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能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1我国医学专业教师职前培养的空缺
我国的医学专业教师基本上是对医学院校毕业的学生或从医数年的医生进行非常短暂的培训,学习有限的几门教育理论课程,即可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直接上岗,既缺乏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也基本没有教学实践经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有限,②难以胜任医学高等教育对教学的需求,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1.2医学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体系建设滞后
相对于综合性大学和师范类大学,医学院校内部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体系和机制的建设滞后,不健全,不完善,仅就目前的一些培训看,存在很多问题:制度设计不完善,教师参与教学培训的内外动力不足,缺乏促进教师教学能力长效机制;缺乏基于教师教学能力发展需求的整体化设计,教学能力培养零散、不系统、没有持续性,多是短期的,临时性的,而且重复培训、低水平培训现象严重;培训内容上,注重单一教学技能的培训,忽视教师整体素养的提升,甚至与教师实际工作脱节;培养方式单一,无法满足教师的多样化要求;培养经费缺乏等,医学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很大程度上长期处于靠个人经验的累积,学校没有为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提供更多机会和良好的环境,以及制度和经费保障,较大程度上阻碍了医学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2构建地方医学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体系的对策
2.1转变观念,强化对教学核心价值的认知
要树立教学核心价值,就是要对教学中心地位和以人才培养为重点的观念的认同。惟其如此,才能够关注和重视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使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成为一种自觉意识和行为,激发教师及管理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完善组织机构和相关政策、制度
机构与制度是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对学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作出整体的、长远的规划,使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制度化、系统化、常态化,使之更具计划性,更为高效,克服以往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被动、零散、缺乏连续性等问题,为教师教学能力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条件和保障。首先要建立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专门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其次,制定旨在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相关政策、制度及规划,使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与职称晋升、评奖等适度挂钩,确保教师持续参与培(下转第69页)训,并力争达到培养目标的基本动力。
2.3构建多维立体的校内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体系
2.3.1教育教学知识—技能—综合实践的系统培训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系统培养:针对医学院校教师教育教学理论缺乏的问题,从教育教学基础理论、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全方面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素养。针对不同层次教师的需求设计不同水平的系列讲座。教学实践技能培训:着重于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注重与教师实际工作紧密联系,组织对典型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讨,如组织观摩课,引入教学研讨、诊断等环节,或开展微格教学活动,进行具体、细致的教学技能指导和培训。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经验+反思=教师的成长,建立基于日常教学工作的反思型教师学习共同体。教研室坚持集体备课、新开课、开新课试讲制度、听课制度,并通过教学检查等质量监控途径,制定标准,有效引导,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健全教学导师制建设,即老中青教师传帮带机制;建立教师教学反思制度:教师应有教学反思日志和课程教学总结,教研室对每个教师的教学进行评析,从教学实施方案的制定、教学过程实施情况、实施效果、改进措施等方面进行反思、总结,制定下一步措施。
2.3.2基于教学改革项目促进教师教学研究与改革创新能力的提升
设立教师教学改革项目,为教师教学研究与改革提供机会和经费,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和改革试点,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同时提升教师教改和创新教学的能力,并对成功经验进行推广。
2.3.3建立立体化、多层面的发展性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机制
实现以评促教的目标,完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就是要使评价标准科学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结果及时反馈。充分发挥专家、同行的指导性作用,进一步强化教学评价的诊断,淡化教学评价的评聘功能,既要注重终结性评价,更要注重过程性评价,通过评价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建设性建议,以改进和发展教学能力。
2.3.4建立优质教学资源库和教学咨询服务平台
整合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建立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库和教学咨询服务平台,为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提供智力和资源支持,如建立教师教学资源库和网页,及时提供教育教学动态、学术交流和培训的信息、教学案例、教学设计参考、推介教学成果和经验等。建立教学实践和研究成果资源库,对教师在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中获得的成果进行整理、分类、建档。建立网上教学咨询服务群,与教师建立网上互动交流平台,为教师教学提供咨询服务。
2.3.5建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激励机制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知识时代的到来,对财会专业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财会教学中必须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务实能力、操作能力、创造能力、计算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以便培养出综合能力强的实用性人才。
关键词:操作能力、创造能力、财务信息、强化训练
一、重视务实能力财会人员的务实能力,是指其能够按照专业标准的要求,以比较高的工作效率处理复杂的具体业务的能力。财会工作是一项技术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并且工作对象非常具体,责任非常明确,工作的好坏与个人务实精神有很大关系。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常从报刊杂志摘下一些典型的案例,结合教材内容,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学生认识其重要性。从写实务作业题中培养学生耐心、细致、认真、踏实的作风,让他们具备熟练运用专业知识的方法和技能。我经常组织财会班的学生开展专业知识抢答赛,或组织开展辩论会之类的活动。例如有一次辩论会我给的论题是《是否应按经理要求做两套账》。正方是能做,反方是不能做,让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论辨。要求学生依据以下几点进行论述:①如何处理好上级与下级的关系;②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③《会计法》的各项规定。要求下达后双方都积极收集资料,走访和调查了解,请求专家指点,忙得不亦乐乎。通过这些教育活动的开展,教育学生在工作岗位上要敢于同违反财经法律的现象做斗争之外,还提醒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注意技巧和工作方法,争取做好领导合格的参谋和助手,管好家。
二、培养操作能力
为什么职业中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呢?我们应该客观地承认,人是有差异性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经过选拔后淘汰下来的,他们在学业上的缺陷是显然的,这影响了他们个性的全面发展,影响了他们能力的形成。但他们年龄小,可塑性强,只要继续不断学习,发展前景还是广阔的。所以,中等职业教育的重点不是尽可能地向学生灌输更高,更深的知识,而是应该注重加强职业道德的教育,突出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基本从业技能的训练,重视相关专业知识的传授。这样使学生走入社会后,不但能遵守社会公德而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而且具有继续发展的后劲。对此,会计工作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工作。针对这一工作特点,为培养、强化学生的。我校自筹资金办起了财会模拟实习(验)室,代学生仿真实习操作,室内设有某公司组织机构的各职能科室,财务科内设有各核算岗位。教师引导学生按各核算岗位扮演成主办会计的角色进行模拟实习,使学生对一个企业的会计组织和管理有一个较为清晰的基本了解,并使他们对各核算岗位的业务核算理解得更深透。学生从书本中对结账、对账、更正错账,辨别原始凭证等难以理解,通过模拟操作就一目了然了。同时还向学财会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技能八项要求:能打一手好算盘;能写得一手好字。能记得一手好帐;能熟练地点钞票;能熟练操作电脑;能做到识别伪钞;能用台式计算器;能运用简单的财会英语知识。为了理论联系实际,切实培养好学生的实操能力,我们还组织学生去碧桂园物业公司等企业进行校外实习,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巩固和掌握所学习的理论知识。由于我校学生在校期间已经过了一定程度的训练,在实习期间能吃苦耐劳,上手也
较快,受到实习单位的好评。
三、加强分析能力
作为一名合格的财会人员,不仅要会记账、算账和报账,更重要的是应该当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为领导决策提供有关的会计信息。而会计信息准确与否,又主要取决于财会人员分析和综合能力的高低。这就要求我们在财会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我们主要《审计基础课》中的案例分析,让学生多动脑、多分析、多讨论,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对企业的会计报表及有关资料的分析,写出财务工作报告、审计报告、毕业论文等多种手段来完成,以提高他们的分析综合能力。四、训练计算能力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信息的传递,既准确无误又及时迅速。会计作为企业管理部门的参谋和助手,不仅要具有高水平的算盘计算能力,而且必须学会熟练地运用电脑进行核算。为此,在珠算课中,强化训练学生眼睛既要看数又要看珠,手既要拨珠又要写数,培养学生看数快、写数快、心算快的综合运用能力,请看这道加法题:886,102.825,123.95826,850.4350,934.667,218,596.4053,089,677.1298,716.23732,694.0285,504,169.7365,890.14419,502.877,129.548,094,375.2678,263,541.90718,456.08这道题不能一个数一个数地看,更不能一个数一个数相加,而是一眼统观五数,可用一目五行,看完五数后,合、凑同时进行,够十则弃心记余数,不用计死数,通过训练后的学生,只需在6″钟内就可知道得数,个别学生比这更快。以达到开发脑力,增强智力;提高向上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意志力;培养出优秀的计算人才。在2000年顺德市职业中学珠算竞赛中勇夺“双冠”,而麦碧影同学成为顺德市“珠算竞赛第一人”。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训练学生学会电脑记账、算账、报账和用账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运用计算机处理财务信息的技能,为他们今后成为一名既懂会计又懂电脑的复合型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五、掌握交际能力实际工作中,财会人员经常与银行、税务、工商、审计、财政、客户以及本单位的领导,职能部门和职工打交道,在交往中难免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矛盾与分歧,财会人员要在有关法规允许的范围内,通过积极努力、与对方取得共识,使问题妥善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经常对学生宣传会计法规,加强学生的法制意识。另外,我们还不断向他们灌输社交意识,学习社交知识和技巧。组织过几次联谊活动,和财会法规知识竞答活动,效果非常好,学生们热情高涨,超出我们的想象程度。社交能力与表达能力息息相关,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比较重视这个问题,尽一切可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如写周记,组织讨论会,班级演讲比赛,每两人一组的辩论赛等,这些措施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我们的尝试起到一定的作用。
从毕业生参加工作后的反馈情况来看,他们的社交能力大大高于进校时水平。他们的感觉良好。部分学生还受到了领导的重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也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初三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的时期。教师如果从化学课的起始年级就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并因势利导,使学生把兴趣转化成乐趣,进而转化成志趣,那么,就能保持学生对化学学习经久不衰的求知欲。化学学习兴趣是学生对于化学事物特殊的认识倾向,是学生力求认识化学事物,获得有关化学知识经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因此兴趣是发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是调动学生学习自觉性的一种内在动力。它能促使学生去学习、去研究、去设想、去探索、去创新。那么如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二、营造氛围,培养意识
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应允许学生打断老师的授课,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多提异议,调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平时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多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激情与激情的碰撞,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在这样的氛围里,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苛求解决问题。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就自然而然的得到了培养。例如:演示酒精与水混合总体积缩小这个实验来证明分子之间有空隙的时候,有学生会提出是不是所有两种液体混合总体积都缩小呢?有没有增大的呢?这个问题的提出不利于分子之间有空隙的解释,与《分子》这节看起来不相关。如果这样评价,会遏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所以教师应高度赞扬了这个学生,赞扬他敢于怀疑、敢于探索的精神,并号召其他学生向他学习。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我们教师一定要努力营造宽松的环境,保护活跃的气氛,驾驭其中,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不断的滋长。
三、加强指导,注重能力
加强学法指导,注重能力培养,这是教学观念转变的具体体现。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形成能力的基础,而能力是学习掌握知识技能的必要条件,是促进学生提高学习水平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学法上的指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使学生的素质得以提高,使素质教育落实在日常教学之中。21世纪更需要能力型人才。民族的进步,国家的富强是同整个国民的素质是密切相关的,因而我们应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化学教学中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的培养,而发展思维能力是能力培养的核心。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拓宽知识面,不要拘泥于大纲。
四、全面培养,提高素质
初中化学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关系。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形成能力的基础,而能力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必要条件,是提高学生科学文化水平的重要因素。在教学中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要重视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既要注意概念的科学性,又要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引导学生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要加强化学用语的教学,重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了解一些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制法和用途间的联系,加强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指导作用。学习一些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的基本技能,初步认识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并能引导学生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现象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五、探究问题。激发创新
只有在强烈的创新精神的引导下,学生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能,释放创新激情,进行创新活动。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化学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基础。创新精神是指一种敏锐地把握机会,敢于探索的精神状态。创新精神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保障。而一切创造都始于问题的发展、问题的探索,问题的解决。而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是探究问题的一般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能逐步培养创新精神。教师平时要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发问,敢于质疑教师;要教育学生不要满足于书本提供的现成答案,要去发现、去追踪概念和理论的形成过程。
所有智力方面的活力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内驱力,是教学成功的先决条件。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就会激情满满,更加关注,去积极而主动地展开探究。导入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起始环节,直接关系着学生兴趣的激发,对教学的成败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导入环节的设计,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一)运用奇妙的化学实验实验有着奇妙的现象,更能带给学生神秘感,给予学生直观认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一些神秘而奇妙的实验来诱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动机。如在学习浓硫酸的性质时,我们可以做浓硫酸和蔗糖的反应实验,学生通过实验可以观察到白糖在瞬间变成了黑发糕。如此奇妙的实验现象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二)设计引发冲突的情境高中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富有探索性与挑战性的问题,以问题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无法运用所学来解决这些问题,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旺盛的求知欲,进而会带着强烈的学习动机来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以解决心中的困惑。
(三)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是一门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的学科。我们可以利用化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从学生所熟悉的生产生活现象入手,来为学生创设丰富而熟悉的生活情境,以此来增强教学的可信度与亲切感,这样更能拉近学生与化学之间的距离,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化学的实用性与趣味性,从而激起学生浓厚的化学学习兴趣。
二、先学后教,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教师一讲到底的知识单向传递,而是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实施“先学后教”,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性学习,在此基础上再给予必要的启发与指导,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展开交流与讨论,以解决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这样的学习方式,赋予了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与参与的机会,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与主动性。没有了教师机械的灌输,代之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探究,这样更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间的差异性,展现学生学习的个性与创造性,实现了知识的双向互动,更加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增强与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先为学生来制订自主学习的提纲,让学生依据提纲来展开自主学习,以避免学生自我学习的盲目性与无序性。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可以逐渐实现学生的完全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认真研读教材,充分调用知识储备与生活阅历来展开,并将自己在自主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不理解的地方等标记出来,这样在教学中学生更能加强听课的针对性,可以根据自己在自主学习中所掌握的具体情况来不断调整重难点。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学生不再是机械地记忆,而是通过主动的思考与思维来进行理解性记忆,这样才能达到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如在学氧化碳性质这一内容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联系生活现象从地窑杀人事件、温室效应、钟乳石自然现象等中通过主动思考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但这只是局限于浅层次,还有许多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带领学生针对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遇到的问题来一起进行相关的实验探索,并展开充分的交流与讨论,进而在教师的启发与指导下学生进行归纳与总结,从而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真正理解与深刻掌握。
三、实验操作,提高学生实验技能
关键词:教学竞赛;中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中国培训
一、引言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中职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也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是伴随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学生思想的创新和进步,也要求中职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做到与时俱进。因此,提升中职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成为职业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以“教学竞赛”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出发点,从当今社会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教育教学能力入手,指出提高中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途径,为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师整体素质起到积极作用。
二、教学竞赛的必要性
目前,国家和各省市组织的教学竞赛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已成为中职教师相互学习交流教学手段、教学技巧和教学方法的重要平台。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兴起,越来越多的教师加入了职业教育大军。很多中职教师具有高学历,科研能力强,专业知识过硬。但是很多教师非师范类毕业,没有经过专业学习和训练,有的教师即使是师范类毕业,也仅从毕业学校直接进入工作岗位,只经过简单的教师岗前培训。导致很多教师缺乏课堂授课经验,教学方法不恰当,教学经验严重不足,这必然会造成教学质量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目前各种教学竞赛层出不穷,并且竞赛形式也日益细化,竞赛赛项逐渐增多[1]。从开始的所有学科教师一起参加比赛,发展到分文化课和专业课的教学竞赛,甚至是单学科的教学竞赛。从单纯的课堂教学竞赛形式发展到多种单项竞赛形式,包括说课比赛、微课大赛等。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发展到利用微课、仿真软件、教学平台等信息化手段的教学模式。但中职学校教师数量众多,而能够参加高层次比赛的教师凤毛麟角,因此,各学校内部自行开展教育教学竞赛势在必行。
三、教学竞赛对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意义
第一,教学竞赛促进教师端正教学态度、增强责任感的重要手段。随着社会和个体的发展进步,古时崇尚的言传身教、百年树人等优良品德被逐渐淡漠,少数中职教师出现职业情感与职业道德淡化、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不强、责任感减弱等现象。有的教师只为“上完课”,不求“上好课”,对课程内容的准备敷衍了事,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模棱两可,有悖于“严谨治学”的师德准则。中职学校开展教学竞赛,实际上是学校向全校教师们表明了对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视态度,宣示了教学的重要地位,借此调动全校中职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育理念、掌握先进信息化技术的积极性,促使教师端正工作态度,充分意识到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培养青年教师为人师表、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2]。第二,教学竞赛为中职教师提供展示、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教学竞赛是全面展示、培养和提高教师教学基本功最有效的方式。一是对于每一个参赛教师,都有很强的自尊心和事业心,都会积极努力的展示出自己最高的教学水平,并得到同事的赞赏和学校的嘉奖。因此,每个教师都会认真准备比赛,无形中提升自己的教材的处理能力、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在比赛中也尽力展现自己最好的教态、授课能力、教学方法和技巧等。二是职业的教学竞赛,覆盖学科专业面广,参赛老师所选课程众多,每名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设计思路、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因此,教学竞赛为全校教师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既有利于观摩比赛的教师学习好的教学经验,又为参赛教师提供相互借鉴交流知识的机会。第三,教学竞赛是提高中职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中职教师学历层次高,知识面广,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但是在课堂组织管理、教学态度、信息化技术应用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差距。教学竞赛则为中职教师提供了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机会。为了能展示最好的一面,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所有参赛教师都要认真做好准备,选好参赛课题,熟悉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思路,做好教学课件等一系列工作。另外,学校主管部门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委派学校比赛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进行指点和帮助。比赛结束后,由评委对每位参赛者做出公正性评价指出参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缺点,有助于教师各方面教学水平的大幅度提升。
四、教学竞赛对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作用
第一,以说课比赛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设计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想完成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必须认真做好以下几步:一是准确、系统的把握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将教学要求正确的反应到教学设计中去。二是认真研究、分析课程内容和知识点,把握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三是教师以“说课”的形式将本堂课程表述出来。说课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口语化形式,在教学理论和备课的基础上,对其他人述说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案设计思路、教学成果的评估等内容从而达到相互交流和学习的目的。[3]对于参赛者而言,在反复修改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既是对原课件的一步步完善,又理清了自己的教学思路,令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和教学目标的达成更进一步;对于观摩教师而言,在整个比赛过程中可以学习别人说课的优点,也可以指出说课的缺点,为以后的实际教学提供参考,实现中职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共同提升。第二,以讲课比赛提升教师的授课能力。其一,教学竞赛有助于教师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学已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求。通过讲课比赛,让教师接触更多的课堂教学形式方法,多样的授课方式,先进的信息技术,课堂中留给学生主动表达、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空间。通过学习,教师便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改变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融入信息化技术,使先进的教学理念通入常态教学中去;其二,教学竞赛有助于增强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已经自己的固有的教学习惯。有的不使用普通话,有的语速过快,有的教态不自然等,这些都不适合教学。教学语言要求做到语言简洁明了、准确清楚,具有感染性、启发性、针对性、灵活性[4]。而通过教学竞赛,老师积极努力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竭尽全力让自己做到最好。虽然语言训练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但是通过比赛过程,一定会对督促教师在日常教学上加以改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第三,以学生突发案例处理比赛提升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是中职教师对课堂发生的各种不确定因素的掌控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然而,真实的授课过程往往不是按照预想的过程来进行,学生思维广,求知欲强,课堂上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突发状况。因此,可以将骨干教师总结的各种教学突发案例作为竞赛内容,让老师处理各种课堂突发状况。再次过程中,教师要认真思考教学实践规律,总结成功案例的经验,吸取失败案例的教训。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职教师通过各项竞赛活动,强化自身对理论的理解和认识,将之切实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让全体教师在竞赛中相互探讨、学习、实践、反思,共同提高进步。教学竞赛为中职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一个相互竞争、团结奋进的平台,从而达到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学校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姚琳.高校教学竞赛的理论与实践[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10(3):74-77.
从教学进程来看反思教学可以分为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三个阶段。
一、课前反思
课堂教学重在准备,教师要做到有备而教,教而有思,思而有得。反思教学设计要坚持“以学定教”的精神,就要有较强的预见性。一是能预测学生在学习某一教学内容时,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二是能设想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教师就必须对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行深入思考,充分准备和设计好一节课的全程,同时根据经验可预料到可能会在课堂上遇到的问题,包括学生提出的、自己突然灵感想到的。课前的准备思考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反思对象
学生是重要的教学对象,也是教学发展的主要对象。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根据学生对某部分知识掌握的情况进行充分的反思,教师才能科学地切合实际地确定教学的起点、容量、深度和广度,设计问题,探究过程,等等。
2.反思教材
教材的反思包括全书的反思和某一章节的反思。全书的反思就是教师要通览教材,鸟瞰全局,了解各章节内容在全本教材中的地位与教学的时间投入,在制订学期教学进度计划时,就把教材中的排列顺序作适当的调整。章节的反思就是教师要精读某一章节教材,并把握两点(重点和难点);在教学重、难点的设计上看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有否差异,教学内容是否对学生知识水平、能力的提高有帮助,等等。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与“细胞工程的内容”的联系,前者是基础。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关系,减数分裂与遗传规律,等等。只有教师统观全局,掌握章节间的内在联系后,才能在教学有中重难点,对时间的分配等方面进行控制。
3.教学组织
包括提问设计、组织形式,反馈策略。课堂高质量的提问会激发出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追问意识,对学生的能力提高有很大帮助。
4.总体评价
包括对教学特色、教学效果、教学困惑与改进方案的反思评价。这种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
二、课中反思
课中反思是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有较强的调控应变能力,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方法,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措施,顺应学生的发展需要,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这是教学反思的重要环节。主要反思有以下几方面。
1.对学生知识学习的反思
生物知识的学习可采用问题来激发互动。如在复习可遗传的变异内容时,我设计了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可遗传的变异有哪些来源?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以它们作为理论基础有哪些育种方法?当学生一一回答出以上问题时,再接着追问,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有何区别?细菌的可遗传变异类型有哪些,为什么?当后面的问题提出来后,学生的思维立即被激发起来了,师生的互动内容就更进了一层。
2.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反思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进行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思维等能力。如在学习萨克斯研究光合作用会产生淀粉的实验时,我先让学生对实验过程与操作步骤有所了解,接着让学生讨论:在对叶片处理时,为何不取两张相似的叶片做对比实验,而是取同一张叶片做对比处理?在这个对比实验中,是遮光的叶片为实验组,还是未遮光的叶片是实验组?再如在渗透作用的演示试验中我创设了以下几个问题:漏斗管内的液面为什么会升高?如果用一层纱布代替玻璃纸,漏斗管内的液面还会升高吗?如果烧杯中不是清水,而是同样浓度的蔗糖溶液,结果会怎样?如果把蔗糖溶液换成硝酸钾溶液,结果如何?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通过争论、通过讲解和明辨明确了其中的原理,使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
3.对学生情感形成的反思
老师要用情感语言创设情景,把情感传给学生,触动学生心灵,在生物知识构建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例如在学习生物固氮内容时,自然界中的固氮类型有工业固氮、生物固氮及闪电固氮。在谈到自然中的闪电固氮类型时,我借用高尔基的作品《海燕》中的名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开始学生还没反应过来,稍作停顿后,学生露出了领悟的笑容,对此有了更深的记忆。再如在学习到植物体中的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存在生的课堂注意力会更集中,更快地理解相关知识,教学的效果更优化。
三、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是当前最常见的反思,它能使教师有比较充裕的时空,对自己教学的得失进行较深入的思考和总结。课后教师不仅要对课堂的教学过程进行思考,而且要提出更好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及时记录,加以整理,这样才能使教学经验理性化,以指导、改进以后的教学。
1.记“败笔”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教师应对其进行回顾、梳理,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多积累“病因”、“病例”,同时有的放矢地寻找“办法”,使之成为以后的经验,教学就会逐渐趋于“完善”。例如在学习人体内激素的调节内容时,若只是介绍甲状腺激素的重要生理作用,学生记忆,感到很常规,学生的学习就会很乏味。我在课后进行了反思,并针对此内容设计进行了改进。如设计实验:甲状腺切除和不作处理的对比,列表让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学生的课堂反应立即就有了差异。同时我又补充说明作实验组的小狗出现病症后再重新注射甲状腺激素后,其症状消失,并且思茶想饭了,变得活泼好动了。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了,学生学习起来感到有趣多了,记忆也长久了。
2.记课堂的成功之举
主要包括教学过程中达到预设目标的做法和措施,教学思想、原理及方法的渗透、迁移和应用的过程,感触与创新,等等。如在讲细胞衰老的特点中衰老细胞其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时,我引用了唐朝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说明人老了,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头发基部的黑色素细胞衰老,细胞中的酪氨酸酶活性降低,黑色素合成减少,所以老年人的头发会变白。再如在学习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时,介绍到组成DNA的碱基时,学生对各种碱基的名称在记忆时出现了混乱,为了帮助学生记忆,我就让学生采取汉字谐音的方法进行记忆,即“仙鸟是漂亮的,胞兄是布丁”。其中“仙鸟”指的是腺嘌呤和鸟嘌呤,“漂亮”即嘌呤;“胞兄”指的是胞嘧啶和胸腺嘧啶,而“布丁”即嘧啶。在研究植物的胚芽鞘向光性试验中,我最后给学生总结出“感尖弯尖下”,即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尖端,弯曲是尖端下面的一部分。这样既帮助了学生记忆,又使课堂生动有趣,学生也从中感受到了学习生物的乐趣。
3.记学生见解和质疑。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几十位学生去思考,会产生多种见解,有些独特的见解可能对教学有很大的帮助,有些问题可能是教师在备课时都是没有考虑到的。如在介绍基因工程的工具时,DNA连接酶是将二个DN断之间的两个扶手连接起来,实质上是连接的DN断之间的磷酸二酯键。这时有同学提问:“老师,我们在学习DNA分子复制时学习了DNA聚合酶是也是连接磷酸二酯键的,为什么这里不能用DNA聚合酶?”我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发现基因工程操作过程中,这两种酶是不一样的,是不能替换的,这也说明了酶具有专一性。对于这些具有创新性的独到见解的问题,我们如果能长期地注意积累记录与反思,不但有助于开阔教学视野,更加认真备课,实现教学相长,而且可作为教学材料的养分与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得以补充和完善。
4.记再教设计
教师特别要反思学生的意见,因为学生意见是自己教学效果的反映,也是教师对其教学进行反思的一个重要渠道。一节课上下来,教师对课堂的教与学和得与失一定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因为设计是通过实践来证明的,所以实际的情况如何、效果如何,都应有更深层的理解。这时教师应进行及时的总结与取舍,对如何再教这部分内容作些思考,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精益求精,使教学更加地完美,会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教学效果也会有更大的提高。
(一)教学引导能力
教学引导能力是教师的基本能力。教学引导能力包括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课程开发和设计能力。教学引导能力的提高是个反复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反复深入地学习、反思与行动,在实践中积累教学知识、经验,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逐步取得进步。
(二)教学诊断能力
教学诊断能力指教师发现自身教学缺陷与学生学习障碍,设计出针对性改进方案的能力。教学诊断既是对教与学存在的现实问题的诊断,又是一种发展性的诊断,对教师的专业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学诊断可分为教师的自我诊断与教师间的合作诊断。
(三)教学创新能力
教师面对的是发展中的、具有差异性的学生,因而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层出不穷的新问题,而一些问题是无法通过向外界学习获得解决方案的。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不断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改革与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变化以及学生的发展需要。教学诊断能力是教学能力的核心部分,通过对教与学的诊断,并做出针对性改善,既可提高教学创新能力,也可提高教学引导能力。
二、如何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的提高过程就是教学知识、经验不断获得与积累,并将其付诸于教学实践的过程。教学知识经验的获得有两条途径,一是通过向外界学习获得,建立学习型组织可帮助教师在群体之中高效获得外界的知识经验。二是从自身的教学实践中获得,提高教学诊断能力是获得教学知识经验,提高教学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建立学习型组织
教师专业的发展是无止境的,教师需要进行终身学习、进修以充实自身的知识与经验。学校建立学习型组织可帮助教师源源不断的获得珍贵的知识,可最优化推动教师群体教学能力的提高,从而带动教师个体教学能力的提高。学习型组织有五个要素:系统思考、建立共同的愿景、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团队学习。系统思考要求教师从整体考虑问题,从学校、学生和自身考虑提高教学能力的重要意义。为达到这种系统的思维,需要建立领导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自由、流畅交流的渠道。通过自由的交流、沟通,学习与了解彼此之间的教学知识与经验有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建立共同愿景,使教师的目标一致,是实现教师群体共同发展的重要条件。例如,确立教师共同的价值追求“塑造完整的高素质的现代人”。把每个教师取得的成绩看成是教师群体取得的共同成绩,并给予必要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尤其是精神上的奖励,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有显著的激励与导向作用。教师实现自我超越是其教学能力提升的关键。学校管理者应当为教师的发展创设条件、搭设平台。当然,教师能否实现自我超越关键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一个教师只有超越自己,教学能力才能取得十足的进步。教师的心智模式越好对其教学能力的提高越有利。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过程必定是对事业执着追求的过程,精神的愉悦是这种追求的动力支撑。应关注教师的精神状态,以人文的精神关怀,培养每一位教师,在心智模式上对教师进行引导。
(二)提高教学诊断能力
作为一名教师,具有积极开展教学诊断的态度,具备丰富的教学诊断理论,并且养成进行教学诊断的习惯,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1.唤醒教学诊断意识
当前认识到教学诊断重要性的只有专家和教学研究人员,大多数中小学教师缺乏教学诊断意识。他们只看到自身教学的优点与长处,对自身教学存在的问题和缺陷置之不理,使得进行教学诊断成为空谈。所以,为提高教学诊断能力首先要求教师应具有谦虚的态度,认真对待实践中暴露出的自身教学缺陷,听取多方面意见,愿意同学生和自我展开对话,才能从中习得教学诊断的理论与方法。其次教师要富有责任感,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思考自己的教学问题。只有富有道德责任感的教师才会对自己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希望自己的教学对学生成长更有益,才会自觉诊断自己的教学。因此,教师只有长期坚持进行教学反思与诊断,才能使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有所感悟,教师的教学能力才能不断获得提高。
2.加强教学诊断的学科与理论建设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教学诊断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然而,目前我国关于教学诊断理论的建设尚处于萌芽阶段,教学诊断学科尚未建立。一方面研究教学诊断理论的人员较少,另一方面很少有一线中小学教师反应教学诊断问题。所以,建议师范院校与一线教师展开合作,密切联合加强教学诊断的理论建设。教学诊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师范院校应开设与教学诊断的相关课程,为“教学诊断学”的建立打好理论基础,使“教学诊断学”逐渐成为独立学科,使教学诊断学科从无到有,为丰富教学诊断理论创设条件。
3.培养教师学习教学诊断理论的习惯
关键词:有效教学,教师,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8-0103-04
教师教学能力作为教师职业素养的核心,是实现有效教学、提高教育质量的决定因素。教师教学能力结构主要由教学认知能力、口头表达与书写能力、教学资源组织与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综合实施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等构成。
在教师教学能力结构中,教学认知能力深刻影响着教师职业素养其他诸项能力的发展和水平,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与基础。口头表达与书写能力、教学资源组织与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综合实施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能力等共同构成教师的教学操作能力,是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的综合实践能力。教学反思能力是对教师职业素养的诸项能力进行反思与评价的综合能力,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推力。上述能力互为关联,构成教师教学能力的框架。
一、教学认知能力
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师生双方参与的教和学的共同活动[1],它涉及到教育学的两大分支系统——课程系统和教学系统。课程与教学之间存在着诸多“胎连式”关系,如共同指向关系、补充创建关系、意义对话关系、整合多赢关系等”[2]。。教师只有具备以课程系统与教学系统为认知核心的教学认知能力,方能拥有正确的课程观与教学观,成为积极主动的课堂教学决策者,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但是,我国长期教学实践中重教学轻课程[3],在教学认知能力研究方面,也仅囿于对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对影响教学效率的教师的个性品质和教学行为表现的研究等方面[4]。
当代,人们开始超越狭隘的“教学”立场,站到广阔的“课程”立场上来观察、思考、研究和解决相互关联的课程问题和教学问题[5]。其中,美国学者韦笛(R?Weade)认为,“课程作为教学事件”和“教学作为课程开发过程”是教学问题无法割裂的两个方面,并提出了“课程教学”范式。该模式强调,教师作为具体教育情境中进行内容创造与意义建构的教学主体,只有对“课程系统”(课程概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规划、课程发展等)与“教学系统”(教学内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主体、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具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将课程与教学的多重关系融通起来,深入钻研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主动了解学习者和自身的特点,有效选择、运用和调控教学策略的实施,将“教学什么”与“怎样教学”有机衔接与整合,为实施有效教学奠定基础。
二、口头表达与书写的能力
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教师口头表达能力与书写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师主导功能的有效发挥。关于教师口头表达能力,教育圣哲孔子谆谆告诫我们:“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教育家叶圣陶也恳切教导我们:“凡是当教师的人绝无例外地要学好语言。”参考国际培训、绩效、教学标准委员会(IBSTPI)的“教师能力标准”开发模式[6]87-88,
教师的口头表达能力大体体现在运用恰当的口头语言进行有效的学习环境管理、有效的师生交流、有效的课堂提问、有效的解释与反馈、有效的强化与激励等方面。教师书写能力同样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功,“好的板书是撬开学生智慧的杠杆,是知识的凝炼和浓缩,是老师的微型教案,能给人以志得神怡的艺术享受”[7]。此外,教师书写能力还能够反映一个教师的治学态度,关于这一点,西安市第十中学的周静校长深有体会地说:“教师用他的板书向学生开放自己,展示自己,学生以此判定教师,并在心理上受着他的影响:让他们信任或怀疑教师。”[8]因此,无论现代化教学手段怎样先进,无论这些技术的力量如何强大,教师富于表情的面对面的讲解、交流、激励等,始终都是影响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主要因素。
教师要从口语表达和板书设计的各项基本要素入手,勤学苦练基本功,追求语言艺术和书写艺术的炉火纯青。一方面,要在口语表达的科学性、艺术性上狠下功夫,既要做到规范准确和简明清晰,又要适切悦耳、通俗易懂和表述新颖,富于教育性、启发性和互动性。正如马卡连柯所说:“只有在学会用十五种至二十种声调说‘到这里来’的时候,只有学会在脸色、姿态和声调的运用上能作出二十种风格韵调的时候,我才能变成一个真正有技巧的人了。”另一方面,板书设计要追求科学性、艺术性、计划性和示范性的统一,做到形式多样而实用,布局新颖而规范,内容生动又精炼,书写工整又迅速,既具适切性,又具个性化。
三、教学资源组织与教学设计的能力
成功的教学离不开精心的计划和准备。教学资源的组织和教学设计能力直接影响教学准备的水平,影响教学方案设计的质量,是实施有效教学、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教学资源组织是教学设计的前提。教师在教学设计之前,应该知道哪些资源是现成的,哪些是将来可以用到的,哪些是有利于教学的,哪些是不利的。
在教学资源的组织上,苏霍姆林斯基的“‘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他说:“必须识记的材料越复杂,必须保持在记忆里的概括、结论、规则越多,学习过程的‘智力背景’就应当越广阔。因此,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须始终把握住‘两套教学大纲’:第一套大纲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大纲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源。”[9]具体来说,教师首先应以课程标准为本,根据实际教学情境的需要,从广泛多样的教学资源中选择适合的案例、素材,将其适度地改编和拓展,以便更好地适应学生学习,提高教学资源的适切性;其次,教师要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主动学习的环境,发挥学生在开发和组织教学资源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收集资源、筛选资源、分析整合和利用资源的能力;最后,教师还要从认知维度和情感维度出发,通过对教学资源的重组匹配,实现教学资源的结构化,为优化教学设计夯实基础。
教学设计能力是指教师在追求教学效果最优化的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具有的分析教学问题的能力和建构解决教学问题策略方案的能力。其中,分析教学问题是教学设计的起点,包括分析学习需要的能力和分析学习内容的能力。通过教学分析能够确定出学习者在特定教学情境下目前的学习状态与所期望达到状态之间的差距,这个“差距”便是我们所说的教学问题[10]。制订教学策略方案是教学设计的核心部分,是为解决特定教学情境下产生的教学问题而进行的系统设计和策划,包括教学方法优化能力、教学媒体组合能力、弹性方案设计能力、教学效果评价能力等(见图1)。教学是教师教的行为与学生学的行为的统一,有效的教学设计应通过对教师教的行为的设计来影响学生学习的内部过程,尽可能让学生学习的阶段以及学生内部活动过程与教学阶段相吻合。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统一,教学目标与教学手段的统一,这也正是有效教学的理想与追求。
图1教学设计能力构成示意图
四、课堂教学综合实施的能力
课堂教学综合实施能力是教师能力结构的主体成分,是决定整个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要素。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对课堂教学综合实施能力主要从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教学有效性的关系来探讨。如在1988年和1993年出版的《教师能力标准》中,认为教师在面对面环境即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能力主要表现为讲授、演示、激发讨论、主持测验和评估[6]。这种探讨的不足之处有以下三点:其一,以行为为依据,却忽略了内在变量,如认知能力
对有效教学的影响;其二,考虑教学的优劣单纯以学生学习成绩为标准,却忽略了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产生的影响;其三,试图客观测量教师行为,却忽视了被教学生的表现[14]。
随着现代学习理论的出现,人们对教师综合实施教学的能力开始从教师的心理特征、行为特征以及学生的学习心理与行为特征等之间的关系进行多方面的考查,并将重点放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使师生互动交流成为研究的焦点。这样,教师课堂教学综合实施能力的评价标准就发生了重大转变,教师不再是担任“传道、授业、解惑”的中心角色,而是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启发者和示范者的角色,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学习、认识和发展中的能动的活生生的主体,促进其主动活泼和谐地发展。因此,课堂教学综合实施能力表现为教师旨在引起“学生活动与发展”并使之符合预定目标的综合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创建教学环境的能力、动机激发的能力、呈现教学内容的能力、促进知识巩固与迁移的能力和课堂管理能力等(见图2)。
图2课堂教学综合实施能力结构示意图
首先,教师需要营造一种接纳、支持、宽容的教学环境,这样的氛围有益于学生的主体意识、冒险精神和思维品质的发展。其二,教师要善于通过表达期望、激发兴趣、培养好奇心和实施情境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三,教师要做到授课清晰,要充分考虑教授内容的覆盖度和逻辑顺序、讲解数量与速度的适宜性,还要能够运用新颖的教具、采用鲜活的案例和有效的课堂演示、举例、图解等方法,将教学内容有效传递给学生。其四,教师要通过提问、讨论、练习等方式促进学生知识的巩固和迁移。要更多关注学生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掌握,避免学生掌握知识属于优等,但在发展上却处于中等甚至更低水平,出现掌握知识和发展之间的“剪刀差”[12]。其五,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课堂管理能力,通过设计参与式教学、维持团体注意和实施柔性课堂管理策略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五、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的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13]。作为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现代教育技术深刻影响与改变着传统教育教学的思想观念、教学手段与教学模式,促成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活动,如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这场在教学实践和技术领域引发的强大变革,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在我国颁布的第一个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标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中提出,一名教师仅具有教育理论素养和学科教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手段。
然而,现代教育技术在运用中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和不尽人意之处,比如,不适当的呈现那些与课程目标无关的可视化材料或过于频繁的音响,反而可能会分散学习者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更为严重的是,“我们把每一环节都趋于技术化,却忽视了什么是最重要的,忽视了教育的整体性与人的完整性”[14]。因此,提高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的理论素养,树立正确的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观,已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教师必备的教学能力之一。但是,教师必须意识到,首先,现代教育技术只是作为教育系统的一个要素而发挥作用的,其运用目的是为了实现教学的最优化;其次,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有效性的关键在于实施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既不能仅从教师或学生一方来考虑,也不能从技术本身来考虑,而应从整个教学系统来考虑,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主体和传统教育手段的有机整合,为学生自主、交互和合作学习创设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成为学生探究学习、尝试错误、克服艰难、获取真知和进行反省思维的有力工具。
六、开展第二课堂教学的能力
第二课堂是现代教育思想的产物,指课堂教学以外一切传授知识、培养能力、锻造人格的活动。自从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创立班级授课制以来,现代教育思想家们在高度评价其有利于集体教学的诸多优点时,也深刻认识到其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对学生的个别指导,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特长等诸多局限性[15]。在这种情况下,有人提出了“第二课堂”的开发问题,希望通过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弥补“第一课堂”的不足,使两者能够和谐结合,共同构筑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以利于人才的培养和发展。第二课堂集趣味性、实用性、知识性、游戏性于一体,注重学思结合,强调知行统一,关照个性差异,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有效整合了教育资源,对于有效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全面提高学生的综
组织工作。其一是对活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教师要根据教育目的对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以及各种活动对于人的身心发展的价值和局限性,选择和组织多种类型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二是对活动过程的监控与协调,在活动伊始教师要做好发动宣传工作,激发诱导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赋予学生活动主体的地位,因势利导,做好方法指导、动作示范和操作帮助,还可以作为学习共同体之一员,直接参与到学生的活动过程中去;活动告一段落时,务必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和效果加以评价,起到鼓舞与激励、提升与拓展的作用。真正的教育不是向学生直接传授、给予和灌输,而是激发、指导和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去获得,教师要解放思想、端正态度,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成才观,不断提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能力,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七、教学反思的能力
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自我和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自我及教学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综合能力[16]。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指向有三个维度。一是反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能够分析和评价教学活动的利弊得失,以及影响教学活动的因素,包括教学目标制定的合理性、教学内容选择的适宜性、教学策略选用的恰当性及教学媒体组合的实用性等。二是反思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体现在能够分析考虑与教师自身发展、素质相关的一些因素,如专业理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三是反思学生的发展状况,体现在能够分析考虑与学生发展、能力培养相关的一些因素,如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主体作用的发挥与主体性品质的发展、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的类型与水平、学习方式的特点与学习方法的培养、学习绩效与认知、情感、态度的发展等。
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是一个螺旋上升式发展过程,北京师范大学申继亮教授构建出了教学反思“自发性反思—理性反思—发展性反思”的三阶段理论。但实际上,有的教师可能只是处于阶段一,有的能够达到阶段二,有的达到阶段三[17]。这种发展水平的差异性是由于影响教师反思能力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所致。内在因素是指教师的反思精神和反思倾向,包括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反思意识、反思习惯、教学效能感、教师的个性心理特征等;外在因素是指外部环境的支持,如鼓励反思的校园文化、领导督促、同伴协作和学生反馈等。要想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应从外部环境和教师内因两方面着手,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反思能力培养方案。一方面,加强有效的教师培训,如对教师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教师专业化发展知识和反思技能的培训;另一方面,教师需积极建构自我反思机制,如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坚持反思性教学和随堂观课评课,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的智慧;此外,要重视合作互动与他人反馈,通过同伴协作、集体备课和专家指导等方式不断促进自我反思水平的提高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350.
[2]李家清,梁伟,李文田.深化课程与教学关系认识,推进地理教学改革实践[J].地理教学,2010.
[3]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30.
[4]张华.课程与教学整合论[J].教育研究,2000(2).
[5]黄甫全.大课程论初探-兼论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J]. 课程?教材?教法,2000(7).
[6]JamesD.Klein,等.教师能力标准[M].顾小清,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7]刘显国.板书艺术[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1.
[8]周静,周宇.教师专业技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87.
[9][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J].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16.
[10]杨开诚.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设计的理论、方法与经验浅谈[J].http:///view/3cf3902458fb770bf78a55.b8html.
[11]吴长刚,聂立川.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有效师生行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
[12]列?符?赞可夫.和教师的谈话[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213.
[13]容世彦,和仲池.现代教育技术基础[M].北京:宇航出版社,1999:10.
[14]刘铁芳.现代教育的反思——教育的走向与现代教育的反思(下)[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
[15]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251.
打铁还需自身硬。课堂教学能力是高校教师的基本功,没有坚实的专业基础就不能传授给学生扎实的专业技能,没有较全面的综合素质就无法因材施教培养学生成长成才,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就不能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念和人生方向。这些都要求高校舞蹈教师要在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方面有所提高。
(一)过硬的专业素质
艺术生是经过层层培养、考核、选拔才得以进入高等院校学习深造的,其本身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可塑基础,但也已形成了一些需要改进的不良习惯,这些都对高校舞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舞蹈老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素质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两方面要求。专业知识扎实,课堂教学的语言就会更科学、更准确,学生就会便于理解。专业技术过硬,在课堂展示、动作演示上就会到位,有说服力,易于建威立信。两个方面相互促进,相互影响。这些要求高校舞蹈老师要在平时苦练基本功,经常参加表演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摸索验证,不断增加舞台表演能力,使课堂教学有的放矢;在指导学生练习时能够收放自如,准确到位,从动作分解到舞蹈感受讲解都要一应俱全,增加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感染力。舞蹈教师还要在专业知识上着力,一方面要对所学知识不断巩固,学会活学活用,一方面要不断深入研究,紧跟专业发展步伐,掌握国内外舞蹈发展的潮流、趋势和方向,及时进行汲取和知识更新,并融入到自身的教学之中。
(二)丰富的综合能力
舞蹈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舞蹈教育需要交叉学科和综合性知识的滋养。正因为此,舞蹈自诞生之日起就与音乐、戏剧、力学等相关学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高校舞蹈老师要对所教授舞蹈的相关学科领域进行广泛涉猎,才能在舞蹈教授的过程中收放自如,不会因相关知识的储备不足而造成教学的障碍。多元舞蹈文化的相互吸收、相互激荡,也要求教师增加对各种舞蹈作品的品评和鉴赏,对舞蹈相关的创作背景、舞蹈特色进行一定程度的理解和掌握。此外,还应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主动涉猎历史、文学、社会学等知识,特别是注意吸取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以丰富的人文素养积淀融入到教学当中,增加对舞蹈作品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并把这种感染力和精髓传递给学生。
二、提高课堂教学能力要有途径
当前我国舞蹈事业蓬勃发展,全民参与舞蹈的热情空前高涨。高校作为为社会提供专业舞蹈人才的平台,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在教育教学改革中拓宽舞蹈教学的有效途径,优化课程设置,进行个性化培养;高校舞蹈教师也应当在自身的课堂教学实践中积极参与其中,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途径。
(一)优化舞蹈教学的课程设置
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扩招普遍设立舞蹈及相关专业。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发展不断进步,舞蹈教学的外部环境时刻在发生着变化,因而,舞蹈教学的课程设置也不能一成不变,以使课堂教学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教学规律和学生时代特色,根据学生年龄和生源地情况等综合要素,不断改进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加大舞台实践环节在教学中的时间比重。舞蹈教学不能离开舞台,应该把舞台实践纳入到课程设计体系之内,增加舞台实践的教学课时,加大舞台的时间比重,以增加学生的舞台经验,使学生在舞蹈表演中不断地磨练摔打,体会成功,发现不足,增加学生由学到用、因用再学,以达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良性循环,使学生更加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在步入社会后能够快速融入社会、施展自己的才华。
(二)进行个性化培养高等教育不仅要努力满足人
民共同的、基本的教育需求,而且要充分尊重和保护每个受教育者的个性化、差异化需要。传统教育以施教者为主体,往往忽视了受教育者的接受过程,使得教育过程因缺少一环而成效大打折扣。进行个性化教育就是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差异性特长,注重学生教育接受过程,以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根据学生差异开展专业基础培养、专业方向引导,专业选修侧重等教学模块,使不同特长的学生能在不同方向上不断进步,获得发展,使学生不再像传统教学一样整齐划一没有特长。没有特长就没有竞争优势,个性化教育在解决高校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同时,也很好地解决了提高高校教育质量的问题。对于舞蹈教学更为如此,由于舞蹈专业的大学生个人先天条件和特长各异,尤其要注意通过个性化培养方式,使每个学生能够形成专长、展现优长;而一些学生的特长发展,在集体中往往又能产生典型示范作用,对于建立良好学风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三、提高课堂教学能力要讲求方法技巧
高校舞蹈教学最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的,其成效如何与教师课堂教学的方法、技巧紧密相关。尤其对于实践性很强的舞蹈教学来说更为典型,因而,高校舞蹈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科学规范,更要注重生动活泼、形式多样,讲究方法和技巧。
(一)课堂教学方式方法要系统科学
课堂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学方式既要符合教学规律,又要符合学生的接受规律。舞蹈教学中背景介绍、审美欣赏、技巧讲解、动作演示、指导训练等等,每个环节都不可缺少。而且每个环节中往往要加上对作品的理解、对音乐的感悟等相关内容,以提高韵律与动作的协调和舞蹈的感染力等。只有老师讲授得专业、系统、科学,学生记忆和理解起来才会更方便,才能在原有学习基础上形成有效积累。老师对要点难点解释到位、演示准确,学生才能正确掌握,形成良好习惯;要严肃舞蹈教学的纪律,使学生在求学期间就讲原则,对作品负责、对社会负责。
(二)课堂教学要丰富多彩讲究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