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艺术艺术生文化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艺术类 中职生 学习自信心 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209-02
自信心是人格的核心内容,它不仅是自我意识不断成熟的标志,而且还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及人格的健全发展。新疆艺术类中职生缺乏文化课学习自信心,影响学习专业课程和整个中专阶段的学习成效。所以如何有效培养新疆艺术类中职生学习自信心成为老师、家长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于中职生学习自信心的培养策略和方法,可谓见仁见智,但实际效果并未取得预期效果。我们认为之所以实效不尽人意可能存在以下原因:一、缺乏对学习自信心现状实证性的调查研究;二、从现象到表象,未能从自信心的实质、结构提出方法和策略;三、提出的方法和策略缺乏一定的针对性,没有充分结合学情、校情。
针对以上弊端,本研究使用访谈、问卷等定量和定性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新疆艺术学校舞蹈、美术、音乐等专业的1069名学生进行调研。得出以下结论:1.新疆艺术类中职生文化课学习自信心总体上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自信心各因素呈上升趋势,但各因素增长速度不均衡,在16岁以后出现下降趋势。2.新疆艺术类中职生文化课学习自信心总体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自信心总体水平略高于男生。3.新疆艺术类中职生文化课学习自信心总体上不存在显著的民族差异。
结合新疆艺术学校部分教师在培养学生自信心的经验和系统科学理论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以下培养新疆艺术类中职生文化课学习自信心的策略和方法:
一、提高个体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自我效能感是自信心的核心组成部分,最早由班杜拉所提出。在新疆艺术类中职生文化课学习自信心的培养中尤为注重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因为“当人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去进行那一活动。”
根据班杜拉所提出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四因素,我们从以下四方面提出提升个体自我效能感的方法和措施:
1.增强成功的自我直接体验。个体的亲身体验对效能感影响最大。成功的经验可以有效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而多次的失败将会降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甚至出现习得性无助感。所以适当地增加个体的成功概率,让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同时逐渐形成自我效能感。例如:部分同学在课堂上不敢发言,这时可以通过降低问题难度的方式让学生体验成功,逐渐养成其自我效能感;2.树立榜样示范作用的替代经验。部分学生在没有体验到成功经验的情况下,通过观察榜样或示范者的行为,从而获得间接经验,形成自我效能感。例如:当一位低自信者看到一位和自己年龄相近或成绩相当的同学取得文化课考试的好成绩时,就会增强他的自我效能感。所以教师应该经常引导低自信者向榜样学习;3.反复的言语说服。这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但一直以来成效较低。通过我们的观察发现,之所以低效是因为言语说教的效果容易被困惑的情境和难以处理的问题所征服。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使用这种方法时不能仅仅说教,应该反复、经常性地建议、劝告、解释,并且需要穿插一些典型的案例说明;4.积极情绪的唤起。班杜拉在一系列的实验中证实情绪和生理状态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在充满紧张、危险的场合或负荷较大的情况下,情绪易于唤起,但是高度的情绪会妨碍行为和态度。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情绪唤起时,必须注意适度,否则会适得其反。
二、为学生提供成功表现自我的机会
在此次调查中发现:自我表现在自信心形成过程中占据重要位置。自我表现是指个体的认知、行为、情绪、态度、信念表露,即个体在认知方式、动作行为、交往方式等方面的自我表达。自信心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个体的自我表现力、欲望及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关注学生的自我表现,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的重要途径。
依据行为主义的强化原理,并非任何自我表现都能有效地提高学习自信心。斯金纳认为:“所有行为都可分为两类:应答和操作。人类绝大多数行为都是操作,相应操作的是操作性条件作用。操作性条件作用的产生关键是强化,强化的产生加强和减弱行为的次数。”从斯金纳的强化原理中,我们可以明确任何行为的产生必须有相继的强化。如欲通过自我表现的途径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那么必须在自我表现后进行一定的强化。强化方式有正强化、负强化、一级强化、二级强化等。在学生强化方面我们常用正强化中的二级强化,即呈现使其情绪、状态、精神等非智力因素积极、愉悦的强化物。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给予学生提供的强化物就是为学生提供有较多成功机会的表现自我活动。此举取得较好成效,值得提倡。例如音乐专业的同学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专业学习的自信心。为了提升同学们的专业学习自信心,可以在期末考试时把考场设在演出大厅,让学生们犹如现场演出一般,在紧张的氛围中取得成功,从而提升专业学习自信心。
三、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
独立是指个体具有独立的思维、判断、意识、学习等方面的能力,是个体社会化程度高低的一个显著标志。在本次问卷的编制过程中,我们也得出独立性是自信心的重要维度,并且在实践中我们也可以发现独立性影响着个体自信心的发展。所以在自信心培养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
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传统做法较多采用理论宣讲、讲授,实际效果不尽人意。这里我们介绍在实践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情景再现法。情景再现法是直接呈现情节发生的情景或采用一定媒介复原情节发生背景的一种方法。之所以采用此法是因为:教育知识具有间接性,即教育知识多以间接经验积累为主,而不是直接体验获得知识。所以在部分知识讲授的基础上,采用情景再现法,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培养其独立能力。即使部分情景不能再现,也可采用多媒体还原的方式。
当然除了情景再现法外,还可以因地制宜地采用一些适合校情的具体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切忌空洞的理论说教、讲解,以免造成部分学生的抵触情绪。
四、关注个体及性别差异
教育应然是因材施教的过程,但因对教育本体的误读,学校实然成了加工各种部件的工厂。教师在培养学生自信心的过程中同样沿袭加工厂的功能,采用“一刀切”模式培养所有学生。这也是培养自信心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
每位学生都是独特发展的个体,在整体、阶段、个性、学习风格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特点。美国教育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即是个体独特性的实证。所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就需要了解和掌握每位学生的发展特征,针对其不同特点进行有效培养。另外在本次调查结论中发现:“新疆艺术类中职生文化课学习自信心发展总体的性别差异显著。在自信心总体得分上,女生(3.9561)均略高于男生(3.4529)。除独立性这一维度性别差异显著外,成就感、自我效能感和自我表现这三个维度均不显著。”这也提示我们在自信心培养过程中不仅注意性别差异,还应该注意男女在自信心结构各维度的区别。总之个体养成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能采用非此即彼、简单、一成不变的培养方式,而需要辩证的、发展的、多元的培养方式。
五、树立学校、家庭、社会和谐一体化的教育理念
以上概述了从学校角度提出的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的四种措施。依据我校的实践经验,我们认为仅从学校层面培养学生学习自信心收效不佳。学生不仅是一个生物体,而且是一个社会体。在其成长过程中,家庭、社会等因素对其影响也极为重要。所以对学生学习自信心的培养需要树立学校、家庭、社会和谐一体化教育理念。
首先转变家长教育观念。家庭是学生教育的第二课堂。学生身心能否积极、健康成长,家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在实验中发现部分学生学习自信心呈现起落状态,特别是在假期过后尤为明显。经过我们的访谈和调查得知:父母的教育观念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例如父母总认为自己孩子既然就读中职学校,文化课学不学无所谓,关键是学好专业课,有一技之长。这种观念无形中抵消了学生原有的自信心,造成文化课学习自信心起落的反复。所以教师和学校需要及时纠正部分家长对中职教育的错误观念,多贯彻终身学习、多元学习、文化是专业学习的基础、文化是学生健康成长保障等理念。其次抵制错误的社会言论。作为社会体的学生无形中受到社会错误观念的影响,导致其学习自信心的下降。目前影响艺术类中职生学习自信心提高的观念有:大学毕业都找不到工作,中专毕业根本就找不到工作;中专毕业混个文凭就行了,读书没有什么用;只有成绩差或在普通中学读不下去的学生才会去中专读书等。针对以上错误的社会言论,我们可以举德国高质量的中高职教育例子击败这些错误言论。加强对中职教育的有效宣传,特别是凸显中职学校的办学特色,让家长称赞、社会公认,这样流言蜚语不攻自破。总之有效提升学生学习自信心必须依靠教师、家长、社会的共同努力。
以上是我们培养新疆艺术类中职生文化课学习自信心的经验。当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灵活运用,不能削足适履,寻找适合校情、学情的培养方法和措施才是有效培养的不二法门。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2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美] B.R.赫根汉,马修・H.奥尔森,郭本禹等译.学习理论导论(第七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3]王娥蕊.3―9岁儿童自信心结构、发展特点及教育促进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4]兰艳秋.浅淡中职生自信心的培养[J].《时代教育》,2011年第6期.
[5]李辉.论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自信心培养[J].《教学研究》,2009年第4期.
[6]王雪琴、周娟仙.基于心理渗透:中职生自信心培养刍议[J].《职业教育研究》,2011年第39期.
[7]张雪梅等.关于新疆艺术类中职生文化学习自信心现状的调查研究[J].《艺术教育》,2014年第1期.
2014年本科一批分数线
文 科
579
理 科
572
注: 1、本科一批线下25分为本科军检资格分数线,本科军检资格分数线下40分为专科(高职)军检资格分数线。
一、小学微课含义
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简称为微课程,即我们所提到的微课。微课是以微型的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在多媒体和网络的微型教学基础上,对某个学科进行一些重点难点或者其他知识点所作出的视频讲解和情境再现方式。比如,展示的课件,有关某个教学片段的视频、教师的讨论等都是微课的内容。微课是评估教师专业教学技能、教学素质的方式之一,因为一般情况下,微课的完成是15分钟内,时间较短,这就需要教师准确把控教学知识点的重点及难点。由于微课时间较短,知识点的重难点较为突出,加之学生的听课注意力较为集中,可大幅度提高教学效率。
二、概说小学数学微课生活化趣味教学
教学中,有很多的教学模式,其中有一种教学模式紧密结合生活,教学中结合生活,体现生活的重要性,这种教学模式就是生活化趣味教学。我们说的小学数学微课生活化趣味教学就是这样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在教数学时,将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背景和已具备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实现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完美结合。数学源于生活,教师在进行数学授课时,在课堂中提出与生活相关的经验和问题,并引导学生共同进行探讨,最终解决问题,这样可达到数学可回归生活的效果。在小学数学微课生活化教学中,要求教学过程不仅要和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同时还要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l起来,以便调动学生汲取知识的积极性,因此,小学数学微课生活化趣味教学有很高的要求。在数学微课授课中的15分钟内,若要学生在短时间内对数学知识进行掌握,需营造一个轻松良好的学习氛围,即创设与学生的心理年龄相符合的教学情境,采取生活化的形式,让学生对知识点积极探究。这种教学方式,不仅科学,而且人性化。
三、如何进行小学数学微课生活化趣味教学
1.教学内容生活化
数学都是些枯燥的数字,使学生对其学习的兴趣不高。但是在现实社会中数学又无处不在,因此,微课数学教学的难点重点就是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教师应从实际生活出发,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教学内容,创设一个生动、鲜活的生活情境,在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展现在课堂中,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以此快速解决问题。比如,在对“20以内退位减法”教学时,我结合生活化的问题引入,即参加游园活动时碰到小朋友的各种计算问题,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进位加法的知识,对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引导,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理解并对其进行探索。为了让学生对现实中的数学有个客观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数学的重要性,根据学生已有的认识经验,我组织学生进行“买文具”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特别积极参与其中,思维特别活跃。这样的教学模式,使数学回归到生活中,让学生更加感受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
2.生活经验数学化
在实际生活中,小学生已体验了很多关于数学方面的知识,微课中对数学的学习就是他们生活中有关数学经验的总结与升华。比如,在对面积单位进行学习后,可以从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某个感兴趣的物品先进行大概估算,再用适合的测量工具测量,看看测量结果更加接近哪位同学的估算。在微课教学中,我一直鼓励小学生到生活活动中去学习、实践等。比如,我在对长方形进行教学时,我不仅在PPT中展示视频,适当的时候我会带学生去操场,让学生观察操场的某个长方形花坛,学生可直接动眼观察,并让学生实际对其进行测量,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并计算出周长及面积。这样,在整个教学中,以生活中的常见物为基准,营造了学生轻松愉快学习的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去学习数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就对数学知识有了了解和掌握,而且还会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对学生进行数学生活化意识培养
关键词:新课程;课程改革;3D技术;文化意识
根据我国《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01),从2004年秋季开始,我国普通高中就进行了一系列新课程教学的改革。课程改革是一个全新的过程,许多方面有待进一步地研究和探索。在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01)。这就要求教师在基础教育阶段,使用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让学生了解必要的文化知识。目前,国内外关于文化意识培养方式的研究大多数是从教材、注解、背景材料、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来进行的,如钟启泉主编的《外语课程与教学论》(2003)。只有少数的谈及了亲身体验,如高洪德主编的《高中英语新课程历练与教学实践》(2005)。虽然“亲身体验”的方法中提到了很多途径,如电影、录像等,却未包括现如今风靡全球的3D技术。基于新课标基本理念中的“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本文试图在新课程背景下探讨利用3D技术培养高中生英语文化意识的优势以及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3D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梅隆3D实验室曾经从数据出发对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市郊的5所美国小学做过一组关于学生对3D英语教学模式的反馈研究。其目的是从实际的效果上比较学生对于多种媒介(书籍、影片和动画片、3D影片和3D动画片)的喜欢程度。结果表明,学生对最后一种媒介的兴趣远远地高于前两种媒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3D技术应用于学生学习英语的必要性以及优越性。
将3D技术应用于英语文化意识培养的课堂是一种强调亲身体验的探索性课堂,属于浸入式学习(Immersive Learning)。它是通过各种现代化的高科技技术,为学生提供一个身临其境的、“真真实实的”学习环境,仿佛画面中的一切都在学生自己的眼前,触手可及,让他们真实地感受平时对于他们来说很难接触到的外国文化环境,就像他们自己亲身经历了一样。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可供他们品味、观察和接触的“真实”环境,从视觉、听觉和触觉为他们提供学习文化的平台,满足了他们各自的不同的学习风格。
二、3D教学的优势
1.教与学方式的根本改变
利用3D技术培养高中生英语文化意识,可以较好地改善传统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学生和教师都感到很疲惫的状态。一方面,它让学生了解了更多学习文化的途径。利用3D技术打破了学生传统的“概论+通史”学习模式。学生可以通过外国电影或纪录片,比如《哈姆雷特》来了解莎士比亚眼中的父性和母性文化,而不再是单纯地从课本上机械性地理解,也就不会造成他们只有文化差异知识却缺乏文化差异意识的局面。这种学习文化的环境有利于促进个别化的积极主动式学习,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能更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另一方面,由于大部分学校要抓高考成绩,考试成了主要的指挥棒,教师采取“填鸭式”授课模式。而利用3D技术可以使教师由文化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引导者”和“推动者”,也就使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它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解决了教与学辩证统一的关系。
2.教学环境的改善
利用3D技术营造最接近真实的沉浸式的学习环境来培养高中生的英语文化意识。实践证明,同时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所获取到的信息最容易被人接受而且容易记忆。而3D技术正好提供了这种学习文化的环境和综合性学习文化的模式。它使得文化等方面的教学内容生动再现,不再拘泥于教材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当时的社会热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使教学效果得到提高。它适应了不同个体在认识形态上的种种差异,将以往形式单一、直线展开的文化教学内容变得直观、形象,创造出图文并茂、绘声绘色、生动逼真的文化教学环境。无形中将枯燥无味的文化理论知识演绎成了触手可及的生动的学习和生活情景,改变了陈旧的文化教学模式,为由应试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前提基础,并促进了教学的变革。
3.社会资源的节约和优化
利用3D技术培养高中生的英语文化意识,拉近了教与学在空间上的距离,节约了时间,提高了信息的传输效率。首先,它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学生和老师不用出国或者与外国人实际交流来培养他们的文化意识,避免了中西方在交流时由于之前不知彼此的文化差异而造成的尴尬。其次,学习信息是以视频形式存在的,是非纸张输出形式,信息的复制既简单迅速又经济实惠,节约了学生的书本开支。教学活动摆脱地域的限制,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和
优化。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新课程背景下利用3D技术培养高中生的英语文化意识时,需要注意一些问题。首先,要注意内容的思想性和趣味性。
“……教学中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应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宽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年版)。其次,要注意内容的系统性和阶段性。不仅要使文化教学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还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逐步扩展和深化。再次,要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结合教育。现在许多国家都在进行基础教育课程和课程内容的整合。将文化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中的学习内容进行整合,打破他们之间的界限,从而让学生全面发展。最后,要注意文化的教学是为以后的交流或交际服务的。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运用文化知识为交际服务的意识和能力,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常用的情景,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组织学生自己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
际的练习,这也是《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的要求之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高洪德.高中英语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李志厚.变革课堂教学方式:建构主义学习理念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8).
[4]吕良环.外语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8).
[5]鲁子问,康淑敏.英语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张有录.媒体教学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7).
[7]韩西娜.3D软件在高职机械类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7).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9题;共46分)
1.
(3分)看拼音写汉字
páng
biān
lǜ
yóu
yóu
jié
guǒ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
(3分)按笔画写字,填空
①旁边中“旁”字共________笔;
②言语中“言”字共________笔;
③结果中“结”字共________笔
3.
(2分)读课文《小松鼠找花生果》,按课文,选一选
________绿油油
________黄灿灿
A小花
B叶子
4.
(9分)照样子写词语。
例:(黄灿灿)的(小花)
________的头发
________的太阳
绿油油的________
________的________
例:(摘)(花生)
睁________
登________
________果子
________
5.
(6分)我会比(比一比,再组词)
直________
流________
结________
真________
留________
节________
6.
(2分)根据课文《小松鼠找花生果》填空
①大树的________长了一些小草
②土地上铺满了________的小草
7.
(6分)我会读(选择正确的读音)
松鼠________(sǔ
shǔ
)
灿烂________(
càn
chàn)
蚯蚓________(yǐn
yǐng)
睁眼________(zhēn
zhēng)
古怪________(guài
gài)
钻出________(zhuān
zuān)
8.
(12分)写出有下面组成部分的字
再组词。
木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虫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艹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9.
(3分)把下面部首相同的字写到一起。
树
松
蚯
蚓
花
落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二、能力提升题
(共2题;共6分)
10.
(5分)抄句子,体味情感
从那以后,小松鼠每天都到花生地里去,看花生结果了没有。(
)
11.
(1分)我会猜
尾巴长、毛茸茸、体型娇小爱上树。
打一动物: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共9题;共46分)
1-1、
2-1、
3-1、
3-2、
4-1、
4-2、
5-1、
5-2、
6-1、
6-2、
7-1、
8-1、
9-1、
二、能力提升题
(共2题;共6分)
关键词:艺术院校;文化课;结合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3}01-0091-04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题审议和通过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文艺生力军的艺术院校,理应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肩负起使命,艺术院校的文化课教学也应在培养高素质艺术人才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全面发展的艺术人才不仅应是德艺双馨、身心和谐的,同时还应是“专文并举”的,即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兼具良好的文化素养。然而不争的事实却是:艺术人才普遍存在着“文化短腿”现象。观照培养艺术人才的主要基地——艺术院校,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薄弱(文化录取线比普通院校低了近半),学校又“重专轻文”,文化课难教,文化课老师处于游离、边缘化状态,缺乏归属感、成就感,文化课教学缺乏实效性,这些长久以来成为困扰艺术院校领导和文化课教师的一道“难题”。
如何破解这道“难题”,让艺术院校的文化课变得对学生富有吸引力,提高教学实效性,使我们培养的人才能担当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任?笔者以为,关键在于艺术院校的文化课教学一定要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结合,让学生所学的文化知识与专业知识相辅相生。那么,艺术院校文化课教学应如何与专业有效结合呢?
一、建立正确的认知系统,充分认识到文化素养对艺术人才固本强根的重要意义,消除“文化无用论”,从源头上解决学习的精神动力问题
学习的动力一般源于对兴趣和利益的追求两个主要因素,马克思早就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People are fighting for everything to do with their interests.)“interest”在英文里恰恰兼有“兴趣”、“利益”的含义。艺术院校学生之所以普遍重专轻文,就是认为自己是搞专业的,文化课对他们没多大用处;加之文化基础不好,专业学习辛苦,因此如果教师缺乏招数,逃课、瞌睡、开小差现象就成为家常便饭,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就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和体会到文化素养是他们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学好文化之于他们、之于专业有很大的辅佐、促进和提升作用。所谓“文艺不分家”,文化理论知识与艺术专业知识本身就是密不可分、相辅相生的,它们之于艺术工作者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可以说,“文”是“艺”的基础、土壤和养分,艺术工作者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作为支撑,就不可能有好的艺术感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最终充其量只能是个“艺人”、“匠人”,不可能获得全面、长久和持续发展,更谈不上艺术造诣,所谓“音乐在音乐之外,舞蹈在舞蹈之外”便是这个道理。另一方面,作为一种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本身也是“文”的一个重要领域和表现形态。文化人类学鼻祖泰勒(Edward·B·Tylor)就是这样定义“文化”的——“文化或文明是这样一个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了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所具有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因而艺术反过来又会促进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形象性”与“审美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其丰富与形象的表现形式——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绘画、雕塑等等都可以成为文化课教师取之不尽的教学源泉和灵活生动的教学载体。因此,艺术院校的文化课教学与学生所学专业是完全可以找到有效结合点的,是完全可以教好、教活,教出艺术特色的。
二、激活与创新管理体制,把文化课教师的人事管理放在专业院系,形成文化课教师融入专业教育的良好机制
在艺术院校,文化课教学机构一般都是独立设置的,叫“基础课部”或“公共课部”,属于学校二级教学职能部门,负责安排、承担全校文化理论课教学工作。这种机制的主要优点在于,在文化课教师自身专业圈子内容易形成凝聚力,方便开展同行间学术交流。这在一般的大中专院校没什么问题,但在艺术院校,这种体制的弊端却显而易见——文化课教师无形中与专业教师、专业教育“楚河汉界”,相互隔离。在专业艺术院校,专业首位是铁定法则,这本无可厚非,但这样一来,也易助长学生“重专轻文”,文化课教师觉得自己在学校没地位,属于“第二、三世界”人群,久而久之,就慢慢边缘化,找不着归属和成就感。改变这种状况的有效举措:把文化课教师的人事管理归属到专业院系。笔者所在的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在这方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为了打破专业与文化的藩篱,提高文化课教学的实效性,我校进行了大胆的体制改革与创新,把文化课教师的人事管理权限从基础课部划归到各专业院系。在这种新体制下,文化课教师和专业院系双向选择,专业系自主聘任,文化课教师开始成为“某某专业院(系)的老师”,主要在所属专业院(系)承担教学,教学量不足再酌情跨院系教学(基础课部架构仍然存在,但人事管理权剥离,只总体统筹、指导、协调各文化课教研组的业务教学)。一开始,改革受到很大的质疑,主要来自文化课教师自身的反对,他们觉得自己这个群体本来就没地位,现在被“四分五裂”,担心更势单力薄,更没有归属感,甚至连小群体的归属感都会丧失殆尽。但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和磨合,这种体制的优势却日益凸显并被实践证明:首先是打破专业与文化人为割裂、不相往来的局面,这种举措能有效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达到优势互补,专文相济。其次,文化课教师利用自己学养和管理水平较高的优势参与到专业建设、艺术实践和学生管理中,增强了专业院系的人文氛围,提高了专业院系师资队伍的文化水准和管理水平。其一,文化课教师通过教学、兼任班主任、参与专业建设和艺术实践等,服务专业建设和学生的发展,也会慢慢觉得自己的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可小觑的,从而感到越来越有成就和归属感。在一些专业,文化课教师甚至同时也就是专业教师,如语文课教师之于编导专业,英语教师之于播音主持专业的双语主持方向等等。其二,文化课教师还能在与专业教师、专业教学实践地融入中吸取养分,积累教学素材,提高艺术鉴赏力和审美水平。其三,文化课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机会无形中也增多了,对学生的了解更加全面了,与学生的距离更近了,在学生中的亲和力、感染力、影响力陡增,教学效果自然容易提高。此外,当专业教学、艺术实践与文化教学发生冲突时,在一个院系也便于协调解决,防止出现专业教学冲击文化教学的现象。
三、文化课教师要做有心人,不仅要主动了解专业知识,努力提高自身艺术素养,还要熟研教学内容,善于寻找二者融通的结合点
首先,要积极主动地了解专业知识,提高自身艺术素养,成为对艺术能略知一二而不是完全外行的人。教师要主动了解学校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了解各艺术门类特别是所教专业的概况、艺术特点、代表艺术家、代表作品等等。同时,主动培养自己的艺术爱好,积极参加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这样,在教学中贴近专业的例子便能信手拈来。其次,要熟研教学内容,善于寻找专文融通的结合点。从课时分布来看,语文、思政、英语是艺术院校三门权重较大的文化课程,笔者就以这三科为例阐释说明。文学本来就是艺术的重要构成,因此在各门课程中,语文无疑和艺术是最为贴近的,只要有意留心,结合点可以说无处不在。有位优秀的年轻教师,提出了将语文课定位于“人文艺术”课程的理念,认为语文教学应力图寻求艺术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双赢”,笔者很是认同。这位教师在教授戏曲文学作品如《牡丹亭》、《雷雨》等课文时,采用“读、演、评、创”的教学方法,甚至将表演教师请人课堂,协作完成课文教学,这种教法实在令人耳目一新,效果不好都不行。思政课是大专院校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看似与艺术相距甚远,结合点不好找,其实不然,艺术与政治同属社会意识形态,同在上层建筑范畴,两者是密切联系的。例如,在导言课讲述课程学习的重要性时,就可以列举诸如电影《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电视剧《亮剑》、《潜伏》,歌曲《走进新时代》、《北京欢迎你》等等深受大众喜欢的高品质艺术作品来阐释主旋律之于艺术的关系,让学生轻松理解艺术与政治的关系,心悦诚服地认可课程学习的意义。在英语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选用恰当的英文歌曲让学生欣赏与学唱、两人或多人分组带表演地诵读课文、英语短剧排演等,都能自然地达到专文结合。
当然,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文化课紧密结合专业进行教学,这一结合应是“有机”的,即教师在教学中结合的专业知识必须与所传授教学内容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而不能为了结合去简单地生拼硬凑、生拉硬扯,更不能为了一味迎合学生口味,把文化课上成说唱逗趣的“仿专业课”,实际上这也是做不到、做不好的,更会偏离文化课本身的价值功用。
四、大胆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从中寻求文化课教学与专业结合的有效载体和途径
改革与创新是当今时代潮流所在,也是一切事业进步与发展的不竭动力。艺术院校文化课要实现大的突破必须改革与创新。教学内容的改革应以教材及教学内容的选取为突破口,以切合专业,贴近学生为准绳。目前艺术院校文化课使用的教材大多为统编教材,脱离艺术院校学生实际较远,不能很好适应艺术院校教学,尤其是语文和英语这两门主科。因此,教师要适当调整教学目标,善于取舍教学内容,以现行教材为蓝本恰当做好“内收”和“外扩”工作,即根据所教专业的特点、学生的专业职业发展需要来选取教材中的内容并适当增补教材外的内容。这样才能避免文化教学跑偏、脱离专业、脱离学生的状况。如果条件具备,还可以教研室(组)为单位开展教改与科研公关,整合现行教材,确定贴近专业、贴近学生的教学内容,形成适合自己的校本教材;更高层面上,可加强校际同行合作与交流,共同编写适合艺术院校使用的统编教材。
如果说教学内容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前提与基础,那么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则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尤其是艺术院校的学生,他们往往从美的角度而非纯理性的角度去看问题,因而教学更要强调方法和艺术。各门文化课在教学方法上既有基于学科特点的个性,也有同为文化课程的不少共性。笔者以为,以下几点值得共享:第一,“艺术”地导人教学。即运用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艺术专业知识,如歌曲欣赏、影视剧作点评等来导入教学,如在思政课讲授改革开放内容时,笔者以明星校友张也演唱的《走进新时代》导入教学;讲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内容时则选择了明星校友雷佳演唱的《领航中国》。第二,善用教学策略与艺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教师首先要注意培养自己的亲和力,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活跃、开放的课堂气氛。这就要求教师多运用启发式、探究式、实践性、情境式等各种教学模式和方法,让学生勤思考、会动脑、能动手。20世纪批判教育理论作家保罗·弗莱雷曾指出:“离开了探究,离开了实践,一个人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人。”以笔者经验,艺术院校文化课教学中恰当运用的提问法、角色扮演法、任务驱动法、实践体验法等都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创造性的好办法,如语文教学中的课本剧排演创评,英语教学中的表演猜词、英文歌曲欣赏学唱、英语短剧排演,思政、历史课的课堂小辩论、三分钟演讲、情境模拟与表演、社会调查等等。第三,充分运用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教学技术与手段。多媒体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各种信息于一体,形象生动,视听冲击力强,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舒缓听课疲劳,提高教学效果。制作精美的课件还是一种审美教育,甚至一定程度上是一种专业教育,尤其是美术设计、动漫设计、计算机音乐制作、影像等专业。因此,教师一定要学会多用、善用。第四,改革考核与评价方法。与很大程度上受“分数”指挥棒强烈影响的基础教育不同,大中专院校尤其是艺术院校完全可以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羁,彻底更新考评观念,改革考评方法。科学的考评应“立足过程,促进发展”,即立足于综合素质教育的过程,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服务。这就要求我们从过于强调考评的甄别与选拔功能转变为重视考评的改进与激励功能;从注重终结性评价转变为过程性评价,将学生的日常学习、品德表现、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纳入考评体系;从以纸笔闭卷考试为主的单一考评形式转变为笔试与口试相结合、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的开放的、灵活的、多样的考评形式;从单一的教师评价转变为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多主体评价并行;从考评标准一个模子的要求转变为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像思政、历史等就可以采用答辩、调查报告等形式来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归纳、信息收集等能力;语文、英语等就可采用口试、作文、展示等形式来考察学生的语言表达、理解和应用等能力;各门课程都可采用全开卷、半开卷和小论文的形式来考察学生的知识转化、应用、自学等能力,而纸笔考试则宜用于考查学生对常识性知识的把握。
五、创造性地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打造艺术院校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建立和完善文化课选修制度,适当开设一些与专业相关的选修课
在“天天都是艺术节”的艺术校园,校园文化鲜活透亮,但同时也欠缺些人文底蕴。因此延展文化课堂,创造性地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可谓一石多鸟,既能延伸、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又能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调动学生学习文化的积极性;还能拾遗补缺,营造良好的人文气息,给校园文化增添一抹底色。文化教研组和广大教师一定要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要根据学科特点,结合艺术校园的实际,联手团学部门,引导学生建设文化社团,广泛开展社团文化活动,在校园中培育一种人文精神;要重点指导建设读书协会、文学社、英语沙龙、演讲协会等人文类学生社团,开展演讲比赛、大学生辩论赛、青春诗会、英语剧汇演、文史知识抢答、读书征文活动、影视剧作荐评、专题研讨等切合艺术院校实际的第二课堂活动,并逐渐形成艺术院校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让学生从中接受文化与艺术的熏陶,感受艺术与人文的交融。
梁丽莎:中央美术学院2017年本科招生考试政策与以往相比在报名、考试和录取三个环节均有变化。具体如下:
(一)报名方面
1.2017年在原有网上报名的基础上增加手机APP 报名;确认环节在原有的的“现场确认”方式之外还开通手机APP在线确认,增加了“在线打印准考证”功能,考生网上报名后可以根据自身考试及行程安排自主选择现场确认或是在线确认。
2.原来仅招收文科考生的造型艺术、中国画、书法学、实验艺术专业2017年文理兼收;艺术设计及城市艺术设计专业同往年一样文理兼收,但是不再区分文理科计划。
(二)考试科目和时间方面
1.造型艺术专业考试科目和时间均有调整,考试科目从原来的素描、色彩、速写、创作四科调整为:素描、色彩、命题速写三科。其中素描考试时间由原来的3.5小时调整为6小时,要求考生自备午餐,午间考生不离场。
2.实验艺术专业的考试科目由原来的造型能力、命题创作、思维活力、美术鉴赏四科调整为:造型能力、命题创作、美术鉴赏与思维活力三科。
(三)录取方面
1.所有专业考生文化课成绩总分将进行统一折算,并按折算后的文化课相对成绩进行录取;
2.取消原来按专业排名录取的各专业的语文、外语的单科分数线;
3.按专业排名录取的各专业文化课成绩要求:艺术设计专业考生文化课相对成绩要求为80分,其他专业考生文化课相对成绩要求为75分。
二、今年学校艺术类招生专业、招生计划有何变化?
梁丽莎:2017年招生专业无变化,招生计划总数保持在850(含港澳台侨、新疆协作计划、新疆定向)不变,但局部专业有微调。造型艺术专业招生计划由原来的125个调整到120个;建筑类专业文理科计划微调,文科计划由40个增加至45个,理科计划由40个减少至35个;城市艺术设计专业的顺义校区有30个计划从造型艺术兼报考生中录取。
三、2017年学校报名考试时间及安排是怎样的?
梁丽莎:2017年本科报名时间从1月10日——2月15日;
在线确认时间为2月16日——2月28日;现场确认时间为3月1日;
考试时间为3月4日——3月5日。
四、考生报考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梁丽莎:1. 首先需要参加考生所在省市的联考或者统考,并且统考合格(统考未涉及到的专业除外)。
2. 注意考点选择的限制,2017年我校本科考试共设置北京、沈阳、青岛、郑州、成都、深圳6个考点。北京考点限北京、河北、天津、山西、内蒙五省市考生选择;按照河南省规定河南籍考生必须在郑州考点参加考试;按广东省规定广东籍考生必须在深圳考点参加考试,并且深圳考点不接受广东省外考生参加考试。请广大考生按照简章公布的要求合理选择考点。
3. 报考书法学和实验艺术专业的考生须选择北京考点。港澳台、华侨考生考生只能选择北京考点或者深圳考点。新疆协作计划考生只能选择成都考点。
4. 造型艺术专业的考生可以兼报城市艺术设计专业的顺义校区专业,在网报时须选择是否兼报。
5. 艺术学理论需要在网报的同时提交“综合素质评价”材料,建议考生决定报考后尽早到邮局投递资料,材料接收时间:2017年1月10日—2月15日,这是科目之一,未按时提交的视为放弃考试。
6. 由于我校本科阶段仅开设大学英语课程,请非英语语种的考生慎重报考。
7. 新生入学后,我校将按照教育部相关规定及我校《本科新生专业复查实施办法》对其进行全面复查,凡复查不合格、不符合录取条件者取消其入学资格,退回生源所在地。
8. 考前认真阅读招生简章,有问题或疑问及时咨询我校招生处。
五、专业考试结果何时能够查询?
梁丽莎:专业考试成绩4月15日之后考生可登陆报名系统或手机APP查询成绩。
六、考生填报志愿需要注意什么?
梁丽莎:2017年我校本科招生考生仍然可以选报1个以上专业并分别参加专业考试,但是专业考试成绩公布后,2017年4月20日——5月15日期间以下两类考生均需要重新登录报名系统或通过手机APP进行相关专业及志愿的最后选择。
1.取得多个专业成绩合格的考生,需要确定一个最终报考专业;
2.取得城市艺术设计专业合格的考生,需要进行顺义和燕郊两个校区志愿填报,两个校区按照平行志愿录取。
在填报高考志愿时,考生报考专业必须与在我校最终确认的专业志愿一致,录取时以在我校最终确认的考试专业志愿为准。
七、学校的录取原则有何特别之处?录取分数线是如何划定的?
梁丽莎:首先,2017年所有专业文化课成绩都以相对成绩就进行录取;其次,取消了语文、外语的单科分数线。中央美术学院录取江苏省考生时,各专业对学业水平测试成绩有不同要求:美术学、艺术学理论专业须达到2A4B1合格,其他专业须达到2B4C1合格。
文化课相对成绩折算办法:
①设有本科一批线省市的考生相对成绩 = 考生文化课成绩总分÷考生所在省本科(文/理)一批线 ×100(全国文化统一考试不考“综合”科目省市的考生,其文化课相对成绩折算使用本省市的文科一批线);
②已合并本科录取批次省市的考生相对成绩,将按照考生所在省份的招生办法进行折算,具体使用参考线由学校本着择优录取且对同一考区全体考生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
文化课成绩分数线划定原则:
①凡依据专业成绩排名录取的各专业,文理统一划线录取。文化课划线标准为:艺术设计专业考生文化课相对成绩须达到80分,其他专业考生文化课相对成绩须达到75分。
②凡依据文化课成绩排名录取的各专业,文化课总分分数线不低于本科二批线。具体文化分数线在录取时由学校招生委员会根据当年考生成绩情况择优划定。
具体录取办法:
艺考时间
1月12日美术类统考2月10日—24日校考
2014年,省外艺术类院校及专业仍将来山东招收艺术生,而部分院校需要组织本校的专业测试,也就是艺术校考,学生参加省外院校的艺术校考获得有效名次,且取得校考合格证,就可以在高考填报志愿中将此学校作为选择之一。2014年山东仍在济南、青岛、潍坊和淄博设立省外院校艺术类专业考试点,考试时间定于2014年2月10日至2月24日。
山东美术类专业仍实行统考,只有统考过关的考生才能参加美术类院校及专业的校考。记者从省招考院获悉,2014年山东省普通高校招生美术类专业统一考试时间已经确定,比2013年的考试时间提前了一个星期。2014年1月12日上午8点半到11点半考造型基础;下午2点到5点考色彩基础。山东艺术学院承担造型基础科目、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承担色彩基础科目的评卷工作。
文化课
录取控制分数线或提高
根据山东省刚刚颁布的艺考方案,2014年艺术文考生参加文史类、艺术理考生参加理工农医类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夏季全国统一考试。9日,教育厅有关人士透露,明年艺术类文化课录取控制分数线可能会提高,但目前尚未最终确定,还要根据招生计划和生源情况而定。目前已经敲定的是,2014年起,艺术教育、服装设计与工程、风景园林、文化产业管理等4个非艺术学门类专业,按文理类招生,其文化成绩要求不得低于本校非艺术类专业所在批次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
关键词:音乐艺术 艺术教育认知
音乐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的一种独特的教育形式,是当代高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突破口,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
自新课标实施以来,音乐教育又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为人知的问题。部分的领导教师及学生家长都对音乐教育存在着偏见,尤其是我的工作环境是处在张家口的最北面的坝上高寒地区,人们的艺术思维处在几乎封闭的状态,甚至有些家长都在不屑地说,音乐课能教个啥,快都改成文化课得了,省得耽误学习。
记得有一次,我所教的一个文班的女孩子嗓音条件非常不错,在我了解到这个女孩子文化课只考到三四百分,在全班排名很往后,为此她也很无奈的时候,我很关心的对她说,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只能靠学习文化课来考取理想的大学,你有一副好嗓子,可以学习声乐,就是歌唱,通过系统的学习声乐艺术,将来也能考取理想的大学。听完我说的话,这个学生非常兴奋,她说自己很喜欢歌唱,她会考虑我的意见的。过了几天,我接到了一个陌生的电话,电话里面的人说她是这个学生的母亲,我很高兴的正要和这位家长说些什么的时候,家长却很气愤的说:是你和我家孩子说让她学艺术的吗?我刚要解释,她不等我开口接着说,“我家孩子来学校是学习文化课的,不是来学艺术的,你能保证让我家孩子学艺术就能走个好一本吗? ”我被这个家长问的哑口无言。后来再上音乐课的时候,这个学生苦恼的跟我说,她听了我的话后,很想学艺术,就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她的班主任,遭到了班主任的极力反对,班主任数落了她一顿以后,又给她的家长打了电话,所以才有了之前的那一幕。
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很沮丧,情绪低落,我在想,为什么家长没有像问我那样的问一问班主任,你让孩子每天学习文化课,你能保证孩子高考的时候考个好一本吗?
在家长和老师的眼里,学习文化课才是正道,只要和艺术一扯上关系就是不务正业,不学无术,哪怕文化课是全班倒数。这足以证明在高寒地区,人们对音乐对艺术都是盲区,甚至排斥。这就给我们这些音乐教师带来的更大的阻力。那怎样才能解雇人们的思想,让学生,老师和家长正确的认知音乐这门艺术呢?
首先,要知道什么是音乐艺术教育。
音乐艺术指以音乐艺术为内容和实施手段对人们进行审美教育,以促进人的心灵净化和个性完美的社会实践活动。音乐艺术之所以具有这种美育功能,是由音乐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音乐的物质媒介是音响、节奏、旋律、音色、速度、力度、曲式等,在艺术分类上属于听觉艺术和表情艺术,它能非常强烈地表达人们的情感。正如古罗马美学家朗吉弩斯所说:“和谐的乐调不仅对于人是一种很自然的工具,能说服人,使人愉快,而且还有一种惊人的力量,能表达强烈的情感。例如笛声就能把情感传给听众,使他们如醉如狂地欢欣鼓舞。”
说起音乐艺术教育的用途所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要培养感受音乐美的耳朵。从人类的素质教育发展来看,不懂音乐是一种缺陷,只有音乐艺术才能激起人们的音乐感;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费尔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质》中指出:“如果你对音乐没有欣赏力,没有感情,那么你听到最美的音乐,也只是像听到耳边吹过的风,或者脚下流过的水一样。”欣赏音乐艺术可以培养人们的听觉审美能力,包括审美感受力、想象力、判断力、理解力等。
(二)可以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感。杰出的音乐作品,无不是美好事物的写照、内心情感的表现从而引发人们精神上的愉悦和情感上的共鸣。情感或情绪、情愫体验,构成了音乐艺术欣赏的基本内容。培养审美情感,应注意广泛地贮存与情感同构的多种“内在图式”。这些“内在图式”,是通过反复、多次的音乐审美活动而把握到音乐表情定式。
(三)能认识社会生活的本质特征。《乐记・乐本篇》指出:“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客怨之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既然音乐艺术是对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生活和人们心中情感的表现,因而通过音乐美育,能深刻地了解一定时期社会生活的本质特征,并且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向往和对崇高理想的挚着追求。
音乐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对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艺术教育具有辅德益智的功能,所以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积极推进音乐艺术教育也是推动我国21世纪教育有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转变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他对于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提到人的审美情趣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都具有其他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次,要解雇人们的思想,正确认识音乐艺术教育。
有一位学者曾经这样说过:缺少美育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科学和艺术联姻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是技术创新的必然。然而,在偏远落后的地区,家长及老师对音乐教育的认知缺乏更多的了解。当然,造成这种思想观念的原因有很多,有主观的,有客观的,有经济收入的,有生活和文化环境的等等,但更重要的是思想认识。
有些家长认为,音乐艺术教育就是简单地唱唱歌,跳跳舞;还有些家长认为艺术课不参加高考评分,所以平时也不用在此浪费时间,只要好好学习文化课就行了,然而根本就没有设身处地的为孩子们考虑,每天学习文化课会让孩子们感到枯燥乏味,学习根本没有动力,这样的学习方法对孩子们没有一点好处。家长们对于艺术教育的误区严重影响了学生在艺术方面的兴趣,甚至这些对艺术教育的错误认识会影响学生自身对艺术的看法,有可能还会影响他们的下一代,可想而知后果是多么的严重,且不谈艺术教育对一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试想如果一个不热爱艺术的人怎么会热爱生活,一个不热爱生活的人怎么又能称得上是身心都健康的人呢?
俗话说得好,360行,行行出状元,有些孩子们文化课成绩不好,学不进去,但对音乐艺术方面很有天赋,并情有独钟,那么为什么不让学生走艺术道路呢,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也能走向自己理想的大学殿堂。家长却非要让自己的孩子不辞辛苦,不顾疲劳的挤进文化大军的行列,不顾孩子的意见,让孩子们按家长铺好的路走,试问家长们,你们有尊重过孩子们的想法吗?爱一行才能干好一行,你给孩子选择的的路,孩子喜欢走吗?
最后,在当今社会环境下的音乐艺术教育之路。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虽然国家综合实力逐渐增强,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逐年提高,但贫富差距依然很大,就业竞争在不断加剧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还在不断的完善。尤其是在高寒地区,多数人口都处于中低收入人群,人们普遍的社会安全感较低,使人们把现实社会水平,发展的更多功能赋予应试教育,形成了不利于素质教育实施的社会环境。大部分人群缺乏对艺术教育的正确认识,对应试教育推波助澜,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一些消极的教育思想对音乐艺术教育的发展及进一步深化艺术教育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新课标实施以来,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艺术教育仍是我国新课标实施过程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实施相应的措施,建立系统的,完善的制度对中学生艺术素质的提高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我希望音乐艺术教育能受到每个人的重视,每个学校无论是小学还是高中,学校的领导都要注重对学生进行音乐艺术教育,让学生全面发展,通过音乐艺术的学习,让学生能够跟好的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想象力,创造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在不断完善音乐艺术教育的过程中,要加强音乐教师队伍的建设,多组织音乐教师进行外出参观学习的机会,在观摩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
现在,在高寒地区,高中的音乐艺术教育课程处于半懵懂状态,在领导和文化课教师的眼里,能少开就少开,能不开就不开音乐课。所以,在我所在的学校里,只有高一的一部分班级开设了音乐课程,而且只上半个学期的音乐课,下半个学期上美术课,高二高三的学生除了每周有一节体育课,其他时间都被文化课占据。导致音乐教师的课程无法继续。高二高三的学生其实在学习文化课的压力上远大于高一的学生,音乐课程的开设可以给即将高考的学生解压,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介于高中阶段学生们学习文化课的时间太长,除了睡觉的时间,其余的都给了文化课,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每天的学习枯燥乏味,没有生趣,所以会出现反常的心理,要在学习文化课的过程中,多开展一些音乐艺术类的活动,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更广阔的艺术视野,提高学生自身的艺术鉴赏能力,也有利于贫困落后的高寒地区音乐艺术教育的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