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危儿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

高危儿护理诊断及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危儿护理诊断及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危儿护理诊断及措施

第1篇:高危儿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

1.1听力筛查早期筛查出听力障碍患儿,给予早期干预和矫治,防止因听觉原因导致语言发育、智能发育障碍,从而避免严重伤残,听力损失如不能及时发现,不但影响儿童及家庭,而且还会成为社会沉重的负担,影响社会[8,9]。在新生儿出生后2d~5d至出院前进行初筛,未通过者于出生后42d内进行复筛,仍未通过者转诊广州市儿童医院听力保健中心或其他具有新生儿疾病检测资格的三级医院[10]。操作步骤:①清洁耳道;②使受检新生儿处于安静状态;③两耳分别测试,轻轻放入探头,仪器自行显示结果,如未通过,需重复2次或3次测试;④信息录入;⑤信息反馈和追踪。1.2康复治疗当发现发育落后、肌张力异常等脑瘫早期症状时,转入神经康复科治疗,同时继续参加高危儿的系统管理[11]。方法包括Bobath法和Voj-ta法,连续治疗14d为1个疗程,休息10d再开始第2个疗程,每3个疗程进行1次评价,并给予药物营养脑细胞,以促进脑细胞代谢、发育、修复,同时进行理疗等,指导家长进行按摩及相应训练[12]。1.2.5统计学方法应用χ2检验等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379例高危儿中,有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49例,其中男29例,女20例,主要高危因素为早产、高胆红素血症、室管膜下囊性改变。49例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在出生后第2个月~第6个月内查出,表现为双下肢肌张力稍高、手握紧拳头、拇指内收、伸手抓物不灵活、翻身不灵活、肩关节内收[13]。对379例高危儿进行1年多的随访,无一例发生脑性瘫痪,早期诊断为中枢性协调障碍的49例患儿,经过4个月~12个月疗程的康复治疗后,运动发育进步,肌张力恢复正常,异常姿势纠正。各种高危因素发生中枢性协调障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552,P>0.05),见表1。

3讨论

第2篇:高危儿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

【中图分类号】R 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392―01

前言: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出血量超过500ml。产后出血往往来势凶猛,危及产妇的生命安全,因此孕前期、产前、产时、产后的保健对于产后出血的预防显得尤为重要。

1 产后出血的预防及护理

1.1孕前期保健:选择最佳的受孕时机,女性生育年龄35岁为生育的高危因素。不良的社会环境和心理因素易引发妊娠期高血压。[3]

1.2妊娠期保健:(1)医务人员在产前随访可以了解妊娠妇女的情况,及早发现潜在因素和高危因素,预先诊断,并随后采取合适的措施,教育妊娠妇女明白妊娠各期潜在因素高危因素的严重性,当这些症状出现时应采取措施。教育妊娠妇女明白妊娠各期潜在因素和高危因素的严重性,当这些症状出现时应立即采取措施。有凝血功能障碍和相关疾病者,有妊娠合并症者应积极治疗后再孕;不宜妊娠者在早孕时及时终止妊娠。而今选择性剖宫产的增加,由于大多数选择性剖宫产的孕妇未进入临产状态,子宫自发的收缩差且对缩宫素的敏感性差,所以产后出血的机会也增加。对因疼痛而要求选择剖宫产的孕妇应告知其顺产的好处,尽量顺产,同时大力推广分娩镇痛在临床的应用。[4-6](2)做好产前准备工作。有下述高危因素的孕妇应积极做好产前准备工作:(1)多孕,多产及曾有多次人流手术者;(2)高龄初产妇或低龄孕妇;(3)有子宫肌瘤剔除史;(4)瘢痕子宫;(5)生殖器发育不全或畸形;(6)妊娠期高血压;(7)合并糖尿病,血液病等;(8)宫缩乏力,产程延长;(9)行胎头吸引,产钳等手术助产,特别是并用宫缩剂更需注意;(10)死胎;(11)多胎;(12)巨大儿等。有研究[7]报道,瘢痕子宫在引起产后出血的直接原因中(宫缩乏力,胎盘因素,子宫切口裂伤)均占较高比例。有研究[8]报道,瘢痕子宫可能为再次妊娠并发前置胎盘的高危因素。产前保健对预防和缓解出血的作用是有限的。产前检查发现在妊娠期出现的不良症状,并安排转诊做紧急检查和治疗,其次在分娩中存在有严重出血风险的妇女,保证她们在实施齐全的上级医院分娩。

1.3分娩期保健:即正确处理产程。(1)第一产程密切观察产妇情况,注意水分及营养的补充,避免产妇过度疲劳,合理使用镇静剂,使产妇有休息机会。注重产妇心理调适,有利于消除孕妇临产前的情绪障碍,减少宫缩乏力,产程延长,胎儿窘迫。(2)重视第二产程处理,嘱、指导产妇适时及正确使用腹压。对有可能发生产后出血者,应安排有较高业务水平的医生在场守候。有指征者适时适度做会阴侧切或会阴正中切开。接产技术操作要规范,正确引导,使胎头,胎肩及胎儿顺利娩出。对已有宫缩乏力者,当胎肩娩出后,即以静脉滴注缩宫素20u,并肌肉注射益母草2ml,以增强子宫收缩,减少出血。(3)正确处理第三产程,准确搜集并测量产后出血量。待胎盘自然剥离征象出现后,轻压子宫下段及轻轻牵引脐带帮助胎盘、胎膜完整排出,并仔细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检查软产道有无撕裂或血肿。检查子宫收缩情况,按摩子宫,以促进子宫收缩。

1.4加强产后观察。产后2小时示产后出血高峰期,产妇应在产房观察2小时,监测生命体征,子宫收缩及阴道流血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产妇回病房前应排空膀胱,鼓励产妇让新生儿及早吸吮,以反射性引起子宫收缩,减少出血量。

1.5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是减少产后出血的有效措施,重视社会因素对剖宫产增加的影响。提高手术技巧,对于 子宫下段肌层切口不宜过低,减少因血运不佳引起切口愈合不良导致产后出血。可在术前应用10%葡萄糖酸钙10ml静脉推注减少术后出血。也可在术中舌下含服米索前列醇配合催产素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9]。

2 结论

总而言之,对于产后出血我们应做好宣传和指导,针对高危因素,做好产前,产时及产后的宣教预防工作,是减少产后出血的最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 余金娣。产妇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及处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6):24.

[2] 丁乐杰。妇产科学.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56.

[3] 乐杰。妇产科学.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

[4] 常林爱.产后大出血妇12例急救护理.基层医学论坛,2008,12(6):78.

[5] 林攸兰.108例产后出血产妇的院前急救护理.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9,13(4):32.

[6] 申丽君.产后出血的护理心得,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7(4):56.

[7] 黄玉娥.产后出血原因分析及护理,现代临床护理,2009,7(8):49.

第3篇:高危儿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

【关键词】跌倒;住院患者;消化内科;预防

跌倒是患者突然或非故意的停顿、倒于地面或倒于比初始位置更低的地方。患者在医院内跌倒,不仅影响其身心健康和生活自理能力,增加患者及家庭的痛苦和负担,而且会成为医疗纠纷的隐患,给医院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本院以往很少发生患者跌倒,近年消化内科跌倒的病人增加,这给护理人员敲响了安全警钟。为了探讨有效防止住院患者跌倒的方法,本文作者在消化内科内对住院患者跌倒现存和潜在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防范措施。

1 一般资料

2011年10月一2012年12月,消化内科住院患者1108例,跌倒高危患者381例。跌倒患者中最小年龄为52岁,最大年龄为74岁,平均年龄66岁。其中消化道出血患者由家属陪同上厕所后踩踏脚时打滑摔倒2例,肝硬化终末期患者由其女儿陪同时从靠椅上下滑落地1例,病窦患者行肠道治疗后发生晕厥而跌倒1例,精神病患者躁动无家属监护从床栏空挡下滑至床沿1例,患者行钡餐过程中出现低血糖虚脱而跌倒8例,应用扩血管药物的过程中需小便起床时跌倒3例,中午输液完毕急于上厕所起床后倒于床上9例。

2 原因分析

2.1 不良的环境与设施

厕所的扶手较低,扶手位置欠妥,仅适合蹲位时抓扶,当患者方便后起立的过程中出现头晕时却抓不到扶手。病床问题突出:有的病床过高,患者坐在床上时脚不能着地;一部分已坏床栏维修质量不理想,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医院去年新买的一批床无床栏且床过高部分患者上下床不方便,使用时不安全。内科楼大部分地板脱胶翘裂,易致人绊倒;保洁公司未提供合适的卫生工具,卫生员拖地时拖把较湿,致走廊过道地面湿滑。

2.2 高危人群

大于65岁的高龄患者,特别是有跌倒史的老年患者,单独上厕所无人陪扶或陪扶人员无安全知识易发生跌倒。大量研究表明:跌倒史是老年人跌倒的危险性因素,有跌倒史的老年人更容易发生再次跌倒。腹痛查因等入院诊断不明患者,入院后护士短时间内难以对患者病情潜在风险做出恰当的评估。消化系统疾病患者:(1)一般的消化系统疾病患者普遍不如心血管、神经系统疾患患者重视健康问题,认为“胃病”均是小病,且患者自身活动无限制,有自主活动的能力,输液过程中坚持要提瓶上厕所,甚至消化道大出血的患者急性期也不接受床上大小便,坚持蹲厕所。(2)部分消化系统疾病患者进食减少,行内镜治疗者,多日以流质为主,能量不能满足机体需要。肠镜治疗患者在导泻、洗肠和进流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患者极易出现低血糖和低血压。(3)消化系统疾患伴有心理障碍和精神异常的患者,其动作协调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均低于正常人,伴有心脑血管疾病史的患者排便中因费力而诱发心梗致跌倒。便秘患者排便时间较长,站立时动作过快而出现性低血压致跌倒。

2.3 高危时段

中午十二时至下午三时患者经较长时间输液后急于上厕所,起床时又不遵循“三个半分钟”。加之午间是换瓶和拔针的高峰期,护士人手不够难以关注安全问题。凌晨五时到早上八时,此时大多数患者均需上厕所排便,但又未完全睡醒。

2.4 药物反应的影响

部分跌倒由药物不良反应导致,如血管扩张剂等。

2.5 床护比不合理

护士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按要求做好健康教育。

2.6 患者方面

沟通障碍及患者的依从性欠缺等。

2.7 护士方面

宣传教育的力度不够,病区内缺少醒目的预防跌倒的标识。管理者在工作中对护士的警示教育不足,护士对风险的防范意识不强。

3 防范措施

3.1 加强管理

医院应重视患者安全,成立病人安全管理委员会,定期对临床的环境、设施、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责令相关部门配合、履行职责。配备足够的临床一线护理人员,提供人力资源保障。药剂科加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确保临床医务人员及时掌握新药知识,安全用药。建立跌倒病人报告登记制度,做到于病人发生跌倒后24 h内上报护理部。护理部加强安全监控,寻找跌倒原因并提出对策;护士长定期组织全科护士就病人安全问题进行讨论,找出病区内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制定防范措施。建立住院病人跌倒的危险评估和预防记录制度,及时掌握患者跌倒的高危因素,针对性采取预防措施。修改与完善入院告知书,添加安全告知内容,对可能发生跌倒的某些特殊情况实行告知签字制度。对卫生员进行安全教育,保障清洁卫生用具,确保地面清洁、干燥。

3.2 加强培训

加强护士培训,提高护士防跌倒与健康教育能力,做到人人能辨别高危人群,熟练运用干预技能,熟知跌倒的应急预案。提高沟通能力,采用恰当的方式交流,确保信息正确的传达到患者。

3.3 明确护士工作重点

宣传板上增添“防跌倒”栏,提醒工作人员重点关注和宣教。对高危人群重点交班并加强夜间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堵塞漏洞、预防意外。合理安排病人外出检查的时间,并尽量做到事先与有关部门沟通,以防等候时间过长。晚间保持一定的照明度,并加强巡视与交接班,意识不清的病人使用床旁护栏、约束带。对于不习惯床上大小便的患者,劝其在床旁进行。将信号灯放在患者随手可及之处,并向患者示范其用法。

3.4 落实宣传教育措施

制作健康教育小手册、健康处方,充分利用护患接触的机会进行宣教,做到人人参与,各个环节贯穿安全宣教,不厌其烦的反复讲,将防跌倒方法讲清楚、讲透彻,并在病房内营造病人间互相照顾的氛围。制作安全提示及标识牌,置于厕所、床头、走廊。将高危病人安排在靠近护士站的病室,现场指导其缓慢起立、坐下及上下床的方法。起床时遵循“三个半分钟”原则,即:先在床上坐半分钟,再在床边坐半分钟,然后在床旁站半分钟。

患者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及众多国家医务界的高度关注,成为医院管理领域最重视的议题之一。跌倒已成为美国社会导致老年人死亡的第6位原因,中国医院协会在提出病人安全目标时把“防范与减少病人跌倒’,制定为目标之一。预防患者跌倒是护理工作中需要重视的一个环节。消化内科住院患者跌倒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的发生无固定模式和地点,但后果十分严重。患者病情虽然轻重不一,但护理人员对所有患者防跌倒意识必须加强,防跌倒措施必须到位。加强宣传教育的力度,增加病区内醒目的预防跌倒的标识,管理者在工作中切实加强对护士的警示教育,护士自身增加对风险的防范意识,这是确保患者安全的前提,而如何有效防止患者跌倒是广大护理人员需要不断探讨的一个课题。

通过以上的原因分析、相应措施的改进及落实,对发生病例的原因分析及总结护理防范措施对后期同类事故的防范具有指导意义。 跌倒、坠床防范质量的持续改进是保证护理安全的有效措施,尚需长期持久的监督考核及全员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奚从华,金其林,张郁慧. 33例住院病人跌倒的原因调查与分析[J].中国医院, 2012, 12(5): 35-37.

第4篇:高危儿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

【摘要】目的 总结糖尿病母亲的婴儿的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提高糖尿病母亲的婴儿的护理质量。方法 对33例糖尿病母亲的婴儿实施各项护理措施。结果 33例糖尿病母亲的婴儿所出现的并发应均得到及时有效的护理。结论 糖尿病母亲的婴儿均属高危儿,并发症多,病情重,及时有效的观察和护理,是提高糖尿病母亲的婴儿护理质量的关健。

【关键词】糖尿病母亲的婴儿护理

糖尿病母亲的婴儿由于在宫内长期处于代谢紊乱的环境,所以在出生时可能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如低血糖、巨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低血钙、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红细胞增多症、先天畸形、喂养困难等,故属于高危新生儿[1]。因此,及时有效的病情观察和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我科自2009年11月以来共收治糖尿病母亲的婴儿33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儿33例,男21例,女12例,足月儿25例,早产儿8例,大于胎龄儿28例,适于胎龄儿5例,体重最大4.9Kg,平均体重3.3Kg,孕周最小34周。出生后30min-2d收入我科。

2 病情观察和护理

2.1 一般观察及护理

糖尿病母亲的婴儿属高危新生儿,无论其体重大小,均按早产儿护理。入院后立即入暖箱保暖,保持呼吸道通畅,检查空腹血糖,监测氧饱和度,建立静脉通道,并检查有无先天崎形。

2.2 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2.2.1 低血糖 低血糖是糖尿病母亲的婴儿最常见的并发症,多于生后1-12小时内发生。目前多主张采用不论胎龄和日龄,低于2.2mmo1/L,诊断低血糖症[1]。低血糖的临床表现为嗜睡、震颤、呼吸暂停、气促或惊厥等。然而,部分新生儿血糖即使很低,也可以毫无症状。因此,我科对糖尿病母亲的婴儿入院即开始监测血糖,本组患儿中有5例血糖低于以上标准,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干予,给予静脉输液泵输注葡萄糖,根据监测血糖的值调整输液量和速度。

2.2.2 巨大儿 巨大儿虽然体重大于其他婴儿,但机体抵抗力低下,且由于皮下脂肪多,出汗多,穿刺困难,如治疗护理不当,可致皮肤感染、败血症的发生。本组患儿中10例巨大儿,入院后应立即采取相应有效的护理措施,密切监测患儿生命体征及血糖的变化,全面检查有无产伤及发育异常,保持呼吸道通畅,做好皮肤护理。

2.2.3 呼吸窘迫综合征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在生后6小时内发生,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和紫绀,一般的给氧方法不能缓解。患儿入院后应密切观察患儿的呼吸次数和节律,有无进行性呼吸困难发生,如出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予以床边摄片确诊,并给予对症处理。本组患儿中无一例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

2.2.4 低血钙 糖尿病母亲的婴儿的低血钙发生率可达50%~60%[1],于生后24-72小时最严重。病程中要严密观察患儿有无惊跳和抽搐等低钙表现,遵医嘱及时补钙。静脉注射钙剂时,如心率低于80次/min应停止注射,同时避免药液外渗,以免引起组织坏死。本组患儿中有2例发生无症状性低血钙。

2.2.5 高胆红素血症多发生于生后48-72小时内,与非糖尿病母亲的婴儿比较,糖尿病母亲的婴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较高,持续时间较长。患儿入室后,每天监测经皮胆红素值,对出现黄疸的病人及时监测血清总胆红素,并观察有无拒奶、嗜睡、哭声改变、惊厥、角弓反张等核黄疸症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生,积极治疗。本组病例中20例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患儿均得到有效治疗,无核黄疸发生。

2.2.6 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为:多血貌、嗜睡、呼吸窘迫、紫绀及肌张力低下。所以对糖尿病母亲的婴儿在出生12小时后采集静脉血作红细胞压积测定以积极防治该病。本组患儿中1例发生红细胞增多症,得到有效治疗。

2.2.7 喂养困难 喂养困难主要发生在旱产儿中。表现为觅食反射弱,不能协调有效的吸吮和吞咽,食奶后有吐奶,溢奶现象,有腹胀、腹泻等临床表现。本组有1例喂养困难,对喂养困难的患儿我科采用鼻饲喂养,同时给予非营养性吸吮训练患儿建立协调有效的吸吮,在我们的精心喂养下本组患儿均安全渡过喂养困难关。

3 小结

在胎儿时期,葡萄糖是由母亲通过胎盘主动转运的,而胰岛素则是由胎儿独立分泌,母亲患糖尿病时,由于胎儿血糖升高刺激了胎儿肠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新生儿出生时脐带结扎,终止了葡萄糖的供给,新生儿处于高胰岛素血症状态而致低血糖[2]。糖尿病母亲的婴儿并发症的发病率和疾病的严重程度,直接与母亲孕期糖尿病的严重程度有关。故除做好患儿的病情观察和护理外,还要作好患儿母亲孕期糖尿病的宣教,并在患儿出院前指导此类患儿家长要定期来院检查生化及神经系统发育情况,如出现先天发育畸形的患儿,根据崎形的类型进行专科诊治。

参考文献

第5篇:高危儿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6.29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6-1455-02

胎盘早剥为妇产科比较常见的疾病,孕妇在怀孕20周左右或者在生产时,胎盘从其子宫中剥离出来,会对孕妇有很大的危害。此疾病致病比较迅速,可致使胎儿出现死亡,有报道胎盘早剥致胎儿的死亡率高达25%左右[1]。此疾病还可致使孕妇出现子宫卒中、肾功能衰竭、凝血功能障碍、产后出血等严重的并发症,此会导致孕妇和胎儿非常危险[2]。2009年1月一2011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治疗24例胎盘早剥患者,所有患者均给予护理,现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9年1月一2011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治疗24例胎盘早剥患者,患者的年龄情况为23-36岁,其孕周时间为28-40周,4例患者的孕周小于32周。1例孕妇为怀双胞胎,23例孕妇为单胎。3例孕妇为经产妇,21例孕妇为初产妇。所有孕妇中有死胎1例,没有进行过产前检查的患者有2例。13例患者的临床症状以阴道流血、腹痛为主。4例患者没有阴道流血的症状,有腹胀、腹痛。7例患者无腹胀、腹痛症状,有阴道流血的症状。此外患者还有尿量减少、血性羊水、胎儿宫内窘迫等症状。所有患者中进行B超检查的有20例,均诊断为胎盘早剥,8例患者的辅助检查结果显示血小板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6例患者的辅助检查结果显示纤维蛋白原下降。所有患者中进行3P试验检测的有17例,1例患者为弱阳性结果,2例患者为阳性结果。

1.2 结果 所有患者中进行顺产分娩的为1例,进行剖宫产分娩的有23例。无一例死亡,1例患者切除子宫,2例患者出现子宫胎盘卒中的表现,5例患者发生产后出血。3例患者为新生儿重度窒息的表现,8例患者为新生儿轻度窒息的表现。1例患者为死胎。2 对患者的护理措施

2.1 孕产妇应定期到医院进行产前检查,以早期发现高危影响因素。故应对孕妇进行各项分娩知识的宣教工作,让其对产前检查有深刻的认识,定期进行各项检查,配合医院进行积极的治疗,以早期预防此疾病的发生。

2.2 早期发现危险征兆可明显预防此疾病的发生,如孕妇合并有胎膜早破、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应给予重视,密切观察其怀孕期间的各项情况。如孕妇的胎位为异常时,在让其进行倒转术治疗时应注意不可暴力操作,避免操作影响孕妇的腹压。应对患者出现阴道流血的情况给予重视,如出现此情况应立即给予针对性措施,预防此疾病发生。

2.3 为孕妇做好心理方面的干预工作。孕产妇的不良心理状态会对其的怀孕有一定的影响。故应多和其进行沟通,以了解其现今的想法,消除其不良的心理,并和患者家属进行沟通,让其多陪伴患者,加强其信心。如孕妇经治疗后胎儿死亡或者其要经子宫切除才可治疗疾病时,应对其进行安慰,转变其想法,让其对生活充满信心,不应执迷于此情况下。

2.4 重度胎盘早剥的抢救 ①积极进行处理:一旦确诊为胎盘早剥或高度怀疑胎盘早剥的发生时,立即吸氧,床边心电监护,取左侧卧位,休克患者取休克卧位,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道,纠正休克。②观察病情的动态变化:严密监测神志、面色、心率、血压、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的变化;注意观察腹痛的性质、子宫底高度、子宫张力变化;床边胎心音监测,注意胎动变化,判断宫内出血的情况及母婴状况,正确记录出入量,注意阴道流血量、性质。③及时终止妊娠:一旦确诊重型胎盘早剥,必须及时终止妊娠。

2.5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胎盘早剥常见的并发症有产后出血、凝血功能障碍、肾衰竭、DIC等。胎盘早剥患者护理产后24h内应绝对卧床休息,腹部切口持续加压沙袋,以减少出血。若胎盘娩出后出现阴道流血不止,无血凝块,血小板进行性下降等DIC早期征象,及时报告医生,配合抢救。3 讨 论

3.1 加强孕期健康教育及高危妊娠人群管理建立健全三级妇幼保健网络,发挥基层保健系统的优势,对不做产前检查者动员监测,提高孕妇自我保健知识,注意对高危孕妇的识别和管理,提高产检率及对高危妊娠的排查,产前建立高危妊娠管理档案,进行系统管理,排除妊高症、前置胎盘、羊水过多、糖尿病等诱发因素。定期进行胎儿监护和B超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2 重视发生胎盘早剥的各种高危因素加强高危妊娠管理,可以及时发现胎盘早剥,只有早期发现,及时处理,才可以有效避免或减轻各类严重并发症。出现下列情况必须高度警惕胎盘早剥的发生:①难以解释的间歇性腰痛、背痛、子宫压痛,子宫张力高;②无明显原因的胎心改变、产程中宫缩过强、过频等[3];③特别是对于妊娠合并高血压疾病,妊娠合并糖尿病,妊娠合并肾炎、前置胎盘、胎膜早破等妊娠合并症患者;④有外伤或腹部撞击史;⑤B超显示胎盘有液性暗区,即使阴性者也不能排除本病的可能。

3.3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的重要性。DIC和产后出血、肾功能衰竭是胎盘早剥最常见的并发症。胎盘早剥发生时,剥离处的坏死胎盘绒毛和子宫蜕膜组织释放出大量的凝血活酶,进入母体循环,激活凝血系统,导致DIC。因此,须密切观察患者皮肤、黏膜、牙龈、注射部位有无出血点或青紫色瘀斑,动态观察阴道流血或腹部切口渗血的性状及量。动态监测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凝血功能的变化。胎盘早剥内出血时,血液向子宫肌层浸润,使肌纤维分离、断裂及坏死,以胎盘剥离处最明显,称为子宫卒中,子宫卒中导致子宫收缩乏力,易发生产后出血。子宫卒中越严重子宫收缩越差,产后出血量越多。对产后出血者应及时建立静脉,快速输血、输液,使用宫缩剂、按摩子宫等方法。如果患者进行各项治疗后仍没有有效治疗,此时要对患者进行切除子宫治疗。此疾病还可致使患者发生肾功能衰竭的并发症,此并发症的预防主要措施为早期发现。在不为患者应用利尿剂药物治疗的前提下,对患者的尿量等情况进行密切的观察[4]。

此疾病对母儿生命危害性很大,为严重的并发症,积极预防非常重要。故在早期应对此疾病的危险因素进行密切的观察,定期进行产前检查非常重要。如产妇出现情况给予其针对性治疗可明显预防此疾病的发生,避免母婴受到严重的影响。

【关键词】 胎盘早剥;护理;体会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6.29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6-1455-02

胎盘早剥为妇产科比较常见的疾病,孕妇在怀孕20周左右或者在生产时,胎盘从其子宫中剥离出来,会对孕妇有很大的危害。此疾病致病比较迅速,可致使胎儿出现死亡,有报道胎盘早剥致胎儿的死亡率高达25%左右[1]。此疾病还可致使孕妇出现子宫卒中、肾功能衰竭、凝血功能障碍、产后出血等严重的并发症,此会导致孕妇和胎儿非常危险[2]。2009年1月一2011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治疗24例胎盘早剥患者,所有患者均给予护理,现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9年1月一2011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治疗24例胎盘早剥患者,患者的年龄情况为23-36岁,其孕周时间为28-40周,4例患者的孕周小于32周。1例孕妇为怀双胞胎,23例孕妇为单胎。3例孕妇为经产妇,21例孕妇为初产妇。所有孕妇中有死胎1例,没有进行过产前检查的患者有2例。13例患者的临床症状以阴道流血、腹痛为主。4例患者没有阴道流血的症状,有腹胀、腹痛。7例患者无腹胀、腹痛症状,有阴道流血的症状。此外患者还有尿量减少、血性羊水、胎儿宫内窘迫等症状。所有患者中进行B超检查的有20例,均诊断为胎盘早剥,8例患者的辅助检查结果显示血小板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6例患者的辅助检查结果显示纤维蛋白原下降。所有患者中进行3P试验检测的有17例,1例患者为弱阳性结果,2例患者为阳性结果。

1.2 结果 所有患者中进行顺产分娩的为1例,进行剖宫产分娩的有23例。无一例死亡,1例患者切除子宫,2例患者出现子宫胎盘卒中的表现,5例患者发生产后出血。3例患者为新生儿重度窒息的表现,8例患者为新生儿轻度窒息的表现。1例患者为死胎。2 对患者的护理措施

2.1 孕产妇应定期到医院进行产前检查,以早期发现高危影响因素。故应对孕妇进行各项分娩知识的宣教工作,让其对产前检查有深刻的认识,定期进行各项检查,配合医院进行积极的治疗,以早期预防此疾病的发生。

2.2 早期发现危险征兆可明显预防此疾病的发生,如孕妇合并有胎膜早破、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应给予重视,密切观察其怀孕期间的各项情况。如孕妇的胎位为异常时,在让其进行倒转术治疗时应注意不可暴力操作,避免操作影响孕妇的腹压。应对患者出现阴道流血的情况给予重视,如出现此情况应立即给予针对性措施,预防此疾病发生。

2.3 为孕妇做好心理方面的干预工作。孕产妇的不良心理状态会对其的怀孕有一定的影响。故应多和其进行沟通,以了解其现今的想法,消除其不良的心理,并和患者家属进行沟通,让其多陪伴患者,加强其信心。如孕妇经治疗后胎儿死亡或者其要经子宫切除才可治疗疾病时,应对其进行安慰,转变其想法,让其对生活充满信心,不应执迷于此情况下。

2.4 重度胎盘早剥的抢救 ①积极进行处理:一旦确诊为胎盘早剥或高度怀疑胎盘早剥的发生时,立即吸氧,床边心电监护,取左侧卧位,休克患者取休克卧位,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道,纠正休克。②观察病情的动态变化:严密监测神志、面色、心率、血压、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的变化;注意观察腹痛的性质、子宫底高度、子宫张力变化;床边胎心音监测,注意胎动变化,判断宫内出血的情况及母婴状况,正确记录出入量,注意阴道流血量、性质。③及时终止妊娠:一旦确诊重型胎盘早剥,必须及时终止妊娠。

2.5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胎盘早剥常见的并发症有产后出血、凝血功能障碍、肾衰竭、DIC等。胎盘早剥患者护理产后24h内应绝对卧床休息,腹部切口持续加压沙袋,以减少出血。若胎盘娩出后出现阴道流血不止,无血凝块,血小板进行性下降等DIC早期征象,及时报告医生,配合抢救。3 讨 论

3.1 加强孕期健康教育及高危妊娠人群管理建立健全三级妇幼保健网络,发挥基层保健系统的优势,对不做产前检查者动员监测,提高孕妇自我保健知识,注意对高危孕妇的识别和管理,提高产检率及对高危妊娠的排查,产前建立高危妊娠管理档案,进行系统管理,排除妊高症、前置胎盘、羊水过多、糖尿病等诱发因素。定期进行胎儿监护和B超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2 重视发生胎盘早剥的各种高危因素加强高危妊娠管理,可以及时发现胎盘早剥,只有早期发现,及时处理,才可以有效避免或减轻各类严重并发症。出现下列情况必须高度警惕胎盘早剥的发生:①难以解释的间歇性腰痛、背痛、子宫压痛,子宫张力高;②无明显原因的胎心改变、产程中宫缩过强、过频等[3];③特别是对于妊娠合并高血压疾病,妊娠合并糖尿病,妊娠合并肾炎、前置胎盘、胎膜早破等妊娠合并症患者;④有外伤或腹部撞击史;⑤B超显示胎盘有液性暗区,即使阴性者也不能排除本病的可能。

3.3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的重要性。DIC和产后出血、肾功能衰竭是胎盘早剥最常见的并发症。胎盘早剥发生时,剥离处的坏死胎盘绒毛和子宫蜕膜组织释放出大量的凝血活酶,进入母体循环,激活凝血系统,导致DIC。因此,须密切观察患者皮肤、黏膜、牙龈、注射部位有无出血点或青紫色瘀斑,动态观察阴道流血或腹部切口渗血的性状及量。动态监测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凝血功能的变化。胎盘早剥内出血时,血液向子宫肌层浸润,使肌纤维分离、断裂及坏死,以胎盘剥离处最明显,称为子宫卒中,子宫卒中导致子宫收缩乏力,易发生产后出血。子宫卒中越严重子宫收缩越差,产后出血量越多。对产后出血者应及时建立静脉,快速输血、输液,使用宫缩剂、按摩子宫等方法。如果患者进行各项治疗后仍没有有效治疗,此时要对患者进行切除子宫治疗。此疾病还可致使患者发生肾功能衰竭的并发症,此并发症的预防主要措施为早期发现。在不为患者应用利尿剂药物治疗的前提下,对患者的尿量等情况进行密切的观察[4]。

此疾病对母儿生命危害性很大,为严重的并发症,积极预防非常重要。故在早期应对此疾病的危险因素进行密切的观察,定期进行产前检查非常重要。如产妇出现情况给予其针对性治疗可明显预防此疾病的发生,避免母婴受到严重的影响。

存入我的阅览室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3-116.

[2] 童亚非,金美珍.胎盘早剥及其并发症诊治的分析.中国临床医学,2002,12(9):718.

[3] 戴泽君.胎盘早剥并发子宫卒中的防治探讨.中国综合临床,2005,12(21):1136.

[4] 虞蔚.胎盘早剥致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06,7(7):297.

[5] 刘丽琴,黄萍.重度胎盘早剥、DIC抢救成功1例.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1,13(10):63-64.

[6] 胡乔飞,王欣.胎盘早剥分娩方式临床探讨.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5(19):21-22.

[7] 刘艳彬,张莉英.胎盘早剥68例临床分析.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6,6(6):105-106.

[8] 潘铭,楚文瑛,孙高高,等.胎盘早剥并发DIC成功抢救1例.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3(24):95-96.

[9] 申艳君,高永芳.脐带过短导致胎盘早剥3例.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3):39-40.

[10] 潘雪萍.18例胎盘早剥误诊为先兆临产、临产的临床分析.当代医学,2011年17卷第16期.

[11] 钟凤英.重度妊高征胎盘早剥并发DIC1例的术中抢救与护理.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6,12(7):124-126.

[12] 沈红,倪红,吴文秀.1例不典型胎盘早剥并发DIC的抢救与护理.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6,2(6):35-37.

[13] 李丽纯.胎盘早剥的观察与抢救护理.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1):87-89.

[14] 洪秀梅.55例胎盘早剥的临床护理分析.中国实用医药,2012,7(6):71-72.

[15] 胡艳,张静媛.胎盘早剥的早期诊断(附67例临床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09,24(33):63-66.

[16] 余关佳,李俊男,王琳,等.119例胎盘早剥的临床分.实用妇产科杂志,2011,27(2):58-59.

[17] 唐宏伟.胎盘早剥的B超检查及临床表现.医学信息(下旬刊),2011,24(9):9-11.

[18] 丁依玲,胡艳,喻玲,等.胎盘早期剥离的早期诊断(附46例临床分析).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2,12(12):13-14.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3-116.

[2] 童亚非,金美珍.胎盘早剥及其并发症诊治的分析.中国临床医学,2002,12(9):718.

[3] 戴泽君.胎盘早剥并发子宫卒中的防治探讨.中国综合临床,2005,12(21):1136.

[4] 虞蔚.胎盘早剥致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06,7(7):297.

[5] 刘丽琴,黄萍.重度胎盘早剥、DIC抢救成功1例.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1,13(10):63-64.

[6] 胡乔飞,王欣.胎盘早剥分娩方式临床探讨.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5(19):21-22.

[7] 刘艳彬,张莉英.胎盘早剥68例临床分析.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6,6(6):105-106.

[8] 潘铭,楚文瑛,孙高高,等.胎盘早剥并发DIC成功抢救1例.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3(24):95-96.

[9] 申艳君,高永芳.脐带过短导致胎盘早剥3例.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3):39-40.

[10] 潘雪萍.18例胎盘早剥误诊为先兆临产、临产的临床分析.当代医学,2011年17卷第16期.

[11] 钟凤英.重度妊高征胎盘早剥并发DIC1例的术中抢救与护理.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6,12(7):124-126.

[12] 沈红,倪红,吴文秀.1例不典型胎盘早剥并发DIC的抢救与护理.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6,2(6):35-37.

[13] 李丽纯.胎盘早剥的观察与抢救护理.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1):87-89.

[14] 洪秀梅.55例胎盘早剥的临床护理分析.中国实用医药,2012,7(6):71-72.

[15] 胡艳,张静媛.胎盘早剥的早期诊断(附67例临床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09,24(33):63-66.

[16] 余关佳,李俊男,王琳,等.119例胎盘早剥的临床分.实用妇产科杂志,2011,27(2):58-59.

[17] 唐宏伟.胎盘早剥的B超检查及临床表现.医学信息(下旬刊),2011,24(9):9-11.

[18] 丁依玲,胡艳,喻玲,等.胎盘早期剥离的早期诊断(附46例临床分析).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2,12(12):13-14.

存入我的阅览室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3-116.

[2] 童亚非,金美珍.胎盘早剥及其并发症诊治的分析.中国临床医学,2002,12(9):718.

[3] 戴泽君.胎盘早剥并发子宫卒中的防治探讨.中国综合临床,2005,12(21):1136.

[4] 虞蔚.胎盘早剥致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06,7(7):297.

[5] 刘丽琴,黄萍.重度胎盘早剥、DIC抢救成功1例.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1,13(10):63-64.

[6] 胡乔飞,王欣.胎盘早剥分娩方式临床探讨.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5(19):21-22.

[7] 刘艳彬,张莉英.胎盘早剥68例临床分析.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6,6(6):105-106.

[8] 潘铭,楚文瑛,孙高高,等.胎盘早剥并发DIC成功抢救1例.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3(24):95-96.

[9] 申艳君,高永芳.脐带过短导致胎盘早剥3例.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3):39-40.

[10] 潘雪萍.18例胎盘早剥误诊为先兆临产、临产的临床分析.当代医学,2011年17卷第16期.

[11] 钟凤英.重度妊高征胎盘早剥并发DIC1例的术中抢救与护理.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6,12(7):124-126.

[12] 沈红,倪红,吴文秀.1例不典型胎盘早剥并发DIC的抢救与护理.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6,2(6):35-37.

[13] 李丽纯.胎盘早剥的观察与抢救护理.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1):87-89.

[14] 洪秀梅.55例胎盘早剥的临床护理分析.中国实用医药,2012,7(6):71-72.

[15] 胡艳,张静媛.胎盘早剥的早期诊断(附67例临床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09,24(33):63-66.

[16] 余关佳,李俊男,王琳,等.119例胎盘早剥的临床分.实用妇产科杂志,2011,27(2):58-59.

[17] 唐宏伟.胎盘早剥的B超检查及临床表现.医学信息(下旬刊),2011,24(9):9-11.

[18] 丁依玲,胡艳,喻玲,等.胎盘早期剥离的早期诊断(附46例临床分析).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2,12(12):13-14.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3-116.

[2] 童亚非,金美珍.胎盘早剥及其并发症诊治的分析.中国临床医学,2002,12(9):718.

[3] 戴泽君.胎盘早剥并发子宫卒中的防治探讨.中国综合临床,2005,12(21):1136.

[4] 虞蔚.胎盘早剥致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06,7(7):297.

[5] 刘丽琴,黄萍.重度胎盘早剥、DIC抢救成功1例.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1,13(10):63-64.

[6] 胡乔飞,王欣.胎盘早剥分娩方式临床探讨.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5(19):21-22.

[7] 刘艳彬,张莉英.胎盘早剥68例临床分析.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6,6(6):105-106.

[8] 潘铭,楚文瑛,孙高高,等.胎盘早剥并发DIC成功抢救1例.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3(24):95-96.

[9] 申艳君,高永芳.脐带过短导致胎盘早剥3例.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3):39-40.

[10] 潘雪萍.18例胎盘早剥误诊为先兆临产、临产的临床分析.当代医学,2011年17卷第16期.

[11] 钟凤英.重度妊高征胎盘早剥并发DIC1例的术中抢救与护理.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6,12(7):124-126.

[12] 沈红,倪红,吴文秀.1例不典型胎盘早剥并发DIC的抢救与护理.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6,2(6):35-37.

[13] 李丽纯.胎盘早剥的观察与抢救护理.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1):87-89.

[14] 洪秀梅.55例胎盘早剥的临床护理分析.中国实用医药,2012,7(6):71-72.

[15] 胡艳,张静媛.胎盘早剥的早期诊断(附67例临床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09,24(33):63-66.

[16] 余关佳,李俊男,王琳,等.119例胎盘早剥的临床分.实用妇产科杂志,2011,27(2):58-59.

[17] 唐宏伟.胎盘早剥的B超检查及临床表现.医学信息(下旬刊),2011,24(9):9-11.

第6篇:高危儿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

[关键词] 乡镇医院;医护人员;小儿;脑性瘫痪;认知

[中图分类号] R74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5(a)-0161-03

小儿脑性瘫痪是指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1]。近年来,由于新生儿监护病房(NICU)的普及,高危儿和极低出生儿体重儿的生存率大幅度提高,脑性瘫痪的发生率稳中有升。在我国脑性瘫痪患病率为1.8‰~4‰,绝大部分为散发儿童,农村发病率比城市高1倍[2]。影响脑性瘫痪治疗效果的因素主要有接受治疗的年龄、时间等,开始治疗时间在出生后6个月内疗效明显优于>6个月者,此期间是进行早期康复、干预的最佳时期[3]。笔者在前期研究中发现,脑性瘫痪患儿来自农村占71%,15%的脑性瘫痪患儿曾在基层医院被诊断为佝偻病而给予补钙治疗,有16%患儿首次是以其他疾病就诊,在体检过程中才被发现患有脑性瘫痪[4]。部分农村脑性瘫痪患儿被误诊、延诊,在一定程度上与基层医护人员对脑性瘫痪相关知识缺乏、未能引起重视有关。乡镇医院的医护人员是最早接触脑性瘫痪患儿的主要人员之一。对乡镇医院医护人员进行小儿脑性瘫痪相关知识培训,才有利于对脑性瘫痪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三早”,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致残率,提高脑性瘫痪患儿及家长的生活质量。本研究对百色市部分乡镇医院医护人员进行脑性瘫痪知识讲座,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2012年12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择百色市4个乡镇医院的医护人员共97人作为调查对象,其中男35名,女62名;年龄20~63岁,平均36.33岁;职业和职称:医生66名,其中,中级职称40名,初级26名;护理31名,其中,中级职称11名,初级职称20名;工龄1~36年,平均13.21年。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和方法 经查阅资料,结合临床经验,自行设计脑性瘫痪相关知识问卷调查表。在正式发放问卷调查表前,进行预试验,结果α系数为0.78,重测信度为0.84。调查表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及对脑性瘫痪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对脑性瘫痪的认知包括小儿脑性瘫痪的概念、病因、临床分类、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康复训练方法、护理方法、预后和影响预后因素、预防方法、家长的心理需求情况等。在发放问卷调查表前,首先解释问卷调查的目的,在征得同意后发放问卷调查表,当场发放,当场回收,发放问卷调查表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7份,有效问卷率为97%。

1.2.2 知识讲座方法 根据调查结果,对调查对象开展有关小脑性瘫痪知识讲座,内容有小儿脑性瘫痪的概念、病因、临床分类、临床表现、检查方法、国内外治疗进展、康复训练和护理方法、预后和影响预后因素、如何鉴别脑性瘫痪高危儿、预防方法等。1周后再次发放以上量表。

1.2.3 评分方法 量表采用4点计分方式,认知程度设有完全不了解、不了解、了解、非常了解,分别计1~4分,分数越低表示受测者认知程度越低。量表10项内容满分为40分,其中,36~40分为优秀,32~35分为良好,24~31分为及格,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PEMS 3.1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开展知识讲座前后,乡镇医院医护人员对小儿脑性瘫痪相关知识认知情况比较见表1;乡镇医院医护人员对小儿脑性瘫痪相关知识认知优秀、良好、及格率比较见表2。

由表1可以看出,经过知识讲座培训后,乡镇医院医护人员对小儿脑性瘫痪的概念、病因、临床分类、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康复训练方法、护理方法、预后和影响预后因素、预防方法、家长的心理需求等知识的认知程度明显提高,与开展知识讲座前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 < 0.01)。

从表2可以看出,开展讲座前后乡镇医院医护人员对儿童脑性瘫痪相关知识认知优秀率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 < 0.01)。

3 讨论

小儿脑性瘫痪是儿科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5]。目前,小儿脑性瘫痪越来越得到社会的关注。为适应综合医院康复科及儿科、残疾儿童康复中心、儿童福利院和社区康复的需要,卫生部曾多次组织开展全国小儿脑瘫实用康复技术培训班,凡从事儿童康复、小儿神经、儿童保健医生、治疗师、护士以及相关专业人员均可报名参加。我院也曾经组织百色市部分乡镇医院业务骨干进行小儿脑性瘫痪知识培训,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尚未全面铺开[4]。许多小儿脑性瘫痪康复训练中心建立或医院脑性瘫痪康复科的成立,给脑性瘫痪患儿及家长带来了希望。虽然目前脑瘫的康复治疗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但仍被医学界认为是一个难题,单一方法不能解决多个问题,只有将多学科交叉,协同发挥各自的作用才能取得到较满意的疗效[6],而且治疗越早,效果越好。

最新研究表明,应用脐血干细胞联合神经生长因子和物理康复治疗,能明显改善脑性瘫痪患儿的运动功能[7]。但是,提取脐血干细胞受一些医疗条件制约,所以该项技术尚不能在基层医院推广。减少或降低小儿脑性瘫痪的发生率、致残率最重要的是预防或避免高危因素,做到“三早”。国内研究显示,引起脑性瘫痪的危险因素依次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既往不良孕产史、羊水异常、胎头吸引或产钳助产、多胎妊娠、宫内窘迫、胎膜早破、新生儿窒息、孕次大于1次、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等[8]。虽然认为产时和产后危险因素很可能是产前因素导致的结果变量,而不是脑瘫的直接病因,但是,如果在产时和产后避免这些危险因素,或出现这些危险因素后,积极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可有效减轻患儿致残率。可是,在临床工作中,仍有部分脑性瘫痪患儿因误诊或延诊而影响治疗效果。王院方[8]报道,2003~2009年医院院内、院外小儿脑性瘫痪误诊率为31.66%,认为与一些临床医师对这些高危因素缺乏认识,忽视了定期随访检查有关,应提高对脑性瘫痪高危因素的认识,加强高危儿的随访。本文调查结果表明,乡镇医院医护人员对小儿脑性瘫痪相关知识缺乏,开展知识讲座前,优秀率仅为1.03%,不及格率为27.84%,得分最低的前4项为预防方法[(2.34±0.52)分]、临床分类[(2.43±0.63)分]、康复训练方法[(2.47±0.54)分]、护理方法[(2.51±.052)分]。可能与部分医护人员在学校读书时,没有系统、规范学习这方面知识,而且康复训练方法必须参加专业培训,在基层医院医护人员不注重患儿家长心理需求及护理有关。经过开展知识讲座后,乡镇医院医护人员对脑性瘫痪的概念、病因、临床分类、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康复训练方法、护理方法、预后和影响预后因素、预防方法、家长的心理需求情况、知识掌握优秀率等与开展知识讲座前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 < 0.01)。由此可见,对基层医院医护人员进行培训,能够明显提高他们的小儿脑性瘫痪的认知水平。只有掌握脑性瘫痪的相关知识,才能在诊疗过程中学会鉴别脑性瘫痪,防止误诊或漏诊。对出生时具有高危因素存在的新生儿,应建议转上级医院就诊,及早给予检查。班亮阶等[10]报道,小儿脑性瘫痪脑电图、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异常率分别为73.33%、81.33%、30.67%,对于小儿脑性瘫痪早期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必要时应行头颅CT、MRI等检查,发现异常者及早给予综合康复治疗。对运动、语言功能发育迟缓的婴幼儿,应仔细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最大限度减轻伤残程度,减少致残率,才能减轻患儿家长的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唐久来,.小儿脑性瘫痪引导式教育疗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6-17.

[2] 陆青梅,黄境旺,赵日岚,等.健康教育对脑性瘫痪患儿社会适应能力影响的研究[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0,(2):138-139.

[3] 柳淑芬,陈海燕.不同年龄组的脑瘫患儿综合康复效果分析[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0,3(1):76-78.

[4] 陆青梅,韦桂源,陆小曲,等.脑性瘫痪患儿家长健康知识需求的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8):964-965.

[5] 李瑞仕,马融,冯兆才,等.中医推拿治疗小儿脑瘫临床应用概况[J].山西中医,2009,25(7):54.

[6] 郭新志,卢红云,张向葵,等.小儿脑性瘫痪综合康复体系的建构[J].社会福利,2012,21(9):37-38.

[7] 邢利和,张丽欣,张丽丽,等.脐血干细胞联合神经生长因子和物理康复治疗小儿脑性瘫痪[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16(41):7777-7781.

[8] 高志平,贾宁.小儿脑瘫病因学研究进展[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149-150.

[9] 王院方.小儿脑性瘫痪126例误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9,(6)29:118-119.

第7篇:高危儿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52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836-02

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是指妊娠满28周而不满37周发生的胎膜早破。胎膜早破可引起早产、脐带脱垂及母儿感染[1]。为高危妊娠患者,为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PPROM患者98例,治疗和护理效果满意,特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我院产科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分娩产妇共6221例,其中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98例,占分娩总数的1.5%。产妇年龄20-42岁,平均年龄26岁。其中初产妇72例,经产妇26例。28-34+6孕周35例,35-36+6孕周63例。剖宫产分娩23例,自然分娩75例。

2 方法

回顾性分析98例未足月胎膜早破的高危因素,将28-34+6孕周与35-36+6孕周未足月胎膜早破产妇的产前监测情况、临床干预治疗及护理措施、分娩方式等情况进行分析。

3 胎膜早破的诊断

①孕妇突感阴道内有液体流出,时多时少,呈阵发性或持续性阴道排液,有时仅感阴道较平时湿润,无其他不适。肛诊时触不到胎囊,将胎先露部上推见阴道流液量增多。当羊膜破口较小时流出的羊水量少,上推胎先露也无羊水流出,需做辅助检查。②辅助检查:阴道分泌物PH测定:用酸碱试纸测定阴道液pH值≥6.5;阴道液涂片检查:阴道液体涂片待干后镜检有羊齿状结晶出现。

4 结果

其中羊膜腔输液5例保胎时间最长37天,最短3天,孕妇无一例感染,新生儿NRDS3例,肺炎6例。

5 护理

5.1 心理护理 胎膜早破患者多以急诊入院,孕妇和家属感到搓手不及,尤其是未足月者,担心羊水流尽对胎儿不利,孕妇及家属紧张焦虑,产生恐惧心理,护理人员应以热情和蔼、亲切同情的态度接待她们,结合孕妇的具体情况,深入浅出地进行胎膜早破健康知识宣教,对孕妇的生理、心理状况及时评估、分析,进行开放式讨论,耐心聆听她们提出的各种疑问,不厌其烦地进行解释,让她们了解胎膜早破对母子的影响及治疗的措施,使其情绪稳定,消除疑虑、恐惧心理,保持良好的心态,最大限度的调动产妇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5.2 、饮食方面护理 ①PPROM的孕妇,若无明显感染征象,家属要求保胎者,孕妇应绝对卧床休息,适当抬高臀部,取平卧或左侧卧位,目的是减少自发性宫缩,降低宫腔内压力,减少羊水流出,防止脐带脱垂的发生。左侧卧位还可增加子宫胎盘血液灌注量,对胎儿的供氧及营养代谢有益,利于胎儿生长发育。协助孕妇在床上大、小便,保持大便通畅,尽量避免咳嗽用力,以免增加宫腔压力。②指导产妇进食营养丰富的食物,以高蛋白、清淡、富含维生素、易消化为主,鼓励多饮水,多食含纤维较多的蔬菜及水果。

5.3 预防感染 破膜后由于宫腔与外界相通存在感染的危险,所以预防感染是胎膜早破的关键,是确保母婴健康的重要基础。①保持会阴清洁干燥,勤换会阴垫,每日用0.2%碘伏棉球消毒外阴2次。避免不必要的阴道检查或肛查,禁止灌肠防止逆行感染。②给予必要的预防性抗生素,胎膜破裂时间超过12-24h常规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每天监测体温4次,并注意血象变化。③注意观察阴道排液的性状、量、色、气味并记录,如头先露羊水为Ⅱ-Ⅲ度污染,有臭味或异味,以及胎心过快、胎动频繁,同时伴有白细胞计数增高,提示胎儿有宫内缺氧感染的存在,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5.4 用药 PPROM患者入院确诊后,及时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胎肺成熟。地塞米松5mg,每8h肌肉注射1次,共8次。地塞米松能促进胎儿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合成,从而降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孕周

5.5 产程观察 若破膜超过24h,保胎治疗失败,早产难以避免时,应根据孕妇的孕周、估计胎儿的体质量及能否成活决定分娩方式。选择经阴道分娩者进入待产室应行持续胎心监护。密切观察羊水、阴道流血情况,临产后严密观察,调节有效宫缩,观察产程进展,避免产程延长,尽量缩短第二产程,防止胎儿因缺氧而发生颅内出血。胎膜早破产妇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明显增高,PPROM更高。因此,必须在接产前备好抢救器械及药物,请新生儿科医生到场做好准备抢救工作,胎儿娩出后立即吸净呼吸道分泌物,早产儿转新生儿科护理[2]。

6 讨论

PPROM可并发羊膜腔感染、胎盘早剥、羊水过少、早产、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及脐带脱垂等一系列危害母婴健康的并发症,从而致孕产妇感染率、围生儿病率及死亡率显著升高[3],围生儿预后主要与胎龄有关,因而实施期待疗法可延长孕龄使胎儿达到或接近足月,对提高新生儿存活率,减少新生儿并发症有重要意义。护理人员积极加强PPROM孕产妇的产前、产中及产后的心理护理、基础护理及全产程监护,对于降低孕产妇及新生儿并发症的危害是尤为重要的。同时,积极做好新生儿抢救准备及转科治疗也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具有治疗价值的早产儿,应该坚信,经过积极治疗可以减少母婴并发症发生。但胎膜早破孕妇是孕妇中的特殊人群,由于妊娠期体内激素水平的改变,陌生的住院环境及复杂的治疗和检查;以及PPROM发生使孕妇担心胎儿的成熟与存活、能否顺利分娩等问题,因此加强心理支持,创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可以增强孕妇治疗的信心,以最佳的状态积极配合治疗。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4.

第8篇:高危儿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

[关键词]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高危因素

[中图分类号] R7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5)02(b)-0048-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approach high risk factors of hospital infection in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NICU). Methods Clinical data of 1650 cases of newborn from May 2013 to August 2014 in NICU of Yantai Affiliated Hospital of Binzhou Medical University were analyzed. According to whether the hospital infection in clinical,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hospital infection group 150 cases and non-hospital infection group 1500 cases. The 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 infant, birth weight≤1500 g, gestational age≤37 weeks, amniotic fluid contamination, asphyxia neonatorum, parenteral alimentation, mechanical ventilation of two groups were detected, the high risk factors of hospital infection in NICU were analyzed by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The differences of birth weight≤1500 g, gestational age≤37 weeks, asphyxia neonatorum, parenteral alimentation, mechanical ventilation between two groups wer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all P < 0.05), th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birth weight≤1500 g, gestational age≤37 weeks, asphyxia neonatorum, parenteral alimentation, mechanical ventilation were high risk factors of hospital infection in NICU (OR=1.818, 4.468, 4.049, 4.897, 3.768, all P < 0.05). Conclusion Avoiding high risk factors of hospital infection in NICU timely is an important meaning for prevention of hospital infection in NICU.

[Key words] NICU;Hospital infection;High risk factors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是收治早产儿、极低体重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科室,患儿往往病情急、进展迅速,在进行侵入性操作时,医院感染的风险性明显增高[1-2]。医院感染一旦出现会加重新生儿的病情,延长住院时间和增加经济负担,影响患儿的预后水平[3-4]。针对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影响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对于积极采取预防措施,提高患儿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对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情况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4年8月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病例1650例,依据是否发生医院感染进行临床分组,医院感染组150例,住院时间大于48 h,日龄小于28 d,符合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并确诊。非感染组1500例,住院时间

1.2 观察指标

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两组新生儿性别、胎龄、体重、住院时间、入院诊断、实验室检查和病原学检查。观察两组小于胎龄儿、出生体重≤1500 g、胎龄≤37周、羊水污染、新生儿窒息、肠外营养、机械通气情况;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高危因素。

1.3 细菌培养及鉴定

患儿入院后采集呼吸道深部痰液进行培养;血行感染采集股静脉穿刺取血进行血液培养;皮肤黏膜感染通过无菌棉签蘸取分泌物进行培养;初次尿检异常再起留取尿液标本进行培养。采用美国BD公司的细菌培养鉴定仪对细菌进行鉴定。

1.4 判断标准

1.4.1 医院感染的标准诊断:参照2001年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确立[5],主要包括①血液培养阳性;②胸片观察有明确的肺炎或者其他部位发生感染;③实验室检查白细胞

1.4.2 新生儿体重分类标准[6]:低出生体重儿为体重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高危因素单因素分析

两组出生体重≤1500 g、胎龄≤37周、新生儿窒息、肠外营养、机械通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2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高危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多因素回归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出生体重≤1500 g、胎龄≤37周、新生儿窒息、肠外营养、机械通气均是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高危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818、4.468、4.049、4.897、3.768,均P < 0.05)。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不同仪器、治疗方法和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医院感染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其不仅影响患者的康复,同时对于生活质量也有不良影响[7-8]。医院感染是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其主要是指住院期间发生感染和在住院期间获得的感染,但是在出院后发生感染[9-10]。新生儿是医院感染过程中的特殊病例,因其刚出生,机体免疫系统不完全,各项脏器发育不完善,很容易受到细菌、病毒的侵袭,促使新生儿成为院内感染的主要易感人群,一旦发生不仅对新生儿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增加了经济负担,同时可能危及新生儿的生命安全,成为家庭、社会的巨大负担[11-12]。新生儿医院感染的诊疗技术不断提高,早产儿病死率明显降低,一些新生儿机体免疫功能不完全,皮肤薄进而屏障保护功能差,患儿在入院时病情相对危重,在住院过程中要进行多项诊疗,进而可能造成医院感染。新生儿医院感染的特点是起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不仅影响威胁医院的诊疗水平,同时危及患儿的生命安全。

目前我国医院感染主要是下呼吸道感染,其中肺部感染比例最多。以往研究表明,新生儿院内感染多是革兰阴性菌,近年来,随着抗生素耐药细菌增多,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的发生率也明显增高[13-14]。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病原菌来源各不相同[15-16]。如草绿色链球菌来自于痰标本,金黄色葡萄球菌来源于血液标本和脓性分泌物,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来源于脐分泌物,大肠埃希菌多见于气管插管内吸引物。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病原菌中,革兰阳性菌约占总分离细菌的40%,金黄色葡萄球菌在革兰阳性菌中占首位,革兰阴性菌占60%,属于新生儿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其中常见的是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17-18]。革兰阳性球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草绿色链球菌,属于呼吸系统常见的致病菌。革兰阴性杆菌则以大肠埃希菌为首位,来源于气管插管内吸引物和胎粪,可能是由于重症患儿多采取气管插管。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感染的途径主要是血行感染、呼吸道感染,同时皮肤黏膜感染和泌尿系统感染也有发生。其中感染部位主要是以肺部为主,分析其原因:①首先新生儿急救和处理往往需要气管插管,应用呼吸机,从而造成新生儿易感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②新生儿往往不能进行自主咳嗽,呼吸道内的痰液等分泌物增多,如果不能及时处理,或者清理呼吸道时造成呼吸道黏膜损伤均有增加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其次感染部位明确的是败血症,主要来源于新生儿的血行感染,由于新生儿败血症诊断难度较大,一般诊断主要以血液培养结果作为诊断的金标准。新生儿败血症的感染途径多来源于皮肤感染,分析其原因:①新生儿皮肤黏膜屏障功能发育不良,皮肤容易发生破损,脐带残端闭合不全,不能有效地发挥屏障的效果;②上呼吸道纤毛运动能力差,不能对黏膜表面的细菌进行及时地清理;③新生儿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淋巴细胞的吞噬功能较差,进而造成感染不仅仅局限于淋巴结之内,同时容易发生扩散,另外新生儿的体液免疫功能和细胞免疫功能较弱,容易发生感染。

新生儿医院内感染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出生体重≤1500 g、小于胎龄儿、出生时合并窒息、胎龄≤32周、肠外营养、呼吸机辅助呼吸、羊水污染等。小于胎龄儿的有一种说法叫做宫内发育迟缓,主要是出生体重在同龄儿体重低于第10百分位,或者是小于平均体重的2个标准差。小于胎龄儿体重相对较低,发育不成熟,病情严重,从母体摄取营养的速度较差,另外其先天免疫功能可能受到抑制,进而淋巴细胞的技术明显偏低,造成患儿的机体抵抗力减弱,容易发生感染。机械通气是为了改善患儿通气和换气功能,维持患儿血气在正常范围之内,治疗呼吸衰竭。随着医疗服务技术的不断进步,机械通气的应用率明显增高,机械通气也成为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有资料显示,机械通气越长,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概率越大,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10%~65%,病死率达到15%~55%[19-20]。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清理呼吸道频率不足,由于新生儿无法进行自主排痰,呼吸道内的分泌物清理时可能对呼吸道造成不同程度的黏膜创伤,护理人员只能根据个人临床经验调整呼吸道的清理频率,如果呼吸道清理时间间隔保持合理状态,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可能有所降低;②手部清洁不彻底,医院感染过程中经手传播细菌感染的概率为30%,医护人员诊疗过程中手部污染与新生儿感染有较高的相关性;③无菌操作技术把关不严格,医疗器械消毒不严格,造成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明显增高。肠外营养是新生儿不能耐受肠道内营养,需要通过静脉输注人体需要的营养素,从而维持新生儿的正常生长发育。长期肠外营养造成院内感染的可能机制:①肠外营养液中脂肪里的乳糜颗粒通过单核-吞噬系统吸收,从而对白介素-2活化淋巴细胞活性进行抑制,降低细胞因子产生,从而有效地降低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增加了感染的发生率;②肠外营养应用的脂肪乳剂是细菌和真菌较好的培养基,有利于某些细菌的繁殖,比如脂肪乳可以促进马拉色菌属不断繁殖,增加了感染的可能性;③肠外营养的同时也会对开奶时间造成延迟,影响了新生儿肠道菌群正常建立,肠道菌群建立出现异常,对肠道黏膜造成损伤,失去了原有正常的屏障功能,从而增加了感染的概率。

本研究通过分析我院2013年5月~2014年8月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病例1650例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发生医院感染进行临床分组,医院感染组150例和非感染组1500例。观察两组小于胎龄儿、出生体重≤1500 g、胎龄≤37周、羊水污染、新生儿窒息、肠外营养、机械通气情况。观察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高危因素情况,结果表明,两组出生体重≤1500 g、胎龄≤37周、新生儿窒息、肠外营养、机械通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因素回归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出生体重≤1500 g、胎龄≤37周、新生儿窒息、肠外营养、机械通气均是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高危因素,提示掌握好机械通气的临床指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制度,适当的进行呼吸道清理,降低插管引起的创伤和缩短通气时间,强化早期微量喂养,对于有效地预防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综上所述,及时地规避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高危因素,对于预防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玲蓉,彭珉娟,李桦,等.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患儿院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3,15(2):112-116.

[2] Bagheri NS,Allegranzi B. Health care-associated infection in Africa:a systematic review [J]. Bull World Health Organ,2011,89(10):757-765.

[3] 黄朝梅,罗英,何力.新生儿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相关血流感染因素分析[J].护理学报,2013,20(5B):55-59.

[4] 沈美云,顾萍,袁咏梅.新生儿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与干预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3):580-582.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1:35.

[6] 崔焱.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山版社,2006:102.

[7] 徐敏,涂敏,陈洁.NICE医院感染监测及护理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94-96.

[8] Trick WE,Vernon MO,Welbe ISF,et al. Mutticenter intervention program to increase adherence to hand hygiene recommendations and glove use and to reduce the incidengce of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J]. 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2007,28(1):42-49.

[9] 李茂军.陈吕辉,陬先云,等.新生儿重症监护宅细菌定植和医院感染的监测[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26(10):762-763,783.

[10] Mahfouz AA,Ai-Azraqi TA,Abbag FI,et al. Nosocomial infections in a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in south-western Saudi Arabia [J]. East Mediterr Health J,2010,16(1):40-44.

[11] Ahmad TA,El-Sayed LH,Haroun M,et al. Development of immunization trials against klebsiella pneumoniae [J]. Vaccine,2012,30(14):2411-2420.

[12] 黄国盛,廖燕,毕雷,等,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1, 26(5):304-307.

[13] Auriti C,Ronchetti MP,Pezzotti P,et al. Determinants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in 6 neonatal in tensive care units:an Italian multicenter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J]. 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2010,31(9):926-933.

[14] Yapicioglu H,Ozcan K,Sertdemir Y,et al. Healthcare-associated infections in a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in turkey in 2008: 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a prospective study [J]. J Trop Pediatr,2011,57(3):157-164.

[15] Pittet D,Zingg W. Reducing ventilater-associated pneumonia:when process control alIows outcome improvement and even benchmarking [J]. Crit Care Med,2010,38(3):983-984.

[16] Papadimitriou M,Voulgari E,Ranellou K,et al. Emergence of vim-1 metallo-β-lactamase-producing Escherichia coli in a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J]. Microb Drug Resist,2011,17(1):105-108.

[17] Mahfouz AA,Al-Azraqi TA,Abbag FI,et al. Nosocomial infections in a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in south-western Saudi Arabia [J]. East Mediterr Health,2010,16(1):40-44.

[18] Gupta A,Agrawal A,Mehrotra S,et al. Incidence,risk stratification,antibiogram of pathogens isolated and clinical outcome of 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 [J]. Indian J Crit Care Med,2011,15(2):96-101.

[19] Elster T,Beata CM,Sochaczewska D,et al. Analysis of risk factots for nosocomial infections in the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of the Pomeranian Medical Uniyersity in Szczecin in the years 2005-2008 [J]. Ginekol Pol,2009, 80(8):609-614.

第9篇:高危儿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

【关键词】早产儿;排便;黄疸

【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577-01

由于早产儿的生理特点,极易发生高胆红素血症和胆红素脑病,引起神经损伤,故早期发现并控制黄疸,避免高胆红素血症的出现是不容忽视的问题。鉴于此,作者对160例早产儿随机选取80例患儿采用早期人工排便以加快胎便排泄,与对照组比较,早期人工排便减轻了早产儿黄疸,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3年6月本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早产儿(胎龄0.05)。

1.2 排便方法 两组早产儿出生后均予早产儿配方奶粉喂养和常规护理。对照组不干预,任其自然排便,观察组采取以下方法通便:①取一次性6F硅胶胃管作为肛管,前端3~5cm,用一次性无菌20mL的注射器抽取开塞露3~5mL及温生理盐水(35±2)℃10ml,1次/12h。连接已的肛管,取患儿右侧卧位,抬高臀部,轻插入患儿7—10 cm,缓慢注入。②操作者剪短手指甲,温暖双手后在早产儿的腹部涂擦婴儿润肤油(美国强生公司生产)1~2mL,用食指、中指、无名指指腹沿脐轮顺时针方向按摩(用力均匀,以舒适为宜)3~5min,同时给予腹部一定压力。

1.3 评价方法 用YZB/ 苏0344-2008 类BF型经皮黄胆仪测量两组早产儿皮肤黄疸指数,4次/天。在我国制定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诊断标准中,早产儿TCB>256.5μmol/L(15 mg/dL)即诊断高胆红素血症[1,2,3],由于早产儿血脑屏障功能差,同时有病理因素存在影响其功能,TCB>171μmol/L即有胆红素脑病发生的可能[4],故现在新生儿病房中早产儿TCB>171μmol/L即行蓝光照射治疗,给予早期干预[5]。记录两组需光疗的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 ±s表示,采用t检验。

2 结果

两组早产儿出生后黄疸出现的时间、达到光疗干预时间、光疗所需时间比较见表1。

3 讨论

新生儿体内胆红素的主要来源为红细胞分解的代谢产物,而新生儿红细胞衰老的速度是成人的2倍[6],故新生儿血液中胆红素水平较高。国内资料表明,生后第1周内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为40%~65%,甚至高达87.6%[7],过高的胆红素造成新生儿胆红素脑病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不可逆损害。核黄疸的发生与多种高危因素有关,早产儿本身就是核黄疸的高危因素,比足月儿更易发生胆红素脑病[8]。因此,研究早期干预措施,以降低早产儿黄疸发生十分必要。早产儿因胃肠动力功能差及摄入量少,常发生胎粪排出延迟[9,10]。若胎粪排出延迟,可使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加重胆红素重吸收[11]。研究表明,大便初排时间和变黄时间延迟是正常足月儿发生黄疸的因素之一[12],因此,促进粪便排出,减少胆红素重吸收是治疗早产儿黄疸的有效措施之一。

本研究应用的按摩灌肠法,兼收了开塞露灌肠和腹部按摩的优点。灌肠液能稀释软化大便,灌肠引起排便反射,诱导结肠动力成熟,畅通排泄路径,切断肠肝循环而达到退黄或降低胆红素浓度,通过早期灌肠干预能促进胎粪排泄,减少胎粪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降低胃肠道中胆红素粪胆原吸收,从而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降低血清胆红素值,减少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13],早期光疗联合灌肠可阻止高胆红素血症及胆红素脑病的出现,减少后遗症的发生[14],早产儿出生后早期行温盐水与开塞露混合液灌肠有利于胎粪的排出,腹部按摩则免了普通灌肠只是排空远端结肠粪便的局限,进一步促进粪便彻底排出,有利于早产儿顺利渡过营养关,降低病理性黄疸及呼吸暂停的发生率。本研究还发现,按摩灌肠还可以消除因灌肠引起的紧张情绪,减少哭闹,提高舒适度,节约操作时间。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37.

[2]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 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62

[3] 吴梓梁.新生儿黄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44

[4] 李燕晖,金青,张琰,等.经皮胆红素测定对诊断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应用价值[J].陕西医学杂志,2004,33(10):893-894.

[5] 黄德珉.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防治口].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4,19(6):526—528.

[6]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3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144-160

[7] 胡晓静,赵敏慧,张玉侠. 抚触按摩对促进早产儿排便效果的探讨[J].上海护理,2003,3(3):15- 17

[8] CASHORE W J.Bilirubin and jaundice in the micropremie[J].Clin Perinatol,2000,27(1):171—179.

[9] 富林宝,邢晓华.非营养性吸吮配合腹部按摩对促进早产儿胃肠道发育的影响及护理[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6,20(6):52.

[10] JADCHERLA S R, KLIEGMAN R M.Studies of feeding intolerance in 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definition and significance[J].Pediatrics,2002,109(3):516—517.

[11] 韦林安,何群,李丽等.抚触对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黄疸指数及行为神经发育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6,21(11):6-8.

[12] 孙美农.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7):408—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