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信用风险的管理方法范文

信用风险的管理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信用风险的管理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信用风险的管理方法

第1篇:信用风险的管理方法范文

【关键词】风险管理方法;新生儿;蓝光治疗;护理;高胆红素血症

医疗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对患者、医护人员、医疗护理技术、药物、环境、设备、医疗护理制度与程序等风险因素进行管理的活动。目的是使医疗护理风险系数降到最低程度,保障患者和医护工作人员的安全[1]。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应用蓝光照射治疗是一种简单易行、疗效最好的辅助治疗方法,但是其蓝光照射也有许多安全隐患。因此笔者通过多年的新生儿工作管理经验,完善、改进管理模式,补充系统缺陷,有针对性避免相关风险因素,减少了医源性损伤及医疗纠纷,提高了新生儿科护理服务满意度。

1 临床资料

院新生儿科2008年3月至2009年6月接受蓝光治疗的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51例,孕周28~40周,体质量在1.45~4.56 kg,日龄2~10 d,其中早产儿33例,足月儿18例,蓝光治疗时间为48~96 h。

2 方法

本院新生儿科从2008年3月开始对接受蓝光治疗的患儿实施风险评估,找出常见的风险种类,制定护理措施,进行风险控制。蓝光治疗中常见的风险种类有箱温不稳、眼罩脱落、皮肤损伤、体温的改变、水分丢失、呕吐窒息、哭闹剧烈、感染、受损等,针对以上风险制定护理措施。

2.1 箱温不稳 光疗箱放置在通风良好,避免阳光直射的地方,温箱间距要>90 cm,尽量降低房间内热源,使室温维持在24℃~26℃,箱温30℃ ~33℃,湿度在55%~65%,灯管使用时间达1000 h应给予更换,特别要注意定时清洁灯管上的灰尘及检查灯管的亮度。温箱内温化液每天定时更换,湿化器水箱加水至2/3满。

2.2 眼罩脱落 过去笔者自制纸眼罩有缺陷,松紧不好掌握、胶布固定有时会损伤皮肤,硬度大,增加了患儿的不适感。为此又制做了全棉不透光的黑色眼罩,利用宽薄棉弹力带制成固定带,松紧度可掌握,确保了眼罩不会脱落,完全能遮盖眼睛,又不会堵塞鼻孔,既安全又舒适。

2.3 皮肤损伤 ①入箱前套好小手套,以防婴儿抓破皮肤;外踝处用3 cm人工皮粘贴 ,以防双足反复与床平面有机玻璃摩擦,引起外踝处皮肤擦伤;②必要时使用可折叠的温箱围垫2条,围住温箱的周围,防止婴儿皮肤擦伤,同时使患儿有安全感,减少烦躁不安的现象;③2 h给予患儿翻身一次,防止红臀,每次大小便后用温水清洗干净,涂上氧化锌软膏,有利于保护皮肤。

2.4 体温的改变 每2 h监测体温、箱温及湿度,将患儿的体温控制在36.5℃~37.2℃之间[2],及时记录,并根据患儿的体温调节光疗箱箱温,调整幅度不超过1℃。

2.5 水分的丢失 两次喂奶之间喂哺5%或10%葡萄糖水20~30 ml,以补充水分及促进排尿。

2.6 呕吐窒息 防止窒息光照治疗下的患儿易哭吵及手足舞动,加上新生儿胃的解剖位置呈水平的关系,易造成新生儿呕吐。再之,新生儿反射能力差,呕吐时的胃内容物易呛入气管易引起新生儿窒息。故在护理上要采取防止新生儿呕吐引起窒息的措施。喂患儿进食时采取45°,喂食的速度不能太快,进食后给予头部稍抬高,用柔软布类固定患儿右背部使其呈右侧卧。这样,使奶汁尽快进入十二指肠,减少奶汁在胃内过长时间的停留及刺激,而且此在新生儿发生呕吐时,奶汁易吐出口腔外,防止窒息。

2.7 哭闹剧烈 由于患儿身体裸睡在光疗箱中,缺少安全感容易哭闹,用手给予患儿皮肤进行抚摸,并配以轻柔的语调给患儿说话,使之安静,达到心理上的满足与舒适,让光疗继续进行。

2.8 感染 新生儿免疫力低下,易受其他细菌感染,因此在光照治疗中预防感染工作十分重要[3]。首先,患儿温箱内的铺单必须纯棉制品,高压灭菌后使用,污染后及时给予更换。护理人员在接触患儿前要洗手,戴口罩。注意做好新生儿口腔、臀部、脐部护理,防止皮肤破损后细菌侵入引起感染。进行光照治疗的室间及光疗箱要清洁,并做常规消毒。光疗所戴的黑眼罩使用后均用清水洗净,再放人煮沸的蒸汽中熏蒸30 min,晾干备用。

2.9 受损 选用小号一次性纸尿裤遮盖会防止受损,但也应注意充分暴露皮肤,以免影响光疗的效果。

3 小结

蓝光照射是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一种治疗措施,简单易行。护士在操作过程中容易疏忽大意,对可能存在的潜在问题考虑不周,容易造成婴儿痛苦及患儿家长的投诉。随着人们对服务理念及法律意识的增强,对护理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4],特别是对于新生儿的护理,护理风险多。本院新生儿科2008年3月至2009年6月对接受蓝光治疗的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51例采用护理风险管理办法,接受蓝光照射的新生儿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评估,组织学习,制定防范措施,并按流程落实到操作中。护士长利用晨间大交班时间对存在和潜在的隐患及时指出并提出防范措施。在51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无发生一例因接受蓝光照射治疗而引起患儿家长投诉及医疗纠纷的。由此可见,在新生儿患高胆红素血症接受蓝光照射治疗时采用风险管理方法,实施防范性管理措施,提高了护士对风险存在的识别能力,提高了专科的护理质量,可确保患儿在接受蓝光照射治疗中的护理安全,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参 考 文 献

[1] 解晨,李振香.现代护理管理临床实务全书.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18-122.

[2] 薛松梅,姬栋岩.儿科护理学.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120-121.

第2篇:信用风险的管理方法范文

【关键词】贷款 信用风险 问题 途径

信用风险又称信誉风险或保证风险,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最重要 的风险,指借款人 、债券发行人或金融交易一方由于各种 原因不能履约致使金融机构、投资人或交易对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从狭义上讲,指借款人到期不能或不愿履行还本付息协议,致使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它实际上是一种违约风险 。从广义上讲 ,信用风险是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对银行信用的影响,使银行等金融机构经营的实 际收益结果与预期目标发生背离 ,从而导致金融机构在经营活动 中遭受损失或获取额外收益的可能程度。

信用风险管理的理念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但信用风险管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 一) 风险管理文化落后,信用风险意识不强。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主流模式是按照风险类别由银行内部不同的部门进行管理,因而存在无法集中有效地管理风险, 准确地反映风险、及时地应对风险的缺点,且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尚未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全过程。

( 二) 信用风险组织管理体系不完善。

我国商业银行部门之间、岗位之间界限不清、职责不明的现象普遍存在。风险管理部门独立性原则在工作中体现不够 , 易受外界干扰从而难以保证贷款审查和审批的客观公正。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的绩效考核体系不科学。收益与风险不挂钩,导致出现忽视信贷风险、片面追求高效益的短期行为。

( 三) 信用风险管理方法落后 , 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存在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信用风险管理时过分依赖定性分析和管理者主观经验判断。这些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存在着固有的局限性,已不适应当前风险管理发展的需要。其次, 风险计量所需的数据不充分、不完整, 从而无法建立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型,无法把先进信用风险管理技术运用到银行实际的信用风险管理当中去。

( 四) 社会信用体制不健全,企业评级情况难以真实反映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良好的社会信用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前提。我国目前缺乏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 社会上普遍缺乏信用意识及信用道德规范。在这种环境下, 企业风险就得不到真实反映以致于信用评级的结果与企业的实际风险等级并不匹配, 不能真正反映企业目前的真实经营状况。

( 五) 外部监管体制不完善, 外部监督乏力。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最重要的监管机构为银监局, 但其监管职责的发挥还有待提高, 主要表现为监管体系缺乏系统性、连续性,无法对银行形成持久的监督。具体而言我国银监局主要注重事后监管而不注意日常经营活动监管,其更注重合规性而缺乏监管的主动性, 缺少有效的创新机制。再者, 其对金融衍生品等金融创新的监管力度不够, 无法准确判断出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 也无法采取有效的预警措施。

二、改进商业银行贷款信用风险管理途径

(一)培育健全的贷款信用风险理念。

让各级信贷业务经营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到信贷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贷款信用风险与个人利益的直接统一。 同时,我国应树立先进的银行风险管理观念。一要适应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变化,逐步建立董事会管理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二要在风险管理的执行层面, 要改变行政管理模式,逐步实现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在矩阵式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三要改变以往商业银行内部条条框框的管理模式,实现以业务流程为中心的管理体制,并不断摸索以战略业务体为中心的风险管理体制。此外,商业银行还应逐步实现在业务部门设立单独的风险管理部门 ,通过它在各部门之间传递和执行风险管理政策,从业务风险产生的源头进行有效控制。

(二)优化贷款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强化风险揭示。

在采用信用评分方法等传统模型计量信用风险、强化贷款分类管理的同时 ,我国商业银行应结合自身特点 ,积极创造条件,逐步运用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方法来度量和监控信用风险,并对有关的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型进行结合自身实际的改进,或 “ 量体裁衣式”地开发新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使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度量和控制工作适应金融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 。

(三)建立全面的贷款信用风险管理体系。

1、组建全面风险管理部门 ,健全贷款信用风险管理组织体制

2、健全贷款信用风险管理制约机制 ,提高风险化解效果一方面要强化贷款的审贷部门分离 ,实现横向制约。另一方面通过完善信贷授权和转授权制度、强化非同一经营层次运作系统之间的制约关系,构成纵横交错 、上下贯通 、多环节、 全方位 、立体式信贷制约网络 。二是建立重大授信风险联动处理机制。对于日常管理中发 现的重大授信风险,经营单位与总行管理部门实现上下联动 , 强力化解风险 。三是建立全面的贷款信用风险监控管理制度。商业银行应将现有信贷业务各环节管理办法进行整合 ,上升到风险管理的层次 ,制定《信贷风险监控管理办法》, 为保证全过程的信贷风险监控体系的有效构建 ,该办法至少应包含以下方面 : 授信客户准入的监控 ;贷后管理的交叉监控 ,区别对象 , 实施分类监控;建立动态的风险监控机制 ,尽快实施片区监控制度 ;加强现场监控的力度 ;继续完善后评价监控制度;在监控中防范和化解授信风险 。四是设计与贷款信用风险管理工作相匹配的新的风险管理流程。信用风险管理不仅取决于商业银行的内部评级体系建立 完善与否 ,而且还要求改革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流程和组织架构 ,否则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就不会发挥应有的效果 。

(四)完善信贷风险分析系统和信贷质量评估体系,细化信贷资产分类管理随着商业银行机构的扩张 ,管理幅度的扩大 ,必然要求对贷款信用风险管理的档案管理 、 数据分析提出更高的要求 。 商业银行应通过专业机构提供支持 ,结合自身特点,不断丰富和完善基础数据库 ,并在此基础上开发新的档案管理系统和新的贷款信用风险管理计量、分析、评估 、处置系统。存储客户基本信息、财务信息、经营管理信息、信誉记录、账户交易记录 、合同信息的客户数据库 ,存储宏观经济 、产业经济 、 金融市场等信息的环境信息数据库 ,存储自身资产品种 、数量 、 质量 、分布的数据库 。同时 ,利用先进的OCR、识别术(即光学字符识别技术 ) ,从信贷档案实物的影像输入、影像前处理、 文 字特征抽取 、比对识别 、最后经人工校正到结果输出,实现信贷档案实物的电子化管理 。该系统可为后台管理人员提供尽可能完整 、及时 、准确 、全面的信贷档案资料 ,达到随时远程调阅档案的目的 , 从而极大地节约了现场 检查的人力 、 物力资源 , 提高工作效率 。

(五) 建立信贷风险信息和共享制度 ,规范信息沟通行为 商业银行应制订相应的《信贷风险信息管理规定》,该规定应至少包含以下方面:一是明确管理部门和各经营单 位的信息职责 ;二 是建立信贷风险监测中心 ,该中心主要负责宏观经济因素 、行业和区域等宏观层面上的风险监测和预警工作 ,具体包括 :风险信息的收集和传递 、风险分析 、 风险处置以及后评价等 。该中心应定期 相关的风险预警报告 ,指导全行信贷工作的正确开展 ;三 是从经营单位到总行评审部门,到贷后管理部门,再到不良资产管理部门等均应加强交流沟通 ,以达到业务线条涉及的各个环节均能全面掌握客户和授信风险状况,各自根据需要确定风险管理重点;四是建立风险信息库或风险案例库 ,为各级人员提供参考 ,或从中总结经验 、吸取教训 ;五是明确在信息过程中不作为或无效作为的惩罚措施 ,以强化各主体的主动意识 。

(六)完善贷款信用风险管理考核制度 ,加大考核力度。

树立以人为本、激励与约束并重的信贷经营管理思想,信贷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激励和控制。首先 ,应制定全过程的 信贷风险管理考核制度 ,或尽快出台授信风险问责制度,实行授信业务终身责任制 ,对授信业务发生到结束的各个环节的风险管理质量进行考核 。 其次 ,在以责任制来制约信贷管理人员的同时 ,应强化激励机制,以充分发挥信贷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 :

[1]高婧扬.试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业,2010,(26).

第3篇:信用风险的管理方法范文

关键词:信用风险模型;模型发展趋势;模型在我国应用存在问题及建议

引言

近年来,随着全球范围内银行破产现象的增加,信用风险已成为银行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对于信用风险,新巴塞尔协议要求银行建立自己的基于内部评级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传统信用模型及其局限并对当前国际上流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型和技术方法作系统的研究和比较。目前,信用风险模型的研究在我国刚刚起步,并已有学者就模型本身及方法作了一些介绍和比较研究。希望本文能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模型的建立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传统信用风险的测度方法与局限性

信用风险的定义有多种,但其本质是借款人信用的变化给银行等金融机构所带来的损失. 按文献[1]的定义,所谓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或其他合约义务人信用质量的变化,致使其贷款或其他合约到期时不能偿还本息,或者不能履行合约规定的义务而给银行带来的损失. 区分传统和现代信用风险模型没有一个严格的界限. 传统信用风险模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1 专家制度、评级方法

专家制度主要用品格(Character)、资本(Capital)、偿付能力(Capacity)、抵押品(Collateral)、经济周期(Cycle Condition)等5C 因素对借款人进行判断和权衡, 以此作为信贷决策的重要参考。但是, 这种方法定性的因素太多, 因此主要取决于信贷决策人员的经验判断, 主观性很强, 实施的效果不稳定, 无法给出企业违约率。

信用评级模型是在美国货币管理办公室开发的评级系统基础上拓展而来的。最早将贷款分为5级:正常贷款、关注贷款、次级贷款、可疑贷款、损失贷款。该方法是现今国际通行的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 但该方法的缺点是违约率和信用级别的规定不能全部反映实际情况。Fadil在一项研究中发现, 许多银行都扩展了该评级方法, 开发出更为强大的内部信用评级系统如增加分类档次等, 对高品质的贷款也规定了一定的损失准备提取比例。1998年, 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在全国银行业中开始改进贷款质量分类工作, 实施新的“ 五级贷款” 分类法, 但我国现行的评级体系未能与违约率挂钩, 因此评级结果依然是完全依赖信贷员的主观判断。

1.2 判别分析(DA)

信用风险评估中, DA 方法首先对已知违约、非违约(或多个等级)类企业进行分类并形成若干个主体, 由这多个主体的特征找出一个或多个判别函数(或准则)用于判别任意已观察的向量应判属哪一主体。Altman 于1968 年提出了著名的Z 评分模型, 该模型主要是根据数理统计中的辨别分析技术, 选取最能反映借款人的财务状况, 对贷款质量影响最大, 最具预测和分析价值的比率, 设计出一个能最大程度地区分贷款风险度的数学模型, 对贷款申请者进行信用分析和评估。

1.3 Logit 模型

为了克服线性判别函数统计假设过于苛刻的不足, 开始采用Logit 模型以及非参数统计等方法来建立违约判别函数。Logit 是采用一系列财务比率变量来分析公司破产或违约的概率, 然后根据银行、投资者的风险偏好程度设定风险警界线, 以此对分析对象进行风险定位和决策。企业财务状况的评价可以看作是基于一系列独立变量基础上的分类问题, 企业财务状况的好坏与财务指标是非线性的, 财务指标可能是高度相关的, 并且并不服从正态分布,而采用Logit 方法对预测企业破产尽管有所改进, 但仍不够理想。

二、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型概述

国际上信用风险管理实践中应用最为广泛主要有KMV、Credit2Met rics、CreditRisk + 、Credit Portfolio View 四个模型。

2.1Credit Metrics 模型

CreditMetrics ( 信用计量) 模型是由J?P?摩根及美洲银行、KMV 公司、瑞士联合银行等金融机构于1997 年开发出的模型,运用VAR 框架, 用于对诸如贷款和私募债券等非交易资产进行估价和风险计算。该模型认为信用风险取决于债务人的信用状况, 信用工具( 包括债券和贷款等) 的市场价值取决于债务发行企业的信用等级。通过借款人的信用评级、评级转移矩阵、违约贷款的回收率、债券市场上的信用风险价差计算出贷款的市场价值及其波动性, 得出个别贷款和贷款组合的VAR 值。

Credit Metrics 模型的主要缺点如下: ①所有的预测和计算都以信用等级转移概率、违约概率为基础, 这两个历史统计数据库的可能性引起了许多专家的质疑。②只要处在同一等级, 所有企业的违约率是一样的。③实际违约率等于历史平均违约率。④信用等级等同于信贷质量, 信用等级与违约率是同义词, 对担保因素考虑不够。⑤信用等级的变化是独立的。这一假设很值得怀疑, 因为贷后的等级变化具有关联性, 在同一行业、同一地区的企业, 关联性大一些。在经济萧条时期, 贷款的信用价值变小、信用等级变低, 不同贷款的变化方向一致。

2.2KMV模型

KMV 模型是由KMV 公司( 现已被穆迪公司收购) 开发的一种违约预测模型。估计借款企业违约概率的方法。KMV 模型将股权视为企业资产的看涨期权, 以股票的市场数据为基础, 利用默顿的期权定价理论, 估计企业资产的当前市值和波动率, 再根据公司的负债计算出公司的违约点( 为企业1 年以下短期债务的价值加上未清偿长期债务账面价值的一半) , 然后计算借款人的违约距离( 即企业距离违约点的标准差数) , 最后根据企业的违约距离与预期违约率( EDF) 之间的对应关系, 求出企业的预期违约率。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2004 年通过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提倡使用内部评级法管理信用风险,并推荐使用KMV 模型进行内部评级,

可见KMV 模型已经在国外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使用。但该模型仍存在一定局限性:正态分布的假定可能不大符合现实; 违约距离与预期违约率之间的关系映射方法还没有得以充分论证;对非上市公司评估则存在困难, 即在使用范围上受到一定的限制; 未对长期债务结构进行区别。

2.3 CreditRisk+ 模型

CreditRisk+ 模型是苏黎世信贷银行金融产品开发部于1996年开发的信用风险管理系统, 它应用保险经济学中的保险精算方法来计算债券或贷款组合的损失分布。该模型只考虑违约风险, 不考虑评级下调风险, 违约风险与债务人的资本结构无关, 违约事件纯粹是一个统计现象, 在此模型中, 违约概率不再是离散的, 而被模型化为具有一定概率分布的连续变量。每一笔贷款被视作小概率违约事件, 并且每笔贷款的违约概率都独立于其他贷款, 这样, 贷款组合违约概率的分布接近泊松分布。该模型考虑违约概率的不确定性和损失大小的不确定性, 并将损失的严重性和贷款的风险暴露数量划分频段, 计量违约概率和损失大小可以得出不同频段损失的分布, 对所有频段的损失加总即为贷款组合的损失分布。

2.4麦肯锡CPV信贷组合观察模型

同CreditMetrics 一样, CPV 模型不仅关注违约风险, 也关注联合的条件违约概率分布以及评级转移概率分布。由于系统性信用风险跟从信贷周期, 而信贷周期又跟从经济周期, 从信贷组合的角度看, 经济状态是决定信用风险的共同因素。在CreditMetrics的基础上, CPV 模型对周期性因素进行了处理, 将评级转移矩阵与经济增长率、失业率、利率、汇率、政府支出等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模型化, 并通过蒙特卡罗模拟技术模拟周期性因素的“冲击”来测定评级转移概率的变化。麦肯锡模型可以看成是对CreditMetrics 的补充, 它克服了CreditMetrics 中不同时期的评级转移矩阵固定不变的缺点。

三、信用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

总的来说, 现代信用风险管理呈现出如下几个发展趋势。

3.1信用风险管理由静态向动态发展

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长期以来都表现为一种静态管理。这主要是因为信用风险的计量技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没有得到发展, 银行对信贷资产的估值通常采用历史成本法, 信贷资产只有到违约实际发生时才计为损失,而在违约发生前借款人的还款能力的变化而造成信用风险程度的变化难以得到反映, 银行因而难以根据实际信用风险的程度变化而进行动态的管理。在现代信用风险管理中, 这一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进。首先, 信用风险计量模型的发展使得组合管理者可以每天根据市场和交易对手的信用状况动态地衡量信用风险的水平, 盯市的方法也已经被引入到信用产品的估价和信用风险的衡量。其次, 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使得组合管理者拥有了更加灵活、有效地管理信用风险的工具, 其信用风险承担水平可以根据其风险偏好, 通过信用衍生产品的交易进行动态的调整。

3.2 信用风险管理方法从定性走向定量

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手段主要包括分散投资、防止授信集中化、加强对借款人的信用审查和动态监控, 要求提供抵押或担保的信用强化措施等。尽管这些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相当完善和成熟,有些甚至已经制度化, 成为金融机构风险内控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 这些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主要都是基于定性分析。

3.3信用评级机构在信用风险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

独立的信用评级机构在信用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是信用风险管理的又一突出特点。由于相对于市场风险而言, 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道德风险是信用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企业信用状况及时、全面的了解是投资者防范信用风险的基本前提。独立的信用评级机构的建立和有效运作是保护投资者利益、提高信息收集与分析的规模效益的制度保障。在发达国家, 信用评级机构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 现代信用风险管理对信用评级的依赖更加明显。如信用风险管理模型都直接依赖于企业被评定的信用等级及其变化。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新资本协议》中加强了信用评级在金融监管中的作用。

四、信用风险模型在我国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虽然以上各种模型具有很多优点, 并在国外银行业中得到较好应用, 但用这些模型来进行信用风险管理对我国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说是一个巨大挑战:

1.数据缺乏。由于信用制度不健全、信用体系尚未建立, 所以有关公司历史违约数据和规范债券评级统计数据严重缺乏, 很难把违约距离转化成实际违约率。同时, 利率尚未市场化等为转移矩阵的建立以及信用价差的确定造成了困难。

2.一些参数的稳定性假设问题。由于我国现阶段相关机制不健全, 资产收益的相关度不稳定, 使得信用计量模型对资产组合的分析难以恰当反映组合风险的未来状况, 使得模型对未来风险的预测能力有较大的影响。

3.肥尾问题。如果没有对资产收益的正态性假定, 那么构造理论上的KMV 模型非常困难。但直接观察市场可以看出, 我国证券市场股价不仅波动幅度大, 而且极端值出现的概率并不算小, 因此资产收益的非正态性问题也即肥尾问题应该受到重视。由以上分析可知, 目前各种模型在我国的应用缺乏必要的条件, 总体环境还不成熟, 但我们也必须看到该理论技术所体现的现代金融市场条件下基本的信用风险管理思想和理念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针对我国存在的问题, 提出以下建议:

(1) 尽快建立企业违约数据库, 为银行直接的信贷决策提供参考, 同时也为科学量化的信用风险管理建立基础。

(2) 普及和发展信用管理中介服务行业, 进一步完善信用评级制度, 这是信用风险管理的必要前提。

(3) 积极发展和完善证券市场, 提高市场信息的透明度以及信息效率, 以平抑证券市场的过度投机,削减异常波动性, 从而为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

参考文献:

[1]彭书杰, 胡素华. 信用风险模型综述[J]. 地质技术经济管理,2003 , 4(2) : 36 - 40

[2]PENG Shu2jie , HU Su2hua. Summarization of credit risk model [J]. Geological Technometric Management , 2003 , 4(2) : 36 - 40

[3]约翰•考埃特, 爱德华•爱特曼, 保罗•纳拉亚南, 石晓军, 张振霞译.演进着的信用风险管理- 金融领域面临的巨大挑战[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2

[4]中国人民银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监控、监测指标和考核办法[J].1995

[5]杨军.银行信用风险――理论、模型和实证分析

[6]黄青,彭家瑚《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系统的构建》企业经济2006

第4篇:信用风险的管理方法范文

目前,西方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质量管理方面的创新主要包括:信用文化、风险等级评定制度、贷款定价、贷款损失预测、贷款组合管理及贷款监督,其中银行信用文化是各种信贷风险管理方法实施的基础。

1.信用文化。信用文化是鼓励某种贷款行为的贷款环境因素的总和。它包括银行的贷款哲学和政策价值取向、重要性的确定、管理沟通、贷款员的培训等。信用文化是影响银行绩效和银行经营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2.风险等级评定制度。风险等级评定制度是信用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风险等级评定可用于贷款定价、贷款损失准备、贷款监督等,它在整个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3.贷款定价。风险评级的扩展是将其与贷款定价相联系。国际上许多银行都开发了贷款定价模型,模型中综合包括了预期的贷款盈利率、资本充足度、资产回报率、产权回报率及风险调节率。每一种模型都是通过评估客户的盈利能力来确定贷款的最佳定价结构。此法称作客户利润分析法(customerprofitabilityanalysis)。具体是评估银行与客户业务往来中的所有成本和收益,结合银行既定的利润目标,给客户的贷款进行定价。

4.贷款损失的预测。预期的贷款损失是提供贷款的正常成本,可在贷款定价时予以考虑。银行资产组合是不同程度的风险资产的组合,每种资产都有不同的违约概率。西方商业银行普遍认为银行所面临的违约风险主要有预期内风险和预期外风险两种,因此银行的贷款损失由预期内损失和预期外损失两部分构成。预期内风险是根据历史资料统计计算的某一特定风险等级的资产在既定期限内的平均违约概率;预期外风险是在预期内风险之外的违约的概率。对于预期内损失,银行根据风险成本计算法,对不同信用等级规定不同的风险调节率,从而通过在贷款定价时收取风险费用予以补偿;对于预期外损失,由于其波动性和难以预料性,银行是通过自有资本金予以补偿的。银行信贷对象的风险等级过低、贷款对象过度集中于某一两个行业、区域和少数借款者等,都会导致预期外损失的发生。为了减少预期外损失,国外已有许多学者研究并提出了企业违约和企业破产失败预测的定量模型。我国可以借鉴其合理的成分用来分析。

信用风险管理的关键就是要把健全的风险评级制度和对预期内、预期外损失的估计相联系,在此基础上作出贷款损失准备预测,并确定合理的贷款定价。

5.贷款组合管理。贷款组合管理的目标是将贷款分散在不同的经营项目上,以防止同类企业过度借款,从而保证存款人的储蓄安全,最大程度地使市场风险多样化,并降低银行利润的不稳定性。自从马可维茨提出资产选择理论以来,现代资产组合理论(MPT)已在金融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西方商业银行将现代资产组合理论应用于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并日益重视贷款组合管理在降低和分散银行贷款风险中的作用。

6.贷款监督。贷款监督是指银行在发放贷款后,定期对借款人进行信用审查,及时跟踪借款企业的经营管理,定期检查其财务报表,并根据信用评分模型对借款人进行信用评级,随时掌握借款人的信用风险状况,同时及时调整银行的风险损失准备。有时,信用审查还可使银行重新考虑贷款定价。

二、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质量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信用风险管理机构方面存在问题。在我国商业银行中,负责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是贷款部门的贷款员,这远远不能满足实际信用风险管理工作的需要。

2.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就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而言,贷款的审批和发放主要凭借个人主观意愿,无论是贷前调查还是贷时审查,都缺少科学而完整的客观评价,且缺乏完善的贷后检查工作。贷款资金发放后,银行极少就企业对贷款资金的使用状况及企业的重大经营管理决策等进行必要的检查、监督和参与,这种只“放”不“问”的做法必然导致逾期、呆滞、呆帐贷款的增多。另外,贷款员的责、权、利与贷款质量不挂钩,缺乏明确有力的激励约束机制。

3.信贷管理方法和手段落后。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企业信用分析时,采用定性方法者较多,缺乏系统科学的定量分析,信用风险分析主要停留在传统的比例分析阶段,缺乏建立在统计分析和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方法基础上的信用风险量化测量工具,如缺乏对企业违约风险分析模型、企业破产失败预警模型等科学定量模型的开发和使用。对企业信用等级的评定也主要是由各个银行自己进行,评级的主观性强。另外,我国商业银行电子化起步较晚,很多银行缺乏关于企业详尽完整信息的数据库,缺乏像美国J·P·Morgan公司那样的成熟的信用风险管理专家系统。

4.信贷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部门缺乏大量的德才兼备的人员,信贷人员素质不高,风险意识薄弱,缺乏自觉维护银行整体利益的观念。信贷部门规章制度不健全,内部管理不完善,信贷人员的违章操作、越权、人情贷款、甚至等行为皆有发生。

三、商业银行在现行制度下可以实施的相关对策

1.建立健全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组织机构和信贷管理机制。银行可根据信贷风险管理工作的需要,设置一些相应的组织机构,建立健全贷款管理责任制度,包括贷款风险责任制度、审贷分离制度、贷款“三查”制度等。

(1)改变现在工商、农业信贷分口管理的模式为“审、贷、查”相分离的内部制约机制,成立贷款调查、贷款审查、贷款审批、贷款稽核等信贷管理机构,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能和权限。贷款调查主要是对借款单位、担保单位的法人资格和法人代表的合法性、抵押物的变现能力进行调查,对借款单位的经营状况和贷款用途及使用效益进行调查。贷款审查主要是对调查情况特别是核定的风险度进行核实,对贷款的类别、金额、期限、利率、方式以及是否违背国家产业政策等方面情况进行审查。贷款审批要成立专门的委员会主要是负责根据贷款调查和核实的情况,决定贷与不贷或贷多贷少。贷款稽核主要是对发生的每笔贷款定期进行跟踪调查,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并及时提请有关领导和部门研究解决。

(2)信贷管理部门之间要相互独立,互相制约。信贷管理的各个部门都要对信贷质量和自己的信贷行为负责,实行贷款逐级审批责任制,建立权限管理、体制约束、风险逐级控制的内部制约机制。各信贷管理部门要根据自己的职责权限,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某一项工作结束后,迅速转移下一个部门,并不得影响和干扰下一个部门的业务。贷款质量出现问题,要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属于哪一个部门的责任,由哪一下部门承担,同时还要追究相关部门的失察责任。

(3)建立信贷管理部门第一责任人制度。信贷管理涉及各个部门,是以审批人为核心的层层负责、分级管理的贷款管理系统。各部门都要审批人负责,每个部门都要建立第一责任人。明确各部门第一责任人职责权限,本部门第一责任人对信贷管理中的问题负有直接的领导责任。

2.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商业银行也是一种企业,应当具有自身的企业文化和管理哲学,使银行全体员工形成共同的理念和价值判断,以银行的使命目标、伦理道德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从而自觉自愿、心悦诚服地为使银行整体效益极大化、金融风险极小化而努力工作。

以强化风险意识为核心,全面增强信贷人员的素质和信贷人员风险意识。要解决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质量不高的问题,必须加强全员风险意识教育,从提高信贷人员素质这一基础性工作抓起。

3.建立信贷风险预警体系及企业信用风险等级评价模型。贷款风险预警体系可以对企业因财务变动、经营状况变动、重要管理人员变动等所导致的问题贷款的可能出现发出及时的报警信号,使信贷人员及时发现问题,采取对策,减少或避免损失。企业信用风险等级评价是就企业的管理状况、财务状况、信用状况、生产经营状况等诸多项目进行打分,然后加权平均得出总分值,并确定其风险级别,进而确定其贷款方式和贷款定价等。

4.实施贷款定价管理。随着市场利率体系的逐步完善和银行同业间规范竞争的发展,央行应放宽对贷款利率的限定,允许商业银行根据本行的预期收益、筹资成本、管理和收贷费用以及借款者的风险等级等构建自己的贷款定价模型,制定恰当的贷款定价策略。

5.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及财务制度的企业违约分析模型和破产预测模型,加强对贷款企业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的分析和监测,建立贷款企业资料数据库,加强企业违约、破产的预测、预报。

第5篇:信用风险的管理方法范文

【关键词】信用风险 模型 信息 系统

1 信用风险的内涵

1.1 信用风险的定义

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交易对手未能履行约定契约中的义务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即受信人不能履行还本付息的责任而使授信人的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发生偏离的可能性,它是金融风险的主要类型。

1.2 信用风险的成因

(1)经济运行的周期性。在处于经济扩张期时,信用风险降低,因为较强的赢利能力使总体违约率降低。在处于经济紧缩期时,信用风险增加,因为赢利情况总体恶化,借款人因各种原因不能及时足额还款的可能性增加。近年来我国经济下行,能源工业出现负增长、下行压力加大的状况,东北最大煤炭企业龙煤集团在去年全年净亏损23.4亿元之后,今年一季度,龙煤集团的营业收入仅为77.1亿元,净利润也再次创下亏损纪录,跌至-16.22亿元,导致大批货款无法偿还。截至二季度末,××银行七台河分行出现涉煤五级不良贷款2亿余元,占全全五级不良贷款三成以上,在经济扩张期,七台河分行通常赢利1.5亿元以上,而去年仅赢利0.9亿元。(2)对于公司经营有影响的特殊事件的发生。这种特殊事件发生与经济运行周期无关,并且对公司经营有重要的影响。例如:规划部门规划失误。举一具体事例来说:××银行行贷款户××××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正常生产经营多年,环评等所有手续俱全,但后来规划部门在该企业厂区附近规划建设一些高档小区,这些小区居民入住后向政府投诉该企业生产对空气有污染,企业被环境部门查封,导致企业停产,贷款逾期。

1.3 信用风险的特点

(1)风险的潜在性。很多逃废银行债务的企业,明知还不起也要借,例如,许多国有企业决定从银行借款时就没有打算要偿还。据调查,目前国有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高达80%左右,其中有70%以上是银行贷款。这种高负债造成了企业的低效益,潜在的风险也就与日俱增。(2)风险的长期性。观念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切实培养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契约”规则,建立有效的信用体系,需要几代人付出努力。(3)风险的破坏性。不良资产形成以后,如果企业本着合作的态度,双方的损失将会减少到最低限度;但许多企业在此情况下,往往会选择不闻不问、能躲则躲的方式,使银行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也不能弥补所受的损失。(4)控制的艰巨性。当前银行的不良资产处理措施,都具滞后性,这与银行不良资产的界定有关,同时还与银行信贷风险预测机制、转移机制、控制机制没有完全统一有关。不良资产出现后再采取种种补救措施,结果往往于事无补。

2 信用风险的管理

信用风险管理是指通过制定信息政策,指导和协调各机构业务活动,对从客户资信调查、付款方式的选择、信用限额的确定到款项回收等环节实行的全面监督和控制,以保障应收款项的安全及时回收。具体包括:信用风险的识别、信用风险的计量、信用风险的监测和信用风险的控制。

2.1 信用风险的识别

客户信用风险的识别。是指对客户各项风险因素的捕捉和分别进行判断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客户信用风险的尽职调查过程。客户信用风险评级指标主要包括基本面指标、财务指标两大类内容。

(1)基本面指标。又称为定性指标或非财务指标,包括品质、实力、环境三个主要方面。品质类指标包括管理层素质、股东治理结构、还贷诚意、信用记录等多个方面。实力类指标从客户的资金、技术及设备、管理、人员等各方面考量企业实力高低。环境类指标包括市场竞争环境、信用环境、政策法规环境。(2)财务指标。对财务指标的分析主要包括偿债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盈利能力指标、成长性指标和其他指标等几个方面。偿债能力指标主要考量客户的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平衡的流动比率或速动比率等;营运能力指标主要考量客户的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营运资金周转率以及流动资产周转率等等。盈利能力指标主要考量客户总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成长性指标主要计算和分析销售收人增长率、利润增长率、权益增长率等。

2.2 信用风险的计量

信用风险的度量主要通过度量模型进行度量,度量模型主要有目前国际上运用较多的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主要有:KMV公司的KMV模型、JP摩根的信用度量术模型、麦肯锡公司的宏观模拟模型、瑞士信贷银行的信用风险附加法模型、死亡率模型等。

(1)KMV模型。KMV模型是由KMV公司利用默顿的期权定价理论开发的一种违约预测模型,模型的核心分析工具是预期违约频率,它的原理是银行贷款相当于向债务人卖出一个看跌期权,当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超过企业的负债时,企业有动力偿还贷款,当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低于债务时,企业会行使期权,选择违约。(2)信用度量术模型。该模型由JP摩根公司主持开发并于1997年推出,属于盯市类(MTM)模型。模型的核心思想是组合价值的变化不仅受到债务人违约的影响,而且还会受到债务人信用等级转移的影响。该模型通过求解信贷资产在信用品质变迁影响下的价值分布,计算信用风险的VaR值,即在给定的置信区间上、在给定的时间段内,信贷资产可能发生的最大价值损失。(3)宏观模拟模型。基于经济周期的各种宏观因素会对债务人的信用等级转移产生重要的影响,麦肯锡公司借用Wilson的建模思想,将宏观因素与转移概率间的关系模型化,建立了宏观模拟模型,以有条件转移矩阵取代以历史数据为基础的无条件转移矩阵,并求出对经济周期敏感的VaR值。(4)信用风险附加法模型。该模型是瑞士信贷银行金融产品开发部于1997年开发的,其基本思路是运用保险经济学中的保险精算方法,将风险暴露划分成不同的频段,以提高风险度量的精确程度。(5)死亡率模型。美国学者Altman等借鉴寿险精算的思想开发出债券的边际和累计死亡率表,俗称死亡率模型 ,基本思路是利用历史违约数据,估计贷款寿命周期内每一年的边际违约率MMR和累计违约率CMR,将违约率与LGD结合就可得到预期损失的估计值,进一步可得到预期之外损失的估计值。

2.3 信用风险的监测

信用风险监测是风险管理流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指信用风险监管者通过现场和非现场的监管技术,动态捕捉风险监测指标的异常变动,判断其是否已达到引起关注的水平或已经超过阈值,如果达到关注水平或超过阈值,就能够及时采用调整授信政策、优化组合结构、资产证券化等对策加以应对,以达到控制、分散、转移风险的效果,或在风险演变成危机时采取有效处理机制,将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客户风险的监测可借助5C法、客户信用评级、贷款分类、信用评分等方法

2.4 信用风险的控制

(1)“6C”法。“6C”法是传统的风险度量方法,是指由有关专家根据借款人的品德(character)(借款人的作风、观念以及责任心等,借款人过去的还款记录是银行判断借款人品德的主要依据);能力(capacity)(指借款者归还贷款的能力,包括借款企业的经营状况、投资项目的前景)、资本(capital)、抵押品(collateral)(提供一定的、合适的抵押品)、经营环境(condition)(所在行业在整个经济中的经营环境及趋势)、事业的连续性(continuity)(借款企业持续经营前景)等六个因素评定其信用程度和综合还款能力,决定是否最终发放贷款。6c法主要适用于事前防范阶段。(2)信贷资产分类评级。对信贷资产进行分类评级属于事中控制阶段,在我国实行的是五类分级方法,分为正常、次级、关注、可疑和损失这五个等级。关注、可疑和损失是属于不良贷款。商业银行根据不同的贷款等级,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监督,控制、催收使损失降到最小。(3)新资本协议下的信用风险管理。新资本协议引入了全新的内部评级方法,在此评级方法下将银行业务账上的信贷资产划分为工商贷款、银行贷款、贷款、零售贷款、项目贷款和股权贷款六种类别。因此要采用新的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方法,要建立统一的数据仓库。另一方面,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别规定金融机构执行内部评级法时必须进行压力测试。新资本协议对压力测试有明确的要求:在第一支柱框架下,对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等风险参数进行压力测试,保证风险量化的审慎性;在第二支柱框架下,要求商业银行针对总体资本充足水平进行压力测试,确保资本能覆盖所面临的各类主要风险。(4)风险发生后进行资产的回收。这属于事后处理阶段,此时信用风险己经产生,损失己经形成,商业银行急需对债务人追偿,一般可以与债务人协商进行资产重组,或者将抵押物品按照规定程序处理、向法院提出诉讼、要求债务人破产清算并执行其资产,另外还可以将不良贷款出售给资产管理公司。

3 如何改进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3.1 风险管理体制创新改革

(1)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这是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根本所在。(2)要完善内控机制,建立健全科学的决策体系、有效的自我约束和激励机制,保障公司治理机制的运行,这是金融风险最主要、最基本的防线,也是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降低不良贷款比例,增加盈利水平的基础。

3.2 组织管理体系改进

国内商业银行可考虑把贷款管理流程分为四个重要环节:基层行客户经理部、信用管理部、复核部和贷审委员会。在各个环节设计上,尽量做到保留现有功能,并适当引入西方商业银行的先进管理方法、机制和理念,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3.3 提高信用风险估测水平

信用风险评估对银行来说是一项复杂而极其重要的工作,要求银行的信贷人员具备准确识别借款人的风险和实力,在整个银行的范围内为客户评定出统一且准确的信用等级。(1)建立和完善内部评级制度。(2)借助专业评级公司的技术力量。(3)由定性分析逐步向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过渡。

3.4 建立信用风险转移和风险保险与补偿制度

信用衍生产品是一系列从标的资产上剥离、转移信用风险的金融衍生产品。我国商业银行利用信用衍生工具进行信用风险的管理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一定的现实可行性。风险保险也是一种事先的风险转移方式,以银行资产为对象向保险公司投保,把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常用于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造成的静态风险。风险补偿是一种事后控制,指银行提存足够多的风险基金或者拥有足够多的资本,以弥补风险发生后的损失,使之不影响银行的经营和形象、信誉。《巴塞尔协议》要求银行资本充足率达到8%,就是促使银行有足够的资本来补偿可能的损失。

3.5 制定规范合理的信贷管理制度

银行的信贷部门应建立个人负责制,将责任落实到个人,避免出了问题相互推诿。此外,银行还应对企业授信额度进行管理,当客户申请贷款时,根据申贷客户和银行的信贷政策核定一个贷款授信总额,信贷部门将客户资料录入银行贷款管理系统,客户只能在授信权限内进行贷款,同时,银行还应随时调查客户的信用条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客户的授信权限。

3.6 加强信息化管理

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资产组合分析、限额管理、风险量化分析,不仅可减轻信贷人员的负担,方便客户,节省费用,而且还可提高效率。

3.7 加强信用风险监管

金融监管体系必须多元化。只有金融监管多元化才能够防范在金融监管领域出现行贿、受贿,从而保证金融信息的真实性。建立多头分立、互相监督的金融监管机构。由此可见,多元化监管是取得准确信息、维护金融秩序的必要条件。

3.8 完善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法制体系

我国应在商业银行法中增加风险管理的规定比重;并考虑制定关于信用风险管理的专门法规、规章等,借鉴巴塞尔《信用风险管理原则》,增加信贷管理信息流方面的规定,建立信用风险战略计划,制订和运营贷款标准,对特定借款人的贷款限额实施强制性的限定,健全贷款的审批发放流程的规定,完善银行内部授权审批机制、授信管理制度、内部岗位责任制和贷款责任追究制,统一对各类风险的分析、认定标准。

3.9 对上市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披露的改善

第6篇:信用风险的管理方法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风险管理措施及对策

2007年,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许多颇具实力的欧美金融机构或多或少都受到了严重打击。有着158年历史的华尔街老店雷曼兄弟也不例外。其破坏力之大、影响面之广远远超出了当初的预期。各国都在极力扭转乾坤,其效果却是戚微。危机仍在不断蔓延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人们的惊呼中迎来了“第二波金融风暴”。在世界经济高度一体化的今天,我国想要置身其外是不可能的事。而事实上我国也采取各种措施来缓解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如扩大内需等。由此场全球金融风暴我们不得不去思考一些问题。最基本的便是金融市场上的最基本、最古老、最危险的金融风险——信用风险。信用带来的危害可大可小但却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经济运行的风险最终都会集中反应或表现在信用体系上,一定程度上信用风险决定了金融体系能否稳定、健康、持续的发展。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一员,信用风险对其的影响自然不能被忽视。

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内涵及其主要形式

所谓“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或者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影响金融产品价值,从而给债权人或者金融产品持有人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信用风险使人们常说的最为复杂的风险类型。而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受经营活动中由于不确定性风险因素的影响,使其实际收益偏离预期收益,从而导致遭受损失或获取额外收益的可能性。信用风险包括两中形式:一种是违约风险,一种是结算风险。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证券发行人或交易对方因种种原因,不愿或无力履行合同条件而构成违约,致使银行、投资者或交易对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可以针对个人来说、也可针对企业来说。结算风险是指交易双方在结算过程中,一方支付了合同资金但另一方却违约的风险。常在外汇交易中出现。

二、研究信用风险的必要性

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曾说过“银行之所以对现代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一大原因就在于他们愿意承担风险”。美国著名银行家爱德华费拉斯也曾指出“银行是因为承担风险而盈利,是因为没有有效管理风险而亏本”。从这两句话中我们就不难看出,没有很好的管理风险能力银行的生存能力就要受到质疑。也由此可见,商业银行的核心能力就是管理信用风险的能力,因为信用风险管理好了,银行能顺利的运行,获得自己应得的利润;管理不好,亏本是自然严重时甚至是银行倒闭也是有可能的。所以说风险管理是银行的价值所在。

我们都知道,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并不发达,这就意味着对银行的贷款依赖程度很高,从银行贷款是企业常见的一种融资方式。不论国内国外,这种现象都不足为奇。同时这也是银行发展的一种动力,银行要想健康、平稳发展,也需要业务来支撑。一般来说银行的利息收入是总收入的3O%~上甚至达到70%。有着这些业务的往来,风险就应运而生。信用风险也在贷款中潜伏着。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一旦银行的风险管理不合格,那么银行在进行信贷业务时,承担了信贷者的投资风险、市场风险还有宏观风险。在世界银行对全球银行危机的研究表明,导致银行破产的最常见的原因就是信用风险。客户因为种种原因不能按合同偿还本息造成银行的巨大损失。一个客户可能不能造成致命损失,但是多个客户就难以想象后果。所以研究信用风险是很有必要的。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和问题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具体的表现可以归结起来在个人或企业、中介机构、地方政府和司法失信。下文就从这四个方面描述现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现状。

1.企业失信总的来说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在注册资金上作假。企业要想在银行贷款,必须经过一些审核,符合条件者银行才能担当~部分风险贷款给企业,这其中就包括企业资产审核,注册金金额限制审核。在我国,相当一部分企业的注册金存在不实现象。企业主投机取巧通过临时拼凑资金来当做注册资金。一旦通过了银行审定,就把拼凑的钱还掉。这样一旦企业出现危机,银行的承担的风险就将无形中增大;第二,在财务会计上作假。为了蒙蔽银行,企业会做家长争取银行贷款时虚增利润和资产,降低本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这样就使得银行无法清楚地掌握企业的运行状态;第三,利用各种手段逃菲银行债务,造成银行的损失。据调查显示,将近70%的企业选择拖欠贷款、税款等逃废银行贷款。有的是公然赖账、恶意拖延时间不在贷款催收通知书上签字直到诉讼失效为止;有的是做破产销债,表面上企业是破产了而实际上是企业为了逃废银行债务,暗中把资产转移后再申请破产的。这样银行追不到贷款也只能自认损失;还有的是采取“金蝉脱壳”法将企业的有效资产拿出来成来新的公司,而贷款却挂在了破产后的企业名义上,这就使得银行贷款成了一死帐而无法短时间内收回。下表是各大商业银行同期不良贷款比较表:从表中也能看出不良贷款对银行造成的损失程度,同时也表明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2.中介机构失信。有些会计事务所为谋一举私利帮助企业出具假验资,作假帐、一些虚假财务信息迷惑银行管理者而错将款项贷出;有些资产评估机构故意高估借款企业的资产或抵押物的价值,给银行错误信息,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商业银行作出错误判断,造成最后信用风险提高。

3.地方政府的失信。地方失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新官不管旧账”的现象,上一任领导欠下的银行债务,新任负责人不承认以致搁置一旁不予治理,使得银行贷款成为坏账;第二,地方政府为了当地的发展,出面给企业连线从银行获得贷款,在贷款下来后就不再管理企业或个人是否已还银行贷款,不从中协调双方的事物进展。

4.司法失信。在受理银行诉讼案上相关司法部门以立案条件不符合、政府干预大等理由不立案,不出面处理;对一些有胜算的案件不认真执行,导致商业银行在赢了官司的情况下还要赔钱这一现象,而这一事件也已司空见惯的事;有些司法部门的考核制度也间接地影响了银行信用风险,在有的部门以个人的业绩与结案率直接挂钩,显而易见,银行诉讼案一般需要处理的时间都是较长的,有些人为了提高自己的业绩自然就会潦草结案来处理一些案件,而不管最后的双方利益如何。

从上述这些现象来看,我国的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在不断地提高,而信用风险又是所有风险中的最为基础、最为重要的风险。从银行的长久发展来看,找出信用风险问题的所在是很有必要的。

上文中信用风险的现状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遗留下了很多问题。随着商业银行商业化改革不断地深入,商业银行管理者已经意识到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而相关监督机构也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逐步加强和完善了。虽然已经在降低信用风险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着很多问题。

通过对突出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找到其中一些造成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问题的根源所在。

(1)资本不充足,风险资产规模较大。由于我各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并不高,资产补充也是有一定限制的,所以商业银行要想提高资本充足率就必须要努力降低信贷资产的风险敞口规模。由于我国现行的评定制度不严明,商业银行没有对企业评估的内部评级的规章制度,也就无法对企业进行内部的评级。这样商业银行只能通过降低信贷存量规模,甚至是减少了一些优质客户的信贷业务来降低风险敞口规模。

(2)风险意识不强。我国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的风险意识虽然已经初步形成了,但是并没有在全体员工中普及.没有将这一基调贯穿到业务拓展的全过程中去,不能形成全行认同的风险管理文化。其中,也不乏某些管理人单纯的认为风险就是控制,对一些风险认识还只停留在理性认识,谈不上统筹考虑。

(3)内控管理机制不完善,风险管理执行力度不强。我国商业银行的内控还不能完全满足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需要,不能满足银行监督的需要,没有一个全面完整的控制制度和操作规则。对客户的资料不能做到完全共享。无法保证对客户的严格审查,这就使得了客户与银行间信息不对称,造成风险的提高。

(4)法律制度环境不健全。信用制度的建立是信用风险控制和管理的重要基础。但我国个人信用制度、破产制度尚未建立,无形中就保护了借款人或保证人的权利而忽视了银行债权人的保护。这也给银行的利益带来啦一定的风险。因此,要从法律层面上对风险进行控制。

(5)信用风险管理方法落后。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还只是停留在定性管理阶段,很大的依赖专家管理,形式主义更为趋向。而忽视量化分析,缺乏对信用风险识别、度量与监测方面的管理,与国际上先进银行的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等方法上我国商业银行也是逊色一筹。

四、化解信用风险的对策措施

1培养信用风险的管理文化。对于各个企业文化都是很重要的,商业银行作为特殊企业也不在例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在经营过程中就逐步形成了一种管理理念和银行工作人员的价值观。形成了一种对信用风险的统一认识,那么在处理信用风险问题上自然会得到更好的效果。银行高层管理人员提高对信用风险的认识,做好风险管理的基础工作和核心内容,银行工作人员都树立起信用风险的防范意识,经信用风险意识落实到每个员工身上,保证各项制度的落实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样就在商业银行内部建立起了一支高素质的信用风险管理队伍。

2.完善贷款风险测量体系。加快商业银行内部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建设。针对我国现行的贷款体系风险系数的确定,其很大程度上是主观上的确定,很大依赖认为因素。我国应该研究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一些风险指标,然后对各项指标进行客观的分析,运用数学模型、金融工程技术对这些指标系数得出科学的计算公式,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的贷款进行相应的调整。对缺乏专业评级机构,商业银行自身要设立内部的信用评级体系,不管对外对内企业,都要用自身的内部评级体系去评定。我国现行的评级体系不全面,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来完善。:

3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水平,确保数据资料的真实性。在信用风险现状中,有的企业就制造一些假的资料来蒙蔽银行而造成信用风险提高。信用评级主要就是根据企业公开的信息资料来评定的。企业制造的一些假账、假会计凭证等必然会影响大到评级的结果。所以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水平是很必要的。制定制度保证银行能得到企业的全部真实信息,银行自身也要培养人才去辨别真伪、取精弃粕,提高评级水平。

4借鉴国际现金银行的现金风险管理方法理念。虽然在金融风暴过后,某些国外先活跃银行也受到了或重或轻的影响,但是他们的先进管理思想是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的。首先,我们要承认信用风险具有普遍性。一般情况下,风险与回报是成正比的,风险越大,回报自然也越大,银行要经营日常业务就必须要全面认识这点,而认识风险不是说去竭尽全力去杜绝所有的风险,而是通过认识风险来如何经营控制风险,通过风险管理机制和技术,将潜在的信用风险转化为未来的收益。其次,学习国外活跃银行的灵活高效的信贷执行机制。人不是万能的,在工作过程中总会出错的,在银行工作者,一时的疏忽可能造成对银行的巨大损失,就要对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进行提高,在审核材料作出准确判断是基本技能,不是主观意识错误时可以不受到惩罚。这样就可以采用“双线授权、双线监控”手段降低犯错率。再次,权责制。权责不分也是造成银行信用风险的一大原因,实现权责制时,工作人员会清楚考虑各个方面,一旦贷款出现问题自己是脱不了关系的,所以在处理业务时也会全面尽量去了解客户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一般权责制内人员不超过三人。实行“三签制”因为连带责任,每个人都会认真做好本分工作。降低因认为原因造成的信用风险。

第7篇:信用风险的管理方法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风险管理措施及对策

2007年,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许多颇具实力的欧美金融机构或多或少都受到了严重打击。有着158年历史的华尔街老店雷曼兄弟也不例外。其破坏力之大、影响面之广远远超出了当初的预期。各国都在极力扭转乾坤,其效果却是戚微。危机仍在不断蔓延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人们的惊呼中迎来了“第二波金融风暴”。在世界经济高度一体化的今天,我国想要置身其外是不可能的事。而事实上我国也采取各种措施来缓解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如扩大内需等。由此场全球金融风暴我们不得不去思考一些问题。最基本的便是金融市场上的最基本、最古老、最危险的金融风险——信用风险。信用带来的危害可大可小但却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经济运行的风险最终都会集中反应或表现在信用体系上,一定程度上信用风险决定了金融体系能否稳定、健康、持续的发展。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一员,信用风险对其的影响自然不能被忽视。

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内涵及其主要形式

所谓“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或者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影响金融产品价值,从而给债权人或者金融产品持有人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信用风险使人们常说的最为复杂的风险类型。而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受经营活动中由于不确定性风险因素的影响,使其实际收益偏离预期收益,从而导致遭受损失或获取额外收益的可能性。信用风险包括两中形式:一种是违约风险,一种是结算风险。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证券发行人或交易对方因种种原因,不愿或无力履行合同条件而构成违约,致使银行、投资者或交易对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可以针对个人来说、也可针对企业来说。结算风险是指交易双方在结算过程中,一方支付了合同资金但另一方却违约的风险。常在外汇交易中出现。

二、研究信用风险的必要性

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曾说过“银行之所以对现代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一大原因就在于他们愿意承担风险”。美国著名银行家爱德华费拉斯也曾指出“银行是因为承担风险而盈利,是因为没有有效管理风险而亏本”。从这两句话中我们就不难看出,没有很好的管理风险能力银行的生存能力就要受到质疑。也由此可见,商业银行的核心能力就是管理信用风险的能力,因为信用风险管理好了,银行能顺利的运行,获得自己应得的利润;管理不好,亏本是自然严重时甚至是银行倒闭也是有可能的。所以说风险管理是银行的价值所在。

我们都知道,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并不发达,这就意味着对银行的贷款依赖程度很高,从银行贷款是企业常见的一种融资方式。不论国内国外,这种现象都不足为奇。同时这也是银行发展的一种动力,银行要想健康、平稳发展,也需要业务来支撑。一般来说银行的利息收入是总收入的3O%~上甚至达到70%。有着这些业务的往来,风险就应运而生。信用风险也在贷款中潜伏着。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一旦银行的风险管理不合格,那么银行在进行信贷业务时,承担了信贷者的投资风险、市场风险还有宏观风险。在世界银行对全球银行危机的研究表明,导致银行破产的最常见的原因就是信用风险。客户因为种种原因不能按合同偿还本息造成银行的巨大损失。一个客户可能不能造成致命损失,但是多个客户就难以想象后果。所以研究信用风险是很有必要的。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和问题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具体的表现可以归结起来在个人或企业、中介机构、地方政府和司法失信。下文就从这四个方面描述现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现状。

1.企业失信总的来说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在注册资金上作假。企业要想在银行贷款,必须经过一些审核,符合条件者银行才能担当~部分风险贷款给企业,这其中就包括企业资产审核,注册金金额限制审核。在我国,相当一部分企业的注册金存在不实现象。企业主投机取巧通过临时拼凑资金来当做注册资金。一旦通过了银行审定,就把拼凑的钱还掉。这样一旦企业出现危机,银行的承担的风险就将无形中增大;第二,在财务会计上作假。为了蒙蔽银行,企业会做家长争取银行贷款时虚增利润和资产,降低本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这样就使得银行无法清楚地掌握企业的运行状态;第三,利用各种手段逃菲银行债务,造成银行的损失。据调查显示,将近70%的企业选择拖欠贷款、税款等逃废银行贷款。有的是公然赖账、恶意拖延时间不在贷款催收通知书上签字直到诉讼失效为止;有的是做破产销债,表面上企业是破产了而实际上是企业为了逃废银行债务,暗中把资产转移后再申请破产的。这样银行追不到贷款也只能自认损失;还有的是采取“金蝉脱壳”法将企业的有效资产拿出来成来新的公司,而贷款却挂在了破产后的企业名义上,这就使得银行贷款成了一死帐而无法短时间内收回。下表是各大商业银行同期不良贷款比较表:从表中也能看出不良贷款对银行造成的损失程度,同时也表明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2.中介机构失信。有些会计事务所为谋一举私利帮助企业出具假验资,作假帐、一些虚假财务信息迷惑银行管理者而错将款项贷出;有些资产评估机构故意高估借款企业的资产或抵押物的价值,给银行错误信息,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商业银行作出错误判断,造成最后信用风险提高。

3.地方政府的失信。地方失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新官不管旧账”的现象,上一任领导欠下的银行债务,新任负责人不承认以致搁置一旁不予治理,使得银行贷款成为坏账;第二,地方政府为了当地的发展,出面给企业连线从银行获得贷款,在贷款下来后就不再管理企业或个人是否已还银行贷款,不从中协调双方的事物进展。

4.司法失信。在受理银行诉讼案上相关司法部门以立案条件不符合、政府干预大等理由不立案,不出面处理;对一些有胜算的案件不认真执行,导致商业银行在赢了官司的情况下还要赔钱这一现象,而这一事件也已司空见惯的事;有些司法部门的考核制度也间接地影响了银行信用风险,在有的部门以个人的业绩与结案率直接挂钩,显而易见,银行诉讼案一般需要处理的时间都是较长的,有些人为了提高自己的业绩自然就会潦草结案来处理一些案件,而不管最后的双方利益如何。

从上述这些现象来看,我国的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在不断地提高,而信用风险又是所有风险中的最为基础、最为重要的风险。从银行的长久发展来看,找出信用风险问题的所在是很有必要的。

上文中信用风险的现状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遗留下了很多问题。随着商业银行商业化改革不断地深入,商业银行管理者已经意识到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而相关监督机构也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逐步加强和完善了。虽然已经在降低信用风险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着很多问题。

通过对突出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找到其中一些造成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问题的根源所在。

(1)资本不充足,风险资产规模较大。由于我各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并不高,资产补充也是有一定限制的,所以商业银行要想提高资本充足率就必须要努力降低信贷资产的风险敞口规模。由于我国现行的评定制度不严明,商业银行没有对企业评估的内部评级的规章制度,也就无法对企业进行内部的评级。这样商业银行只能通过降低信贷存量规模,甚至是减少了一些优质客户的信贷业务来降低风险敞口规模。

(2)风险意识不强。我国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的风险意识虽然已经初步形成了,但是并没有在全体员工中普及.没有将这一基调贯穿到业务拓展的全过程中去,不能形成全行认同的风险管理文化。其中,也不乏某些管理人单纯的认为风险就是控制,对一些风险认识还只停留在理性认识,谈不上统筹考虑。

(3)内控管理机制不完善,风险管理执行力度不强。我国商业银行的内控还不能完全满足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需要,不能满足银行监督的需要,没有一个全面完整的控制制度和操作规则。对客户的资料不能做到完全共享。无法保证对客户的严格审查,这就使得了客户与银行间信息不对称,造成风险的提高。

(4)法律制度环境不健全。信用制度的建立是信用风险控制和管理的重要基础。但我国个人信用制度、破产制度尚未建立,无形中就保护了借款人或保证人的权利而忽视了银行债权人的保护。这也给银行的利益带来啦一定的风险。因此,要从法律层面上对风险进行控制。

(5)信用风险管理方法落后。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还只是停留在定性管理阶段,很大的依赖专家管理,形式主义更为趋向。而忽视量化分析,缺乏对信用风险识别、度量与监测方面的管理,与国际上先进银行的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等方法上我国商业银行也是逊色一筹。

四、化解信用风险的对策措施

1培养信用风险的管理文化。对于各个企业文化都是很重要的,商业银行作为特殊企业也不在例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在经营过程中就逐步形成了一种管理理念和银行工作人员的价值观。形成了一种对信用风险的统一认识,那么在处理信用风险问题上自然会得到更好的效果。银行高层管理人员提高对信用风险的认识,做好风险管理的基础工作和核心内容,银行工作人员都树立起信用风险的防范意识,经信用风险意识落实到每个员工身上,保证各项制度的落实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样就在商业银行内部建立起了一支高素质的信用风险管理队伍。

2.完善贷款风险测量体系。加快商业银行内部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建设。针对我国现行的贷款体系风险系数的确定,其很大程度上是主观上的确定,很大依赖认为因素。我国应该研究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一些风险指标,然后对各项指标进行客观的分析,运用数学模型、金融工程技术对这些指标系数得出科学的计算公式,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的贷款进行相应的调整。对缺乏专业评级机构,商业银行自身要设立内部的信用评级体系,不管对外对内企业,都要用自身的内部评级体系去评定。我国现行的评级体系不全面,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来完善。

3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水平,确保数据资料的真实性。在信用风险现状中,有的企业就制造一些假的资料来蒙蔽银行而造成信用风险提高。信用评级主要就是根据企业公开的信息资料来评定的。企业制造的一些假账、假会计凭证等必然会影响大到评级的结果。所以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水平是很必要的。制定制度保证银行能得到企业的全部真实信息,银行自身也要培养人才去辨别真伪、取精弃粕,提高评级水平。

4借鉴国际现金银行的现金风险管理方法理念。虽然在金融风暴过后,某些国外先活跃银行也受到了或重或轻的影响,但是他们的先进管理思想是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的。首先,我们要承认信用风险具有普遍性。一般情况下,风险与回报是成正比的,风险越大,回报自然也越大,银行要经营日常业务就必须要全面认识这点,而认识风险不是说去竭尽全力去杜绝所有的风险,而是通过认识风险来如何经营控制风险,通过风险管理机制和技术,将潜在的信用风险转化为未来的收益。其次,学习国外活跃银行的灵活高效的信贷执行机制。人不是万能的,在工作过程中总会出错的,在银行工作者,一时的疏忽可能造成对银行的巨大损失,就要对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进行提高,在审核材料作出准确判断是基本技能,不是主观意识错误时可以不受到惩罚。这样就可以采用“双线授权、双线监控”手段降低犯错率。再次,权责制。权责不分也是造成银行信用风险的一大原因,实现权责制时,工作人员会清楚考虑各个方面,一旦贷款出现问题自己是脱不了关系的,所以在处理业务时也会全面尽量去了解客户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一般权责制内人员不超过三人。实行“三签制”因为连带责任,每个人都会认真做好本分工作。降低因认为原因造成的信用风险。

第8篇:信用风险的管理方法范文

本文通过介绍当前比较成熟的风险管理方法―VaR方法,把J.P摩根的CreditMetrics模型引入到我国的信用风险管理中来,为我国信用风险管理提供一些启示。

J.P.摩根的CreditMetrics模型

VaR(value-at-risk)又名风险值或在险值,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的概率水平下(置信度)某一金融资产或证券组合的最大可能损失。它最大的优点就在于把不同市场因素所导致的风险集中成一个数值反映出来,比较准确的测量出不同来源的风险及其相互作用所导致的潜在损失,适应了市场发展的动态性、复杂性以及全球统一性的趋势。因此获得了广泛的应用,成为金融市场测量风险的主要方法之一。

1997年J.P.摩根同KMV等合作将VaR方法运用到银行贷款等不可交易资产的风险测量上来,创立了CreditMetrics模型。下面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投资组合的例子来了解CrediteMtrics模型是如何计算贷款的信用风险的。假设一投资组合仅含一笔贷款,金额是1亿元,信用评级机构对借款人的评级为BBB级,年利率为6%,期限是5年。使用CreditMetrics模型来计量该组合的信用风险,可以按以下步骤来进行。

第一步,计算信用级别转移概率。借款人的信用级别有8种可能性即AAA, AA, A, BBB, BB,B,CCC,违约。AAA级是最高级别,降低到其他级别的可能性较小,这样的客户信用风险也很小。违约是指借款人无法按合同约定的价格偿还贷款,从而给贷款人造成一定的损失。利用信用评级机构的历史数据可以计算出不同信用级别借款人的信用转移概率。例如上面的例子中,BBB级的借款人达到这八种信用级别的概率由最高级别到最低级别依次为0.02%,0.33%,5.95%,86.93%,5.3%,1.17%,0.12%,0.18%(限于篇幅所限这里仅列出BBB级借款人的信用级别转移概率)。

第二步,贷款市场价值的评估。虽然贷款的市场价值无法通过公开市场直接获得,但是可以由银行的历史数据间接估算出来。一年后,贷款的现值P为:

其中P0是贷款的金额,E为年利息,n为贷款到期的年限,Rt为远期风险利率,由无风险利率(一般是短期国库券利率)加一定的风险价差求得。对于不同信用级别的借款人银行有不同的风险价差,可以由历史数据或经验来规定不同信用级别的风险价差。信用级别越低、期限越长,风险价差越大,相应的风险利率越高。例如BBB级的借款人在第一年末、第二年末、第三年末、第四年末的Rt为依次为4.10%、4.67%,5.25%、5.63%。有了远期风险利率我们就可以根据公式(2)计算出贷款在不同信用级别下第一年末的市场价值。

上面的例子中贷款在BBB级时第一年末的现值为1.0755亿元。同理可以计算出贷款在其他信用级别AAA、AA、A、 BB、B、CCC下第一年末的价值依次为1.0937、1.0919、1.0866、1.0202、0.981、0.8364亿元。该笔的贷款的最低价值是违约情况下的0.5113亿元,这是当借款人破产时贷款的残值,可以通过由1减去给定违约概率下的贷款损失率或贷款残值回收率计算得到。

第三步,VaR值得计算。将计算出的贷款价值与相应的信用等级转移概率相乘,再将所有结果求和,就可求得贷款价值在第一年的均值μ=1.0709亿元,从而可以求出贷款价值的标准差 =299万元。

在贷款价值服从正态分布的假设条件下,

1-α=5%,β=1.65,VaR= 1.65×299=493万元;1-α=1%,β=2.33,VaR= 2.33×299=697万元。该笔贷款以95%的可能性最大损失为493万元,以99%的可能性最大损失为697万元,这样我们就可以很直观的看出一笔贷款的风险有多大,从而在实际的管理实践中加强对金融资产的风险管理。

通过以上分析给我们的启示

以上计算的结果与实际还有一定差别,但仍旧能够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给我们很多启示,尤其是对于当前处于市场经济初期的我国,金融市场还不是很发达,可供金融机构投资的金融产品不是很多,我国的商业银行,其金融业务主要集中于存贷款业务,因此其风险主要以信用风险为主。加上银行等金融机构在风险管理上还很不规范,所以借鉴国外先进风险管理方法,必将极大的降低我国银行等金融机构资产的风险,从而推动我国金融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高我国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为了借鉴国外的先进风险管理经验,加强风险的量化管理,需要我们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1、金融机构应重视数量模型的建立

CreditMetrics模型将抽象的信用风险定量化,直观化,通过具体的数字综合反映出了多个因素所导致的信用风险,使得银行在管理风险时就更加容易,更能够有的放矢。我国的银行对风险的管理,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不能够完全衡量出银行面临的风险。随着我国金融领域对外资的逐渐开放金融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因此国内的商业银行在借鉴国外已有的先进模型的基础上要加快发展适合自身实际的风险管理模型,以便提高自身的实力。

2、金融机构应建立面向风险的信息管理系统

信用风险的量化管理,需要有力的信息技术的支持,这正是我国银行利用VaR进行风险管理的制约因素。使用VaR方法进行风险管理,需要做好多方面的工作,包括风险管理技术、计量统计技术和信用风险数据库的建设等。我国当前正处于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对银行的干预逐渐减少,可是银行自身对于风险管理并未跟上时展的步伐,各个银行虽然都建立了自己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但同国外同行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各银行应及早建立起面向风险的信息管理系统,充分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实现日常交易的电子化以及对风险的实时监控。同时中央银行行还要在过去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对各商业银行风险的量化管理,充分利用风险量化的结果进行监管。

3、重视历史数据的整理和收集

从前面的应用CreditMetrics模型的例子中可以看出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对于利用模型进行风险管理十分重要。只有在充分数据的基础上建立的模型才可能比较准确预测出银行面临的风险。模型的建立也需要数据的支持和检验,有了充分的数据支持,才能建立适合我国实际的风险管理模型。因此银行应重视对历史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这样使用模型计算出的数据才能够准确可信,才能作为管理层进行决策的科学依据。另外数据库的建立不仅对于风险管理有帮助,对于管理的其他方面,例如金融产品的定价、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等方面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4、尽快建立起公正、独立的专业信用评级机构

由独立的信用评级机构对借款人进行评级,不仅可以降低金融机构的管理成本,而且也有利于优良的融资者在融资时降低融资成本,促进资本市场的优胜劣汰。独立的评级机构公布的评级结果也更加专业、准确,更加令人信服。信用评级不仅包括对借款人的评级,还包括对股票、债券的评级。有了公正、独立的专业信用评级机构对以上进行评级,不仅利于银行等金融机构采用CreditMetrics模型进行信用风险管理,评级机构还可以将测评的结果向社会投资者出售,方便投资者的投资。另外有了专业的评级机构,有利于评级结果的统一,使得公众能够将评级结果进行比较,有利于他们做出合理的决策。

第9篇:信用风险的管理方法范文

关键字:信用风险管理 客户信用评级法 贷款风险分类法

现代金融业的竞争与其说是资产规模的竞争,不如说是金融风险管理的竞争。在我国目前的金融体系下,由于资本市场起步较晚,以商业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方式仍占主导地位。这就决定了我国的金融风险主要表现为信用风险,同时信用风险主要集中在商业银行。因此,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其对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管理也有借鉴作用。

我国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手段都是以定性分析、经验分析为主,定量分析和各种财务工具的运用被放在次要的位置。目前,这种局面已经有很大的改进,我国商业银行基本建立起由客户评价体系——客户信用评级法和债项评价体系——贷款风险分类法所构成的两维评级体系。

客户信用评级法的现状

从2001年起,我国各商业银行先后改革了信用等级分类方法,全面引入国际先进的综合分析法,引入了量化评级手段,建立起信用等级评定的计算机系统,使信用等级分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各商业银行目前采用的信用等级评定方法基本上是参照1999年由国家经贸委、人事部和国家计委联合的《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规则》中对竞争性工商企业的评定方法。在具体方法上,均采用定量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量分析的比重一般占70%以上,定性分析的比重一般不超过30%;定量分析采用功效系数法,定性分析采用综合分析判断法。以中国工商银行的信用评级方法为例进行说明:其信用评级指标由基本指标、修正指标、评议指标三个层次构成。基本指标和修正指标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利用财务比率对企业的偿债能力、财务效益、资金营运、发展能力等进行评价。评议指标运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对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管理水平、发展前景等非定量因素进行分析。

贷款风险五级分类法的现状

2002年起各商业银行全面推行贷款风险五级分类法,“一逾两呆”的期限分类方法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我国现行的贷款五级分类法以风险为基础,通过判断借款人及时足额归还贷款本息的可能性,把信贷资产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后三类合称为不良信贷资产。

贷款风险分类法的核心是对还款可能性的分析,对还款可能性的把握主要是从财务状况、现金流量、非财务情况和信用支持四个方面,综合考虑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还款记录、还款意愿、贷款的担保、贷款偿还的法律责任和银行的信贷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在具体实施五级分类法的过程中,一些商业银行设计了贷款风险分类的七大量化因素作为分类标准,分别是:借款人经营及资信情况,借款人财务状况,项目进展情况及项目能力,宏观经济、市场、行业情况,还款保证情况,银行贷款管理情况,保证偿还的法律责任及其他因素。

我国信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客户信用评级法和贷款风险五级分类法的全面推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思路逐渐由定性为主向定量为主转变,各商业银行在风险控制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的显著下降,尤其是1999年后新增贷款的发放上,2001年中国工商银行新增贷款不良率仅为0.2%左右。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清楚看到目前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还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揭示和控制风险方面的作用。

客户信用评级法存在的问题

评级指标体系的设置不尽合理 评级指标的选取以及指标权重的确定缺乏客观依据。我国商业银行通常根据经验或专家判断来选取评级指标和确定指标权重,评级标准具有很大的主观性,评级指标和权重一旦确定就很少更改,使评级结果难以反映企业真实的风险状况。不同类型企业的经营状况有所不同,使用同一模式的评级标准,显然存在局限性;同一个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同一因素对其信用状况的影响可能不同,用固定的权重进行评级也是不合理的。

评级结果缺乏前瞻性。我国商业银行一般以企业过去三年的财务数据为基础进行评级。对于中长期的预测,过去的情况往往与未来趋势的相关性不大,以过去的财务数据为依据的评级结果不能准确预测企业未来的偿债能力。此外,现行的评级方法对企业发展前景重视不够,给予的权重较低,也使评级结果更多的是反映企业过去或现在的信用状况。

信用评级没有与相应的信用风险度量相结合 企业资信状况的不同和资信状况的变化对信用风险的影响是通过违约率的不同和变化而被量化的。信用等级发挥作用是通过不同的信用等级对应不同的违约率水平以及信用等级改变会导致违约率变化来实现的,即AAA级的违约率应该低于AA级,AA级的违约率要低于A级,依次类推。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没有关于信用等级违约率的测量、统计,信用评级体系没有与违约率挂钩,信用评级仅应用于客户选择、授信管理等少数领域。

贷款风险五级分类法存在的问题

贷款风险分类标准的设置不尽合理 贷款风险分类标准的人为因素较大。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分类标准很大程度上是信贷人员主观判断的结果,而信贷人员在知识、能力、业务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可能导致同一贷款不同的分类结果。更为严重的是,信贷人员有时甚至根据有利于自己利益的原则进行评定,人为地操纵分类结果,例如在其收入与清收不良资产联系的情况下,可疑类和损失类贷款的数量就可能人为地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