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范文

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

第1篇: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范文

经济学专业并不仅仅是人们所认为的工作好找、赚钱多的“热门”专业而已。事实上,大学里的经济学专业似乎与热门不沾边,它只是一门学科,研究着社会现象与问题,与研究其他领域的学科一样。就专业而言,经济学注意理论上的传授与研究,至于如何将其运用于对实际的指导,则是对我们学习经济学的学子运用所学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要求。

本科期间需要学习的有政治经济学、经济学原理、统计学等基础课程和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论统计等数学课程以及根据小专业选择的不同选修的专业课程,比如财政学、货币银行学、经济学史、发展经济学、国际金融学等。当然,也离不开实践活动,包括社会调研、实习工作以及各种联系实际的赛事等。

一般来说,经济学的就业方向主要是以下几大类。第一是经济预测分析人员。这一般是在大公司和经济决策部门,负责市场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市场化程度的加深使得市场调查和分析的重要性也越发明显。第二是市场营销人员。顾名思义就是销售产品和提供服务,但并不是简单的推销员而已,而是要具有专业技能,充分掌握市场需求。第三是管理类人员。刚出校门的大学生由于工作能力与经验的限制,一般不太容易获得好的管理职位,所以首先得到的可能是一线的管理职位,比如生产管理、人事管理助手等。第四是其他行业的相关职位,比如公务员等。

第2篇: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范文

近两周的股市暴跌,对于主动管理的偏股型混合基金(据Wind分类,以下简称“偏股基金”)来说,也是一堂不折不扣的风险教育课。据《投资者报》对2015年1月1日前成立的具有完整的可比数据的171只偏股基金今年上半年来的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的统计显示,相比6月12日,截至6月26日的两周时间内,今年上半年来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超过100%的偏股基金数量已迅速由之前的47只缩水至3只。

值得一提的是,翻番基金数量的缩水,也给偏股基金半程赛的排名带来了戏剧性的变化,一些之前业绩并不十分突出的偏股基金由于在本轮大跌中表现出了较好的抗跌性,名次提升较大。而另一些之前业绩领先的偏股基金由于未能适时降低仓位,业绩与排名出现了双双下跌的情况。

半程赛排名显著变化

偏股基金半程赛的排名变化有如走马灯。远的不说,只对比6月12日及6月24日的排名就可见一斑。

据Wind数据,截至6月12日,自2015年1月1日以来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排名前十的偏股基金为富安达策略精选、交银稳健配置混合、财通价值动量、嘉实策略增长、中海优质成长、上投摩根成长动力、东方精选、易方达价值成长、大成精选增值、嘉实增长,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依次为159.33%、153.25%、147.27%、142.99%、134.88%、134.12%、133.79%、127.55%、126.67%、126.23%。全部都是翻番基金。

然而,仅仅两周后,截至6月26日,自2015年1月1日以来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排名前十的偏股基金变化为富安达策略精选、汇添富蓝筹稳健、东方精选、交银稳健配置混合、上投摩根成长动力、东方新兴成长、财通价值动量、易方达价值成长、嘉实增长、浙商汇金转型成长,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依次为106.41%、105.09%、100.24%、96.51%、95.77%、94.1%、91.71%、90.52%、88.97%、88.68%。

对比上述两份排名,不难发现,一个显著的变化是,前十基金中翻番基金数量迅速减少,目前只有3只。按照目前大盘普遍暴跌的走势,估计当最后两个交易日之后半程赛尘埃落定,极有可能前十基金中无一翻番。

另一个显著的不同,自然是名单的变化。具体来看,除了富安达策略精选以微略的优势暂时保住了头名外,汇添富蓝筹稳健和东方精选这两只偏股基金成了近两周最亮眼的明星基金。其中,汇添富蓝筹稳健排名由6月12日的第18名一跃到6月26日的第2名,上升了16个名次;东方精选排名由6月12日的第7名一跃到6月26日的第3名,也上升了4个名次。这两只基金排名的上升,在这样普跌的市场中,很大可能得益于基金经理及时的降低仓位、落袋为安。

交银稳健配置混合近两周绝对缩水值最高

6月12日的偏股基金前十中,交银稳健配置混合区间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近两周缩水绝对值最高。

据《投资者报》统计,截至6月12日,自2015年1月1日以来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实现翻番的有区间完整数据的偏股基金一共有47只,占全市场171只偏股基金的27.5%。

而截至6月26日,全市场171只偏股基金中翻番的只有3只,占比1.75%。短短两周时间翻番基金数量缩水九9成。其中,排名前十的偏股基金中,近两周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绝对缩水值最大的是交银稳健配置混合,截至6月12日,其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为153.25%,而截至6月26日,其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仅为96.51%,绝对缩水值高达56.74%。

Wind数据显示,交银稳健配置混合的一季度前十大重仓股为百润股份、上海钢联、世联行、乐视网、通策医疗、金证股份、金亚科技、银之杰、阳光城和四维图新。这10只个股中从盘面表现来看,近20日跌幅在25%以上的有7只,其中跌幅最大是四维图新,近20日跌幅为-34.39%。再从近10日涨跌幅来看,上述十大重仓股中跌幅在25%以上的同样是7只,分别是百润股份、上海钢联、世联行、乐视网、金证股份、银之杰和四维图新。最大跌幅仍然是四维图新,近10日跌幅同样为-34.39%。显然,从近两周交银稳健配置混合的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变化情况来看,该基金在前十大重仓股上的减仓幅度不会很大。

新建仓偏股基金业绩虽负但普遍抗跌

出生在5月的偏股基金可谓“痛苦并快乐着”。

一方面,大盘的恐慌式下跌,给新基金带来了能以较便宜价位建仓的机会;但另一方面,新建仓的股票也在随大市下跌,因此而呈现的账面净值数据比较难看。据《投资者报》统计,5月以来成立的目前有净值数据的8只偏股基金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均为负数。

据Wind数据显示,2015年5月以来新成立了8只偏股基金,分别是成立于5月15日的华安媒体互联网、成立于5月14日的富国国家安全主题、成立于5月8日的华宝兴业国策导向、成立于5月20日的富国改革动力、成立于6月4日的中欧永裕A/C、成立于5月21日的泓德优选成长和成立于6月3日的泰达宏利蓝筹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相对大盘动不动就单周超10%的跌幅,这8只偏股基金表现的极为抗跌。其中,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跌幅最大的为泰达宏利蓝筹价值,但也仅为-8.9%;跌幅最小的为华安媒体互联网,截至6月26日,其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为-2%。

显然,同样是在大跌的市场中,选择偏股型基金比自己买股票操作的市场风险要少很多。

“监管政策的加强如收紧‘两融’红线,只是牛市条件的弱化,改变不了本身运行的趋势。往后看,市场难免因一些扰动而出现波澜,只要未伤筋动骨破坏支柱,不动如山,坚持从产业演化的方向和改革的视角出发,选择相应的新成立的偏股基金等待超跌反弹或许是最好的策略。”深圳一家基金公司投资总监告诉《投资者报》。

老基金更倾向于寻找优质龙头

恐慌杀跌的市场气氛更加让老基金们对后市充满了分歧。而这分歧显然会在不久的将来,反映在各自的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上。

据《投资者报》统计,目前创业板的动态市盈率已经超过150倍,不少市场分析人士都指出创业板估值“泡沫化”。而嘉实策略增长基金经理丁杰人却认为,优质创业板龙头没有估值泡沫,传统行业的估值体系和他们是并列关系,不能互相适用,仅看估值高低不代表是价值投资。

W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26日,嘉实策略增长自2015年1月1日以来的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为87.34%,相比6月12日的142.99%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绝对缩水值为55.65%,在全市场具有完整可比数据的171家偏股基金公司的排名已由6月12日的第4名下跌到6月26日的第12名。

不过,排名的下滑,并未能动摇丁杰人对优质创业板龙头的看好。“高效的公司比如打败低效率传统行业,当市值很小的时候传统估价体系是否合理?类互联网企业的龙头公司自然流量估值法、远期利润折现法、PS等估值,甚至直接使用市值估值。”丁杰人分析说,现在第一轮大家都一起跌,第二轮股价就会分化,龙头成长股会上涨。

据Wind数据,嘉实策略增长一季度前十大重仓股为卫宁软件、乐视网、阳光电源、上海钢联、金证股份、中科金财、四维图新、江苏旷达、恒生电子和金螳螂。截至6月26日,除了金螳螂近10日跌幅为9.81%最小外,其余9只近10日跌幅均超过了25%,其中金证股份近10日跌幅为41.76%,下跌幅度最大。

“分红”成近期基金卖点

在恐慌杀跌的市场气氛下,许多投资者在一周之内跌完了近两个月的收益。这也加快了一些基金分红落袋为安的步伐。

据《投资者报》统计,在6月19日这一周主动偏股基金平均净值下挫9.82%。所以,对于投资者来说,仅仅是抗跌能力强还不行,能够赚到收益并及时落袋为安的基金才更受青睐。

《投资者报》依据Wind数据进行的统计显示,今年以来截至6月17日,从分红总额来看,偏股基金共分红275次,分红总额达420.86亿元。其中,从分红份额来看,华商盛世、兴全轻资和新华行业灵活配置基金每10份基金份额分别分红13.9元、10.64元、9.44元,位列今年以来偏股基金分红份额前三;从分红次数来看,新华优选分红、上投双息、交银荣祥保本等分红次数较多,其中新华优选今年以来已分红七次,累计分红超过0.54元/份。

第3篇: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范文

关键词:分析;宏观经济学;教学方法

宏观经济学课程是财经类本科院校开设的重要专业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经济学课程建立理论基础,使之能够掌握宏观经济学分析工具,用来认识和理解现实中的经济问题,尤其是中国宏观经济问题。本文根据教学实践,对宏观经济学教学方法进行探讨,以期对该课程的教学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路径。

一、把握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和思维趋向是该门学科的重要前提

宏观经济学的课程体系是较为清晰的,它遵循理论基础―理论―理论应用的分析顺序,包括一个总量(GDP)、三大模型(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IS-LM模型和AD-AS模型)和四大问题(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要把握课程体系架构的要点,可围绕国民收入是如何决定的这条主线,寻找每一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联和先后顺序,整个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

总供给和总需求是决定国民经济的两个主要力量,图1表明,短期国民收入的主要决定取决于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总需求曲线又取决于3个市场的变量,即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国际市场。曼昆认为在长期内,真实GDP的增长依赖于要素投入的供给增加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图1表明,国民收入的长期决定有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不同经济学家围绕需求与供给谁占主导地位就形成不同的宏观经济学流派。

实际上,按木桶理论的逻辑,需求和供给是同一木桶上的两块木板,它们对GDP的影响,完全遵守短边规则。总需求这块木板本身又是由若干小板组成的。具体地说,是由C、I、G和(X-M)组成的,即由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组成的,这几块小板也有个长短问题,例如,总需求的两个基本部分:消费和投资,相互关系密切,一板过短,则短线制约不可避免。一个国家的总产品供给能力受两个因素制约,一个是一国的资源禀赋,或称为资源环境条件,第二个因素是该国的资源产出率或要素生产率,即资源或要素投入量与有效产品的产出量之间的对比关系。由此可见,宏观经济学的思维模式将趋向从需求与供给两方面同时着手,只有实行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并重,才能实现供需的均衡。供给决定论与需求决定论在争论与对立中,最终必将走到合流与统一。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把握了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和思维趋向,以国民收入这条主线把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经济理论串起来,使其在以后的学习当中“既见到树木,又看见森林”,不至于迷失方向,使他们在把书读厚后,又会自然会把书读薄。

二、理解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联系和区别是该门学科的基础

学习宏观经济学,必须要回答两个问题,即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吗?它们的联系是什么?回答这

两个问题的关键性概念是生产可能性曲线和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经济学研究的起点,生产可能性曲线是用来说明和描述在资源的稀缺性情况下可能达到的最大产量组合曲线,它可以用来进行各种生产组合的选择。

假定用现有资源来生产黄油和大炮两种产品。如果全部用来生产黄油,可生产15万吨,如果全部用来生产大炮,可生产5万门;如果同时生产黄油和大炮两种产品,则可能有各种不同黄油和大炮两种产品的产量组合,将黄油和大炮两种产品的各种不同的产量组合描绘在坐标图上,便可得到生产可能性曲线,如图2所示。图2中的AB线即生产可能性曲线,或称生产可能性边界。

在AB线上任意选择C和D点进行比较,表示生产黄油和大炮两种产品的两种不同组合,到底应选择C点,还是D点,或者是AB线上的其他点,这就是微观经济学所研究的问题,“微观经济学是假定资源已经实现了充分利用,也即生产一定处于生产可能曲线上,来研究经济理性人如何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即选择AB线上哪一点进行生产,资源配置依靠看不见的手,即价格机制来完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微观经济学理论又称为价格理论”。

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点是社会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状态的点,而生产可能性之外的任何一点(如G点),则是现有资源和技术条件所达不到的。那么,曲线以内的任何一点(如H点)说明什么?它说明生产还有潜力,即还有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存在资源闲置。在此前提下,经济理性人会实现资源更高的利用程度,即经济理性人会使经济慢慢靠近充分就业状态,也就是H点如何移向AB线上的任一点。但是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由于存在市场失灵,在经济利益博弈过程中往往出现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矛盾和冲突,难以使经济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那么宏观经济学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如何进行帕累托改进,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自然发挥重要作用,从这种意义上说微观经济学构成了宏观经济学的基础。资源如何充分利用就成了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两者的具体比较如表1所示。

实际上,研究宏观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基础成为西方经济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现在几乎所有的西方经济学家都认识到,由于宏观经济产生于许多居民户和厂商的相互作用,所以要理解总量行为,就必须分析居民户、厂商与政府在劳动、商品与资本市场上的决策行为和相互作用,就必须坚持将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原理结合起来,实现两部分经济学的内在的合理的统一。正如斯蒂格利茨所说:“整个经济学界已经相信宏观的变化必须以微观经济学的原理为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拿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作比较,使学生理解两者的联系与区别,从而既复习了微观经济学又促进宏观经济学的学习。

三、构建宏观经济学与现实经济现象的联系是该门学科的实践桥梁

学习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目的就是为了分析和理解当今国家的经济现象,同时也只有与经济现象紧密联系才能更好地把握宏观经济理论。我们认识事物要从具体上升抽象,再从抽象回到具体,从而更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可以从国家当今财政或货币政策入手,分析我国为什么要采取如此的财政或货币政策,从而从具体的经济政策上升到宏观的经济理论,再用宏观经济理论来分析经济政策,使学生更能够把握宏观经济学的本质。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国家财政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这完全从宏观经济学理论找到根据。我国这几年尽管经济高速增长,但是生产能力普遍过剩、消费不足仍然是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从目前形势来看,生产能力全面过剩,这是“十一五”期间必须解决的问题。如果不能将生产能力问题在各个领域解决的话,国内则可能出现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一线天”的情形。解决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要将存量消化掉,这可以利用“四个存量需求”来实现,“四个存量需求”两个在投资方面,两个在消费方面。两个投资分别是外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和民间的投资,两个消费分别为城市消费和农村消费。前三个已经解决,唯一没有真正启动的是农村消费。我国有2/3的人口在农村,而它的消费水平却远远低于城市的消费水平。但是,农民收入低,缺乏购买力,培育不了市场,由此可见,要推进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民消费能力,才能有效地启动内需。对农村的积极的财政政策推动新农村建设,拉动农村消费和投资,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政府在基础设施上面的投入本身是一个投资需求,同时还会创造出很多的消费需求,农村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为0.74,如果农民收入每年增加300元,则农民人均消费每年能增加200多元,农民消费总水平年均能增加1500多亿元。由此可见,新农村建设必然会启动内需,从而拉动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这是宏观经济学中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现实样板。

上述说明,宏观经济理论必须与经济现实相结合,既可以增加宏观经济理论的说服力,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曼昆.经济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几个问题[J].农业经济导刊,2006(4).

第4篇: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范文

1宏观经济学的学科特点

1.1抽象理论与复杂模型并存

作为一门理论性极强的学科,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一样,都是采用抽象分析的方法,在一系列前提假设的基础上,将部分在现实中存在但不影响主要结论的因素去掉,构建了一个纯粹的理论分析框架。这种分析方法虽然利于宏观经济学整体架构的梳理,这对于虽然有微观经济学基础,但较少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来说,难度可想而知。此外,大多数的宏观经济学教材在内容编排上,都是利用数学推导和数学模型的方法进行验证和分析,这对数学基础差的学生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即便是数学基础好的学生,在大量的公式和计算面前也会降低学习的积极性,这些都给学生学习宏观经济学造成了明显的困惑。

1.2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紧密

通过宏观经济学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在熟悉宏观经济理论的研究方法和研究体系后,为后继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宏观经济学社会总量行为及其后果为分析对象,以需求和供给的均衡为分析框架,涉及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市场和国际市场,实现的主要目标有抑制通货膨胀,解决就业问题,稳定经济和促进经济增长等。其教学体系则是从短期的经济波动和政策、长期的经济增长理论出发,对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进行均衡分析,涉及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等(图1)。并以此为基础扩散开去,形成了以宏观经经济学为中心的、连接微观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金融学和国际贸易的广义的知识体系(图2)。可见,宏观经济学在众多学科类别中具有重要的甚至是核心的地位。

1.3强烈的实践意识和阶级意识

宏观经济学是对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的经验总结,这一结论性的知识体系直接产生于现实的经济生活,并对现实经济生活起到指导作用。从这个角度讲,宏观经济学和社会学科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同,强实践性是其一个主要的特征。此外,从意识形态的角度讲,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基础上的,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反应的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和价值标准。所以,宏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要结合本国国情,对其分析依据和主要结论要有选择性地借鉴和吸收,不可盲目的照搬甚至直接应用于我国的经济实践。

2宏观经济学的教学特征和思维模式

2.1宏观经济学的教学特征

微观经济学作为宏观经济学的基础,能对后者的学习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因为在学习完微观经济学后,学生会对经济学的假设前提产生初步的认识,而在学习完消费者和生产者行为以及福利经济学之后,对IS-LM模型和AS-AD模型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入。但是,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在核心理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解决的问题方面毕竟存在明显的不同(表1),所以,在宏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理解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异同,从多个角度进行对比和阐述,使学生了解微观经济学在宏观经济学学习中的基础作用,并且明确宏观经济学具有自身特殊的分析方法,激发起其学习宏观经济学的主动性。

2.2宏观经济学的思维模式

宏观经济学的各章节之间具有很强的逻辑关联,因此,学习过程应该循序渐进,在授课之初就应该将整个课程的思路和逻辑讲授清楚。此外,宏观经济学涉及到众多的经济变量,整体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各个经济变量逐渐放松的过程,只有认识到了这一点,才能有效把握宏观经济学各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使学习过程更加简单和有效。当然,在学习过程中,还要充分分辨和理解货币主义学派、理性预期学派、新剑桥学派等宏观经济学各流派的学术观点,把握这些派别之间的对立和关联,以此来加深学生对宏观经济学体系的全面理解,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构建多元化的经济学思维模式。

3宏观经济学多元化教学模式探索

3.1讨论式教学模式

讨论式教学是宏观经济学可以选取的主要模式之一,其目的在于通过讨论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写作、口头表达以及研究和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在该模式下,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的态度,组织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后进行小组讨论(学生主动学习是讨论式教学得以开展的关键),并将形成的观点与他人进行分享,并结合教师的讲评,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主导地位的确立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对教学过程的有效设计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敏感度,培养其创新思维、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具体的课程设计方面,讨论式教学需要有计划、有组织的过程安排,教师首先要确定讨论的主题,然后将学生分组后组织其通过图书馆、网络媒介等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形成各组自身的观点后,由小组成员代表或全体成员阐述观点,并由其他组的组员进行提问后产生辩论来形成思想碰撞,最后通过教师的点评和归纳,引导学生对现实经济数据和现实宏观经济危机进行理性的反思,提高其批判性的思维能力。

3.2研究式教学模式

研究式教学模式是根据宏观经济学的学科特点,将现有的教学资源和环境加以有效的利用,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双重主体作用,以科学研究的模式实现教学目标。具体的操作步骤为:首先要建立科学研究的教学团队,以教师的科研工作促进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其次,整个教学过程要从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数据、资料出发,引导学生掌握经济问题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并为其观察问题、改变错误认识提供及时和必要的帮助。唯有如此,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3.3仿真式教学模式

宏观经济学的仿真式教学模式采用实验验证的方法,以真实的经济环境和经济人行为特征为基础,将经济系统以程序模型的形式呈现,并通过计算机中辅助计算,生成相应的经济结论。它以计算机为数据计算和生成媒介,通过教师或学生建立的复杂的、虚拟的经济系统,来分析经济主体的各项活动,这种仿真的教学模式突破了宏观经济学传统研究方法难以进行重复实验的约束,方便了教学和科研的顺利进行。将仿真式教学模式应用于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实践的基本步骤是:首先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与学生共同进行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将相关的宏观经济理论转化为数学模型,然后选择合适的经济仿真软件将模型转化为经济实验模块,并对模块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其满足实验的各项指标,最后将调整后的模块加入到教学内容当中,使其对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补充,提升教学效果。仿真的前两个步骤可以由教师独自完成,也可让部分学习兴趣浓厚、实践能力强、分析问题独到、数学基础好的学生参与其中,最后一个步骤可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期间教师要对实验模型和仿真过程进行必要的解释和演示,让学生对模型的深层次问题进行深入了解,并通过亲自尝试获得对模型及其运行结果的直观认识。当然,学生自己的动手实践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可以在学生能够熟练操控实验模块后,安排其进行相应的练习,比如,通过观察和讨论,对模型的结构以及其中的各个参数进行修改,对仿真结果存在的差异进行修正等。与其他教学模式相比,宏观经济学的仿真教学模式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不但教学内容具体,大大节约了板书和幻灯片的制作时间,还扩大了信息的范围,学生通过参与获得了更多的主观感受等。

第5篇: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范文

长期受到国际关系研究者关注的现象称为“均势”,在无政府状态下与市场进行类比是均势得以成立的基本假定。通过沃尔兹的研究,我们发现,构建一种没有政府状态下的秩序构造要建立在充分考虑有关微观经济学原理的基础上。这和市场经济是非常接近的,国际政治系统在根本上是自发形成的,也是个人主义的。与国际结构一样,市场的建立与维护也根源于每个单元所遵守的自助原理。所以,每个单元的存在或消亡都取决于自己。这种理论利用无形的手来调配市场资源,把国际政治构造比作了自由竞争的市场,以达到整体均衡的目标。沃尔兹的理论假设有一条大概是这样的:只要系统的成分是相似的,那么各种领域当中都可以使用构造的含义。经过改正之后的某一特定领域的理论,同样可以适用在类似的领域中。

二、宏观经济学的适用价值

目前,西方学者已经达成共识: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可以综合在一起,两者只是通过不同的角度来论述同一种事物,并不是有分明的界限。宏观经济学在很大程度上否定了市场能够自动达到均衡的假设,这样,一些有关宏观经济学的原理就给均势理论带来了不小的冲击,由于国际政治关系中理论机构与单元件的互动缺乏,导致无法完全否定宏观经济学的存在,但对宏观经济学理论还是有一部分的否定。在微观经济学中,由看不见的手协调而实现的自动均衡的原理,单纯强调逻辑推导,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市场实际。这个理论亚当•斯密在他的著作中已经进行了出色的论证,这是一个很好的研究起点,但绝对不是终点。在之后的微观经济学中,亚当•斯密也证明了这个假设。竞争关系下的平衡需要具备的条件有很多,所以一些利己的市场主体行为,即使完全竞争也无法实现最好的均衡状态。还有一些学者的观点是国家也是可以理性行动的个体,所以国家的自助行为也同样可能造成平衡而无法确立。价格战会使得每个消费者得到最大的满足,由于这种情况,自由放任国家不干预经济生活应该是最好的政策。但沃尔兹并不承认这个观点,他认为外力的共同作用造成了均势没有确立的原因。这一观点受到的冲击还来自宏观经济学给自动成立均衡带来的挑战。假设一般情况下,均衡的成立需要许多条件,那么沃尔兹没有看到的论点就可以被肯定,就可以将平衡的破坏与维护统一到一个层面上来。这样的研究方式对于已经被建立起来的结构现实主义层面的均势理论构成了挑战和补充。例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于喜好,购买一些自己并不需要的促销产品,这种不理智的行为就为市场经济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所以市场微观主体的大部分决定都是有一定的情感倾向的,并没有加入理性的思考,这种情况同样存在于国际政治生活中,国家进行调控对为关系经济学中的均衡是自动生成的进行了一定的批判,每个国家在作出重大决定时,都要把自身的利益放在首位,要考虑到自身的收入以及需求。

三、结构现实主义均势理论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当前的国际关系中,每个国家都是独立的,这些独立的个体间又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国际政治秩序想要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就要求每个国家都能够理性地掌握自己的行为,但这种结构并不能够长期存在。以上表明,市场中的平衡状态主要是依靠没有瑕疵的理性而达成的,但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状态根本无法实现,虽然沃尔兹发现的理论并没有建立在每个国家理性的基础上,但是这个论点确是理性活动的基础,是达到市场平衡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有力的干预,市场就很难实现均衡。在个体与群体有严格的冲突时,这种理性的成立就会有严格的约束条件。由此可见,沃尔兹对均衡达成条件的认识,并不能彻底排除宏观经济学。所以,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并没有完全分隔开,宏观分析的方法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对于宏观经济学要就事论事,要建立均衡的形态,就需要有完全的理性。不得不承认,这样的理论为均势理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角度,并使其吸引力增强。所以我们必须承认的是:沃尔兹提出的理论拓展了理论的视野,具有不能完全证明的部分,对宏观经济学的适用也应当区分条件和场合,而不能将其一概排除。

四、结语

第6篇: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范文

主流观点指出,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实质即通过外贸活动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其形式是通过实物形态及价值形态的转换,使国内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同世界市场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但也有的观点认为,在外向型经济日趋发展的条件下,应注重开拓新的国际分工和交换的利益源泉,扩展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内涵。

二、我国外贸经济效益衡量指标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评价指标是从结果角度对已发生事件的评价,其合理性是对以往经济行为真实有效评价的关键。同时评价指标不仅是对已发生经济行为的结果的衡量和评价,更是对未发生经济行为的引导。

对外贸易经济效益作为客观存在,要求得到评价和衡量。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分两类:一类是对外贸易社会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一类是对外贸易企业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对于对外贸易社会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包括:进出口贸易总额、平均换汇成本、资金利润率、进出口贸易税利、贸易条件等;进出口贸易总额是对外贸易的直观总体表现,反映了我国对外贸易活动的规模,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和外贸计划的完成情况。以此为基础构筑的外贸社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在我国外贸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度量、评价和引导作用,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外贸的快速发展,如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一个贸易大国。2004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超过11000亿美元,提前6年实现突破10000亿美元的规划目标,其中顺差超过300亿美元。2005年我国对外贸易仍然保持着迅猛的发展速度,贸易总额14221.2亿美元,贸易顺差高达1010.8亿美元。我国对外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也由2003年的第4位升至2004年的第3位,并在2005年继续保持了这一位次。但由于受“出口创汇”思想的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中也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过分强调贸易总量和贸易顺差

由于对外贸易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充足的外汇储备是发展对外贸易的必要条件,因此在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别强调贸易额顺差、出口增长速度等指标。为了完成出口任务,不少企业以牺牲利润的代价,低价竞销,提高市场占有率和销售额,在纺织品、服装等劳动密集行业,出口量增价减、丰产不丰收的情况比比皆是。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是媒体大肆宣传对外贸易高速增长,外汇储备增加,外贸形势大好,另一方面,更多的国内资源廉价地流向了国外,企业利润更少。

(二)评价指标过于笼统

单独评价进出口贸易总额,中国毫无疑问是一个贸易大国,但从贸易结构这一重要指标来看,中国距离世界贸易强国的地位还有一定的距离。在2004年中国1.1万多亿美元的总贸易额中,加工贸易就占了6000多亿美元,而外来加工的出口贸易占全部出口额的58%。即便是一般贸易中的份额,也有相当部分为外资企业所创造。如天津2004年的314家外资企业出口总量为99.4亿美元,占天津出口总量的99.1%。而103家内资出口企业总计出口234万美元,占有量不到0.2%,这种外商主导出口的情况在我国各大城市普遍存在。因此,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乔治-吉尔博伊认为:“中国的高科技和工业产品的出口是由外国公司而不是中国企业在主导。中国企业严重依赖从美国和其他工业发达国家进口的设计、关键性元件以及生产设备等,几乎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去吸收消化和推广它们进口的技术,从而使得中国企业不可能迅速成为全球工业中的有力竞争者。”

(三)忽视了对外贸易社会经济效益的评价

现有的外贸指标评价体系对社会经济效益评价的缺失,使得一些出口行业在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忽视了社会经济效益。例如,陶瓷生产过程中对环境污染是十分严重的,目前许多欧美国家都在逐渐减少陶瓷的生产。而在中国,众多陶瓷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竞相压价,以牺牲环境资源的代价来取得微薄利润。中国的劳动力价格比美国、日本低二十倍,比泰国要低一倍,甚至比人均GDP低于我们的印度都低。沿海地区很多地方的财政税收每年增幅30%以上,而从事外贸出口的大量民工工资近十年却没有多大变化。这种不正常的状态说明我们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衡量指标存在较严重的问题。

三、我国外贸经济效益衡量指标存在问题的原因及修正原则

(一)我国外贸经济效益衡量指标存在问题的原因

1.重商主义的深远影响

虽然的国际价值论和比较优势理论一直为我国参与国际分工、进行对外贸易的基础理论和指导思想,但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外汇紧缺局面使重商主义对我国外贸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新形式下的“重商主义”,即“提倡节约,重储蓄,轻消费,扩大出口,减少进口,赚取更多的外汇”的观念成为多年来我国发展外贸的主要驱动力。

20世纪80年代,我国外贸收支绝大多数年份是贸易逆差,外汇短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创汇,我国采取了诸如出口退税等一系列促进出口的政策,外汇储备也由此快速增加。在当时特定的背景下,突出贸易额、顺差、出口增长率等指标有其现实意义。但是,对这些指标的侧重并未随着世界经济和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实际情况而发展变化。政策性的出口鼓励使外贸企业盲目地追求出口数量和出口贸易额的增长,大大忽视了社会效益。在外汇储备超过7000亿美元、即将成为全球最大外汇储备国的今天,过分强调创汇额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

2.发展对外贸易的经验仍然欠缺

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十分重视对外贸易及其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但是,我国改革开放时间较短,市场体系与市场机制仍有待完善,与有丰富对外贸易经验的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迅猛发展,但是关于对外贸易方面的各项政策及评价标准并不完善,甚至存在诸多缺陷,其发展和完善也远不及对外贸易的发展速度。尤其缺乏对不同性质企业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区分以及对进出口商品结构的整体评价。

3.市场经济体制有待完善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对外贸易活动的调控主要采取直接调控方法。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我国外贸宏观调控体系开始从以直接调控为主向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的间接调控体系转变。虽然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在逐步发展和完善,但现行的宏观调控体系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不能适应外贸发展的需要。市场经济条件下,因为指令性计划被取消,所以在对外贸易发展的过程中统计是很重要的。但是,目前我国的统计思想比较淡薄,统计制度不甚严格,统计技术不高,统计指标不全面。再者,指令性计划尽管名义上被取消,但类似进出口指标的变相指令性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因此,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制定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体系并未随经济体制的转变而有实质性的改进,这已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我国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对外贸企业也无法进行正确的引导。

(二)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评价的基本原则

1.实事求是,科学评价

外贸经济效益评价既是决定贸易机会取舍的重要前提,也是指导外贸活动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评价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科学评价的原则。首先,评价所采用的数据必须真实、准确、合理。外贸经济效益评价的基础是对外贸易活动中所涉及到的相关数据。数据选择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评价本身的科学性;数据不真实、不清楚,也会导致评价结果失真,继而导致贸易决策失误。其次,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应力求科学、合理。根据对外贸易本身的特点,外贸经济效益的评价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应采用有别于国内其他经济活动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而且应具有可测性和可比性,定性指标也应有一定的量化手段与之相对应。这些指标不能过于复杂,计算所需数据也应比较容易获得和基本可靠。在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评价中,科学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应体现如下特征:

(1)能准确全面地反映对外贸易的综合经济效益;

(2)体现经济效益变动的连续性与可比性,沟通效益变动的轨迹;

(3)简便易行,方便操作。

2.贸易前的评价与贸易后的评价相结合

从外贸经济效益评价的作用来看,贸易前的评价与贸易后的评价应有不同。贸易前的经济效益评价其实是一种效益预测,评价的目的在于决定贸易机会的取舍,选择确定合适的贸易对象与贸易条件;贸易后的经济效益评价则是对贸易效果的总结,把评价结论反馈到今后的决策中去,推进决策优化。对外贸易经济效益与贸易决策之间的关系,可以表述为下面的基本程式,即:贸易前的评价贸易决策贸易后的评价贸易决策优化。对一项贸易决策而言,既要依据上一项贸易效益评价的结论反馈,同时也要依据本项贸易的经济效益预测。坚持贸易前的经济效益评价与贸易后的经济效益评价相结合,不仅能客观地检测决策的科学化程度,也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化。贸易前的经济效益评价(预测)结果与贸易后的经济效益评价结果之间的差异,是反映贸易决策水准的一个重要指标。

第7篇: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范文

(一)宏观经济学中概念抽象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国家整体经济的运作情况,宏观经济学的鼻祖凯恩斯认为宏观经济不是微观经济的简单加总,研究宏观经济要从宏观经济总量出发研究,这也就产生立一系列宏观经济的概念和指标。宏观经济的概念和指标比较抽象,多数学生感觉看不见、摸不着,容易造成误解和困惑。

(二)教学内容体系难懂

宏观经济理论是一门有争议的理论经济学,流派颇多,每一个流派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我国流行的本科教材多以西方萨米尔森等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者主编的经济学教材为依据。为了体现宏观经济学教学的完整性,我国教材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基础上,吸收西方其他宏观经济流派的理论内容,希望能够把西方其他宏观经济流派的理论融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形成一套能够全面反映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教科书。但是这也增加了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难度。宏观经济学体系庞杂,争论颇多,虽然在本科生教学中教师主要讲解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但是为了让学生全面了解宏观经济学,还是会涉及到众多经济学派,由于学派之间的学术排斥和对立,造成学生的疑惑与费解。

(三)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

学生学习宏观经济学主动性较差,主要因为:(1)认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国家宏观经济问题,与自己以后的工作和学习相关性不强,学好宏观经济学对就业和生活关系不大,学习积极性不高。(2)在学习宏观经济学的过程中,由于没有深入理解宏观经济理论,认为该学科对以后其他专业课的学习基础作用不大,认为应付考试过关即可,故没有下一番苦工奠定一个良好经济学理论基础的决心,学习过程草草了事。(3)由于宏观经济学理论概念抽象、体系庞杂、争论颇多,学生对宏观经济理论理解混乱,更无法运用宏观经济理论来分析现实经济问题,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4)本科生宏观经济学一般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很多学生思维方法和学习习惯还停留在中学时代的上,不会自我学习。学习方法单一,仅限于课堂上听教师讲解。因为上述原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为学习不努力,课前不预习,上课不思考,课后不复习和进一步阅读相关书籍,被动地接收老师传授的知识。

二、教学改革的方向和对策

1.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较好的掌握知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对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起到决定性作用。

所以,教师在教授宏观经济学时,第一堂课应该把学好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作用介绍给同学,以提高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首先,宏观经济学是对一个国家宏观经济的理论分析,它提供了人们了解、研究和分析宏观经济的基础工具,学好宏观经济学为以后学习财政理论、货币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金融等理论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学生们宏观经济学基础没有打好,以后在学习涉及宏观经济的许多理论时会出现对这些理论认识不清、理解不了、难以进行更深入地学习和研究的情况。所以一定要让学生们认识到宏观经济的理论基础地位和作用。其次,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宏观经济问题,仿佛对一般个人的经济生活现实指导意义不大,学生们意识不到学习宏观经济理论对他们显示经济生活的指导作用,所以学习积极性不高;同时宏观经济理论较为抽象,学生们对宏观经济理论理解不到位,更谈不上应用宏观经济理论分析现实经济,所以学习兴趣不浓。要想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应该把宏观经济理论的应用简要介绍给学生。告诉学生们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宏观经济范围内,一个国家宏观经济和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宏观经济是繁荣期还是衰退期将大大影响着学生就业情况,一个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将影响每一个家庭的收入增长速度,物价水平高低影响着每一个居民的生活等等。如果学生们能够运用自己学习到的宏观经济理论分析现实经济,对学生们的毕业后的就业、买房、结婚和理财等一系列经济生活问题有重大的指导意义。通过介绍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作用价值让学生们了解宏观经济学,提高学生们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2.宏观经济的概念和指标比较抽象,教师在开始讲授宏观经济学时应该把为什么宏观经济理论要应用这些抽象的概念和抽象概念表达的具体经济现实介绍给学生。

要介绍给学生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国家整体经济的运作情况,宏观经济学的鼻祖凯恩斯认为宏观经济不是微观经济的简单加总,研究宏观经济要从宏观经济总量出发研究,但是宏观经济总量是无法直接在现实经济中观察到的,这就要求定义一些宏观经济总量的概念和指标,并通过宏观经济统计来求得这些指标,用以反映宏观经济总量。宏观经济学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讲授的正是宏观经济理论中与产出水平有关的宏观概念和指标,但本人在教学过程中认为这一章仅仅讲授与产出水平有关的国民收入核算概念和指标是不够的。本章的目的是为学生在接下来的理论学习中提供一个宏观经济概念基础,应该把宏观经济中的其他概念和指标也放到这一章讲授。教材如此安排是因为秉承了国外凯恩斯主义学者编写教材的习惯,因为凯恩斯和早期凯恩斯主义学者在研究宏观经济时只讨论产出问题,不讨论物价等问题。他们的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和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理论只研究一个国家产出和国民收入如何决定,故没有讨论物价等问题,给出国民收入核算理论概念即可,没必要给出与物价水平等宏观总量有关的概念。但是,我们现在讲授的宏观经济学包括讨论物价水平和失业等问题,应该在讲授宏观理论之前,把这些概念都介绍该学生,并且这样也有利于介绍清楚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具体做法如下:首先介绍给学生微观经济学主要讨论的是价格和产量问题,宏观经济学同样也讨论产量和价格问题。但是微观经济学讨论的是某一具体产品的价格和产量,价格和产量在市场中可以直接观察到,但宏观经济讨论的是总产量,它在现实经济中无法直接观测到,一个国家的总产量反映的是该国一定时生产产品的总和,但是由于产品各不相同不能简单地在数量上加总,例如不能一个鸡蛋加一斤猪肉,这样就要求创造一个概念来反应一个国家的总产量,经济学家们认为一个国家产出的产品虽然在数量上无法加总,但是可以在价值上加总,于是提出了国内生产总值等国民收入核算概念。在宏观经济理论中价格也是一个问题,微观经济学中价格反映的是某一个产品的价格,可以在经济中直接观测到,但宏观经济讨论价格是所有产品的价格,这就要求创造一系列反应价格水平的概念和指标,于是有了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和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和GDP折算指数等概念和指标。与失业有关的概念也应该在这一章介绍,并且应该介绍失业和国内生产总值是相联系的,因为一个国家在资本和技术短期内一定的情况下,国内生产总值主要有就业来决定,失业率高则国内生产总值小,失业率低则国内生产总值大。如果处于充分就业水平,则该国国内生产总值也就处于潜在国内生产总值水平,同时一个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处于潜在国内生产总值水平,该国也就处于充分就业水平。那么研究国民收入的决定也就等于研究失业问题,即如果该国经济决定的国民收入小于潜在国内生产总值水平,该国必然存在失业问题,解决国民收入向潜在国内生产总值水平收敛的经济政策也同样解决失业。

3.宏观经济教学内容体系繁杂,学生学习起来晦涩难懂,其原因在于宏观经济学教材中涉及的内容不是出自一个理论体系。

宏观经理学流派颇多,各自有各自的理论体系。本人认为教师在讲授宏观经济学理论内容时应该按照个宏观经济流派的各个体系来分开讲解。

三、结语

第8篇: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范文

 

第一,邮电经济效益体现了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其实质在于侦用价值,即优质高效的通信服务。邮电为社会提供的优质高效的通信服务愈多,邮电经济效益也愈大。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现阶段的邮电经济,仍带有商品经济的性质。因此利用价值形式来反映劳动占有和消耗所取得的经济利益,仍然是必要的。为了计算比较和考核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企业取得的经济利益,并促使它们为国家和本身提供更多的积累,也必须利用价值的形式。前一方面指的通信效能。后一方面指的利润。所以,在讲求和提高邮电经济效益时,我们既不能只看完成通信任务的多少而对利润的取得在所不计;更不能只看取得利润的多少。

 

而不考虑满足社会需要成果的大小。我认为,目前把通信效能与经济效益并列,作为两个中心提出来的用意是好的,但提法上是值得商榷的。因为经济效益本身就包含了通信效能在内。而且把“经济效益”与“经济利益”不加区分地等同起来,实际上是把经济效益单纯看作利润或经济任务。这种提法是值得商榷的。

 

第二,关于经济利益的取得,并不是在一切情况下都是越多越好。在上述概念中,之所以要在“取得尽可能多的经济利益”之前加上“应有的”三个字,寓有两层含义:其一,既然在通信生产中占用和耗费了劳动,就理所当然地要取得经济利益;其二,不论是邮电企业或是整个邮电部门,所取得的经济利益,都必须是符合社会利益要求的。凡是与社会利益相抵触,或者损害社会利益的均属“非份所得”,都不是应有的经济利益。明确这一点楚非常重要的,它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讲求邮电经济效益的指导思想。

 

社会主义邮电通信生产的目的,是满足社会的通信需要。因此评价邮电经济效益,应以邮电通信生产的目的为前提。在此前提下,正确处理邮电通信生产和建设中微观经济效益与宏观经济效益的关系,是衡量邮电经济效益的基本准则,这是因为:

 

1.认为,任何产品的应否生产,取决于它的效用能否补偿劳动消耗;在劳动消耗相等的条件下,以效用的大小作为某种产品是否应该生产的决定性因素。这是研究劳动消耗与效用关系的出发点。这里,劳动耗费指的是社会必要的劳动消耗。它一方面意味着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另一方面是指社会总劳动中按一定比例用来生产社会所需要的某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所以衡量一切物质生产(包括通信生产)的经济效益,不仅要考虑微观经济效益,而且要考虑宏观经济效益。

 

2.宏观经济效益是指国民经济全局的长远的经济效益,也就是全社会的经济效益。而一个部门或企业的经济效益,则是微观经济效益。宏观经济效益是微观经济效益依附的主体,微观经济效益则是宏观经济效益的基础。这两者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但在实际上也会发生矛盾。在某种情况下,对微观经济效益有利的事,却妨碍宏观效益的提高,所以衡量经济效益就要既看微观经济效益,又看宏观经济效益。

 

3-邮电业是特殊的产业部门,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结构,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担负的职能具有服务性。而且邮电通信的产品,又是具有缩短空间,节省时间,加速社会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作用的有益效用。邮电业的这种性质和生产特点,决定了重视宏观经济效益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从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出发来看邮电建设,虽然邮电建设要花较大的投资,何它的效益却不足邮电部门提供的积累所能确切地完全地表示出来的,而必须计及国民经济整体取得的利益。从邮电通信生产本身来看,尽管邮电通信产品在社会总产品中所占比重不大,但邮电通位生产所形成的效用,可以积极影响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影响社会生产力的组织和布局,以及广大人民生活的改善。所以,邮电通信生产对社会带来的好处,会大大超过其完成通信任务本身的效用,这是远非邮电业务收入所可表示的。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的上述关系,也可以从邮电建设相生产实践中得到反映和证明。

 

举例来说,长期以来,于忽视邮电发展,造成通信严重落后,十分紧张,已经拖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后腿。由于邮电部门过去在基本建设中不重视宏观经济效益,缺乏全面规划,致便30年中国家对邮电的投资70亿元,仅形成50亿左右的固定资产,浪费和损失很大。在通信生产中的例子就更为显著。比如邮电部门开办了国际快递业务,中国银行通过利用快邮在不到一年时间内即得利息24万美元,为邮电企业所得资金收入的60多倍。反之营口邮电局延误加急电报一份,就使该地食品公司蒙受空放29辆汽车虚耗9,000元运费的损失。可见通信质量髙低对社会经济效益高低的影响之大。因此我认为提出衡量邮电经济的基本准则,明确以邮电通信生产目的为前提,从宏观经济效益出发,讲求微观经济效益。在两者发生矛盾时,微观经济效益必须服从宏观经济效益的要求。

 

邮电经济效益与通信质量的关系,是既矛盾的又统一的关系。要提高经济效益,就须节约开支,降低费用。这在一定条件下,与提高通信质量,需要革新技术、增加人员设备,从而引起费用的增加,足有笤矛盾的。但是由于邮电通信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能起到先行作用和促进作邮电业务量的增长,反映了社会对通信需要的增长。在这种情况下,提高通信质量不仅可以改善服务,而且可促进社会需要量的増长,增加业务收入,因而它们又是统一的。

 

还应看到,邮电通信质量是确立人民邮电信誉的基础。如果说通信质量是邮电通信的命脉,那末邮电信誉可说是邮电通信发展的根本。目前出现的只重产值不重质量的倾向,实质上是为求眼前利益而损害长远利益,是因小失大,用这样办法取得经济利益是不能持久的。

 

为了把经济效益与通信质量很好地统一起来,我认为,除了在邮电部门中普遍地深入进行重视经济效益和质量第一的思想教育外,有必要结合整顿企业工作采取下列措施,来克服目前只重产值不重质量的倾向:

 

1.实事求是地核定服务水平,层层下达到各级企业,作为全体干部和工人的努力工作目标,并公布于众,接受公众的监督,吸引公众来评议邮电服务质量的好坏。

 

2.定期调整现有质量指标达到的水平,去掉目前质量水平中的“水份”,变假质量为真质量,并扎扎实实地加强原始记录和质量统计分析等工作,为认真考核质量打好基础,也为推行经济核算制创造条件。

第9篇: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范文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框架;比较教学;案例教学;数学;方法论

西方经济学课程(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门课程)是目前我国高校财经类、管理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理论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其他应用经济学科的基础课程。该课程具有理论性强、学派林立、内容抽象、偏重数学推理等特点,学生学习起来遇到的困难相对较大,对老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文章拟就笔者在这些年教学中的体验,对西方经济学教学中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改进进行探讨。

一、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框架与核心思想

在讲授每门课程的初期,应该从整体上将该课程的理论体系框架和核心思想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把握主线和方向,不至于迷失在一个个的具体原理和图表之中。本文将简要地对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框架与核心思想进行探讨。

微观经济学是通过对个体经济单位的研究来说明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作用的。如图1所示,微观经济学以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为出发点,通过效用论研究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行为,由此推导出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进而推导出市场需求曲线。生产论、成本论和市场论主要研究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由此推导出单个生产者的供给曲线,进而得到市场的供给曲线。结合市场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就可以决定市场的均衡价格,并进一步理解在所有的个体经济单位追求各自经济利益的过程中,一个经济社会如何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实现经济资源的配置,进而结合具体的市场形式(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垄断市场)分析每一类市场的价格、产量的决定及其资源配置的效果。至此,便完成了对图1上半部分所涉及的关于产品市场的研究。从图1的下半部分来看,市场论进而将考察的范围从产品市场扩展至生产要素市场。从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出发,推导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从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角度出发,推导生产要素的供给曲线。据此,进一步说明生产要素市场均衡价格的决定及其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

在以上讨论了单个市场均衡价格决定及其作用后(局部均衡的研究),又从一般均衡的角度讨论了所有市场均衡价格的决定问题,证明了在完全竞争经济中,存在着一组价格(P1,P2,…,Pn),使得经济中所有的n个市场同时实现均衡。这样,微观经济学便完成了对其核心思想即“看不见的手”原理的证明,也就是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经济能够实现有效率的资源配置。在以上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微观经济学又进入了规范研究部分,即福利经济学的内容,证明完全竞争的一般均衡就是帕累托最优状态,进一步肯定了完全竞争市场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在讨论了市场机制的作用后,微观经济学也承认市场在某种特定情形下(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不完全信息)也可能失效即存在市场失灵问题,并针对市场失灵探讨了相应的微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框架如图2所示,它遵循理论基础-理论-理论应用的分析顺序,围绕着国民收入如何决定这条主线,包括一个总量(GDP),两大主题(短期经济波动和长期经济增长),三大模型(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IS-LM模型和AS-AD模型),四大问题(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其中又将四大市场(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国际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和两大政策(货币与财政政策)的分析串联起来,构成一个较为清晰和严密的逻辑体系。

总供给和总需求是决定国民经济的两个主要力量,如图2所示,短期国民收入的决定取决于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总需求曲线又取决于三个市场的变量,即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国际市场。总供给曲线则是把总量生产函数与劳动力市场联系起来加以分析的。而需求冲击与供给冲击都可能导致短期的经济波动。在长期中,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一国真实GDP的增长取决于生产要素的积累和生产技术的进步,探讨储蓄、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这些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国民收入的长期决定则包含有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不同经济学家在不同的价格行为的假定前提下(价格是粘性的还是自由伸缩的),围绕需求与供给谁占主导地位就形成了不同的宏观经济学流派,也就形成主张自由经营还是国家干预以及如何干预等不同的政策取向。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要注重比较分析不同理论学派在基本假定、思想渊源、政策主张等方面的差异及其相互融合的趋向。

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要把两门课程的理论体系框架与核心思想反复给学生讲清楚,在教学中途还可以反复提示,让学生知道每一节课所讲的理论知识在学科体系中所占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加深对每一具体知识点的理解,将全局与局部的学习很好地结合起来。

二、通过学科之间及同一学科内不同理论部分之间的比较教学来增强教学效果

比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认识对象放在一起对照比较,从而确认认识对象属性的同异、地位的主次、作用的大小、性能的优劣、问题的难易或认识的正误深浅,以达到辨识、了解和把握认识对象之目的的一种方法。它可以引导学生把彼此相联系的知识加以对照,从相似中找差异,差异中找共性,从而找出其规律性和本质特征。

(一)通过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比较来增强经济学教学效果

一般高校在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就开设政治经济学,接着在第二学期和大学二年级第一学期分别开设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西方经济学的时候,要适时与政治经济学对比,理顺两门课程的关系,分析两门课程在价值理论、收入分配理论、价格决定理论、资源配置的效率标准、经济危机理论等方面的差异,在比较中同时增强学生对两门课程理论体系与核心思想的理解深度。例如,要给学生指出,政治经济学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认为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活劳动,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而西方经济学是以要素价值论为基础的,从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入手,分析了生产要素的需求,并根据消费者效用的最大化理论研究了要素供给,是用效用和稀缺性来说明商品的价值的。在此基础上,两大经济学体系都各自形成自己独特的基本范畴,如工资、利润、利息、地租等,这些范畴所反映的经济关系都各不相同。政治经济学将其看作是剩余价值的分割形式,而西方经济学则将它们看作是要素报酬的形式。又如,在价格决定理论上,政治经济学是以价值说明价格,将其界定为价值的货币表现,而西方经济学则是供求决定论,即商品的供求关系决定其价格。在政治经济学中,资源配置的效率标准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节约,而西方经济学则强调帕累托最优,即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一个人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政治经济学将经济危机看作资本主义的特有产物,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无法解决经济危机问题,并必将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而西方经济学则从未将经济周期视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特有产物,认为经济周期是分工、专业化、市场化不断发展的结果。

当然,在对两门课程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我们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两门课程都有鲜明的阶级性,代表了截然对立的两个阶级的利益。阶级属性使得两门课程在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上存在根本的差异。因此,我们应该采取辩证的态度,对西方经济学进行科学分析,分清哪些是属于具有阶级性的意识形态成分,哪些是研究市场经济运行共性规律的合理成分,做到有批判地吸收。过去对西方经济学简单否定、批判的态度,现在对其盲目推崇、全盘接受的态度,二者都是不可取的。

(二)通过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及学科内部不同理论部分的比较来增强教学效果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与区别,在学科内部不同理论部分之间也同样如此,许多外形相似实质相异的原理和模型极易混淆,不同经济学流派的理论思想与政策主张存在争论,需要在教学中适时分辨,在比较教学中帮助学生深化理解。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在研究对象、讨论的主题、研究方法等方面的不同应该是在讲宏观经济学的第一堂课时就要给学生讲清楚的,上述关于两门课程的理论体系框架与核心思想已经讲的很清楚,不再赘述。例如,微观经济学的供求模型与宏观经济学的AS-AD模型在图形上很相似,都是在供求平衡时确定最佳的产量和价格水平,但在内涵上却有很大差别:微观部分所讲的需求与供给是从经济的微观层次针对某一商品而言的,宏观部分的总需求与总供给是从经济的宏观层次针对整个经济而言的;两个模型中坐标轴上的变量内涵不同,微观部分的供求模型中的价格与产量是指某一商品的价格与产量,宏观层次的AS-AD模型中的价格与产量是指整个经济的一般价格水平和总产量。在教学时,应给学生把这些区别交待清楚。

还有更多的是要经常进行同一课程内部不同理论部分的比较。例如,在学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与IS-LM模型的时候,要在比较教学中将两大模型的联系与区别讲清楚。告诉学生,这两大模型都是在短期价格既定(水平的总供给曲线)的前提下用总需求分析方法探讨国民收入的决定,都是凯恩斯总需求理论的核心内容,而且IS曲线还是用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收入-支出模型)推导出来的。不同之处在于,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暂时不考虑货币市场和利率,投资是外生变量,只考虑产品市场均衡时国民收入的决定。而IS-LM模型将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联系起来分析两个市场的同时均衡,将利率引入而投资取决于利率,这时自主性支出的乘数效应比只考虑产品市场时下降,两个市场在相互作用中同时实现均衡。而且,IS-LM模型还是分析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与作用效果的基本分析工具。在讲完凯恩斯理论体系后,可以上一堂总结课,将凯恩斯理论的基本框架用图表和数学模型分别加以概括,并将其与古典宏观经济理论进行综合比较,指出古典理论假设价格是自由伸缩的,认为国民经济由供给决定及货币中性,主张自由经营,而凯恩斯理论假设价格是刚性(粘性)的,认为国民经济由需求决定及货币非中性,主张政府实施总需求管理政策以稳定经济。

三、大量运用案例教学法来活跃课堂气氛并增强学生的经济分析和应用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将学生带入典型案例的特定事件中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正确的管理理念、工作作风、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教学方式。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在市场经济发展的长期实践中概括出来的,其内容本身具有极强的社会实践性和应用性,是学以致用之学。在教学中,通过大量的经济实例来与课本的原理相对应,既可以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又可以增强学生运用基本原理解释和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师生交流,是一种学习西方经济学的重要方法。

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针对各种案例的不同特点可以实施不同的案例教学方式。有一些小型的经济学案例与某一具体的原理或知识点相对应,可以将其穿插在理论讲解中进行分析。例如,在讲授税收分担原理的时候,可以举我国对二手房交易征收5.5%营业税的例子进行分析;在介绍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之后,马上可以给学生讲“吃包子”的故事;讲纳什均衡与囚徒困境的时候,可以举我国地方保护主义与地区封锁的例子;讲GDP核算时可以举男主人与女保姆的故事;讲费雪方程式时可以举我国近年出现的银行存款负利率的事实;讲扩张性财政政策可以以当前的4万亿政府投资计划为例;讲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时可以分析我国近年来国际收支双顺差带来的人民币升值压力以及央行在2007、2008年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控制经济过热和“流动性泛滥”时的政策失效,等等。当然,在经济学的发展史上,有一些经典的经济学案例或故事是必须要讲给学生听的,讲科斯定理必然要讲“牛群到毗邻的谷地里吃谷”的故事,讲外部性原理时可以通过米德的“蜜蜂与果园”的例子以及庇古的“火车与飞鸟”的故事来阐述;讲公共物品时则可以通过“灯塔”的故事来阐述。

此外,还有一些比较大型的或综合性的案例,适合于在某一章或某几章讲完之后组织学生专门来分析讨论。例如,在讲完垄断理论后,可以给学生介绍微软垄断案的基本材料,让学生讨论垄断的社会成本及反垄断社会实践中的一些问题;在讲完财政政策与挤出效应后,可以介绍我国1998-2002年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的基本情况,分析和讨论财政政策的实施背景、具体措施和实施的效果评价等问题;在讲完宏观经济学国际部分后,可以介绍这次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的来龙去脉,分析和讨论此次金融危机与以往金融危机的不同,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造成的影响,给我国的启示和教训,以及我国的应对之策,等等。

四、在教学中要重视和加强对学生数学分析能力的培养和经济学方法论的训练

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普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侧重定性的理论分析和思想陈述,而忽视对学生数学方法和数学推理的训练,学生也往往只对定性分析感兴趣,对经济学的思想逻辑、经典案例、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表现出浓厚兴趣,而一旦涉及数学推导、证明和数学的规范分析,则有畏难情绪,不习惯接受。诚然,对于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存在一定的争议。但不可否定的是,数学对于推动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工具。如果经济学不使用数学方法,经济学就不可能成为现代经济学,而学好数学已经成为真正学好现代经济学的重要条件。田国强(2005)指出,数学在理论分析中具有如下作用:第一,使得所用语言更加精确和精练,假设前提条件的陈述更加清楚,这样可以减少许多由于定义不清所造成的争议;第二,分析的逻辑更加严谨,并且清楚地阐明了一个经济结论成立的边界和适用范围;第三,利用数学有利于得到不是那么直观就得到的结果;第四,数学可改进或推广已有的经济理论。我们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要把数学工具与理论分析、思想阐述很好地结合,尽可能训练学生用数学来界定经济学的概念,用数学语言来表达关于经济环境和个人行为方式的假设,用数学表达式来表示每个经济变量和经济规则间的逻辑关系,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研究经济问题,并且按照数学的语言逻辑地推导结论。老师要向学生强调数学分析方法的重要作用,老师自己也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数学涵养,以适应现代经济学教学和研究的发展趋势。当然,我们强调数学方法的应用和重要性,也要同时重视经济学思想方法和理论逻辑的训练,培养学生对于现实经济环境、经济问题良好的直觉和洞察力,尽可能弄懂数学形式下的经济学思想内涵,以避免学生迷失在各种数学公式和符号之中。

经济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另外一个问题是,教师在教学中习惯于按部就班地向学生讲解传授各章节知识,而往往忽视对学生经济学方法论的训练。即老师在教学中一味地传授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忽视了对学生建立逻辑能力的锻炼。凯恩斯说:“经济学不是一种教条,只是一种方法,一种心灵的容器,一种思维的技巧,帮助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的结论。”也就是说,经济学的精髓在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思维过程。我们在经济学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尽可能在经济思想史的历史语境和经济学流派的学术纷争中理解现有理论的内涵,要尽可能让学生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学中的基本假设及其重要意义,让学生懂得“给定假定,简化关系;放松假定,逼近现实”的研究方法在经济学中的运用和体现,让学生熟悉和掌握经济学中广泛应用的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法,均衡与非均衡分析法、归纳与演绎法、短期与长期分析法、定性与定量分析法等丰富的方法体系,让学生不仅掌握理论知识本身,更知晓理论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增加学生经济学理论素养的深度与厚度。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田国强.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J].经济研究,2005(2).

3、顾骅珊.如何正确处理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的矛盾[J].嘉兴学院学报,2007(3).

4、张继鹏,张家来.比较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运用[J].统计教育,2008(5).

5、魏静.谈案例教学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运用[J].昆明大学学报,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