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数学教学策略研究范文

初中数学教学策略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数学教学策略研究

第1篇:初中数学教学策略研究范文

初中数学数学思想策略

一、数学思想的定义和分类

数学思想方法,指的是对学习数学知识的方法的一种认识,是对学习数学的思想逻辑的一种认识,学生只有形成对于数学思想的认识,才可以有效学习,把知识转换为能力,有效提高自学能力,更好地可持续发展。数学思想在数学学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代表了对于数学本质的认识,是提纲挈领的工具,是从许多零散的数学知识中归纳总结出来的成果。但是,数学思想是蕴含在数学知识中的,并不是直接显现出来的。因此,教师的合理引导是很重要的。比如,在教书本例题时,可以先提一下这个例题的解法所运用的数学思想有哪些,这样使学生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

初中数学中包含的数学思想主要有数形结合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化归与转化思想,类比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等。

(1)数形结合思想。数形结合,既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也是一种常用的解题策略。一方面,许多数量关系的抽象概念和解析式,若赋予几何意义,往往变得非常直观形象;另一方面,一些图形的属性又可通过数量关系的研究,使得图形的性质更丰富、更精准、更深刻。

(2)函数与方程思想,指的是对于一些非函数的问题,通过转换,使之成为函数问题,运用函数的思想和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

(3)化归与转化思想,是指在研究和解决有关数学问题时采用某种手段将问题通过变换使之转化,进而达到解决的一种方法。一般总是将复杂问题通过变换转化为简单问题;将难解的问题通过变换转化为容易求解的问题;将未解决的问题通过变换转化为已解决的问题。总之,化归在数学解题中几乎无处不在,化归的基本功能是:生疏化成熟悉,复杂化成简单,抽象化成直观,含糊化成明朗。实现这种转化的方法有:待定系数法,配方法,整体代入法以及化动为静,由抽象到具体等转化思想。

(4)类比思想,也叫“比较类推法”,是指由一类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属性,可以推测与其类似的事物也应具有这种属性的推理方法。其结论必须由实验来检验,类比对象间共有的属性越多,则类比结论的可靠性越大。

(5)分类讨论思想,是指把所有研究的问题根据题目的特点和要求,分成若干类,转化成若干个小问题来解决,这种按不同情况分类,然后再逐一研究解决的数学思想,称之为分类讨论思想。

二、如何加强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策略

1.在制订教学计划时注重渗透数学思想

教学计划包括的内容有很多,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以及如何实现教学目标,我们还应该突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例如,对于已教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复习一些典型例题来温故知新,而类比和化归思想则应该贯穿于整个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始终。这样可以使学生记得更牢固。

2.在教学基础知识时注重渗透数学思想

数学学习中的基础知识包括概念、公式、定理、性质、法则等,而数学定理等的推导过程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教师应该在讲解基础知识时注意提醒学生关注其中的思想方法,并学会应用,也就是使得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3.在解题过程中注重渗透数学思想

教师在讲解例题和学生提出的难题时,不应该只是告诉学生结果,而是在一步一步的分析时告诉学生每一步所依据的思想方法或定理,这样学生才可以实实在在的感受到数学思想对于解决问题的实际作用和魅力。每一个数学思想可以应用于很多题目的解题,教师可以根据数学思想对题目进行分类,这样在讲解题目时使得学生一目了然,对于某一种数学思想可以进行集中的训练,使得学生充分掌握。例如,在讲完一道题的多种解题方法之后,教师应提问学生:从这道题目中你可以感受到什么样的数学思想?”

4.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渗透数学思想

初中数学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一些概念、定理的理解和掌握,对于初中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应该突出重难点,在遇到重难点时有意识地运用不同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寻找突破口,从不同的角度得到多种多样的解法。例如,“函数与方程”是一个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就要运用类比思想、整体思想、化归转换思想方法,寻找解决问题途径。

5.提炼“方法”,完善“思想”

教学中要适时恰当地对数学方法给予提炼和概括,让学生有明确的印象。由于数学思想、方法分散在各个不同部分,而同一问题又可以用不同的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因此,教师的概括、分析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我提炼、揣摩概括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这样才能把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落在实处。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认知活动中,必须伴随着情感体验,有的还是自觉意识,它常使学生依次来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如果说,老师有比学生强的地方,那就是老师容易看出哪些可能是弯路,哪些可能会成功,因而弯路走得少一些,成功的可能性大一些罢了。”我们应该能看到,这种能力要在不断的情感体验中来累积。小学生处于积极的情感体验与消极的情感体验交替状态。积极的情感体验能促使主体对原有目标修正,重新调整学习策略。即使遇到思考不清楚的问题时,也能有勇气、有自信心,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常常处于消极体验的学生,其表现则反之。因而,教师要细心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尽可能地让不同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树立自信心。

总而言之,教学中那种只重视讲授表层知识,而不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是不完备的教学,它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的知识水平永远停留在一个初级阶段,难以提高;反之,如果单纯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而忽略表层知识的教学,就会使教学流于形式,成为无源水,无本之木,学生也难以领略深层知识的真谛。数学思想方法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采取适当的方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吸收数学思想,服务于学习,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数学课程标准研修[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第2篇:初中数学教学策略研究范文

关键词: 数学教学 数学史 教学策略

一、数学史融入初中数学教学的意义

数学史是研究数学的演变发展历史,把数学史引进中学课堂对数学教学有重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列举丰富的历史事件和相关历史人物的研究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启发学生的思维;数学家对于真理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使学生深受感染,有助于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人教版初中教材数学史分布情况

人教版初中教材数学史编排,有的直接出现章前语中,如九年级上册《圆》一章的章前语有毕达哥拉斯对圆的赞美;一些篇幅较长的数学史一般放在“阅读与思考”中,如七册(上)的“中国人最早使用负数”,九册(上)的“黄金分割数”。有的数学史则用小专题的形式呈现,如八年级下册“赵爽弦图”的图片及注解;古今中外著名数学家一般用图片的方式呈现,并附有简单的介绍生平;有12道古算题,诸如《算学启蒙》中的“两马追及”和《孙子算经》“鸡兔同笼”等问题分别穿插在课后习题中。总之,数学史在教科书中的分布总体上是丰富多样的,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对数学史的教育价值认识不高,不能在教学中很好地渗透数学史教育。

三、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史的教学策略

1.提升教师的数学史素养

大部分教师的数学史知识相对缺乏,为了贯彻新课标的教学要求,数学教师应该扩大知识面,努力提升自身的数学史素养,正确把握数学史教学要求,灵活应用教材有关数学史的知识,帮助学生从体系上把握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强烈的数学意识和掌握学习数学的思维方法。

2.数学史融入初中数学教学的原则

数学史融入初中数学教学,要遵循科学性与趣味性原则。教师传授给学生的数学史料必须是形成定论的并且获得大家认可的,绝不允许道听途说,更不能随意编造、虚构。数学史料的渗透要生动有趣,让原本单一的课堂生动起来,如可以通过做数学游戏、解数学历史名题等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数学史融入初中数学教学的途径

(1)介绍有关数学家的故事。要让数学史自然地融入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介绍有关数学家的故事,这些数学家在研究数学道路上所经历的奇闻轶事,不但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2)介绍数学发展历史和多元数学文化。中国古代数学不但起源很早,而且持续繁荣时期长久,并在宋元时期达到顶峰。在我国漫长的数学史上,出现了许多数学专著作,如《九章算术》、《周牌算经》,赵爽的《勾股圆方图注》等,这些专著表明了我国数学已经形成独立的知识体系,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教师还可以比较特色各异中外数学史,使学生了解世界各国的多元数学文化。例如,古希腊的数学以几何学闻名于世,具有抽象性和系统性的特点,而我国传统数学注以计算为主,注重理论与实践联系,具有实用性的特点。

(3)介绍数学概念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定理的发现、证明过程。数学起源于生活,它是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生活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例如通过介绍数的发展史,让学生了解自然数、分数、负数的产生过程。原始人最早是用手指来记数,当手指不够用时,就发明石子记数法、结绳计数法,于是就有自然数的概念。随着分配问题的出现,分数应运而生,后来数学家又花了1000年的时间终于得到负数的概念。讲解“勾股定理”,教师要介绍勾股定理名称由来及世界上验证勾股定理的几个经典方法,比如我国古代数学家赵爽证明勾股定理的“弦图”,著名的毕达哥拉斯证法、达・芬奇证法等,通过对勾股定理名称由来、证明方法介绍,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证明的无穷魅力。总之,追踪数学的历史起源,加深学生对概念、定理的理解,并在一定程度上把握数学将来的发展方向。

(4)介绍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知识应用的实例。数学思想是人们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数学能力。如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是数学中的重要思想,解析几何就是数形结合的典范。又如借助归纳推理可以培养学生预测结果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数学知识应用于社会,又推动着生产的发展。像概率论的产生就是起源于赌博,后越来越多的概率论方法被引入经济、金融和管理科学,成为这些学科的有力工具。教师通过这些运用实例介绍,可以提高学生自觉应用数学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意识。

4.数学史融入初中数学教学的方法

第3篇:初中数学教学策略研究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主体性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颁布,代替了原来的大纲指导教学,对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根据实初中数学教学实际,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呢?这就需要每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创新。下面结合本人多年实践教学经验,谈一下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提高教学效果。

一、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作为数学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切忌代替学生进行思考,而是将教授变为启发和引导,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并在学生遇到困难与挫折时,给予适当的点拨和指导,以打开学生心扉,触动其思维火花。也就是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因此,教师要通过有效的问题引导,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索知识。课堂提问的成功之处,在于能够有效化整为零,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之情,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尤其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一定要想方设法拆成几个小问题,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学生找到答案。

例如,在教学“图形的展开和折叠”时,想要让学生通过想象一下子就画出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并不容易,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动手操作这一方式,并结合以下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①怎样将一个正方体纸盒剪成一个平面图形?②应该剪开几条边?③将同一个正方体纸盒沿不同的边剪开,所展开的平面图形是否相同?④能剪出几种不同的图形呢?利用这样的方式不但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还能促使学生通过自主动手解决相关问题。

二、为学生提供自主创新的平台,让学生积极思考

实际上,人的创造力不是由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在一定环境中,通过培养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时间,通过“无错原则”给予学生适度的宽容和自由,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安全感。尤其是对于学困生,更应该加以关注,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使学生真正爱上数学课。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建自由、自主创新的平台,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拓展思维、积极思考。对于学生提出的或回答的问题,都不能以唯一标准来进行束缚,更不能只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给学生画地为牢。

例如,在教学“根与系数的关系”时,可以列举这样一个例子:x1、x2是方程x2-2x-3=0的两个根,求代数式x12+x22-2x1-2x2的值。有的学生先求出了x1、x2的值,然后又算出x12+x22-2x1-2x2的值,不可否认,这种方式只适合于求比较简单的题目,并不具有一般性,但是教师却不能加以否定,否则只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当他们在努力探索之后却没有得到教师的肯定,必然会觉得索然无味,学习的积极性也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应对学生的想法加以表扬,然后通过引导让学生觉得这种方法虽然简单,却非常繁琐,从而主动另觅蹊径。这种方式虽然会花费较多的课堂时间,但是效果却非常明显,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鼓励学生合作交流,提高教学质量

为了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教师要努力变革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实现由“单一班级授课制”到“多样化教学组织形式”的转变。小组学习实际上就是这样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同时也是一种操作较为简单的教学组织形式,学生在小组学习活动中,通过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的方式得到了共同发展。教师在采取这种教学方式时应注意:①合理分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以保证每个小组都能在相同的起点上展开学习;②明确合作学习的目标,教师作为发起者和组织者,应在每次合作中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例如,在讲解“统计学”时,其中有利用频率来估计机会大小的知识点,此时,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让每组内的成员都进行实验;然后将每位成员所获得的数据累加起来,也就是小组内6位成员每人都做了20次实验,那么一共就是120次,其实这样的估计值已经与实际值非常接近了。因此,教师要在合作学习中适时给予学生指导和点拨,促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交流讨论而获取相应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让学生从中体会到莫大的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四、利用探究活动,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是一门具有逻辑性和严谨性的活生生的学科,并非只有一堆枯燥的知识,因此,数学学习注重的是过程,并不只是结果。

例如,可以让学生通过轴对称的相关知识,剪出美观匀称的轴对称图形,然后将其贴在黑板报、宣传栏以及文艺晚会的布景上,或者运用轴对称知识设计家具、家居装饰、建筑物等,以改变自己房间的布局;也可以让学生利用长方体表面积展开图形的相关知识,制作经济适用、美观大方的长方体纸盒包装,使学生在“知识”变“产品”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还可以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动手编制简单的计算机应用软件;在学习“三角函数”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影子来测量旗杆的高度。当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便会深刻发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此外,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探索研究,并能够通过网络查询到相关信息,在收集、分析、整理、运用中解决更多实际问题,以此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等。

五、重视引导,养成学生独立作业的良好习惯

独立作业,就是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认真分析问题、灵活解决问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掌握能力的过程。很多学生在完成作业后,经常会与其他同学对答案,这就是一种不自信、过于依赖别人的表现,针对这一现象,作为数学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

1.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计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其中涉及很多需要分类讨论的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归纳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法,并注重发挥学生的个人见解,促使他们在探索新知中逐步提高思维能力。

2.指导学生的解题方法

要注重培养学生先审题后做题的解题习惯,使学生能够根据问题的要求挖掘出必要条件,并选择合理的解题方法。

3.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作业

学生按时完成作业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如果学生不能及时完成当天作业,就无法牢固掌握当天学习内容,加上作业积压过多,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和烦躁情绪,从而导致抄袭别人作业的现象。

4.训练学生的反思能力

反思也是一种巩固新知的重要方式,教师要鼓励学生经常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反思,从而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

总而言之,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作为教师要根据新课程理念的指导,在实践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探索,不断感悟,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谭宏安.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研究与实践初探[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09(6).

[2]袁静.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两个问题及对策[J].教师之友,2005(7).

[3]温展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2).

[4]方庆浪.新课程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新理念探求[J].科技咨询导报,2006(8).

第4篇:初中数学教学策略研究范文

关键词 初中数学 顿悟 数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10.052

Abstract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in continuous reform and progress, in the process of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pay attention to student's quality education and training, mathematical as an important subject of curriculum reform of quality education to pay attention to student learning in Mathematics in mathematical thinking ability in the process of training, teachers should not only teach mathematics knowledge and mathematics concepts, laws, should guide students in mathematics learning and thinking in Mathematics, can make full use of Epiphany, guide the students in mathematical thinking in the process of analysis and reflection, so as to inspire the students' 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 improve students' inquiry ability and innovation spirit.

Keywords junior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epiphany; mathematics thinking

初中数学的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体现了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直觉感知和逻辑思维。这两个思维过程是数学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是数学学习顿悟的基础,它可以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对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在应用顿悟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的数学认知架构不断由低到高,实现质的飞跃。

1 初中数学教学中顿悟的功用

数学教学中的顿悟是指在数学解题和知识教学的过程中,突然获得了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而这个方法和思路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不是想象而来的,而是在特定的数学教学环境下因偶然的因素而造成的,也可以认为是创造性思维的数学教学内容,对学生的数学思维活跃性和开放性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顿悟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功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顿悟可以提升中学生对数学语言材料的理解和感悟。在初中数学的解题和知识学习过程中,汉语材料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和感悟。在一些数学解题过程中,有时不须严密的数学逻辑思维和推断,可以根据数学习题中的语言,分析数学问题,从而提升初中生对数学习题的读题速度,增强对数学语言材料的感悟能力。

(2)顿悟可以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和开放性。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数学知识的学习效能,传统的数学教学注重数学概念和规律的传授,而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育较少,而顿悟可以让学生的主动性合理地调动,并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活跃数学课堂氛围,增强学生主动思维的能力,提升数学学习效果。

(3)顿悟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育。初中数学教学不仅要传授数学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能力,运用顿悟式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进行手脑并用的思考和分析问题,在不经意间产生顿悟,培育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 初中数学教学中顿悟的开放性研究及探索

2.1 注重学生在数学情境中进行多层次的数学解答

在初中数学的知识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具有良好的数学知识结构,要具备足够灵活的双向产生式知识和层次分明的解题意识,在条件前提和数学结构的知识储备之下,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数学问题解答和探索。在运用顿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实现多层次的数学问题解答,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2.1.1 要注重数学知识的触发条件

数学概念和数学定理可以用于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然而,这些数学概念和数学定理在情景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学生不会灵活地运用数学概念和定理。这就需要考虑数学知识产生的触发条件,在多层次的知识产生链的结果之下,要注重每一个知识点的触发条件,要建立数学知识和数学问题之间的丰富联结,并将数学知识镶嵌在具体的数学问题情境之中,试探学生在数学问题情境之中对条件信息的识别状态,并由此引发的数学学习活动。

例如:在对已知条件得知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识别产生条件下,学生可以作出反应,并判定:斜边的平方等于两条直角边的平方之和,在这个勾股定理的检索信息之中,学生还没有将其具体应用于数学问题情境,还需要溶入个体数学活动的体验,并在数学问题信息提取、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迁移。

2.1.2 要建构数学知识的组块体系

在运用顿悟策略和方法的数学学习过程中,要将学生长时记忆的数学知识储存在有序的认知结构之中,在对数学问题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要从不同角度对数学概念和数学命题进行梳理,在逐步完善数学认知结构的条件下,形成数学知识组块体系,为多角度、多层次的数学问题解答提供条件和前提。

2.1.3 探索开放性数学问题情境之中的多层次解答

在数学顿悟教学的方法之中,要以探索为数学教学的生命线,在开放性的答案解答过程中,对问题进行验证和修正,使学生在探究性的数学研究过程中进行多层次的解答,体验如何“做数学”,并实现对数学问题的“再创造”。

例如:有一个边长为a的正方体ABCD-EFGH(图1),在底部的A处有一只猫,在A的对角顶点处有一只老鼠,猫可以沿着什么路线前进,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抓住老鼠(假设前提条件为老鼠在G处不动),试画出有多少条路径?

习题解答: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将这个问题进行转化,设计成由A-G处的最短路径问题,学生思考后对这个问题进行解答:在A和G处的两点之间的连线最短,它们之间连线的路径可以进行计算得知。

T:这条路径虽然最短,然而,我们的前提条件是猫不会飞,这条路径事实上并不存在。

S:可以沿着正方体的对角线和棱边往前行,有A-B-G,A-E-G,A-D-G……将其进行路径的计算可以得出最短路线。如图2所示:

T:为了启发学生的数学领悟能力,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启发:沿着正方体面比沿着棱进行前行的距离更短,学生请思考,还有什么更佳的选择?

S:(停顿、领悟并思考)

T:让学生预备好正方体纸盒,做好相应的字母标注,观察并交流,当学生在正方体上画线或者将正方体纸盒沿底面展开之时,学生获得了顿悟:原来将正方体沿底面展开,可以使解题思路变得豁然开朗。

S:从A处到G处的路径,明显在平面上可以看出AG的路径小于A-C-G的路径,也即由A到CD的中点再到G点是最短的路径。

T:由此可以进行规律性的总结:由A处―G处的路径在以A和G为顶点的两个正方形的表面上且经过这两个相邻正方形的公共边的中点。

2.2 注重初中数学思想和方法在学习中的运用,激发学生的顿悟

数学思想和方法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领悟到这些关键数学思想的实践应用,并在独立自主思考的前提下,进行新知的探究和发现、分析,从而创造性地解决数学问题。为了正确地运用好数学思想和方法在实践解题中的应用,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分层次地渗透归纳和演绎等数学学习方法,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培养学生自我提炼、揣摩和概括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能力。

2.2.1 分类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初中数学分类思想渗透于数学概念性的内容以及数学证明题和计算题中,它在代数和几何的教学中,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的条理性思维和数学逻辑思维。从几何角度而言,分类思想可以运用于比较线段的大小问题。

例如:在两条线段之中,可以讨论并比较线段AB和CD的大小。运用分类思想,进行三种不同情况的分类讨论:(1)当点B在CD线段之上时,ABCD。

2.2.2 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在初中数学解题过程中,通常运用数与形的结合,在“以形助数”和“以数解形”的过程中,可以使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分析数学问题的题设和结论之间的关联,从而快速解决数学问题。它对培养学生的图形感和数感有极大的辅助作用,并在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综合利用方面,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例如:“空间与图形”中的数形结合。如图3,有一根12m长的铁丝,围成一个矩形空地,如何才能使围成的面积最大?围出面积的长宽度如何?

解题思路:要从“最多”的条件中进行数学思维的启发,引导学生进行顿悟,结合二次函数,以面积为等量关系,解决这道最值问题,在数形结合的解答过程中,培养数学解题思维。

即:当面积的长为3,宽为6时,面积最大,透光最多。

2.2.3 函数与方程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函数与方程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数学解题思维具有深远的影响,它在探索、归纳、提炼的解题过程中,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掌握这些数学思想的特性的前提下,进行反复的渗透和训练,在适当的引进策略下,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顿悟和体会,从而对数学知识进行反思、提炼和归纳。

解题思路2:运用数学函数的知识点,要让学生在方程向函数转化的顿悟之中,借助于两者之间的关系,发现求方程 + = 0的解也即二次函数 = + 的图像与轴的交点,同时,由于抛物线开口向上,因而只要满足 = 1时,

2.3 从学生的直觉思维角度,激发数学学习中的顿悟

数学顿悟的产生需要学生的知识储备前提和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前提,在此条件之下,教师才能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联想、发散和求异,从而产生数学顿悟。在初中生的思维结构和认知水平之中,可以首先从学生的直觉思维角度,进行顿悟的激发,培养学生的数学知识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

例如:如图4,已知在 ABC之中,AD、BE、CF分别是BC、AC、AB边上的中线,G是重心,AG = 6,BG = 8,CG = 10,试求 ABC的面积为多少?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学生的直觉思维,明白这个习题中的实质即:三个数据6、8、10也正是勾股数,在这个直觉思维的导向之下,使学生产生顿悟,获得解题思维的训练和强化,以6、8、10为长的三线段构造一个直角三角形,延长线段GD至G’,并使G’D=GD,连结G’C,这样可以较为容易地获得证明:GG’=AG=6, GDB≌ G’DC,由此可得,G’C=BG=C, GG’C是直角三角形, GG’C的面积为6??=24, ABC的面积为72。

2.4 从学生的逻辑思维角度,激发数学学习中的顿悟

在数学思维的产生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较直觉思维而言,具有更高、更为复杂的层次,为了揭示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联系,可以引导学生在逻辑思维的构建中,产生数学顿悟,提升数学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例如:请解析下列方程组:

解题思路1:方程①去分母,再采用代入消元法,进行解题,显然这是一种较为繁琐的解题方法。

解题思路2:两个方程的左边系数相同,因而可以考虑将+(9/)和+(4/)视同为一个整体,将方程②的左右两边都除以,并把方程②变形为(+9/)(+4/)=24,然后再将方程①变形为(+9/)+(+4/)=10,假设+9为A,+4/为B,这样,方程组就可以转化为A+B=10,AB=24,后续的解方程组就变得容易许多了。

在上述的数学解题过程中,对“两个方程的左边系数相同”的敏感思维也即顿悟过程,在强化逻辑训练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顿悟,提升数学解题能力。

2.5 充分挖掘学生的猜想和联想能力,拓展数学学习的顿悟

在数学的顿悟产生过程中,要经历一个初步认识―逐步提高―进一步深化的过程,也即数学猜想和联想的过程,由数学条件或结论的外表猜想到内在的定理或图形,从而获得顿悟,寻找到解题灵感。

例如:有一条流水线上的N台机床在工作,要设计一个零件供应站点P,为了使N台机床与零件供应站点P之间的距离总和最小,可以将P点设置于何处?

解题思路:在这个解题过程中,由于N是一个抽象值,要引导学生获取具体值,就需要引导学生对正确的解法进行猜想和假设:

当N=2时,P点应位于何处呢?当N=3时,P点又位于何处?N=4,N=5呢?

在引导学生进行归纳的同时,可以得到怎样的猜想?

当N为奇数时,P点在第(N+1)/2台处时,距离之和最小。

当N为偶数时,P点在第N/2和(N/2+1)台之间的任何一点时,距离之和最小。

3 结束语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思维的能力,要结合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运用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进行数学问题的主动探索和创新,在对数学问题进行知识分析、推理和归纳、概括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的顿悟,从多角度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索,可以培养学生在数学思维中的灵活性、独立性,增加对数学解题的深度和广度,运用顿悟教学的原则,全面提升数学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彬.提升学生数学迁移能力的教学策略探析[J].数学教学通讯,2016(12).

[2] 余飞.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探析[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中旬),2014(11).

[3] 丘立峰.课堂组织艺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3).

第5篇:初中数学教学策略研究范文

【关键词】综合与实践;教学策略

【基金项目】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个人课题”“新课标背景下八年级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0C2964。

新课标把原来的“课题学习”改为“综合与实践”。这个部分反映数学课程与数学教学改革的要求,也为学生提供了一种通过综合、实践的过程去做数学、学数学、理解数学的机会。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认可课程的价值,但对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课程给学生带来的终身影响还不是很重视。笔者在一年多的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在不同形式教学中实施“综合与实践”活动,从问题的选择、问题的展开过程、学生参与的方式、活动过程和结果的展示与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得出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综合与实践”活动案例展示

案例1

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研究课题

下面的问题是南京市2014年中考数学试卷的最后一题,请你先完成这个问题:

请你根据这个问题,尝试把三角形改为四边形,提出你的问题,进行探究,解决问题(尽可能完整)。你可以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你的研究过程,并给出研究报告。

个人研究完成后,请分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你们的研究结果,并给出小组研究报告。

经过此次合作学习,你是否能提出相关问题供大家研究?

案例2

(1)教师任务:经过八年级上册概率和统计相关知识的学习,大家是否有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呢?你会运用所学习的数学思想、方法、知识、技能解决你感兴趣的问题吗?请自由分组(5~8人)、选题。我们将召开选题论证会探讨大家选题的可行性,订立各小组的研究问题。经过研究后,各小组将研究过程和成果整理,在成果展示会中展示各小组的研究成果。

(2)学生分组选题(一周时间)。

(3)召开选题论证会,决定选题。

(4)学生研究阶段(两周时间)。

①学生编写调查问卷,一例如下:

课外作业及压力情况调查

1.上学期期末成绩班级排名( )

A.1~15(包括15名) B.15~30(包括30名)

C.30~42(包括42名)

2.每天的课外作业时间(指自己找的课外习题,不是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 )

A.低于15分钟 B.15~30分钟

C.30~60分钟 D.60分钟以上

3.每天的睡眠时间(从上床到起床,睡不着的过程也算)( )

A.低于6小时 B.6~7小时

C.7~8小时 D.8小时以上

4.课堂上经常感觉到困吗( )

A.经常 B.偶尔 C.不困

5.每天浪费的时间(大概估计一下,课外活动不算浪费)( )

A.低于30分钟 B.30~60分钟

C.60~90分钟 D.90分钟以上

6.学习压力大吗( )

A.很大 B.大 C.一般 D.没有感觉到学习压力

②确认组员分工,分组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5)成果展示会,交流展示研究成果。

本环节,各小组利用制作的PPT来展示调查过程、收集的数据以及对数据的分析和调查结果。其他小组可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提问。

(6)小组自评与互评。

二、有效教学策略分析

(一)问题的选择

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首先要选择合适的问题,问题的来源应是多方面的,问题的选择应是切合学生需要以及学生感兴趣的,所选择的问题应有研究价值和现实可行性。笔者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从课本、课本配套综合与实践教材中选取了不少素材。而案例1的问题来自2014年南京中考数学的最后一题,这道题本来就是一个探索性问题,笔者把问题拓展开来提出新的问题,就成了学生感兴趣的研究课题。案例2中教师在学生学习了统计和概率的相关知识来后,布置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并用统计和概率的相关知识解决提出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来自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八年级(1)班同学家庭每周使用垃圾袋数量的调查、中学食堂各类菜品受欢迎程度的调查、八年级(1)班学生运动情况的调查、中学生了解新闻的情况调查、城市人读书情况的调查等。这些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充满热情,也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结合,让学生更好地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用数学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学生参与的方式

综合与实践活动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的重要载体,在课题研究中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种学生能有效参与活动的方式。

方法一:做中学

Hands-on在数学学习中是指让学生“动手做数学”。其中“动手做”是关键,通过“动手做”学生能够逐步积累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经验,促进学生观察、推理、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动手做”不仅仅是操作或是实验,之后的思考也是一种“做”,动手做的同时也要动脑做,动手带动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证明的教学中,把较为枯燥的几何证明转化为动手操作发现,动手做的过程当中发现规律,再寻求证明的方法。学生在自己实践的过程中感受到结果,自然产生了疑,这个结果是正确的吗?如何说明它的正确性,也就是如何用数学方法加以证明。同时学生通过自己的不同摆放方式可以创造性地得出不同的结论,再研究这些结论之间的关系,自然体悟了分类的数学思想方法。学生在做中体验了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乐趣,证明的意识也加强了。

再例如在数格点、算面积一课中,主要是一个探索、归纳皮克定理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如何一步步探索定理,学生体会如何做之后需要反思做的过程,如为什么这样做,每一个活动的目的是什么,从而形成研究数学问题的经验,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学生从在教师规定下做,逐步过渡到自己做,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方法二: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上的一种教学方式,即在承认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推动性,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亲身体验问题的解决,初步掌握调恕⒐鄄臁⑹笛椤⒉孪搿⒙壑さ确椒ǎ培养学生综合知识能力的运用。

案例1是笔者尝试进行的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时间之外,利用小组成员的合作分工,在个人研究的基础上,提高研究问题的能力。每个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根据组员个人思考的情况订立解决问题的方案,分解方案,分别解决后再综合结果,给出每个小组的研究报告。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

方法三: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兴的、热门的教学形式,在数学综合与实践中也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案例2中,教师在课外布置研究任务,适时给予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选题、制作问卷、调查、整理调查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果,在课堂中给予学生成果展示和评价的时间。这个过程和原本的翻转课堂有一些区别,是一种经过修正、更适合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过程。学生经历了统计的全过程,才能更好地体会统计的相关知识,以及如何利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不应局限于课堂,在课后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可以更充分地研究问题,课堂上给予学生展示的机会,学生的积极性高涨,在展示自己的同时又可以对其他人的成果加以评价,发展了学生全面的数学能力。

(三)活动过程和结果的展示与评价

综合与实践活动不同于常规的数学教学,在活动中应给予学生充分的展示和全面的评价。展示可以是课堂上通过动手发现的结论,可以是在小组合作中个人的展示,同样可以是代表小组做出的小组成果的展示。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充分展示可以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表达、理解他人等全方位的能力。

评价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非常重要,我们不能用传统的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的活动情况,而应该通过不同主体、不同方式对学生学习的不同方面做出评价。评价应具有积极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评价自我以及评价他人让学生在评价中反思自我、反思活动过程、反思数学学习的方式,从而发现自我,欣赏自我,欣赏他人和数学的美。

总之,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形式,除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外,更是发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笔者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得出了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但还很不充分,需要更多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来帮助我们更好地实施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任晓旭.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第6篇:初中数学教学策略研究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学困生;帮扶策略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在教育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显得越来越重要。初中数学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非常重要。然而,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学困生问题普遍存在。受学习基础差、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等诸多因素影响,“学困生之痛”一直困扰着初中数学教师,小学升入初中后,很多学生不能适应初中学习,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学心理,进而影响到学习数学的兴趣,导致数学成绩直线下滑。如何转化初中数学学困生,因材施教,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本文针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帮扶问题,进行了简要探讨。

一、初中数学产生“学困生”的主要因素

受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依旧“以升学为中心”,比较注重升学率,对于个别学困生关注度不够,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对知识的传授,教学观念较为陈旧,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不懂得采取有效的帮扶策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导致在初中教育教学中,教育教学质量一直不高。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由于一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比较薄弱,缺乏成熟的抽象思维方式,思维方式一直没有摆脱直观形象思维阶段,在初中数学教育教学中,教师又不能够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导致学困生的学习成绩一直不能够提高。不及时鼓励学困生,教育教学方式不当,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较为单一,不注重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影响着学困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导致数学成绩越来越差。数学具有逻辑的严密性,需要抽象思维来理解和记忆。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效地增强学生空间想象能力非常重要。然而,由于人的智力存在差异,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不同,学习成绩有高有低也是自然现象。还有,同小学数学相比,初中数学知识点较多,学习难度比较大,教材的系统性更强,需要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一旦学习上出现短板,很容易成为学困生。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帮扶策略

1.针对学困生特点进行帮扶,引导学生发现解题规律

初中数学教学,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减轻学困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困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对于学生一定要降低要求,针对学困生特点进行帮扶,要让学生以平和的心态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重因势利导,由简到繁,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对于学困生的数学作业,要杜绝难度较大的题目,要以课本为主,以基础题为主,以减轻学困生的学习负担。课堂教学后,为学生布置作业,要结合学生能力分层次布置,作业和练习的题量要适中,这样,有利于增强学困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虽然数学题千变万化,但是,也并不是没有规律可循,所有的数学题,都有一定的解答规律的,均可划归为不同类型。所以,在帮扶学困生的过程中,要教给学困生学好数学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发现解题规律,在特殊情况下,还要帮助指导学生用规律练习,使学生能够快速地掌握学习方法,通过掌握更多的解题规律,提高数学成绩。

2.加强情感渗透,让学困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孔子曰:“亲其师、信其道”。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情感渗透对于学困生学习成绩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为学困生打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让学困生感受到自身的学习成绩,对于班级整体荣誉有着很大的影响。对班级、老师和学生有一种责任和信赖。只有学习环境融洽,才更有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爱上所学的内容。因此,教师要关心爱护学困生,用高尚的师德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从思想上提升帮扶学困生的意识,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快乐的学习。激励学生上进,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成就感可以带给人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为学困生提供更多展示的舞台,给予他们更多表现的机会,让他们感受成功。在这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困生的具体情况,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造机会,在教学中注重提问的技巧,引导学生有勇气和信心回答问题,让学困生享受成功的喜悦,逐步改变在数学学习上低人一等的感觉。

三、结语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的帮扶学困生,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渗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耐心激励学困生上進,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困生更多的关注。这样,有利于学困生增强自信心,通关教师的有效帮扶,不断提高自我,并能够看到希望,早日走出困境。

作者:李宇洁

参考文献: 

[1]王静.论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效率[J].学周刊.2016(03). 

[2]张文蔚.浅谈小学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衔接[J].发展.2015(05). 

第7篇:初中数学教学策略研究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多元化;策略研究

将多元化融入教学、融入教学课堂,是对社会现实状况的投射,是初中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古语有云:学以致用。只有真正地将现实生活与所学相联系,才能真正实现“学以致用”,而多元化教学正契合这一点。教学多元化,既是多元文化数学的体现,也是教育方式多元化的体现。以下是对多元化教学理念重要性的分析,以及针对这一理念的重要性对如何进行教材落实的研究。

一、“多元化”理念对于数学教学的重要性与意义

1.拓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方式

数学是一门十分严谨的学科,缺乏文学作品的诗情画意,也没有画家眼中的色彩斑斓。但是,它是培养和拓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学科。数学本身已具备拓展学生思维的条件,而将“多元化”教学理念纳入初中数学,能更好地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以及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多元化”教学理念,透过多元文化以及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来开展教学。促使学生在课堂中不仅仅学到的是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的知识,还有数学知识本身蕴藏的文化内涵。促使学生能够学到由一般到整体、整体到一般的知识范畴。

2.丰富并加强教师自身的知识与技能

将多元化运用到初中数学教学中,意味着除去教材本身的知识结构以外,教师还要根据教材内容分析出数学知识内容所蕴藏的多元文化,以及透过知识本身寻求与之搭配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无疑,这是对教师的一种考验,为了使数学教学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要求,不得不将多元化理念融入教学中,教师也必须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收集与数学相关的知识,从而在这一过程中丰富自身的知识,加强自身的技能。

3.促进教育事业与时俱进的有效途径

随着世界文化、经济的相互激荡,世界文化经济的相互交流也更加频繁,多元化则凸显出来,文化、经济的多元化促使教育改革也朝着文化多元的方向转变,将多元化理念融入教学,则是将现实社会与教育相联系,以多元促多元,以此来促进教育事业与时俱进。

二、如何将“多元化”融入教材与教学

1.将数学史知识与教材内容相结合

针对国际数学研究的热点HPM,其最终目的则是将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中,以提高教学质量。以沪科版初中数学教材为例,想要将“多元化”融入教材与教学,首先是针对数学文化本身而言,将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中,在现行的数学教材中也有部分数学史知识,如,教材中对《九章算数》这本古籍的基本介绍,以及通过它来导入新课。古人将繁琐的计算精炼成固定的解法,这其中的艰辛是学习数学时应该了解的,数学史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是促进多元化理念融入教材与教学的重要方式,将数学史知识与教材内容相结合,比如,将代数与数的知识同《九章算数》中的知识相结合,既能学得文化,又能学得算数知识。有效地贯彻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课程标准。

2.综合多种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工作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在不同课程的教学中有不同的教学方法,针对同一课程中不同的知识范畴,有与之相符合的教学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应结合教材针对不同的教学知识点选择教学方法,自然而然就实现了“教学的多元化”,针对教材中的四大模块:代数与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以及综合与实践,综合多种教学方式与方法,如,情境教学法、描述法、实验法等多种方法。从教学方式上体现初中数学教学的多元化。

3.加强对教材的分析与研究

数学教材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载体,是数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事物。无论是知识的传授还是教案的撰写,都离不开对教材本身的分析与研究。数学教学的多元化离不开对教材的分析与研究,只有加强教材的分析与研究,才能更好地运用教材并将多元化理念融入教材教学中。首先,从教材中分析出教学的重点、难点。其次,分析重难点,如何讲、如何吸引学生注意运用合适的方法教学,从而在提升数学教学质量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初中阶段是一个重要的承上启下的阶段,初中数学的学习也属于一个重要的阶段。其次,社会生活不断变化,社会发展也日新月异,在今后的人才需求中更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最后,教育应该与社会实际需要相结合。因此,初中数学教学多元化在数学教育中也变得十分重要,将“多元化”教学融入初中数学,有利于促进教学质量与水平的提高,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篇:初中数学教学策略研究范文

阶梯式课堂教学旨在引导学生们在每节教学课中自主生成一个个学业成长的阶梯,从而一步步迈向成功,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率、效果,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研究,与阶梯式课堂教学相关的理论与实践,在国外主要有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维果茨基的支架式教学理论、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和德国的范例教学等。在国内主要有北京师范大学冯忠良教授主持的结构―定向教学改革实验、华东师范大学叶澜主持的“新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等。阶梯式课堂教学包含了许多与上述研究有关的理论和实践思想,其趋势均是走向系统化、整体化和结构化,重视发挥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重视教学的预成性与生成性的统一、知识与生活的统一,强调教学的效果和效率。初中数学阶梯式课堂教学的目标是要使学生获得大量可利用的图式,螺旋上升,不断填补、生成、丰富、重组、拓展,为情境的解释提供有效的、丰富的背景知识,开拓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培养学生成为数学解题专家。

二、初中数学阶梯式课堂教学策略

1. 阶梯式课堂教学的教学阶段

初中数学阶梯式课堂教学主要是以一个主题单元数学知识作为一个教学单元,教学过程分为三个教学阶段,即基础达标学习阶段、深度学习阶段和拓展综合学习阶段。首先,基础达标学习阶段,以快而不难为特征,让学生迅速把握主题单元数学知识的基本概念和整体结构,并进行不同类型的基本问题的解决与练习,从而使学生清晰、熟练主题单元数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问题。其次,深度学习阶段。主要是选择主题单元数学知识的典型综合性问题情境进行问题解决教学,达到初步的“一题多解,多解归一;一题多变,多题归一”,使学生逐步把握知识结构,理清结构内知识之间的联系。第三是拓展综合学习阶段。该阶段依托问题解决教学,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上进行“一题多解,多解归一;一题多变,多题归一。”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对主题单元数学知识结构和思维方法进行反思、推广和深化,促进主题数学知识体系的不断丰富与融合,促进新知识的生成,以达到数学知识的融会贯通。

2. 教学活动的组织策略

(1)基础达标学习阶段。该阶段主要是让学生迅速把握主题单元数学知识的基本概念和整体结构。数学概念是非常抽象的,让学生掌握概念的方法一是从现实的生活经验中概括出来,二是通过已知的概念得到新的概念。教师通过设置出合理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把现实经验与抽象概念建立起联系,引出相关学习概念。例如正方体表面展开图的讲解。教师利用多媒体,在大屏幕上出示一个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并动态折叠成一个正方体,然后向学生介绍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并抛出问题:有几种表面展开图?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合作、探究,教师给予指导,进而归纳概括形成概念。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概括出的概念如果不准确,教师要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找出纰漏的地方,完善概念,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本阶段的教学结果是让学生形成初级基本数学主题知识结构。

(2)深度学习阶段

针对概念的深层含义,教师通过设计综合性问题情境进行问题解决教学,以逐步带领学生抓住概念的本质属性,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智慧技能和更为复杂、丰富的知识联结和图式。例如,在学习绝对值这个概念后,可以设计问题情 (3)拓展综合学习阶段

数学主题知识的拓展是在熟练掌握概念的基础上,通过问题解决拓展学习,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并能与之前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问题的解决,理解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深入揭示概念的内涵,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初

步学会数学建模的方法。

问题变式:在ABC中,∠BAC=90。,AB=AC,直线MN经过点C,且BDMN于D,CEMN于E。(1)当直线MN绕点A旋转到图3的位置时,求证①ABDCAE;②DE=BD+CE;(2)当直线MN绕点A旋转到图4的位置时,求证DE=BD-CE; (3)当直线MN绕点A旋转到图5的位置时,试问DE、BD、CE具有怎样的等量关系?请写出等式,并证明。

本阶段的教学涵盖以前学过的知识结构和本单元的知识结构,结果是让学生在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灵活、综合的思维能力、图形想象能力和动态思维能力等,培养学生学会利用直观图形、以静制动、猜想、创造条件等一般的思维策略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进行数学建模,使学生获得更为综合性的高级知识结构。

第9篇:初中数学教学策略研究范文

关键词: 初中数学 分层 策略

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在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不同,表现在学习需求和能力发展上也不尽一致。然而,传统教育所实施的“齐步走”的教学模式、“一刀切”的教学要求、“大一统”的教学进度和“同一标准”的教学评价却无视学生个性差异对教学的不同需要,使得“吃不饱”、“吃不了”、“吃不好”的现象随处可见。借鉴新的课程理念,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分层教学的实验,满足了学生个性差异发展中对因材施教的需求。

一、学生分层策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有充分的了解,根据学生的智力、基础和学习态度等,将学生大致分成三个层次:(A)基础、智力较差,接受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欠佳;(B)基础和智力一般,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的上进心,成绩中等左右;(C)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方法正确,成绩优秀。对学生的分层应由老师掌握,不宜对学生公开,防止优生自满、差生自卑,尽量保护低层次学生的自尊心。对学生的分层是动态的,要随时注意学生层次的变化,鼓励低层次的学生向高层次发展。然后,再根据同组异质、互助共进的原则,适当搭配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由同层中一优二中一差四人组成。学生在这种小组中讨论交流时,较为优秀的学生可通过介绍自己的思维方法,提高表达能力和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并通过概括组员的发言提高自己的概括能力;中等的学生在交流中能得到启发,从而掌握正确的方法,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较差的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还可得到他人的帮助,利于他们在教师点拨或讲解时听懂、理解和掌握。

由于分层教学的课堂结构需要分类自学与分层指导适时切换,所以建立相配套的新的课堂常规尤为重要。其关键要做好两条:一要做好对小组长的指导和培养工作,二要注重学生的课堂常规培养和训练。要着重训练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自学、讨论、自查、互批、矫正等。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控制的能力、主动探索的精神和善于思考的习惯。

二、分层备课策略

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和课标的要求,以及各层次学生的水平,对各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A层学生要求掌握课本的基础知识,学会基本方法;B层学生要求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C层学生要求在B层次的基础上,培养创新意识,有良好的数学素质。如“平行线的性质”的教学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A层学生能说出平行线的性质,并能应用性质进行简单计算;B层学生要求能理解、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并能熟练地加以运用;C层学生要求能理解掌握性质的推理过程,培养从特殊到一般的发现问题能力和逆向思维的能力,要求能灵活运用性质。各层次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各层次学生通过努力能达到的,这样才能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备课时应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设计好教学内容,课堂提问,技能训练,应注意层次和梯度。

三、分层授课策略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和教学目标,对课本内容作相应的调整和组合,注意内容的难度和坡度,以适应各层次学生的水平。如分解多项式16(a-b)2-9(a+b)2对于A、B层次的学生而言,显然难度较大,不易理解、掌握,如果把它分成三个问题:分解下列各式(1)x2-y2; (2)16x2-9y2; (3) 16(a-b)2-9(a+b)2,这样层次就非常分明,第(1)(2)题要求A层次的学生掌握,第(3)题要求B、C层次的学生掌握,同时鼓励A层次的学生也尽可能掌握。课堂提问更应该分层次,A层次的学生由于基础和智力问题,往往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得不太好,对A层次学生的提问应是一些课本的基础知识,难度不宜太大;对B、C层次的学生,尤其是C层次的学生,由于基础较好,接受能力强,课堂提问着重引导他们去猜想和类比,在质疑解惑中发展思维,培养能力。

四、分层练习策略

适当的练习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应该设计多层次的练习供不同层次学生选择,题型应由易到难成阶梯形。如完全平方公式的训练题: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1)x2+4x+4; (2)25a2+10ab+b2; (3)(x+y)2+10(x+y)+25; (4)(a+b)4-18(a+b)2+81。老师不宜明确指明哪些学生做什么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自主选择。A层次的学生选做(2)(3)题时,老师应及时点拨,允许部份学生集体讨论完成第(4)题。课外作业也应分为几个层次,一般可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以供学生选择,其中必做题要求A、B、C层次的学生都要完成,选做题允许学生不全部完成,或几个同学一起研究共同完成。这样在学生习中形成竞争意识,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五、分类指导策略

学生训练时,要做好课堂巡视,及时反馈信息,加强对A、B层次学生的辅导。对A层次的学生课后尽可能进行面对面的辅导,积极组织C层次的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通过开展竞赛知识讲座,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平时的课堂训练,难度稍低的练习可由C层次的学生帮助A层次的同学,通过生生之间的互动,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进步。

六、分层作业与评价策略

传统的作业一般以巩固和消化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为目的,不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无视学生差异,统一要求,以书面作业统贯始终,机械模仿,造成优等生对大量的重复要求的作业又厌又烦,体会不到作业带来的创新感和成功感;而后进生由于长期完不成作业,达不到作业的要求,久而久之就造成惧怕作业的心理。长此以往,不管是优等生或后进生,都会以一种应付差事的被动态度来对待作业和学习,产生厌学情绪,常常出现拖欠、抄袭、不交作业的现象。分层设置作业,使作业要求有梯度,学生能做;作业评价富于激励性,学生要做;作业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富有思考性和创造性,学生想做。分层设置作业时,一般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层次(一般由低到高为A、B、C),低层次(A组)作业内容一般不低于课标的下限要求,可以是课本上的练习题或例题的简单变形题,同时要适时配置与新知识相关连的旧知识的补缺补差题,作业量要适中;中层次(B组)作业内容可以是课本上的习题及复习题中的简单的综合应用题,作业量要充足;高层次(C组)的作业内容,可以是习题或复习题中较难的综合题,或新知识的拓深拓广题,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及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善于自学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业量不宜过多。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评价有所区别,对于A层次的学生的点滴进步应采用激励评价,鼓励他们努力向高一层次发展,对B、C层次的学生所取得进步应采用竞争评价,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奋进。在进行达标检测时,实行“一班两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七、分层教学模式

1.在一个班内开展的分层教学模式是“分类试学、分层指导、异质学习”。分类试学是指学生在接受新的学习任务后的一种学生个体或组内群体的自主探究或合作研讨学习;分层指导则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试学情况,视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而轮流给予不同水平的指导。这种教学共分6个环节,即复习铺垫、尝试练习、分类自学、分层点拨、巩固检测、小结收获。

复习铺垫环节包括复习铺垫、激情导入和出示目标。通过复习旧知,为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奠定基础。同时,在复习时还要注重思维方式和方法的铺垫,以帮助学生掌握认知策略。尝试练习是在复习铺垫后进行的,学习水平较高的同学,通过复习旧知识能够顺利地完成知识的迁移,而对于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则有可能受阻。在尝试练习后,能解答出尝试题的同学再通过自学例题验证尝试的正误。分类自学是尝试练习后的自学例题和小组研讨交流的环节。分层点拨是针对学生的自学情况,教师有针对性地点拨。对于低层次的学生要在知识的生长点及疑难处进行较为详细的辅导,而对于高层次的学生则要侧重于算理的点拨与学法引导。巩固检测要求用不同的命题,以不同的标准进行评价,要彻底改变以同一个标准去衡量在智力、水平等方面千差万别的学生的现象。课堂总结要全班学生同时进行,要充分让学生畅谈收获,以培养学生自我反馈的意识与能力。

2.在同一年级开展的分层教学“走班制”模式。在每个班内,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差异性最大,为了更好的因材施教,我们独创了分层教学“走班制”模式。在上数学课时,打乱现有班的建制,整个年级的学生分别到分层后的某一层次班去学习。首先经过宣传,取得学生和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达成共识;然后学生根据自身基础和学习潜力,自愿报名参加某个层次班的学习,教师适当调节各个层次班的人数。教师在备课组长的领导下,精诚团结,共同协作,在各个层次班流动授课(一般在完成一大章的教学后,教师换岗),并通过学生评教,促进教学相长。对学生实行流动管理,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后,适当调整所在的层次。原班教师与分层授课教师对学生进行双重辅导,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八、总结分层教学中的得失

1.因为对学生进行了分组,并对不同的学生实行不同的要求,真正使因材施教落到了实处。

2.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样能使每个学生都在课堂上学有所获,兼顾了学困生。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懂,听得明,作业做得会,这便是学习上的一种良性循环。

3.在分组的过程中以A、B、C组出现,而不出现差生等词语,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此外,在课堂上,某些A组的同学能听懂一些B组的内容,B组的一些同学能听懂一些C组的内容,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4.在辅导的过程中,让C组的同学辅导B组同学,B组同学辅导A组同学,既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做其它教学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