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临床护理的定义范文

临床护理的定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临床护理的定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临床护理的定义

第1篇:临床护理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定时抽气;自发性气胸;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343—01

自发性气胸是呼吸科较常见急症[1],其治疗方法是根据患者气胸量、是否复发性气胸等选择多次胸腔穿刺抽气、胸腔闭式引流治疗,当内科治疗无效时需要行手术治疗,手术可选择胸腔镜或开胸手术,闭式引流治疗中以往常规引流导管管径较粗,虽然引流通畅,但是其创伤性较大,患者疼痛显著,且活动不便,较易发生并发症。我们应用一次性中心静脉导管微创闭式引流加定时抽气治疗自发性气胸患者110例,效果较好,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护理配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观察组60例,男40例,女20例,年龄15~79岁,平均45.5岁。对照组60例,男43例,女17例,年龄16~75岁,平均年龄43.4岁。

1.2操作方法:对照组:根据胸片显示的气胸情况及有否粘连带决定胸穿部位,多选择第二肋间锁骨中线偏外处,少数患者腋前线第4~5肋间。患者取坐位或平卧位,常规碘伏局部皮肤消毒,铺无菌巾,2%利多卡因局麻,进入胸腔后可抽出气体,换穿刺针,进入胸腔有落空感,回抽有气体后,将导丝从穿刺针尾部孔导入胸腔约10cm左右,退出穿刺针。可以直接导入一次性中心静脉导管,少部分患者需要扩孔,导管置入10cm左右,用一次性粘贴固定导管,导管外接三通、两通、橡皮管、一次性水封瓶加持续负压吸引。可见水封瓶引流管内水柱波动或有气泡溢出。观察组:闭式引流方法同对照组,闭式引流后用100毫升注射器经三通缓慢抽气,每4小时抽气一次,每次抽气不超过1000毫升,直至不能再抽出气体为宜。

2护理

穿剌前做好心理护理,讲解该方法优点,取得患者合作。每天观察触摸插入部位有无肿胀,皮下气肿,渗液及感染情况,敷料有潮湿松动、引流液变混浊时及时更换,避免感染及脱管。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保持导管通畅,防滑脱、扭曲。每日更换引流袋或水封瓶,注意胸痛与呼吸困难的关系及呼吸频率、规律的变化。注意并发症观察,如出现大面积皮下气肿,即报告医生处理。气胸患者鼓励深呼吸、咳嗽,尽量将气体排出[2],气胸患者无气体逸出夹管24h,X线摄片无肺压缩后拔管。

3讨论

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只行一次穿刺,且导管头部柔软光滑,组织相容性好,对局部刺激较小,疼痛轻微,患者易于接受。中心静脉导管外径小,对患者损伤小,易于愈合,拔管后不形成瘢痕.中心静脉导管细小有较强韧性,只需敷贴固定,无需缝线,操作简单,一气呵成,患者易于接受。此导管细,但在临床中未发现其堵管的发生高于粗管,采取定时抽气,抽气不畅时应用生理盐水冲管可减少堵管,堵管后可以应用导丝通管。闭式引流后用100毫升注射器经三通缓慢抽气,每4小时抽气一次,每次抽气不超过1000毫升,直至不能再抽出气体为宜。应用此种方法操作简单,对组织损伤小,并发症少,且不留瘢痕,患者易于接受,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第2篇:临床护理的定义范文

【摘要】循证护理(Evigence-based nursing,EBN) [2]意为“遵循证据的护理学”,MulhaU[1 ]等EBN定义为护理人员在计划其护理活动的过程中,将科研结论与临床经验、病人需求相结合,获取实证,作为临床护理决策的依据,[1 ]其核心思想是护理人员认真地、明智地、深思熟虑地运用当前所获得的最好的研究依据,同时结合护理人员本身的专业技能和多年的临床经验,并考虑病人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美结合,制定出适合病人个体需要的完整的护理方案。然而在开展循证护理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概念认识上的误区,本文对循证护理的概念,方法的认识及应用方面存在的一些错误理解进行分析,认为循证护理既是一种工作方法,也是一种观念,但并非一种模式或工作方式,应该加以纠正,才能切实推进循证护理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

【关键词】循证护理应用

目前随着我国护理领域对循证护理的深入,临床护理人员开始将循证护理的方法整合到护理实践中[3-5],对推动我国护理学科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并给患者带来了直接的益处。然而在认识和推广循证护理护理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对循证护理概念和方法理解上的误区,影响了循证护理的正确实施。本文通过对循证护理的实质进行一步的探讨,对目前在认识上存在的一些错误理解进行分析,以期建立对循证护理概念和方法的正确认识,切实推进循证护理在临床护理实践中的应用。

1循证护理的基本概念

1.1循证护理基本概念的分析

从循证护理的基本概念上分析,作为全球第一所循证护理中心的英国York大学循证护理中心主任Cullum教授和美国Rochester大学护理学院临床研究中心主任Ingersoll博士在界定循证护理时,借鉴循证医学的奠基人之一的Sachett教授等对循证医学的定义,认为循证护理是护理人员在计划其护理活动过程中,审慎地、明确地、明智地应用最佳科学证据,并使之与熟练得临床知识和经验相结合,参照病人的愿望,以在某一特定领域做出符合病人需求的护理决策的过程。这一定义所阐述的是一支能够决策的过程和工作的方法,因此循证护理从概念上属于一种决策程序和工作方法。

1.2关于对循证护理概念的错误理解

目前存在对循证护理概念的一些错误理解,如认为循证护理是一种护理模式,也有人认为循证护理是一种组织护理工作的形式。

应该澄清的是,所谓护理模式( nursingmodel)是阐述护理现象,陈述护理命题,反映护理理念,并应用演绎系统表现概念之间相互的系列抽象结构[6];护理模式必须具有逻辑性,例如Orem的自理模式和Neuman的系统模式,而循证护理是指导临床护理思维方式和决策方法的一种程序,并不涉及演绎概念之间的关系结构。因此,“循证护理”并不是一种护理模式。循证护理也不是一种工作形式无论是功能制护理、责任指护理、小组护理、还是临床路径,均是组织护理人员、护理工作任务、工作结构的形式,循证护理并不涉及工作结构,因此不能将其与护理工作形式或护理模式混为一谈。循证护理实一种工作方法,同时也是一种观念或理念,它指导临床护理人员在做出临床判断是,学会查询研究证据、评鉴科研证据、并利用科研证据,同时将所得到的科研证据与临床经验、病人需求结合,做出有效的、科学的护理计划,提高护理质量。

2 循证护理的实践步骤

近年来,循证护理已经在我国护理领域迅速推广,循证护理通过寻求最佳临床证据为临床护理实践中的决策中的决策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循证护理包括五个具体步骤:1)寻找临床实践中的问题,并将其特定化,结构化;2〉根据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相关文献的系统综述,以寻找来源于研究的外部证据,3〉对科研证据的有效性和推广性进行审慎评审;4〉将所获得的科研证据与临床专门知识经验,病人需求相结合,即将科研证据转换为临床证据,并根据临床证据做出符合病人需求的护理计划;5〉实施该护理计划,并通过自评、同行评议、审评等方式监测临床证据的实施效果。

3 循证护理方法的应用

3.1循证护理应将文献综述后的结果应用于临床实践

在循证护理过程中,必须对文献进行系统综述,这一过程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文献综述,一般的文献综述有以下局限性[7]:1〉其选题往往是近年来又较大进展的专题,或存在较多争议,需要整理归纳的专题;2〉 其检索方法变异性较大,没有统一的规范,也没有对所选择的文献的真实性、可靠性、科学性进行评审的要求;3〉往往对要阐明的观点带有一定得倾向性,收集资料时常常会选择于自己观点一致的文献;4〉只对研究结果作定性总结,很少对文献的设计、研究方法、结果的科学性加以评论,对可能存在的偏移没有进行纠正。

而循证护理要求对文献进行系统综述,该种类型的综述是一种全新的文献综述,系统综述的过程本身就是一项科学研究的过程,该过程不同于一般的文献综述,表现在以下方面:1〉系统综述有规范统一的步骤,包括提出问题、检索并选择研究、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收集提取资料、进行定量综合并形成结果、结果的解析、系统综述的修正与更新等步骤,因其系统、全面、深入,并包含对文献的系统查询、严格评价,统计分析,故称为系统综述。2〉系统综合要求在批判、评价的基础上全面收集资料,避免一般综述收集文献上存在的倾向性;系统综述过程是相当深入、系统的,例如美国卫生保健政策和研究署(AHCPR)在制订“急性疼痛管理的临床实践指南”时,专家组曾查阅了12个大型数据库,收集9000多条引注,并评价和综述了其中的1100篇文章才作出“急性疼痛管理的系统综述”,并从中总结出“急性疼痛管理的临床实践指南”[8]。

循证护理强调以证据为基础,更强调病人的参与意识,正逐步被应用于护理实践中[9],循证护理是现代护理的发展方向,能运用于临床各种疾病的护理中,并能取得疾病预防的满意效果,特别是在健康宣教中,能取得病人及家属的认同[10]。循证护理实践在我国刚刚起步,但只要认识到差距,澄清认识,不断探索和实践,它将为护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也使护理教育、护理管理面临挑战。

参考文献

[1]李小寒.循证护理资源的获取方法[J].中华护理杂志,200 3(1):65-68

[2]Mulhall A.Nursing,reseal'oh,and the evidence.Efidencebased Narsing,1998,1:4-6..

[3]谭娴玲,张竹馨。循证护理在哮喘患儿家长依从性控制中作用研究。护士进修杂志,2004,19(12):1082-1083。

[4]李雪英,黎方红。脊髓损伤病人循证护理探讨。护理学杂志,2004,19(8):67-68。

[5]燕美香.循证护理在神经压疮预防中的初步应用。护理研究,2004,18(3B):526-527.

[6] Fawcett J.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Conceptual Models of Nursing .3rd Ed.Philadeplhia:F.A.Davis Company,1995.2-3.

[7]王吉耀,循证医学与临床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55-68。

[8]Beyea SC,Nicoll LH.Developing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as an approach to evidence-based practice .AORN Journal,1998,67(5):1037-1039.

第3篇:临床护理的定义范文

摘 要:目的:观察糖尿病足患者临床的特点,探讨对糖尿病足的护理方法。方法:收集36例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变化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治疗和护理。结果:糖尿病足患者的血糖都得到较好的控制;足部干燥且创面减小逐渐痊愈30例。结论:积极控制血糖,控制感染,重视足部的护理,治愈率得到提高,致残率减少,应引起临床护理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糖尿病足;临床观察;护理

    糖尿病足为糖尿病并发症之一,也是致残的原因之一。1999年WHO对糖尿病足的定义为: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以及不同程度的末梢血管病变,导致下肢感染,形成溃疡和破坏深部组织.海南医学,2009,20(1):237.

第4篇:临床护理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细节护理;手术室;应用;效果评价

手术室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场所,在患者抢救及治疗工作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因而其中的细节将会对患者身体甚至生命造成直接而重要的影响[1]。所以,在手术室中,重视并做好细节管理具有相当积极的现实意义。有鉴于此,本文以86例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就细节护理在手术室护理的应用与其效果展开全面且深入的分析,现将详情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3年1月~12月到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86例(男46例,女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23~79岁,平均45.6岁。具体手术类型如下:眼科手术共计15例、骨科手术共计20例、外科手术共计35例、产科手术共计10例、妇科手术共计6例。

1.2方法 应用随机分组方法将其分作两组,一组定义为对照组(43例,整个手术过程中行常规护理),另一组定义为观察组(43例,整个手术过程中行细节护理),两组患者在以手术类型为代表的一般资料方面十分接近,换而言之,两组具有可比性。下面将针对细节护理展开详细介绍。

1.2.1术前护理 访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穿戴整齐,态度友好,用语礼貌。友好问候患者,简短而明确的自我介绍,告之本次访视的目的[2];结合具体状况选择最适宜的沟通方式,深入了解患者身心状况,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病魔的决心和信心。

术前准备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向患者大致介绍相关操作的目的、步骤及内容,在操作时,应有效分散患者注意力,防止患者出现过度紧张的情绪,同时还应保证操作手法尽量轻柔。和患者、手术医师及麻醉医师进行有效沟通,了解手术全程,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做好手术准备工作。

1.2.2术中护理 麻醉前,结合手术类型确定正确的麻醉,与此同时,应最大限度地保证患者舒适性。麻醉过程中,应将解释工作落实到位,防止患者产生负面情绪。手术过程中,对患者一系列生命体征予以严格监测,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通知医生;应快速且准确地传递手术用品,并按要求对手术用品进行严格清点,为手术正常开展提供有利条件。

1.2.3术后护理 严格术后监测工作,观察患者伤口情况,如是否存在出血或渗血问题,肠蠕动是否得以恢复,伤口疼痛状况等,与此同时,和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积极沟通,主动了解患者现阶段的心理状况,提高患者舒适度,从而促进患者的尽快痊愈[3]。

1.3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包括两个,一个是术后并发症,另外一个是患者满意度。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见表1~2)

3 讨论

3.1细节护理的意义 对于手术室工作而言,不仅内容繁多,而且错综复杂,再加上前后持续时间长,因而大幅增加了差错出现几率,这给手术室医护工作人员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要求他们更加谨慎和细心[4]。所以,有必要在手术室护理中应用细节护理,并将其落到实处。护理工作是整个手术室工作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质量高低与否将会对手术质量造成直接而重要的影响。在手术室护理中实施细节护理,能够大幅降低手术中人为失误的发生率,能够缓解患者焦虑情绪,从而大幅提高护理水平[5]。总而言之,在手术室护理中实施细节护理具有相当积极的现实意义。

3.2关于本研究结果的分析 本研究中,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观察组为11.63%,对照组为46.51%,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冀伟欣.细节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07:128.

[2]邢琳琳.对细节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应用效果的分析[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1,10:113-114.

[3]杨琰.手术室护理中细节护理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33:257-258.

第5篇:临床护理的定义范文

四川省广元市中医院外三科,四川广元 628000

[摘要] 目的 分析心理护理于胸外科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12月—2013年12月就诊于该院的200例该类患者,随机分作两组:一组定义为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另一组定义为观察组,予以系统的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的SF-36量表评分、并发症以及医疗纠纷等。结果 护理之后,在总健康评分方面,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为73.7±1.4、79.3±1.3;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为15%、5%;在医疗纠纷发生率方面,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为30%、4%。结论 对于胸外科重症患者而言,予以系统的心理护理干预能够大幅改善其心理状况,有助于患者的尽快尽好恢复,同时还能显著降低并发症及医疗纠纷发生率。

关键词 心理护理;胸外科重症患者;应用观察

[中图分类号] R758.7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1(c)-0177-03

重症胸外伤患者大部分属于多发伤情形,除去明显的躯体创伤之外,普遍合并一定的心理应激反应[1]。在治疗和护理该类患者的过程中,假若只注重躯体功能的恢复,而没有很好地解决患者心理问题,那么患者预后将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形成心理障碍。所以,重视并做好该类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也便显得尤为重要了。随着心理学和临床医学的有机结合,对接受患者术后心理状态予以了解,并采取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已经发展成为护理工作中关键的一环。这一点已经获得广大医院及医护人员的普遍认可。有鉴于此,该研究选取2011年12月—2013年12月就诊于该院的200例该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作两组:一组定义为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另一组定义为观察组,予以系统的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的SF-36量表评分、并发症以及医疗纠纷等,揭示心理护理干预在该类患者护理工作中所具有的积极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就诊于该院的200例重症胸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23例,女77例,年龄15~88岁,平均35.4岁。入选标准:神志清楚,没有精神病史,初中以上学历,愿意配合量表调查以及心理干预治疗。将200例患者随机分作两组:一组定义为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另一组定义为观察组,予以系统的心理护理干预。观察组,男63例,女37例,年龄16~87岁,平均34.6岁;对照组,男60例,女40例,年龄15~88岁,平均36.1岁。由此可见,两组在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保持病房光线平静柔和,环境整洁舒适,空气流通,避免强光或噪音等环境增加患者的烦躁情绪。胸腔引流管、胃管、尿管等引起不适时,应妥善固定,术后取半卧位,既有利于引流,又可以减轻切口张力,从而减轻疼痛拉剖。密切观察患者切口是否出现红肿或脓性分泌物,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对切口定期换药,若有感染,及时报告医生进行抗生素治疗。开胸术后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鼓励患者早期活动,对病情严重需要长期卧床的患者,应帮助定时翻身和变换,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或脱落导致肺栓塞等。严格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并给予必要的健康指导。

观察组在接受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予以心理护理,详情如下。

1.2.1基础干预接待患者入院时,详细收集患者基本信息,包括家庭、亲友以及社会关系等,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为将要实施的心理干预工作提供有利条件。在护理工作中,应语言和善、神情关切、态度诚恳、动作轻缓,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感受以及认识,从而实现对其不良心理状况以及行为习惯的有效改善,引导患者建立一个有助于康复的积极心理状态[2]。和患者展开深入沟通和交流,对患者当前遭遇表示适当的同情以及理解,及时而准确地了解患者一系列生理上以及心理上的需求。另外,还应重视并做好温馨病房的营造工作,如保持病房光线平静柔和,环境整洁舒适,空气良好流通,防止强光以及噪音等不良因素影响患者情绪。

1.2.2认知干预对重症胸外伤患者进行护理时,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予以针对性的教育干预。护理人员平时注重相关知识的积累,并以此为基础,全面、细致、耐心地解答患者的一系列疑难问题,与此同时,还应将一些成功的胸外伤手术案例讲给患者听,以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改善他们的精神状况,让患者充分意识到主动配合治疗以及护理是十分必要的,能够促进疾病尽快尽好恢复,同时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病魔的决心和勇气[3]。

1.2.3行为干预对患者行为进行积极干预,可采用如下几种做法:①放松训练;②深呼吸训练;③音乐疗法;④暗示疗法;⑤暴露疗法等。于每天下午3点左右,选择治疗护理工作相对偏少的时段开展心理干预工作,为患者播放一些轻柔舒缓的音乐,指导患者正确深呼吸,将全身肌肉充分放松下来,心中幻想一些积极的、正面的东西,如宜人的风景等,每次保持在15 min左右。每一位患者应结合自身病情先后完成大约10次此类行为训练[4]。除此之外,还应结合患者身体状况鼓励和帮助患者适量床下活动,从而避免褥疮的发生。

1.2.4情绪干预指导并帮助患者保持正面情绪以有效抵制负面情绪,从而帮助躯体各项功能得到积极明显的调节。让患者知晓焦虑、抑郁以及恐惧等一系列负面情绪将会给治疗效果带来何种消极影响。善于察觉患者情绪波动以及心理不良变化,指导并帮助患者采取相关措施予以积极地自我调整,如多想一些美好的事物或回忆,从而树立战胜疾病的决心和勇气,接受创伤这一现实,主动配合医生及护理人员的工作,从而最大程度减少心理障碍的出现[5]。

1.2.5家庭社会支持疗法患者出现心理障碍和家庭支持(主要包括配偶、父母以及子女支持等[6])之间存在直接的内在联系。理想的家庭支持将会给患者带来积极的精神安慰以及心理支持。应让患者身边的人了解疾病相关知识、心理干预的原理以及操作,并在陪伴患者的过程中,将这些知识转化为行动,从而更好配合护理人员心理干预工作的开展,为患者营造一个积极的、健康的恢复环境。

1.3评价方法

在心理护理前后,以两组患者为研究对象,借助健康调查简表(即SF-36量表)对患者予以科学而有效的评分,SF-36量表的评分内容包括以下8个维度:①生理功能;②生理职能;③躯体疼痛;④总体健康;⑤活力;⑥社会功能;⑦情感职能;⑧精神健康。该量表在一般患者的评价中表现出了较为理想的效度以及效度。

术后并发症:患者手术之后发生出血以及心率失常情况。

医疗纠纷的发生率:对手术之后患者及其家属的投诉信息予以统计、整理和分析。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涉及的相关数据予以处理;在计量资料方面,采用(x±s)予以表示,采用t予以检验;在计数资料方面,采用%予以表示,采用χ2予以检验。

2结果

2.1护理前后两组患者SF-36量表评分比较

护理前,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SF-36一系列评分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护理后,在SF-36一系列评分上,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医疗纠纷发生率比较

在并发症发生率上,对照组为15%,观察组为5%,χ2=5.694,P<0.05;在医疗纠纷发生率上,对照组为30%,观察组为4%,χ2=8.657,P<0.05。

3讨论

重症胸外伤大多发生在意外情况下,患者普遍在尚无充分心理准备的条件下便被迫进入一种应激状态。骨折产生的疼痛、胸腔引流管的不良刺激、术后创伤导致的应激,均有可能造成患者心理状态失衡,发生该问题后,如果不予以及时且有效的干预,那么将会诱发各种生理及心理问题,严重情况下,甚至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据相关报道显示[7],由于意外创伤而住院治疗的患者往往表现出较为严重的PTSD,伤后1个月PTSD出现率高达1/3。

重症胸外伤患者普遍存在的应激反应主要包括:①极端焦虑,安全感缺失,情绪消极,不同程度的恐慌;②创伤场景的回忆反复且清晰地出现;③心血管、胃肠道以及呼吸道等存在不良症状。使用SF-36量表对200例该类患者伤后心理状况予以评估,发现其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强烈不安情绪将会导致患者发生心理障碍,造成身体机能减弱,甚至消极配合治疗。大部分人发生意外创伤后将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悲观反应,提供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可以引导和帮助他们尽快走出阴影,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欧洁梅等人曾选取60名胸外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8],并予以系统研究,结果发现,心理护理干预在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收缩压(40.75±8.00 VS 132.4±18.3,单位:mmHg)、舒张压(70.6±13.5 VS 72.7±9.8,单位:mmHg)以及心律(79.7±10.1 VS 95.6±11.3,单位:次/min)等方面具有相当积极的意义。

和谐的护患关系是开展心理干预的前提条件。护理人员应借助良好的语言、态度以及动作给患者施加正面的积极影响,指导并帮助患者建立一个有益于治疗和恢复的理想心理状态。对患者心理状态予以实时监测,同时指导患者采取相应的办法以实现积极的自我调整,强化对创伤的认识和适应,鼓起战胜病魔的勇气,从而最大程度减少和减轻心理障碍。干预可以及时且有效地矫正患者各种不良行为,使其行为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同时对认知施加积极影响。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调节患者机体功能,稳定患者情绪,减轻患者症状,引导并帮助患者建立一个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从而正确指导患者适应性行为。对于缺乏社会支持的患者而言,其面对一系列急性应激时更加容易出现以焦虑、抑郁为代表的诸多负面情绪,这将会给患者的身体机能(尤其是免疫功能)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对重症胸外伤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时,应积极利用家庭支持这一积极影响因素。

目前由于医学模式发生了变化,将心理学知识运用到心理护理工作中,让护患双方能够达到彼此配合的一种心理效果,使护理质量得到提高并且现已广泛被医护人员所接受与认同。经过多年经验表明,技术护理和心理护理彼此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就其价值而言是同等的,而在特定条件下心理护理要比技术护理所发挥的作用要好一些,目前在护理工作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关于术后疼痛以及心理护理等方面。在特定条件下心理护理一般比技术护理的作用好一些。总而言之,采用心理干预方法对接受手术治疗的胸外科患者进行护理的临床效果非常理想,可以使该类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心理症状积分明显降低,使患者在围手术期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使手术治疗效果得到充分保障。

参考文献

[1]高宝红.120 例外科疾病心理护理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4):96-97.

[2]李红樱.肝胆外科手术患者100例的心理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7):4166-4167.

[3]张秀燕,袁爱华,李毓阳.心理护理对胸心外科手术患者术后焦虑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1,17(9):1291-1292,1296.

[4]穆娟.心理护理在外科重症监护室中预防和减少ICU综合征的应用[J].中国医学工程,2011,19(9):108-109.

[5]刘丽媛.外科疼痛病人的心理护理[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2):77-78.

[6]张文勤.外科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7):2673-2674.

[7]尹小娟.人文关怀与心理护理在外科护理中的运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24):129.

第6篇:临床护理的定义范文

1 中心静脉插管相关性感染(catheter2related infection)概念与定义[1]

详见表1。表1

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有关概念

概念定义

细菌定居当患者没有临床症状时,导管的血管内部分或远端部分半定量培养

插管部位感染插管部位周围2 cm 的皮肤出现红、痛、硬或分泌脓液。

皮下隧道感染导管表面皮肤以及插管部位周围2 cm以上皮肤出现红、痛、硬。

导管相关性血行性感染在具有血行性感染临床症状的患者,从导管标本的半定量或定量培养以及血培养(最好是外周血)中分离出相同的致病菌(相同的种属和药敏谱),同时患者没有其他明显的感染灶。当缺乏实验室检查确证时,具有血行性感染临床表现的患者,若拔除可疑导管后体温恢复正常,也可认为是导管相关性血行性感染的间接证据。

输液相关性血行性感染从输液和外周血培养中分离出相同的致病菌,同时患者没有其他的感染灶。2 感染因素分析

2.1 皮肤细菌污染

文献报道,多数导管相关性感染,约50%的病例均由皮肤表面的细菌如表皮葡萄球菌等引起,人体皮肤的细菌在导管附着表面繁殖,易入插管部位沿导管的皮下间隙进入血管内引起感染,而革兰阴性杆菌和真菌少见[2]。

2.2 留管时间和插管部位。

2.2.1 导管置入24~48 h后便有纤维蛋白鞘包绕导管周围,微生物可在其中繁殖,留管时间越长,导管的细菌定植率越高[3]。留管时间大于2周的插管感染率明显升高[2]。

2.2.2 股静脉、颈内静脉插管感染率高于锁骨下静脉,可能与穿刺部位易受粪、尿、痰(特别是气管切开患者)污染而护理又不及时到位、导管易移位等因素有关[2]。

2.3 其他 违反无菌原则、病室环境污染、静脉输注高渗、高营养物质等亦可能是危险因素之一。

2.4 机体抵抗力低 危重、严重感染、创伤、恶性肿瘤等患者的抵抗力低下增加了条件致病菌感染的机会,故为插管感染的高危因素之一。

3 护理要点

3.1 加强置管后的监测及护理,插管部位用纱布覆盖并每24 h更换输液器,每周更换局部敷料2 次,用2%的碘酊和75%的酒精消毒导管入口及周围皮肤,出汗较多时及时更换。观察感染征象:局部感染主要是皮肤发红、肿胀、温热、触痛及分泌物流出;全身感染主要是菌血症、轻微的发热颤抖、极度倦怠、不明原因的持续高热。一旦出现相关的感染迹象即予拔管并送检[4]。

3.2 达到治疗目的后,尽早拔除导管,最大限度地减少因置入导管而引发的并发症,如治疗需要长期留置,使用时定期更换,最长留置不超过14 d。尽量减少股静脉、颈内静脉插管,多采用锁骨下静脉。

3.3 健全预防医院感染的制度和措施。各种消毒液和消毒器械定期检查; 各种操作严格执行无菌原则;设置隔离单间,收治严重感染、创伤患者; 危重患者实行专人责任制护理; 交叉治疗或护理时必须先洗手。

3.4 控制患者的原发感染,增加患者的抵抗力。

4 小结

中心静脉插管在现在广泛应用于临床,预防中心静脉插管相关感染,不仅医生置管要严格无菌操作,更要加强中心静脉插管护理,才能有效的减少中心静脉插管相关性感染。

参 考 文 献

[1] 杜斌.中心静脉插管相关性感染.中华医学杂志,2001,81(24):1536.

[2] 夏荣,何海萍,高岩,等.中心静脉插管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临床护理杂志,2006,5(1):5153.

第7篇:临床护理的定义范文

1护理方法

1.1心理护理急性左心衰患者多存在心理障碍,表现为:(1)急性左心衰起病急、症状重,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易产生焦虑情绪;(2)急性左心衰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减弱,心理落差较大,情绪低落,缺乏治疗信心,甚至不配合治疗和护理。大量成功护理的经验表明,良好的心理情绪是治疗成功的关键[3]。护理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1)应了解急性左心衰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充分告知患者急性左心衰的治疗过程、注意事项;(2)讲解舒畅的心理情绪对病情的恢复具有的重要意义;(3)为患者创建舒适的住院环境,保证患者具备安静优质的睡眠,使后续治疗得到保障[4]。

1.2心血管系统护理急性左心衰患者由于心输出量/每搏量下降,心率代偿性增快;疾病早期由于内源性儿茶酚胺释放增加,血压升高[5]。对于急性左心衰患者,应常规行心电监护。护理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1)观察心率在治疗过程中的变化,如果出现心率迅速减慢甚至停搏,或心率趋于稳定后出现心率增快,表明病情危重;(2)观察心脏节律在治疗过程中的变化,如果出现新发心律失常,表明病情危重,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3)监测血压在治疗过程中的变化,尤其是高血压心脏病患者;(4)监测出入量,遵循“量入为出”的原则。

1.3呼吸系统护理急性左心衰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和脉搏血氧饱和度下降,病理生理改变为心源性肺水肿和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3]。对于急性左心衰患者,应常规监测呼吸频率和脉搏血氧饱和度。护理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1)密切监测呼吸频率和脉搏血氧饱和度,如果出现呼吸频率显著增快或脉搏血氧饱和度下降,表明病情危重;(2)给予面罩吸氧或加压吸氧,必要时行无创通气[7];(3)老年急性左心衰患者由于肺淤血,容易合并呼吸道感染,应鼓励患者咯痰。

1.4抗心衰药物注意事项临床常用的抗心衰药物包括吗啡、西地兰、速尿和硝酸酯类降压药。护理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1)吗啡可以镇痛,有一定的扩张血管效果,但对于合并哮喘或神志不清的患者应慎用;(2)部分老年急性左心衰患者合并慢性肺病或慢性肾病,对西地兰等洋地黄类药物耐受性较差,注射过程中应缓慢推注,并观察心率和心脏节律的变化;(3)速尿可快速减轻前负荷,但应避免血液过分浓缩,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硝酸酯类降压药可以快速减轻后负荷,尤其是硝普钠,使用过程中患者应卧床,避免性低血压,同时避光泵入[8]。

1.5胃肠道护理老年急性左心衰患者往往合并右心/全心衰竭。护理实施过程中,(1)坚持“少量多餐”原则,避免心脏负担过重;(2)合并右心/全心衰竭时,由于胃肠道淤血,多合并腹胀、纳差等情况,应每日监测肠鸣音和大便情况;(3)积极处理便秘,避免加重心脏负荷。

1.6器官功能监测老年急性左心衰患者由于心输出量下降,器官灌注不足,容易出现器官功能损害。护理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1)肾功能方面,重点监测尿量、尿色,如果出现尿量减少、尿色深,提示容量不足;(2)肝功能方面,重点监测皮肤和巩膜是否黄染;(3)中枢方面,重点监测定向力、语言及认知能力。

1.7观察指标统计两组28d护理有效率、护理满意率和28d生存率。护理有效定义为未出现护理相关的病情恶化。护理满意度评价于患者出院时收集,采用5分评价法,依次为非常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满意、非常满意,4分及4分以上定义为满意。

1.8统计学处理数据使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循证护理组28d护理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循证护理组护理满意度评价中满意2例,非常满意28例;常规护理组护理满意度评价中一般6例,满意4例,非常满意20例。循证护理组护理满意率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28d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急性左心衰是内科常见病,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抗心衰、吸氧、镇痛、强心、利尿、扩血管。老年急性左心衰患者基础病复杂、病情危重,对临床护理的要求较高。循证护理和循证医学一样,是基于循证依据,将研究与临床实践完美结合的护理方法。循证护理通过翻阅大量成功资料,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护理方案,使临床护理有较高的依据可循,增加护理人员护理知识的掌握[9]。老年急性左心衰临床护理主要包括心理辅导、心血管护理、呼吸系统护理、抗心衰药物使用、胃肠道护理和器官功能监测,涵盖急性左心衰病理生理、并发症预防、器官功能监测和人文关怀。老年患者急性左心衰护理的复杂性在于不光针对心衰本身的护理,还在于并发症的预防、器官功能监测和人文关怀。本研究中,通过检索文献,总结出急性左心衰循证护理方案。通过对比两组28d护理有效率和护理满意度,循证护理可以显著提高28d护理有效率和护理满意度,表现在减少护理相关的病情恶化和提升护理满意度评价。老年急性左心衰患者由于病情危重、治疗手段复杂等原因,普遍存在心理障碍,突出表现为焦虑、失眠、恐惧。人文关怀是重症护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给予老年急性左心衰患者人文关怀,适当进行心理疏导,结合环境、病情告知,可以减轻患者的焦虑情绪。

第8篇:临床护理的定义范文

1说教材

1.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原发性高血压选自内科护理学(第4版)第三章、第八节。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个常见病,约10%一辈子患过此病,以中老年多见,本节内容包括消化溃疡定义、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与护理,学习该疾病的护理,对于认识、预防该疾病有重要意义。

1.2学情分析:

重点、难点多,抽象, 难理解,课程长。所授课的班级是护理专业中专生,该班学生基础知识较薄弱,底子差。不能很好地串接、应用知识点。该班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强。对新鲜的事物具有好奇心,接受能力强。对学习专业临床课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强。因此,在教学时应联系实际,注重教学方法和学习实践指导。

1.3教学目标

确定依据:根据大纲要求及学生学习特点。

知识目标:掌握原发性高血压的定义、临床表现。

情感目标:通过提高对消化溃疡的认识,了解其危害,提高对该疾病的预防重视。

1.4本课的重点:

高血压临床表现、治疗、护理。难点:高血压的机制。

2说教法

选择授课方法:角色融入,病例分析,课堂提问等丰富教学手段:以PPT演示为主,结合图表、动画插图、板书、编写口诀等

3说学法

课堂讨论、分层合作逐步完成学习任务

4说教学过程

在本节当中采用下面的教学模式:通过病例导入新内容——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练习——教师归纳总结。

时间安排:导入新课(5分钟) 讲授新课(115分钟)课堂总结(15分钟)布置作业(5分钟)

教师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先创造情境:家人有高血压吗?你们知道中国有多少高血压患者吗?

再导入数据:

一.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仍呈增长态势,每5 个成人中就有1 人患高血压;估计目前全国高血压患者至少2 亿;但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较低。

二.高血压是我国人群脑卒中及冠心病发病及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控制高血压可遏制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及死亡的增长态势。

三.我国是脑卒中高发区。高血压的主要并发症是脑卒中,控制高血压是预防脑卒中的关键。

讲授新课—突破重点、难点 高血压的概念:抽象 临床表现:缺乏感性认识

授课方法:

实物比拟法、讲授法

饮食护理:

(1)控制饮食重要性

(2)如何计算总热量

(3)等值食物交换份的概念和运用

授课方法:

问题教学法、结合图片、表格、公式、食物模型等

采用问题教学法:

为什么很多病人吃了降压药还是控制不好呢?

为什么一些病人自觉饮食运动控制很好,可血压还是很高?

高血压病人该如何预防高血压急症呢?

课堂总结:

总结所学知识。梳理护理流程。结合病例,根据护理流程进行知识行能力串接。把教学难点、教学重点再梳理一遍,加深知识系统结构及印象。

课堂反馈:

再通过临床病例,让学生自由讨论,能把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内容给展示处理。

布置课后作业。

知识题:

高血压的典型临床表现及急慢性并发症的临床表现。

高血压急症表现及紧急处理方法。

能力题:

病例:李某,45岁,外地经商,发现血压高7年,肢端麻木半年入院,以“原发性高血压”收入院。患者在家一直未控制体重,也未正规治疗。患者身高175cm,体重90kg。空腹血糖170/106 mmhg,血脂高。入院后予降压治疗。

(1)作为患者的主管护士,请为患者制定好一份高血压护理措施。

(2)如何做好该患者高血压教育?

5说板书

用多媒体作成课件来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这种直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直接产生感性的认识,使学生较全面、较深入地掌握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完善学习效果。

6教学反思

第9篇:临床护理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褥疮;预防护理;循证护理;临床分析

褥疮又称压迫性溃疡、压疮,不属于原发疾病范畴,主要是由于长时间内患者局部组织受到压迫,导致局部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而营养不良、缺氧、缺血,最终引发局部组织坏死和溃烂[1]。老人院、创伤病房、神经内科病房、重症监护病房等是褥疮病发率较高人群聚集地[2]。为了探讨褥疮预防护理中循证护理的临床应用和护理效果,文章选取2012年2月~2013年7月我科收治的长期卧床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2012年2月~2013年7月我科收治的长期卧床患者40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范围56~93岁,平均年龄77.5岁。40例患者均为长期卧床患者,卧床时间为6个月~2年。实验前将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2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卧床时间等方面不存在明显差异。

1.2方法 对照组20例患者采用褥疮预防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则采用循证护理方法进行褥疮的预防,具体做法如下。

1.2.1定义护理问题 本实验中20例患者全部为长期卧床患者,患者意识清醒,卧床时间长,大小便不知,自己无法完成翻身动作,因而本实验中将循证护理问题设为怎样有效预防褥疮的形成。

1.2.2检索相关文献资料 在中国知网、维普以及万方网资讯中,根据问题的定义进行相关文献资料的检索,检索中采用褥疮预防、循证护理作为关键词,整理搜索到的相关文献资料。

1.2.3阅读文献,整理信息 根据对文献资料的阅读整理确定褥疮形成的基本因素是潮湿、摩擦力、剪切力以及压力,导致褥疮形成的危险因素主要有营养不良和糖尿病两大类。褥疮护理首先要控制好糖尿病、骨折稳定状况等。患者营养状况的改善对于其治疗效果和褥疮的预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例如,文献中,有些研究者采用个体化营养护理方法改善长期卧床患者营养状况,并且总结出高维生素、高蛋白以及高热量是长期卧床患者预防褥疮形成的营养摄入指导原则。分散患者局部组织受压时间、垂直压力,避免潮湿、摩擦力以及剪切力是褥疮预防护理的关键,很多学者在如何减小患者局部受压力以及保持局部干燥和清洁等方面做出了研究。

1.2.4制定护理方案 通过全面分析、评价文献资料,总结归纳各种褥疮预防护理方法、临床实践经验以及患者具体情况,实验中对20例患者采用护理方案为:交接班要严谨;患者翻身间隔时间长短要依据患者局部皮肤受压状况和病情变化确定,一般患者左右斜30°,翻身时间间隔为1~2h;翻身过程中避免对患者进行拖、拉以及推等动作;每日清洁床单,保证床单干净整洁、干燥并且平整;患者床头与地面呈30°;为了进行压力分解,给患者使用气垫床;饮食依据高维生素、高热量以及高蛋白原则进行,为患者进行营养成分的合理补充,以便于有效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对于吞咽困难的患者,要对其营养状况进行动态监测,留置胃管,进行高能鼻饲饮食;进行褥疮预防护理的同时,加强原发病的治疗。

1.3观察记录 观察两组患者褥疮形成状况以及病情变化。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χ2统计学检验,α=0.05为检验水准,P

2 结果

经过护理,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褥疮预防护理效果数据比较,两组间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褥疮是长期卧病患者常见病症之一,褥疮的形成对患者病情的康复造成严重影响,为患者增加病痛,同时为护理人员日常护理带来不便,为患者家庭以及社会到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3]。所以褥疮的有效预防护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循证护理中,护理人员明智地、明确地、审慎地将总结归纳相关科研成果,然后将其与患者具体情况、临床经验融会贯通,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临床护理方案[4]。临床中循证护理重视护理工作的科学性和依据性,能够有效降低护理工作人员在护理工作中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并且通过对科研成果的分析评价,提升其护理水平。本次试验中,观察组患者采用循证护理方法,95%的患者没有形成褥疮,仅有1例(5%)的患者出现褥疮,并且在3d内治愈,与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褥疮预防护理效果优势显著,因而证明,循证护理是一种比较科学合理的护理模式,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马德叶,吴善霞,徐清梅.应用循症护理预防卧床老年患者褥疮[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2,12(11):296-296,298.

[2]蒋琪霞.压疮预防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2(7):855-857.

[3]杨媛媛.压疮预防护理及其研究进展[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0(5):590-591.

[4]郑庆华.压疮预防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2012,11(11A):2329-2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