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校能源管理体系范文

高校能源管理体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能源管理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校能源管理体系

第1篇:高校能源管理体系范文

摘要:高校教育管理的构成部分中包括了学生管理,高校辅导员对学生管理标准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管理的质量,对学生管理质量的影响因素还包括高校辅导员对管理角度的选取。下文中对辅导员学生管理能力的各种表现做了着重的讨论,这其中也包括如何选择将辅导员学生管理能力做提升的办法。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能力

前言

人才产生地是高校,高校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快速的成长,在这一成长过程中离不开的是接受高等的学习。只有学习才会培养的学生全面的成长,将学生培养成为可以建设社会的有用人才。辅导员的工作就是作为学生稳健成长的领路人,身上的职责是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着对辅导员而言就要在工作中坚定学生路线,在路线中做到走进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感情,将工作中心放到学生成长和成才中来,对发展和锻炼学生骨干图团队重视,更要用爱心和责任性关注特殊学生,去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而使学生可以健康稳定的全面发展。

1.在宏观上,营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建设良好的学生管理法规体系,做到根据法规来进行管理。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内,在大学生管理方面要根据法规做教育和管理,这是高等教育的工作。现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参考为两点:第一个是全国性教育组织编制的指导性法规;第二点是高校依据自身情况所编制的学生管理章程。学生管理的理念和原则指导是依据学生管理法规进行的,就是要对学生行为进行规范的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学校允许和违规之后的结果,还可以帮助辅导员根据法规做管理工作。所以要将学生管理法规的编制做完善,以便适应现在高等教育的需求,以及满足高校辅导员管理工作的需求。

将高校辅导员的培训单位加以完善,以便对辅导员管理要求进行提升。对辅导员的智力和技能进行开发主要依靠的是对辅导员的培训,还可以对辅导员的团队和专业技能做优化处理方式。辅导员培训是一项权利也是一种义务。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对辅导员培训机构的一种完备,对于社会家长和学生来说也是也是一种比较满意的专业化辅导。所以,既要对培训的规模进行扩大还要对岗位培训加以提高,对深造和出国留学都要支持。

将辅导员管理体系改变对辅导员发展的工作气氛做优化。对辅导员管理体系做深入的改革,还要重点的完备辅导员的激进体制和进出体制。辅导员的激进体制这一面的重点是职业和考核两方面共同得到成效。职业发展要用职务职称和职级这三面做发展。对于可以从政的优秀辅导员,要根据法规做升职任用,对已经达到的有关晋升标准但暂时没有岗位的情况也可以做升职处理,但是对一些职业化和专业化的辅导员就用职称评定准则进行辅导员的职业技术职称。对辅导员的审核上,要对平时的考核制度和考核结果做到公平公正,还要将这些结果和职务奖惩和升职等关系做等级联系。在进出体系方面,既要坚守辅导员的准入制度,还要依据德才兼收的准则根据政治强化、业务精通作风严谨来认真的筛选辅导员,对导员的入口筛选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从一方面来讲,要严谨的坚守辅导员的出口,确保辅导员团队的生机和积极性,可以让辅导员进行转岗和升职到学校一些部门的领导职位,确保辅导员团队的优秀率、稳定系数和高效性。

2.在微观角度,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管理能力

将工作价值观进行转换,持续乐观积极的工作态度。辅导员的工作理念是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基本灵魂,辅导员如果可以用积极的态度进行工作是靠争取的工作理念推进,所以就要确保辅导员成立学生工作管理的理念。最先要建立学生观,将学生的利益作为重点,管理工作出发点应该开始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辅导员要先知道学生的需要,用优秀的服务给学生解决烦恼。也可以在管理工作中建立绩效观念,没有这些会使得辅导员倍感疲惫,工作的时候出现怠慢。

为建立管理者的优秀形象而提高工作的影响力。在高校中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实施者和指导人是辅导员的主要工作,对于工作的影响力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学生平时教育管理工作的影响力,辅导员是学生工作的主要管理者,要明白工作的责任主要是针对学生、家政和社会,对这份教育培养学生的重任要用于承担,将师生关系做到等价的看待。另一个是自身的人格魅力,人格魅力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会用很大的作用,这种作用力对对学生进行影响、带动,进而在学校内形成良好的风气,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全面的发展。

辅导员在学生事务性工作上投入大量是经历是比较不利的,现代学生教育管理的中心是针对学生自身的学习、管理和服务的技能,还要对学生的积极性做促进,进而将学生的创造性和主观性进行调动,在学生中组建自我管理、服务和教育的空间,可以使学生参与进来,体会到自我管理和服务的同时还可以进行自我教育,这样就可以减轻辅导员在杂务中的工作精力投入,这样辅导员可以集中精力处理实际问题。

3.结语

从以上的分析中得知,要想不断促进高校辅导员管理能力的提升,就必须要在宏观上,营造良好的外部条件,积极地帮助学生解决各种问题,建设良好的学生管理法规体系,不断加强提升辅导员自身的素质,才能更好地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辅导员是学生重要时期的导师,对学生的心理可以做到及时的梳理。现在高校教育已经很普及了,在学生数量增加同时就会越发凸显辅导员的重要性。这就对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能力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标准和挑战,无论对学生还是对社会而言,完善管理制度提高辅导员管理质量都是势在必行。(作者单位:西京学院建筑技术系)

参考文献:

[1]朱其志;陈家麟;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情绪管理[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年05期

第2篇:高校能源管理体系范文

高职教育内涵发展是一种以提高办学质量为核心的增长模式,也即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技术服务等功能实现的总和,高职院校通过内涵发展以增强高职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高职教育内涵发展,对高职院校教师提出了具有鲜明特点的能力要求,这些特质能力可以概括为:指导学生实践教学能力、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校企合作开展技术服务能力,简称“三个关键能力”[1]。

一、项目研究背景分析

目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仍然存在着“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不高的问题,他们缺少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的能力,缺乏企业背景,缺少企业实际工作经历,不能完全了解和掌握企业生产一线的用人需求,以及企业在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教师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导致学校培养的人才不能与企业的需求有效对接;不能有效推进“教学做”一体化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以及专业课程综合性实践项目的开发与实施;不能有效面向行业企业开展应用技术研究、新产品新工艺开发、技术改造与推广应用的技术服务。

高职院校教师能力提升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鄂教高[2014]2号),是2013年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校)立项研究的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旨在探索和实践一种高职院校教师“三个关键能力”提升的培养模式。

二、培养模式特点分析

顶层思考,提出了高职院校教师应具有指导学生实践教学、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校企合作开展技术服务的“三个关键能力”;系统实践,构建了培养“三个关键能力”的教师企业工作站、教学发展、技术研发的“三类培养平台”;交叉实施,建立了实现“三个关键能力”的教师企业实践锻炼、职业教育学习培训、技术项目研发实践的“三种实现途 径”[2]-[3]。

(一)培养体系的完整性与培养实施的阶段性

由“三类培养平台”为核心构成的《高职院校教师“三个关键能力”提升培养模式》,既可以对教师群体进行系统培养,又可以对教师个体进行针对性培养。对教师群体而言,其培养体系相对完整,是持续提升“三个关键能力”的一种发展模式;对教师个体而言,在教师发展的不同阶段,根据不同的实际需求,选择不同的培养平台,可分阶段培养其单项的关键能力。

(二)平台功能的多样性与功能实现的选择性

本模式构建的“三类培养平台”分别都设计有多种功能,既可以对教师“三个关键能力”进行提升培养,也可以对教师其他能力进行拓展培养。在“三类培养平台”上,根据教师发展的需求,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实现途径,可以侧重于培养教师的不同能力。

三、实施成效分析

(一)校企合作,共建“一专一站”教师企业工作站平台。

项目实施以来,学校两次发文共确认了在26个企业建立的34个教师企业工作站,基本上形成了每个专业在企业都建有一个教师企业工作站(简称“一专一站”)的建设布局。教师企业工作站平台主要功能设定为“教师企业实践锻炼、顶岗实习学生指导、企业职工岗位培训、企业技术项目研发”4个方面。

(二)校企合作,共建“一系一所”技术研发平台。

项目实施以来,学校3次发文确认了在7个教学系建立的10个专业技术研究所,基本上形成了每个教学系通过校企合作方式都建有一个技术研发平台(简称“一系一所”)的建设布局。技术研发平台主要功能设定为“企业技术项目研发、教师技术研发实践、学生科技创新锻炼”3个方面。

(三)学校组建“教学发展中心”,搭建教学发展平台。

项目的实施,促进学校搭建了教学发展平台。2015年8月,学校下发了《关于督导办更名为教学发展中心的通知》(湖工职发[2015]30号),在学校督导办公室的基础上正式组建成立了教学发展中心,教学发展平台主要功能设定为“教学培训、教学服务、教学研究、教学评估”4个方面。

四、实践成效分析

(一)教师企业实践锻炼形成长效机制

学校制定了《教师实践活动管理办法》、《青年教师深入企业行动计划项目管理与考核办法》,形成了教师企业实践锻炼的长效机制。2013年~2016年教师参加校级组织的企业实践锻炼达到392人次;2013年~2014年教师参加省级组织的企业实践锻炼达到21人次。

(二)学生参加“国赛”、“省赛”连年获奖

学校制定了《学生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办法》,建立了校级学生职业技能大赛制度,形成了“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职业技能大赛制度体系。2013年~2016年,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简称“国赛”)获得团体二等奖3项、团体三等奖3项;学生参加湖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简称“省赛”) 获得一等奖3项、二等奖17项、三等奖30项。

(三)教学研究、教材与课程开发项目

2013年~2016年,教师教学研究立项169项、结题102项;2013年~2014年,教师立项开发的校本教材97部;2015年启动了“十三五”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工程,当年教师立项建设的校级优质核心课程30门。

(四)应用技术研究与技术发明专利项目

2013年~2016年,教师科研项目立项141项、结题78项,技术服务项目立项260项、结题277项;教师技术发明专利34项。

第3篇:高校能源管理体系范文

9月初,由中纺联产品开发贡献奖组委会办公室对企业申报的案例材料进行形式和资格审查后,组织行业权威评审专家依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卓越能效奖评审细则》,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评选出15家入围企业。

2016年9月初至11月初,组委会委派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副会长叶戬春、技术部主任景慎全,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副主任李波,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总工程师陈宝建,中国纺织信息中心产品开发事业部项目专员陈佳,天津工业大学建筑环境系主任、天津高校暖通协会副主席李新禹,立达(中国)纺织仪器有限公司产品副总裁朱建青、市场及传讯部总监黄伟、北方区域销售高级经理雷江林组成的“2016中纺联卓越能效奖 ―― 入围企业验证评审组”,分别对石家庄常山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孚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联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枣庄海扬王朝纺织有限公司、远纺工业(无锡)有限公司、夏津仁和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有限公司等 7 家入围企业进行了现场验证。

“卓越能效奖”自设立以来,就得到了总部位于瑞士的立达集团的特别支持。立达集团作为全球领先的纺织机械供应商,不仅在纺织机械的研发制造领域一直致力于节能科技创新,同时也积极在全球纺织产业深入推广其节能理念。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的现场验证环节在考察企业数据真实性、汲取能效管理经验的同时,以服务行业、推广节能经验为重任,特别邀请立达集团的销售及技术专家,对企业节能科技创新和可持续节能理念进行深入解读。

降本增效:建立健全能效管理体系

远纺工业于2014年通过了GB/T 23331 ― 2012能源管理体系认证,通过实施计划 执行 检查 调整的循环模式,保证公司在节能管理上不断进步。公司安排专职节能工程师每月按时填报能源利用状况,通过分解节能目标到车间和班组,提高公司对节能的重视程度;对从事节能工作的人员进行内外部培训,加大节能宣传的力度,在公司各处粘贴节能措施告示及节能宣传标语;制定节能奖励办法,提高相关部门和员工的积极性,实现了良好的节能降耗效果。

夏津仁和成立了能源检测、管理办公室,重点负责公司所有用能设备的管理工作,并制定实施了《公司节能管理规定》、《吨纱用电控制指标管理规定》、《峰谷平用电管理规定》、《空调温湿度调节及用电综合评比管理规定》等相关规章制度;通过建立了以吨纱用电、峰谷平用电指标控制管理的能源管理体系,集电量采集、分时计费、电能质量监测、能耗监测、能耗分析管理、事故诊断、统计报表等功能为一体的用电管理系统。

常山纺织成立由总经理担任主任的节能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节能规划,分解、落实和考核节能目标,监督检查节能措施的落实,建立了包括消耗定额管理、节能奖惩制度。能源巡回检查制度、能源ERP监测、统计与分析制度等一系列能源管理制度,积极开展能效对标活动,定期召开节能工作会议;以完备的能源体系管理超额完成河北省政府下达的“十二五”节能指标。

海扬王朝通过建立基于GB/T 23331 ― 2012能源管理体系,建全能源计量、统计、分析系统,按月报告。并聘请外部节能咨询服务商,对企业开展能源审计、节能培训,帮助企业鉴别节能机会、提供节能方案、重大节能项目投资咨询,耗能设备的能效检测、耗能工艺设计评价,节能效果监测和建立能源管理体系等服务。

精益求精:节能技术与设备改造并举

孚日集团以“坚持走节能降耗之路”为宗旨,以“点点滴滴降成本、分分钟钟增效益”为思路,在设备选型之处,选用先进适用的节能型生产设备;充分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以达到节约能源降低成本的目的;合理调整工艺路线,使物流通畅、运输便捷,降低能源消耗,以达到节能目的。

远纺工业在生产、辅助工序采用了梳棉吸尘管改造、冷冻机冷凝器装自动清洁系统、智能型纺纱空调自动控制系统、UPPC超高效冷冻机房节能改造工程、马佐里细纱机锭带滚盘改造、除尘系统压力调整等多项节能技术和设备改造,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其中,企业通过加装自动插板阀,在停车时实现吸风通道关闭,从而减少吸风电机负载,再通过自动调压系统,让管内负压满足需求负压,使除尘主电机时刻处于最低运行功率。

夏津仁和通过自主开发的“纺织设备变频改造”、“空调变频器改造”、“除尘风机加装变频器”、“吸棉风机变频改造”四项节能电机技术成果顺利应用到实际生产,该四项节能创新技术入选“中国棉纺织行业节能减排技术暨创新应用目录”。

循环发展:增强能源综合利用效率

常山纺织充分考虑资源、能源供给状况和企业自身特点,提出节能规划,最大可能的回收余压余热和废弃物资及资源综合利用,减少能源消耗,降低成本,增强产品竞争力。企业先后采用“细纱机余热余压再利用改造”、“空调回水利用”、“太阳能综合利用”等多项能源综合利用措施,获得了显著效益。

山东联润对建筑的维护采取保温隔热措施,使用密封性能良好的门窗材料,提高外墙门窗气密性,减少冷空气渗透;根据纺纱各车间热平衡和风量平衡计算,同时根据劳动强度和高温环境操作点,设置相应的车间通风系统,合理协调进、排气口面积,提高厂房自然通风效果;厂房屋面、墙体选用合理材料,采用自然采光为主、人工照明为辅的方式。

成效显著:节能举措结硕果

山东魏桥始终坚持按照节约发展、循环发展、清洁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走出了一条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转型升级之路。企业连年超额完成山东省政府下达的节能目标任务,2011 ― 2014年连续被市政府评为“节能突出贡献企业”。 2016年6月,企业获得国家工信部、发改委、质检总局三部委联合公布的2016年度能效“领跑者”企业殊荣。

第4篇:高校能源管理体系范文

关键词:校园 能源管理 计算机技术 采集方式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1-0007-02

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如今的通用技术。人们可以利用它来解决实际生活中一些人工无法解决的问题。例如校园能源的计算与实时监控,并且要对校园能源的数据进行采集。如果使用人工技术,这将会是一项庞大的工作,但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就非常便利了,不仅能减少人们的工作量,还能提高工作效率。采集到的数据也更具有准确性。

一、校园能源的内容

总体来说,校园能源主要包括电、水、汽、油。利用计算机技术将这些能源的分配区域进行实时的监控和精细化管理。能够快速和有效地了解能耗设备的具体参数。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有利于能耗设备更好的运行。以下就是校园内能源管理比较常见的一些能源设备的数据采集的主要内容:

1.电

从供电所采集建筑总配电房、楼层配电间、室内、室外各区域的电流电压的大小、判断有无功和频率等相关参数。

2.水

采集市政进水、区域进水、建筑进水、用户用水等各区域的数量;供水栗房电流电压的大小、判断有无功和频率等相关参数。

3.汽

采集市政进户管、减压站、用户等环节的数量等相关参数。

4.油

采集用油量。

5.校园建筑

采集利用计算机技术监控点的所有信息,包括建筑名称、建筑大小、建筑面积、建筑时间以及建筑内能耗设备的具体使用情况。能够了解校园建筑内各楼层和各房间的具体用能情况。

6.校园能耗设备

6.1校园室外照明:

采集光照时间、日出日落时间、运行时间(判断有无功)、电流电压大小和频率等相关参数。

6.2校园室内照明:

采集光照时间、日出日落时间、运行时间(判断有无功)、电流电压大小和频率等相关参数。

二、采集能源的方式

1.采集方式包含自动采集和人工采集

1.1自动采集: 可通过计算机技术定时地采集校园建筑内消耗能源的数据,并将这些数据自动的传输到校园网上或者数据中心。

1.2人工采集: 主要采集不能通过自动采集方式的能耗数据和一些基本数据,如煤气、石油、汽油等相关数据。

1.3数据梳理

利用计算机技术将采集到的大量信息和数据通过网络自动上传至校园网上或者数据中心,并永久的存储在服务器中。系统也会自动的对这些数据和信息进行梳理、归类、加工和相关处理,从而生成校园分类能耗、建筑分类能耗、用电分项能耗。

2.能耗数据展示

2.1能耗计量:

利用计算机技术对能源进行实时的监控,采集校园内电、水、汽、油的数据并对其进行计量。这些精细化管理能够给我们提供可靠、及时和准确的数据。

2.2用电实时监测

用计算机技术查看配电系统图并对系统图的相应回路进行监控和查找操作,知道电压的具体情况。可针对异常的回路进行估量和计算,可得出总功率曲线。

2.3用水实时监测

用计算机技术监测水管网布局情况,明确各水表之间的关系与状态。可了解到具体自来水的使用情况以及特定时间水压大小。这样监控以便及时的发现水管网有跑水,漏水,冒水,滴水等异常情况。让我们及时的做出相应的措施如故障排查或报警,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消耗。

2.4天然气实时监测

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校园内的天然气网进行实时的监控和计量,来一个天然气模拟实验,可通过手工采集方法进行计算和估量。进一步将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包括日统计、月统计、年统计和某一特定时间段统计。统计出来的数据进行处理,做出一份汇总报表,将汇总报表上传至校园网上或者数据中心。

对校园内各种能耗设备进行监控和计算具体数据,完成单耗、总耗、环比、同比的能耗设备的数据统计和分析。对校园内重点用能设备进行估量,计算节能率。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控制和采集数据,能够实现分类管理如分别计量,客观的评价能源管理方式从而优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对比研究,通过报表、图形、曲线或文字等方式反馈出来,从而进一步发现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分析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优化运行,完善管理方式,能够有效的降低消耗运行的目的。通过24小时实时监控的数据,可形成不同类型的报表。

2.5能耗审核:

根据能源管理体系和各责仟单位的具体能源消耗情况进行定量分析,并与能源管理相应制度及节能控制指标对整个学校及相关部门的能源利用效率、消耗水平、能源经济与环境效果进行审计、检测、诊断和评价。

2.6能耗情况公示:

利用计算机技术在校园网上公布各个职能部门或责任单位具体的用能情况进行具体分析,采用一定的用能制度指标对各单位进行管理,对比之间的用能情况如消耗率、消耗水平、消耗的主要设备等,结合单位的环境和相关因素进行诊断与评价。

三、异常能耗数据的分析

由于需要采集校园内大量的监控能耗数据并对其进行存储,还要对其进行各单位、各部门以及各建筑的用能情况进行分类和分析,通过校园网展现给大家,从这些大量的数据中我们很耐发现异常能耗数据和单位内一些不合理用能,同时也很难找出能耗设备的操作上出现的任何问题。但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建立一个数据模型,通过数据模型用户能够更方便的诊断和分析用能情况以及能耗设备操作上出现的一些问题。

1.信息挖掘

校园能源管理是以智能信息化为标准的,也是我们的核心目标!利用计算机技术将采集信息智能化、处理信息智能化、推送信息智能化、显示信息智能化和用能信息智能化进行全面的落实。

采集信息智能化是能耗管理的核心步骤也是一切信息的来源。采集信息的设备具有自动诊断、自动分析、自动处理、自动修复、运行稳定性高、可靠性高等特点,从而减少人工采集,不但给人员带来了便利,同时也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扩建子系统内容

由于校园内能源系统不仅要对各单位用能情况和能耗设备进行实时监测,而且还要不断的信息采集、信息分类、信息处理和信息反馈对这些大量进行操作从而导致系统运行过于劳累,因此要抓住能源自动监控、能源自动调节、能源自动修复和能源安全处理进行设计和实施,在统一的一个系统内划分多个子系统,为各个子系统划分任务,这样既可以缓解一个系统运行劳累,也能更准确的反馈信息给用户,形成高度集成和统一的管理。

结语

通过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校园内能源进行监控和管理,实现了数据的实时计量,对能源的使用情况进行全方位的掌握,从而形成一体化的管理与实施。并且能对校园能源和能耗设备进行检测、诊断、调节、分析和修复。为校园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张颖卓. 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在高校新生学籍注册中的应用[J]. 民营科技. 2014(12)

[2]周海,刘昌敏. 高校能源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S2)

[3]张强,林泽勇. 高校能源管理探索[J]. 高校后勤研究. 2014(02)

[4]蒋春雷.高校节能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08)

[5]屈纪文.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初探[J].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13(10)

[6]汤露曦,王志平,汪暾,张立平,吴宝健. 能源管理系统在造纸行业的应用[J].自动化与信息工程. 2014(06)

[7]王之海,张淑红,张丽. 探究面向节能减排的信息化能源管理系统[J]. 化工管理. 2015(13)

[8]金俭. 能源管理系统不是抄表系统[J]. 智能建筑. 2013(06)

第5篇:高校能源管理体系范文

一年多来,本市大规模利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推动实施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在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市场机制建立、管理体系建设、示范项目培育、技术路线研究、激励措施制定和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工作成效。1、工作成效一是形成了运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推动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的市场化机制。建立了由建设主管部门负责牵头,相关委办局共同支持、项目业主单位具体组织,节能服务公司负责实施、节能量审核机构等第三方机构承担改造效果核定和金融机构提供融资支持的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新模式。二是着力加强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管理制度建设和体系建设。制定了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示范项目申报办法及指南和公共建筑节能改造节能量核定办法,明确了改造示范项目实施流程以及项目申报、方案评审、施工实施、过程监管、工程验收、效果核定、补助资金拨付等流程环节的具体管理要求,切实规范改造项目实施程序和工作行为,保障改造项目实施质量和节能效果。三是以公共机构办公建筑、宾馆饭店建筑、医疗卫生建筑、高校、商场等建筑为重点。运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吸纳社会资金,目标任务进度较好。四是积极推广应用技术成熟、成本低、效果好、施工周期短的节能改造技术措施。形成了具备地方特色且经济、适用、可靠的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路线,改造示范项目节能率全部达到20%以上,节能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五是在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基础上,落实了市级财政补助资金一比一配套的政策。根据改造主体和改造效果不同,建立实施了差异化的财政激励措施,充分调动了各方主体推动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的积极性,示范效应正逐步显现。六是培育发展了一批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培育发展了一批技术能力水平较高的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和第三方节能量核定机构,建筑节能服务市场正有序发展。2、工作措施一是完善配套政策,加大激励力度。由市建设交通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联合了《关于组织申报上海市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重点城市示范项目的通知》(沪建交联[2013]311号),于2013年4月17日实施,明确了示范项目的申报主体、目标要求、完成时间、资金安排等各项具体要求。该文件最大的亮点就是上海市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示范项目提供了大幅度的政策优惠:除了中央给予的20元/平方米补贴外,本市再给予15-20元/平方米补贴(其中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是20元,非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是15元)。希望通过政策优惠,试点探索建立一套符合本市特点、具有可复制可推广的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长效机制。二是建立工作机制,有序推进示范。通过成立建筑节能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推进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工作。领导小组的由各个委办局组成,各成员单位依据各自职责,“自上而下”,分头落实改造任务,确保工作的推进力度,为上海市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工作形成全社会和行业广泛参与、共同推进的局面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完善技术文件,规范项目管理。203年初相继编制了示范项目申报的各类技术模板文件,如《申报单位承诺书》、《上海市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重点城市示范项目申报书》、《项目改造方案》等。同年12月,还出台了《上海市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重点城市示范项目节能量审核办法(试行)》,科学指导对示范项目节能效果的审核,并通过大量调研和深入分析,充分依据国家、行业、地方标准的规定,突破性的采用“等效电量”作为计量单位,客观反映上海市实际供电和用电过程中各环节的能源损耗,体现各类能源品质差异,使之更具合理性。四是夯实基础工作,动态监测能耗。通过建筑能耗监测平台,实时采集能耗数据,实现重点建筑能耗在线监测和动态分析,实时掌握建筑用能状况且诊断发现用能问题,清楚地看到节能改造的效果。每一个示范项目改造完成后都需要安装完成用能分项计量,并进行数据实时上传到能耗监测平台。五是开展宣贯培训,拓展项目渠道。自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工作实施以来,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进行广泛宣传,第一时间告知社会公众和相关企事业单位示范内容和要求,调动各界参与节能改造和示范申报的积极性。通过各个区县建筑节能主管部门、相关行业协会、各类能效测评机构、能源审计机构、合同能源管理公司等节能服务机构宣讲政策和要求,还通过建筑节能宣传周、新闻通气会、媒体报道等形式,广泛深化宣传,“由下而上”,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有利局面。六是排摸节能潜力,培育潜在项目。从区县入手,从能耗监测平台的项目入手,从大型房产企业入手,培育潜在的项目,有力促进了节能改造示范工作的起步。

二、存在的问题

1、管理问题上海市的示范项目都能享受国家和市级财政补助资金,确定补助资金量以及拨付对象的主要因素是产权人和示范项目建筑面积,在实际工作中,会遇到如下问题。一是示范项目产权和面积界定有一定困难。例如一些公共机构没有相应的产权证明,导致界定项目单位较费周折。又如,一个项目有多栋楼组成,本次改造仅涉及部分楼,而产权证明上只有总的建筑面积,导致划分示范项目面积有困难。再如,示范项目面积大于产权证明核定的建筑面积,主要是有违章搭建的因素,如何界定也是问题。所以产权和面积的界定很重要、很关键。二是多个服务机构实施同一项目,界定对象有一定困难。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并非一蹴而就,其特点是大部分项目需要经历多个单项改造,如照明改造、空调改造、锅炉改造等,各个单项改造由于内容不同,差异大,就会选择不同的节能服务机构来实施。上海市补助资金的原则是谁投资,给谁补助,作为一个项目,如何界定节能率的组成,补助资金给予哪个节能服务机构都需要和业主单位认真核定,界定有困难。三是新型节能技术发展快,确定节能效果有一定困难。整个社会的节能意识在提高,建筑节能是朝阳产业,各类节能新技术和新工艺不断涌现,运用到具体示范项目上,由于其尚无国家、行业和地方的标准规范,如何界定其节能效果具有一定的困难。2、市场问题一是部分公共机构类业主积极性不高。由于部分公共机构运行资金由财政拨款,运行费用多少和业主单位无关,同时实施节能改造的话,还需要另行向财政申请资金,改造过程中还有许多工作需要承担。为减少麻烦,宁愿不进行节能改造。二是部分多产权人建筑,改造意愿各异,不能达成一致。上海市中心城区,多产权人的建筑数量很多,其中部分产权人有意愿进行节能改造,但是如果意愿改造的产权人不能达到一定比例的话,无法实施节能改造,这是个难点。另一方面,建筑的节能改造需要有产权人主要负责承担,如果授权物业管理单位行驶职权,需要法定比例的产权人同意,这也是个难点。三是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谈判时间长,影响改造周期。由于合同能源服务公司承担了所有或大部分的改造投入,以及合同期内项目的风险,前期的调查、分析诊断非常严谨,同时双方利益的博弈是谈判的要素,导致谈判周期很长,而示范项目改造的期限是明确两年内完成的,为此,影响了改造周期。四是融资渠道不够通畅,拓展项目有困难。目前,擅长建筑节能合同能源管理的服务公司,规模都不大,自身的融资条件不是很好。融资的渠道也不够宽泛,导致看好谈妥的项目可能因为资金的问题而不能及时实施,影响示范项目的落实。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第6篇:高校能源管理体系范文

关键词:低碳绿色校园;低碳生态人才;人才培养;生态文明;低碳经济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1-007-03

一、建设低碳绿色大学的背景

1 资源短缺与环境恶化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最大挑战。人类需要考虑的不仅是经济可持续的问题,而且是能否生存下去的问题,21世纪人类正面临生死存亡的重大抉择。目前,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煤炭储量(统称碳基能源)将分别在40年、60年、100年左右耗尽。同时,碳基能源的大量使用,虽然成就了现代工业文明,造福了人类,却也因为大量的CO2排放成为气候变暖和环境恶化的罪魁祸首。《斯特恩报告》和《气候变化经济学》指出,按目前的温室气体排放趋势,到2050年可能超越人类“力挽”的临界,引发“不可逆转”的气候变化,量变到质变,导致全球性灾难。

2 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付出了巨大的资源与环境代价。如今,我国资源短缺甚至枯竭的城市和地区越来越多,我们亲眼目睹的几十年前的秀美山川现在已是面目全非。《自然》杂志权威报告指出:中国正经历最大生态赤字,其资源消耗的速度是自然资源恢复速度的2.5倍,碳排放量已位列世界第一。由于煤炭仍是中国主要能源,因此,碳足迹自然是中国生态足迹中比重最大的部分,而且情况日益严重。1961年碳足迹占中国生态足迹的10%,到2008年这一比例上升到54%。我国水资源量是世界平均水资源量的28%,地表水已严重缩减,地下水已被污染,且污水排放已由城市向农村蔓延。我国虽然已设置了“三条红线”应对水资源危机和水安全问题,但恶化趋势不容乐观。我国10年淮河治污投入600多亿元,治污水质又回到“原点”的触目惊心的残酷现实,我们焉能不反思、不警醒!

3 困境与挑战“倒逼”人类寻求突破。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解决资源与环境困局的“人类共识”,缓解能源安全、遏制气候变暖是全人类的共同使命。发展为了什么?什么才是幸福?人类对生活意义的理解也依赖于对自然的理解。人类不在自然之上,也不在自然之外,而在自然之中,大自然永远握有随时惩罚人类的无上力量。因此,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和能源供给,人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就会步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前提和基石。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理论增长点”,也是打造我国“经济升级版”的“发展新机遇”,是需要在理论上深入研究的文明形态,也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严峻而重要的课题。担负起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任务,高等学校责无旁贷。

二、建设低碳绿色大学的意义

1 建设低碳绿色大学具有深厚的理论依据和鲜明的时代特征。通过低碳绿色大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把高校建设成“科技含量高、碳排放低、环境舒适宜人”的“生态化、数字化、人文化、智能化、园林化”的美丽和谐园区,发挥高校的低碳绿色文明理念的变革导向作用、低碳技术与知识的支撑作用、节能减排的社会示范作用,对推进地方的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2 “生态人才”承载着人类的未来和国家的希望。可以预见,未来5-10年,生态产业建设、生态城市建设、生态文化建设、生态社会建设等领域,无疑需要大量“生态人才”的示范、引领和保障。大学校园不仅是青年学生汲取知识的地方,也是他们灵魂塑造、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重要场所,更是我们共同的生活和精神家园,理应承担起低碳绿色“生态人才”培养、低碳友好型技术研发使用和率先节能减排的高尚责任。

3 “打铁还需自身硬”,传“道”自身要有“道”。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任教师,社会是学生的第三任教师,高校对学生的教育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作为高校的教育者,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巨大影响,教师言传身教的低碳理念和行为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生态素质”养成。只有当低碳经济和生态文明的思想理念通过各种学科、各种实践、各种渠道在大学生的心中发芽时,我国的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才会“后继有人”、“动力不竭”而永续推进。

三、建设低碳绿色大学的现状

1 世界许多大学加入了构建低碳校园的行列。早在1972年的人类环境会议就提出了绿色学校的理念,华盛顿大学提出,不仅要建设美好绿色校园,更要培养可持续发展学生;哈佛大学校园18%的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并制订了在学生人数增多、科研经费增加、设备总值增长的前提下,2016年比2006年能耗降低30%的节能减排计划和实施方案;等等。如今,国内外学者对低碳校园建设所涉及的领域研究逐渐深入和全面,日本和美国研究机构曾对高校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量进行统计,单位面积能耗比大多数社会事业体的能耗都要高,学校建筑的总能耗仅次于办公类建筑的能耗总和。

2 我国低碳绿色大学建设方兴未艾、各有千秋。1998年,清华大学率先实行“绿色大学”建设,首批聘任了18名绿色大学建设专家,并与剑桥、哈佛共同成立三校“低碳能源联盟”;北京大学实施了“林歌计划”;武汉大学开展了“绿色大学十年行”活动;南开大学、沈阳工程学院的“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已经招生或申报;天津工业大学打造首个新能源低碳校区;浙江工业大学掀起低碳毕业潮;复旦学子倡导校园低碳生活;吉林大学对建设“节约型校园建筑节能监管体系”示范项目高度重视,营建绿色校园并向智慧型校园转变;浙江大学搭建“能耗监管平台”打造节约型低碳校园;南京工业大学在全国高校率先完成碳排放核查,顺利通过ISO14064温室气体核查验收,标志着该校低碳校园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3 我国低碳绿色大学建设多以低碳校园建设人手。(1)大学校园蕴藏巨大节能潜力。根据相关部门对45所高校的能耗水平数据统计测算得知,2008年全国高校每年人均用煤0.897吨,是全国人均生活用能的4倍;人均生活用水每年145吨,是全国城镇人均生活用水的2倍,大学生的人均能耗指标明显高于全国居民人均能耗指标,很多高校仅水电费开支即占总收入的19%左右。(2)低碳校园建设成效明显,效益可观。目前,全国有200所高校实施了节约型校园建设,生均电耗每年484千瓦时,占全国平均水平的44%,实现节能67万吨标准煤,节水3亿吨。例如,江南大学2008年与2005年相比,新校区同比人数翻一番,科研经费增加3.1倍,设备总值增长1.5倍,但校区水电总支出却减少230万元,生均年度水电费由原来的1000元左右降至510元。华南理工大学完成了南北校区总计129栋100多万平方米建筑的能源楼宇计量工程,实现了能耗数据实时监测,进行精细化管理,节能率达30%以上。对外经贸大学一共采用22项节能减排技术,全年节约经费上千万元。

四、建设低碳绿色大学的途径

1 将“生态人才”培养嵌入办学考核评价体系。(1)将低碳绿色“生态人才”培养纳入高校育人机制,各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教育资源,积极探索低碳绿色生态文明的教育内容、课程计划、有效途径和教育形式,逐步形成完善、高效、不断创新的低碳绿色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以选修课、必修课、研究型学习等形式构建低碳绿色生态文明教育特色课程。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人类面临生死存亡的“两大困境”背景下,所有高校若能将“低碳经济学”或“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或“气候变化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一门学科作为当代大学生的跨学科(半学期)“必修课程”,发挥“传道育人”作用,必将对我国的“生态人才”培养起到事半功倍的捷径效果。(2)应将低碳绿色“生态人才”培养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将课堂教学渗透作为“生态人才”培养的主渠道,鼓励各学科教师挖掘教材中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着力寻找相关结合点和渗透点,将低碳理念融汇于各个学科之中,耦合于各个学科的教学科研之中,让低碳、绿色、生态、环保的概念成为学习研究的一部分,教会学生参与低碳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知识和技能,他们走出校园、走上工作岗位后,成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宣传者、忠诚实践者、模范引领者和障碍排除者。

2 积极应用低碳技术成果打造低碳环保基础设施。(1)建设伊始就采用高起点、高标准规划设计,避免由于硬件的“先天不足”造成能耗无法弥补的“客观浪费”。国外一些专家指出,设计费虽然只占工程全部费用的1%左右,但在决策正确的条件下,它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率达75%以上。显然,优化设计是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和进行低碳建设的重要途径。一栋楼刚刚出现在纸上时,就可以测算好未来建设中的碳排放和以后使用过程中的能耗指标,逐步建立起低碳生态的指标体系。宁可少建几栋楼,也要打造低碳环保的基础设施,应当成为我们的共识。(2)充分利用现有技术成果,加大节能改造力度。我们应当引导、鼓励大学管理者发扬“牺牲精神”,多做低碳绿色大学建设的“我栽树、你乘凉”的“长效性、基础性”工作。必要时,可引入“能效领跑者”的倒逼手段及“合同能源管理”的市场机制等综合措施,逐一排查核算,大力推动老旧设备节能技术改造。例如,广泛使用太阳能、风能、沼气能和地热能;建立雨水废水回收利用的中水处理系统,力求做到水的“零排放”;广泛使用LED等节能光源;等等。

3 通过内涵建设推行低碳运营管理薪模式。(1)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和低碳高效的管理体系,搭建能耗监管平台,提升能源使用效益。我们应当学习哈佛等高校做法,建立能耗指标体系和能耗公示制度,在以前多年平均数据的基础上,制订节能减排目标和实施计划。创建低碳绿色校园,期望师生的低碳生活,光靠觉悟是不够的,“社会契约理论”要求“学校政府”只有不断进行“帕累托改进”,加强内涵建设,打造低碳高效的运营管理新模式,才能突破“囚徒困境”,实现“帕累托最优”。(2)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国民素质不断提升,大学校园必定同发达国家一样,拆除围墙,融人社会,这种趋势就如同我国当年公园改造一样。高校作为思想、理念、知识、技术的人类文明前沿之地,提前进行“社区公园”建设,率先打造“社区小气候”,以示范行动引领社会“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中国”,这同样是人类灵魂工程师和未来建设者的责任与使命。(3)高校资源如何科学调度、如何优化配置、如何充分挖掘利用、如何紧密联系社会主战场、深度融合经济主市场,尽力谋求我资源、你资源与他资源合作共享的多赢共赢局面,应是我们探究和努力的方向。体育场馆建在高校就是很好的范例。

4 广大师生积极参与是低碳绿色大学建设的不竭源泉。(1)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市场需求是决定和引导生产供给的永恒动力,如果每个人都能按照低碳经济的理念选择产品和服务,高碳经济模式就无法生存。以全国高校3000多万学生数量(比世界上100多个国家的人口数量还要多),对低碳生活方式的选择意味着非常巨大的节能空间。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和未来社会中坚力量,理应率先承担起“现代公民”责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注重细节,点滴节约,努力打造环保节约型校园。(2)高校应当充分利用校园网、广播、学报校报、宣传栏等多种渠道,加强节约和忧患意识教育,开辟低碳减排专栏,如“你今天低碳了吗?你今天减了几斤碳?”等等,积极开展“低碳宿舍、低碳教室、低碳论坛、低碳社团、低碳生活我争先、我为校园减斤碳”等系列创建活动,牢固树立低碳意识,处处体现低碳文化,时时参与低碳行动。同时,学校可以利用每年的植树节、世界水日、世界气象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地球1小时、无车日等环保节日开展相关主题教育;可以充分发挥班会、开学毕业典礼等途径的生态文明教育作用;充分利用演讲、辩论、征文、摄影比赛、知识竞赛等教育活动,不断创新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3)植树造林,种草固碳,模拟碳交易,自我碳抵消,全方位、大力度培育师生的低碳绿色环保意识。我们可以借鉴高校低碳节能建设的指导材料《校园碳核算攻略》,引入“节能减排获奖,植树造林受益,超额使用能源受罚”的“市场机制”,模拟碳交易,开展碳买卖,对在校师生强力进行“生态灵魂”塑造。

5 责任与使命担当是低碳绿色大学建设的根本动力。由于我国高校绝大多数属于“不愁生源、不愁经费来源、不存在售后服务”的政府办学的“国有大学”,与企业相比,基本处于“计划经济”时期,其运营方式还没有完全进入“市场经济”状态,危机感和紧迫感尚不如处于“优胜劣汰”的经济领域。虽然有“生源保证、不愁吃穿”的社会大环境因素,“一股独大、一花独放”、“垄断地位、缺乏竞争”的体制机制障碍也无须回避。“钱学森之问”振聋发聩,令我们深思!

第7篇:高校能源管理体系范文

一是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建立覆盖全县主要工业行业和重点工业企业的监测体系,跟踪了解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准确把握运行动态,及时掌握和分析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我县工业经济运行的影响及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及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和建议。引导企业密切关注宏观形势变化,准确把握调控政策取向,及时掌握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充分用足用活用好国家优惠政策。二是加强调研。组织干部职工深入县内企业进行调研,详细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继续实施领导干部包百家企业活动,从全县规模企业中筛选出一百户重点企业,实行局领导对口联系,并逐步建立企业档案。三是引导企业进行市场开拓。以各种经洽会、展会为平台,组织企业积极开展市场开拓。四是抓好煤炭经营企业管理服务工作。认真做好煤炭经营企业的重新准入和煤炭证变更工作,进一步规范煤炭行业经营管理秩序,积极协助码头镇筹建煤炭交易平台。

二、突出创新驱动,进一步提升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一是加强政策宣传和引导。认真贯彻落实省经信委《关于充分运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推动我省企业技术创新的意见》和《2015年全省企业技术创新工作要点》,组织开展好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政策培训班,狠抓技术创新优惠政策的落实,增强企业借助国家优惠政策开展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二是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对企业技术中心实行动态管理,加大考核力度,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奖励和淘汰机制。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力争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以上,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5家。积极探索推进行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中小企业国内技术转移平台等建设,积极推动行业、产业联合,建设产业创新平台,提高共性、关键性、前瞻性技术研发能力,共享研发成果。三是加大技术创新项目的申报。督促企业积极申报省级技术创新项目,做好在建技术创新项目的督导调度,力争全年申报省级以上技术创新项目20个以上。积极落实新产品财税政策,规范组织好新产品的鉴定验收。四是加强政产学研金合作。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拓宽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模式,努力形成以企业为主体,高校科研单位积极参与的技术创新模式,构建一批长期稳定的产业技术联盟。积极推动中南大学与我县铝材深加工行业的战略性技术合作。组织好每年一度的省产学研展洽会,组织开展企业技术中心现场观摩会、交流经验等活动。

三、突出转型升级,大力实施产业升级“双推”工程

一是推进传统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落实好企业增值税转型政策、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率优惠政策和国家鼓励发展的技改项目进口设备免税政策等,确保全年完成技改投入100亿元以上,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在50%以上。重点抓好列入市级重点工业导向计划的50个项目的实施。二是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落实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培植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企业,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鼓励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加快储备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努力提高新兴产业在整个工业经济中的比重。三是完善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以县委2号文件为基础,制定出台详细实施方案,进一步创新思路、完善机制,强化支持措施,切实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四是加强资金支持。强化产业政策与信贷政策的衔接,组织不同形式和层次的银企交流对接,及时向银行推荐优秀企业、重点项目资金需求信息,促进金融机构对企业的资金支持。积极申报省转方式调结构1000个重点项目,争取更多项目列入国家、省、市财政扶持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类经济合作洽谈会和产品展会,拓展招商引资路子,提高引资质量,扩大引资规模,力争年内为企业引资1亿元以上。五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重点做好摸底调查,积极帮助符合条件的企业争取上级淘汰落后产能补助资金。完成传洋集团争取中央补助资金工作。

四、加快信息技术推广应用,进一步提高全社会信息化水平

一是大力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把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作为切入点。以信息技术应用为重点,紧紧围绕“管理网络化、过程自动化、产品智能化、商务电子化”,围绕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在产品开发、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电子商务和综合集成应用等方面支持实施一批两化融合项目和示范企业。二是协调推进社会信息化。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信息化服务体系。认真做好“无线城市”试点工作,突出“整合、应用、服务、效益”,推进信息资源开发与共享。积极推进电子政务、三网融合和行业信息化建设,提高城镇信息化水平。推进农村信息化,开展“信息化下乡”活动,鼓励电信服务商加大在农产品生产、流通、营销及农民生活等方面的研发投入力度,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三是加强信息安全保障。落实《政府信息系统安全检查办法》,定期开展信息安全检查,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行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落实安全制度、防范措施,搞好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改,提升信息安全防范能力。四是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以新型智能传感器、LED芯片、智能化立体车库、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项目为重点,全力打造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后劲。积极吸引国内外软件企业和软件人才落户邹平,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创办软件企业,开发软件产品,培植软件信息产业。五是加强无线电管理。加强宣传普及无线电基础知识,严格无线电台(站)的建设布局和台(站)址的审批和执照核发工作,加强对研制、生产、进口、销售无线电发射设备的技术检测和型号核准的审查管理。

五、抓好节能降耗工作,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一是完善促进节能降耗的工作机制。完善节能统计监测体系,加强能源生产、流通、消费统计和节能监测,逐步建立完善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能耗统计制度。探索建立能耗总量与能耗强度相结合的考核体系,创新县、镇、企业三级节能考核工作措施,强化奖惩,严格落实“一票否决”,促进节能降耗工作落实。力争2015年万元GDP能耗下降4.00%以上,累计降低8.03%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5.0%以上,累计降低9.75%以上;国家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2013至2015年累计实现节能量32.2万吨标准煤。二是认真落实节能各项措施。积极发展节能环保产业,鼓励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四位一体”发展战略,以产业基地、示范企业、关键技术和重大项目为重要抓手,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发展。实施节能科技提效工程,在电力、煤炭等传统行业组织开展燃煤锅炉改造、蓄冷蓄热等10类节能技术产业化和技术改造,推动信息数据中心、通讯机房和基站节能改造。落实节能产品惠民政策,开展节能灯、节能电机等高效节能产品财政补贴推广活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围绕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领域,打造特色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培育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加大粉煤灰、冶金废渣、工业副产石膏等大宗工业废渣,以及建筑道路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全年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3%以上。推行清洁生产,新增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单位7家。三是加强用能管理。推进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完善能源管理师上岗履行职责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能源审计,对未完成年度节能任务的企业,强制进行能源审计,限期整改。加强节能管理和能源统计能力建设,建立健全节能管理、监察、服务“三位一体”的节能管理体系。实行能源消费总量目标责任管理,科学确定能耗总量控制目标,建立强度指标与总量指标相结合的节能指标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用能管理,在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以及城乡建设和消费领域全面加强用能管理,切实改变敞开口子供应能源,无节制使用能源的现象。继续完善节能预警调控机制,把能耗、电耗总量纳入节能预警调控内容。加大差别电价和惩罚性电价实施力度。加强节能监察执法,推进县级节能监察机构能力建设,加快建设节能管理信息平台。

六、做好市场管理和整顿工作,进一步推动生产业发展

一是抓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做好项目验收和2015年项目备案,重点做好网络体系和信息化建设、配送中心、服务功能提升、商品优化、农超对接和定制工作。二是抓好食品安全管理。以“让政府放心、让群众满意”为宗旨,重点抓好屠宰场规范化管理,严禁私屠滥宰,杜绝病害肉进入市场,确保全年不出现一起生猪肉食品质量安全事故。三是抓好酒类管理。结合我县实际,着力推进连锁化、专业化、信息化经营,2015年实现以酒类流通电子随附单,无线射频等为支撑的追溯体系,覆盖全县城镇,酒类零售企业连锁化率提高到20%,酒类经营备案登记率达到90%以上。四是做好商务预报。健全市场运行分析和预测预警机制,强化对生猪、食糖、食用油、蔬菜等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以及重点行业的市场监测和信息,正确引导生产消费和社会预期。依托农产品产销对接平台,建立和完善采购商数据库,拓宽鲜活农产品供求信息渠道。五是抓好市场整顿工作。加大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查处力度,规范市场主体行为,营造良好的流通环境。加大行政监督力度,一手抓整治,一手抓制度建设,在切实解决一些突出问题的同时,真正形成经常化、制度化的工作机制,切实维护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积极落实商务部第三批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备案工作。六以培育生产业龙头企业为抓手,加快推动生产业发展。认真学习国家、省、市鼓励生产业发展的政策,对我县生产业的现状进行调研,摸清家底。加大二、三产业联动,重点发展与新型工业化相适应的现代物流、金融担保、科技信息、商务会展、文化创意等生产业。引导工业企业加快物流业务整合、分离和外包;鼓励发展信息技术外包服务、业务流程外包服务和知识流程外包服务,扶持一批由制造企业中剥离形成的专业化信息服务企业;加快发展合同能源管理、清洁生产审核等服务,推动节能服务公司为用能单位提供“一条龙”服务,鼓励大型重点用能单位组建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积极开发工业旅游资源,大力开发工业专题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

七、推进管理创新,进一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一是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强化人本管理、成本管理、经营管理、信息管理和基础管理,优化企业人、财、物和信息资源,提高市场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规范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重点抓好钢铁企业整合、企业改制和企业管理创新工作。引导企业争创省级企业管理奖。二是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育的长效机制。制定2015年企业家及干部职工培训计划,努力建设一支精通业务又善于经营管理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和企业家队伍。认真做好实训基地申报工作,以“企业实训基地”建设为抓手,认真做好“企业实训基地”的申报工作,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深化企校合作。三是建设企业诚信体系,加大品牌培育力度。积极支持和引导企业争创驰(著)名商标、名牌产品。积极培育自主品牌,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四是加强茧丝绸行业管理。大力维护生产经营秩序,保护蚕农利益,确保茧丝绸行业平稳运行。五是加强成品油市场管理。严格把关,认真做好成品油经营资格年检工作。强化执法检查,切实维护好我县成品油市场经营秩序。严格审批手续,积极做好新建、已建加油站的服务工作。六是继续对全县企业进行考核。按照县委县政府部署,对纳税500万元以上(含500万)的独立法人企业或者进入地方财政收入的国地税总额100万(含100万)以上的企业各项经济指标和精神文明建设情况进行考核。

八、重点做好各项社会性事务,进一步提升系统综合管理水平

一是抓好安全生产管理。及时与系统内企业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积极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加强对系统内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督检查,重点组织好每月一次的大检查,有效遏制各类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二是做好系统内稳定工作。切实关心下岗职工、困难职工等弱势群体的切身利益,维护职工的正当权利,正确处理好改制企业的遗留问题。签订综合治理社会稳定责任书,认真处理群众来访来信,及时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三是加强人民武装工作。重点抓好民兵预备役登记和征兵工作,组织好应急分队的演练工作。四是做好系统内困难职工的帮扶工作。加强摸底调研,详细了解系统内困难职工情况,建立困难职工档案,切实做好对困难职工的帮扶救助工作。五是坚持依法行政。认真开展普法教育,增强干部职工法制意识。扎实落实执法责任制,签订执法责任书,切实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六是抓好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积极履行计生管理职责,指导系统内企业认真开展计生工作,严格落实好计生包村帮扶工作,确保不出现超生现象。

第8篇:高校能源管理体系范文

关键词:火电厂;值标+专业能耗指标;双向管理;实践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4.153

0 前言

管理对于火电厂而言,能够提升劳动生产率,节约成本,保障火电厂设备运行安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火电厂经济效益。值际管理方式是目前火电厂运行管理中应用较多的一种管理方式,专业能耗指标管理能围绕着火电厂运行能耗损失进行管理。将值际+专业能耗指标管理相互结合,在火电厂中应用p向的管理方式,对于火电厂的管理而言具有较为积极的意义。

1 火电厂值际管理优势分析

在火电厂运行管理中,应用值际管理模式,与其他管理方式相比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基于值际的管理属于一种基层的单元管理方式,在实际管理中关注的是企业点与面之间的衔接管理。为了优化火电厂设备运行管理方式,应用值际管理方式存在着较大的优势,而该种优势能够与传统火电厂运行管理对比中彰显出来。在传统的火电厂管理中采取的是专业管理模式,包含了锅炉、汽机、电气、化学等专业技术管理,在以上的内容管理中需要应用不同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管理,并且各项管理之间无交集[1]。该种管理方式在实际应用中耗时耗力,并且属于直线的管理模式。

而值际管理方式在管理形式比较新颖,属于一种网状化的管理方式,在火电厂中以发电运行为基础单位,由值长进行多个运行岗位的统一化管理,该种管理采取“多管齐下”的方式,有效的提升管理效率。值际管理方式建立在机组集中控制技术上,不仅针对火电厂实际生产过程负责,也对全体组织员工进行负责。并且值际管理建立专业的管理模式基础上,一方面能实现管理分类,另一方面也能够贯穿于全生命周期管理。

2 火电厂专业能耗指标分析

火电厂在实际运行中需要投入应用大量的工业燃料,燃料的能耗较大的情况下将会对火电厂运行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因此,在火电厂中需要进行专业化的能耗指标分析,保障火电厂经济投入成本降低。在本文中首先对锅炉热经济指标模型进行计算,其次对汽轮机经济热指标进行计算。

2.1 锅炉热经济指标计算模型

在火电厂运行管理中,锅炉为较为关键的大型设备,锅炉的运行方式与热效率决定着火电厂燃料能耗量,因此,建立锅炉热经济指标计算模型,应用到实际的设备运行参数管理中。评价锅炉热经济性能的指标主要有:锅炉热损失、锅炉效率、锅炉热负荷、锅炉排污率等指标。对于锅炉性能指标的计算,根据国家电站锅炉性能试验规程规定,应用常用的反平衡法进行锅炉热经济指标的计算[2]。计算公式如下:

,在以上公式中,为火电厂锅炉的运行热效率,Q2单位为kJ/kg,为锅炉每千克燃料排烟热损失的热量。Q3为锅炉系统中燃烧为尽的损失热量。Q4为每千克燃料机械未完全燃烧热损失热量。Q5为每千克燃料灰渣物理损失热量。

在研究机械设备热损失时,设备的机械热损失计算公式为:,在具体的公式中,Ay为燃料燃烧过程中的应用基灰分含量,单位为%。为锅炉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飞灰,在飞灰中炉渣能够占据燃煤总灰量的质量百分数。

2.2 汽轮机热经济指标计算模型

对于汽轮机热经济指标模型进行计算,由于汽轮机的热耗率和热效率比较明显,在火电厂设备运行过程中能够直接衡量机组性能,并且反映出综合热经济指标。汽耗率对于汽轮机运行而言也是能够评价汽轮机性能的关键指标。在汽轮机系统中,汽轮机的相对内效率计算能够直接反应出机组工作的完善程度,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汽缸内部的通流特性。在汽轮机热经济指标计算过程中,结合汽轮机变工况实际情况,将汽缸内部不正常现象计算出来[3]。如汽缸内部会产生结垢、腐蚀、局部阻塞等问题,在对汽轮机热经济指标进行计算基础上,能够针对汽轮机内部的故障进行分析,计算相应的能源损耗,在针对汽轮机性能计算中,包含了汽轮机缸效率以及热耗率的计算,在模型的建立中,参照国际标准,实现汽轮机性能试验。其中机组汽耗率为:

,式中D为汽轮机主蒸汽流量,Pe为发电机实际功率。

3 火电厂值际+专业能耗指标双向管理实践

实现值际+专业能耗指标的双向管理,就是通过建设一套量化的指标体系,客观地反映出来火电厂各值每月生产安全性、经济性、管理等指标情况,在实际应用中针对各个值业绩进行排序,为其优胜值予以奖励。专业能耗指标并步同行,起到指导纠偏作用,该种双向管理模式在火电厂诸多设备运行中应用,能够实现系统设备的优化。在火电厂值际+专业能耗指标双向管理模式中,需要充分的考虑到电力设备实际生产现状,与企业系统、设备能耗相互结合。在指标确立上,借助层次分析法,建立基于值际竞赛的阶梯层次结构,与火电厂专业设备能耗指标管理相互结合,要求在双向管理模式中能够体现出安全生产、班组管理、设备运行参数等指标[4]。

4 结论

综上所述,火力发电厂在值际管理与专业管理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为了提升火电厂设备运行及能耗指标管理水平,在本文中应用值际+专业能耗指标双向管理方式,将值际管理与传统的专业管理模式进行有机结合,实现值际+专业能耗指标的双向管理,通过相互渗透、互相补位及量化竞赛,更好地在火电厂能耗指标管理上应用,能够实现系统设备的不断优化和节能降耗,有效提升机组的能效运行水平。

参考文献:

[1]邱智伟.煤炭火力发电厂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与操作面板设计[D].郑州大学,2016.

[2]于进.高校能耗监测系统招标及风险管理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5.

第9篇:高校能源管理体系范文

一、军事教育成本的内涵和构成

教育成本概念的产生,是西方教育经济学者将经济学中的成本概念应用到教育方面的结果,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伴随着教育经济学的产生出现的。此后,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界定,虽然人们对教育成本的概念有不同的表达,但对其本质内涵基本达成共识,即教育成本的本质是为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服务而耗费的资源价值。军校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一部分,既有普通高等教育的特点,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军事教育成本是指军队院校在教育活动中培养各级各类军官和专业技术人才及进行科学研究所耗费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

(一)军校教育成本的内涵

理论上军校教育成本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军校教育服务成本,即学校为培养一定数量、层次的学生所支出的一切开支和耗费,包括教职员的工资、图书杂志、仪器设备、教学用建筑、水电费用等等;二是学生个人成本,即学生为求学所支出的全部费用;三是机会成本,即学校资金用于教育而损失的收益以及学生因学习未能参加工作而减少的收入。但理论上教育成本的内涵是从经济学的角度论述的,较宽泛笼统,如果按这三个方面核算教育成本既复杂又难以操作,如核算机会成本从实际操作角度讲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机会成本具有不确定性。学生个人成本的核算及统计也比较复杂,核算支出的工作量比较大,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而且军校教育成本核算的会计主体是军队院校。因此,在核算教育成本时,就应核算军校为培养每个学生所耗费的全部费用,即军校教育服务成本。这样就把学生个人成本和机会成本的核算排除在外,以避免混淆会计核算主体。因此,军事教育成本的核算就是核算军队院校教育服务成本。

(二)军校教育成本的构成

军校教育成本通常由人员经费支出、日常公用支出、对学员的补助支出、固定资产折旧费用、修缮费用和科研支出六部分构成。

1.人员经费支出,主要指支付给教职工的各类劳动报酬及缴纳的各项社会保险费等。包括基本工资、津贴补贴、职工福利费、奖金、社会保障支出等。

2.日常公用支出,是指为培养学生所发生的日常运行及管理方面的支出。包括办公费、印刷费、水电费、邮电费、交通及差旅费、会议及培训费等。

3.对学员的补助支出,是指向学员个人发放的各项津贴补贴。包括干部学员的工资、本科学员的津贴、伙食费、差旅费等。

4.固定资产折旧费用,是指高校的房屋、建筑物、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图书、公用设备等的折旧费。

5.修缮费用,指为恢复固定资产原有效能而对其主要部分进行更新改造和日常维修以及大修理等支出费用。

6.科研支出,是指与教学有关的科研、培训费用。主要包括课题调研费、会务费、图书资料和设备购置费及成果鉴定费等。

二、军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动因分析

(一)军校缺乏成本效益观念,自身核算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军校的办学经费几乎是由国家财政包办,人们把军事教育投资视为消费,从而造成军校教育不计算成本,忽视经济效益的状况。院校教育经费的开支范围广,保障任务重,由于缺乏成本核算制度,各种开支的标准非常模糊,大部分开支根本没有支出、消耗标准,这就很容易造成经费使用的随意性。同时,由于军队院校成本效益观念缺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加上社会不良风气和形式主义的影响,行政消耗支出水涨船高,开支过大,超标准接待等现象普遍存在,超标的差旅费、会务费、招待费挤占院校教育经费已经成为了普遍问题,标准经费被挪作他用,使之没有完全用于教学保障,造成了寻租、腐败现象的发生。因此,需要进行军校教育成本核算,从而加强军校内部管理,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正确核算教育的成本,控制不合理支出,减少浪费,杜绝腐败行为。

(二)军校教育资源严重浪费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并存

一方面,教育资源严重浪费,这主要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当造成的,这种浪费主要表现在:1.物力资源的浪费。军校中各院、部、系设备重复建设多,没有形成有效的资源共享,闲置设备较多,实验室和物质设备使用率不高。

2.财力资源的浪费。由于军队院校分散办学,“小而全”,造成国家有限的财力投到学校更显不足,加上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大量经费和办公经费逐年增加,现在军校人头经费占据了教育支出的主要比重。

3.人力资源的浪费。人力资源使用效益低,军队院校教职工与学生的比例长期以来更是居高不下,非教学人员在教职工中所占比重偏大,冗余人员较多。

另一方面,各院校普遍反映教育投资不足,难以满足教学科研工作发展的需要,不能满足各院校教学保障日益增长的需求。

(三)军校内部运行机制不畅,管理水平低

军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滞后严重影响着学校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各校普遍存在着管理机构庞大、冗员过多、职能机构责权不明等现象,造成管理成本较高。军校行政和

后勤的运行成本过高,成为军队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沉重包袱。作为以学历教育和在职培训为专门职能的军队院校,不得不承担本应由社会承担的成本,比如支付教职员工的住宅、宿舍、医疗、生活后勤的成本和离退休人员的社会保障成本等。因此,需要建立教育成本核算制度,进行成本分析,找出学校在教学和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改进各方面的工作,保证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出最佳效益,推动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的不断提高。同时,也可以通过有关成本指标,综合反映学校的工作质量,加强教育经费的管理,提高其使用效益。

(四)军校教育投资成本分摊存在不足

按照公共经济学的原理分析,军事教育是准公共产品。首先,它具有明显的正外部性,所以具有公共产品性质;其次,它具有私人产品性质,主要表现在个人通过受教育在未来可以获得较高的收入。这也就是说,不仅有社会收益,而且有个人收益。按照“成本分担论”和“谁受益谁分担”的原则,需要对军事教育投资成本进行分摊。在军校教育中,军队不是唯一的受益者,学员在退出现役后仍可利用所接受的专业培训为其他部门服务。因此,这类教育投资就应采取军队、个人及其他未来受益者共同分摊投资成本的方式。因此,需要建立成本核算制度,为合理确定教育投资成本分摊项目和比例提供依据。

三、军事教育成本核算的具体设想

(一)建立适合军队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会计制度

随着军队财务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以及军队院校教育的不断发展,将军队院校作为独立的会计主体,实行军事教育成本核算制度势在必行。具体而言,科学的教育成本核算制度应包括学校教育成本核算对象和成本计算期的确定、成本项目的界定、现行财务制度的改革等方面,并且还涉及到具体会计科目的设置和账务处理的修改,以及增加会计人员和管理成本的投入等。首先,应以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核算基础。采用权责发生制,可以正确反映各个会计期间所实现的收入和应负担的费用,从而正确确定各期的军校教育成本,加强学校的财务管理。其次,调整学校会计科目。根据学校教育经济活动的特点制定一套以权责发生制为会计核算基础,既能正确核算学校教育成本,又符合学校预算管理要求的会计科目。为满足核算军校教育成本的需要,应增设一些会计科目,如“军事教育成本”科目,“教育成本结转”科目,“累计折旧”科目等等。

(二)强化办学成本和效益意识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校体制改革的深入,军队院校的经济活动变得越来越复杂,对教育经费不仅要核算它的投入、支出,还要反映支出的性质和结构,把有限的资金使用得更加经济合理,使其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军队院校必须加强成本效益分析。成本管理是强化学校成本效益分析的核心,而成本管理是财务管理的基础,军队院校健全的财务管理体系,是保证成本效益分析体系正常运转的先决条件。在当前教育经费紧张的前提下,各军队院校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如何实现办学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协调发展等压力。在这样的状况下,办学的成本概念缺乏、理财意识淡薄,必将对学校的生存和长远发展形成巨大的挑战。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者必须树立成本意识,必须加强财务管理和成本核算,一方面开源,即合理确定办学规模,争取国家的军事教育拨款经费,用于学校各方面的建设;另一方面节流,即提高办学效益,增加办学容量。千方百计节约办学成本,将有效的资金用于学校的发展上。

(三)规范军事教育成本的构成要素

规范军事教育成本的构成要素,即规定军校教育成本开支究竟哪些费用可以计入教育成本,哪些费用不能计入教育成本,学校应根据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确定教育成本的开支范围及处理方法。学校在进行教育成本核算时,必须准确划分各种费用的界限,如应当正确划分教育成本费用与非教育成本费用、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本期成本费用与下期成本费用、不同院(系)、不同专业成本之间的界限。凡是与培养学生有关的费用就纳入教育成本核算范围,如教学支出等;与培养学生无关的费用就不能纳入教育成本核算的范围,如附属单位的支出;有些项目与学生培养成本核算有关,但又不能全部纳入核算的那些费用,如后勤支出,应该采取合理标准进行分摊。

(四)通过预算管理控制各项支出

控制各项支出的前提是编制成本预算。必须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总原则,并保证教学、科研兼顾生活、服务。当前,通过预算管理控制支出的重点包括人员经费、公务费和设备购置费。

1.控制人员经费。要控制人员经费的前提是控制人员数量,学校应根据学科设置合理配备师资力量,根据部门设置合理配备为教学服务的各类职工。首先,应降低师生的比重,用提高课时费等办法调动教员的积极性,学校还应在提高教员自身素质上下功夫,多培养一些一专多能的教员。另外,行政机构臃肿是军队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所以学校必须尽快实行机构改革,做到因事定编、因事定人、职能重新定位等一系列措施,逐步建立起减少人员经费支出,降低成本的良好机制。

2.控制公务费的支出。学校每年公务费的开支数目庞大,水电费、取暖费是学校维持正常运转的必备条件。降低水电费的支出除要加强广大师生节水节电意识外,还要对学校能源管理部门实行目标管理,促使其采取切实有效的手段节约能源。其次行政差旅费、车辆使用维修费在公务费中往往占着较大的比例,学校应严格控制不必要的公出、调研。学校应该严格公务费的审批,严格按照学校预算和规定的用途使用资金。

3.控制设备购置费。学校设备购置费分为教学设备费、图书购置费和行政设备费。设备是学校教育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军校设备资金投入的重点应是教学设备和图书购置,尤其是教学设备费。教学设备要根据实际需要有计划购买,避免重复购入,以造成设备大量闲置浪费。学校要每年定期进行资产清查,同时要尽可能提高学校设备资源利用率,充分发挥设备使用功能,使设备在折旧期内最大限度地物尽其用。

(五)合理分摊军事教育投资成本

由于军事教育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因而军队、受教育者和未来受益者应共同分担其成本。对军事教育投资成本进行分摊,首先要对军事教育成本进行核算,进而确定分摊费用范围和分摊比例。在军事教育成本进行分摊时,应考虑不同专业的军地通用性、对军队贡献的大小、制度激励等因素,科学合理地确定分摊比例。对教育成本进行合理分摊,对于军队更好地吸纳人才尤其是高素质人才、加强军事教育成本管理、节约军事教育投资成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