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数学教学素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交互式教学,培养数学素养
在现代化的课堂理念下,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有过去那种严格的等级界限,但这并不是说,学生不再尊重教师,教师不再倾力教育学生;而是师生之间更加注重交流和沟通,弱化了以往隔阂。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提问与回答,将数学知识和数学史内容轻松地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增长了知识、开拓了视野、激励了精神、培养了数学素养。
在进行“几何图形初步”的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一些几何知识:我们生活的环境是由各种各样的几何图形构成的,对于几何图形的认识,大约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时期。教师可以就“勾三股四弦五”定理向学生提问其产生的时间和原因。通过对几何图形数学史的了解,学生知道:这个定理是先人在实际生活中,根据测量的需要,在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生活常识。
课堂上学生还提到了历史学科中学到的早期人类制造的几何造型的石器工具,以及在新石器时代制作的陶器上所出现的圆、三角形等基本图形和复杂的花纹等。学科之间内容的相互交叉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提供了帮助,有利于其快速掌握新知识、扩展思维、培养数学素养。
二、教师引导,打造趣味课堂
初中数学教学有一个很大特点:有趣的课堂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方便教师教学和传授知识。但趣味课堂的打造仍需教师的不懈努力和细心引导,数学史正好为提升学生的数学兴趣打开了一扇理想大门,很多知识都可以通过对数学史的研究和体验来进行教学和引导,从而为学生创建有趣的课堂体验。教师在进行课堂引导时,要注意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讲授某些课程时,教师可以结合数学史的内容,进行趣味性的引导。
在进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学习与求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一次方程组的古今解法及表示。比如,九章算术中的一道关于粮食称重的问题:好谷3束,中谷2束,差谷1束,共39斗;好谷2束,中谷3束,差谷1束,共34斗;好谷1束,中谷2束,差谷3束,共26斗,求好中差三种谷每束为几斗?教师出示了古代解题方法,还指导学生进行了改题目的古代解法游戏。
学生对古代解法都表示出了极大兴趣,各学习小组利用铅笔、圆珠笔、钢笔等对九章算术中所列方程进行了实际演练,并在此基础上对其他方程组的九章表示和实际方程表示进行演示。该题的实际方程表示为3x+2y+z=392x+3y+z=34x+2y+3z=26,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先人的智慧,同时,学生也对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
三、以史为鉴,培育创新思维
数学史就是人类进化中与时俱进的历史,从站立起来成为人类,到使用工具进行计数,再到对各种复杂知识的推理,历史中的方方面面都是人类进化的智慧证明,而且各个领域的进步都无法离开数学知识而独立进行推理与演算。历史的进步推动着数学的不断创新,对于这种历史积淀,我们要认真思考和借鉴,利用数学史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讲解有理数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入数学史的知识来引导学生进行独创性的思维与探讨。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在《九章算术》中首次引入负数及其加减法的运算法则,并采用了不同颜色的计数法来进行正负数的运算。如图1所示,红色为正,黑色为负,表示了正负数的记法。先人的这种创新精神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别具一格的计数方式和运算口诀也充分显示了先人的非凡智慧。
数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学科,承担着培养高素养、高水平、高质量人才的重要任务,加强素质教育是广大中小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深入探讨数学教育中的素养教育,对提高数学教育的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下面我从两方面谈谈看法。
一、要适应立德树人的要求,在数学教学中需要更新哪些观念?
1.更新目的观。数学教育的着眼点应放在学生素养的提升上,数学教学的独特作用体现三个层次: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培养数学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讲,数学教学就群体而言,要对每个学生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数学精神品格的发展全面负责。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要切实面向全体学生,并体现其层次性,就要打牢基础――注重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抓住核心――注重学生学习活动中思维过程的教学,发展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数学能力;突出灵魂――注重数学思维方法教学,伴随思维过程的情感过程教育,以及促进数学教育的效果由数学领域向非数学领域的迁移;实现精神――树立数学意识与观念,运用数学观念与规律,进而形成尊重科学真理的习惯和严肃认真的生活态度,使数学知识、能力、精神与人格和谐发展。
2.更新结构观。数学教学其灵活性非常强,但又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因而教学中应突出知识结构的构建过程教学,而且不能满足于讲清楚书本上的现成知识和编者设计好的教学思路,应力求在体现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把知识的发生过程弄清楚,尤其要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整体认识,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把握知识结构。
3.更新质量观。数学教学的最终结果要落脚在教学质量上,要评价数学课的质量和效果,首先要看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情况怎样,即一看教师讲得如何,二看学生学得如何,三看学生学得是否主动,思维是否处于积极状态。其次要看学生的成绩,不能只看考试分数,更重要的是应全面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要了解学生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及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了解社会的能力。
4.更新发展观。辩证地看待数学教育思想,对数学教育的目的、结构、质量持动态观点。数学教育思想应随着时代的进步,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青少年潜能的开发而不断更新。
5.更新教学观。破除灌输死的书本知识“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和“唯分数而教”的观念,树立“授之以渔”和学以致用的观念。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教会学生摄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破除“教师”、“课堂”、“书本”的三中心论,实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真正达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目的。
二、要适应立德树人的要求,需要挖掘数学教材中哪些能提高学生素养的内容?
数学素养概括来说由六项内容组成,由低到高形成塔式结构,依次是数学知识与经验、数学思想与观念、内部智力、非智力因素、外部智力和创造力。
1.知识与经验是最基本的需要学生识记的基本内容,它是形成、发展其他素养的前提和起点。如果说数学教育的着眼点是能力培养的话,那么着手点则是知识的学习和经验的积累。
2.数学思想与观念是在数学知识充分获得基础上开展的,数学思想是学生思维模式内化的结果,数学观念是指从数学学科出发分析实际问题的思想意识,它是数学思想的升华。中小学数学的意识与观念、思想与方法、策略与规律,主要表现在前面第一部分谈到的五个方面。
3.内部智力是教育对象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和记忆力的综合。主要指一般的潜在的认识能力,具有内隐性、延伸性和定势性的特点,是解决复杂问题的基础,也是进行逻辑思维的前提条件。
4.非智力因素是中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主要包括兴趣、动机、情感、意志和性格。非智力因素是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的条件与必然结果,核心是情感,触发点是兴趣与好奇。教师在课堂上注重情感交融,提倡情感教学,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讲课留有悬念,都能较好地挖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融数学教学于情感之中,从而促进数学教学的开展。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非智力因素 培养策略
从教学实践来看,决定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的不仅仅是学生的智力因素,道德修养、心理素质、学习态度等非智力因素同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更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性、自制性等,让学生开展自我教学与自我教育,做学习的主人。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非智力因素培养的现状
(一)教学中不能因材施教
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大都不考虑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地对学生开展灌输式教学,不能够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在现有的教学体制之下,部分教师只关注优等生,而对于后进生则采取自生自灭的态度,在教学计划的制订方面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这就导致了优等生埋怨老师讲得慢,而后进生埋怨老师讲得快的怪状。
(二)学习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
如果说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学生学习的“动力”部分的话,那么理想、目标、兴趣等就是这部分的燃料和助燃剂。但是,在现有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够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导致部分学生对于数学学习望而生畏。同时,有的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往往只是完成自己的教学计划,而不能够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学习兴趣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导致学生对数学教学活动不感兴趣。
(三)不能够实现对学生的有效激励
对于初中生来说,其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这个时期他们特别需要得到他人的尊重及认可。如果他们在数学教学中屡屡经受挫折,又得不到老师、同学的关心和认可,那么他们就会产生严重的厌学情绪,甚至是自暴自弃,放弃数学学习。同时当前的教学缺乏有效的激励制度,不能够维持并且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学习数学的效果变差。
二、充分发掘初中生数学教学非智力因素的策略
(一)加强学生数学学习动机培养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不仅仅是想要学到数学知识,同时也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与尊重,这就是多数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可以积极引入一些有名的数学家的励志故事。例如在讲解有理数的时候,可以首先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我国发现并且运用勾股定律比国外早了近千年,其次可以介绍欧拉、华罗庚及陈景润等一大批数学家的生平事迹及对于数学的贡献,通过向学生灌输这些伟大的数学家的思想,使学生对数学着迷,那么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就会越来越强烈。
(二)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发言,针对学习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思维观点,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知识点的理解。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前选择一些数学小游戏,创设美妙的数学情境。如:教学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一内容前,教师先让学生到前面来做游戏,其余同学观看并思考。游戏道具和规则大致是:5只空纸杯全部口朝下放在桌上,请游戏者每次翻动2只纸杯。问:能把这5个纸杯子全部翻成杯口朝上吗?为什么?表演者尝试几次都没有成功。不服气的同学接着上来尝试,仍然失败而归。在同学们百思不得其解之时,教师启发:“大家想知道为什么吗?这个游戏实际上是一个有理数加法的问题。”教师采用游戏的方式,引起学生的认知失调,在学生“愤悱”之时,及时引入新课,学生由于想知道“为什么”而认真学习。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快乐的,实现从“要我学习“到“我要学习”的转变,极大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三)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与态度
情感与态度是人类对于某项事物最直观的反应,因此其是人们对于事物反应的“晴雨表”。对于初中数学学习来说,学生想不想学很大程度上影响他(她)的学习效果。因此只有不断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与态度,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想要提高自己的数学成绩,初中数学教学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例如,W教师在教学“展开与折叠”的内容时,用多媒体展示地坛、故宫等古建筑屋的图形,并且鼓励学生自己查询关于对称图形的资料,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探寻轴对称的特点、特性,从而让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学习轴对称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持有积极的情感与态度。
实践表明,非智力因素在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学中,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数学潜力,才能够让学生爱上数学,全面提高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关键词】兴趣提高专业素养
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越来越感到,目前的许多学生在进入初中的学习之后,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非常严重,特别是数学学科,一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大部分学生则是越来越差。分析其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学生没有兴趣,学不懂,久而久之,就出现了彻底的放弃。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姜伯驹所指出得:“我们现在的数学教育不是吸引学生越有兴趣,而是越学害怕,感到数很难。”要解决这些问题,我觉得最为重要的是教师要加强自身学习,拥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数学素养。
教师素养一般包含三个层面,即文化底蕴、教育追求、教育智慧。“数学素养是数学学科所固有的内蕴特性,是在人的先天基础上,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能力、数学观念和数学品质融于身心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状态。”数学教师的数学专业素养的高低不能简单地用学了多少数学知识来衡量。从知识的角度来看,应该较好地掌握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的基本数学知识。从能力的角度看,应该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思想观念的角度看,应该有正确的数学态度、数学哲学,对数学的发展历史、数学思想有足够的了解,热爱数学并能够不断学习和思考。
对我们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师而言,专业素养以两方面为核心,一方面良好的数学专业基本功,即对现代数学知识与方法的基本把握,对中小学课程内容及其现代数学背景的准确把握;另一方面则是以从师任教基本功为主体的教学能力。简而言之数学专业素养就是专业的能力和品质。一个拥有较高数养的数学教师应该具有夯实的知识基础,能教出数学味道的教师(思想方法、文化、滋味),教出数学境界的教师(数学精神、人文精神)。
1 教师的专业知识
中学数学教师应该熟知自己的科目,这种“熟知”并不是指仅仅熟悉教材,而是要懂得“更多”一些,比如数学发展史、数学应用知识、新的数学分支等。这里特别要指出教师掌握数学应用方面知识的重要性。
事实上,目前教师掌握的数学应用知识寥寥无几,他们大多数只能在口头上向学生保证“数学是有用的”,努力规劝学生勤奋学习,却不能指明数学之用在何处,因而往往缺乏证据的空洞说教。有些教师至连书本出现的应用题都分析、解释不清楚,或者搞得很繁杂,致使学生一见应用题就害怕,一和实际联系就手足无措,更别提对数学的兴趣了。
教师不应仅仅熟知教材,而应是懂得更多,积极关注除数学教材以外的知识。数学的应用性决定了我们不仅要关注数学还要关注生活。通过数学与应用的结合来提高教学的品质,而这种结合才真正能体现出数学教师与众不同的的素养,在我们教学当中更会大放异彩。我个人也感觉到每逢讲解到探究合作课程时学生们积极性最高,例如在讲解自行车里数学是将我的山地自行车搬到讲台上掩饰,学生看的清楚,学的明白,以后的生活中骑变速车便体会更深刻。事实证明将数学与应用结合起来传授知识效果是良好的。要能做到的这一点惟有博览群书。提高专业知识和与数学知识相关的生活应用知识都离不开读书。
我们常听到这样一些话,“除了一本教材和教参,再也没有看什么书,我的教学也还过得去啊。”“语文老师倒需多读点书,对我们数学教师而言,教来教去还不是就那点东西?”难道我们的数学教师真的不需要再读书了吗?我们来看下面关于数学专业知识的一个案例:关于0.999……与1的大小问题。
教师甲:设0.99999……,①;那么9.9999……,②;用②一①得(),所以(),即0.99999。
教师乙:其实是0.9999999……的极限等于1。
教师丙:0.9999999……也有极限?应该是没有啊?
教师丁:这是一个无聊的问题,什么是有价值的数学?只要学了比较小数大小的学生都知道0.999……1。
这两个案例我想并不是所有的老师都能够答对或者说的比较明白。作为一名教师,我想是应该必须弄明白的,否则,又怎样教学生呢?因此不断的读书研究是提高数学教师专业素养的必有之路。那么我们应该读哪些书?
第一,要认真研读教材。一本常读常新的书,每一次研读都会有新的收获。在研读教材的问题上我们认为,一方面要将教材读厚,如了解教学内容产生和发展的背景,理解教学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体会教材的编写意图等等。另一方面要将教材读薄,把握好教学内容的数学本质,最重要的,教师不能只关注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还应该阅读比自己所教年级高和低年级的教材,了解学生以前学过什么,以后将要学什么,这样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握自己的教学。比如,小学数学教师就应该读一读初中乃至高中的教材,初步了解小学数学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初中教师也应该读一读小学数学教材,看看自己的学生在小学到底学了哪些数学知识,这些知识与学生们将要学的知识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从而更加清楚所带班级学生的底子,因基础而施教。
第二,要读一些针对性、实用性强的书籍,这些书拿到手里,读完就可以用到教学中。比如教学设计、评课一类能够提高老师们的教学技巧的书籍。
第三,要读一些有助于提高专业知识水平的数学专业书籍。如果将教学技巧当作功夫的一招一式,那么数学专业知识就是我们俗称的数学教师的内功,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是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的源头活水。然而,近年来教师的学历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同时也有部分教师没有系统地学习过高等数学,因此,主动地、有选择地读一些专业书书籍,是数学老师修炼内功的必要途径。
第四,要读一些有关数学史方面的书籍。不了解数学的发展史,就不可能理解数学的本质。仅凭数学教材的学习,难以获得数学的原貌和全景,同时忽视了那些被历史淘汰掉的但对现实科学或许有用的数学材料与方法,而弥补这方面不足的最好途径就是通过数学史的学习。
向学生介绍数学史料,数学不仅仅一门工具,也是一种文化。因此,作为数学识的传播者,数学教师不仅在教会学生解题,教会学应用数学,还需要古为今用,取精用弘,从中挖掘数学的文化内涵,提炼数学的文化价值。对一门学科,如果不知道它的历史概况,不熟悉对它的发展进步作出巨大贡献的前辈以及他们的成就,那就不能真正了解该学科,也讲授不好这一学科。以史为鉴,这既是创设问题情境,活跃课堂气氛,丰富教学内容的良好的素材,也是数学走向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第五、教师应博览群书。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说:“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教师要对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都有所涉猎,不只是吸取民族的文化,传统的文化,同时,还要熟知外来优秀文化,适应现代文明,把握时代脉搏。不仅要读一些中外经典作品,也要阅读一些报刊、图书等等。
数学教师除发熟知自己的学科外,还要懂得它学科的基
础知识。数学教师的专业知识的获得和深化,教育科学理论的充实和提高,都与他们所掌握的文化科学知识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的中学生思想活跃,见多识广,求知欲旺盛,他们总是求知的眼光盯着自己的老师,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多方面的兴趣、特长和素养。教师应该以自己的渊博的知识涵养作为师生双方心灵的交汇的载体和纽带,去联结和影响自己的学生,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滋润他们的心灵,唤起他们探索和创造的热情,激励他们奋发向上。这样的老师才是引导学生成长的最理想的导师。
古人云:“不闻大论则志不鸿,不听至言则心不固”,“行万里路,读百卷书,交百人友”、“开卷有益”。可见读书的重要。韩国96.8%的家庭藏书达到500本以上,犹太人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从不把书当坐垫坐在屁股下,并且每个能读书的人每年会自觉自愿地至少读一本新书――这就是民族的希望,也是民族的瑰宝。中国45%的家庭没有一本藏书,绝大多数人没有读书的习惯、爱好和追求。2数学教师的专业能力
当前数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得不到及时的转变,尤其不能和数学学科等具体的学科教学实际结合起来,思想观念停留在“教材中心、教师中心和课堂中心”的层面,不能很好地将“教育理论”物化为学科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行为”。教师缺少合作教学的组织能力以及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用能力等等教师专业能力的新成分。教师的数学专业素养得不到及时更新,尤其缺乏对相应领域有关内容的及时学习和基本把握,对为数不少的数学概念、思想方法的理解出现偏差甚至错误。缺乏信息素养和现代公民所需要的终身学习的能力。尤其是,对于课程、教学内容中出现的需要利用信息收集整理才能完成的教学活动束手无策,对于本应该通过自学就能解决的一些现代新知识无法应付。
教师专业能力是成就教师专业成长的支撑点。就当前中小学数学教学实际而言,其核心组成在于对数学课程内容准确驾驭的能力,良好的数学教学设计能力、数学课程实施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数学教师专业能力还包括诸如合作能力等一般的心理品质和教学评价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特殊的能力组成。
每位教师都具有成为优秀教师的可能和机遇,而优秀教师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基本形成独具个人魅力的教学艺术。一般教师与优秀教师的差距就在于知识能力结构的合理与否,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的形成与否,以及专业指导渠道和信息渠道的多寡,同行之间切磋、交流的频度和机会的多寡。为此,提高数学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渠道和有效手段就是,针对促进优秀教师成长的四个要素,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2.1及时调整和不断优化自己的能力结构,使其不断趋于合理化,尤其是,在娴熟地掌握从师任教基本功和数学专业基本功的前提下,主动寻找和提炼独具个人魅力的教学艺术,不断拓展自己的教学能力(尤其是有针对性地完善自己的教学能力的缺项和不足),形成不断学习和终生发展的心态和能力。
2.2有针对性地请教专家,及时借鉴同行的成功经验。教育教学是一门科学,其中的很多技巧和奥妙往往是“隔行如隔山”,及时与专家和同行切磋交流,可以从中吸收不少成功经验和教训,在通过自己主动地感悟之后,往往可以达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效果。
2.3发展自己的教学反思能力,掌握教学反思的方法。教学中的反思一般可以分为三类:“对实践的反思”、“实践中的反思”、“为实践而反思”。亦即,通过“对实践的反思”来观察所发生的行为,就好像自己是局外人,以此来理解自己的行为,而后通过“实践中的反思”和“为实践而反思”,以分析所发生的教学活动,从而改善教学行动,不断指导未来的教学行动。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在自己的专业能力训练中对教学实践进行及时的反思。比如,在一天的教学(或训练实践)工作结束以后,要求任课教师写下自己的教学体会,并与有关指导教师共同分析,这就是反思日记的方式;通过同事之间的相互观摩教学,详细描述我们所看到的情景(也可以叫做讲述自己的教学故事),进而对此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分析,这就是详细描述的反思方式;来自不同学校、年级组的同行聚集在一起,有针对性地提出课堂上发生的问题,然后共同讨论解决的办法,进而得到所有教师及学校所共享的教学案例,这就是同行之间切磋交流的案例反思方式。
2.4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法,而不是立足于高深莫测的,华而不实的理论。立足本职工作,实现科学研究与实际教学的“零距离”。开展行动研究,通过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在行动中不断反思、总结,不断积累教学体验、专业经验、专业案例和专业知识,进而升华为教学能力和专业智慧。也就是,教师创造性地运用经过优选的教育理论,改进自己的教学过程,对实践结果做出总结与反思,及时地提纯和升华。这是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必经途径。
2.5以校本研究为主要渠道。校本研究的核心工作包括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校本课程开发和校本管理等四项具体工作。“校本研究”的出发点在于满足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要,在于解决学校和教师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当然,在“以校为本”的教学和研究中,对教师自身来说,其重要工作就是,创造机会主动反思,主动发展自己的专业技能,磨练自己的教学艺术,进而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也就是说,数学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必须融入校本研究的过程之中、学校数学教学研究的实际过程之中,而不能游离于校本研究活动之外。
3 数学教师的专业精神
具备专业知识和特殊才能对数学教师来说还是不够。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从事专业工作中除了必须具备专门知识和特殊才能以外,还必须要有责任感、专业精神。专业精神特质是具有服务性、专门性、创新性、自律性。教师的专业精神体现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使学生蒙受其惠。教师专业精神的发挥,表现在兴趣、态度、理想、热情。教师的专业精神是集合了教学的兴趣、庄重的态度、崇高的理想与待人的热情四种要件,把它们用在教育上,就会使学生有如沐春之感。怎样才能使数学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专业精神?
3.1提高数学教师对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转变数学教育观念,对待学生培养兴趣,体验成功,引导探索,鼓励创新,尊重个体,发挥个性。数学教师不仅要通晓数学知识,具有良好的数学能力,而且还应掌握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有关的知识,懂得教育规律,有良好的教学方法,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熏陶。若缺乏以上的专业知能,便难以胜任教书育人的工作。
3.2加强教育实践,使数学教师在工作中体验和认识教育的意义,加强对教育的信心。
3.3注重人际关系,改善工作环境。教师的专业精神,只有在和谐、自由、积极、合作的环境中,才能自然产生,并继续提升的。因而同事问的和睦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同事之间能相互关心、协助,自然会造成团结合作、共同进步的工作环境,形成专业精神。
3.4鼓励数学教师继续进修,终身学习,提高专业素质。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我们教师能够加强自身修养,努力提高其应用性,学生一定会兴趣高涨,提高成绩自然是顺理成章了。
参考文献
在数学教学中怎样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呢?
一、 认真上好每一堂课,让学生想学、乐学
由于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情感对学生具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如果教师把情感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结合好,可以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把智力活动由最初的兴趣引向更深入的思考,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在课堂中教学教师授课要科学、新颖、生动。特别注意和学生的情感交流。生动有趣的教学语言给课堂注入活力。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则意味着讲课必须照顾到中差生,使他们对学习感兴趣。要尽量以生产,生活中的实例来构成概念、规律的感性材料,且以生动有趣的语言来表达。有趣的生活语言用到课堂也有助于理解。教师要认真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基础、实际水平、心理特征和 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设法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够积极地、主动地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学生没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那么无论教师如何努力,都无法使学生取得好成绩。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积极开动思维,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教育学生自己归纳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经过独立思考,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形成正确的认知结构,并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自学能力。总之教师的责任是教会学生学习,而不是代替学生学习。
二、关心学生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家、教育家都认为:情感对学生的学习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的情感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起着催化或制约的作用。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的纽带,老师应时刻扮演“管如严父,爱如慈母,亲如朋友”的三重角色。只有教师赋予学生真诚的关心和爱护。建立真挚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成为学生巨大的学习动力。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主动和学生进行思想沟通和心与心的情感交流。教师要克服偏爱的不良倾向,对不同的学生应赋予不同的爱,特别对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应该重视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对他们的那些消极应付、畏惧回避、厌倦自卑、意志薄弱、自暴自弃等不良心理因素,教师应对症下药,绝不能采取讽刺打击的方法去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应当激励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世界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方法,制订合理的学习目标。教师还应千方百计为他们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能尝试到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成功的喜悦
三、珍惜学生在学习上的点滴进步及时肯定、表扬
初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开始形成,希望自己获得成功,得到表扬,学习上的成功喜悦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正反馈。在数学学习中,如果学生获得成功,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若反复多次,学习和愉快的情绪则会建立固定的联系,也就会形成越学越有兴趣,越有兴趣就越想学的良性循环,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如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出一些学生经过一定的努力便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遇到困难时,教师再给予适当的帮助,当学生解决了面临的问题后,便获得成功的满足:在实际教学当中教师应对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分别施教。要注意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和梯度,创设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上的成就感,特别是在容易产生厌学情绪的初二年级下半学期教学中,教学要求更应压得低一点,考试题目要易一点,教学内容要严格控制在课本内,千万不能根据中考要求,过早补充内容企图一步到位,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批改作业时可巧妙地运用语言激励,对一般学生可用:“书写认真”“解法巧妙”“见解独解”。对已获成功的基础较好的学生可进一步用言语刺激:“你还有其他方法吗?”“你还有更巧的方法吗?”这样会使全班兴趣高昂,切忌给学生以反复失败的刺激。这样学生就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诱发出对数学学习的内部情感动力,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这样才可使兴趣持久。
四、 重视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和学习目的教育,培养学生勇于吃苦,敢于拼搏,克服困难,去争取胜利的顽强意志和毅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素质能力;数学思维创新
数学是一门科学学科,在生活实践中充分展现它的实用价值。数学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服务的实施,素质教育是目前数学教学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首先,数学素质教育的概念。要形成新思路,转变观念是关键,全力打造一个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的环境。
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数学教师应精心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积极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智力潜能。
最后,素质教育在初中的数学教学内容和方法。数学应用范围广、推理严谨和结论清晰。我们应根据数学本身的特点,在教学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积极探索数学知识和素质教育的最佳结合以促进学生的质量全面改善。因此,我认为,素质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素质教育
1.爱国主义教育
(1)通过引入古代数学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现有的义务教育课本,有很多相关内容的古代和现代的数学成绩,我们必须意识到适当的数学历史教学能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
(2)按课本的内容准备在祖国的建设及其他相关内容的数学题目中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改革开放政策是正确和伟大成就,培养学生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教育,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国情,“四个现代化”建设,为祖国的繁荣复兴而献身的精神。
2.辩证唯物主义
世界观是物质的,对立统一,运动和变化的概念,相互制约的定量定性透视联系教学。
3.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教育
学生通过数学和实践,逐步掌握良好的行为,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求实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所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也是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和重要目标之一。
二、思辨与推理能力的运用
数学是一门语言,不仅是科学的语言,也是商业、贸易适当的语言。因此,数学不只是计算工具。我认为,数学教学中,我们的学生应用数学能力的有以下方面:
1.知识创造过程中,学生用数学的头脑
2.调查,集中权意识培训的兴趣
3.学生高效,持久的回忆
4.创造条件,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注重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知识规律性的理性认识的形式,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策略。因此,数学思维也应该是基本的品质之一。目前的教科书中包含了各种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挖数学基础知识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设计目标,要
结合教学内容及时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反复加强练习,武装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真正掌握数学。
四、创新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教学是目前的一个关键问题。创新素质的基本含义是一个创新,创造性思维、创造力等等。对于中学生发展自己的创新意识。在数学教育中,可以通过以下策略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对待这个问题。使用数学思维本身是一门学科。教会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训练的思维方式,看清整个形势,把握事物的全貌。
2.启发学生回答问题,各种各样的想法。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选择最好的解决方法。
3.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标新立异。常规理解我们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在教学中,让学生有机会发表独立意见,对持有独特观点的学生给予鼓励和表扬,以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五、思维能力
优秀的思维品质,是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我们需要掌握思维活动的规律,研究思维的类型和功能、结构、内部关系,研究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发挥。数学体操,从这个角度来说,数学本身就是一种锻炼思维的方式。这种数学函数、数学思考的能力,在整个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在教育方面,我们主要集中在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方向、目的。
六、心理素质教育
教育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它不仅是对学生的爱国主义精
神、辩证唯物主义极为有利,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学生健康的情绪,顽强的意志,良好的心境和自尊、自立、乐观。学习心理素质的培养,主要是在兴趣学习动机两个方面的培训质量和良好的意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如,注意力训练。教师可以让学生长期思考同一个问题,一遍又一遍,培训质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使学生养成不怕困难、有强大的毅力、勤奋、坚韧的优秀品格。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美术课堂教学是美育的直接形式,是培养人文精神的第一台阶。美术能对现实生活和自然界事物进行直接模仿,能形象地再现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各种不同社会生活场景和自然景象。美术通过可见、可触的具体形象,以静止、凝练的画面和艺术造型来表现客观世界的美丑和作者的审美意识,给观赏者以审美的认识,教育和感染的作用。美术与时代、社会、艺术家的生活阅历以及阶级、民族、风俗等密切相关,因此,美术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是进行人文教育的核心学科之一。
教师着力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展开思想的翅膀,让他们感受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思想、感情、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不可替代性。
二、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只是扮演促进者的角色。教师在处理师生关系上要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学生真诚相处、平等交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接受理解学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发挥潜能。教师要抛弃师道尊严,放下架子,把课堂变成学堂。课堂教学讲民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要让学生主动活泼地动手、动口、动脑,调动起所有的感官,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让学生保持愉快、轻松的心境。在教学中,教师切忌动辄训斥学生,而必须对学生和颜悦色,用情绪来感染,对学生所画的画,要用鼓励的目光相迎,以亲切的笑脸相待。由于为学生营造了“心灵自由”的空间,他们在轻松、无拘束、少规矩的氛围中,大胆想象,无拘无束画自己所想的,并争先恐后地给老师看,有的还把自己的想法悄悄告诉老师。教师应多一些点头和微笑,尊重学生个性,学生心有所思,就会自觉运用绘画语言表现出来。民主的师生关系,才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保护学生的创造渴求,敢于发表见解,才能为创造思维的激发和培养打好基础。
三、挖掘美术教材的人文内涵。
美术课教学是美育的直接形式,是培养人文精神的第一台阶。美术能对现实生活和自然界事物进行直接模仿,能形象的再现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各种不同社会生活场景和自然景象;美术通过可见、可触的具体形象,以静止、凝炼的画面和艺术造型来表现客观世界的美丑属性和作者的审美意识,给观赏者以审美的认识、教育和感染 。美术教材中大量选用了距离学生“较近”和“较远”两种类型的范例作品。“较近”的作品是指教材中选用的学生作品和学生活动的画面,它深受学生的欢迎,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较远”的作品是指教材选用了古今中外的经典佳作作为鉴赏对象,使东西方经典文化遗产成为学生成长的文化养分。鉴赏大师作品可以帮助学生沟通个人的情感与整个人类的情感,沟通个人经验与整个人类的经验,提高个人认知和独创的能力。如果说“较近”的作品使学生产生亲切的人文情感,唤醒学生的创作信心、愿望与需求,那么“较远”的作品则培养学生的健康、高尚的艺术品位,并在热爱并弘扬本土艺术的同时,尊重世界艺术的多元化。这两类作品对学生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发展各自起着不同的重要作用,二者相得益彰。
四、联系学生生活经验,体验生活的乐趣。
美术课程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来组织学生学习的,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来感受生活,体验来自生活的情感和乐趣。如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生活、自然环境、自然景观等,并用点、线、面、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绘画要素,进行对比、和谐、节奏、韵律、均衡、黑白、排列、堆积、组合等构成因素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美感相联系,将自己对生活和自然的感受、体验与艺术家对它们的表达联系起来。尝试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表达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同时,美术课程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并联系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经验相联系。
五、增强欣赏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欣赏是每堂绘画课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通过多看多欣赏不同画种的美术作品,可以学到更多的构图知识、绘画用色方法和绘画技能,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效果。让学生欣赏一些中、西方大师不同风格的画,如西方大师毕加索、马蒂斯、米罗、夏加尔、莫奈等,中国名家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不同风格的画。而古今中外的许多优秀艺术作品,作为人类文化成果的一部分,代表艺术实践的杰出成就,其间容纳了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所以对古今中外的优秀美术作品的欣赏学习,体验其间种种可言传或不可言传的精神内涵,既丰富了生活积累,充实精神世界,也对提高文化素质和审美修养、完善其品性人格促进形成基本的道德、价值原则有着重要意义。
六、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非智力因素;精神;习惯
根据素质教育要求,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而且要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将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做了一定的探索。针对教学实践,浅谈一下我的几点做法和认识。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乐学精神
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以自己的学习兴趣为转移。在教学中,注意采用不同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形成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1.创设情境,培养兴趣
教学中,我注意抓住机会,用生动的事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我在教授“比例”时,首先提出如下问题:我们能测量出一个同学的身高,然而能不费力的测量出一座高楼的高或一座电视发射塔的高度吗?学生当然会感到很困难,此时,我再说:“老师今天教给你们一个新知识――比例,用它来完成这个任务就非常简单了。”这样,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我在新课导入时,采用趣味性故事导入法、游戏导入法、实物观察导入法、复习导入法、设疑激趣导入法,一上课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自愿学习,快乐创造,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2.加强直观,激发兴趣
小学生具体、形象思维较强,他们学习知识往往以感性材料为基础,与具体事物相联系。教学中应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观察、操作,充分运用教具、挂图、电教设备、学具等,在摆一摆、拼一拼、量一量、折一折、画一画的实际操作中,使之手脑并用,激发学生兴趣。如教学“认识长方体、正方体”时,我把牙膏盒、积木、魔方、砖块等拿到课堂上,指导学生观察、触摸,再提问它们各有几个面,各个面是什么形状等。再如教学“长度单位”时,让学生当小医生,同学之间互相量身高、胸围。学生通过动手触摸、测量,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3.循循善诱,保持兴趣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容易被激发起来,但难以长久保持。针对这一特点,我注意保护从学生身上出现的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兴趣,善于运用新颖充实的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力求保持学生的兴趣,使兴趣的定向和动力作用贯穿于学生认知的全过程。如:挖掘数学知识的内在美,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实行目标教学,不断设置最近发展区,使学生体会到经常成功的喜乐心情,不断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从而形成稳固而持久的兴趣品质。
二、培养学生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这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之一。人的动机、兴趣、能力、意志、良好的品德并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日积月累形成的。小学阶段是儿童养成各种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为此,我加强了以下几方面的教学:
1.学会听讲,养成专心听讲的好习惯
听讲是学生学习的中心环节,也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因此我要求学生必须精神饱满地注意听老师的讲述和提问,边听、边想、边记忆,抓住要点。采用教具演示、电化教学等多种手段及恰当的教学方法,力求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另外我用非语言表达(手势、表情、动作、眼神)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教学引人入胜,学生都能专心听讲,并渐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2.学会动脑,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学习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教学中,经常启发引导学生动脑筋、想问题,培养学生肯动脑、善于思考的好习惯。我的做法是:在知识的关键处设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质疑问难。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预习、听课时随时记下疑难问题,以便在课堂上或课下能得到及时解决;引导讨论促使其积极思考。根据苏霍姆林斯基的“团体动力原理”,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变学生“静态的听讲”为“动态的争论”,为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在讨论争议中激发其深入思考,培养其思考习惯。
3.学会自检,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作业是学生最基本、最经常的独立学习活动,也是反馈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形式。我通过作业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训练技能。为此我坚持精讲多练,做到当堂作业,当堂完成,当堂批改,当堂面对学生订正,课外作业坚持“少、精、活”的原则,批改实行教师学生结合进行,部分作业可由学生自批自改或同批自改。通过学生定时作业,参与批改及适时表扬、鼓励等措施,使学生养成了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和自己检查、自我评价的良好习惯。
总之,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一个综合复杂的大工程,以上只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初步探索,希望能与广大教育同仁共同做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一 、用典型事例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意志
意志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方面,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对其智能的发展是有强化和推动作用的。教学中,有目的地榜样言行范例教育学生,培养学生顽强的学习意志,例如讲华罗庚、陈景润等我国著名数学家的事迹及成才的故事,指出他们之所以能登上数学的高峰,是因为他们具有锲而不舍的坚强意志,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的可贵品质,培养克服困难的毅力,勤奋而顽强地学习。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增强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力。结合课本内容适当介绍一些古今中外数学史或有趣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进取和求知欲。注意编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探索性和应用性,例如讲列方程解应用题时讲一讲古希腊数学家刁番都的故事。讲距形时,自制平行四边形教具,利用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将一个平行四边形变成有一个直角的平行四边形。通过演示观察,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争议、探索:在四边边长不变的情况下,平行四边形在变动中成为一个怎样的图形?平行四边形的什么发生了变化?(角),什么没有变化?(边)。矩形的定义是什么?它是什么四边形的特殊的一种?除具有什么图形性质外,还具有怎样的特殊性质?一连串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去思考、探索,增强了直观性。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必须克服那些在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教学模式。而应以训练学生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
在任何合作中,都应细心把握,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潜能。这样,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已见,敢于发表自己独立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结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集体创新能力得到培养。教师应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体验,让学生掌握接受、探究、质疑、模仿、讨论、体验等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尊重学生的个性、需要、见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善于发现学生在课堂中的得失,认真引导学生创新思维。
让教师和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有效地获得知识和情感体验。
四、手脑并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现在的初中生,由于家庭条件较优越及家长的包办代替,动手能力较差,这给数学的学习带来了障碍。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制作教具,在完成操作过程中将直觉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例如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让每一个学生先准备好一个硬纸做的三角形,在课堂上让同学们都把这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剪下来,再和第三个角拼在一起,就成为一个平角。这样,就能很快地找到定理的证明思路。再如在研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时,指导学生动手画图实验,分别剪两个有两边夹角、两角夹边、三边对应相等的三角形,通过比较,启发学生自己总结出判定定理。通过让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制作教具,实物在手,看得见,摸得着,对它们的特征记忆深刻,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转贴于
五、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是在学习行为过程中实现的,一定的学习行为,重复多次就会形成一定的学习习惯,养成好的习惯会使人终生受益。而不良习惯会严重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阻碍学生数学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只要学生想学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要讲究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变被动为主动。在教学中,重视加强数学学法指导,主要采取以下做法:
1、预习方法的指导
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手、动脑、自己阅读课文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自学能力。课前要布置预习提纲,让学生先通读课文,然后细读理解大致内容,自定一些“划”和批的记号,在课本上把关键句、重点词、概念、公式、定理划出来,使他们养成边读边划边批边算的习惯。
2、听课方法的指导
听课方面要求学生上课做到 “一专三动”,即专心听老师对重点难点的剖析,听例题解法及思路分析、技巧等。勤于思考,积极举手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认真做好堂上练习,认真听老师讲评及课后小结,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教学活动。
3、总结归纳复习方法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