每一单个的句子而言,语言就足够了,而对于篇章的发展来说逻辑是必需的。这两种语言的相互作用组成篇章的形成机制”(попов, трегубович 1984:109)。а. с. ахманов在谈到思维的基本形式时强调问题、判断、推理、概念、促请行动、请求、命令等几种形式的重要性(зарубина 1981:44)。其中,问题、判断、推理在论述类篇章,概念、判断在描述类篇章,判断在叙述类篇章中均有典型体现,而促请行为、请求和命令则是对话交际中指向听话人的思维形式成分。这些形式间的关系构成篇章连贯的逻辑基础。具体说来,作为连贯性表达平面的形式体现,逻辑接续主要依靠以下几种手段。
1 逻辑连词和逻辑语气词
外部世界的对象和现象之间最为普遍的关系是加性关系(аддитивность)、可选性关系(альтернативность)、对立关系和依存关系,这些关系在语言中由连接词表现,相应的连接关系表现为合取关系(конъюнкция)、析取关系(дизъюнкция)、矛盾关系(контраюнкция)和从属关系(субординация)。俄语表达这4种关系的典型连接词分别是и;или,либо;но,а;так как,тогда,в то время,как等。这4种基本逻辑关系构成语句间逻辑接续关系的基础,在具体运用中可能表现为列举、增补、转折或对比、解释或说明、等同、结果、推论、总结、转题、原因、让步等多种逻辑关系,由逻辑连词和逻辑语气词等外部手段表示。
连词的基本功能是实现语言单位间的联系,上升到篇章,连词则成为语句间本来已有逻辑联系的指示器,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语句间的这种固有联系。因此,《俄语语法》写道,“大多数连词和关联词与其说是标示出联系,还不如说是使之具体化了”(ан ссср 1980: 713)。表面上看,连词只是补充和加强语句间的联系,似乎可以省略而不影响连贯性,但事实上,作者使用连词是有其用意的,那就是使事件的联系为所有读者所认识,并赋予这种联系唯一可能的解释。
在为语句间的联系起到外观装帧作用的同时,连词还不同程度地指示语句间的具体联系类型,并以自身的附加意义强化这种联系。值得说明的是,连词作为连贯性手段在篇章中具有双重功效:一方面指出语句间的相互衔接和关联性,是语句非自主语义(синсемантия)的指示标志;另一方面由于它用在前一语句的句号后,因此它又决定语句联系的断续性和离散性。(дымарскаябабалян 1988:46)同时,连词的语义非自主性和多义性特点决定它不同于单义的形式逻辑中的连接词,在具体上下文中可能起着不同的衔接作用。这样的逻辑连词很多,如и,да,да и,либо,а,но,да,однако же,зато,а не то,а то,тоже,также,и то,то есть,поэтому,наряду с,в то же время,раньше,еще раз,еще,затем,позже等。逻辑连词и能表达列举、并列、因果关系、结果关系、对比对别关系或让步关系等多种语句间的逻辑关系类型。例如:
①и вот они снова трясутся в кузове грузовика. и свистит ветер в ушах. и гдето краем неба проходят вражеские бомбардировщики. и тревожно шутят попутчики … (ю.бондарев)(列举关系)
②было жаркое августовское утро. небо ясно, море ласково и пустынно. и на прибрежный песок одна за другой с грустным плеском вбегали зеленоватые волны. (м.горький)(并列关系)
③лучше всего положиться на случай. и он все ходил по улице и около забора и поджидал этого случая. (а.чехов)(因果关系)
④вскоре пули начали свистеть около наших ушей. и несколько пуль вонзились в частокол. (п.нилин)(结果关系)
⑤он сидел в концлагере вместе со мной. а мы ничего не можем забыть. и все забыли. все! (ю.бондарев)(让步关系)
2011年 陈 勇 逻辑接续及其表达手段 第1期
т. м. николаева指出,“有语气词的语句可以看作拥有连接器(коннектор),它指出该情景和更广泛周边事件的联系”(华劭 2003:287)。逻辑语气词是另外一种重要的语句连接手段。даже,только,тоже,же,ведь等逻辑语气词通过自身隐含的意义潜势将语句间的表层衔接结构同预设意义统一起来,从而建立起篇章的连贯性。关于逻辑语气词在篇章中具有的预设意义,т. м. николаева用“影子句”(фразытени)加以描述。所谓影子句,是指运用逻辑语气词时所隐含的一些判断,一般表现为存在预设和期待预设(пресуппозиция ожидания)。(николаева 1982:47)逻辑语气词能代替表现为预设的这些过渡性判断,这使得语气词加强和强调的作用本身弱于这些语气词背后的预设对于篇章连贯性的影响。例如:
⑥ну, везде чтото живое, подвижное, требующее жизни и отзывающееся на нее … а там ничего этого нет … даже нет апатии, скуки, чтоб можно было бы сказать: была жизнь и убита—ничего! (и. гончаров)
逻辑语气词даже隐含着两种预设,正是这两种预设意义的存在使得篇章前后连贯起来:нет апатии, скуки … тем более—жизни;ожидалась, могла быть жизнь. только,тоже,же,ведь等逻辑语气词也有类似的用法。
2 主位推进结构和述位共相结构
传统逻辑学对逻辑思维形式之一的判断,侧重于静态描写。判断的主项和谓项的关系问题局限于判断内部,判断被视作认识结果,与具体言语的存在形态没有多大联系。而随着现代逻辑学开始确立动态研究判断形式的原则,语言学对于连贯篇章的研究才开始从逻辑学中获取新的营养。п. с. попов指出,“我想,逻辑学唯一可以接受的……就是把主项和谓项解释为思想和言语的两个活的、灵活的中心。传统的、不灵活的逻辑主项和谓项早该送进博物馆去了:它们已僵干,盖满着灰尘”(索尔加尼克 1989:24)。这样,将判断置于言语环境,凸显出判断之间的紧密联系,判断的主项和谓项与语句中已知信息(主位)和新知信息(述位)的对应关系显示出判断的动态构成特点,语句间的逻辑联系因而与判断间的逻辑联系(表现为主、谓项结构之间的关系)之间具有一定的对应性。因此,对于语句间的连贯性来说,主位和述位无疑是解释逻辑接续的两个重要的参考变元。
主位对逻辑接续的作用在于它确定语句的出发点,而该出发点在篇章中与前面语句和后面语句具有一定关联性。这样,语句主位间表现出的各种复杂联系构成篇章的主位推进结构。г. я. солганик将主位推进模式区分为篇章中的3种句间联系类别:链式联系与判断的链式联系相对应,体现思想的线性链式发展,表现为主项和谓项的渐次更替;平行联系与判断的平行联系相对应,体现思想的平行发展和对比性质,表现为主项或谓项的多角度透视;接续联系体现思维的自我补足性特点,即可以通过后面的语句补充和加强前面语句未竟的意思。f. dane提出5种主位推进模式:延续型,即第一小句的述位作第二小句的主位;连续型,一组小句的主位相同,而述位各异;派生型,第一小句的主位派生出若干次主位分别充当后面小句的主位;框架型,一个较高层次的小句述位的分项成为以下几个小句的主位;跳跃型,主位推进程序中省略一节或多节主位链,省去的主位链在上下文或情景中得到补充。(张德禄 刘洪民 1994:27)黄衍在f. dane5种模式基础上增加两种模式:交叉型,上一小句的主位成为下一小句的述位,同时主位发生变化;并列型,两种主位交替出现,同时述位发生变化。华劭在语句的交际接应框架中结合俄罗斯语言学界的一些观点和说法,将f. dane提出的这5种主位推进程序分别称为单线链条式主位推进程序、连贯平行式主位推进程序、分枝平行式主位推进程序、分枝链条式主位推进程序、跳跃(中断)链条式主位推进程序,并在此基础上增加第6种主位推进类型——整体包含式主位推进程序,指前一小句的主位和述位一起整体上作为第二小句的主位(华劭 2003:294-296)。显然,华劭将г. я. солганик与f. dane的观点融合在一起。我们认为,上述这6种主位推进程序可以归并为链式联系、平行联系和整体包含联系,这种处理与华劭谈到语句间语义接应在内容上的具体表现时概括出来的三种关系相统一:逻辑上相互制约的关系;逻辑上平行、对等的关系;逻辑包容关系。这样,可将这三种逻辑层次上的联系类型视为上述所有联系类型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全面体现语句间的逻辑接续类型。至于这三种基本逻辑联系的下属变体(如黄衍所说的并列型无非就是平行联系的变体,即两对平行联系的语句在位置上互相穿插形成的产物),事实上也不是上述5种、6种或7种模式所能完全包括的。因此,主位的推进过程体现的仍然是语句间的逻辑制约或逻辑推演关系、逻辑平行或对等关系以及逻辑包容关系,分别表现为:后一语句的主位是对前一语句述位的线性发展或逻辑推演,手段是整体或部分重复或分拆两种操作;后一语句的主位是对前一语句主位的对等并举或平行发展,手段也是整体或部分重复或分拆;后一语句的主位是
前一语句主位和述位的综合,手段是合取操作。例如:
①(он) смотрел вслед чудовищной машине, где гроб … машина поднялась на взвоз и уехала в улицу, скрылась. (в. шукшин)
②анна все утро провела с долли и с детьми. она только послала записочку к брату, чтоб он непременно обедал дома. (л. толстой)
③я восхищаюсь вашей независимостью в одежде и поведении, но к сожалению, не нахожу в себе сил вам следовать. такой комплимент от действительно умного человека перекрывает тысячи обид от пошляков. (д. гранин) 就某种具体的篇章类型而言,一定主位推进结构可能会占据主导地位。л. б. волкова对篇章材料的分析显示,科学篇章语句内部较为复杂,但语句间的联系结构比较简单,多数为链式结构,情节性篇章语句内部较为简单,但语句间的联系结构较为复杂,描述性篇章则居于两者之间。(мурзин,штерн 1991:120-121)而в. а. патрушев的研究表明,同样是政论性篇章,采访类篇章、政治人物或记者有准备的讲演稿、电视台的播音稿和报刊上的消息报道,其主位推进结构的复杂性程度依次呈递增趋势。从统计学来看,语句间的逻辑制约关系与判断的链式联系对应,常见于以论证或描写为主的篇章中,在公文事务类、科学类、政论类篇章中占据主导地位,在文学类篇章中也较为常用,但表现更为复杂。平行或对等关系常见于以描写或叙述为主的篇章,表现为语句的对等或平行铺展。逻辑包容关系是分析和综合两种思维方法的体现,因而在所有的篇章类型中都广泛存在。
述位则以语句述位体现出的语义共相来影响篇章连贯性,我们把在一个篇章片断中由述位的共同语义特征构成的结构称为述位共相结构。系统功能语言学从“过程”概念出发探讨述位共相结构对篇章连贯性的意义。m. a. k. halliday认为,人们思想中要反映的主客观世界不外乎6个过程:物质过程,表示做某件事的过程;表示“感觉”、“反应”和“认知”等心理活动的过程;关系过程,指各实体之间相互关系的过程;行为过程,指生理活动过程,如笑、哭、做梦等;言语过程,指通过讲话等言语活动交流信息的过程;存在过程,表示关系的存在,只有一个参与者(存在物)(胡壮麟 1994:28-43)。一个篇章总会包括多种及物性过程,就使用概率而言,物质过程无疑占据第一位,因为物质世界是第一性的,人类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是人类存在的根本保证。某种过程在篇章中的相对增多是构成篇章特征的重要因素之一,如心理过程在小说中使用较多,关系过程在描写人或事物的篇章中使用最广,行为过程难以单独构成篇章,言语过程在新闻报导类篇章中或在小说从叙述描写转入人物对话描写时使用较多,存在过程常常出现在景物描写中,等等。“过程”包含的统一宏观语义导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篇章的连贯性语义,可以视为篇章连贯性的反映,体现篇章类型特征。
优控述位理论对于理解述位共相结构对篇章连贯性的作用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述位有双重功能上的着力方向:在句子内部它与主位对立,把原有的和新有的、即交际上重要的信息联结在交际行为之中;在句子外部,一个句子的述位和邻近句子的述位形成意义关系,构成篇章段落的优控述位(рематическая доминанта),它提示该篇章段落有语义共性,并有助于篇章的切分。”(золотова 1982:317-318,华劭 2003:298)在此基础上,г. а. золотова区别出6种优控述位类型:描写某一处所、地方的实物特征类述位;对人物、事物进行评述的描写评述类优控述位;表行为动态的动态类优控述位;表自然景物、环境及人物状态的静态类优控述位;表由静态过渡到行为动作的静动结合类优控述位;表对事实情况的主观评价的印象类优控述位。(золотова 1982:315-316,邓军 1997:105,валгина 2003:80)因述位的整体聚焦作用而形成的主导语义对于确定篇章片段的类型和语义核心具有明显提示作用,从而统辖和整合语句间的逻辑语义联系。例如:
④ это было чистое, синее озеро с необыкновенным выражением воды. посередине отражалось полностью большое облако. на той стороне, на холме, густо облепленном древесной зеленью (которая тем поэтичнее, чем темнее), высилась прямо из дактиля в дактиль старинная черная башня. (в. набоков)
该描述性片段的述位部分主要由客体名词озеро,облако,башня充当,除一些方位状语起衔接作用外,语句间连贯性的实现与静词述位形成的主导语义“描写某一处所的实物特征”之间具有内在联系,同时述位所示静物间的空间并置关系清楚提示这是一段景物描写。
3 元篇章-插入结构
通常以插入结构形式出现的元篇章成分也是逻辑接续的重要手段。元篇章(метатекст)有两种理解:(1)关于篇章的篇章(текст о тексте),即用来描写、诠释其他篇章的篇章(如对某部文学作品的评论性文章),文学翻译理论将译文视为与原篇章(прототекст)对应的元篇章;(2)篇章中本身存在着的异质成分,指作者对篇章作注释的所有情况,包括表现说话人和听话人言语策略的各种手段,即篇章生成过程中的信息组织手段和篇章理解过程中的信息加工手段,主要体现为各种元篇章成分。巴尔特否定的元篇章概念就属于第一种理解,因为:“关于篇章的话本身应当仅仅是篇章……是篇章活动,因为篇章是这样的社会域……在那里,无论哪一个说话主体都不是处于裁判、主人和分析家的角色”(чернейко 1999:445)。巴尔特的意思是,个人关于任何一个文学篇章的篇章无论如何也不应当受话语约束,即不受文学和语言学话语规定的符号(术语、词)选择及其组合规则约束,这一点适用于所有学科语言。而а. вежбицка和т. м. николаева理解的元篇章概念相当于第二种理解。а. вежбицка认为,“元篇章线索可以完成最不相同的功能。它们解释基本篇章的‘语义纹路’,联结、加强、固定基本篇章的不同成分。有时可以删去这些元篇章成分而不损害其他,有时则不能”(вежбицка 1978:421)。т. м. николаева则认为,“元篇章成分功能上一方面可以同‘他人话语’、对‘他人话语’的态度、情态性等篇章范畴相联系,另一方面又与名称近似性和不确定性范畴相联系,并通过后者与存在性和导入性相关”(николаева 1987:133)。我们采用第二种理解,侧重于关注篇章中的元篇章成分,认为元篇章成分最重要的功能在于将篇章结合为更为紧密的整体,以达到高度连贯性的程度,元篇章成分是篇章重要的构筑成分。因此,н.к.рябцева认为元篇章“实现着对篇章言语空间及其命题结构的指称,创建第二性的指称环境,该环境的意思借助于引述得以体现并意味着与前后语境有联系”(ростова 2000:53)。
元篇章成分表达作者思维的逻辑转向,又称为向导词、联结词、元篇章操作词、篇章元组织成分、篇章中的元结构等,是“一种特殊连接手段,本身并没有信息内容,通过指明篇章的布局和逻辑发展特点、作者对信息的态度和作者分析问题的方法而实现篇章的交际指向”(голубева 1985:275)。这里包括各种辅助词或词组,表达各种逻辑接续意义:开始陈说新的观点;转向新的言说对象;陈说观点时列举和补充;标示观点陈说的完结;通过补充以加强证明力;总结所述内容;解释所述内容;通过换说进一步说明;转向所述内容的对立面;等。元篇章成分作为篇章的异质成分,表面上似乎妨碍篇章的线性铺陈,割断连贯叙述线索,但其明显的逻辑语义提示功能事实上有助于篇章的前后贯通,加强篇章的逻辑连贯。概言之,元篇章成分的篇章连贯功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揭示篇章的布局结构,如перейдем к вопросу,рассмотрим,вопервых,вовторых,далее,наконец,остановимся на главном,кроме того,должен оговориться等;揭示篇章的逻辑发展特点,如по этой причине,тем не менее,поскольку,поэтому,таким образом,подобным образом等;指明思维发展和话题转换的进程,如кстати,кстати говоря,между прочим,к слову,заметим,следует сделать одну оговорку等;指出作者对篇章信息真实性的评价态度和主观情感态度或立场,如на наш взгляд,естественно,якобы,кажется,вполне понятно,действительно,к счастью,интересно等;指出作者分析问题的方式,如в сущности,в частности,в целом,в этом смысле,иначе,иными словами,короче говоря等;强调重点以引起读者注意,如прежде всего,существенно,немаловажно отметить,подчеркнем,самое главное等;元篇章赘语,如говорю,повторяю,напоминаю,подчеркиваю,добавляю等。
应当强调,这里列举的众多元篇章成分和结构虽然有一部分涉及到主体态度和意图等内容,但只是元篇成分行使逻辑连接功能时的附属意义,其最根本的功能在于使前后篇章成分在相互区别的同时能有机连接起来,因此这并不妨碍我们将这些元篇章成分视为逻辑接续手段。总的说来,元篇章成分体现作者生成篇章的策略,反映连贯性逻辑思维特点,其使用频率与一定篇章类型和篇章结构复杂性程度相关。结构组织更为复杂的篇章需要元篇章注释手段加强篇章的结构化程度,元篇章成分因而在科学类和教材类篇章中更为常见。一般而言,在论战性、说教性、证明性的篇章中元篇章成分的数量大大超过叙事性篇章。例如:
① в этом определении интересна попытка формализовать средства когезии, представить их как некие сущности, не связанные непосредственно с содержанием. попутно замечу, что в этой работе все же многое дано в плане чисто грамматическом, т.е. относящемся к структуре предложения, а не текста. (гальперин 1981:85)
② тексты же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ые, публицистические обнаруживают стремление разнообразить наименования в потоке речи, обновлять словесный инвентарь. однако возможность замен и здесь имеет определенные текстуальные ограничения. кроме того, отсутствие замен (при лексическом повторе) может повысить семантикостилистическую напряженность текста и, следовательно, усилить его выразительность. (валгина 2003:53)
文学篇章常常将元篇章作为一种文学手法使用,其前提是作者倾向于反映深层的心理状态并将其言语化,试图体现言语思维的分析性风格,承担对于读者的责任,追求美学上的适宜性和可信性;其基本功能则在于创建作者形象,反映作者的世界观(ростова 2000:69)。此时,元篇章成分往往体现为插入情态词,直接反映作者对篇章信息可信度的认识,间接反映作者的观念和看法,分为两类:(1)表示绝对可信的情态意义,如конечно,бесспорно,действительно等;(2)表示可信度未确定的情态意义,如возможно,видимо,похоже,вообще等。这样的元篇章成分常常用在文学篇章叙述者的语句中,此时情态插入语的作用在于标示作者和人物的身份差异;将叙述者纳入事件参与者之列,赋予其直接观察者的地位;展现叙述者与读者的内在对话;在阐明作者立场的基础上反映叙述者同人物的复杂关系等等(пляскина 2000:134)。这些元篇章成分发挥其审美功能的根本机制仍然在于其逻辑衔接作用。原因在于:插入情态词引出的作者的看法源于当前所述事件或现象的刺激作用,此时,作者的解释、确认、赞同、反对、感慨等反应与上文构成了刺激-反应、原因-结果、具体-抽象等相对联系,而这种联系就是靠插入情态词等言语标志来体现的。例如:
③ 《и вот моя жизнь!》—подумала лизавета ивановна.
в самом деле, лизавета ивановна была пренесчастное создание. горек чужой хлеб, говорит данте, и тяжелы ступени чужого крыльца, а кому и знать горечь зависимости, как не бедной воспитаннице знатной старухи? (а. пушкин)
如果省略в самом деле,尽管语句中的其他成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示第一语句和第二语句间的语义关系,但两者之间的逻辑联系事实上已弱化了,甚至被破坏了。
应该补充,情态词的选用一方面服务于作者表达需要,与作者主观意图、价值观念、情感态度等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也体现作者个人喜好和语言个性。如м. в. пляскина统计普希金的《повести белкина》(《别尔金小说集》)中情态词的使用情况时发表,在51页的篇章全文中,情态词共出现46次。其中,表示绝对可信意义的情态词有:правда… но (1),взаправду (1),право (2),вестимо (1),разумеется (5),в самом деле (3),конечно (4);表示可信度未确定意义的情态词有:кажется (4),казалось (9),верно (2),вероятно (4),видимо (1),видно (2),может быть (1),может статься (1)。(пляскина 2000:124)这些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普希金的语言特点。
报刊-政论类篇章因为指向具有一定社会标记性的受众,作者为自己的话承担高度责任,因此会追求最大限度的可证实性,尽可能清楚解释自己的立场,这为元篇章手段的运用提供广泛的可能性。и. в. тубалова的研究表明,报刊-政论语体中各种体裁的篇章使用元篇章成分的数量和频率并不相同:特写和报道比采访更多地使用元篇章成分,而社论和新闻简讯则基本不太使用元篇章成分。政论篇章中的元篇章成分有组篇功能、篇章注释功能、美学功能、代码调整功能、定位功能、接触功能等。其中,组篇功能是首要功能。作为引入主题或展开主题的手段,“元篇章……形成侧面的述谓线索,突出篇章的大容量性和多维性,同时,并不破坏篇章的线性和连贯性特点”(ростова 2000:70)。
参考文献
邓 军. 篇章的逻辑语义分析[m]. 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1997.
胡壮麟.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2.
华 劭. 语言经纬[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索尔加尼克. 俄语句法修辞学(复杂句法整体)[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9.
张德禄刘洪民. 主位结构与语篇连贯[j]. 外语研究, 1994(3).
ан ссср. русская грамматика б.т.1[m]. м.:наука,1980.
中国的高等教育在过去十几年间发展非常迅速,大学的数量和在校生规模突飞猛进地增长,一跃成为高等教育大国。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中国的一般本科院校从一开始就以国家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在学校的功能定位、专业结构、课程设置乃至管理体制等诸多方面都与传统大学不同。国内学者在呼应国际上回归大学之道的潮流的同时,也对中国的一般本科院校的发展提出质疑。政府部门一方面要求一般本科院校立足地方,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又在资源配置上,将一般本科院校置于最末,但在衡量标准上则使用传统大学的尺度。一些用人单位在人才招聘时人为地设置了一些对一般本科院校有明显歧视的障碍。面临以上种种压力,一般本科院校不甘人后,纷纷以传统大学为建构模板,亦步亦趋地往其目标努力,千方百计地去追求所谓标志性的学位点、流动站、研究基地、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点课题等。
于是,大学是什么,大学应该做什么逐渐成为学界和业界热议的话题。本文试就大学的范式、进化轨迹、生存逻辑、存在价值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一、大学是否有范式
大学滥觞于800多年前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在不同发展时期形成了不同的办学理念和模式。被学界奉为圭皐的有约翰·亨利·纽曼的都柏林大学模式和威廉·冯·洪堡的柏林大学模式。纽曼把大学作为“一切知识和科学、事实和原理、实验和思索的高级保护力量”,强调传授知识和“为了知识而知识”的学者精神,注重大学的非功利性和大学教育的普适性。洪堡则认为“研究和为人类创造知识是大学的一个基本功能”,强调以研究为中心。基于纽曼和洪堡的大学理念,人们把大学的属性概括为“人类的精神家园”和“研究高深学问之所”,并依此来规范现代大学,纽曼的《大学的理想》、德国哲学家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美国教育家约翰·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等也成为了学界所尊崇的经典。在中国,的“重学轻术”的主张和梅贻琦的“大师说”,也常被人们挂在嘴边。
不可否认,大学作为现代社会最古老的机构之一,共性特征是其基业长青的根基和发展壮大的价值取向。然而,无论哪种大学模式或者哪位大师的主张,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都只是大学历史的一部分,可以作为现代大学的经验参考,但不应该成为现代大学的范式。有学者就曾毫不客气地对纽曼的观点提出批评:“如果说大学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那么不符合这一理念的不仅仅是现代的大学。纽曼曾在牛津大学求学,主要学习了古典课程和逻辑学,另外学了点数学。但是,他从未对总是被他奉为典范的培养模式表示不满”。实际上,正像美国教育家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Abraham Flexner)所说:“大学像其他组织一样,总是处在特定的社会结构之中而不是之外,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大学,期望大学适应一种单一的模式是很荒谬的。”众所周知,美国的大学是最没有范式的,不仅没有一个统一的大学标准,大学与大学之间千差万别,而且连统一的学位标准都没有,各校自己发学位证书。正是这样一个没有任何大学范式标准的国家,却成为全世界公认为大学办得最好的国家。
二、大学的进化轨迹
大学在过去800多年的进化过程中没有刻板地遵循统一的范式,而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地改造自己,突破自己,超越自己,在进化过程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使自己始终屹立于社会发展的前沿。历史事实证明,与时俱进才是大学基业长青的秘诀所在。
欧洲中世纪大学是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具有行会性质的组织,最早进行的是“七艺”教育,后来从单科教育发展成为文、医、法、神综合性教育。
早期大学的唯一功能就是传授知识,为社会提供法学家、公务人员、教师、医生等。由于大学不组织科研活动,许多科学家在大学校园以外谋求发展的机会,为科学作贡献。尤其是在17世纪科学发展的黄金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与当时的大学没有太大的关系。直到柏林大学设立专门的研究组织“习明纳”(seminar),形成学术自由和注重研究的风气,吸引了大量的科学家和研究者到大学工作,才使科学研究成为大学的重要职能。
20世纪初,威斯康星大学校长查尔斯·范海斯提出,一所州立大学必须考虑每一项社会职能的实际价值,换句话说,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都应该考虑州的实际需要。后来,范海斯提出了威斯康星计划,赋予威斯康星大学帮助州政府在全州各领域开展技术推广教育与函授教育,以帮助本州公民的重大使命。从此,为社会服务成为现代大学一项重要职能。
纵观大学的进化历史,其使命并非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为适应社会发展而产生的。从自由教育到专业教育,从精神教育到实用教育,从以传播知识为唯一目的,到传播知识与创造知识双箭齐发,再到传播知识、创造知识和为社会服务三位一体,大学的每一个历史进步都是突破传统的结果。无论单项职能或综合职能都不是大学的本质范式,过分强调大学的单项职能或者用综合职能来对大学求全责备都缺乏历史依据和事实基础。
三、大学的生存逻辑
和其他社会组织一样,大学是社会的产物,任何一所大学的创立都有着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正如英国学者阿什比所说:“大学像一个有机体,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因此,大学不是遗世独立的空中楼阁,也不是自我封闭的俱乐部,而是根植于社会土壤、深受社会环境影响的社会机构。
大学的生存与发展既要考虑自为自在的内在逻辑,更要考虑与之互生互动的他为的外在逻辑。犹如生物的基因对机体的作用,大学的内在逻辑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参照他人的经验决定大学应该是什么,应该干什么,使大学成为大学而不是其他的机构。如前所述,尽管大学已经有近千年的发展历史,但是仍没有形成统一的生存范式,每一所大学都有其独特的基因特性和表型,因此,预先为所有大学设定一种模型或者用一个似是而非的所谓范式来要求所有大学应该是什么、应该做什么都是缺乏逻辑依据的。
大学的外在逻辑可以理解为环境对大学的影响,包括大学所处的时代特征、大学所在的国家或地区的状况、大学生存的社会需求等。只有适应时代、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大学才有存在的价值,才能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壮大自己,脱离环境而生存的机体是虚弱而缺乏持久生命力的。
内在逻辑与外在逻辑的统一是大学生存与发展的辩证法。大学的内在逻辑是决定大学“是”的因素(如前所述,此“是”仍似是而非),外在逻辑则是决定大学“在”的关键。“存在先于本质”,脱离事物的存在条件而一味追求事先设定的样式范本,不论其立意有多么高雅,逻辑多么严密,学理如何充分,得到的只是事与愿违的桃花源式结局。
四、大学的存在价值
2007年7月1日,哈佛大学第28任校长德鲁·福斯特在发表就职演讲时说:“一所大学的精神所在是其要特别对历史和未来负责,而不完全或者主要对现在负责。一所大学,既要回头看,也要向前看,这种看的方法必须也应该与大众当下所关心的或是所要求的相对立。”此言一出,国内很多人如获至宝,奉若圣经,纷纷撰文批评国内大学“缺乏大学精神,不会思考人生的意义,失去大学的尊严,突破了大学的底线”,一句话,中国的大学已经不像大学。且不论福斯特作为新任大学校长,其就职演说中关于大学的责任是否一语中的抑或仅仅是一家之言,也不论对国内大学的批评是否中肯,仅就大学的价值而言,站在不同的言说立场就会得出迥异的结论。布鲁贝克把大学赖以存在的哲学基础分为以认识论为基础和以政治论为基础两种言说立场,认识论立场认为大学以闲逸的心情来传递和创造高深知识,不涉及价值问题;而政治论者则认为大学不可能遗世独立,强调国家干预和大学为国家服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两种言说立场争论的实质,是把大学当作“象牙塔”还是“社会机构”。如果说在纽曼和洪堡时代,大学可以像认识论者所期待的“彼是”,那么,处在社会发展现实中的大学,无论其身份是多么的“高雅”,都不能脱离社会的需要而存在,一切大学都是政治论者所言说的“此在”。即使是纯粹的私立大学,也要把国家和社会的需求放在学校存在和发展的价值体系中去,更遑论那些依靠政府支持的公立大学。脱离现实而怀念过去和侈谈未来,实际上都陷入了绝对化的思维困境,不过是书生气的一厢情愿罢了。
关键词:数学哲学 直觉主义 传统逻辑 布劳威尔
一、 “存在必须是被构造”——直觉主义的产生
直觉(intuition)一词意为未经充分逻辑推理的,直观的,直接领捂事物本质的思考。与H.柏格森、B.克罗齐、E.胡塞尔等人的直觉主义不同,我们这里所研究的“直觉”并不是指主体对于客观事物的一种直接把握能力,而是指思维的本能上的一种心智活动。在这里,直觉主义提倡的直觉,并非辩证唯物主义的“直观的感觉”,其本意是“先验的心智构造”,以此为出发点,形成了对数学对象“存在性”与“可构造性”等同的要求。[1]直觉主义哲学是一种反理性主义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潮。数学研究中的构造主义是一种有关数学基础的观点,它主张自然数及其某些规律和方法,特别是数学归纳法,是可靠的出发点,其它一切数学对象和理论都应该从自然数构造出来。[2]“存在必须是被构造”,这是直觉主义派最著名的口号。也因此,直觉主义是一种构造逻辑。直觉派认为,数学中的概念和方法都是必须可以被构造的,非构造性的证明不是直觉主义者能接受的。在数学领域中,集合论悖论的问题不可能通过对已有的数学作某种局部的修改和限制加以解决,而必须依靠一些可信的标准对已有的数学进行全面的审视和改造。直觉主义认为逻辑依赖于数学,而非数学依赖逻辑。数学建立在直觉的基础上。同时,直觉主义认为哲学、逻辑甚至计数等概念都比数学复杂得多,不能作为数学的基础,数学的基础需要更简单、更直接的概念,它就是直觉,直觉是心智的一项基本功能。[3]一位直觉主义数学家阿伦特·海廷(Arend Heyting)在他的论文《数学的直觉主义基础》中指出:“立即处理数学的构造也许是符合直觉主义者的积极态度了。这个构造的最重要基石是一(unity)的概念,它是整数序列所依赖的构造原则。整数必须作为单位(units)来看待,这些单位仅仅由于在这个序列中的位置而相互区别。”[4]61
直觉主义者认为,数学的基础在于数学直觉,在他们看来,建立在数学直觉之上的理论能使“概念和推理十分清楚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即“对于思想来说是如此的直接,而其结果又是如此的清楚,以致不再需要任何铸的什么基础了”(A·黑丁:《直觉主义导论》)。任何数学对象被视为思维构造的产物,所以一个对象的存在性等价于它的构造的可能性。这和经典的方法不同,因为经典方法说一个实体的存在性可以通过否定它的不存在性来证明。对于直觉主义者,这是不正确的;不存在性的否定不表示可能找到存在性的构造证明。正因为如此,直觉主义是数学结构主义的一种;但它不是唯一的一类。直觉主义的基本哲学立场是,数学是人类心智“固有”的一种创造活动,是主体的自身的活动,而不是对外在的描述.数学概念是一种自主的智力活动的结果,智力活动则是研究自明定律所支配的思想构造。[5]
二、颠覆传统逻辑,形式主义的逆袭——直觉主义的特点
直觉主义不承认实无穷,拒绝实际无穷的抽象。也就是说,它不考虑像所有自然数的集合或任意有理数的序列无穷这样的无穷实体作为给定对象。数学上的实无穷思想是指:把无限的整体本身作为一个现成的单位,是已经构造完成了的东西,换言之,即是把无限对象看成为可以自我完成的过程或无穷整体。数学上存在着潜无穷与实无穷之争,就如同哲学上存在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争。而且必将长时间的持续的争论不休。数学上的潜无穷思想是指:把无限看作永远在延伸着的,一种变化着成长着被不断产生出来的东西来解释。举个形象点的例子就是,构成一条直线的点有无穷个,并且这条直线永远延伸着,不会有终结的一天。它永远处在构造中,永远完成不了,是潜在的,而不是实在。按照全称和条件量词的标准直觉主义,一个证明就是这样的潜无穷结构,这可能是合理的。(达米特《直觉主义逻辑的哲学基础》)[4]142按照此观点,所有的自然数可以构成一个集合,因为可以将所有的自然数看做是一个完成了的无穷整体。很显然,直觉主义支持潜无穷的观点,即把无穷集合看成无限延伸着的序列。
直觉主义反对排中律,这意味着直觉主义者可能和经典的数学家对一个数学命题的含义有不同理解。排中律和同一律、矛盾律并称为形式逻辑的三大基本规律。传统逻辑首先把排中律当作事物的规律,意为任一事物在同一时间里具有某属性或不具有某属性,而没有其他可能。排中律同时也是思维的规律,即一个命题是真的或不是真的,此外没有其他可能。例如,说A 或 B, 对于一个直觉主义者,是宣称A或B可以证明。但是,对于排中律, A 或 非 A, 是不被允许的,因为不能假设人们总是能够证明命题A或它的否命题。
直觉主义主要对抗的是形式主义。多个世纪以来,对数学规律的无懈可击的精确性的信念的依据是数学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直觉主义表示,精确性存在于人类心智之中,形式主义者认为,存在于纸面上。[4]90
直觉主义具有非逻辑性和整体性。数学直觉是作为逻辑的对立面而介定的一种认识方法,因此非逻辑性是数学直觉的最主要特性。可以说数学直觉的其他特性都是由它的非逻辑性所决定的,这是许多哲学家、科学家的共同见解。[6]直觉主义认为,数学是心灵的创造活动,心灵是丰富的,逻辑则是贫乏的。因此,坚决不能用贫乏的逻辑规则来全面准确地规划丰富的心灵活动。直觉主义的另一位代表人物阿伦特?海廷(Arend Heyting)说:“逻辑属于应用数学”。在对于直觉主义整体性上,一个日本数学家有如下精辟的解释:当一个人已经长期而持续地从事了研究并已成为一个完全成熟的研究人员时,他就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知识体系。经过他自己的努力,这种知识体系已被综合成为一种特殊的,确定的形式。而且自己综合的工作当然本身就是一种极有价值的经验。[7]
彭加勒在《数学中的直觉和逻辑》一文中写道:
哲学家告诉我们,纯逻辑永远也不能使我们得到任何东西;它不能创造任何新东西,任何科学也不能仅仅从它产生出来。在某种惫义上,这些哲学家是对的;要构成算术,像要构成几何学或构成任何科学一样,除了纯逻辑之外,还需要其他东西。为了称呼这种东西,我们只好使用直觉这个词。可是,在这同一谕后,潜藏着多少不同的意思呢?比较一下这四个公理:(1)等于第三个最的两个量相等;(2)若一定理对数1为真,假定它对N为真,如果我们证明它对N+1为真,则它对所有整数均为真;(3)设在一直线上,C点在A与B之间,D点在A与C之间,则D点将在A与B之间;(4)通过一个定点仅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所有这四个公理都归之于直觉,不过第一个阐明了形式逻辑诸法则中的一个法则;第二个是真实的先验综合判断,它是严格的数学归纳法的基础;第三个求助于想象:第四个是伪定义。直觉不必建立在感觉明白之上;感觉不久便会变得无能为力。[8]
值得注意的是,直觉主义不是神秘主义。直觉的“不可解释性”并不等于直觉的“神秘性”,尽管直觉是“不可解释”的,但它却有着确定的本质。我们认为,直觉是认识过程中的一种飞跃,因此它就不是一种经验的认识,而是原来的思想路线的中断,不可能按照通常的思维方式,用结论和推理的环节把它连接起来,所以直觉是“不可解释的”。[9]
三、从Kant到Dummett,直觉主义派的主要人物及其思想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直觉主义是由哲学家康德开始的。1755到1770年,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教物理和数学,他认为我们所有的感觉都来自于一个预先假定的外部世界。虽然这些感觉不能提供任何知识,但是被感知到的物体间相互作用就产生了知识。心智将这些感觉梳理清楚,得到对空间和时间的直觉。康德说,感性直觉有两个纯形式,它们是先天知识的原则,这两个纯形式就是空间和时间。空间是外直觉的纯形式,而时间是内直觉的纯形式,它们都不是从外邻经验得来的,而是必然的、先天的观念。空间和时间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心智的创作。心智理解经验,经验唤醒心智。虽然康德的思想有着直觉主义的影子,但是依旧没有直观地提出直觉主义,就数学基础的方法而言,直觉主义是现代的。[10]
亨利·彭加勒(常译作庞加莱,Henry Poincare,1854-1912),当代语境中的数学直觉主义的先驱。后人评价为数学哲学与当代数学直觉主义之间的一座桥梁。逻辑主义对于数学基础的理解是虚幻的。它使数学失去基础。然而数学的基础是存在的,它就是我们的直觉。它赋予数学以意义,从而给数学以对象。彭加勒指明了一座(本来就)架在人类精神和数学存在之间的桥梁,那便是我们的数学直觉。[11]彭加勒主张自然数是最基本的直觉,认为数学归纳法是一种包含直观的思维方法,是不能简单地归结为逻辑的。他主张使用有限个词能定义的概念,主张数学对象的可构造性。他还在另一种意义上理解和强调数学直觉,将其看做选择和发明的工具。彭加勒认为,我们有多种直觉。然而,最重要的可以归结为两类:一是“纯粹直觉”,即他通常所说的“纯粹数的直觉”、“纯粹逻辑形式的直觉”、“数学次序的直觉”等,这主要是解析家的直觉;二是“可觉察的直觉”,即想象,这主要是几何学家“形”的直觉。对于这两类直觉,他认为都是必要的,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他认为,这两类直觉“似乎发挥出我们心灵的两种不同的本能”,它们像“两盏探照灯,引导陌生人相互来往于两个世界”。[12]
布劳威尔(L.E.J.Brouwer,1881-1966),直觉主义真正的创始人和奠基人是布劳威尔。布劳威尔在数学上的直觉主义立场来源于他的哲学。1907年他在博士论文《数学基础》中提出直觉主义观点,认为数学的基础是先验的初始直觉。数学是起源于和产生于头脑的人类活动,不存在于头脑之外,因此,是独立于真实世界的。布劳威尔认为数学思维是智力构造的一个过程,它建造自己的天地,独立于经验,并且只受到必须建立于基本的数学直觉之上的限制。[10]布劳维尔发表的《数学基础》表明直觉主义的立场是强调“直觉”,这并不是说否认数学的逻辑性和严谨性,而只是突出直觉、灵感和创造力在数学中的地位。直觉主义者认为数学不仅是最讲究严格性的科学,也是最富有创造性的科学。布劳维尔认为数学的基础是先验的初始直觉,他和他的学生说他们所说的直觉正是人心对于它本身所构造的东西的清晰理解。[13]布劳维尔修改了康德的先验时空学说,放弃了“外直觉的纯形式”的先验时空概念,以适应非欧几何的发展;池把数学的基本直觉建立在“内直觉的纯形式”的先验时间概念的基础之上。[14]布劳威尔还提出了“二·一原则”(tow-oneness)。他认为这是数学的基本直觉。即假设N成立,则N+1成立。这个过程可以无限重复,创造了一切有限序数,因为“二·一原则”的元素之一可以被认为是一个新的“二·一原则”。布劳威尔认为,在这个数学的基本直觉中,联通和分离、连续和离散得到统一,并直接引出了线性连续统的直觉,即“介于”(between)的直觉。(布劳威尔《直觉主义和形式主义》)[4]93
阿伦特·海廷(Arend Heyting,1898-1980),他是布劳威尔的学生。继承了布劳威尔有关数学直觉主义的思想。他认为,直觉主义是从一定的、多少有点任意的假设出发的。它的主题是构造性的数学思想。这使得它处于经典数学之外。形式主义和直觉主义的差别在于,直觉主义的进行独立于形式化,形式化只能追随在数学构造的后面。逻辑不是直觉主义的立足点,数学构造在头脑中是很直接的,结论也应该是很清楚的,所以不需要任何基础。海廷主张,在描述直觉主义数学时,应当在日常生活中去理解。比如,在注视那边树木时,我确信我看到树木,而实际上光波达到我眼中,使我构造出树木这一信念需要相当的训练。这种观点是自然的。两个人说话,我向你灌输意见,实际制造了空气的震动。这是理论的构造。(阿伦特·海廷《论辩》)[4]77-88
迈克尔·达米特(又译米歇尔·杜麦特Michael Dummett,1925-2011),当代数学直觉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达米特认为,数学首先是先验的,然后是分析的。达米特曾经从语言学角度和意义理论角度为直觉主义辩护。直觉主义关于数学陈述意义的解释避免了以真概念为核心概念的意义理论的不足,它把说话者关于数学陈述的理解与说话者使用这个陈述的实际能力结合在一起,因此具有很大的优点。从直觉主义关于数学陈述的意义说明出发,达米特提出了以证实为核心概念的新的意义理论的构想。[15]202达米特指出:“对于直觉主义逻辑来说,排中律的双重否定是有效的语义原则,就像二值逻辑认为排中律本身是有效的一样:断言任何陈述既不真也不假是不一致的。”[4]132
四、直觉主义的意义以及合理性
直觉主义对古典逻辑中的排中律和双重否定律等原理中的部分原则以及非构造性的结论持否定态度,也不承认数学中的实无限的对象和方法。数学的历史也表明,数学知识与理论不仅无法脱离对外部世界的永恒的依存关系,而且数学的错误不是通过限制数学,如排斥非构造数学和传统逻辑而得到克服的。数学真理的积累以及对谬误的抛弃是通过数学知识的不断增长和理论的不断完善获得的。一句话、数学的生命在于生生不息的创造过程中。庆幸的是,直觉主义由十其思想体系中某种先天的弱点而末成为数学的统治思想。但也应看到其构造思想的重要价值。[16]123-124可以说,直觉主义学派在本质上是主观和荒谬的,以直觉上的可构造性为由来绝对的肯定直觉派数学是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的。但是,直觉主义揭示了经典逻辑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在具体的数学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数学哲学中的直觉主义学派高度认可直觉和个人的创造性思维在科学实践中的作用,推动了现代递归函数论的建立和发展,这无疑对数学的进步起到了很积极的作用。其次,直觉主义者倡导的构造性的能行性的研究方法,促进了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这种积极探讨可行性方法在计算机数学以及计算机科学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第三,直觉主义数学哲学的思想方法在素质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上,具有宝贵的参考价值。在数学教育中,逻辑的作用很明显,其特征为,从已知知识出发,依据逻辑规则进行推导和演算,一步一步地达到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而直觉主义可以跳跃式地认知,虽然能一步得到正确答案,却无法说清楚其中的步骤。直觉主义虽排斥传统逻辑,但与逻辑关系十分密切,对培养良好的数学逻辑观念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另外,直觉主义有助于培养数学教育中大胆猜测的思维习惯。这种创新和探索精神有利于数学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傅敏.直觉主义数学哲学研究及其对数学素质教育的启示[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1).
[2] 诸葛殷同.对传统逻辑的有力挑战——评《经典逻辑与直觉主义逻辑》[J].哲学动态,1990(4).
[3] 柯华庆.直觉主义数学哲学的两个阶段[J].学术研究,2005(2).
关键词:元语言;元认知;主观化;情态功能
中图分类号:H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2-0076-05
一、概述
(一)元语言
元语言(metadlscourse)是近几年来语篇分析研究中经常使用的一个术语。它是1933年波兰逻辑学家Tarski为了解决“说谎者悖论”问题而提出的一个命题。在语言学界Williams(1981)是首次使用metadiscourse一词的人,并定义为“关于话语的话语,包括所有不涉及话题内容的东西”。此后,“元语言”一词被语言学界广为接受,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元语言进行研究。Crismore(1989)认为,无论是哪种形式的言语交际,都包括两个层面:基础话语(primarydiscourse)和元语言(metadiscourse)。基础话语表达关于话题的命题信息,由主题和指示意义组成;元语言告诉读者如何理解、评述关于话题的命题信息,由主观态度、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等组成。
随着对这一语言现象研究的深入,目前语言学界对元语言这一概念性质的认识基本趋向一致,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指关于话语的话语。即对某个语篇或理论进行评注性解释或阐述;二是指语篇中表达概念意义之外的意义成分,即指发话人组织语篇、吸引听话人、或表示对命题内容态度、意见、个人情感的显性语言手段。
(二)元语言存在的理据性
元语言的存在是有理据的,首先,语言具有自称性(self-referentiality)即:语言符号的意义可以指向语言符号或语言系统自身。这是语言元语功能的最直接表现。再者。元语言的各种表现形式是元认知在言语层面留下的“语言痕迹”(linguistic traces)。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作出语言选择和顺应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受到元认知的指导和监控。最后,元语言是说话人的主观性在话语中留下的自我印记。言语交际中说话人会表现出对话题态度、评价以及对听话人的关注,这些主观性认识要通过元语言形式表现出来。
二、元语言的表现形式
元语言在言语交际中起到组织、支配和调控的作用,它对语言的指导和调控最终会在语言运用和语言结构的各个层面上体现出来。元语言表现形式范围比较宽泛,这里我们只谈句法层面的,把标点符号、视觉和篇章等元语言表现形式排除在外。句法层面的元语言表现形式主要有词汇、短语、小句、固定格式和句子。元语言表现形式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随时都可能有一些新的词、短语、小句等加入进来,所以在此我们不可能做穷尽的列举,只是对各个层面的表现形式做一个概括性总结。
(一)词汇层面
在词汇层面元语言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副词(如:就、好、不、果然、可惜)、连词(如:不过、因为)、助动词(如:能)、介词(如:关于、至于)、提顿词(如:啊、吧)、焦点标记(如:是、连)、序数词(如:第一、第二)等。例如:
(1)硕士毕业时,他来到北京狂投了一通简历,等了好几个月也没有消息,最后又回县城的原单位工作了。
例(1)的“好”是对客观量的一种主观强调。它都反映了说话人的一种主观认识,是主观量标记,去掉它们不影响句子的命题意义。
(2)a张刚回来了,因为他还爱小丽。
b张刚还爱小丽,因为他回来了。
沈家煊(2001b)认为,“因为”有两种用法,a表述一种客观的因果关系:张刚还爱小丽是他回来的原因。b的意思不是“张刚回来是他还爱小丽的原因”,而是“说话人知道张刚回来了,这是说话人推断张刚还爱小丽的原因”,b是“因为”的元语用法。
(3)关于孩子们的出路,家长们心里已经有数了。
(4)这号人啊。咱们平民老百姓可惹不起。
在例(3)中“关于”只起到介引话题的功能,例(4)中的“啊”主要作用是体现说话人的心理停顿,强调“啊”前面内容是谈论的话题,它们都是话题标记,去掉它不影响句子的真值语义表达,这里体现的是它们的元语功能。
(5)我们是后天出发去参观生态植物园。
“是”在此是焦点标记,标记它后面的成分是焦点,焦点标记词不负载实在意义,是羡余成分,去掉后句子依然成立,而且不影响句子的真值,所以这里是它的元语用法。
(6)买房时要考虑以下问题:第一、房子的质量,第二、房子的价位,第三、房子周围的环境。
例(6)的“第一”、“第二”、“第三”在句中表示逻辑关系,起到衔接功能,不表示命题意义,这里体现的是它们的元语功能。
(二)短语和小句
本部分我们把短语和小句放在一起的主要原因是:首先。在句法上它们有共同特征,即可以独立,与句中其他部分用逗号隔开。再者,它们的主要功能基本相同都是作话语标记,它们不改变话语的命题内容,而是提供话语命题内容之外的与说话人的主观因素有关的一些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引导和制约听话人对信息的加工处理。
1 短语。表达元语功能的短语主要是指那些意义已经虚化或结构已经固化了的结构,例如:你看、我看、我想、看你、别说、据说、据统计、你知道、看起来、看样子、说实话、不好说、叫我说、要说、这样吧等等。这类结构在言语交际中常常做话语标记,不表示命题意义,只表示程序意义,但对话语的生成和理解起制约作用,这里体现的是它们的元语用法。例:
(7)(老同学之间聊天语境)
a你知道,我本来想工作两年后考研究生的,可是一结婚生孩子什么都放弃了,很羡慕你们这些单身贵族。
b我们还羡慕你有个幸福的家庭呢。
例(7)“你知道”,该结构的“你”已经从第二人称代词虚化为不定代词,“知道”的基本词汇义也已经虚化,因此该格式在句子中已经不表达命题意义,它在交际过程中起到的是元语功能,“你知道”在交际中表现了说话人对听话人的关注,是说话人交互主观化的表现,同时也能吸引听话人的注意力和开启话轮的功能。
(8)看你,这么不小心,走路还让自行车碰了。
例(8)的“看你”也是意义已经虚化、结构已经固化,它并不是表示用眼睛看对方,它不表达命题意义,它表达了说话人的主观情态,认为对方事情做得不好,带有轻微的责备之意,一般用于关系比较亲密的人之间,常常带有亲昵、心疼、关心的语气。
2 小句。表示元语功能的小句本来都是篇章中一些具体的句子,在篇章成分语法化的作用下,目前正在逐渐趋向凝固化,在句子中已经不表示命题意义。以表示关联功能和情态功能为主,例如:话是这么说、话不能这么说、话又说回来、你还别说、不是我说你、换句话说、理论上来说、我想讲
的是、遗憾的是、看你说的、你听我说、老实说、老实告诉你、实话对你说、说句实话、不瞒你说、也就是说、顺便说一句、总而言之、令人吃惊的是、出乎意料之外等等。
(9)近些年,诺贝尔文学候选人里面竟然没有中国作家,我想不是因为别的原因,别人看不起我们,是因为我们没有能力。不过,话又说回来,中国作家当前创作状态很急功近利。没有任何一位作家会耐心去琢磨任何一部作品语言是否精妙,然而大部分作家却会冥思苦想地考虑作品如何地去畅销,如何地炒作宣传作品。
例(9)的“话又说回来”一是表示对句子前半部分说话人自己观点的修正:二是起关联作用。它使得句子前后更加连贯;三是增强了交际活动的互动性和协商性。
(10)你以为我想这么早结婚啊?实话对你说,这是被老的。
例(10)的“实话对你说”并不表示“按照实际情况如实说来”的意思。在此它起到的是关联和强化功能,它的使用一是能密切前后话语之间的内部联系,显明前后话语之间的层次逻辑关系。二是强化后续句话语的分量,进而加大说服对方的说理性、动情性。其目的在于取得对方的认同。
(三)框架结构
框架结构主要是指那些在句子中不表示命题意义只起到关联、衔接、强调、标记、情态功能的结构,在句子中这些框架结构在功能上属于元语用法,去掉它们句子的命题意义不变。也有人称其为框架标记词(frame markers)。例如:连…都/也、还…呢、还有…也、不/不是…呢吗、不是…吗、才…呢、如果…就、与其…不如、虽然…但是等。例如:
(11)a你怎么认识吴老师的?
b上个月不是有个语法化会议吗,吴老师给我们作报告了。
例(11)的“不是…吗”在此既不表示否定也不表示疑问,而是用反问的语气强调肯定的事实。同时也为下面要说的话作一个铺垫,也就是说在这个条件下,出现了某个结果。
(四)构式
有一些已经固化的构式常常出现在口语中,例如:爱谁谁、爱昨咋地、爱啥啥、x就x。它们不做句子成分,不表示命题意义,充当话语标记,一般出现在回应句中,表达说话人对前面人所说事实的主观态度。例如:
(12)a据说,明天高考成绩就出来了。
b出来就出来吧,反正我也考不上大学,爱咋咋地。
(13)a我们单位打算派小王出国进修半年,大家有什么意见?
b小王就小王吧。派谁去我都没意见。
例(12)、(13)中的“出来就出来吧”、“爱咋咋吧”、“小王就小王吧”在句中充当话语标记,表达了说话人无所谓和不在乎的态度。在此表现的是它们的元语功能。
(五)句子层面
汉语中的施为句、歇后语、直接/间接引语句、回声问句、非信息探寻疑问句等,在其交际使用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语言使用者的元语用意识,所以具有元语功能。
1 施为句。有一类施为句的使用条件是:一是主语是第一人称、二是谓语是言说类动词,如:宣布、告诉、保证、通知、恭喜、许诺、建议、命令、答应等。例如:
(14)我向你保证明天我一定准时到达。
(15)我建议大家出发时带好随身物品。
这类施为句的使用等于在实施以言行事行为。即说话人就是在用语言做事情,表现了说话人在实施某一言语行为时的元语用意识。属于语言的元语用法。
2 歇后语。从结构上看,歇后语由“引注”关系的前后两个部分组成。冉永平、张新红(2007)指出:“歇后语中前一部分对后一部分的引述,实质上是对后一部分的一种描述。对后者来说,前者起到了一种引导、描写工具的作用。发挥了一种元语功能。对前者来说。后者注释、评价了前者的含义,又是前者的元语言。由此可见,每一条歇后语中前后两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上相互依存、在意义上进行引注。这体现了语言使用者的元语用意识,同时相互充当元语言。实施元语功能。”例如:
(16)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
(17)隔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
例(16)和(17)的前后两部分都是互为元语功能,前半部分对后半部分起描述功能,后半部分对前半部分起评注功能。
3 疑问句。一般疑问句:一般疑问句的主要功能在于询问,说话人的目的是想通过疑问旬的形式,获得有关某事或某物的有关信息。但是我们通过探寻疑问句的语用功能,发现疑问句在一定语境下可以不表示疑问,而表示说话人的情感态度、推进言谈、确认信息、唤起同感等元语功能。
(18)a今天我过生日,请大家今晚到我家吃饭。
b是吗?那我们一定买些礼物,好好庆祝庆祝。
(19)a大爷,你们家的果园每年收入怎么样?
b别谈收入了,年年不是旱灾就是虫灾。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只有像我这岁数的才来果园走走,种果树亏本。谁种?
例(18)的“是吗”在此不表示疑问,说话人b没有怀疑说话人a所提供的信息,“是吗”在此一是口语中的一种回应方式,表示对对方话语的确认,二是为后面推进言谈起到引导作用。例(19)中的“谁种”也不表示疑问,它表达了说话人无奈的情感,起到唤起同感的功能。“是吗”和“谁种”在此都不表示命题意义,表现的是它们的元语功能。
附加疑问句:汉语附加疑问句常采用“x不x”格式,例如:好不好、对不对、是不是、信不信、行不行、知道不知道等诸如此类,这类格式一般放在说话人所表述话语的尾部是附加式的提问。由于说话人在提问之前已经把说话意图表述完毕,提问本身已经不再含有新信息内容,不要求对方给予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所以这类附加式疑问句在一定语境下可以表示非命题意义,主要用来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态度、情绪、寻求认同或确认等元语功能。例如:
(20)大家都在午休呢,你们安静点。好不好?
(21)我官是不大,但你这种私搭乱盖行为,我手里这点权就能把你关起来。信不信?
例(20)表达了说话人的不耐烦情绪,例(21)表达了说话人对前面所说话语的确认,它们都不表示命题意义,在此表达的是附加疑问旬的元语功能。
4 引语。引语是说话人在向听话人传递原语的信息,听话人会把接收到的信息认为是原话语的再现。它不传递新的命题意义。但是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可以表达说话人对所传递信息的态度和认识。例如:
(22)a你女儿对我送她的生日礼物满意吗?
b1她说:“我非常喜欢阿姨送的礼物”。
b2她说她非常喜欢你送的礼物。
例(22)的b1和b2传递的都是原话语信息,没有增加新的命题内容,这里体现的是引语的元语功能。
三、元语言的功能
人类语言的元功能是语言的基本功能,元语言是一个范畴和内容宽泛的概念,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涵盖面,所以表达元语言的形式在功能上存在多样性和交叉性,在此。我们对元语言的功能做一个大概的概括,元语言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标记功能、关联功能、情态功能、交际互动功能、语篇构建功能。
(一)标记功能
在一些话语中,有时所使用的副词、连词、语气词、提顿
词、焦点标记等如我们在前面第二部分提到的词和短语,它们并不表达命题意义,仅仅是作为说话人表示主观认识的辅助手段,是说话人在表述客观命题时主观情态的自然流露,在句子中它们只起到标记作用,这属于它们的元语用法。在句子中去掉这些标记词,句子的命题意义不变,但是句子的语用含义就会有所不同,有标记词的主观性强,没标记词的只是一种客观叙述。例如:
(23)我很惊奇于涧表妹能有这样的心境,但我也没顺着她的话题跟她往下聊,不一会儿(~一会儿)她也就跟我聊上服装设计方面的事了。
张谊生(2006)指出:“在此句中‘不’所起的作用显然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逻辑否定,因为加上‘不’该数目的实际数值并没有变化,而去掉‘不’句子的基本语义也不会改变。从实际表达功用看,它是表示说话人主观情态的典型量标记。其作用就是对客观量进行减量的主体评价,以表示说话人的一种认识。‘不’已经由语义真值的否定转向了对整个事件所占时间和数最的主观性弱化评判。”
(二)关联功能
在话语中有一些词,如我们在前面第二部分提到的连词、序数词和副词以及短语和小句,如:你想、总而言之、也就是说等,在句子中起到关联功能,这里的关联不同于逻辑意义上的关联,它不对表示真值条件和命题内容产生多大影响,但在语言交际中发挥重要的认知导向作用,主要起到对信息的确认、补充、阐释、概括总结或表明时间顺利和因果关系等,为人们提供命题信息的走向,帮助建立话语之间的各种关联,是交际者认知思维在话语中留下的痕迹。这些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和小句,能够缩小说话人的推理范围。减少和理解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具有语用上的制约作用。起着认知向导的作用。
(24)别人有困难我们大家都应该伸出手来帮一把,话又说回来了,谁没个大事小情需要别人帮忙呢。
“话又说回来了”在前后话语间起关联作用,后面话语是对前面话语的补充说明,以便传递的信息更加清晰明了。
(25)他是不会轻易搬家的。你想,拆迁政策已经下来了。这块地一年内就将开发,马上房价暴涨,他会那么傻放弃这挣钱的机会搬走吗?
“你想”在这里起到对前后话语关联的效果,“你想”之前为说话人的判断。后面是对判断的解释说明,中间借助“你想”的关联作用,显明了两者的主从关系,也强化了“你想”前后话语内容的因果关系。
(三)情态功能
情态是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和观点在话语中的表现。说话人在交际中说出的话语不但要传递命题意义,还要传递说话人对语句内容的主观情态。话语交际中的情态主要有预测、推导、态度、报道、感知、承诺、意愿等,这些情态在话语中常常以短语、小句等形式表现出来,如:我看、我猜、老实说、实话对你说、确切的说、其实、遗憾的是、以我之见、庆幸的是、太巧了、爱咋咋等等。例如:
(26)实话对你说吧,我今年炒股票赔了一百多万,这次真是经济上亮红灯了。
(27)现在房价有下降趋势,以我之见,现在不要急着买房,再观望一段,看看形式再做决定。
例(26)“实话对你说吧”体现了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和看法:例(27)“以我之见”表示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它们的主要作用就是把存在于说话人元认知中对命题内容的认识、态度通过语言表现出来。以避免听话人在理解他们的话语时出现偏差。这类话语如果被去掉,虽然不影响话语的命题意义,但从总体上听话人会很难判断说话人对话语内容的态度和话语的可靠程度。
(四)交际互动功能
在话语交际中。说话人常常会表现出交互主观性(intersubiectivity)。即说话人用明确的语言形式表达对听者自我关注,这种关注可以体现在认识意义上,即关注听者对命题内容的态度;但更多的是体现在社会意义上,即关注听者的面子或形象需要(转自吴福祥,2004:22)。说话人为了表现交互主观性在话语中常常用一些能体现语用缓和和婉转的词语。如:我们、好不好、吧等词语,来缩短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距离。增进他们之间的亲密度,改善人际关系,从而达到说话人所期待的效果或目的。例如:
(28)让我们再来一次吧。
(29)(妈妈喂小孩吃药语境)
宝宝,咱们把药吃了,好不好?
例(28)的“吧”具有缓和语气的作用,说话人以商量或建议的语气表示对对方的礼貌和尊重,如果去掉“吧”祈使语气就很强烈,不利于维护对方的面子。例(29)用“咱们”和“好不好”是为了拉近与小孩的距离。使得小孩从心理上接受吃药这件事。句中虽说用了“咱们”。但吃药的还是小孩自己。“好不好”在此是商量的语气,比祈使语气更容易让小孩接受。
(五)语篇建构功能
在交际过程中。说话人和听话人为了使得交际能够顺利进行,会采用各种衔接手段来组织话语结构,使得话语交际能够过渡自然、连贯有序。最常用的一些表示衔接和过渡词语有:好、好了、好吧、行了、这个、那个、那么、嗯等。它们的功能是充当调节语篇衔接连贯的辅助手段。例如:
(30)(语境:上课铃响后,有些学生还在打闹,教室环境比较乱,老师走上讲台。)
王老师:好了,现在我们开始上课,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关于词类划分的问题。
这里的“好了”不表示命题意义。它在此起到衔接和过渡作用。首先是结束课堂上比较乱的环境。再是标记着下面话题的开始。
(31)语境:一个职员打电话给经理请假。
职员:经理,我感冒了想请一天假在家休息。
经理:这个,好吧,今天本来想派你出差的。
职员:嗯,那么,能不能换个时间再去啊。
经理:嗯,你先好好休息,那个,我看能不能换个人去。
例(31)中的“这个”、“那个”、“嗯”、“那么”在句子中不表示命题意义,它们是在边想边说时为了使话语连贯所采取的一些表达手段,在谈话时如果边想边说会出现信息短缺或过长的停顿。这样不利于交际的顺利进行,所以说话人常常会使用一些词语来填充空白,以保持话语的连贯并保持继续说话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