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水产养殖步骤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水产养殖;病害;防治
1 前言
伴随我们国家水产养殖种类的日益增多,水产养殖的面积同样在逐渐扩张,随之产生了大量的水产病害,其对水产养殖人员以及水产品的安全均造成了非常大的消极影响,部分高度聚集的区域或许会对经济与社会的平稳发展产生威胁。
2 水产病害的常见类型
(1)败血症
此处所提及的败血症大都是细菌性的败血症,因为地区不一样对此类细菌性的败血症叫法也并不一样,然而其发病的原因大都是因为单胞菌里面的嗜水汽单胞菌与温和气单胞菌所导致的。其症状表现为:溶血性又或是出血性的腹水病、腹水病等等,其均是水产养殖环节最为常见的病害。
(2)亚硝酸盐
亚硝酸盐会减少鱼类血液里面所含有的红细胞与血红蛋白的数目,水里面所产生的亚硝酸盐会经过鱼类的呼吸进入到血液之中,对鱼类的血液组分产生影响,进而削弱血液的载氧力。因为组织氧气的缺少所以鱼类的摄食数量便会有所减少,导致缺氧严重,呼吸困难,并且会对其平衡力产生较大的影响。
(3)瓜虫病
此疾病是一种原虫病,其主要是由寄生虫所遭横的,是在淡水养殖中所常见的病害。其症状表现为:在鱼体的外部的产生白色的小点,又或是在鳃上产生白色的小点,所以此病症又被叫做白点病。
3 水产养殖病害产生的原因
3.1 水质环境日益恶化
在水产养殖过程之中,人们对于鱼种品质的选取与对于饲料种类的选取均具备非常强的质量理念,然而对于水产养殖水质环境品质所具有的认识却较为滞后。非常多的养殖户有着几十年的养殖经验,自以为有着非常丰富的养殖经验,然而却无法培育出较好的养殖水质,又或是愈养愈懒,对于淤泥清理不及时;部分水库在运用网箱养鱼之时又进行着施肥养鱼,完全忽略了水体富营养化所产生的影响,其养殖密度与规模日益增大,明明知道水质恶化所能导致的恶劣结构,然而依然如此行事;部分每年都会出现较大规模病害的池塘,依然不断在扩张规模。
3.2 防范观念淡薄
在具体的水产养殖环节,一些水产养殖人员的病害防范观念淡薄,因此造成了引种的时候没有实施检疫,在种苗进入池塘并未实施全面的消毒处理,淤泥清理的次数非常之少,用药防范不即时等其它问题,进而导致水产养殖病害不断出现,因此水产养殖者需要增强自身的病害预防理念。
3.3 病急y投医
当前,大部分水产养殖者的病害防范理念较差,引入的种苗并不会进行检疫,在入箱入池以前并未实施充分的消毒。鱼池清淤的次数逐渐减少,又或是并不进行清淤,并不即时用药方法,导致病害的频发。如果出现大量的死亡,便高度紧张,病急乱投医,各类药物大量使用,使得鱼病治理成为了一个药物的试验场所。此样无病不防范,有病胡乱使用药物的行为,不但形成了非常多的耐药病害,使得病害治理更加的困难,而且直接给养殖对象导致了药源性的损害又或是中毒等,产生了全新的药源性病害。
3.4 养殖品种不断增多
养殖种类的日益增多,养殖规模无序化的扩张,再加之宏观调控的缺失,造成生态和环境完全超过了负荷,养殖所产生的“二次污染”同样会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家中。养殖品种的增多导致了病害的不断出现。
4 水产养殖病害的防治对策
4. 1对养殖环境的改善
(1)治理工业污染
因为我们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水资源污染日益加重,其对水产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非常多区域的水产养殖业由于水资源大量污染而渐渐落没。政府部门需要增大对于工业污染的整治力度。
(2)避免外来物种的入侵
世界贸易不断发展的当下,全球各个地区的远洋货轮行驶在我们国家的港口码头之中,然而货轮所带来的外部生物与物种或许在不存在天敌的水生环境,对于我们国家的水域环境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并且对水产养殖的环境造成了损害,国家有关部门需要积极防范外来物种的入侵。
(3)加大对病害药物加工研发企业的帮扶
目前,我们国家的渔药公司非常之少,所生产的防治药品并无法达到现实的要求,国家需要增强对有关的渔药公司的帮扶,推动有关的科技研发及对于全新病害防治药物的研发等。
4.2 增强防范意识
对于水产养殖病害发生的突发性、影响较大等特征,需要增强对于病害的宣传,以使水产养殖者全面提升对于病害的预防理念。对于水产养殖人员知识水平受限的问题,相关机构需要增大对于水产养殖户所提供的帮助,安排专业的技术人员为其提供咨询服务,在有需要的时候还能够提供上门引导服务。同时激励水产养殖人员经过自学等渠道,全面提升本身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增强对于与水产养殖相关理论的了解,将知识转化成相应的生产力。与此同时,需要增强水产养殖者对病害的迅速诊断能力,以保证基层的养殖者能够即时的发觉所存在的病害,同时确定具体的类型,便于运用相应的防治对策。
4.3 免疫防治
对于水生动物疾病防治相关的经验引起了人们对于抗菌素等相关药物安全运用的高度关注,认识逐渐由最初所重视的“动物安全”转向“环境安全”与“人类食品安全”,去除水产品中所遗留药物安全隐患的抗病技术的研发势在必行,急切需要水产疫苗的研发运用。疫苗在增强鱼类特异性免疫力之时同样能够加强机体抵抗不良反应的能力,同时满足无污染、无药残的要求,已经发展成目前全球水生动物疾病预防领域所研发的主要产品。当前,我们国家的水产疫苗在水产养殖病害预防、治理环节的运用依然处在局部、零星以及小规模的状况,还没有一种疫苗达到真正意义层面的产业化运营。
4.4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在具体的水产养殖环节,需要完全根据科学化的加工工艺步骤来实施操作,重视对于自然环境的维护,创建起较为完善的无毒水质体系,选取没有毒害的亲体,引入抗病的产品种类,对种苗进行检疫,尽可能创建起一个无毒种苗体系。在具体的饲养环节,运用优质的饲料,全面运用套养混养等其它先进的技术。全面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5 结语
总而言之,我们国家的水产养殖业依然面对着非常严峻的病害防治形势。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进步,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于水产品有着更加之高的要求。水产养殖业对于病害的防范与治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主管机构需要更加深入的完善全国水产养殖病害防治系统,加强对于水产养殖病害出现的预报、预估等相关工作,提升水产品的安全等级,为水产养殖业的不断发展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周海江,黄银生.关于水产养殖病害防治问题探讨[J].中国农业信息,2012(19).
[2]张正,荣小军,王印庚,廖梅杰,王岚,李彬,陈贵平.水产疾病远程会诊系统构建及其产业促进作用[J].渔业现代化,2010(06).
[3]侯俊利,吴玲玲,陈立侨,毕相东,董少杰.水产养殖中的应激与控制对策[J].渔业现代化,2007(01).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鼓励发展水产养殖的方针政策为契机,以加强对全市水产养殖业的规范管理、全面提升渔业产业素质、保障养殖者的合法权益为宗旨,依法审批发放水域滩涂养殖许可证,力争到年底,全市95%以上的养殖水面实现持证养殖。
二、基本原则
㈠养殖准入原则。凡利用水域滩涂从事养殖生产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依法取得养殖证。
㈡两权分离原则。即水面使用权与所有权分离原则,核发水域滩涂养殖证只是确定养殖水域使用权,并不确定水域所有权。对有争议的水域,在争议消除前暂不发证。
㈢按水域所有权确定使用权或承包经营权原则。全民所有的水域滩涂,确定养殖使用权;集体所有或全民所有由农业集体经济组织使用的水域滩涂,确定养殖承包经营权。已领取土地承包权证书的农用土地改为养殖生产的,水域滩涂养殖证不改变原土地的权属性质及土地基本用途。
㈣实事求是原则。在工作中认真细致,做到不重复登记水域,漏报、错报水域。
㈤公开、公平、公正原则。自觉接受群众及舆论监督。
三、发放和管理
水域滩涂养殖证的核发由市人民政府批准。市水产局具体负责全市水域滩涂养殖证的申请受理、审核和发放工作。
㈠发证程序
1、申请。单位和个人使用水域滩涂从事养殖生产活动的,向市水产局提出申请,填写申请表。单位还应提交与养殖规模相适应的资信证明材料、养殖技术条件说明等。
2、审核。市水产局对申请材料进行初审,对涉及水域滩涂进行现场勘验,确认标界,核实有关情况,绘制示意图。自收到申请之日起30日内完成审核工作。
3、批准。经审核,对符合规定的,市水产局报请市人民政府批准,颁发养殖证;对不符合规定的,市水产局应在上述规定期限内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集体所有或全民所有由农业集体经济组织使用的水域滩涂,承包人按规定签订承包合同后,到市水产局进行注册登记,由市水产局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颁发养殖证。
4、登记、造册、公告。市水产局对已颁发的水域滩涂养殖证登记造册,并向社会公告。
㈡内容和期限
1、水域滩涂养殖证由农业部统一印刷。内容包括:持证单位或个人基本情况、养殖水域滩涂地理位置及平面界至图、养殖面积及范围、养殖类型和方式、有效期限、证件编号等。
2、依据养殖区域的生态环境、养殖方式、投资风险、收益等综合因素,水域滩涂养殖证有效期的最高年限分别为:池塘30年,河沟10年,临时养殖区2年。
集体水域滩涂或全民所有集体经济组织使用的水域滩涂养殖证有效期与承包合同期限一致。
㈢日常管理
1、水域滩涂养殖证登记事项如有变动,需提前一个月到原发证机关办理变更手续。期满后需要继续使用该水域滩涂从事生产活动的,持证人应当在有效期满前60日向原发证机关申请办理延期手续。
2、对兼有调蓄、行洪、航运、养殖等多种功能的水库等水域滩涂,可在保证其他功能正常行使的情况下,经水利部门同意后,发放临时养殖证,在水域规划的主功能与养殖功能发生矛盾时,有效期自然终止。如遇重大建设项目等公益性事业需要,发证机关可中止该水域滩涂的养殖使用,有关单位应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补偿。
3、对同一养殖水域滩涂因不同的养殖方式造成的使用功能交叉,原则上不得确定给两个(含两个)以上的使用者。
4、养殖证实行年审制度,未按规定进行年审的自动失效。
四、工作步骤
㈠宣传发动和调查登记阶段(月31日以前)。水产、水利部门和各乡(镇、办)通过多种形式,宣传实施水产养殖证制度的意义、目的、内容、要求、程序和步骤。水产、水利部门和各乡(镇、办)组织人员,对辖区内水域滩涂使用、养殖生产等情况进行调查登记,建立档案资料。其中,国有水库由市水产局负责统计,市水利局提供数据。
㈡审核发证阶段(月1日至12月20日)。市水产局在认真调查核实的基础上,按照发证程序核发养殖使用证,并进行登记造册、公示。
㈢总结阶段(月21日至12月30日)。市水产局对实施养殖证制度工作进行总结,进一步完善水域滩涂养殖证的审批管理工作,提出对持证养殖者的权益保护措施和水域滩涂养殖证的监管措施。
五、相关要求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切实把水域滩涂养殖证制度实施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为做好这项工作提供有力保障。水产、水利、交通、农业、农业综合开发等有关主管部门要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确保这项工作圆满完成。
[论文摘要]近年来,鹿寨县渔业生产发展较快。但是针对这几年水产养殖业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养,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低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渔业水域环境污染和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等存在制约问题。通过加强水产养殖管理制度建设,规范养殖生产管理,加大科技投入,抓好试点示范和技术培训,增加科技含量,推广新技术、新成果取得明显成效。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养殖品种结构等措施。使得水产业发展走上稳定、走向规模、走出效益。
近年来,鹿寨县渔业生产发展较快,据2008年统计,全县养殖水面达24400亩,其中山塘水库养殖面积12330亩,池塘养殖面积12168亩,网箱养鱼面积1500平方米,淡水水产品总产量达6717吨,比2007年增加571吨,增长8.5%,实现产值4338万元,占农业产值的1.58%。水产品产量每年以8%左右的速度递增,己逐步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
一、自然条件和生物资源
鹿寨县交通便利、通讯发达,地处桂中稍偏北,属亚热带向中热带过渡地带。气候温和,热量丰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太阳辐射多,光热、水量基本同步,年均降雨量为1672毫米。全县有集雨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2条,全长1100公里。面积7万多亩,山塘水库1812处,面积2万多亩,池塘面积1.3万多亩。现有河流鱼类资源丰富,共有鱼类110多种,主要经济鱼类近40个品种。贝类、甲壳类、两栖爬行类、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水生植物、陆生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发展渔业生产有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
二、渔业生产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渔业生产发展现状
“十五”期间以来,鹿寨县渔业生产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全县养殖水面由2000年的2.2万亩增加到2007年的2.75万亩,增加了0.55万亩,增长25%;养殖产量由2000年的4776吨增加到2008年的7617吨,增加了2841吨,增长59.48%;单位面积产量由2000年的217公斤增加到2008年的275公斤,增加58公斤,增长26.73%;水产养殖劳力由2000年的0.65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0.76万人,增加0.11万人,养殖渔民人均收入由2000年的4408元增加到2008年的5710元,增加1302元,增长29.54%;全县人均占有鱼量由2000年的12.56公斤增加到2008年的19.3公斤;2000年全县水产品总产值2865万元,2008年全县水产品总产值4338万元,增加1473万元,增长51.41%,占农业产值的1.58%。
“十五”期末以来,我县水产养殖业发展变化很大,在养殖方法和措施上不断更新。由科学养殖取代了天然养殖,提高了养殖产量;由投放大规格鱼种取代小规格鱼种放养,提早起捕商品鱼;由多层次、多品种的立体养殖取代了单一品种养殖,提高了水体中饵料利用率;由养殖名贵鱼逐步取代部分常规品种鱼,提高了渔业经济效益;由单一追求养殖数量逐步向数量和质量转变,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逐步建立了一批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的规模养殖基地,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产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二)主要经验及存在问题
1、主要经验
(1)政府重视,加强领导。水产养殖业作为大农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近年来,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势,各级政府十分重视,把它作为我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抓,并提出了适合我县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和鼓励政策,鼓励农民利用非基本农田保护外的低洼低产田和荒地进行鱼塘改造,充分利用原丢荒的山塘水库进行科学养殖,积极调整水产业内部结构、品种结构和区域结构,综合开发大水面养殖,全县水产养殖面积和产量逐年增加。
(2)加大科技投入,增加科技含量,推广新技术、新成果取得明显成效。多年来,我县不断加大渔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和应用。2003年参与了“柳州市池塘万元水面养殖项目”实施,2005年我县实施了“罗非鱼标准化养殖”等项目,以科技项目为依托,不断推广各种新技术、新成果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又推广了大水面积综合利用化肥养鱼技术;80:20养鱼技术及配合全价颗粒饲料养鱼技术等。由于各种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全县渔业总产量稳步增长。
(3)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养殖品种结构,推广优良、优质新品种。近年来,我县在品种结构调整上下功夫。坚持保大宗推优良的原则。在保留大宗品种草、鲤、鲢、鳙鱼养殖的基础上,加大优良、优质品种鱼的引进和推广,积极引导广大渔农调整养殖品种结构,发展优良、优质品种鱼类养殖,提高养殖经济效益。培育引进优质品种近20种。其主要品种有黄沙鳖、黄桑鱼、大口鲶、杂交鲶、本地鲶、本地塘虱、光倒刺鲃、倒刺鲃、银鲫、东北鲫、湘云鲫等,逐步形成了以养殖黄沙鳖为主的养殖基地。
(4)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渔业主管部门及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加强对养殖户的培训及技术指导,提高整体养殖技术水平,并实行技物结合,推广各种新技术、新品种,引进或调运各种渔用物资。加强向渔农提供渔业政策、生产信息、流通信息、鱼病防治、安全生产等有关方面技术和信息,推动了我县渔业生产的发展。
2、存在问题
(1)水产养殖业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基础设施仍十分薄弱,池塘老化严重,基本上属于泥基塘,池塘淤泥过深;未有良种繁育基地,示范工作难度较大;很大部分池塘山塘水源来源于天然降水或自然沟水,缩短了养殖周期,降低了产量。
(2)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低。我县水产养殖基本上是以个体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养殖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低,综合素质不高,标准化养殖程度低,致使水产品食用安全未有保障。规模化、标准化养殖面积还不够大,尚未形成,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程度仍较低,所有这些都不能适应现代渔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3)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科技推广经费几乎为零,各种项目经费的投入较少,制约了渔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4)渔业水域环境污染和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仍然有待解决。近年来,由于一些企业超标排污造成渔业水域污染而发生鱼塘和江河死鱼的现象时有发生,给渔业生产带来了较严重的负面影响。由于渔业水域环境污染,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十分突出。
三、渔业生产面临的形势和发展潜力
(一)面临的形势
近年来,水产品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低质廉价水产品过多,优质产品比例不高,效益偏低,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养殖生产者的积极性;区位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品牌产品未有创出,规模化、产业化生产没有形成。标准化养殖程度低,水产品质量安全未能保障,渔业基础设施、科技推广手段落后;科技含量不高,产品流通不畅,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都有待于解决。
(二)发展潜力
1、改造低产池塘,提高池塘产量,发展潜力较大:我县浅水塘、漏水塘占的比例还较大,如能加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底质改造使其形成深水塘,保水塘则可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加快提高渔业科技水平,在养殖模式、饵料选择、苗种培育和品种选择上做好文章,提高产量及效益方面潜力还很大。
2、江河网箱养鱼、水库养鱼及水库网箱养鱼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我县有集雨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2条,全长1100公里,主要河流有洛江、洛清江、石榴河等,洛清江是县境内的主要干流,县境内己建成黄冕电站、江口电站、龙兴电站,每个电站筑坝后上游水流平稳,库容量增大,适宜于一定容量网箱养鱼,同时全县有蓄水工程883座,其中较大的水库有18个,有可利用水面近10万亩,综合开发大水库,发展网箱养殖潜力较大。目前,我县水库养鱼产量相对较低,只要增加科技含量,加大投入仍还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3、稻田养鱼发展潜力较大:我县稻田养鱼有着忧悠的历史,建国初还形成一定的规模,后由于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等原因,养殖面积和产量一度下降,到2008年养殖面积不到1000亩。目前,我县有保水田15万亩,只要采用科学的生态养殖技术、稻田养鱼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
4、开发地方优质种养殖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我县水产品资源丰富,本地鳖、黄桑鱼、鳝鱼等优质水产品肉质品位好,价格高,市场供不应求,养殖前景好,只要开展深入研究,采取科学的仿生态健康养殖方法,保持肉质品位,保证产品质量,提高养殖产量,并上规模、上档次,形成生产优势突出,商品供给能力强的区域化生产格局,大力发展地方特色水产品养殖具有较强的潜力。四、发展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重点
(一)总体思路
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县渔业生产,认真贯彻执行相关法律法规。优化产业结构,鼓励和发展优势品种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推进水产养殖业产业化经营。依靠科技与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提升养殖水产品质量,增强水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水产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稳定政策,强化管理,依靠科技,完善服务,增加投入。
2、因地制宜,调整结构,在集约化、规模化上下工夫,大力发展大水面网箱养殖,提高名优水产品比例。
3、以渔为主,多种经营,综合利用,全面发展。搞活水产品加工和流通,走产供销一体化,农工渔相结合的道路,促进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迈进。
(三)发展重点
1、发挥区域资源优势,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合理配置资源,加快不同特色区域养殖发展。不断扩展区域特色产品养殖,建设优势产品产业带,打造区域特色产品。大力发展地方特色养殖,同时注重培育优势品种,打造品牌走向市场。
2、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通过招商引资等途径,以“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进行产业化经营,推进水产养殖业向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
3、加强优良品种选育,提高良种覆盖率。(1)加快水产良种场建设。争取有关部门支持或引导群众建立良种繁育示范基地,通过实验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水产苗种繁育体系。(2)采取选育与引种并举的措施,推进养殖苗种良种化。重点开展洛清江等河流名贵鱼类如光倒刺鲃、黄颡鱼、本地鳖、班鱼等的繁殖驯养。同时有计划地引进优良品种,不断丰富和满足养殖生产需要。通过引进繁养,实现苗种生产供应良种化。
4、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产品质量。(1)推行无公害水产品养殖系列标准。严格按照水产养殖标准组织生产,严格水产品质量标准,确保产品质量安全;严格投入品使用和休药期制度,确保无药物残留;严格执行无公害水产品国家标准,提高养殖业产品质量,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2)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建立优势养殖产品标准化无公害养殖示范基地,带动水产养殖业向无公害化发展。
5、加强和完善水产养殖基础设施和保障体系建设。(1)进一步完善水产养殖水源、电力、交通、场地以及重点项目的设施建设。(2)建立和完善水产养殖保障体系。一是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二是渔业环境监测体系建设;三是病害防治体系建设;四是水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建设;。五是服务体系建设。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水产养殖管理制度建设,规范养殖生产管理。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我县水产养殖证制度建设,通过完善水域养殖证制度,切实维护养殖生产者的合法权益,保护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促进水产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加强水产养殖苗种生产和流通管理,把好苗种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切实加强水产养殖苗种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种质资源,加强水产品苗种选育和苗种生产经营管理,提高水产苗种质量。一是搞好苗种生产基地建设和管理,确保苗种的规格和质量;二是加强苗种流通管理,做好苗种质量鉴定和检疫,防止疾病蔓延。
(三)抓好试点示范。按照各乡镇养殖特点和不同的养殖区域,扎实抓好试点示范工作。一是抓好池塘、山塘水库“四大家鱼”高产养殖试点示范工作;二是抓好坑塘流水养殖示范工作,培育农民增收新亮点;三是抓好优质水产品养殖试点示范工作;四是抓好大水面网箱养鱼试点示范工作;五是抓好稻田养鱼试点示范工作。通过不断试验示范,总结配套技术,扩大推广面积,整体推进渔业生产发展。
(四)加强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把好产品质量关。鼓励和倡导水产养殖单位和个人发展健康养殖,减少水产养殖病害发生,控制养殖用药,保证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推广标准化养殖,生态养殖,保护养殖水域环境。一是加强养殖用水管理,禁止将不符合水质标准的水源用于水产养殖;二是加强养殖生产管理,严格按健康养殖标准和规范组织生产;三是加强渔用饲料和水产养殖用药管理,严禁使用违禁投入品,严格执行休药期制度;四是加强养殖水产品药物残留的监控,做好药物残留抽样检测工作。
在水产养殖的水体中,由于水池内很多有机物的发酵反映,会让水体中生成许多的还原性中间产物,例如硫化氢、亚硝酸盐以及氨氮等等,这些产物对于很多养殖鱼类来说会产生较大的不良影响,同时在水体中存在很多水生生物,特别是一些微生物如细菌或寄生虫,这些相对来说容易造成危害的微生物绝大部分是条件致病菌,在水体稍微恶化的情况之下,很多鱼类产品由于自身抵抗能力降低会导致致病菌的毒性左右更大,从而对水产品形成更大的伤害。因此我们必须要控制好水体中的有毒物质。解决对策:第一,要对养殖区域进行定期换水,适当的加注新水;第二,要有计划的科学的进行施肥或者投饵,合理的使用药物,避免水体自身形成污染;第三,尽量多选择使用微生物药剂,例如光合细菌和芽孢杆菌,利用微生物的特性将水体中的各种有害物质进行分解,从而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微生物药剂的同时必须注意避免使用杀菌药物,以免同时将微生物杀死,减少其使用效果;第四,对老化的养殖池塘进行适度的改良,可以在每个生产周期之间的冬闲时候,将水体中多余的淤泥进行清除,同时对池塘进行消毒,将残留在淤泥中的有害物质消灭;第五,对水体直接进行消毒,进排水渠道必须分开,建造蓄水池,通过一些过滤消毒等步骤,让水体能够达到相关标准。
二、PH值高低的影响及解决对策
一方面,PH值太高或者太低对养殖鱼类会产生极大的危害,甚至造成鱼类成批死亡;当PH值偏低时,水体为酸性,这时养殖鱼类的血液PH值会随之降低,鱼类的载氧能力不足,容易导致生理缺氧,虽然水体并不缺氧,但是还会看见鱼类浮头的现象,耗氧量降低会让鱼类的新陈代谢速度减缓,虽然提供了充足的事物,但是鱼类始终保持在饥饿的状态;另一方面,当水体中PH值过高或者过低,对于水体的水质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当水体中PH值小于6时,水体中大约有90%左右的硫化物以硫化氢的形式存在,这样就加强了硫化物的毒性,而当PH值超过8点之后,很多氨离子会产生有毒的氨气,不利于鱼类成长。总之,如果不好好控制PH值,那么其对水产养殖的造成的损失是非常大的。解决对策:首先是PH值过低的解决对策,在水体内要尽量避免使用漂白粉,而是选择使用生石灰来提升水体的PH值,用量大约是平均水深1米使用生石灰1.5到2kg左右;此外还可以选择将生石灰进行定期播撒,以改变水体PH值不平衡的现象,此方法每次使用生石灰的量大约是每平方米200到300克左右。其次是解决PH值过高的解决对策,当水体中PH值过高时就不能使用生石灰来处理,而是应该选择漂白粉或者醋酸等来降低水体PH值。此外,对于水体PH值过高的情况,必须经常注入新水,还应该及时定期的对水体的PH值进行检测。
三、蓝藻对水产养殖的影响及解决对策
到水产养殖的中后期,水体中蓝藻增多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一问题的解决必须要从蓝藻不同的生产阶段来进行治理。蓝藻喜欢在温度较高、偏碱性和含有较多有机质的水体中生长。蓝藻的生命周期通常会达到30天,其中分为生长期、高峰期及老化期。如果水体中蓝藻过多会让水体呈现出蓝绿色,当蓝藻泛滥时水塘的四边会形成一层浅绿色的油膜,让水体变得更加清瘦,遇到天气突然变化时会造成水质更加恶化,严重时导致水产成批死亡。解决对策:首先是蓝藻的生长期,在这一阶段蓝藻是很难被发现的,但是遇到高温的天气时,水体的透明度如果比平时低,那么蓝藻就可能会大量爆发,这一阶段要特别注意放养的密度,最大限度的降低水体中有机物的残量,或者可以使用微生物药剂让有机物加快分解;其次是蓝藻的高峰期,这一阶段会导致水体更加恶化,造成鱼类死亡,而唯一的处理方式就是泼洒硫酸铜、强氧化剂,再配合增氧气机双管齐下,同时注意观察水体的变化;最后是蓝藻的老化期,在这一阶段,池塘中的水体会呈现暗黑色,在下风口产生黑绿色油膜。这时蓝藻正处在新老交替的过程中,其活性不高,可以选择加注新水或者喷洒微生物药剂来进行处理。
“微课”即微课堂(Microlecture),作为一种新型课堂教学视频模式,是指教师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过程中针对独立的知识点或技术等教学目标进行讲授的一种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优点,如针对性强、目标明确、教学时间短等。微课最早由国外教育学者提出,并在国外得到了比较成熟的发展。但相对而言,近几年来国内的教育者和专家也越来越多重视这一教学方式,并在全国教育系统中进行了大范围的推广和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但国内对成熟微课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
一、微课在高校中的应用优势
目前,国内高校非常重视多元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和普及,从微课本身的特点而言,其在高校中推广也具有明显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微课便于对重要知识点的强化和训练。微课一般篇幅短小,结构完整,要求教师在制作时以一个知识点为内容,将问题背景、解决方法、解决步骤、归纳总结等方面阐述清楚,让学生通过对视频的学习得到对知识点的完整把握。
其次,微课便于拓展科研空间,将科研和教学紧密结合。微课利用课件资源,将各种教学材料整合在一个界面上,知识结构更清晰,表现更具体。同时教师可以将科研素材作为讲授内容,以辅助教材的形式对知识点进行细化和深化,将科研真正带入课堂。
第三,微课能增进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便于教学资源的丰富。微课以视频播放为主要的展现方式,时间通常控制在10分钟左右,因此在时间较短的前提下,更应该突出主题,是讲授内容的指向性更为明确,便于对问题提出具体的意见和建议。而且相对一门课程而言,微课的内容更加灵活,知识点是单一的,因此其内容可以不断地根据讲授时间、讲授背景、讲授对象而进行调整和完善。因此,一旦教学环境有所改变,我们就可以根据环境的改变将微课内容和结构进行充实和改进,如此,教学过程中的研究资源就会因实习信息的动态变化而更加高效和丰富。
二、高校教学过程中对微课的应用
微课最早由国外的研究者提出,并在国外教育系统中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和应用,其微课具有以下特点:多学科应用,内容丰富且精细。不但重视对内容和主题的选择,而且能根据不同的学习对象,将微课内容和微课形式进行分类,如以学习为主、以练习为主、以技能培训为主等,便于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和学习背景进行选择和比较。但相对国外的成熟发展相比,微课在国内高校的推广应用成效有限,且发展缓慢,综合而言,与以下几个方面有着较大的关系。首先,微课的制作需要精良高质的硬件设施和专业熟练的操作技术,但由于大部分高校未能为教师们提供足够的硬件设备和良好的录制环境,也未能有效地对教师进行系统而专业的培训,靠教师个人单打独斗无法做出高质的微课视频。其次,微课制作通常需要花费大量系统的时间,而大部分高校教师除了日常教学外,还要开展大量的科研研究,时间的有限性使得教师未能有效地制作高质的微课视频。最后,微课的普及需要高校提供可供学习者自由观看微课的外界条件,如无线网络的开放,免费计算机的无限时使用,这样的外界硬件条件在我国大部分高校中还未能具备。
三、微课在高校水产养殖专业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高校水产养殖学专业是以培养具备水产动、植物增养殖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水产养殖研究、生产和管理等各个战线从事基础研究、教育培训、生产实践、渔政管理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为目标的学科。四年的本科学习,使学生具有水产养殖、水生生物学、海洋科学等专业背景,并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能在水产养殖各个领域进行相关工作。其研究方向包括增养殖、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学、病害防治等,每一个研究方向都紧密联系生产实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求课程内容能更加密切地与生产应用结合起来,也要求学生在学习期间掌握必要的操作技术,对重要实践和实验技术要求做到不仅了解操作原理和操作内容,而且还要能做到自己动手,熟练应用。以虾蟹增养殖为例,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讲述虾蟹生物学、虾蟹育苗及养成技术外,还要将虾蟹育苗生产的具体环节和具体操作技术进行讲述和示范,力求学生能掌握育苗的关键环节,并能对重要技术熟练操作。
微课与传统教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能够在高校水产养殖专业教学中发挥良好的作用。水产养殖专业不仅理论知识点非常多,且知识点相对比较零散,对相关的实践操作技术要求也比较高。教师可以将专业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内容开发为微课,利用微课的特点,将教学知识点细化,将实验操作技术进行分解。尽量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一个知识点,而教师能够同时充分发挥微课的短小精悍的特定,根据不同的教授对象和知识背景合理有效地改变教学进度和教学结构,使学生最大化地进行有效的主动学习。另外,由于微课的独立性和完整性,部分对课堂学习效率较低的学生可以在课后通过观看微课视频进一步对讲授内容进行深入学习和探讨。同时,对一些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微课反复学习,直到完全掌握。因此,微课的教学方式不但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进一步的提升和巩固的作用,而且从一定程度上节省了教师的时间,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
四、在高校水产养殖教学中微课的应用实践
以水产养殖专业课程虾蟹增养殖为例,选取其中一个知识点――“眼柄切除技术”进行微课教学实例。
1.学习内容分析。《虾蟹类增养殖学》第一版第二章“虾蟹育苗原理与通用技术”中,在对虾蟹进行促熟培育时,涉及到眼柄切除技术的操作。要掌握这一技术,就需要先了解这一技术的操作原理,然后需要掌握具体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但这部分内容仅仅依靠文字介绍,可能对于学生来说相对片面,不容易理解。因此,通过制作微课视频,将每一步操作进行分解,将课堂教学和实验操作系统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理解文字介绍的同时,更加全面地观看具体操作,那么教学效果显然要优于传统的课堂教学。
2.微课课件的制作。要想充分利用微课来提高教学效果,首先要制作出优秀的微课课件。微课课件的制作主要依靠教师掌握的教学资源,在充分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等三者之间的相关性和协调性的前提下,来开展微课课程的设计,并能够使微课既可独立存在,又可有效整合在课程之中。
首先,将课本相关内容进行总结提炼,阐明“眼柄切除技术”的产生背景。在对虾人工养殖规模日益扩大的同时,必然会增加对对虾苗种的需求。因此在大规模人工养殖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发展人工育苗,以满足对苗种的需求。因为亲虾的性成熟受内外部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在自然条件下,亲虾的性成熟具有不同步性,但在人工养殖条件下,为降低养殖成本,促进性腺发育成熟,提高率,实现生产的同步性,通常会采取一些措施保证生产效率的提高,最常用技术就包括眼柄切除术。在制作微课课件时,这部分内容可以独立的一页进行阐述。
其次,需要阐明这一技术的操作原理,即将本课程之前讲解的内容进行温习。对对虾眼柄内的主要结构,即X-器官――窦腺复合体进行重点阐述,使学生理解这一结构对性腺发育具有抑制作用。因此,我们才需要通过眼柄切除或破坏X-器官来促进亲虾性腺的发育。在讲授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要采用图片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不仅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还要求学生熟悉眼柄的结构,知道操作的具置。
最后,详细讲授“眼柄切除技术”的操作步骤,这也是微课课件的核心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采用视频、现场图片和模式图片相结合的方式来讲授。“眼柄切除技术”主要有四种操作方法,在具体讲解的过程中,每一种方法的操作步骤都尽量细化,包括使用工具、操作方法、注意事项、操作技术的优缺点等,务求使学生在学习时有身临其境之感,学习后能够依照视频讲解敢于操作,敢于实践。
农业污染源普查是摸清农业污染底数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做好农业环境管理的重要基础。通过此次普查,全面了解和掌握不同农业污染物的区域分布、污染类型、产生量、排放量及其去向,为农业环境污染防治提供决策依据。
一)全面摸清我市种植业、畜禽养殖业和水产养殖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污染物种类、产生量、排放量及其去向。
二)建立农业污染源资料档案,完善农业污染源信息数据库,为做好农业污染源监管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摸清农业源污染物排放规律和主要影响因子,掌握农业污染的动态变化趋势,为合理规划农业生产布局,指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倡导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从源头控制农业污染提供科学依据。
二、普查对象、范围和内容
一)普查对象和范围
普查对象包括种植业、畜禽养殖业和水产养殖业。
种植业污染源主要针对粮食作物(包括谷类、薯类和豆类)经济作物(包括水果、花卉、油料、以及棉、茶、中药材等)和蔬菜作物(包括叶菜类、瓜果类、茄果类、根菜类,豆类、花菜类)主产区开展肥料、农药和农膜污染调查。
畜禽养殖业污染源以舍饲、半舍饲规模养殖为调查对象,针对猪、奶牛、肉牛、蛋鸡和肉鸡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畜禽粪便和污水开展调查。
水产养殖业污染源以池塘养殖、网箱养殖为调查对象,针对水产规模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开展调查。
二)普查内容
1种植业污染源:主要普查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蔬菜作物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情况。普查内容主要包括:
肥料:包括化肥、有机肥两大类;化肥包括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有机肥包括商品有机肥、人畜粪便、土杂肥、厩肥、沼肥等。调查内容包括肥料名称、有效成分及其含量、施用量、施用方法、施用时期等。
农药:包括杀虫剂、除草剂、杀菌剂等。调查内容包括农药名称、剂型、有效成分及其含量、农药用量、施用方法、施用时期等。
农膜:本次普查主要针对地膜开展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地膜厚度、覆盖面积、使用量、回收量等。
桔秆:调查内容包括产生量、直接还田量、露天焚烧量、随意丢弃量、饲料利用量、燃料利用量、堆肥利用量、材料利用量等。
2畜禽养殖业污染源:主要普查猪、奶牛、肉牛、蛋鸡、肉鸡在规模养殖条件下污染物的产生情况。普查内容主要包括:
畜禽种类、养殖组织模式、存栏量、出栏量、饲养阶段、畜禽体重、采食量、精粗饲料主要成分含量,粪便和污水产生量、清粪方式、利用方式、利用量、排放量,粪便污水处理设施的处理方式、处理能力、运行时间和运行状况。
3水产养殖业污染源:主要普查水产品在规模养殖条件下污染物的产生情况。普查内容主要包括:
养殖种类、养殖方式、养殖模式、养殖产量、养殖面积,饵料、肥料、渔药的生产厂家、品牌、剂型、有效成分及其含量、使用量、使用方法、使用时期、养殖排水情况。
三)普查污染物种类
种植业:地表径流包括总磷、可溶磷、总氮、硝态氮、铵态氮以及毒性高、用量大、难降解的1-2种农药(如毒死蜱、阿特拉津、氟虫腈、克百威、2-4-D-丁醋、涕灭威、百草枯等,各县(区)可根据作物施药的具体情况选择,以下同)地下淋溶包括总氮、硝态氮、铵态氮、1-2种农药;地膜残留量。
畜禽养殖业:污水包括化学需氧量(COD铵态氮、总磷、总氮、铜、锌、pH等;固体废物包括含水率、总磷、总氮、铜、锌等。
水产养殖业:养殖水体中的化学需氧量(COD总磷、总氮、铵态氮、硝态氮、铜、锌等。
三、普查技术路线
普查采取产排污系数实地监测与分类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参考各级农业统计资料,测算全市农业源污染物产生、排放情况。
按照国务院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农业组的统一安排部署,根据我市种植业、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的区域布局,综合考虑影响农业源污染物产、排因素的基础上,分区、分类监测农业源污染物产、排数量,获得各区域主要类型农业源的产、排污系数。其中种植业安排18个产排污系数监测点(每县区2个)畜禽养殖业安排5个监测点。
此基础上,依据各区域在全市农业生产中的地位以及在农业源产、排污负荷中所占的比重,遵循分类抽样原则,明确全市各县(区)农业污染源普查结构、普查规模,全面开展普查工作,核算农业源污染物产、排数量。
四、普查单元
以县(区)为单位进行全面普查。
一)种植业污染源
以农田地块为基本普查单元,对分散农户按1%比例进行抽样普查。
三)畜禽养殖业污染源
依据养殖组织模式的不同,将畜禽养殖业分为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和养殖专业户三类。
规模化养殖场是指具有一定规模,采用合理的生产工艺,实现安全、高效,连续均衡生产的养殖场,并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过的养殖场。本实施方案中规定规模化养殖场的存栏或出栏规模如下:生猪≥500头(出栏)奶牛≥100头(存栏)肉牛≥200头(出栏)蛋鸡≥20000羽(存栏)肉鸡≥50000羽
畜禽养殖小区是指在适合畜禽养殖的地域内,建立的有一定规模的较为规范、严格管理的畜禽养殖基地,基地内养殖设施完备,技术规程及措施统一,只养一种畜禽,由多个养殖业主进行标准化养殖。
畜禽养殖专业户是指畜禽饲养达到一定数量的养殖户,本实施方案中规定养殖专业户的存栏或出栏规模如下:生猪≥50头(出栏)奶牛≥5头(存栏)肉牛≥1O头(出栏)蛋鸡≥500羽(存栏)肉鸡≥2000羽
考虑到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本次普查以舍饲、半舍饲的规模养殖畜禽为主,放牧饲养的畜禽不包括在本次普查范围内。
三)水产养殖业污染源
本次普查以养殖面积在50亩以上的规模化养殖场和10亩以上的水产养殖户或养殖单位为基本普查单元。
规模化养殖场是指养殖水面面积在50亩以上(对于工厂化养殖来说,养殖水体体积在3000立方米以上)并且经有关部门批准的具有法人资格的水产养殖场。
养殖专业户是指除规模化养殖场以外养殖规模在10亩以上的水产养殖户或养殖单位。
五、普查步骤
根据《国务院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实施安排的通知》国污普办[]2号)要求,市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总体时间安排为年6月至年12月,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一)准备阶段
1组建机构、落实经费。
1组建机构第一次农业污染源普查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涉及面广、技术性强,而且时间短,任务重,要做好这一工作,必须有强有力的领导和一支高素质的队伍来完成。根据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方案的通知》〔〕37号)关于“农业部门、环保部门负责农业源普查”精神,农业部下达了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做好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农业源普查工作的通知》农办科[]45号)要求“农业源普查工作由各地农业部门牵头,畜禽、水产部门参加,会同当地环保部门共同完成。为确保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各省、地(市、州)县(市、区)要成立农业工作组。要从种植业、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环保等部门抽调业务骨干抓紧成立,并负责本地区浓业源普查的组织与实施”市已调整成立了由市农牧局副局长任组长的陇南市第一次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农业组”农业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监测站,具体负责全市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各县(区)也要由农牧部门牵头,会同环保部门抓紧成立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组和办事机构,切实加强领导,明确各部门的职责,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落实经费。根据国务院《通知》中有关“全国污染源普查所需经费由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共同负担,并列入相应年度的财政预算,按时拨付,确保到位”要求和精神,普查工作前期启动费需由市、县(区)财政近期内解决,年普查专项经费需列入市、县(区)年度财政预算,分期分批拨付。
2技术准备
1制定普查方案。市农业污染源普查办公室依据《全国农业污染源普查技术规定》制定全市农业污染源普查实施方案。各县(区)也要根据市级农业污染源普查总体方案,并结合本地种植业、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情况制定本县区农业污染源普查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实施。
2开展农业污染源产排污系数监测。市农业污染源普查办公室根据国务院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农业组和甘肃省污染源普查办公室农业组的统一安排部署,分别组织开展种植业、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污染源产排污系数监测,提交普查所需技术参数和产排污系数。
3选聘普查员、普查指导员、数据录入员
市级普查员已经确定,各县区普查机构要根据当地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的需要,按照《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工作细则》要求,抽调业务熟练、责任心强的同志任普查员、普查指导员和数据录入员,承担农业污染源普查任务。普查员、普查指导员、数据录入员选聘工作完成后,各县区农业污染源普查机构应将获得工作证件的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的名单报上一级农业污染源普查机构备案。
1数量的确定
普查员:每乡镇6一8人。
普查指导员:每20-30名普查员配备1名普查指导员。
数据录入员:按照每人每日录入60张表格计算(合计2460=1440张)确定县区数据录入员的数量。
数据审核员:每5个数据录入员配一名数据审核员。
2资格的确定
普查员:普查员从各乡镇选聘,条件为:高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能工整、清楚地填写表格;比较了解本地情况;对农业知识有一定的解;责任心强、工作认真负责。一般可以从每个乡镇主管农业环保的领导和技术人员中进行选聘、抽调。
普查指导员:普查指导员的选聘资格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具有较高的环保业务知识;责任心强,能够对工作细致、认真;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同时要参与市级培训和通过市级考试。从县、乡农业及相关部门的领导和技术人员中进行选聘和抽调。
数据录入员、审核员:数据录入员、审核员可向社会公开招聘,对计算机操作熟练;工作能够吃苦耐劳;并通过市、县培训,达到考试要求者。
所有人员需持证上岗。
4普查培训
对各级普查机构和普查人员组织分级培训,使其能正确地开展普查工作和上报数据。培训内容主要是污染源普查方案,各类普查表格和指标的解释、填报规定和要求,普查数据录入软件的使用、数据库的管理和普查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等;市级污染源普查机构农业组负责对县(区)污染源普查机构农业组负责人及普查指导员的培训。各县(区)污染源普查机构农业组负责对本县(区)普查员的培训。培训工作按照3个阶段进行:
l封闭授课。每个县(区)对选聘的人员进行为期2一3天的封闭式集中培训,由接受过省、市级培训的普查指导员按照国家规定的教材进行讲解。
2模拟普查和录入。授完课后,由培训人员现场模拟填写普查表格,并且由数据录入员和审核员在电脑上实际操作,把问题基本解决在课堂上。
3考试。对普查员、普查指导员和数据录入员、审核员分别组织一次考试,考核良好者予以通过培训,否则进行二次培训并进行补试。
通过精心的培训和严格的考试使参加全市污染源普查的人员真正达到要求,确保普查工作的准确性。
二)全面普查阶段
1清查。清查由县(区)普查办农业组组织本县普查员按照《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清查工作细则》要求进行。结合统计、农业、畜牧水产等部门的资料,对本县(区)污染源单位的规模、数量进行实地清查。县(区)清查工作一般按照3个阶段进行:
1初查。由乡镇按年报表、统计资料进行初报。
2复查。为提高污染源普查数据的准确性,采取二次清查的方法,由普查员逐村逐户复核,以确保清查结果不重复、不遗漏,再按复核结果确定抽样比例和普查对象。
3补查。确定清查名录后,再采取抽样或网式调查落实。
2入户普查。组织全市各县(区)按照清查确定的抽样比例和普查对象进行入户填报普查表。市上组成抽查小组,不定期、不定点地对各县(区)普查工作进行抽查,以保证普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普查表格全部收回后,县、市逐级进行复核,对于不符合的表格,退回各个乡镇重新普查,合格的表格进入数据录入阶段。
3数据录入。严格按照国家普查办数据处理工作细则要求,对收集的普查表进行初审、编码、整理、组织录入以及数据编辑、审核等数据处理工作。数据录入按照国家要求分为3步进行,严格保证数据录入的准确性。
1初录。把普查表格的录入任务落实到各个录入员。
2复录。由数据复录员对每个表格按照软件的批量复录进行复录。
3审核。通过软件的数据审核保证各项指标在逻辑上的合理性。
4数据汇总上报。月底前县(区)负责所辖乡(镇)普查数据的汇总上报,市污染源普查办公室农业组负责将全市农业污染源普查数据进行汇总,报省第一次农业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总结阶段
1各级普查机构农业组进行工作总结和技术总结,开展自下而上的验收和评比。
2市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农业组对全市农业污染源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建立全市农业污染源普查数据库,形成总体报告,完成农业污染源普查数据上报与公布。
关键词:浙江省 渔业灾害 灾害对策
浙江省绵长的海岸线是海陆交替、气候多变地带,饱受台风浪的侵害,每年台风经过带来的狂风、巨浪和风暴潮不仅给浙江省的渔业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极大的损失,甚至威胁到渔业人员的生命安全。同时还有干旱、病害等其它渔业灾害也时刻威胁着浙江省的渔业经济健康发展,所以研究浙江省渔业灾害的成因、类型及统计近年来不同类型的渔业灾害损失,是建设防灾减灾体系过程中不可跳过的步骤。
本文以2006-2012年的浙江省渔业灾害统计数据为依据,分析浙江省渔业灾害造成的损失程度以及造成各种损失的主要原因,并运用灰色系统理论,通过GM(1,1)数学建模,建立影响浙江省渔业灾害的多因子权重,同时针对当前浙江省渔业防灾减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提出渔业防灾减灾的相应对策和建议。
1.浙江省渔业灾害损失现状
浙江省是渔业大省,但渔业灾害也一直影响着浙江渔业的健康发展。2006年浙江省渔业产出(不含涉渔工业和建筑业等第二、第三产业)为4243210万元,而2006年仅水产品因各种灾害就造成了70067万元的损失[1],占总渔业产出的1.65%。截止2012年,浙江省渔业产出为6300637万元,同比增长2057427万元,增长百分比为48.5%,渔业经济发展取得了极大的成果,然而2012年因灾害造成的渔业经济损失也达142042万元,占据了2012年渔业经济2.25%,同比2006年上升了0.6%,而与2006年损失金额对比,2012年损失的金额也增长了71975万元,上升了102.7%。2006-2012年7年中,浙江省水产品总量损失共达401092吨,损失金额总数达611029万元,平均每年损失57298.9吨,平均每年损失金额为87289.9万元[1](图1)。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都说明了渔业灾害对浙江省的渔业经济发展的负面作用在不断加大,防灾减灾刻不容缓。
1.1台风、洪涝灾害的渔业损失
浙江省是台风频发区,这种形成于热带洋面上的强烈风暴往往带来大范围的狂风、暴雨甚至是巨浪和狂潮,不仅对于海区上船只有较强的破坏力,对于陆上经过区域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灾害,甚至人员的伤亡,这是渔业灾害中破坏力最大的灾害。
根据2006-2012年浙江省由于台风和洪涝引起的渔业灾害损失的数据统计分析(图2),在7年中,造成渔业水产品损失总量达4243082吨,损失金额总数达306886万元,平均每年损失34726吨,损失金额为43840.85714万元。
1.2渔业病害的渔业损失
渔业病害灾害对水产养殖水产品可以造成极大的破坏,如九十年代的对虾疾病,导致当时过半的养殖面积失收,近年来的青蟹病造成浙江省养殖行业巨大的损失。因此鱼病防治、鱼药研发是水产养殖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提高水产养殖产量保证经济效益的基本前提。
根据2006-2012年浙江省由于渔业病害引起的渔业灾害损失的数据统计分析[1],在7年中,造成水产品损失总量达91375吨,损失金额总数达152490万元,平均每年损失13053.57吨,损失金额为21784.29万元。
1.3污染灾害的渔业损失
浙江省沿海地带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工业活动和人类活动频繁,污染源多,是渔业污染灾害的重灾区。根据2006-2012年浙江省由于污染灾害引起的渔业损失的数据统计分析[1],在7年中,造成水产品损失总量达35939吨,损失金额总数达39792万元,平均每年损失5134.1吨,平均每年损失金额为5684.5万元。
1.4干旱灾害的渔业损失
浙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气温适中,光照适宜,雨量充沛,空气湿润。所以干旱灾害对于浙江省渔业影响较小,但是也存在部分损失(图3)。
2.浙江省渔业灾害影响因子灰色关联分析
分析数据来源于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提供的渔业统计年鉴,主要包括2006年至2012年浙江省渔业灾害损失数量,采用灰色系统理论的方法[2],进行浙江省渔业灾害的评估。
2.1相对灰色关联分析
3.浙江省应对渔业灾害损失的对策
渔业减灾工作是一项复杂的自然―经济―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学科与领域,根据浙江省渔业灾害灰色综合关联度结果,必须在深入研究渔业灾害的问题后,扎实稳妥的实行符合科学发展观防灾减灾策略。
3.1完善台风灾害的应对工程和管理体系
浙江沿海地区是最易受台风影响的区域,每年都会有多个台风登陆,应对台风灾害的防灾减灾措施重点主要在于预防。
对台风的形成、风力、影响范围、登陆路线等信息的准确性,特别是台风强度突变的预报能否做到及时和准确直接关系后续防灾措施能否做好。尽管台风强力突变预报技术仍是世界级的难题,很难准确预报,但随着科技的进步,目前气象监测人员已经能通过相关设备如气象卫星、气象雷达等现代化技术装备对台风的形成地和路径进行预测,及时准确预测消息将使防灾工作更有效率。同时提前准备好应急预案,根据往年防台救灾经验,加上科学预测,在台风季节到来前做好可以应对突发状况,如台风登陆路径行动方向突然变化,风力突然增强或者是降水变大可能造成洪涝等状况,必须提前做好紧急预案,并且对预案中涉及到的单位人员,都应进行预案演练,防止突发状况是发生相关人员因不熟悉预案而无法及时作出反应。
3.2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加大渔业水域的环境保护力度
渔业环境污染是水域环境污染一个重要的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尽管经济发展处于全国大小城市的前列,但其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转变,污染物不断增加,许多工厂的废水污水没有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便直接排放至江河海流,造成了巨大的污染;其次是生活垃圾处理系统还有待完善,据统计[3],浙江省污水排放总量中往往有38%是生活污水,这仅是城市污水的比例,在农村这比例显然还要再高,浙江省虽然建立了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系统,但该系统还不完善,处理污水比率还只在60%左右,且浙江省农村区域广阔,许多地方覆盖不到,所以要解决渔业水域污染灾害,必须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让人们意识到减少渔业水域污染,主动自觉的减少污水乱排放的行为。
3.3加大水产养殖病害防治工作
近年来,在浙江省高度重视水产养殖业的改革发展,捕捞产业处于发展瓶颈期的背景下,水产养殖业被浙江省定为“十一五”重点培育发展的十大农业优势主导产业之一,成为渔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浙江省的水产养殖业发展也遇到一系列的发展问题,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及养殖海洋水产品面临的病害、新品种匮乏等一系列问题也已成为影响养殖业健康发展的主要瓶颈,但特别是病害灾害一直制约着养殖业发展的发展,要解决水产养殖病害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做好下面几个方面工作:一是开展养殖鱼塘标准化改造,传统的农村式的鱼塘,不仅产量低,而且病害发生概率也很高,对通过这些鱼塘标准化改造,帮助渔民由低效高危的养殖模式过渡到现代高效的养殖模式,既可以显著改善养殖渔区生态环境,又降低病害发生概率和提高渔民经济收入,据统计,鱼塘经标准化改造后,亩均新增产值在1000元以上。二要针对重要养殖对象开展疾病预防,针对浙江省少数重大水产养殖病害进行疫苗研制,如虾类病害疫苗等。三要调整养殖品种结构,引进产量、附加值更高,抗病性更强的品种。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进步,许多传统的养殖品种经过培育产生了较之前更加优良的品种。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浙江省渔业经济统计资料,2006-2012.
[2]刘思峰,郭天榜,党耀国,等. 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3]司言武. 浙江省环境污染治理的公共政策创新研究经济论坛.2009(4).
产学研水产养殖创新性人才培养
我国提出了“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高校应以产学研结合为切入点,大力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以适应建设创新性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产学研合作是高校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对于实现国家最近的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水产养殖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专业,要造就水产创新型人才,就必须坚持产学研结合,本文阐述了强化高校与水产企业产学研合作,来培养创新型水产人才。
一、目前水产创新性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形成的一套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思想观念,是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及创造能力,水产养殖专业的教学也不例外,因此,这种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应建设创新性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需要,特别水产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重视理论知识传授,实践技能与实践能力培养不够,缺乏参入实际生产操作能力的锻炼。
2.在学习方式上,主要是课堂教学,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来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得能力不够。
3.在操作方法上,以验证实验为主,而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偏少,参入科学研究特别是科研课题的研究较少,缺乏科研创新能力。
4.教学方法上,以教师先讲解具体的方法和步骤,学生按照规定的实验方法与步骤得出结果。这样做的结果是实验结束后,很多学生不会设计实验,也不会观察、分析问题,创新能力不够。
5.研究形式上,多以个人或小团体的方法运作,强调团队精神、横向合作的不够,缺乏团结协作、相互合作精神。
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创新性人才的培养环境与激励机制的形成,也不同程度的影响了创新性人才的成长。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产学研合作是搞好培养和造就创新性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产学研结合培养水产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
创新性人才是指具有创性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具有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发明新事物和开创新领域能力或潜质的人才。其中产学研结合也是培养水产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其作用如下。
1.产学研结合培养的水产人才具广博的知识结构
水产行业的发展蕴藏着巨大的教育潜能,通过产学研结合,高校的科研项目与水产企业紧密结合,成为水产产业创新的孵化器、推动器。这就要求学生学习知识时根据社会需要去主动选择,注意其所学知识结构与水产行业需求相结合的程度,这种学习方法就具有自主性和探索性的特点,所以在学习上具有创新性特点。
2.产学研结合培养的水产人才具创新性思维方法
学生通过参加科研和生产实践工作,对包括科研工作方法、过程以及科研工作和环境等有了亲身的经历,就会养成在学习和实践中善于思考,在科研和生产之前一般都有比较详细而周密的设计,思想方法上就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
3.产学研结合能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独立操作能力
通过产学研结合能够根据水产学科、专业性质的不同建立稳定的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基地、安排学生进行实习、实践工作,学生较早的参与科学研究和生产活动,培养了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实践能力。
4.产学研合作能培养学生具有求实的科学态度
只有将理论研究能力与实践应用能力相结合,将创新精神与求实态度相结合,做人与做事相结合,才能培养出具有真实创新的策略、手段和方法,才能真正在理论指导下去运用、创造并取得效果。
三、强化产学研结合培育水产创新人才的模式
通过依托高校的科研课题和科技成果转化来强化高校和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让教师和学生直接参入到企业的生产、科研和管理,解决大学生实践能力薄弱和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来培养水产创新型人才。
1.依托科研提升产学研合作内涵,构建水产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以水产方面的重大科研项目和水产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为纽带,校企、校地联合攻关,在技术研究、成功产业化和技术推广过程中培养人才。依托科研应转变高校“重理论、轻实践,重论文、轻应用”的观念,强化创新意识,构建产学研战略合作联盟。加强在科研合作,人才交流和培养、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深层次合作。实施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和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2.强化产学研合作,有利于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产学研结合为本科教学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改革以往只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的教学模式,通过学生参入生产,帮助水产企业和用户解决技术难题,为水产企业和用户探索科学的实用方法和实用技术,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动了学生的创造力。
3.通过产学研结合更新本科教学内容,转变学生就业观念
产学研结合一方面为许多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更新,以反映水产产业科技发展水平及未来发展趋势,提供良好的条件,将社会和企业新方法、新思想、新技术等及时补充中教学内容中,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产学研结合让学生通过在企业进行科学实验和生产实习,知道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要在企业立足需要掌握哪些知识,明确学习目的和方向,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在实践操作中,了解自己在学校学习知识的重要性,提高了学习兴趣,培养了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观念,改变了就业不愿下基层、进企业的想法。
4.依托产学研结合提升高校和企业共同为社会服务功能
为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性人才,一方面,在产学研合作中,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有利于学校积极主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有利于企业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教学、科学研究以及成果推广示范的实践基地;另一方面,产学研结合可以带动高校、企业共同为社会创造知识价值与经济价值,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第三,有利于为建设创新性国家的需要,培养国家需要的创新性人才。
总之,高校应依托产学研结合,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根据国家和社会需要,实施培养以科技创新、观念创新为核心的高素质应用性、创新型人才,提升高校社会服务功能,以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水产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袁路,颜云榕等.产学研结合培养海洋渔业创新型人才[J].渔业经济研究,2008,(3):24-27.
[2]李大胜,艳等.产学研合作办学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高教探索,2007(5):60-62.
[3]于瑞海,王昭萍等.强化水产创新技能实验,培养水产养殖创新才的探讨[J].现代农业科学,2009,(12):295-296.
[4]于瑞海,王昭萍等.加强水产养殖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合作的有效途径[J].中国海洋大学高教研究,2009,(1):39-42.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预计2011年,全县可出栏生猪98万头,同比增长6.5%;出栏家禽4000万只,同比增长37.1%;存栏生猪50万头,同比增长14.8%;存栏家禽1000万只,同比增长17.5%;存栏奶牛2.2万头,同比增长29.4%;实现肉类总产15万吨、蛋类总产5万吨、奶类总产6.2万吨、水产品产量5.1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5%、16.2%、77%和6.3%。截至目前,全县未发生一起畜禽批量死亡病例,也未发生一起畜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在历次农业部和省、市畜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检中,我县畜水产品合格率均达100%。
二、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规模养殖实现新跨跃。2011年以来,全县共新增各类规模养殖小区(场)120个,其中建成标准化养鸡小区16个,在建发酵床养猪场、地方猪保种场近20家等。完成11家特色水产品基地初验,并接受市级验收。鑫顺、联盟双玉、森科等3家企业通过省级标准化规模畜禽养殖示范场(小区)验收。东瑞公司还接受省级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验收;截至目前,全县共发展各类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大户5000多个,规模养殖比重达80%以上。全县共拥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资子公司6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家,并且还形成了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的农产品品牌。
(二)养殖业投资取得新成绩。今年以来,我县共争取中央、省、市财政资金近4000万元,并连续三年被省财政厅、省农委纳入国家肉禽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示范县,2011年获得中央财政扶持资金500万元。首次被农业部列为国家生猪良补项目实施县,获得中央财政扶持资金140万元。新建奶牛场以及引进良种奶牛获得省市财政奖补资金近1800万元。继续执行存栏能繁母猪补贴政策,可争取省级以上财政资金近350万元。
为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县畜牧、财政等有关部门还联合出台了《县国家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使用实施方案》和《县生猪规模化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现代养殖业开发。据测算:截至目前,全县共投入养殖业建设资金2亿多元,财政投入与带动社会投入比达到1:13,显示出我县养殖业蓬勃发展的又一新亮点。
(三)渔业产业结构得到新优化
今年我县名特优水产品养殖发展迅速,新建特色水产品生产基地18家,直接投入8000万元以上。河蟹池塘养殖快速发展,石塘镇王铁居委会600亩种草移螺养蟹模式试点成功;网箱黄鳝养殖面积达29万平方米,新增9万平方米,形成了以张集乡为核心的网箱养鳝产业基地,辐射响导、陈集、古城、八斗、石塘、店埠、撮镇、长临河等九个乡镇,财政奖补资金对于拉动渔业产业结构优化的杠杆作用凸现。县长临渔场、管湾渔场实施了省2011年扶持“菜篮子”产品(水产)生产项目,管湾水产养殖场名列第五批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场,省市级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工作全面开展。县内有国家级水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个、省级水产养殖龙头企业1个、市级水产养殖龙头企业9个、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2个、省级渔业标准化生态养殖示范区1个、市级标准化水产养殖示范区6个、市级水产良种场2家、市级农(渔)业科技示范园3家,省级农(渔)家乐示范点1个,市级二星级农家乐示范点4个、各类休闲渔业基地20多处。鳜鱼、黄鳝、龙虾、优质商品鱼四大产业带(基地)初步形成。
(四)招商引资迈出新步伐。目前我县已与温氏集团商定,在梁园、八斗等4个乡镇投资约5亿元人民币,建成集科研、饲料加工、种猪繁育为一体的公司+养殖场养猪新模式。项目建成后,可年出栏商品猪40万头。安泰公司正在建设国家级种公猪站项目,项目建成后,可覆盖全省并可销往周边地区。年创税收约2000万元的上海大江集团正式投产,投资1.2亿元的上海天伟新型材料已与循环经济园正式签订协议。另外,通威、湘大、新希望、大北农集团在我县投资建设的饲料加工项目现正发挥效益,形成了全省最大的饲料产业集群,年加工能力达到100万吨以上,有力地带动了基地规模扩张,极大地提高了畜禽产业的集成度和发展层次,全县家禽、生猪、奶牛、渔业产业化水平已跃居全省前列。
(五)动物防疫实现新突破。严格按照“六统一、五不漏”的防控工作要求,突出抓好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口蹄疫、猪瘟等强制免疫工作,切实做到应免尽免、不留空档、不留死角、不留隐患。强化基层防疫员技能培训,把疫苗的有效、规范使用纳入乡镇和村级动物防疫员动物防疫工作绩效考核,并与村级动物防疫员的劳务报酬挂钩。加强实验室硬件设施配置。我县已腾出一座建筑面积达240㎡的独立办公楼作为兽医实验室用房,目前接样室、档案室、洗涤消毒室、病原室、血清学检测室、无菌室等六个功能区建设已全面完成,并正式投入使用。积极开展血清学检测,运用检测结果,指导科学防控。全县共随机抽取畜禽血样1000余份,全县禽流感、口蹄疫防疫率100%,抗体检测合格率80%以上。以村为单位免疫档案和规模养殖场饲养档案建档率达100%。先后多次接受国务院食品安全督查组、农业部、省、市动物防疫专项监督检查,受到有关领导和专家的一致好评。截至目前,全县未发生一起畜禽批量死亡病例,也未发生一起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六)畜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实现新成效。切实加大动物饲养、屠宰及动物产品生产、贮藏等10大环节的全程监管力度,不断巩固和完善禽流感政企、技企和官方兽医监管联系制度,对全县存栏家畜100头以上或家禽500只以上的养殖企业全部落实了安全监管责任人。积极开展打击违法添加非饲料添加剂、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物和滥用兽药的专项行动。截至目前,全县共发放张贴《“瘦肉精”专项整治告知书》等宣传材料6800余份,共出动执法车辆102台次,执法人员360人次,检查生猪养殖场(户)1512户次,检查生猪定点屠宰场52家,检查生猪屠宰企业2家,检查饲料加工作坊75户,检查兽药经营企业150户次,检测尿样1088份,抽取饲料样336份,经检测结果全部为阴性(主要采用“盐酸克伦特罗”和“莱克多巴胺”两种试剂条筛选检测)。并且还代表省接受了国家督导组对我县“瘦肉精”专项整治工作的督查指导,受到了国家督导组的充分肯定。在历次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查中,我县是全市唯一抽检合格率均达100%的县。
三、2012年工作安排
(一)工作目标
2012年,全县出栏生猪100万头、家禽4200万只同比分别增长20%、5%;存栏生猪53万头、家禽1100万只、奶牛26000头,同比分别增长6%、10%、18%;实现肉类总产15.6万吨、蛋类总产5.3万吨、奶类总产7.2万吨、水产品产量5.3万吨,同比分别增长4%、6%、16%、4%;新增规模养殖场150个,规模养殖比重达83%以上。
(二)重要任务
1、推进良种繁育建设:改扩建瘦肉型猪原种场1个,全县新增瘦肉型原种猪供种能力5000头以上。配合农业部良种项目实施,新建定远黑猪保种场1个,存栏基础母猪150头以上,公猪10头以上。新建种公猪站1个。改扩建祖代种猪扩繁场5家,年提供父母代种猪5万头以上。通过引进、扩繁和选育,建成良种奶牛繁育基地1个,实现高产奶牛核心群2万头以上。围绕渔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需要,重点建设龙虾、河蟹、黄鳝、鳜鱼、泥鳅等名优水产苗种生产基地,提升水产苗种综合生产能力。新建、扩建龙虾、河蟹、网箱黄鳝等特色水产品养殖基地30个,要建一个,成一个,通过市级验收一个。
2、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肉禽产业项目建设:建成标准化肉禽场10家,建筑面积达45000平方米以上。
3、推进畜水产品加工体系建设:以万润公司等肉类加工厂为基础,全面提升屠宰行业的工艺、设备和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提高深加工能力和产品档次。改扩建规模肉禽加工企业1家,引进肉禽产品加工生产线,研发或引进肉禽冰鲜产品、分割产品、熟食深加工工艺,全面提高肉禽深加工能力。以现代牧业()有限公司为基础,建成以巴氏奶、常温奶为主,奶饮料和保健乳制品为辅助的加工体系。
4、加强畜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围绕“养殖、屠宰、流通、经营和外来报验”五大关键环节,不断加强全程质量一体化监管和系统化管理,不断提高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5、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按照“预防为主,防控结合”的方针,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以控制重大动物疫病、保障公共卫生安全为目标,以建立和完善兽医行政、执法、技术支持体系为依托,以加强兽医法制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不断提高重大动物疫情的预警预报、快速反应、控制扑灭和动物防疫检疫监督管理能力,建立起与养殖业发展相适应的动物防疫体系,基本实现动物防疫的信息化、规范化、法制化和现代化。
(三)主要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在县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按照市局统一部署,按照专项方案的具体安排,坚定产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群众安全消费目标不动摇,保持高昂的精神状态、危中求进的劲头不懈怠,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抓紧推进。以真抓创业绩、以实干求发展,确保全县疫情稳定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确保全年目标任务顺利实现,不断开创畜牧水产事业新局面。
2、强化政策落实。认真落实国家和省生猪调出大县、水产大县、畜牧业保险、畜牧良种补贴、免费强制免疫、税收优惠、用地用水等一揽子优惠扶持政策,广泛宣传,积极争取,严格程序,规范操作,最大限度发挥政策引导、扶持作用,努力使企业和场户在发展养殖生产中增收受益,使养殖业经济在更长时期实现更快速度、更高水平的发展。
3、强化目标管理。以推进动物防检监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为载体,对养殖业生产、动物防疫、畜产品安全监管等各项工作进行目标化责任管理,完善设置科学、目标明确、运行有效的目标考核评价体系,不断规范行业管理。细化和分解年度工作任务,建立专项工作的系统化、责任化推进、执行和落实机制。加大对畜牧中心中心、监督分所乡镇的考核奖惩力度,加强对重点工作、重点项目的效能监察和跟踪问效,不断推动行业管理水平的提高,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4、突出三个“统筹”。立足我县养殖业发展实际,从战略上调整养殖业生产力布局,构建可持续发展框架。
一是统筹区域间的协调发展,主动实施“有进有退”战略。调整我县养殖业生产力布局,打破“小而全、大而全、遍地开花”的发展格局。按照全县养殖业总体规划要求,科学划定禁养区和非禁养区,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城镇居民区和近郊区,有步骤地退出养殖环节;重点发展畜禽水产品加工、出口和饲料、生物技术等资金密集型产业。加快渔业传统养殖品种生产,突出发展良种产业和休闲渔业。重点提升我县生猪、家禽、山羊、奶牛、2814渔业产业区的产品档次,从而达到我县养殖业总量稳步增长,区域协调发展。
二是统筹养殖业与动物疫病防治的协调发展,积极实施“退户入区”战略,适应农村城市化和现代防疫的需要。积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鼓励社会资金投资建设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鼓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带领农民利用土地实行资源入股,突破土地对养殖小区发展的制约,与大型龙头企业建立工厂化、标准化养殖基地和养殖小区,走养殖小区化、小区标准化的路子,“防养并举”,从养殖源头抓好动物疫病的防控。
三是统筹养殖业与其他产业间的协调发展,大力实施“粮(秸秆)变肉(奶)”战略和畜牧环保战略。把发展养殖业与种植业、农村能源、林业等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农牧结合、林牧结合、生态环保、立体开发”等类型养殖小区,着力提高养殖业的综合发展能力,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为治理养殖业发展环境,防治动物疫病奠定基础。切实做到种、养、加、销四个协调发展。
5、加强良种改进。坚持“引进、选育、保护、开发并举”的方针,进一步加大畜禽水产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力度,重点抓好生猪、家禽、肉羊、水产四大良种工程,突出发展父母代繁育场和特色、优势品种。着力培育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骨干养殖产品生产,不断完善对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促进产业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