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内阅读的方法范文

课内阅读的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内阅读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课内阅读的方法

第1篇:课内阅读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课外 课内 方法 习惯 泛读 精读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历年的中考语文试卷中,课内外阅读一直是重点考查的内容,它是知识与能力的综合测试,是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可见,初中语文课内外阅读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然而,我们的学生的课内外的阅读兴趣不够浓厚,阅读能力较差,多数学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大量阅读,这大大制约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直接影响着语文的成绩。

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主动走进阅读,进行大量阅读,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课内的大家名篇是学习的范文,师生必须重点研读,掌握其阅读方法,而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展,我认为阅读教学首先要把课本作为基石,同时要走出课本,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课外资源包罗万象,需要教师的检索、筛选后再呈献给学生。

一、挖掘教材资源,激发学生课内阅读的兴趣

初中课本所精选的课文多数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很有价值研读、品析。利用好课内的课文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语言文字的优美,从而激活学生阅读的神经。

例如,我在教学九年级上册《鼎湖山听泉》《林中小溪》《飞红滴翠记黄山 》这三篇课文时,我让学生放开喉咙大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品味文中诗情画意的美词美句。比如《鼎湖山听泉》一文中描写泉水的语句:“泠泠淙淙的泉声就扑面而来。泉声极清朗,闻声如见山泉活脱脱迸跳的姿影,前后左右,草丛石缝,几乎无处不涌,无处不鸣。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语言极其生动,学生们陶醉其间,津津有味地朗读了很多遍。课下,我又让学生收集描写自然风光的美词佳句,把它们摘抄到积累本上,然后再与老师、同学们再交流。这样,学生的阅读水平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开展丰富的语文活动,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语文的学习不仅仅是一本书、一本配套练习、一堂课而已,那样的语文课堂沉闷、乏味,学生的阅读等能力受到抑制,新课改迫切需要把语文课堂搞活,多多引入“元素”,使它变得丰富多彩。我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注重课内外的有机结合,组织、鼓励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学生只有走近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才可以不断从生活中学习到语文,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充满活力。

还可以进行“读书经验交流会”的活动,一学期让学生读一本感兴趣的好书,之后书写心得,最后,师生展开大讨论活动,各抒己见,发表不同的看法,让学生享受到阅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热情。这对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多教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有一句话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启迪了我们的语文教师。很多教师往往缺乏这种注重“授之以渔”的良好方法的理念,只知道一味地给太多的“鱼”,大搞题海战术,把自己弄得焦头烂额,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却很缓慢,中考的成绩很不理想。究其原因,我想主要是教师没有给学生传授良好的阅读学习方法,学生的阅读习惯没有培养出来。

1.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的学生有不良的阅读习惯,比如,阅读速度过快、过慢,阅读盲从,没有明确的方法,答题思路窄,混乱。教师首先要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养成良好书写习惯,平时在做练习题的时候,我要求学生书写工整、层次清楚;阅读语速适中,严格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阅读完成。还要向学生说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习、生活、工作的重要作用,以增强学生形成习惯的意识性,提高其积极性和自觉性。

2.帮助学生学会选择难度适中的书籍。课外阅读的训练,教师要是“大撒手”,那样的阅读效果不会很理想。学生因为年龄、知识量等原因,在选择书籍上往往盲目。有很多的学生选取的书籍难度过大,往往做不下去,阅读能力难以稳步提高。因此,我常常帮助学生选取难度适中的书籍,为家长和学生推荐优秀的书籍。

第2篇:课内阅读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 课内外衔接 阅读方法 主题教学 自主阅读

社会的发展需要人们博览群书,爱读书,会读书,从深度和广度上更新知识,适应社会。当今社会,人们对快节奏的生活,日益烦躁,不能潜心阅读,读书与欧美、日本、韩国等国相比大相径庭,国人的阅读现状不容乐观。

长期以来,语文阅读教学令人担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令人痛心。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语文教学不能在封闭的课堂环境中进行,而要在开放的社会生活中实践。正如课标所说:“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我们只有把课内外阅读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一、课内加强课内外阅读的整合

1.阅读方法指导

张之洞曾说:“读书不得要领,劳而无功。”只有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有所提高。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引导学生用最简单的句子归纳文本内容;可以先引导学生寻找文中关键词句,然后联系上下文语境领会关键词句的表层和深层含义,从而领会文本主旨,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文本中核心意象(人、事、景、物)的象征意义把握文本主旨;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文本的写作方法,包括思路、结构、创作手法、语言,等等。其次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在思考阅读题时,提醒他们先明确题目要求,再到文本中找出与题目相关的内容,筛选出需要的信息加以归纳,排除次要信息的干扰。如教学《掌声》一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核心意象人(英子)和事(掌声)整体感知课文,教学伊始,先引导学生走近英子,感受她的情感变化,从前的英子是怎样的孩子,现在的英子是怎样的孩子,是什么让英子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掌声响了几次?分别找出描写掌声的句子,说说每次掌声的表层和深层含义。这样,教师引导学生先寻找关键词句,通过关键词句的理解水到渠成地把握文章主旨。最后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自觉运用课内掌握的阅读方法,在大量阅读实践中,增强阅读能力,提高思想认识。

2.实践主题教学

窦桂梅创建了“主题教学”模式,有效地加大了课内加强与课内外阅读的整合力度。主题教学是从人与自然、社会、自我三个维度开发的文化主题 ,连接着孩子的生命世界、历史典故、风土人情等,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受益匪浅。教师在主题教学中可以围绕一个主题,让学生阅读相关系列文本,形成鲜明对比;可以选择一些与课内文体、内容、写作方法比较相似的课外文本,布置学生课后进行拓展性阅读;可以选择文本作者的其他文本进行比较阅读;如在教学完《爱如茉莉》这篇课文后,教师可以围绕“亲情”推荐学生阅读《爱的教育》、《我们仨》等书。

二、课外加强课内外阅读的衔接

1.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新课标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学生只有对阅读产生兴趣,才能提高阅读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阅读与他们自身发展的关系,阅读就是在向比我们高明的无声老师学习,它承载着我们穿越时空隧道,与古今中外的大师对话。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让学生心生阅读成就感,把课外阅读作为语文学习评价的内容。

2.保证学生阅读时间

大学图书馆座无虚席,是因为学生有闲暇时间读书,只有保证学生有充足的阅读时间,才能使他们凭借阅读提升自我。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使布置的作业少而精,保证学生有充足的阅读时间。教师要做好家长工作,让他们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保证学生在家的阅读时间。

3.全面开展阅读活动

教师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阅读,建立班级图书角,鼓励学生拿出自己的书,大家轮流阅读;可以安排学生定时到学校图书馆借书;可以利用晨会课让学生向大家推荐一本好书;还可以开展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猜谜语、读书经验交流会,等等。

1995年4月2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把这一天定为“世界阅读日”。阅读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学生如果没有广泛的课外阅读,仅仅依靠语文教学孤军奋战,就无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现代文阅读需要对语言文字的领悟,作文的自如书写离不开大量深层次阅读而形成的逻辑思维和文字构建能力。有些同学在写作时语言枯竭、行文凌乱、素材贫乏陈旧、立意肤浅幼稚、思维缺乏逻辑,这一切都是因为对社会生活的观察思考不够,而大多同学没有时间接触社会生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只有实现课内外阅读的衔接,才能打开探视并了解社会的一扇窗,从而放飞个人的、民族的、全人类的梦想。

参考文献:

第3篇:课内阅读的方法范文

一、传达正确的阅读方法

学生在群文阅读开始时往往掌握不到正确的阅读方法,一股脑地用力阅读,这样对于理解阅读材料当中的内容相当不利。因此,教师在其中要注意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向学生传达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手段。在需要粗略阅读时选择简单对材料进行分析和解剖;需要详细阅读时就带着疑问进入阅读材料中进行分析阅读。让学生根据当下需要的不同选择最适当的阅读方法,提高群文阅读的效率。

二、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素质

初中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群文阅读时,也要注意提升自身的教学素质。“课内外结合”群文阅读教学模式让教师从以往的教学主导者变成了现在的引导者,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在其中仍还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和学习新时代的教学要求,群文阅读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群文阅读当中,因此,教师也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教学素质,跟上教学时代的潮流。

三、多种阅读材料相结合

第4篇:课内阅读的方法范文

一、得“法”于课内,运用于课外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重视语文素养培养,重视语文综合能力的锻炼,强调拓展语文教学的外延,重视学生知识面的拓展,重视课外阅读。语文课堂教学不应仅满足于帮助学生理解“文中之道”,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学有所“得”。叶圣陶先生说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可见,加强课内阅读方法的指导,应用于课外阅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于提高学生课外独立阅读的能力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在课堂学习中加强和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首先,注重朗读与默读相结合,从四年级开始,逐步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和习惯,课堂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来进行朗读和默读,让学生用默读来提高阅读速度,用朗读来体验情感。第二,注重精读与略读相结合,在学生具备一定默读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快速浏览,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内容梗概,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细细品读:对文中的人物感兴趣就着重品读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以及所处环境和细节描写;对事情感兴趣就弄清事情经过,弄清情节,分析环境场所,分析相关人物;对文中的景物感兴趣,就抓住景物特点的细腻描写,身临其境体会意境,体验语言的丰富妙用,从而品味积累吸收。第三,阅读与思考相结合,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只能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所以我们主张阅读要边读边想,带着问题去阅读。比如教学《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时,就先让学生看题质疑,从中梳理出“徐霞客是一位怎么样的人?”“徐霞客是如何阅读大地的?”让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去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更快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第四,阅读与想象相结合,想象是智慧的翅膀,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展开想象的双翼,一定会给文本带来更多独具特色的个性化解读。

读物众多,方法各异,以上所提仅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些许感悟,更多的阅读方法还有待大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形成。只要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和渗透,让学生一课能得一“法”,再把这些阅读方法运用于课外独立阅读上,相信有“法”可依,他们定能“读得更快,读得更多,读得更深,读得更透。”

二、立足于课内,辐射于课外

牛顿、爱迪生等伟大科学家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一生所学的知识中只有一小部分是学校课内习得,而绝大多数都是在课外学到的。因此,新课程改革后的阅读教学更加注重了课内学习内容的拓展与延伸,老师们要树立“大语文”观,突破僵化的思维模式,突破课堂的禁锢,突破课本的约束,强化课内外联系,引导学生挖掘开辟阅读内容,丰富阅读信息,把学生的阅读从课内辐射到课外。

(一)课前铺垫式阅读

在学习新课之前,布置学生阅读与课文的作者、背景、内容相关联的资料,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教学《普罗米修斯的故事》时,课前布置查找普罗米修斯的相关资料,有的从网上查到了普罗米修斯的英雄事迹,有的从书上了解到与普罗米修斯有关的神话传说,交流时,还有学生提出他找到了与课文内容不同的多个传说版本。

(二)课中推荐式阅读

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恰到好处地穿插阅读一个或多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本,再以点带面,推荐阅读,既激起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又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如教学冰心的《忆读书》一文时,引导学生感悟“读好书”的好处时,冰心多次提到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好书,教师顺势而导:《三国演义》让作者感到“津津有味”,“好听极了”,还“含泪上床”,“哭了一场”;《水浒传》让作者“大加欣赏”,“气愤填胸”;《红楼梦》让作者“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你看过这几部作品吗?你是否与作者有相同的感受呢?紧接着教师随手拿出事先准备的《水浒传》,选择“虎松打虎”片断,声情并茂地读起来,处却戛然而止,幽默地说:“欲知下文,请自己看书!”下课后老师把《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几部名著放在图书角让同学们借阅,老师欣喜地发现,这“虎松打虎”果真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三)课后延伸式阅读

下课铃声的响起,决不意味着学生阅读的结束,在很多时候,恰恰是新一轮阅读的开始。延伸就是以课文为基点,向更深更远更广的阅读空间扩展。

三、展示于课内,激趣于课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儿童主动积极阅读的基础。两千年前的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不如乐之者。”兴趣作为一种至关重要的“剂”,它能推动学生从课外有益读物中去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不管是何种课外阅读方式,关键在于课堂上必须要给学生提供舞台,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激发他们课外继续阅读的兴趣而乐此不疲并持之以恒。

第5篇:课内阅读的方法范文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管你教的是哪一门学科,你都应当使书籍成为学生的第一爱好"。"阅读是智力发展的指路明灯"。"阅读有如一扇窗子,儿童通过它看到并且认识世界和自身。"《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要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培养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好读书、读好书。良好阅读习惯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可以大大地丰富人的精神生活,良好的阅读习惯会使孩子终身受益。适应现代社会对公民的要求。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我们教育者刻不容缓的工作职责。

但是由于受生活环境的影响和人们思想观念的限制,农村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习惯远远不如城镇学生,总的来说,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阅读面较为狭窄,内容单调,书籍来源少;阅读方式单一,主要以书面阅读为主;阅读量少,每天没有固定的阅读时间;受网络及电视媒体的影响,多数学生已没有阅读兴趣;受考试制度的影响,一切围着考试转。这些情况,都制约了学生的自身素质的提高,这就更需要我们快马加鞭地进行此项工作。基于以上原因,更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逐步缩小城乡差异,对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研究的现实意义显得更为重要。

二、研究目标:

我们可以把研究重点放在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方面。所谓阅读习惯,指的是不需要别人强制,也不需要自己警觉,就能自然而然地去进行阅读的种种动作。它主要包括:多读、精思、勤记、善用四个方面。通过研究与实践,把学生培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孩子,有良好的阅读习惯,逐步提高文化素质。

(1)引导学生如何看课内外书籍,激发学生的课内阅读兴趣,课外主动阅读,丰富知识,拓展积累,提高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内外阅读广泛地收集各类信息,从而迅速扩大知识面,巩固深化阅读习惯。

(3)教学相长。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在学生身上得到启发,加强阅读,修养提高。

(4)互读学习。家长引导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引导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以身作则,向孩子学习,使家长与孩子一起进步成长。

(5)学生乐读,主动与别人交流,不断积累,获得提升。

三、活动内容: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出发,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选择适当的课外读物。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充分利用好班级的黑板报、手抄报,添加一些学生收集来的读书名言、名人故事甚至书中读来的好词好句等,创设良好的读书氛围。

2、通过课内外阅读融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形成阅读动机,教会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自主性。

3、探索阅读方法,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进行积累指导。从而让学生在有限的阅读中吸取更多的养份,提升语言积累.课内与课外阅读要联系、学科间的阅读联系、家长与学生的阅读要保持。

4、在阅读教学中体现师生双方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让学生领悟方法,促进习惯养成,达到求实、求活的阅读效益。

四、采用措施:

1、推荐阅读书目,利用多种形式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内外阅读,丰富感性认识,介绍有关适合学生的课外读物,鼓励学生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重点激发学生阅读课内外读物的积极性。

2、每天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拓宽学生的阅读空间。一天抽出二十至三十分钟左右的时间组织学生阅读课外书,由小组长负责,老师监督。并号召学生开展好睡前阅读半小时,以保证每天至少1小时的读书时间。

3、学生在课内外阅读时要做好读书笔记辅导摘抄,多动手。一些好词好句、科学小知识、名人名言等,要求学生摘抄,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及时巩固学生的阅读成果,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4、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做好课内外阅读的指导。指导学生用精读、略读、浏览的方法阅读。每周要有一节阅读指导课、阅读交流课,确保学生的课外阅读得到有效指导,保证阅读质量。并加强读写结合,提高写作水平。

5、争取家长的认同和支持,积极为子女订购课外读物。并与学生一起读书,共同成长。同时鼓励孩子将书本主动与他人交换,从而有效解决书源较少的问题。并且推荐给家长好的电脑读书平台,引导家长为学生营造好的读书氛围,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选择电子版书籍,从而扩大阅读面。

6、开展丰富多彩的、形式多样的读书评比活动,每周进行一次读书比赛,看谁读得好、看谁对内容领悟得好,探索课内外阅读的途径和方法并进行阶段小结。结合班会、活动课,举行故事会、诗歌朗诵会、征文、读书知识竞赛等,从而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自主地读书内化,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阅读习惯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化需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读与你最喜爱的学科有关的科学著作,要每天读,哪怕一天读两页也行。你所读的这一切,就是你的学习的智力背景。这个背景越丰富,你学习起来就越轻松。你每天读得越多,你的时间的后备就越多。因为在你课外阅读的这些东西里,有千万个接触点,是跟课堂上所学的教材相通的。这些接触点,我们可以称之为"记忆的抛锚处",它们吸引着必修的知识向着人们周围的知识海洋伸展开去。"

7、学生课内外阅读效果要及时评价。对课内阅读要有的放矢的进行培养训练,多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对课外阅读要经常检查、督促。如随时个别询问、检查读书笔记、小组调查或"阅读汇报课"等形式进行检查反馈。对学生课外阅谈的篇目、字数要经常统计,对阅读笔记要经常检查,并以计分形式进行奖励。

第6篇:课内阅读的方法范文

一、明确课内、课外阅读之间的关系

教师应该先让学生明白课内、课外阅读之间的关系: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内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又是课内阅读的扩展。平时教师要避免学生只注重课堂学习,不看或极少看课外书,或者完全沉迷于课外书,不重视课堂学习。教师可以让学生从课内阅读中习得理解课文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老师的讲解、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自主性探究,掌握阅读方法。也让学生学会从字、词、句、段的理解入手,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中心。让学生学会利用工具书查找资料,剖析句子、段落,分析人物和环境等方法。学生利用这些从课内阅读中习得的能力,直接运用到课外阅读中,让自己在进行课外阅读时更加容易理解所读的内容,探寻其中的人物关系,发现或分析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二、充实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对课内阅读的兴趣

教师在课内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想方设法运用多种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对课堂有较浓厚的兴趣与期待,同时也要扎实落实课堂训练,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会理解课文的基本方法与技能。

1.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乐参与

在上课的开始,教师可以利用讲故事、猜谜语、出示课文插图、设置悬念等多种形式,诱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课中,教师可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通过投影、图画、配乐、朗诵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把学生带进一种声情并茂、图文并茂的情境中去,保留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课堂竞赛环节,如小组朗读比赛、分角色扮演,或者小组讨论,共商对策,抢先发表意见等。

2.捕获闪光点,让学生乐表达

在课内阅读中,教师要多采用鼓励为主的原则,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举手发言。在平时的课堂中,为了让学生积极举手发言,我根据学生举手的情况评选出踊跃发言先进小组或个人,对他们进行表扬和奖励。此外,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时要及时到位,让学生通过教师的评价获得成功的感受和体验。对学生在课堂中的闪光点,教师应能及时捕获并进行大力表扬,让学生乐于在课堂中开动脑筋,发散思维、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

3.认真备课,让学生乐钻研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多种要素,如学生的年龄特征、学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的重难点等,精心组织教学环节,力求让学生在有层次的阅读问题中理解课文,逐步提高阅读课文的综合能力,同时教师更应该处理好课文中详讲与略讲的内容,对于学生看一眼就懂或者稍加思考就懂的内容,应当不讲或少讲。对于那些紧扣课文中心,可以锻炼学生搜索文本能力,联系上下文能力的内容应该重点讲,并引导学生积极钻研课文,一步步寻找答案。教师应当找准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学会透过现象分析背后的原因。

三、多种开展形式,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1.创立班级图书角

教师可以在班上创立班级图书角,鼓励学生把自己平时喜欢看的课外书、报刊杂志放到图书角里,并由专门的学生当图书管理员,进行书目登记、日常借还书登记与保管,及时评选优秀的图书管理员。在一定的时期内,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图书借阅情况,列出本时期的班级图书排行榜,并对排行榜前十名的图书的主人给予加分奖励。由此,学生更加乐意把自己身边的好书借到班上来,供大家共同阅读。另外,也吸引了学生对排行榜名列前茅的图书产生更大的借阅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平时的借书记录,评选出课外阅读量较多的学生为“我爱阅读小明星”。这样一来,班上的阅读氛围就会日渐浓厚。

2.定期召开读书讨论会

看完一本课外书仅仅是量的积累,而让学生就所看的课外书谈谈自己的看法,与看过本书的其他同学展开讨论,分享心得,共同探讨其中的疑问,大家各抒己见,则是阅读的质的提高。为此,教师可以在班上定期开展读书讨论会。学生在讨论会上可以通过跟同学的分享、疑难讨论等过程,对自己所看的课外书有更深的印象,对书中内容也有更加全面、不同角度的深刻理解。这些过程大力地促进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文本的能力,并让学生挖掘阅读的兴趣与激发学生看课外书的热情,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3.帮助学生进行选择,适时推荐好书

为了更好帮助学生对种类繁多的图书进行辨别,老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适当的选择,并推荐一些好书。当然,这就需要教师多逛书店,多留意网络书店的排行情况与书评,同时,教师本身先要尽可能地多阅读这些书籍。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课堂教学推荐课外读物,如学了《丑小鸭》,可以介绍丹麦作家安徒生,并推荐他的童话作品。还可以结合学生的一些课外活动进行相关推荐,如学校三月份举行的学雷锋活动,可以向学生讲述雷锋的事迹并推荐相关的书籍。

第7篇:课内阅读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语文;课外;阅读

语文作为我国传统普及型的学科,不管语文教学无论怎样改革,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切实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从语文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及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两个方面浅析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1.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在认知方面的

课外阅读书籍包罗万象,也是一个复杂的多样化的世界。学生掌握了阅读这种基本的技能,理解,积累知识,就可以逐步认识世界、认识真理,明晰人生,把握生活的内涵,从而提高认识和鉴别人类文化的能力,并在对自身更深刻和丰富的认识中,激发人生潜力。这样阅读便具了认识事物、掌握知识的基本功能和价值。通过阅读,学生认识历代各种各样的"风流"人物和惊天动地的事迹等等。新的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时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新理念也道出初中阅读在认识上有重要的价值。

2.阅读教学在教育训练方面的重要性

阅读能增加知识,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有利于智力的开发,有利于语文能力的培养;同时阅读也会给人以启迪,陶冶性情,培养品德,发展个性,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使其热爱祖国,造福人类。像文学作品的阅读,就能唤起人们的审美感受,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而发挥认识、教育以及智能训练的作用。我们知道,阅读一部好书,就犹如结交一位好友,那种心灵的碰撞,思想的交流,观点的认同,情感的融合,都有利于我们美德的养成。阅读《离骚》,我们明白了屈原的爱国之心;读《三国演义》,我们钦佩诸葛亮的智慧;读《人间喜剧》,我们看清了人类的真善美和假丑恶;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们明白了人生的价值和生存的意义。这些,难道还不能说明阅读在教学训练方面的作用吗?

3.阅读在信息开发方面的作用

阅读能从书文中捕捉信息,激发创新意识,使阅读成为发现和创造的过程,成为对信息开发的过程。这时作为载体的书文,所载消息、情报、资料、知识就成了创造物质财富的源泉,因而,阅读也就成为一种生产手段。它不仅是一种处理科技信息和经济信息的手段,还直接参与了生产过程,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一种因素。

总之,阅读就是一种创造。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所以中学的语文教学应注重课外阅读教学,加强课外阅读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怎样提高语文课外阅读的有效性

1.给学生指明阅读的基本途径

依照《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从课文的教学实际出发,在课外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扩大阅读的活动。这项活动能大大增加学生的见识,具体操作如下:由学习节选的课文,拓展到整部著作。由学习短篇课文,拓展到阅读文集。由学习课文拓展到阅读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其他文章。由学习课文,拓展到阅读介绍作者的生平、事迹的传记。由学习课文,拓展到阅读与课文评论、鉴赏课文的文章。由学习课文,拓展到阅读与课文题材、写法同类的其他文章。

2.告诉学生在阅读中要遵循一些原则

任何事都有一定的原则,阅读同样也不例外,我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也告诉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要遵循以下原则:

(1)整体性原则。从整体上说,中学语文拓展阅读对课标推荐的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都应从课文的实际出发,找到相应的拓展点,并加以落实。从层次上说,开展拓展阅读,还必须注意初、高中阶段、每学年每学期课外阅读的不同内容和要求,把握阶段总体目标、学年阶段目标和学期具体目标的层次性、联系性,形成一个层层推进、逐步到位的完整体系。

(2)循序渐进的原则。课外拓展阅读必须根据自己的年龄特点,根据自己的实际知识水平,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地阅读。

(3)课内外相互促进的原则。开展课内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特点所决定的,也反映了语文课内与课外的辩证关系。课内是基础,是先导;课外是课内的延伸和深化。课内打好基础,带动课外,课外积累和发展,促进课内提高。课内与课外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4)读写结合的原则。读与写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从吸收与表达的角度看,读是吸收,写是表达,吸收为表达奠基、引路,表达对吸收起着加深、拓展的作用。因此,作为教者,还必须要求学生既是“君子”又是“小人”。否则,学生只管成天埋头苦读,结果一动笔便束手无策了。

3.对拓展阅读的管理与指导

(1)管理。制订计划。我和学生都要制定拓展阅读的计划,我先把指导计划拿出来,学生才好根据我的计划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于介绍阅读材料。根据阅读需要,我也对选定的拓展阅读材料进行适当的介绍,或介绍全书内容,或介绍有关章节,或介绍写作特点。检查督促。每次专题阅读后我都要及时检查学生的阅读笔记、摘抄卡等,并作好统计,在班上公布,以促使学生更认真地进行阅读。总结表彰。每学期或每次拓展阅读后,对阅读中的经验、体会以及取得的成绩进行总结表彰,让学生进一步明确阅读的目的、意义,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巩固阅读成果。

(2)指导。我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和要求。每次专题阅读或每读一本书,都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和要求,促使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于给学生确定阅读的时间和方式。拓展阅读的材料选定后,还必须确定学生阅读的时间和方式。要在课内阅读的必须争取当堂完成,要在课外阅读的材料,则放宽尺度和要求。指导阅读方法。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的形式,向学生讲授基本的阅读方法,如朗读法、背诵法、三步阅读法、文体结合法、精读法、略读法、速读法。组织阅读活动。通过阅读笔记展、阅读心得交流、阅读讲座、阅读竞赛、读书报告会、讨论会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拓展阅读要注意的问题

(1)解决图书问题。开展课外阅读,必须解决图书问题,即保证有可供进行拓展阅读的相关材料。我是通过让学生传看自家的课外书或借读学校图书室的书来落实这一点的。

第8篇:课内阅读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作文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129-01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关系。语文专家崔峦老师也说:阅读教学要体现读写结合,要引导学生读中悟写,从读学写,加强读写的联系。不应把阅读仅仅作为理解内容的手段,还应把阅读和品词析句、揣摩表达作用、学习文章写法结合起来。否则,是跛脚的阅读教学。的确,阅读是由外到内的吸收,写作则是由内到外的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才能有理解性的表达。反之,表达能力强了,又能促进理解能力的提高。可见,阅读和写作是一个互递的过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指导课堂阅读,促进拓展积累

1.1 粗读。粗读的目的是要学生首先疏通字词句、了解文章大意、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所以一般采用朗读的方式来进行。在读的过程中,不仅口要动起来,脑和手也要动起来,在朗读前教师要给学生明确的阅读任务。比如将文章不认识的字词圈出来、勾画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边读边划分文章段落、划出文章中心句等。再辅助音乐让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朗读将书面语言转化为了响亮的口头语言,是眼口耳多种生理机能共同参与的言语心理活动,对于增强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都有一定的帮助,再加上圈圈、画画等手脑结合工作,具体化了语言文字的积累过程,提高了阅读有效性。在一次朗读结束之后,教师应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查找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疏通文意,然后再进入细读环节。

1.2 细读。细读是对文章的深度解读,目的在于理解段落意思、明白作者想要传达给读者的思想、观点、情感等,以默读来进行为佳。但在默读前,教师还是应给出明确的阅读目的,来提高学生阅读的有效性。

例如 :在阅读《秦兵马俑》的第二大段时,教师要求学生在阅读之后能够说出这一段总共描写了哪几种类型的兵马俑,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等,来帮助学生理清阅读思路和重点。而在分析文章情感的时候,教师应给学生留足思考空间,多采用开放式的提问方式来提问学生,如 : "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有什么样的感受?" "你认为作者的情绪是悲是喜?还是别的情绪。 " "你的看法和作者一致吗?"这更有利于学生将自己的情感体验和课文联系起来,把阅读体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阅读潜能 ,提高阅读能力。

2.挖掘读写资源,创设写作情境

由于小学生的生活阅历尚浅,对教材中描绘的很多社会背景、人物思想、风土人情等都不十分熟悉,所以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为学生展示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新奇事物或场景,激发起他们的表达欲望。

例如 : 在学习《白杨》这一课时,学生对新疆的恶劣环境和戈壁滩都不甚了解,所以无从真切体会到白杨的坚强品质,对文章所要表达的对边疆工作者的敬佩和赞誉也无法真正理解。所以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戈壁滩和白杨的图片、新疆的风沙天气等,让学生一睹边疆的风采。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些图片和视频资源再加上一点儿自己的想象,对新疆建设者的恶劣工作条件进行一番描写,有助于对文章主旨的深入解读。此外,还有些童话、寓言体裁的文章需要让学生能够将自己充分融入到虚拟的场景中去,体会故事主人公的情感变化,而且教师还可以利用文章体裁的特殊性启发学生将故事改编成剧本,再顺势举办一个小型的表演比赛,来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热情和创作激情。

例如 : 《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风扇吹风制冷、背景音乐造势、投影转换场景等为学生"重现"小女孩卖火柴的情境,在这个场景中教师再指导学生将故事改编成对话形式,然后每个小组再在课后将其加工制作成剧本(一个小组负责一个场景的剧本编写) 。通过为学生营造直观的教学场景,提供想象空间,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强化情感体验,加深对教材文本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了写作机会,实现了读写一体的追求。

3.学法迁移的整合教学

古人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知所以出。"我们充分发挥教材的范例作用,坚持以教材为本,让学生通过课文品读,了解掌握基本的阅读过程、阅读技能,并结合教材的特点,以落实重点训练项目,使学生掌握方法,不断地从中汲取营养。在用足教材的基础上,课外我们选择与课内文体或内容、写作方法上比较相似的课外阅读材料进行整合,组织学生在课后用课内阅读的方法来阅读拓展性材料。再把课内所得之法,及时应用于课外阅读之中,以求化方法为能力,使课外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又从广泛的课外阅读中学习知识,增长见闻,以求以课外促课内。这样,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文本便不再是孤立的一棵树,而是一大片郁郁葱葱的森林。

[案例2]在教学孙犁《芦花荡》一文时,学生被课文中白洋淀老头子护送女孩进苇塘的过分自尊和自信以及痛打日本兵的智勇双全印象十分深刻,又因为很多的学生都十分喜爱看电视剧《小兵张嘎》。于是我抓住学生对题材故事的兴趣,在课后向学生印发了孙犁《荷花淀――白洋淀纪事》三篇文章,学生兴致勃勃的看了一节课,利用老师在课内教授的提取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来阅读。不用教师多说,学生已了然于心,很快就感知了白洋淀军民利用白洋淀的河湖港汊,同侵略者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出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和"老头子"式人物。这样课内外有机地整合起来,把课内所得之法,及时应用于课外阅读之中,以求化方法为能力,使课外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又从广泛的课外阅读中学习知识,增长见闻,以求以课外促课内。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阅读效率,达到"自能阅读"的效果,使课内外相互引发,相得益彰。

4.比较鉴赏的整合教学

第9篇:课内阅读的方法范文

一问本质——课外阅读不“课外”

课内阅读一直以来是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而课外阅读有时成了锦上添花的应景之物。身为任重道远的语文老师,我们应该从语文教育本质的视角去反思“课外阅读真的课外吗”。

不,课外阅读绝不“课外”。

(1)“阅读”从来就不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附属品,而应该是语文教育的基本方式和根本目的。简单点来说就是不要认为语文老师只管好“课内阅读”就行,课外阅读提一提就算了。这恰恰本末倒置了,我们更应该让我们的“课内”为“课外”服务,课内教会读书的方法,启迪读书的热情,是为了课外放手让学生热爱读书。

(2)我们应该致力于建构以读书为中心的语文教学体系,打破我们通常所认定的课内、课外的壁垒,让课内对课外开放,让课内与课外融通。要始终坚信读书是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最简单、最有效、最经济、最根本的方法。我们识字、写字、学课文就是为了让学生爱读书、会读书、多读书、读好书,进而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成为其生活的一部分。

只有对“课外阅读”的本质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形成了这样的“重视”,我们才能够真正地,从根本上提升课外阅读的质量。

二问方法——课外阅读应“课外”

有了对于课外阅读的重视,一些“浓墨重彩”的课外阅读课就应运而生。有的教师从内容到方法,从人物到主题,一番分析、几次辅导,好像不讲透就是不负责任,好像太简单就是水平太低;又或者教师以阅读专家的身份自居,总是让学生完成一整套的规定动作,比如摘抄、写读后感等;又或者课外阅读课设计精致得成了表演;又或者课外阅读的书成为了学生的第二本语文书,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埋头做课外阅读题……如此种种使我们愈加感觉到课外阅读已经承受了它所不能承受之重——沦为了一种应试的工具,一种所谓素质教育宣传的工具。试想,学生提到课外阅读就带着一种恐惧和厌恶,又怎么能让学生成为“自觉的阅读者”呢?因此,在认清课外阅读本质的基础上,我们更要反思课外阅读的方法——课外阅读的过程应该“课外一些”。

1.“净”显单纯——让阅读无功利

“净”指的是净化课外阅读的目标。课外阅读不应该是为了考试,为了作文,为了老师检查,也不应是昨天读的书今天就一定要有效果……课外阅读应该是一种春风化雨的熏陶,应该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感染,是一种单纯的身心愉悦之旅。而课外阅读课应该是一扇窗子,一扇通向某部作品、某位作家、某个世界的窗子;应该是一个起点,一个有可能启程去阅读文字、与灵魂对话的起点;是一个约会,一个“老师在书中等你”“成长在书中等你”的约会。如果一节课外阅读课能够实现这样的目标,那它就是成功的。

因此我们应该倡导一种澄澈的阅读,一种纯粹的阅读,尤其是在儿童阅读的起始阶段,要为儿童展开一个无功利的阅读世界,鼓励他们为乐趣而阅读,尽可能地让他们在无功利目标的情况下自然、原始地阅读,体验文字本身的乐趣和阅读引发人们情绪的乐趣,感知被唤起熟悉经验的乐趣和引发想象的乐趣,享受自得其乐解说作品个中奥秘的乐趣和与他人分享的乐趣(培利·诺德曼《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而这种种乐趣必将吸引着孩子迈上自觉阅读之路。

2.“读”养情性——让阅读轻负担

现今课外阅读中流行着种种“规定动作”——摘抄好词好句,重点段落批注,写读后感,读书笔记,等等。怎样才能够卸除加载在课外阅读上的沉重负担呢?采用一些非指导性的策略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一个值得一提的非指导性策略是朗读。研究一下我们成人自己的阅读经历,我们常常读到动情之处想要读出声音,读到精彩之处希望读给他人听……这就是阅读的一种真实状态。因此我们也要认同儿童阅读中最简单的策略有时就是最好的,越是轻松的阅读对儿童来说越有效果。而朗读就是一种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情感交流,也是学生习得、老师教学的有效方式。让朗读成为语文教师的一种习惯,成为孩子们课外阅读中的一种习惯,孩子们就能够在朗读中感受文学的魅力,涵养性情,在朗读中思考、感悟、表达、分享……由此可见,朗读不失为学生轻松阅读、可持续阅读、终身阅读的一剂良方。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