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单细胞生物的共同特点范文

单细胞生物的共同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单细胞生物的共同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单细胞生物的共同特点

第1篇:单细胞生物的共同特点范文

【关键词】实验教学法;初中生物;策略

前言

实验教学中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强调的是通过生物实验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且让学生巩固学到的知识内容,提升其实践应用能力。初中生物这门学科的发展是离不开实验的,通过应用实验教学法能发展学生的手脑并用能力,让学生产生对于生物的探究兴趣。

一、初中生物教学中实验教学法的应用意义

实验是生物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初中生物教学中包括六十个各种类型的实验,其中四十多个都是学生可以亲手操作的。通过生物实验,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生物知识的推导和产生过程,让学生更好的消化和吸收。比如,在讲解“单细胞生物体”的过程中,教师通过简单的理论讲解无法让学生全面了解这种生物,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变形虫、酵母菌、衣藻以及眼虫,通过直接的观察学生会直观的认识单细胞生物的特点。学生在有趣的实验中熟悉了单细胞生物的特点,并且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提升了动手能力以及认知水平。

二、初中生物教学中实验教学法的应用策略

(一)做好实验准备工作,积极沟通

想要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并且达到预期目的。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做好生物实验的准备工作,并且积极和学生进行沟通,这样以来,不仅能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后续的实验中,还能够为实验知识的讲解打好基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设计实验的能力。比如在使用显微镜之前,教师需要调节好显微镜并且检查动物标本,避免学生在实验中出现初级的显微镜调节问题。通过实验准备,学生能够初步了解整个实验的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安排相应的预习任务,并且提出和实验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提升实验教学的效果。

(二)促进生物知识和生活内容的结合

许多生物实验都是来自于生活的,并且高于生活,教师需要有意识的加强实验和生活的关系,让学生树立生物探究精神并且加深对于生物知识的印象。教师可以采用小组教学法来开展生活化的生物实验。比如,在讲解植物的呼吸作用之后,教师可以设置“保鲜水果”的情境,首先把学生进行分组,指导每个小组设计出水果的保鲜方式,并且评估每个小组方法的可行性和预期效果,选取适合进行探究的方案进行实验。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学生们保鲜方式的效果逐渐显现出来。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的结果,并且探究影响保鲜效果的具体因素。学生经过探究发现,气温、空气流通情况以及空气适度都会影响水果的保险效果。最后,教师汇集了每个小组的结果,并且和学生共同分析了保鲜的最合理条件。

除了教材中的生物实验,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操作一些课外小实验,让学生自主完成实验。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评估试验的可行性、安全性以及实验价值,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了来体会成功的喜悦。生活化实验的开展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把生活里的常见素材作为生物实验对象。生物实验在选材方面比较宽松,教师可以选取生活中的随处可见的素材,比如小苏打,水果,小鱼等,通过选用贴近生活的材料,可以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生物知识,并且产生独立思考和探究的兴趣。第二,充分联系实际和理论。大多数情况下,生物实验的开展目的都是论证相关的生物理论,让学生能够产生这个理论的深层认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会发现,许多脱离生活实际的生物实验无法发挥出原本的教学作用,所以教师需要善于联系实际生活和实验,让学生了解生活知识的作用。

(三)做好实验示范,提升教学实效性

对于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来说,教师需要利用示范来提升学生对实验内容的认识。通过对教师实验操作的模仿,学生能够加深对实验内容的认识并且掌握好实验的关键点。为了确保示范的效果,教师需要充分研究教材中关于实验的要求,并且结合教学内容,反复推敲实验的整个过程中,并且选用程序较为简单并且贴合教学主题的方式。比如,在讲解唾液消化淀粉的作用后,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来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原理,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突出“震荡”的作用,并且讲解震荡这个条件对于消化过程的影响。实验过后,需要关注对于实验的总结,全面的分析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实验最终失败的话,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并且让学生明确实验成功的关键因素,通过灵活的教学手段能够让学生把握好实验中的关键内容。

三、结论

综上所述,实验教学法的初中生物教学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是提升初中生物教学质量的关键,并且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物学习观念,对学生的发展和进步有着正面影响。初中生物教师需要持续的改进实验教学策略和方法,进而促进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朱美林.如何在初中生物课堂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J]. 理科考试研究,2013(16):96-97

第2篇:单细胞生物的共同特点范文

关键词:生物教学;生物学表达能力;口头表达;书面表达

分析近几年的中专生物学考试大纲就会发现,考纲对考生的表达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很多试题都以学生表达能力为载体。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素质从何而来,需要我们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因此,培养学生的生物学表达能力就成为生物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1、生物学表达能力的涵义

表达能力是人们运用一定的方式和手段来表达自己对相关学科思想、观点、意愿和情感的一种能力。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体生命现象和规律的自然科学,以实验为基础。因此,生物学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生物实验操作表达能力等三个方面。例如:当学生利用生物实验操作来表达自己的科学创新成果时,会运用书面报告的形式作以说明;实验工作人员在做演示实验时常配以口头的说明与讲解,达到他们所要表达的目的等。

2、学生生物学表达能力的概况

2.1新课标中的学生生物学表达能力

生物学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素质,教材也体现这一特点,编制了一些相对开放性的问题,这类问题密切联系生活、生产和科技发展的实际,需要学生从问题的题干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并联系已学过的知识和方法,通过分析、综合等思维过程灵活的解答。例如:个体发育分为哪些阶段?描述胚胎发育过程中各时期的特点。主要考查学生表达能力,需要学生仔细思考,领会题意,具有较强的推理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才能准确规范答题。从卷面发现多数学生失分的原因主要有:表达能力较弱、专业术语使用不规范、不能灵活应用已有的知识准确地将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表达出来等问题。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进行针对性的训练,着力培养学生的语言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生物学表达能力的策略

3.1 通过说话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说话是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最基本方式,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的重要交际手段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让学生开口说话,做法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3.1.1 创设讲说环镜。进行说话训练应该营造轻松自由的语言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讲话。课堂中我尽可能做到:①允许出错。说错了话,老师不责怪,不讽刺挖苦,同学之间不能以此取笑;②允许修正。对自己讲过的话,如果发现有漏洞或有错误。还可以公开修正自己的发言;③允许质疑。允许学生就教师讲授的任何问题质疑,允许对其他学生的见解提出质疑,展开辩论,也允许就别人对自己的质疑进行申辩。想方设法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和学习环境,尽量使每一位学生愿说、敢说、能说,对学生的回答要更多地给予肯定与鼓励。

3.1.2 课堂提问。教师在课堂上,要依据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并让学生回答,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师不仅要注意学生回答正误,而且要注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提问的过程中,老师要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有实践练习和发展的机会。学习生回答问题时,不能只回答是或不是,而是要学生用学过的知识,用准确的语言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在学生答完之后,可以让其他学生互上补充,求得对问题的正确认识。

3.1.3 复述。复述也是一项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方法,它有助于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课本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工具,课本中的文字语言一般系统性、科学性都较强,要经常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然后让他们正确地复述其中的内容,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和领会课本中的概念,而且还能学习到生物学上的专业术语和论述问题的方法。例如:在讲解完同源染色体的特点后,再指导学生阅读“同源染色体是指减数分裂过程中进行配对的,形状、大小一般都相同,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的两条染色体”;“单倍体”是“指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等内容。

3.1.4 讨论。课堂讨论与辩论是一种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是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例如:在讲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时问:原核细胞都是单细胞生物吗?单细胞生物都是由原核细胞构成的吗?在讨论中,学生思维进入积极、紧张的状态,集中注意力、动脑、分析判断、听取别人的观点,主动地寻求准确答案,用语言去反驳别人,论证自己观点,从而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

3.1.5角色扮演。为了使学生很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由学生扮演角色在课堂上表演或由学生创作一些作品,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如学习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后,由学生创作剧本并提出几个剧本由学生扮演角色并表演。这样的活动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表达能力的提高,从课堂上发现开始扮演时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通过几次的训练,学生很乐意参加这样的活动。

3.2 通过练习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

针对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教学目标,教师在培养学生“说话”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书写”的训练和指导,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3.2.1 进行针对性和梯度性训练。训练初期,习题可简单些,如将课本中讲述重要理论的语句编进相关的习题,在答题要求上注明必须要用的相关概念或理论;等到学生基本熟悉了答题的一般策略后,再选择或编写一些综合性强,知识跨度大的非选择题,如多层面的“析理说因”式习题等,让学生自己去搜寻、甄别、提取所要运用的信息。

3.2.2 及时反馈与指导。在教学中,对于相关的解题训练和针对性练习,教师必须做到及时批阅、反馈、纠误和方法指导。例如:对字写得不规范而导致的答题错误,可以指导学生从写字的态度和规范性方面入手进行逐步克服;对由于笔误而造成的答题错误,则可以指导学生掌握克服粗心的方法;对于由于答题条理不清,逻辑关系不明或用语不规范而造成的错误,则可以从知识发生、发展的历程或逻辑关系,课本表述和汉语语法方面入手来指导学生克服等。

3.3 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表达能力

实验教学是生物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独立的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搜集和处理信息,实施试验,表达与交流成果等活动,使自己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得到发展。可以看出学生实验全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生物实验操作表达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

总之,教师要利用一切有效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生物学表达能力,提高教学质量,顺应新课程改革,使学生能够顺利地与他人分享、交流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从而达到共享、共进,实现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崔允t.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3篇:单细胞生物的共同特点范文

关键词:活动课;实践;发展;自主性

现代课程论认为,学科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只有在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中,才能得到巩固和强化。生物学科作为一门自然学科,更强调学生动手操作与学科理论课程相结合。

1993年2月13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颁布,〈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自此以后,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主题。为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祖国各地把课程改革的重点转向“活动课程”的设计。1997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是新课程方案的核心。其中很重要一个特点就是构建了以学科课程为主、活动类课程为辅的课程结构,由单一的学科课程改为“学科加活动”的整体优化结构。

一、充分利用有效资源,开展广泛的学生活动

由于受过去传统教学的影响,许多教师的教学,大多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缺少学生发现知识,解决知识的过程。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能力得不到锻炼。即使部分教师在课上设计了一些学生活动,但都仅仅是为了应付检查而走的形势而已。而真正注重学生的参与,加强学生活动,是需要教师在平时就注重在课堂中开展的。而活动的内容也是可以丰富多样的。比如: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组织学生观看具有生物教学、生物知识的电影、电视以及生物知识的短片等。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看而获得的感想结合所学的生物知识进行有效学习。这样不仅起到了教育的目的,而且还有利于引导学生实现情感的升华和能力的锻炼。此外,还可以开展内容丰富的演讲比赛、辩论赛、常规知识问答等。这些活动学生都比较乐于参与,而且易于接受。在开展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自己寻找、搜集相关知识用以解决在活动中需要面对的问题,这样他们的主动性就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且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生物课的兴趣也就大为提高了。

二、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多媒体教学已经普及到各个学校,所以作为高中化学教师就应该充分运用好这一资源。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提高高中生物课的实效性。如利用多媒体播放与课程相关的视频资料,不仅可以烘托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还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落实知识点。如在讲《光合作用》时,视频播放一小段有关原始地球的录像,然后就人类生存而言,让学生比较原始地球和现在地球气体成分中最大的不同是什么?作为导入,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就被吸引了,听课明显认真了许多。接下来,视频展示:植物生长的一生。问题:植物为什么长大?所需营养物质来自哪里?展开教学。讲到普利斯特利实验的时候,充分利用Flas演示实验过程,引导思考:几组实验的现象是什么?有无植物的两组实验装置起什么作用?该实验装置中玻璃罩有什么作用?小组分析讨论,得出结论: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三、联系实际,深化教学

高中生物课的一个重要特点即为较强的实时性,学习生物课,除了掌握相关知识点,树立一定的价值观外,还应该学会时刻参与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并会用所学知识理解,分析生物事件,树立自己一定的评判标准和原则。而对高中生而言,教师主要做的就是应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一些活动方案,并将这些活动方案适当的联系相关生物知识,开设部分专题活动,强化知识的同时,加强学生在活动中运用知识的能力。

另外,教师还可以运用身边的资源,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组织学生进行探讨相关知识,帮助其端正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如讲解《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时,教师可以这样教学: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的完善等,人的寿命在延长,老年人的比例上升。那如何能延缓衰老,保持身体健康显得尤其重要。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来探讨这问题。老年人的体内有幼嫩的细胞,年轻人的体内也有衰老的细胞。得出结论:个体衰老和细胞衰老的关系,单细胞生物的衰老=细胞的衰老,多细胞生物的衰老≠细胞的衰老,细胞时刻都在更新。

第4篇:单细胞生物的共同特点范文

关键词: 情境体验教学理论 高中生物 生命意识

教育是传承文化、培养人才的社会活动,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1]。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如何运用教学理论改进传统的教学理念、方式和方法,还学生以情感动力和生命活力,以满足新课程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1.情境体验教学理论的内涵

一般认为,情境是具有情感色彩的教学场景。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的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2]。现代教学理论的“体验”是在实践层面、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体现学生的生命价值,使生命体验不仅成为学生有效的学习方式,而且成为课堂生活的常态。从哲学角度看,体验又指人与自然环境及各种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与存在状态,也是个体生命之所以为生命的一种状态[3]。在张志勇主编的《唤醒情感――情境体验教学研究》一书中,作者李秀伟提出了情境体验教学理论。该理论整合了情境教学和体验教学的思想,致力于创设教学情境,改变传统的教学环境,唤醒学生情感,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过程中主动的生命体验。情境体验教学将注重情感场的“情境”和“体验”两个教学领域结合起来,在教学实践中表现为一种新的教学范式,凸显学生主体生命性的关注,特别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入情入境、亲历体验。这种教学范式从建构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入手,以学生的体验和反省为组织依据,实现师生之间生命与生命的交流与感悟。

2.情境体验教学理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情境体验教学理论强调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其在成长过程中的生命本质。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从生物学的角度切入,创设融入生命意识的教学情境,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丰富、能力的发展、精神价值的提升,使生命成长的体验更加精致、更加深刻。笔者认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可以运用情境体验教学理论创设关注生命意识的教学情境。

2.1创设教学情境,体验生命的有限性。

由于各种原因,不少高中学生不善于抓紧有限的时间主动参与学习,表现为没有远大的理想,得过且过,浪费青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体验生命的有限性,从而认识到生命的珍贵,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促进自身的成长发展。

案例1:细胞的寿命

教师: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的,所有细胞的寿命都一样吗?

教师出示细胞寿命的数据表:

学生:细胞的寿命有很大的差异。

教师: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对于单细胞生物来说,细胞寿命的结束意味着什么?

学生:生物个体的死亡。

教师:对于多细胞生物来说,构成一些重要器官的细胞大量凋亡将导致个体寿命的结束。不同种生物个体的寿命也是不同的。

学生:细胞的寿命是有限的,人的寿命也是有限的。

教师:我们对生命应该采取什么态度?

学生:我们应该珍视生命。

生命是大自然的产物,是脆弱的、有限的。生命个体的出生、成长都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还要经受生存环境的考验和选择。认识并体味生命的有限性,学生就会更加珍视生命、尊重生命,从而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努力学习,更好地发展自己的生命。

2.2创设教学情境,体验生命的超越性。

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怯懦软弱,经不起挫折,一遇到困难就垂头丧气、怨天尤人。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锻炼他们的毅力,锤炼他们的意志。教育的目的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能力,而且要为学生的躯体注入一种精神气质,实现学生的精神超越,不断追求新我,使学生整体生命的发展达到认知与情感的统一,成为“自我实现”的人。

案例2:生命的进化历程

教师:地球上一开始就有生命吗?

学生:生命的出现是在地球形成之后。

教师:科学研究表明,地球已经有46亿年的历史,而生命是在30多亿年前形成的。

教师演示生物进化历程示意图,学生观察。

教师:生物是怎样进化的呢?

学生甲:从单细胞到多细胞。

学生乙:从水生到陆生。

学生丙:从低等到高等。

……

教师:生命从诞生之后,自身也经历着无限发展变化的过程。在与环境的斗争过程中,不断地超越自己,克服困难,适应环境。我们能从中领悟到什么?

学生:我们的成长过程也是一个克服困难、适应环境、超越自己、发展自己的过程。

生命的生存和发展受到时间、空间等条件和环境,以及内部因素的限制,这是生命的有限性。生命的发展又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无限的过程,是一个对环境和自身的无限超越和适应的过程。对这个过程有了深刻认识,学生就能在有限的时空和环境中勇于面对挫折,不断地克服困难,提升生命的质量,创造生命的价值,焕发生命的光彩。

2.3创设教学情境,体验生命的平等性。

经过多年的改革,我国的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的高速发展,造就了一批富裕的家庭。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生来就有一种优越感,加上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有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养成了骄横高傲、目空一切的性格,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具体内容创设生命平等的教学情境,对这些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案例3:细胞的结构

教师:细胞有哪些基本结构?

教师演示细胞结构模式图。

学生:细胞的基本结构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教师:真核细胞的细胞质中有哪些细胞器?

学生: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溶酶体、中心体、核糖体等。

教师:不同种类的生物,其细胞的结构大体相同,给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不同种类的生物可能具有共同的祖先。

教师通过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能使学生体会生物体在组成或结构上的相似性,从而领悟到生命具有共同的久远的祖先,生而平等,尊重其它生命个体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2.4创设教学情境,体验生命的独特性。

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会碰到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异常自卑的学生,他们认为自己天生愚笨、能力低下、技不如人。由于对自我的认识产生了偏差,因此他们处处表现平庸、毫无个性,往往情绪低落、自暴自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教学情境对他们进行生命的独特性教育。

案例4:DNA指纹

教师:世界上除同卵双生外,几乎没有指纹完全一模一样的两个人,所以,指纹可以用来鉴别身份。每个人的DNA也不完全相同,可以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学生:通过DNA分析,也可以用来鉴别身份。

教师演示人DNA指纹图。

教师:研究表明,每个人的DNA都不完全相同。通过DNA分析来鉴别身份的技术,叫DNA指纹技术。DNA指纹具有完全个体特异的多态性,即每个人的DNA都是独特的。这种具有个体特异性的遗传物质,对每个人具有什么意义呢?

学生:使每个人表现出各自的个体特点,如天赋、兴趣、爱好……并与各人独特的个性相关。

教师:个人DNA指纹是大自然巧夺天工的优厚馈赠,从这点出发,我们对自己应该持什么态度?

学生:应该感到自信和自豪。

生命是具体的、独特的。人类作为生命中的一个群体,又有自己的独特性。每个人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都会表现出自己独一无二的个性和特质。而对生命和人的独特性在生物学上的认识、认同、体验和欣赏,有利于学生发展良好的情感,形成完善的人格和个性特征。

2.5创设教学情境,体验生命的和谐性。

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现在多数高中生都是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有些学生受到长辈的不当呵护,甚至溺爱娇纵,表现为自私冷漠、心胸狭隘、对他人没有同情心,不善于与他人共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相关情境改变这种状况。

案例5:互利共生

教师演示豆科植物的根瘤结构图。

教师:豆科植物供给根瘤菌有机养料,根瘤菌将空气中的氮气转换为植物可以吸收的氮肥。豆科植物和根瘤菌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学生: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教师:共同生活的两种生物之间的互惠互利关系即互利共生。这种关系对于人类社会生活有什么启示?

学生:人与人之间也应该互相帮助,互相扶持,互相关爱,互惠双赢,活出精彩美好人生。

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情境,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体味生命的有序与和谐,理解人自身、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美,使学生在学会认知、学会生存、学会做事的同时学会共处,体现教育对生命的终极关怀,从而提高生命的质量。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使学生习得知识和技能,以获得生存手段,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同时必须通过教育,激发学生的内在生命发展需要,完善人的生命性。教师通过高中生物情境体验教学的开展,积极创设关注生命意识体验的情境,可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验人的生命意义,有利于实现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课程目标,从而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教育与发展――创新人才的心理学整合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

第5篇:单细胞生物的共同特点范文

生物和生物圈第一章

认识生物

一、生物的共同特征:①需要营养②能进行呼吸③能排出体内产生废物④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能生长和繁殖

⑥都有遗传变异的特性⑦由细胞构成(除病毒外)。

二、生物的分类:(1)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分为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三大类

(2)按照生活环境分为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等

(3)按照用途分为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等

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

适应、影响和改变

一、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影响

生物

环境

二、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称为生态因素。

生态因素包含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光照、

温度、

水、

空气等

生物因素的影响

种内关系

【指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种内斗争

指同种动物之间为了争夺食物、栖息场所和配偶等发争夺。

如:两只狗为争夺食物而发生“狗咬狗的争斗”“一山容不得二虎”等。

种内互助

指同种生物之间的协助。如:成群的牛可以有效地对付

狼群的攻击等。最典型的存在于营群体生活的动物,

如:

蜜蜂和蚂蚁等。

种间关系

【指不同种生物之间

系】

捕食

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如:七星瓢虫捕食蚜虫,狮子捕杀斑马,斑马吃草等。

竞争

指两种不同生物之间为了争夺食物,生活空间或环境中的其他条件而发生的争夺。

如:在稻田中水稻与水稻;

水稻与杂草之间争夺阳光、养料、水分;牛和羊争夺青草;青蛙和鸟争夺昆虫等。

互利共生

指两种不同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之间相互有利。如:海葵寄居在蟹壳上。大肠杆菌在人体的大肠里,既吸收养料又合成维生素,供人体利用等。

寄生

指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表或体内,并从中摄取营养物质而生活的现象。如:虱子、蛔虫等。

三、生态系统的组成

在一定的地域内,

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组成

非生物部分

阳光、

空气、

水、

生存空间等

生物部分

生产者

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

为植物体本身和其他生物以及人类的生活提供

了必须的物质和能量,因此,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是属于生产者。还有些化能合成细菌,

如:硫细菌、硝化细菌和蓝藻等,它们在生态系统中也是属于生产者。

消费者

动物细胞中不含叶绿体,

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

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

所以,

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是属于消费者。

分解者

腐生的细菌和真菌能把动、植物尸体等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供绿色植物再利用。还有极少数的腐生动物,如:蚯蚓、屎壳郎和白蚁等在生态系统中也是属于分解者;分解者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是相互依存、密切联系、缺一不可的。

四、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的定义:不同的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

2.食物链的组成:始于生产者,

终于消费者。

3.食物链中物质可从生产者流向最高级的。

4.食物链中能量从生产者流向最高级的消费者,能量单向流动不可循环。

5.在一个生态系统中,

很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

五、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生物上所有的圈的含义:

地球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就叫生物圈。

2.生物圈的范围:

(1)大气圈的底部

(2)水圈的大部

(3)岩石圈的表面

六、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类型

名称

特点

作用

自然生态系统

草原生态系统

分布于干旱地区,降雨很少,缺乏大植

物,动植物种类比森林生态系统少

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

湿地生态系统

是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沼泽植物占优势,动物种类也很多

净化水质、蓄洪抗旱。有“地球之肾”之称

海洋生态系统

植物绝大部分是微小的浮游植物;动物种类繁多,大多能在水中游动

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海洋植物制造的氧气占地球产生

氧气总量的

70%

森林生态系统

分布在较湿润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有“绿色水库”、

“地球之

肺”之称

淡水生态系统

包括河流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池塘生态系统等。由淡水水体和其中的生物组成

为人类提供饮水、灌溉及工业用水,还可以调节气候

人工生态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

以农作物为主题,动植物相对较少。农作物抵抗旱涝或病虫害的能力较差,需要在栽培和管理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

力。

人工生态系统都比较脆弱,人的作用比较关键,容易退化

城市生态系统

人类在这一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植物种类和数量少,消费者主要

是人类。

七、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为动物的生活提供了有机物和氧气,而动物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能提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同时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能将动物粪便,

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供植物重新利用。

自然界中的物质是循环利用的,物质被重复利用的同时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八、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1)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2)生态系统调节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生态平衡就不易被打破;反之,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弱,生态平衡就越容易被破坏。

第二单元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第一章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第一节

练习使用显微镜

一、认识显微镜

二、练习使用显微镜

1、取镜和安放

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实验台略偏左,安装目镜物镜。

2、对光

①转动转换器,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②转动遮光器,较大光圈对准通光孔。

③转动反光镜,反射光线经过:通光孔—>物镜—>镜筒—>目镜

对光完成的标志:看到明亮的圆形视野。

核心要点:视野光线强弱需调节遮光器和反光镜:

①当视野光线太亮时,用小光圈和平面镜;

②当视野光线太暗时,用大光圈和凹面镜。

3、观察

①把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同时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②顺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慢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此时,眼睛一定要从侧面看着物镜。目的:防止物镜碰到玻片标本。)

③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同时逆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核心要点

:(1)从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

(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3)如果将标本往左移动,物像向右移动。

(4)换成写有“上”字的玻片标本,观察到的现象是左右相反,上下颠倒(旋转180度)。

(5)使用显微镜观察物像时,如果物像不在视野中央,要是其移至视野中央,偏什么方向就往什么方向移动标本。概括:偏哪往哪移。例如:物像偏左上方,标本就往左上方移动。

(6)

显微镜视野中出现了一个污点。你有什么办法判断这个污点是在物镜上还是在目镜上?还是在玻片标本上?

边观察边移动玻片,如果污点也跟着移动,则污点在玻片上;

边观察边转动目镜,如果污点也跟着转动,则污点在目镜上;

如果以上都试了,污点未跟着转动,则污点在物镜上。

4、整理收镜

用纱布擦拭显微镜,用擦镜纸擦拭目镜和物镜。

第二节

植物细胞

一、玻片标本

1、被观察的材料:薄而透明

2、按照制作方法分为——切片(切取,如:叶的横切片)

涂片(涂抹、液体,如:人血涂片)

装片(撕下或挑取,如: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

二、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

操作步骤

具体内容

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目的:以免有杂质影响观察

将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

目的: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的内表皮上撕取一小块透明薄膜

把撕下的内表皮浸入载玻片上的水滴中,并用镊子将它展平

展平的目的:防止出现重叠现象影响观察

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地放下

目的:避免盖玻片下出现气泡

把一滴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目的:使细胞染色,便于观察)

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碘液浸润标本的全部

三、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1、细胞壁:起保护和支持的作用

2、细胞膜: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

3、细胞质:活细胞的细胞质处于流动状态,有利于物质交换

4、细胞核:内含遗传物质,控制细胞的生长、发育和遗传,控制中心

5、液泡:内含细胞液,细胞液有多种物质(颜色和味道)

6、叶绿体:植物体绿色部分的细胞中有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7、线粒体: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进行呼吸作用的场所

第三节

动物细胞

一、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操作步骤

具体内容

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目的:以免有杂质影响观察

将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

目的: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用消毒牙签在自己已漱净的口腔内侧壁上轻刮几下

漱口的目的:清除口腔内的食物残渣

把牙签附有碎屑的一端放在载玻片上的生理盐水中,轻涂几下

轻涂的目的:防止细胞重叠影响观察

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地放下

目的:避免盖玻片下出现气泡

把一滴稀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目的:使细胞染色,便于观察)

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碘液浸润标本的全部

二、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在结构上的区别

植物细胞

动物细胞

相同点

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

不同点

植物细胞特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动物细胞没有

✔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第四节

细胞的生活

一、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1、细胞中的物质

物质分类

种类

特点

无机物

水、氧和无机盐等

分子较小,一般不含碳

有机物

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等

分子较大,一般含有碳

2、细胞膜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

⑴让有用的物质进入细胞;

⑵把其他物质挡在细胞外;

⑶把细胞内产生的废物排到细胞外。

3、细胞质中有能量转换器——叶绿体和线粒体

能量类型

有机物中的能量——化学能

阳光的能量——光能

物质燃烧释放出的热量——热能

能量转换

叶绿体(植物细胞):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

线粒体(动植物细胞):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能量来源

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

二、细胞核是控制中心

细胞核中有一种遗传物质DNA,DNA上有指导生物发育的全部信息。

第二章

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第一节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一、细胞的生长

1、生物体由小长大,是与细胞的生长、分裂和分化分不开的。

2、构成生物体的细胞要不断从周围环境中吸取营养物质,并且转变成组成自身的物质,体积会由小变大,这就是细胞的生长。细胞生长的结果:细胞体积增大。

二、细胞的分裂

1、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

2、细胞分裂的过程

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分裂过程的异同

相同点

不同点

动物细胞分裂过程

分裂时,细胞核先由一个分成两个,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有一个细胞核。

细胞膜从细胞的中部向内凹陷,缢裂为两个细胞

植物细胞分裂过程

在原细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和新的细胞壁

3、细胞分裂的结果:细胞数目增多。

4、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最为明显。

(1)染色体是细胞核中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2)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的。

(3)DNA是遗传物质,因此可以说染色体就是遗传物质的载体

5、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核中染色体的变化

(1)染色体的复制加倍。

(2)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新细胞里。

(3)两个新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新细胞与原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新细胞和原细胞所含遗传物质是一样的。

第二节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一、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的组织——(细胞分化的结果:形成不同的组织)

1、动物和人体的发育都是从一个细胞开始的,这个细胞就是受精卵。受精卵通过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

2、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一个或一种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差异性的变化,这个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3、每个细胞群都是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这样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4、人体有四种基本组织——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

组织名称

组成

功能

举例

上皮组织

由上皮细胞构成

保护、分泌等功能

皮肤上皮

小肠腺上皮

肌肉组织

主要由肌细胞构成

收缩和舒张功能

平滑肌、骨骼肌、心肌

神经组织

主要由神经细胞构成

感受刺激,传导神经冲动,在体内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

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

结缔组织

——

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功能

骨组织、血液

二、组织进一步形成器官

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的行使一定功能的结构,叫做器官。

三、器官构成系统和人体

1、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系统。

2、系统:消化系统(生理功能—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运动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

四、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

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

第三节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一、绿色开花植物有六大器官

1、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其中营养器官为根、茎、叶,生殖器官为花、果实、种子。

二、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

组织名称

分布

功能

分生组织

根尖、茎尖、芽尖、茎的形成层

分裂产生新的组织

保护组织

根、茎、叶的表面

保护内部柔嫩部分

营养组织

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储藏营养物质

输导组织

根、茎、叶等处的导管和筛管

(导管)运输水和无机盐

(筛管)运输有机物

机械组织

茎、叶柄、叶片、花柄、果实、种皮等

支撑和保护作用

三、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植物体没有系统这一结构层次)

第四节

单细胞生物

1.草履虫的身体虽然只由一个细胞构成,但有精致和复杂的结构来完成各种生理功能。

第6篇:单细胞生物的共同特点范文

(一)、试卷结构

本试卷共分为两个大题, 第一大题:选择题为单选,20道,每题2分,双项5道每小题3分;第二大题: 填空题,共4道,共45分分。

(二)、试卷特点

a.试题内容源于教材,特别注重基础,各类知识在试题中的分布基本合理。

本次考试范围是必修三的第一章至第三章。鉴于月考时着重考查过神经-体液调节的内容,因此本次考试重点考查免疫调节和植物激素调节的内容。

b.选择题相对比较容易,试题内容全部源于教材,只要学生掌握了教材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就能很快的作出正确的选择;但也有少部分题如:7、8、9、24、25、等题目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识图分析能力、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

c.非选择题部分特别注重考查学生在充分理解生物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d.试题注重对学生摄取信息能力、分析处理问题能力、实验分析能力的考查。经分析,归纳其中的优点与不足,现总结如下:

(一)、试题注重综合能力以及实验设计、问题分析能力的考查

(二)、以基础知识为主、重视能力的提高

在本次试题中,主要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注重基本能力的提高,尤其是在这份试题中知识覆盖面广,涉及到开学后所讲课本的大部分内容,尤其注重新学习的及高考考纲要求的内容,突出重点,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能很好的测试出来 ,并且为以后学习打下好的基础。

二、选择题分析

综合比较,针对高于0.7的,教师可以简单进行综合总结;对于其他的正答率较低的,进行各个击破,重点讲解。

<1>、针对高于0.7的进行简单的综合总结。

1.第1题考查的是内环境稳态。内环境的成分、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内环境成分指组织液、血浆、淋巴中的成分,理化性质包括温度、pH等。

2.第2题考查的是内环境稳态。内环境稳态是相对的,组成成分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理化性质维持在一定范围内。

3.第3题考查的是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稳态是相对的处于动态平衡

4.第5题,生活在水中的单细胞生物可以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5.第7题考查的是生长素的极性运输。生长素从产生部位到作用部位是进行极性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极性运输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在尖端由于单侧光照会引起横向运输,生长素从向光侧向背光侧转移。

6.第8题考查的是生长素的两重性。旋转类题型:旋转是由于离心力作用会使生长素在尖端发生横向运输,从近中轴侧移向远轴侧。根对生长素较敏感,远近轴侧稍高浓度生长素会抑制生长,近轴侧浓度低促进生长。茎没有根部敏感稍高浓度更加促进远轴侧生长。

7.第10题考查的是生长素的两重性。生长素两重性的典型表现:顶端优势。移植时会损伤主根根尖解除了对侧根的抑制。

9.第12题考查的是动、植物激素的区别。动物激素都是由特定的内分泌腺分泌,植物没有内分泌腺,植物激素由某些细胞分泌。激素特点:微量、高效、调控代谢。

10.第13题考查的是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极性运输不受外界因素影响,是细胞膜上的载体特点决定的

11.第14题考查的是生长素的两重性。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合成,尖端受单侧光照发生横向运输,向光侧少背光侧多,生长素分布不均引起胚芽鞘向光弯曲

12.第15题考查的是生长素的两重性。生长素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根、芽、茎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依次下降,幼嫩部位比成熟部位更敏感。

13.第17题考查的是生长素的两重性。生长素两重性:低浓度能促进生长、促进发芽、防止落花落果,高浓度时能抑制生长、抑制发芽、疏花疏果。

14.第18题考查的是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生长素可以促进果实的发育,涂抹未受精的雌蕊柱头用于培养无子果实。

15.第19题考查的是其他植物激素生理作用。乙烯能催熟果实;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也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 1.第4题考查的是组织液和血浆、淋巴液之间的关系。脚掌磨的水泡、烫伤的泡里面都是组织液,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进入血浆和淋巴,水泡消失。

2.第6题考查B细胞、T细胞相关知识点。二者都由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只是T细胞转移到胸腺中继续发育,B细胞在骨髓中发育。B细胞不能呈递抗原,二者的遗传信息的相同的,都由同一个受精卵分化形成。二者共同参与了病毒的免疫。

3.第9题考查的是生长素的作用部位。本题难度系数不大,只是对知识点的考查较细,需学生明确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和作用部位不同,以及琼脂块可以透过生长素的作用,如不能透过,B、C选项都可以,但C选项琼脂块收集后有部分继续向下运输。

4.第16题考查的是生长素的产生。果实发育需要生长素,所需要的生长素只要来自发育着的种子。发育较差的种子不能为西瓜提高足够生长素,导致果实发育不好或不发育。

5.第22题考查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主要区别,属于识记题,最主要的差别的二者合成方式不同,一个是植物自身合成,一个是人工合成。

6.第23题考查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依据植物敏感性不同,可用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

7.第29题考查反射和反射弧的关系,以及反射的发生需要的条件。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有完整的反射弧,若不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不会出现反射活动,二者性质不同,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8.第26题考查神经递质的作用。神经递质是一种化学物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扩散作用于突触后膜,之后被分解,传递方向是单向的。

9.第27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传递方向。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递的,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的,不能由胞体传向树突再传向轴突。解这道题可以在黑板上画出简图,一目了然。

三、非选择题分析

2、本题考查的是免疫方面的内容,涉及的知识点有:体液免疫的过程、免疫应用、二次免疫等。

采取的办法:在平时的教学中还应注意基础知识的讲解、训练和应用,强调概念名词的准确性;加强基础知识训练,注重图形图标的分析能力培养。锻炼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答案:(1)蛋白质或糖蛋白,B淋巴,浆(效应B);

(2)排斥(排异),T淋巴

(3)C,B,二次免疫应答反应快而强,记忆B,D。

3、该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与艾滋病毒有关的增殖和免疫的内容。

采取的办法: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审题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准确找出一道题的关键字眼,教会学生进行图表语言和文字语言的转换。在课堂练习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锻炼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会学生正确的做题原则和正确的考试习惯。经常联系新旧知识点,温故知新。

答案:(1)RNA;

(2)逆转录酶,RNA,蛋白质

(3)免疫,非细胞生物,原核,抗生素。

四、教学建议

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是我们的首要任务,高二的教学一方面应重在对基础知识的真正理解及初步建构知识体系上,另一方面就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相关知识的积累。而所有这些活动都应建立在真正了解学生的学情基础上。所以高二的期末卷在尽量避免陈题的前提下,突出了基础性,使真正能理解基础知识和掌握一定基本技能的学生能得高分。总体上看,试卷基本达到了这个目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备课组的校本教研,高二备课组定期组织备课组内的章节内容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讨论提出的相关教学措施与方法。加强对教材的研究,各高二教师要明确各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及高考中的要求,并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设问或例题等方式进行落实,在必须要加深理解或应用要求的内容要有所拓展。在教材研究的过程中,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技能基础,从知识角度寻找教学的起始点,并在起点与终点之间架起桥梁。

2.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已有的基础进行教学,并与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与交流,教师要明确问题的性质,对于拓展知识面或学生不具备的感性认识的问题,要有明确的材料情境,以加深感性认识,而对于已有知识的延伸并有知识完整性的问题,要有师生之间的活动,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正确区分不同类型的知识内容,让学生充分理解相关的概念、原理,并形成清晰的知识框架。在概念、原理的教学中,要注重事实、资料对概念、原理的支撑,同时,要注意事例教学与原理教学之间的关系,要从事例引向原理,并在此过程中进行相关的归纳,同时,将一些解题的方式、方法融入教学过程中,只有学生主动参与的方式、方法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

高中生物试卷分析(二)

一、试题结构分析

(章节知识点)题号分值模块合计分值及所占比例

走近细胞22必修ⅰ18分

组成细胞的分子12

细胞的基础结构474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3.486

细胞的生命历程4.54

基因的本质62必修ⅱ16分

基因与染色体关系7.498

遗传因子的发现82

基因实变及其他变异9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02

动物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136必修ⅲ16分

种群与群落14.154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506

二、测试结果统计分析

题分选择题非选择题

47484950

满分304466

难度系数0.650.580.550.610.57

统计显示学生 失分的原因及主要的典型错误有:

1、基础知识不牢固,理解不透彻。

2、概念模糊、推理不明

如第8题,由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组合类型推断显性性状,考查学生对显隐性性状概念的理解以及二者关系在杂交过程的推断,不少考生由于对显隐性性状的概念及二者关系不明确,不能从“无中生有”(即本题的“圆×圆产生皱”后代)悟出“有”(即本题的“皱”)在亲代为隐藏的性状即隐性从而得出其相对性状即为显性(即本题的“圆”)。

3、审题不清,随意答题

4、专业术语不专,答题不准确

如第50题第(3)小题应答“逐级减少”而很多考生都写成“逐渐减少”“减小”“变小”或“越来越少”等等。又如第49题第(1)小题应写“等位基因”而不少同学只写“基因”、还有的写“染色体”、“同源染色体”、“遗传物质”等等。

三、对今后教学 的启示和建议

1、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基础知识训练,培养基本技能

就肥西考区情况分析来看,本次学业水平测试生物试题结构合理,题量适中,难度适宜,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今后教学 应围绕课标,对课程资源中涉及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应强化训练达到熟练掌握,同时避免只顾少数“尖子生”而进行“深挖洞”,应集中有限精力面向全体学生,以期全面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

2、把握新课程理念,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读懂教材,领悟课标要求。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创造条件进行科学实验,倡导合作、探究学习,自主得出科学结论,这样不仅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生物学知识的能力,也使学生学而有趣,学而有乐,学而有成,使学生找到成就感,从而主动愿意去学。

3、注重实验教学,强化学生主体地位

4、重视图表、文字、信息的转换,正确提练出有价值信息

图文转换,图表转换,表文转换等信息转换类试题在测试题中占了相当比重,也是近几年高考中常考查的,平时教学中有针对性加强图表与文字信息的转换训练,培养学生读图、读表,获取信息的能力无疑是必要的。

第7篇:单细胞生物的共同特点范文

2010-12-10

中国教育网

今后三年,我国将通过创建“消防安全教育示范学校”等一系列举措,继续全面推进中小学生消防安全教育,通过“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最大限度提高全民消防安全素质,努力减少火灾对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危害。

“我有一双灵巧手”科技制作竞赛总结颁奖会召开

2010-12-23

首都科技网

12月21日,由北京市科协青少部和北京学生活动管理中心共同主办的北京青少年“我有一双灵巧手”科技制作竞赛总结颁奖会在市科协召开。今年15个区县和北京市科技馆共申报科技制作作品190件。共评出一等奖40项,二等奖58项,三等奖76项。今年的竞赛首次引入技能测试环节并单独发奖,共评出一等奖14项,二等奖24项,三等奖32项。

上海市举行青少年优秀科技创新项目展示活动

2010-12-27

科技网

2010年12月26日,上海市举行青少年优秀科技创新项目展示活动。活动从上海全市中小学生中,征集到200多个科技创新项目,进行评选、展示和交流,旨在增强青少年科学素养,提高青少年的科技实践能力。

小学生的质疑精神更可贵

2010-12-10

中国教育新闻网

近来,北京一位六年级小学生张皓自发检测市场上销售的鲜食用菌被荧光增白剂污染一事引发媒体热议。不管张皓同学的结论是否正确,他敢于质疑、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是应当肯定的。时下我们正在争论为什么培养不出科技领域的拔尖人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恐怕就是我们的基础教育对学生科学精神、特别是质疑精神的培养远远不够。还应该提出的是,中小学生的科技兴趣、科学探索活动导向很值得我们讨论。是培养、训练孩子们从小建立起科学思维模式、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是为了考证、拿名次、加分,这不仅是关系孩子成长的问题,更是关系国民整体素质能否得到提高、素质教育会不会被功利浊流侵蚀的问题。

学者称科学知识供给不足致公众科学素养偏低

2010-12-06

中新网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教授李侠最近提到,经济发展了,但是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究其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点:首先,从事科技知识转化的个人与机构数量远远满足不了整个}土会的需要,这是造成供给不足的直接原因。其次,制度性约束直接制约了从事科学知识转化群体的热情,在科技界从事科普工作通常被视为缺乏创新能力的表现。这一社会性歧视,加剧了从业者的退出效应。第三,科学知识具有“准公共物品”特性,不能完全依赖于市场供给,国家必须更积极主动地承担部分转化工作。目前,我国财政预算中用于科普经费的比例偏低,且这些名义上的经费有时还会被挪作他用。就此而言,为弥补供给缺口,抵制歪理邪说的“替代”,有必要确保对于科普事业的财政支出和支持。

专家:加强科学教育,提高学生科学素质

2010-12-11

中新网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王渝生撰写了名为《提高科学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文章。文章称,根据《规划纲要》的精神,必须在加强科学教育,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和营造创新环境上多下功夫,尤其要在开拓科学教育的社会实践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文章提出,科学教育对于培养创新人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科学教育不仅仅是培养拔尖的科技人才,更强调推广科学普及,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以及营造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

PISA上海夺冠不可沾沾自喜

2010-12-15

光明网

近日,上海学生喜获2009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三项全能”冠军。在共有65个国家与经济体接受的这项评估中,上海学生无论在数学、科学,还是在文化水平上都拿下第一。其实,上海这样发达地区的少部分学生参加PISA,一方面确实无法从整体上代表整个上海市学生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更不能因此自以为是地说,我国的教育质量现在已经达到了“赶英超美”的水平。而且,对于包括PISA在内的各种国际教育测试,也应该以理性看待不能以测试的排名来简单判断教育质量及其体制的优劣。

让课堂容忍学生“发呆”“做梦”

2010-12-23

文汇网

“备课是老师的,作业是学生的;课堂是老师的,考试是学生的。这样的传统思维已无法适应当前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要求。”在近日举行的上海市第二期普教系统的校长论坛上,一位校领导的这一观点,赢得了与会者的共鸣。他认为,“中外教育比较,没有孰强孰弱之分,但国外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一些做法确实给我们带来不少启发。我们的高中教学是不是可以提高一些容忍度,让学生会‘发呆’、会‘做梦’,而不是一厢情愿地增加课程内容,提高课程难度。如何做好‘加减法’,为学生腾出学习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并促使各学科学习时间和内容的科学均衡,是当前中学教学必须思考的问题。”

面对变化如此快速的社会,教育者需要慢下来、静下来

2010-12-16

中国教育网

在近日《父母世界Parents》杂志举办的“2010Parents环境与儿童早期发展”论坛上,上濒教育学院院长兰海指出,面对变化如此快速的社会,教育者需要慢下来、静下来,帮助每个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感。兰海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今天的孩子需要一个更宽容的教育环境,“所谓宽容,就是我们应该允许孩子犯错误,允许自己的孩子和别人不一样,我们还要接受自己的孩子可能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兰海说,现在父母的许多烦恼和困惑是对社会的信任度比较低的表现,她建议父母在作选择的时候遵循两个基本原则:第一,尊重科学、尊重教育规律;第二,眼光要放得长远一些。

大洋彼岸的“另类”教育

2010-12-25

首都科技网

美国小学有生活技能和品格两个方面教育。从幼童开始,教育就要既培养做人的操守,又培养心理的素质,还培养适应和处理各种不同人际关系的能力,身体与心理健康同步进行,确保生命的质量和生活的能力不断增进。其中还包括了一个重要方面,即社会责任的教育,如责任感、合作、宽容、公民意识和原谅等,都属此类。这些教育的另一个特点,是相当“实用主义”的。这里没有无法操作的“假大空”,全都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比如小学生有啥想不通时,竞具体到了“散步、深呼吸”这样的细节。大洋彼岸的这些“另类”的教育,能给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带来新的启示么?

“温室花朵”是如何产生的

2010-12-27

光明网

中国孩子胆小,不敢冒险。“出现这种特征,是因为

我们的孩子还生活在另一个温室中,即应试教育的评价体系,在这个温室中,一切都有标准答案,久而久之,孩子们容易成为‘分数机器’。”青少年问题专家孙云晓介绍说,著名儿童心理学家陈会昌教授曾这样分析中国孩子为何胆小不敢冒险:我们的传统文化鼓励顺从听话、不鼓励独立见解;鼓励中庸、随大流,不鼓励竞争、冒尖;鼓励稳妥可靠,不鼓励异想天开;鼓励‘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鼓励个人的独特性;鼓励儿童把成人的兴趣当成自己的兴趣,不保护和激发儿童天性中潜在的兴趣和求知欲。

丘成桐漫议中国奥数和高考约束孩子创造力

2010-12-18

京华网

在第五届华人数学家大会的新闻会上,晨星奖的评委会主席丘成桐表示,高考和奥数约束了孩子学习力和创造力。丘成桐说,在他担任哈佛大学数学系教授的23年中,中国学生水平在第十名左右,很少能有拔尖的学生。他认为,中美学生的差距并不体现在素质上,而是学习方式和方法的差距。

“十多年来,因为高考和奥数的原因,让孩子数学的学习力和创造力受到约束。”

“你怎么没有时间给孩子们上科学课”

2010-12-19

科技网

许多中国的“大”科学家都说自己忙,没时间对青少年进行科学教育。针对这种说法,在《居里夫人的科学课――居里夫人教孩子们学物理》一书的研讨会上,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韦钰说,作为唯一一个在两个不同学科领域、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都有时间给孩子们上科学课,你怎么没有时间?你比居里夫人更伟大吗?韦钰还谈到,科学是开放的,是不断有新内容和观念补充进来的,它不是一种迷信。我们的一些教育工作者虽然对孩子们进行了科学教育,但没有告诉其科学精神。

美《时代》评出2010年十大科学发现

2010-12-11

科技网

美国《时代))周刊12月9日在其网站上揭晓了本年度十大科学发现评选结果,长角恐龙化石的发现、费米实验室的科学家发现粒子碰撞过程中产生的μ介子(一种重电子)数量比反“介子多1%、发现月球水的含量比天文学家预期的多出大约50%、机器人考古墨西哥金字塔、衰老的原因之一可能与人类TERC基因附近的一小簇DNA(脱氧核糖核酸)序列有关发现了许多新的太阳系外行星、理论上描述了利用“超物质”打造时空斗篷的可行性、南非马拉帕洞穴出土的两具距今大约200万年前的高级灵长类动物骨架化石可能填补人类进化空白、合成第117号元素和揭开猫的饮水技巧的秘密等当选。

《科学》评出2010年十大科学突破

2010-12-17

科学网

《科学》最近评出了2010年十大科学突破。它们是:对宏观物体量子效应的首次观测、合成生物学、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组测序、两种预防HIV的不同且新颖的方法、通过只对某一基因组中的外显子(或者说是那个极小的实际编码蛋白质的基因组部分)进行测序能够发现造成至少12种疾病的特别的基因突变、分子动力学模拟、量子模拟器、更快更廉价的测序技术使人们能够对远古和现代的DNA进行非常大规模的研究、RNA的重新编程和一系列的研究承诺会给实验室带来大批的“基因分离大鼠”。

英《自然》杂志盘点2010年重大科学事件

2010-12-24

科技网

英国《自然》杂志网站12月22日对2010年的重大科学事件进行了梳理,其中包括自然灾难反击地球、欧洲各国削减科研经费、研究出新的对抗艾滋病病毒(HIV)、美首次合成人造单细胞生物、气候变暖政策风波不断、墨西哥湾原油泄漏造成巨大环境灾难、干细胞研究禁令纷争不断、日本宇航局得失参半、天文学家希望研制WFIRST探测暗能量、欧洲各国纷纷削减科研预算、是否发现砷基生物不确定和哈佛名教授被控“科研行为不端”等入选。

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公布

2010-11-26

中国教育网

中国科协11月25日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十一五”期间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明显提升,2010年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3.27%。其中,了解必要科学知识的公民比例为14.67%,掌握基本科学方法的公民比例为9.75%,崇尚科学精神的公民比例为64.94%。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相当于日本(1991年3%)、加拿大(1989年4%)和欧盟(1992年5%)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

思维差异背后的教育启示――《思维版图》评介

2010-12-16

中国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