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文言文阅读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当今网络语言横空出世、无孔不入的语境影响下,面对传统文化积淀少、底子薄的高职学生,要想改善他们对文言文缺乏兴趣、被动阅读的状态,必须把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相结合,激发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加强学生文言文诵读体验。利用微信平台、微课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促进学生文言文知识掌握,拓宽学生文言文阅读视野,改进文言文教学方法。
关键词:
高职学生;文言文教学;微信;微课
文言文是中国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承载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任务。然而,在当今网络语言横空出世、无孔不入的语境影响下,面对传统文化积淀少、底子薄的高职学生,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和水平,引领高职学生走进中国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使其耳濡目染并深谙其味乃至沉浸其中,是高职院校语文教学改革面临的严峻挑战。要想改变高职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缺乏兴趣、被动阅读的现状,传统教学模式必须与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相结合,在激发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的基础上,加强学生文言文诵读体验。利用微信平台、微课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促进学生文言文知识掌握,拓宽学生文言文阅读视野,改进文言文教学方法。
1运用网络流行语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高职文言文教学对于学生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文言文离现代高科技生活中的学生非常遥远,想让高职学生接受和礼遇文言文,那就需要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想方设法引导。现在网络用语已经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口头用语了,教师要遵循亲其师信其道的原则,与学生在学习方式上打成一片,这样做可以贴近学生心理和习惯,也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对文言文产生亲切感和学习兴趣。虽然古人距离现代遥远,但是古代人与现代人在情感体验上却有着相通之处,使用网络流行语可以让高职学生利用今天的生活去体会揣摩古代人的生活情感,以今通古。例如,教师在讲解《前赤壁赋》的时候,对于文章的写作背景和苏轼人生经历的理解,就完全可以借用网络语言来引起学生对作品和作者的兴趣。“苏轼写了一首叫《定风波》的词,里面有这么一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如果换作你们,大概会说‘我去’‘我勒个去’”。学生们哄堂大笑。“这样词的典雅和洒脱的味道是不是很不给力啊?这么高端大气上档次、低调奢华有内涵的感觉就全都没有了是不是?”这些网络流行语的运用,一方面让文言文原本的枯涩变得活脱了,另一方面课堂气氛轻松自然了,师生的距离也因此拉近了许多,营造了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
2利用微信微课加强学生文言文诵读体验
现代人对网络的依赖日甚一日,传统的挑灯夜读已经被低头族埋头手机所取代,而微信更是占据了现代人的绝大部分时间。科技是把双刃剑,现代化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如果不能利用科技这种有效手段介入教学,尤其是不能把学生乐此不疲沉浸其中的微信变成利于教学的武器,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就只能哀叹“世风不古”,埋怨学生素质低就爱玩手机了,真是愧对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所以,传统有效的教学方式既不能丢弃,还要研究如何把低头族的兴趣点利用微信重新点燃。其实注重诵读是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因为诵读是感悟品味文本的前提,学生可以通过诵读课文,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只有通过反复诵读,读出作品内在的或激昂或低婉的音韵,才能体悟出文本的意蕴内涵。所以,一定要利用好诵读尤其是美读的有效手段,但是,延续传统的诵读方式,对于整天满口都是网络语言的高职学生来说,绝对无法“感冒”。所以,必须把现代化技术手段引进课堂,引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中来,甚至能“入侵”他们的日常学习生活,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文言文诵读产生兴趣,并以此来有效提高他们的文言文积累。
2.1利用微信平台诵读强化学生的文言文积累
美文不厌百回读,诵读作为传统语文教学手段的精华,在培养学生语感、积累学习素材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朱光潜在《谈美书简》中精彩地描述过:“诵读已久就如同古人之声在喉舌筋骨上留下了痕迹”。这种反复的诵读必须达到一定的量,才能够不断地刺激记忆,激活大脑中那些文言词句的信息。在王尚文的《语感论》中还曾提到,人们从书面语获得视觉语感,再由视觉语感升华为笔头语感,从而写出文章来。优秀的书面语言看得多了,自然而然地使视觉语感趋于优美灵敏,从而使笔头语感具有更高的质量和效率,于是写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书面语作品,这是良性循环。理论上已经把诵读的作用说得非常透彻了,但是,要想让习惯了说“蓝瘦香菇”“女汉纸”“我也是醉了”的高职学生,去一本正经地诵读文绉绉又拗口的文言文,难度很大。有这样一个有益的尝试:在录播室利用著名歌星周杰伦的流传比较广泛、学生们都熟悉的歌曲《青花瓷》做背景音乐,诵读《滕王阁序》部分内容,录音制作后分享在微信群中让同学们点评。毁誉参半的评价里,学生们竟然说到了《青花瓷》的节奏和旋律同《滕王阁序》的内容不够搭,应该换个更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背景音乐。个别同学又是录音又是视频直接开始比赛,引起了很大反响。以此为契机,陆续通过留作业的方式,让学生们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来搭配背景音乐,在录播室制作完毕后分享到微信朋友圈,根据获得的赞与好评,来获得自己的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通过这样的互动,同学们渐渐由原来的被迫诵读,变得主动起来,也能通过认真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并且通过对背景音乐的选择,提高了诵读的感受能力,以此为基点,引导学生对文言文的积累。
2.2利用微课美读教学带动学生的文言文体验
微课是最近这几年在高职现代化教学中频频使用的有效教学手段。尝试把微课引入文言文教学,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有效地把传统美学理论揉进教学之中,激发兴趣是首要任务。微课的制作首先从婚庆主持人在盛大婚礼上声情并茂的主持开始,然后用主持人头像做成动画主持效果,引导学生去体会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美读”理论,即依据对文章的了解与体会,“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大概文句之中的特别主眼,或是前后的词彼此关联照应的,发声都是高一点。就一句来说,如意义未完的文句、命令或呼叫的文句、疑问或惊讶的文句,都得前低后高。意义完足的文句、祈求或感激的文句,都得前高后低;表示悲壮、快活、斥责或慷慨的文句,句的头部宜加强。表示不平、热诚或确信的文句,句的尾部宜加强。表示庄重、满足或优美的文句,句的中部宜加强;含有庄重、敬畏、沉郁、悲哀、仁慈、疑惑等情味的文句,须得缓读。含有快活、确信、愤怒、惊愕、恐怖、怨恨等情味的文句,须得急读。”然后以实例进行示范解说并朗读,如《苏武传》中,读到苏武怒斥降汉后又归顺匈奴的反复小人卫律的话语“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时,应调子激昂,问句处上扬,于怒意中现出苏武对卫律行径的鄙视,身为阶下囚却铁骨铮铮、正义凛然。将朗读技巧的微课视频上传到微信平台上,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学习,然后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并将自己的美读成品录制下来,上传到微信平台,供大家批评指正。然后进一步向学生推荐古文、诗词、课文等名家配乐朗诵的名篇,让学生在美读中“触摸”文言文,激活情感共鸣,感悟生命悸动,使学生对阅读的认知更加深刻。
3利用微课建构学生文言文知识理念
高职教学达到“精要、好懂、够用”即可。高职学生的文言文知识普遍掌握不系统,对于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完全没有概念,也就不能准确流畅地翻译句子、理解文章了,学生也因此“知难而退”,自主学习的兴趣也就大打折扣。所以,建构学生文言知识理念应是教师着手教学的努力方向。但是,如果课堂上教师还按照传统模式进行不厌其烦的讲解,那么学生一定是不胜其烦了。此时应利用微课建构学生的文言文知识理念,让微课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文言文知识体系。首先需要教师将文言知识进行分类,如分成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要虚词、通假字等,然后利用微课解析这类知识的特点。例如名词用作状语,讲解这一知识的微课要用画好的标签,采用拟人的第一人称方式画外音,根据不断变换的配图进行讲解:“我”的位置在谓语动词之前,不过在通常情况下,可以根据上下文意来判别是主语还是状语;此外,在用作状语的名词前面,往往还另有名词作主语(有时会省略主语,但是可以补出)。具体翻译形式: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和状态,译为“像……一样”;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译为“以……的方式”;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译为“用……”“乘(坐)……”;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译为“在……”;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译为“向……”。你看,在《鸿门宴》中“翼蔽沛公”中的“翼”就是“我”,我位于动词前,又不做句子的主语,所以是“蔽”的状语,表示遮挡的状态,可翻译成“像翅膀那样”。在《赤壁赋》中“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我”既是“西”又是“东”,表示望的趋向,可以翻译为“向西”“向东”。微课的时间一定要控制在3~5分钟。制作形式要灵活富有变化,采用简易的动画形式吸引学生的眼球。为了把知识点讲透,可以多举几个学过的文句来说明特征,并且写出新的句子预留作业,以便在课堂上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但不要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少到多、由旧及新、由课内到课外。在引起学生兴趣的基础上,预留比较简单的文言文知识点,如“通假字”的知识,可以用比赛的形式分组,让学生模仿教师的微课,以组为单位协同合作,擅长画的、擅长讲解的、擅长录制的各自发挥优势,制作简易的文配图,利用手机录制,画外音讲解的微课视频,分享在微信平台上,让大家进行评价,可以作为期末加分的“利器”。高职语文的文言文教学必须与时俱进,必须有效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把高职学生低头一族的兴趣着眼点引导到文言文学习上,才能进一步实现文言文对于学生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与实效。
参考文献:
[1]刘滨.浅议网络流行语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2014(9):117-118.
[2]武小靖.试论高职文言文教学的困境及解决对策[J].学理论,2014(17):152-154.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4]许宜平.“抓”与“放”的艺术:对高职《大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的几点建议[J].科技信息,2013(13):246+269.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8-0138-01
新课改条件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已经得到明显提升,但是,在农村一些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效率低下问题依然存在。为切实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效果,笔者组织开展了“小学低年级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研究,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做了努力:
一、结合教学实际,构建科学的目标体系
有效教学的核心在于“有效”,而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在于确立有效的阅读教学目标。
制订明确的、符合教学实际的教学目标,对于提高阅读教学效果至关重要。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努力实现这些教学目标,才能真正实现有效的阅读教学。因此,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体系,使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得到优化整合,才能把各项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中才能选择最佳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实现有效阅读,实现学习目标。我的做法主要是:
第一,优化整合语文阅读教学的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准确把握语文阅读教学的学期总体目标,紧密结合单元和课堂阅读教学内容,将情感目标和认知目标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尽力做到循序渐进。要求语文教师认真分析教材中的阅读内容,根据阅读教学的目标,深入研究各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准内容的结合点;同时还要准确把握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根据学生实际,精心创设阅读情境,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和兴趣开展自主的阅读活动,并在阅读活动中通过感受和领悟,获得进步与发展。
第二,优化整合知识与技能目标。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识字和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师应该将字、词、句、段、篇和听、说、读、写等各项阅读教学目标进行有机整合,发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综合性和整体性强的特点,通过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阅读教学方式,激发和引导小学生开展阅读活动,通过阅读,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开阔视野,提高阅读能力。
第三,优化整合各级教学目标。语文教师应该认真钻研教材,准确理解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将其分解为总目标、年级目标、各册教材目标、单元目标、每篇课文目标和课时目标等。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用来指导日常的阅读教学实践。并将各级目标都渗透到每一节阅读教学的过程之中,使各单元的目标都能相互渗透,相互产生作用,从而保证小学阅读教学的总体目标得以有效实施。
二、有效利用地方资源,加强阅读训练
提高小学生的课堂阅读能力,就必须高度关注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对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必须改变教师始终占据课堂,不舍得将时间放给学生的传统做法。采取有效方式,激励学生在语文阅读课堂上发挥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动参与学习。我在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主要采取以下做法:一是尽可能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来亲身感悟进步和发展。在过去,我的课堂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活动时间太少,一般只有15分钟左右,阅读教学效果不理想。后来,我改变了这种做法,要求自己每节课的时间必须最大限度地让给学生,尽可能占到三分之二左右,最少时也必须保证学生自主阅读时间在二分之一以上。通过学生实实在在的阅读,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感悟教材,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对教材的认识。二是在有限的课堂阅读时间内,我尽可能提高学生阅读训练的质量。不断强化阅读训练的针对性,并围绕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将语言文字的技能性训练和听、说、读、写的综合性训练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协调发挥作用。三是阅读训练要贯穿于语文教学过程始终,尽可能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阅读训练要有层次,重点训练要分步实施。四是关注弱势群体,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创设愉悦的阅读气氛,让阅读成为学生愉快的学习行为,通过教师引导,鼓励学生自己提要求,共同拟答案,集体来评价。教师评价是尽可能采用多元化评价标准,坚持多鼓励多肯定,激发学生树立信心,增强阅读的志趣,促使学生的知识通过内化,提高阅读的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审美教育
一、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审美教育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师所希望能够达到的教学目标。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深度和广度逐渐的加深和扩大,教学目标已经从传统的传授知识点转变成为以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为主。而通过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操、美德思维的主要方式,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尚不成熟,面对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可能会表现得不耐烦,甚至出现厌学心理,使得教学效果适得其反。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借助对学生开展审美教育,让他们通过语文阅读的学习来感受文章的魅力与趣味,增加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二)开展审美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新课改要求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小学生处于学习的初级阶段,智力尚未发育完全,而审美教育则在一定程度上会有利于学生智力水平的提高。通过对他们进行审美教育,可以通过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使其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使得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学习积极性,从而强化学生的记忆力和实践能力。最终,促进自身智力的发展。
二、加强审美教育的方法
(一)充分利用教材
针对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认知能力上的特点,现有的小学语文教材主要是采取图文并茂的方式,教师可以利用这一优势来发掘其中所蕴涵的审美因素开展教学。审美教育,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对美感的欣赏能力,现有的小学教材往往会配上生动的插图,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好奇的天性对文章的插图进行讲解和巧妙地与文章实际进行结合,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谈到“审美教育”,教师一般可以将现阶段的小学语文阅读教材的美分为以下几种美:第一是自然美,如我们印象深刻的《桂林山水》,文章生动的描绘出了桂林秀丽的山水风光,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上根据文章所写在头脑中想象相应的画面,使学生切实的感受文章所表达出的大自然的壮阔美;其次,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有一类风格突出的艺术美的文章,这些课文都是来自著名作家的文学作品,为教师开展审美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材料。比如《月光曲》中将钢琴曲的节奏形象生动的通过句子表现出来,仿佛带领我们进入到了音乐的世界,教师在讲解这类文章时,可以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为学生营造出律动的音乐画面,使之沉醉其中。当然,最重要的一种美就是从作者所希望通过文章传达出的一种关于社会正能量的美,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对他们进行审美教育,使他们学习到有关社会上正能量的思想美,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小学课文《挑山工》中,教师可以通过文章中生动的句子描述以及图文的表现形式,将工人们辛苦的工作状态以及坚强的精神展示在同学面前,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和踏实认真的工作精神,达到思想启迪的目的。
(二)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的主动性
教师自古以来就具有“传到授业和解惑”的职责,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更是强调了教师教学的主动性。为了提高教学的效果,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素质的提高,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短短四十分钟的时间,带领学生进入到课堂情境中去。教师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方式,将文章中所描述的内容通过朗读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文章的魅力。通过这种以声传情的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对于小学生好动的天性来说,这种方式也能充分吸引他们学习的乐趣,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使得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还应该注重日常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学习是一个双向的沟通过程,教师在教学之外,还应该注重自身行为习惯的养成,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作用,一个具有良好品德、气质的老师往往会更加受到学生的喜欢,对于课堂教学的效果 也会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课堂之外教师还应该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针对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与学生的互动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观点,尊重学生的想法,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起着促进作用。
三、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设施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现代化教学提供了非常多的便利。多媒体的运用,可以生动的重现文章所描述的场景。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的教学时,可以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利用声形并茂的朗读方式调动学生的情感,增强他们的审美意识,使他们与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中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达到美的感受。当然,中国有一句俗话:“实践出真知”。教师还应该在有条件按的情况下为学生设立一个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他们通过自身的参与来理解文章所传达的“美感”。
四、结语
小学语文阅读的审美教育,不仅是相应新课改的一个重要教学改革,也是我国现代化教学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的美德修养至关重要。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社会的发展需要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而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则是其中的重要一步。当然,凡是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师的教学时间有限,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针对不同的课文,教师也应该适度选取需要进行教学的美点进行审美教育的拓展,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得到美的启发。
参考文献:
[1]吕晓英.活・实・美――也谈语文教育改革[J].南京晓社师范学报,2001,(09).
[2]谢皓雪.语文阅x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新西部,2013,(32).
1.来自教师的问题
1.1 教学观念落后,把文言文课完全上成了分析课,即偏重于分析课文内容及写法特点。这种教法,完全忽视了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不利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1.2 串讲加分析。这样做的教师奉行"字字落实,句句串讲"的原则,没有目标,不讲教法,不分主次以至学生只会死记硬背,不能形成规律性认知,无法达到知识迁移,同样不能提高阅读能力。学生养成了依赖性,大大挫伤了他们自己获得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贯彻和执行,因此才有文言文教学用时多、进度慢、收效微、成绩差的尴尬局面。
2.来自学生的问题
2.1 文言文太旧,无味而厌学。虽然文言是一种有着几千年历史渊源的语言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了数量巨大的极富表现力的典故、语汇、辞章等等,但是,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中学生,受到来自各种途径、各个方面的新潮语言文化吸引,如网络语言、快餐文化等等,使他们容易产生对新事物好奇的心理,容易接受新事物,而对文言文却产生了抵触情绪,认为文言文太旧,觉得学它没用,于是就厌学。
2.2 文言文太难,不懂而弃学。随着年级的升高无论是语言本身还是内容都明显难了,许多学生一下子适应不了,在了一定的时间还不能搞懂的情况下,不少学生就有了弃学的想法,有了这种想法后,就会越学越难,越难越不想学,于是,形成了恶性循环。
怎样才能让文言文教学走出困境?我认为必须选择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其方法应体现教师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加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协调性。
1.导课要引人入胜
教师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法了解学情,诊断学情,复习旧知,引入新知,导入课题,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导入课题的方法有许多,如“谈话法”:教师通过讲述成语典故、神话故事、寓言故事、民间故事等引起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兴趣;“展示法”:即展示有关教学挂图,教学用具,播放有关影视画面、动漫音乐、歌曲、或者是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小品、相声、课本剧等,将学生带入浓郁的学习情境中;“测检法”:即教师通过问答、研讨、辨论或通过作业题、检测题来把旧有的知识与要学习的新知识联系起来;“自学法”:即教师布置具体任务、指定目标,引导学生自己查字典、词典、其他工具书、历史文献资料或通过互联网的各种学习方式、技术手段实现对知识的掌握。总之,营造文言文学习的良好氛围,消解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恐惧感。
2.诵读要心口合一
指导学生诵读,有助于学生融入课文。我们谈学习文言文,就该继承古人成功的做法。诵读法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几千年语文教育最重要也最有效的方法。朱熹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不仅强调诵读的重要,且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教师一定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加以设计,对诵读多加指导,让学生读得得法。
起初,要语音准确,句读准确,字正腔圆。然后,训练学生掌握音调、语气、停顿、重音等诵读技巧,尤其是读出文章的内在节奏,感知文章的“气、味、声、色”。再后,随着理解的加深,要求学生在抑扬顿挫、表情传神方面下功夫。最后,学生在反复诵读达到因气求声、心口合一、与我为化的诵读境界。久之,学生便耳熟能详,目闭可诵,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历其境的艺术感受,不知不觉间就和作者心意相通了。
3.分析要深入浅出
分析指教师可以选择运用各种适合于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弄清课文的层次结构、弄清课文的情节线索、分析课文的人物形象、矛盾冲突、环境场面等。只要适合于学生认知规律的各种教学方法:如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训练式等诸多的教学方法都可以运用。它的唯一宗旨是用最简洁的办法深入浅出使学生掌握知识。
4.鉴赏要含英咀华
选入教材的文言文,几乎都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用语之凝练、结构之精巧都非寻常文章可及。而缺乏“沉浸浓郁,含英咀华”这一环节,学生就无法真正品味到文章之美,自然难以爱上文言文。教师应在学生整体性阅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含英咀华,逐步培养其审美趣味。达到这一目的的方式方法很多,如“述说式”: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归纳、总结、述说课文的中心或主题思想;“评议式”:引导学生对课文优点或不足之处如作者的思想局限性、时代、阶级局限性等进行评议;“迁移式”:引导学生对所学课文与其他课文、文章进行类比、对比,了解课文某些方面的特色;“感悟式”: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欣赏感悟课文的主题、结构、意境、人物塑造等形成的鲜明艺术特色。
5.归纳要系统及时
一、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不足
1.偏重于翻译,忽视了自我感悟能力的培养
部分初中教师在中考的指针下,着重对学生讲授词汇和句式的翻译,强化对文言文知识的学习,将文言文解析为若干词汇和语法,忽视对语言本身蕴含的思想和美感的体会,不利于学生对文言文的自我感悟和体验,降低了教学的层次和深度。
2.脱离文本,片面强调对艺术欣赏技巧的传授
文言文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会直接脱离文本,大量讲授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及其艺术特色,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但是其实际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二、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有效教学的实践策略
1.提高文言文阅读素养
文言文对初中生来说难度较大,必须加强对文本的阅读素养的培养,在此基础上有利于实现其他教学目标。阅读能力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教师要确定科学教学方法,提高初中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1)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应该改变传统文言文教学中过分依赖教师和参考书的弊端,教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方法,首先让学生充分预习,大声诵读课文,在诵读中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和体会,诵读中遇到生字词学生找注解或者资料自学,基本能弄懂文章大概意思,在诵读和自学中增加了语感和语文知识储备。教师可以给学生发放预习提纲,学生在通读和预习生字词的基础上,按照提纲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和思考,再次感悟文言文的精髓和重、难点,提高自主思考能力,实现自我提升。
(2)创设合理教学情境
文言文内容和形式距离初中生久远,教师应该搭建学生和传统文化的有效桥梁,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增强对文言文中的内容和情感的体验,让学生参与到文本描述的情境中,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师讲授《桃花源记》《陋室铭》时可以配上优雅的古琴伴奏,学习《醉翁亭记》《岳阳楼记》时可让学生课下收集景观的资料,让他们讲述对景物的了解,教师播放景观的纪录片,让学生在美的感受中,积极投入到文本的学习中。
(3)做好文言文阅读的课后拓展
教师应该关注文言文讲授完毕后的拓展工作,让学生及时归纳文言文知识点,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还要注重读写结合,根据不同文章特点,进行仿写、扩写、续写等训练,其中最有效和普遍的方法就是书写读后感。写好读后感的前提是,学生必须从整体到细节对文章有准确和详细的把握,并在此基础上,对作者的创作意图和真情实感进行深入挖掘,这就潜移默化地促使学生对文章进行再研读和再创作,从而提高初中生的文言文素养,把握文言文学习的精髓,在不断练习中摸索出文言文考试的规律和考点。
2.加强文言文中考训练
文言文是中考语文的重点题目,因此,教师要在增强学生阅读素养和情感培养的基础上,提高应试能力,加强对文言文题型的综合性训练。
(1)做真题把握规律
教师可以将近五年中考文言文阅读习题进行分类整理,让学生通过训练提高做题效率,了解出题的共性角度、思维等,结合自身实际,找出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联习。
(2)开展针对性练习
①翻译题: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多让学生进行口头即兴翻译,通过课堂比赛式训练和实时练习,提升初中生思考和反应速度,出现问题及时纠正,为中考打下良好的知识和效率基础。
②有效阅读能力训练:对教材的阅读和试题的阅读有所不同,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提升。教师要为学生精选习题,在做典型例题中寻找语感,让学生适应考试。教师还要对文言文阅读题进行集中训练,让学生在考试规定时间内,进行快速阅读,再根据文言文试题的设问进行回答,学生与教师共同交流,在争辩和改正中提高答题的方向性,总结答题规律。
3.学生自主总结
老师要留足时间让学生自己总结考试重点。学生自愿总结,在总结中发现自己需要复习的重点,老师在其中仅仅起辅助的作用。发现学生关于复结的好笔记时,就拿出来在全班分享,或者让学生互相交换笔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在复习中实现优势互补。
总之,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课堂中,教师应该不断研究有效教学模式,结合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制订针对性的训练计划,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兴趣,在阅读中提升对文言文的理解,将古老的文字与现代现阶段教学手段和方法有机结合,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汉字的魅力美和内涵美,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方法
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并且要掌握多种阅读方法,形成语感。但在传统的语文阅读课中,教师往往以教学大纲为本,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育,不理会学生是否完全掌握阅读技巧,完全束缚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这种教学方法与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相违背。本文将通过分析三种改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案例,为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借鉴。
一、创设具体情境,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不够成熟,掌握的阅读方法不够多,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尽量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可以在具体形象的课堂情境中感受语文自身独特的魅力,从而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进行更加有效的学习。
例如,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威尼斯小艇》这节内容,因为考虑有些学生可能没去过威尼斯,不知道水城是什么样子,不能很好理解作者由威尼斯小艇引出的生活情怀。所以教师应该创设具体的情境,如在教室四周张贴关于威尼斯的风景画,课前播放威尼斯的传统音乐,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课文氛围,并且教师应该在课前布置学生带好画笔和纸板,然后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创作出关于自己想象的威尼斯小艇是什么样子的。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动态播放威尼斯小艇的图片或者相关视频,加深学生对威尼斯小艇的认识,通过图片和自己所画小艇这种鲜明的对比,让学生对文章更有兴趣,之后教师带领学生体验本篇文章的具体意境,学习文章的景物描写方法。这种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融入课文,提高学生对文章核心观点的认识,促使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
二、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加强学生学习能力
在近年来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一直备受教师推崇,这是因为小组活幽芮擅罱饩鲅生参与率与资源分配率之间不均衡的问题,由于没有很好应用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方法,所以近年来并没有取得实质性效果。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探究能力,促使学生优势互补,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新型玻璃》一课中,该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以及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教师把学生分为四人小组,小组成员讨论归纳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这五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并讨论除了这五种玻璃,在我们生活中你还见到过什么样的玻璃,它们有什么特点和作用。讨论完后,选一名学生回答,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这种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语文阅读课堂的积极性。教师在学生参与中了解学生对这篇文章重难点的掌握程度,使教师可以更好地设计接下来的教学计划,进行高效教学。
三、引入微课程摄制,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现代网络和多媒体技术进一步向学校和家庭拓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和家长也步入多媒体应用的队伍中。这时教师可以借助这一趋势的发展,录制微课程,微课程的引用改变了传统的死板教学方法,着重讲解了文章重难点,删去不必要的讲课内容,使学生在较短时间进行高效学习。采用微课程教学模式,使学生对文章重难点有了深刻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进行有效学习。
例如,在讲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金色的鱼钩》的时候,可利用微课程讲授文章重点字词和语句,如这篇文章中“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教师在微课程中将这句话专门点出来,在微课程中以这句话为基本点,联系上下文来进行讲解。微课程的时间一般控制在短短几分钟,让学生能够在短时间集中精力掌握《金色的鱼钩》这篇文章的重难点,而且还可以让没听懂的学生进行回放继续理解课文,也可把视频拷回家让家长指导学习。这对于认知水平相对还比较薄弱的小学生而言,微课程在课堂中的应用是促进有效掌握阅读技巧的最佳手段。
总而言之,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语文素养和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作为教师,应该紧随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阅读技巧。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阅读;教学;入境悟情
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去探索、去体验。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乏阅读兴趣
查阅了一项对于不同年级的120名小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对阅读感兴趣的只占7%,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对阅读缺乏兴趣。
2.学生阅读总量偏少
学校图书馆书量较少,造成了学生阅读面窄,阅读量小。家长对于孩子阅读的重视也不够,也造成了学生阅读量的不足。
3.教师以教材为中心
以教材为中心的阅读教学,剥夺了教师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的正当权利。
4.教学以教师为中心
大多是老师领着学生解读文本,并且以老师对文本的理解为主,很少顾及学生的感受,是造成阅读教学费时低效的重要原因。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科学策略
1.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
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导他们选择适当的读物。低年级的学生可以选择一些比较浅显的注音读物。中年级的学生可以阅读一些文质兼美的叙事性文章。高年级的学生可以适当地读一些文学作品、科技作品、简单的议论文和浅易的文言文。
2.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拓展阅读范围
努力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可以利用现代信息媒体,听广播、看电视、看录像、上网查资料等多种渠道,让学生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图书室的作用,给学生提供空间和场所。
3.进行有效的方法指导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营造自由读书的情境,让学生自主地、自由地畅读。我们一方面要遵循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进行有序的方法指导。另一方面,要针对个体差异,寻找不同的训练方法。对于优等生,我们可以让他们在读懂的基础上进行品读与感悟;对于学困生,我们可以让他们努力在读准、读通上下工夫,最终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进步。
4.发挥学生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题海战术;主体地位
从新课程理念中我们可以看出新课改非常注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新课改的指引下,小W语文教师也不断地寻求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阅读。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其隐患也慢慢为人所认识。
一、传统理念影响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高耗低效的原因
1.阅读过于注重题海战术
为了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学校教师完全按照考试模式编制考题,通过题海战术训练学生的做题能力,学生积极配合学校教学方式的同时自己也主动购买各种阅读辅导材料,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熟练考题的做题模板,最后通过半猜半蒙式的解题训练使阅读的分数得到提高。看似行之有效,然而其最终训练的并非是学生的阅读能力,而是记忆能力和仿照能力,并没有真正达到语文阅读课的目的。完全忽视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训练。
2.教师讲解分析过程过于机械化
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教师过于注重反复性的填鸭式教学,年复一年地同一个教师跟不同的学生重复一样的语言,不同的学生则年复一年地死记硬背同一个老师传授的同样的知识点。教师全然不顾课文的深浅和难易程度,只是重复某个词的意思,重复某个句子的重要性,某个段落的关键性作用,要求学生盲目地记住没有学会和读懂的句子。对于学生来说,程序化的教学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学生的阅读主体意识丧失,收获不大,阅读能力也毫无提升,同时还失去了对阅读的兴趣。而对于老师来说,首先反复地强调知识点的教学过程特别辛苦,再者教师并不能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无法通过再次阅读加深自己对文章了解,同时更是对教学失去了热情,使得课堂学习的氛围显得特别沉闷。
3.教师的语文素养不足,制定初读目标不明确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能发现教师在布置初读目标时常用语言有:翻开第几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很普遍的现象,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很容易走神,不认真朗读课文,甚至和同桌搞小动作,而教师往往利用这段时间书写课题,无暇顾及课堂纪律,并不能及时发现不认真读课文的学生。教师身处课堂之中不易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原因如下:(1)教师经验少,缺乏和其他教师的交流,不能及时发现课堂中出现的问题。(2)教师的课堂感染力薄弱,无法有效集中孩子的注意力。
二、新课标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对策
1.减少题海战术,开展多形式的教学活动
首先,我们并不反对题海战术在某些情况下的合理性,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通过题海战术,学生的阅读成绩能得到一定提升。但是语文阅读课的初衷,主要是在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这样的训练会耗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培养阅读能力,其根本上培养的是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此,我认为教师应开展多形式的教学活动,例如,举办阅读知识竞赛,设置情景短剧,开展学校辩论赛等方式,贴近学生的生活,将枯燥无味的课内知识转化为有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在欢乐中提升自己的思想水平和表达能力,促进学生之间思想的交流和碰撞,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2.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启发式教学
新课标指出要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课堂模式,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观,让教师从思想上认识到以学生为主体的重要性,学会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其次,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效结合,教师可以利用分小组讨论及小组合作等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最后,要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式教学。每个学生都是待开发的潜力股,教师需要积极关注学生,在课堂中多融入启发式教学,这样就改变了以往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
3.提升教师的语文素养,提出针对性阅读目标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我提出如下教学策略:(1)任课教师应善于请教经验丰富的教师,总结经验教训,弥补自身不足。(2)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凸显自身的教学魅力,并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3)教师应当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独立深入研究文本,对文本的深刻解读,有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提出阅读目标。还应当注意的是,教师在提出目标时应具有条理性,如果在初读时要提出2~3个目标就要要求学生复述一遍教师提出的几条目标再进行阅读。这样做,既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提高了阅读的效率。
在新旧理念的碰撞与融合中,我们也逐渐探索出一条有效的阅读教学之路,力求为小学教师提供有理可循、得心应手、易于实践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研究
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但由于目前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以分析字词、句段等文本含义为主,禁锢了小学生情感体验的培养。小学阶段是学生形象思维发展的关键阶段,如果广大小学语文教师能够在阅读教学中引入体验式教学方法,对调动学生对文本自主体验文本的积极性,将生活经验与情感体验融合在文本的学习中,对培养学生形象思维、鼓励学生进行个性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都将大有裨益。
一、体验式阅读教学的概念
体验式阅读是针对分析式阅读而言的。即在阅读中,学生要通过体验作者的体验,将作者的体验和情感转化为自己的体验和情感,从而丰富自己的经验、情感,促进自己的精神的成长。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以主体身份进入文本,体验作者的感情、遭遇、审美和价值判断等,以此来培养学生个体的价值判断、选择能力、情感体验等,让学生学会认同或者批判,从而形成自己的价值标准,构筑自己的情感和精神世界。爱因斯坦说:“情感和愿望是人类一切努力和创造背后的动力,不管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种努力和创造外表上是多么高超。”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抓住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启发式教学,可以为教学提供更加的途径。
二、体验式阅读教学的价值
1.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形象思维
小学阶段是学生形象思维培养的关键期,体验式阅读教学能够帮助小学生积累形象思维因素,达到量的积累后,为今后的抽象思维提供基础。体验阅读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教师在课堂上借助直观的情境或者感官教具等,让文本中的内容以更加直观的形式呈现。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情感体验的表达,启发学生获得并创造生动的形象,有利于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
2.有助于培养小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与传统分析式阅读比较,体验式阅读更加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教师重点加强情境设置,启发自主、自觉进行文本的情节感知和细节体验,与学生处于平等的交流地位,如果发现问题,教师会引导学生调整思路、深入体验,在整个教学中,教师非常尊重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给学生阅读体验的自由空间,鼓励学生多进行参与和体验,让学生在整个阅读教学中处于主置。赞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说:“凡是儿童自己能够理解和感受的一切,都应当让他们自己去理解和感受。不过,教师知道应当朝哪个方向引导儿童:对于他们的思想,有些加以支持和发展,而有些则机智地予以抵消———当学生离开了作品的思想内容,陷入一些细节的时候就需要这样做。”在教师引导下,对学生进行体验式阅读能力的培养,能够突出地提高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3.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小学阶段的体验阅读更能够培养学生积极的阅读情感,形成丰富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一方面源自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一方面源自于学生自主阅读的感知和领悟,有助于帮助学生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这种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又能进一步促进学生对今后阅读学习的深入理解和把握。
三、小学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是综合性人才培养的重要教学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阶段,构建起科学的体验式阅读教学结构,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应该紧密结合小学生思想、心理等特征,以现有教材为依托,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共鸣。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体验兴趣
创设情境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创设直观情境。内容包括教师带学生一起去参观、游览、调查、采访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具有真切的体验。这种情境创设法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沟通和协调能力,并且具备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二是创设间接情境。也就是教师可以借助媒体、信息技术等创设一种虚拟的情境。教师可以通过生活情境展现、实物演示、画面展示、音乐熏陶、情境表演等各种丰富的形式来展现文本内容或者烘托文章的情感。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让每个儿童看到人的心灵美,珍惜爱护这种美,并用自己的行动使这种美达到应有的高度。”这种情境创设方法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教学基本功,能够结合文本内容选择合适的间接情境,以增强学生的感知。
2.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丰富体验
品味语言,需要灵活运用多种方法。首先是以读促品。读有多种类型,比如朗读、默读、诵读、范读、集体读、个人读、分角色朗读等等。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内容及实际需要,选择不同形式的读。在读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读,而且读要有感情、有节奏、有层次,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语言以达到品味文本的目的。其次就是以想促品。它是在读的基础之上,对语言进行进一步的体验,包括联想和想象。教师要在学生品读完语言后,将学生品读的语言与现实生活、已有经验、相关情境等进行联系结合,加深或者创造出新的情感的体验。
3.开展对话深化情感体验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对个人的情感体验进行表达,通过倾听来思考文本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然后鼓励学生对个人的情感体验进行表达。教师要学会循循善诱并且尽量支持学生的观点,这样学生才能或者敢于展现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其次,就是教师要善于设置问题,引发学生反思体验。教师要学会设计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表达中要与其进行持续性对话,不断引发学生思考、再思考,体验、再体验。不断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层次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善良的情感没有在童年形成,那么无论什么时候你也培养不出这种感情来。因为人的这种真挚感情的形成,是与最初接触的、最重要的真理的理解,以及对祖国的语言最细腻之处的体验和感受联系在一起的。”问题的设置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与其生活体验相符,教师还要针对每一个学生不同的特点,差别对待,因材施教。
总之,在小学语文的体验式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依据科学的方法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方面的感悟教学,启发、鼓励、引导,实现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张金华,叶磊.体验式教学研究综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6).
[2]杨四耕.什么是体验:一个教育学概念的研究机[J].今日教育,2009,(5).
[3]葛捷.对体验式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J].小学语文教学,2013,(29).
[4]雷振国.对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学周刊,2016,(17):11.
[5]邱丽娟.论小学语文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6,(12):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