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计算机硬件基础; 实验环节;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1-0003-02
《计算机硬件基础》是非计算机类各专业本科生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第二层次的课程[1],是一门公共基础课,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从事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工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硬件技术知识解决本专业及相关领域中问题的能力,使其能成为具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和科研开发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目前我军的许多高技术的武器装备都离不开计算机的控制,如何培养出符合部队需要的新型人才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一定要加强学员的计算机硬件知识,使他们能够将计算机硬件知识跟所学专业结合起来,将来更好地为部队服务,为装备服务。
1 存在的问题
1.1 认识不足
目前学员普遍存在着重视软件技术轻视硬件基础的情况,由于软件教学实施起来比较容易,且实用性强,可以做到现学现用,有立竿见影之效果。而计算机硬件知识从客观上来说存在不直观,讲述起来抽象、枯燥,学生学起来困难的现实。所以不论是教员还是学员对软件技术的重视程度都要远远高于硬件技术。
1.2 内容落后
目前,大多数计算机硬件基础教材是以8086为平台来对微机原理知识展开讨论的。现在的学员们从第一次使用微机时,就是面对的Pentium机,他们对这些过时的微机知识非常困惑,不认为是在学习微机硬件知识,仿佛是在学习历史,感觉所学离他们太遥远了。而对于他们整天使用的Pentium 机中采用的一些新技术,却不知其所以然。结果导致了学生们在市场上见到的微机和在实验室使用的微机都是Pentium,而课堂上讲得却是8086,不能学以致用,课堂上的微机知识与现实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1.3 实验环节不足
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程,除了正常的课堂教学外,为了加深学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必须有专门的实验教学。而现在的硬件教学,在实验环节上,只把重点集中在汇编语言的上机调试,因此学员在学习相关章节的硬件知识时,理解困难,学习效果不好。经调查,大多数学员认为该课程难度大,抽象,不好理解,因此没有学习兴趣。实际上,主要原因就在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实验环节,使学员无法真正理解某些知识点,特别是一些硬件的工作原理。
1.4 教学方法单一
计算机硬件知识存在不直观,讲述起来抽象、枯燥,教学方法可视性和直观性差。该课程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都是以教员为中心。主要表现在教员上课大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2],即教员从头到尾一讲到底的教学手段,这种模式虽然有利于教员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教员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但造成学员被动的吸收知识,不能够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2 改革方法
2.1 更新教学内容
在教材的选择上要采用与软件教学内容相统一的,能够反映当前微机领域内硬件新技术、新成就的教材。目前,流行的系统软件和各种应用软件中的绝大多数是以Pentium为平台开发出来的。因此计算机硬件的教学内容也应该是以Pentium为平台[3],对微机的体系结构、组成及其核心技术进行系统地描述,以使学员既学到常用的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知识,又学到软件的载体――先进的微机硬件知识。这样,学员的计算机知识才能达到一个完美的统一,所学的硬件知识和软件知识才能互为促进,互为补充。结合新教材,要改变教员和学员“重软轻硬”的错误认识,使他们认识到硬件在计算机发展中的重大作用,逐步协调学员的知识结构。这样学员才能从硬件和软件上全面掌握计算机知识。另外,由于Pentium机结构复杂,采用了大量高新技术,所以在教学内容展开时,仍要以8086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对Pentium机的组成和采用的新技术进行详细的分析,做到循序渐进。更新内容,并不意味着8086就一无是处,毕竟Pentium机也是从8086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它仍是基础。另外在教学中要突出重点内容的分析,非重点应鼓励学员自学。
2.2 增加实验环节
建立专门的计算机硬件基础实验室,使学员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能够亲身实践,加深对硬件知识的理解。由于硬件实验室需要专门的实验仪器,投入较大,可采用目前正兴起的虚拟网络实验室的技术实现,可大大较少投资,起到相同的教学效果。在实验课程体系的总体规划上应遵循:既要培养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要重视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此,在实验教学中除常规的验证性实验外,还要增加大量的设计性实验内容。
2.3 改进教学方法
好的教学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桥梁。针对硬件教学的特点,在教学方法上可采取以下方式:
(1)启发式授课
由于计算机是学员非常熟悉的工具,所以在课堂上教员应有计划不断地以启发方式提出问题 、设置疑难,使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进行积极思考[4],在思考中获得知识,从而有效地将传授知识与开发智力结合起来。 通过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将平日所接触的计算机跟所学知识结合起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2)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课程中涉及较多的软、硬件知识,在实际中用处很大。教员应该通过实际问题来激起学员对所学知识的强烈兴趣,激发学习的热情,让学员充分了解所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学习存储器扩展原理时,可将日常生活中内存的升级问题抛出来,引起学员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在学习8254定时/计数器时,可与家电中的定时功能联系起来,使学员觉得学有所用。同时应适当补充当前计算机中采用的最新技术,进一步拓展学员的知识面,也利于激发学员兴趣。
(3)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结合
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可以做到图、文、声并茂,既利于知识的表示,又可以吸引学员的眼球。在教学过程中应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的动画技术、动态模拟、图形等手段,使课件能形象地表述教学内容而且极具吸引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2.4 加强教员队伍建设
在当前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员应该以提高学员的思考、探索、研究等各方面的能力为主要的教学目标。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的性质,要求教员要及时把新知识不断地传授给学员,并让他们接受,这决非易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投入大量的精力才能做到。这要求任课教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计算机理论水平、学术水平、技能水平,而这些需要有一定的条件和时间。因此,教员面临着新形势下新的挑战,必须以积极的态度认真对待,不断充实自己,将前沿新知识渗透、融化、拓展到教学中去,努力做到教学、科研、实践齐头并进,对科学的教学方法不断研究,对新的教学手段、教学设备灵活运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常教常新、常讲常精”。除此之外,学院也应主动给年轻教员提供进修的机会,让他们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学习最新的计算机硬件知识,并鼓励他们将所学应用到日常教学中。
2.5 改革考核方式
考核作为一种检测手段,它是整个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一个组成部分。计算机硬件课程主要目的是使学员灵活掌握计算机硬件组成中各部分的原理,而不是死记硬背;另外本课程还需学员掌握一定的汇编语言编程能力,可对一些可编程芯片进行编程。所以在考核方式上应改变以前的通过笔试单一考试,而采用笔试、上机实验两种方式,这除了考核学员对本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外,还着重考核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学生的最后成绩由笔试、上机和平时成绩三部分综合评定得出。平时成绩主要由作业、提问及实验报告等得出。
3小结
培养高素质、高能力、适应我军需要的军事人才,是军队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随着我军越来越多的高技术武器装备的研制和配备,对青年军官的计算机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要从根本上为学员打好基础,关键就是从计算机基础课程上下工夫,使学员能够有一个好的计算机基础知识铺垫,为将来的发展作好准备。
参考文献
[1] 邹逢兴,陈立刚.计算机硬件基础(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杨颖秀. 教育管理学.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一、研究教学方法多样化的必要性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教学目标,完成共同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它包括教法和学法两个紧密相联的方面,由于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条件与教学环境的多样性,根据教学规律的要求,教学方法也应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应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因情施教。“教无定法”是现代大学教学方法的特征之一。下面从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对象和教法几个方面分析《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一)教学内容方面
随着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的计算机技术及其相关产品层出不穷,如多核处理器等,这些产品均反映出了计算机组成原理与系统结构等方面最新而且成熟的前沿理论与技术。为了使教学内容紧跟新技术的发展,教师对教学内容和实验条件不断进行补充和完善,如扩充了计算机硬件的最先进的知识,如分支预测技术、超标量执行技术、微机的流水线操作技术、高速缓冲器技术、虚拟存储器技术(分段存储管理技术和分页存储管理技术)、浮点数据处理技术和高速总线传输技术等,使学生不仅掌握了基础知识,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这样既保证学员对基础知识有系统性的理解,并与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最新水平和趋势相适应,既遵循了教学管理要求,又努力体现了“基础性、系统性、实用性和先进性”统一,为了增强学生的直观性和好奇心,就必须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如演示法、练习法和实验法等。
(二)教学对象方面
由于我院非计算机类专业很多,不同专业的学习基础差别很大,在教学中必须考虑教学对象,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对我院“2006级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学员,由于他们已经对数电/模电内容已经有了全面的掌握,对电路有很好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启发学员自己搭建实验平台,增加创新实验的机会,依据学生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材施教,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必然提高。
(三)教学环境方面
目前我院的教学设施得到了飞快的发展,教室都配有电脑、大屏幕、投影仪、音响等多媒体设备,电脑联接校园网,能够实现音频、视频、动画和课件播放。校园网具有千兆速度,在校园网上基于军队院校网络教学应用系统平台,能够实现全课程网络教学或多媒体教学。计算机硬件实验室始建于2007年,在随后的几年中,学院投入大量建设经费,使本课程相关实验设备达到100余套,满足一人一组教学实验要求。为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一部教科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和几块电路板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师的个性要求
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和丰富多彩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不同教学方法的程序和特点要做出全面的、科学的分析,根据自己的习惯、条件、教学设备、环境、学生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个人的优势。例如,同样一节课的内容,因老师不同可能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有的选择发现法;有的运用学导式;有的采用问题探索法;有的选用“疑、读、导、练”教学方法,有的综合各种方法之长等。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特点、个人的善长,得心应手地运用某几种教学方法,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多样化的实现途径
在上述理论分析的指导下,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员的学习兴趣,教师从实验环节、多媒体课件、网络和科研转化等几个方面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多样化进行了改革和创新。
(一)网络实验平台的建立
为了提高《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除了开展传统教学模式外,我们搭建了网络化实验平台,通过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不仅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并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通过该平台,一方面教员可以将多媒体信息表现和处理技术运用于网络课程讲解和知识学习各个环节,使网络教学具有信息容量大、资料更新快和多向演示、模拟生动的显著特征,这一点是有限空间、有限时间的传统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自主、创新地学习。网络化教学打破了时空界限,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学生就可以随时上网学习。并可根据自己的时间自由调节自己的学习进度。避免了传统教学的平均性进度原则。如在我们所设计的《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的网络化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测试系统对自己学习的内容进行测评,网络系统给其提出建设性的学习计划,学生随时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和建议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这种模式也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提高了个别化学习效果,学习较好的学员,可以进行探索式的学习方式。如在学习相应芯片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分析芯片的编程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如何通过编程使多个芯片相互配合,设计综合性的实验,然后进行模拟调试。学生在此过程中建构起雄厚的知识基础,增强了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另外,通过该方式也增强了“教”与“学”之间的交互性。学生在学习中可以通过利用课件、信息资源及智力工具进行学习而产生互动,也可以通过与在线教师对话而产生互动,学生之间还可进行交流讨论,实现实时全交互。
(二)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增强
计算机硬件课程内容庞杂、涉及面广、概念抽象、工作原理复杂和实践性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感到不易理解,难于掌握。很多同学学完本课程,只是通过背诵记住了几个基本概念和原理,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系统中各个部件的组成和工作原理;没有掌握处理器指令系统的精华思想和编程技巧;也没有真正理解计算机系统是如何协调工作的,这不便于学生形成计算机系统的分析、设计、使用和维护方面的能力。因此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必须改变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手段,而是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类型、多种格式的媒体形式信息进行融合,以便学员更加直观、形象地理解。如在讲解8253/8254可编程计数器/定时器芯片的6种工作方式时,不是一些简单的图片和文字,而是采用动画技术,当输入控制字后,可以清晰观察到在不同方式下OUT信号的变化,以及在门控信号GATE控制下,不同方式下的时钟脉冲波形,这样不仅使教学内容生动起来,而且增加了学员的注意力,使学生清晰看到不同方式的区别,明白了各种方式的功能和适用场合。
(三)讲授方式的多样化
讲授本课程时,没有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而是注重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进行实验之前,让学员收集相关的资料,利用学生阅读教材、学生实验和观察以及实验测定等教学方法,并在分析研究和处理资料与数据时,常采用讨论、谈话、问答、练习和讲解等方法。另外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还常配合以多媒体工具和各种直观教具。
(四)注重转化科研成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到了一些科研项目提供的基本实验和开发环境与课堂教学的相关性,在对科研项目添置适当器件和改善设备的基础上,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不仅大大改善教学硬件条件和手段,也显著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效果。为此,教师特别注重了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实验平台的结构规范化研究,确定一种“开放式”架构,以方便系统的搭建以及完成之后仍可进行重组和变更;其次是模块标准化,在硬件环境、系统功能、程序设计等方面形成“可组合”功能。因此,整个实验室采用“多功能”和“宽口径”的方式,在主要面向本科生进行基础实验的的同时,亦可服务于研究生和部分教师,使其完好率、利用率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三、结论
总之,在《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课程的教学任务和要求,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为原则,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设施,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不仅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员,而且培养了学员的兴趣,形成了以学员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以先进的理论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习和能动性,显著提高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秀平,佘彦武,许劲等.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长沙大学学报, 2004, 18(2): 84-86.
[2]戴梅萼,史嘉权.微型计算机技术及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李玲娟,郑彦,王绍橡.计算机课程新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南京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34-37。
[4]杨秀平,佘彦武,许劲等.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长沙大学学报, 2004, 18(2): 84-86。
[5]戴梅萼,史嘉权.微型计算机技术及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09-0135-02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已经逐步成为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因此,现代社会与市场更加迫切的需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能力的优秀人才,才能运用计算机技术提高企业的效率和效益。这种迫切的需求促使中职学校更加重视计算机基础课程,需要切实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能力。但从目前来看,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并没有取得预期理想的效果,导致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基于此,本文在此浅谈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实践,以期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并推动中职教育的发展与建设。
1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现状
1) 学生的兴趣不够
根据实践调查的结果显示,当前大部分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兴趣并不浓厚,或者说学生并没有真正重视计算机能力的真实效力。大部分学生从主观上认为基础的计算机能力就是会运用熟练的打字,会使用互联网的基本功能进行学习和工作。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主观意识,学生根本没有认识到计算机的真正效力,还有了解计算机基础所包含的内容。
与此同时,众多中职学校也没有真正重视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课程设置的课时少,没有统一的考试评价系统,通常都是任课教师随堂考试,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考试题目,而且通常只考操作,不考理论,题目也是平时做过的。
在这种背景下,多数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其通常认为自己平时的计算机操作已经能够应付社会与市场的需求。加上没有严格考核制度的支撑,学生也不愿意主动积极的投入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
2) 教学方法落后
此外,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方法也相对落后。这一点尤其针对于部分规模较小、发展程度稍弱的院校。
首先,学校还没有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导致学校并没有足够的教学资源倾斜于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这就导致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所能使用的教学资源差距过大,不但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同时也制约了教师的发挥。
其次,部分教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重视程度也并不高。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两点,其一是由于学校的不重视,导致教师的不重视。其二是因为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导致教师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热情不高。在多数时候,教师的教学计划得不到学生的配合与支持,进而降低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兴趣。基于此,计算机教师并不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备课,因此只是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这种落后的教学方法进一步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无法让学生在教学中获得真实的提高。
3) 实践操作不够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计算机技能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进行巩固与提高。但从目前来看,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缺乏实践性,导致学生无法在教学中获得真实的提升,同时也无法感受到计算机能力的实用性。
由于开设课程的课时少,通常每周2课时,课堂上只进行简单的讲授教学,学生实践的时间很少,这就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践练习。但是,据调查显示,当前部分学生在校园生活中逐步失去奋斗的动力和意志,旷课、早退等现象屡禁不止。在这种背景下,学生更不愿意花费课余时间进行计算机练习,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自己不感兴趣的课程中,课余时间更多的把时间花费在上网玩游戏上。
基于此,学生缺乏实践练习的机会,也无法在实践中感受计算机的真实能力,无法将计算机能力运用于自身的专业中,进一步降低学生的学习激情。
2 如何推动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
1) 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从本质上说,学习是学生个人的事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推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发展,首先要注意的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只有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人,让学生真正重视这门课程,教师才能在此基础上制定更合理的教学计划,才能确保课堂教学得到学生的支持与配合。
因此,教师值得注意的是如何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动力?首先,教师要从学生的专业入手。虽然部分学生对非专业课程漠不关心,但其对于专业课程是相对重视的。教师要将计算机基础与学生的专业相互融入,让学生感受到学好计算机基础对于未来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性。以旅游专业为例,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制作PPT、视频,开展更加生动的讲解练习,让学生产生学好计算机基础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的动力。
其次,从课程发展与建设的角度而言,学校需要进一步规范《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考核制度,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压力和动力。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成绩以教师随堂考试为主,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不需要复习也能够顺利通过考试,这对于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并没有巨大的助益。因此,学校需要改革《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核,需要从理论上升为实践,要对学生的计算机基础与能力进行考核。基于此,学生才能真正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才能在教学中更加努力,并且花费一定的时间进行实践操作,使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得到提高。
2) 改革教学方法
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改革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必须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例如,教师在学习PowerPoint软件后,教师可以在基本的教学讲解后要求学生根据课后的习题进行实践练习,要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处于PPT软件制作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因此,教师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制作PPT软件来介绍自己或者自己的爱好以及梦想。在课堂中,教师抽选学生来到讲台上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成果,同时进行简单的讲解。
基于此,教师引导学生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获得的认知通过实践操作表现出来。同时,学生为了赢得教师以及其他学生的尊重也会更主动积极的学习和努力,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动力和兴趣。
又如,在研究Excel表格的使用时,教师可以利用案例教学法开展教学。教师给予学生特定的案例,要求学生利用Excel软件将班级学生的期末各科成绩进行录入、分类和筛选,不但要按照成绩的高低进行排列,还需要筛选出90分以上以及70分以下的学生,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图表的制作。在这种背景下,教师将学生分组,引导学生对这一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在此过程中,学生就需要结合所学的知识提出个人的观点,并针对其他同学的提问进行思考和解答。通过案例教学法,教师摆脱了大量的赘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主动的思考与探究中获得更深刻的认知。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师让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但提高了教学的趣味性,同时也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3) 扩大实践教学的比例
虽然在中职教育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众多学校已经逐步改变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方法和模式,也开始利用网络教室进行授课。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占有的教学资源相对较少,实践教学的比例相对不足。
因此,学校需要进一步扩大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比例,要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更大的提升。这就需要学校在课程安排与设置上进行合理调节,要在教学资源上进行合理的分配,使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将理论的基础知识转变为自身的能力。
与此同时,教师也需要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改革作业的设计,通过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实践,使学生的计算机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最后,学校需要进一步加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师资队伍建设。计算机是一门不断发展更新的课程,要求教师的知识库也要更新,与时俱进,然而,学校提供的继续教育的机会并不多,教师多数是依靠自己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去教授学生,从某种程度而言,导致了教学的有效性不高,也导致教师的意识和观念不到位。这就需要学校从师资培养等方面开展工作。学校要组织非专业计算机教师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其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同时要能够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开展更有质量的课堂教学。此外,学校需要对教师的意识和理念进行培养,必须要树立教师的师风和师德,要让教师真正认识到开展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教师重视这项工作,并有计划有目的的调整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有效性。
3 结束语
总的来说,推进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发展是时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教育进步的必然要求。因此,教师需要明确当前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现状,并通过实践教学工作进行不断的总结和反思,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策略,逐步推进《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使学生能够在教学中获得更真实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改香. 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理念的转变与探索[J]. 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0(4).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化教学;实践;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社会对于各类人才的计算机能力水平做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支柱,他们的计算机能力水平更是对社会未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优化计算机教学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与迫切性。虽然经过多次教学改革,我国在各个科目的教学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客观来说,教学中还存在着各种问题,可以说在许多科目的教学中都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比如说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
一、项目化教学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应用现状
虽然我国除了经济以外的各方面,包括教育,在近些年都有了比较大的进展,但是总的来说,我们与发达国家还有相当一段距离。教育是国家的基石,相比于我国在经济上的发展,教学发展可以说是相对滞后的,对此,教师需要秉承谦虚的心态、创新的精神以及开放的观念对待教学。项目化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法,在特点上综合了较多的教学手法,比如说探究性学习以及案例教学法,根本的形式是通过教师的分解示范之后,学生进行自由讨论,通过共同合作完成项目。相比于传统教学,项目化教学明显具有更加明显的实践性,给予了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比如说小组讨论、自主学习等等,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计算机学习当中去,并且能够有效激发出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
二、优化项目化教学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应用措施
1.实施项目化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能力
项目化教学的特点就是强化知识的迁移能力,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内容都是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的,在理解上具有一定的困难。即使是经过了实践操作,它与实际活动还是有一定的区别,这也是局限学生迁移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项目化教学可以说是更加贴近现实,按照各个专业的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项目设计,有机结合了专业知识与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内容,可以说是将计算机教学的应用性、针对性增强了。项目化教学的设计相比于一般的教学可以说是更加紧凑,比如说对于学生能力训练的综合性。项目化教学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基本过程是教师首先进行示范,导入课程内容的学习,讲解了操作的方法之后设计训练项目令学生完成。比如说演示了一个powerpoint的应用操作,然后要求学生完成一个训练项目,在演示结束后,会留有一定的时间给予学生进行整理与回顾,记录下老师操作的要点,然后一段摸索探索的时间,然后再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讨。比如说确定项目的主题,各个项目部分的分工等到等等,遇到不懂的问题时通过组内讨论解决。整一个项目化教学流程中可以说是比较综合的训练了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将几种高效的教学手法有机的结合到了一起,发挥出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2.实施项目化教学,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机制
从整个项目化教学流程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它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对于学生表现的考核也应该是多方面的。比如说整一个项目的完成情况,单独的项目完成情况等等,在进行评价的时候需要多方面进行,比如说自评、小组评以及师评。有时在一个角度看的不一定是事实的全部,即使是老师也不能够非常细致的观察到每一个人,为了更加全面的给予学生表现考核成绩,多方面的综合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与此同时,这也能够帮助学生反思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还有与人配合的能力等等。一定的教学实践证明,项目化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于计算机学习的热情,表现出较大的优势。从教学内容上分析,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门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应用性较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各方面能力都做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计算机能力水平,因此,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有效性具有一定的重要性。信息时代的来临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了比较大的影响,例如教学,随着计算机的普遍化,计算机应用的能力逐渐成为了人们需要掌握的基础技能。项目化教学可以说是比较新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一定的实践教学中也表现出了一定的教学优势,但是在教学中还有很多细节问题,对此,教师还需要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完善,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虽然说教师需要走的路还很远,但是相信在广大教育者的共同努力下,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水平,甚至是综合素质水平都能够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都书博.谈电大开放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特点和讲授策略[J].科技展望.2014(20)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建构式课堂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B-0114-02
建构主义是由认知主义发展而来的哲学理念。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都是每个人自己决定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也可称之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指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之上形成的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主要强调“教”,教师由舞台上的主角变成幕后导演,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指导者,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生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生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当前,在新信息技术强大背景下,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日益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从而成为国内外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职业教育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强的操作技能型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以解决工作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职校生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课程开设初期,教师习惯用以教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但是普遍存在学生接收慢、综合操作技能提高不理想以及教学效果一般的问题。为改变这种状况,应引入新的教学方法,改进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学到所需的技能。建构主义教学理念非常适合强调技能的专业课程,为此笔者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进行了建构式课堂实践。
一、以学生为主体构建任务式和项目式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给学生一个明确的任务或项目达到目标,以问题为核心驱动学习,学生在此目标下,激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动力。可把大的任务或项目分成不同的小任务或不同的问题,学生在逐一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技能体系。在此过程中,应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各种教学因素,包括教师只是作为一种广义的学习环境支持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诱发学习者的问题并利用它们刺激学习活动,或确认某一问题,使学习者迅速地将该问题作为自己的问题而接纳。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有“表格制作”一节,传统教学中一般是教师一一演示表格操作的各项操作命令,再设计一个表格,让学生依样画葫芦在计算机上做出来。由于表格制作的操作又多又细,学生不易记住,结果有相当部分学生在操作时不知如何入手。而教师在建构式课堂教学中可以先给学生设置一个任务或项目,比如“课程表的设计制作”,此任务分成两个模块:设计个性化课程表、上机制作课程表。先让学生课前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构思并设计出自己喜欢的课程表,然后学生带着这一任务上机操作,学生要完成这一任务,基本上要分成几块:表格的建立、文字和设计的特殊符号的输入、标题的设计、设计的外来元素的插入和编辑、表格和文字的修饰等。教师在协助他们完成自己的设计过程中把各种表格操作技巧融入,并把原已学过的文字修饰操作加以复习应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已经融入了各块的知识,不知不觉学到了如何完整地设计制作一张完美表格的能力,由此建构了完全属于自己的这一块知识体系。对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作品是按照自己设计来完成的,也构建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由此可见,给学习者具体的任务和项目,使学习者能够清楚学习活动的目的,才能清楚地感知和接受特定学习活动,完成小任务建构的技能,可以使之有信心和能面对复杂的大任务和项目。
二、在真实的情境中展开教学,使学生完成一项真实的任务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真实的任务和学习领域内的一些日常活动或实践。这些接近生活真实的、复杂的任务整合了多重的内容或技能,它们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的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意识到他们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有意义性。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专业特点、时空特点、年龄特点、社会热点等,设置真实环境让学生感受,触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比如,在本门课程学习进行到文档综合排版阶段,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圣诞节、元旦节,设计一个任务,让学生利用已学的各种排版操作技巧,针对父母、老师、同学、亲友等设计制作不同的贺卡,利用网络发出去。由此还可设计一场贺卡制作比赛,优胜者给予奖励并记入成绩。学生在这种真实情境感召下,因有实际的需求,创作热情空前高涨,设计制作出来的贺卡所用的构图、图文元素的采用编排都极大地体现了自我的特性。比如,有学生在贺卡中使用了背景音乐,有学生使用了小动画,有学生使用了超链接等,在综合排版中最让学生头痛的“插入对象并进行编辑”的操作,在真实需要的驱动下,他们很快就掌握并应用自如。
因此,教师在设计构建式课堂中注重任务的真实性,使学生能够意识到所学技能与工作、学习、生活的需要是密切相关的,有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三、强调学习任务的复杂性,构建学生处理复杂问题的思维方式,提高其在复杂环境中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强调复杂性是因为学生在今后学习和工作中面对的问题往往有多面性,解决的方式方法也并非单一的,教师不能限定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而应引导学生在众多方法中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各专业的基础课,每个专业的应用都有其针对性和复杂性。比如在对会计专业的学生进行计算机操作教学时,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考虑其专业特点,对任务或问题的设置要有针对性,考虑其今后工作环境的复杂性。教师选择的案例,可以是一些相对专业的文档,如财务计划、财务工作总结、财务报表等的设计制作,并且这些专业文档面对不同行业还有各种要求和变化,对它们的设计制作还可采用不同操作和方式。是采用文字、图表还是图文表混合排版才能使文档内容更具说服力,这是一个制作者应综合考量的复杂问题。教师在学生的选择中应是引导者而非决策者。
学生通过建构式课堂教学之后,所建构的面对复杂问题的知识和技能结构,将使他们今后走向职业环境时会有很好的适应能力。
四、鼓励和支持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
当今职业环境很多工作需要协作完成,要求求职者既具备良好的职业技巧,又具备协作工作能力,所以在建构式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设计构建协作学习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结成学习共同体,在此氛围中建构学生协作观念和能力。
教师在此过程中,首先应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比如在教学任务设计上,要设定有利于小团体共同完成的任务,小团体的成员都有角色分配,有调动所有成员的参与意识;在学习环境设计上,学员座位安排要便于小组成员交流、讨论和传递信息,分成多个圆桌式的学习圈就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其次,教师应协同组建合理的学习小组,从学生的学习技能、性格、意愿等各方面进行考量,视任务复杂程度分成不同的协作小组。再次,教师作为一名指导者,应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小组协作,学习并掌握必要的合作技能。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后期,有一个“班级电子版报”的大型排版制作,可由教师设定一个主题,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由小组自行讨论决定小组作品的内容、布局、色调、加入的多媒体元素等,然后分配角色来共同完成这一作品。比如,可分成版头设计、文字处理、版面布局、背景设计、图表处理、动画处理、综合排版等分工,必须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其中承担一项任务。教学过程中教师只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必要的指导,没有局限、鼓励创新。在教学完成后,组织学生对每组作品进行点评,评出优秀作品予以奖励。
协作能力的培养是建构式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可以在观念、意识、技能上相互借鉴,建构职业协作能力。
五、强调非量化的整体评价,不可使用固化的单一标准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上,“一言堂”式的评价极大地约束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建构式课堂的教学评价应从整体评价入手,既要有评学,也要有评教,还要有学生互评,教师应在教学改革中冲破旧的观念束缚,改进课堂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例如,“班级电子版报”的课堂教学案例中,可以先让每个小组介绍自己作品的设计理念、制作方法等,由学生自己评出优秀作品,然后再由老师对作品逐一点评,要善于发现每个作品独到的地方。比如这个作品使用了一个很贴切的动画或动态日历,那个作品的版头设计很新颖等,因为没有统一硬性标准,师生会发现每个作品都有其闪光的地方,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建构。最后,让学生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设计一个评价表由学生选择,教师由此得到下次改进的第一手资料。
由此可见,通过对建构式课堂教学的整体性评价,能够评估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整体水平,了解学生对教学接受的广度及深度,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理解、认识及操作各环节、步骤中的成功之处和存在的问题,由此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有利于课堂教学改革成果的完善与发展。
建构式课堂教学强调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强调要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建构性,重视“任务设置”“情境设计”“协作环境”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强调建构处理复杂问题能力重要性,从而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但是,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建构式课堂教学,教师也不能过分强调学生的“学”,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忽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否则课堂教学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和质量。
【参考文献】
[1]高文,徐斌艳,吴刚.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加侬,柯蕾.建构主义学习设计[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关键词:职业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4
在现代化教学体系中,职业院校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当今教学体系中一个格外重视的内容。在信息时代的今天,计算机已成为各行各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也是现代化办公、生产和制造的核心设备。因此,做好计算机应用工作对于提高学生就业情况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当今职业教学工作的重点环节。
1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
在新世纪以来的社会发展中,随着社会生产技术的日新月异,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这种条件背景下,做好《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工作显得尤为关键。目前,我们正面临着社会飞速变革的新时期,也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转折要求:首先,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信息技术时代,各行各业的发展中都离不开熟悉本专业知识且精通计算机技能的人才。其次,新世纪是一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崭新时代,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职能。再次,伴随着国内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理念的落实,职业院校计算机教学不再是零起点,也具备着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生源,为此掌握和学习好计算机基础知识也显得十分的关键。《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当前职业院校大学生接受计算机知识的主要课程,做好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对于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熟悉计算机知识、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有着非凡的意义。
2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问题
在新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日新月异。当前的职业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因为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教学中存在问题较为明显,其中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学生水平层次不齐
通过有关部门对职业院校入学新生的调查统计得出,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前都未曾学习过有关计算机方面的知识,甚至有一部分学生根本就对计算机毫无所知。就算是了解计算机知识,那也是相当的粗浅,仅仅是会上网聊QQ,打游戏或者打几个字而已,这样的调查结果使得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后进行计算机学习就变得十分困难。由于学生本身水平的层次不齐,给教师教学也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另外,我们还发现很多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时候错误的认为这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使得部分学生忽视这一课程的重要性。
2.2 教材内容不符实际
现阶段的职业院校教学工作中,《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多的数不胜数,版本繁杂让人眼花缭乱,但是真正适合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的教材却又寥寥无几。很多的教材由于编写时间过早而其中内容已经与当今计算机软件与硬件的发展脱节。另外,也有一些教材在编写的时候其中内容过于趋向计算机本职专业的学生,而忽视了其他专业特色要求,这就造成了计算机知识与学生所学习的重点专业出现背离,给学生学习带来不必要的影响。
2.3 学习主客体颠倒
长期以来,在计算机教学中大多都是采用课堂教学的方法来进行的,是通过多媒体讲解给学生听,并给学生演示的一种教学方式。在经过几天教学之后在进行上机实践和操作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采用使得学生基本上在学习中不存在任何的主动性,只能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感觉上都是机械地、被动的接受着老师讲解的各种理论知识,对于学习可谓是毫无自主性、主动性可言。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下,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3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实践措施
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而言,学习计算机的主要目的有两个方面,首先是学会计算机的操作与维修,其次是掌握一定计算机程序的应用能力。基于这两方面的要求,在职业院校开展《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时候,其通常需要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研究和归纳:
3.1 制动合理的教学计划
根据当前现行的教学大纲制定出详细的教学计划是提高学习质量的主要手段,也是实现《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一体化教学的主要手段。一般来说,在教学计划制定的时候包含了教学课程整体课时、学生自学学时、实践课时等多个方面。也就是说,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的调动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提出问题、自我研究问题、共同解决问题的学习态度。除此之外,在教学计划制定的时候还需要包括所涉及到的每一节、每一章的实践内容,并且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实验进行系统化的研究。
3.2 课程设置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教育过程,要着眼于学生信 息素养和信息能力的培养,包括通识素养和能力与应用创新素养和能力。通识素养和能力是对所有大学生的基本要求,是指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后,在信息技术方面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例如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信息表述能力、信息交流能力、信息搜索能力等。应用创新素养和能力是指学生能自主学习,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开发能力,能灵活自如地把计算机技术用于专业研究领域。实践证明,许多在计算机技术领域有成就的人是非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他们既具有本专业的知识,又掌握计算机技术,跨学科的人才知识面宽,富有创造精神。关键在于正确引导和培养。在研究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设置和教学时应当充分围绕这两个层次素质与能力。为此我们提出“3+1+X”(3门通识课+1门限选课+X门任选课)的分层课程设置方案,开设8门核心课程 。
3.3 做好教材建设
为了应对现阶段发展挑战,及时的跟上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时展要求,我们在教学的时候不得不对现有的教材内容进行更新,突出教学的先进性、应用性和实际性。在教学工作中逐渐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在目前的教学内容中,并且使得学生能够基本上熟练电脑操作要求,增加学生对于学习的自我学习和认识能力。经过几年的研究和总结,在当前的《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已经增添了许多以前未曾涉及到的新内容,如网页的制作、使用,多媒体制作等,这些内容的添加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更是吸引了学生学习兴趣,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学习动力。
3.4 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力量可谓是衡量一个教学流程的关键,在教学的时候采取科学、经济的态度来鼓励教师积极性对于《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而言有着极为关键和重要的意义。在教学的时候组织好教师积极参与到目前的教学研讨中,要求年轻教师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程体系研究中。同时,还需要不时的对教师进行《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培训,使得教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自身知识水平也能得到提升。
4 结束语
总之,教学是一门很复杂的学问,教学的真正目的应该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必须与时俱进,要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根据当今企业招人的标准来培养我们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超,孟莉.高职高专计算机课程的改革[J].教育科学,2008,5.
[2]黄胜忠.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福建电脑,2010,8.
[3]任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的探讨[J].时代教育,2009,10.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3-0133-01
在21世纪,我国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行业单位对中职毕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提出了较高层次的要求。中职学校中,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其中的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该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目前,我国的中职教育中所追求的教学目标与职场的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不具备单位需要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因此,必须要对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不断探索,促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有效改革。
1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在用人单位的反映中,中职学生缺乏计算机应用的实践能力,学生在学习后依然不会做事,学生的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达不到实际工作的要求,进而说明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实际的职场工作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经调查分析,我国中职学校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1 教学理念比较落后,忽视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在目前不少中职学校中,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过分强调对学生计算机知识以及经验的灌输,忽视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中职教育本身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是一种独特的职业教育,而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职业教育所具备的职业特征,其教学要求与高等教育教学要求存在混淆[2]。同时,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是一种教师――学生的单向传递过程,忽略了学生的专业背景。部分教师的专业素养不达标,在教学过程中,多会以固定教材作为载体,进行照本宣科,忽略了对教材的个性化解读,教学过程缺乏吸引力。
1.2 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忽视了职业工作的需求
在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和目前职场的现实需求之间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不少学生在学会知识以及技能后,不懂得如何在职场中进行应用,同时也不知道如何将学会的技能和学生的工作有效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会从考试题库中选择模拟题进行任务布置,没有与现实生活中的职场需求结合在一起。因而,学生在教学结束后,学习到的只是做题的能力,不能解决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的学习任务比较片面化,没有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例如:学生打字能力的学习是利用打字软件练习的,采用屏幕对照训练方式,和实际工作的需求存在差异;学习常用和应用软件案例与本专业职场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没有与社会职场形成有机联系,最终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适应职场的需求。
1.3 采用单调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化,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甚至不论学生的实际情况,单纯使用教师讲解演示,学生模仿操作的教学方法,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部分教师在对教学任务的认知上存在误差,多会认为教师的任务是知识与经验的传递,而能力则是由学生在课下进行自主训练培养起来的,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知识以及技能的传递,没有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进行培养,缺乏有效的“计划――决策――评估”的培养策略的应用。在取证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单纯强调对文本字体、字号设置等的训练,对学生在专业中如何进行计算机应用的能力缺少强化,学生并没有掌握在实践生活中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技能,无法做到学以致用。
1.4 考核评价缺乏效度,忽视了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单纯通过取证应试,来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强调对教学结果的评价,忽视了教学过程的评价。学生在评价的影响下,多会选择机械学习,死记硬背,以混得考试合格。无法培养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偏离了职业教育的目标。
2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探索
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有效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2.1 秉持职业教育目标的教育理念,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教育改革是在教育理念革新的基础上开始实施的,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有效改革,必须要首先对教育理念进行改革。中职院校应该塑造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目标,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不断促进学生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职业教育本身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了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同时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终身学习意识。在计算机基础应用基础教学的课程大纲中,指出必须要不断促进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强调学以致用,不断实现能力的有效培养,促进职业教育特色的提高。
2.2 实现教学的一体化,不断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结合教、学、做三位一体,不断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进而不断促进教学做的一体化[3]。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应该以奠定学生专业学习能力为基础,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实现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获得计算机的分析、获取以及处理信息的实践综合能力。
2.3 联系职场需要,强调教学内容的操作性,促进学生学以致用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保证教学内容与实际职业的有机结合,不断促进教学过程中操作性以及应用性。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应该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准备,不断促进学习与实践工作的有机结合。学习任务设计应该符合专业的特点,同时应该贴近职业,符合学生的未来职业方向,进而不断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师应该在准确把握专业的特点的基础上,有效应用专业知识以及需求,设计出能够体现专业特色、操作性以及应用性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计算机知识以及技能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王翠, 李莹.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中行动学习的思考[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3, 8(12): 116-117.
关键词:高职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仿真案例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35-10010-02
Practicing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Foundation" Course in Higher Vocational Institutes
LI Hong-li
(Hunan Urban Construction College, Xiangtan 411101,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ing the situation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Foundation" course in higher vocational institutes, and put forward the reform idea of guided by market demand faced the practical fields. Applying the typical of simulation cases in real application and improving the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 computer application foundation course; teaching reform; simulation cases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已经深入到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计算机基础教学与数学、外语一样,具有了基础性、普及性,同时具有工具性、实用性和不可替代性。基于这种认识,当前各高职院校都在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然而,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不断深入,作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公共基础课《计算机应用基础》究竟应该如何开设?让高职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以及掌握到什么程度?一直是高职教师探讨的热门话题。
1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内容过于简单
目前中小学都已开设信息技术课,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操作系统、Word、PowerPoint和Excel等相关软件的基本操作,也就是说现在的大学生对计算机不再是零起点。现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材大部分内容还在重复这些内容,没有在深度和广度上拓宽,造成学习上的重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甚至不屑于学。
1.2 学生知识水平相差悬殊,课程教学实施难度大
尽管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规划和教学大纲,但是信息技术课不是高考科目,信息技术课程不规范,学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一些落后的地区,很多学生都没有上过计算机课,甚至没有见过计算机。而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在初高中就已经受过较好的计算机教育,具有较高的水平。因此要在同一课堂中讲授计算机基础课程,存在很大的困难。
1.3 与专业应用联系不够紧密
目前的计算机应用教材多以软件菜单操作为主线,知识点零散、教学内容理论偏多,实用性差,不适合“理论够用,重在实践”的高职高专教育,缺少高职教育特色,难以开展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
1.4 考评方法不理想
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主要通过统考方式进行考评,题型固定单一,缺乏灵活性,学生容易死记硬背,考试结果无法体现学生的真实水平。
因此,如何改革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该文以建设类高职专业为例,谈谈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改革。
2 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路
2.1 课程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
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本着“以学生为本,面向应用,培养创新意识”的教学思路,在对建设类专业工作岗位实际需求调研分析基础上,我们把建设类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在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修养、培养学生处理复杂办公事务和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够本专业工作领域服务。
2.2 高职与中学计算机教学要相互衔接
目前,零起点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向非零起点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转变仍处于过渡时期,内容上既不能搞一刀切,又要体现出高职与中学的侧重点不同,既不能重复学生已掌握的内容,又要保证计算机知识相对薄弱的普高生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
2.3 提升教学内容
由于中小学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及,在内容的选择上以“理论够用”为度,以办公软件(offic)高级应用为主,提高学生使用计算机高效率、高质量的工作意识。
2.4 面向实际应用,体现高职教育特色
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就是实践性,它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主线,目的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能力培养的目标需要通过仿真综合案例制作来实现.仿真综合案例来源于企事业单位的实际应用,从而为学生营造出一种真实的办公环境.为学生能迅速适应和胜任工作岗位的需要奠定基础,实现与企业零距离接近。
3 课程教学内容的重新组织
根据改革思路,结合国家教育部《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南》,我们对课程教学内容的重新组织。
3.1 教学内容层次化,体现因材施教理念
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仍安排独立章节,以兼顾计算机基础差的学生。为了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与自信,将每个模块有层次地按简单、综合、高级的形式进行组织,尽量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
3.2 以需求为导向,构建课程内容体系
通过对大量企事业单位走访和调研发现,在实际工作中最普遍的是利用计算机处理各种复杂办公信息,如长文档编辑管理(文字处理)、各种数据的统计分析(数据处理)、各种展示场合下的演讲报告和信息搜索处理及常用软件工具等。为此,从实际应用出发,教学中以办公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的深度应用为主构建新的课程内容体系。
3.3 以仿真案例为载体,确定具体教学内容
建设类工作岗位中,应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工作实际问题接触最多的是:工程招投标书的编制、工程预决算、工程招投标PPT展示、工程招商和效果图宣传以及计算机辅助绘图设计等(其中一些专业软件如CAD、PhotoShop和预算编程软件单独开设课程学习)。针对行业应用特点,我们改过去“以知识点的层次递进”为体系的传统教学设计为“以项目任务驱动”的仿真案例式教学设计,将建筑企事业单位实际案例作为教学任务,既考虑到实用性和趣味性,又兼顾到知识的逻辑性。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现实工作的实际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
4 课程的实施措施
4.1 针对专业的不同,设置不同的教学案例和教学内容
为使计算机教学更加贴近专业,应根据不同的专业设计不同教学计划,设置不同的教学案例和教学内容。如在Excel高级应用模块中,对于建筑工程造价专业,涉及到的科学计算比较多,因此教学内容增加“用Excel编制工程量计算表格”;而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经常要对构件的受力进行计算,因此教学内容增加“用Excel计算构件的应力”;对于建筑设计等艺术类专业重点学习宣传单制作和演讲稿制作,而Excel则以基础应用为主。
4.2 合理组织教学形式
教学组织采用层次递进、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形式,将课程教学内容分为:基础知识、主体内容、综合作业、创新设计4个部分。其中主体内容和综合作业为课堂教学内容,而基础知识和创新设计部分由学生自学完成,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下。同时“创新设计”由学生自选择专题,目的在于抛砖引玉,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4.3 改变考评方法
为了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改革计算机教学的考核手段是关键,我们以认证成绩与大型作业成绩相结合的方法来评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成绩。其中认证成绩是要求学生参加国家信息化计算机教育认证(CEAC)考试,而大型作业则是学习每个教学案例后学生的作品成果评定。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盲目追求高分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计算机课程,激励学生创新追求全面的知识。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1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最近几十年中,随着我国对于高中招生的不断的扩大,这也就造成了我国中职类的学校招生质量在逐渐的下降,这样就造成了在中职学校的学生的基础都比较差,同时接受新知识也比较的困难。通过多年在中职类院校进行教书的经验以及对于中职类学校的电脑的理论知识的授课的调查了解到,现在中职类的电脑的理论知识在讲授进程中存在着需要了解的事项。比如:在信息技术变化很快的情况下,课本的理论变化的特别快,这就导致了在教学过程中的课时不足以及教师们的理论变化也都赶不上社会的要求了等。
1.1 教材的不断更新导致课时不足
现阶段,计算机的知识更新速度非常的快,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尤其是针对基础比较薄弱的中职类院校的学生,必须让他们在了解了以前的旧知识对计算机的基础有了一个相对明确的概念之后才可以进行新知识的讲授。这样就会造成课时明显的不够用。在中职类学校中普遍采取的电脑理论知识的教材中主要包括很多的内容,这在课程的设置上就需要很长的时间。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于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进行介绍的时候就会造成学生们很难掌握进度也比较的慢。这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就会感到学生们接受新知识比较的慢,对于学到的知识也都难以记住,就会给我们造成很大的教学压力,感觉知识都讲不完。
1.2 学生层次差别大,影响教学效果
通过前面的介绍了解到,现在的中职类的院校中的学生质量比以前下降了很多,并且他们的基础也都比较的差,对于新知识的掌握和理解都比较的慢,这也就给我们教师们进行教学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和压力。在城市中的孩子很小的时候可能就接触到了计算机并且对于计算机的应用也都有了很好的基础,对于最基本的计算机知识也都能够熟练的应用,然而对于农村的孩子而言,根本没有基础计算机的机会,或者是在初中的时候学校为了升学率而减少了对于计算机的课时。这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很吃力。这就会造成学生们的基础特别的悬殊。我们在讲课的过程中不能够照顾到所有的人。已经学会了的人都觉得教师们讲的太简单,而还没有掌握这些知识的人根本更不上教师的节奏。这样就会造成教学的效果特别的不好。
1.3 计算机发展迅速,教师跟不上节奏
现阶段,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进步很快。计算机的更新换代的速度也很快。然而与计算机行业以及计算机知识更新的速度相比,中职类的学校中从事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的老师的专业知识更新的速度是十分的缓慢了。尤其是相对于年龄较大的老师而言,他们对于新知识的接受也比较的慢了。而且对于中职类院校的我们而言,也很难在同一个时间都开始学习。这就造成了在电脑理论知识的授课过程中有要解决的困难。
2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相关问题的对策
2.1 运用网络教学平台解决课时不足
在世界科学情况的不断进步和网络的普及程度很高的今天。我们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或者业余时间应该很好的借助他们开展授课的过程。可以让大家借助这个平台进行自学,这样有利于间接的增加学习的时间。同时,教师们还可以借用这个平台来面对大家平时不会的问题,并集中时间来讲授这些知识,鼓励他们进行自主的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能够及时的了解大家的最基本的情况,也能够有效的减少平时上课时间不够的情况。
2.2 针对学生差别,实行因材施教战略
在中职类的学校中,学生们关于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掌握情况都不一样,这也给教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困难。也正是这种实际的情况也造成了课堂的教学效果不是很好。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采取不一样的方式进行授课,同时在大家基础知识不同的情况下,也必须采取不一样的方式授课。在开始上课的时候能够对大家的基础情况进行模拟并针对成绩进行分班,这就会在授课的时候更有针对性。同时还应该利用网络,给不同基础的人布置不同的作业,老师也可以提供在线的解答等,这样不仅能够帮助他们较好的理解知识还可以增加他们进行新知识了解的热情。
2.3 全面提升教师能力,提高教学水平
老师们的知识结构和讲课的能力对于大家理解知识的程度有很大的关系。可以凭借一定的集体学习的对一线的相关教师开始集中的帮助。在这个培训的时候不仅要转变教师们以前讲课的各种观点。帮助她们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同时还要对教师们的知识体系进行更新。而且在中职类的学校中要注意对于所有教师的培训,使得他们都可以很好的提高自己的授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