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精品课程建设范文

精品课程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精品课程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精品课程建设

第1篇:精品课程建设范文

[关键词]高等学校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精品课程

国家启动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一方面是要遴选出一大批代表教学工作高水准的优秀课程,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信息平台,在全国范围内推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引导、激励高校搞好自身的课程建设,推进教学改革,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在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建设体系中,高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力度、建设水平以及对学校发展产生的长远影响,是实现教育部“质量工程”精品课程建设目标的基础和保障。

搞好精品课程建设的现实意义

从高校自身的办学规律和需要上讲,精品课程建设决不是暂时的短期行为。课程建设作为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的重要依托,始终受到高校及其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体现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的标志作用。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是高等学校的两项基本任务。课程既是学校开展教学工作的基本单元,也是学术活动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体。从概念和内涵上讲,对精品课程的要求更高于一般的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在课程负责人及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教学效果等诸方面,更突出建设水准的标志性、开展建设工作的系统性和取得教学成果的全面性。对一所高校来讲,其精品课程的数量、质量、级别层次及其结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学校教学和学科建设的最高水准。

对其他课程的示范、辐射作用。精品课程在建设方向、建设过程和建设成果等方面能够成为学校其他课程学习的榜样,会对其他课程教学工作的进步起到积极、有力的影响、促进作用。科学性、先进性、整体性、有效性和示范性是精品课程最显著的特点。学校根据不同阶段的实际发展情况制订适宜的校级精品课程评估指标,是基础较好的课程经过课程组成员的集体努力可以达到的标准。参照评估指标,与已有的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相比,其他课程容易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明确工作努力的方向。高校应以精品课程建设为突破点,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发展规划,打造一批具有时代特征和示范、引领作用的高水平课程。

对重要课程教学质量的保障作用。为了保证学校的总体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在全面促进课程教学水平提高的同时,高校一般都把影响面大的公共基础课程和主要的学科基础课程,以及对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培养特色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专业主干课程作为建设的重点。建立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开展精品课程的建设、遴选和检查工作,为这些重要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保持提供了稳定而有效的约束与控制机制。精心制订建设规划、设立建设项目、明确建设任务、提出工作要求,采取多种措施遴选并强化建设一批具有相对较高水准的精品课程,会对相关课程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发挥重要的保障作用。

坚持不懈,持续搞好高校精品课程建设

国家启动质量工程建设以来,许多高校在精品课程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有些学校,由于种种原因也出现了“为精品而突击打造精品”,教学改革力度弱,精品课程建设项目验收、评选留于形式,经费投入大而效益差等问题。这不仅背离了教育部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而且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损害了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在教师、学生中的形象和信誉。高校精品课程的建设任务任重道远,决不能一蹴而就。

精心制订学校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完善并实施系统、高效的课程建设管理办法。精品课程是一个相对概念,在不同的时期和阶段,有着不同的标准和要求,体现着各自的特色。高校要根据本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专业结构和学科布局,把精品课程建设纳入学校课程建设长期规划,把课程建设规划纳入到学校教育教学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形成一般课程建设、重点课程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立体化多头并进的教学改革与发展格局。对教学建设工作,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进行,既进行立项强化管理,又提倡、鼓励广大课程组教师自发、自主地进行日常课程教学的建设与改革,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地稳步提升总体课程教学水平。学校要加强对课程建设管理的研究和对课程建设实际状况的分析,制订科学、完善的课程建设管理办法,突出“协议”式责任管理,建立制度化的管理程序和管理体系。

明确科学合理,操作性、指导性强的校级精品课程评估标准。精品课程一方面应该具有多种良好、完善的教学保障条件,另一方面还要在实际教学中体现较高的教学水平和显著的教学效果。在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分体系中,每一层次的精品课程都是相对意义上的高水平。正是考虑到这种“精品”概念的相对性,教育部在制订国家级精品课程评估指标时,绝大部分都采用描述性的弹性评价指标。高校在制订校级精品课程评估指标时,应根据本校当前的实际办学水平,在参照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标准框架的基础上,对各评估项目进行适当地具体细化,提出明确的量化要求。同时,也可就现时状态下课程教师实际履行教学工作规范情况、教学效果实证材料等对考评项目进行扩充。要使评估项目和指标能在课程建设任务的明确与落实、精品课程评选与跟踪检查方面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性。简单地套用国家的软性评估指标,会在校级精品课程的管理过程中,较难引导课程建设组明确工作任务和努力的方向,在课程建设项目验收和精品课程评选时也很难确立较为具体、客观、统一的参照标准。

提高课程建设项目负责人对教学团队的组织、领导能力。课程项目负责人在精品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工作中起着极为重要的引领作用。对课程负责人的个人素质要求体现为“四高”,即学术水平高、教学水平高、管理水平高、职业道德品质高。作为开展课程建设工作的领头人,对外来讲,课程负责人对该门课程在教学和建设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往往代表着课程教学团队的最高水平;对内来讲,课程负责人四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水平,对所在教学团队的其他成员具有极大的影响力。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师资、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等诸多方面,需要课程组全体教师付出共同努力,需要有方案、有目标、有计划、有思路、有重点、有措施地进行;需要任务分解、责任到人。课程负责人的学术水平、教学能力、人格魅力和工作作风,对课程团队全体成员起着重要的示范和感染作用。特别是他的组织、协调、激励、领导等管理能力,决定了课程教学团队的集体凝聚力和教学工作、教学研究、学术研究的方向和活力。实践表明,能够系统、全面地取得较大建设成效的课程,都与课程负责人的全面素质情况有着直接关系。因此,要注重强化课程负责人的集体协作意识

和合作精神,提高其对课程教学团队的组织领导能力。

充分利用精品课程共享教学资源,推进学校教育教学事业的内涵发展。作为“质量工程”四个重点项目之一的精品课程建设,是在现代网络技术在高等教育教学中广泛应用为背景推开的。自2003年以来,国家、省级财政以及各高校投入巨资用于精品课程建设,经过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六年的共同努力,已遴选、积累出了大量的优质课程网上教学资源。这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共有共享的宝贵物质和精神财富。精品课程建设的最大效益,主要是从全国高校对形成的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利用中体现出来。如何充分利用好这些优质资源,更好地发挥国家级、省级乃至高校校级精品课程的示范、辐射效应,最大程度地实现“质量工程”建设的预期目的,是当前教育主管部门特别是各高校要普遍关注、思考并付诸努力的问题。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在精品课程的遴选过程中能够发挥较大的导向、激励作用,而在精品课程优质资源的推广、利用方面,高校的内涵发展意识和对搞好人民教育事业的责任感、自觉性就成为工作成效的决定性因素。目前,高校对“质量工程”精品课程建设的关注点还主要集中在三级精品课程的建设、申报评选方面,精品课程资源的利用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⑤在“质量工程”建设的后期阶段,高校要特别注重如何充分利用网上优质资源促进本校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上,要创造条件和氛围,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全校教师、学生广泛了解、深入分析各级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的利用和借鉴价值,将其优势渗透到具体课程教学工作中。高校应踏踏实实地关注、专注于学校教育教学事业的内涵发展,力争使学校成为精品课程共享资源的最大受益者。(作者单位:江苏科技大学教务处)

注释

①仉志余,王建军:“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认识”,《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年第8期,第22页。

②张晶:“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第1期,第143页。

③李银芳:“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国高教研究》,2007年第1期,第91页。

第2篇:精品课程建设范文

关键词:优化设计;精品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网络教学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3-0004-03

优化设计是工程设计中重要的科学设计方法。它将最优化原理与计算机技术应用于设计领域的科学设计方法,已经在各个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1]。优化设计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的不断发展,使传统设计方法发生了根本的变革,从经验、感性和类比为主的传统设计方法过渡到科学、理性和立足于计算分析的现代设计方法,工程设计正在逐步向自动化、集成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2]。国内大多数机械类、工程类本科专业中,大都开设了优化设计课程,学习优化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培养分析和解决优化设计问题的初步能力,为将来从事工程设计工作打下一定基础。为了提高“优化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水平,昆明理工大学把“优化设计”课程列为校级精品课程进行建设。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网络教学环境、教材建设与选用、师资队伍建设、实验教学改革等方面作讨论。

一、优化设计课程的特点

优化设计课程的特点是将“基本设计方法”与“优化设计思想”紧密结合,着重介绍优化设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学习优化设计方法的实用程序和应用,使学生在学习“优化设计方法”的同时,也能够在计算机上得到实际应用的训练,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通过优化设计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优化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掌握常用优化方法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熟悉常用工程软件的优化分析和计算的功能,了解优化设计在工程设计方面的应用。所以,学生应达到下列四个基本要求,一是树立工程优化设计和优化决策的思想;二是掌握优化设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常用方法;三是了解常用工程软件进行优化分析和计算的功能;四是具有解决工程设计中一般优化设计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改革

优化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应根据专业培养方案,从专业特点和实际需要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精选和组织,突出“基”、“精”、“新”。“基”是围绕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精”是突出重点和难点,精讲重点内容,讲清各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新”是紧跟国内外相关研究前沿,适时补充新内容、新趋势、新方法,了解和掌握最新研究发展动态,与前沿课题交叉、与工程实际交叉,突出应用,联系工程实际及其发展。围绕以上原则,把优化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划分为四大部分进行教学。

1.基础篇。主要教学内容为优化设计的基本概念、数学模型和数学基础。(1)优化设计的基本概念。了解传统设计与优化设计的区别;了解设计参数和设计变量的概念;熟悉目标函数的概念和表达形式。(2)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熟悉优化设计数学模型的一般形式;分析优化设计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是优化设计问题的数学表达形式,它反映了优化设计问题中各个主要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3)优化设计的数学基础。优化设计的几何意义,多维函数的方向导数等。

2.应用篇。通过优化设计的具体应用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体验优化设计的基本知识和各种优化方法应用,主要教学内容可结合专业特点进行选择,具体应用实例既包括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应用实例,也提供体现专业特点、结合专业的优化设计应用实例。作为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应用实例大多选择机械优化设计实例。因为,以优化设计理论为基础,以计算机为工具,将优化设计方法用于机械设计中,形成了机械优化设计,成为优化设计的典型代表和重要内容。机械优化设计是机械现代设计方法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国内大多数机械类本科专业中,大都开设了机械优化设计课程,为将来从事机械设计工作打下一定基础。甚至有很多机械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也开设有机械优化设计课程,进行更深入的理论学习。具有代表性的机械优化设计实例教学内容可选择连杆机构的优化设计、链传动优化设计、齿轮传动优化设计、螺栓组联接的优化设计、弹簧结构参数多目标优化等。体现专业特点、结合专业的优化设计应用实例可提供机械制造工艺中的优化设计,各种专用机械的优化设计,例如,化工机械优化设计、农业机械优化设计等,还有工程设施、工程管理中的优化设计等。

3.高级应用篇。近年快速发展起来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分析中,引入优化设计方法,形成优化设计方法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相结合的先进设计方法,是现代设计方法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对提高产品设计水平,缩短设计周期,使设计过程自动化和智能化具有重要意义。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的是拓展学生视野、引导和启发学生,为工程设计高级应用奠定基础,其内容可选择介绍MATLAB软件的优化函数及应用实例,三维设计软件PRO/E的建模和优化分析实例,ADAMS软件中的机构优化应用实例,计算机辅助分析软件ANSYS中的优化应用实例等。

三、教学手段改革

由于优化设计课程的特点,造成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会存在一定困难,优化设计课程大部分讲授内容在于各种基本优化算法,理论性强,涉及数学知识多,又比较抽象;学生难免会感觉枯燥乏味、不直观、难理解。教师讲解也十分费力,教师难以把握学生对不同优化算法执行的想象情况,不知道学生是否对各种优化方法真正理解透彻。另一方面,学生缺乏实际工程设计经验,甚至对传统设计流程都不熟悉,设计体验不多,学生不能直观地、实时地看到不同设计变量条件下,产品的设计指标的变化情况,甚至连简单的外观形状尺寸的变化都难以直观看到,更不要说深一步的力学性能、运动学性能、动力学性能以及功能等的变化了,所以,很难体验到优化设计的优越性。因此,优化设计课程的教学手段值得关注和改进,对于优化方法教学手段的改进,采用基于Matlab软件开发的优化设计辅助教学软件,通过教学软件,学生可以根据建立好的数学模型选择合适的优化算法,可以保存程序文件中的所有变量计算结果,以便作数据对比或观察优化过程中迭代变化规律。可以进行优化计算的数值迭代,并且可以得到优化结果。在优化计算完成之后,可以对优化计算的迭代程序流程图、程序代码和计算过程中迭代数据的变化规律进行观测,这样有助于学生领会各种优化算法的优化原理,以及从迭代计算中数据的变化观察优化算法的特点和计算规律。对于学生缺乏实际工程设计经验,很难体验到优化设计的优越性,可通过使用优化设计方法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相结合的先进设计分析软件来做一些典型优化设计的实例,例如,使用PRO/E进行三维建模,使用ADAMS进行运动学、动力学分析,使用ANSYS进行力学、动态性能的优化分析,这些软件都具有可视化、直观形象的特点,并有强大的分析功能。通过软件的优化模块,可方便地分析已有模型经过优化后的特性参数曲线的变化、迭代次数以及实物模型尺寸等参数的变化过程。

八、实验教学改革

通常,优化设计课程实验学时偏少,因此,需针对不同专业和不同学时数的教学要求,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和精选,但需保证实验目标的实现,实验的基本目标是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的一维搜索优化方法、多维搜索优化方法和无约束优化方法的基本原理、迭代过程和程序框图,选择自己熟练掌握的计算机语言(采用VB、VC语言),完成一维搜索优化方法程序,多维搜索优化方法程序和无约束优化方法程序的编制,并上机调试和运行,学生应根据实验得出的数据,评价数学模型,比较各种优化方法的计算结果,初步对工程设计问题进行优化设计计算。通过实验,加深对优化设计方法的基本理论和算法步骤的理解;培养学生独立编制、调试计算机程序的能力和灵活运用优化设计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优化设计课程实验教学改革一方面是对基础性实验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精选和组织,使学生深刻掌握和理解优化设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应用;另一方面则是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设积极进行探索。目前实验教学中设置的实验类型,就其教学内容层次而言,可分为基础性实验和提高性实验两大类。从实验的教学功能来看,可分为验证性实验、演示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研究探索性实验[5]。验证性实验、演示性实验属于传统的基础性实验,实验内容、实验步骤和实验方法一般较固定,通常是验证某一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基本训练。这类实验对学生理解优化设计方法的基本理论和算法步骤,无疑是重要的和必需的,但如果在实验教学中占的比重过大,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优化设计课程还需要积极研究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的开设,以达到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培养。

“优化设计”课程培养学生树立工程优化设计和优化决策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的设计方法,是许多工科本科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课程。结合“优化设计”课程的特点和精品课程建设要求,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网络教学环境、教材建设与选用、师资队伍建设、实验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精品课程建设。推进精品课程的建设,对提高“优化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孙全颖,赖一楠,白清顺.机械优化设计[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2]郭仁生,苏君,卢洪胜.优化设计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3]李旻,黄平.机械优化设计课程案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机械工程师,2011,(8):18-19.

[4]王巧稚,曹高飞,赵宏贤,等.“互动式”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和应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1,(8):98.

[5]姜龙生.浅谈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研发和开设[J].赤峰学院学报,2011,(6):217-218.

第3篇:精品课程建设范文

摘要:创建精品课程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本文从五个方面对建设精品课程的对策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对策以提高建设精品课程的质量。

关键词:精品课程;信息化;教育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制定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系统工程。目前,各高等学校都纷纷把建设精品课程列为重要计划,不惜资金制作精品课程,都想在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急于求成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质量何在?效益何存?如果不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谈何精品?如果只为了贪图形式上的虚荣,岂不是劳民伤财?我们应该怎样面对教育信息化的大趋势呢?怎样才能真正开发出高质量的精品课程呢?精品课程建设的对策是值得我们为之探讨的话题。

认清目前教育信息化的趋势,

思想上高度重视精品课程建设

随着以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为主要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学内容都面临着激烈的挑战,Internet的普及,远程教育网的开通,以及校园网的建立,为学习者充分、便捷地获取、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创造了条件。人们可以遍访名师,自主选择专业,自己制定学习方案,教育的权威被打破了,尤其知识的垄断被打破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将发生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处于主导地位;学生不再是知识灌输的对象,而是要主动构建自身内部心理,处于主体地位;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书本,学习途径多样化,学习环境虚拟化。这必将引起教育的全面变革以及教育机构的重组和社会教育资源的重新分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现代化必须教育信息化,信息化教育成为教育急需探讨的问题,教育信息化的问题也就是如何由传统的教育走向现代化教育的问题。而教育信息化,首先要教育资源信息化,精品课程是一种优质的教学资源,网络精品课程建设正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举措。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推进教育信息化。

吃透教育部精品课程评估体系指标,

把握好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是教育部正在制定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建设是“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教育部计划用五年时间(2003~2007年)建设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2003年4月,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正式启动。接着又出台了《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先后有2004、2005年度、2006年度的评审指标体系,这些指标有年度之间的联系与差别,同时反映出对精品课程探讨的不断完善,但总的说来,都包括六个方面内容:一是教学队伍建设,要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二是教学内容建设,教学内容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三是要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四是教材建设。五是实验建设。要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鼓励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研究型课程,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六是机制建设。要有相应的激励和评价机制,鼓励教授承担精品课程建设,要有新的用人机制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等。可见,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

《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是我们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的行动指南,是我们要为之努力的目标。开发精品课程以《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2006年度)》为依据,评估方案分为综合评估与特色及政策支持两部分,采用百分制记分,其中综合评估占70%,特色及政策支持项占30%,综合评估指标共分为5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是:教学队伍占20分,教学内容占23分,教学方法与手段占24分,教学条件占15分,教学效果占18分。每个一级指标下又分二级指标,这些评估指标对我们开发精品课程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每一个指标也是我们要为之奋斗的目标。根据《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2006年度)》,精品课程是指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建设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在建设精品课程之前,应该先要吃透教育部的相关文件,尤其要吃透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明确奋斗目标,同时,建设的网络课程要符合《国家精品课程上网技术标准》,如果达不到技术标准,那么就很难实现网络共享。

建立一支具有现代化思想的

师资开发队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没有一支具有现代化思想的师资开发队伍,就不可能制作出高质量的精品课程。教师的现代化教学意识和应用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精品课程建设的速度和质量。现代教师不仅仅要精通所授学科的专业知识,同时要具有现代化教学意识,具备现代化教学的知识和能力,既要有使用硬件的能力,又要有独立制作出良好教学课件的能力。因为,他们要利用计算机教学平台,搜集下载相关的教学资源,然后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制作出多媒体课件,并熟练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在信息化的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处于主导地位。因此,面对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生存新环境,面对WTO对教育的挑战,必须有一批既有强烈的现代化教学意识,又有能够熟练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巧妙整合起来,能理解和适应网络课程,并能参与网络课程制作的优秀教师队伍,依靠这支队伍才能创造出符合现代化学习需要的优秀网络课程。

加大投资力度,改善学校硬件配置

硬件设施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保障和前提条件,硬件配置太低,就无法制作出符合技术要求的精品课程。在制作精品课程的过程中,需要摄像机、采集卡、计算机硬件、软件等等一系列的相关设备设施。如果这些设备配置太低,制作的效果与质量就难以保证。比如,如果摄相机的像素太低,视频画面就会不够清晰,教学效果就会受到影响。计算机硬件配置太低,一些对系统要求较高一点的软件运行速度就缓慢或无法正常运行。迄今为止,资金一直是困扰我们精品课程建设的一个大问题。很多学校由于资金短缺,硬件配置得不到改善,建设精品课程就成了一个难题。《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中“教学方法与手段”就占了24分之多,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善,就必须改善教学设施设备,开展多种形式的多媒体教学,需要配置较好的投影仪、计算机、视频展示台、音响设施等等,恰当、充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活动开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想办法加大资金投入,改善硬件配置状况,这样才能为建设精品课程提供硬件保障。

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提高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教育技术是关于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新媒体的不断出现与更新,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应用在教育领域中的技术主要有:视听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压缩与解压缩技术、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这些技术应用的理论与实践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支撑。因此,加强教育技术培训将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建设精品课程的能力,使建设的精品课程更加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更加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的需要,从而有助于提升精品课程的内涵。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出现了“知识爆炸”的局面,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成为时代的需要,只有不断的“充电”,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使教师在掌握好专业学科知识的同时,也掌握好现代教育技能与信息技术的应用方法,不仅“能教”,而且会“会教”。目前,很多高校都在培训新教师的时候,开展教育技术的培训,但普遍只重视了对多媒体设备设施的开关与保养问题,忽视了对全新教育理念的传播,忽视了教学设计与制作多媒体课件的培训。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就应该加强现代教育理论、教育理念的教育,加强现代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的培训。作为教师,如果只具备专业知识,不具备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不掌握教学设计的思想与方法,其教育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建设精品课程不能急于求成,急于求成的情况下制作出来的精品课程其质量是值得怀疑的。不少学校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网络课程游离于教育教学规律之外,一个学校或一个主持人不顾硬环境和软环境的限制,盲目上马,结果网络课程变成是课本、黑板和教师讲课的网络表现形式而已,花了不少钱,建起的网络课程大多无人问津,更谈不上什么精品。所以,建设精品课程之前,先要制定好对策。本文从以上五个方面探讨了建设精品课程的对策,希望能为建设精品课程的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李克东.新编现代教育技术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第4篇:精品课程建设范文

关键词:高职;英语;精品课程

“英语”在不同学科和领域中的通用性和支撑作用,使其在高等院校的课程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今天,高职英语的课堂教学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问题与挑战,精品课程建设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举措,无疑是对高职英语课程的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英语精品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高职高专院校教学中最具基础性的核心工作,其水平、质量和成果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高职英语精品课程建设应以现代英语教育思想为先导,以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前提,以建设大专层次的,具有较强实用性的教材为基础,以现代多媒体手段为平台,以英语教学改革为重点的整体课程建设。其目标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为最终目的,建设校、省、国家三级英语精品课程。在高职院校进行英语精品课程建设,是践行英语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促进英语教师转变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对课程实行宏观管理,推动课程整体教学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它对本校的英语教学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对其他院校的英语教学也具有示范、借鉴和共享功能。

二、高职英语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1.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支以课程带头人为核心的结构合理、相对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质量好、教学研究能力强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前提和保障,也是实现精品课程教学有效衔接的基础。为此,应组建以课程负责人为核心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教师不仅要教学理念先进,方法多样,掌握与其所教专业相关的知识,更要具备较高的英语理解和转化能力。例如,教计算机英语的教师自然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知识,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还要不断更新电脑英语词汇;在物流专业任教的英语教师不仅要对物流领域的新动向有所把握,还要掌握大量物流专业的英语词汇,熟悉相关物流业务常识,否则就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2.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从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出发,选择并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基于高职类专业为主的现状,树立高职英语教学要为培养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性人才服务的思想,并使之具有鲜明的针对性。教学内容不能单纯囿于课本,应是书本内容的提炼,应针对大专生的英语水平确定难易程度,并注重基本点、重难点和方法以及内容的更新和拓展,同时添加与该专业有关的最新的、实用性的专业内容。

3.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建设。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催化剂。教学过程中应贯彻“学为主体、导为主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原则,积极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从而启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特别是要注重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学,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优势,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4.教材建设。经过试用、对比,选用适合本校学生英语水平,能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国家规划英语教材。教材的选材要新颖、题材要多样、内容要丰富、趣味性强,且练习形式活泼,能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同时还应计划编写专业类的英语教材,增加英语的实用性。

5.实践教学建设。据统计,学生的英文信息60%以上来源于第二课堂。因此,应尽可能地让学生超越课堂,跳出课本,大量地浏览和涉猎更宽泛的知识领域。同时,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英语单词竞赛、经典影片欣赏、调频英文广播、英文短剧表演等,这些活动能够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和场所,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从而能使学生们开阔视野,加深对所学语言、文化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语言交际能力。

三、关于英语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几点认识

1.教学模式难突破,公共课的职业教育特色不鲜明。教学模式难突破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公共类课程没有职业倾向性,很难找到该课程“工学结合”的切入点。高职教育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而让教师头疼的就是如何找到这类课程职业教育的特色。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很难具备职业教育的特色,而精品课程的评审指标体系却又在逐年重视高职的特色与创新,注重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

2.要激发教师参与的积极性。精品课程建设是任课教师额定工作量以外的工作,教师要在课余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学校要在经费、条件等方面提供一定的支持,同时在诸如职称晋升、精品课程的地位、教师的待遇等方面制定出积极政策,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3.要注意对教师进行网络技术培训。多数教师特别是部分老教师计算机水平不高,对于网页制作、资料上传等更需要有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因此要定期对他们进行培训。

第5篇:精品课程建设范文

一、研究背景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视频教学逐渐成为多媒体教学中的重要形式,它有着传统课堂教学不可比拟的优势,能把真实的课堂带到用户面前,让其感受知识的魅力。网络视频课程以其多样性、直观性的特性,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注意,成为开放课程运动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在线教育通过互联网进行的网上教育方式,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提供的一个综合的教育平台。在线教育通过收集大量数据,可以全面跟踪和掌握学生特点、学习行为、学习过程,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更准确地评价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这将有利于选拔人才和开展因材施教,大大提升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成才率。同时,由于在线教育成本很低,能够使优质教育资源远远超越大学校园,传遍全国的每个角落,使每个人都有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和途径,这将为根本解决我国优质资源不足这一突出问题提供新的突破口,推动我国教育从大众化迈向普及化,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跨越。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精品课程在教学设计、内容呈现、人性化、提高学习效率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有必要对国内网络精品课程建设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了解国内精品课程建设的主流形式和发展趋势,探索适合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模式。

(一)研究内容

本研究重点梳理了国家精品课程网、高校精品课程网、国家开放大学公开课、中国慕课网站、国内知名公开课程网,以及部分高校的精品课程的组织形式、内容建设等内容。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首先以梳理国家精品课程网、中国大学慕课网等十余家网站,对网站中开放精品课程进行分析研究;其次是采用实地考察的形式对部分在京高校的精品课程制作流程、管理模式进行了解。

三、研究结果

(一)网站精品课程研究

本研究分别从国家精品课程网、高校公开精品课程网、第三方网络课程资源集成平台这三个层次着手调查了国内网络精品课程教学内容建设现状。研究分析结果如下:

通过研究发现,目前国内精品课件建设主要内容包括:课程介绍、教学队伍、教学大纲、授课教案、参考教材、教学视频、课程答疑等内容。当前的网络课程可分为网络精品课程和网络公开课。通过研究梳理这些课程可以看出网络精品课程是通过特定网络平台集成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课件、教学视频、习题测试等课程资源;网络公开课是以视频的形式呈现,视频集成了名师授课、PPT、动画、图片等教学资源,然后通过特定网络平台课程。但对于网络精品课程的具体制作流程、以及制作管理等内容的了解,需开展实地考察。

(二)高校精品课程研究

本研究选取北京的部分高校,实地考察网络精品课程制作流程、制作内容、管理办法等内容,其中选取的学校为: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

通过考察发现,目前高校精品课程的制作的模式是:一是确定制作课程选题;二组建专业教师团队;三是完成课程教学设计;四是准备课程教案(一般是PPT)及相关资料;五是真实教学环境或者演播室录制视频;六是完成视频后期制作;七是通过网络技术集成课程资源,完成课程制作。

四、研究总结及建议

综上所述,经过研究发现目前国内网络精品课程教学内容以视频为主,中央农广校制作的网络视频课程符合国内网络在线教育主流形式。但从研究分析结果中反映出中央农广校精品课程建设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对今后学校精品课程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精品课程技术平台建设

现阶段,精品课程建设都是“内容资源+技术平台”,中央农广校把大量精力放在了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深入研究和深度开发,而对集成课程资源的技术平台设计与研究不足。因此,学校应进一步加强精品课程技术平台的设计与研发,实现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高度集成,以提高精品课程质量。

(二)强化精品课程资源建设

当前中央农广校精品课程资源建设不均衡,教学视频、教案、课件等资源建设相对较好,而教学大纲、习题、测试等教学资源建设相对较差,因此,学校应进一步强化精品课程资源建设,促进精品课程资源均衡实现,以提高精品课程的完整性、科学性。

(三)完善精品课程评审方式

第6篇:精品课程建设范文

关键词:基础会计;精品课程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9.078

所谓“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就是把《基础会计》建设成集前沿性、实用性和示范性于一身的优秀课程。它是以提高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团队素质为前提,以“基础会计课标”规定的教学内容为基础,以特色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为核心,以网络技术手段为平台,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进行基础会计课程体系化建设,并以此带动整个会计专业发展。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课标制定”、“队伍建设”、“教学资源”、“教学特色”、“教学效果评价”等多个子系统的建设,是一项内容复杂但意义重大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统筹规划,建立精品课程的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才能使精品课程建设这项系统工程永葆先进性和示范性,为培养创新人才、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和提高技工院校教育质量服务。

1开展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的意义

1.1通过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研究,能够促进会计专业建设改革

在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关系上,专业是基础,学科是龙头,坚持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互动,以学科建设带动和促进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对专业建设起到明显的引领作用。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能够促进学校进一步转变办学思想,坚持面向行业、面向企业办学,积极推行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能够促进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积极探索符合技工教育的先进教学方法;能够以就业为导向,改革考试、考核、评价方法,突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学评价体系。

1.2通过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研究,能够加强会计教师队伍建设

技工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相对落后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实施《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对教师的执教方法、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可以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

1.3通过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研究,能够完善会计实训教学环境

技工教育的重要特点就是把实践技能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技工院校可以根据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和要求,获得学校或地方政府部门的资金支持,加大会计实训基地的投资力度,改善会计实践教学的条件。

2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内容

精品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点工作,直接决定专业的建设水平和学生的培养质量。精品课程建设一般要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实践教学、教材建设以及课程特色等方面进行。

2.1明确课程目标

明确课程教学目标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首要工作。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确定课程教学目标。按照会计人才培养方案,以会计职业岗位要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

(1)知识目标。主要包括:掌握借贷记账法基本内容和会计核算的7种方法等。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会计的基本职能、特点、对象;掌握会计科目、账户、会计分录等内容;掌握编制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方法。

(2)能力目标。主要包括:能熟练掌握借贷记账法的应用;能识别各种常见的原始凭证,并能规范地编制记账凭证;能记账、对账、结账,能规范地更正错账;能编制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等会计基本操作技能。

(3)考证目标。包括:会计从业资格证、珠算等级证、收银员证和助理会计师证等。

(4)综合职业能力目标。掌握基础会计综合技能,主要包括会计书写与计算技能、小键盘快速输入技能和财务软件操作技能等。

(5)社会教育目标。包括:培养“诚实守信”和“遵纪守法”的社会意识;培养一丝不苟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培养爱岗敬业和乐于奉献的职业道德素养。

2.2教学内容规划

教学内容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部分,是打造学科精品、提升教学质量的先导。教学内容决定了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和规格,也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是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一个结合点。

要围绕课程目标,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基础会计按照知识结构分模块组织教学内容。依据“理论必须够用”的原则,以提高会计专业学生基本技能和岗位操作能力为出发点,构建基础会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将基础会计全部教学内容分成“知识模块”和“职业能力模块”2个教学模块(即“双模块”)。“知识模块”包含“会计基础知识”、“借贷记账法应用”2个子模块;“职业能力模块”包含“会计操作技能”、“会计单项实训”2个子模块。以形成最终的两个主要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作为切入点,构建基础会计学科的理论教学体系,按知识模块进行组织教学,按职业能力模块进行实践性教学。

2.2.1基础会计理论模块内容

理论模块内容要包括:

项目一:从零开始――认知会计。介B会计核算的基础理论。包括:会计定义、会计职能、会计对象、会计假设、会计任务、会计目标和会计方法标等。

项目二:入门开始――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介绍会计核算的基本原理。包括:会计存量要素(资产、负责、所有者权益)、会计流量要素(收入、费用、利润)、会计基本等式、会计科目与账户等

项目三:攻关开始――复式记账和借贷记账法。介绍借贷记账法的基本原理。包括:借贷记账法的概念、记账符号、记账规则、平衡试算公式以及总分类账与明细分类账的平行登记。

项目四:操练开始――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包括企业资金的筹集、原材料的采购、产品生产的计算、产品销售收入的确认、利润的形成与分配等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

项目五:延伸开始――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介绍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包括:会计凭证的概念和种类、凭证的填制与审核、会计凭证的传递与保管等。

项目六:实战开始――登记会计账簿。介绍日记账和分类账的登记方法以及错账的查找与更正方法。

项目七:提升开始――选择会计核算处理程序。主要介绍记账凭证会计核算程序、科目汇总表会计核算程序、汇总记账凭证会计核算程序。

项目八:拓展开始――开展财产清查。主要介绍财产清查的方法及其清查结果的会计处理。

项目九:汇报开始――编制财务报告。主要介绍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

2.2.2基础会计实训内容

基础会计模拟实训,除了学习并掌握会计书写技能外,应尽可能按不同会计岗位进行模拟操作,轮岗实训,全面了解和掌握会计凭证的编制;总账、明细账、日记账的设置与登记;科目汇总表、汇总记账凭证的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对账与结账、会计报表的编制、凭证等装订等内容。

2.3教学团队建设

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前提。从专业建设角度看,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是建设精品课程的基石,是精品课程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与提高,就要有计划、分层次地加强对会计专业教师进行在岗培训。积极支持和引导青年教师参加在职进修,以提高学历层次;定期、有计划的选送青年教师到企业锻炼;建立青年教师指导制,鼓励青年教师努力从师德、业务、技能、科研等方面不断学习、提高,尽快脱颖而出,成为骨干教师。加强学科带头人和“名师”的培养,逐渐形成了一支学历、年龄、职称、知识结构较为合理、素质得到稳步提高的教师队伍。

2.4实践教学设计

会计实践教学是会计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会计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会计实训是实现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过渡阶段。通过会计实训,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缩短学生的就业适应期,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会计实践教学可以通过校内建立的会计模拟实训室,来仿真企业工作环境,模拟会计工作岗位,再现企业业务流程。要建立“点面结合”的实训教学模式。“点”即“会计单项实训”,是针对基础会计课程内的具体教学内容进行的,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基础知识,消化课堂内容,学会专项技能。“面”即“会计综合实训”,一般以一个特定企业为例,选择设计一个月的业务,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全部的会计核算工作,以便培养学生良好的会计实践能力、职业道德、职业判断能力。

2.5精品教材开发

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以选编并重为原则,进行教材建设。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教学实际,开发校本教材。校本教材的开发要结合技工院校模式创新及课程改革的需要,应融知识性和案例性为一体,努力打造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教材,我们参与开发了全省技工院校“零基础学会计”系列教材。开发的《会计基础》这本教材,做到了三个面对:面对学生、面对企业、面对未来,具有以下特色:

(1)以法规、准则为依据,坚持“必需、够用”原则。本书以强化专业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重点,较完整地阐述了会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重实务,重操作,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

(2)教材视觉新颖,犹如身临其境。本书采用“情境串联”的编写模式,将基础会计知识逐步细化为若干小的教学情境,从一个全新的视觉角度,带给学生一个广阔的知识视野,以会计在公司中担任的具体角色和工作内容展开说明会计的专业知识,使读者能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轻松愉快中掌握会计专业知识。

(3)遵从认知规律,“学、做、练”相结合。教材在结构安排和表达方式上,采用螺旋上升式的认知顺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书在关键知识点部分穿插了“问一问”、“想一想”、“做一做”,强调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学习,精心设计技能训练,并附有练习题和思考题,巩固所学知识。

2.6课程特色提炼

基础会计课程教学要改变过去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尝试着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利用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一门课程的教学特色主要体现在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上。

2.6.1教学模式的创新设计

(1)实现课堂与实训实习地点一体化。以工学结合的“大课堂”代替固定教室。所谓“大课堂”,即将教室与实训室实现有机结合,使实训室成为融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一体的教学场所。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做一体化。在讲授“会计基本知识”模块、“借贷记账法应用”和“会计操作技能”模块时,则采用“理论―实践―理论”的教学模式,边学边做。在讲授“会计单项实训”模块时,采用“实践―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边做边学。

(3)形成“双证书、双循环、高仿真”的教学模式。

双证书:是指毕业证和职业技能证,其中职业技能证又包括:会计从业资格证、珠算技术等级证、收银员证和会计电算化等级证。优秀的学生还可取得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证书。

“双循环”:就是为帮助学生能够顺利考取会计证,采取“优秀学生优先考证,循环教学”模式。从各班中选拔出一批成绩较好的学生,组成一个会计考证班,并安排有经验的教师辅导,组织学生分批次报名考证。凡考过的学生即回到原班级,继而再筛选下批学生入班。每届学生可以循环两次。

“高仿真”:就是利用校内会计情景模拟实训室,给师生提供一个高仿真的实训环境,使教与W达到较高境界的融合,最大限度地提升课程教学效果与质量。

2.6.2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第7篇:精品课程建设范文

[关键词] 精品课程 健美操 建设

为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系《健美操》精品课程获学院2007年度精品课程立项。多年来,该课程建设在力争成为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管理示范性课程方面做了富有特色的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将该课程的建设情况如下。

一、打造优秀教学团队,师资队伍是关键

没有一支优良的师资队伍,想抓好课程建设是不可能的。从《健美操》课程开设之初,我们就通过采取多种措施,努力打造优秀教学团队。

1.改善团队结构

在领导的关心支持下,重视整合优质资源,将健美操、瑜伽等课程的教师吸收为教学骨干,同时不断吸收健美操专项的新教师加入教学团队,为课程建设注入新鲜血液。目前,该小组有教师5人,其中副教授4人,讲师1人,形成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为该课程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2.建立导师制度

根据课程教学需要设置导师制,即由老教师对年轻教师实施“传帮带”。导师在一定时间内随堂听课,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指导,带领年轻教师尽快进入角色,从而使他们的师德规范、教学水平、教学效果得到充分地提高。

3.加强学习提高

重视学习和借鉴兄弟院校相关课程建设的经验,创造各种机会,选派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业务学习以及社区健身点的挂职锻炼,不断拓展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目前,团队已有1位教师多次参加全国性与省级健美操短期培训学习,多次获得省级荣誉,2位教师分别获得杭州高校“优秀体育教师”和健美操大赛“优秀教练员”称号,获得国家社会体育指导员认证资格。

二、抓好科研与教学相结合

1.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坚持以科研促教学

课程建设小组的教师长期坚持教研制,定期进行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以提升科研水平来促进教师的成长和教学水平的提高。2007年,课程建设小组教师共承担厅级科研项目2项,撰写10余篇学术论文在省内外相关学术刊物上发表。

2.加强教材建设教材

如何高起点建设课程,促进课程上水平、创特色、见成效?保持教材的先进性,使教材及时反映最新成果,尤为重要。我们重视教材建设,重视课程体系改革,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的教改成果,通过对外学术交流,及时了解健美操领域的最新进展情况,利用课余时间认真做好健美操课程教案的编写、多媒体课件的设计等工作。

三、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健美操》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把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始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为学生搭建实践、实训平台。加强实训基地建设,高度重视健美操课程教学的实训环节,既重视加强校内场馆建设,又建立了多个校外实训基地,满足了教学工作的需要。在校内,校健身健美操协会举办的多种活动可供健美操专修班学生教学实习和健身指导。采取组织学生看课、听课、评课、试教等方式,使学生初步掌握了健美操的技能。

在校外,浙江省、市体育局,我们通过签定协议,建立了多个校外实训基地,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和场馆,如杭州市黄龙阳光健身馆、精瑞健身馆、温州百顺健身俱乐部等场馆是我校健美操课程专修学生经常顶岗实践指导的场所,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实践的机会,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了教学相长、校企合作。

四、拓展学生课外实践的渠道

根据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定位,我们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健美操团队尽可能地参加相关竞赛与表演,他们的精彩表演也获得了各级领导、专家和观众的好评。2008年5月,浙江电视台成立三十周年及为北川灾区捐款而进行的健美操表演;09年3月的浙江电视台嘉年华健美操表演;08年的世界男排预选赛的啦啦操表演;全国第六届农运会(杭州赛区)组委会邀请我系组团参加男篮比赛啦啦操表演;CUBA篮球比赛啦啦操表演;2010“格林康体杯”中国国际室内五人制足球锦标赛在黄龙体育馆开打。体育系啦啦队助阵。自2008年10月始,通过课程组教师的共同努力,健美操专项第一次50余名学生通过国家健美操健身执业资格考试。

这些充分展示了健美操课程改革与实践的成果,弘扬了我院注重理论实践相结合的精神,也从服务社会中赢得我们自己专业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五、健全质量评价体系

1.认真开展教研活动

每学期,课程建设小组都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在学期初,主要是通过听课、看课、召开师生代表座谈会、问卷、听取学术委员意见等方式广泛征求意见,集思广益,不断完善课程教学计划和课程建设方案。在学期末,主要进行经验交流与总结。

2.不断改进评价内容和方法

经过探索和实践,我们逐步建立了以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实际成绩来检验教学效果的制度。比如,定期组织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生对健美操课程学习的兴趣程度,并对健美操课程专修班学生在参加教学实习、顶岗锻炼等方面的效果进行评价,以加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结合学生参加各级比赛、裁判等工作的实际成绩和学生期末考试的表现,对学生在综合应用健美操课程知识与技术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通过听课、考察实践教学、召开教师及学生座谈会、教师自我述职等形式,对课程建设小组成员的专业水平、教学能力、教学内容、科研进展等方面的实际成果进行综合测评;建立学生评教信息反馈机制,及时将相关信息反馈到教师个人,以评价促改进。

3.关注社会评价

由于重视教育教学质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紧贴市场,注重办学特色,使我们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的需求,在社会上获得良好的声誉。体现在学生认证教育方面,对于学校每年举办一次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认证考核,我们都鼓励《健美操》课程专修学生参加,认证通过率达到100%。体现在毕业生就业率上,今年社会体育专业的健美操专项毕业生就业率都在100%。

六、结论

健美操精品课程建设所取得的成绩既是学校体育的品牌,也是学校高水平体育教学的标志之一。仅仅依靠教师的敬业和奉献精神是不可能保持课程建设的持续发展,它涉及师资、学生、教材、教学管理等方方面面,加大投入是建设高质量的健美操精品课程的重要保证。所以,在今后的课程建设中,必须加强领导及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健美操课程建设的改革力度,努力改善教学环境和教学设施,有效提高健美操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唐玲玲.高校健美操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设计[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12).

第8篇:精品课程建设范文

关键词:精品课程;药物分析;教学改革

浙江大学于2002年开展精品课程建设,“药物分析”作为首批校级精品课程之一,经过5年的建设,不断探索、完善,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课程教学特色。在学校、学院相关部门的支持下,药物分析教学团队全体教职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药物分析”课程于2006年被评为浙江省精品课程。

一、精选教学内容与改革教学方法

1.优化教材内容,多种教学方法并用

药物分析课程理论教学选择最新版的国家级规划教材。我们将教材内容分为三个模块:(1)药物分析总论(包括药品标准,判断药品质量的基本内容:鉴别、检查与含量测定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2)各论(七大类药物的分析);(3)药品质量标准制订与现代分析技术介绍。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总论部分以传统的课堂授课为主,结合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各论则以学生自学、讨论为主的“以问题为基础(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的学习方式和教师课堂授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对于第三部分内容,则结合学科发展新动向,采用专题讲座形式,由师生分别担任不同主题的演讲人。各种教学方式的比例为:教师讲课约占60%,学生讨论交流约占25%,学生主题发言约占15%。多种教学方式并用打破了传统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学习更具挑战性,不同的学习方式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2.结合课堂教学开展社会调查

我们以“药物分析在药学领域中的应用”为题开展社会调查,到药检所、药厂、研究所、医院等单位调研,了解“药物分析”在药物研制、生产、临床应用等过程中的应用和药物分析实践的重要性。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以2~4人为1小组,实行组长负责制,自行组织小组成员,拟定采访提纲,与被采访对象联系,安排采访时间和行程路线,写出调查报告或采访录。这项教学活动受到了历届学生的普遍欢迎。参加社会调查的学生不仅获得了专业知识的收获,更重要的是能力得到了锻炼。

3.开展个性化自主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开展个性化自主学习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我们设计了多种学习方式,除前面提到的社会调查、主题演讲外,还有教学评论、文献综述和论文撰写、专业外语翻译、自主实验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选择某一种或数种学习方式,自行安排学习时间,并将学习结果在小组会上或课堂上进行交流。个性化自主学习强化了自主性、研究性学习。通过综合的学习活动和社会交往、学生之间的交往、学生与教师的交往,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与人沟通的能力等。

4.增加设计性实验,开设课外研究性自主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根据学科发展趋势和分析技术的进展,我们将药物分析实验内容进行调整,整合容量分析实验内容,增加仪器分析实验内容。在教学方法上,根据实验室条件和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实验基础,实验教学以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教学为主(占实验总时数的75%)。让学生通过实验前的准备、实验过程和实验后的论文撰写,模拟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实验报告以论文形式书写,要求有摘要、关键词、前言、仪器试药、方法、结果、讨论和参考文献等研究论文的基本要素。

此外,在课时外新开设20多个研究性自主实验,作为个性化自主学习的内容之一,供学生选做。自主实验内容涉及药物的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等药品质量控制的主要方面,学生也可以自拟实验内容。以1~2人为1组,选择1个或2个实验内容,自行查阅文献,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和准备必要的试药仪器等,独立完成实验内容,写出实验报告,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并要求在小组会上或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设计性实验和研究性自主实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实验教学由被动模式转变为主动模式,通过充满探索性的实验过程,让学生体验了失败与成功的滋味,领略了科学研究的艰辛。培养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5.建立“药物分析”课程教学网

教学网络的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精品课程的教材不仅仅是单一的纸质教材,它应该是利用多种媒体组成的立体化精品教材,包括主教材、辅助教材、纸介质教材、电子与网络有机结合的多媒体教材。我们将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教师上课的PPT课件,各章学习要点、讨论问题,练习题及答案、实验内容与指导、中外文参考书籍和相关期刊网站,历届学生的学习情况等公布在药物分析教学网页上。在实验内容与指导栏中,对于药物分析的典型实验内容,制作了实验辅助教学多媒体课件。为学生课外自学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在学校教务部门统计的学生对课程的教学质量考评表中有关“课程信息库中教学信息完备”栏,学生全部选择了非常满意,获得了满分。

6.改革传统考试模式

为满足教学改革的需要,我们对考试内容、考试方式和评分标准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将单一的书面闭卷考试方式改为从理论、实践、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等多方面考核学生学习成效的多样化考试形式。采用网上机考(30%)、期终开卷笔试(占30%)、实验成绩(占30%)和自主学习(占10%)相结合,四项考核各具特色,弥补了单项考核的某些不足。建立了网络试题库,试题形式以选择题为主,主要考核学生对药物分析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常规分析方法的掌握程度。计算机随机选题,每个学生一张试卷,由计算机自动批阅,要求学生在对题意的理解基础上有一定的记忆能力。期终考试采用开卷考,以问答题、分析题、设计题、计算题为主,考核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熟练程度,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成绩由平时实验成绩和实验考查成绩组成,要求学生重视每一次的实验训练。主要考核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实验过程中的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实验报告或论文的撰写能力。将自主学习列入考评内容,体现个性化教学特色。这部分内容主要考核学生对有关文献的查阅综述能力,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研究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等。四项考查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较客观地评价了学生的学习成效。

二、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

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教学改革不仅仅是教的一方的责任,还有学的一方的参与,需要学生积极投入,才能达到师生共鸣。因此,我们非常重视学生的意见,每年课程教学结束后,均要开展不同形式的教学评估工作,听取广大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为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除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外,还在自主学习内容意安排了一个教学评论组,专门收集学生对药物分析课程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在历届学生的积极参与下,我们的课程建设也得到了不断完善。如学生对于自主学习的安排:“希望有更多的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和自主实验活动,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参加2项或多项学习内容”。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大大促进了教学改革,我们采纳了历届学生的合理化建议意见,逐渐树立起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形成各种教学方式并举,理论与实验教学并重,教与学互动的多元化教学特色。

第9篇:精品课程建设范文

关键词:色彩构成;艺术设计;课程建设

一、色彩构成对于艺术设计的专业精品课程建设

重要性色彩的构成主要是根据构成的原理,把色彩按照一定关系法则调配与组合出与美好的色彩关系相适合的色彩构成。它主要由色彩生理性、物理性与心理性着手,深入研究色彩调和与配色原理,同时经位置、形状与面积等搭配的关系,分析色彩构成的规律,以提升色彩的敏感度。主张由科学角度去研究色彩,虽然能够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色彩,但是学生只可以掌握一些表面的东西,并不能真正理解色彩构成真谛。色彩构成的课程强调的是训练学生思维方式,改变学生传统思维,使得学生充分理解理视觉的规律。

二、色彩构成的课程与各个专业课程相结合的效果

在学生学习色彩和心理、色彩基本的原理、色彩调和、色彩混合以及色彩对比以后,可以完成与色彩构成相符的作业。然而,学生并不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在实践操作中,也不积极思考各种知识间的相关性。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不仅需要对固有的色彩知识进行学习,而且需要重视后续学科延展性。根据艺术设计专业特点,需要在专业课程中结合色彩构成,具体如下。其一,使学生在杂志社寻找服装模特的图片,然后复印成规定图片,进行剪裁。其二,教师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作业:同类色彩强对比一张,相对应弱对比一张;互补彩强对比一张,相对应弱对比一张。强度比指的是高纯度的色彩对比,而弱对比则指低纯度的色彩对比。上述作业不仅考验了纯度、色相与明度对比的关系,而且考验了学生掌握冷暖与鲜灰调的情况。同时需要学生配置图片中模特服装色彩,但是这个过程要学生重视的是色相的对比准确性,服装和模特之间色彩搭配的关系协调性。其三,在搭配好色彩的整体关系以后,需要重视细节搭配,教师需要指导学生练习服装花纹、衣服配饰以及头饰等色彩的配置。

三、把色彩构成作为实例分析艺术设计专业的精品课程建设对策

1.艺术设计专业精品课程师资队伍的建设

(1)构建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水平比较高的师资队伍。在课程建设中,师资队伍水平与能力属于课程建设关键因素与前提,与人才培养质量有着密切联系。由于艺术设计的专业有自身特色,加之存在职称结构与学历偏低的问题,所以在艺术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时,需要分析艺术设计的专业发展情况。在建设色彩构成的课程过程中,需要从崇高的职业道德、学术的水平高、结构科学合理以及教研能力强等目标着手,建设一支高学历与高职称教师队伍。学校还要实时组织教师去国外交流学习,提高教师团队业务能力与研究能力,进而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与综合素质。(2)推动教学改革和研究顺利地进行。在进行教学改革和研究时,不仅需要积极开展课程建设,而且需要落实与教学改革、研究相关的项目,给课程建设奠定基础,同时联系课程建设、艺术设计的专业课程以及地方院校艺术设计的专业课程系统,确保课程建设正常进行。在研究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时,教师需要不断总结教学成果,发表教学研究的学术论文,对阶段性课程教研成果进行总结。

2.艺术设计专业精品课程教学条件的建设

(1)建设课程教材。教材建设与课程发展有着紧密联系,教材属于课程教学前提。现阶段,我国教材的出版业发展比较迅速,艺术设计的基础教材越来越丰富,教师选择的范围比较广。尤其色彩构成的教学建设情况比较好,在艺术设计的专业选择教材时,需要按照学校艺术设计的专业适用性,选择与教学目标相符合的色彩构成教材。另外,在应用教学的环节中,需要加设色彩、设计等周边辅助的教材,应积极进行电子教材的建设;还要按照教学的需要,对色彩构成的课程讲义进行编写;对色彩构成的课程教材进行改编;拓展艺术设计的专业教材知识;对色彩构成作品库与习作集进行收编。(2)建设实践教学。学校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与动手操作的能力。近几年,在应用与理论方面艺术设计的专业均取得较大进展,尤其是在计算机技术不断更新与发展的新时代。相对而言,艺术设计的专业属于一种新专业,不管是计算机硬件设备,还是相关项目实施,都处在逐渐发展的阶段。就目前而言,艺术设计的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无法与新时代艺术设计的专业发展需求相适应,还需要加强实践教学的基础设施建设。在进行实践教学时,需要对实践教学的内容进行重置,对实践教学的方法进行改革,有机结合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按照课程应用性与综合性强特点,对课程实践的教学环节进行规划,进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艺术设计精品课程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建设

(1)重视知识综合性与系统性,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与实践合作精神。由于色彩构成的课程有极强的实践性与综合性,学生在学习基础原理与理论知识以后,需要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艺术设计实际创造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把色彩构成形式美的法则、色彩应用方法当作主导,让学生明确所学内容,明确创新的重要性,教师还要评价学生创新情况。在后续课程学习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不同小组,5~6个人组成一组,通过课题小组形式进行实践教学,经课程实践的反复练习,让学生学会分工与合作,必要时教师可以进行指导,使得每个小组都可以完成一套设计的作品,教师还要展示一些优秀作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上述教学方式,学生不仅可以充分掌握课程教学内容,而且可以对学生分工合作与团队合作精神进行锻炼,进而提高教学的效果。(2)对艺术设计的科学教学手段进行改善,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在传统艺术设计的专业教学中,主要是把教师当作主体,学生只可以被动地听课,这种教学模式会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无法提高教学效果。因此,迫切需要学校对教学方法进行改善,可以采取现代化教学技术进行教学,利用形象化教学的手段,将抽象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质量。在现代教学中,教师只可以是主导地位,学生才是主体。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还需要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突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限制,增色训练实践、课堂交流与作品鉴赏等环节,实现学和教共同进步的目标。此外,需要结合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把色彩理论知识进行系统化的讲解,必要时鼓励学生结合色彩知识和实际应用,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四、结束语

在广告、环境艺术以及园林景观等设计的专业中,均可以应用课程结构建设与延续性教学的手段,改善教学的效果。在实际教学中,还需要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重视学生创意发挥,调动学生创造力与想象力,进而培养出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董有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色彩课程教学设计[J].艺术科技,2014

[2]杜英蓓.凸显创意色彩——绘画基础教学在高校艺术设计课程中的必要性[J].教育界,2014

[3]杨艳.高校美术专业基础课教学的价值与实现——设计色彩课程教学与探讨[J].东方文化周刊,2014