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1篇: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关键词】 湖北外贸 外贸依存度 对策

一、湖北省对外贸易现状及问题分析

1、对外贸易依存度过低

外贸依存度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对外贸易总额占该国家或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外贸依存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基本指标,它不仅反映了该国家或地区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还反映了该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开放程度。一般来说,外贸依存度越高,该国或地区对对外经济的依赖程度越大。

从图1可知,湖北省的外贸易依存度一直徘徊于10%左右,远低于中国外贸依存度。对外贸易依存度明显偏低,表明湖北对外贸易额在湖北GDP中的比重较低,因而湖北GDP的增长对进出口贸易的依赖程度也就不高。湖北省过低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对其外贸和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方面无法为湖北省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高新技术,对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质量升级以及技术进步的作用微弱;也无法带动相关行业的社会就业,缓解就业压力。另一方面,这反映出湖北省经济发展开放水平低,经济社会封闭式发展,影响其在全国的经济地位和影响力。

2、出口商品种类单一

湖北省出口商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仍占较大比重,这类产品不掌握核心技术、品种单一、缺乏自主品牌,处于国际分工链条的低端,主要是资源性产品或粗加工产品,如淡水鱼、磷矿、纱锭、粗钢等。因此,湖北省出口商品首先存在被替代的风险。一般而言,许多国家和地区具备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能力,只是因为劳动力价格以及投资条件的相对差异而选择最合适的地点。低端的产品结构使湖北省出口产品缺乏结构上的竞争力,劳动力优势很容易被其他国家和地区所替代。

其次,劳动密集型产品一般都是价格需求弹性以及供给弹性都比较高。从需求弹性看,一旦价格提高,进口国可以转向其他国家进口,导致中国出口下降。从进口弹性看,一旦价格提高,就会引来许多国家同类产品的竞争。出口产品具有高的供需弹性,这使得中国不得不依靠低价格竞争战略。

最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与就业息息相关。在当前对外贸易市场高度集中、城市工人下岗较多、农村又有大量劳动力流入城市的情况下,一旦国外限制湖北省的出口,就可能导致相当程度的社会问题。

3、对外贸易市场高度集中

湖北省对外贸易伙伴遍布全球,但对外贸易市场高度集中,主要还是要靠美、欧、日等传统市场拉动。以2009年为例,湖北省对日本、澳大利亚、德国、美国这四国的进口额分别为15.8亿美元、7.7亿美元、6.9亿美元、4.5亿美元,分别占湖北省进口额的21.8%、10.6%、9.6%、6.2%,对这四个国家的进口贸易量占到湖北进口市场的48.3%。在出口市场上,2009年湖北省对美国、日本、荷兰、韩国四国的出口额分别为10.7亿美元、6.2亿美元、5.5亿美元、4.1亿美元,分别占湖北省出口额的10.8%、6.2%、5.5%、4.1%,对这四个国家的进口贸易量占到湖北进口市场的48.3%。

高度集中的贸易市场已经成为湖北省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障碍,贸易伙伴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双方合作关系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对这些国家的外贸进出口。就出口市场而言,虽然近些年对非洲、大洋洲、拉丁美洲的出口额与比重有所增加,但是总体上过度依赖少数发达国家的局面并未改变。企业出口渠道因出口市场过于集中而狭窄,很容易引发贸易摩擦。据湖北省商务厅数据,2010年,湖北省国际贸易摩擦案件数量共有22起,包括出口反倾销调查15起,反补贴调查3起,保障措施调查3起,针对反倾销裁决的司法诉讼案件1起。产品涉及钢铁、化工、轻工、纺织等产业的16大类,涉案企业70余家,涉案金额2800余万美元。进口市场的高度集中,一方面,国内企业的利润容易受到跨国公司垄断出口价格的影响;另一方面,进口区域一旦出现纠纷、战争、天灾或其他不可抗拒因素,国内企业的正常运转就会受到很大影响。以日本为例,由于中国对日本有着大量的零部件进口,且都集中在核心汽车零部件,在2011年3月日本发生9.0级大地震后,湖北省汽车行业相关企业短时期内无法正常运转,损失重大。

4、区域内贸易发展极不平衡

由于受到产业基础、政策导向等因素的影响,湖北省各地区的外贸发展水平极不平衡。根据历年统计年鉴,湖北省对外贸易的增长主要依靠武汉、黄石、宜昌等少数几个城市,其他地区发展落后,其中武汉在全省外贸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以2008、2009年为例,武汉市进出口139.8亿美元,占全省外贸总额的68%。其中进口70.7亿美元,占全省的78.7%,出口69.1亿美元,占全省的59.6%。黄石市进出口14.1亿美元,宜昌出口13.7亿美元,分居全省进、出口总额榜第二、第三位。虽然2009年受到国际金融海啸的影响,全省对外贸易受到很大的冲击,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72.29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6.8%,但这并没有改变湖北省对外贸易的总体结构。2009年,武汉市进出口114.7亿美元,占全省外贸总额的66.6%。其中进口56.5亿美元,占全省的56.6%,出口58.2亿美元,占全省的80.3%。黄石市进出口11.5亿美元,宜昌出口10.3亿美元,分居全省进、出口总额榜第二、第三位。省内各地区对外贸易的不平衡发展,严重阻碍了湖北省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

5、对外贸易结构失衡

从经济类型来看,湖北省国有企业在外贸进出口总额上占主导地位。由图2可知,虽然国有企业所占份额不断下降,但是依旧占据主导地位,这种结构一直延续到2009年。从2000年占湖北省外贸进出口总额的64.05%到2008年的44.39%,份额逐步降低,2009年38.21%首次低于外商投资企业的40.79%。从外商投资企业和其他企业的对外贸易份额来看,两者都逐步上升,而其他企业的贸易总额增长更快,分别由2000年的32.58%和3.37%增长到2009年的40.79和21.00%。虽然从趋势上看,国有企业份额不断下降,外资企业份额缓慢增长,民营企业等其他企业的份额快速增加,但国有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份额过大,这种整体格局的不平衡性依然存在。

从贸易方式来看,湖北省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是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和其他贸易的比重过小,发展滞后。2009年湖北省进口的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其他贸易分别为520937万美元、149665万美元、54426万美元,湖北省出口的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其他贸易分别为604915万美元、333489万美元、59436万美元。贸易方式在湖北省进出口贸易方面发展中表明: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尤其是一般贸易是湖北省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的主要方式。一般贸易所占比例始终保持在65%以上,但是份额不断下降,加工贸易发展缓慢,2009年达到最高仅为28.04%。而加工贸易是当前外商直接投资的主体形式,其发展滞后说明湖北省利用外资、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程度不高,这也是造成湖北省外贸总量、规模都很小的重要原因。当然,湖北位居内地,运输成本和出海通道不畅也是造成湖北省外贸发展以一般贸易为主的一个影响因素。

二、十二五时期湖北省对外贸易的发展趋势与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湖北省发挥优势、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随着全球经济缓慢复苏和国内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湖北省对外经济发展呈现出对外贸易快速回升、利用外资稳步增长、对外投资合作快速发展的新局面。这为湖北省发展外向型经济战略,加速与国际经济接轨,进一步增强湖北省对外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奠定良好基础。总体看来,湖北省对外经济发展还存在以下积极因素:首先,后危机时代我国宏观经济环境仍然支撑对外经济发展,继续保持对外资的吸引力。其次,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加速经济发展。大力加强节能减排力度助推发展低碳经济、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助推产业结构升级,为内外资企业提供新的投资热点。最后,国家支持中部地区崛起的相关政策为湖北省带来重大机遇。湖北省作为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国家相关政策支持也为湖北省对外贸易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湖北省十二五时期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目标:首先是对外贸易快速发展。湖北省将努力提高出口商品附加值,提高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在全省出口中所占的比重,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继续推进市场多元化,进一步拓宽出口领域和地区;同时以原材料、能源等战略性资源的关键技术为重点,扩大进口贸易规模,保障湖北省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继续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提高服务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其次是利用外资稳步增长。在新能源、环保科技、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生态农业等战略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上,实现利用外资突破;不断改善外商投资软硬环境,整体提升外资项目的集约化程度和环保水平;突破创新利用外资方式。然后是对外经济合作水平显著提高。扩大劳务外派规模,提高外派劳务层次,推动劳务外派收入有较大提升;扩大境外投资的规模和领域,力争在资源开发、农业综合开发、技术开发等领域取得较大进展。最后是口岸建设取得突破型发展。通过港口、铁路、公路、航空、电子口岸等多口岸协同,实现集“水、铁、公、空、信”五位一体的专业化、网络化口岸服务体系,力争将湖北省建设成为我国内地最大的进出口贸易枢纽。同时,推进和深化省内外口岸协作,引导和促进经济要素资源跨区域整合,逐步形成服务中西部地区、长江经济带的一体化口岸网络格局。

三、湖北省对外贸易发展的对策分析

1、加大政府支持,提供政策引导

(1)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改善区域内贸易现状。湖北对外贸易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变量的推动,这通过湖北省外贸出口拓展的轨迹可以验证。着力加大外贸扶持政策和资金向上争取力度,强化政策研判、商情传递、政策咨询,大力营造促进外经贸发展的良好环境。同时还需进一步完善外贸经营环境,良好的发展环境能更有效地提升企业外贸竞争力和投资经营的能力。

湖北省目前的外贸发展过度依赖武汉、黄石、宜昌等市,区域内的贸易发展极不平衡,区域内贸易现状急需改善。对此,应积极扶持发展其他地市的外贸水平,形成全省各地市共同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2)推进“大通关”建设,促进口岸物流发展。首先,大力提升武汉口岸枢纽功能。促进东西湖保税物流中心和武汉出口加工区协同发展,加快武汉东湖综合保税区建设,利用长江干线高等级航道和主要港口,推进“区港联动”、“区区联动”,带动湖北省保税物流产业快速发展。其次,加快构建一体化口岸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口岸基础设施和联检配套设施建设,推进电子口岸建设,推动形成水、铁、公、空、信相配套各有侧重,互为促进、布局合理的口岸体系。不断拓展主要港口、国际海运陆运中转站、多功能货运站、国际机场等节点的物流功能,增强口岸配套服务能力。加强口岸合作,推动多式联运和综合物流体系建设,构建一体化口岸服务体系,加快提升全省口岸的综合竞争实力。最后,促进口岸功能整合。加强与沿海口岸查验单位的合作,深化区域通关改革,推行货物“属地报关、口岸验方”,实行“多点申报、多点验放”,提高通关效率。简化和规范转关运输监管,使铁路、港口、机场及公路实现“无缝对接”。创新内外贸集装箱同船运输监管办法,不断提高船舶积载率,提高“大通关”效能。

2、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业贸易发展

(1)优化贸易结构,着力转变外贸发展方式。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湖北经济既要扩大内需,加快增长,更要优先转变对外贸易的发展方式,加快出口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对湖北经济的拉动作用,就要克服加工贸易的弊端,以提高加工贸易的技术含量和增强其对湖北经济的带动作用为重点,促进加工贸易的升级,形成全省外贸发展尤其是外贸出口的新增长点。

当前,湖北省需要主动将自身产业发展与高新技术引领的国际产业竞争相对接,实现产业发展从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变。为此,我们要优化对外贸易结构,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引导加工贸易企业与跨国企业开展深层次合作,鼓励外资投向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吸引跨国公司把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都高的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到湖北省;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在鄂建立地区或公司总部、技术研发中心、财务管理中心和采购中心等机构;同时要把吸引高技术领域的国外人才或智力作为重点,积极开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技术含量的出口产品。

(2)开发农业贸易潜力,促进农业贸易发展。湖北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具备发展外向型农业的基础和潜力。但农产品的深加工不够、技术含量低、竞争能力弱、缺乏大型龙头企业等是制约湖北外向型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湖北省应根据自身实际,有规划、有步骤地加大外向型农业的发展规模,加快引进先进的现代农业技术,发展生态农业,扩大绿色农产品的深加工与出口,深度挖掘农业贸易潜力,推动湖北省外贸发展。

3、开拓企业目标市场,促进对外投资合作

(1)大力开拓国际市场,推行市场多元化策略。企业应当与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知名网络企业合作,搭建全省电子商务营销平台,探索建立网上交易会和海外样品仓储展示相结合的模式,增加贸易机会。吸引更多企业入驻“湖北企业(美国)营销中心”,并在非洲、欧盟以及东南亚新建立三个营销中心,为湖北省企业及优势产品在全球范围扩大和深化合作关系搭建平台。支持企业通过行业商协会开拓境外市场,建立境外营销网络。引导企业抱团出征,将产业基地、产业集群与目标市场对接。

出口企业应在进一步巩固扩大香港、美国、日本、东南亚、欧盟等传统市场的同时,努力开拓非洲、拉美、独联体、东欧等近年来经济迅速发展的新兴市场。对发达国家的出口应提高出口产品的档次,实现传统产品的升级换代,严格参照发达国家的标准。发展中国家购买力较低、外汇短缺,因此要扩大向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出口,政府和企业应将出口与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技术援助、投资、工程承包、劳务合作等形式结合起来,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增加向发展中国家的出口。适时推行网络贸易的形式展开市场多元化策略,开拓国际市场。在这个基础上创新市场开拓方式,推动湖北省企业与跨国公司合作,以实现市场多元化目标。

(2)加强外贸出口增长方式转变,积极发展对外投资合作。从2003年起,湖北省逐步加快了外贸出口增长方式的转变,进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出口产品结构趋于合理,但仍有很大的优化潜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光纤通信、计算机软件、汽车及零部件、钢铁、船舶等机电、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比重。进一步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以及进行自主创新,提升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度,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进出口对湖北省经济增长的拉动度和贡献度。

对于有比较优势的企业,鼓励其通过新建、并购、股权置换、境外上市、重组、组合等多种方式,到境外直接投资,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建立境外生产基地和营销网络。同时引导科研、勘测、设计等企业内外联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拓展国际工程市场。最后,加强综合劳务基地建设。加快以海员外派为主的综合劳务基地建设,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和适应性培训,提高劳务人员综合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杨明强:湖北省对外贸易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价格月刊,2009(7).

第2篇: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关键词:黑龙江 农产品 对外贸易 现状 对策

一、黑龙江农产品对外贸易现状

在黑龙江出口的农产品中,是以一些价格比较低的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为主的,比如谷物、油料作物、棉花等。而相对价格比较高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其出口就比较有限,比如蔬菜、鲜花、水果等。像这样低级农产品的出口结构不符合世界农产品贸易的发展趋势。而造成黑龙江农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的原因主要是:在黑龙江出口的农产品中,初级加工的农产品占到了80%左右,而深加工的农产品却只占到了20%左右,像这样深加工的农产品的价值及其附加值比初级加工的农产品价值要高好几倍,这种现象很不合理。这样的结果导致我国农产品的对外贸易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相对于农产品深加工的技术和设备而言,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技术的不好,设备跟不上发展的脚步,不仅增加了我国农产品的成本,也影响了我国农产品质量的提高。从黑龙江农产品出口的市场结构上分析,黑龙江农产品的出口市场非常的集中,大部分集中在近邻国家。比如,韩国,日本。像非洲、拉丁美洲等国家作为当今世界最有潜力的农产品市场,我国所占的比例却很小,这种出口市场过于单一的现象,制约了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多元化发展。

二、黑龙江农产品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

1、黑龙江出口的农产品质量不高,导致当地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竞争力不强。黑龙江农产品的种植,都是大范围机械化的种植,这样的情况就导致对农产品的种植不精细,导致农产品的质量不高。造成了出口的农产品品种多为低质产品、普通产品。所以,在国际市场上黑龙江出口的农产品只能是低质低价,没有市场竞争能力。

2、黑龙江农产品出口的结构不合理,市场单一。黑龙江地大物博,土地肥沃,适宜发展价值高的农产品。但由于长期以来受“以粮为主”的指导思想的影响,造成了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种植在黑龙江农业中占很大的比重,这就导致粮食成为黑龙江对外贸易中的最主要产品。而相对价值比较高的农产品如蔬菜、水果等出口数量却非常有限。而这种低级农产品的出口结构不符合世界农产品贸易发展的趋势。

3、黑龙江农产品出口的生产成本过高。随着农业政策的转变,农产品的价格提高,导致对外贸易的农产品价格也跟着提高。再加上我国的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逐渐消失,使生产费用不断的提高,粮食的生产几乎没有利润了。进而造成了对外贸易农产品的价格提高,降低了价格的竞争优势,而且最先受到这种挑战的就是黑龙江的粮食类。到现今为止,我国仍然没有改变计划经济时代的对外贸易的管理模式---农业部门生产农产品,工业部门加工农产品,贸易部门销售农产品。农工商相互隔离,相互脱节的基本格局,使得很难协调好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利益。从而阻碍了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

4、黑龙江出口的农产品卫生检疫问题。黑龙江农产品出口的许多水果蔬菜的药物和农药残留量超过了国际卫生检疫的标准。

三、促进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健康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1、立足黑龙江地大物博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具有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的农产品。着重发展水产品、水果、蔬菜、花卉等具有明显优势的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提高农产品的加工能力和水平。初级农产品出口比重过大,这样的结果就是,一方面使得大量伴随加工增值的利益流失了,降低了当地农民收入,另一方面不利于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所以,我们要大力引进先进的加工技术,提高农产品的加工能力和水平。把农产品的生产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的优势,逐渐改善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出口结构。

3、降低农产品出口的生产成本。改变当前的农业政策,大力扶持农业的发展。改变计划经济时代农工商相互隔离,相互脱节的基本格局的管理模式,使农业部门,工业部门,贸易部门之间相互合作,协调好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利益,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

4、提高食品安全的监控程度,加强对出口农产品的卫生检疫。对黑龙江出口的农产品的安全现状,进行全面的调查。然后根据国际农产品出口的标准制定新的符合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安全标准。加强有关技术设施建设,保证对食品卫生安全的有效控制。还要加强对出口农产品的卫生检疫,使出口的农产品符合国际卫生检疫的标准。

四、结语

农产品对外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农产品的对外贸易对拉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农产品对外贸易的状况直接影响到整个对外贸易活动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外贸易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日渐显现,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所以,深入研究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现状,通过研究找出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而找出解决的措施和对策,才能促进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超.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平台促进农产品出口[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7).

[2]张汉林等.WTO与农产品贸易争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3]张莉琴,林万龙,辛毅.我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及调整对策[J].中国农村经济,2003(4).

第3篇: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我国实施的一项重要发展战略,它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撑,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也使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我国西部地区在发展对外贸易中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西部地区对外贸易进一步的发展。

西部地区对外贸易现状

1999年11月,中央政府作出了一项重要决策,即西部大开发战略。此项政策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我国西部地区主要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云南、贵州、四川和重庆10个省区市。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我国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据有关资料显示,2011年1~8月,西部地区实现进出口总额1115.2亿美元,同比增长41%,增速超过中部地区,居四大板块首位,分别高于各地加总、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15.6%、17.3%、0.2%和9.3%。早在中国古代,西部地区就存在对外贸易,古代丝绸之路就是很好的证明,西部地区历来与中亚、西亚等地区贸易频繁。近年来,在西部地区对外贸易中,大多是一般贸易,而且主要是劳动密集型行业,技术含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

贸易规模较小,对外资利用水平低。我国西部地区对外贸易普遍存在规模较小,利用外资水平较低的问题,这制约了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据有关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西部地区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约为1060.60亿美元,占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约为4.3%,其中出口额为647.05亿美元、进口额为413.55亿美元。约占全国出口额和进口额比重分别为4.8%和3.8%。由此可见,西部地区对外贸易的规模较小,占全国对外贸易的比例很小,而东北发达地区,尤其是上海、江苏等地区,对外贸易规模很大,占全国对外贸易的比例很高。

由于地域、地理环境、气候、人才不足等条件制约,外商对于西部地区的贸易投资以中小型项目为主,投资额较少,西部地区在对外资利用方面仍处在较低的水平,很多大型企业对西部地区的投资很少。西部地区的企业中,以劳动密集型企业居多,例如,餐饮服务、初级加工、原料生产等企业,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在西部地区基本没有。

贸易方式结构和贸易主体不合理。在我国对外贸易方式中,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和其他贸易占有重要比例。我国西部地区对外贸易以一般贸易为主,加工贸易比例较小,凸显高低不平衡的特征。目前,加工贸易在西部地区发展很快,但是较一般贸易,在对外贸易中,所占比例仍然很小,西部地区大多省份仍以一般贸易为主,其中,重庆、云南、贵州、陕西的一般贸易占全省对外贸易总额的占50%以上。

在我国西部地区贸易投资主体中,国有企业占有主导地位,外资企业所占比例很小。例如,在云南省的对外贸易总额中,国有企业所占比例高达60.83%,而外商投资企业仅占占6.6%。由此可见,我国西部地区对外贸易主体及其不合理,这严重制约了西部地区对外资的利用水平,影响了西部地区对外贸易的发展。

对策研究

发挥地区优势,促进对外贸易。当前,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中东部地区较低,人民生活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发展对外贸易中,西部地区应该立足本地,发挥地区优势及其资源优势,着力发展有特色的产业,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在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居多,并且与中东、中亚、南亚等地区存在一定的相似点,他们都有类似的,因此,西部地区在发展对外贸易时,可以借助及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共通点,加强沟通与联络,建立友好的贸易合作关系,减少贸易过程中的障碍,从而促进西部地区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调整产业结构。当今世界已步入信息化时代,在国际贸易中,制成品和高新技术、信息、智能等“软件贸易”占的比重必将不断上升。在西部地区对外贸易中,高新技术产业将成为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因此,西部地区应该充分利用政府给予他们的政策优惠,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对外资的利用水平,并依据西部地区的优势特色,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资西部,从而改善西部地区的产贸易结构,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第4篇: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关键词:对外贸易;产品结构;贸易方式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8-0166-02

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对经济增长有重要促进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推进了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变与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河南省作为中部地区的核心省份,占据重要地理位置,且拥有丰富自然资源与劳动力资源,但目前仍有诸多因素制约其经济发展。河南省对外贸易总额近年来以高增长率快速发展,但与东部地区相比较而言,其对外贸易规模较小、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对外贸易方式较单一,整体上与中部地区差距显著,并且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一、河南省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态势

(一)对外贸易规模分析

据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河南省货物进出口总额高达599.57亿美元,远高于中部地区其他省份;与2013年情形相似,2012年河南省以517.39亿美元的货物进出口总额位列中部地区第一;2011年河南省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为326.23亿美元,仅次于湖北省。整体来看,2009年河南省对外贸易总额有所回落。除此之外,河南省对外贸易总额一直处于快速增长状态,2001―2010年间,河南省对外贸易总额增长了近7倍,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二)对外贸易产品结构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经济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对外贸易总额不断增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明显上升,对外贸易产品也逐渐由初级产品向工业制成品转移。2007年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与2002年相比有所增加,高达92%,占出口产品中的绝大部分,其中钢材、人发制品及铜材为累计出口额较高的商品。按照产品出口金额进行排序,2012年,手持式无线电话机出口总额为155.71亿美元,为出口总额最高的产品;其他材料制品以7.74亿美元的出口额位居第二,出口产品仍以劳动密集性产品为主。而进口商品中位列前三的分别为:处理器及遥控器、存储器及非特种用途的其他类型电视摄像机,均为电子设备。

(三)对外贸易市场结构分析

自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河南省对外贸易得到跨越式发展,对外贸易市场结构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外贸市场广度不断提升;对外贸易主要出口市场从东亚逐渐向欧美转移;新兴市场出口总量小。就市场结构来看,河南省对外贸易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日本、韩国、德国、英国和美国等发达国家,除此之外,也打开了非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等新市场,外贸市场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2001―2007年期间,与河南省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由160个上升至180多个,并且对非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的出口额稳步增长。尽管如此,新市场的进出口总额与其他国家相比较少,占全部市场进出口总量比重较小,对外贸易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急需进一步提升。

(四)对外贸易方式分析

随着河南省对外贸易发展的不断深入,对外贸易方式也发生了转变,由以往的一般贸易为主逐渐发展成为如今多种贸易方式并存的情形,这种多样化的对外贸易方式改变了以往一般贸易独占鳌头的格局,给河南省对外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与机会。2007年河南省一般贸易进总额达到98.99亿美元,占贸易总额的77.31%,2012年这一比重大幅下降至34.65%。而加工贸易总额占全省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由2007年的19.43%增长至2012年的58.62%,超过了一般贸易的比重。

二、河南省对外贸易现存问题分析

(一)对外贸易总量小,与东部地区差距大

近年来,河南省对外贸易总额稳步增长,从2001年的进出口总额27.82亿美元,增长至2010年的178.32亿美元,十年间增长了6.4倍,河南省对外贸易实现跨越式发展。尽管河南省对外贸易发展取得了阶段性进步,对外贸易规模走在中部地区前列,但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之下仍存在较大差距。2012年,广东、福建、浙江三省对外贸易总额分别为9 840.2亿美元、1 559.38亿美元、3 124.01亿美元;2013年,广东、福建、浙江三省对外贸易总额分别为10 915.81亿美元、1 693.21亿美元、3 357.89亿美元,远远超过了河南省进出口总额。

(二)对外贸易产品结构不合理,外贸产品缺乏竞争力

河南省对外贸易发展方式仍较粗放,其中,对外贸易产品结构不合理、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低是影响河南省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的重要因素。在2012年河南省出口产品中,人发制品、橡胶轮胎、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仍然为主要部分,其中手持式无线电话机占据半壁江山,技术含量高的出口产品有所增加,但整体来看,出口产品位于前10位的大多为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产品。河南省出口产品缺乏竞争力,对外贸易产品结构不合理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外贸市场较集中,缺乏新市场

根据河南省在各个地区出口产品总额的统计,其对外贸易产品主要销往亚洲、欧洲和北美洲这三个地区。2007年,河南省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贸易总额分别为56.61亿美元、26.21亿美元和20.31亿美元,占河南省贸易总额的80%以上;2012年,河南省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贸易总额占河南省贸易总额的85%以上。与2007年相比,2012年市场集中度却有增无减。虽然河南省已经开拓了新市场,但市场份额较小,外贸市场集中度仍然较高。美国、日本和韩国是2012年河南省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位列前三的国家,其他国家进出口总额与这三个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对外贸易的发展对这些国家依赖性较高。

三、关于河南省对外贸易发展的建议

(一)提升对外开放意识

2013年河南省货物进出口总额位列中部地区第一,而东部沿海地区进出口总额最高的省份广东省进出口总额则是河南省的18倍,这一悬殊的差距与地理位置优势密不可分,更与思想观念的不同有着紧密的联系。东部地区处于沿海地带,最早受益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对外贸易也得以飞速发展,在思想上东部地区能够与时俱进,利用地理位置优势首先了解并接受国外先进思想。在经济全球化大势头之下,河南省应提高对外开放意识,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坚决解除传统观念的束缚,动员并鼓励各企业克服河南省客观条件的不足,积极参与国际市场。发展生产,贸易先行,贸易是生产与消费之间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通过贸易来促进各行各业的发展,提高生产效率,进而带动经济全面发展才是明智之举。

(二)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

目前,河南省主要出口商品大多仍为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如人发制品、橡胶轮胎、服装等仍占出口产品的一大部分,对外贸易产品结构有待进一步升级。河南省各级政府应增加科技研发经费的投入力度,研发高科技产品,针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经济上的鼓励。同时,各企业应开创自主品牌,增加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的认可度,使出口商品能够销往更多的国家和地区。企业应当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将科技因素注入产品之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注重企业长远发展。只有通过政府的政策资金支持和企业自身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对外贸易产品结构才有望得到进一步优化。

(三)积极发展加工贸易,开拓国际市场

随着对外贸易发展的不断深入,加工贸易作为吸引国外投资和扩大出口总量的重要方法,已经成为看待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因素。2012年河南省加工贸易比重为58.62%,相比2007年提高了28个百分点,加工贸易的发展充分带动了对外贸易总量的增长。在发达国家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进行产业转移的大趋势下,河南省应利用自身优势,抓住机遇,使更多的加工贸易企业能够在河南省落户,从而加快河南省对外贸易发展进程。政府部门应鼓励各企业深入发展加工贸易,给予高科技产品加工贸易以政策上的支持,使出口产品具有更强的国际竞争力。

四、结论

本文基于河南省对外贸易发展这一视角,首先,从对外贸易规模、出口产品结构、出口市场结构、对外贸易方式四个方面,对河南省对外贸易现状展开了分析;其次,探讨了河南省对外贸易发展中存在的对外贸易总量小、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外贸市场较集中等诸多问题;在文章的最后,针对河南省对外贸易现存问题给出了解放思想、提高产品竞争力等可行性建议。如果河南省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善,河南省经济将实现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 雷朝阳,资树荣.河南省与中部四省对外贸易发展的比较[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6,(1).

[2] 薛革新.河南省对外贸易发展问题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08.

[3] 沙文兵.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制度约束与制度创新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4.

[4] 沈净.河南省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14.

[5] 胡俊超.地区经济协调与中部地区经济发展[J].商业研究,2006,(23).

第5篇: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关键词】对外贸易 产业结构 转型升级 对策建议

当前,我国外对贸易与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着重要的机遇,如何才能够紧紧的抓住新一轮的发展机遇,面临着迎接新一轮更大的挑战,这也是未来几年我国对外经济发展和生活中的重点和热点领域的问题。

一、建议进一步开展对外贸易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加快推进产业转移,充分考虑到区位因素、经济因素、产业因素等诸多环节的严重影响,结合我国对外贸易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情况,借鉴我国沿海地区对外贸易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和做法,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带,带动其他的地区对外贸易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发展,承接起更多的产业转移的任务,实现外贸和外资的多方面的快速健康发展。将工业化后期的实际情况与对外贸易和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积极考虑到对外贸易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的土地的问题、劳动力的问题、成本的问题、水电资源的问题等方面的严重紧缺,将产业结构提升到与经济社会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集中有限的资金和有效的力量,进一步大力发展处于资金技术密集型的新型产业,特别是需要关注新时期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建议在对外贸易和产业结构调整可以首先进行产业的转移升级

从工业经济开始起飞的地区作为产业转移的承接地,全力推进新形势下的产业梯度转移的新的市场化潮流。在对外贸易和产业结构调整中,积极的承接来自国际方面的产业转移,与此同时,需要在区域内部,努力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梯度式的转移,实现产业结构的双向优化。进一步加强具有不同典型特点和优点优势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进行一系列的分类的科学指导,进一步健全完善对外开放的体系和完整布局,积极的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特别是要注意承接和转移那些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先进制造业以及现代服务业,努力实现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调整和升级。需要产业结构更加完善,能够采取更加科学的合理的方式,承接对外贸易和产业结构调整转移的地区,需要充分借助和利用已经具有的更加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更加丰富的劳动力和更加广阔的市场规模,进一步放大对外贸易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比较优势。力争将经济领域的合作、产业转移、以及境外资源对外贸易的综合开发等诸多环节的因素,有机的结合起来。

三、建议充分考虑到我国对外贸易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进一步扩大

尽力摆脱对于外部经济的强烈的依赖,特别是对外贸易的片面的保护主义,不断的增加对外贸易的双方摩擦,我国的对外贸易和产业结构调整存在一定风险性和一定的不确定性。例如,在国际金融危机之中,伴随着全球经济发展水平的衰退,我国的对外贸易和产业结构调整也相应的受到了一定的较大程度的影响。因此,需要坚持始终从更加长远的角度来考虑和审视对外贸易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进一步的投入的力度,特别是在人力方面的投入、物力方面的投入,进一步开展全新产品的科技开发、贸易试验和市场生产等诸多关键的环节。采取分步骤实施、有计划实施的方式和手段,积极的科学的我国的对外贸易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的战略。努力将对外贸易和产业结构调整到高质量加工、多产业链条互相延伸、高附加值的发展层面上。

四、建议积极开展更加循序渐进的我国对外贸易和产业结构调整方式和模式

在新一轮的对外贸易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浪潮之中,需要更加的紧紧的抓住有利历史机遇,对外贸易和产业结构调整能够有效的为全世界各个国家的对外贸易的广大企业提供更加丰富的对外贸易的机会,以及对外贸易的市场,广泛的接受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更加主动的承接起来自国际和全球产业转移发展趋势,进一步促进我国的对外贸易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健康发展。建议对外贸易和产业结构调整企业努力破除来自全球和国际上的对外贸易的显著双重夹击,采取产品产异化等行之有效的组织形成,加快构建和形成具有较强品牌竞争优势的产品和加快实施高质量的名牌发展战略,不断的进一步促进企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在对外贸易和产业结构调整组织规范方面,进一步维护良好的公平的规范的市场竞争秩序,努力实现对外贸易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转型升级。采取政策手段,进一步的加大对于对外贸易和产业结构调整企业的研发方面的鼓励和支持政策,力争突破对外贸易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构和技术领域的瓶颈制约。

参考文献

[1]刘志彪.从建立国际竞争优势的高度研究战略贸易理论及管理贸易政策[J].产业经济研究,2005(0l).

[2]高越.中国进出口对GDP及三个产业影响的实证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03(05).

[3]黄志勇,许承明.FDI对上海产业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08(04).

[4]彭继民,史月英.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与我国的对外投资[J].宏观经济研究.2001(02).

[5]刘辉煌,杨胜刚,张亚斌,熊正德.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向与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J].求索,1999(01).

[6]汪斌.国际区域产业结构分析导论——一般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应用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7]蓝庆新,田海峰.我国贸易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转型的实证分析及现状研究[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2(02).

第6篇: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关键词:一带一路;新疆;中亚国家;跨境人民币结算;对策

1.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取得了重要的成效。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实施,使得新疆地区对中亚各国的对外贸易变得更加频繁,其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带动了新疆经济的发展。跨境人民币阶段问题成为影响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当前,贸易风险依旧存在、专业化的人才相对匮乏、制度保障力度有待于提升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困扰着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对中亚国家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发展。因此,必须要结合当前国际贸易对跨境阶段的需求,充分借助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契机,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全面完善新疆地区对中亚国家跨境人民币的结算,充分促进其对外贸易的发展。

2.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对中亚国家跨境人民币结算存在的题

2.1 贸易风险依旧存在

虽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实施对新疆与中亚各国的对外贸易变得更为频繁,但是由于目前还没有形成完善的贸易发展机制,使其在发展贸易的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一些风险,这些风险具有潜在的作用,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疆对中亚国家的跨境人民币结算,进而会阻碍双方贸易的发展。而贸易风险的影响较多且十分复杂,难以对其进行准确的预测和应对,这就为新疆的跨境人民币结算带来了较大的问题,使其难以在短时间内顺利实现对中亚国家的跨境人民币结算,且可能引发一系列的贸易纠纷问题。

2.2 专业化的人才相对匮乏

跨境人民币结算问题牵涉到的内容较多且十分复杂,其专业程度较高,对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的对外贸易发展提出了重要的要求,而缺乏专业化的人才更是成为影响新疆对中亚国家人民币结算的关键。很多对外贸易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注重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新疆地区的高校较少,发展条件相对艰苦,很难吸引优秀的贸易发展尤其是人民币阶段业务层面的人才。同时,政府部门对人才引进的政策还不健全,使其在现有的条件下难以为新疆对中亚国家的跨境人民币结算提供有效的人才保障,进而限制了其贸易的发展,人才问题将成为困扰新疆跨境人民币结算的关键。

2.3 制度保障力度有待于提升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提出时间较短,各方面的配套制度还处于完善过程中,目前对跨境人民币结算方面的制度还不完善,难以给予新疆地区对中亚国家跨境贸易结算充足的指导与保障。当前,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如火如荼的实施,新疆与中亚国家的贸易频繁度不断提升,而关于跨境人民币结算方面的制度难以跟得上贸易发展的需求,其制定、实施以及取得成效需要较长的时间周期。各项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还需要与中亚国家进行相互磋商,以达成一致协议。因此,当前的制度还不足以保障新疆对中亚国家的跨境人民币结算。

3.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对中亚国家跨境人民币结算的对策建议

3.1 着力降低贸易风险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要想有效解决新疆对中亚国家跨境人民币结算问题,必须要首先降低贸易风险。贸易是跨境人民币结算的重要基础与前提,一方面,要严格规范贸易市场行为,对各行业的贸易往来制定严格的标准,加强海关等部门的监督管理,将新疆与中亚国家的贸易不断引入正轨。另一方面,要全面强化我国与中亚国家之间的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交流,在贸易发展方面达成共识,制定和实施贸易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贸易问题。这样一来才能为新疆对中亚国家跨境人民币结算营造良好的贸易环境,加速跨境人民币结算的发展。

3.2 培养和引进专业化的人才

在完善新疆对中亚国家跨境人民币结算的过程中,必须要全面培养和引进专业化的人才。一方面,各贸易企业及相关部门,要加大对贸易人才尤其是人民币跨境结算人员的培训,使其掌握先进的方法与理念,并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的对外贸易及人民跨境结算中进行有效的实践与探索。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要继续加大对人才吸引的政策,加大相关的补助和激励,完善用人机制,从中东部地区引进一批专业化的人才作为对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对中亚国家人民币跨境结算的支持。使其为现有的人才团队注入新鲜的血液,为新疆对中亚国家人民币跨境结算建立强大的人才库。

3.3 强化制度层面的保障力度

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对中亚国家的跨境人民币结算必须在相关制度的保障之下才能顺利进行。因此,必须要与中亚各国就贸易问题进行全面的协商,以我国政府部门牵头,贸易企业积极参与等形式,与中亚各国进行紧密的磋商,对具体的跨境结算达成协议,制定和实施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为人民币跨境结算提供有效的指导与保障。同时,要在实际的贸易及人民币跨境结算过程中,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制定动态化的优化机制,不断相关制度进行补充和完善,使其能够真正保障新疆地区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对中亚国家人民币跨境结算的顺利进行。

总结

解决跨境人民币结算问题是当前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全面促进新疆与中亚各国开展贸易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应该从着力降低贸易风险、培养和引进专业化的人才、强化制度层面的保障力度等方面出发,在一带一路发展背景下全面优化新疆对中亚国家的跨境人民币结算,实现双方贸易的健康长期有序发展,为新疆经济的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第7篇: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关键词:出口商品;市场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01

市场结构指的是某一市场中各种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特征,包括市场供给者之间、需求者之间、供给和需求者之间以及市场上现有的供给者、需求者与正在进入该市场的供给者、需求者之间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对外开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对外开放主要包括引进外资、对外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其结果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逐渐融为一体。

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我国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出口大幅增长的过程中,出口商品结构调整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它离将我国塑造成为世界贸易强国的要求差距还很远,仍存在不少突出的问题,如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比重过大、出口工业制成品档次较低、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的产品比重偏低、服务贸易发展滞后、出口商品结构趋同化现象严重等。因此,深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对于实现外贸出口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再上新台阶至关重要。

一、我国出口商品市场结构存在的问题

1.制成品出口仍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从产业内贸易角度来衡量,我国的出口商品仍然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之间的贸易,属典型的建立在生产要素禀赋基础之上的比较优势的产业间贸易。这种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产业间贸易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不利影响,由此造成产品利润率不高,在国际贸易的激烈竞争中就很容易受到国际汇率等成本因素变动的影响,难以创造稳定的出口发展环境。

2.国内企业间的竞争度过高,内部摩擦大

随着对外开放的发展,我国的外贸经营权逐渐下放,这对加快我国市场国际化进程的推动作用本来是无可非议的,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国内企业之间竞争激烈,造成很大的内部摩擦。这在出口方面表现为,同类产品在向同一国家或地区出口时,多头对外,为了抢夺生意而对外竞相削价,在引进外资和对外直接投资方面也存在类似情况,过度竞争现象十分严重。

3.对外资依赖严重,抗风险能力不强

我国对外贸易虽然发展迅速,但是其出口贸易增长对外商投资企业依赖严重。近10年来,中国外贸出口外商投资企业在出口中的比重持续上升。但由于我国缺乏知识产权和大部分核心技术,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大量出口给中国带来的只是劳动者的报酬加上一些原材料费用,留下的还有环境污染,中国实际得到的贸易利益或收益十分有限,外商投资企业把国际产业链条上的加工组装环节移师中国,充分利用中国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通过控制进口原料和出口产成品两个环节谋求更大的利润。加工贸易的迅速发展同时提高了出口和进口依存度。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对于外资的过度依赖,降低了我国自身抗御风险的能力。

二、优化我国出口商品市场结构的策略

1.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增加研发投入,增加出口产品附加值

只有拥有坚实的科技基础,才能尽快实现出口商品结构调整,从而大大提高我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而要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国际竞争力,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努力扩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机电产品的出口。机电产品是近年来我国最具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出口商品,是我国外贸出口的新增长点。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机电企业跟踪行业技术发展的前沿,大胆进行技术创新,在国际市场上形成中国机电产品的技术特色和科技优势。同时还要加速推动科研院所和生产企业的结合、生产企业和外经贸企业的结合,实现科工贸一体化,促进机电产品的高科技产业化。在形成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后,以更高的技术水准推动更多的机电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并最终实现以高科技、高技术为主的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在出口贸易份额中的主导地位。

2.出口商品结构调整应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

要提高我国产业和产品的竞争力,就必须调整产业结构,逐步形成出口支柱产业(农副轻纺等传统产业)、出口主导产业(机电仪化产业)、出口战略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三大出口产业群,使其呈梯度发展态势,并尽快向技术含量高的产业转移。与之相适应,逐步形成传统技术、适度技术和高新技术渐进式传导的技术结构,为我国创造新的出口优势和贸易优势提业支持和技术支持。

3.引进外资的同时更应理性对待外资

应该从思路上明确,增强自身出口竞争力是我国利用外资改善出口结构的真正目的。外商直接投资对改善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但过分依赖外资有它本身的缺点。因此,我国在利用外资的时候必须把握一个度的问题,借助外资发展主导产业,增强自身出口竞争力才是我国利用外资改善出口结构的真正目的。可以通过引资方式的创新引导外商向有利于出口结构优化的工业投资,限制外商直接投资向成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扩张。大力引进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FDI,这样才能真正促进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本质上的优化。

参考文献:

[1]赵翠萍.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01).

[2]魏浩,毛日.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历史演变与优化策略[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10).

[3]江小涓.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决定因素和变化趋势[J].经济研究,2007(05).

第8篇: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关键词:贸易顺差;贸易平衡;调控措施;对外贸易

1、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外贸易总额持续高速增长。截至2012年底,我国已持续贸易顺差19年。巨额的贸易顺差一方面为我国的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也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矛盾和问题。本文就我国目前的对外贸易顺差的基本情况,从顺差的主要来源以及特点两方面详细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的现状,分别从国际国内两个角度阐述我国对外贸易顺差带来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2、我国对外贸易顺差概述

2.1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现状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部分时期处于贸易顺差的阶段,尤其是1990年后,除了在1993年出现了122.15亿美元的逆差,总体上是以顺差为主。1997年以后,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外贸、外汇体制改革效应充分显现,外贸增长较快,特别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2001年全年进口总额达到2435.5亿美元,同时全年出口总额达到2661亿美元,全年的进出口总额为5090.5亿美元,较加入世贸组织前有了飞速的发展。但是,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对我国对外经济的影响巨大,在2009年和2010年我国对外贸易余额呈现下降的趋势,2010年3月份还出现了贸易逆差。虽然我国的对外经济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而有所下降,但是在我国政府的积极政策的实施下,我国对外贸易还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2.2我国对外贸易顺差主要来源分析

第一,贸易顺差多集中于有比较优势的产品。2012年我国机电、纺织、高新技术三大类产品的顺差之和大约是全部贸易顺差的两倍,其中纺织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机电产品及高新技术产品是利用我国劳动密集型环节生产的产品。

第二,贸易顺差多集中于加工贸易。一方面,加工贸易进口和出口之间的增值有其必然性;另一方面,随着近年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国内制造业水平显著提高,加工贸易配套能力不断增强,产业链迅速延伸,进一步助推了加工贸易顺差的规模。

第三,贸易顺差多集中于美欧地区,东盟增速明显。美国、欧盟是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

2.3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的特点

第一,以货物贸易顺差为主。从我国对外贸易的交易项目上来看,主要来源于货物贸易顺差,多年来一直在增长,而服务贸易却是一直保持逆差的状态,而且逆差呈现逐步增长的势态。

第二,加工贸易占较大比重。从我国对外贸易的交易方式上来看,我国的加工贸易的顺差占全部的比重较大,并且逐年增长,而其他贸易的交易方式却是一直逆差的。这说明,我国的对外贸易顺差主要依靠加工贸易。

第二,有明显的国际区域性。由于近几年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使得制造业需要的原材料、元件零部件等需求较大,这些大多是从东盟及周边邻国进口的,所以就会与这些国家和地区存在贸易逆差。

第三,从我国对外贸易的交换效果上来看,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的主要竞争力为出口产品的价格以及数量。

3、贸易顺差带来的影响

3.1导致人民币升值压力大

贸易顺差、外汇储备的增加,固然是我国经济实力的象征,但其负面效应也不容忽视。巨额外贸顺差使人民币饱受升值的压力。主要发达国家政府一再对我国施加压力,要求人民币升值。尽管面对巨额外贸顺差人民币依然坚挺,但是升值的压力十分巨大。

3.2导致我国外贸依存度过高

外贸依存度是衡量一国(地区)对外贸易开放程度的指标,2000年以前,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增速比较平稳或是在波动中上升,2000年以后,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一路激增,从2000年的39.58%迅速攀升到2006年的67%,达到历史最高点1。虽然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在2007年之后开始影响我国的进出口,导致2008―2009年外贸依存度呈下降趋势,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恢复,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开始回升,2010年相对2009年也有一定幅度的增长。2011年为50.1%,较2010年有所上升。

3.3外汇大量流入加大通胀压力

贸易顺差使得大量外汇流入我国,这又促使央行不得不印刷更多的人民币来购买外汇,随着大量的人民币被动地投入到流通领域,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账户更加受制于外汇的流入,不但削弱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效应,还会增加通胀压力。

3.4巨额顺差加剧环境污染

对外贸易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是换取外汇的重要途径。过去为了追求外贸利益,我国的外贸发展走的是一条以量取胜,以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道路,造成对外贸易结构的不尽合理。

4、解决我国外贸顺差影响的对策

4.1对外对策

4.1.1提高应对贸易摩擦的能力

我国持续的巨额贸易顺差加剧了与贸易伙伴的摩擦,并且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成长将长期存在,应从战略的角度出发,积极应对经贸摩擦.同时,我国也应该充分利用WTO规则防范贸易摩擦,自觉遵守国际贸易规则与惯例,同其他发展中国家建立友好关系,共同监督发达国家提出的不合理要求,利用经贸规则维护自身利益。

4.1.2积极参与制定国际经贸规则,促进贸易平衡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这一性质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在多边贸易体制中,我们和广大的发展中经济体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

4.2对内对策

4.2.1适当调整人民币汇率。适当扩大人民币波动幅度,指导人民币在逐步升值过程中实现升降波动,能调控我国贸易增长的速度,可以对我国的国际收支进行更为经常性的调节,实现适度增长,保持适度规模,从而避免外部失衡的长期积累。

4.2.2积极扩大内需降低外贸依存度。经历了2008年的国际经济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我们应该意识到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对国外的依存度过高,这会严重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国际市场的变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沿海周边的对外贸易产业,很多企业也因此而面临着倒闭和破产,因此应该重视国内市场的发展。

4.2.3加强外汇管制,鼓励对外投资 。政府应加强外汇管制,以对经常性项目收支管制为主,对资本输出入进行限制。针对为套利、套汇、套价而流入我国的热钱,我国要密切监控跨境资本流动,积极防范跨境资金流动风险,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4.2.4积极应对发达国家向中国转移的环境污染。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起飞时期,起步发展的往往是低成本高污染的行业。这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发展的做法,是导致我国环境日趋恶化的重要原因。面对环境日益恶化的事实,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经济发展要从长远利益出发,从可持续发展出发,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5、结论

面对我国巨额对外贸易顺差的现状,通过对我国外贸顺差的来源与特点分析,我们既要高度重视贸易顺差带来的影响,也要正确认识贸易顺差的客观必然性。只有清醒的认识到贸易顺差存在的问题,才能制定出相关的解决方案;只有关注顺差的现状,才能让我们在行动时做到有的放矢。我国应正确认识到贸易顺差带来的结果,制定正确的对外贸易政策,继续保持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的转变。(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

参考文献

[1]邓秀珍.我国外贸顺差发展趋势分析及政策建议[J].经贸研究,2012,(07):58-60.

第9篇: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推动了贸易形势的改变,已经从最初的单一简单贸易形式逐步向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的复杂模式转变。也促使国际贸易进入了全风险和时代,国际贸易的利益和风险之间是相互交融产生的,这种影响并呈现了扩大的趋势。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贸易的快速发展,在获得较大利益的前期下,我国参与国际贸易的风险激增,如何有效地识别国际贸易的风险来源和风险影响程度,并有针对性地进行风险规避,成为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内容。基于此,本文在对国际贸易风险预测的基础上,对如何规避国际贸易风险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分析。

国际贸易中风险预测分析

政策风险。在国际贸易中,由于主要是在不同国家之间进行的贸易交往,不可避免的需要应对不同国家的国际贸易风险。比如欧美等发达国家为了有效地保护国内产业的优势,对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进行了贸易壁垒等门槛的设置,影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增加了我国对外贸易企业的成本,提高了我国对外贸易的风险程度。政策性风险多属于国家意志的一种体现,主要是各贸易宗主国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而进行的相应贸易门槛和条件的设置,这种风险往往无法有效的规避,只能通过一定的贸易手段来降低这种风险发展的可能性。而且这种国际贸易风险的可预测性较差,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政策性风险有所不同。因此,应注重对外部宏观环境的分析,来较为准确的对该类风险进行预测。

外贸风险。当前,随着国际贸易的深入发展,对外贸易之间的数量和品种等都呈现了快速扩大的趋势。在国际贸易法中,传统的钱货两清的交易形式正逐步减少,代之以各种现代国际贸易的结算形式,多数外贸结汇都是经由银行,通过票据、单据等结算工具的转移和传递,来清偿国际间的债权、债务,从而实现买卖的最终完成。由于不同贸易企业以及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贸易环境的不同,可能导致的外贸风险不同。而且对外贸易的合同风险形式不同,各种外贸资信问题以及违约问题仅仅依靠合同难以进行解决,需要在一定的信用管理的形式下,来进行对外贸易的风险管理,对不同企业未来可能发生的外贸风险进行有效的预测,并积极的采用商业风险、外汇风险等分类规避的手段,来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和管理。

人才风险。在国际贸易的发展过程中,各种外贸风险的管理最终需要依靠人来进行管理,并进行有效的风险预测和规避。因此,强化对人才的重视程度,有效地进行人才风险管理,成为推动国际贸易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程度的加深,我国企业纷纷走出了国家化较为单一的路子,这样也使得我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面临着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发展目标的问题。因此,人才问题成为影响我国企业参与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在企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个是需要面对人才培养可能使得企业的人力资本成本提高的问题,二是人才培养后可能需要面对人才流失的问题。因此,如何有效地解决人才激励问题,减少可能发生的人才流失问题,成为国际贸易参与企业进行市场管理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

竞争风险。国际贸易过程中,企业已经从过去的单纯的国内市场竞争形式逐步转变为全球化竞争的形式,既要面对国内企业的竞争,更需要面对全球化进行相应的市场竞争。这种竞争风险与传统贸易风险形式相比,明显放大。从企业角度来看,这种竞争形式更多的表现为一种不确定性。竞争既可能给企业发展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也可能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调整,影响企业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可能获得的利益。一般来说,影响国际贸易企业的市场竞争的因素主要包括了市场竞争的规模问题以及竞争的主要参与者等等。市场的参与者越多,竞争的激烈程度越高,市场的风险水平也就越高。一般来说,企业之间需要通过有利于自身的优势发展为主要的竞争动力手段,来开展有针对性的竞争。避免可能存在的相互压价等非理智性竞争的存在,进而实现企业在国际贸易竞争中不断地进行企业的内部环境的改善和逐步适应外部市场环境,进而在竞争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社会文化风险。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企业之间的交往可能在不同地域之间进行,这种情况下,企业可能需要面对不同国家社会发展情况以及不同文化所带来的国际贸易交往风险。如伺解决不同地域和社会文化之间的风险成为企业应对国际贸易风险发展所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不同企业之间的社会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并对国际贸易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如果企业不能很好的去解决这种文化方面的差异,可能给企业带来的影响是长期的,而且这种国际贸易社会文化风险是动态的,需要企业进行全面的贸易管控,并确保风险总体可控。

国际贸易中风险规避对策及建议

加强风险规避意识。中国是一个贸易大国,也是全球重要的经济实体,在我国快速发展对外贸易的过程中,也蕴含了较高的发展风险,值得密切关注。重点是需要提高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全面建立风险防范的预警机制,对我国对外贸易的重点国家和重点行业进行全面的风险监控,并引导企业积极的做好风险防范意识,提高风险的防范主动性。同时,积极地发挥自身的优势,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的综合竞争力水平。在发展对外贸易的过程中,要不断地进行产业升级,提高我国对外贸易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延伸我国对外贸易企业的价值链体系,提高我国对外贸易企业的盈利水平。同时,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生产加工基地,但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消失和资源转型发展的需要,我国对外贸易企业的获利水平逐步下降,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以后,我国对外贸易企业的发展也步入了缓慢发展的阶段,随着我国贸易额的逐步下降,影响到我国对外贸易企业的生存发展。因此,我国对外贸易企业应积极地寻求贸易方式的转变,通过科技创新、品牌建设积极参与产业链上游的国际竞争,来逐步获得国内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主动地位。

利用国家信用保险渠道。为了有效地降低对外贸易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可能需要应对的政治风险问题,应积极地采用保险的做法,把政治风险转嫁给保险机构。在对外贸易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结汇方式进行相应的组合,并充分地利用国家的信用保险渠道,进行有效的风险规避,提高信用结算的有效性,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

在大笔交易中,要求进口商结算一定金额作为定金,便于出口商备货,减少出口商部分资金负担。则定金常以迅速、便捷的方式结算,如汇付,其余主要货款日后按照信用证结算。信用证与托收Y合使用。其原因是可以减少进口商的开证费用和押金,降低全部货款采用托收结算的收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