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汉代易学范文

汉代易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汉代易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汉代易学范文

【关键词】古代文学;情感;体验式思维;本真;原创

文学作品脱离不了关于“情”的描述,所谓“一枝一叶总关情”,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点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作品中表现得尤其明显,脱离“情”字,文学便不成其为文学,艺术也就没有了生命与灵魂;因此,分析古代文学艺术作品,必须习惯于从“情”字入手,解剖开了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情”的元素,也就能够充分把握住古代文学作品的脉搏所在了。

一、古代文学中“情”的要素具有原创意义

古人对世界的认知,以“天人合一”为主要特征,其情感体验也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情感体验属于一种感性活动,这就决定了古人在文学创作中的体现出来的“情”是具有原创意义的;文学艺术本身是文化的子项目,其必然是从属于文化并受文化的制约的,因此,揭开了“情”在古代文化中的原创意义,也就自然揭开了“情”在古代文学中的原创意义;对于古代文学而言,其显著的特征就是缘情而生与缘情而立;对于古人而言,其生存的过程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因此,中国古代的文化不可避免的成其为一种情感体验类型的文化,所谓“凭天机本能,糊涂了事”,便是对这种情感体验文化的直观描写,充分体现了难以言说的直觉体验的文化特征,这也构成我们古人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正因为古人的情感来自于生活中直观的体验,因此,古代文学中关于情的内涵意义,首先就是一种原创性质的意义。

二、古代文学中“情”的要素具有本真规定

情是属于一种人性的本能,是不需要去特意学习而能具备的一种特质,表现为喜怒哀乐爱恶等等方便,这是一种本能生理需求,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的自然行为;因为情发端于生命的本真,所以情的状物又往往和另外一个用来表述生命存在特征的“性”连接起来使用,通称性情之谓;古人热衷于对各种社会现象的探究,以追求其本真为目的,古人在建构文化和艺术实践方面,往往是从追求其本真的角度出发,并基于本真的标准来把握事物的发生发展的原理,评判行为的标准。因此,可以理解在古代文学中体现的“情”的要素,本身就是古人对事物本真的一种探索和尝试,所以可以这么说,古代文学中体现出来的“情”,符合本真的规定。

三、古代文学中的“情”具有原创意味

古人的思维形态中,其情发乎于本真,而本真出于血缘亲情,因此,古代文学中的情之一字,是具有原创特征的,其本质上是古人建构和把握世界的心灵方式;古人通过这种思维形态来关联日常社会文化生活活动与艺术活动,并使二者之间不存在于直接明显的界限和区别。古人的情感主要是一种体验型的情感思维模式,其关注点在于现实与历史的各种情感关系,这种情感关系的包含范围相当广泛,不但包括人们之间的情感关系,也包含个体的人与整个社会之间的情感关系,还涉及到社会的人与大自然之间的情感关系,通过对这些情感关系的体验,并细腻真切的表述出这种情感体验,便构成情在古代文学中的体现。

四、古代文学中“情”是创生艺术的母体

中国古代艺术不同于西方艺术的明显差异,在于中国古代艺术中往往充满了强烈的抒情要求,这种早熟的抒情艺术,催生了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各种形式的创造性涌现。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形式中最早出现的无疑是音乐,而音乐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抒情性;音乐不但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最早出现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其中国古代音乐的出现是一种自觉的行为,并在这种自觉中走向成熟。音乐之外中国古代艺术中另一个很早就出现的艺术形式就是诗,而无论是音乐还是古诗,其都是以抒情为基础,并通过情与乐将诗与音乐有机结合,形成了璀璨的艺术隗宝。音乐与古诗通过情的粘合而为一体,体现的是中国古代的人伦文化,这种人伦文化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本质。

五、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文论以“情”为统领

第2篇:汉代易学范文

隶书,也叫“汉隶”,相传是程邈创造的。岁月的变迁,隶书仍是当今生活中常见的书体。隶书的字形取横势略显得宽而扁,笔画的书写时横长竖短,整体呈现出长方形状。从篆书到隶书的演变,书法史上常用“破圆为方”来形容。正是有了“破圆为方”,才有了中国汉字以水平垂直线条为基本元素的方形结构。这种结构至今都没有太大的改变。我钟情于隶书,是因为她没有楷书那般方正的严肃,也没有象形字那般圆润的活泼,而是取其中间严肃中带着些许的活泼,书写起来能体会到其笔画中起伏波折中带来的趣味。由此,隶书的书写的确是一种享受了。

一、隶书的起源

隶书的起源,我们就必须先了解文字的起源。我们知道,文字的主要功能就是记录事件。人们为了把重要的事情记录下来,便用绳子打一个结用来记录。后来的人们学会用简单的图案来表达,被后人称作象形文字。不难看出,我们祖先表达事物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通过画图的方式来传达的。在我国,通常文字注重的是一种视觉的传达,现实中的物与表现文字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秦始皇统治时的书同文化,是把各国杂乱的文字进行统一,从而结束了文字纷乱,也为我们今天的汉字奠定了基础。书同文被人们称为“小篆”,而之前各国不统一的文字被称为“大篆”,隶书便是在篆书基础上逐渐地发出了自己的光芒。隶书的起源,大部分人联想到的应该是秦汉时期,认为是程邈创造的书体。其实早在战国时期隶书便已经萌芽,能见证这种说法的是1980年出土的《青川木牍》。说明了战国中晚时期隶书就已经存在,可以说与篆书同时存在,只不过是被篆书一时掩盖了她的光芒。

二、隶书在书写中的文字之美

(一)隶书的笔画特点

隶书的书写,笔画中夹杂着装饰的成分。古代受到书写工具的限制,隶书大多是书写在竹筒或木片上的,这些并不如在纸张上那般的流畅,会受到材料的阻力,所以在书写?M画的时候需要加以力道去表现,笔势到了中间轻微向上拱起,到了尾端加重之后再利落地出锋。我读过蒋勋撰写的《汉字书法之美》,在这本书里,他把波磔与我国古代建筑里的“飞檐”联系在一起。细看隶书中的?M画,是否会发现和我国古代建筑的屋檐有异曲同工之妙?利用往上升起的斗拱,把屋檐的尾端拉长并且翘起一个优美的弧度,在我国美学传统中,这种悠远拉长的表现手法并不少见,并由此表现出建筑的宏伟大气。蒋勋先生提出的这种想法十分的有趣,让人忍不住去细细咀嚼。

隶书的书写特点,首先要提到的是蚕头燕尾。它可以说是隶书的一种标志,它是隶书特有的一种书写习惯。隶书先由右边向左起笔,按下,形成如蚕头一般的圆头,再由此行笔至尾端,再按下,提笔出锋。这样便充分展现了蚕头燕尾的书写过程。这是隶书用笔上的一个典型特征,特别是隶字中的主要笔画横、捺基本都是用“蚕头燕尾”来表现的,可见,它是支撑着隶书的一个重要部分。

(二)隶书的结构特点

隶书是由篆书发展而来的,化繁为简、化圆为方、化弧为直。我们知道的篆书是纵向取势,字形较长。而后演变为隶书之后,采用横向取势,左右分字,字体形状偏方扁,笔画也从纵向向横向发展,这是隶书的一个基本造字特点,与篆书的根本区别便在于此。那为什么要用“化圆为方”这个词语来形容由篆书向隶书转变的过程呢?我们所看到的篆书笔画是圆润的,带着充满活力的曲线组成的一个个文字,那么,隶书是撇开篆书而独立存在的一种字体吗?然并不是这样的,先有篆书之后再有了隶书。在篆书圆润线条的基础上,逐渐把字体写方正。在书写隶书时,不管是直画或者是方折,无不蕴藏着篆书的曲线弧度。正是因为如此,隶书的笔画才具有波动性,常用“一波三折”来形容隶书的?M画。而你要是想写好隶书,如果你不了解篆书的圆,那你也就不能很好地掌握隶书的方。

在隶变的过程中,还有一个较大的特征,即变画为点和变连为断。我们知道篆书几乎是看不见点画的,偶见的点也是一种浑圆的点。然而隶书中点已经被作为一种单独的笔画来书写,不再是依附于画。随着隶书的不断发展,点画的写法也日渐丰富起来,如平点、竖点、左右点等。除此之外,隶书把篆书中一些盘旋连绵的笔画断开写,这样人们在书写时更加方便。

三、隶书在文化中的传承之美

隶书所表现的是一个时代的审美,在历史潮流中曾经如此鲜艳地绽放过光彩。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她到底意味着什么?从以来,西方的思想,西方的建筑,西方的文化进入我国,一种错误行为笼罩着我们,一味地认为西方的一切观念都是美的,因此在追逐西方脚步的同时反而失去自我。这种行为,被人们称之为“崇洋媚外”。殊不知,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更加耐人寻味,更值得我们去探索和研究。就隶书而言,它使中国的象形文字进入了由点画组成的方块文字,即给劳动者们打开了方便之门,也把我国的书法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在漫长的书体演变的过程中,书法经甲骨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的依次形成,造就了今天书法璀璨多姿的艺术殿堂!而隶书更是人民智慧的结晶,在这个过程中添上了浓重的一笔,是不可磨灭的一段历史。思绪回到遥远的汉朝,辛苦劳动的人们是因为不堪书写的重负,而对文字进行了简写与快记,这一切都是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就如同我们的本能反应,饿了就吃饭,渴了就喝水,书写笔画多了便简化,书写的量多了便简写。也可以说,正因为那些劳动者们的偷懒,才创造出了这么伟大的隶书!

第3篇:汉代易学范文

罕见病(Rare Diseases),顾名思义就是指流行率很低、很少见的疾病,一般为慢性、严重性疾病,常致残甚至危及生命,又称为“孤儿病”。我国尚无罕见病的确切定义,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罕见病定义为患病人数占世界总人口的0065%~01%的疾病或病变。国际确认的罕见病有六七千种,约占人类疾病的10%,在种类繁多的罕见病当中,约有80%是由于基因缺陷所导致的。根据医学相关文献显示,每个人的基因当中平均约有7~10组基因存在缺陷,一旦父母双方存在相同的缺陷基因,孩子就有可能患上罕见病。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也日趋完善,各项社会工作也随之展开。而在罕见病方面,也相继出现各种罕见病非营利组织,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如北京瓷娃娃罕见病关爱中心、北京爱力重症肌无力罕见病关爱中心、北京蓝梅淋巴管平滑肌瘤罕见病关爱中心,等等。这些非营利组织的出现,无疑使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关注罕见病,也因此迎来了中国罕见病的春天。

1爱的开端不罕见

2014年8月,ALS冰桶挑战赛(Ice Bucket Challenge)火遍全中国,由中国互联网大咖们跟风引领,其传播之势迅速蔓延。随后,各个社会层面的人都开始积极响应,并关注渐冻人症等罕见疾病。截至2014年8月20日下午4时许,中国获捐方“北京瓷娃娃罕见病关爱中心”已收到捐款近140万元。惊人的数字背后,笔者看到的是中国各界人士对罕见病的关注和关怀。笔者相信,迎着ALS之风,我们的爱,不再罕见。

2医学专业看罕见病,让爱不脆弱

根据中国罕见病官网提示,罕见病根据其病变组织和起因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不正常细胞增生(瘤)、先天性代谢异常、脑部或神经系统病变、消化系统病变、呼吸循环系统病变、肾脏泌尿系统病变、皮肤病变、肌肉病变、骨及软骨病变、结缔组织病变、血液疾病、免疫疾病、内分泌疾病、先天畸形综合征、染色体异常、其他未分类或不明原因病变共16种病变。

笔者以成骨不全症为例,从医学专业的角度来看待罕见病。成骨不全又称为脆骨症、骨膜发育不全、Lobstein病,是一种结缔组织异常,累及骨骼、内耳、皮肤、韧带、肌腱和筋膜等组织器官。本症可能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点是容易发生骨折、蓝色巩膜和听力障碍。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易骨折,其病情因年龄不同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早发型病情严重,骨折于出生时即存在,或在婴幼儿期发病。晚发型,出生时正常,骨折发生于小儿持重时、青春期或成年人。长管骨和肋骨为好发部位。骨折次数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少,预后较好。蓝巩膜亦是常见症状(约占90%),系因工模的透明度增加使蓝色的脉络膜色素显露所致,约1/4有进行性耳聋。其他症状可有大量出汗、肌肉无力、关节韧带松弛、生长发育迟缓等。

由以上相关介绍及临床症状可见,罕见病患者在外形上有别于其他人,而这些临床症状也会影响到他们正常的生活。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关爱罕见病的第一步。

要想真正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就必须让更多的人了解罕见病、关注罕见病,让我们的爱不脆弱,让患者的生活不再脆弱。

3医学人文看罕见病,让爱永延续

“北京瓷娃娃罕见病关爱协会”的创始人王奕鸥说:我们的挑战,往往不是那些疾病,而是那些原本不应该因为疾病就必然带来的痛苦、贫困、歧视和孤独。这一语,便道出了看待罕见病不仅仅要积极的诊断和治疗,更重要的是要关注罕见病患者内心真正的诉求。

一位医者在临床治疗罕见病――高铁蛋白血症的过程中,也同样体会到了这点。那是一个16岁的青少年,颜面及唇甲重度紫绀,呈罕见酱紫色。当医者见到此病例后,照例询问患者有何不适,但患者和家属却都说,没有不舒服,只是因为面色奇怪来看病。当医者带着心中的疑惑再次询问患者有无胸闷气喘等不适,患者却仍然神态自若,表示主要是别人觉得这种脸色是重病患者,但自己确实从来没有觉得胸闷憋气,但周围人不敢跟他交往。看病11余年,却屡治不愈,是因为旁人和医生一直以来关注的都是是他紫绀这个表象,从来没人关注他无不舒服这个内在本质,大众和医生都把病和人割裂开来,因此在检查方面出现了严重的误导,走了十多年的弯路。由此可见,“病人”的落脚点还是在“人”上,只有病人内心真正的诉求得到重视,疾病才能够被完全治愈。

笔者于2015年8月,因缘际会成为了第四届瓷娃娃全国病友大会的一名志愿者。影像专业出身的我,看惯了X线下无所遁形的躯体,却仍然是被那时候形形的生命震撼了。虽早就做好心理准备,但从来没想到过轮椅上的那一条条鲜活的生命竟是出奇的精彩。“绣出自己幸运天”的晓菊,绣满人间,画满锦绣,笑逐颜开追光明;“平板支撑”坚持到最后,刷新最高纪录,一个个看似不可能的奇迹却又一次次真实地在笔者的身边上演。那一抹阳光照进心底告诉大家:靠近光明,光明就会照亮你。拒绝做“英雄”的漫画家翟进,仰望星空执着追梦,脚踏实地努力圆梦;一幅名为“瓷”的漫画,绘出了他生生不息的活力,留下了属于瓷娃娃独有的色彩。那一抹阳光照进心底告诉大家:执着于梦,梦想就在你脚下。“撑起父母一片天”的陈松,他说:“我只是不方便,可我不是做不到。”一句坚定的话让他断然离家,独立生活,热爱旅游,以凳代步,勇敢前行,不畏险阻。那一抹阳光照进心底告诉大家:力排众议,走好自己的路。就这样,他们的生活在继续,内心那种孤傲的坚强也在逐渐成长。

从他们形形的生命中看到的“我们不脆弱”,从数十名志愿者们身上看到的人文情怀,笔者深深地理解了那句话“To Cure Sometimes,To Relieve Often,To Comfort Always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段铭刻在美国纽约东北部撒拉纳克湖畔的Trudeau医生的墓志铭,是医学人文关怀的最佳解释。

4医疗保障看罕见病的未来

罕见病患者是弱势中的极弱势者,只有依靠比较完善的医疗保障制度,他们的基本生存权益才得以确保。罕见病患者医疗保障的基本依据是:基本医疗保障是罕见病患者与其他公民平等享有的基本人权,罕见病患者与常见病、多发病患者应享有平等的医疗保障权,罕见病患者享有受到倾斜性医疗保障的权利。罕见病患者医疗保障面临的困境是:社会基本医疗保险极难涵盖罕见病药品,商业医疗保险将罕见病患者拒之门外,社会救助难担其责,罕见病药物保障的立法缺失,社会保障的帮助作用甚。

以成骨不全症为例,罕见病患者在医疗康复方面需要特殊的髓内钉手术、双磷酸盐类药物治疗、特殊助行器和轮椅等辅具、特殊水疗康复手段等。在满足这些需求的过程中,医疗和康复是不能够分隔的,必须建立一个全面的专家团队共同工作才能解决。在这方面做得好的便属北京瓷娃娃罕见病关爱中心,他们通过各方资源整合,将医疗构(如北京协和医院、天津医院、山东省立医院等)和康复机构(OVCI、中国康复研究院、医院康复科)的专家们协调在一起,为医疗康复提供专业指导和服务。目前服务到的有全国2000多个家庭。但是面对越来越多的康复及医疗需求,现有的康复治疗机构十分有限。大部分机构对脆骨病致残的患者束手无策,面对一个又一个因为错失治疗和康复时机而导致的严重脊柱侧弯等情况,还需更多专家给予关注和支持。并且,在医疗康复的支付方面,目前尚不在医保范围内,患者长年因病致贫情况严重,瓷娃娃罕见病关爱中心整合社会各界资源,通过政府、企业、社会公众及其他基金会等各方资金支持,设立专项医疗、康复、生活基金,长期对有困难的家庭进行救助,共计资助600余人。在这个过程中,一种模式新鲜出炉,即政府医保报销、医疗机构减免、公益组织救助、家庭个人承担的四方支付模式,使看起来较大额的医疗负担压力分散,大大提高可支付性,最终使患者得到及时治疗。另外,也可以解决患者之间沟通少、信息渠道有限等问题。

鼓励和扶持罕见病药品研发的制度、市场排他性保护和专利保护制度、研发与生产的税收优惠安排,以及国外现有罕见病药物的引进机制等,这一系列政策显得刻不容缓。这些规定也将从根本上推动罕见病药品的研发,促进罕见病医药产业的发展,提升我国罕见病治疗的整体水平。

5不罕见的爱没有尾声

第4篇:汉代易学范文

        首先我以歌曲《枉凝眉》开头,当歌声想起时,我相信同学们的思绪会随着歌声飞扬,会想到林黛玉,贾宝玉,想到两个人的爱情。以这样的情景导入使课堂进入了一种美的情景。在讲课过程中又穿插使用了黛玉、宝玉、王熙凤的剧照,使人物形象更为鲜明突出。当然我把这些安排在了分析完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再展示,以防学生把黛玉就想成陈晓旭,把宝玉就想成欧阳奋强,阻碍学生们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在具体的课文分析中我通过对“点评式读书法”运用,再加上对欣赏方法的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贴近文字,走进文字,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从而领略文字所蕴涵的丰富内容,从文字中感受形象,感受曹雪芹运用文字塑造人物形象的高超技艺,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比如王熙凤肖像描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里我就提示学生特别注意“三角”“吊梢”等词来体会她的刁钻狡诈,注意“威不露”一词来体会她的“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的阴险,并且让学生齐读两遍,以活跃气氛加深理解。接着使学生通过对一些关键词的理解一步步地走进文字,更深入地理解所写人物的性格特点,还提示学生要培养良好的欣赏习惯。“认真揣摩语言,细细咀嚼品味”。这样一来,引导学生读文学作品从“看热闹”的低层次提升到审美鉴赏的层面。如:“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王熙凤真是一石三鸟,她能用一句话就把在座的各位一一拍遍。王熙凤不但善于辞令,而且善于表演,一瞬间她就能变换好几种表情,变化速度之快让我们读者都瞠目结舌。所以这一段精彩的语言描写,我选择了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尤其注意“真有”“今儿”“才”这几个非常传神的字眼。朗读效果很好,尤其是王熙凤的扮演者王哲同学有些地方确实读出了人物的泼辣性格。我觉得这样的教学处理,既避免了学生浅尝辄止的不良思维习惯,又使学生能更明确更有深度地理解文字,解读名著,提高鉴赏力。 

        本堂课做的较好的地方:

        1、突出了重点,学生对人物形象把握很到位

        本堂课突出了对重点人物形象的把握,课堂中心明确,学生忙碌而有序,始终紧紧围绕王熙凤的人物形象从多方面展开赏析,学会了多角度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

        本堂课运用了点评式读书法。从学生的点评情况来看,能够从多方面展开对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的鉴赏。离开了老师的讲解,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都大大超出了老师的预料,教师完全没有必要担心学生不会欣赏或欣赏不到位的问题。因为在让学生自由发挥各自的认知水平去鉴赏作品的同时,学生间思维的火花互相碰撞,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需要改进之处

        (1)课堂是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但不能否认,在这堂课上有些地方的处理显得有些僵硬,我讲的过多,学生虽有参与,但仍然不充分。总是担心学生分析不好,挖掘不充分,这实际上是对学生不放心不自信的表现。其实这个学生可能分析不好,那另一个同学可能会很好。再说答案是多样的,应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理解,有独到的表现。教师可以在点拨完一个后,引导学生感知、品味具体的语言材料,让他们自行探究,这样学生的自主活动会体现得更充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会更明显地体现出来。这一点是以后教学中必须注意的。

        (2)对语言的朗读品味应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语文课离不开对语言的涵咏品味。好的语言大多意味隽永,可多意会,少言传。虽然小说的篇幅较长,不像诗歌散文那样便于诵读吟咏,但还是可以挑选出一些精彩的片断,让学生体会,品味。可采用单个地读,分角色地读,对读的情况进行评价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品味,发掘其中的妙处。本课共有两次齐读,后来因为时间关系就没有对文本进行朗读,使得鉴赏点评有些游离文本,这就好像在建造一个“空中楼阁”,缺少坚实的根基,分析得再多,到最后仍让人觉得岌岌可危,到最终也无法内化成学生自己的东西。所以应加强对文本的诵读,让学生在品读文本中不断加深理解感悟,以致留下深刻的印象和长久的回味。

        (3)时间安排不合理。

第5篇:汉代易学范文

一、医德的内涵

医德通常被简单地认为是医生的职业道德,但笔者认为将医德二字做拆解,根据医与德的不同阐释,可以有以下几种理解:当医指代医学作为一门学科简称时,可以将医德理解为医学中的伦理规范当医指代医生,作为一种职业理解时,医德就自然而然表达的是医生的职业道德的涵义;当医微观化,作为单一的医者的个体来理解时,医德可以理解为一名医生所具有的品质与修养。可见,医德的内涵由大而小可以从三个层面理解,不同层面的内涵理解也给医学生医德培育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1.医德是医学中的伦理规范。《中国百科大词典》指出医学是认识、保持和增进人体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促进机体康复的科学知识体系和实践活动。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是与自然和社会相互联系着的人,鉴于人的自然与社会的双重属性,医学也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学科理论的医德是医学发展过程中,用以指导和评价相关医学实践的道理,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

一是医德是医学研究中的伦理约束。医学是人研究人、人干预人、人改变人的科学。在医学的研究中必然涉及人与人的关系问题,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伦理道德的标准也在变化,适应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医学道德阶段性地约束着医学研究和发展的方向,告诉从事医学活动的人们,什么允许做什么不允许做,以调节人类社会的伦理关系,维护人类社会自身的和谐有序发展。

二是医德是医学实践中的是非判断。在医学实践过程中,每一种不同的选择都将面对医学道德的是非判断,而每一次的医学实践也是在医学道德是非判断后作出的抉择。医学道德告诉进行医学实践的人们:做什么是错的,是不应该的;做什么是对的,是值得肯定的。从而发挥医学道德作为是非准则的标准作用,决定着医学实践发展的主流方向,增进人类社会的文明。

三是医德是医学教育中的价值向导。在医学的传承和发展中,必将面对医学教育的价值引导问题。在培育医学传承者和接班人的教育中,医学道德向从事医学学习的人们指明了什么是最重要的,什么是次要的,什么是可以忽视的,从而指导人们在学医的道路上做好价值排序,作为相对稳定的价值向导,在每一个发展阶段保障医学价值的趋同,医学科学的发展。

2.医德是医生的职业道德。道德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的意识形态,它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医德是在社会道德制约下,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等方式向医生这一职业的群体表达的积极角色期望,是通过规范要求、信念内化等途径实现医患关系、医际关系、职业与社会间的关系调整的行为准则。

一是医德是社会对医生职业的积极角色期望。随着人类社会分工的发展,当医生成为一种社会职业,医德就成为了医生这一职业群体的公德。医德就是社会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对于从事医生职业的群体做出的积极正向的角色期望,表达社会整体对于医生职业群体应该做什么、怎么做的一种最佳道德表现的希望,从而明确社会对这一职业群体的要求。

二是医德是医生职业群体要遵循的行为准则。在社会生活中,每一种职业都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也要履行这一职业的社会义务,医德就是对于医生这一职业的所有从业者提出的行为准则的要求。医德告诉从事医生这一职业的群体什么行为是正确的,什么行为是错误的,什么行为是符合要求的,什么行为是违背要求的,从而实现对医生群体的行为规范。

3.医德是医生的品质修养。医德作为从医者的道德人格理解,可以将之称为从医者的品质与修养,也可以定义为从医者在长期的医疗实践活动中产生、积累和发展,并逐渐稳定下来的心理状态。在内表现为医者个体对于自身的一种品质自律,在外表现为医者个体对于自身的一种行为控制。

一是医德是从医者的自律品质。医德作为从医者的一种道德品质理解,体现的是从医者个体的自我约束、内化要求。只有从他律发展到自律,从社会期望、职业要求转化为从医者内心认同的信念和持续坚持的信仰,才能成为一个从医者真正稳定的道德人格。

二是医德是从医者的修养行为。医德作为从医者个体的一种品质,也必然体现在从医者个体的外化行为模式中。从医者有什么样的医德品质就会有什么样的医德修养行为,医德既是一种可评价的道德品质也是一种可表现的道德行为。只有通过外化的道德行为的观察才能实现对道德品质的评价。

医德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进化充实,在不同的视野下也具有着不同角度的表达,无论从学科领域论述医德,或是从职业规范论述医德,还是从个人修养论述医德,都体现着一种约束,或是他律或是自律;还体现着一种取舍,或是选择或是放弃。医德通过隐形的力量调整医生与其他社会人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二、当前社会存在医德问题的分析

当前社会存在的医德问题可以归结为缺乏三心:首先是缺乏爱心。表现为当前部分医生存在两种危险的倾向:一是技术化。不把病人当人,只看作疾病的载体、医疗技术施予的对象。二是商业化。只把病人看作消费的主体和尽可能多的赚钱机会。其次是缺乏进取心。表现为面对疑难杂症等未知挑战时,缺乏主动性,畏惧探索。再次是缺乏责任心。表现为迷信权威,实施过度的实施防御性医疗。根据医德培育的一般规律,可以从知、情、意三个方面对此问题展开分析:

1.片而的医德认知。医德认知是对医德相关问题的认识,包含对医德内涵与医德行为思考、判断与评价,是相对稳定的思考与选择过程的模式。医德认知是将医德要求转化为医德品质的首要环节,是医德行为形成的基础。当医生不把病人当作人,而仅是疾病的载体,这意味着医生只看到病人生物属性,忽略了病人作为人的本质属性,难以考虑到心理和社会因素对于治愈病人的影响,更难以给予病人应该有的作为人的尊重。如果医生仅仅把病人当作自己施展医术对象,只看到了诊疗过程的表象关系,那就忽略了医生职业的救死扶伤的天职。医生治病救人,病人确实是医生施予医疗技术的对象,但此行为的最终目的是减轻病患痛苦,救助治愈病患,而不展现医生高超的医疗技术或是满足医生求知、研究的兴趣。当医生把病患看成消费主体和赚钱的机会,那么看到的仅仅是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谋生职业中主客体的经济关系,却没有看到医患之间共同面对疾病的战友的合作关系,也辜负了病患生死相托的信任,站污了医生身份的圣洁与光荣。片面的医德认知导致不符合医德准则的行为,必然导致医患关系的破裂。

2.淡漠的医德情感。医德情感是医生在医疗实践过程中对医学卫生事业及患者所产生的具有一定稳定性的情感态度,是一种或爱或恨,或喜或恶的内心体验。当医生不把病人当作人,只看成疾病的载体或是医疗技术施予的对象,那么他在治疗病患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更多的是自己完成一项工作或成功或失败的喜与忧,不可能对于病患有见彼苦恼,若己有之的感同身受,这样的医患关系中没有了情感的互动,必然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漠视。当医生仅把病人看作消费的主体和赚钱机会,那么病人自然就认为他花了钱就应该买到健康,而医学是一门存在技术缺陷的探索性学科,这是医疗行业区别于所有其他服务性行业的重要特征。这种商业化的倾向致使医患站在了看病只能看好、救人只能救活的违背自然规律的高压标准下,医生必须战战兢兢地服务,留好每一项支持专业判断的证据,考虑所有可能性,进行更多检查,开出更大处方,必然导致了过度的防御性医疗。最终忽略了问诊等传统诊断手段,让病人在治疗过程中与仪器机械对话,减少了医患之前沟通的机会和时间,医患之间难以形成合作互信,宽容互谅的情感态度,医患之间情感也将更加淡漠。

3.薄弱的医德意志。医德意志是指医务工作者自觉地克服在医学学习和实践中履行医德义务遇到的困难的毅力。在医学学习与医学实践中,必然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面对困难是否履行医德医务,是知难而退还是排除万难,依靠的就是医德意志做出的选择。在面对医疗实践中没有先例可循,没有经验借鉴的情况,是消极地对症治疗,还是责无旁贷地迎接挑战、勇于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面对医学学习与研究中发现的与权威或传统医学认识相悖的情况时,是怀疑自己、墨守成规、屈从权威、放弃研究,还是实事求是、继续探索、审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在身边出现趋炎附势为经济利益或是名望成就而放弃医德追求的同行,是随波逐流还是慎其独也。这些选择都考验着医务工作者的医德意志,在正确的医德认知下将医德规范与要求内化为自己内心的信念,自我完善,自觉追求,才能在各种名利诱惑下,坚定意志慎独行事,提高自身医德修养。

三、当代医学生医德培育的目标

医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指导个体生命获得有意义的体验和追求,在呵护生命、维护健康的同时,激发人们追求生命意义,实现自我价值,满足精神需要,实现对现实的超越。当下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已逐渐确立,而医学生的医德培育要结合当前社会存在的医德问题,挖掘我国传统医学文化的精髓,提出顺应医德传统又符合当前实际的具体的培育目标。

1.勤于钻研,精益求精。医学作为一门兼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属性的科学,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发生新的变化,得到新的结论,继而再出现新问题,再寻求新的解答。在个体应用上,每个生命体更有不同特点,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因为每一个具体问题的微小差异,解决方法在应用上仍有区别,救治结果依然存在差异。因而医学的学习更可谓学海无涯,更加需要医学生勤奋与钻研的精神,不论在理论学习阶段或是在临床见实习阶段,还是正式从医阶段,勤于钻研,精益求精,探索医学的奥秘,以最小的代价换取生命的健康与质量,是医学求学者不懈的追求,是医务人员在学风方面必须履行的医德责任,也是医学院校在培养医学生医德品质方面的学风要求。

2.诚信严谨,求实慎独。诚信是立人之本,从业之要,既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最基础要求,也是医务人员要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的重要要求,更是医学生医德培育的最基本要求。为医者,只有秉持诚心,忠诚于患者和医学事业,做到对人诚、做事实、守信用,才能赢得信任,提升医学造诣。严谨即严肃谨慎、细致、周全,这是出于对珍贵生命的尊重,也是医学学科特点的必然要求。求实慎独就是在个人独处、无人监督时,仍然做到实事求是、客观理性地从事医学研究,从事医疗工作,坚持自己的医道信念,自觉履行医德义务,不做任何有违客观事实、有损病人利益、破坏医者形象的事情,做到不为名不为利,坚持原则,默默献身医学事业。求实慎独是一种医德境界,也是医学生医德培育在自律方面的要求。

3.互尊互学,团结友爱。互尊互学,团结友爱是医者正确处理医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医学生医德培育在处理同学、同行人际关系方面的要求。只有尊重他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尊重他人是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也是一种文明的社交方式。在互尊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做到互学,互尊、互学是医者间共同探索医学奥秘、钻研医学难题、顺利开展医疗工作、建立良好医技关系的基石。团结才能凝聚力量,友爱才能凝聚人心,所有的医者们联合起来,形成统一的为医学献身,为患者服务的从医目的,才能在遇到医学难题时形成合力,不论差异,如友相爱,才能在面对医学困境时亲密协作,不断解答医学难题,摆脱医学困境,提高自身德艺,推动医学发展。

第6篇:汉代易学范文

(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摘要】近年来,对外汉语国际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吹捧,原有的现代汉语语音学已经不能满足现行的教育需要,因此,文章结合目前的汉语国际教育的形式,和学生的基本认知水平等,对现代汉语语音学的进行了部分改良,希望能够得到广大教育人士的认可。

关键词 汉语国际教育;现代汉语语音学;教学改革;汉外对比

0前言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汉语,同时为了进一步培养对外汉语的教育人员,各个高等院校都开设了对外汉语专业。一些学校为了更详细更专业的教授汉语,进行汉语教学,将原有现代汉语专业细化为现代汉语词汇学、现代汉语语音学等不同的专科。就目前的教学实况而言,现有的教材和现有的教育理论等都不能够满足与汉语国际教育的需要,因此对现代汉语语音学进行改良,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1现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语音学知识的授课途径和主要问题

(1)“现代汉语”的语音部分,主要以汉语的音系特点为基本结构线索,按照物理和生理语音学、声母、韵母、声调、音节、音变、音位等进行组织。

(2)“语言学概论”的语音部分,主要以普通语音学的基本结构线索进行组织,跟现代汉语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以辅音、元音作为一级结构框架,而后者以声母、韵母作为一级结构框架。部分学校还在高年级开设了独立的“普通语音学”课程作为“语言学概论”语音部分的延伸。

(3)“二语习得概论”的语音部分,主要以语音习得规律的基本结构线索进行组织,偏重于对偏误现象及产生原因的分析。

三个部分循序渐进相互关联,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却出现了问题:

(1)“现代汉语”和“语言学概论”的语音部分,不仅理论部分内容重复较多(如物理和生理语音学、发音语音学基础等内容),语料部分也多有重合。“现代汉语”一般只介绍普通话中出现的元音和辅音;“语言学概论”对语音的介绍虽比现代汉语全面,但举例以汉语方言及民族语为主,书中涉及的外语材料远远无法满足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际需要。

(2)在高年级单独开设的“普通语音学”课程,现有教材同样跟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需求相脱节。以长期使用的两本权威教材,林焘、王理嘉两位先生所著的《语音学教程》与罗常培、王均两位先生所著的《普通语音学纲要》为例,由于教材本身的编写初衷分别针对汉语专业和少数民族语专业,因此其语料甄选的总体方针是先内后外,这一方针能够很好地为培养汉语方言或少数民族语言工作者的目标服务,但用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显然捉襟见肘。

(3)“现代汉语”语音部分内容偏浅,如仍用大量篇幅讲授汉语拼音方案和普通话正音。本世纪初,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拓宽——媒体和网络每天都在像学生们传授不同的知识,同时学生们对于知识的渴望愈来愈高,这种内在的潜动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所以现有的教材就略显浅显,与学生的知识构成不成正比。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需要对现有的教材进行必要的整合,增加需要的内容,删减重复和浅显的内容,这样教材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利用。

2理念创新:眼光向外、以类型学促汉外融通

当前社会是一个信息高速发达的时代,学生的信息获取渠道广泛,这就使得学生们的知识面更宽,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更全面,接受新事物的速度更快,在这种情形之下,必须进行教育理念的全面改革,以适应不断提高的生源素质。理念创新分为高低两个层次,针对于低层次而言,理论创新主要是指改变现有教学材料的内容和比重,不断的融入国际上的信息,以真正达到国际教育的目的。而就高层次的理论创新而言,要将最科学的教育方法引入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中,从国际形势的变化分析,眼光放长远,促进中外文化和语言的融通。目前,教育界对于高层次的理论创新研究尚不足,还需要后继教育者的不断努力。

淡化“现代汉语”的结构框架、强化“普通语言学”的结构框架,实际上也是要理顺“现代汉语”与“语言学概论”这两门语言学主干课程之间的关系。按照传统中文专业的课程体系,前者重在教授汉语的特殊规律,后者则更加偏重人类语言的普遍规律。但在新形势下,由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今后的就业目标是教外国人学汉语,而语言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最重要的前提就是充分对比,知己知彼。因此我们认为,无论是讲授具体语言的“现代汉语”,还是讲授人类语言普遍规律的“语言学概论”,都应让学生及早建立语言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观念,从而在今后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有效利用语言的共性促进正迁移,同时充分注意语言的个性减少负迁移。

3教法改革:语言“领养”、以学外语促汉外整合

任何一个理论的创新和改良都是一个不断摸索和探求的过程,为了确保现代汉语语音学改良的科学性,我们需要密切围绕本学科的基本特点,并适当的结合其他语言教学的经验,进行有机的整合。这就要求作为教师要不断的提高自身专业素养,要不断的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对于学生而言要努力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并善于在学习中进行归纳和总结。

就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而言,修此学科的学生多半是以走向国际为目标的,学生们为了提高自身国际社会的适应能力,通常会掌握多种语言,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需要旁征博引。这种做法诚然能够提高课堂的厚度,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但是如果一味的提高课堂的深度,学生对于汉语的学习精力必然会受到影响,这样就会发生主次不分的现象,因此,必须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们可以利用高度发达的网络进行自学,也可以在图书馆查阅相关的书籍,总之不能够将语言的学习仅仅局限在课堂之上。

分组报告。学生首先在课堂上集中受教,然后根据个人的实力或者兴趣爱好,分成若干小组,分组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具体的内容包括:国际音标与语音最后一项对学生的素质要求较高,所以可以适当允许查阅资料,请教导师等。

成果展示。全部授课完毕之后,选取最具有钻研能力的小组,将小组内的分析结构,以展示的形式讲授给大家。此时,教师要进行理论知识的把关,出现的错误问题要及时纠正。

4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对现代汉语语音学的改良进行了具体的论述,这种改良不仅避免了教学上的反复,同时也更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利于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当然,这种改良也存在不足之处,希望相关的教育人员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不断的将其完善,共同提高对外汉语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罗常培,王均.普通语音学纲要(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第7篇:汉代易学范文

关键词 现代汉语 艺术院校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Reflections on the Teaching of Modern Chinese in Art Institutions

——Take Radio and Television Professional as an example

LIU Tiansheng

(Jilin Animation Institute Media Branch, Changchun, Jilin 130012)

Abstract The contradiction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in modern Chinese in art institutions, to solve this problem, you can combine professional features, step by step; in compliance with the classic, based on the flexible expansion; emphasis on two-way interaction, and guide students to improve the integrated use in practice ability of the language.

Key words modern Chinese; art institution; radio and television professional

1 结合专业 循序渐近

现代汉语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第一学期开课,36至56学时不等,选用教材是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为后续学习广播剧创作、电视小品写作等专业类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现代汉语实用性强,直接关系到语言文字修养的高低,与学生将来从事的广播电视编导行业关系密切。但实际学时数较少,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教学目标?考虑到专业实际需要,不涉及语音、文字和词汇,主要讲授语法和修辞部分。就整体而言,编导专业学生的入学门槛高于本院校其他专业,但水平参差不齐,语法基础好的学生有限。而黄、廖版《现代汉语》是适用于普通本科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应适当降低难度,拓展的内容不宜过多。

黄、廖版《现代汉语》与中学语文中的语法知识有所重叠,虽然学生早有涉猎,但基础并不牢固,所以,首先要查漏补缺,将中学阶段应该掌握的内容夯实,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学习。这种实际情况,为课程导入提供了便利。面对“似曾相识”的内容,学生容易入门,但又与中学阶段不同,则避免了“审美疲劳”。比如修改病句,先展示给学生一些常见的、典型的病句,他们很容易完成,然后再展示较难的病句,提示学生完成,最后归纳总结病句的类型,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水平和接受能力,分步骤、分阶段、逐层进行。

现代汉语课“学院气”浓厚,比如讲语法,从语素到词,到短语,到单句,到复句,再到句群,层层深入,虽然系统完整、条理清晰,但涵盖大量的概念、界定、区分以及各种分析方法。编导专业学生思维活跃,喜欢内容丰富、生动有趣的课程,尤其对视频资料感兴趣,对这类“文科中的理科”,很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在讲授过程中,可以关注传媒行业中与语言相关的现象,将之与课程内容相结合。比如“甄嬛”读音之争,提醒学生作为传媒工作者应精益求精,尽量避免失误;比如汉字书写危机,使学生警醒,认识到汉字传承的重要性;比如国际上的“汉语热”现象,培养学生作为汉语使用者的自信心。这些内容的插入,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关注语言现象,提高分析和认识语言现象的能力,进一步了解传媒与语言自然天成的关系,从行业的角度审视现代汉语课程的重要意义。

2 不舍经典 灵活拓展

作为理论性较强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现代汉语教学需要结合大量的例句,黄、廖版《现代汉语》中的例句大多来源于鲁迅、杨朔、秦牧、吴伯萧、峻青等现当代作家的文章,时代印记明显,吸引力不足,在调动学习兴趣方面显得力所不及。如果全部抛开,在纷繁的语言现象中寻找更新颖、更恰切的例句,并非轻而易举。况且这些例句都是从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中精挑细选出来的,典型性强,与相应章节的知识点结合紧密。因此,不应全部摈弃,可以酌情选用,目的在于将知识点有针对性地、清楚无误地讲解给学生。但在练习环节,可以灵活拓展,不拘一格。教材和参考书中虽然有配套的练习,但很少体现如何“运用”现代汉语。学生即便完成了练习,也只是了解了概念、掌握了分析方法,仍不知如何运用。练习中应理论联系实际,尽量弥补缺憾。当下,媒体语言对人们的生活影响越来越大,新媒体的发展更是导致了各种网络语体的流行,学生对网络流行用语耳熟能详,结合网络用语对相关知识点进行解析,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比如,从2013年流行的网络语“女汉子”引申出“很女人”、“很中国”、“很雷锋”等“副词+名词”这一语言现象,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印象深刻。另外,还可将与编导专业有关的语言文字材料融合到练习中,比如,从《舌尖上的中国》、《人与自然》、《幼儿园》等经典纪录片中选取3~5分钟的视频资料,将经典段落的解说词用PPT展示出来,结合每节教学重点进行分析,学生往往会改变“事不关己”的状态,表现积极,参与热情很高。如此,既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又可以将讲授的内容落到实处,还能够帮助学生提前了解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内容,与专业课互相渗透。

3 双向互动 注重实践

目前,高校现代汉语基本上仍采用最传统的讲授法,侧重于知识的介绍,缺少课堂讨论和互动,本来就枯燥的教学内容,加上单调陈旧的教学形式,使得课堂缺乏魅力,尤其是与学生的专业课程相比,所以很多学生“不买帐”。如何搞活现代汉语课堂,成为教师的当务之急。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努力寻找和挖掘学生的“兴奋点”,创设问题情境:比如,在绪论部分,讲到现代汉语的几大方言区时,可以请不同方言区的学生走上讲台,用家乡话向大家做自我介绍,教师再不失时机地加以点拨,指出学生所在方言区语音的发音特点,将书本上的知识变成活生生的语言现象,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比如,考虑到90后的学生中“杰迷”很多,讲解部分修辞格之后,设置这样的问题:你最喜欢周杰伦的哪首歌?请将歌词写下来,分析用到的修辞格,学生们跃跃欲试。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上课,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是一味地听讲;在老师是指导和纠正,不是一味地讲解”,现代汉语的课堂也可以借鉴中小学课程改革中“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做法。比如,语法部分比较难懂,如果按部就班地进行讲解,学生总是处在被动的状态,积极性和创造性都会受到影响,极易形成僵化的思维方式。可以将部分章节交给指定的学生来讲授。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会精心研读教材,反复琢磨重点难点,一旦发现问题,会主动搜集资料,寻找答案。在思索、发现和解决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实际能力也得到提升。当学生带着制作精美的PPT走上讲台时,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发挥,课堂气氛随之被带动。教师也能借此机会了解学生的口味和需求,在日后的教学中适当改进,实现教学相长。

课堂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必须注重语言实际和研究实践。引导学生运用语言知识鉴赏文学作品,鼓励学生恰当地运用各种修辞方式进行创作,是实践的重要内容。比如,以“中国梦”为题,要求学生从对偶、层递、回环、排比、双关、拈连、仿词、反语中选择四种修辞格,来写演讲稿,并选取最精彩的段落在课堂上表演,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参考文献

第8篇:汉代易学范文

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异化现象

简单说来,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异化现象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种常见的情况。

1.个人中心主义抬头,过分强调个性而忽视对集体的归属和集体行为规范的遵守。当今,很多大学生在过分强调彰显个性的思潮下走向了“个人主义”的误区,凡事都喜欢标新立异,排斥集体的归属而一味看重自己与他人的差别。特别是在当今独生子女众多的社会状况下,他们从小就养成了过分强调自我的思维模式,而没有认识到自己的独立应该建立在与他人合作共存的基础之上。

2.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对于他人、集体及社会的利益与发展毫不关心。“个人主义”导致的必然结果就是凡事只关注自身而忽视他人的存在。因此,当今一部分大学生就局限于小我的狭隘视野,“只扫自家门前雪,不管别人瓦上霜”,集体主义观念淡薄。当谈到个人的远大理想和抱负时,这些学生也往往会表现出一份不屑,认为那种激情和高尚都已经过时。这些现象都折射出当下一部分大学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空白。

3.功利主义趋向明显,缺乏对于人文价值的关注,过分追求现实效用。随着社会对于效率的越发推崇,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在大学生中也开始蔓延。比如很多学生学习动机不端正,往往以“哪门课比较好及格、容易拿高分”作为选课的标准,而不是看重从课程中能够学到什么有用的知识。很多人忙着考各种实用证书、参加各种培训班,以此服务于自己的就业。固然,就业应该是学生关注的对象,也应该成为学习时努力的一个目标,但是,把它极端化为唯一的指标就失去了大学的初衷。

4.贪图享乐、好逸恶劳,缺乏坚强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面貌。在当今的大学生中,很大一部分比例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在相对安逸、幸福的生活环境中长大,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即便在学校里,很多学生也只是学习比较刻苦,却很少参与社会实践,对于社会工作与劳动的困难和强度大多缺乏体会。因此,很多大学生在刚刚接触社会时,往往表现出不肯吃苦、不能吃苦,一味回避困难,追求安逸的状态。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合理价值观内涵

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建立在心性论基础之上的伦理教化之学,注重对个体道德自觉的开拓与道德境界的提升,尤其强调合理把握个人与社会国家的辩证关系。因此,其中包含着丰富的价值观理论,可以作为我们进行大学生思想道德培育和价值观构建的思想资源。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强烈社会责任感与浓厚的“家国一体”之情怀。一般说来,人的存在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私自利,走不出自我小家庭、小圈子的“小我”式存在;一种则是将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自身的发展、奋斗紧密结合的“大我”式存在。以传统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在教人去选择后一种活法,追求一个大写的人生。《大学》强调儒者要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身与家、家与国乃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这种责任意识和道德修持是每一个人都所应当具有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正是在这种家国情怀的培育下,才会有喊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才会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才会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可以说,家国情怀已经在千百年来“成圣”理念的教化之中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成为了民族精神中的核心要素,并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2.“先义后利”、兼顾而有序的辩证义利观。“义利之辩”一直是儒学中被频繁探讨的重要话题。孔子肯定了“利”为众人之所需所求,有其当然合理性,但同时又警惕世人不要因利弃义,而应取之有道。在孔子看来,仁与义是君子终生无时无刻都应遵循的原则,任何利益与之相冲突都应舍弃,只有在仁与义范围内的利益才是正当之利。同时,孔子反对过分扩张自己的物质求,而主张以求道代替。“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为学也已。”这种义利观带有辩证色彩,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在面对抉择之际,首先以义去筛选之,做到义利的平衡,避免陷入过分功利主义与拜金主义的泥淖中。同时,对于道的孜孜以求则又会让大学生的心灵得到充实,找到一个积极昂扬的人生目标,避免心灵空虚带来的颓废迷失。当然,这种“道”在今天应被赋予现代的精神与内容,即个人与集体利益的统一,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社会和谐的构建与自身层次的提升。这样才能保证当代大学生在自我超越中实现人生价值。

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孔子的一生都可以视作对“自强不息”精神的现实写照。推行“仁政”、反对战争和剥削是他毕生的愿望,也是促使他十数载周游列国的根本动力。孔子的这种坚守使得“自强不息”成为了儒家人格中的重要内容,在历代儒者那里都得到了发扬。孟子在阐述到圣人的历练过程时就对“自强不息”之精神作了生动的诠释:“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在这里,孟子所强调的就是一种经历过磨难而仍然不屈不挠的精神。也只有具备了这种素养的人,才可以在充满各种困难与挑战的现实中比别人多一份成功的可能。

三、运用传统文化构建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由上可知,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教化理论对于当今大学生的价值观塑造有着极为积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然而,价值观的培育毕竟是一项现实的工作,只有我们方法得当,这种传统资源才可能为当代所用。因此,如何探索有效的宣传和教育方式来对大学生价值观进行培育,就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首先,善于将国学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中,用国学的经典格言与名人典故来充实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师们把国学知识引入思想教育课堂,用同学们喜闻乐见、活泼生动的故事、格言来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在潜移默化中用传统文化中的优良价值观和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导学生的发展。

其次,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的影响力,把传统文化的宣传与教育用网络形式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自觉了解传统文化价值观的主动性。制作以传统文化为内容的网络动漫节目和传统文化知识网站,通过包括动漫视频、古代伟人典故、励志格言等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观。

第9篇:汉代易学范文

关键词:大学新生;媒介素养;新媒体

当前,新媒体已经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大学生成长过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传递着最前沿的科技信息,另一方面,也把诸多负面的、不健康的信息毫无保留地呈现。大学新生作为一个知识结构尚不稳定、认知及评断标准尚不成熟的年轻群体,对以新媒体为主体的大众媒介保持着极高的迎合度与参与度,但他们缺少自控力和辨别能力的现实,使得大学新生入学阶段的媒介素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媒介素养的内涵

“媒介素养”这一概念最初源自英语“Media Literature”,其中文表达意义涉及很多方面的内容,包括媒体素养、传媒素养、媒介认知能力以及媒介识读能力等。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进,媒介素养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的综合性概念。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介素养是指人们获取、解读、批评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服务于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等方面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二、针对大学新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

媒介素养教育旨在树立大学新生科学的媒介价值观,从而使新生正确认识、合理利用各类媒介。因此,针对大学新生开展适时的媒介素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对优化大学新生的认知习惯和思维模式发挥有利作用。早期的专家曾经提出,希望青少年用批评的眼光来对待媒介信息,实现接受信息的自主性,即实现被动接受信息到主动利用信息。媒介素养教育的本质在于教会受众解码的方法,即通过系统化、专业化的分析,摆脱媒介信息表象的影响,实现对传播者的意图的清醒认知。媒介素养教育强调的是一种基于理性角度的思考。

目前,在众多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国家和地区中,虽然教育的方式方法各有不同,但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将培养民众“自主的批判”媒介信息和理性的思维方式作为其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根本目标,从而让民众正确地认知并选择媒介信息。这种教育一方面能够有助于大学新生从入校开始就逐渐形成对媒介信息独立的判断,另一方面也能为他们在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与思维方式。

2.对提升大学新生的道德水平、净化大众媒介环境起到帮助作用。因为逐利使然,大众媒介为博取点击率和关注度,通常会使用低级的感官刺激来实现这一目标,然后再通过受众的关注度来实现媒介的商业价值转换,从而获得利润。在传媒与受众双方的互动过程产生了大众媒介环境,因此,和谐良好的媒介环境与受众的态度和行为紧密相连。媒介素养教育旨在培养受众的良好的审美习惯与观念,有助于建立大学新生的媒介道德意识,提高他们的信息鉴别能力,使他们自觉过滤大众媒介中传播的低俗内容,避免大众媒介尤其是网络媒介中产生的非理。当大学新生通过媒介素养教育,能以较高的媒介道德水平、媒介信息甄别能力和良好的审美习惯进入到媒介环境中,大众媒介的信息传播者就会根据受众偏好和习惯来调整和设置媒介传播内容,更大程度上实现信息的客观真实性和内容的格调高雅,从而对民众的媒介素质进行再一次提升。

3.对大学新生理性积极地参与社会事务发挥促进作用。培养和锻炼受众传播与表达自身诉求的能力是媒介素养教育的一项内容。新媒体凭借其自身所具备的信息传递高速与沟通便捷的功能,打破了大众传播媒介话语权被少数人长期垄断的局面,媒介平民化程度日渐提高,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主动参与到大众传播媒介的互动过程中发表言论。

媒介素养教育不仅有助于培养和锻炼受众的媒介适应力及表达技能,还担负着提高受众分析思辨水平、培养理性公民的责任。虽然大学新生刚刚从高中步入大学,还未踏入社会,但是他们积极热情,有着强烈的愿望想要加入到社会事务与公共话题讨论中,对一些社会现象和问题有着自己独到的想法与见解。媒介素养教育能更好地帮助他们在大学阶段做一个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理性公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