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生职业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现代农民教育工程,提高新一代农民素质,进一步推动我县成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更好地做好回乡应届初、高中毕业生的创业教育工作,根据年初工作安排,现就今年“两后”培训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培训时间
初、高中毕业生文化考试以后,6月下旬和7月中下旬,时间为15天。
二、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分两项:一是结合本地实际安排的实用新技术培训,如种植、养殖、家电维修、计算机、财会、缝纫技术、电焊工、家政、餐饮服务等;二是省教育厅综改办编发的《创业知识读本》;三是法律法规、公民道德规范知识等。具体培训内容由各校根据学生志愿安排。
三、几点要求
⒈各校要选好创业教材,充分发挥自身的智力、技术优势,采取课堂讲授、案例分析、现身说法、聘请技术人员专题讲座、参观考察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创业教育培训工作,让回乡初高中毕业生能尽快地掌握创业知识和技能,走上自谋职业、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的道路,促进我县经济快速增长,农民快速致富。
⒉创业教育培训工作由成教中心校牵头,中学负责组织。各中学要有一名负责同志分管这项工作,毕业班班主任具体负责组织学生参加培训;中学、小学、成教中心校共同负责安排任课教师进行教学、考核、发证。任课教师要认真备课,上课,组织考试,考后要统计成绩。培训期间不得向学生收取任何费用。
⒊创业教育培训工作。今年要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面向应届初、高中毕业生进行全员培训,主要以法律法规、创业教育、公民道德规范知识等作为培训内容。时间2—3天。
第二阶段:面向初、高中毕业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时间10—15天。
⒋“两后”培训结业证书由中学负责购买,存根由成教校保存。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升学途径;形式多样
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中学教育及各种短期职业培训等。它为社会输出初、中级技术人员及技术工人,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不可或缺、十分重要的位置。江苏省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排头兵,职业教育一直走在全国的前例,中等职业教育内涵充足,为中职生开拓各种渠道的升学途径,也是中等职业教育外延发展的必由之路。
1 开拓中职生升学渠道,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1)开拓中职生升学渠道,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江苏省是我国经济强省,也是世界制造业基地,这几年,随着产业升级,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单纯的中等职业教育,很难培养出符合地方经济需要的建设大军,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能够招收到高职教育的毕业生。
(2)开拓中职生升学渠道,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为学生提供多种层次的职业教育,拓宽毕业生升学渠道,学校对学生才有吸引力,才能得到学生、家长的认同,才能保证招到生、招好生。中职生升学渠道的是否通畅,直接关系到学校招生及将来的发展。
2 中职生升学渠道,是多种多样的
(1)对口单招
对口单独招生考试是指专门面向中等职业学校选拔优秀学生进入高等院校深造的考试.只面向中等职业学校如职高、职业中专、技工学校等。与普通高考相比,对口单招具有参加门槛低、考试人数少,升学录取率高等优点;但是也具有学生文化素质偏低、专业选择性小、费用偏高等缺点。
这些年,江苏的中职学校普遍开设了对口单招,很多职业学校甚至把它办学重点进行主抓,部分学校,对口单招本科率能够达到60%以上。
(2)高级工、技师层次培养
从事中等职业教育的技工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开设高级工、技师层次的人才培养通道。
技工学校可以开设五年制高级工、或者七年制技师,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入学需求。
很多地方的劳动部门明确规定,高级工就业待遇,等同于高职,所以,高级工或者技师的学历教育受到社会的欢迎。在江苏省,技工学校或者技师学院也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五年制高职
2003年6月,经江苏经省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成立了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下设46所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作为学院的分院,并设40个办学点。基本涵盖了省内所有重要的中等职业学校,学院设置十六大类、130多个五年制高职专业,在校五年制高职学生近20万人。
(4)成人学历教育
与高校合作,组织在校中职生参加成人学历的入学考试,是目前很多中职校为学生开拓的升学渠道,也是招生亮点。
参加成人学历教育的考生需参加全国统一招生入学考试,达到统一划定的录取线,取得入学资格,大多数高等学校都设有成教学院,承担着成人学历教育的任务。按国家高等学历教育的要求,学员全日制脱产学习或应用业余时间学习。毕业后才能获得国家承认的大专、本科学历文凭。
(5)中高职3+2培养模式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精神,江苏省很多学校2012年起开通了中高职3+2培养模式。中高职3+2培养模式即中等职业教育学习3年,进入高等职业教育学习2年。5年学习期间,由对口的中高职院校,统筹制定对口专业中高职理论知识课程和技能训练课程衔接贯通的教学体系,系统化培养高技能人才。学生学完5年课程获高职院校全日制大专文凭。
中高职教育的衔接,是技能型人才类型和层次结构科学化的必然要求。通过课程、教材、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的创新,推进中职和高职教育教学的整体设计,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式转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坚持以职业生涯为目标,明确专业定位;坚持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确定课程设置;坚持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确立课程内容;坚持以典型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坚持以职业鉴定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是中高职衔接的基本思路。
(6)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
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是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由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与普通本科院校合作开展试点,实行联合招生、分段培养。第一阶段在中职校学习3年,成绩合作者取得中职毕业文凭;经合作院校联合考核,在思想操行、公共基础课程、计算机应用技能、专业技能等方面达到转段升学要求的学生,直接进入普通高校(不需参加高考),进行第二阶段相应专业的本科学习,学制4年,成绩合格者取得本科毕业文凭,达到学位要求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的转段升学要求是由合作院校双方共同研究确定的。总体上,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四门公共基础课需参加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考试成绩达到B级以上,其中英语通过国家公共英语二级及以上考试,计算机通过全国一级MSoffice考试;专业核心课程(3-5门)由合作院校双方联合命题,考试成绩达一点分数以上;专业技能获本专业主要工种中级工及以上证书。
1. 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为职业选择打好基础
七上 《Unit 9 My favorite subject is science》和八上 《Unit 6 I’m going to study computer science》这两单元的设计是层层递进地。先围绕“谈论自己所喜欢的学科”这一话题,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未来学习的专业,最后为了争取得到这个专业而需要做出哪几方面的努力。一环紧扣一环!这也符合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
让学生先了解自己的兴趣和职业兴趣,就可以为今后的职业选择打好基础。例如:一位学生对历史,地理,政治,传媒方面的事情比较感兴趣,那么可以建议他在未来的学习中接触哲学原理、思想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法律基础、英语……媒体政策与法规等等。 然后通过他感兴趣的学科来确定专业,让学生大概地明确自己未来职业的方向。
2. 分析学生的职业能力,为职业选择提供保障
七下《Unit 1 Can you play the guitar?》 本单元通过dance, swim, sing, play chess, join, paint, speak English, play the guitar等词汇的教学和Can you play the guitar? Yes, I can. / No, I can’t. I want to join the art club.这两个重点句型的运用,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能力,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从而在职业选择时扬长避短,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
九年级《Unit 1 How can we become good learners?》本单元是讨论学生们有了职业目标以后,具体操作和部署的方法。罗列实现这一目标的几种途径,并判断自己是否可以达成要求。根据你的能力,判定是否胜任这份职业。尤其是能力在不同方面的水平,则决定了一个人是否符合特定职业的要求以及是否能取得成功的可能性。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和讨论,教会学生脚踏实地地制定目标,杜绝学生中好高骛远,眼高手低。
3. 探索学生的职业特质,为职业选择辨明方向
七下 《Unit 2 I’m more outgoing than you》本单元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客观的自我评价,自我探索。教师也可以在本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们做一个关于个人特质的分析。例如:自我评价、家人评价、教师评价、亲密朋友评价、学生评价,以及社会关系评价等各方面优点和缺点的评价,然后教师根据这份调查表,帮助学生分析出他们在性格方面的优缺点。性格类型深刻影响着我们观察事物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方式、决策的动机、工作中的行事风格、人际交往中的习惯与喜好。所以职业特质测评从性格类型入手,帮助学生们了解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引导他们认识自己、理解他人,在学习和工作中建立自信并相互信任,从而更富成效地开展合作,也为学生的个人发展铺就了最佳途径。
4. 树立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为职业的选择保驾护航
八下 《Unit 2 I’ll help to clean up the city parks》本单元的教学任务之一就是要引导学生关心帮助他人和社会。正好,这个主题也是职业生涯规划的职业价值观的体现。不同的学生对职业的认识是不一样的,对职业好坏的不同评价和取向,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都会形成他们不同的职业价值观。
教材中还有很多单元也有设计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如八下 《Unit 6 An old man tired to move the mountains》, 9年级《Unit 4 I used to be afraid of the dark》和9年级《Unit 12 Life is full of the unexpected》等这几个单元也是旨在教会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品格。如: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习惯。增强做事的计划性,做到守时守信。
关键词:普通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效率
一、普通初中学生的学习现状
毋庸讳言,邻近城市的普通初中,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逐渐加快,无论硬件还是软件,虽然均获得了一定提升,但与城市的重点初中相比,仍然处于不利的境地,进入城乡结合部普通初中就读的学生生源质量普遍低下。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这些学生无论是思想道德水准还是科学文化素养都远远低于初中生的“门槛”,一张简单的请假条,不仅出现了四处格式错误,而且还存在五六个错别字;让他们做个简单的自我介绍,往往颠三倒四、词不达意。问起他们以前的学习状况,他们一脸不屑,波澜不惊地告诉我,他们以后就没打算考上高中和大学,处于城乡结合部的有利区位,怎么混都会出人头地!他们的回答深深触动了我的心灵。我意识到,如果初中的教师情感冷漠,对他们危险的境地熟视无睹、无动于衷,他们的人生必然陷入一片无边的黑暗。而要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和人文素养,让他们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自然应该打破过去“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创造性地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倾尽全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因势利导地落实好教学目标,共同建构教学内容与课堂模式,让每一位学生从每一节语文课上充分品味语文课堂的乐趣,收获成就感,不断激发、巩固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并利用语文课堂的进步牵引他们思想道德的战车,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方法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切实提升语文课堂效率,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改变语文课堂教师“独角戏”“一言堂”的定位,充分激发学生参与语文教学的热情,师生互动,共同建构高效课堂
在语文教学之初,我根据学生的基础能力、性格特点把他们分成“风采展示”“质疑纠错”和“升华飞扬”等组别,按照课程目标把课堂的学习任务分解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学活动掌握课文涉及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课堂教学环节让“风采展示”组的学生全方位、高水平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让“质疑纠错”组的学生对他们的展示活动进行评价、质疑与纠错;“升华飞扬”组的学生在此基础上概括升华,为这节语文课注入生机与活力,让这节语文课神采飞扬。由于每个人都有自己具体的任务,每个人都希望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独有的风采,成为课堂内容和形式的建构者,效果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
2.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设身处地地帮助他们解决语文学习中的困难,降低教学重心,务求实效
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一些课文的教学目标多达四五条,要同时达到这些目标对初中生来说,尤其是像城乡结合部的初中生来说根本不可能。因此,上课前我充分了解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大胆分解教学目标,突出重点,把涉及他们终身发展的常识性问题讲解透彻,做到一节课只解决一个问题,尽可能使他们每个人从中受益,举一反三。有时我甚至放弃课本中的课文,结合教学目标专门为他们讲解生活中涉及到的语文常识,让他们了解请假条、借条、对联、请柬及会议通知等应用文的写法,帮助他们意识到语文学习的极端重要性。经过一学年的持续训练,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3.增强语文的美学底蕴,充分发掘语文的美学特质,让每个学生品味到语文的乐趣,让每个学生沐浴到民族文化的阳光
追求美好的事物是每个人的天性。以往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过多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其结果就是让学生丝毫感受不到语文的魅力。在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便在语文实践中结合渭南乡土教育资源随时为课堂注入文化和美学的血液,让每节语文课变得灵动鲜活,让每节语文课充满温度和向心力。在向学生介绍书写知识时,我适时引入“六书”概念,让学生知道汉字的六种起源,体会甲骨文中象形字的“日”字与英语单词“sun”的差异,从中感受汉字特有的美感,甚至抽出专门的课堂时间给学生介绍字圣仓颉的故事。在讲授鲁迅先生的《社戏》一文时,为了让学生形成直观印象,我以多媒体视频的形式展示了渭南田市元宵节“社火”表演激动人心的场景,让学生谈自己接触这些惊心动魄的民俗表演时受到的心灵冲击,带着激情写下观后感,趁热打铁再度进入课文学习,教学效果远远超越往日。
初中语文教学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尤其是城乡结合部普通初中的语文教学,更需要大家精诚合作,共同探索,我愿意在今后的征程中付出更大的努力,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就业
一、背景简介
现代社会当中突出存在着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这样一种社会现象出现的原因无疑是多方面多层次的,随着经济危机的发生,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更是被提升到了更为突兀的地位,在两会上也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之上。在这样一种现实的状况和背景之下,如何尽可能的帮助大学生积极努力且尽可能好的就业就成为了十分重要的课题。对于毕业生而言,就业指导过程当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必要且非常重要的,主要是能够对大学生基本的择业观和心理状态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疏通,使得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能够以更加良好的心态和素质来选择合适的岗位。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简要分析
就业对于毕业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甚至可能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一生,但是在实际找工作的过程当中很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都有可能影响到大学生是否能够顺利就业和满意就业。其中,大学生自身对于就业形势的认识和判断,以及对自身定位及评价的客观准确与否,都将对大学生的求职过程和结果造成非常大的影响。在现在的经济条件之下,就业形势严峻是不争的事实,而大学生又普遍存在着自身定位不科学、不全面、不客观的状况,严重脱离实际,导致大学生不能够准确认识自身优劣,从而阻碍了毕业生的顺利就业,而在这样一种不顺利的就业过程当中大学生的挫败、焦虑等不良心理将进一步加剧,从而也更进一步的加大他们找工作的难度,形成恶性循环。
三、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分析
金融危机的爆发毫无疑问是给大学生原本就景气的就业状况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但是在这样一种现实的状况之下,也只能够通过各个方面的努力来尽可能的减小这样一种不良的阻力。对于高校教育工作者而言,通过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来对其进行引导就是非常重要的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中能够起到的作用简要分析如下。
(一)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对于大学生自身而言,科学合理的就业观是其顺利就业的必要和基础保证;另一方面,现在就业越来越困难在今后较长的时间内都仍然将是主要趋势,科学的就业观能够让大学生在认识现实的基础之上做出更合理的选择。正是因为这样,大学生在就业之前就一定要弄清楚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自身特点,包括自身性格、能力以及理想愿望等各个方面的具体特点,对于自己的正确评价是找到合适工作的重要前提;二是就业特点,即当前市场环境下就业市场内的实际缺口和需求,认清我们国家当前就业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就能够认识到自己专业在市场当中的价值,从而帮助毕业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的所在。总之,就是要在正确了解自身和市场的基础之上来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当然,教育工作者在此过程当中也应当对大学生进行实实在在的指导,鼓励其到基础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因为对于年轻的大学生而言,这样的地方更容易让人认识自我并施展才华。
(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的就业心态。大学生并没有过多的接触过社会,因此在面对就业、学习和经济压力等一系列困难的时候往往容易产生感情上的困惑甚至是人机关系交往上的障碍,这样一些问题的存在毫无疑问是对大学生心理状态的巨大挑战,如果不对其进行及时的疏通好引导就容易造成更加严重的问题。就业指导在进行的过程当中,就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形式可包括直接的心理辅导、间接的健康择业系列活动或者是专门的就业指导课等,基于此来帮助大学生尽可能的树立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三)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基本的法律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帮助大学生树立起基本的法律意识和必要的诚信意识来,这样主要是希望能够提高其道德素质和认识,基于此来帮助大学生抵制在就业过程当中可能会遇到的不道德行为,尽可能的促进大学生树立健康的就业道德观。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学生能够通过所学到的理念和方法来及时处理在就业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而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树立则主要是希望能够尽可能的维护大学生自身的利益,同时也共同抵制在就业过程当中可能会遇到的不法行为。
(四)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加强与大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教育本质上还是希望以人为本,针对于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当中就还需要进一步的重视情感这样一个因素的重要作用。事实上,情感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实施过程当中的生命线,更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所必须具备的。教育工作者在指导大学生就业的过程当中,首先就需要树立起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来,然后在此基础之上高度密切的关注大声的情感理想等各个方面的变化过程,在适当的时候予以必要的关心和帮助,发现问题的基础之上及时的处理问题,最后还需要充分发挥出就业指导本身就应当存在的服务功能,也就是及时而主动的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服务,使得大学生能够心无旁骛的就业,避免大学生在离校之后的后顾之忧,为其顺利就业提供更高层次的保障。
四、结语
通过上文当中的说明和分析就可以看到,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十分关键和重要的,关系到我们国家科技兴国战略的实施,也关系到我们国家整个社会的发展状态和形态。在新形势之下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非常关键的,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和人生观,还能够帮助大学生尽可能积极向上的面对现实生活,引导毕业生在认识自身特点的基础之上尽可能的发挥优势,最终增强自身实力的同时获得理想人生。
参考文献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这一标准再次强调了学生参与课堂的有效性。审视当前初中英语教学实际,由于各方面原因,如授课时数较少、考试压力、记忆知识点多等因素影响,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不高;老师讲学生听,师生间互动较少且主要是单向互动;未充分激活学生听说读写等多元化的学习发展模式;对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不够熟悉,提出的问题针对性不强……多种因素导致英语课堂教学过于强调“量”而忽视了“质”。
二、叶圣陶主体性思想内涵
1.引导学生自学的教学思想。叶圣陶对“师讲生受”、“填鸭灌注”的方法提出了质疑并进行了批判。他说,从古至今,“可以说有一点没有变,就是离不了教师的讲,而且要求讲‘深’,讲‘透’,那才好。教师果真是只管‘讲’的吗?学生果真是只管‘听’的吗?”、“一讲一听之间事情就完成了,像交付一件东西那么便当,我交给你了,你受到了,东西就在你手里了。语文教学乃至其他功课的教学,果真是这么一回事吗?”他还说:“教师特别致力于引导学生善于自学,绝不是越出了教师的职责,绝不致贬低了教师的尊严。正相反,我以为唯有能这样做的教师才够得上成为名副其实的教育家。”
2.培养学生养成习惯的教育思想。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的说,只需要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习惯。”叶圣陶先生还说:“教育的本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身以之。”
可见,在叶圣陶的观点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应作为整个教育的本质。他的养成教育思想正体现了终身教育的思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终身教育概念看来是进入21世纪的一把钥匙。它超越了启蒙教育和继续教育之间的传统区别。它响应迅速变革之世界的挑战,每个人如不学会学习,这种需要是无法得到满足的。”叶圣陶的这种教育思想与当今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向极其一致。
三、叶圣陶主体性思想关照下的初中课堂教学
1.初中英语课堂主要存在的教学问题。
(1)学生参与度不高。当前初中阶段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忙于考试和分数,忽视了学科的本质。我校初中部共有九轨,学生年龄介于13-17岁之间。生理上处于青春判逆期,且一半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生家庭背景差别很大,学习能力和英语学习起点差距更大。课堂上,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不高,能积极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现象从七年级到九年级呈递减趋势。究其原因,与上课的兴趣度有关。虽然有时学生参与度并不令人满意,但在调查中也发现,如果任课教师能组织形式多样的随堂活动如“真心话大冒险”、“谁是卧底” 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大为提高,能主动开口说英语并参与到活动中来。
(2)没有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通过长期的随机课堂观察,我们发现,大部分的课堂还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这样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偏向独立思考,同学间的交流较少,创新性不高,因此,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很难对知识提出质疑,并养成老师教什么就记什么的习惯,缺乏合作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其次,在问题设计的过程中,有时缺乏考虑,没有真正体现出一个问题的质量,有时问题很困难,超出学生能力范围,导致一时难以回答;有时问题过于简单,程度一般的学生也能不用通过阅读就能知道答案,失去了问题的意义和提问的有效性。
2.叶圣陶主体性思想指导下的初中课堂教学。
(1)以“说”为切入,听读写全面展开。作为一门语言,英语的学习主要是为了沟通和交流。学生在课堂上不仅仅是简单的听讲,更应重视对话,可以是与老师的对话,也可以是小组同学之间的交流,总之,把原来死板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一步掌握课本内容。课堂互动除了师生互动,还有生生互动、小组合作、1+1结队等多种形式,让学习者通过多种形式的组织,接受伙伴暗示,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2)充分创设情境进行教学。例如,牛津版7A第三单元的主题是:Welcome to our school! 在这篇课文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情境,利用学生所熟悉的题材如哈利波特中的片段:小哈利在去霍格沃茨魔法学校之后,看到的校园场景为课堂情境,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参与学习,在活动中介绍霍格沃茨的各个建筑,了解他们的课程。还可以让学生几个人一小组,将其中的部分片段现场表演出来,能力强的同学独白或对白多一些,反之则少些,再由此转到介绍自己的学校建筑与课程,学生既轻松有趣,又能人人参与。
(3)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自学能力、好学习惯。叶圣陶先生说:“学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之谓也。”其实质也是说明学是为了不学。在当前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更需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与好学的习惯,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而不是等待老师提出问题后解决问题。“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就是说对于疑难的问题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完成、解决,对于是非曲直的问题,有能力自行辨别,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则体现了更高层面上的能力培养,即奋斗能力与探索发现问题能力。随后指出,作为教师还要掌握“扶翼”能力,也就是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引导好、启发好、示范好、指导好学生。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职业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5(c)-0114-01
一、当代大学生典型就业心理问题及其产生原因
当前大学毕业生存在的典型心理问题包括:自卑心理、自负心理、从众心理、攀比心理和嫉妒心理等。这些问题的形成与存在并非偶然的,而是有着各种各样复杂的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包括: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给大学生就业带来的压力,就业制度的不完善对就业工作和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产生的冲击,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等等。究其根本,主要是由于当前的大学生对于自身和社会没有充分和正确地认知。不能准确的定位自己最适合于做什么,自己所追寻的目标是什么;同时大学生对社会的就业环境,对各种性质的单位也缺乏应有的了解。因此对于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帮助他们充分的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是排除这些就业心理问题的必由之路。
二、现行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方法及其弊端
目前我国高校就业机构除了忙于大量的事务性工作以外,很难再有大块的时间来开展针对性的就业心理指导工作。就业心理指导内容体系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多数高校不能形成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就业心理指导和服务体系。大多只针对毕业生班级,就业心理指导的时间是学生进入大四以后,与学生的需求有很大的差距。(一)从事就业心理指导人员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高。当前高校就业心理指导的工作人员大多是由德育老师、学生工作处的干部及其他热心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学或行政人员担任,专职人员都很少,并且缺乏专业化、职业化。工作人员对毕业生就业管理工作有丰富的经验,但在心理学方面缺乏专业知识的积累,他们的指导还停留在经验层次,不能有针对性的对大学生进行指导,指导水平参差不齐。(二)就业心理指导的内容单一,指导的方法缺乏个性化和针对性。目前,高校就业心理指导工作指导形式比较简单,内容比较单一,多采取就业形势讲座、政策咨询、谈话等形式,缺乏以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理论为基础的全方位指导,对大学生就业心理未形成充分肯定的氛围。在指导的过程中,内容大多针对大学生共同关心的话题和就业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缺乏针对不同类别、不同要求、不同条件学生的研究和了解,更谈不上个性化辅导。(三)、就业心理指导和大学生的需求差距较大。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对高校的就业心理指导的基本评价是:服务水平不高,对大学生缺乏应有的影响。大学生对个人职业规划的满意度整体水平不高反映了目前的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在大学生群体眼中处于盲区状态,也说明大学生对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所起的作用受到很大的限制。
三、新时期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模式的探索
(一)将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引入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生涯设计的目的不仅是帮助个人达到与实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了解社会,为自己定下事业大计,筹划未来,拟定一生的发展方向,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二)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心理辅导的具体要求。1、坚持长期性原则。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个长期的延续性的事业,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心理指导,不仅是某个时期或某个阶段所开展的工作,而且要贯穿于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全过程。要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的开展好就业心理指导工作,使大学生从刚入学就开始关心将来自己的就业;理指导工作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注重个体性原则。由于学生的生理条件、心理特征、所学专业、家庭状况、成长经历不同,所以在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过程中既要看到对所有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的普遍性,更要看到对具体学生指导过程中的特殊性。要按大学生的就业要求、期望、特点、条件等进行分类,并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不同内容、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指导,具体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就业心理指导工作。3、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心理辅导工作队伍建设。就业心理辅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从事就业心理辅导的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才能胜任。这就要求高校选聘具有一定教育学、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和职业心理学等理论基础的高学历人员担任此项工作,专兼职合理配置,通过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工作能力和敬业精神,使生涯心理辅导人员向职业化、专业化、高素质方向发展,确保就业心理指导的质量。4、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在我国,把职业生涯规划应用于就业心理指导的具体事例还比较少,因此单纯依靠现有的理论来解决现实问题还有许多困难。这就要求从事高校就业心理辅导的工作人员在以理论指导实践的同时,不断实践中探索并和总结,完善现有的理论,从而形成适合于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指导方法,切实有效的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过程中的各种困惑。
作者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
作者简介:付尧(1981―),男,黑龙江省哈尔滨人,哈尔滨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辅导员,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王建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异常心理分析及对策[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1
[2]郑洁.当代大学生就业意向现状调查,中国大学生就业[J],2005.14
[3]何晓红,白玲.职业生涯规划从大一开始,中国大学生就业[J],2001.10
[4]沈之菲.生涯心理辅导[M],2004年版,上海教育出版社
[5]韩翼样,常雪梅.大学生心理辅导[M],2003年版,浙江大学出版社
摘要:“二・四”分段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师美术教育专业是高等师范院校顺应时展需要、面向农村小学教学所设立的一个全新的专业方向。本文对学生文化修养的结构层次及途径作了分析。在教育中应本着以美术文化为核心,培养学生多元文化观和涵养人文精神的建构原则,多渠道、多途径地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
关键词:课程设置;农村小学;文化修养;综合培养
根据湖南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培养工作意见的通知》的文件指示,计划培养为全省农村乡镇及以下小学定向培养本科学历小学教师。湖南地区初中起点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的招生培养工作于由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承担该项任务。
从培养目标上讲,本专业方向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有专长,具备农村小学教育专业知识,胜任农村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并能从事教育科研工作的农村小学教育工作者。从培养规格上讲,本专业方向要求毕业生具有扎实、宽厚的文化科学知识;具有较为扎实、系统的学科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为系统的小学教育理论知识。在使学生接受全方位培养、能承担农村小学教育及多门课程教学工作的前提下,要特别加强学生的文化修养的培养。因此,该专业方向的美术课程设置要符合农村小学教学的实际,符合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的需要。
1文化修养构建的层次
围绕美术文化这个核心把与此相关的文化修养分为三个层次,即美术文化素养、美术及艺术理论素养、人文社会知识素养。而这三个层次是既分主次又相互相联系的。
1.1美术文化素养
美术是一种文化,它用自己独特的造型语言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人的思想感情。对于以基础美术教学为职责的教师来说,首先要建构自身的美术文化。美术文化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美术学知识,即要认识并掌握美术作为一种造型艺术的本质特性,作为造型艺术的特殊性在美术语言上的体现,如透视学、解剖学、构图学、色彩学等。美术语言是美术作品得以存在的基本形态,美术的其他种种价值都必须依附于这一基本形态才能体现,所以也被称为美术本体。引导学生去体验、感悟、发现美术语言的特征和规律,较深入地理解美术的本质。美术包括不同的门类,如绘画、工艺、书法等,要掌握不同门类的基本常识及创作特点。中西美术有共同点也有许多差异,要掌握中西方绘画的不同特点,这些既是美术文化的基础,也体现着美术作为一种造型艺术的特殊性。二是美术史知识。中西美术经过人类社会的发展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美术作品。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美术时潮,涌现出无数著名的具有影响力的美术家,一部美术史就是人类美术文化的全部精英史,它构成了美术文化深厚的基础,也是美术文化的具体的视觉体现。因此,美术学和美术史论虽然不同于美术技能和具体的美术作品,但它们是关于美术的基本知识经验积累和对美术理性认识的结果,是美术学科有机的组成部分,也是核心部分。
1.2美术及艺术理论素养
美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种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范畴、审美理想等。艺术是美的最集中体现。通过美学理论的学习,一方面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另一方面构建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指导人从审美的高度创作和鉴赏美术作品。艺术理论是关于艺术本质、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接受以及艺术与社会等关系的规律研究。艺术理论的学习,对于学生掌握艺术本质及其艺术规律从而指导自我从事美术创作和美术鉴赏具有重要的作用。理论教育是一种理性的科学探究活动,旨在分析作品的社会文化、意识形态性质,阐释作品的审美价值、思想意义、艺术风格等。它的学术性、价值判断的倾向性、必须符合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因此,美学及艺术理论素养是学生文化修养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1.3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素养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如果按学科来划分,包括哲学、宗教、历史、政治、伦理等,它们都是人类文化活动的具体体现。美术与这些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件美术作品总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条件下诞生的,优秀的作品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无论中西艺术的发展都经历了从与一般的物质生产性的制作技术混为一体的“技艺”向作为精神性生产的视觉文化的转换。在中国,唐宋以来由于众多文人介入美术创作,使得艺术创作的精神性特征得以强化,对文化修养的强调,凸显了中国绘画独有的文化内涵。在西方,在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绘画被提升到与科学并立的精神生产的地位。要达到对艺术的真正了解,我们就必须懂得,艺术是人类文化的视觉呈现,一切艺术创作都具有强烈的精神性和积极的实践性。如果我们不否认艺术与其他文化形态的这种密切关联性,不否认艺术精神性特征的话,就应该将艺术放到与其他文化类型的关系中加以审视。而现代艺术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与科学意义上的哲学、文化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有了一种更为密切的联系,并且与其他学科有了一种更为深入的融合。因此,艺术作为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底部构架必须有人文学科的支撑,深厚的文化底蕴无论对于美术创作还是欣赏都是必须的。
2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入手,加强大学生文化修养
实现学生文化修养的完整系统建构,培养合格的农村小学美术教师,不仅在于认识到建构什么样的文化修养体系,更在于如何建构的问题。
2.1调整课程结构,具体落实《初中起点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美术学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这一指导方案是根据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对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美术学方向提出的新的要求而制定的。“方案”把课程分为六个学习领域,加强了“美术理论与历史”、“美术与人文教育”两个领域,增设了“教育研究方法基础”、“ 教育法规学”、“ 小学美术教学论”等课程,基本上涵盖了我们上面所述的文化建构的三个层次。总体上看,“方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重在克服重技能,轻人文的弊端,丰富了课程的人文内涵,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方案的实施对培养具有人文精神、较高文化修养的基础美术教师具有积极意义。
通识教育是一个柔性的课程体系,没有一个统一的程式化模式,应该融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于一体。学校里面的课程可以横跨多个学科,学生也可以自由选择专业、课程以及教师。这种弹性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让学生明白自身的需求,加深自我的文化积累,对学生创新能力和文化修养的培养都大有益处。改革高校课程设置,减少专业化课程设置的数量,为学生学习业余知识提供充足的时间,有了充分的时间,有助于学生依靠传统的读书方式,提升自我修养。文化修养是靠每天的积累,积少成多,由小江汇聚成溪流。因而高校需要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为学生课外学习提供更多时间空间。拥有充足的时间,对学生积累文化知识,提升文化修养大有裨益。
2.2合理利用院校其他专业的人文课程
院校在学科门类上的设置比较齐全,文学、历史、政治、经济、哲学等学科皆有设置,这一方面为美术学习构建了一个特有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这些学科也是美术学习加强文化修养培养的课程资源。因而在加强美术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拓展其文化艺术视野方面,使美术专业学生广泛接触其他人文学科成为可能。合理利用这一课程资源,做到优势互补,打破各专业的封闭状态,鼓励美术专业的学生选修其他系部的人文学科,实行学分制计入学生学分中。在这个资源共享和学科融合的平台上,建构学生的人文素养。
2.3开设人文学科的讲座
高水平的人文学术讲座既具有对某一问题研究的深度,又具有该学科的学术前沿性,对于学生了解某一人文学科的现状,涵养其人文素质,培养其对于人文学科的兴趣都有积极的作用。学院应尽可能地多为学生邀请校内外的专家开展学术讲座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是建构学生文化修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增加文化类讲座和科研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加强大学生的文化修养绝不仅仅是简单的依靠必修课和选修 课,还需要通过多种形式和多种角度进行。环境对于人的成长有巨大的影响,学校的文化氛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历史传统、学术风尚、管理风格、社团生活、景观布置、建筑特点等诸多要素。高校文化氛围的营造需要学校重视人文类活动的开办,科研项目的投入,名家讲座更是必不可少,用科研活动和名家思想来感染和熏陶学生。当然,光靠学校的努力是不够的,还要学生自我的努力和吸收。书读的多少并不能体现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只有学生根据所学的文化知识融会贯通,自我吸收和升华,才能化为自身的文化修养,内涵修养。
2.4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态度
人文学科的资源极为丰富。除了博物馆、美术馆、大型画展等可视的历史文物、艺术作品外,图书馆有大量的人文学科书籍。在学生人文素质的建构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引导的作用,一方面培养他们良好的自学态度,另一方面要教会他们学习的方式,为他们开列书目,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探讨中了解其所学知识。所以并不是所有的文化知识的受授都靠教学过程来完成,自学是最重要的途径,也是最为灵活有效的方式之一。
2.5文化修养类选修课,为学生加强文化修养拓宽渠道
部分高校对于文化类选修课的重视程度并不高,选修课数量不多,关于文化修养类的选修课更是屈指可数。更需要注意的是,学生们选择选修课,最先考虑的是选修课是否容易通过,上课是否轻松等问题,其次才考虑选修课内容是否感兴趣,质量好不好。缩减专业课程设置,适当增加文化类选修课的数量,拓宽文化修养教育的空间,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提升个人素质具有较大的帮助。另外,保障选修课的质量,提高审美层次,增加吸引力,也是加强学生文化修养的一大关键。
3结语
跟上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及对高师美术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农村小学美术教师除了应该具备本专业知识与技能外,还必须具有较为全面的综合文化素养及最基本的教学理论与探讨美术教育教学的自觉意识。只有解决了这些最为根本的问题,高师美术教育建构学生完整全面的文化修养,从而培养合格的农村小学美术教师的教学目标才能得以保证和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 詹小平.普通师范院校培养高素质农村小学教师的研究与实践[J].湖南一师学报,2005,5(2):3033.
[2] 陈黎明,田刚.从源头输送农村教师――免费定向培养客观上提高了农村教师队伍素质[J].瞪望,2007(7):24.
一、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目标
1.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现状
2.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3.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成因及对策
(二)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
学生问卷,内容涵盖教育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四个方面。问卷调查在渔峡口镇第一、第二初级中学进行,共发问卷1021份,回收有效问卷1004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数。
2.座谈会及个案调查
整个调查共召开了两次教师座谈会,四次学生座谈会。这些座谈会,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生动的典型材料,而且为理性分析提供了基础。
二、调查结果分析
对学生问卷调查分析,以及多次教师、学生座谈结果显示,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一)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现状分析
1.教育价值观
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村初中生具有较为明确的教育价值观。74%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质,10%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为了考中专和大学,16%的初中生没有考虑。
调查还显示,农村初中生的教育价值观带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特征。他们认为,农村青年的经济收入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其中65%的学生认为高中中专毕业生挣钱多,25%的学生认为初中毕业生挣钱多,8%的学生认为小学毕业生挣钱多,只有2%的学生认为文盲能获得较高收入。
2.学习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67%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较高,24%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9%的学生害怕学习。这与他们“考中专或大学”意识淡化是相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学习的学生数占相当份额。而且,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90%的学生都有自己“最讨厌的课程”。学生害怕学习或讨厌某些课程的根本原因,一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紧密相关;二是与该课程的实用价值紧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86%的学生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实用性强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劳技学习热情较高,而对学术性较强的历史、地理、生物、英语不感兴趣。在学生讨厌的课程中,英语是初中的核心课程之一,有57%的学生认为“英语对于我们以后的生活几乎没有用处”。
3.学习习需求
当前,“特长”是师生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许多教育工作者甚至把“特长”看做是“素质教育”的代名词对于这一认识的争议性,不属本文讨论的范畴。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特长”有正确的认识,其中,92%的学生有自己感兴趣的目标,且有52%的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指导。同时,78%的学生希望在劳技课、活动课上学到较多的、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使之能对他们以后的工作有所帮助。
在对调查结果的整理中,我们得到了一组令教师们震惊的数据,52%的学生认为“学校老师能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48%的学生认为“学校老师能力有限,希望得到名师指点”。对于这一结果,也许我们对信息的有效度产生怀疑,或者强调它的地域性特点,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教师行为滞后”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学生的认同,并越来越严重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
4.学习目的
调查结果表明,对于初中毕业后的打算,55%的学生选择读高中或中专,18%的学生选择就业,27%的学生还没有考虑。有读大学愿望的占37%。
初中学生对于“务农”的态度是我们调查的重要目标之一。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初中生大部分不愿意务农,其比例随年级变化,且该心态呈现出一种特殊的波动,其波动特点为:初一为69%,初二为58%,初三为72%。
(二)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调查显示,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与以往农村的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相比,有明显不同。
1.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
自己跳出“农门”,走向城市。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经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以增强自己在未来社会的竞争能力。在此基础上,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且成绩优秀的学生则致力于追求大学教育。
初中生的教育价值观的另外两个特点是务实化和功利化。初中学生越来越强烈地追求未来教育输出的经济价值,他们中的很多人从经济的角度去衡量所学课程的价值,继而决定自己在不同课程上的努力程度。他们要求课程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和生产实践,渗透更多的实用技术。
我们知道,由于年龄和学识的制约,初中学生的认知、分析、判断等能力既不成熟又不稳定。事实上,相当多的初中生的教育价值观是迷茫的。其原因在于:一是越来越多的中专生和大学生难以就业,从而使他们对考中专或大学失去信心;二是学术性较强的初中文化课程难以满足学生对职业技术的需求,难以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内在刺激和利益驱动。这些原因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厌学。更为严重的是,我们在教师座谈和学生家长访谈的过程中发现,由于对学生前途的失望,部分家长和教师也失去了对教育的信心,厌学情绪在受教育者和教育者身上同时滋生并蔓延,我们称这一现象为农村教育的世纪迷茫现象。不可否认,这一现象所反映的是一种消极的教育价值观。
2.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初中生由于个人的学习基础、教育价值观和对未来的期望等方面的差异,使他们的学习需求具有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的特点。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度要求不一。初中毕业后准备就业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准备考中专的学生,要求课程教学难易适度、学业成绩达中等水平;追求大学教育的学生,则要求最大容量地掌握所学知识,学业成绩达上等水平。学习需求的横向多目标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广度要求宽泛。他们既要求学好学术性较强的课程知识,又要求充分培养自己的特长,还要求掌握更多的实用技术。
3.学习目的明确,但具有主观性和不协调性
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73%的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但是,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对比分析和对学生本人的考察,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目的具有严重的主观性和不协调性。学生学习目的主观性突出表现在:他们已经认识到了未来进入城市就业或在农村非农产业就业的艰难性,但有67%的学生却表示不准备在农村务农。很明显,如此大的一个群体具有这个想法是极不现实的。此外,40%的学生希望自己以后在事业上能取得成功,但他们中48%的学生没准备接受高等教育,甚至不准备读高中中专,从而忽视了科学文化知识对于事业的发展所起的基础性作用。学生学习目的的不协调性主要表现为思想与行动的不协调。调查结果表明,33%的学生将准备在农村务农,但这部分学生在上劳动技术课时并不认真,平时也很少接触农业科技方面的资料。同时,37%准备考大学的学生中有相当多的人在学习上并没有显现出相应的积极性,而是呈现出一种消极等待的学习态度。
三、对调查结果的思考
(一)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状况成因分析
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状况,其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正在健康地成长,同时也存在消极的一面,不容忽视。
1.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宏观角度看,农村初中生深深地感触到了国家经济发展的快步伐,欣喜于辉煌的经济成就。调查结果显示,98%的学生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向往,其中有82%的学生对“竞争”这一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了解较深。从微观角度看,市场经济在农村的逐步深入,使农业的生产结构、生产方式不断变化,而轰轰烈烈的农民打工队伍更使农村人的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农村初中生对于这些变化极为兴奋,因为他们享受到了蕴藏其中的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使他们不愿生活在农村,且幼稚地想及早结束学业而外出打工。
2.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将有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上大学的机会,以至于部分学生对考大学信心十足。但是,我国高等教育招生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也很大。调查结果表明,26%的学生认为家庭难以负担未来读大学的高额费用而放弃考大学的愿望;52%的学生认为大学不包分配而感到前途渺茫,从而在学习上漫无目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高等教育招生和分配制度改革的影响,使部分德、才兼备的学生感到迷茫和失望,并逐渐淡化了对学习的兴趣,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
3.农村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影响
素质教育是一种突出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教育。其对于学生的积极作用,是使他们认识到了具有真才实学、一技之长的重要意义,从而要求课堂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并自发地抵触以考试为中心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学方式。其对于学生的消极作用,是使部分学生过多地追求学习的功利性,而忽视了学术性较强的文化课程的基础性意义。
4.家庭教育的影响
当前,农村初中生中有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处于一种相对优越的生活环境中,备受家人的宠爱,他们一般表现为意志不坚强,缺乏进取精神,耽于生活享受。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接触众多的学生家长后,发现很多家长对学生的要求较低,且大多数侧重于纪律方面,而对学生提出考高中、特别是考大学要求的家长越来越少,从而在学习上对学生形成了一种内家庭松外学校紧的矛盾局面。
5.学校教育的影响
在农村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农村初中越来越重视特长教育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可是,由于资金和人才的制约,对于学生学习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需求无法满足,从而导致学生需求与学校教育之间的矛盾冲突。
6.教师的影响
在诸多的影响因素中,我们认为,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最直接、最持久、最有效。但当前的问题是,由于教师行为滞后,所以使教师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对学生学习产生的制约和负面影响越来越大。
(二)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的对策
影响学生学习心理的因素非常复杂,因而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的任务十分艰巨。为了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要求,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应积极地帮助农村初中生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
1.增加投入,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当前,农村学生已经感受到了社会进步的快节奏,初步了解了渗透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高科技。但在日常的学习中,他们接触的却是落后的仪器设备、简陋的实验场所、过时的科技知识,这种强烈的反差必然使他们感到厌倦并产生抵触。因此,只有增加硬件和软件的投入,使仪器设备、实验场所、科技知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才能对学生产生求知的诱惑和刺激。
2.帮助学生准确地了解和把握未来
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农村初中生对国家市场经济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素质教育实施等的了解既不全面也不深入,所以有必要以专题报告的形式,向他们介绍国家市场经济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存在的困难以及未来的美好前景;向他们介绍高等教育改革中招生制度的合理性、科学性,收费制度的公平性、保护性,分配制度的灵活性、公正性;向他们介绍素质教育实施的具体内容、价值和未来取向,以帮助他们明辨是非,消除误导。
进行职业指导,帮助学生了解不同职业主要是务农的特点、现状和发展趋势,从而使他们在学习期间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在毕业时选择自己适合的就业岗位。
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对学生进行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能力、考试心理、学习适应性等内容的辅导是当务之急。
3.在普通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使农村初中生成长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1986年,原国家教委等四部委联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农村教育“应该从办学为了升学转到以为本地区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主,兼顾向高一级学校输送新生这个方向上来”。我们可以尝试在农村初中进行初中后职业教育——学期职业培训或“3+1”制的培训。但我们应该引以为鉴的是:传统的也是落后的农村职业高中教育,当前步入了关、停、并、转的恶劣境况。那么,在农村初中实施职业教育,则必须致力于追求教学内容的科技化和教学方法的科学化。
4.紧扣素质教育的主旋律,制定科学的课程教学计划和考核标准,主动适应学生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需求
为了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特点,在普教中渗透职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进行课程改革,相对均衡各学科在教学时间上的比重,淡化各学科考核的学术标准,以使学生具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各学科的均衡学习和最感兴趣的学科的强化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